市场监管作风建设(通用8篇)
市场监管作风建设 篇1
市场监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项目讲话
刚才,各承建单位围绕各自的建设任务,进行了汇报。借这个机会,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归纳起来就四句话:一是工作有成效;二是问题还不少;三是力度要加大;四是保障要强化。
一、工作有成效。
刚才*个建设项目的牵头承建单位,就自己的任务进行了汇报,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值得充分肯定:(一)加强组织发动,向科学发展求力量。
一是党政领导重视,在建设推进中给力。市委、市zf高度重视“两建”工作,尤其是*市长多次过问、多次指示工作的开展。在坐的各部门主要领导,对这项工作也很重视。从这个角度来讲,今年*个重点项目建设,做到了有组织、有领导,制定了工作方案,突出了工作重点。有的牵头单位,组织各相关的部门召开协调会,务求扎实有效的做好工作。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二是突出工作保障,在推进工作中护航。
成立“两建”工作领导小组,各级成立“两建”办,并保障人员到位。尤其是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办公室,人员到位,办公条件、经费保障落实。三是加强宣传发动,在建设氛围上造势。
宣传方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在报纸、电视台、尤其是在zf网站上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营造了较好的工作氛围。(二)加强项目带动,向科学发展求质量。
一是突出规划先行,在具体方案设计上加力。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方案做得比较好,突出了体现了体制设计的要求,值得肯定。二是突出集思广益,在质量上着力。
注重*个重点项目的建设质量,让市民深切感受“两建”带来的好处,让群众满意。三是突出示范引路,在方法上给力。
今年*个重点项目都是广大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如对企业信用分类监管问题,农业部门对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管,质监局开展的建材市场的监管,旅游局对旅游市场的监管,知识产权局对知识产权的监管,编办对食品安全综合执法改革,民政部门对行业协会的管理、交通部门对出租车的管理、行政服务中心对*平台的整合及网上办事大厅的建设,经信局对信息平台的建设等等,这些都是跟广大群众密切相关的。要以此试水开路,确保工作出亮点、出经验、出成效。(三)加强机制建设,向科学发展求效益。
从*个重点建设项目的情况介绍来看,目前,在规章、制度、标准、督导方面都形成了机制,通过制度建设,把问题上升到一个标准,上升到一个规范,这就是工作效益的提高。二、问题还不少
一是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些部门的认识还不够,不能将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工作与日常监管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还有的单位存在观望的思想,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整体工作进展不太理想,成效不明显。二是协调联动有待进一步加强。
普遍存在牵头单位与具体建设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还不顺畅的问题,甚至还存在互相推诿的现象。有些成员单位认为建设任务是牵头单位的事,协建的单位重视不够。三是建设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
“两建”工作没有“三打”工作那么热,“三打”的宣传工作做的比较好,“两建”工作要借鉴“三打”的经验,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督导、有考核,尤其是宣传方面要加温加力,要发动广大的群众来参与。不能关起门来搞“两建”,要敞开大门,深入到群众中去搞“两建”。四是能力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从刚才大家对工作的汇报,以及从“两建”工作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我们抓“两建”的能力水平还需要提升。现在问题找准了,有目标了,有重点了,下一步该怎么样建,能力与具体工作要求还不相适应。接下来,工作人员的培训问题,借助外力的问题、寻求智力支持的问题,都要深入研究。工作不能走走过场,有的单位做出来的方案粗制滥造,规章制度粗制滥造,起不到指导工作实践、指导“两建”的作用。五是工作力度有待加大。
有些单位还存在等靠要思想,工作不主动、力度不大。三、力度要加大
一是科学谋划抓建设。
要走出去学习人家好的经验,促进市场规范管理走上了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在新的模式、新的机制、新的办法方面,对zf的市场监管职能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从根本上解决zf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的问题。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总结方法经验,采取一些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形成规范性的工作标准,制定出一批政策性强的法律制度,为市场监管建设提供借鉴。二是深入发动抓建设。
要集中力量,找准主攻方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深耕细作,狠抓落实。三是质量至上抓建设。
质量是市场监管最终体现,质量是建设工作的生命,不抓好建设质量,建设工作就会流于形式,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无论是实施方案的制定,还是具体项目的建设,都有一个逐步深入、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反复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反复抓质量。四是突出重点抓建设。
*个项目就是重点,每个重点里面要怎么样抓具体的重点,这里就要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如食品的监管,省里即将要把牵涉到食品监管的几个部门,从生产到消费环节进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整合,从田头到餐桌,形成一个链条,实现一个部门管理,促进监管到位。五是引入评估抓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要边谋划、边建设、边完善。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是运动员,还要有裁判员才行。为保证建设质量,要引入第三方力量,由专家学者、民间智库组成第三方评估团,围绕*个重点项目问题开展研究,对各单位建设项目制定评估标准,建立纠偏工作机制,通过进行事前论证、事中管理、事后评估三个环节,对*个重点项目建设,在质量上要严格把关。四、保障要强化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这项工作是长期性的工作,各牵头单位的领导要亲力亲为,尤其是*个重点的牵头部门,要真正负起牵头的责任,主动按照市zf的要求,把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人员,建出亮点来。
二要强化督促检查。“两建”办要定期、不定期的对各专责小组进行督促检查,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个重点项目进行督导检查,对工作扎实的地方和部门要进行表扬和宣传,对做得不好的地方和部门要进行通报批评。
三要加大投入力度。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保障。今年上半年,市zf给“两建”安排了*万元经费,钱要用好,经费要专款专用,要用在刀刃上。
四要抓好考核。我市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要认真制定工作考核标准,细化考核项目,明确考核要求,要按组织对各地工作的考核,要纳入市zf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对考核不过关的,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市场监管作风建设 篇2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加快、简政放权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型商事制度的全面实施,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态势明显,新兴业态、新兴产品、新兴服务层出不穷,市场形态多样化、经营方式现代化、市场竞争激烈化、违法行为隐蔽化日益突出,市场监管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增加。各地重点产业在数量安全、发展安全与质量安全间的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市场秩序领域的风险更加多元分散和难以预测。传统监管方式难以为继,市场监管工作必须更加注重通过深化改革和强化法制来推进和展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格局下,基于大数据的市场监管革新创新势在必行,大数据应用将成为工商部门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监管水平、参与宏观管理的重要基础与有力支撑。
1 运用大数据加强市场主体监管的体系框架
为适应当前市场监管新形势、新特点,工商部门需构建基于自身职能的市场主体服务与监管体系框架。该框架包含监管主体、监管与服务范畴、监管与服务手段、监管与服务体制、大数据监管方式五大部分,如图1 所示。监管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在现有监管体制框架下,充分运用各类监管资源,使用行政与技术等手段,对市场主体的资格、行为及专业领域和消费维权等进行大数据监管,有效履行工商部门在市场主体监管中综合性、基础性的主体责任,实现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共治的统一化、主动化、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市场主体监管新格局,着力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合理有效的行政环境。
( 1) 监管与服务主体分为政府监管主体和社会监督主体两大类。市场主体监管是政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制定并执行,直接介入、干预市场配置,对市场主体进行规范和制约的规则和行为。政府具有主体责任,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需要在政府强力市场监管前提下,发挥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市场主体自我保护监督等作为有益补充作用,工商系统包含国家工商总局各职能部门、地方工商局以及基层工商所。
( 2) 监管与服务体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纵向的条线业务层面监管,满足业务层面专项指导要求; 另一个是横向的属地综合监管,满足属地企业全覆盖要求。工商市场主体监管实行分级管理、业务条线监管、基层属地综合监管模式的全系统统一监管。
( 3) 监管与服务范畴涵盖资格监管、行为监管、专业监管、消费维权服务四大部分。其中资格监管包括市场主体资格监管、经营资格在先照后证后条件下的监管、广告许可、商标注册等; 行为监管包括生产行为监管、交易行为监管和垄断竞争行为监管等; 专业监管包括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合同、拍卖、农资等专项监管。
( 4) 监管与服务手段主要包括行政手段、司法手段、政策手段、技术手段四种。以行政手段为主,运用好工商独立的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指导、行政执法、行政监督检查等行政职权。
( 5) 大数据监管方式包括信用监管、在线监管、协同监管等。
2 运用大数据构建市场主体监管体系的构想
2. 1 建设目标
大数据市场监管其本质是为经济保持活力提供秩序保障。活力和秩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翼。没有活力,市场经济就失去了生机和魅力; 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失去了信任和安全。所谓“活力”,就是通过改革商事制度和行政审批制度,最大限度地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为市场机制让出空间,实现市场准入便利化,投资贸易和服务便利化,激发市场和社会投资潜力,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所谓“秩序”,就是创造宽松平等、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按照规范化、法治化的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让放与管两个轮子同向运转、协同跟进,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市场监管系统应紧紧围绕“活力与秩序”两大目标,努力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监管的统一。
2. 2 建设内容
基于“活力与秩序”两大目标,大数据市场主体服务与监管体系以大数据融合中心为基础,围绕服务市场监管和区域发展两个应用方向,分宏、中、微三个层次,构建“三层两翼”的大数据市场主体服务与监管应用体系。
以“三层两翼”市场主体服务与监管应用体系为指导,以大数据融合中心数据资源为基础,建设大数据市场主体服务与监管平台。平台以需求为导向,面向决策层、监管部门、社会公众等不同服务对象,实现服务效果的最大化。平台建设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 1) 辅助决策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各类数据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分析研究,提高经济发展决策的科学化和精准化,实现区域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建设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主线,围绕经济运行预测、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集聚、区域辐射带动、招商引资、小微企业发展、区域创业分析等构建服务发展应用,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撑服务。
①经济运行监控
及时、准确把握经济运行动态与预测发展趋势是政府决策层开展经济工作的第一要求。经济监控预测模块对经济发展运行的各项关键指标进行连续性观测、分析、预测,直观展示经济发展的动态,并对其规律性进行揭示,为领导制定相关的政策和策略提供技术支撑。
②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通过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为整体经济中高速增长提供新动力,推动整体经济稳定增长、提质增效。产业结构调整模块的分析内容不仅局限于三次产业的比重变化关系,还要从高端产业进入和增长情况,产业集聚等方面反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情况。
③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强调把区域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限度内,发挥各地区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在发展中建立起良好的区际经济关系,从而推动经济整体稳定发展。
④资本流动情况
包括外埠投资分析、企业跨区域投资分析、创业投资、企业迁入迁出分析等。
⑤重点专题分析
包括重点企业分析、小微企业分析、区域创业指数分析、企业存活分析、企业年报公示分析等。
( 2) 市场监管支撑平台。主要基于大数据手段,互联网思维,以信用监管为核心,构建全过程、协同式的监管体系。“纵向”构建全过程监管链: 从资格监管、行为监管、专业监管、消费维权四大监管领域建设应用,实现对市场主体从准入、经营到退出的全过程监管覆盖。“横向”构建社会共治的监管维:联合多个监管部门,引导社会力量,形成“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社会共治的市场监管机制。通过横、纵交叉的应用体系建设,形成大数据市场监管应用网。
针对重点高危行业、重点群体等监管重点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进行关联分析,及时掌握市场主体经营行为、规律与特征,主动发现违法违规现象,提高政府科学决策和风险预判能力,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事中事后监管,不断提高政府服务和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建设内容包括市场环境运行监测、消费环境分析、高危行业监测、重点群体监测、企业活跃度监控、企业违规风险监测、年报及公示信息分析等,支撑监管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①市场环境运行监控
市场环境风险分析模块通过构建监控预警模型,对整个市场环境的状况进行监测预警,同时具备对重点行业( 领域) 、重点区域的市场环境进行监测预警。
②市场主体活跃度监控
整合各种内外部数据,构建市场主体活跃度监测模型,对市场主体尤其是商事制度改革后新成立的市场主体的活跃状况进行监测分析,为及时掌握市场主体运行状况提供支撑。
③企业违规风险预测及监控
企业违规风险监管主要是利用企业风险评估模型,预判企业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类型违法违规行为的概率,实现对企业的分级分类,为精准定向检查提供支持。
通过实时监控企业风险评分的变化情况,从而帮助决策者了解企业违规风险的变化。还可以帮助用户及时发现超出业务规则的信息,并通过各种方式提醒用户对这些预警信息进行关注。
可通过简单搜索和高级搜索两种方式实现对具体企业风险评分的查询。搜索可按企业名称、注册号进行模糊匹配,高级搜索可以用更多搜索条件快速定位所要查询的企业。
④企业年报及公示信息分析
对企业年报信息及公示信息进行分析,及时掌握企业动态变化。
⑤消费维权状况分析
通过对消费者诉求信息与反映消费市场环境指标的总量、变化趋势的关联分析,客观真实地反映消费环境的发展特点和不平衡状况,进而实现评价、监测和预警的三大功能。构建消费维权工商指数,主动预测消费市场、产业发展、政策实施潜在问题及机遇,改善相关决策的速度和质量。
( 3) 移动信息公示平台。建设以移动设备为载体的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有关市场主体违法失信数据、投诉举报数据和企业依法依规应公开的数据,提高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透明度,为新闻媒体、行业组织、利益相关主体和消费者共同参与对市场主体的监督创造条件。引导有关方面对违法失信者进行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约束和惩戒,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信用监管格局。
3 运用大数据构建市场主体监管体系的实现路径
基于大数据技术与思维建设市场主体服务与监管体系要以应用为驱动,建设大数据融合中心和应用支撑平台,需要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3. 1 建立以市场主体为主线的大数据融合中心
从监管对象看,市场监管包括主体、客体和自然人监管三方面。客体的监管最终将追溯到生产主体和经营主体,自然人的监管则源自于其关联的主体身份,如企业股东、法定代表人、个体工商户经营者等。三者通过主体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因此市场主体服务与监管体系的建设需要整合以市场主体为主线的所有政府部门数据的大数据融合中心。其一是整合工商系统的内部信息,包括注册登记、行政执法案件、消费维权、商标等多方面数据的融合。其二是整合税务、海关、商务、交通、质监、食药、环保、公安、法院和金融监管等部门以及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掌握的主体数据资料,实现政府层面的数据互联互通。其三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加强对外部信息的采集,例如整合物联网信息、网络消费舆情信息等信息,通过规范、融合、关联,把堆积的数据,梳理成企业、人员、商品、行业、区域、族谱等全景信息视图,把静态的数据变成鲜活的动态数据,建成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形成宝贵的数据财富,为政府决策、市场监管、社会公众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3. 2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应用体系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应用体系,实现涵盖宏观、中观、微观的全方位的服务和监管体系。宏观上利用大数据及时准确掌握区域和行业市场运行状况,综合评价市场秩序,服务经济发展和规范市场秩序; 中观上,利用大数据可以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类分级,实现差别化监管,提升监管效能; 微观上,能够实现监管个体的风险评价,辅助监管人员制定监管策略、确定重点监管对象以及业务预警提示,结合信息公示平台服务社会公众,提升政府的公众影响力。
3. 3 建设一个应用导向的技术支撑平台
以大数据分析应用体系为依托,以数据管理技术为支撑,构建应用导向的技术支撑平台。建设跨部门、跨系统间的数据共享通道,对各类业务数据进行整合,利用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监控、预警、分析、挖掘等多种数据应用,及时、准确、全面地为决策者、管理者和市场监管业务人员提供应用支撑。
工商大数据应用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新工作、新任务,并无成熟的模式可借鉴。总体上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目标明确,以大数据、互联网思维创新市场监管与服务模式,创建全国领先的示范项目; 二是要研究先行,建立各种标准体系、方法体系、模型体系和应用体系,发现可行的建设路径; 三是应用导向,应用是衡量大数据价值的唯一标准,以应用为导向进行数据融合中心建设和应用开发等各项工作; 四是分步实施,根据应用的优先级分布实施,扩展应用,最终实现全方面的服务支撑。
摘要: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已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对政府治理理念、方式和手段都产生深刻影响,并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市场监管领域,需要充分认识大数据的重要作用,深化大数据应用,建立起以大数据支撑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
关键词:大数据,应用,监管
参考文献
[1]严霄凤.大数据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3(4):168-172.
[2]胡雄伟.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综述[J].标准科学,2013(9):29-32.
[3]白军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商市场监管问题研究[J].经济管理者,2014(14):179.
市场监管作风建设 篇3
(一)搞好市场监管“三化”建设,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需要
市场监管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以下简称市场监管“三化”建设)是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创新监管模式,全面提升工商市场监管水平,提高监管的实效性和有效性的需要,也是向社会展示工商依法监管市场的新形象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消费安全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推进商业文明建设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营造公平竞争、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既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目标,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大力开展市场监管“三化”建设,进一步创新市场监管机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交易行为,有效遏制经销假冒伪劣商品、侵害消费者利益等突出问题。使四川市场的发展更加健康、市场交易更加有序:各类市场主体和上市商品质量得到全面有效监管:让人民群众对市场消费和商品服务,更加放心,更加满意。
(二)搞好市场监管“三化”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商品交易市场是一个地区物质文明的缩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窗口,折射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也是展现市民素质和城市投资软环境的一面镜子。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四川省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已有6700多个商品交易市场,是名副其实的市场大省,但还不是市场强省。这是摆在全省工商干部面前既复杂又紧迫的现实问题。搞好市场监管“三化”建设。不仅促进工商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变革,监管效能提高。同时,也推动传统市场向新型的、现代化市场转型,努力构建具有现代流通特征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增加国家税收、扩大城乡就业、搞活市场流通。实现从市场大省向市场强省的新跨越,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搞好市场监管“三化”建设,是提升工商监管水平的迫切需要
目前,各地工商部门市场监管的机制制度、标准手段、方式方法还不完全统一、规范化程度高低不一。工商监管市场做了大量工作,但也不同程度存在人员看不到,监管标志不明显,人民群众对工商工作不知情不知晓等问题。开展市场监管“三化”建设,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监管机制,整合工商机关内部资源,探索和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四川特色的有形市场监管新机制、新模式,全面提升工商监管市场的水平,提高工商处置市场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增强监管的有效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促进工商职能到位。
(四)搞好市场监管“三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开展市场监管“三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加强指导和规范的需要,是实施监管和执法到位的需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不办市场不等于不指导市场,不等于不规范市场。开展市场监管“三化”建设既是提高商品交易市场整体素质,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工商部门强化监管力度,促进职能到位的全新管理形式,更是树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又发扬传统道德美德的社会窗口形象的具体举措。
二、市场监管“三化”建设的内涵
市场监管“三化”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党委和政府工作的要求,适应勤政为民的要求,对商品交易市场监管开展职责到位、管理有序、监督有力的市场监管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责任清晰、制度完善监管到位的市场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执法水平和效能,维护公平交易、平等竞争、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让党委政府满意,让人民群众和广大经营者满意。
市场监管“三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标准化,即监管程序、内容、市场标识和政务公开的标准化,讲亮证亮照、监管文书、监管公告公示、监管场所设置、监管软件开发、监管网络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化。通过监管标准化,推动市场基础设施标准化。力争店招广告统一、市场设立要求统一、市场举办者责任统一:达到坐商归店、行商归市、商品归区、车辆归位、垃圾归桶:实行生熟食品经营分离、鲜活商品经营分离、自产自销商品经营分离。
制度化,就是要按照“放而有度、活而有序、管而有法”的原则,健全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和完善《市场举办者第一责任人制度》、《重要商品备案制度》、《市场交易商品准入制度》、《不合格商品退出制度》、《市场商品质量查验登记制度》、《市场商品经营者信用承诺制度》、《市场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联络制度》、《市场预先赔付制度》、《市场商品交易索证索票管理制度》、《市场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等有关制度,并公示于众,监督到位、落实到位。通过实施制度化来提高市场监管能力和水平。
规范化,主要是规范市场主体和主体的经营行为及工商自身监管服务的行为。对市场主体的规范,要依法登记,确保市场举办主体和市场经营主体资格规范:要依法监管,严厉打击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等各种违法行为,确保市场交易行为、退市行为规范。对工商自身来讲,要依法行政,廉洁执法,监管执法行为规范,服务市场主体规范。
开展市场监管“三化”建设,宗旨是“以管助办、以管促兴”。带动市场全面“三化”建设,引导市场从传统营销方式向现代营销手段转变。市场监管“三化”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是党委重视抓,政府支持抓,工商主动抓,部门配合抓才会取得真正的实效。要促使各类市场从简单依靠政府优惠扶持向规范竞争和信用支撑转变,从价格竞争向完善服务、依靠品牌竞争转变,形成有四川特色的市场监管模式,推进商业文明建设,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完善市场体系,实现从市场大省向市场强省的转变。
三、进一步推进市场监管“三化”建设,推进市场监管方式新跨越的对策
(一)把握一个原则,积极稳妥推进
市场监管“三化”建设要立足长远,狠抓当前。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狠抓当前,一是先抓好城区有形市场的“三化”建设,今后再逐步建设农村市场。二是抓好示范市场,不能盲目铺摊子,要有规划,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切实起到示范效应。既要重点抓好城区有形市场的三化建设,又要针对乡镇和农村市场的特点,做好日常巡查,重点规整农村市场的交易环境,严格监管上市交易的食品、农资等重要商品的质量,严禁假劣食品、农资流人广大农村地区。
(二)抓好三大环节,实行全程监管
各地开办各类市场,要以达到本地城建规划或市场建设地方标准的
要求为条件,切实做好市场举办主体企业法人资格的审查和依法登记注册工作;以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加强商品质量监测、健全消保维权机制为重点,切实抓好市场运行的监管:以贯彻国家工商总局的要求,创建信用规范市场等活动为中心。切实抓好市场评价体系建设。一是抓好举办环节,提高准入质量。实行市场企业法人登记,规范市场设立行为。确保市场主体合格、合法。二是抓好运行环节,确保市场繁荣有序。三是抓好信用规范市场创建环节,有力推进以诚信为核心的现代商业文明建设。
(三)坚持四个结合,提高市场监管效能
一是与推进12315行政执法网络体系建设相结合,增强市场监管执法力度。要健全12315维权机制,充分发挥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农村打假维权网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名优企业联手打假维权协作网络的作用,为群众参与市场监督提供通畅的渠道,建立健全市场自律、社会监督与工商监管执法“三位一体”的机制,提高工商对市场秩序的控制力。二是与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相结合,营造诚信消费环境。三是与信用分类监管相结合,努力创构“信用规范市场”。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推进连锁、超市等现代营销方式,开展多渠道经营,为“放心肉”、“放心禽蛋”上市提供便利。要实行信用信息披露制度,依法公开市场举办者和经营者违法行为记录,并对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反响强烈的典型案件予以曝光,强化各类市场主体的诚信意识。四是与围绕“三个一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市场监管“三化”建设要紧紧围绕以发展农村经济组织为重点,大力培育发展发展农村经纪人。鼓励和支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搞活一方农村经济;以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为重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带动一方农业产业: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为重点,加强市场监管,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秩序,保护一方农民权益,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作出新贡献。
(四)构建五大机制,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市场监管长效机制是加强市场监管的治本之策。要突出抓好市场预防、市场诚信、市场整治、市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市场监管责任追究五大机制建设。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建立起依法行政、诚信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要全面建立经济户口,前移市场监管关口,实行市场监管警示制,全面推进市场监管巡查制,建立“以防为主、防打结合”的市场预防机制:要加强对市场经营主体信用的监督,完善信用激励与惩戒制度,建立“守信褒奖、失信惩戒”的市场诚信机制:要依靠政府领导,加强部门协作,建立“条块结合、协调配合”的市场整治机制;要加强系统协调配合,完善系统监管网络,实行监管资源共享,制订完善市场应急预案,防止因突发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造成的肉类、禽蛋等重要商品供求关系突变导致价格异常波动和商品脱销问题的发生,建立“反应灵敏、处置有效”的市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要强化市场监管责任追究。明确市场监管责任归属,建立“权责统一、违法必究”的市场监管责任追究机制。
(五)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强大的部门合力推动市场监管“三化”建设
要继续坚持“三个不变”。即: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不变: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不变;加强与有关部门配合协作的良好关系不变,合力推动市场监管“三化”建设。工商牵头带动“三化”建设,要给党委、政府做好汇报,提出“三化”建设的可行方案,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争取他们对市场监管“三化”建设的理解和支持。
(六)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要认清市场全面“三化”建设与市场监管“三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市场全面“三化”建设涉及工商、规划、建设、商务、卫生、城管、环保、税收、公安、质监、畜牧等很多职能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积极主动加强同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沟通,做到互通情况,形成合力,提高应变能力,不断改进工作,共商发展大计。要建立健全稳定有效的横向合作机制,及时可靠的信息通报机制,坚强有力的联合执法机制,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保障市场监管“三化”建设顺利实施。
要调动市场举办者的积极性,使之自觉参与市场“三化”建设。2006年以来,全省各地市场监管“三化”建设试点市场呈现“三明显、三提高”的局面:市场内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与2006年同期相比明显下降,消费者纠纷和消费者投诉明显降低,不合格商品率明显降低:市场举办者举办市场的积极性提高了,经营者诚信经营、服从管理、主动缴纳税费的自觉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提高了,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
(七)强化教育培训,积极打造新时期市场监管队伍
市场监管作风建设 篇4
为了更高水平推进“信用XX”建设,对照XX区2021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区市场监管局紧抓信用制度建设、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信用承诺闭环监管等主线开展工作,现将工作情况及亮点总结如下:
一、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完善信用制度建设。
严格按照工商总局发布的《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暂行办法》、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办法》进行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认定、列入工作。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为平台,将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企业向社会公示(3-5个工作日),今年以来共计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有XXXX家,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企业有XX家。另外,通过内部案件系统公示环节在处罚决定书下达的同时将案件信息推送至XX政务网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网站,今年已公示XXX条,公示率100%。全面完成本部门的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工作。
同时为恢复和改善失信主体信用状况,保障失信主体合法权益,不断健全信用修复管理。发布《XX市XX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共信用修复指南》,明确记入XX市或XX省公共信用档案的由本局认定的不良信息的修复流程。区市场监管局据此落实“信用中国”网站及地方信用门户网站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机制,今年已完成修复审核4起。2021年9月1日开始,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明确了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内的不良信息修复办法。日常,依法依规受理审核经营异常类不良失信行为修复的申请件,今年以来,我局共计办理企业主动申请异常移出
XXX条。通过健全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缩短信息公示期限,规范信用修复程序等,鼓励违法失信当事人重塑信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建出一个放管结合、宽严相济、进退有序的市场监管部门信用监管新格局。
二、依托数字化管理模式,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率先在食品药品行业实现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全覆盖,发放相应风险分级公示牌,结合日常巡查、双随机检查等方式,对相关单位实行风险等级监管。2021年XX区市场监管局将XX大学步行街及周边列为全域化餐饮单位食品经营数字化智治试点区域,通过数据整合形成综合评价等级,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实现分级监管的数据支撑。一是构建数字化餐饮食品安全治理平台。通过在餐饮商户的后厨安装监控、温感器等物联设备,远程监管实现机器管人、管物的最终目的,倒逼餐饮单位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推动食品安全规范性、系统性监管落地、落细。二是实施食安指数“五色码”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第三方专业协管服务团队,建立食安指数“五色码”五大标准体系,主要综合评价标准涵盖文明食安、风险食安、品质食安等管理类别,分别为平安文明创建、智慧监管上线、放心消费推广、标准体系导入、行业品牌标杆等五个方面食安评价指数。三是创新食品安全精密智控“四维”管理。维度1:数字应用场景驾驶舱。在街区物业管理办公室设分指挥中心大屏,直观展示街区餐饮店铺的多种数据信息;维度2:数字信息公示触摸屏。在街区人流密集区域设置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大屏,集中展示街区食安管理架构及职责、食安“五色码”自助查询、街区“阳光厨房”直播等;维度3:食安智能可视化看板。在街区内所有餐饮单位安装智能可视化看板,公示证照信息、后厨视频、健康证、食安码、公益广告等信息;维度4:数字化应用掌上终端。积极对接“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实现餐饮数据信息互联互通,满足大众消费者借助手机APP终端随时查看相关信息的需求。2021年6月11日,全市“阳光餐饮”街区创建现场推进会在XX召开,标志着XX首条省级标准“阳光餐饮”街区正式上线运营,食安管理可查、诚信承诺可示、餐饮服务可评,打造在全市乃至在全省具有特色鲜明的智慧化餐饮品质消费的一张阳光餐饮网红名片。
三、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构建信用承诺闭环机制。
区市场监管局目前实行告知承诺的一共有两类事项:一是住所登记承诺申报。自2019年2月20日,区市场监管局主动推动地方政府出台《XX区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申报承诺制试行办法》以来,除住所负面管理清单内的行业类别外,XX区全面推行市场主体住所登记申报承诺制,免除租赁协议和房产证复印件这一住所使用证明材料,只需填写住所信息申报承诺书,减少群众和企业办事所需证明材料,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截止2021年10月底,共有XXXX家市场主体通过住所申报承诺制取得设立登记。二是食品、药品许可承诺申报。为落实国务院“证照分离”改革任务,市场监管局以监管促改革,秉持“程序简化但要求不降,许可便捷但监管不松”理念,将原来的《食品生产许可证》首次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延续换证、食品经营许可(无需现场检查变更)、食品经营许可延续(经营条件未发生变化)、《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无需检查检查的变更好延续申请、《药品经营许可证》无需现场检查变更和换证多项行政许可,审批方式由“优化审批服务”调整为“实行告知承诺”,即现场检查环节置于领取许可证之后,日常监管科所于发证后30个工作日内进行监督检查,方便企业申报的同时也大幅提高审批效率,由原来的3-15个工作日,变为即办件。改革以来,共有2家食品生产企业、31家药品药械经营企业享受该项改革红利。
为更好推行告知承诺制,区市场监管局将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化从而实现信用承诺闭环。2021年6月16日,区市场局印发《关于印发
XX家,排查重点场所相关市场主体XXX家。完成引导变更XX家,列异X家,立案XX起,已办结X起,罚款XX万元。下步将建立长效事中事后监管手段。每年定期针对采用住所承诺登记的市场主体实施“双随机”检查,扎实开展信用监管和异常名录管理,严肃处理不如实申报住所而取得虚假登记的市场主体,同时根据检查情况加大或减少检查的覆盖率。同时建立健全审批监管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
四、合理利用信用信息,规范联合奖惩应用
将查询使用信用信息嵌入办理流程,依法依规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目前区市场局的各类评奖评优,区内其他部门的荣誉评定,都会通过公示平台查询企业是否有相关不良失信记录。例如企业申报省市两级的信用管理示范企业,首先要满足三大信息公示平台上无行政处罚等不良信息。我局还利用连续两年未年报列异企业的数据,结合税务状态的查询和实地核查,确定最终依职权注销个体户和依法吊销的企业名单,完成长期失信停业市场主体的清理。今年以设立红黑榜公示平台,引入社会监督力量。根据中央文明委《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等文件精神,镇海局根据部门职责,收集了餐饮单位日常监管中的情况,在官方微信公众号“XX市场监管”公布了多期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红黑榜”,借力消费者的监督选择来帮助企业规范经营。不少企业被“黑榜”后,都积极整改,以期从“黑”转“红”。
五、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信用惠民便企。
18年以来,我局携手XX农商银行举办了“民个信融贷”产品对接会,为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了一款以信用担保为特点的融资产品,希望通过政银合作、信息共享,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困境。2021年新增会员数XXX户,发放贷款XXXX笔,贷款金额新增X亿,累计会员数XXXX户,累计发放贷款XXXX笔,累计贷款金额X亿,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六、加强诚信宣传,鼓励信用示范创建
区市场局充分运用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加强部门协作,通过多样化的宣传平台展示,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一系列的诚信宣教活动。在XX市场监管局政务外网上发布放心消费建设倡议并公示辖区放心消费单位信息,发布《投诉举报数据分析报告》;在《今日XX》报上刊登“3·15”专题报道,多方位展示“放心消费示范创建”理念和成果,宣传消费维权工作亮点和实效,宣扬消费维权先进典型和经验。在《XX通》、局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介上突出宣传消费维权年主题、放心消费示范创建等工作,普及维权法规规章,充分宣扬消费维权正能量;在各大商圈、超市、景区、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通过海报、横幅、电子显示屏、专题展版等载体,在醒目位置悬挂、播放消费维权公益片和“守护安全
畅通消费”年宣传主题标语,发布典型案例和消费警示,引导公众理性消费、合法维权;结合放心消费创建“回头看”和“新培育”工作,积极开展已创放心消费单位回访督查和新创单位动员宣导工作。“3·15”期间,海报、横幅展示
XXX余件,展出法律法规和消费知识专题版面XX块,发放宣传资料XXXX余份。充分发挥宣教资源共享优势,在景区、社区、菜场、商场、超市入口等人员密集区域共开展了7场广场宣传活动。向消费者宣传放心消费理念,讲解鉴别假劣商品常识,普及消费相关法规知识,接受市民现场咨询,并为消费者提供便民服务。XX“3·15”活动进一步推进了消费权益保护共建共治,努力营造放心消费、品质消费良好环境,取得了可喜成效。
2021年区市场局按照省市场监管局《进一步深化放心消费建设工作方案》的指导要求,厘清新形势,明确新目标,加大资源整合和督查频率,大力推动放心消费建设提质扩面,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足感,切实发挥放心消费建设引领性作用。2021年通过开展放心消费单位“三服务”、“三比一讲”
争先创优竞赛等活动,对原创建单位进行了全域覆盖、重点帮扶,经过肃清、整改、规范提升,切实优化放心消费存量建设质量。2021年新创单位坚持严格标准、规范管理、动态淘汰、滚动推进的要求,进一步夯实创建成果,推动新一轮放心消费建设工作蹄疾步稳、不断深化。至目前,XX已建设省级放心消费街区5家、放心消费村1家、村(社区)消费维权联络站9家、长三角异地异店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4家;至2021年11月底将培育并通过放心消费单位1510家以上,其中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超过660家、放心工厂超过154家。2021年创新开展金融助商惠民行动助力“放心消费在浙江”建设工作,区市场监管局与农商银行深化合作,建设“放心金融网点”,为放心消费单位提供金融服务保障,充分满足其经营融资需求,积极营造金融助商惠民的良好氛围。
市场监管作风建设 篇5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过去一年,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疫情防控、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工作中迎难而上、勇挑重担,较好地完成了部门扶贫帮扶任务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工作,为全县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这里我代表县政府向市场监管局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市场监管改革发展意义重大。市场监管全体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持续为推动市场监管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着力推动党的政治建设
一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全局上下要牢固树立“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不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失职、抓不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渎职”的理念,切实做到力度不逐级递减,压力必须层层延伸传导。二是切实提高政治能力。要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机关建设首要任务,始终把政治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和各项业务工作全过程。要坚持“把纪律挺在前”,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集中开展研讨、深入交流体会、全面查找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结合本职工作,时刻反思工作中有没有党不管党、治党不严的问题,有没有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三是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深入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等方面开展自查,强化自律意识,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增强政治鉴别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细落实。二、强化理论武装,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引领
一是持续强化理论学习。
要充分发挥局党组理论学习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市场监管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二是持续巩固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的重要指示要求,夯实理想信念根基,经常进行思想政治体检,不断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强化宗旨意识,坚持群众路线,切实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三是持续加强警示教育,筑牢思想防线。切实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深入开展警示教育,进一步肃清白恩培、秦光荣、沈培平、李小平等流毒影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切实凝聚起正风反腐的思想共识,让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成为常态。三、层层传导,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地生根
一要把管党治党工作体系执行到位。要持续推动落实党组负总责,党组书记负“第一责任人”责任,党组班子其他成员共同负责,纪检监督检查、党支部组织落实的“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形成反腐倡廉的强大合力,不断强化全体党员领导干部权责意识,全力推动落实项目化、清单制、台账式管理等监管工作机制。二要把主体责任落实到位。要把管党治党作为第一职责,列入一把手工程,党组书记既要当好管党治党第一责任人,又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要求贯穿到具体工作,层层传导责任,推动党组织在全面从严治党上进一步做起来、实起来。三要把监督检查落实到位。要更好地发挥党内监督作用,把党组全面监督、纪检监察部门专责监督、基层党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结合起来,把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同执行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贯通起来,坚持标本兼治,强化源头防治,始终突出抓执纪、抓监督、抓问责和抓常、抓细、抓早。积极配合派驻纪检监察组开展工作,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的联系和沟通,健全完善谈话提醒、述责述廉等制度,倒逼责任落实,形成监督合力。
四、坚持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着力加强风险防控
要抓住权力设置、公开和防控三个环节,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确保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为民用权。一是科学配置权力。要紧密结合工作职能和岗位特点,健全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制度,合理划分和配置各部门、各岗位的权力和职责。针对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评审核查、检验检测、资金使用、招标采购、干部任用等重要岗位,进一步明晰权力边界,强化权力制约。二是推动用权公开。要完善权责清单,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坚持权责透明原则,厘清与市场、与企业以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大力推进党务、政务公开。三是加强风险防控。要结合市场监管工作实际,认真梳理排查在权力行使、制度机制、思想道德及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依据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廉政要求、工作职责、工作标准,经常性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结合岗位职责建立完善风险点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制度,堵塞体制机制方面的漏洞。
五、坚持正风肃纪,着力打造过硬队伍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推动化风成俗、成为习惯。一是突出建章立制。要围绕专项检查、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和漏洞,进一步完善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制度和措施,严格执行三公经费、因公出国(境)、公务接待、会议文件等相关制度规定,坚持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并重,切实增强纪律约束和制度执行力。二是突出重点要点。要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坚持纠“四风”和树新风并举,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按照“四个最严”要求,牢牢守住安全底线。聚焦群众痛点、难点、焦点,解决优化营商环境、质量发展、知识产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消费者权益等方面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紧盯重要节点,严防细查公款旅游、公车私用和违规公款吃喝、发放津补贴或福利、收送礼品礼金、操办婚丧喜庆、接收管理服务对象宴请等问题,及时发现和甄别收送电子红包、私车公养等隐形变异问题。三是突出监督检查。要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要把对市场监管系统各级负责人的监督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制度,切实增强对关键少数教育的针对性、管理的经常性、监督的有效性。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确保违纪违法行为受到严肃追究,努力推动作风建设有更新的转变。
同志们,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为市场监管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纪律作风保证!
市场监管作风建设 篇6
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云南省文化厅关于在全省开展网络文化市场计算机监管平台建设工作的通知》云文市﹝2009﹞16号文件精神,县网络文化市场计算机监管平台建设及使用自查汇报。提高网吧监管能力,有效利用当代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浏览不健康信息等现象,明确各项管理需求,通过监管平台的建设对网吧实施日常监督和管理。
为切实做好网络文化市场计算机监管平台,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市场股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具体工作。二是组织动员到位。及时召集全县所有网吧业主召开了工作动员会议,认真传达省市网络文化市场计算机监管平台建设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工作汇报《县网络文化市场计算机监管平台建设及使用自查汇报》。三是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人员于7月20日至8月10日在全县范围内指导网吧场所安装了监管平台软件,8月底我县21家网吧计算机都安装了监管软件,并实现与省、市监管平台系统互联互通。四是建立台帐制度。坚持每天对监管平台进行1-2次查看,根据情况复制监控记录,对监控不到或者擅自断开的及时通过电话询问情况,并建立了请假制度,明确各网吧业主在对经营场所进行装修、计算机升级、调试等必须写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后方可实施;对营业期间停电及时通过电话请假;五是通过监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对网吧监管,并适时组织开展了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违法行为,做到整治一次规范一项,整治一次规范一行,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目前我县的网络文化市场计算机监管平台建设对网吧上网经营情况进行了全程监督,逐步规范了我县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秩序。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经常停电给我县的监管工作带来了监控难度,影响了展示率和在线率;二是经营业主服务水平不高,法律、法规意识不强,时间观念淡薄,影响了展示率和在线率;三是违规经营、接纳未成年人、超时营业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市场监管作风建设 篇7
关键词:市场监管,职能,监管权,行政责任
一、整合市场监管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意义
(一) 整合市场监管的基本理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理由主要是由于市场存在失灵。因为现实经济活动中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这也正是政府作为一个调控主体 (当然还有其他的主体, 如非政府组织) 参与和干预市场的根本理由。市场失灵分别体现在微观经济层面和宏观经济层面。微观经济层面上的市场失灵主要体现在: (1) 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2) 外部效应; (3) 信息不对称导致资源配置低效; (4) 市场无法提供某些公共物品。宏观经济层面的市场失灵主要体现在: (1) 市场无法实现更公正的收入分配; (2) 市场无法形成稳定经济的导向。因此, 我们也有必要对政府的经济职能进行重新划分, 从而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下, 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的内在问题即“市场失灵”。市场监管成为矫正“市场失灵”的手段之一。
(二) 整合市场监管的重要意义
市场监管的主要目的是矫正市场失灵, 并基于法律制定相关规范标准, 对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以及伴随其经济活动产生的社会问题进行规范和控制。[1]可见, 政府市场监管职能是否充分发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能得到有力保障, 也关系到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是否不受侵害, 关系到整个市场经济发展是否平稳健康, 进而关系到政府形象以及社会对政府能力的信任度。加强政府市场监管有助于构筑公平的市场秩序和良好的竞争环境, 从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民生产生深远的意义。
二、整合我国政府市场监管的实际困境
近年来,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改革不断推进, 使得中国的政府经济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 由过去的直接控制逐渐转向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由此, 市场监管的改革之路已经全面铺开, 大部制机构改革的初衷在市场监管领域体现了具体的要求, 契机的出现也充满了挑战。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 加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我国目前的政府市场监管职能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职———市场监管职能的定位不当
1. 弱化市场监管职能的倾向
现阶段, 党和国家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 而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定位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因此, 很多人简单地将政府职能局限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从而忽视甚至排斥政府的市场监管等重要微观管理职能。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和合法高效的市场监管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方面, 忽略任何一个方面, 都会阻碍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 因此, 政府和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如何把握各自的“度”是我们应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
2. 传统的全能型市场监管理念的阻碍
由于我国受计划经济种种理念的长期束缚, 全能型的市场监管模式未得到根本改变, 政府很多时候还是只注重直接和具体的市场监管, 为了管理而管理, 把握不了从宏观上进行协调、疏理和监控的方向, 政府的“手”处处可见。虽然只要有政府和市场存在, 政府就有市场监管职能, 但必须要在市场无能为力的领域或市场失灵之时正当发挥其职能, 达到市场监管的真正目的。
(二) 权———监管权的分割与分散
1. 监管权的分割
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管理部门按产业分工, 因此, 中国经济性监管机构多采用分业监管模式, 虽然这种模式可以保证监管机构可以作出更好的决策, 但这种模式增加了监管机构被单一利益集团, 特别是它所监管的企业俘获的可能性;[2]并且这种监管权的分割可能会使得彼此有内在联系的相关产业无法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 并影响到相关产业政策的全局性和协调性, 降低市场监管的权威性、公正性和高效性。
2. 监管权的分散
除了监管权的分割外, 在同一领域, 同一监管权也被分散到不同的监管机构, 甚至分散到了宏观政策部门和不相关的执法部门。比如, 在食品监管领域, 从“田间”到“餐桌”、从养殖加工到市场流通的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部门监管。虽然国务院在2004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对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模式做出了明确规定, 可“苏丹红”、“注水猪”的阴影还未完全消除, 三鹿奶粉的风波再次让人们对政府市场监管质疑, 其根源在于监管主体的多元化造成“谁都能管、谁都不管、容易的就管、难度大的就推”的现象, 导致重兵把守的领域屡屡成为悲剧的发源地。
(三) 责———市场监管主体行政责任的缺失
1. 行政责任的法律体系不完善
政府市场监管主体的行政责任的确定有赖于一个职、责、权明确的监管体系, 只有在明确各自职责的前提下, 才能明确行政责任。但由于我国体制性的缺陷导致监管主体权责不清, 没有用严格的法律规范制度来明确行政责任, 导致市场监管主体的自由裁量权膨胀。在没有明确的法律和法规授权下, 无法依法监管、依规监管, 不仅影响市场秩序的公平性, 而且使得行政责任追究往往成为空谈。
2. 行政责任主体要素的缺失
行政责任主体模糊不清, 由谁对谁行使责任追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以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为例, 其中“5.2责任追究”条款规定:对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通报、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 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其中行使行政责任追究权的主体是谁, 受追究的市场监管主体是谁, 这个责任是什么人的责任, 我们无从知晓。
三、整合我国政府市场监管的现实途径
(一) 正确定位———政府应树立并强化正确的市场监管理念
我国的市场监管体系是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得到发展的, 取得了成绩, 也走过弯路。美国学者奥肯说过:“市场的运行事实上依赖于政治制度的各种强制性权力。国家运用这些权力, 建立并障市场上的权力, 直接提供某些基础的服务, 并间接地创造出信任、理解和有安全保障的环境, 这对企业日常生活是生命攸关的。”[3]因此, 政府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市场监管职能, 并以系统思维和创新精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关注民生为目标, 全面调整市场监管程序、配置和整合市场监管资源, 以形成规范有序、合法高效的政府市场监管体系, 为经济主体创造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和平稳规范的市场秩序。一方面, 我们必须转变政府职能, 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和控制。另一方面, 我国的市场经济并不是自生自发的, 而是政府公共权力积极推动的结果, 良好的市场秩序便不能自发形成, 这就需要强化政府培育市场方面的职能, 加强市场监管, 这两方面就决定了我国市场监管的职能转变的一个基本原则——有所为, 有所不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主要的变化在于政府放松了对经济性领域的监管, 而加强了社会性市场监管。当然, 无论是取消监管、放松监管, 还是加强监管, 都是政府为促进市场效率、提高监管质量而进行的不断试错选择的结果。因此, 我国政府必须把握当前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 结合各个领域所面临的问题, 从而对市场监管职能有正确的定位。
(二) 合理设权——政府应该整合成立新的综合性监管机构
1. 理论的设权模式
我国传统的市场监管模式往往导致职能交叉、多头监管、重复监管等现象, 因此, 政府应该合理设置监管权, 将性质相同的产业和监管事项进行有效整合, 由单一机构行使监管权, 形成单一合理的监管规则和程序,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减少因为职责重叠造成的资源浪费, 大大提高监管的效率,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利益集团的交易成本, 降低了监管机构被“俘获”的可能性。
2. 实践的设权理念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 推行大部制改革、整合不同的监管机构必须以一定的制度条件作为支撑, 整合机构并不是简单的组织合并, 如果不具备适合的制度基础, 只会导致“外部问题内部化”。中国目前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 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制度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如果盲目追求监管机构的整合, 可能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 现阶段更重要的应该是在监管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统一的监管程序, 促进机构间的合作。
(三) 法制保障——政府应该健全有关市场监管职能的法律框架
2004年4月, 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要求行政机关“应当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 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行政机关以《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带动一系列法规出台, 掀起一场“自我革命”, 市场监管正以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快步驶入法治轨道。
合理的市场监管体系首先包括一套健全的法律规章, 法规是监管的基础, 监管性法规应该公正、周全、严密, 尽可能涵盖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并严格规范政府的监管行为。因此, 必须加强市场监管的立法工作, 为市场监管主体的严格执法提供法律基础, 为行政责任的追究提供可靠依据。有了普遍性的应然的行为规则和原则, 统一、良好的实施基础后, 行政责任的追究机制也会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此外, 我们还要建立确认市场主体资格, 保障主体产权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和竞争行为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监督行为的法律法规等, 从而实现市场的有序管理。
以上从职能、权力和责任三个维度, 探讨了完善我国政府市场监管的必要性和现实途径。虽然政府市场监管的完善之路依旧漫长, 但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 它都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马英娟.政府监管机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7.
[2]周汉华.基础设施产业政府监管权的配置[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2, (2) .
必须重建市场监管体系 篇8
乳品行业众多企业生产含有三聚氰胺奶粉的事件令人震惊。震惊之余,人们需要思考,如何从制度上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政府所能做、也必须做的是对食品、药品、质量检测等重要的监管体系进行改革,解决类似监管失灵的问题。
市场是一个扩展过程。人们最初的交易活动是在熟人社会进行的。在这里,种种自发形成的监管体制会约束生产者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诚信经营。随着交易范围逐渐扩展,交易对象越出熟人社会范围,出现陌生人的合作与交易活动。比如浙江母亲用三鹿奶粉喂养自己的孩子,中国的动物饲料会出口到美国。
这个时候,熟人社会形成的市场监管机制显然将无法发挥作用,陌生人社会的合作与交易活动需要一种新的监管体系,使得生产商能够约束自己。这种监管的第一个层面是商人的自我约束,它包括企业家的伦理自我约束,与商人自治的制度规范。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需要伦理基础,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同时,真正自治的行会、行业协会也可以提供某种程度的自我监管。近些年来国内频繁发生食品、药品及其他产品的安全事件,与当代中国企业家的商人伦理及生产环节所涉及之人的职业伦理之匮乏,密切相关。
但是,改进商人伦理之事,缓不济急,当下立刻就可以做、而且属于政府分内的措施,是变革政府的食品、药品、质检等监管体系,使之更能有效地对公众利益承担其应有的责任。
目前政府設立了几套质量监管体系,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系、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体系、卫生防疫体系。然而,这些监管体系都有两个共同而致命的缺陷:高度行政化,而行政化又导致其真正行使监管权的基层机构地方化。
身处一线发挥有效监管作用的,当是下级监管机构。但是,按照目前的制度安排,各级监管机构在行政上主要由各级政府管理,其人事、财政都由地方政府控制,政治上也主要由地方政府管理。国家监管部门与省以下相关机构只存在“业务指导”关系。在这样的架构下,地方监管机构同地方政府的关系极难分割,很难独立于地方政府的执政目标。
而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卷入到以GDP和财政收入为主要指标的政绩竞争中,为在这场竞争中获胜,政府会自然地选择“亲商”政策,在消费者的安全、公众利益与企业的利益之间,政府几乎本能地倒向企业,因为企业给政府带来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种情况下,下级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能往往难于发挥。监管机构“积极配合”地方政府,乐于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也就成为一种“潜意识”反应,这就意味着,对企业某些可能危害消费者安全的活动麻木不仁。少数更恶劣的甚至可能帮助这些企业向上级监管部门隐瞒信息。
也就是说,地方监管体系陷入严重失灵状态。企业似乎不用担心政府的监管,尤其是那些得到各级政府青睐的企业。这样,企业会漫不经心地损害公众利益,即便被发现,其所付出的代价也比较低,甚至谋求在监管机构与地方政府协助下蒙混过关。这必然诱导企业放纵自己,将机会主义策略永久化。
这样的监管体系实在有必要进行重大变革。事实上,人们早就意识到监管失灵问题,并提出对地方监管机构实行“垂直管理”。但这也许是不够的,垂直管理只能部分地增加监管机构相对于地方政府的独立性,而且,很不完整。
可取的改革之道是将相关监管机构改造为独立监管机构。使它们成为名副其实的Agency,打破中央、地方监管机构之间的隔阂,整个监管体系实体化,也即,把地方监管机构改造为中央监管机构的派出执行机构,从而使之不再受制于地方政府,可以无所顾忌地行使监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