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工商行政(共6篇)
市场监管工商行政 篇1
改革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并不意味着削弱工商行政管理的力量,而是通过实行属地管理强化市场监管的责任,达到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目的。
2014年12月2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4]72号),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体制从垂直管理向属地管理的改革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这次改革工商行政管理体制,不是消弱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而是通过实行属地管理强化市场监管的责任,达到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目的。目前,在我国242部法律、738部行政法规中,涉及工商系统执法的法律有105部、行政法规有204部,可以说,无论工商部门的体制如何改革,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监管的职能任务都没有改变。
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工商部门承担着更加繁重的改革任务
市场经济越发展,市场机制越健全,越需要工商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
(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工商部门更好发挥职能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这些都需要以良好的竞争秩序、市场环境为基础。工商部门作为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能部门,必须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深化各项改革,不断提高市场监管效能,确保市场机制作用正常发挥,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
(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工商部门更好发挥职能作用。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工商行政管理市场准入、市场监管、消费维权等工作,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密切相关。工商部门要正确处理高效监管与市场活力的关系、放与管的关系,坚持法无授权工商部门不越位监管,法无禁止市场主体即可正当经营,为激发市场活力创造更多条件。
(三)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要求工商部门更好发挥职能作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充分肯定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积极贡献。在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后,主体数量虽然增长较快,但是“开门不开张”、“只注册不经营”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工商部门积极引导、扶持和服务已经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开展经济经营活动,打通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最后一公里”,真正把激发出来的市场活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当前实施的“三大改革”,赋予了工商部门新的职能
政府改革越深入,部门放权越彻底,市场自身调节的能力越强大,维护市场秩序的任务越艰巨。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商部门从重审批向重监管的转型要求更加迫切。从2012年开始,广东省工商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和“简政放权、宽进严管”要求,主动转变自身职能,大刀阔斧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对省局原有22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主动调整14项,其中取消7项,下放5项,转移2项,调整的比例达到64%,基本实现最大限度向市场放权、最大限度向社会放权、最大限度向下级放权的改革目标。去年5月,我们又提请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和《广东省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全面清理和精减广东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将108项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仅保留13项前置审批,前置审批事项压减率近九成。除保留的前置审批事项外,企业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一般生产经营活动。
工商部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是简单的放权、“放后不管”,而是坚持“放管结合”,实现工作重心从以事前审批为主向以事中、事后监管为主的根本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工商部门面临着三项重点任务:一是着力建构新型监管模式。把工作重心更多放在事中事后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上,努力构建以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模式。要通过构建信用公示体系、完善信用约束机制,落实企业信息公示、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等制度,强化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息约束,努力构建信用监管机制,真正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局面。二是强化政府部门协同监管。加强工商机关内部协调,健全完善登记与监管相互衔接的工作机制,改市场巡查为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促进宽进与严管无缝对接。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同,加强执法联动,探索统一执法模式,形成协同监管合力。三是积极推行社会共治。在促进企业自我管理、自我规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企业的组织、协调、规范、引导功能,促进行业自律。进一步拓展社会力量对市场监管的参与度,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社会共治新机制。
二是全面推行商事制度改革,工商部门落实“宽进严管”、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任务更加繁重。2012年以来,广东省工商局在工商总局的支持指导下,在全国先行一步开展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后,广东省工商局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改“实缴登记制”为“认缴登记制”;简化住所登记手续,推进“住改商”、“一址多照”等,鼓励新型业态发展;推进名称、经营范围登记改革,进一步释放企业经营活力,还在“先照后证”改革、强化后续市场监管改革方面继续先行先试。自2012年启动改革试点以来,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持续快速增长,各类市场主体实有数已突破640万户。2013年,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0.76万户,同比增长35.68%;2014年1-11月,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9.4万户,稳居全国第一,注册资本(金)25488.2亿元,同比增长143.4%。
在面对不断激发的市场活力、迅猛增长的市场主体,工商部门落实“宽进严管”、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任务日益艰巨。放宽工商登记条件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既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服务市场主体发展;又要加强对市场主体、市场活动的监督管理,落实监管责任,切实维护市场秩序。特别是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0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需要工商部门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一是继续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促进充分竞争。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和活动空间,落实各类所有制市场主体平等进入市场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二是建立统一的竞争规则,维护公平竞争。依法规制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使市场主体平等接受优胜劣汰的评判,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三是加大市场监管执法力度,确保有序竞争。严厉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大商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维护良好市场环境。
三是实行分级管理体制,工商部门维护市场统一的职能作用更加突出。应该说,调整工商部门省以下垂直管理为市县政府分级管理,目的不仅仅在于改变现行的工商管理体制,理顺条块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体制调整,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特别是中央9号文件在明确调整工商体制的同时,还明确提出省级政府和市场监管部门要负责维护市场统一和公平竞争,加强对下级政府在市场监管方面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这些要求,都强化了工商部门维护市场统一的职能作用。
对省以下工商部门来讲,实施分级管理,基本职能没有变、业务关系也没有变,特别是统一的市场监管任务没有变,只是人、财、物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工商工作纳入到地方行政管理的范畴。在分级管理体制下,工商部门要履行好中央赋予的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的职能,对内要重点抓业务指导和培训,抓跨区域案件的协调,抓重大案件的查办,抓下一级工商机关履职的监督检查,抓工商行政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对外要维护市场体系的统一性,突出“四个统一”。即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执法、建立统一的12315行政消费维权体系、搞好统一的信息化建设。
三、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工商部门亟需加强的新职能
适应市场新发展,拓展监管新领域,提升服务发展的能力,为广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一是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去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0年要建成体制比较成熟、制度更加定型的市场监管体系,并明确工商部门25项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具体任务。工商部门牵头负责的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工作也被列为我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
二是加强市场准入规范统一。规范统一是商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国务院《关于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7号,以下简称《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明确“对各类市场主体实行统一的登记程序、登记要求和基本等同的登记事项,规范登记条件、登记材料,减少对市场主体自治事项的干预”。为进一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必须要推进工商登记标准化建设,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推进市场主体登记标准化管理,统一规范登记的条件、程序及行为,提升工商服务水平和效能。
三是加强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国务院《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明确,要“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制度。以企业法人国家信息资源库为基础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支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654号),明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推进、监督企业信息公示工作,组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建设”。这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改革举措,对于转变政府监管方式,运用大数据等手段提升监管水平,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信用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中“基础桩”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加强扶持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52号),工商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新设立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政策力度,加强便利营商服务,畅通扶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减少“开门不开张、登记不营业”现象,使商事制度改革后激发出的市场活力真正转化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五是加强网络交易监管。按照《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工商总局令第60号),进一步强化工商部门网络交易监管职能,规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当前,广东省互联网行业发展迅猛,拥有全国占比第一的网店、网民和网购消费额,2013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万亿元、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达3500亿元,约占全国五分之一,位居首位。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交易的经济违法行为大幅增长已成为制约网络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2013年6月,朱小丹省长在全省商事登记改革试点工作现场会上明确指出:“对于网络交易及其服务行为等起步阶段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新型业态,有关部门要尽快组建专门队伍施行监管”。
六是加强市场秩序风险防范管理。国务院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强化市场行为风险管理,赋予工商部门“市场行为的风险监测分析、加快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风险监测预警和跟踪制度、风险管理防控联动机制”等职能。还明确要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建立消费品生产经营企业产品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等。
七是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三条明确: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抽查检验,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检验结果。《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办法》(工商总局令第61号)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统筹管理和组织开展辖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工作。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采用全省统一组织监测、属地监管模式下,检测标准全省统一,监测结果全省通用,可作为全省各地工商部门监管执法证据,确保了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查处效果和打击力度。
八是加强非公党建工作。去年,经中央编办批复同意,国家工商总局在个体私营经济监督管理司加挂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办公室”牌子。广东省委组织部、广东省“两新”工作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中共广东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工作制度(修订)〉等三个文件的通知》(粤组通[2013]29号),赋予了工商部门全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关职责。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体制,工商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广东工商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真抓实干,推进全省工商行政管理事业迈向新台阶,为广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
市场监管工商行政 篇2
有部分消费者收入不高,消费意识较差,不法分子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低廉价格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甚至有的人对“三无”产品等基本的常识以及识别有隐蔽性的假冒伪劣和质量不合格商品不懂。从而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导致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商品屡禁不止。
2.2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原因
在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过于关注地方经济利益,过于保护一些地方企业。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自身也受到地方的影响,所以地方对一些不法行为提供保护的问题,并不会因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省级垂直管理而消失。
2.3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公众对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了解甚少,认为工商机关就是收费管理集市的,导致对工商行政执法的行为不理解、不支持,造成了工商执法难度大。此外,社会人情风的现象比较突出,人们考虑一些经济违法行为更认同它是否“合情合理”,而不管也不知道它是否“合法”,从而也给工商部门对依法行政无意识地增加了难度。
2.4传统监管方式的原因
2.4.1监管执法方式还不尽规范
经过多年教育和努力,很多执法人员开展调查取证、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提出处罚意见时,均会考虑是否有法律依据、是否符合法定程序,但是,一些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并未依法得到及时、彻底的查处,导致一些社会上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还未得到根本性的治理。
2.4.2内部规范和外部监管的制度还不尽完善
对内部规范和执法监管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自身制度建设未能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还有一些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制度,在执行时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在外部监管上,对事件发生后的处理与善后,事前的监督和提醒机制还不够成熟和有力。
2.5工商管理人员的原因
2.5.1部分管理人员简化管理程序
虽然制定了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但在落实上还不够到位,又使得这些同志存在侥幸心理。还有些执法人员缺乏学习动力,往往采用习惯的传统方法执法,造成工商行政执法的水平不高。
2.5.2创新意识不足
某些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习惯于传统的思维工作,遵循守旧,不能超前思维。或是害怕在创新中出现失误,承担风险,因而不敢打破常规开拓性地考虑问题,不善于用创新的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对策
3.1重视工商管理的文明监管
3.1.1讲求承诺到位
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对行政行为当事人进行承诺,保证按时有效地完成行政行为。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申请某种权益的当事人做出期限和权益保护的承诺,使行政行为当事人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产生信任感。
3.1.2讲求公开透明
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行为公开透明,让行政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了解其权利和义务的细节,并进而感受到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一种和谐的关系状态。
3.1.3提供救济方式
市场监管工商行政 篇3
关键词:农村食品市场,市场特点,监管难点,监管对策
一、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分析
市场交易活动是在一定的交易环境中完成的, 市场表现出的状况绝非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它受到交易环境中若干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 因此要管理好市场, 就必须深入分析和充分了解交易环境中的因素, 对市场的管理实际上是对交易环境各因素的规范, 和对交易环境的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管理。
观察市场管理活动可以发现, 交织作用于市场交易环境中的因素主要是:人的因素, 有经营者、消费者、管理者;物的因素, 包括卖方质量检测设备、监管方的检验和执法装备以及监管手段的技术设备;布局因素, 指市场分布的状况;信息因素, 指信息的广泛性和通达性;制度因素, 指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监管的具体制度等。
(一) 人的因素
农村食品市场是交易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监管的层面上看, 作用于该市场的人的因素, 由经营者、消费者和管理者三部分组成。
1、经营者的特点。
(1) 合法经营的意识不强。在农村经营食品的许多摊贩, 特别是存在于农村学校和食堂以及分散于村庄里的小卖部经营者, 有相当数量处于无照经营或证照不全状态。他们有的不知道从事经营活动需要办理相关证照, 有的知道却嫌麻烦, 为省事, 大多不去办理。他们不知道这属于违法经营, 是要受到查处和惩罚的。正是这种认识与监管要求的差距, 监管人员在深入农村监督检查, 进行罚没处理时, 经常遭遇暴力抗法的行为。 (2) 食品安全意识薄弱。这样的经营观念, 很难保证食品安全, 也为发生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埋下了隐患。 (3) 食品安全知识匮乏。农村食品经营者大多文化程度较低, 对食品安全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 加之对自身消费食品的卫生标准就不高, 他们多数对食品安全标识的标准和食品本身质量的要求基本上处于无知状态, 这又怎能保证所经营食品的质量。 (4) 进货食品质量把关不严。尽管为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及时发现和有效追踪伪劣食品的源头, 一些地方工商部门积极推行一种索票索证制度, 要求经营者在进货时, 查验对方合法证件、进货和生产手续, 注意检查所售商品上的商标、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商品标识。然而大多数的经营者或是不知如何查验, 或是不愿查验, 很少有始终坚持这项制度的。
2、消费者的特点。
(1) 对食品质量标准不高。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农民收入普遍偏低, 购买力有限, 迫使他们不得不降低对食品的质量标准要求。因而越是贫困地区, 食品安全问题越严重。 (2) 食品安全意识不高。农村的消费者与经营者一样, 存在着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加上农民有“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传统观念, 更助长了伪劣食品在农村的盛行, 甚至形成了城市不合格下架商品流入农村, 城市包围农村现象的出现。 (3) 维权意识不强。就维权意识而言, 一是受到“避事”、息事宁人观念的影响, 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 他们多数忍气吞声, 自认倒霉了事。加之农村乡情较重, 碍于情面, 他们也不愿意换货或退货;二是维权成本较高, 也是农村消费者维权意识较弱的客观原因。三是维权效果不佳, 处理时间较长, 甚至不了了之, 也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维权积极性。 (4) 维权能力不足。农村消费者的文化水平通常较低, 对食品安全消费的知识了解不多, 农村的信息相对闭塞, 相当数量的农民没有食品辨别能力不能维权, 缺少维权常识不会维权。
3、管理者的特点。
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是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督者。他们在农村市场监管工作中, 呈现出以下特点。 (1) 监管队伍力量不足。农村市场分布一般较为分散, 监管范围较广, 市场巡查所需的时间较多, 受人力所限, 使得监管的覆盖面和频率都受到限制, 一些农村的个别的零散摊点成为监管盲区, 为假冒伪劣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2) 监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高。基层监管人员由于日常工作压力较大, 受自身文化程度的制约, 自我学习的时间和能力都十分有限, 受培训体制的影响, 获得培训学习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这些都阻碍了基层执法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增长, 在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 有些跟不上变化, 常常是事倍功半。
(二) 物的因素
1、经营者的检测设备。
农村经营者大多经营规模较小, 经济实力较弱, 从成本核算的角度出发, 他们没有条件购置检测设备, 用以检验食品的质量。日常经营的食品, 基本上依靠经营者的观、摸、闻等落后方式来把关, 这就使食品质量的检验缺少客观性的保证。
2、监管者的装备。
(1) 监管检测设备。这些年, 全国工商系统积极推广先进省份已经采用的食品安全检测车和检测箱, 使食品质量的监管科学化。但检测设备的配备和掌握检测设备的使用都需要一个过程, 此外购置设备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财力保证。目前全国能够使用食品检测设备的也只是在一些省会类的大中城市, 广大的农村基本上还没有条件配备。 (2) 监管执法装备。农村市场分布较为分散, 监督管理地域广泛, 缺少必要的交通工具, 必然出现监管缺位。近两年, 河北工商系统加大基层工商的装备投入, 使每一个基层工商所都配备了相应的车辆, 加强了基层工商监管装备水平。 (3) 监管手段的技术装备。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国家对工商监管职能要求的提高, 工商监管的信息化、电子化成为监管手段发展的大趋势。电子计算机配备的水平和使用电子设备、实现办公自动化的水平, 直接影响到工商监管的工作效率和效益。
(三) 布局因素
农村市场分散、不集中。大的有大型批发市场、小的有零星小卖点, 形形色色, 分布十分广泛, 一些小规模的、零散的农村食品经营摊点时常脱离监管视线, 成为监督管理的盲区。
(四) 信息因素
农民居住较为分散, 信息传播手段有限, 农民主动吸收食品安全的信息能力不高, 给食品安全信息的快速流动造成了障碍。因此, 农村的信息不通畅, 一些信息不能及时到达等现象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五) 制度因素
由于制度问题较为宽泛, 这里仅就监管的具体制度进行探讨。目前在农村食品监管中实行的制度主要有市场日常巡查制、多部门多层次信息联报交流制度、进货索票索证查验制度、食品监管的查验检测制度等。这些制度目前还在推广完善阶段, 还缺乏用以评价检查落实的相关办法和措施, 许多制度规定还没有能够很好地转化为日常的工作规范, 制度中的一些内容还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给人的感觉是这些制度似乎更像为突击检查专门制定的, 形成监督管理紧一阵松一阵的状况。
二、难点问题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农村食品市场监管还存诸多需要破解的难题, 主要表现在:
(一) 食品安全的保证与食品质量需求较低的矛盾
在调研中, 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严格按照食品准入和退出管理的要求, 县以下的农村食品市场 (含县城) 有70%-80%的商品都应退出, 那么, 农民买什么?
(二) 食品安全保证与执法成本的矛盾
抛开财力不足, 短期不可能全部配备相应的交通工具、检测设备不说, 即使是设备齐全, 由于农村交易摊点分散, 日复一日的经常性的开着车、拉着设备、带着检测箱和检测药剂, 一个一个摊点进行检测的方法, 执法成本怎么核算?建设经济型的政府岂不是一句空谈?
(三) 食品安全保证与管理人员监管能力的矛盾
这是一个可以解决, 但短期内解决难度较大, 需要一个较长期过程的问题, 而且这种矛盾呈动态性的长期存在, 就是说今天解决了, 不注意维护二者的协调发展, 明天还会呈现新的不适应和矛盾。
三、对策
针对上述难点问题, 工商执法监管除继续推广一些先进的经验以外, 还应该重视一些长远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研究, 以适应农村食品市场管理的要求。
(一) 适应农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
农村的消费水平低和消费观念落后, 关键还是受经济发达程度的制约, 经济收入低而图便宜, 是食品质量标准不高的根本原因。假冒伪劣商品没有了购买欲望, 就无处可去。那么, 怎么能够让农民不去购买质次价低的伪劣食品, 又能够满足农民对食品的需求, 还能适应农民价格便宜的要求呢?商务部正在全国推广的农村供销社连锁经营的方式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统一供货, 统一检测, 保证了食品质量;通过实现现代化的物流方式, 降低了价格;农民购买价格低、质量有保证的食品满足了消费需求。工商部门应该积极参与到这一流通体系的建设中, 这一体系一旦正常运行发挥成效, 也将大大缓解工商部门对农村食品市场监管的压力。
(二) 适应经营者素质偏低、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实际
1、进一步完善农村消费维权网络建
设, 加快“一会两站”建设, 实现对农村消费维权的全覆盖。农村消费维权网络的建设, 不仅可以及时处理农村群众的消费纠纷, 维护农村群众的合法权益, 还可调动广大农民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使他们成为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的重要力量, 进而弥补监管部门因力量达不到而监管不到位的工作漏洞。
2、利用多种形式, 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
农村最常见的宣传工具就是墙报和小广播, 充分发挥这两种宣传工具的作用, 配以相应宣传资料, 向农民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消费的知识, 帮助农民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3、完善食品安全警示制度, 使农村食品安全公示制度制度化。
综合申诉举报、执法检查、质量抽检、案件查处等信息, 发布消费警示, 及时将不合格食品公示出来, 指导消费。
(三) 适应行政执法的特殊要求
工商行政监管人员担负着监督市场、保证群众安全健康消费的重要职责, 而其面对的农村食品市场又是一个点多、面广、线长、市场发育参差不齐的状况, 再加上人手少、设备装备水平低等问题, 工商行政监管人员还应狠练内功, 加强学习, 丰富自身的食品监管知识, 提高食品质量的辨别能力, 用高素质的专业能力完成艰巨的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Z].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规范性文件.
[2]、肖学文, 江林.抓好当前, 谋划长远[J].工商行政管理, 2006 (2) .
[3]、乐贵忠.假打监管执法力度, 维护食品消费安全[J].工商行政管理, 2006 (2) .
[4]、宋涛.推行“一户多档”制, 扎实做好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J].工商行政管理, 2006 (2) .
市场监管工商行政 篇4
市场主体准入与监管
一.单选题(共6题)
1.按照《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对于有一定失信行为、一年内曾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给予警告或者3万元以下罚款的企业,信用等级按()标准认定。
A.守信标准
B.警示标准
C.失信标准
D.严重失信标准
★标准答案:B
2.()是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基础和源头。
A.数据质量
B.信用分类标准
C.联网审查
D.数据共享
★标准答案:A
3.“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是公司章程的()。
A.绝对必要记载事项
B.相对必要记载事项
C.任意记载事项
D.不必记载事项
★标准答案:B
4.“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公司章程的()。
A.绝对必要记载事项
B.相对必要记载事项
C.任意记载事项
D.不必记载事项
★标准答案:A
5.提交虚假材料骗取公司登记违法行为的主体是()
A.提交材料的自然人
B.公司的股东、发起人
C.骗取登记的公司
D.投资人指定的代理人
★标准答案:C
6.虚假出资违法行为的主体是()。
A.公司
B.公司的股东、发起人
C.验资机构
D.投资人指定的代理人
★标准答案:B
二.多选题(共6题)。
1.企业名称中不得含有()。
A.外国企业字号
B.外国国家名称
C.国际组织名称
D.群众组织名称
★标准答案:B,C,D
2.()均可以作为普通合伙人在中国投资设立合伙企业。
A.中国的自然人
B.外国的自然人
C.中国的上市公司
D.外国企业
★标准答案:A,B,D
3.公司的股东可以以下列财产出资:()。
A.知识产权
B.土地使用权
C.自然人姓名
D.特许经营权
★标准答案:A,B
4.公司营业执照应当载明()等事项。
A.名称
B.注册资本
C.出资方式
D.经营范围
★标准答案:A,B,D
5.个体工商户无法提供经营场所产权证明的,可以提交下列单位出具的同意在该场所从业的证明:()。
A.商品交易市场开办单位
B.开发区管委会
C.居委会
D.村委会
★标准答案:A,B,C,D
6.按照《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对C级失信企业要作为重点监控对象,采取以下监管措施:()。
A.办理登记时进行重点审查
B.公开违法记录
C.年检时列为B级,并依法进行限制
D.除专项检查和举报外免于日常检查
★标准答案:A,B,C
三.判断题(共6题)
1.按照《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各个职能机构以及派出机构要在日常工作中,按照“谁登记,谁录入;谁检查,谁录入;谁处罚,谁录入”的原则,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企业的各种信用信息。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2.按照《个人独资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必须明确是由个人财产出资,还是家庭共有财产出资。
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3.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公司为公司股东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4.根据我国外商投资产业政策,未列为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的项目,都允许外商投资企业经营。
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5.根据我国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行政法规,所有外商投资企业都应当先经过商务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设立登记。
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6.按照《合伙企业法》,合伙企业名称中必须标明“普通合伙”、“特殊普通合伙”或者“有限合伙”的字样。
错误
正确
市场监管工商行政 篇5
关键词:行政公开,市场监管,杠杆作用
近年来, 层出不穷、防不胜防的假冒伪劣产品成为市场秩序和人民健康的“公敌”。加强市场监管, 整顿市场秩序, 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尽管各级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 市场经济秩序并不令人十分乐观, 有些地方或方面秩序还比较混乱, 最近的三鹿结石奶粉事件更是轰动国内外, 已导致了数万名婴幼儿受害。这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破坏了社会风气, 损害政府的治理能力、合法性基础与国际形象, 直接影响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如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等。但是, 根据发达国家市场秩序治理的基本经验来看, 规范市场秩序, 打击伪劣产品, 必须创新市场监管方式, 大力推行行政公开。
一、行政公开在市场监管中的杠杆作用
首先, 行政公开建立了新的预警机制。三鹿奶粉早在今年3月份就有消费者投诉, 但企业和市场监管部门却没有引起重视。为了企业的利益, 不仅没有深入调查, 而且采取一些措施, 禁止不良信息的发布, 因为信息的不公开, 多少无辜的孩子成为牺牲品。政府要求企业提供产品安全性、可靠性的详细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公之于众, 接受消费者和社会的广泛监督, 可以将劣质产品消灭在萌芽状态, 而不让其大规模进入市场。政府随时公布产品质量信息, 当消费者得知某地某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存在缺陷时, 自然不再购买。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也必须召回和改进产品, 政府也应责令其采取类似措施。这样, 就可以避免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劣质产品的受害者。
市场中的欺诈行为时有发生, 与人们对企业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有关。作为市场秩序的监督者, 政府有关部门如果建立了系统的、完整的企业信用档案, 社会公众随时都能查阅, 就可以减少交易中的盲目性,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交易效益。在众多的消费领域, 只要政府部门定期发布消费警示信息, 公众就会更加安全地消费, 避免可能造成的额外损失。这正如我们在一条完全陌生的道路上驾车行驶, 如果道路旁在必要之处立了警示牌, 诸如“事故多发地段”、“路窄弯急, 减速鸣笛”、“特险”等等, 我们就会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相反, 如果对路况信息全然不知, 我们随时都有葬身车祸的危险。
其次, 行政公开创造了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增强了市场的自我约束机制。在现实生活中, 那些添加了有害化学物质或进行了特殊处理的伪劣产品, 如喷洒硫酸水的荔枝、用甲醛浸泡的水产品、用硫磺熏制的中药材等, 往往看起来质量更高, 更受消费者青睐, 因而制假售假者反而获得更为丰厚的利润。这对守法、诚实经营者是极不公平的。倘若非法经营行为不能及时得到查处和遏制, 守法经营者可能也会抵不住诱惑, 加入到制假售假的行列, 从而造成市场秩序愈来愈混乱。相反, 如果市场监管部门能够及时地查处那些违法乱纪行为, 全面公开有关信息, 伪劣产品就会无藏身之地, 同行业的经营者也会纷纷举报本行业的违法乱纪行为, 维护消费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政府通过信息公开这个杠杆, 调动了市场主体诚实经营、相互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市场的自我约束机制得到增强, 政府治理市场秩序的能力大大提高。
再次, 行政公开增强了市场监管的责任追究机制。影响较大的假冒伪劣产品事件, 必须严肃追究企业和监管部门的责任。但是, 由于政府部门没有全面、及时地公开监督管理过程中的信息, 责任的划分往往难以确定, 导致重大事件时有发生。只有将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公之于众, 责任划分才会明晰, 责任追究才会公正彻底, 才会避免执法不严、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等现象, 切实捍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提升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保护我们自己权益的最好方式, 知道我们的法律得到诚实、公正、高效执行的最佳途径, 就是信息公开。”
二、市场监管中行政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尽管中国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也以不同的形式, 不时地公开了市场管理和监督中的有关信息, 但从公开的实际效果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来看, 这些信息的公开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是没有定期发布信息。信息发布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觉得事态已经比较严重, 才开始发布有关信息, 忽略了定期发布日常监督信息的重要性。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技术监督管理部门等不定期地对市场上的某类产品进行抽样检测, 然后发布相关信息。这种临时性的、非制度化的产品检测和信息公布方式, 并不能很好地起到监督市场上成千上万种产品的效果, 也不能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重视, 因为人们难以确定何时何地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二是没有权威的、专门的出版物。信息往往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一次性发布后便成为过眼烟云, 缺乏后续的、跟踪的信息发布, 公众也很难将相关的、有用的信息加以收集和利用。这样, 信息公开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非常有限, 有时是否发布了信息甚至没有任何差别。当然, 对于大型的、知名度较高的生产经营单位来说, 通过新闻媒体披露其产品缺陷足以产生致命的影响。冠生园月饼使用陈馅事件、美国惠氏公司学儿乐奶粉使用超标物质事件等得以曝光后, 这些产品的生产企业很快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但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的企业来说, 仅仅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一次性披露并不会对其产生多大影响。然而正是这些一般的生产经营单位, 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存在着最广泛、最密切的联系, 需要更多地、更有效地对其进行监督。
三是发布的信息量非常有限。总体性、一般性的统计信息发布较多, 个别的、具体的信息发布较少。许多产品存在某种缺陷的生产企业, 通过各种变通方式, 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没有得到应有的、及时的披露。这样, 公众获得的真实信息、有用信息非常有限, 各种隐患逐渐蔓延, 直至酿成重大事件。
四是信息发布机制存在明显不足。从中央到地方, 从工商行政管理局到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技术监督局,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应该对全国各级各类市场形成强大的监控力和威慑力。然而, 我们往往只看到中央有关部门在发布产品质量信息, 地方政府部门很少主动发布本地产品质量的相关信息, 除非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如果仅仅依靠中央有关部门的力量, 地方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市场秩序的治理始终存在问题。因此, 必须进一步理顺我国的市场监管体制和信息公开机制, 从而增强市场监管力度,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三、市场监管中行政公开制度的建立
由于消费者不可能具有专业化的知识和技术上的鉴别能力, 生产者、销售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非常明显的。政府拥有设备、技术以及强制力等方面的优势, 理应通过各种手段打击形形色色的市场欺诈行为, 及时公布相关信息, 坚决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为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管的预警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市场自我约束机制, 必须建立市场监管中的行政公开制度, 不断改善市场管理和监督中的信息公开。
首先,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权威的、全面记载产品质量信息的定期出版物, 免费 (如果收费, 发行量受到影响, 信息公开的效果也受影响;同时, 被曝光的企业可能会将出版物抢购一空) 发行至全国各个社区和乡村, 供公众查阅和参考;还应建立专门网站, 及时发布相关信息。这种做法在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例如, 英国的消费者协会是一个典型的保护消费者利益的代表机构, 它是一个非盈利的、独立的社会团体, 下设两个实验室。实验室根据消费者的反映对消费品进行测试, 并将结果刊登在协会主办的刊物《哪一个?》上, 该刊物向消费者提供产品质量信息, 深受消费者喜爱。此外, 英国还有约30个产品质量认证机构, 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并发布权威信息。它们根据国家法律, 对涉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产品如药品、食品进行强制性的认证, 产品未得到认证机构的认证许可, 一律不允许进入市场;经过认证的产品向社会公开以后, 能够享有极高的社会信誉。
其次,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建立信息公开窗口。政府收集到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信用水平、产品论证报告, 政府的日常监督记录和产品抽样检验结果等, 只要不涉及商业秘密, 都应分门别类地放在信息公开窗口, 供公众查阅和参考。对于历次查处的重大事件, 如劣质食品引起的中毒事故、劣质药品引起的医疗事故、劣质电器引起的安全事故等, 应该将事件发生的原因、应汲取的教训、责任追究等详细报告汇编成册, 作为警示企业和提醒公众的生动教材。公众要求市场监管部门或生产企业提供有关产品的更详细信息时, 有关部门应给予协助。
再次, 为了克服信息收集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其他可能存在的阻力,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实行垂直管理, 或主要领导人员异地交流任职。
最后,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该更好地公开自己的办公场所和联系方式, 畅通公众提供信息、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机制。有些地方虽然设立了消费者投诉中心, 但由于处理不得力, 回复不及时, 投诉中心在消费者中的地位日渐降低, 有些甚至已经形同虚设。因此, 对于消费者投诉和举报事项, 应该“件件有处理, 件件有回复”, 增强公众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和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企业或产品的投诉率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对于重大事项的举报, 应实行必要的奖励制度。
参考文献
[1]唐任伍.论“信用缺失”对中国管理的侵蚀及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2, (1) :53-54.
[2]Ralph E.Hallo:Access to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n Europe:the implementation and implications of Directive90/313/EEC, Lon don;Bost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6:1.
[3]Tomas M.Susan.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E-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s right to know, Vital Speeches of the Day[J].New York;Nov1, 2001:38.
市场监管工商行政 篇6
一、以行政执法为主导, 做到执法必严, 保持对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1. 堵疏结合, 规范和优化农资经营主体
“堵”是指对申请设立的农资经营企业、个体户,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审查, 具备有关批准条件后, 方可为其发放农药化肥经营许可证, 同时坚决清理证照不全、超范围经营、挂靠、转让经营资格等违规行为, 把不合格的主体堵在行业门外。
“疏”是指针对当前化肥流通“主渠道”逐渐萎缩, 已不能完全承担化肥流通任务的实际,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 (国发【1998】39号) 精神, 在零售环节对符合相应经营条件的主体依法予以登记, 即规范了经营主体, 也使化肥流通渠道得到畅通, 方便了农民, 同时大力培育农资连锁经营, 积极推进农资流通现代化, 也使全县农资经营主体得到了优化。
2. 突出重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
针对农资消费季节性、区域性强的特点, 以乡镇为重点区域, 以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兽药等为重点商品, 深入开展专项整治, 以乡镇为单位, 分片巡查, 做到底子清, 数据实, 情况明。
二、以行政指导为突破口, 努力提高监管成效
1. 以规范农资经营为切入点, 提高农资市场“透明度”
农资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 农民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 处于弱势地位, 而生产者、经营者处于强势地位。为此我们逐年来督促农资经营者建立农资商品质量留样备查制。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农民消费投诉缺乏证据的问题、而且将农资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置于消费者的监督之下, 有效地解决了农资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2. 以农资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为依托, 倡导诚信经营
为健全日常监管制度, 大队依托工商机关的A、B、C、D信用等级管理, 开展了“优秀诚信农资经营企业评选”活动, 有力地提高了全县农资经营企业的诚信意识。
3. 以社会公示为手段, 在农资市场实行扶优驱劣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监管实践证明“舆论力也是执法力”, 执法大队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作用, 采取召开现场通报会, 出动宣传车, 发放宣传单等方式, 分类宣传, 即表扬守法诚信经营, 同时也曝光违法行为,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在农资监测工作中, 及时将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 发布消费警示, 引导消费。
4. 以开展行政调解为重点, 维护社会安定
农资经营过程中, 往往存在着经营者与农民之间, 经营者与经营者之间、经营者与生产厂家及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在这些矛盾尚未达到行政处理诉讼阶段时, 大队执法人员发挥行政指导职能, 及时进行协调和调解, 降低执法成本。为此, 在工作中实行片区包点跟踪指导, 以执法人员为联络员, 强化日常监督检查, 促进全县生资企业规范经营。
五年来, 我们综合应用行政执法和行政指导, 使全县农资市场监管取得了明显成效。农资市场秩序有了明显好转,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资消费投诉明显下降, 许多乡镇实现了零投诉。自2004年以来, 商都县没有出现过一起因农资质量问题引发的农民群众集体上访事件。
(2) 经营者诚信意识明显增强。目前, 已经对全县所有农资经营者实行分类管理, “诚信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3) 农资流通更加规范、畅通。一方面各农资经营主体公平竞争, 呈现出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另一方面各类主体为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不断的提高服务质量, 测土配方、物流配送、送货到田等经营方式对传统经营模式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实现了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市场监管工商行政】推荐阅读: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建立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的指08-23
工商局市场监管工作汇报09-05
工商局春节元旦节期市场监管工作方案08-29
工商局2010年肥料农药市场监管工作总结05-31
阿巴嘎旗工商局乳制品市场监管工作方案06-14
坪石工商三项措施加大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力度06-30
顺平县工商局四措并举加强乳制品市场监管06-30
市县所三级工商、市场监管部门使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考核工作题库06-28
市场监管体系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