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教学学习感悟(通用13篇)
大问题教学学习感悟 篇1
体味人文 胸怀感恩
——记泉城学习所得
马俊珍
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大家的大美课堂,在充满崇敬之意的同时,心怀感恩。如果说课堂是人文教育的载体,那传播这些课的名师名家们应该能堪称人文教育的宝库,他们用自己满满的人文情怀吸引着到场的每一个人,不仅感动,更净化心灵,给炎热的济南增添了一份清凉。短短四天的学习之旅,在我的教育生涯刻下了重重的一笔:充盈自己,贴近学生,润泽生命。
(一)丰满自己,做一个有教育情怀的老师
老师最大的魅力在于人格魅力,做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教师。这种教育情怀激发对教育道路的探索,这种教育情怀能把教育融入到生活中,与其说是在教育,不如说是在感化。
年已高龄的贾志敏老师因为重病没有来到现场,没有听到他的课真的有些遗憾,但当他的弟子讲述他的故事时,我后悔了当初的抱怨,他的故事足以震撼。他的徒弟带来了他对教育的坚持,对教育的尊重,当陶老带着贾老那份歉意深深地鞠躬的时候,我惭愧了,我愧对他们那份教育的虔诚。是啊,‚老师是信‘教’的,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信仰,那是对教育事业发自内心的坚持和尊重。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有这份笃定深厚的教育之情。自比为文竹的魏书生老师更是质朴得可爱,他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没有见到真人的时候,心里还纳闷他是何方神圣,是多么大的神通!听他娓娓道来的时候,才深切地感受到他那平和自然心态的巨大威力。他如春风化雨般点化老师们‚种好心田,过好日子‛,享受‚松静匀乐、育人育己‛的快乐。抱着一颗平常心过好平平常常的教育生活,时刻能找教育的快乐,这种心态无疑是我们教育人能保持教育激情、教育热情的良药。
(二)贴近学生,打造出学生本位的课堂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一直在追寻学生本位的课堂,赵俊友、虞大明老师可以作为典范。俊友老师在课堂的开始,从自己的名字入手,读解‚友‛字,引出‚大手拉小手,互相帮助‛。这堂课不是你高我低的讲解课,也不是你优我劣的竞争赛,而是朋友之间互助完成的作品。整堂课气氛融洽、轻松愉悦,既有师生的‚大手拉小手‛,又有孩子们的‚朋友手拉手‛,学生在主动学,老师在人文意识的引导下走入学生心中。虞大明老师以一个有趣的问题‚你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一下子打开了孩子的话匣子,孩子们在畅所欲言中对这位老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当大明老师如此幽默地介绍自己的取名背景时,孩子们笑了,我们也笑了,更重要的是被他如此低的身身架感动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感情是敬重,在这种情感的压抑下,他们不可能从容地做自己,而虞大明老师以这样平常而又智慧的问题把自己引向了一个如此平凡亲切的位置。孩子们的贴近,从容地放开自己无疑是我们在课堂上最想要的结果,是我在轻松自在地学,而老师只是一个伙伴。
(三)润泽生命,塑造健康人格和阳光心态
我敬仰这种润泽生命的高度,更追求这种成全学生,成就人生的态度,当我们把教育提升到孕育生命的高度,才理解那份浓重的人文内涵。
王崧舟老师说:办学的核心要素是‚人‛,‚人‛的核心要素是‚心态‛,‚心态‛的核心要素是‚价值观‛。比如,一二年级学的是《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传统蒙学;三四年级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五六年级学《老子》、《庄子》、《史记》、《资治通鉴》等,全体老师不分学科集中研修国学,就连后勤人员都会学习国学。你会发现,我们学校教书育人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而是学校的每一个人。通过传统文化厚重的底蕴去滋养每个人,改变人的消极心态,确立人之为人的价值尊严和精神幸福。
当很多人质疑小学生不能读《庄子》的时候,王崧舟老师动情地阐述了自己的原因,实际在物欲横流、心态动荡的社会,庄子的精神、庄子的追求是最好的镇定剂,是人文情怀的高度。我们让孩子们不是读懂《庄子》,而是感受那份淳朴、纯真的心灵,得到灵魂的净化。
品读经典,是使每个人的心灵得到熏陶,润泽心底深处的纯真。大爱大美语文,如琢如磨,如切如磋,我在感受这丰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自感自身的渺小,语文的教学是活的,需要不断地汲取新鲜营养,教学不止,学习亦要跟进。我们要继续潜心修行,有着苦行僧的付出,怀揣庄子的情怀,用身体力行的实践去感悟人文、诠释人文、传播人文!
大问题教学学习感悟 篇2
一、运用“大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片段一:上课伊始, 该教师直接在黑板上板书出了课题“面积”。紧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到面积, 你想知道什么?生1:怎么求面积?生2:面积的单位是什么?生3:面积是什么? (板书) 师:好, 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老师的自学提示, 自学课本第71面的内容。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1.仔细阅读书本第71页每一幅图, 每一个字, 思考:我明白了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面积。
3.通过自学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可以先和同伴交流。
过了5分钟以后, 学生开始汇报交流。
这里我们可以看执教教师的匠心独运, 她先让学生通过看到这个课题想到了什么?形成本节课的要学习的大问题:“什么是面积?”生成大问题后, 再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独立自学课本。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了学生, 教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积极地知识建构者, 学生的需求、兴趣、积极向上的情感都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学生学习知识不是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 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的。教师在这里指导学生先学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自己熟悉教材, 而是让学生带着自学提示中的要求去思考、交流自己的想法, 是一个去研究、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体会到, 有时是需要和同伴进行交流、讨论、思考, 才能让自己不明白的知识在心中更明朗。
二、运用“大问题”引导学生思辨、明理
【片段二】在学生理解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这一概念之后, 老师又抛出一个问题, 刚才自学后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什么是封闭图形?
师:你们认为什么是封闭图形呢?
有一学生站起来说, 我可不可以在黑板画出来, 于是这个学生走黑板前动手画了一个长方形, 再涂出其里面的部分说:这里就是这个封闭图形的面积。紧接着又一学生走到台前画了一个圆形, 然后再涂出圆形内部的面积。
接二连三地有几个学生分别走到黑板前画出了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老师始终站在一边欣赏着, 倾听着。最后没有学生上台了, 老师说了一句:还有吗?下面默不作声, 这时老师拿起粉笔画了一个不规则的, 也不封闭的图形。
师:这是封闭图形吗?怎么评价我的这个图形?
生1:这个不是封闭图形, 因为边线没有连上。
师:谁能来修改一下?
这时一名学生跑上台把线连起来, 然后又把图形的内部涂满之后站在讲台上俨然地说:大家看, 这才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在新的知识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更重要的还要“知其所以然”, 在刚才反馈的过程中, 谢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什么是封闭图形?她并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 而是把“皮球”又踢回到学生那里去, 顺势提出: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 迅速做出了反应, 展示出自己的思维。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可真是精彩不断, 学生运用自己在自学过程中的理解, 一个一个展示着他们对封闭图形的理解, 不断地展示着自己对知识的建构, 当老师呈现没有封闭的不规则的图形时, 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把线连接上, 内部不管你的形状是什么样?只要我把你涂满就是我所想要的封闭图形的面积, 这不得不让我们叹服孩子们的理解知识的能力和对知识建构时的想象力。
三、运用“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力
【片段三】当学生理解了什么是面积以后, 谢老师又给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 你们学到这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不同的图形怎么比大小?
此时教师抓住时机, 出示一张课桌面的图片, 问:这张桌面的面积是大还是小?
生1:大。生2:小;生3:不大也不小;生4:看你跟谁来比较, 如果跟黑板面比, 它是小的, 如果跟书的封面比它是大的。
此处, 教师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没有及时去评判学生的说法是对还是错, 而是让他们自己在争辩中慢慢地进行思考, 在学生争辩完以后, 这时教师出示了课桌面上放一本数学书的图,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数学书动手量一量课桌面大约是几本数学书封面那么大?学生动手测量后得出结果大约是8本数学书那么大。教师又让学生拿出手边的数学作业本再来测量一下看看大约是多少个作业本那么大?学生测量出大约是5本作业本大小。
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张课桌, 你们测出的结果却不同呢?学生独立思考后, 有一名学生胆怯地站起来说, 数学书小, 作业本大。一语激起千层浪, 越来越多的学生举起了手。一位学生发言道:“因为数学书、作业本的封面面积不同。”
由上面可见, 在此环节中教师说的话并不多, 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自己再去思考、分析, 去理解、解决问题。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纵观古今, 有无数的发现和发明, 往往都是从一个问题的产生开始的。学生提出问题:不同的图形如何比大小?谢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么比, 而是出示了一个课桌面让学生去感知大小, 这时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了, 有人说大, 有人说小, 还有人说不大也不小, 这时的谢老师始终站在一边没有吭声, 给学生留足时间去思辨, 在说的过程中, 学生边说也在边思考, 感觉说大也不准确, 说小也不准确, 似乎少了什么?那是需要参照物, 所以最后一个孩子说看你跟谁比。此时教师开始出场了,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比较过程中理解、感知课桌面与课本的大小比较, 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测量时必须要有一个统一测量单位才能说明物体表面的大小。这一过程不仅构建了新的知识点, 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享受学习》教学感悟 篇3
[关键词]激情享受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73
思想品德课应该点燃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享受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表现的机会,都有成功的机会。
一、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感悟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告知学生应如何,很少有效,重要的是自己要体验到。”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恰当、巧妙地设置各种游戏活动,就能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学习活动就会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
在《享受学习》这节课的导入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知识竞猜”的活动,题目来自于学生正在学习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及一些课外知识。这些题目对学生来说都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会得心应手。当全班学生都在大声而有感情地背诵《龟虽寿》时,对笔者来说是一种享受,对所有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享受。在形式上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竞猜,每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来回答问题,从“我们享受学习”这6个字中选择题目,答对的可以给小组加分,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个环节还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明白学生代表能答对这些问题,是因为他们在不断地学习,没有答对的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二是通过答对问题为小组加分,获得教师和学生的肯定,这就是一种快乐,这是对享受学习的诠释,是通过轻松的游戏让学生亲身感受的。
因此让趣味盎然的活动取代充满说教的课堂教学,让严肃理性的教学目标“隐藏”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能赢得学生的心。
二、在丰富的参与机会中体验成功
叶澜教授说:新的教学教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一堂课上得好不好,不是看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的表现是否主动,学习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因此在这堂课的设计中笔者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丰富多样的参与机会,始终在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思考留给学生”的教学理念。
1.时政播报
时政播报是能为小组加分的一个项目,设有基本分和创意分,鼓励学生提出别出心裁的创意。学生在这种激励机制下,潜能得到不断挖掘。从两个主播的新闻播报,到全组学生齐上阵的播报;从新闻记者的连线,到连线听众的妙语连珠;从说新闻内容,到学生的即兴表演……学生给笔者创造着一个个惊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2.自由辩论
首先给学生一个辩题 “学习中苦大于乐还是乐大于苦”。辩论规则:三个组为正方,另三个组为反方;正方开始,交替发言;轮到某方,没有人发言即为输;每人只能发言一次。这个规则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辩论中来,并且为了让他们都能有成功的体验,笔者给了他们一些时间提前准备。虽然初一学生还不会引经据典地辩论,但是他们在这节课中都能自信、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的辩论,学生体验了成功,增长了自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小组讨论
在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快乐瞬间后,笔者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学习更加快乐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每个学生看到这个题目都会有不同的想法,都有话可说。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笔者要求每组学生最后的汇报要代表本组集体想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倾听的习惯,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集体的力量,从而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也能在集体智慧的帮助下,获得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获得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成功是每一个教师的义务。因此在这节课中笔者也是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表现的机会,都有成功的体验。
大问题教学学习感悟 篇4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主要议程为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四五”规划的科学编制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砥砺奋进的第一个五年,国家层面上意义重大。作为一名基层大学生村官,在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制定我们小“五年规划”也至关重要,到村任职一年来,紧跟处理村内各项事务,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新时代文明建设等,与群众打交道,倾听群众心声,充分感受到学习与务实的重要性,因此编制小“五年规划”要注重“学”“实”“奋”的精神内涵。
注重“学”字。“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出自《荀子·大略》,荀子认为,学者不一定都要做仕者,但做了仕者就必须坚持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为国家、群众做实事,才能真正做到“不负所学”。作为大学生村官、基层干部,更要注重学习的重要性,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首先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的学习规划,坚持理论学与实践学相结合,用理论去指引实践,再用实践来悟理论,循环往复,理论定能学深悟透,反过来创新实践。其次作为基层的干部要把群众当做的老师,学习“群众话”与“群众事”,“解铃还须系铃人”,基层干部最主要就是处理群众问题,运用群众方法去处理群众问题不过。
注重“实”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干精神”的论述有很多,我们之所以能比历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因为有前辈们长期的艰苦实干,铁人王进喜、“两弹一星”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我们的“五年规划”一定要实,处理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村内产业发展规划,在国家大规划的指引下制定小规划,让我们的小规划服务大规划。切不可制定与村内实际发展情况相违背的规划,比如在皖北平原地区规划发展茶叶种植茶叶,这就是南辕北辙,乱规划、错规划还不如不规划。
大问题教学学习感悟 篇5
有幸参加国培,学习了北大附中李冬梅老师的讲座:“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问题及对策”感受颇深。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目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不是很强,应该加强教师专业化进程。信息技术教师历程更短,发展空间很大,专业成长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当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1.专业基础不够扎实;2.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欠缺;3.缺少研究精神与研究能力。
通过学习认识了自己的不足,那么我们就应该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成长规划:
1、重新认识自己
深入剖析自身的不足,正视弱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多年来,我的教学经验增长了一点,但在教学研究上缺少科学的理论知识。平时思想上有惰性,学习较少,对名家了解不多,借鉴不够。
2、确定目标
倾心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抓住平时的点滴时间进行学习,增强理论底蕴,做个学习型教师。用心思考,凡事多思多想,反思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总结得失,找出成长的方向,做个反思型教师。不断提升教科研水平,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实践,做个科研型教师。全心教育,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在创新中构建良好的教学策略,在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做个专家型教师。通过努力,力争成为本校学科带头人。
采取措施:
1:钻研课程,夯实专业基础:要吃透教材,补充、开发新教材,通过网络收集新思想、新思路、新材料,补充到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拓展自身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信念。在追求量的同时发生质的变化,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教育理论水平。
2:学会教学,提升专业技能: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同时也要精心研究教学方法、设计好过程。立足课堂实践,形成有特色的教学风格。从其他教师学来的经验,敢于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提升,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3:学会研究,促进专业成长:要进行学习、研究、反思、总结,不断提高自己。努力探求教育教学的规律,用研究的成果指导教学。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学习感悟 篇6
围绕教无定法的话题,我思考了许多,以下是自己在单词教学时的一点感悟:
一、巧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采用生动活泼、有趣味的形式来吸引他们。如图片、竞赛、游戏、儿歌等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孩子年龄小,缺乏知识和经验,抽象思维不够发达,形象思维占优势,具体的、直观的形象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用实物、图片、头饰、玩具、简笔画等直观情景,能使学生迅速领会掌握英文单词。游戏活动能使枯燥、机械的单词学习和句型练习变得生动有趣,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开展小组竞赛能让学生经常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拼读规则教授词汇的发音
1、英汉发音正迁移。将汉语的拼音正迁移到英语拼音上来。把汉语拼音的声母与英语辅音因素相比较,把汉语拼音中的韵母与英语元音音素相比较,异中求同,着重找出它们读音的相同之处。
2、划分音节拼读
如教学station这样较长单词时,先让学生划分音节,再记忆,并运用各种形式和活动让学生巩固、记忆单词。
三、让学生多听录音,模仿,感受单词的正确发音以及音调变化
四、尽可能创造“说”英语的环境,培养“说”英语的能力
如让学生遇到英语教师必须用英语问好,谢谢、对不起等日常用语可用英语代替。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参与愿望
适时地对学生加以鼓励和表扬,点燃学生进取的火花,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六、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人施教,面向全体
简单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同学回答,有难度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回答,力争使全班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大问题教学学习感悟 篇7
笔者在近期学校开展的公开课上, 选择学生“自主学习”作为观察点, 对本教研组的多位教师的语文教学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课堂观察, 笔者发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自主学习成了“无师自通”
共有五位语文教师参加该轮公开课活动。这五堂课中, 学生集体回答次数平均是11次, 个人回答次数平均是12次。学生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几乎不假思索流利地回答了教师的所设问题。从学生讨论的情况来分析, 学生一共讨论两分钟左右, 课堂讨论表现得非常热烈, 每个学生似乎都与教师息息相通, 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与教师的预设完全吻合。小组讨论也仅仅由个别学生主导, 讨论没有深广度。而教师在课堂环节中除了对回答符合预设的学生赞扬鼓励外, 并没有画龙点睛式的概括和指点, 似乎学生没有教师讲解和点拨也能学得很好。课堂一切按照教师预设的程序走, 语文教学适时生成的美感荡然无存, 教师的作用被淡化或弱化, 这必然导致语文课堂质量的下降。可见, 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无师自通, 不能离开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解和适时适度的点拨, 不能以抛弃学生个性化思考包括有失偏颇的理解为代价。真正的自主学习一定要克服教育教学的虚伪性。
(二) 在教师“自主学习”的理念下, 学生恰恰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权
新课标提出, 教师应“主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运用对话、讨论、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 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然而几名教师给学生不到一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 学生对文章一遍都没读完, 就进入高考试题的题海战术中, 可见他们都在做着言不由衷的改革。表面上学生自主地处理问题, 实际上学生对司空见惯的高考题型早已疲惫不堪, 没有任何的兴趣可言, 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能力。在新课程的理念下, 教师应当提供足够有效的时间给学生去思考, 真正地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其实在学生探索与思维的过程中,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经历, 每个学生的体会不会与教师的预设完全一致, 他们经过充分地独立思考后得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结论是正常的, 这才是真实的有效思维的结果,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期待的。
二、基于教学实践的问题探讨和感悟
(一) 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服务程度
教育是一种服务, 从这一角度看, 学生不是教育的对象而是服务的对象。教师应是学生的合作伙伴, 不是高高在上施舍知识的权威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及时启发学生思维, 开启学生的心智, 从而梦幻般地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 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从而打开他们思维的源泉, 让他们在忘我的环境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用心灵与作者交流, 丰富个体的情感因子, 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积极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作文课, 话题是“细节中感悟真情”。执教教师设计了一个感人的活动情景, 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的录像片段, 谭千秋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画面让学生潸然泪下。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 教师提问:你感受最深的细节是什么?你最想说些什么话?孩子们情感的闸门即时被开启, 欷歔不已地表达自己对谭老师的敬重之情。教师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细节, 说出自己深受感动的情景, 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 此时行文焉能不一泻千里、水到渠成?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 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为百家争鸣式的课堂生成
课堂的价值在于生成而不在于预设,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堂生动的课是教师课前所不能完全预设的。教师的引导激发了学生不同个体的深刻体验与思考。他们必然得出不同的带有个性化的结论。只要学生的自我体验喷薄而出, 他们就会从不同的角度诠释问题的内涵, 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剖析。同时在这种激烈的自我体验、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与讨论中, 学生互相学习, 师生共同进步, 师生共同享受这一学习的过程, 其乐融融。笔者在和学生共同学习《管仲列传》时, 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愿意和管仲做朋友吗, 为什么?
生1:我愿意。管仲他有着杰出的政治才能……
生2:不愿意。管仲他“分财利多自与”爱占便宜;“三战三走”做事胆怯;公子纠死, 不能像召忽一样为主殉难。
生3:如果能选择我更愿意与鲍叔牙做朋友。我觉得一个人才能固然重要, 但品格更为重要……
生4:有德无才就好吗?我更愿意和有才能的人做朋友。
这超出我的预设, 我灵活地处理课堂, 组织学生讨论:对于一个人来说, 才能和品德哪个更重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学生争先发表看法, 并逐渐形成两大对立倾向, 双方各执一词。学生们状态积极, 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形成了百家争鸣式的精彩课堂。我认为这种随即迸发出有价值的课堂生成,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获取知识的过程远远比获取知识本身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 自主学习的真谛是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和竞争, 是对生命价值的诠释
学生在高中时代的学习技能的养成为学生进入大学, 乃至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打下基础。从这一观点看自主学习就是在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自觉去克服困难, 学会坚忍不拔。他们在自主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依靠自己, 看到自己的生命价值, 才能在失败中站起, 在痛苦中微笑。这当然需要一个长期培养和历练的过程, 自主学习不能只关注成功, 惧怕失败, 而要在失败中历练与反思。为了更好地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笔者经常指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经典名著, 并坚持把自习课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在这种自主学习气氛中, 其心灵得以净化, 精神得以浸润, 思想得以丰厚, 理念得以提升。我们教师所承载的使命不只是培养学生们的考试技能, 还应是教会学生学习, 更应是培养他们的生存技能、积极乐观的心态、热爱生命的高远胸怀。有了这种境界, 学生面对挫折怎能不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才是自主学习的真谛和内涵。
“探险”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感悟 篇8
一、评说故事,拓宽知识层面
事先,我让同学们查寻古今中外著名的探险故事,搜集资料,用一节课的时间交流讲解。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收集了很多资料,在课堂上有谈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的,有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的,还有讲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东行中国的故事的。更可贵的是讲到了漂流长江第一人尧茂书的故事和徒步穿越中国大陆并勇敢地向罗布泊进军并为之獻身的余纯顺的故事。总之,这一节课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讲得神情并茂、娓娓动听,当讲到尧茂书和余纯顺壮烈牺牲时,没有一个同学不为之扼腕叹息的。一节课很快过去了,有的同学还未轮上讲,真是意犹未尽。我便让他们将要讲的故事,以小作文的形式写出来,互相传阅交流,这一活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理性辩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单元课文的学习和同学的故事交流中,同学们都发现,人类在探险事业中付出了很多,甚至包括宝贵的生命。那么,这样的探险到底值不值?带着这一疑问我又举办了一期辩论会,辩题是“探险的意义是否大于付出”。为了辩论有效果,我让同学们作了长时间的准备,首先上网搜集资料,然后写辩词整理好资料。辩论时,先在班内分组辩论,然后在两班之间展开辩论。这次活动也很成功,一方面同学们在搜集资料中发现了更多的探险故事,知道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探险中的失败和遗憾,也知道了探险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太空垃圾、南极融化等现象。另一方面,这次活动也提高了学生的辩论技巧,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知道了凡事都有两面性,认识事物要一分为二,不能走片面、走极端,从而培养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第三,这一活动也锻炼了学生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总之,这一活动,无论从积累知识方面,还是随机应变、拓宽思维方面都是一次有效的尝试和锻炼。
三、模拟探险,进行实践体验
在前两阶段的活动中,学生对探险的意义,探险的知识都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那么如果让自己去探险,又会怎样呢?在这样的思路中,我又举办了一次模拟探险活动。这次活动,我将学生分为三组:挑战组、自然组、评判组。先让挑战组在“荒山”“荒漠”“荒原”“荒岛”中随机选出所要挑战的环境。然后由评判组为他们设计所带的物品(食物、工具等)及出行探险的人数。自然组设计探险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自然的、人为的、突发的等等。然后,由挑战组的同学想象探险,口头应对解决自然组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评判组的同学对其作出合理、公证的评价,并选出最佳设计者和最佳挑战者。整个活动中教师只做简单点拨,并维持秩序。在活动中,起初,同学们显得拘谨,所想象设计的问题显得可笑,不符合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进入角色,设计组学生纷纷参与,出谋划策,一心想置挑战者于死地,而挑战组的同学不甘示弱,无论怎样的苦难都能想出办法解决,如沼泽地、火灾、狼群等。不过,在面对食物短缺,体力不支,女同伴又被野人掳去的困境时,他们因无力突破又不肯丢下同伴独自离去,只好宣布挑战失败。精彩的模拟探险就这样结束了,但同学们的想象还未结束,还在寻找救出同伴的办法,真是回味无穷啊。
这一活动学生参与面大,积极性强,想象力丰富,同学们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真正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了生活的勇气。
四、写作,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基于前三阶段的活动,我又为学生布置了以“探险”为话题的作文。学生写得很成功,他们有的谈探险的意义与付出,有的写自己的探险经历,有的叙述评价历史上的探险人物,不一而足,而且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精彩句层出不穷,真正达到了表情达意,言为心声的目的。
总之,通过这一单元的综合性活动学习,扩充与发展了单元知识,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创设了一方天地。
大问题教学学习感悟 篇9
可见小学语文课程中倡导综合性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本人作为基层学校的老师,享有得天独厚的实践资源,理应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途经。本人通过学习思考、摸索,对此有了一些来自实践的感悟。在此提出,与同仁商讨。我认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按步骤进行:
1、学习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培养学生确认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如以阅读为主、听说读写为主或其它学习活动);提示学习要求与学习的方式方法,如模拟式、欣赏式、游戏式、操作式、考察式、研究式、综合式等;确定组织形式,如以班级为单位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或其它多种不同单位的整合。
2、学习的开展阶级。主要的工作是指导学习的实践;运用媒体与实际操作;获得即时的或综合的信息与直接的经验;培养综合能力和选择能力。
南召县学习洋思教学模式感悟 篇10
学习心 得
板山坪镇中 王贵森
2011-12-5
洋思教学感想
学校多次提到洋思经验,我们也看了两位教师的模仿课,但对洋思的教学还只是停于模仿阶段。利用周末,我上网查看了洋思的有关资料,领悟了一些此学校的经验真谛,受到了一些启发。
一、学洋思关键是思想观念的更新。
用洋思中学蔡校长的话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个原则,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有些老师放不开是因为不相信学生,所以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思想不解放的人课堂教学改革是搞不好的。
二、学生自学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学校的学生招生质量底,这是老师们普遍认为的,因此,总是怕老师讲的少了,或者什么地方没讲到,考试时受到学生的埋怨。比如,我们语文教学,现在有了“读本”,比教材还厚,老师们为难了:讲还是不讲?不讲,怕市里统考时再出读本的题,尤其是文言文部分,市里明确规定考读本里的内容,可是读本比教材的篇目还多;如果讲了,时间从哪出?所以,老师们还是本着对学生们负责的想法,决定讲。
对于教材处理,不敢大胆取舍,篇篇讲,学生篇篇不会。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洋思中学的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三、学生自学有利于解决后进生问题
我们平时对学生的质量还是埋怨多,而考虑真正的解决的办法少。看了洋思的经验,我们不得不佩服:多么差的学生到了洋思都成绩都可以提高,多么难管的学生,到了洋思学习都会感兴趣,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学生对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的想法有了,他的精力用在学习上也就多了,那么相应的分心的事也就少了,这比单纯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给他讲大道理要强的多。
洋思经验是:一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后进生。二是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好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明白了,而后进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好学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在这里实际上运用了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后进生光靠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发动好学生都来帮后进生力量就大了。三是后进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有一种紧迫感,别人在有限的时间看完了例题能做练习题,自己不会做也丢人,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四是这种做法培养了后进生的自学能力,一旦自学能力形成了,他们进步的幅度就会加快,就会在较短的时间赶上班内的中游学生。
这是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洋思中学的许多课都是自习课,上公开课也经常是“哑巴课”。上课到下课,都让学生自学,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与课下的自学不同,课上的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教师的主导仍在起作用。另外对后进对好学生要不断表扬。教师在巡回辅导的过程中把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并考虑如何解决。”可见,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与传统的教师主导作用不同的是:过去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靠系统讲授来实现的,现在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五、学生自学能减轻他们的课下负担
洋思中学首先是从当堂布置作业开始的,要求老师当堂布置当堂批改,课后不留作业。并且规定每堂课的作业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这样就逼着教师少讲。一开始学生自学中遇到问题是由老师解决,到后来则由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解决。每堂课都是自习课,教师只讲4分钟。另外,每堂课的作业练习就是考试,这样有利于学生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也培养了学生的考试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紧张地学习,课后轻松,没有作业,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培养各方面的素质。
大问题教学学习感悟 篇11
关于“网络”
记者(以下简称记):尽管我国采取了很多措施,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但去网吧找孩子的妈妈却越来越多。很多家长对孩子迷恋网络都觉得匪夷所思,他们不明白网络对孩子而言,魅力怎么会那么大?
孙云晓(以下简称孙):我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的时候,主持人曾经问我,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的青少年会有网瘾。我回答说,这是因为我国厌学的孩子多,孩子的生活太单调导致的。但最新研究发现,网瘾患者中也有学习好的孩子。为什么学习好的孩子也会有网瘾呢?因为他们在单一的评价体系中长大,这个评价体系认为,只有埋头学习才是好孩子。当他长大住校或者上大学了,远离了父母的视线,一旦接触了网络游戏,就会马上着迷,无法控制。
记:所以,很多父母对孩子上网持否定态度。他们觉得,与其让孩子染上网瘾,不如压根就不让他触网。您觉得这种方式可行吗?
孙:确实有很多父母抱这样的想法,觉得不让孩子上网,不让孩子接触电脑,就能避免受毒害,甚至认为,网络就像海洛因,一旦接触,后患无穷。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并不明智。
首先我们要了解,为什么今天的青少年包括儿童,特别需要学会使用网络。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优秀的、有前途的孩子。联合国21世纪委员会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21世纪最重要的学习就是掌握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什么概念呢?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记住,但你要知道到哪里去找你需要的知识,怎么有效、迅速地找到。这是第一。第二,当信息如潮涌来的时候,你要会辨别。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这两种最重要的学习能力怎么获得呢?只有学会使用互联网,在网上学习、搜索和交流,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今天的父母要认识到,网络跟很多东西一样,是把双刃剑,它的确有让孩子沉溺其中的可能,但它更有让孩子插上翅膀、在信息社会飞翔的力量。
记: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上网?
孙:要用丰富多彩的生活代替单调的生活,用成功的体验代替失败的体验,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一般来说,孩子就是上网,也不容易染上网瘾。比如,过暑假,孩子的安排很丰富,去旅行,去运动,去郊游,还要读几本课外书,那这个孩子就不太可能染上网瘾。什么情况下,孩子容易染上网瘾呢?孩子的生活很单调、很封闭,没有朋友,或者有朋友也是电脑上的朋友,一天到晚泡在电脑前,没有别的事情可做。
现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为了防止青少年网络成瘾,开发了防沉迷系统。电脑装上这个系统后,在打几个小时的游戏后,它会自动提示,然后关机。这个东西,真的能够缩短孩子的上网时间吗?我看效果不会太理想。因为孩子如果真的要去玩网络游戏,他总是有招可想的。所以说,这种防沉溺系统只是一种无奈的办法,始终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积极的态度来正视上网问题,比如,孩子需要上网玩游戏,家长可以跟孩子约法三章:第一,要控制上网时间,小学生每天上网一个小时,中学生两个小时,最长不超过三个小时。第二,要有安全约定,比如,不能把家庭地址、电话留在网上或者留给网友。因为家庭信息不是你一个人的,你是家庭中的一员,要为家庭负责。第三,不要单独和网友见面。如果非要和网友见面,需要有父母或他人的陪伴。第四,不能上不适合孩子的不良网站。
当然光有这些还不够,比较好的方法是父母和孩子一起上网,父母成为孩子的网友,跟孩子在QQ上聊天,跟孩子一起游戏。父母和孩子一起上网,孩子的安全性就大大提高。
关于“学习”
记:我们经常接到家长的一些求助咨询,他们反映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学了新的知识,不知道赶快复习,等等。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好改吗?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孙:其实,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关于习惯的培养,我做了五六年的专门研究,我认为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首先,就是让孩子认识到好好学习的重要性,这种认识不是唠叨出来的,而是训练出来的。
举一个例子,北京有一位妈妈,她的儿子上小学五年级。她反映说,儿子写作业坐不住,一个小时要站起来七回。妈妈没办法,向我请教,我给她说了一个办法。她回去后,就对她的儿子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一定能把学习搞好,但你一个小时站起来七回,是不是有点多了?如果你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的次数不超过三回,当晚六点的动画片就随便看。孩子特爱看动画片,过去妈妈不让看,听妈妈这么说,当然很高兴。但妈妈又说,你先别高兴,如果你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超过了三回,当晚的动画片和一切电视节目都不许看。孩子说:“行,知道了。”这样约定好了。结果,孩子在第一个星期里,有三天做到了,有两天忘记了。忘记的这天,到了六点,他想看动画片,就求妈妈:“妈妈,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妈妈说:“那哪儿行呢?说话算话!”经过一两个月的训练,孩子能坐得住了,写作业再也不会动不动就起来了。
我总结这个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叫“加减法”。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掉坏习惯用“减法”。这位妈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孩子原来一个小时要站起来七回,妈妈没说不许站起来,妈妈说的是,只要你站起来不超过三回,就能受到奖励。孩子觉得这个目标,自己是可以达到的。这位妈妈用“减法”改掉了孩子的坏习惯。
记:这个方法太好了,家长们都可以借鉴一下。针对学习了新知识不知道赶紧复习的问题,是不是还需要父母具体去引导孩子呢?
孙:对,很多孩子认识不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当孩子没有养成这个好的学习习惯的时候,父母要陪伴他学习,给他讲道理,告诉他为什么要复习,为什么要写作业。“只要这些我现在会了,我就不用写作业,就不要复习了。”这是孩子的心理。这时,你可以告诉孩子,根据科学家发现的遗忘曲线,当你学了新知识后,如果及时复习,大部分以后都能记住;如果不及时复习,大部分就会很快遗忘。因此,学习好的学生一定要做作业,一定要及时复习。怎么复习呢?父母可以抽查,可以拿着教材对孩子提问,孩子要想表现好一点,就必须复习。当然,这里还涉及很多问题,比如,孩子特别想出去玩,怎么办?家长就需要给孩子提供选择。比方说,可以出去玩,但要玩到几点就回来写作业,或者作业写完了再出去玩。一定要有一个具体的方法,让孩子觉得我可以玩,也可以学,而且我的学习会很有趣,知识会掌握得很牢,这样,孩子就会接受家长的建议。
记:我记得您曾经说过这样一个观点: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我觉得这也是为人父母非常关心的。他们一方面望子成龙,对孩子寄予厚望;另一方面他们对孩子学业上的苛刻要求,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您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和孩子的关系的呢?
孙:孩子越大,父母越要尊重孩子。也就是说,父母教育孩子,要学会用耳朵,而不是用嘴巴。话说得越多的父母越没水平,父母面对孩子,一开口就是滔滔长江,话太多,把孩子都给“淹”死了。所以,明智的父母都是少说多听,他们常常对孩子提问:怎么回事?是吗?后来呢?为什么这样?把话语权交给孩子,然后听孩子说。
在我们家,我女儿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大学毕业后找工作,这四个关键环节,所有决定都是我女儿自己作出的,我们只是给孩子提供各种信息和建议,决定由她自己作。她觉得,父母尊重我,我一定要对我作出的选择负责。她开始为自己操心,变得有独立性,有责任感。现在好多父母就是太爱孩子,太不放心孩子,太想替孩子决定一切了,才和孩子起了冲突。
记:最后,请您再给家长朋友们说几句您认为比较重要的话。
感悟数学教学中的细节问题 篇12
挖掘数学基础知识的细节问题, 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数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定理、基本思想方法, 看似基本, 其内容实则博大精深, 不易全面的、透切的掌握, 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如我们在学习普遍认为较为“简单”的实数的绝对值问题时, 很多学生的认识仅局限于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如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等, 却忽视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这个数到原点的距离, 绝对值的意义更多地表现在几何意义上, 如读出的几何意义时, 很多学生仅表述为“-5到0的距离”, 但|-5|=|0-5|=|5-0|=|-5-0|还可读为“数0到数5的距离或数5到数0的距离或实数-5到实数0的距离”等, 出现这种情况, 就是忽视细节之一数与原点的关系.又如很少学生读为“数2到数5或数5到数2的距离”, 更不能叙述为“数x到数y或数y到数x的距离”, 细节之二就是学生不理解绝对值是两个数的距离, 又如|x+y|=|x- (-y) |=|y- (-x) |也不能叙述为“实数x到实数-y或实数-y到实数x的距离”等, 细节之三就是有些学生不理解绝对值与实数的差, 实数x与其相反数-x在数轴位置的表示与联系等, 这样难以对它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我们应注重基本概念的细节问题, 但是我们也不要总担心某些知识点讲不透或讲不到位, 片面追求“面面俱到”往往就会破坏课堂的整体性.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在课后作业反映出来, 课堂里把握“主干知识”, 去掉一些“细枝末节”也是必要的.
在课堂目标教学的预设中, 应重视“节外生枝”的细节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特别是随着学生课堂自主性、主体性的增强, 学生的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 这些意外或许会扰乱教学预设的节奏, 当教学活动不能按照预设开展时,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选择调整, 或顺势利导, 或放弃自己的教学预设, 因为新课程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历程, 是激情与智慧综合交融的过程, 如, 一次教研活动中, 某教师在讲授“概率”内容时, 讲到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人把5枚硬币同时向上抛, 硬币出现的正面向上分别0枚、1枚、2枚、3枚、4枚和5枚的概率各是多少?其本意是让初中生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结论, 可是一些学生想当然的回答说“都是六分之一”, 别的同学也随着附和并停止实验, 如果教师想利用高中数学知识“n次独立重复实验, 事件发生k次的问题的概率公式p (ξ=k) =, 或用独立重复事件的概率公式p (A·B) =p (A) p (B) , 问题很快得到答案分别是, 可是这样的解释显然很难驳倒的错误答案, 如果教师因为困难放弃解析, 长期积累悬而未决的问题教师形象会受影响, 课堂里学生也会因对该问题搁置而影响教学预设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个性化发展, 并把出现的问题作为创设教学情景的契机, 及时调整或改变课堂的预设, 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因此, 该教师要求学生把跑硬币实验继续下去, 把实验出现的频数进行累计, 让学生在互动、互助、互问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同学们发现实验的频数与, 那么的接近, 无意中给学生制造了问题悬念, 最后, 该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把各自的5个硬币都帖上不同的标签, 再做实验……学生把情况分得更细, 加深学生对概率基础知识的感知, 这不仅纠正学生“想当然”导致的错误, 也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情感目标.
课堂教学时, 教师应注意民主的细节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教师引导的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的教学方式, 就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权利, 更应给予他们民主、平等的权利, 正确看待“师道尊严”, 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让教师防不胜防, 这是正常的, 教师有不懂的问题, 不必东拉西扯为自己的不足辩护或用自圆其说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更不能因此而对学生生气, 否则会抹杀学生质疑的权利和培养其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品质.在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师生是平等的, 让学生敢问、敢疑、敢答, 营造一个轻松愉悦、情感交流融合的求实、求真的课堂环境, 充分体现教师民主、平等的意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尊重学生每一个结论, 消除学生“我怕讲错”、“我怕批评”等思想顾虑.
教师的教学语言、行为看似细小, 有时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巨大
大问题教学学习感悟 篇13
“感悟学习”是中国名师大讲堂首席讲师团讲师姚伟文提出的现代先进教学理念。“感悟学习”不仅强调快乐才能极致,而且强调“我活学、我巧学、我乐学”的境界,主张实现“快乐学习”的学习愿景。小学《语文课标》则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要求。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创新,而且有利于通过“感悟学习”让低年级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收获快乐体验,实现“感悟学习”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快乐运用,进而形成“读读,悟悟,说说,写写”的四步快乐“感悟学习”法,把师生的教与学融为一体,突出学生的读悟探究和创意书写,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感悟的浓厚氛围中快乐度过,学得快乐,记得扎实,运用自如。
一、“感悟学习”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快乐运用的步骤
“感悟学习”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快乐运用,主要体现在“读读,悟悟,说说,写写”这四个步骤之中。
第一步:读读。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田若先生就在他提出的著名“四三二一”语文教学评价标准中,把“看全班同学是否把课文读熟了”作为第一条标准。他说“语文课讲得多,分析得多是国际通病。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是基础,是前提,由教师确定目标,学生依据目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朗读、默读或自学。读的过程让学生要弄清哪些自己能懂,哪些自己不懂;哪些地方是重点,哪些地方是难点;哪些能自己独立解决,哪些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助解决等。因此,“读读”是“感悟学习”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快乐运用的第一步。在这一步骤里,要突出“悟学理念”强调激发学习的激情。因为“悟学理念”认为:“要想学有所成,使学习成为成长的扶手、进步的阶梯、人生的享受,就必须催化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发其学习的激情”,根据这个理念,教师应以感动为驱动力,营造一个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和体验读书快乐的浓厚氛围。在初读之前,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启动课堂,把学生引领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读书的激情。
第二步:悟悟。由于语文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它是由一篇篇内容各不相同的课文组成的,读的过程必然要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启迪。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悟其义、悟其理、悟其情”。“悟悟”也因此成为“感悟学习”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快乐运用的第二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又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特级教师于永正还说过“语文教学离不开熟读精思,离开了感悟,什么都没有了”。“悟学理念”更明确地指出“学习就是培养,就是感悟”、“教以生为本,教是为了不教,是教学的本质要求;学以悟为根,学是为了活学,是学习的根本要求”。因此,感悟是学习的升华。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自己思考所学、所得、所悟:读课文后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感到最疑惑的是什么,还有什么新发现等。之后,带着疑惑问题再去品读、深读、悟读,使语言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象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诱发学生越来越深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从而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语言文字的感染、熏陶,达到悟其义悟其理悟其情之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让学生在悟中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实践,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会“悟悟”之乐。
第三步:说说。“说说”就是师生间、学生间、小组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结合读悟生发出的带有共性的疑难问题进行相互研讨、交流,这个过程应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与课文互动等多向交流,整合交流探究的所有资源,促使学生在“背一背、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的师生、生生互动合作中,深度思考,互动创新。教师要在教学的重点处、理解的疑难处、知识的关键处、课文的延伸处,创设问题情境,做好引导和点拨,达到创新“说”的最佳境界,以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如学完《画风》一课后,老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同学们,风还藏在哪里,你们是怎样画风的?”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风藏在飘舞的落叶里,我画了树木和纷纷飘落的树叶。”有的说:“风藏在天空中的风筝里,我画了孩子们奔跑着放风筝。”还有的说“风藏在波浪里,我画了翻滚着波浪的大海。”……学了《画风》后,老师问:“同学们结合课文中介绍的不同角色,把课文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这时学生最可能出现当即跃跃欲试的情景。经过几分钟的准备,小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别表演了赵小艺、陈丹、宋涛交流画画的情景,由此还延伸出了丰富的人物表情、对话,把学生个体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此不但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发挥了学生的表演才能,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舞台。此外,教师还可以经常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举行“快乐故事会”、“阅读大王比赛”、“课本剧编排”、“古诗文诵读接力赛”等,营造浓郁的读说氛围,激起学生读说的兴趣,真正体验到“活学、乐学”,做到“悟学理念”中的“五跳”:跳出课本谈学习、跳出本科谈素质、跳出本身谈进步、跳出本行谈能力、跳出本地谈发展,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让学生切实体会“说说”之乐。
第四步:写写。“写写”就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习的新知识、新方法,进行知识技能训练、能力方法训练、实践应用训练、创新性思维训练等,主要是创意书写生字词和写句、写话、写小短文。训练题目要新,内容要充实、丰富、多彩,方法要灵活多样,训练重点要突出,严禁机械性训练。
二、“感悟学习”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快乐运用的效果
经过长期不懈的实践探索,我校不少教师在“感悟学习”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快乐运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教学效率高,教学质量突出,而且学生学得快乐,读写习惯养成得又快又好。
首先,实现了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由“学会什么”向“会学什么”的转变。我校“感悟学习”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快乐运用,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实现了让学生在“读读、悟悟、说说、写写”中,自主自觉地学知识,练能力,增才干。
【大问题教学学习感悟】推荐阅读:
大问题教学访谈11-05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复习应注意的几大问题08-14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05-22
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05-14
大还是小教学感悟05-08
问题教学教学法05-23
教学问题与教学对策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