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重点概念总结(精选4篇)
法理学重点概念总结 篇1
第二编
法的本体
5.【法】是法和法学领域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是法和法学领域的起始性、基础性概念,但也是法和法学领域中语义极为含糊和复杂的概念[基本特征]①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现⑪法对人们如何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⑫法的内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⑬法是反复适用的②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形式⑪制定⑫认可③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④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表现⑪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⑫国家对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⑬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⑭公民可以依法请求国家保护其合法权利[法的本质]①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②法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的作用]表现为法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⒈法的规范作用: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⒉法的社会作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法的局限性]①法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②法律并不能有效地干预或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③法律具有保守性、僵化性、限制性④法的运作成本巨大:私人成本、公共成本⑤法律作用的充分发挥依赖一系列社会条件
6.【法的渊源】简称法源,指法的来源或法之栖身之所[法源的要素]①资源性要素(最基本)②进路性要素(途径性)③动因性因素(根本)[当代中国主要法的渊源]①立法②国家机关的决策和决定③司法机关的司法审判和法律解释④国家和有关社会组织的政策⑤国际法⑥习惯⑦道德规范和正义观念⑧社团规章和民间合约⑨外国法⑩理论学说特别是法律学说【法的形式】指法的具体的外部表现形态,价值①法的形式是区分法和其他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标志②不同法的形式有不同国家机关或主体产生,立法主体应就自己所能产生的法的形式立法,不能产生不属于自己权限范围的法的形式③不同法的形式可以表现不同法的效力等级,研究法的形式有助于明了那些法的效力高些,什么样的法具有最高效力,已采取适当法的的形式表现不同法的效力等级④不同法的形式适合与调整不同社会关系,研究法的形式有助于采取适当法的形式调整一定社会关系,运用特定立法技术制定或认可特定形式的法[法的形式和法的渊源的界分]①未然和已然、可能和现实的分别,是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的一个界分②多元和统一的区分,是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的又一界分[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⑤自治法规⑥行政规章⑦国际条约⑧其他法的形式[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指立法主体应以统一的规格和标准,制定和修改各种形式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使一国属于法的形式范围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成为效力等级分明、结构严谨、协调统一的整体,规范性法律文件是以成文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种法的形式的总称,坚持①只能由相应的、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②各种法的效力和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硬又明确规定③应有专有名称④应有统一表达方式,文字应简练明确,法律术语应严谨统一[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指对已制定的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系统整理和归纳加工,使其完善化、科学化的活动,方法①法的清理②法的汇编③法的编纂[法的一般分类]①国内法是由国内有立法权的主体制定的,国际法是由参与国际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制定、认可或缔结的确定其相互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并适用于他们之间的法②成文法称制定法,指有立法权或立法性职权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以规范化的成文形式出现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不成文法指由国家有权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文字形式或虽有文字形式但却不具有规范化的法,一般指习惯法③根本法指在整个法的形式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的一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普通法是宪法以外的所有法的统称④一般法指对一般主体、一般事项、一般时间、一般空间范围有效的法,特别法指对特定主体、特定事项有效、或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有效的法⑤实体法指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或职权和职责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法,程序法指保证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保证主体的职权和职责得以履行所需程序或手续为主要内容的法⑥公法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和程序法,私法包括民法和商法【法的效力】是指法对其所指向的人们的强制力或约束力,是法不可缺少的要素[法的实效]指法的功能和作用实现的程度和状态[法的效力范围]⒈法的对象效力,指法的适用对象有哪些,对什么样的人和组织有效,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原则①属人原则②属地原则③保护原则④综合或折衷原则[中国实行综合原则]①中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在国外仍受中国法的保护并履行中国法定义务,同时也遵守所在国的发②中国法对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适用⑪在中国领域内的外国人,如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或法有另外规定的,一般不适用中国法⑫中国领域外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对中国或中国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犯罪的,按中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适用中国刑法规定,但按犯罪地的法不受处罚的除外⒉法的空间效力,法在什么样的空间范围或地域范围有效①有的法在全国范围内有效②有的法在一定区域内有效⑪地方性法律法规仅在一定行政区域有效⑫有的法律法规虽然是由最高国家立法机关或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但它们本身规定只在某一地区生效,因而也只在该地区发生法的效力⑬有的法律法规虽然是全国性的法律法规,但由于该国有的地域具有特殊情况,这些法律法规在这些特殊地域则不予适用③有的法具有域外效力④国际法一般适用于缔约国和参加国,但缔约国和参加国声明保留的除外⒊法的时间效力,指法的效力的起止时限以及对其实施前的行为和事件有无溯及力①法开始生效的时间指法从何时起开始发生效力⑪自公布之日起开始生效⑫公布后经过一段时间或具备一定条件生效⑬以达到期限为生效时间②法的终止生效,又称法的废止,指法从何时起不再有效⑪以新法取代旧法,使旧法终止生效⑫有的法完成了历史任务后自然失效⑬由由关机关发布专门文件如特别决议、命令宣布废止某项法⑭法本身规定了终止生效的时间⑮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即使名称不同,但新法同旧法不一致时,以新法为准③法的溯及力,指新法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行为和事件可加以适用的效力,原则⑪从旧原则⑫从新原则⑬从轻原则⑭从新兼从轻原则⑮从旧兼从轻原则[法的效力冲突和协调]①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冲突和协调,规定⑪宪法具有最高的法的效力⑫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超越权限,他们中的下位法违反上位法规定的,由有关机关依照《立法法》第88条所确定的权限予以改变或撤销②此类法和彼类法的冲突和协调,规则:特别法优于一般法,规定⑪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使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⑫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⑬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⑭根据授权指定的法规同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③新法和旧法的冲突,规则:新法优先于旧法,规定⑪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新的规定同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⑫法律之间、行政法规之间、地方性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同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分别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机关裁决⑬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同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
7【法的要素】指法的基本成分,即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特征①个别性和局部性②多样性和差别性③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三要素说①法律概念②法律规则③法律原则[法律概念]是有法律意义的概念,是认识法律与表达法律的认识之网上的纽结,即对各种有关法律的事物、状态、行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法律术语,功能①表达功能②认识功能③提高法律合理化程度的功能,分类①(概念涉及的内容)涉人概念、涉事概念、涉物概念②(法律概念的功能不同)描述性概念、规范性概念③(概念的确定性程度不同)确定性概念和不确定性概念④(法律概念涵盖面大小)一般法律概念和部门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是由权威部门颁行或社会习俗中包含的关于人民们行为的准则、标准、规定等,内容:假定是法律规则中指出适用这一规则的前提条件或情况的部分、处理是法律规则中具体要求人们做什么或禁止人们做什么的的那一部分、制裁是法律规则中指出行为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的部分,[与个别人或事项的个别性命令相比特点]①法律规则是普遍的行为模式②法律规则可以使用于一定的角色群或是用于一定法域中所有的人[与法律原则相比特点]①微观的指导性②可操作性较强③确定性程度较高,分类⒈(法律规则的内容)①授权性规则是指示人们可以作为、不作为或要求别人作为、不作为的规则②义务性规则是直接要求人们作为或不作为的规则,特征:强制性、必要性、不利性③权义复合性规则指兼具授予权利、设定义务两种性质的法律规则,对象和作用:委任规则、组织规则、审判规则、承认规则⒉(法律规则形式特征)①规范性规则指规则内容明确、肯定和具体,且可直接适用的规则②标准性规则指法律规则的部分内容或全部内容(事实状态、权利、义务、后果等)具有一定伸缩性,须经解释方可使用且可适当裁量的法律规则⒊(法律规则的功能)①调整性规则是对已有行为方式进行调整的规则,功能在于控制行为②构成性规则是组织人们按规则规定的行为去活动的规则⒋(法律规则的强制性程度)①强行性规则指行为主体必须作为或不作为的规则②指导性规则指行为人可自己决定是否按规则制定的行为办事,规则指具有指导意义而不具强行性的规则,是一种命令性较弱的义务性规则[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原理,或是为其他法律要素提供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原理或出发点,表现①为法律规则和概念提供基础或出发点,对法律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对理解法律规则也有指导意义②直接作为审判的依据③法律原则可以作为疑难案件的断案依据,以纠正严格执行实在法可能带来的不公,分类⒈(按原则生产的基础不同)政策性原则是国家和其他政治共同体关于必须达到的目的或目标、或实现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任务而做出的方略,通常是关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的发展目标战略措施或社会动员,公理性原则是从社会关系性质中产生并得到广泛认同的被奉为法律公理的法律原则⒉(按原则的覆盖面不同)基本法律原则指体现法的根本价值的法律原则,它是整个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构成法律体系的神经中枢,具体法律原则是基本法律原则的具体化,构成某一法律领域的法律规则的基础或出发点⒊(按法律原则的内容不同)实体性原则指规定实体法律问题的原则,程序性原则的功能是调整程序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适用的特点⒈法律原则的适用范围存在于法律运作的全过程⒉法律原则的适用有个分量问题⒊法律原则的适用可以排斥规则的适用,司法适用的规则⒈只能适用法律原则,禁止适用道德原则、政治原则等非法律原则⒉法律规则优先⒊严格说明理由[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①在对事及对人的覆盖面上,法律原则较宽,法律规则较窄②在变化的速率方面,法律原则有较强的稳定性③在是否适用的确定性方面,原则较为模糊,而规则较为明确
8.【法律体系】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整体,特点①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②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整体③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④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法制体系]指法制运转机制和运转环节的全系统,法制体系(或法制系统)包括立法体系、执法体系、司法体系、守法体系、法制监督体系等,由这些体系组合而成的一个呈纵向的法制运转体系[法学体系]指一个国家的有关法律的学科体系,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具有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属性[法律部门]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划分标准①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②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划分原则①整体性原则②均衡原则③以现行法律为主,荐股即将制定的法律,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①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主导法律部门,它是我国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及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等方面法律规范的总和(宪法是根本大法,是国家活动的总章程)②民商法是规范社会民商事活动的基础性法律③行政法是调整与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④经济法指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⑤社会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⑥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⑦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调整因诉讼活动和非诉讼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9.【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是法学的核心范畴①权利和义务是从法律规范到法律关系再到法律责任的逻辑联系的各个环节的构成要素②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的一切部门③权利和义务通贯法律的运行和操作的整个过程④权利和义务全面地表现和实现法的价值,本质(特征/作用)①由法律规范明文规定的,或包含在法规范逻辑中的,或至少可以从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则中推定出来的②任何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社会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统治阶级)或集团(统治集团)的意志的体现,是该阶级或集团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根本利益的体现③权利和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④权利和义务归根结底都是工具,而不是目的⑤权利和义务互相比较,权利具有能动性和可选择性,分类⒈(存在形态)权利和义务、习惯权利和义务、法定权利和义务、现实权利和义务⒉(社会内容)基本权利和义务、普通权利和义务⒊(效力范围)一般权利和义务、特殊权利和义务⒋(因果关系)第一性权利和义务、第二性权利和义务⒌(意志和利益的方式)行动权利和消极义务、接受权利和积极义务⒍(主体)个体权利和义务、集体权利和义务、国家权利和义务、人类权利和义务;关系⒈结构上的相关关系⒉数量上的等值关系⒊功能上的互补关系⒋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
10.【法律行为】特点⒈法律行为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⒉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⒊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具有意志性,结构⒈内在方面①动机指直接推动行为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或动因②目的(行为的本质要素)指行为人通过实施一定的行为达到或力求实现某种目标和结果的主观意图③认识能力⒉外在方面①行为,书面语言行为、言语行为②手段指行为人为达到预设的目的而在实施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③结果,判断标准:行为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该结果应当从法律角度进行评价,基本分类⒈(行为主体性质和特点)⑪个人行为是公民(自然人)基于个人意志和认识所从事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集体行为是机关、组织或团体所从事的具有法律效果、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国家行为是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或由其代表机关(国家机关)以自己的名义所从事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⑫单方行为称“一方行为”,指由行为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多方行为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⑬自主行为指行为人在没有其他主体参与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从事的法律行为,代理行为指行为人根据法律授权或其他主体的委托而以被代理人的名义所从事的法律行为⒉(行为的法律性质)⑪合法行为指行为人所实施的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与法律规范内容要求相符合的行为,违法行为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违反法律规范的内容要求、应受惩罚的行为⑫公法行为指具有公法效力、能够产生公法效果的行为,私法行为指具有司法性质和效力、产生司法效果的行为⒊(行为的表现形式与相互关系)⑪积极行为,又称“作为”,指积极主动作用与客体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消极行为,又称“不作为”,指以消极的、抑制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⑫主行为指无需以其他法律行为的存在为前提而具有独立存在意义、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从行为指其成立以另一种行为的存在作为存在前提的法律行为⒋(构成要件)⑪(意思)表示行为指行为人基于意思表示而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非表示行为指非经行为人意思表示而是基于某种事实状态即具有法律效果的行为⑫要式行为指必须具备某种特定形式或程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非要式行为无需特定形式或程序即能成立的法律行为⑬完全行为指发生完全的法律效力的行为,不完全行为不发生法律效力或仅有部分效力的法律行为,包括无效的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行为、失效的法律行为等
11.【法律关系】特征①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②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③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分类①调整性法律关系与创设性法律关系②纵向法律关系与横向法律关系③双边法律关系与多边法律关系④第一性法律关系与第二性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⒈主体: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个人或组织①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个人(自然人)、组织(包括三类:各种国家机关;各种企事业组织和在中国领域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国家②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⑪权利能力,又称权利义务能力,是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一定权力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⑫行为能力,标准:能否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无行为能力人⒉客体:指主体的意志和行为所指向、影响、作用的客观对象①物,我国不能进入国内商品流通领域⑪人类公共之物或国家专有之物⑫文物⑬军事设施武器(枪支弹药)⑭危害人类之物(毒品假药淫秽书籍)②人身人格③行为④精神产品[法律事实]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特性:客观性、可控性、有用性,种类⒈(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①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分为⑪社会事件⑫自然事件,⒉(法律事实的存在形式)肯定式法律事实和否定式法律事实⑪肯定式法律事实是只有当这种事实存在时,才能引起法律后果的事实⑫否定式法律事实是只有当这种事实不存在时,才能引起法律后果的事实
12.【法律责任】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补偿、强制履行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儿引起的第二性义务,本质属性①法律责任是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社会集团运用法律标准对行为给予的否定性评价②法律责任是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行为所引起的合乎逻辑的不利法律后果③法律责任也是社会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条件而强制性的分配给某些社会成员的一种负担,构成①责任主体指因违反法律、违约或法律规定的事由而承担法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②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在法律责任的构成中居于重要地位,是法律责任的核心构成要素,包括作为和不作为③损害结果指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侵犯他人或社会的权利和利益所造成的损失和伤害,包括实际损害、丧失所得利益及预期可得利益④主观过错指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种类①民事法律责任指公民或法人因违反法律、违约或者因法律规定的其他事由而依法承担的不利后果,主要为补偿性的财产责任②行政法律责任指因违反行政法律或行政法规定的事由而应当承担的法定的不利后果③刑事法律责任指因违反刑事法律而应当承担的法定的不利法律后果④违宪责任指因违反宪法而应当承担的法定的不利后果[归责]即法律责任的归结,指国家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根据法律规定,依照法定程序判断认定归结和执行法律责任的活动[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原则]⒈责任法定原则,特点:法定性、合理性、明确性⒉因果联系原则,包括①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或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即人的某一行为是否引起了特定的物质性或非物质性损害结果或危害结果②人的意志心理思想等主观因素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即导致损害结果或危害结果出现的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是否是有行为人内心主观意志支配外部客观行为的结果⒊责任与处罚相当原则⒋责任自负原则[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⒈惩罚,即法律制裁,是国家通过强制对责任主体的人身、财产和精神实施制裁的责任方式①民事制裁指依照民事法律规定对责任主体依其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措施②行政制裁指依照行政法律规定对责任主体依其所应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措施③刑事制裁指依照刑事法律规定对责任主体依其所应承担的刑事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措施④违宪制裁指依照宪法的规定对责任主体依其所应承担的违宪法律责任而实施的一种强制措施⒉补偿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或当事人要求责任主体以作为或不作为形式弥补或赔偿所造成损失的责任方式,包括①防止性补偿②回复性补偿③补救性补偿,在我国包括①民事补偿指依照民事法律规定,责任主体承担的停止弥补赔偿等责任方式②国家赔偿,包括行政赔偿是国家因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造成相对人受损害,而给予受害人赔偿的一种责任方式,主要为因违法行政行为侵犯人身权的赔偿、因违法行政行为侵犯财产权的赔偿;司法赔偿是国家因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行使职权造成当事人受损害,而给予受害人赔偿的一种责任方式,包括刑事赔偿和非刑事司法赔偿,作用:制止对法律关系的侵害以及通过对被侵害的权利进行救济,是被侵害的社会关系恢复原态⒊强制指国家通过强制力迫使不履行义务的责任主体履行义务的责任方式,包括对人身的强制(拘传、强制传唤、强制戒毒、强制治疗、强制检疫)、对财产的强制(强制划拨、强制扣缴、强制拆除、强制拍卖、强制变卖),强制主要为①直接强制②代执行③执行罚[法律责任的减轻和免除]即通常所说的免责,分为①时效免责即违法者在其违法行为发生一定期限后不再承担强制性法律责任②不诉免责③自首立功免责即对那些违法之后有立功表现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法律责任④补救免责即对于那些实施违法行为,造成一定损害,但在国家机关归责之前采取及时补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责任⑤协议免责或意定免责即基于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的协商同意的免责,即“私了”⑥自助免责是对自助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的减轻或免除⑦人道主义免责
13.【法律程序】程序是从事法律行为作出某种决定的过程方式和关系,特点⒈法律程序是针对特定的行为而做出要求的⒉法律程序是是由时间要求和空间要求构成的⒊法律程序是具有形式性,调整方式:抑制、导向、缓解、分工、感染,作用①法律程序是约束适用法律者的权利的重要机制②法律程序是进行理性选择的有效措施③法律程序还是是法律适用结论妥当性的前提[正当程序]特征①角色的分化②程序外因素的阻隔③直观的公正④对立意见的交涉,意义①正当的法律程序是权利平等的前提②正当的法律程序权力制衡的机制③正当的法律程序解纷效率的保证④正当的法律程序是权利实现的手段⑤正当的法律程序是法律权威的保障
第三编
法的起源和发展
14.【法的历史】[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⒈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⒉法的起源有一个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又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和发展过程⒊法的起源过程受到宗教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是最初的法律总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道德痕迹[法和原始习惯的区别]①产生方式不同②体现本质不同③适用范围不同④调整内容不同⑤实施方式不同⑥历史使命不同[法的历史类型]指将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法,根据其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做出的基本分类,分为①奴隶制法②封建制法③资本主义法④社会主义法,更替规律①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②社会革命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条件[前资本主义法律制度]⒈奴隶制法律制度,特征①公开保护奴隶制生产关系②用宗教迷信和极端野蛮而随意的刑罚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统治③公开确认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划分与不平等地位④明显带有原始公社行为规范的残余⒉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特征:(中西相同)①严格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②确立封建等级关系③维护专制王权④诉讼具有形式主义的色彩⑤刑法残酷野蛮(中西区别)①中国封建制法以儒家思想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有伦理性;西欧封建制法一般以基督教神学为指导,具有宗教性②中国封建制法从一开始就以统一的成文法典形式出现,具有封闭性;西欧封建社会中,法律极为分散,具有开放性③中国封建制法以君权至上为最高原则,维护君主专制和等级特权;在西欧,君主的权力只是到封建社会末期才处于最高地位④中国封建制法具有公法文化的特征,西方封建制法具有私法文化的特征⑤中西封建社会在司法体制上也存在着不同[资本主义法律制度]⒈原则①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②契约自由原则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⒉法系是根据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体系的历史传统和外部特征而对其进行的一种分类①大陆法系指以古罗马法为基础,以1804年公布实施的《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制定的《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以及在其法律传统的影响下而仿照它们而制定的各国法律体系的总称②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普通法系、判例法法系,指以中世纪以来至今的英国普通法为基础的,以及在其法律传统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法律的总称③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比较⑪判例地位的差别⑫制定法编纂观念的差别⑬司法诉讼制度上的差别⑭法律分类和术语上的差别[当代中国法律制度]阶段①孕育阶段②确立阶段③初期发展阶段④新时期发展阶段,本质①(阶级属性)当代中国法律制度最重要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②(产生方式和存在方式)当代中国法律制度最重要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是民主立法程序中形成并存在于各种法律渊源之中的国家意志③当代中国法律制度最重要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的根本使命是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服务,为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服务④当代中国法律制度最重要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是引导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权威性行为准则,基本特征①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②国家意志与客观规律的统一③权利确认与权利保障的统一④强制实施与自觉遵守的统一⑤一国与两制的统一⑥国情与公理的统一
15.【法律演进与法律发展】“法律的演进”指某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法律制度在整体上从落后状态向先进状态的不间断但却是长期而缓慢的发展或者进步过程,“法律发展”指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包括法律制度的变迁、法律精神的转换、法律体系的重构等再内的法律进步过程与趋势[法律演进与发展的特点]①(法律演进与发展的模式)“进化论”强调法律的进步以来社会自身的自发的自治力量实现法律制度演化,认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人民群众的呼唤和参与,是法律演进与发展的的真正动力,也是避免法治文明出现逆转的根本保证,“建构论”更重视通过人为的理性建构实现法律制度的变迁与进步,特别赞赏在法律制度的变革中政府的主导作用②(法律演进与发展的道路)“本土化”强调一国的法律演进或发展应当立足于本国既有法律文化遗产和本土资源,在自己社会的生活中发现和培育法律进步的基因,这是一种历时性思维,“国际化”认为当今的世界,经济科技文化政治领域的许多方面都是明显地呈现出国际一体化的趋势,为了适应多元一体化的大趋势,满足经济改革和科技进步的急需,任何国家都必须借助于其他国家健全的法制和丰富的法治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本国法制落后的状况,完成各种社会体制的法制化和社会生活法制化的进程③(法律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内源性的法律演进与发展,外源性的法律演进与发展,基本规律①社会发展引导和促进者法律的演进与发展,是最终决定和推动法律的演进与发展的力量②法律在演进与发展的过程中,其根本动力的确在于一个社会内部需求的增长、进化和发展,但同时也离不开外部环境因素的外在推动③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法律的演进与发展体现为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及其法律适用程序与技术的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从感性到理性、从含混杂乱到明确和体系化、从单纯注重法律实体内容到特别注重法律程序对于法律实体内容的优先性、从单纯追求实质(实体)公正到特别追求形式(程序)公正,这样一个长期的、缓慢发展的过程④从法律内容及其价值蕴涵来看,法律的演进与发展体现为从特别注重法律义务附加的优先性到在价值蕴涵上以法律权利优先的法律权利义务的平衡配置⑤在姿态上,法律的演进与发展体现为独立法律体系从自我确证的封闭式发展到互有差异的多法律体系彼此交流与融合的开放式演进、发展过程⑥在具体途径上,法律的演进与发展体现为对于历时性的由本国历史形成的法律传统的自觉与不自觉的继承、对于共时性的其他国家和社会现存法律的借鉴或者移植以及立足于本国或本社会的现实需求的法律制度的创新或改革[法律继承]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相继、继受,特点①(法律发展的客观过程)既有抛弃又有保存②(处理法律继承问题的主体)有选择的继承,原因①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延续性决定了法律继承性的客观存在②法律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法律在演进和发展过程的延续性和继承性③法律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共同性决定了法律继承的必要性④法律演进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也验证了法律的继承性,内容①法律技术、概念②反映商品—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原则和规范③反映民主政治的法律原则和规范④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的法律规定[法律移植]是现成的可用来表征同时代(共时代)的国家间相互引进和吸收法律这种事件的术语,原因①社会发展和法律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法律移植的必然性②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根本特征决定了法律移植的必要性③法律移植是法律方面的对外开放④法律移植还是法制现代化的必然需要,实践①经济文化和政治处于相同或基本相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互吸收对方的法律,以至其法律相互融合和趋同②落后国家或后发展国家直接采纳先进国家或发达国家的法律③区域性法律统一运动和世界性法律统一运动,这是法律移植的最高形式[在法律移植的过程中注意]①注意外国法(供体)和本国法(受体)之间的同构性和兼容性,要对受体进行必要的机理调试,以防止移植之后出现被移植的“组织”或“器官”变异②要注意外来法律的本土化,即用本国法去同化和整合国外法③要注意法律移植的优先性④要注意法律移植的超前性[法制改革]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在其社会的本质属性与基本的社会制度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其现行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也没有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整体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在法律的时代精神、法律的运作体制与框架、具体的法律制度等方面的自我创造、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法制改革的关键与核心是法制观念确立和法律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意义①法律继承是古为今用,法律移植是洋为中用,它们都以法律的既有存在为前提②法律继承可以是一国现行法律制度保持与本民族法治文明的历史连续性,是新的法律制度在既往法治文明的基础上高起点进步③法律的演进和发展有质变(一定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所决定的新的法律上层建筑)和量变(法律的继承、移植和改革)两种基本模式④法律改革也是法律继承和法律移植的前提⑤法律继承和法律移植的着眼点在于健全或完善现行法律制度[当代中国法制改革]必要性①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有相当多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是与计划经济相联系的,是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和制定的,是在人治因素非常浓重的体制下形成的②法律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制度形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是其内容③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④在当代中国,法律演进和法律发展与法制现代化是等值的概念,法制现代化意味着法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内容①政法体制的改革②法律体系的重构③法律精神的转换,[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现实背景①社会转型②科技革命③全球化浪潮④全球型生态与环境危机的解决,指导思想和观念基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目标指向⒈当代中国法律发展中的法律理论的创新⒉当代中国法律发展中的法律制度的创新 第四编
法的运行
16.【法的制定】表明立法活动的一个方面,特征①有特定主体进行的活动②依据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③依据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④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⑤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立法体制]是一国立法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关于立法权限、立法权运行和立法权载体诸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核心是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三要素①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②立法权的运行体系和制度③立法权的载体体系和制度[中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①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②多级(多层次)并存③多类结合[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⒈立法过程三阶段①立法准备阶段②由法案到法的阶段⑪提出法案⑫审议法案⑬表决法案⑭公布法③立法完善阶段⑪立法解释⑫法的修改⑬补充和废止⑭法的清理⑮汇编和编纂⒉立法程序是立法主体在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法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包括①提出法案是由有立法提案权的机关、组织和工作人员,依据法定程序向有权立法的机关提出关于制定认可变动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提议和议事原型的专门活动②审议法案是在由法案到法的阶段,由有权主体对法案运用审议权,决定其是否应列入议事章程、是否需要修改以及对其加以修改的专门活动③表决和通过法案:表决法案是有权的机关和人员对法案表示最终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态度;通过法案指法案经表决获得法定多数的赞成或同意所形成的一种立法结果④公布法亦称法的颁布,指由有权机关或人员,在特定的时间内,采用特定方式,将法公之于众⒊中国的立法原则①宪法原则②法治原则,坚持法制统一原则,是单一制国家区别于联邦制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③民主原则,含义和内容包括⑪立法主体具有广泛性⑫立法内容具有人民性⑬立法活动过程和立法程序具有民主性④科学原则
17.【法的实施】[守法]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和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构成要素⒈守法主体指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应当遵守法律的主体即一定守法行为的实施者,分类①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③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⒉守法范围指守法主体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种类⒊守法内容①履行法律义务②行使法律权利,守法的根据和理由①守法是法的要求②守法是人处于契约似的利益和信用的考虑③守法是由于惧怕法律的制裁④守法是出于社会的压力⑤守法出于心理上的惯性⑥守法是道德的要求,守法的条件⒈主观条件①政治意识指人们关于政治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②法律观念是人们对法所持的态度和信念,是一种法律意识形态,它较之政治意识对人们的守法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③道德观念是人们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的观念⒉客观条件①法制状况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等状况②政治状况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各社会力量对比、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状况③经济状况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这法的遵守[执法]广义的执法指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的执行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特征:①执法主体特定性②执法内容广泛性③执法活动单方性④执法行为主动性⑤执法行使优益性[执法体系]⒈执法体系指由具有不同职权管辖范围的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执法而构成的互相分工、相互配合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纵向结构是指执法体系之内的层次区分,由于执法主体的职权管辖范围的不同,执法存在层级分别,横向结构指由于调整社会关系、指引人们行为方面的差异,不同对象的执法分立,由此形成执法的外在划分⒉行政机关的执法①政府的执法②政府工作部门的执法⒊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①一般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执法②企事业组织的执法③基层民众自治自治的执法⒋行政委托的社会组织的执法,行政委托指行政机关依法把一定的事务委托另一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办理的行为,执法的原则①合法性原则指行政执法主体在执法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内容⑪执法主体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⑫执法内容要合法⑬执法程序必须合法⑭执法主体违法或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②合理性原则③效率原则[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一个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特点①专属性②程序性③专门性④权威性[司法体系]也称“司法体制”或“司法系统”,指由国家宪法所规定的享有国家司法权依法处理案件的专门组织机构[当代中国的司法体系]①人民法院⑪地方各级人民法院⑫专门人民法院⑬最高人民法院②人民检察院⑪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⑫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⑬专门人民检察院⑭最高人民检察院,原则①司法法治原则指在司法过程中,要严格依法司法②司法平等原则③司法权独立行使原则指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司法权④司法责任原则指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人员在行使司法权过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而应承担的一种责任制⑤司法公正原则指司法机关及司法工作人员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应坚持和体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19.【法律方法】指法律人寻求法律问题的正确答案的专门方法,特征①专业性②法律性③实践性,内容①寻找可以适用的法律渊源②分析可以适用的法律渊源,从中确定可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或法律原则并适用的各法律规范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原则下③分析研究依据法律可以认定的事实④将相关法律规范适用于本案事实,以确定由事实引起的权利和义务,处理案件[法律推理]是逻辑思维方法在法律领域中的运用,是法律方法一个重要的具体体现⒈形式推理又称分析推理,就是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包括①演绎推理指从一般的法律规定到个别特殊行为的推理②归纳推理指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③类比推理也称类推适用和比照适用,指在法律没有明确的文字规定的情况下,比照相应的法律规定加以处理的推理形式⒉辩证推理又称实质推理,指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都有一定道理的陈述中选择其一的的推理[法律解释]指对法律的内容和含义所作的说明,必要性①法律是概括的抽象的,只有经过解释,才能成为具体行为的规范标准②法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经过解释,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③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经过不断的解释,法律才能趋于完善,权限的划分①立法解释,狭义上指国家立法机关对法律所作的解释,广义上指所有依法有权制定法律法规的国家机关或其授权机关,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的解释,包括⑪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的解释,以及对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法律的解释⑫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自己制定的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行政法规的解释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其他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对自己制定的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地方性法规的解释②行政解释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对有关法律法规如何具体应用问题所做的解释,包括⑪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不属于审判和检查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体应用问题所做的解释⑫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对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应用问题所作的解释③司法解释指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规问题所做的解释,包括⑪审判解释,即最高人民法院对属于审判工作中的如何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做的解释⑫检查解释,即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属于检查工作中的如何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做的解释⑬审判、检查联合解释指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具体应用法律的共同性问题所做的联合解释,原则①合法性原则②合理性原则③法制统一原则④历史与现实统一原则,方法⒈一般解释方法,包括①语法解释,又称文法、文义、文理解释,指根据语法规则对法律条文的含义进行分析,以说明其内容的解释方法②逻辑解释指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分析法律规范的结构、内容、适用范围和所用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保持法律内部统一的解释方法③系统解释指将需要解释的法律条文与其他法律条文联系起来,从该法律条文与其他法律条文的关系、该法律条文在所属法律文件中的地位、有关法律规范与法律制度的联系方面入手,系统全面的分析该法律条文的含义和内容,以免孤立的片面的理解该法律条文的含义④历史解释指通过研究历法时的历史背景资料、立法机关审议情况、草案说明报告及档案资料,来说明立法当时立法者准备富于法律的内容和含义⑤目的解释指从法律的目的出发对法律所作的说明⑥当然解释指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根据已有法律规定,某一行为当然应该纳入该规定的适用范围内,对适用该规定的说明⒉特殊解释方法①(解释尺度)⑪字面解释指对法律所做的忠于法律文字含义的解释⑫扩展解释指当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过于狭窄,不足与表现立法意图、体现社会需要时,对法律条文所做的宽于其文字含义的解释⑬限制解释指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较之立法意图明显失之过宽时,对法律条文所做的窄于其文字含义的解释②(解释的自由度)⑪狭义解释又称严格解释,指严格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对法律的解释⑫广义解释指不拘泥于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对法律的比较自由的解释[法律论证]指通过提出一定的根据和理由来证明某种立法意见、法律表述、法律陈述和法律决定的正确性和正当性,方法①“正确”的标准②达致“正确”的方式③达致“正确”所需遵循的论证规则 第五编
法的价值
20.【法的价值概述】①指称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主张那些值得希冀、希求的或美好的东西②指称法律自身应当具有的值得追求的品质和属性③指称法律所包含的价值评价标准[法的价值体系]特征①(价值属性)法的价值体系是由一组与法的创制和实施相关的价值所组成的系统②(价值主体)法的价值体系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团体所持有的一组价值所组成的系统③(价值体系结构)法的价值体系是由法的目的价值、形式价值和评价标准三种成分所组成的价值系统[法的目的价值体系]属性①法的目的价值的多元性②法的目的价值的时代性[法的形式价值体系]指法律制度在形式上所具有的优良品质[法的评价标准价值体系]评价标准或原则①生产力标准②人道主义标准③现实主义标准④历史主义标准[法的价值的冲突与整合]⒈法的价值的冲突⒉法的价值的整合,应遵循的原则①兼顾协调原则②法益权衡原则③维护法律安定性原则
21.【法与秩序】[秩序]指事物存在的一种有规则的关系状态,秩序观①等级结构秩序观②自由、平等的秩序观③“社会本位”秩序观④历史唯物主义秩序观[法对秩序的维护作用]①维护阶级统治秩序②维护权力运行秩序③维护经济秩序④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⑤建立和维护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2.【法与自由】[自由需要法律的确认和保障]①自由需要法律排除人们之间的相互强制与侵害②自由需要法律排除主体自身对自由的滥用③自由实现的条件需要法律确认和保障[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一般方式]①以权利义务方式设定自由的范围以及实现方式②将责任与自由联结③设置国家权力及正当程序以提供救济[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原则]①每个人自由并存原则②消极自由之保障(非干预)原则③公益干预原则④积极自由之保障(有限干预)原则
23.【法与效率】[效率的概念和价值标准的适用范围]⒈资源配置上的效率①效率是由人民大众的法律评价所得出的②效率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根本任务所决定的③效率原则是由效率价值的属性所决定的④效率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⑤坚持效率原则,并坚持效率优先,有重要的理论意义⒉收入分配上的效率:按劳分配、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⒊特定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上的效率[法对效率的促进作用]⒈通过确认和维护人权,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进步⒉承认并保障人们的物质利益,从而鼓励人们为着物质利益而奋斗⒊确认和保护产权关系,鼓励人们为着效益的目的占有、适用或转让(交换)财产⒋确认、保护、创造最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模式,使之更有效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⒌承认和保护知识产权,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⒍实施制度创新,减少交易费用
24.【法与正义】[正义]即公正、公平、公道,种类⒈(主体)个人正义指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应公平的对待他人的道德态度和行为准则;社会正义指一个社会基本制度及其所含规则和原则的合理性和公正性⒉(正义发生和实现的领域)道德正义、经济正义、政治正义、法律正义⒊(正义与主体利益的关系)实体正义、形式正义,在法律生活中的作用⒈正义对法律有积极的评价和推动作用⒉正义对法律的进化有极大的推动作用①正义推动了法律精神的进化②正义促进了法律地位的提高③正义推动了法律内部结构的完善[法对正义的实现作用]⒈法促进和保障分配正义⒉法促进和保障诉讼正义:司法独立、回避制度、审判公开、权利平等、合乎情理、案件的审理应当及时高效、不得延误、上诉和申诉、律师自由⒊法促进和保障社会正义,限制原则①尊重法律的道德性原则②法律的有效性原则③权利原则⒋法促进和保障国际正义,促进的方面①促进国际之间的平等相处,废除不人道的殖民主义②为不同国际社会主体间的交往提供了正当程序,而且通过这一正当程序产生了更多的实质正义③促进和平解决国际纠纷④对国际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为弱化因发展的不均衡所产生的不正义提供了规范保障⑤制止国际犯罪行为
25.【法与人权】[人权]是人的价值的社会承认,含义①基本权利对人的不可缺乏性②基本权利的不可缺乏性③基本权利的不可取代性④基本权利的不可转让性⑤基本权利的稳定性⑥基本权利的共似性,[人权的价值]⒈人权是人的利益的度量分界⒉人权是人关于公共权力评价的道德标准⒊人权是人和人和谐相处的共同尺度[中国的社会主义人权纲领]特征①人权主体的普遍性②人权内容的广泛性③公平性④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性⑤人权标准的原则性与宽容性的统一⑥国际性[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①是对人权态度的改变②是人权主体的转换③是对人权体系的发展④是对人权标准和价值的更新⑤是人权救济观念的进步[法对人权的保护作用]⒈人权的国内法保护①宪政保障(核心价值和主要功能),以宪法确认和保障人权,约束和限制公共权力,②立法保护:实质上的保护、程序上的保护③行政保护④司法救济(重要环节、最后一道防线)⒉人权的国际法保护:国家由于加入国际人权公约和公认的国际法原则而承担了保护人权(既包括本国人权主体的人权,也包括非本国人权主体的人权)的国际义务;有关人权保护的国际机构负有调查监督人权问题及其解决情况的职责 第六编
法与社会
26.【法与经济】[法与生产关系]⒈法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关系①法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关系②法的性质和内容在总体上受制于其赖以建立的一定生产关系③法的作用和生命力取决于其赖以建立的生产关系的历史合理性⒉法反作用于一定的生产关系①法确认一定的生产关系②法引导一定的生产关系③法保障一定的生产关系[法与生产力]⒈法与生产力的间接关系⒉法与生产力的直接关系⒊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在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法与市场经济]内在联系⒈商品—市场经济在品性或本能上更加需要法律这种复杂而又具形式理性的规则,而法律在形式程序和技术上的品性或特征与这种需求恰好契合⒉市场经济与法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所导致的结果,一方面是市场经济因有法律的参与而不断发育和发展,另一方面是法律也因有市场经济需求的刺激而愈加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市场经济是权利经济,要求法律规定权利主体的资格和权利行使的范围、程序,确认和保障权利②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要求法律设定契约的原则、技术和标准,确认和保障契约关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③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要求法律提供公平、自由竞争的规则,规范狡猾和竞争行为④市场经济是主体地位平等、意志自由的经济,要求法律确保经济交往中主体地位平等和意志自由,排除胁迫欺诈权力的不当干预和超经济强制⑤市场经济是交涉性经济,要求法律提供交涉性程序,使交易互动活动通过制度性协商和对话实现⑥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要求国内立法与公认的国际法律原则规则和惯例相一致,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原则]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⒉尊重市场经济内在法则的原则①主体平等原则②财产权一体保护原则③合同自由原则④公平竞争原则⒊宏观调控原则⒋经济民主原则⒌社会保障原则
27.【法与政治】[法对政治的功能]①协调政治关系②规范政治行为③促进政治发展④解决政治问题[法与国家的关系]⒈法离不开国家①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靠的是国家的力量,法律的立改废离不开国家行为②法律形式受国家形式影响③国家是法律规则和原则的直接的实际的渊源⒉国家不能无法而治①法律是反映国家本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国家权力的一种经常性的系统表现②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是国家的构成要素之一,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③法律是组建国家机构的有效工具④法律能增强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的权威性⑤法律对于完善国家制度有重要作用[政党]是一定的阶级或阶层为了取得或影响政治决策权力以实现共同利益而结成的政治组织,政策的层次性①总政策指规定执政党在某一历史时期根本的、全局性的总路线,它决定着执政党的各项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在国家生活起主导作用②基本政策指执政党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为实现总任务、总政策所规定的重大决策和基本原则③具体政策指在总政策和基本政策的指导下,执政党为了解决某一类或某一个具体问题,或为了完成某一项具体工作所规定的具体行动准则[政策与法律]区别①所体现意志的属性不同②表现的形式不同③实施的方式不同④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完全相同,相互联系或作用①政策对法律的指导作用②政策的制定和实现离不开法律,解决矛盾的原则①必须坚持依法执政②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
28.【法与文化】[文化]指人类在长期历史事件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意识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政治机构,特性①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②文化具有复合性③文化具有民族性④文化具有传递性,法与文化的相互作用⒈文化对法的决定作用①法所反映的是社会中居支配地位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要求②法律所包含的基本价值标准是社会中居主导地位的价值标准③法律规则通常是社会中通行的重要规则的重述④社会中亚文化对法也有重要影响⒉法对文化的作用①负利率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②法律强化主文化的价值准则③法律强化社会文化的行为模式[法与道德]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一种调整形式,它是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规范和原则的总和,属性①物质制约性和历史性②阶级性③民族性④人类共同性,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保障,区别①表现形式不同②违反的后果不同③调节人们行为的方式不同④调整的对象不同⑤规范体系的结构不同[社会主义法与道德的相互关系]⒈社会主义法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①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国家政治职能(打击敌人、惩罚罪犯,保护人民、调节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经济职能(保卫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组织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以及其他社会职能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手段②社会主义法是批判剥削阶级旧道德,传播社会主义新道德,用新道德改造旧社会、改造人的强大的思想武器的物质力量③社会主义法把道德原则具体化,把遵守某些道德规范确认为公民的法律义务,国家才能够对公民的道德行为实行真正的和直接的监督,并为公民提供同严重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和坏人坏事进行斗争的法律武器,提高公民同不道德的违法的现象进行斗争的勇气和积极性⒉社会主义道德对法的作用①社会主义法在内容上受社会主义道德的影响②社会主义道德实践,在功能上保证着社会主义法作用的发挥和补充起作用的不足[法与宗教]宗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实质上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总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应,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内容①宗教信仰纯属公民个人的私事,是公民的自由选择权②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③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④坚持宗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法律文化]①构成制度性的法律文化②观念形态的法律文化⑪认知结构⑫评价结构⑬心态结构⑭行模结构,作用①沟通作用②选择作用③指令作用④整合作用⑤社会化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的特征和基本内容①以人为本②注重和谐③体现民主法治精神④包含各种先进法律调整方式和技能
29.【法与法治国家】[法治]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人治]依靠领导人或统治者的意志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治国方略方式,特征①人治的根据是领导人或统治者的意志②具有随意专横的性质③轻视法律[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法律的体系体制与架构的整体,法治与法制的区别①是否强调法律至上不同②产生和存在的时代不同③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不同④具有的价值观念不同⑤与民主的关系不同[我国依法治国方略]⒈历史背景①法治发展的历史基础②改革开放:法治的时代背景③历经挫折的沉痛教训⒉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经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基本内涵: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②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权力和公共事务③依法治国的根据是法律制度④依法治国的方式是多种而可行的⑤依法治国的目的在于实现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①人民主权②法律至上③法制完备④依法行政⑤司法公正⑥权力约束⑦权利保护⑧人权保障⑨社会自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①实现共产党依法执政,基本内容⑪依法领导政治、主导国家权力⑫积极主导立法⑬努力确保执法⑭自觉遵守法律②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定化、规范化、程序化④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⑤推进司法改革,健全司法体制,保证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⑥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30.【法与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⒈内容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⒉作用①引导和维护人与人和谐的法律机制,内容⑪明确个体身份及其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机制⑫确保人与人间诚实信用的法制机制⑬化解矛盾和纠纷的法律机制②引导和维护人与社会和谐的法律机制⑪公民与国家的和谐⑫个体与集体的和谐⑬居民与社区的和谐⑭群体与群体、阶层与阶层的和谐③引导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律机制④引导和维护中国与世界和谐的法律机制
法理学重点概念总结 篇2
条件: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所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5.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一个过渡社会?
(1)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3)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7.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选方式(经历了哪些阶段)? 农业: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手工业: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半手工业供销小组; 第二步是半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其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8.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根本任务:(1)发展才是硬道理;(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是什么?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问题?(与小康社会结合分析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经历的起始阶段。
(第一,从发展水平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的总体概括。
第二,从产业结构状况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第三,从经济形态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第四,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学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学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第五,从人民富裕程度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第六,从地区差别状况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第七,从经济政治和其他体制改革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第八,从精神文明建设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第九,从实现目标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特征。)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基本路线是什么?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书上附加: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1.“新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步: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2.什么是我们要实现的小康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分析)参考P210 小康社会: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1、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名族文明素质。
4、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式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3.如何正确理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发展是目的,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2)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首先,稳定是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加快发展是维护稳定的根本因素。同时,稳定也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是当前我们处理一切问题的根本原则。
其次,稳定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和标志。稳定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的水平,实现稳定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综合国力,在于提高全社会的民主法制程度。因此,只有“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民主法制日益完善,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体现国家的文明进步。再次,稳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改革开放20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加快发展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维护稳定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维护稳定就是维护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大好局面;维护稳定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保持稳定,始终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点,是我们把握大局的首要着眼点和基本要求。当前形势下,做好稳定工作主要应把握和处理好五个关系。)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是指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到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体现: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个人收入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7.什么是“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制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法杖,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0.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什么?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定义:一般来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现实依据: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理论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P278至P279)
2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要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2、XXX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4、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22.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又是各国人民自由平等交往的必要条件。互不侵犯和互不干涉内政是实现各国之间和平共处的根本保证。平等互利是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然发展。在新世纪,我国将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交往、平等相待、互利合作,推动人类进步事业不断前进。)
2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工人阶级是我国国家的领导阶级?
(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2)中国工人阶级 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24.如何改善党的领导?
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真正实施这一方略有助于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首先要改变党的执政方式,把过去主要依靠政策,依靠行政手段的领导,逐步改变为不仅依靠政策,而且要通过和依靠法律手段、依照法定程序领导和管理国家事务。党领导人民将自己的政治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即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以此为依据规范自己的行动,带头执行宪法和法律,实现依法治国,这样才把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其次,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革命战争年代,由于特殊的条件和要求,形成了党政职能不分的一元化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形势变了,目标也变了,但党的领导方式却没有改变,依然是党管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不利于充分发挥政权机关和各种经济文化组织的积极性,也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违背了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要求,最终也妨碍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改革领导体制,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党政关系,解决好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党对国家权力系统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统一。党政各有自己的职能,不能随意混淆,更不能越俎代庖。
护理管理学重点总结 篇3
1.5种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控制职能 1.管理的方法(小题 P4 看看)2.管理的基本特征
①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3.南丁格尔——奠基人,近代护理学创始人 4.护理管理的任务(大条)
①护理行政管理②护理业务管理③护理教育管理④护理科研管理 5.影响护理管理发展的几大因素
①护理管理的一般环境②医院护理管理组织结构③宗旨和目标④人员因素 6.我国大多数医院护理管理体制的设置情况
1)护理部主任
500张以上床位的医院要求配备专职副院长 2)科(总)护士长 3)护士长
目前我国医院均已实行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或总护士长、护士长二级管理体系
7.护理管理者的角色 1)明茨伯格的模式 创始人:明茨伯格
2)霍尔的模式
创始人:霍尔和布兰兹勒 3)其他有关角色 护理业务带头人 教育者
二、管理理论和原理
8.古典管理理论包括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理论通过工作方法的科学研究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运用科学、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
2)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9.行为科学理论包括: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麦格雷戈的人性管理理论(“X理论-Y理论”)10.管理理论 1)系统理论(1)原则 整分合原则
相对封闭原则
(2)应用P36 2)人本理论(1)原则 能级原则
动力原则 行为原则
(2)应用P37 3)动态理论(1)原则 反馈原则
弹性原则
(2)应用P38 护理管理者必须把握上述变化,收集信息,及时回馈,对管理目标及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因地制宜,保持充分弹性,有效地进行动态管理,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护理的要求 4)效益理论(1)原则
效益原理相应的原则是价值原则(2)应用P39 效益原理要求管理中要讲究实际效益,以最小的消耗和代价,获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护理管理者运用效益原理应注意:①以讲求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②坚持整体性原则③讲实效④长远目标与当前任务相结合
三、计划
11.计划的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 ②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
③有利于合理使用资源 ④有利于控制工作 ⑤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12.计划的步骤
①分析评估②确定目标 ③拟定备选方案 ④比较方案
⑤选定方案 ⑥制定辅助计划 ⑦编制预算 13.计划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①护理服务计划 ②护理人员计划 ③预算计划
14.目标管理的特点
①强调整体性管理 ②强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
③强调自我管理 ④强调自我评价
15.目标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①护理人员的自我管理能力 ②护理组织的价值理念 ③护理高层领导的重视
④实施前的宣传教育 ⑤目标设置的合理性 ⑥管理体系的控制
16.项目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①领导的支持 ②全面的沟通 ③周全的计划 ④明确的目标 ⑤定期的监测 ⑥及时的评估
17.时间的三个特点:
①客观性②方向性③无储存性 18.时间管理的作用
①提高工作效率 ②有效利用时间 ③激励员工的事业心
19.时间管理方法P56 ①ABC时间管理法
核心是抓住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保证重点工作,兼顾全面,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②授权③拒绝艺术④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⑤保持心理健康 20.管理决策的原则
①目标原则 ②信息真实原则 ③可行性原则
④对比择优原则 ⑤集体决策原则
21.影响护理管理决策的因素
①情境因素②环境因素
③决策者的因素 22.管理决策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①互动群体法 ②头脑风暴法 ③德尔菲法
四、组织
23.组织的基本要素
①资源②精神③时机④任务 24.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①直线型结构②职能型结构③直线-职能参谋型结构④矩阵型结构 25.组织设计基本原则
①统一指挥原则——来自法约尔②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原则 ③管理层次原则
④管理幅度原则 ⑤责权对等原则 ⑥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26.医院工作的特点
①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为主体②科学性、技术性强③随机性大、规范性强
④时间性和连续性强 ⑤具有社会性与群众性 ⑥社会效益为首位
27.医院等级划分
我国医院根据医院的规模、医院的技术水平、医疗设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院质量,可分为三级十等,即: 一、二级医院分别分为甲、乙、丙三等;三级医院分为特、甲、乙、丙四等。
28.组织文化的功能
①导向功能②约束功能③凝聚功能④激励功能⑤辐射功能⑥调适功能 29.组织文化建设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P97
五、人力资源管理
30.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包括: 一是吸引、开发和保持一个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二是通过高素质的员工实现组织使命和目标。31.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P102 ①护理人力资源规划②护理人员招聘③护理人员培训④护理人员绩效评价⑤护士开发及职业生涯发展管理⑥护理人员的薪酬管理及劳动保护 32.护理人员配置原则 ①人员保障原则②合理配置原则③成本效率原则 ④结构合理原则⑤个人岗位对应原则
33.医院护理人员配置和护理岗位分类及职责(看看,不用记)P103 34.临床护理教学岗位P107 1)护理教学护士主要职责:
①负责本科室各层次护理专业学生临床护理教学工作及科室各层次护理人员培训工作; ②教书育人,按照培养计划有效落实护理教学和实习任务,评估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进展,定期收集学生需求,持续改进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 ③开展临床护理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护理教学建设和发展。
2)教学护士任职资格:护理专业本科毕业,5年(含)以上护理经验,主管护师(含)以上技术职称,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经过临床护理教学培训,获得培训合格认证的注册护士。35.护士招聘的步骤
①护理人力资源规划②工作分析③招聘测试④录用决策⑥招聘工作评估 护理人员招聘流程图P108 36.护理人力需求预测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医院发展目标和规划②医院护理业务服务拓展情况③医院现有护理人员短缺情况 ④医院内部护理人力流失和流动情况⑤现有护理人力存量⑥护士离岗培训人数 37.招聘测试的步骤
①初筛②考核③招聘面试④岗位能力测试 38.护理人员排班原则
①满足需求原则②结构合理原则③效率原则④公平原则⑤分层使用原则 39.护理人员排班方法P112 ①周排班法 特点: ②周期性排班法 特点: ③自我排班法 特点: ④功能制护理排班 ⑤整体护理排班 ⑥弹性排班 特点: ⑦小时制排班 ⑧APN连续性排班 40.护士培训的目的
①实现医院和护士个人发展目标功能制护理②改善护士行为,提高护理劳动生产力临床路径 ③节约成本,提高效率④维持稳定的护理工作标准⑤完善护理组织文化 41.护士培训的原则
①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原则②与组织战略发展相适应原则 ③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培训相结合原则
④重点培训和全员培训结合原则⑤长期性与急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42.常用培训评价方法
①问卷调查②行为测试③座谈及经验交流④学习后测验⑤观察法⑥指标测量 43.影响护士绩效的因素
1)外部因素2)组织因素3)个人因素:①知识水平②工作技能③工作态度 44.护理人员绩效管理功能
①诊断功能②人事决策功能③激励作用④导向功能⑤规范功能 45.护士绩效管理基本原则 ①标准基于工作的原则②标准公开化原则③标准化原则 ④激励原则⑤结果公开化原则⑥面谈反馈原则 46.护士绩效管理工具和方法评价工具
①绩效评价表——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绩效评价工具②排序法③比例分布法 ④描述法⑤关键事件法⑥目标管理法⑦360 度绩效评价 47.绩效考核实施包括
①确定绩效目标制度考核标准②绩效考核③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及应用 48.内在薪酬包括P125 1)直接薪酬:①有兴趣的工作②挑战性和责任感③个人成长④参与决策⑤成就感 2)间接薪酬:①工作环境②弹性工作时间③社会地位④和谐人际关系⑤交通通讯便利 49.薪酬管理原则
①按劳付酬原则②公平原则③竞争原则④激励原则⑤经济原则⑥合法原则 50.影响护士薪酬的因素
①地区与行业间的薪酬政策②护理人员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③护理岗位价值 ④护士个人条件⑤医院经济负担能力⑥外界环境
六、领导
51.;领导与管理的区别P137 ①目标不同②基本职能不同③活动方式不同④实践对象不同⑤评价标准不同 52.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
1)职位权力:①法定权力②奖赏权力③强制权力 2)个人权力:①专家权力②参照权力 53.领导者影响力的种类
1)权力性影响力:构成因素——①职位因素②传统因素③资历因素
2)非权力性影响力:构成因素——①品格因素②能力因素③知识因素④感情因素 54.领导理论
1)特征领导理论 2)行为领导理论
(1)领导方式论3种极端的领导风格:①独裁型领导风格②民主型领导风格③放任型领导风格
(2)管理方格理论5种典型的领导风格:①协作式管理②中庸式管理③俱乐部式管理④权威式管理⑤贫乏式管理 3)权变领导理论
(1)领导生命周期理论:4种领导风格——(选择题)①命令型(高工作—低关系):适于不成熟M1型下属。②说服型(高工作—高关系):适于初步成熟M2型下属。③参与型(低工作—高关系):适于比较成熟M3型下属。④授权型(低工作—低关系):适于成熟M4型下属。55.授权的原则
①明确目的②合理授权 ③以信为重④量力授权原则 ⑤带责授权原则⑥授中有控原则⑦宽容失败原则 56.授权的方法
①目标授权法②充分授权法③不充分授权法④弹性授权法 ⑤制约授权法⑥逐渐授权法⑦引导授权法 57.授权的注意事项
①授权规范化②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③保持沟通渠道畅通④积极承担责任 58.创新的内容
①技术创新②制度创新③环境创新④管理创新⑤文化创新 59.高效能团队的特征
①清晰和开放的目标②相关工作技能③相互信任④高度忠诚⑤沟通良好⑥化解冲突 ⑦有效领导⑧环境支持 60.提高领导执行力的措施
①明确目标②有效整合资源③消除制度缺陷④提高领导者素质⑤形成执行文化
七、护理管理中的激励
61.激励的基本模式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为-目标-需要被满足或未满足-新的需要或需要调整,通过反馈构成循环。
62.激励原则
①目标结合原则②物质、精神、信息激励相结合原则③引导性原则④合理性原则 ⑤时效性原则⑥正负激励相结合原则⑦按需激励原则⑧明确性原则 63.激励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②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③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ⅰ与人努力工作的动机相关的因素有两类: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ⅱ激励因素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良好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悦;
ⅲ赫茨伯格认为:“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员工“没有不满意”并不代表员工“满意” 2)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1)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强化的类型:①正强化②负强化③惩罚④消退 3)过程型激励理论(1)弗鲁姆的期望理论(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八、控制
64.控制的类型
1)按控制点位置:①前馈控制②过程控制③反馈控制 2)按控制活动的性质:①预防性控制②更正性控制 3)按控制手段:①直接控制②间接控制
4)按控制的方式:①正式组织控制②群体控制③自我控制 5)按实施控制的来源:①内部控制②外部控制 6)控制信息的性质:①前馈控制②反馈控制 65.控制的原则
①与计划一致的原则②组织机构健全的原则 ③控制关键问题的原则
④例外情况的原则 ⑤控制趋势原则 ⑥灵活经济控制的原则
66.常用控制技术的方法 ①目标控制 ②质量控制 ③人事管理控制 ④预算控制 ⑤组织文化与团体控制
67.有效控制系统的特征
①目的性②及时性 ③客观性 ④预防性 ⑤促进自我控制
68.控制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护理风险管理
主要的风险控制措施:①风险预防 ②风险回避 ③风险转移 ④风险承担 ⑤风险取消
⑥风险相关的法律事项 ⑦风险教育
2)护理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①根本原因分析②重大事件稽查③应用病人安全技术 ④健全管理机制 3)护理成本管理
九、护理质量管理
69.护理质量管理基本原则
1)以病人为中心原则
2)预防为主的原则 3)工作标准“零缺陷”的原则 4)全员参与原则 5)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原则 6)持续改进原则
70.制定护理质量标准的原则
(1)可衡量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先进性原则(4)实用性原则
(5)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原则 71.护理质量管理方法 1)PDCA循环
(1)步骤:①计划阶段②实施阶段③检查阶段④处置阶段(2)特点:①系统性②关联性③递进性 2)临床路径
(1)阶段:①前期准备②制订临床路径③实施临床路径④测评与持续改进 72.品管圈活动的特点
①强调自我启发、相互启发②强调自我检讨、自主管理,解决自己工作现场的问题③强调全员参与,共同讨论,集思广益④中层以上干部扮演支持、鼓励、关心辅导等角色
十、护理信息管理
73.信息的特征
①真实性②时效性③依附性④共享性 74.信息的种类
1.)以产生信息的来源分类
可分为自然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2)以信息的表现形式分类
可分为文本信息、声音信息、图像信息和 数据信息等。75.护理信息的特点
①生物医学属性:护理信息主要是与病人健康相关的信息
②相关性:大多是若干单个含义的信息相互关联,互为参照来表征一种状态 ③不完备性:指使用中所需信息不完整、不全面 ④准确性: ⑤复杂性:
76.护理信息的分类P251 1)护理业务信息:与护理服务对象直接相关,如入院信息、转科信息、出院信息、病人一般信息、医嘱信息、护理文件书写资料信息等。
2)护理科技信息:包括国内外护理新进展、新技术、护理科研成果、论文、著作、译文、学术活动情报、护理专业考察报告、护理专利、新仪器、新设备、各种疾病的护理常规、卫生宣教资料等。还包括院内护理科研计划、成果、论文、著作、译文、学术活动、护士的技术档案资料、护理技术资料、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情况等。
3)护理教育信息:主要包括教学计划、实习、见习安排、教学会议记录、进修生管理资料、继续教育计划、培训内容、业务学习资料、历次各级护士考试成绩及标准卷等。
4)护理管理信息:与护理人员直接相关,如护理人员基本情况、护理人员配备情况、排班情况、出勤情况、考核评价情况、奖惩情况、护理管理制度、护理工作计划、护理会议记录、护理质量检验结果等。
77.护理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基本方法 1)人工处理 ①口头方式
②文书传递——护理信息最常用的传递方式 ③简单的计算工具 2)计算机处理
十一、护理管理与医疗卫生法律法规
78.依法执业问题 1)侵权行为与犯罪
侵权行为主要涉及侵犯自由权、侵犯生命健康权、侵犯隐私权。2)失职行为与渎职罪
违反护士职业道德要求,如为戒酒、戒毒者提供酒或毒品是严重渎职行为。3)临床护理记录不规范
4)执行医嘱的问题 5)麻醉药品与物品管理
6)明确实习护生的职责范围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总结. 篇4
一、儿科免疫的特点:
1.IgG可通过胎盘给新生儿,IgG3~5个月后逐渐在体内减少。2.IgA,IgM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容易患革兰氏阴性菌感染。3.分泌型IgA在婴儿期缺乏,所以小儿易患呼吸道感染。
二、小儿各年龄分期:
1. 胎儿期 2。新生儿期 3。婴儿期 4。幼儿期 5。学龄儿期 6.学龄期 7。青春期
三、新生儿期第一周护理较重要;幼儿期安全护理较重要
四、青春期女孩发育比男孩早2年
五、生长发育规律: 1.连续性,阶段性
2.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神经系统发育最早,生殖系统发育最晚
3.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由上到下; 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4.同一系统发育的不一致性 5.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
六、小儿体重正常值: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体重3KG,半年之内平均每月增加600~800克,下半年平均每月增加300~400克,3~5个月时体重为出生体重的2倍,1岁时为出生体重的3倍,2岁时为4倍
七、体重的计算公式:1~6个月: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7 7~12个月:体重=6+月龄*0.25或体重=出生体重+6*0.7+(月龄-6)*0.4 2~12岁体重=年龄*2+8 体重=(年龄—2)*2+12
八、身高的公式与正常值:身高=年龄*7+70 出生时50CM,6个月65CM,一岁75CM,2岁85CM
九、上不量与下部量分界线:耻骨联合上缘:12岁时上下部量相等
十、头围的正常值:
出生32~34cm,6个月40cm,1岁 46cm,2岁48cm
十一、胸围=头围+岁数 1岁时头围=胸围
十二、前囟大小:1.5~2cm 前囟闭合时间:1岁~1岁半
十三、前囟检查的临床意义 ①早闭或过小:见于头小畸形
②迟闭或过大:见于高偻病、呆小病、脑积水 ③前囟饱满:颅内压增高
④囟门凹陷:脱水患儿、极度消瘦 十四、三个生理弯曲
3个月抬头:颈椎前凸;6个月坐:胸椎后凸;1岁站:腰椎前凸
十五、乳牙4~10个月开始萌出,共20颗,2~2.5岁初齐。6岁左右开始长出第一颗恒牙,即第一磨牙又称六龄齿
十六、小儿粗动作发育规律:2抬4翻6坐7滚8爬周会走
十七、小儿语言的发育要经过发音、理解、表达三个阶段
十八、小儿热量的需要: 1.基础代谢的热量消耗2.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3.运动的热量消耗4.生长所需:此消耗为小儿所特有,与生长的速度成正比 5.排泻消耗
十九、1.热量需要:一岁以内110卡/KG/日
2.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9种必需氨基酸,组氨酸为小儿所特有 3.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 4.脂肪:占总热量的35%
5.水的需要量:1 岁以内150ml/Kg/天,〈60ml/kg/天可出现脱水 6.维生素分脂溶性(包括ADEK)和水溶性(包括BC)7.矿物质:最易缺乏钙铁锌铜
二十、母乳喂养的优点:
1.母乳营养丰富,易消化,价值高,蛋白质,脂肪,糖比例适当1:3:6 2.母乳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作用弱,有利于消化吸收,在胃内停留时间较牛乳短
3.母乳含优质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及乳糖较多,有利于婴儿脑的发育 4.免疫作用
5.方便,无菌,经济
6.母亲自己喂哺,有利于促进母子感情
二十一、牛奶配制步骤(避免牛奶缺陷的方法):稀释、加糖、煮沸 二
十二、全脂奶粉:按重量计算:1:8 按容量计算:1:4 二
十三、幼儿辅助食品添加原则:
由少到多,稀到稠,细到粗,一种到多种,患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
二十四、预防接种原则:准确、及时、不遗漏、不重复、不错种、并建立预防接种卡或手册 二
十五、预防接种程序: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白百破混合制剂、麻疹减毒疫苗、乙肝病毒疫苗
二十六、基础免疫月龄:四个月的孩子应接种:脊髓灰质炎和白百破 二
十七、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长期摄入不足。体重不增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是本病的特点
二十八、营养不良患儿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降低,极易并发各种感染 二
十九、营养不良的并发症: 1.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最常见 2.各种维生素缺乏—缺维A最常见 3.感染
4.自发性低血糖—最严重
三
十、不同程度营养不良的特点
三
十一、小儿肥胖症的诊断:
体重高于同年龄,同身高小儿标准的20%为肥胖,20~30%为轻度,30~50%为中度,>50%为重度
三
十二、1,25(OH)D3作用的器官是:小肠、肾脏和骨 三
十三、佝僂病的病因:
1.日照不足2。摄入不足3。生长过速4。疾病因素5。药物影响 三
十四、佝僂病的临床表现:
1. 初期:神经兴奋性增强(非特异性的)表现为:夜惊、夜啼、出汗、枕秃、囟门大、软 肌张力降低
2.激期:典型的骨骼改变: 头部: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 方颅:7~8个月
前囟未闭:一般延迟在2~3岁 出牙延迟
胸廓骨骼改变:一岁左右 佝僂病串珠鸡胸样漏斗胸郝氏沟 四肢:腕踝畸形六个月以上 下肢畸形见于一岁能站立的小儿 脊柱:4~5个月的病儿开始学坐时 3.恢复期:
4.后遗症期
三
十五、佝僂病的护理:
(一)、护理诊断
1.躯体移动障碍:与机体承受本身重量的能力下降有关 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出汗过多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4.潜在并发症:VD中毒
(二)、护理措施 1.日光疗法 2.加强营养 3.活动期应俯卧
4.已经到学站,学走的年龄应减少站和走 5.加强体格锻炼
6.护理动作轻柔 7.皮肤护理
8.药物治疗观察,防止VD中毒
三
十六、1.维D治疗一个月后改为预防量
2.当总血钙〈7~7.5mg/dl或离子钙〈4mg/dl时会出现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导致低钙惊厥
3.维D缺乏主要为:手足搐愵、喉痉挛、和惊厥 4.控制惊厥:镇静+止痉同时进行.镇静:安定,苯巴比妥 止痉:葡萄糖酸钙治疗
★简答三
十七、正常足月新生儿:至胎龄满37~42周,体重在2500克以上,身长>47CM,无任
何畸形和疾病的围产新生儿.新生儿的外观特点:1.出生时哭声响亮,皮肤红润,胎毛少,全身皮肤覆盖胎脂; 2.头发分条清楚,可多可少;3.耳廓软骨发育良好;4.乳晕清楚,乳房与摸到结节(4~7CM)指甲长至或超过指端;5.四肢呈屈曲状;6.整个足底已有较深的足纹;7.男婴睾丸已降至阴囊,女婴大阴唇已完全遮盖小阴唇。三
十八、新生儿消化特点:易溢奶、喷门不发达、幽门发达 三
十九、新生儿几种特殊的生理状态:
生理性黄疸、生理性体重下降、假月经、乳腺肿大、马牙和螳螂嘴 新生儿护理措施:保暖、营养、预防感染
四
十、早产儿喂养:以每日体重增加25~30克的生长速度为宜,最低应达到15克
A:尽量吸尽呼吸道粘液 B:建立呼吸,增加通气
C: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心搏出量 D:药物治疗 E:评价 前三项最为重要,其中A是根本,通气是关键
★简答:四
十三、生理性黄疸:约60%的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可于出生2~3天出现黄疸,4~5天最要,足月儿至14天内消退,早产儿可推迟到3~6周,但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它症状称为生理性黄疸。血生化:足月儿:血清胆红素<12mg/dl 早产儿: 血清胆红素<15mg/dl 结合胆红素≤1.5mg/dl
★四
十四、病理性黄疸特征: 1.黄疸出现早,24小时之内
2.黄疸过重:血清结合胆红素>12mg/dl, 3.黄疸上升过快,每日上升超过5mg/dl 4.持续过久,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 5.退而复现
6.核黄疸>20mg/dl ,血清结合胆红素>1.5 mg/dl 四
十五、新生儿溶血病发病机制:
1.ABO血型不合:母亲多为O型,婴儿是A型或B型 2.RH血型不合:母亲为RH(+)性,婴儿为RH(-)性
四
十六、新生儿硬肿症特点:硬、亮、冷、肿、色暗红、压之轻度凹陷 顺序: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程度:轻度〈20% 中度20~50% 重度〉50%
硬肿程度根据硬肿范围、体温、肛-液温差、器官功能改变分度 四
十七、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因:病毒感染 四
十八、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并发症: 邻近器官蔓延、败血症、变态反应性疾病
四
十九、肺炎病生理:机体主要改变是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五
十、肺炎主要症状:发热:热型不定2.咳嗽3.喘憋4.其它症状
肺炎主要体征:1.鼻煽、三凹征2.呼吸急促3.紫绀4.肺部体征:呼吸音减低或正常,在肺底部及肩胛间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 五
十一、肺炎心衰的诊断标准:
1.心率增快160~180次/分,听诊时可听到心音低钝,奔马律 2.呼吸急促,60~80次/分,呼吸困难加重 3.肝脏在短时间内肿大,在原有上增加1.5CM 4.突然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发灰,紫绀,吸氧不能改善 5.尿少,下肢浮肿
五
十二、肺炎的护理:
护理诊断:①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分泌物过多,痰液粘稠和年幼体弱无力排痰有关 ②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③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部炎症有关
④体液不足/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呕吐/腹泻/高热时液体丢失有关 ⑤PC:心衰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1.避免交叉感染
2.病室:温度18~20度,相对湿度60%左右 3.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
4.急性期卧床,恢复期可下床活动 5.精神安慰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1.及时清除鼻痂和鼻腔分泌物 2.痰粘稠时可进行雾化吸入,3.勤翻身更换体位,促进痰液排出 4.保证患儿摄入充足的水份
(三)、冷空气疗法及输氧
(四)、病情观察
(五)、输液的护理
(六)、恢复期的护理 五
十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症状是判断轻重型腹泻的分界点。脱水程度:轻度〈5% 中度〈5~10% 重度〉10%
五
十四、补液顺序:补充累积损失、补充继续损失、补充生理需要 补液原则:1.定量、定性、定速 2.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3.见尿给钾、见酸补碱、见惊补钙 口服补液液液体张力为2/3张
五
十五、小儿脱水病情观察要点:脱水、酸中毒、低钾、低钙、高钠的观察 五
十六、小儿贫血诊断标准
6个月~6岁:血红蛋白〈110克/L或〈11克/dl 6岁~14岁:血红蛋白<120克/L或〈12克/dl 五
十七、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神经系统为本病的特殊表现,由于缺乏VB-12引起。五
十八、小儿贫血分度
五
十九、缺铁性贫血缺铁的原因:
1.先天储铁不足2.摄入铁不足3.生长发育快 4.吸收障碍5.消耗或丢失
六
十、缺铁性贫血护理诊断:
1.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肌体需要量
3.知识缺乏-缺乏预防小儿贫血的知识 4.潜在并发症-铁剂应用不良反应 缺铁性贫血护理措施: 1.指导患儿实行饮食疗法
2.指导家属正确培养患儿的饮食习惯 3.服用铁剂时的注意事项
①服用硫酸亚铁时要研碎立即服用
②饭后或两餐间服用 ③与VC或稀盐酸同服
④避免同时伴用牛奶、钙剂、茶、咖啡、蛋白、面包 ⑤症在环压的孩子尽量使用糖衣制剂 ⑥服药期间大便呈黑色 ⑦服用铁剂从小剂量开始
⑧肌注铁剂要精确计算用量,深部肌肉注射
⑨疗效判断:在铁剂治疗后3~4天网织红细胞增加,7~10天达高峰。2~3周网织红细胞恢复正常,血红蛋白开始增加,血红蛋白接近正常后还需继续服用铁剂2个月以丰富铁蛋白的储备
4.预防感染
六
十一、心脏发育的重要时期为胚胎时2~8周,胎儿体内各部位大多为混合血,含氧程度不同,肝脏含氧最丰富.六
十二、收缩压=年龄*2+80 收缩压的2/3为舒张压 六
十三、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 1.左向右分流型:见于室缺
2.右向左分流型:见于法鲁氏四联症
3.无分流型
六
十四、室缺的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及亚急性心内膜炎 六
十五、房缺的4个病生理改变: 1.肺动脉流出道狭窄 2.室间隔膜部巨大缺损
3.主动脉骑跨于室间隔缺损上方 4.右心室高度肥大及扩张
六
十七、房室缺的并发症:支气管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及亚急性心内膜炎 六
十八、法鲁氏四联症的并发症:脑血栓、脑脓肿、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六
十九、正常尿量:
七
十、急性肾小球肾炎――非凹陷性的浮肿
七
十一、急性肾小球肾炎酸性尿――呈浓茶色或烟灰水样 中性或碱性尿――呈鲜红色或洗肉水样
七
十二、急性肾小球肾炎合并症:1.严重循环充血和心力衰竭2.高血压脑病 3.急性肾功能不全
七
十三、急性肾小球肾炎应用抗生素的目的:消除体内病灶中残存细菌,减轻抗原抗体反应 七
十四、急性肾小球肾炎如何休息:起病2周内严格卧床休息,临床症状消失后可以下床活动,血沉正常后可以上学,直到阿迪计数恢复正常后才可以正常活动。
七
十五、肾病综合征病理生理:1.大量蛋白尿,最重要2.低蛋白血症 3.水肿,凹陷性水肿4.高胆固醇血症 七
十六、肾炎性肾病的并发症:
1.感染:皮肤、泌尿系、呼吸道感染多见,可患原发性腹膜炎 2.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低钙 3.血栓形成:肾静脉血栓多见 4.肾上腺危象
七
十七、小儿结核病治疗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七
十八、化脑常见致病菌:
脑膜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 名词解释:
1.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后第一周内由于哺乳不足、多睡少吃、肺及皮肤蒸发水份、胎脂脱落胎粪排出,可出现体重比出生时下降3%~9%。
2. 人工喂养:婴儿以牛奶,羊奶或其它代乳品代替母乳喂养称为人工喂养. 3. 预防接种:有针对性的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之产生免疫力,以达到预防传染病 的目的。
4.新生儿死亡率:指每1千个围产新生儿中在新生儿期内的死亡数。
5.围生期死亡率:指每1千个围生儿中所发生死胎、死产和死亡新生儿数。6.新生儿溶血病: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
7.骨髓外造血:在婴幼儿时期当出现贫血及感染而增加造血时肝脾淋巴结均可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同时末梢血液中可出现有核细胞和/或幼稚的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现象称为骨髓外造血。
8.生理性贫血:婴儿出生后由于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骨髓暂时性生血功能降低,红细胞生成素不足等原因,至2~3个月时红细胞降至300万/mm3,血红蛋白降至11g/dL,网织红细胞减少,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9.小儿贫血:末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或其中的一项低于正常。
10.肺门舞蹈症: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肺循环血量增多,X线检查显示肺动脉段突出,肺门血管影增粗,搏动增强。
11.蹲踞现象:法鲁四联症患儿因机体活动耐受力降低,患儿为缓解缺氧所采取的一种被动体位和自动保护性动作,自动下蹲以减少回心血量,使分流量减少,缺氧得以缓解。
12.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急性起病,不同病因所至的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双侧肾脏弥漫性非化脓性肾小球炎性病变,临床以血尿,少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
【法理学重点概念总结】推荐阅读:
大一法理学的复习资料总结和考试重点10-11
2011司考法理学重点笔记整理08-14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06-21
法理学07-15
法理学历史07-04
法理学研究10-24
法理学论文整理05-23
自考法理学答案06-05
法理学试题 刘诚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