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研究

2024-10-24

法理学研究(精选12篇)

法理学研究 篇1

一、研究对象方面

(一) 法理学研究对象

在研究活动中, 研究对象的范围划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该行为不仅在学科的划分、边界的厘定及确定学科的中心任务方面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在实际的研究活动中对研究人员研究方法的确定、研究结论的方向及具体研究对象的确定也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法理学研究对象范围的确定也是如此。所谓的研究对象, 应是指研究者在研究活动中, 使用预定的研究方法所作用的特定事物, 而具体到法理学, 应为法理学研究活动中的各类观察性对象。国内外学者在提出法理学定义的同时也都基本包含了法理学研究的对象, 有代表性的学者观点如下:法理学是“以理论形态存在的以法的普遍适用的原理、范畴、原则、规律、价值等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学科”; (1) 法理学是以抽象的、一般的、共性的法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2) 法理学是“对法律的一般性研究, 着重于考察法律中最普遍、最抽象、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3) 不难看出的是, 在学科的研究对象方面以一般的法、法的普遍适用的原理、抽象的、一般的、共性的法、所有法律制度、所谓法律的社会现象及对法律的一般性研究等提法表现出了学者们在学科抽象法的研究对象上的高度一致, 本人也较为倾向于将法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以制定法为主要内容的整体法现象具体包括两个方面:法的本体现象及其存在形态。首先, 对法的普遍原理及范畴等内容的研究, 还是基于对特定法现象观察的基础上对其命题进行的证立、证伪及内容充实, 而将该部分内容未予纳入;而且, 法理学因其学科的指导性定位使其研究对象在整体意义上应与部门法学科进行区分。

(二) 法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1. 整体意义上的法理学研究对象具有广泛性特点, 首先, 法理学研究的结论特点—抽象原理、范畴的相关性决定了其研究范围的广泛性, 其具体研究多数情况下超出部门法范围;并且, 法理学内容范畴具有广泛性, 法理学中的内容是以整体法现象为对象进行的研究, 其全部内容无法为部门法所涵盖。

2. 具体意义上的法理学研究对象又具有任意性特点, 法理学的整体研究对象的范围是广泛的, 但在具体的研究活动中, 其对象的确定既可以范围较大也可以限定在具体法律部门中的特定方面的现象。

二、研究结论方面

法理学的研究结论与普遍性的法原理及范畴关系密切。法理学的学科设立以普遍的法原理及范畴为研究内容和目的, 其学科中具体研究结论也应符合学科设立定位, 与该方面的原理、范畴保持较为密切的关系, 在本人看来, 该关系应至少具有两种存在形式-以抽象原理或范畴为结论及以对抽象原理或范畴进行具化研究的结论, 在某学者对12年法理学成果梳理的文章 (4) 中作者将上一年度其检索可得的法理学研究成果的内容进行梳理, 使我们对学科该年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其内容包括:法律渊源、法概念之争、法理学的研究方法、法治理论的问题、立法评估问题、法律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法院组织及制度、法律文化方面、司法裁判理论、能动司法的问题、司法与民意问题、案例指导制度、法院文化建设、司法自主性及民间法与国家法等问题。 (5) 该综述内容虽只限于特定年份, 但对法理学的研究特点依然具有相当大的代表性。该文中的研究结论应都可划分为以上两类, 如抽象性结论的内容:关于法律渊源问题的, 有学者认为, 界定法律渊源概念, 必须站在司法立场, 坚持规范多元态度。法律渊源实际上是多元规范的集合, 法官从中发现裁决案件所需要的裁判规范。 (6) 具体性结论类型:关于司法与民意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 从裁判依据的类型分析, 公众意见只能作为一种事实依据, 参与个案裁判。在常规案件中, 公众意见作为一种准用的辅助性依据, 可以通过弱的裁量成为合理化判决结论的说明性事实。在遇有法律漏洞的疑难案件中, 与社会性主张相一致的公众意见, 如果耦合法律体系中的法律原则或基本权利规范, 可以籍由强的裁量充当个案推理的运作性依据, 成为非常情形中正当化个案规则创制的立法性事实。 (7) 该结论从法院判决与舆论关系的相对微观视角出发分析了法律渊源问题中正式渊源与非正式渊源在司法裁判中的关系及法治与民意的关系。关于法的概念问题, 有学者认为, 其中心议题在于法律和道德在概念上是否存在必然联系, 或者说法律效力和道德正确性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该学者借鉴了阿列克西的研究成果, 在逐一检讨了这三个命题的恰当性以及其与联系命题间的关联度后可以认为, 原则论据无法用来证立联系命题。该学者认为, 这并不表示联系命题就必然失败, 因为原则理论可以别的方式来证明它。 (8) 该结论确定了法的概念定义的关键点并对该点进行了尝试性的证明, 其确定了法与道德必然联系的存在是确定法概念的重要内容, 该结论应属对法概念研究方法的确定是法概念研究中的部分性内容, 因而也属于具体性的研究结论。

三、建议性意见

法理学整体意义上的研究对象与部门法学区分明显, 而具体研究对象的特点却造成了以研究对象进行区分的实际困难, 且法理学学科的建立具有特定目的, 而区分上的困难极易造成特定研究活动方向上的迷失, 从而模糊法理学学科的法理学特点造成研究活动的效率低下。面对该问题的尴尬, 基于本学科研究的特性, 以结论作为具体研究活动的区分标准似乎显示出了更为明显的合理性, 基于学科定位的原因, 法理学方向的研究结论与普遍的法原理及范畴总是关系密切, 并且这种密切关系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继续保持。

注释

1徐显明.法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2胡欣诣.法理学是什么—兼论法学的学术研究方法[J].求索, 2013.1.

3[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M].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4宾凯.社会转型关键期的法理学前沿-2012年国内理论法学研究成果综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3.

5同上.

6同上.

7同上.

8同上.

法理学研究 篇2

(一)从经济学视角进一步深入探讨税收立法问题

从已有中可以看出,尽管对税收立法方面的研究成果俯拾皆是。但多从法学视角进行探讨,就“立法”而谈“立法”。由于税收和经济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因此任何一项税收政策都可能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的改变。因此,研究税收立法应该站在更高的视角来看问题。从一项税收政策立法对经济、社会福利的影响来考察税收立法的重要性,而并非单纯的为“立法”而“研究立法”。如果我们单纯从法理学视角去研究税收立法,很可能导致我国的税法体系在法律层面较为完善,然而税法最重要的核心——税收政策的科学性方面有所欠缺,造成税法体系“有名无实”的怪象。依法治税的内涵不仅包含了“有法可依”,更蕴含了“有良法可依”。因此下一步学界应多从经济学视角探讨税收立法的必要性、科学性等。为税收立法工作提供经济理论保障。

(二)加强税收立法问题的定量分析

经济法的部门法理学建构研究 篇3

关键词:经济法;部门法理学建构;研究

我国的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研究之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许多研究都把两者隔离开来看,而不能互相联系的看待问题。随着经济法理学的发展,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结合成为了趋势。部门法学的学者开始从法理学中寻找自己的理论支撑点,而法理学的学者也开始借鉴部门法学的思维方式。这种交流融合的倾向有利于经济法学的发展。与传统的部门法相比,将激发不仅仅要从法理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更要从经济本身出发去与传统法理学碰撞。

一、部门法哲理化与经济法的时代转型

部门法的哲理化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一浪潮的涌现是为了更好的对学科的定位进行深入的思考。现有的知识体系并不能为部门法学提供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部门法学不能从法理学中获取一般概念,而法理学也缺乏对部门法学的指导能力,于是法理学对部门法学的影响力逐渐弱化。尽管法理学有着独特的实用性,但是并不能对所有类型的部门法进行更加全面的诠释。部门法学要在理论逻辑的角度去实现法理学的融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许多学者开始重新思考部门法与法理学的关系已经部门法自身的属性和特点。这种反思的市场催生了部门法的哲理化[1]。

部门法的哲理化使用理论的方法去对法律中的特殊区域进行研究,在研究的方法上有着鲜明的哲学属性。但是同时,这种研究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以法律为研究和批判的对象。所以,部门法理学的内涵是,以法理学或者哲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资源,与部门法的基本理论进行结合的研究范式。

如此,部门法理学就有了两层含义。首先,部门法理学与一般的法理学存在着属性上的不同,倾向于为部门法构建思维方式,提供终极解释。第二,部门法理学是一种研究的方法和领域,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现代经济法是新型的法律制度,目前还处在巩固和完善的阶段。对部门的法理学研究目前还难以有实际进展。在我国,这种情况收到了苏式社会主义经济法的影响。甚至直到本世纪初,经济法是否是一门独立的法律还是存在着中医。所以,经济法学中的部门法理学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在研究中,部门法理学的缺失带来了许多不便。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经济法的地位已经获得了普遍的认同,但是在经济法理论上仍然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经济法学的哲理化有许多原因。一方面,人们对经济法的质疑导致经济法需要更多的理论来支撑。经济法的理论从与经济有关的法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法,经济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在经济法的理论发展过程中,法理学和哲理学的思想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为经济法的制度建构提供方法和框架[2]。

二、构建经济法法理学的基本路径

经济法法理学的构建路径是对本省的固有概念证成来探寻存在基础,是经济法不断的认识自我的发丝过程。经济法理学应为与经济法相契合而生,具有科学性,又由于科学性而对制度时间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在哲学史中,不同的流派把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从许多不同的视角对法律进行观察和思考。这些成果对于今天构建经济法法理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各种思想和观点的基础上,才能建构起经济法的理论体系。法律的调整对象客观的需要着由法律来调整的社会关系,所以法律才有存在的利用。如何界定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经济法法理学的重要问题。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市场监管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这两个关系是经济法的主要研究对象。这表明,经济法法理学的基本使命是为经济法创造基础。但是不同的社会关系会产生不同的法律诉求,这样形成的关系同样可以被视为社会管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经济法法理学通过研究调整对象来解剖各种法律关系,以特点时代的政治经济情况为背景制定适应当时社会的社会经济关系[3]。

经济法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只有“主体-行为-责任”的范式框架之中,法律关系才能有具体的法律意义。如果法律关系的主体没有了责任和行为能力,必然游移不定。所以,经济法的法律关系是围绕着“主体-行为-责任”的框架展开的。从中可以分析出两个建构方向。第一种运用法理学的理论来分析经济法的概念,把法理学作为研究经济法的基本路径。第二种用经济法的制度来诠释法理学的理论,构建一个部门法理学体系[4]。

三、经济法法理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在了解了经济法理学的沿革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后,经济法理学未来的研究会如何发展呢?主要还是看如何对“主体-行为-责任”框架进行演绎。法理学者的部门法理学研究是基础研究,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中提炼、归纳存在的公认基础。我国的经济法理论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比较重大的变革。第一次在1992年,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次是2002年,为了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变化。第三次则是2011年,是为了建立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中独立的制度和理论。为了经济法仍将继续独立化,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思想。

四、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法的部门法理学建构是部门法学与法理学的一次交流和融合。在研究方法上,部门法理学有明显的哲理学特征,并且在饱受质疑的情况下需要更雄厚的理论基础,因此導致了部门法的哲理化。构建经济法法理学,要从确立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理论框架开始。

参考文献:

[1]何志鹏,王元.国际法方法论:法学理论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地位[J].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2012,00:202-274.

[2]张继恒.从“规范教义”到“法理守则”:经济法学研究之转型[J].法商研究,2015,05:63-72.

[3]王亚南.分析实证语境下反垄断复合法律关系的法理反思[D].吉林大学,2012.

法理学研究性学习模式探讨 篇4

近年来, 教育部为了提高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进大学教学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使得研究性学习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 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进而了解社会, 学会学习,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1) 。法学作为社会科学, 在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上有别于自然科学, “其研究方法不是说明、实验, 而是理解、诠释;其目的不是求真, 而是求善” (2) , 因此法学中传统的“以说明为主要手段、试图通过形式逻辑来使学生求到‘真’” (3) 的教学理念是对自然科学教学手段的生搬硬套, 十分不妥。目前, 一部分法学教育工作者对法学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开展理论研究并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践, 也有教师对部门法特别是民法的研究性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并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性教学的模式, 但对于法理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仍处于真空状态。然而, 在法学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中, 法理学的理论性与抽象性较强, 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探索法理学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势在必行。

二、法理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 通过法理学的研究性学习至少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 使法理学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知识。

二是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法律思维是法律人所特有的思维活动与过程, 法律的实践思维方式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体的一般思维方式, 具有以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为基本的思维要素和分析单元并以之为逻辑线索、普遍性的考虑优于特殊性的考虑、合法性优于客观性、程序合法性优于实体合法性、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法律理由优于法律结论六个特征。 (4) 法理学的研究性学习为要使学生摆脱其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与影响, 通过法律思维方式的培育与训练, 培养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学术规范训练。毕业论文是学生研究能力的直接反应, 但从法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情况来看, 部分学生写作思路不清、逻辑混乱, 部分学生欠缺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的解决措施不具有可行性, 部分学生不尊重学术传统, 论文中引用的内容不加注明, 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学术训练的欠缺不无关系。因此, 从新生迈入法理学课堂之日起, 就应重视学术规范的训练, 注意掌握法理学内容的准确性、法律术语 (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形式) 表达的规范性、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培养分析和加工资料的能力, 为以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

四是法律职业道德的熏陶与培育。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方法论与意识形态, 代表了一定时代的法的精神及法的理念, 同时也是这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应, 对于法的精神而言, 法学专业的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将公平、正义等法的基本价值视为具有永恒意义的终极追求, 这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也是一致的。法的价值是法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法律价值对于法律人的培育以及现实的法律实践都意义重大, 通过法的价值的学习来实现对学生未来法律职业道德的熏陶与培育是法理学研究性学习模式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三、法理学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模式

为完成法理学研究性学习的上述目标, 针对法理学的课程特点, 课题组经过讨论确定了法理学研究性学习的几种模式, 并将之实践于我院2012级至2014级三个年级的法学专业的法理学教学之中。

(一) 在课时分配上增加案例讨论的比重

根据法理学的课程结构, 我们设置了8学时的实践课时, 法的本体论、法的价值论、法的运行及法与社会每编各占2学时。教师讲授完该部分的内容后, 将案例讨论的材料发给学生, 由于案例不止一个, 所以讨论的问题也不止一个。我们要求学生分组, 所有的小组对全部的讨论材料进行研究, 通过收集资料、小组内部的讨论等方式进行准备, 在正式的讨论课上课之前抽签决定每个小组负责发言的题目, 教师视发言情况打分, 计入平时成绩。

通过三年的实践, 我们发现这样安排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 培养并锻炼了学生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材料并进行加工的能力有所增强, 为以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了基础。缺陷在于, 由于学生学习法学的时间不长, 理论基础有所欠缺, 搜集资料的能力有限, 导致发言内容有所重复, 分析问题的角度过于偏颇或狭窄, 或者流于形式。但瑕不掩瑜, 我们通过案例讨论课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 肯定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与创新理念, 而这也正是研究性教学模式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另外尚有主持讨论课的教师对于学生发言的偏颇之处予以归正、不足之处予以弥补和深化, 所以对于学生的理论水平并不苛求。

(二) 布置阅读书目并随机约谈

法理学课程一般分两个学期来讲授, 我们采用布置阅读书目而后随机约谈的方式作为期中作业, 比如《历史深处的忧虑》、《我也有一个梦想》 (林达) 、《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 (张文显) 、《法律与宗教》 (伯尔曼) 以及其他的法理学教材。之所以排除提交书面阅读笔记而采用随机口头约谈的方式, 是为了督促学生认真读书, 避免为了应付书面作业而在网上抄袭、借鉴他人的读书笔记。

(三) 设置编后复习与总结课

学习法理学必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善于从宏观上把握法理学问题, 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个目标的实现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死记硬背, 因为法理学的知识既宏观又抽象, 学生只能先从大处着眼, 提纲挈领, 把握法理学的体系结构, 对于整个法理学课程是围绕哪些核心问题展开的了然于心, 进而在具体法理学学习中要将每一个知识点放在法理学体系中进行研究, 揣摩研究同一类问题的不同知识点在研究内容与研究角度上的区别与联系。有了这种提纲挈领的能力, 学习法理学的时候才能始终保持头脑清明, 不至于混乱。总之, 学习法理学一定要“瞻前顾后”, 把握和所学知识点相关的前前后后的联系, 让法理学体系及其各知识点在自己头脑中不仅具体化, 而且立体化。我们在法理学每一编的内容结束后都设有一节“编后复习课”, 由教师给出知识框架, 由学生在这个框架中加入具体内容, 并说明这些具体内容之间的关系, 由此培养学生提纲挈领的从宏观上把握法理学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 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通过三年的实践, 法理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前三个目标基本上已经实现, 第四个目标由于是针对学生日后在法律实践中的法律职业道德的培育, 因此是一个长远目标, 短期内尚看不出效果。关键问题在于, 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并非仅通过法理学一门课程的训练便能完成, 需要教师与学生持之以恒, 也需要法学专业其他课程的衔接与继续强化。

摘要:法理学作为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方法论和意识形态, 其理论性与抽象性较强, 应采用研究型的学习模式。法理学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应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学术规范训练与法律职业道德的培育四个目标。法理学的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模式包括在课时分配上增加案例讨论的比重、布置阅读书目并随机约谈、设置编后复习与总结课。

关键词:法理学,研究性学习模式,法律思维,学术规范

注释

11 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A].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C].教育探索, 2003 (8) .

22 朱良好.法学研究性教学的基础论略[J].社科纵横, 2007 (9) .

33 李云波.研究性教学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 2010 (5下) .

法理学研究 篇5

1、法的作用,又叫做法的功能,泛指对社会及个人发生影响的体现。法的作用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规范作用,是指法律基于规范性特征在调整人们行为方面所具有的特征;社会作用,是指法律基于其本质和目的在调整人们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2、法的规范作用。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教育作用 D.预测作用D.强制作用

3、法的社会作用

A.从作用的领域方面来看,法律的作用可以分为法律的政治作用、经济作用、和文化作用;

B.从作用的方式来看,法律的社会作用分为确认、提取、分配、保护和限制等作用;

C.从作用的性质来看,法律的社会作用分为阶级统治作用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阶级对立社会中,阶级统治的含义极为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思想道德等领域,确认和维护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社会公共事务方面a.为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的法律 b.有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法律 c.有关技术规范的法律d.有关一般文化、娱乐事务的法律。

对法律或法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并不是偶然产生或从抽象的原理中推论出来的,它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有益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法的作用也有其局限性,a.法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b.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c.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和现实生活的矛盾,d法律所要适用的事实无法确定。

二、法与市场经济

1、经济决定法律。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它决定了国家法律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经济生活还决定了 法律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法律服务于经济。a.法律对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提供引导、促进和保障 b.法律对与之冲突的旧的经济基础,加以改进或摧毁。

3、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形势和经济体制。

4、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经济主体独立,交换自由,法律权利关系明晰,法律体系完备。

5、世界经济的实践表明,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具备比较完备的法制。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也需要国际管理和国际协定办事,这都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

三、法与民主政治

1、民主,是多数人治理的政体。

2、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其特征a.民主与专政的结合,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b.民主与集中的结合。c.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d.逐步完善的民主。

3、民主与法制不可分,民主是法制的内容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民主必须与法制结合。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和实行法治,所谓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脱离民主的法治是通过法制对人民的专制,而不受约束的民主或导致无政府状态,或导致专制和集权,两种方向都是险途。

四、法律与文化

1、“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敢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

2、法律文化是特定社会的人们对待法律和法律制度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法律文化设计对待法律的精神方面,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法律意识,但是法律文化的范围不限于法律意识。

3、每个社会中的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文化与这一社会的法律制度是密切联系的,后者是前者的载体。对法律或法律制度,另一个方面是指作为一种精神文明或文化知识现象。一个国家实行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本国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以及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立法、执法和司法部门公职人员具有适当的、较强的法律意识,没有这一条件,依法治。国只是一句空话;反过来,一个国家在建立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必然会不断提高社会成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法治与法律意识同样是相互并存和促进的。

4、应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际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全民法律意识的增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提高。

5、传统法律文化有积极的方面 a.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 b.徒法不能以自行c.重视调解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d.执法、司法官员应具有公正廉明、刚正不阿的品质e.制定法传统;消极的方面a.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主义教义b.轻视法律的作用c.轻视诉讼和权利观念淡薄d.法即是刑e.轻视法学。

五、法律与科技

1、法律对科技进步的作用。科技与法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关系密切。

法律对科技进步起着指引、协调与管理的作用 法律对科技进步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 法律对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法律在控制由于科技发展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调整科学技术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以及防治对技术的不当使用所引起的社会危害方面,都具有十分广泛而重要的作用。

2、科技对法律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许多法律、法规的产生以及法律体系的发展。

科技的发展对立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科技成果为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工作提供新的装备、手段和技能。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法律观念的更新和法律方法的扩展。

3、新时期科技法制和政策环境建设的重点任务。

A.加强国家创新体系执行主体的立法,是健全科技法制建设的紧迫任务。

B.维护科技发展领域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是我国科技法制建设和相关政策环境建设的艰巨任务。C.完善国家科技机关管理和只是产权制度,是我国科技法制建设和政策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4、推进科技法制和政策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A.建立权威的国家科技决策机制B.全面清理现行科技政策法律文件C.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D.加强科技政策法律制定能力建设以及政策法律文件的实施和监督E.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六、结合四中全会精神,论述我国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1、基本含义:

A.司法权的专属性,只能由国家各级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统一行使。

B.行使职权的独立性,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C.行使职权的合法性。

2、意义

A.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需要; B.是保证司法机关正常行使职权的基本条件; C.是正确使用法律的前提;

D.是维护社会主义司法公正的重要条件;

3、贯彻施行 A.要正确处理司法机关和党组织的关系 B.在全社会进行有关树立、维护司法机关权威、尊严、服从司法机关决定的。

法治教育

C.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七、结合四中全会精神,论述我国法律监督的实质与法律监督的构成。

法律监督的实质是:以人民民主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法治为原则,以权力的合理划分与相互制约为核心,依法对各种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为和其他法律活动进行监视、察看、约束、控制、检查和督促的法律机制。总体说来:一,法律监督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民主;二,法律监督的指导原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法律监督的核心是由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法对各种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为和其他法律活动进行监视、察看、约束、控制、检查和监督,以保障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实施,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权力。实现法律监督必须具备五个要素,法律监督的主体、客体、内容、权力与权利、规则。

1、法律监督的主体。可以概括为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

2、法律监督的客体。是指监督谁或者谁被监督。所有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大众传媒和公民既是监督的主体,也是监督的客体。

3、法律监督的内容。包括与监督客体行为的合法性有关的所有问题。

4、法律监督的权利和权力。是指监督主体监视、察看、约束、制约、控制、检查和督促客体的权利与权力。

5、法律监督的规则。包括法律监督的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

药物时辰药理学研究 篇6

【关键词】时辰药理;药效;给药时间

时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周期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1], 人体的生物周期即指在人体内调控某些生化、生理和行为现象有规律地呈明显的昼夜节律性, 如体温、血糖含量、基础代谢、激素的分泌、胃酸分泌、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等。药物的药动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药效学、不良反应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差异[2]。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而作用于全身,是比较安全、经济和方便的用药方法,但我们在使用口服药物时仍要注意口服方式及药物口服的时间,使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小而疗效最大。根据人体的生物周期规律, 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如合适的给药剂量、间隔时间及服用次数, 顺应人体生物规律可充分调动人体内的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 发挥药物治疗作用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因此选择适宜给药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下面我就讲几类药物的给药时间和疗效间的关系罗列如下:

1抗高血压类药物

有研究顯示高血压给药时间的选择, 对有效治疗高血压及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关系,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选用吲哒帕胺为治疗用药, 其半衰期长达17.8h, 每天给药1次, 连服4d即可达到稳定浓度, 使用方便、易被患者接受, 且疗效肯定。晨6: 00 给药为宜。早晨6: 00 正处于人体对去甲肾上腺素升压反应曲线的峰值( 6: 00~9: 00) 的开始, 此时给药符合时辰药理学规律[2] ,有利于降低和缩短血压峰值的时间, 减少血压波动, 有效控制血压。建议治疗高血压服用长效降压药的时间点为晨6:00。

2激素类药物

我们本次研究的为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 其分泌高峰在上午8到10点, 随后逐渐下降, 午夜12时为分泌低潮期根据此节律性, 对于需要用激素的疾病, 要考虑到给药时间应与生理节律同步化, 即早晨一次性给药。这样做不仅可获得最佳疗效, 而且使毒副反应和停药后的不良反应降至最低程度。相反如果欲抑制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分泌的活性, 应晚上给药。

3消化系统类药物

消化系统药物 大多数消化系统药在餐前服用能更好的发挥药效。胃黏膜保护药: 氢氧化铝、复方三硅酸镁、枸椽酸铋钾。促胃动力药: 甲氧氯普胺、多潘利酮、西沙必利、莫沙比利。收敛药: 鞣酸蛋白。助消化药: 多酶片、乳酸菌素等。

4解热镇痛类药物

解热消炎镇痛药:实验发现: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中①消炎痛晚上8点3 毫克/千克体重无消炎作用, 需9毫克/千克体重才能使炎症减低37% , 而上午8点给3毫克体重则可起同样的消炎作用。②阿斯匹林上午6点给药药效高, 药物排泄所需时间长, 而下午6点给药药效差, 排泄所需时间较短。

5糖尿病类药物

空腹搪尿病病人的血糖和尿搪有明显昼夜节律变化, 其高峰在早晨。胰岛素用于糖尿病来降低血搪, 其强度上午较下午给药作用强。据报道, 凌晨6点给药较其它时间的作用强度都高, 此时给子最小剂量可获得满意疗效。

6补钙类药物

此类药在清晨和睡前服用为佳, 可以减少食物对钙吸收的影响, 若含钙量高的药物, 睡前服用更佳, 因为人体血钙水平在后半夜及清晨最低, 睡前服用可增加钙的吸收。

7联合用药

可应用药敏试验评价选药的合理性, 应用联合的PAE 法可以评价给药的合理性。采用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时, PAE 可比单用时长, 即两药联用后PAE 呈协同或相加作用, 原则上应相应减少药物的单剂剂量, 延长给药间隔。如磷霉素对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PAE, 对大肠埃希菌呈浓度依赖性, 与环丙沙星合用, 浓度在4MIC以上时, 呈现明显的相加作用, 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故两药合用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氨基糖苷类药物和内酰胺类药物联合应用时, 则可考虑适当减少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日剂量, 单独给药。对于副作用较大、临床疗效确切的药物, 如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 可减少两者剂量, 适当延长给药间隔, 从而将毒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

总之,在临床中,医药可按照药物的种类的不同,安排合适的服用时间和间隔时间,药师要根据医师的处方及时叮嘱患者,让患者在合适的时间点服用药物既对药物的吸收有帮助,也对患者的身体恢复起到帮助作用,尽量在临床中让患者达到合理用药,规范的用药习惯即可以让患者达到疗效增强,健康得以恢复。更能减少副作用和其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沈英范.依据时辰药理学选择口服药物给药时间[J].2009,15(16):38- 39 .

[2]赵光云.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M].杭州:浙江科术出版社,2011

[3] 张秀峰. 降压药服药时间的研讨[J] .护理学杂志,2000,15( 2) : 71

[4] 车宁. 常用几类口服药物的服用方法[J].首都医药.2004 ,11(6):36- 38 .

法理学研究 篇7

由于梅因的“从身份到契约”运动思想的提出, 导致了我国很多法理学者把取消基于身份的特权作为我国现代法理学研究的重点, 并把它法治建设要达到的目标。但对法治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的法理学“身份”问题进行分析后会发现, 在这些国家, 特权越来越少, 但是对“身份”问题的探讨依然是它们法理学研究的重点。本文分析的“身份”是指法理学范围内人民的社会“角色”。

一、中国法理学者出现“身份”焦虑的表征

中国法理学者追求能够改变法理学缺陷, 提高我国法治社会的发展水平的身份, 法理学者身份的多样性, 导致了他们产生焦虑心理。

(一) 法理学学者产生政治焦虑希望能够跻身“统治阶级”

早期, 法理学学者一直焦虑自己能否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他们担心自己提出与马克思主义相反的理论, 因而在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是, 刻意地将自己的理论划分到无产阶级的层次, 并在理论中提出自己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见解。当时, 中国的法理学学者都在进行法律阶级本质的探讨, 但是在本质上严重的阶级对立现象在中国大陆是不存在的, 资产阶级的概念只是中国人民群众主观臆断的。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这就导致了中国出现贫富差距, 进而在主观上以财富的拥有量对中国人民群众进行了阶级划分, 这时候经过长期的发展, 法理学学者刚刚解决了由统治阶级身份产生的焦虑, 正在这个时期, 国家宣布将知识分子纳入工人阶级的范畴, 在法理学学者心中知识分子成为“统治阶级”。引起了他们对体制的探讨, 他们担心体制限制自由, 并滋生权利滥用问题, 他们大都主张对现有体制进行改革, 来表达对自己身份的不满

(二) 法理学研究中的“国别”身份焦虑

改革开放后, 西方法理学传入中国, 于是就产生了“中国的法理学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 中国当今的法理学是西方法理学在中国的传播”的断言, 而中国的法理学学者对此断言心怀不满。中国的法理学是对西方法理学的完全吸收, 并没有根据中国文化底蕴、中国国情来进行改革, 并不能在中国取得较快的发展速度。中国学者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们只是简单的将西方法理学重要文献翻译成汉语, 并提供给大家学习、研究。这就引起了法理学者对中国法理学国别身份的焦虑, 他们正在思考中国的法理学是对西方人学术的拓展、西方学术思想的传承, 还是为了适应中国国情发展的新学科。

(三) 困惑法哲学或法理学学科的独立性

我国当下的法学教育通常都是向学生介绍中国的法律, 使同学在心中形成基本的法律体系的轮廓, 在教授过程中, 往往使用西方的法律原则来进行侧面教学。这样的教育缺乏自己的保守性, 在根本上, 中西方法理学学科有相反的保守方向。西方法理学是对自由、平等、人权等法律价值的保守, 中国则把西方法理学的保守内容视为激进思想。

二、身份焦虑的积极意义

法理学方面引起“身份”焦虑问题, 能够引起大家的忧患意识。

(一) 身份焦虑可能引起人们思考法治问题

法国思想家卢梭长时间具有身份焦虑现象, 但是他却形成了自己对法治、自由、平等等思想独到的见解, 他编写的《社会契约论》引起了世界思想界的共鸣。“思维方式”能够决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法理学主要研究方向是:研究在实际生活中实现法治, 是对时间观和方法论的探讨。社会矛盾突出、法治难以实现等问题使学者产生“身份”焦虑。季卫东教授曾经说过“中国社会要积极进行司法改革, 仅仅从理论方面来促进中国实现法治是远远不够的”, 这句话侧面评价了法理学家当今的理论地位, 笔者认为他的观点能表达法理学学者希望摆脱尴尬身份。

(二) 身份焦虑能够使大家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角色

中国在进行法学教育时, 就把法理学列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必学课程, 再后来的法理学教育中, 有关机构又把它列为教育重点科目, 而在其他大多数国家, 法理学都是一门选修课, 这证明了中国法理学的地位并不低。但这对法理学的身份焦虑并不能起到消除作用。中国法治逻辑中, 个人高于集体。当个人的努力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时, 往往会使大家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行思考, 正式由于对身份的追求, 减少了大家的焦虑。法理学学者希望能够通过立法的形式将法理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法律, 然后融入大家的生活中。

三、身份焦虑会产生负面影响

之所以能够产生身份焦虑是由于自己渴望的利益难以实现。适当的焦虑能对人的思维产生积极影响, 过度的焦虑就会产生抑郁, 甚至影响人们的健康。

结语

中国法理学的身份焦虑问题在根本上没有摆脱西方法理学的束缚, 中国学者应该结合我国国情, 从法理学的角度, 推荐建设法治中国。

参考文献

[1]陈金钊.中国法理学研究中的“身份”焦虑[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4, 04:145-153.

[2]吕明.政策是什么——对我国法理学研究“去政策化”现象的反思[J].法学论坛, 2010, 03:102-107.

[3]张超, 李陆欣.法社会学在中国法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J].改革与开放, 2013, 16:51.

心理学研究新趋势:积极心理学 篇8

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 随后, 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 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2、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在20世纪末的10年中, 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对于心理疾患的预防, 在对于预防的研究中, 研究者们发现, 对于抵御心理疾患起缓冲作用的是人类的力量:坚韧、人际关系、技能、创造力、勇气、乐观、信仰、希望、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 等等, 因此, 积极心理学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 探索人类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 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的复杂行为, 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 激发人的活力, 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 并探索人的健康与发展途径。因此, 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 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 并探索如何增强人性中的积极层面, 帮助人们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 这将是更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事情。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一经提出, 就受到了广泛地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近况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主要涉及: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快乐、乐观、士气、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绪平衡、兴高采烈, 等等, 即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人格特征, 同时, 对积极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

1、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对于积极情绪, B. L. Fredrick (1998) 提出了拓延构建理论, 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 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 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 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 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当前, 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 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 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当然, 积极情绪并不是完全分离的, 众多积极情绪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如Susan E. (2000) 曾对7个被试的多种积极情绪进行了连续98个晚上的持续追踪, 结果发现积极情绪间存在着一致的同步关系:体验到任何一种积极情绪的同时也都体验到其它的积极情。

2、积极人格特征的塑造

塑造积极的人格特征, 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 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 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人的整个生活空间, 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论、自尊、自我组织、自我定向、适应、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

3、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在保持生理健康上有很大意义。积极的情绪状态 (乐观) 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 使人相信结果会更好。Taylor等人发现, 对于感染AIDS疾病的人, 乐观者病理症状晚出现, 生存期也长, 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 在康复锻炼中表现得更好。而消极的人会使ALD症状更早出现。Taylor的研究思路对于预防和改善行为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

Salovery等学者也讨论了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他们研究发现, 对于情绪和身体健康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负面情绪是如何导致疾病的, 而没有关心积极的情绪如何增进健康。由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呈负相关, 他们认为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将会有预防上和治疗上的效果。他们所讨论的研究包括了情感对生理和免疫系统的直接影响, 这里, 既有直接效果进人体免疫系统发展, 也有间接效果增强心理统摄、社会资源利用、健康行为促进。他们的研究证实了乐观与希望能够有效的增进健康。

三、积极心理学研究意义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和探索人的积极品质, 这既是对人性的尊重和颂扬, 更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性反思。积极心理学通过对传统心理学的人的“机器”“动物”隐喻的反动, 高扬人性的积极性、建设性, 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人性的理性复归。积极心理学既吸收了科学主义心理学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又继承和发展了人文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与心理观取向。尽管它对传统心理学存在批判, 但不同于后现代心理学的无情颠覆:其批判主要集中于研究对象、内容和价值观层面, 相对于批判, 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似乎更倾向于对消极心理学的反思和纠偏, 强调汲取现代主义心理学两种对立文化取向中各自的精华。积极心理学的这些突出特点是其一经产生便受到广泛关注和迅速传播的根本原因。

正如任何新兴事物在其产生初期存在着不完善一样, 积极心理学也存在着自身问题。

首先, 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所引发的问题。如:幸福感、快乐或幸福生活与价值观念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将幸福、快乐作为其社会的首要的目的。Myers在对有关的研究中认为:促进幸福的要素之一是宗教信仰, 此外两个要素分别是经济、收入的增长和亲密的人际关系。但对于享受生活等价值观念来说, 西方社会文化就比东方文化更加以强调, 而东方的社会文化就比西方更强调社会承认等价值观念。可以说, 人们怎样来创造生活是受到其社会文化限制的, 那么, 哪些东西是人们应该追求和重视的, 将是积极心理学研究面临的一个问题。

其次, 不能将幸福、快乐看成是终点, 它们只是在对有意义活动的追求过程中的副产物。当把自我实现当作是一个终点、一个目标时, 那么自我实现是不可能达到的。这个问题已涉及到积极心理学存在的必要性, 亟待积极心理学工作者给予理论和实际研究的回答。

四、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积极心理学是在对消极心理学的反思中产生的, 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 治疗精神疾病, 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 三是鉴别和培养天才。他认为, 过去的消极心理学只担负了前一种使命, 积极心理学要把心理学应该担负的三项使命全部担负起来。从这个标准来看, 年轻的积极心理学确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 要拓展和深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第一, 在积极理学现有的三个基本领域中, 研究最多的是积极情绪体验, 而且积极情绪体验中又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多, 同时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就目前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领域来说, 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 都远不及它所批判的“限制了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消极心理学研究的领域。这说明, 积极心理学还有众多的方面、众多的领域需要积极心理学工作者去开拓。第二, 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 但对积极的人格特征的研究可以说刚刚起步, 有许多方面还没有涉及, 在这方面需要多花时间与精力。第三个方向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 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考察。

其次, 要发展积极心理学研究技术。积极心理学不仅需要良好的愿望、信念、激情, 它更应该也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复杂的行为。考虑到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源头——人本主心理学, 虽然对壁垒森严的临床心理学和行为主义提出了挑战, 为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但由于没有实证科学的积累而限制了其的应用与发展。积极心理学家已经把那些原本在消极心理学模式下的研究, 如实验, 测量, 应用, 转到积极心理学的模式上来了。但积极心理学已经提出, 且有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分庭抗礼, 甚至取而代之之势。这可能意味着, 积极心理学仅仅满足于传统心理学的现有的客观方法可能是不够的, 要完成自己的使命, 就有必要提出不同于传统的方法论, 要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处理文化变量的无能是对传统心理学最严厉的批评之一, 而接纳了其研究方法的积极心理学到目前为止, 并没有拿出什么新的有效的解决方法。作为一个新的心理学思潮, 创立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五、总结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是心理学的一种新的理论结构与补充, 但要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 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 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 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还需要有一段时间, 因为积极心理学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阶段, 试图对它作出全面的评价还为时过早。积极心理学的崛起, 使得心理学家能够采取更加开放的姿态, 并把注意力转移到人的潜能、动机、能力、幸福、希望等积极品质上来, 为心理学乃至整个社会, 提供了以新的方法看待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因此, 积极心理学势必会对现代心理学产生积极影响, 也必将推动心理学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3) :216-217.

[2]张倩, 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 2003 (3) :6-10.

[3]Seligman ME.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1) :5-14.

[4]Ruark J.Redefining the Good Life:A New Focu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5]Fredrick B.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3) :218-226.

[6]Engine S.Mapping the meta-domain of discrete positive emotions.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Section B: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2000, 61 (4-B) :2260.

法理学研究 篇9

1 实验材料

1. 1 药品及试剂当归、黄芩、芍药、川芎、白术均购自云南绿生药业有限公司,各药按1: 1: 1: 1: 0. 5 比例水提; 黄体酮注射液: 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 m L: 20 mg产品批号: 090209。缩宫素注射液: 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 1m L: 10 U,产品批号: 081211; 米非司酮片: 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25 mg/片,产品批号: 43090801; 米索前列醇: 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0. 2 mg/片,产品批号: 43091101。

1. 2仪器AR2140 电子分析天平: Ohaus Corporation,美国; SH - Ⅰ电子针疗仪: 苏州市华伦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1. 3 动物健康成年昆明系小鼠,雌性168 只,雄性12 只,体质量25 g左右,许可证号: SCXK( 川) 2008 - 24,合格证号: 0013195; 健康SD大鼠,成年未孕雌性48 只,成年雄性12只,体质量250 g左右,许可证号SCXK( 川) 2008 - 24,合格证号: 0013194; 均由四川医学科学院提供,均适应性饲养1周后,进行正式实验。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 1 毒理学实验在预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最大给药量法[1]。选择昆明种小鼠40 只,雌性,随机分成当归散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每组20 只。实验前禁食不禁水12 小时。实验时每只小鼠一次性给予最大生药浓度( 4. 09 g/m L) 和最大体积( 0. 4 m L/10g) 的当归散浓缩液灌胃,空白组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详细观察给药后4 小时内动物的反应情况,次日起每天上午、下午各观察一次,连续观察14 天。每天观察记录各组小鼠的外观、饮食、活动、排泄、死亡等情况,隔日称一次体质量。14 天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解剖观察其心、肝、脾、肺、肾、胃、肠等主要脏器的变化。结果见图1 ~2。

当归散最大给药量为每只4. 09 g生药,相当于临床用量34. 96 倍,小鼠灌胃给药14 天内,外观正常、皮毛光滑、大小便未见异常、活动自如。食量、体质量与正常小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处死并解剖,经肉眼观察,心、肝、脾、肺、肾、胃、肠等主要脏器未见异常。

2. 2 出凝血实验

2. 2. 1 出血时间测定[1]取雌性小鼠40 只,随机分成4组,即当归散低剂量组( 17. 55 g/kg·d- 1) 、当归散中剂量组( 35. 1g/kg·d- 1) 、当归散高剂量组( 52. 65 g/kg·d- 1) 、空白对照组,分别灌胃当归散低、中、高剂量、生理盐水,每日一次,连续3 天。于末次给药后30 分钟,将小鼠用固定架固定,露鼠尾于外,用大手术剪剪断尾尖1 /4 处,用秒表计时,待断面血液自行溢出,每隔30 秒用滤纸吸去血滴,但不能挤压断面,直至血流自然停止( 滤纸吸时无血) ,观察并记录出血时间。结果见表1。经方差分析: 各组间出血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

2. 2. 2 凝血时间测定[1]取小鼠40 只,随机分成4 组,分组给药同2. 2. 1。末次给药60 分钟后,以直径1 mm,长15cm的毛细玻管作眼眶内眦球后静脉丛穿刺,血液注满后取出,平放于桌面,秒表计时,每隔30 秒折断毛细玻管0. 5 cm,并缓慢左右拉开,检查是否有血凝丝,记录从毛细玻管采血至出现血凝丝的时间。结果见表1。经方差分析: 各组间凝血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

2. 3 对先兆流产小鼠模型出血症状的影响参考张氏[2]针刺三阴交穴加肌注缩宫素的方法建立先兆流产的模型。小鼠孕9 日,将除正常对照组外的各组孕鼠用小鼠固定器束缚,电针刺激两侧三阴交穴,频率( 25 ± 5) 次/min,波宽( 0. 48 ± 0. 1) ms,使小鼠发生不自主痉挛,持续30 分钟,随后肌肉注射缩宫素3. 25 U/kg,日1 次,连续3 天,诱发小鼠先兆流产。以小鼠阴道口出现少许流血或用蘸有少许生理盐水的无菌小棉签探测到有血为先兆流产模型成立。小鼠在妊娠7 ~ 13 天,当归散组( 17. 55、35. 10、52. 65 g/kg) 每日灌胃给药; 黄体酮组分别于7、9、11、13 天肌注黄体酮( 2. 6mg / kg·d- 1) ; 模型对照组、正常组对照组按0. 2 m L /10g灌胃生理盐水。

实验小鼠从第9 天起即开始针刺,使其惊恐,并用缩宫素使动子宫收缩,4 小时左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但未见妊娠产物排出。并见小鼠舔血,食少。不同时间点监测出血情况,见表2。

a.首次刺激后4小时;b.首次刺激后8小时;c.第2次刺激后4小时;d.第2次刺激后8小时;e.第3次刺激后4小时;f.第3次刺激后8小时。

2. 4 对先兆流产大鼠模型出血症状的影响借鉴王晓东等[3]实验方法建立先兆流产大鼠模型,结合预实验结果,于受孕第7 天灌胃米非司酮4. 2 mg/kg( 9: 00) 和米索前列醇50 μg / kg( 19: 00) ,观察大鼠阴道出血情况。大鼠在妊娠第5 ~ 11 天,灌胃中药当归散: 低剂量组( 12. 15 g / kg·d- 1,相当于成人与大鼠折算剂量所得大鼠用药量的2 倍) 、中剂量组( 24. 3 g/kg·d- 1) 、高剂量组( 36. 45 g/kg·d- 1) ,黄体酮对照组分别于妊娠5、7、9、11 天肌注( 1. 8 mg/kg·d- 1) ; 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不同时间点监测出血情况见表3。

a.灌胃米索前列醇后4 h;b.灌胃米索前列醇后8 h;c.灌胃米索前列醇后24 h;d.灌胃米索前列醇后28 h;e.灌胃米索前列醇后48 h;f.灌胃米索前列醇后52 h。

4 讨论当归散系治疗血虚胎动不安之经典方,具养血健脾、清化湿热功效,对妇科其他疾病如经行瘾疹、妊娠期痒疹、阴痒,还有其他专科如皮肤科、眼科疾病都有良好疗效,其毒理学研究对临床应用具有实际意义。本实验中当归散采用临床口服给药途径,以最大生药浓度4. 09 g/m L和小鼠的最大灌胃容积0. 4 m L/10 g给药1 次,约相当于临床人用量34. 96 倍,连续观察14 天,未见死亡。观察其进食、体质量、外观体征和行为活动、粪便性状等一般情况,均未见明显异常; 14 天后处死后解剖,肉眼观察主要脏器未见异常。由此表明,当归散在规定剂量下服用安全可靠。

对出凝血时间测定结果显示,当归散对出凝血时间并无明显影响; 而对于先兆流产动物模型却能有效缩短阴道出血时间,减轻流血程度,推测当归散治疗先兆流产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血小板和毛细血管功能、凝血因子含量等无关。

妊娠期间,正常的宫缩可促进子宫血窦和绒毛间隙中血液循环,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 在孕早期,宫缩特点表现为低强度、低频率,这种微弱的宫缩有利于安胎。而不正常的宫缩,如妊娠期过强或过频的宫缩,可能会导致流产或早产。刘俊玲等[4]报道,电针“三阴交”,使子宫肌电活动表现为兴奋性作用。本实验采用针灸刺激对增强子宫收缩的“下胎”作用,联合缩宫素对子宫的兴奋作用,在小鼠个体上模拟先兆流产模型,结果提示当归散的安胎作用与调节异常的子宫收缩存在相关性。

服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是临床终止早期妊娠的常用方式。米非司酮为孕激素受体水平的拮抗剂,具有终止早孕、抗着床、诱导月经和促进宫颈成熟的作用。抗早孕机理主要是通过与孕酮竞争受体,使孕酮维持蜕膜发育的作用受到抑制,胚囊从蜕膜剥离。米非司酮能明显增加妊娠子宫对前列腺素的敏感性,米索前列醇是一种合成前列素E1类似物,与米非司酮序贯合并使用,可用于终止停经49 天内的早期妊娠。本实验利用低剂量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制备大鼠先兆流产模型,发现当归散也具有止血安胎的作用,推测其作用机制与促进孕酮与受体结合或者调节子宫收缩存在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当归散的用药安全性及对先兆流产模型的止血作用。方法:用最大给药量法观察小鼠死亡和14天内的食量、体质量等指标的变化。采用剪尾法和毛细玻管法观察当归散对小鼠出凝血时间的影响;采用两种先兆流产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当归散对阴道出血症状的改善作用。结果:当归散最大给药量(即相当于临床用量34.96倍)未致小鼠死亡,药后14天内实验小鼠食量、体质量与正常小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归散对小鼠出凝血时间未见明显影响(P﹥0.05);当归散可有效改善两种先兆流产动物模型的阴道出血症状。结论:当归散在规定剂量下服用安全可靠;其止血安胎作用机制与血小板和毛细血管、凝血因子等无关,与调节异常的子宫收缩有关。

关键词:@当归散,毒理学,小鼠,大鼠

参考文献

[1]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7.

[2]张晋峰,张玉芬,刘光珍,等.孕安冲剂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4):251-254.

[3]王晓东,赵军宁,张白嘉,等.药物致早孕大鼠子宫出血模型的建立[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9,15(2):182-184.

法理学研究 篇10

关键词:中药复方,血浆药理学,血清药理学

自1988年日本国东京都医院的田代真一[1]正式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来, 其在我国医药界得到广泛应用。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是动物给药后取血, 静置离心, 吸取上清液[2]。而贺石林提出的血浆药理学是认为中药的成分在消化道中被吸收后是进入血浆, 而不是血清。血清的制备有凝血过程, 而体内通常不会发生凝血, 凝血过程中生成一系列酶, 刺激白细胞释放溶酶, 释放大量生物活性物质, 刺激血小板, 同时伴有纤溶、抗纤溶、补体、激肽等系统被活化情况。制备与灭活血清的过程会导致中药成分与中药介导体内释放的物质损失[3]。

含药血浆的制备方法是动物给药后取血, 在新鲜血液样品中加入抗凝剂, 吸取上清液, 即为血浆[4]。血浆是抗凝血液离心后去除血细胞的上清液, 血清是凝血完成后未稀释的细胞外液[5], 故血清与血浆最大的区别是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 不含某些参与凝血的蛋白质, 却含有凝血时产生的某些物质, 如血小板受到凝血酶的刺激会产生数百种蛋白, 如黏附分子、生长因子、凝血有关因子、蛋白S、PAI-1等[6]。血清与血浆生化指标也不同[7], 如钙 (Ca2+) 、镁 (Mg2+) 、肌酐 (Cr) 、钾 (K+) 、氯 (Cl-) 、葡萄糖 (GLU) 、乳酸 (Lac) 、α-淀粉酶 (Amy) 含量均有显著差异。血清中的微量元素锌、铝和铷的含量也远高于血浆[6]。此外, 血清与血浆中的某些氨基酸含量明显不同, 且随着血清与凝块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升高[8]。血清与血浆的物质成分不同, 对实验的影响也会不同。

1 血清药理学和血浆药理学的比较

早在1998年, 何玉军等[9]就开始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对中药复方进行研究, 如保肾冲剂含药血清[10]、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11]、传统经典妇科良药逍遥丸[12]、薯蓣皂苷含药血清[13]等。尽管血清药理学在我国应用广泛, 但凝血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化反应使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血浆药理学来代替血清药理学。李永忠等[14]利用血浆药理学方法探讨壮骨镇痛胶囊含药血浆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 壮骨镇痛胶囊含药血浆能够显著降低TRAP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的活性, 抑制骨吸收陷窝数量增多, 其认为在某种程度上, 血浆药理学较真实地反映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过程。徐平华等[15]将鳖甲超微粉含药血浆加入HSC-T6细胞体系中, 观察鳖甲超微粉抗肝纤维化作用, 由于药物进入体内后部分会与血浆蛋白结合, 使血浆中的药效成分较血清中高, 故用血浆代替血清加入细胞体系。

血浆药理学在代谢组学中亦有应用。陈峰等[16]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在大鼠血浆中鉴定出槲皮素和异鼠李素两种代谢产物结构。将血浆药理学与代谢组学结合, 便于药物有效成分的阐明以及血药浓度的测定。血清药理学在代谢组学中也有应用, 如葛根[17]、大青叶[18]、六味地黄丸[19]等中药及其复方均采用血清药理学结合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气相色谱 (GC) 等手段研究其在血液中的成分。早先贺龙刚等[20]曾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大鼠进行中药脑泰方实验研究, 发现在PDS紫外扫描条件下, 含药血浆仍保存较多该复方的极性成分, 而含药血清中则大部分消失或明显降低, 提示血浆的含药成分更符合体内状况, 能较好地再现机体内的药理效应。也有文献报道[21]对中药脑泰方含药血清和含药血浆进行蛋白质 (肽) 组学比较分析, 发现含药血浆和血清有24个差异蛋白点。而在药效成分研究中, 罗琳等[21]为确定复方五仁醇胶囊的主要药效成分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乙素的含量, 采用HPLC法检测大鼠含药血清和含药血浆, 结果发现两种药效成分在血浆中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清。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在代谢组学和蛋白 (肽) 组学研究中采用血浆做标本, 只有在抗凝干扰实验中, 才考虑用血清[5]。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 人们在探讨中药药物的药效、作用机制等方面会根据中药不同成分和组方选择不同的方法, 特别是对于含有活血化瘀的中药复方。2007年, 马琦林等[23]利用血浆药理学方法, 将SD大鼠的含药血浆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以观察通心络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活力及内皮细胞组织因子的影响。结果发现通心络含药血浆能够显著抑制组织因子和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的表达。他们认为血清的凝血过程可能会对药物有影响。因此提倡对于中药 (尤其是活血化瘀中药) 的研究, 采用血浆药理学方法更为科学。

王东生等[4]探讨活血化瘀方剂大黄蛰虫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发现只有血浆药理学可以进行血栓与止血的体外研究, 而血清药理学受到限制, 说明在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中应注意血清药理学的不利影响。丹参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之一, 对缺血性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贺龙刚[23,24]将丹参注射剂作用于日本大耳白兔, 采用HPLC法比较兔子血浆和血清中原儿茶醛和丹参素的含量。同时将含药血浆与含药血清作用于鸡胚绒毛尿囊膜 (CAM) , 结果发现血浆药理学的效果优于血清药理学。丹参能显著降低血浆中血栓素TXA2的代谢产物和内皮素的含量, 从而减少血栓形成, 抑制血小板聚集[26]。

以上结果表明, 血浆药理学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与血清药理学的结果不一样。笔者认为做实验要根据组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如抗凝剂对药物在血中的代谢有影响, 则选择血清药理学;若无影响, 则选择血浆药理学更为科学。如果条件允许, 最好采用血浆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进行平行实验。此外, 在血浆药理学中, 为了避免抗凝剂干扰, 建议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凝剂进行平行实验。

2 对中药血浆和血清药理学的评价

血清和血浆药理学采用动物的含药血清/血浆进行半体外实验, 开辟了中药研究的新思路。与将复方或其制剂中的某些单体成分直接进行体外药理实验相比, 其不仅能够避免中药粗制剂本身的理化性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且更具说服力, 毕竟药物在体内将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转化, 直接进行实验无法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理作用[27], 体现了中医对人体治疗的整体性、规范性。血浆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均具有重复性好、实验条件可控性强、药物效应易检测等优点。

2.1 血清药理学的优势和不足

血清药理学可以进行体外实验直接观察中药的药理效应, 便于从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阐述药理机制, 同时还能观察和追踪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过程, 消除各种体外实验干扰因素的影响, 较清楚地反映药物的有效成分及活性部位, 为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28]。该法在药物研究中应用广泛, 有较多的资料与数据可供参考, 在动物选择、采血时间、是否灭活等问题上有较多的经验可借鉴[29]。

然而, 血清的制备具有凝血过程。凝血产生的一系列反应不仅明显改变了血液的成分, 还可能影响药物在血中的含量。同时, 药物的有些成分可能与纤维蛋白原结合, 而血清却不含纤维蛋白原。此外, 有学者[30]指出在我国发表的有关“血清药理学”的论著中, 只有极少部分是真正的血清药理学, 大部分是血浆药理学。例如, 在研究某些含有活血化瘀中药时, 药物的某些成分有明显的抗凝作用, 这时若取血后立即离心, 得到的很可能是血浆而不是血清。再者, 部分学者通过血浆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的平行实验研究活血化瘀中药, 结果证明含药血浆的作用明显优于含药血清, 这可能是由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导致。

2.2 血浆药理学的优势和不足

2002年,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关于血标本选择专题报告”中指出:“由于历史的缘故, 过去通常采用血清, 现在许多实验室倾向于采用血浆。因为凝血引起的级联与相关反应可用抗凝剂加以避免, 显然血浆的组成较血清能更好地反映体内的实际情况”[31]。由于正常人体内血液中的液体成分是血浆, 因此, 体内含有药物成分的是血浆, 应用这种血浆进行体外实验, 能够客观地模拟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更接近体内的真实情况, 深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 同时可以排除中药制剂直接进行离体实验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避免假阴性与假阳性, 提高可信度。

虽然血浆药理学具有众多优点, 但仍有不足之处, 首先其制备需要加入抗凝剂, 常用的抗凝剂包括肝素、EDTA的钠盐和钾盐、柠檬酸盐等, 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有些还会改变血浆中药物成分的含量[32]。肝素可抑制某些生化反应, 如抑制PCR中的Taq聚合酶;EDTA和柠檬酸盐可能对某些离子, 如NH4+、Cl-的分布有干扰, 其还极易与金属离子螯合, 如与锌结合抑制碱性磷酸酶、金属蛋白酶活性及金属依赖性细胞功能试验等;进行蛋白电泳前必须去除纤维蛋白原, 以排除纤维蛋白原的干扰。因此使用血浆时必须设有参比, 以避免这些干扰。在有对照的情况下, 这些干扰是可抵消的。此外, 有人认为对于体外培养的细胞、病毒、病原菌或离体的组织器官, 含药血浆中原有的酶、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而干扰实验结果。但血浆灭活后可排除这种影响, 有助于减少血浆的非药理性干扰[33]。

3 结语

地球与天文物理学研究 篇11

一、第一章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由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发挥照黑与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黑暗方面的半球,是夜晚,即阴;反过来讲,向着太阳方面的半球,是白天,即阳。地球始终不断地绕阳绕阴自转一周公转一周,与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始终不断地供应地球阴和阳两方面的能源是离不开的。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阴与阳和阳与阴的关系异性相吸

先后阴与阳异性相吸使地球转动阴(雌性)阳(雄性)

黑暗方面供应地球冷源向地球阳面运动

地球动力: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一直始终不断地供给地球热源和冷源,成为地球始终不断地绕阳绕阴自转一周公转一周的动力。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图(一),有两种关系式

一种关系式,阳与阴异性相吸,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阳源和阴源,即:先(阳)后(阴)形成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使地球自转公转,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若离开了阳和阴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地球便不能自转公转。

反过来讲。

二种关系,阴与阳异性相吸,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阴源和阳源,即:先(阴)后(阳)形成(行程)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使地球自转公转,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若离开了阴和阳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地球便不能自转公转。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地球自转一周,有两种关系性。

一种关系性先(阳)一天,后(阴)一夜,即:先(阳)后(阴)形成(行程)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自转一周

二种关系性先(阴)一夜,后(阳)一天,即:先(阴)后(阳)形成(行程)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自转一周。

1.若地球单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太阳是颗恒星,是不移动的,如果地球单靠太阳的引力——拉、拽,绕日公转,地球最终会因太阳的引力国强,地球便形成(行程)靠近太阳,为地球不可能始终与太阳一周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迟早将会结束地球运动的生命力。

要使得地球于太阳一周直接按绕日公转,则必须使地球和太阳一周之间保持这稳定的距离。免除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由远渐近靠近太阳的关系。即在同一原理(原理、椭圆)下,则必须对地球之间具有两方面的条件,即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互配合对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2.作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对地球之间所持的引力推力种种关系的分析

(1)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若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与地球之间,仅有太阳方面的引力(拉力)和黑暗方面的推力,将会加速地球一直形成(行程)向太阳方面靠近,而远离黑暗方面,即很快结束地球运动的生命。

(2)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若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地球之间,仅有黑暗方面的引力和太阳方面的推力,将会加速地球一直形成(行程)向黑暗方面靠近,而远离太阳方面,即很快结束地球运动的生命力。

(3)若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与地球之间都是引力(拉、拽),而无推力。地球便不能自转公转

(4)若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与地球之间都是推力,而无引力(拉、拽)。地球便不能公转自转。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互相配合,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推力与竖线引力推力,控制地球绕阳绕阴自转公转方向,并是地球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保持一定的距离。

二、第二章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互相配合,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推力与竖向引力推力,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递减与递增和递减与递增,所表示的行程原理(圆理、椭圆)下关系。即:形成相同原理(圆理、椭圆)下相斥,先(阴)后(阳)行程差异相同原理相吸。0°、90°、180°和180°、90°、0°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连续的,是一整体关系。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一周角度,0°、90°、180°和180°、90°、0°,递增转化为递减,为太阳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

图一,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角度0°、90°、180°和180°、90°、0°,由B、D、A和A、C、B递增转化为递减,一分为二,二合为一,相等,公平。这样的角度数理:由小数到大数,和由大数到小树,其和太阳方面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与竖向引力推力,由少到多和由多到少(小数到大数和大数到小数)即由B、D、A和A、C、B递增转化为递减,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由于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相互配合,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握力与竖向引力推力,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递减与递增和递增与递减,所表示的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关系,形成(行程)原理(圆理、椭圆),相斥,先(阴)后(阳)形成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

相吸。0°、90°、180°和180°、90°、0°。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其和数据的数理有关。即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相配,其数据的数理由多(大、长、重)到少和由少(少、短、轻)到多,阴递减和阳递增,并行不悖,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否则就不相等,不公平,不平衡。

夜昼等长,即阴、阳砝码各720分钟,12小时。夜昼等长,即阴、阳砝码各720分钟,12小时。图一,简图代入椭圆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地球中心绕日公转,从0开始自转一周,推进1°天,公转一周(一年)360°天。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射点90°,为太阳上下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太阳B至A和A至B直径直射点90°,其所表示的形成(行程)原理(圆理、椭圆)0°、90°、180°和180°、90°、0°,递增与递减的关系,为前后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地球中心从0开始自转一周推进1°天,有B至D至A公转半周0°90°180°(即0天90天180天)和A至C至B公转半周180°90°0°(即180天90天0天)公转半周递增180天(180°)反过来讲,和公转半周递减180天(180°)递增180°天和递减180°天的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关系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即地球中心绕日公转一周(一年)360°天,这样的标准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互相配合。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推力与竖向引力推力,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递减与递增和递增与递减的数据数理大数与小数相配,开始至结束先多后少与先少后多,其所表示的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关系,行程(形成)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斥,先(阴)后(阳)形成(行程)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平衡。

中心为左右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平衡。

第一阶段地球横向竖向方面过分凸出低凹地表形态逐渐形成(行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归根结底建立了地球中心与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为同一面关系。

第一阶段地球横向竖向方面过分凸出底凹地表形态,逐渐形成(行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原因。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由于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互相配合,对第一阶段地球横向竖向方面过分凸出低凹地表形态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推力与竖向引力推力,因而是的第一阶段地球横向竖向方面过分凸出低凹地表形态,逐渐形成(行程)向相反的方面转化(转变),转变为地球凸出低凹地表形态,缩小了地球形体定型成熟,并因此建立了地球中心与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为同一平面关系,平衡,不倾斜。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天平的原理(原理),用以辅助说明于理解太阳原理(圆理、椭圆)中心直径直射点90°,两端的地球中心至俯视同一原理(原理、椭圆)平面中心90°之间距离长度相等,公平,其和主视太阳天平原理(原理、椭圆)测(尺)量,衡量计算两端的地球中心受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推力与竖向引力推力,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相等,公平,平衡,不倾斜。

三、第三章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为太阳上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由于太阳是个球体,因此太阳平面,直径直射点90°,是无限的。尽管如此,;由于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互相配合,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推力与竖向引力推力,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递减与递增和递减与递增,所表示的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关系,形成(行程)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斥,先(阴)后(阳)形成(行程)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0°90°180°和0°90°180°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并因此建立了地球中心服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射点90°为同一平面关系,这样,俯视地球平面中心为地球上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和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为太阳上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这样的关系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否则就错。从而为我们认识与理解地球中心绕阳绕阴自转一周公转一周的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直径同一个平面,从无限直径直射点90°直至针对性准确,正确。

第一节:地球中心绕阳绕阴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公转半周与公转半周和公转半周与公转半周选方位,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

第二节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主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直径直射点90°,测量,衡量计算两端的地球天平原理(圆理)受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相等,公平,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横向竖向直径直射点90°平衡,不倾斜。

若论太阳直射点赤道这是含糊的,正因为太阳直射点是无限的,赤道又是环绕地球一周,是不能说明其标准的。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不但要有俯视关系,而且要有主视关系,不但要有左端的距离关系,而且要有右端的距离关系,才能说明问题。

(1)形成(行程)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斥,先(阴)后(阳)形成(行程)差异。

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

(2)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太阳大,地球小,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平衡,不倾斜,为太阳上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俯视地球平面中心地球上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其和俯视太阳同一圆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平衡,不倾斜为太阳上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否则就不能说明问题。

(3)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相爱,俯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平衡,不倾斜,为太阳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每一直径直射点90°,所表示的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关系,0°90°180°和0°90°180°,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是一致的,且为每一直径直射点90°两端的地球中心至俯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中心之间的距离长度(或跨度)相等,否则就不能成立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否则就不能为椭圆,并因此为每一直径直射点90°两端的地球中心与太阳上下,左右,前后之间的角度,夹角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受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相等,公平,平衡,不倾斜。

(4)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两端的地球中心与俯视太阳平面原理(圆理、椭圆)平面中心之间的距离长度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有两种关系式。

(5)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两端的地球中心至俯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平面中心之间的距离长度(距离跨度)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且为两端的地球中心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路程长度0°90°180°和0°90°180°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其为两端的地球中心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时间天数多少,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这样的标准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即总图关系式,为每一条直径直射点90°,都有这样的道理性,即公有的公平关系。

(6)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不管地球中心绕阳自转一周公转一周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之间所持的距离长度多么遥远。

(7)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地球凸出低凹地表形态定型成熟,自转一周公转一周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之间所持的距离长度多少有了一定的标准。是源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决定了的。

四、总结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两端的地球中心至俯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平面中心之间的距离长度(距离跨度)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且为两端的地球中心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路程长度0°90°180°和0°90°180°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且为两端的地球中心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时间天数多少,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这样的标准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即总图关系式,为每一条直径直射点90°,都有这样的道理性,即公有的公平关系。

原来《日历》一年(一周)365天是错的。据《日历》计程地球,从3月21日到9月23日的时间日天数是186天(0°180°)与地球从9月23日到3月21日的时间天数179天(0°180°)其时间天数不相等,不公平,先多出6天,,后少了1天,就这样违反了俯视太阳平面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直射赤道为两端的地球中心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路程长度,0°90°180°和0°90°180°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与时间天数0天90天180天与0°天90°天180°天,和=360天,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这样的标准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之所以说《日历》一年(一周)365天是错的。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日历》用31号,28号进位到1号,计程地球绕日公转一周(365天),肯定是错误的。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原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为太阳上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地球中心与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为同一平面关系,地球中心绕日公转一周,0360°与0360天的标准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整体关系。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原来有关方面说明地球是绕日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肯定是错误的。原来日历一年365天,其日期天数是七拼八凑而成的,为何有的月份日期用30天,有的月份日期用31天,有的月份日期用28天进位到1号?这是否太阳凸凹不圆?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地球中心绕日自转一周01°,01天,公转一周0360°0360天,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用31号(如,12月31号)即31天进位到1号,则进度快了,算多了1天时间,则是错的,用28(如2月平,28号)即28天进位到1号,则进度快了,而实际又少算了2天时间,则是错的。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尺(测)量计算一个整体的长度多少,其长度单位都是从0开始递增进位到1,而后都依住整数10进位到11,20进位到21,30进位到31,40进位到41……100进位到101,200进位到201,300进位到301……而不可以用1作为开始向下计算递增一个整体的长度多少,也不可以用……25、25、27、28……进位到1,因为这样计程(时间天数)一个整体的长度(或总天数)则表示中断了连续向下递增或连续向下递减的关系了。

计算地球中心连续绕日自转一周至公转一周这一整体的总时间天数多少,以31好就进位到1号,缺少从0时间(界线)开始递增24小时,不等到地球自转一周(一天一夜)24小时,就直接1天了,这好比一盒刚生下的婴儿就算1岁了,实际还有12月的时间天数过程,才能算岁。计算及尺量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长度多少公里,则不可以用1(或2、3、4……)公里作开始。

为什么地球绕阳绕阴自转公转的行程(形成)原理为椭圆?因为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互相配合,对地球凸出低凹地表形态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推力与竖向引力推力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递减与递增和递减与递增,所表示的行程(行程)原理(圆理、椭圆)关系,形成(行程)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斥,先阴后阳形成(形成)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其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相配,递减与递增和递减与递增的规律(数字数理顺序排列)从大数开始至小数结束和中小开始至大爷结束。

夏至,昼最长,夜最短,或冬至,夜最长,昼最短,每天昼延长多少时间,夜缩短多少时间,至今还没有个同一说法。至,昼最长,夜就最短的时间差距愈大,其赤道下降,上升的角度就愈大。

强制缔约之法理研究 篇12

一、强制缔约含义

关于强制缔约的含义, 理论界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观点。狭义强制缔约又可以称为强制承诺说, 即受要约人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对要约人做出承诺, 必须与提出缔约请求的要约人缔结契约。对受要约人强制结果是其同时丧失了是否缔结契约的自由与选择相对人的自由。近来学者通过对契约自由限制的深入研究, 形成广义学说, 认为强制缔约是对否定性成约自由一种的限制, 其又内涵可进一步分解为三种。

1. 内容型强制缔约

内容型强制缔约是指强制主体从事积极行为以订立某种类型的契约。内容型强制缔约意味着当事人必须缔结契约, 但可以自由选择相对方当事人。如出租车司机必须与保险公司订立责任保险契约, 但与哪一家保险公司订立, 出租车司机有权自由选择。在这种情况下, 出租车司机是要约人, 强制缔约的强制结果是要约人仅丧失是否缔结契约的自由。

2. 对象型强制缔约

对象型强制缔约是指强制主体只能与某些特定相对人订立契约。对象型强制缔约意味着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缔结契约, 但一旦其决定缔结契约, 就必须和某一特定相对人缔结契约。如所有人决定要出卖房屋, 在同等条件下只能与承租人订立买卖契约, 不得将房屋出售给其他人。此时, 房屋所有人是受要约人, 强制缔约的强制结果是受要约人仅丧失选择相对人的自由。

3. 强制承诺

强制承诺是指法律对义务人附加承诺的义务。强制承诺意味着当相对人提出缔约要求时, 当事人必须与其缔结契约。如当危急病患要求诊治时, 在具备应有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的情况下, 医疗机构必须与其缔结医疗契约, 为其诊治。此时, 医疗机构是受要约人, 强制缔约的强制结果是受要约人同时丧失是否缔结契约的自由与选择相对人的自由。

与狭义强制缔约观点不同的是, 广义强制缔约观点认为强制缔约不仅包括强制承诺, 而且强制要约也是其必然之意。强制缔约的强制结果是要约人或受要约人或同时丧失是否缔结契约的自由与选择相对人的自由;或仅丧失其中的一种。因此, 有学者认为:“广义的强制缔约不仅包括受要约人对要约人的要约有承诺的义务的情形, 而且也包括特定的主体有向他人发出要约的义务的情形”。

二、强制缔约的法理化剖析

时至今日, 正义关注的是使一个群众的秩序或者社会制度适合于实现其基本目标和任务, 以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和要求, 并与此同时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内聚性的程度, 这是维持文明社会生活方式所必需的。强制缔约法律制度正是为了践行契约正义、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和保障弱者的权益而出现的。在合同的订立两个环节——要约和承诺, 针对弱者议价能力失衡的事实, 应对强者的缔约自由进行限制。从法理的角度来看, 上文之广义说更具有合理性。同时, 强制缔约义务是缔约过程中的为居于事实地位上的强者而设定的一种义务, 此义务应为一项法定义务, 无合理的事由, 违反此项义务, 应承担一定法律责任亦是必然之意。但是, 正当的强制缔约应当符合下述三点, 否则又有违背正义之嫌疑。

1. 对缔约义务人强制的力量来源于法律或惯例

强制缔约法律制度为了市场运行过程中的正义和秩序的立法的目的, “而把私人的活动导向特定的目的并有利于特定的群体”。其本质在于, 为了经济上特定的弱者利益而限制契约自由, 依据诚实信用和公序良俗的原则, 来平衡合同双方的议价能力, 并使经济上强者的财产权承担一定的义务。在强制缔约的情形里, 缔约成为一项义务, 而不再是一项个人之权利, 此“义务之负担, 不必尽由义务人之意思, ……为使社会共同生活之增进, 法律即强使人负担特定之义务”。对缔约义务人的强制力量来源于法律或惯例, 而非行政命令, 也非当事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客观情况。

2. 强制缔约包含要约和承诺两种意思表示

强制缔约包含强制承诺和强制要约两个不可或缺的内容。把强制缔约等同于强制承诺, 不仅是制度体系缺少完整性, 而且也忽视了现实生活里关于强制投保第三者责任险和承租人、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等一个个现实中的实证类型, 这根本不利于法律对弱者利益的根本保障。强制缔约义务虽是一项法定的义务, 但缔约契约仍然需要通过要约和承诺的过程来实现。义务人有义务订立合同, 其并不意味着合同已然成立。至于有时法律规定在义务人不履行缔约义务的时候, 合同视为在当事人之间成立则是例外, 笔者认为可视为民事责任的一种承担方式。同时, 从其他国家法律立法例来看, 缔约义务人在有正当理由不为承诺时, 应主动向相对人作出解释;其沉默意思表示将被视为作出承诺, 合同即告成立, 以避免将相对方置于不利的境地, 使合同状态得到确定。

3. 缔约义务人仅在要约人的缔约请求合理的情况下才负有缔约义务

对缔约义务人缔约自由的进行限制是为了防止其滥用权利, 保护合同相对方的合法权益。然而, 任何限制都必须有一个适当的“度”, 否则便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不仅违背了制度设立的本意, 亦无法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如果对于要约人的任何缔约要求, 受要约人都有承诺的义务, 便在实际上促成受要约人缔约自由不合理行使向要约人缔约自由泛滥的转变, 同样会造成权利义务的失衡。因此, 法律应规定受要约人仅在合理情况下有缔约义务。对于正当理由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综合判断。首先, 要约人的法律行为应遵守法律的一般规定, 同时也要符合社会一般的道德伦理标准, 符合公序良俗。其次, 受要约人的服务范围、服务能力等决定了其是否有能力且是否有必要对要约人的要约予以承诺。惟要约人的要约符合其服务范围、服务能力和服务区域内等, 始有契约的义务。对超出上述限制的缔约请求, 应视为有合理的理由, 义务人有权予以拒绝。

4. 义务人缔约义务的违反, 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只有规定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才能督促其更好地履行义务, 否则将使法律强制流于形式。对受要约人无正当理由拒绝缔约的行为施以法律的惩罚, 有利于缔约义务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行预测, 从而减少或消除受要约人不依法缔结契约的违法现象, 对于社会公众利益的维护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有重要意义。若受要约人无正当理由拒绝缔约, 给要约人的人身、财产造成损害, 其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三、强制缔约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要准确地界定某一个概念, 只单单地为此概念给出一个抽象的定义是不够的, 还要将其与一些易于与之混淆的概念进行一下区分。

1. 强制缔约与格式合同的区别

强制性合同与格式合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首先表现为强制性的渊源不同。强制性合同的强制力量源于法律或惯例, 而标准合同是源于条款拟定方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客观优势;其次, 两者在强制的内容上也存在差异。强制性合同中的强制是指在订约的过程中法律强使一方负有为相应意思表示的义务, 而在标准合同中则基于缔约双方经济地位之悬殊, 使得条款拟定方的意志在订约的过程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和支配地位, 相对方的意志无法对合同的内容产生影响。另外前者是对意思自治的限制, 后者是对意思自治滥用。

2. 强制缔约与命令契约的区别

命令契约是指国家或者国家机关依据法律规定, 以命令替代当事人间之合意, 而产生某种法律关系。国家机关利用命令契约的目的在于控制私人间的交易或分配活动, 通过国家的意志实现来社会资源或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移转。强制缔约与命令契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在强制缔约的场合, 虽然法律课以受要约人以承诺的义务, 从而使其契约自由受到限制, 但相对方仍然享有要约自由, 仍有缔约的意思存在;而在命令契约的场合, 则不问当事人双方是否有缔约的意思, 国家机关依其法律关系之形成行为, 使私人之间发生与成立契约同样的法律关系。前者是对意思自治原则的合理限制,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当事人之间的平等与自由, 后者是对意思自治原则的违背, 把交易纳入国家生活秩序之最高契约形态, 已失契约之真正意义, 是国家公权力对私人自由意志的极端干涉。

参考文献

[1]梁慧星著:民法总论[M].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 第44页

[2]王泽鉴著:债法原理 (一) [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77页

上一篇:文艺发展下一篇:内外一体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