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教学方法之选择

2024-07-25

法理学教学方法之选择(精选11篇)

法理学教学方法之选择 篇1

摘要:《法理学》在教育部规定的法学本科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轻理论重实务的不良倾向,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像功能, 广泛采取案例教学方法, 增强《法理学》课程教学效果, 从而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关键词:《法理学》,教学效果,多媒体,案例

在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校法学本科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中, 《法理学》属于法学理论课程。该课程除了与其余核心课程一样既是法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 即必须通过核心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获得学士学位。又是司法考试的基本内容, 纵观近年司考出题特点, 关于法理学方面的考题出现于第一卷, 分值比例大概为15%-20%。这说明学好《法理学》课程不仅是获得法学专业学士学位基本而必要的条件之一, 同时也是顺利通过司法考试有志于从事律师业的一项基本学习要求。不仅如此, 《法理学》课程因其基础概括性、哲理本质性和抽象逻辑性在所有法学专业必修科目中又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美国法学家波斯纳曾这样定义“法理学”:“是对所谓法律的社会现象进行的最基本、最一般、最理论化层面的分析。”[1]从这一定义引申思考可以推想, 法理学知识无疑为其他各种纷繁复杂的部门法学的体系建构提供哲学高度的合理论证和有力支撑, 对此, 邓正来先生在表达其翻译美国法理学家博登海默的《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一书的初衷时曾深有感触的说到“试图通过这样的努力为中国法学的重建做一些知识上的基础工作, 因为当时的中国法学在现代法制建设的要求或驱动过程中正陷于历史性的困境之中:一方面要为这种法制建设的努力作正当性的论证, 另一方面又因法学研究的长期停顿而明显缺乏这方面的法律知识支援。”[2]此言精辟概括了法理学的独特功能, 即发挥着法制建设正当性论证和法律知识重要支援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我们不难理解, 在十四门核心课程体系中, 《法理学》占据首位而凸显其重要地位。

尽管《法理学》课程非常重要, 但是在笔者教学实践中, 学生普遍存在重实务而轻理论的倾向。固然法学强调实践, 实务色彩强烈, 但是如果没有法理学知识的基础理论支撑, 那么法律实务学习和实践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因此有必要改善当前学生轻视《法理学》课程学习之现状, 运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 旨在最大增强教学效果,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由轻视理论学习转为一种兴趣重视。

现根据笔者教学实践, 就如何增强《法理学》课程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像功能

伴随现代教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多媒体已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但是相当部分教师仅限于只把教材基本内容制成简单课件而向学生作一大纲式展示。这种简单展示只是从黑板粉笔字变成了屏幕字体而已, 对增强教学效果可谓没有多少作用。因此有必要充分开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丰富功能。鉴于本科学生年龄特点, 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一般都很强烈, 这样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切忌干巴巴的仅作大纲式课件展示, 这一点在《法理学》教学实践中尤为需要引起注意。这是因为《法理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理论性很强的科目, 因此枯燥单板的大纲式课件只会让学生越来越感到了然无趣, 长此以往怎么可能产生什么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要增强《法理学》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像功能尤其重要。通过借助多媒体声像功能, 可以直接触动学生的感观刺激, 从而积极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情感体验, 这样抽象深奥的理论转变为形象直观的视听享受, 使其在充满好奇心和兴趣中接受相关知识信息。具体来讲, 以《法理学》关于“法律的起源”一节内容为例, 这个问题本身比较抽象, 涉及到人类远古时候法律现象, 而远古时代场景不能复制再现, 单纯讲授势必造成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法律的起源经历了“习俗-习惯-习惯法-不成文法-成文法”的漫长发展阶段。其中教师在讲解“习俗”、“习惯”、“习惯法”的区别和联系时, 则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声像丰富功能,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选取有代表性的教学短片, 比如可以播放现代社会某些美洲土著部落关于图腾崇拜、风俗习惯以及习惯法审判风格等视频内容。这样学生视觉听觉积极参与及好奇心驱动而形象深刻理解了“风俗-习惯-习惯法”等深层涵义及演进脉络, 从而极大增强相关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可以说, 坚持在《法理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像功能以增强教学效果, 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改变学生轻理论重实务的态度, 最终形成师生之间学习《法理学》课程的良好互动和良性循环。

广泛采取案例教学方法

诚然, 《法理学》课程主要是讲授关于法律最基本的一般原理, 具有很强的抽象概括性和哲学理论性。但是“法理学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 其中包括法律理论的哲学成分、社会学成分、历史成分和分析成分。”[3]这说明法理学还会关涉到许多法律部门的理论问题。对此, 美国法学家波斯纳将法理学内容分为“批发”和“零售”两类:关于法律的起源、性质及作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内容界定为法律哲学, 称之为法理学的“批发”问题。对比如“禁止人工流产、废除死刑以及见死不救是否侵权等问题上的哲学对峙”称之为法理学的“零售”问题。与“批发”问题相比, 这些“零售”问题的价值其实并不低, 而且就有用性而言, 他们的基础地位也不差。[4]上述法学家关于法理学范畴的经典论述, 说明了《法理学》课程在教学中不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广泛采取案例教学法以增强教学效果。具体来讲, 就是将《法理学》课程相关原理与现实典型案例相结合, 避免两张皮, 使学生在学习法律理论的同时提升对实务的认识理解, 在学习法律实务的同时又加深了对法律理论的深入理解, 这样理论与实务相得益彰, 从而极大增强《法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法理学》中关于“法律的作用”一节内容为例, 如果照本宣归纳几点抽象内容, 这对学生来讲不知所云, 毫无兴趣。在此有必要引入相关典型案例, 特别是以最新最近发生的引起重大社会效应法律问题的典型案例引入为重点, 说明法律对社会道德心理及社会秩序和谐带来的深远影响, 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的重要作用。总之, 在《法理学》教学中, 将“批发”问题和“零售”问题两者密切结合, 即广泛采取案例教学方法, 是增强《法理学》教学效果的另一重要途径。苏力先生曾说:“法理学如果还可以称作‘法理学’或‘法学基础理论’, 那么它就必须对部门法或法律制度的一些基本问题做出一种哪怕是初步的但可能有启发的回答。”[5]这说明案例教学法不仅是增强《法理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更是《法理学》学科的应然之义。惟其如此, 庶几实现波斯纳的美好愿望:“法理学这个题目是令人着迷的, 为什么它只应当是一小部分专长于此的法律学者的独家领地?这没有道理。它应当令所有的法律人和法学院学生都感到有趣, 并且对日益增多的、对法律和司法感兴趣的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历史学家也都应当如此。”[6]

综上所述, 《法理学》作为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校法学本科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 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改善学生轻理论重实务的倾向, 在教学实践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像功能、广泛采取案例教学方法是增强《法理学》课程教学效果, 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原文序Ⅰ.

[2][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重译本序1.

[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前言12.

[4][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原文序ⅠⅡ.

[5][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新版译序Ⅲ.

[6][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原文序Ⅳ.

法理学教学方法之选择 篇2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态度

中图分类号:G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200-01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大学毕业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要求学生专业知识能灵活运用,而且做人和对事情的处理方面方都应具有一定的水平,特别是经管类的学生更是如此,那么在新时期下我们需要怎么样才能教好管理学原理,又能做到提起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能力的确认,其实无论那种学科,都需要合适的老师才能教好,对于像管理学原理这门课对老师的要求标准更应该高标准

因为—个好老师不但能在课堂上把管理学原理能灵活运用的教好,还能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很深的影响,那么我们新时期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呢?我觉得对于教管理学的老师不仅仅是需要他本身的管理学原理理论知识能好,还应该有大量的社会从事工作及管理咨询的经验,这样才能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用大量的案例把死书本的知识能讲活。仅仅是这两点还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学老师,还应该对于教学的过程中。能灵活的运用特色的语言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用一成不变的语调在禅房里念经。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主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主体(学生和教师)间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之间对教学方法使用和控制的互动性。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是天渊之别,当前被教育界广泛采用并极力推崇的方法是媒体直观法,媒体直观法不仅可以扩大和改进人们的感受器官的功能,大大丰富感性认识的内容,还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管理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和完善。因此,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管理学基础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结合媒体教学法还要使用案例情境教学法,这种有意识的行为可以是讲故事,可以是听录音、音乐,也可以是放电影、录像等。并且再故事的选择上要进行今古结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受到现实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有丰富的管理案例,并且还能让学生在精彩的历史长河发生的故事中用管理的方式看问题。如在管理概述中,在讲解西方管理理论时候,不妨举这样的例子,中古古代政治家管仲曾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和西方国家什么理论有相似之处。在讲到领导魅力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亮剑》中李云龙对和尚的之死的做法进行分析。还可以我们从领导和决策及计划上来对诸葛亮进行重新评价。采用这种氛围营造法,不仅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还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课文内容。总之,只要我们认清形势,树立教学的科学发展观,掌握教材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地探索、掌握、改进并不断总结教学方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刚进大学新生的身心特点,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管理学原理的兴趣和爱好大有裨益。

3教学态度

不管老师有多高的水平和能运用好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但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态度那也只能死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有对岗位和学生的热爱,把学生当自己的儿女或亲人。只有这样他才能为学生的将来考虑,也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才能用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智力的培养,新时期教学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它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创造力而教,为创造力而学,是现代与未来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规定。教师顺应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放在教学改革的重要位置。并且管理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和智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可借此领悟本课程的深邃内蕴,培养学习整个管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做到析事(讨论)。所谓析事,就是教师紧紧抓住教材中相关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点拨,引发学生讨论,以使其感知德智的存在,最重要讨论之后要进行归纳(明理)。所谓归纳,就是教师在析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性意见,意在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好的做人态度。成为新世纪有用的人才。

4作业和考试

法理学教学方法之选择 篇3

1 病理学学科的特点

病理学作为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 侧重从形态学角度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是病变最生动、直观、感性的体现。因而, 学习病理学应注意形态与机能代谢、局部与整体、病变与临床病理之间的辩证联系。病理学与其他学科联系非常密切[2]。另外, 病理学与临床实际案例结合较多, 即使病因相同, 其所得疾病也并不一定相同, 其临床表现亦有很大的区别。因此, 我们对病理学教学模式的选择, 也要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教学模式的优劣性, 这需要教师集体努力, 吃透课本内容, 探讨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 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2.1 讲授法

2.1.1 讲授法的优点

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模式大多仍沿用传统的讲授法。讲授法能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浅显通俗, 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 避免了认识过程中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 讲授法在传授知识方面具有简捷和高效两大优点。

2.1.2 讲授法的缺点

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采用讲授法, 教师是知识的象征, 容易产生重教轻学的思想。教师感觉知识不讲透, 学生就学不到东西, 从而填鸭式、满堂灌应运而生。而作为知识的受体———学生, 也就养成了依赖教师解决一切问题的习惯。教师讲得越好, 学生的依赖心理就越强烈, 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学生对任何知识的把握都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 然后运用于实践。但在讲授法中, 学生以听讲代替思考, 结果, 听课过程中感觉所学的知识都能理解、把握, 但课后一遇到新问题就会手足无措。

2.2 案例教学模式

2.2.1 案例教学模式的优点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首先要对设定的案例进行“消化”, 然后查阅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这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3]。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把知识变成能力。

2.2.2 案例教学模式的缺点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选择的案例

要精当, 要注意引导讨论方向。同时, 案例教学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进行的, 耗时较多, 因而使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病理学作为医学基础和医学临床的桥梁课, 使用案例教学法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3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2.3.1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优点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个性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引导。教师精心设计一个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然后找到解决或处理问题的方案, 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

2.3.2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缺点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对于大多数还依赖于传统讲授法的学生来说, 心理准备不足, 感觉无所适从。在某些基础医学课程中,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 再加之有些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很强, 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运用跨学科知识, 这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另外, 有些学生缺乏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耗费了大量的精力, 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硬件设施要求较高, 因而就目前来讲其在我国医学教育中还无法广泛开展。

3 在各种教学模式中师生角色的定位特点

对于讲授法, 教师是知识的象征, 一切知识都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课堂讲解, 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是主导者, 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容易使教师产生重教轻学的思想。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 就会形成思维的懒惰和迟钝。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教学双方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 也无从考核, 仅课程结束时才能对学生进行评价, 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而案例教学法, 教师作为知识的“顾问”, 针对每一章节需要的案例提出问题, 让学生提前预习所需基础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针对知识点进行总结。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学习环境, 选择的案例必须难易适中, 具有针对性、真实性和典型性。学生作为“客户”, 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做出响应, 自行把握关联的基础知识并进行探讨和思考。当然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 不必拘泥于统一的模式。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获得知识的教练或指导者, 也作为合作调查人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要恰当地就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提供问题情境, 要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上的、工具上的支持等。学生作为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知识的探索者及收获者, 在复杂的形势下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索新知的过程, 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周围的一切资源查找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和信息, 从问题的本质出发, 研究并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行为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行为相比, 已经不是简单的量变, 而是一种质的飞跃, 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思维更加敏捷。

4 教学方法选择的思考

受病理学教学时数、学生层次、教师本身素质、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要不断加强对病理学教学方法的研究, 进一步研讨更好、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值得一提的是, 改革教学方法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法。传统的讲授法具有传授信息量大、进展速度易于掌握、系统性强等优点。而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知识面及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要求较高。目前许多学校采取了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与讲授法相结合的双轨制教学, 在部分基础医学课程中保留了讲授法模式, 在临床课中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5]。基于我国医学教育的特点, 传统的讲授法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主要模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学科及不同章节的特点, 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方法, 或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集几种教学模式之所长, 必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4]。

综上所述, 教育不单是为了传授知识,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真正学到手, 并学会在彻底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达到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爽, 赵亮, 周军, 等.改革病理学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12 (10) :965~967.

[2]周玲生.病理学教学与临床紧密结合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4) :73~74.

[3]胡晓松, 李娟, 王霞, 等.病理学案例教学法的探讨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2) :341~342.

[4]周蕾, 葛霞.几种不同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12 (6) :572~574.

法理学教学方法之选择 篇4

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整合之路-质性与量化之整合

质的研究方法目前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在现代社会科学中受到与日俱增的重视.本文初步探讨了质的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及与量的`研究的区别与结合等方面,讨论了质的研究方法发展方向与前景及心理学研究方法整合之势.

作 者:陈晶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广东广州,510006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7)分类号:B84关键词:心理学 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 量化研究

语文教材“教学价值”选择之我见 篇5

关键词:教学价值;情意价值;智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4-063-2

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选择要在正确理解“教学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情意价值(即“信息传输价值”)和智能价值(即“信息处理价值”)缺一不可,结合以往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选择“教学价值”。

一、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相应的教学价值

文体不同,对教学价值中的两大块——信息传输价值、信息处理价值的选择侧重点也应该是不同的。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这样的文章,在制定教学价值时,情意价值(属信息传输价值)和智能价值(信息处理价值)的比重就应该是相当的,既要通过语言文字体会青海高原柳的精神,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法:1.通过环境烘托的描写衬托高原柳的不可思议的生命力。2.通过聚焦镜头用特写的手法写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形象,展现其顽强的生命力。3.通过作者的联想写出青海高原这株柳能存活并生长起来的不可思议。4.通过写家乡灞河的柳衬托青海高原这株柳的不抱怨命运,顽强的精神。

《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学会合作》这样的说明事理的文章在选择教学价值时信息处理价值的比重要重些,而情意价值相对而言要弱些。譬如:《学会合作》一文,如果在教学交响乐团的演奏、拉彩球逃生实验两个事例时把重点放在体会人物合作精神,进行有感情朗读上就有失偏颇了,理解这两个事例体会人物合作精神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写这两个事例是为了说明学会合作既需要协作精神还需要自我牺牲,从而领悟到写这类文章时要把道理说清楚就得要多角度、多侧面,在学文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谈谈可以写什么事例,让学生学会围绕一个观点选择事例写作。

二、心中有单元训练点,根据单元训练点确定教学价值

每篇文章可选用的教学价值点是很多的,在进行取舍时可以跟单元训练点相结合。《烟台的海》这篇课文安排在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中,分析这个单元的课文会发现,以信息传输价值分可以归类为“壮丽山河”;若从信息处理价值来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会发现都是写景的文章,而写景的文章从“信息处理价值”这个层面来看是有共性的:按照一定顺序写,抓住景物特点写,加入作者的感受,因此我把《烟台的海》的目标定位如下:

情意价值: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知识价值:

(1)学会并理解描写大海的词语: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壮观、壮丽、惬意、呢喃细语、轻盈。(语文知识)

(2)通过抓文中的关键句理清课文冬、春、夏、秋的写作顺序,理清课文条理,会概括每个季节的海景特点。(语文知识,文中有句子直接揭示了特点)

(3)了解烟台的海之所以有独特的海上景观是因为地理位置独特,北面临海。(自然知识)

智能价值:

(1)通过对文中比喻句、拟人句的赏析,感受烟台人民独特的情怀和精神,认识这两种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2)感悟作者抓住每个季节烟台海景的特点及人物活动描写的方法,明确本文先介绍冬季海景的原因。(结合单元训练点制定)

(3)能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烟台还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用书中的语言加入自己的理解向大家介绍烟台四季的海景。

三、根据不同学情选择教学价值

1.根据不同年段的特点选择教学价值。

同样一个教学价值点由于学生的年龄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所选择的深度是不相同的。就拿修辞手法来说,低段应该关注一些句式,如排比的手法让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拟人的写法让你觉得很有趣,达到初步感知的效果就行了;中段应了解构段的方式,体会修辞的妙处,进行适当的片段训练,如用总分的构段方式,用排比的手法写写运动会上各个场地的比赛,用拟人的手法写写乡村的景色;高段就应该从整篇文章入手进行理解了,如《安塞腰鼓》整篇文章的排比的修辞用得淋漓尽致,写出了后生们的生命力旺盛,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如果高段的教学还纠结在某段中某处不经意间用到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上,就会显得幼稚、没有必要了。

2.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学情选择教学价值。

我认为对于教学价值的选择,学生在价值体系中哪方面有欠缺教学时就应在哪方面有所侧重。曾经有教过双班语文的经历,我就有这样的感慨:同样的一篇教学设计,在A班教学效果很好,但到了B班就会呈现不同的状况,上完课后有失落、挫败的感觉。经过课后反思我发现:A班的学生比较感性,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准确,信息传输价值达成度高,但缺乏理性的思考,信息处理价值达成度欠缺;B班学生比较理性,能深层思考,但对教材的情感把握不到位。于是我在教学A班时信息处理价值方面的内容就教得多些,在B班上课时我就在信息传播价值方面教得多些,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根据不同课时确定教学价值

我是这样理解信息传输价值和信息处理价值之间的关系的,“信息处理价值”是依托于“信息传输价值”之上的,打个不大恰当的比方,两者是肉体和灵魂的关系,“信息传输价值”是肉体,“信息处理价值”就是灵魂,我们的教学要抓灵魂,但这灵魂是依附在肉体之上的,在提炼信息处理价值同时我们还得让学生弄得语言信息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一篇课文时通常要分两课时甚至三课时完成,我认为第一课时教学价值应该是侧重于信息传输价值,第二课时的教学侧重于信息处理价值。

五、善于发现和捕捉语言文字表达的特别之处

军医大学药理学教学之管见 篇6

1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 应突出军队特需用药的地位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 药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 其任务是阐明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为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我国一般医学院校药理学教学是从总论、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内脏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药物和化学治疗药物七篇内容进行讲授, 各模块间既相对独立, 又互相联系, 有效地实现了课程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的教学思想。笔者认为军医大学的学员在未来工作中将会面临与普通医生不同的医疗环境和医疗问题, 因此, 军医大学的药理学在突出药理学传统重点内容的同时, 也应该突出军队特需药的地位。例如, 在现代战争中, 核武器的使用扩大了杀伤范围, 增加了辐射损伤和复合伤, 能够有效抗辐射的药物成为了部队必需的装备, 作为一名合格的军医, 应该熟悉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等。

2 在教学方法上, 应结合军事医疗实例来启发学员

药理学是药学与医学的边缘学科, 又是医学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 二者密切相关。因此, 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适当结合临床实例不仅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员应用药理学理论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避免药学知识与临床用药的脱节。在军医大学的药理学教学过程中, 若能适当结合军事医疗实例讲解, 对于学员日后灵活应用药理学知识解决部队医疗问题大有裨益。例如, 在利尿药和脱水药章节中讲解乙酰唑胺时, 笔者给学员这样一个案例:美军2002年春季在阿富汗开展的“蟒蛇行动”, 是在海拔610-3, 600m的山区进行的。美军101空降师在登高前24h开始服用乙酰唑胺, 结果大多数人员未出现高原病症状。针对这个案例, 引导学员思考:乙酰唑胺是一种利尿药, 为什么能够预防急性高原病呢?它有哪些临床应用, 这些临床应用在军事医学中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药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即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乙酰唑胺是一种碳酸酐酶抑制药, 通过抑制碳酸酐酶的活性而抑制HCO-3的重吸收发挥利尿作用。由于在脑的脉络丛中, 也存在碳酸酐酶依赖的HCO-3 的转运, 因此, 乙酰唑胺可以减少脑脊液的生成并降低脑脊液及脑组织的pH值, 改善机体功能, 预防急性高原病。近年来, 由于新的利尿药不断涌现, 加之其利尿作用较弱, 在临床上已经很少做利尿药使用。但是, 它是目前防治急性高原病的首选药, 在军事医疗中极为重要。新兵初进高原, 在各种外因和内因的诱发下, 极易发生急性高原反应, 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即使较轻的高原病也会使士兵失去战斗力, 研究证实, 在海拔2, 000-2, 500m的地区, 约25%的军队人员患有急性高原病, 在数小时内快速登到4, 000m时, 会有90%以上的军队人员患有急性高原病。民间预防高原病的最好方法是用充足的时间缓慢攀登, 逐步适应高原环境。但军队行动时常常没有充足的时间来适应, 在战术环境中, 也不容许参战军人降低高度, 所以药物预防是主要方法。

对于预防无效者, 发生急性重型高原病, 出现肺水肿和脑水肿等症状时, 如治疗不及时常危及生命。在这种情况下, 除了充分吸氧、送至低海拔地区外, 不间断的药物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也至关重要。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进一步拓展这个案例, 启发学员:假如你是一名高原军医, 根据所掌握的药理学知识, 你会采用哪些药物用于治疗呢?学员通过思考发现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都可以用于治疗, 因为它们都具有降低耗氧、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消除水肿等作用。例如, 普萘洛尔有拮抗儿茶酚胺的作用和减少心肌耗氧, 因此可增强心肌缺氧的耐受力;利血平有抗缺氧作用;心舒宁和冠心舒都具有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苯丙胺是一种抗抑郁药, 能提高机体对缺氧的抵抗力, 减少在缺氧时迅速发生的疲劳现象, 并能抑制缺氧初期收缩压升高和以后的血压下降;吗啡可解除肺水肿患者的忧虑不安, 保持镇静, 减少心脏负荷, 有利于消除肺水肿。钙离子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可以使肺动脉压及肺血管阻力显著下降, 心排血量及动脉血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氧输送、氧消耗、氧摄取率显著升高, 从而增强组织的氧输送和氧消耗, 改善组织因缺氧引起的氧代谢障碍, 是治疗高原肺水肿的有效药物。

通过以上案例教学,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员轻松的掌握了药理学知识, 又创造了生动的场景, 让学员在未来军医生涯中面对高原病时能够合理用药。

3 在教学过程中, 应培养学员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官兵健康服务的情操

医学是一门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科学, 医务工作者是一种很神圣崇高的职业。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 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对症下药, 药到病除当然好, 但这还远远不够, 还应该拥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作为一名军人, 应当具有崇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作为一名军医大学的药理学教员, 应当结合课堂讲授的专业知识, 抓住机会, 用恰当的事例, 适当的方式对学员进行思想品德和医德医风教育, 以培养学员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官兵健康服务的情操。例如, 在药理学总论中讲到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即:药物既具有治疗作用, 又有不良反应) 时, 要让学员明白药物就像一把双刃剑, 用好了可治病, 用不好了可致命。“医者无小事”, 一点马虎大意, 一丝“不慎”, 将有可能带来血的教训;一个“疏忽”, 将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这种即兴的、有感而发的“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 学员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成为一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军医。

摘要:药理学是医学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军事医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 是为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 因此笔者认为军医大学药理学教学除了应该使学员掌握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和应用, 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外, 还应该结合军医大学军事医学教育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授课内容, 采取有效措施, 以使学员将来更好地利用所学的药理学知识解决部队卫生工作的实际问题, 为军队人员健康服务。

关键词:军医大学,军事医学,药理学

参考文献

[1]谢荣厚, 王淑琴, 白银.新形势下加强军事医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国防卫生论坛, 2002, 11 (1) :37-38.

[2]毛玉明.美军高原病防治有关情况介绍[J].人民军医, 2008, 51 (6) :353-354.

病理学教学改革之体会 篇7

病理学是医学院校的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病因、发展、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性学科, 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学科[1]。病理学授课效果和学生接受情况将对未来学生的医疗工作产生直接影响。此文将主要讨论病理学教学改革中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二、病理学之理论课创新

一门学科的教学通常是理论指导行为, 理论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理论课的创新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根本, 实现了病理理论课的创新改革,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病理学理论课的改革主要应从采用以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模式开始[2], 既往的病理理论课多是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接受程度等方面, 使理论课枯燥、无味、晦涩, 授课效果差强人意。如今在病理教研室老师的努力下, 下载海量的国内外病理及相关图文资料, 结合教学需要, 制作多媒体课件, 使病理学理论教学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教学内容不再枯燥、难懂, 而变得形象、丰满、鲜活, 图文并茂, 既整合了教学资源, 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效率。做到了深入浅出, 化繁为简, 使既往抽象枯燥的理论课转换为直观、生动的画面。重点、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2.设置创新的课程安排, 在病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要把实践课程和整个教学计划相结合, 不能将理论知识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分离, 要科学恰当地将实践课程穿插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因为, 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学习, 要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来更好地提升实践能力。也只有将两者的课程设置完全结合起来, 才可以真正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病理理论与临床表现的融会贯通, 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学科, 如果学生只掌握了病理理论知识, 但对临床表现缺乏感性认识, 就没有体会到病理学的精髓, 所以在理论教学课件中增加大量临床病例图像资料及临床病例, 使学生在临床特点鲜明、印象深刻的基础上, 学会联系、讨论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病理学之实验课改革方向

既往的病理学实验课是通过显微镜及投影仪进行教学的, 存在不少弊端, 学生和老师互动不好, 画面不同步, 投影仪成像不清晰, 图像质量差, 学生接受程度不高。我校于近年建成了第二综合实验大楼, 承担学校的数字化教学, 病理实验课教学包括在其中, 每次同时开放3间实验室进行病理实验课教学, 3间实验室可同步或单独教学, 每间可容纳50名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每间实验室由一台教师显微镜同步连接50台学生数码显微镜, 构成数码显微镜互动系统, 此系统图文并茂, 使抽象的病理阅片变得具体、直接、同步, 师生同一视野, 成像清晰, 既方便了老师讲解, 又方便学生理解, 为师生之间搭建了一座同步互助桥梁, 使得教学相促相长, 成为有机的整体[3]。既往实验课, 师生显微镜各自分离, 示教结束后, 学生需要独立操作显微镜, 老师不能控制学生浏览切片的过程, 不知道学生是否找到病变, 只能不停巡视, 回答学生提问, 属于被动教学, 如果发现典型病变, 需要学生轮流观看, 耗时又干扰课堂秩序。如学生遇到相同问题, 老师需重复解释。引入数码显微镜互动系统后, 师生同步共览一张病理切片, 老师在显微镜下阅片、寻找病变的全过程学生可以一览无余, 解决了师生在显微图像上不同步的问题, 使教学变得简单、直接、容易接受。数码显微镜互动系统的应用, 最大程度上整合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促进师生互动, 为师生搭建了一个互动的学习平台。

四、病理学之教学改革措施

1.病理学之大体标本展示, 尸体来源越来越受限制, 诊疗水平的提高使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下降, 典型标本获取困难, 教研室标本更新减少, 大体标本陈旧、老化, 使得一些标本颜色、性状发生变化, 以致学生在大体标本示教时感觉与书本描述差距大, 典型病变不明显, 影响教学质量。教研室为了弥补大体标本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不少措施, 对陈旧但还可以使用的标本重新维修;制作新的大体标本, 补充用于教学, 在数码互动系统中, 老师储存了大量常见病的大体标本图片, 当学生遇见病变不典型的标本时, 老师可以迅速、准确调出典型的大体图片及资料, 给予指导, 弥补大体标本观察不足的缺陷。老师在讲解大体标本时, 尽量做到同时安排相应组织切片的学习, 方便学生对病变组织从宏观到微观的一个联系认识过程, 将一种疾病的大体标本同组织切片对应出现, 使学生可以明白细胞、组织、器官之间的病变关系。同时, 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实习课没有但临床上常见的标本和图片。老师在讲解大体标本时, 要善于引导学生, 复习解剖知识, 告诉同学什么是正常的结构, 学生才能分清什么是异常的结构, 如我们展示一个胃癌 (溃疡型) 标本, 需要复习正常解剖学知识, 告诉同学哪里是大弯侧, 哪里是小弯侧, 哪里是黏膜面, 哪里是浆膜面, 溃疡长在黏膜面, 这时, 老师再提示良、恶性溃疡的鉴别点, 学生就会做出癌性溃疡的判断。因此老师要用启发、引导的方法解决问题, 避免说教法。

2.病理学之教学模式转变, 既往的教学多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没能很好地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何将枯燥、空洞的理论知识变的生动、简单、易接受。如何将单调、难以理解的实验课变得有趣、直接、生动。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综合的教学方式, 重点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运用“案例式”、“导向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创新性, 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掌握病理学的本质和规律。

3.强化病理学课堂讨论, 要对教学内容展开一定的讨论, 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交流与沟通, 对于所观察的不同尸体解剖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互相的交流与讨论死者所诱发死亡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同时按照尸检情况, 肉眼查验器官所存在的一些病变情况, 然后讨论在显微镜中所发现的微观病理情况。最后, 依据自身所具有的相关医学知识, 对不同的死者做出相应的死亡诊断。经过老师对于所有的观点加以分析与总结, 最后做出科学、准确的诊断结果。

4.注重医德教育, 我们还应当关注每位学生置自身的医德教育。对于学生来说, 不管未来从事哪一行业, 均须具备职业道德。而作为医生尤是如此。而教师不仅肩负着教授知识的职责, 同样更兼负责教育人才的职责。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其未来从事的是医生这一特殊行业, 其自身的职业道德与其自身的技术能力一样的非常重要。不过, 如果单纯采用说教方式, 就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因此, 在授课的过程中, 应当采取一定的实例教学,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医德和责任的重要性。例如, 在前不久我院的病理科门诊就接到了一位来自很远地方的病人亲属, 他坐了将近50个小时的汽车, 同时携带了病人手术的标本, 让我们做下相关的病理检测。不过, 其所带来的标本没有采取相应的保存措施, 导致其受到了严重的损坏, 而不能完成相应的病理检查工作, 使该病人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 也受到了精神上的打击。通过上述事例, 我们能发现以下问题:其一, 要是当地制作标本医生不知怎样处理标本,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们应当进一步的强化病理学的学习;其二, 要是当地制作标本的医生知道怎样处理标本, 而并没有对病人将具体情况说明, 那么可以反映出该医生职业道德的缺失。

5.病理学之考核模式转变, 如果不进行考核, 就不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学生学习的情况, 也不可以评估病理学课程教学的作用如何。但是, 过于单一的考核评价体系, 又会在很大程度上磨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不利于病理学教学的深入开展。因此, 在制定考评制度时, 要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方法, 不仅通过考试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情况, 还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过程评价体系, 考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对学生做出综合性的评价, 使学生对于病理学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具有积极性与热情, 推动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

五、结语

在病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 在进行病理学课程的教学时, 往往课堂上所出现的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相对单调。通常采取提问和答疑的方式进行交流, 导致互动性明显不足。采用这样的互动方式, 让学生即使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也不会主动和教师沟通。那么, 长期下去学生也就无法真正地掌握病理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同时也严重地影响到接下来的知识学习。因此, 对于病理学课程的教学来说, 其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该专业的自身特征, 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设置相关课程, 同时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模式, 使学生拥有学习的能动性与热情。多关注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以及对于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让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在日后从医时更充分的运用。

摘要:既往的病理学授课模式单一, 效果不尽如人意, 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 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和应用病理知识,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 也不利于当下医疗系统的发展。病理学授课的改革主要应从理论课创新、实验课改革, 大体标本展示等方面入手, 达到与时俱进并满足医疗发展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病理学,理论课创新,实验课改革,大体标本展示

参考文献

[1]唐海林, 宋颖, 罗招阳, 等.尸体解剖在病理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7, 21 (5) :396-398.

[2]万能章.TBL教学法对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08) :106-107.

药理学教学改革之我见 篇8

1 突出专业特色, 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 听不懂, 注意力不集中, 课堂看小说、睡觉等, 影响课堂纪律。究其原因, 生源是个主要问题。以往毕业生包分配, 招生按学生志愿, 择优录取, 学生基础好, 主动学, 培养的是一线高素质医药卫生专门人才。而近年来, 我校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此时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不符合中等卫生学校生源的基本状况。《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生源基础差、素质低这一突出现象,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统筹考虑教学实际, 淡化学科意识, 重视实用性, 突出专业培养特色, 优化教学内容。如口腔专业, 应侧重讲解局麻药、镇痛药、抗菌药等内容, 护理专业应侧重讲解药物作用, 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及用药护理, 全科专业的药物原理内容的讲解应少而精, 适当增加介绍药物应用和常见病药物治疗基本方案、用药病例等内容。按照教学计划制订好教学内容, 调整好教学顺序。本着“专业够用, 岗位实用”的原则, 灵活掌握, 以适应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 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实用型人才。

2 改革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药理专业课理论性强、抽象、枯燥,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多、难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课堂灌输式的讲授,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缺乏主动性。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 可使理论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枯燥的内容趣味化, 静态的教材动态化, 复杂的知识条理化,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药理学教学中具有如下优势: (1) 多媒体教学可以把繁杂的药物作用原理由浅入深, 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出来, 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 直观而有趣,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多媒体教学使药理学的综合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有助于教学贯通。药理学教学同基础医学各学科联系十分紧密,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将相关的知识系统而灵活地归纳在一起, 温故而知新。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将一些药物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 多媒体教学形式可提高教学效率。我校许多专业都开设了药理学, 但不同专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不一样, 多媒体教学形式使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完全可以轻松地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衍生出多个电子教案以满足不同专业的教学需要, 为教师备课节省了大量时间。但多媒体教学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师生互动交流性不强; (2) 不利于学生做课堂笔记; (3) 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手段, 即不利于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 应该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 例如讲强心苷类药时, 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将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理表现和症状系统直观地列举出来, 用强心苷类药增强心肌收缩力缓解一系列症状, 讲解直观、易懂, 列表比较强心苷类药的特点、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等。将不良反应的防治用板书以问答题的形式写到黑板上, 这样一张一弛既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的特点, 又将传统的板书教学适当的穿插进去, 通过形体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相得益彰, 以提高教学效果。

3 注重实验课教学

选择教学策略之辨 篇9

主流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讲解为主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只是简单地把教材呈现给学生,师生之间几乎不存在互动,或稍有例外,比如偶尔学生会让教师解释某个细节,而且学生之间也很少存在互动,该策略适合新知识的呈现。第二种是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这种策略中教师会提出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出事实,教师的反馈大致是:“是”“不是”“对”“很好”等等,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繁都是简单的,不涉及问题的深层次,一般不会对问题追根问底,与第一种教学策略相似,该策略中学生之间也少有互动,它适合复习刚掌握的新知识,测试学生掌握的知识。第三种是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策略,这种策略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教师反馈的也并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相反,教师乐于评论或补充学生的发言,甚至发表一些偏激的意见,扮演一个反面的角色。如果讨论偏离主题太远,教师会发表评论或再次提问,把讨论拉回到问题的中心,教师与学生的界限趋于模糊。与前两种策略不同,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策略对个别问题追根究底,学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多,更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每一种教学策略都有一席之地,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采用以思维为基础的教学策略,它未必是教学的首选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任何教学策略都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比如以讲解为主的教学策略,也可以生动地向学生传达大量的有用信息,运用不好的话,就会使课堂沉闷,让人昏昏欲睡;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可以很好地评估、组织学生的知识,也可以在课堂上变得咄咄逼人,让学生一言不发;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策略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使课堂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二是不能把对话策略作为备课不充分的替代方案。事实上采用对话策略的教师的备课量不比以讲解为主的策略少,因为对话策略要求教师对所讲内容要有丰富的背景知识,还要考虑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组织学生会用到哪些手段,等等。三是特定情景中的特定目标决定了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学生对所要考虑的问题一无所知时最好采用以讲解为主的策略;要考查学生新学到的知识时采用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它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检验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薄弱地方,还可以用这种策略把以讲解为主的策略与对话策略连接起来。如果学生以前没有经过大量思维或讨论的话,那么突然让他们这么做,可能会把他们吓住的,这时以事实为基础的策略可以把学生逐步引入对话策略;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策略更适合于启发高级思维与课堂讨论。

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 篇10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

【分类号】G424.21

[正文]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過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以《钠的重要化合物》中 和 这节课为例,浅谈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

一、联系现实生活,把学生带入真实情景中

化学趣味性在于它是一门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玩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其深奥的理论和知识都在包含于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实际事例中。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从化学在社会和生活的实际应用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探究意识。通过每一节课,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感受到化学是鲜活的,生动有趣的。例如学习《钠的重要化合物》中 和 的时候,导入时就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厨房中的纯碱还有小苏打,创设发面蒸馒头、面包这样的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 和 的物理、化学性质,然后得出性质决定用途这样的结论。

二、通过学案,引导学生探究性自学

化学学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与教案相对,是全备课组教师精心讨论、悉心研究的结果。学案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内容、问题讨论、针对训练等。学生根据学案的提示,有目的有计划地自学教材。在自学过程中可大胆质疑、大胆探索。学案为同学间沟通、师生间沟通架起了桥梁,也为探究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改进实验教学,挖掘实验的探究功能

化学是—门实验性科学,化学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化学史上许多发现都起源于实验异常现象的验证、重复,由于实验直观性强,学生较感兴趣。

新教材淡化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改革实验内容和方法,使实验简单化、微型化和生活化。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极有价值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技能训练,同时还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将书本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培养他们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和 》中热稳定性的探究中,可将书中实验改进

(一)、说明:

1、具支试管内装Na2CO3,具支试管的小试管内装NaHCO3。

2、A、B两支试管内装有澄清石灰水。

3、加热后很快看见A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B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则无变化。

(二)、优点:

1、NaHCO3和Na2CO3所处的外部条件基本相同,受热时间相同。

2、对比性强,学生印象深刻。

3、该实验所用的教学时间少,克服了课本中分两次操作所造成的教学时间过长的缺点。

再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快慢进一步研究,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探究方案.

实验用品:相同型号的U型管2支、橡皮塞2个、5mL一次性注射器2支、气球2个.

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操作:在U型管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在两支注射器中分别吸入同溶质质量分数、同体积的足量稀盐酸.将注射器插入橡皮塞中,然后同时迅速将盐酸分别注入U型管中.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探究情境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嘴巴和粉笔”为主要教学模式,课堂容量有限,教学手段单一。而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缺少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实践经验证明,改变实验的“验证式”为“探究式”,不仅切实可行,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结合学案,组织学生探究性讨论

如果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过程中,“指导自学-问题研究-合作探究”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严谨态度和独立学习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质疑释疑,师生共探

发现问题既是探究的起点,更是探究的动力。每一个探究过程,包含的要素不一定相同,但提出问题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从而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七、加强学科渗透教学

化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较为普遍。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对此加以引导,使化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互促进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促使学生自主发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并不断完善这一模式,还有待于我们教师的长期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钟启泉、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法理学教学方法之选择 篇11

近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在不断改革中发展, 《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值得广大教师认真地去探讨和解决。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独具高职特色的课程培养目标尚未完全形成

《管理学原理》是大学、高职和中职三个学历层次管理类专业和相关专业必开的一门课程。有些高职教师认为, 本科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多年积淀形成的, 完全可以套用, 结果不加思索, “拿来”就用, 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带有明显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 理论知识重视有余, 实践技能训练不足, 而这恰恰与高职的培养目标背离。还有些高职教师仍没有摆脱中专教育的模式, 沿用了中专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这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课程教学理念不够科学和完善

一是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 而多数教师侧重于管理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管理方法的传授, 缺乏对管理理念的培养和管理技能的训练。二是课时分配不尽科学。《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多而学时少, 为了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和完整, 大多数教师将80%的课时用来讲解理论知识, 留20%甚至更少的学时用于实践。这种课时分配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管理的理论重于实践”、“科学多于艺术”。三是教师偏重于教材内容的单向传授, 缺少师生双向交流, 很难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启发下能动性地学习, 也不容易使学生体会到“管理的灵魂是创新, 管理的价值在于实践”。

3.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互动性差

重传授、轻参与, 重分析、轻综合, 重知识的记忆、轻能力的培养, 重终结性考试、轻形成性考核, 仍是《管理学原理》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案例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变成了“举例法”;“讨论法”缺少恰到好处的点评, 有的甚至简化为提问法, 等等。教学方法的不够灵活, 使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填鸭式”、“满堂灌”更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4.教师的教学创新不够

一是许多教师早已习惯于传统教育的模式, 满足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灌注式教学方法;二是该课程的教师完全脱产到一线实践的机会很少;三是该课程的教师与非常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的平台还不健全。这使得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受到很大限制, 教师也难于进行教学创新。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1.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 教育教学体系尚不完善

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高职教育办学的时间短, 基础条件较差, 底蕴不足。既没有现成的国内经验可以套用, 又没有与之相似的国外经验可以照搬, 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去总结、去修改、去完善。因此, 与高职教育自身发展不协调的地方很多, 尤其是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更是如此。《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依然主要是学理论知识, 多是在本科或中专教材的基础上做一些“加法和减法”, 使得针对性和应用性都不强。

2. 高职院校摆脱中专教育的羁绊还需要一个过程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有长期的中专办学历史, 带有较深的中职教育痕迹。而教学模式和课程建设等教学方面的变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教师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适应。所以, 用中专教学的经验指导高职的课程和教学在一定时期内还存在。

3. 教师群体还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高职特色教学的需要

从教师来源上来看, 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来源于原来的中专学校, 教学中带来较为明显的中职教育教学特色;少数教师属于近年来新招聘的教师, 以硕士研究生为主, 理论水平较强, 教学中带有明显的大学特色。

从教师创新上来看, 高职院校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教师大多不愿意为教学改革付出更多的成本和承担更多的风险。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 他们担心改变传统的模式会在专业水平、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压力, 也担心学生的不适应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从教学方法的选用上来看, 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 在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方法选用上缺乏先进的理论作指导。另外, 教师中的研究群体还很不成熟。

4.教学改革中的政策激励不到位

一所学校的强弱大小, 靠的是人才, 是教师。人才靠的是培养和激励, 有效地培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于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目前的高职教改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 教师的培养缺乏长期的师资培训规划, 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

1.进一步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理念

首先, 要明确《管理学原理》课程授予学生的是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 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 是一种心智技能的训练。这种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仅仅依靠理论记忆、经验指导、实践操作就能达到, 更多的是在体验中融汇、实践中领悟、思考中创新。其次, 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教”完全服从并服务于“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尤其是实训课堂,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来组织进行, 由学生来评定成绩, 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再次, 对于管理者而言, 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很重要。课堂中, 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表现的空间, 讲解完重点难点后, 让学生提问、讨论、分析,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把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的交流或研讨, 引导着学生去思考, 鼓励着学生去质疑、创新。

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管理学原理》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的差异性, 精心选取教材, 并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一是在知识体系的基本完整下讲究重点突出, 在理论够用下突出技能本位。二是在内容安排上应尽量减少高层战略管理的内容, 注重中基层管理中所涉及的管理实务与技能。三是将管理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并设置于相应的管理情景中, 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理论知识, 置身于情景中训练技能。四是紧密联系实际, 与时俱进, 使教学内容体现出实用性和前瞻性。五是根据各专业未来岗位的差异来调整教学内容, 以满足不同专业对于该课程内容的要求。

3.改革教法, 实现教法多样化、教学互动化

《管理学原理》课程应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 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学。可以说, 传统教学法仍然是《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式, 但在理论的运用或技能的训练中要借助情景模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它们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来源于管理实践活动, 所以要重视和加强该课程的实训教学, 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 将复杂、抽象的管理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景中去感悟和从事管理实践活动。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双师型”教师

结合高职院校管理学师资队伍现状及教学发展要求,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有针对性地引进既有理论知识, 又有企业和管理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二是给教师创造提升理论水平、加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平台;三是树立“以师为本, 因师而治”的管理哲学, 把教师当作“人才”来尊重和相信, 而不是视其为一种生产要素、资源或完成教育任务的工具;四是制订人性化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监督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 创造性;五是制订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考评标准和奖惩制度, 使教师在愉悦的氛围中成长。

5. 以提高能力为核心,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对人才评估的标准更多的是关注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实践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适应社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需要教师在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 不断地去探索和总结, 积极引导学生内外兼修, 塑造自我。

结束语

总之,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通过转变教学理念, 明确教学目标, 更新教学内容, 打造“双师”团队, 优化教学方法, 创新考核方式等措施和手段, 达到既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单风儒.管理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朱中华.高校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J].教育学术月刊, 2009 (7) .

[4]余霞.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 (理论版) , 2009 (12) .

[5]崔德明.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本质研究[J].职业与教育, 2009 (11) .

[6]舒喆醒.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5) .

上一篇:高血压患者的麻醉处理下一篇:企业与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