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知识点总结

2024-06-21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通用8篇)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 篇1

三大本法理学

第一章 法的本体

本章主要内容为法的概念,法的价值,法的要素,法的渊源,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法的效力,法律关系以及法律责任。

法的概念:法的定义,法的特征,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以及法的局限性。

法的价值:法的秩序、自由和正义价值;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法的要素: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法律规则与语言、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法律规则的分类;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法律原则的适用;权利和义务的分类以及相互关系。

法的渊源:正式的法的渊源与非正式的法的渊源;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正式的法的渊源的效力原则;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

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公法、社会法与私法的含义与区别;法律体系的含义,我国主要法律部门。

法的效力:法的效力的含义和根据;法对人的效力原则;法的空间效力;法的生效时间,法终止生效的时间以及法的溯及力。

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特征和种类;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法律事实、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

法律责任:法律责任的竞合;归责与免责。本章要准确理解法的概念、法的要素和法的渊源。

第二章 法的运行

本章主要内容为立法,法的实施,法适用的一般原理,法律推理以及法律解释。

立法:当代中国的立法体制;立法原则和立法程序。

法的实施:执法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原则;司法的含义、特点及其与执法的区别,当代中国司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法适用的一般原理:法适用的目标;法律适用的步骤以及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的区分。

法律推理:法律推理的特点;演绎法律推理,归纳法律推理,类比法律推理和设证法律推理。

法律解释:法律解释的含义与特点,法律解释的种类;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和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

本章要准确理解法律适用的一般原理,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释。应掌握法律适用的目标和步骤,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的区分,法律推理的种类和特点,法律解释的各种方法,中国法律解释体制以及法律解释的特点。此外,执法的特点、司法的特点和原则也需注意。第三章 法的演进

本章主要内容为法的起源,法的发展与传统,法的现代化以及法治理论。

法的起源:法产生的主要标志;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法的发展与传统: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法的继承的含义与根据,法的移植的含义。法的传统和法律意识的含义;法系的含义,西方国家两大法系的含义与区别。

法的现代化:法的现代化的动力来源,法的现代化的类型,当代中国法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特点。

法治理论:法治的含义,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治与法制的区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条件。

本章要深入理解法的发展与法的传统。应当掌握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法的继承和法的移植的含义,民法法系与普通法系的区别。此外,内发型法的现代化与外源型法的现代化的区别,中国法的现代化的独特之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条件等内容也需注意。第四章 法与社会

本章主要内容为法与社会的一般理论,法与经济、政治、道德、宗教以及人权之间的关系。

法与社会的一般理论:法以社会为基础,法是社会的产物,法律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于社会,法律变迁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基本一致。

法与经济: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科技进步对法的影响;法对科技进步的作用。

法与政治:法与政策的联系;法与政策的区别。法与道德:法与道德的联系;法与道德的区别。法与宗教:宗教对法的影响;法对宗教的影响。

法与人权:人权的概念;人权与法律的评价标准,法与人权的实现。

本章要深入理解法与社会的一般关系,法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法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 篇2

有权利必有限制, 权利是配置客体上利益的法律工具。[1]从此角度而言, 权利限制就是从权利的反面对权利所划定的客体上利益所进行的重新配置, 权利与权利限制共同构成权利体系的统一体, 以达到法律上所追求的各种法益的大致平衡, 以实现法律的价值目标与社会功能。

一向作为私权的知识产权也不例外, 知识产权制度是以保护权利为核心, 但是这种保护不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 而应该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对超出法律范围滥用知识产权进行限制可以防止知识产权权利人滥用其权利而对他人权利产生不利的影响。知识产权及其权利限制共同构成了实现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的基本机制。知识产权权利限制的功能就在于通过对知识产权这种专有权的适当限制, 保障社会公众对知识产品的必要接近、合理分享, 从而平衡知识产权人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关系。

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限制包括:一是基于权利本身的限制, 主要是知识产权的权利保护范围及排除范围 (客体) 的划定;二是基于权利的行使与利用的限制。狭义的限制则仅指后一种限制, 即基于权利的行使与利用的限制。从表面上看, 权利保护及排除范围 (客体) 的划定应该纳入权利限制的范畴。因为在保护与不保护之间, 确实划定了一个“圈子”, 而且显然是规定不许超过这个“圈子”。但是知识产权的权利保护及排除范围 (客体) 的划定乃至其地域性、时间性以及“思想/表达二分法”的限定, 从严格意义上而言, 这些都是知识产品获得法律保护的前提条件, 只有将知识产权的“权利”范围明确界定了, 才能谈得上所谓的限制问题。权利限制就好比针对具体情形从权利这个“大圈子”中划出的几个小方块, 因此必须先有权利这个“大圈子”才能划出权利限制的“小方块”。[2]尽管《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2条 (8) 款 (8) 项规定了这样的“兜底”条款:“一切其他来自工业、科学及文学创作领域的智力创作活动所产生的权利”, 但参加该公约的各个国家都仍然会基于主权而设定知识产权的一些排除领域, 这反映关于知识产权客体的问题十分复杂, 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还呈现出不同的新的特点, 因此, 对知识产权的权利保护范围及排除范围 (客体) 的划定并非易事。从严格意义上言, 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主要指狭义上的限制, 即只对在一定时间与地域内所获得的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使与利用知识产权方面所进行的限制。

二、对知识产权进行权利限制的法理基础

首先, 知识产权权利限制能实现知识产权的公平正义价值。

公平与正义是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而“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 或者更准确地说, 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权利和义务, 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3]“正义所关注的是如何使一个群体的秩序或者社会的制度适合于实现其基本的任务, 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和要求, 并与此同时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内聚性的程度——这是维持文明社会生活方式所必需的——就是正义的目标。”[4]所以说, 公平作为一种利益分配的价值目标, 分配方式的正当性保证着参与分配的主体能否实现利益均衡的状态, 从而使其利益各得其所。法律是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内容的, 法律的基本目标是在确认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时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知识产权法也不例外。它和其他法律一样, 通过对权利的保护性规定和限制性规定来确认权利, 一方面确认并保护智力成果创造者以专有的知识产权, 同时又基于社会公益对该专有权予以适当限制。对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是知识产权法的重要的特征, 体现着对知识产品权益分配的公平正义观。

知识产权权利限制以知识产权人的权利义务与社会公众使用知识产品的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形式来体现知识产品权益分配的公平正义观。

其一, 知识产权人利益的实现以社会公众履行相应的义务为前提。权利哲学认为, 任何权利都可以被一个权利主张所支持, 权利人有权阻止他人行使自己的权利。也就是说, 权利的实现与他人履行义务密切相关。任何权利的存在和实现都具有社会性, 权利总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知识产权这一权利亦不例外。在知识产权人获得、行使与保护知识产权的整个过程中, 都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发生一定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 知识产权得以维护和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在于, 任何涉及知识产品的使用、流转的他人来履行有关义务, 如根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支付知识产品使用费等。知识产权的专有性, 根本上在于保障社会公众履行相应的义务。

其二, 社会公众履行相关义务也需要同时获得知识产权的相应利益。“个人总是并且也不可能不是从自身出发的。”[5]知识产权人在追求自己私利的同时, 必然会对他人的利益产生影响, 因为知识产品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不受限制的知识产权的行使会损害甚至严重阻碍社会公众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公平角度讲, 社会公众在履行保护他人知识产权义务的同时, 需要从知识产权中获得相应的利益。这一利益的保障一般是通过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的途径加以实现的, 以此得以合理地使用他人的知识产品。

其次, 通过权利限制来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公共利益目标。

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与知识产品的社会属性直接相关。知识产品的产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创造者个人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另一方面它的创造也离不开对先前和同代人已有的知识产品的借鉴、吸收, 具有在内容上的继受性和时间上的继承性。基于此, 知识产品在由知识产品的创造者享有的同时, 社会公众对之也有合法的利益, 知识产品最终具有成为人类共同财富的特点。在这个意义上, “知识财富本质上是人类共有的”[6]。为了保障社会对知识产品的接近和使用, 对知识产品进行适当限制成为必要。换一个角度说, 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是为了保障围绕知识产品而产生的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利益要求多数人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任何一个公民都应当为了全社会的共同利益而放弃个人私利。在知识产权法律文化中, 人们一般不将知识产权制度定位于个人主义目标, 而是将知识产权的正当性明确为通过赋予知识产品创造者以专有权来鼓励发明创造——生产更多的社会商品, 胜过于作者、发明者个人的自然权利。这清楚地显示出知识产权的公共利益属性和知识产权法的保障公共利益目标。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在论及法律对权利予以限制的理由时, 认为在于“确认及尊重他人之权利与自由, 并谋符合民主社会中道德、公共秩序及一般福利需要之公允条件”。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也是如此。它通过对知识产权行使和效力范围的限制来平衡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在保障公众合理地接近和利用知识产品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保障在知识产权法中维系知识产权人的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具有直接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从当代各国的知识产权立法来看, 知识产权法在注重维护知识产品创造者的权益的同时, 无不基于公共利益而创设了知识产权权利限制制度。在公共利益的层面上, 知识产权是为了产生现有的和未来的公共利益的有限的垄断, 从实现这些目标的方面看, 对权利的限制与授予权利本身一样重要。

第三, 知识产权权利限制目的在于合理安排知识产权人的社会责任。

一定的权利总是与一定的义务或者责任构成统一体的。哈耶克曾指出, 责任是自由权利的应有之义, 自由权利的论据只能支持那些能够承担责任的人。享有自由权利不能忽视社会责任。“权利必须以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前提, 必须受到相应的责任限制。当权利与责任不能并存的时候, 为了使人们不至于只注重权利而放弃责任, 法律总是通过限制权利来促使人们对社会责任的承担。”[7]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是知识产权法赋予知识产权人的社会责任, 也是其所需付出的必要代价。知识产权法在赋予知识产权人基于其创造性知识产品的专有权的同时, 又要求这种专有不会限制知识的创造和信息的传播, 通过对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促使知识产权人承担确保知识和信息被公众接近与利用的社会责任。

由于知识产权是一种赋予权利人垄断性地使用知识产品的法定权利, 禁止任何人擅自使用该知识产品, 从知识产权法促进科技文化发展的社会目的出发, 应该确保公众对享有知识产权的知识和信息予以接近和利用的基本权利, 这是知识产权人间接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三、结语

总之, 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与专有权确立一起, 两者对立统一, 共同构建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大厦。明确专有的知识产权的内容与范围, 禁止他人擅自盈利性使用具有知识产权的智力成果, 可以鼓励智力成果创造, 促进社会进步;对知识产权进行适度限制, 使社会公众可以充分接触和合理利用相关知识和信息, 则既可以使专有的知识产权具有广泛的社会土壤而得以充分实现, 更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 实现知识产权法的社会目的。没有专有权的确立, 知识产权制度无从谈起;离开权利限制, 知识产权制度大厦将会“倒塌”。在确立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 又对知识产权予以适度限制, 就可以构建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机制, 协调知识产权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冲突, 从而使得知识产权法在激励知识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人合法权益基础之上促进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立法宗旨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朱谢群.信息共享与知识产权专有[J].中国社会科学.2003, 4.

[2]薛虹.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第145页.

[3]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第5页.

[4]博登海默.法理学:法理哲学与法理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第5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第274页.

[6]王军明.论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及保护[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 (1) .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 篇3

关键词:生理学;知识竞赛;学习积极性;学习质量

前言.生理学是一门基础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医学入门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接受实践操作的训练。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任务重、难度大,再加上常规教学手段较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学生生理学课程的学习质量不佳。本研究在2015级临床专业的学生之间开展生理学知识竞赛,探究其效果,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级84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2名。研究对象选取之前对学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排除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下、学习积极性差的学生。其中,对照组男17名、女25名;年龄19~21岁,平均20.28±0.71岁;理论考试67.56±4.37分、實践考试64.68±5.43分。观察组男19名、女23名;年龄19~21岁,平均20.42±0.58岁;理论考试68.85±4.52分、实践考试65.73±4.97分。两组学生一般资料并经统计学软件处理并未发现明显差异,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1.2.1对照组。该组学生接受常规手段进行教学:课前进行预习,上课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两部分;学生参加全校的常规期中、期末考试。1.2.2观察组。该组学生在常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开展生理学知识竞赛,其中,常规教学方法、内容与对照组学生一致。①竞赛分组:按学生学号进行排序分组,每6名学生1组,将学生分为7个组;每个小组安排一名老师担任评委、计分的工作:②竞赛流程:竞赛分为必答题、抽签题与抢答题3个环节。期中,必答题为老师上课中讲解过的生理学教学理论、实践操作的重点:抽签踢环节中的各个题目的难度适中、相近,保证题目的公平性;抢答题在选题前确定答案,分为A、B、c、D4个选项供学生选择。③竞赛安排:根据学生的课业、常规考试进行调整,可在期中考试后进行,避开学生繁重的考试任务:可将竞赛安排在于学生课程不冲突的周末,竞赛时间为2个小时。④记分与奖励方法:每个小组的成绩由一名老师进行统计,每个答题环节结束后公布当前各个小组的分数:竞赛结束后根据各个小组的分数高低公布第1、2、3名获得小组,并颁发奖状与奖励品;⑤竞赛总结与反思:在结束竞赛后,由生理学任课教师总结竞赛过程并提出比赛中过程中各个小组、各个成员的薄弱项,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出指导性意见。两组学生均由同一名老师进行授课。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均一致。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学生期末考试、上课情况;其中,上课积极性根据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评定:①积极:学生100%按时进入教室上课:②一般:上课签到率学生在90%以上,偶有迟到现象:③消极:上课签到率在90%以下,经常出现迟到、旷课现象。④上课积极率=(积极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9.0软件系统处理本文中获取的数据资料。X±S、%分别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结果分别用tx2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试情况。经过1个学期的学习,观察组学生理论、实践考试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上课情况。对两组学生的上课迟到、到课情况进行分析,对照组学生积极13例、一般20例、消极9例,上课积极率为78.57%;观察组学生积极15例、一般25例、消极2例,上课积极率为95.24%。两组学生上课积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3,P=0.02)。

3.讨论

当前,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越来越高,给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生理学是医务人员必须要掌握的基础性学科,打好生理学的基础有利于医学院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就业。针对于当前生理学教学质量低下的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质量已成为教学工作中的重点。知识竞赛是一种通过对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的竞赛模式。竞赛内容包括理论、操作知识,分为必答题、选答题及抢答题3个环节,每个环节对于学生理论知识、反应能力均具有一定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当前知识竞赛在各个学习阶段、专业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将知识竞赛模式引入生理学教学,可提高学生对生理学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向更好的水平发展。此外,在开展知识竞赛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及临床发挥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87.83±4.39、实践成绩86.81±4.7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1.49±4.41分、7 9.68±4.57分,上课积极率95.24%高于对照组学生的78.5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终上所述,在生理学教学中开展生理学知识竞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质量,具有较高的开展价值,值得应用。

管理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4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及性质

考点一:管理的含义

考点二: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

考点:管理的四大职能,并能简述其内容。

第三节 管理者及其应具备的技能

考点一:管理者的类型(主要考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

考点二:管理者应具备的三大技能,并能说出概念技能的定义

第四节 管理环境

考点一:组织的一般环境

考点二:组织的具体环境包括哪五种环境因素。

考点三:SWOT分析(掌握分析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组织内部的优势和劣势)

第五节 管理主要思想及其演变

考点一: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是泰罗;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泰罗主张实行“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付酬制度;例外原则)考点二:行为科学理论(梅约的“社会人”假设)

考点三:现代管理理论(权变理论强调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

第二章 决策与计划

第一节 管理与决策

考点:决策的类型(主要考察各种决策的特点)

第二节 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

考点:决策的影响因素(主要考察时间对决策的影响)

第三节 决策方法

考点一:盈亏平衡分析法(考察第66页的公式6)

考点二:期望值法

考点三:决策树法

考点四:运用最小后悔原则作出决策

第四节 计划的含义、作用与种类

考点一:计划与决策的联系(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考点二:计划的类型

考点三:影响计划有效性的权变因素

第七节 计划的方法

考点:掌握计划有哪四种常见方法

考点:PERT网络计划法

第八节 目标管理

考点一:目标管理的优缺点

考点二:目标管理的核心理念:强调自我管理、上下级共同参与目标的制定

第三章 组织

第二节 组织设计与常见组织结构

考点一: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考点二:职务设计的四个发展阶段(职务扩大化中的职务轮换;职务丰富化)考点三:管理幅度的定义和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考点四:扁平结构与锥式结构比较

考点五:部门划分的方法(掌握各种划分方法的特点)

考点六:组织结构的类型(事业部制和矩阵型结构的特点及优缺点)

第三节 人员配备

考点:管理人员的选聘(内部提升和外部选聘的优缺点)

第四节 组织力量的整合考点: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和可能造成的危害

考点:集权与分权(重在理解)

第五节 组织变革

考点:组织变革的三步骤模型

第四章 领导

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者

考点一:领导权力的构成(哪些权力属于正式权力<职位权力>)

考点二:管理与领导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人性假设与领导风格

考点一:领导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分别包括哪些理论

考点二:勒温的三种领导风格理论(三种领导方式的特点)

考点三:管理方格理论(五种领导方式的特点)

考点四:费德勒模型(LPC值的高低代表什么、三种领导情境)

考点五: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下属成熟度与领导的工作行为及关系行为的关系)

第三节 激励理论

考点一: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分别包括那些理论

考点二:双因素理论(哪两个因素会影响员工的行为)

考点三:期望理论(激励力=效价×期望概率)

考点四:强化理论(正强化的定义,正负强化各自的特点)

第五节 沟通

考点一:进行信息沟通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课本第251页)

考点二:沟通的分类(主考按什么方式划分成什么沟通类型、五种沟通形态图255页)

第五章 控制

第一节 控制目标与类型

考点一:控制目标(266页)

考点二:控制类型(主考前馈、反馈控制的定义,现场控制的特点)(270页)请注意:以下章节很可能到了期末时讲不完,所以第五章主要考察第一节的内容,下面的重点只是作为参考。

第二节 制定控制标准

考点一:控制的对象有哪些(274页)

考点二:无形标准的特点(277页)

考点三:制定标准的方法有哪些(278页)

第三节 衡量实际工作

考点:管理控制工作中对信息的要求有哪些(281页-282页)

第四节 鉴定偏差并采取矫正措施

考点一:评估和分析偏差信息时管理者首先要做什么(285页)考点二:对计划目标进行调整的原因(258页)

考点三:有效控制的原则(287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篇5

1.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

“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

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2.吐法:亦称涌吐法。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

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

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

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

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

罐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简答题

1、煎药加水方法

1)第一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

2)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 加水方法是按平均每1g药加水10ml计

算出该方的需水量 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 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

2、中草药中毒

1)立即停止接触服用有毒药物

2)尽快清除毒物

3)解毒:催吐:口服有毒药物2-3h;洗胃;导泻 中毒超过6h

4)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

5)观察病情变化,并做记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6)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

7)做好一般护理

3、针刺的注意事项

1)孕妇腰骶部、腹部及能引起宫缩的部位不宜针刺

2)对重要脏器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3)针刺眼区、颈部、小腹部以及脊椎部的腧穴时,要掌握进针角度、深度、幅度和留针时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一穴一针,防止交叉感染

4、针刺意外的原因,护理和预防措施

1)晕针

2)滞针

三、填空题或选择题

1.伊尹创造汤药,标志着方剂的诞生

2.《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奠定了中

医学理论的基础。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4.东汉末年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 首创猪胆汁灌肠法

5.三国时期 华佗 首创酒服麻沸散作为麻醉剂 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模仿“虎、鹿、熊、猿、鸟”创造了“五禽戏”用于养生保健

6.葛洪 《肘后备急方》

7.《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专著

8.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9.唐 孙思邈 《千金方》 首创葱管导尿术

10.唐 王焘 《外台秘要》

11.李杲 《脾胃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12.朱丹溪 《格致余论|》 创立了滋阴学说

13.齐德之 《外科精义》 首创护理专论

14.忽思慧 《饮膳正要》 营养学专书

15.李时珍 《本草纲目》

16.钱襄 中医护理专著 《侍疾要语》

17.叶天士 《温热论》 “齿若光燥如石者,胃热盛也”

18.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护

19.中医护理的原则:扶正祛邪、护病求本、急则护标、缓则护本、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制宜、预防保健

20.扶正法用于单纯正虚而无外邪者;祛邪法用于单纯又邪而正虚不足者;先扶正后祛邪

法用于正虚而邪不甚者;先祛邪后扶正法用于邪盛而正虚不甚者;扶正祛邪并举用于正虚邪实

21.三因制宜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22.患者喜动多属阳证,喜静多属阴证;患者卧时蜷缩成团,面常向里,精神萎靡者多属

阴证、虚证,卧时仰面伸足,常揭去衣被,不欲近火者,多属热证;患者卧时喜加衣被,或向火取暖喜热者,多属寒证;患者坐而俯首,气短懒食,则属肺气虚或肾不纳气证

23.舌色鲜红,属邪热甚或阴虚火旺;舌尖红属心肺热盛;舌尖红属肝胆热盛;舌色绛而

润的为热入心包

24.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躁动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少言沉静,属虚证、寒证;

初起声音突然嘶哑,是感受风寒外邪,肺气不宣所致,属实证;就病逝引则多为精气内伤,肺燥津枯所致

25.咳嗽声重浊,鼻塞流涕是外感风寒;咳声不扬,痰稠色黄,咽干红痛是外感风热;干

咳无痰,咳声无力是肺燥伤阴或虚劳证;咳嗽顿作、呛吐,多见小儿百日咳

26.闻呃逆声高有力,暴发顿作,多是肝胃气火上逆,属实热之症;若闻呃逆低怯无力,断续不接,多属胃气虚弱且胃气不和;久病、重病阶段出现呃逆现象,属胃气将败之恶候

27.四时气候护理的基本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8.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诚挚体贴、一视同仁、因人施护

29.饮食调护的基本要求:饮食宜有节、饮食宜随和、饮食宜卫生、饮食宜清淡、合理烹

饪、三因制宜、保持良好的进食习惯、加强食后护理

30.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和陶瓷罐为佳 忌用铁、铜、锡、铝等容器

31.一般用井水、自来水、蒸馏水或纯净水 另外煎药须用凉水或凉开水,忌用开水煎药

32.煎药火候 “先武后文”为原则

33.先煎(海蛤壳、牡蛎、珍珠母、水牛角、龟板、鳖甲、穿山甲、鹿角、生石膏、寒水

石、磁石、代赭石、附子、乌头、半夏、商陆、灶心土、糯稻根)

后下(薄荷、藿香、砂仁、豆蔻、沉香)

包煎(旋覆花、滑石、车前子、青黛、赤石脂)

另炖(人参、西洋参、鹿茸、犀角)

烊化(阿胶、龟板胶、鹿角胶)

磨汁(犀角、羚羊角)

冲服(三

七、琥珀、犀角、珍珠、羚羊角)

泡服(番泻叶、胖大海、菊花)

34.中药用药“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35.补益阳气类方药宜清晨或上午服用;发汗透表要宜于午前服用;催吐药宜于清晨服用;

行气利湿药宜于清晨服用;滋养阴血药宜于夜间服用;安神药宜于夜卧时服用;泻下药宜于午后或暮夜服用

36.饭前服药:补益药、制酸药及部分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

饭后服药:消导药、抗风湿药

睡前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

定时服:平喘药、截疟药、主治月经不调的药物

温服:多数采用温服

热服: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剂

凉服: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剂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 篇6

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 能永久性停止。

1.不可逆性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 2.脑神经反射消失 3.无自主呼吸

4.脑电波及诱发电位消失 5.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低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

1、易发生休克:细胞外液减少,水份向细胞内转移。

2、脱水体征明显: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组织液进入血管,组织间液明显减少,皮肤弹性丧失、眼窝囟门凹陷。

3、尿量变化:早期不明显(渗透压↓→ ADH↓),晚期少尿(血容量↓→ADH↑)。

4、尿钠变化:经肾失钠者尿钠增多;肾外因素所致者尿钠减少(血容量、血钠↓→醛固酮↑)。

高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

1、口渴感:刺激渴觉中枢,产生渴感,主动饮水。

2、尿少: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ADH增多,尿量减少,比重增高。

3、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细胞外高渗,细胞内液向细胞外移动,细胞内液也减少。

4、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细胞外液高渗使脑细胞脱水,和出现局部脑内出血和蛛网膜下出血。

5、尿钠变化:早期(血管容量减少不明显,醛固酮分泌不增多)变化不明显或增高。晚期(血容量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多)减少

6、脱水热:由于皮肤蒸发减少,散热受到影响,导致体温升高。

水肿的机制

1、毛细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导致组织液的生成多于回流,从而使液体在组织间隙内积聚。此时细胞外液总量并不一定增多。

①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有效流体静压增高→平均实际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超过淋巴回流的代偿能力→引起水肿

②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胶体渗透压降低→平均实际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 ③ 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滤出→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胶体渗透压增高→有效胶体渗透压降低→溶质及水分溶出

④ 淋巴回流受阻,代偿性抗水肿作用减弱,水肿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

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全身水分进出平衡失调导致细胞外液总量增多,以致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①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② 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肾血流重分布、心房钠尿肽分泌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多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代谢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1.心血管系统

(1)室性心律失常:与高血钾有关

(2)心肌收缩力下降

竟争性抑制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减少Ca2+内流;

抑制心肌细胞肌浆网(SR)释放Ca2+;

(3)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2.中枢神经系统

主要为抑制性表现:嗜睡、意识障碍、昏迷。

抑制性神经递质生成增多

γ-氨基丁酸生成↑

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ATP↓

脑细胞能量不足

3.骨骼系统

慢性代谢性酸中毒,尤其是慢性肾功能不全时,骨骼缓冲造成了骨质脱盖等病理变化 4.呼吸系统

H+↑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 严重酸中毒抑制呼吸中枢

发绀与缺氧的关系

缺氧是组织、细胞因供氧不足或用痒障碍而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发绀指当毛细血管脱氧血红蛋白浓度≥5 g/dl,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

在血红蛋白正常的人,发绀与缺氧同时存在,可根据发绀的程度大致估计缺氧的程度。当血红蛋白过多或过少时,发绀与缺氧常不一致。例如重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可降至5g/dl以下,出现严重的缺氧,但不会发绀。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红蛋白超过5g/dl,出现发绀,但可无缺氧症状。

缺氧时细胞会发生的代偿性变化和损害改变 代偿性:

1、糖酵解作用加强,在一定程度上,补偿能量的不足。

2、线粒体数量增多,表面积增大,呼吸酶的含量增加。

3、肌红蛋白增加,与氧气的亲和力提高,加快痒在组织中的弥散。损伤性:

1、有氧氧化减弱,ATP生成减少

2、糖酵解作用增强,产生的乳酸增多

3、细胞膜上钠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水肿,对Ca 的通透性增高,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增加氧自由基的形成,加重细胞损伤

4、线粒体在严重缺氧时变形、肿胀、嵴断裂,甚至外膜破裂,基质外溢,ATP进一步减少。

5、溶酶体引起细胞自溶,破坏基底膜

DIC出血的机制

1.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 2.继发性纤溶亢进:纤溶酶的形成可灭活多种凝血因子; FDP 的形成

3.血管壁损伤:微血栓→缺血缺氧、酸中毒 DIC休克的机制

1、广泛微血栓形成:回心血量减少

2、血管床容量扩大:激肽、补体系统激活

3、血容量减少:出血

4、心泵功能障碍:微血栓形成,组织缺血缺氧,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降低。

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缺血缺氧期微循环变化特点: 微循环小血管持续收缩

毛细血管前阻力↑↑>后阻力血管↑ 关闭的毛细血管增多

血液经动–静脉短路和直捷通路迅速流入微静脉 灌流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缺血缺氧期微循环变化机制(代偿机制):

1、神经机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2、体液机制:产生大量缩血管体液因子

①儿茶酚胺(CA)

②其他缩血管体液因子(血管紧张素Ⅱ、血管加压素、血栓素A2、内皮素、白三烯物质)代偿意义

1、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 ①回心血量↑ 自身输血:静脉收缩

自身输液:组织间液进入毛细血管↑ ②心输出量↑(心源性休克除外)心率↑,收缩力↑,回心血量↑ ③外周阻力↑

全身小动脉痉挛收缩,血压回升。

2、有利于心脑血液供应(血液重分布)

淤血期微循环变化特点: 前后阻力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

血液流变学改变,后阻力进行性增大 前阻力<后阻力

灌流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大量血液淤滞在毛细血管内

变化机制

1、扩血管物质生成增多①酸中毒②NO产生③局部扩血管物质产生

2、白细胞黏附于微静脉(细胞表面黏附分子)

3、此外,组胺、激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毛细血管通透性↑,血浆外渗,血黏度↑。

衰竭期微循环变化特点

微血管麻痹性扩张, cap 大量开放。血细胞粘附聚集加重,微血栓形成。灌流特点: 不灌不流,灌流停止。变化机制

1、微血管麻痹性扩张:血管平滑肌对CA失去反应而扩张。

2、DIC形成:

①血液浓缩,血细胞聚集等使血年粘度增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②凝血系统激活,内凝血系统和外凝血系统启动,促进凝血过程。

③TXA /PGI 平衡失调。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扩张小血管作用的PGI 生成释放减少;具有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收缩小血管作用的TXA 生成和释放增多。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适应反应 1)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

①动用心力储备

动用舒张期储备、动用收缩期储备、心率加快

②体循环脏器血流重分配: 保障心、脑等重要脏器灌流量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①循环RAAS激活 ②心肌局部 RAAS 激活

3、其他体液物质产生

①缩血管与扩血管的物质产生增多 ②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的表达上调 ③氧自由基生成增多 2)心室重塑(心肌改建)

指在持续负荷过重及神经、体液过度激活状态下,心肌组织在结构、功能、数量及基因表达等方面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其表现形式包括心肌肥大,心肌细胞表型增多,非心肌细胞增生及细胞外基质的改建。

3)其他代偿适应性调节

包括红细胞增多、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心力衰竭(肺循环淤血、左心衰)时呼吸困难的表现形式及机制

1、劳力性呼吸困难: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减轻或消失。左心衰早期的症状。

①在体力活动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了肺淤血。②耗氧量增加,加重了缺氧。③代谢产物增多,心率加快,加剧心肌缺氧,加重肺淤血。

2、端坐呼吸:心衰病人被迫采取端坐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状态。

①平卧位使下肢和腹腔淤血及水肿液回流增多,导致肺淤血,肺水肿加重。②平卧位因内脏挤压使膈肌上移,导致肺活量减小而加重缺氧。

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夜间平卧入睡后呼吸困难反复发做,迫使患者苏醒坐位喘息,常伴有剧烈咳嗽并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①夜间入睡后迷走神经紧张性增高使小支气管收缩,气道阻力明显增大。②入睡后大脑皮层受抑制,对传入冲动的敏感性降低,需肺淤血水肿发展到相当程度时方能使患者苏醒,因为患者感觉到突发的严重呼吸困难。

心肌肥大的类型、代偿意义及不利影响 类型

1、向心性肥大:在长期压力负荷作用下,心肌纤维呈并联性增生,肌纤维变粗,心室壁厚度增加,心腔无明显增大。

2、离心性肥大:在长期容量负荷作用下,心肌纤维呈串联性增生,肌纤维变长,心腔明显扩大。代偿意义

1、心肌总体舒缩功能提高:心肌肥大使心肌收缩蛋白总量增多,使心肌总体舒缩功能提高。

2、降低室壁应力,心肌耗氧量减少,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 不利影响

1、向心性肥大→心肌缺血、舒张功能异常

离心性肥大→功能性房室瓣返流、收缩功能异常

2、心肌组织各种细胞的不同基因表达活性不均,使改建心肌各组织成分和细胞亚结构发生不均衡生长等。

心肌过度肥大时代偿转变为失代偿,心肌总体舒缩功能开始进行性下降。

限制性通气障碍的原因

1、呼吸肌活动障碍

①呼吸中枢受损:脑外伤、“中风”、中枢镇静剂、酒精

②支配呼吸肌的周围神经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脊髓灰质炎

③呼吸肌本身收缩功能障碍:疲劳、萎缩、无力 2.胸廓和肺的顺应性降低(弹性阻力增加)

胸廓的顺应性降低:多发性肋骨骨折、严重畸形、胸膜粘连增厚或纤维化

肺的顺应性降低:见于肺的弹性阻力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3、胸腔积液或气胸

弥散障碍的原因及血气特点

原因: ①呼吸膜面积减少,主要见于肺叶切除,肺突变,肺不张,肺水肿等。

②呼吸膜厚度增加,主要见于肺水肿、肺透明膜形成、肺纤维化。

③血液与肺泡的接触时间过短,气体弥散数量下降。

血气特点:单纯的弥散障碍导致低氧血症,动脉氧分压降低,一般无PaCO2的升高,若发生代偿性过度通气,PaCO2低于正常。

VA/Q比例失调的基本形式和血气变化

1、部分肺泡通气不足(静脉血掺杂)VA/Q比值降低,部分肺泡因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障碍而引起严重通气不足,但血流量未相应减少。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纤维化等。此时流经该处的血液得不到充分的气体交换,使血液PaO2降低,PaCO2升高

2、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VA/Q比值升高,部分肺泡的血液灌流量减少,但肺泡通气量没有相应降低。见于:肺动脉炎、肺血管收缩、栓塞、DIC 等

此时流经该处的血液PaO2和氧含量都明显降低,呼吸代偿性增强,使PaCO2保持正常水平,代偿过度时,低于正常水平,代偿不足时,可高于正常

呼吸衰竭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其机制

呼吸衰竭可引起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但更多的是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甚至三重酸碱失衡。

1、呼吸性酸中毒:由于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以及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排出CO2受阻,血浆中H CO 原发性增加,产生高碳酸血症。

2、代谢性酸中毒:常见于低氧血症使组织细胞缺氧,无氧代谢加强,乳酸等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引起pH下降。

3、呼吸性碱中毒:常见于低氧血症型呼吸衰竭患者(如ARDS),因严重缺氧造成肺过度通气,CO2排出过多,PaO2明显下降。

4、代谢性碱中毒:常见于慢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疗中,因过多过快排出二氧化碳,使血浆中碳酸浓度迅速纠正,而体内代偿性增加的HCO 来不及排出。

氨对脑(中枢)的毒性作用

1、干扰脑细胞的能量代谢

①抑制丙酮酸脱羧酶活性② ATP产生减少③ ATP消耗增加

2、脑内神经递质的改变

乙酰胆碱、谷氨酸等兴奋性递质减少,谷氨酰胺、γ-氨基丁酸抑制性递质增多。

3、氨对神经细胞膜的抑制作用

①氨干扰细胞膜上的钠泵的活性。②氨与钾离子有竞争作用。

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苯乙胺和酪胺在脑细胞非特异性β-羟化酶的作用下,分别生成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这两种物质的化学结构与脑干网状结构中的真正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极为相似,但生理功能却远较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弱,因此,将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称为假性神经递质。当脑干网状结构中假性神经递质增多时,竞争性的取代正常神经递质的作用,导致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功能障碍,使机体处于昏睡乃至昏迷状态。

少尿型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的代谢变化及机制

1、少尿、无尿及尿成分的变化:①少尿无尿的发生与肾血流急剧减少,肾小管阻塞和原尿反漏有关。②由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钠、水功能障碍,尿液浓缩功能减退所致,尿钠增高尿渗透压与尿密度相对降低。③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和肾小管受损,尿中有管型、蛋白质及多种细胞。

2、水中毒:肾排水量减少,内生水增多,输液水摄入过多,导致体内水潴留。

3、氮质血症:由于GFR 降低,尿素、肌酐、尿酸等含氮的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血中非蛋白氮含量增加,称氮质血症。

4、高钾血症:肾排钾减少,代谢性酸中毒导致的细胞内钾转移至细胞外,摄入的钾过多,都可导致高钾血症。

5、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肾小管泌H、NH 功能障碍,使NaHCO 重吸收减少;GRF严重降低使固定酸排出量减少;分解代谢增强使固定酸增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慢性肾衰为什么会发生多尿? 多尿:成人24h尿量超过2000ml

1、原尿流速增快:原尿流量大,流速快,与肾小管接触时间短,肾小管上皮细胞来不及充分吸收,使尿量增多。

2、渗透性利尿: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GFR降低,溶质含量增多,渗透压增高

管理学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研究现状 篇7

1 知识交流研究现状

姚伟, 郭鹏等人通过检索ACM Digital Library等数据库, 发现关于知识交流的文章涉及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3]。邱均平, 杨思洛认为, 从图书情报的视角来看, 知识交流与科学交流和学术交流有很大的重合[4]。我国的知识交流起源于对图书馆学的研究[5]。近年来很多学者从期刊引证的视角, 利用引文分析方法, 从期刊层面上分析科研领域中的知识交流。

Zhang, Glanzei等用不同的计量指标研究了Web of Science中收录的期刊所形成的知识交流网络中的单个期刊角色[6];Linderman, Chandrasekaran等分析了1998—2007 年间运营管理类期刊与其他管理类期刊间的知识交流模式[7];杜奕才从期刊引文分析的视角向读者介绍了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领域在学科内部和学科间知识交流中的作用[8];张勤, 马费成基于核心作者互引网络指出了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知识交流中的权威, 并表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信息传播渠道不够顺畅, 知识交流结构有待完善[9]。期刊作为创新知识的载体, 对其知识交流能力进行评价可以正确反映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Francisco, Ortega等用随机前沿模型定量化分析了经济期刊的产出效率[10];George, Nickolaos等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分析了229 种经济期刊的引证效率, 并根据其效率值将期刊分为4 类[11];张垒用DEA方法对档案学和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知识交流效率进行分析, 通过选取合适的投入产出指标, 得出期刊影响力大、知识输出能力强的核心期刊, 知识交流效率高和办刊规模过大会降低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的结论, 并指出了效率低的原因和改进的措施[12]。期刊的知识交流效率可以很好地表征期刊的影响力和知识传播能力。

管理学的发展已有百年的历史, 但是在中国作为一门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得以发展的。管理学是一门跨自然、工程、技术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 管理学呈现出科研文献量急剧上升的特点。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管理学学术期刊是管理学科研成果发布和课题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 因此对管理学期刊进行研究对于确定管理学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有重要作用。张辉以2004—2006 年的CSSCI数据库为基础, 通过被引次数的分析对中国管理科学70 种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研究[13];王建军, 杨德礼用引文分析法对CSSCI收录的管理学领域的25 种学术期刊进行了学术影响力的研究[14]。岳洪江, 李逸舒利用引文网络数据,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管理科学期刊领域内的知识交流模式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管理科学领域在引证网络图中处于第二中心的位置[15]; 张自立, 姜明辉等以30 种重要期刊在1980—2009 年间形成的互引网络为分析对象,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对期刊的异质知识交流能力进行了研究[16]。

2 管理学期刊知识交流效率

目前关于管理学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的研究较少。文献之间的相互引用实际上就是知识流动的过程, 知识交流效率实际上表征着作为知识载体的期刊的传播知识能力。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一种在既定投入产出体系下评价决策单元相对效率的非参数方法, 在对期刊的知识交流效率进行测算时, 选择可以反映期刊引用与被引用能力的指标, 分别选择来源文献数、平均引文数作为投入指标, 影响因子、篇均被引频次、被引刊数和学科扩散指标作为产出指标。正确评价期刊的知识交流效率可以准确地反映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 并且为提高期刊的知识交流能力给出参考意见。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上的数据反映的是被统计期刊所刊载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的大致情况, 而期刊文献发表与引用存在一定的 “时滞”效应, 也就是说期刊在发表之后需要一年或者多年才会被引用, 期刊的评价指标之一 “影响因子”等于前两年发表论文数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在统计当年的数据, 也是以两年为一个周期。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 可以将期刊的被引指标数据进行处理, 用模糊数来表示期刊的被引状况。传统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只适用于投入产出是精确值的情况。在实际评价时, 由于被评估指标的属性制约等原因, 数据往往是不确定的, 通常用区间数或者模糊数来表示这种不精确的信息, 在模糊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模糊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可以更加合理地测算期刊的知识交流效率, 这将作为以后的研究方向。

3 结论

限制知识产权滥用之法理简析 篇8

【关键词】知识产权滥用;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司法实践

在传统农业或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资源的优化配置。18世纪,亚当斯密便提出著名的“无形之手”理论,即由自由竞争这只“无形之手”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刺激经济增长。直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的动力也随之改变。知识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产权成为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应对这一趋势,各国纷纷完善知识产权法制,充分保障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然而,对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可能损害其他权益。知识产权人可能滥用其独占地位,过度行使权力,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构成知识产权滥用。因此,本文从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含义出发,通过分析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的意义,试图对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的相关司法实践提出有益建议。

一、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含义

为了鼓励发明创新,提升科技水平,各国政府纷纷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的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或“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一種无形财产权。知识财产概念在法律上的确认,标志着人们财产观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财产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有体物,不具备外在形体的财产同样得到法律保护。

知识产权的无体性导致其权利内容和范围不易界定,知识产权人容易利用其独占的优势地位,超出合理范围行使权利,滥用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滥用是相对于知识产权的正当行使而言的,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或者正当的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早在古罗马法中已经萌生,至今成为现代法律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并演变为多个部门法律制度和法律活动的基本规则。知识产权滥用的概念是民法中的“权利滥用”在知识产权范畴的具体表现,不是特殊的新概念。在英美法系,权利滥用由普通法的“衡平观念”(equity)和“不洁之手”(unclean hands)原则发展而来。在衡平法院审判中,当原告诉求被告履行义务时,法院则要求原告以同等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在知识产权案件中,当知识产权人主张权利时,必须保证自己的行为无瑕疵或隐瞒;如果知识产权人行使权利超过合理范围,则构成知识产权滥用,为法律所限制。以此,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上形成了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

为了实现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我国陆续颁布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其中,反垄断法是规制知识产权滥用最主要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第55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依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不适用本法;但是,经验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本法。”本条规定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根据特殊法优于一般法原则,依法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是《反垄断法》的例外,不受《反垄断法》的规制;第二,并非所有知识产权行为都游离于《反垄断法》之外,滥用知识产权、排除和限制竞争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为反垄断法禁止。可见,我国在实现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时,不仅考虑知识产权人的个人权益,还兼顾社会公共利益。

二、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之法律意义

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重要理论内容之一。对该原则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明确知识产权权利内容、清晰界定权利适用范围、平衡各方权利主体利益。

首先,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的确立,有利于明确知识产权权利内容的范围和界限。确定知识产权权利范围和界限,与判断是否构成知识产权滥用,二者互为前提。实践中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划定权利的内容和范围;针对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不同权利类型,适用不同的权利范围判断标准。其次,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的确立,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特殊要求。网络时代社会变化迅速,传统知识产权制度日显滞后,知识产权中多种权利内容和互联网的关系愈发紧张。甚至有人认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有违互联网信息公开、知识共享等原则和目标,阻碍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因此,为适应网络时代发展,在立法明确之前,可以根据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和案件具体情况,适当限制具体知识产权的内容以及范围。在此,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之实质是根据现实需要进行法律规则调整,从而有利于缓解知识产权与互联网的紧张关系。第三,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的确立,有利于平衡私人权利和公共利益,实现知识产权领域的和谐。卢梭指出,按照自然法的原则,人们要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自愿结合,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国家,制定法律以便保护每个人的天赋权利,包括自由、生命与财产。社会契约论认为个人权利是社会赋予的,因此除了追求个人利益外,还必须考虑公共利益。法律在赋予知识产权人独占性权利的同时规定防止知识产权滥用,通过防止知识产权滥用平衡知识产权权利人和权利相对人的权利、平衡权利人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防止知识产权滥用是利益平衡器。

三、互联网革命下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日益深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一场改变人们生活形态和生产方式的互联网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互联网革命是一把双刃剑,给知识产权带来机遇的同时冲击着现有知识产权法制。一方面,互联网为知识产权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优质的发展平台。例如互联网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出现,以知识产权为标的的互联网融资模式,对于固定资产较少的初创型、成长扩张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解决其融资难问题的金融创新。另一方面,互联网增大知识产权的保障难度,冲击着知识产权法制。相关统计表明,仅2014年第四季度至2015年第三季度,微信收到针对公众账号的投诉就超过2.2万件,其中涉及知识产权的投诉超过1.3万件,知识产权投诉占比达到了60%。

作为知识产权法制的重要原则,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也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知识产权与互联网关系愈发紧张,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的重要性凸显。互联网以信息的公开、传播和共享为目标,而知识产权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公开和利用。看似契合的两者其实矛盾重重。知识产权对智力成果的独占性保护可能阻碍互联网中知识的传播和科技的创新。此时,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的地位凸显。它有利于确定权利界限,确保知识产权人在合理范围内行使权利。另一方面,互联网中权利重叠现象的增多减少了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的适用。互联网中多种权利保护同一客体的现象频发,例如电脑软件受到专利法和著作权法的双重保护。权利重叠现象使得知识产权界限模糊,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的适用难度增大。此时,为了确保法律的确定性和判决的稳定性,法院可能不采纳被告提出的知识产权滥用的抗辩,转为倾斜保护知识产权。可见,权利重叠阻碍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的适用。知识产权滥用是利益平衡机制的重要一环,发挥缓冲作用。面对互联网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应该在现有制度做出调整前,及时做出反应,探寻新价值体系。

四、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与当代司法实践

就其功能而言,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一种分配权利与利益的平衡机制。在信息的生产、专有和使用之间达成平衡,是知识产权制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限制知识产权滥用是知识产权利益平衡机制的重要内容。面对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实践,如何确立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以此平衡知识产权人和权利相对人、知识产权人私权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诸多理论和现实命题。

首先,处理好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与反垄断法关系密切。反垄断法通过维护有效竞争来使得社会个体的知识产权的行使行为不致破坏社会整体利益,以实现实质公正和社会整体效率。因此,处理好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是确立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的重要课题。欧美国家较早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在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之中的重要性。比如德国和美国,为避免受到其他国家或国际社会相关知识产权法规的制约,在立法大幅提高本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同时,在处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与反垄断法关系方面,从早期严格执行反垄断法转为更加注重保护知识产权。我国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但不能照搬欧美模式。一国的法律制度不能完全背离于本国历史土壤和社会现实,知识产权法律规制不能背离本国国情。我国在处理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二者相冲突的内容时,应确立反垄断法相关精神为首要,以促进加快建立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作为知识产权立法、司法原则。

其次,以实质性限制竞争理论作为判断知识产权滥用与否的标准。实质性限制竞争理论是指不以外在的、表面的限制形式判断限制竞争的存在,而是结合对竞争的实质影响综合判断该行为是否限制竞争。在确定合法行权与违法滥用之界限时,应主要依据限制竞争理论,即知识产权行为对相关市场竞争的限制程度的判断。近年来,限制竞争理论正由形式化转向实质化。那么,如何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实质限制竞争,需要借助市场开放理论。市场开放理论认为,即使表面上权利人的行为限制了竞争,但是如果这些限制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且有利于新竞争的产生和新市场的开拓,则不构成实质限制竞争,不属于知识产权滥用,不违反反垄断法相关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应用实质性限制竞争理论,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灵活判断是否构成知识产权滥用,突破了成文法法条僵化滞后特征,满足了经济发展需要,为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提供立法借鉴。

第三,应以动态视角认识和判断限制知识产权滥用的理论和实践。与其他法律权利相比,知识产权更具变化性,新问题、新纠纷层出不穷。因此,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需要极具弹性强和实用性。传统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审判知识产权案件时,遵循运用民事诉讼“三段论”模式,即根据大前提(法律规范)和小前提(法律事实),通过形式逻辑推理,得出确定的裁判。然而,實践证明,知识产权以其权利内容的特殊性,传统司法三段论已经难以有效解决复杂的知识产权纠纷。司法、立法均需要以动态的视角研究如何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如何确立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以动态视角研究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原则,必须考虑法治价值,平衡各方利益,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做出符合法治精神、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决定。动态观念的运用,不仅能够灵活地平衡各方利益,弥补法律的滞后性,避免机械地追求法律的确定性和稳定性,确保实现个案正义,而且更重要的是满足互联网时代对限制知识产权滥用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和法律挑战。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制度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

[2]吴汉东.法哲学家对知识产权法的哲学解读[J].法商研究,2003年,第5期.

[3]王先林.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J].法学,2004年,第3期.

[4]李顺德.知识产权保护与防止滥用[J].知识产权,2012年,第9期.

[5]衡平观念指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形成具体案件的案例指导原则。然而,现实情况变化多端,这些原则也可能违背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根据英美法系的衡平原则,如果法官认为这些原则有违公平正义,可以依据衡平观念,不适用这些案例指导原则,而给予原本胜诉方不利裁判。

[6]不洁之手原则指原告在主张权利时,如果有任何瑕疵、不当、隐瞒或矛盾,权利应受到否认,法律不予保护.

[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8]刘洁.知识产权互联网融资平台运营中的风险及其分散对策[J].知识产权,2015年,第9期.

[9]王开广.国内互联网企业首发平台知产保护白皮书.法制网

http://www.legaldaily.com.cn/Finance_and_Economics/content/2016-01/11/content_6440211.htm?node=75684,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6月5日.

[10]冯晓青.知识产权理论中的平衡论初探[J].郑胜利.北大知识产权评论(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上一篇:镇卫生院二0一一年度免疫规划年初工作计划下一篇:给孩子的生日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