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历史(精选11篇)
法理学历史 篇1
摘要:在很多人看来,心理学上曾经存在着两种历史形态,即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但近年来,也有学者从多角度考察,认为心理学在自身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和多样的历史形态,包括常识心理学、哲学心理学、宗教心理学、类科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
关键词:历史形态,哲学心理学,科学心理学
0 引言
什么是心理学的历史形态,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哪些形态,现在又存在着或者说发展着哪几种历史形态?带着这样一些问题,笔者开始研究和思考这一课题。所谓形态,就是指事物的形状或表现出的状况;也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心理学的历史形态,就是指心理学在历史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心理学史上经常有一句话评价心理学的历史: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心理学作为非科学的形态有数千年漫长的演变,但作为科学的形态则只有一百多年短暂的发展。或者说人类对于心理学的探索有十分久远的过去,但是现代科学心理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通常,人们把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一事件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并以此为分水岭,认为心理学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种历史形态,即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与很多自然科学一样,在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心理学是依附于包罗万象的哲学这一母体而存在的。一直以来,在哲学的追问中,哲学家们非常关注人类的心理问题,一直在探讨人类心理的性质、构成以及活动方式。这便是以哲学的方式(主要是思辨的方式)对人的心灵、对人的心理、对人的意识、对人的欲望、对人的意向、对人的思考等等的探求,即哲学心理学。而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在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独立学科的地位,心理学以实证科学或实验科学自居,极力排斥哲学,把自己与哲学严格区分开来。他们的目标就是使心理学科学化,使心理学也像物理、化学那样的自然科学一样,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尊严。也就是说,在很多心理学家或者心理学者们看来,当科学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诞生出来后,就取代了哲学心理学,成为了唯一合理的心理学。同时,心理学界还有另外一种声音,认为心理学在自身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和多样的历史形态,包括常识的心理学、哲学的心理学、宗教的心理学、类科学的心理学和科学的心理学。这些不同形态的心理学并没有随着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出现而消亡,它们依然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和学术研究之中,并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和思想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的发展并不是一个连续的更替关系,而是数条线并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
1 常识心理学
所谓常识心理学,是指常人对心理行为的性质、构成、功能和根源的归类、假定、猜想、解释和干预。常识心理学也常常被称之为民俗心理学、素朴心理学等。这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创建的心理学,是存在于普通人生活经验中的心理学。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的意识,有了人类的自我意识开始,人就有了对自身心理行为和心理生活的经验直观的理解、解释和构筑。人都是依据于常识而生活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关于自己、关于他人、关于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生活经验或经验常识。这是一种素朴的理解和解说。
2 哲学心理学
所谓哲学心理学,是由哲学家、宗教家和社会理论家建立起来的,是对普通人日常心理生活的总括和提升,并提供了对人的心理或精神活动的更为系统、更为深入、更为明晰和更为透彻的理解和解释。哲学心理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建立在科学心理学的客观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哲学探索,它是哲学心理学现阶段的表现形式,它并不直接涉及人的心理行为,而是反思或探讨心理科学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的前提假设;另一类是建立在心理生活得经验直观基础之上的哲学探索。
3 宗教心理学
所谓宗教心理学,是指宗教的含义或是宗教传统中的宗教心理学,是宗教家按照宗教的方式对人的心理行为的说明、解释和干预。并不是科学心理学的方式,但却是十分丰厚的心理学资源。它以宗教的方式给出了关于信仰、信念、价值定位、价值追求等等人的心理的意向性方面的解释和阐释。同时,宗教家或宗教学者还把人的一些独特的心理行为放置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给予了十分特殊的关注,进行了宗教方式的探索。
4 类科心理学
所谓类科学心理学,在与科学心理学相类同或相类似的其他科学分支中的心理学思想、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方法、心理学技术。这些研究和成果也在特定的角度、特定的方面或特定的层次,也以特定的方式、特定的方法或特定的技术,揭示和阐释了人类的心理行为,并为心理科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和不可忽视的基础和内容。如,哲学研究中蕴含了诸多心理学的内容;物理学为科学心理学提供了考察和探究物理课题的基本科学方式和方法;化学为心理学提供了元素分析的、分解化合的、物质合成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电子科学提供了理解人的内在心理的外在的途径;生物学提供了关于人的心理行为基础的研究;生态学提供了公生发展的生态学方法论;社会学提供了对人的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描述和解说。
5 科学心理学
所谓科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第五种历史形态。许多心理学史家认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科学心理学对心理现象的了解和认识是通过使用科学方法特别是实验方法的经验实证,对心理现象的说明和解释是通过使用科学语言的理论建构,对心理现象的影响和改变是通过使用技术手段的实际干预。正是通过相应的技术和手段,来改变人的心理和提升人的境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和确立自己的学说。类同形态的心理学提供了一些对科学心理学来说非常重要的研究立场、研究视角、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技术手段、技术工具、技术干预、技术方案、技术应用等。心理学必须确立自己的大科学观,以非还原论的方式,广泛吸收其他类同形态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并把这些研究成果转化成自己的学术资源。
法理学历史 篇2
一、设计理念:以人为本,主动探究。
充分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通过了解宋明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评价宋明理学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并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这些是课标要求的知识点,而且对于加深以前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并有利于学习以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宋明理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时代的反映。
【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聆听教师的讲解,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搜集材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习兴趣;讨论可以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有些内容很抽象,有必要教师重点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
理学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学对象:
高二文科班
有一定的思维基础,特别是高二政治课已经开始学哲学部分,
经过前几节的学习,对儒学的发展有了相当的理解。
四、课程资源:
《四书》等历史文化典籍;《中国历史文化概论》;网络;朱熹等人的传记;多媒体。
五、策略与方法:
针对本课内容较为抽象的特点,采用设置情境、联系现实等策略并且综合运用讨论,讲解等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学习兴趣,从而突破难点。
六、过程与模式
1、导入:提问中国古代朝代的顺序和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汉儒简单的天命观已经无法使其充分起到控制人心的作用,出现了危机,而佛教和道教也乘社会动荡之机兴起,威胁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这样可以是学生形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的基本认识。
2、理学兴起原因部分:主要通过提问分析和展示历史材料。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尽量自己得出结论,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
3、理学主要思想部分:根据预习的情况,让各小组学生自己归纳。讨论三个问题:理学与汉代儒学的区别;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4、理学评价部分:展示几段历史材料,让学生联系历史和现实进行讨论,辨证看待其历史影响。
5小结:让学生总结。回答什么是理学?主要观点是什么?怎么评价。
可以使学生对这节课形成整体认识。
模式:激趣探究,主动学习模式。
用积极心理学构建初中历史课堂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积极心理学;学习成效]
中国分类号:G633.51
新课程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加涅说过“教师教学成效的差别取决于他们指导和管理策略上的差别”。这是对老师教育智慧的一种考量。怎样通过重建课堂生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他们的能力。
本人担任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也常常思考以上的问题,也因工作机缘,本人也在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兼职,接触到一些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近几年兴起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着眼于建立人的积极情绪,积极的个人优势,积极的组织系统,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对许多心理学现象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积极教育学是积极心理
学的发展方向,它能让学生开发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深化。如果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就能运用积极心理学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以上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积极心理下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历史学习的成效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或在外行动都必须依赖已有的心理资源。一般的说,心理资源越充足,其意识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质量就越高。因此,我认为通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获得学习成效的良好途径。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三维目标的指导,我们常常在课堂上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含图片、视频)将历史事件以直观的形象出现,或者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插入生动的历史故事。如学习《难忘九一八》时,讲到共产党组织的抗日游击队我插入杨靖宇将军的故事“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学生听后无不为其顽强精神所震撼,对这位抗战英雄印象非常之深刻。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在中大多数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有学生开始从课外书中查找有关和课文有关的故事轶事,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当中来,自然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二、积极心理下,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成效
有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情绪可以扩展视觉注意的范围及思维的多面性和深刻性。它能使人的认知活动范围更广,流畅度更高,灵活性更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激发其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新航路的开辟时,让学生课前先熟悉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上以这个主题来表演课本剧。为演好课本剧,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下载了音乐,制作了PPT,还自己制作了服装、道具。剧中学生在配有美洲土著音乐中,表演哥伦布带领船员惊喜地踏上美洲大陆的情景:岛上穿着树叶和兽皮的土著人,脸上涂着不同颜色,则惊奇地看着这些来自另一世界的身着奇装异服的人。哥伦布以为他已到了印度,所以把当地人称为“印地安人”。哥伦布给他们中的一些人几个小红帽,一些玻璃珠,他们立刻就挂在颈上,还有一些价值不高的小东西。他们看到这些东西非常高兴,立刻变成了船员们的朋友。后来印第安人用自己全部拥有的东西――鹦鹉、棉线和梭镖等东西和船员们交换玻璃珠子和用过的扑克牌。印地安人把这些远方来的白人当成神仙派来的贵客,热情地招待,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对他们的野心并没有提防…… 在虚拟的历史情景中,学生们上课上得很开心,课本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在快乐情景中认识历史,掌握知识。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先导和持续的驱动力,历史情境的创设自然而然地唤起学生的积极的心理自我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升华为目标意识,让学生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使学习的过程充满诱惑、新颖和回味。一旦学习摆脱了枯燥感,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创新精神便会进入新境界。这就要我们时时处处做有心人,科学地处理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创设新颖的历史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愉悦中自主去实践、去创新的使新课改的精神真正得到体现。
三、积极心理品质下,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历史小活动,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帮助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情绪能通过扩散个体的心理资源,建立起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从而使个体随后的行为变得更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积极教育就是挖掘学生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为出发点,以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教师要在在课堂上保持积极的心态,把微笑和欢乐带进课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学中,我除了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很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激发学生积极心理情绪。在设置课堂结构时合理组织一些历史小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辩论会、朗诵会,小制作展示,排演课本剧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历史学习运用到实践中去,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老师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并运用一定的奖励来激励他们,如,课堂积极发言,表扬并奖励历史综合评价分;考试有进步或成绩优异,课堂表扬,赢得同学的掌声;在历史小活动中表现出色,及时表扬,奖励历史综合评价分……同时用激励性评价“今天你的表现很出色!”“你的进步很大,老师同学都祝贺你!”“你思考的角度很独特,很棒!”“虽然你没有回答对,但你是通过自己的一番思考,老师期待你有更好的见解”“老师很欣赏你!”……我經常在班级公开表扬,激励学生,使他们在充分展示自己后获得积极情绪体验。不但如此,我用心真诚地对待学生,一个微笑,一个夸奖的动作,一个肯定的眼神,都牵动学生的心,让他们在自由而又积极的氛围中学习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就很高了。
历史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应用 篇4
1 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历史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尤其是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还要有各方面的才能, 如:审美情趣、语言素养、绘画制作和组织才能等。教师必须深钻教材, 紧抓学科特点, 注意历史实践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还要注意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 多想办法, 多出点子, 巧用多媒体, 使枯燥乏味的东西变得津津有味, 使学生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
其次, 教师亲切自然的教态, 在教学中运用准确生动、朴实自然、和蔼可亲或含蓄幽默、深刻犀利等多种风格的教学语言, 尽在倾注美的情感, 使课堂教学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 使学生产生愉悦或共鸣, 获得美感享受, 同时调动学生的情趣, 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进教师情感交流, 使学生在美好的情感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2 精彩的导入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 而且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 促使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一堂新课如果导入得法, 能使学生课间分散的注意力立刻转移到课堂上来, 并使其处于积极的状态, 而且学生兴趣倍增, 印象深刻,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也能很快找到讲课的激情。
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利用图片, 在新授西方文化艺术一节时,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许多名画如:《印象日出》、《向日葵》《拾穗》《三个钢琴家》等, 学生对此会非常好奇, 他们的思维变得异常兴奋,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3 注意课堂调控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在课堂上, 教师应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设计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课堂提问也要注意。提一些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的问题, 会让学生感到有趣而愉悦。课堂提问要量力而行,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太简单或者太难的问题会挫败学生的成就感。灵活的课堂提问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问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反映, 正确分析判断学生的回答情况, 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对于性格内向、怯弱、不肯发言的学生, 要多给予鼓励。必要时教师可通过适当地引导和暗示帮助他们回答, 以逐步培养他们大胆向上的自信心。
4 巧用年代记忆法
历史教学中的年代记忆通常被认为是最枯燥的环节。一般的年代记忆就是死记硬背, 学生学得比较疲惫。巧用年代记忆法, 可提高学习效率。可用的方法有:1对照法。将重大事件对照记忆, 如186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第一国际, 而太平天国在这一年失败。2间隔法。运用时间间隔进行记忆, 如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向后推10年, 1911年发生辛亥革命;推20年, 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推30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41年“皖南事变”。3联想法。由一件事联想到另一件事, 1917年十月革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4顺序法。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初三次大会, 1921年“一大”, 1922年“二大”, 1923年“三大”。另外, 制大事年表也是记忆年代的有效方法。
5 精心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一不要求全, 一次落实一项训练。二要有精品意识, 教师对所设计的作业中每一项能达到怎样的目的要有清楚的认识, 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布置作业应遵循趣味性原则、适度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比如可以自制地图、自制年代表, 然后拿到班上展示, 让学生体验成就感。为了增加学生的史料阅读量, 可以要求学生把课外阅读到的故事或者趣闻说给同学听。这些作业形势的多样化, 能够让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
历史课堂教学提倡以人为本, 注重史实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心理活动规律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自重、自立的精神, 建立宽松民主、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总之, 教师准确掌握心理学规律, 把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历史教学, 能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张扬学生个性, 发挥其潜能, 从而大大推动历史的有效教学。
摘要:主要阐述了心理学对历史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以心理学为指导, 从教学的诸多方面运用心理学,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高一历史必修3宋明理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化: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朝的程朱理学。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也有一种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能,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中学生对了解掌握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四、教学难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评价
五、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采取“创设问题―史料解读―归纳总结―情感升华”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方法,提高史料解读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以引言部分的内容为素材,告诉学生汉代以后由于社会动荡,人们对传入的佛教有了更多的兴趣,儒学思想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可以从杜牧的诗入手,介绍梁武帝三次入寺院当和尚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设问:
1.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
2.佛教的兴盛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儒学应该怎么办?
以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第一子目:三教合一
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正统。
2.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第一段及“学习思考”与“资料卡片”等,归纳原因。
(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3.三教合一
儒道佛三教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B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第二子目:程朱理学
(1)可以利用课本“资料卡片”,对程颐程颢和朱熹思想家介绍。
(2)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3)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二程”开创了一个重新解释儒学的思想系统,而朱熹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在哲学义理的阐发和个人性格方面有所异:大程德性宽宏、谦和,在随处可即的日常生活中启发感悟(如沐春风);小程气质刚方、严毅,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程门立雪)
(4)主要思想
①“理”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同时这种“理”又是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贯通的,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是宋明理学的共同特点,即通过恒古不变的“理”,能够将个人与世界、儒家伦理道德与人性都统一起来。基于理的最高指导性,理学家们强调个人个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所谓对妇女贞节的强调即是由此而发。
②“存天理,灭人欲”
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③“格物致知”――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个强调不断进取从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程朱”就这样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问题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5)发展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问题探究: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三)课堂练习
如何看待理学的影响?(提示认识历史现象要采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任何只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清代学者戴震所抨击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法理学历史 篇6
二十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无疑为高中历史教师带来新的思考和发展。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积极的心态,也就是通过积极的力量和积极的行为克服自身的不足,用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发掘人自身的潜能和力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知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需要,也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完善,更能促进学生历史知識技能的掌握,实现高中历史教学和育人的目标。
一、海纳百川——提高教师素养是积极心理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结合的通道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个观点:“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識。”叶圣陶先生在他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的第一“韵”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这些都说明,提高教师素养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关键。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以自身素养的提高架设起积极心理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通道。
1.教师健康的心理是积极心理学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现代教育对教师除了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素养之外,还需要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压力大,情绪紧张。只有教师有健康开朗的性格,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积极心理和行为的表率,学生才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拥有乐观的心理状态,体会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更多地表现出功利性,高考的模式,决定了历史学科的地位。学生在历史学科上倾注的时间短、缺乏稳定持久的动力,历史知識掌握程度低。如何在现状中求得发展?历史教师应对历史学科地位有正确认識,学习掌握积极心理学理论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
2.教师应该具备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識和一定的积极心理治疗能力。教师要将积极心理学和历史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客观地认識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具备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識和一定的积极心理治疗能力。这样,既能改进历史课堂教学的环境,也能对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行为和个性倾向作出准确的判断,并且根据学生心理的发展进行积极引导,从而发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顺利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因材施教——精选教学目标和内容是积极心理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最佳交集
1.制定有利于积极心理体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按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可以理解为,通过师生共同的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感知探索,实现“知識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例:《辛亥革命》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历史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和讨论过程,要求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相关史实,并在教师指导下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作出正确评价,从而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认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枪声,体现的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献身精神和不屈斗志,体现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体现的是孙中山先生不怕牺牲、坚持真理、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天下为公”的崇高品质。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彰显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结合。教师如能设定符合学生特点的积极的情感价值目标,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心理体能的水平,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2.寻找教学内容与培养积极心理因素的最佳结合点。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体现了丰富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能力的养成锻炼。教师应该充分认識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寻找历史知識与心理素质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人格和人性的。
积极心理学频繁出现一些词语,例如主动性、思能力、热情、坚强、乐观、自信等等。在历史教学内容中,能得到深刻的阐述和体现。
《美国国父华盛顿》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铸就坦荡的胸怀、坚强的意志;《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促进学生对追求真理、树立伟大的人生目标进行积极的思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使学生感受不屈的抗争精神和气节,“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教导学生永葆乐观向上、从容不迫、自强自立、笑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和积极心理教育完美结合,并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历史内容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
三、润物无声——改进教学方法是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的依托
nlc202309011129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被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在此基础上,运用积极心理学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应体现在平等、倾听和称赞。
1.平等。心理学有一个“圆桌效应”,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理解为宽松、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平等看待学生;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教师的教态语气、手势眼神都能营造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缩短师生之间心理距离,从而不使课堂教学成为简单的灌输,学生能说敢说,勇于尝试并不怕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
2.倾听。倾听是一种双向的活动,学生是有想法、有质疑的学习主体者,教师要想学生倾听自己,也必须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认真解读他们的质疑,并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学会欣赏学生奇思妙想,进行肯定的评价,保护他们积极的思维状态,培养他们的自信。倾听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个表现。在倾听过程中,教师也在思考、判断和辨别,并作出准确的反映,适时进行积极的引导。
3.称赞。有一句教育格言:“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信心,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感到自卑。”学生需要成功的体验,需要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学校教育当然需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纠正错误,需要发掘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什么是“积极心理”?举例来说,学生在历史测试中,二十道选择题错了十道,有的教师会说:“看你,错了一半!”而有的教师则说:“不错,对了一半。”同样的结果,看法和表达不同,这就是消极和积极的区别。
这种积极的表达,并不是对问题的回避,而是让学生获得称赞的力量和学习的自信。如何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更多的闪光点,这是积极心理学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心理学中的巴奴姆效应也反映这样一个事实,无论学生的表现和教师的目标如何相去甚远,他的内心深处总会有积极向上的想法,教师适度的称赞,有时就能不知不觉成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和前进的动力。
四、天生我材——完善教学评价是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潜能的阶梯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提出: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侧重于成绩,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都受到打压,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焦虑、畏惧,甚至逃避的心理,影响心理的正常健康发展。
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教学评价中,关注评价的激励、情感、尊重、自主,使教学评价更具导向性和促进作用,以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潜能。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积极健康的因素,改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受历史学习的快乐和价值,建立学习信心,挖掘潜能,提高学习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陈楷文,山东省利津县利邑中学历史老师,中学一级教师)
法理学历史 篇7
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和积极心理学的主张不谋而合。将积极心理学融入中学历史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在培养学生积极品质、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创新思维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具体做法。
一、挖掘榜样素材,收获成长自信心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浩如烟海,有许多适合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素材。积极心理学要求历史教师在备课中重新认识和理解教材,不仅要看到教材本身,更要看到教材暗含的隐性资源,充分挖掘名人事迹和名人精神,找到历史知识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全方位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
首先,历史教材中的榜样素材比比皆是:司马迁忍受莫大耻辱终完成千古巨著《史记》;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以至双目失明,却始终不放弃;玄奘历尽艰辛排除万难,仍坚持到天竺取经;李时珍亲尝百草险些丧命,艰苦著成《本草纲目》;徐霞客长期进行艰苦的野外考察,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退缩,最终成为世界科学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通过讲述名人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名人的精神品质,从而激发其内心的学习动力,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教师要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设置的问题一要符合学生实际,二要有可深究性。比如教师在讲完“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可以故意提问:“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使鲜卑族失去了民族特色,所以说孝文帝是鲜卑族消亡的历史罪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问题一出来,学生迅速分成了“赞成”和“反对”两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从“历史的长河”的角度去分析,充分自由地表达,在质疑探究中获得自信,体验成功。
蔡澄清先生在他的点拨教学法中说:“一个高明的教师,只要三言两语就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只要做一个巧妙的暗示,就能使学生在一片黑暗中悟出光明,豁然开朗;只要在方法上略加指点,学生就会心领神会而自动腾飞。”
二、巧妙利用生成,激发成长求知欲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积极情绪的影响下,人会有多种行为或思想的选择,可能是多种多样没有规律的,或者甚至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行为、新思想。”换言之,让自己经常保持一个好心情,便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创造性。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才会积极参与探求,才会营造有热度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成,以激发学生成长的求知欲。所谓生成,就是一个突破点,放大、发挥其最大效能,不仅能打入学生个体的内心,而且还能产生群体效应,这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最重要环节。例如,在上《美国南北战争》时,笔者在讲述“美国建国后领土扩张”后,发现有个学生很迷惑地看着美国的版图,于是问他有什么问题,学生轻声说:“为何俄国愿意低价出售阿拉斯加呢?”显然,这个问题并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但随后教师将问题抛向了其他学生。不一会儿,一位学生鼓足勇气站起来说:“那时的俄国主要从事皮毛交易,阿拉斯加是其最重要的交易中心。由于大量的海豹被猎杀,阿拉斯加的海豹濒临灭绝,短视重利的俄国统治者认为该地已无价值,想通过出售来榨取最后一点钱财。当时美国政府就购买了阿拉斯加,没想到数十年后,阿拉斯加地区挖掘出了大量的金矿。”他的回答打破了教室的沉寂,在同学的钦佩声和教师的赞扬声中他不好意思地坐下了。教师对生成的及时捕捉让该生收获了自信,大大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探究热情,让他们乐于参与、享受参与。
课堂本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每个学生都希望获得教师的尊重和认可。因此,教师要时刻“以生为本”,用真情实意去感染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三、优化课堂评价,发现成长闪光点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是一个探索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一个人并不完全清楚自己会成长到什么程度,并不完全清楚自己的潜能有多大。”人们常常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感知自己,然后做出相应的自我评价,而学生的外部评价主要来自教师。
教师有效的、全方位的评价可以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使其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学习动力,树立起足够的学习自信心。例如,笔者在《辛亥革命》一课结束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经过对历史事件评价能力的培养,学习较好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说出成熟的观点,但也有部分学生靠自己的直觉来回答“失败了,因为袁世凯做了总统”这样简单的结论。如果此时教师简单地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样的表达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就很难收到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的效果,尤其是直接挫伤了那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及学习主动性稍显欠缺的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至关重要,学生在与教师的问与答之间,激活了思维、得到了肯定,这样学生就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教师应尽可能地把“坏的批评”包容在“好的表扬”之中,运用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做到引而不发,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同时,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挥想象,而不是用定势了的“标准答案”去衡量学生的回答。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多方面的闪光点,用多角度、客观公正的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挖掘学生自身的积极潜能。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动,而中学教育面对的绝大部分都是健康的中学生,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论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有热度的课堂有着积极作用。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积极心理学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积极的心态激发人内在的潜力和美德。文章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从挖掘榜样素材、巧妙利用生成、优化课堂评价等方面对积极心理学融入历史课堂的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打开了历史教学研究的全新视角。
法理学历史 篇8
一、程朱理学的特点
程朱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它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强调“存天理, 灭人欲”, 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 与以前的儒学相比,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程朱理学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理论化。与先秦、汉唐儒学相比, 程朱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理论化。我们知道,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 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 也刺激了中国本土道家和儒家。但是, 儒学家们并没有像道教那样快速作出反应。唐代, 儒学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宋代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 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他们在消化吸收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的同时, 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 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北宋初期, 当时名儒孙复等人有感于五代君臣父子伦纪的破坏, 大力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 宣传儒家道统说。宋仁宗庆历年间, 周敦颐在他的著作《太极图说》中, 用简洁、抽象的语言论述了宇宙生成和万物化生的问题, 提出了一切本于“太极”的观点。宋神宗熙宁前后, 张载以“气”为万物的本体, 二程 (程颢、程颐) 以“理”为万物的本体, 并对“气”和“理”这对重要的范畴各自作了论述。二程把“理”作为万物的本体, 认为“天下只是一个理”, “万物皆只是一个理”。张载和二程提出的命题, 成为宋明理学的命题, 从而将董仲舒的天人之学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南宋时期, 朱熹以儒学伦理学为核心, 糅合佛教及诸子之说, 建立了一个包括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在内的博大繁杂的逻辑体系, 回答了当时所能回答的一系列问题, 从而使儒学真正摆脱了几百年来佛教与道教的冲击, 重新恢复了权威。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 传统儒学终于从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逻辑层次清晰、论证严密的哲学理论体系。
(2) 程朱理学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其思想核心。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 批评佛道的学说为“虚学”。他们认为的虚实之别的标准在于是否讲求义理。然而,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在本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程朱理学家们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如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人伦也是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万物。即万事万物都有天理, 天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朱熹更强调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就是天理, 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他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 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 人性的美德显不出来了。为了能显现人性的美德, 他提出了“存天理, 灭人欲”的命题。在认识论方面,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认为“物皆有理”, 只有深刻探究万物, 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们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认为“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 掌握天下之理, 达到对普通天理的认识。朱熹更认为, “物”, 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而不是求科学之真。可见, 除了理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与“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外, 其他的理学理论如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等等, 也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 程朱理学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程朱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 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 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的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 创立儒家的“道统”;其三是把佛教与道教的禁欲思想吸收进来, 把它作为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 提出了“存天理, 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二、程朱理学特点的成因分析
程朱理学之所以具有以上特点, 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 但归根到底主要与宋代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形态密切相关。
(1) 程朱理学的特点, 适应了赵宋王朝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 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 纲常松弛, 道德式微, 这显然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 因此, 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 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而形成。程朱理学的产生, 出于儒学家革除时弊, 拯救文化, 整顿人心, 重树人伦与儒家价值, 重建儒学道德形而上学的主观努力。程朱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2) 程朱理学的特点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结果。 (1) 魏晋时期, 由于天下分裂, 大一统的政局不复存在, 儒学作为大一统的思想面临着来自佛教与道教的严重挑战。就儒教本身而言,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儒教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 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 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教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后来的孟子从“四端”说出发, 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 荀子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 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阴阳家的世界观上, 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但是, 这些论证要么不够充分, 要么混乱不清或者错误, 没能使儒学发展成逻辑层次清晰、论证严密的哲学理论体系, 遭到了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面临危局, 魏晋儒学家们向佛道学习并与之融合, 使儒学发展成为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玄学。魏晋玄学以精神性的“无”, 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 强调“以无为本”, 认为世间万事万物这些实际存在的“有”, 都产生于“无”, 体现在政治上, 便主张“无为”, 认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老百姓也要无为而处。它从“无为”出发, 为维护封建的纲常明教辩解。可以说魏晋玄学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讲儒家纲常明教的外道内儒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2)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 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 才能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佛教自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 逐步走向了一条中国化的道路。由于儒家在中国的正统官方地位十分巩固, 这使得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 “内 (儒) 外 (佛) 兼修”, 解释戒杀为仁, 戒盗为义。 (3) 道教的葛洪是最早把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的人, 他把神仙信仰与儒家思想捏合起来, 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义为本, 否则, 虽勤于修炼, 也不能成仙。道教兼采儒、佛、道三家之说, 有利于宣传推广。
隋唐时期, 国家统一, 由于统治阶级推行文治政策, 对儒、佛、道三教都予以扶持, 三教都得以各自独立发展, 并在各自发展中相互争论, 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 儒教日益处于劣势, 明显地感到来自佛道两家的压力。唐中叶以后, 儒学大师韩愈和柳宗元等人率先提出要复兴儒学。他们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 积极援佛入儒与援道入儒。韩愈对佛道进行了批判, 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 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 而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 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 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韩、柳等人试图建立一个能融会“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 经由以“北宋五子” (周敦颐、绍雍、张载和程氏二兄弟) 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 到南宋的朱熹可以说正式实现。
(3) 北宋学者大胆创新为程朱理学产生创造了条件。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 敢于疑经改经, 相互辩论, 相互启发, 独立思考, 大胆立论, 讲注义理, 为程朱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总之, 程朱理学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理论化, 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在理论体系的构建方面更多地吸收了佛、道的因素。它之所以具有这些特点, 一是适应了赵宋王朝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二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结果, 三是北宋学者大胆创新为其产生创造了条件。以上是我对程朱理学特点及成因的粗浅看法, 不足之处还望有关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摘要:程朱理学的特点有三:一是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理论化, 二是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三是在理论体系的构建方面更多地吸收了佛、道的因素。其成因也有三:一是适应了赵宋王朝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二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结果, 三是北宋学者大胆创新为其产生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高中,程朱理学,特点,成因
参考文献
[1]侯外庐, 邱汉生.宋明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法理学历史 篇9
庆典以系列活动方式进行:19日为开幕式及首届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颁发仪式以及中华护理学会百年庆典的高峰论坛, 晚上则是进入人民大会堂, 中华护理学会以答谢晚宴的形式感谢百年来支持、理解与热爱护理事业的来宾与代表。8月20日全天以4个分会场的形式, 即:首届中日韩护理学术交流, 第三届高级临床护理实践研讨, 护理管理改革创新研讨、全国护理学专业院 (校) 长论坛进行护理学术交流。8月21日, 中日韩护理学术交流继续进行, 最后以外宾参观考察相关医院为庆典尾声。
一
8月19日上午9点, 中华护理学会百年庆典活动在北京会议中心拉开帷幕, 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中华护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彭珮云、国家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冯长根、国际护士会主席Rosemary Bryant女士、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 以及来自世界各地和我国各省市地区约上千名护理专家出席了开幕式。卫生部部长陈竺为庆典题写了“积百年历史厚蕴, 谱世纪护理新篇”的贺词。
开幕式由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吴欣娟主持, 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李秀华致欢迎辞。
于1909年8月在江西成立的中华护理学会, 近100年来, 为我国护理学科的确立;高等护理教育的恢复、完善;护理管理工作的加强与改革;以及护士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福利待遇的改善等做出了不懈努力, 有效地推动了护理专业的发展。
出席庆典活动的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表示, 我国护理队伍是一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队伍, 是一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队伍。近年来, 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迅速, 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度重视护理工作发展, 大力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对于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 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批准设立的“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的首次颁奖仪式。
接着, 是观看《百年历史回眸》的录像片, 百年护理岁月呈现于眼前。在这些让人难忘的镜头里, 毛泽东主席2次为护士的题词分外引人注目, 分别是1941年题写的“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和1942年为中华护士学会延安分会题写的“尊重护士、爱护护士”。
开幕式在中华护士合唱团演唱的《中国护士之歌》:“柔情的双手, 迎接生命的希望;汗水和泪水, 流淌誓言的力量……”的优美旋律中, 在焰火的绽放中落下帷幕。
二
高峰论坛则是由卫生部医政司护理管理处处长郭燕红的“以人为本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域护理官员Ms.Kathleen Fritsch的“健康及发展趋势应用于护理”, 国际护士会主席Ms.Rosemary Bryant的“ICN在未来4年内面临的发展趋势和机遇”, 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李秀华的“传承、创新, 引领学科发展”, 以及日韩看护协会会长的演讲为主要内容。在对护理专业高屋建瓴的精彩演讲中, 全体与会人员感受到了全球护理发展的新浪潮。
与此同时,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会见了中华护理学会理事代表、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获得者和部分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卫生部部长陈竺、党组书记张茅陪同会见。
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 向中华护理学会百年华诞及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 向辛勤工作在医疗卫生战线的全国165万护理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并指出:护理事业是高尚的事业, 护士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各级政府要更加重视和支持护理事业发展, 全社会应更加尊重和关心护理工作者, 构建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和谐关系。并希望广大护理工作者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努力拓展服务领域, 热爱本职, 勤勉敬业, 创造更加优良的业绩, 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做出新的贡献。
三
如果说开幕式大气、精彩如一道华美的乐章, 高峰论坛是护理学术的一道精美盛宴, 副总理的接见是一幕激动人心的画面, 而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华护理学会欢迎晚宴则是一首难忘的歌曲。
当40辆大巴组成的车队在警车的护送下, 从北五环北京市会议中心开出, 缓缓地驶过长安街时, 车内车外都是一道如此耀眼与引人注目的风景。尤其是这近2000人的队伍走进人民大会堂, 享受晚宴的时候, 所有的人都兴奋不已, 他们感动于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 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荣光!
这的确是一顿精美佳肴, 除了味蕾上的愉悦外, 卫生部医政司长王羽富有诗意的演讲, 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的精彩表演, 克里木的歌唱与新疆代表的伴舞, 以及日本代表表演的舞蹈, 韩国代表以《大长今》为题的歌舞把晚宴推向了高潮。
四
次日, 以4个分会场的形式组成的护理学术交流也是百家论道, 内容丰富多彩。
1991年启动的每两年举行一次的中日护理学术交流会与1996年启动的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韩护理学术交流会, 对于提高中日韩三国的护理学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次是“首届中日韩护理学术交流”的启动, 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孙红、韩国看护协会副会长朴诚爱、日本看护协会理事永池京子等30多名代表作了精彩的发言。
“高级护理实践”是全球护理界关注并且讨论的重要议题, 这次为第三届“高级临床护理实践研讨”。此次研讨围绕相关热点问题, 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高级护理实践, 优化国民健康。来自于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香港护理学会、香港精神健康护理学院、澳门理工学院等多位专家、教授的精彩演讲把论坛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
“护理管理改革创新研讨会”则重点研讨了《护士条例》的实践现状、保证护士队伍稳定的举措、专科护士资质的认证、责任惩罚与现实管理之间的矛盾等议题。
在“全国护理学专业院 (校) 长论坛”上, 来自于英国、香港、台湾和内地多所护理学院的院长与教授各抒己见, 为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的进一步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法理学历史 篇10
一、理清核心含义:新课学习中史学概念教学重心
宋明理学一课中的历史概念之多, 是令人目不暇接的, 概念深奥, 内容晦涩难懂, 那么教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来理清历史概念的核心含义呢? 这要抓住本课核心概念“宋明理学”中的“理”。宋明时期究竟有多少“理”的学说呢?, 如何让学生理解不同人眼中的“理”与“心”的含义, 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精心选择上述历史人物的言论内容来理解各自的核心理念。如理解“程朱理学”的理时, 可向学生展示三段材料:
材料一:“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天者, 理也。有理而后有象, 有象然后有数。”“父子、君臣, 天下之定理,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 为臣尽臣道, 过此则无理。性即是理。仁、义、礼、智、信五者, 性也。今日格一件, 明日格一件, 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 《二程遗书》) 。”
材料二:“宇宙之间, 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 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 其纪之为五常, 盖皆此理之流行, 无所适而不在 ( 《文集卷七读大纪》) 。”
“昨谓未有天地之先, 毕竟是先有理, 如何? 未有天地之先, 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 便有此天地。理在先, 气在后? 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 但推上去时, 却如理在先, 气在后相似 ( 朱熹师生对话《朱子语类》) 。”
材料三:在朱熹看来。现实有两个世界: 一个是抽象的, 另外一个具体的;抽象的世界由理构成。一切事物, 无论是自然的或是人为的, 都自有其理。“理”指的是事物的终极标准, “理”的总和就“太极”。而具体的世界朱熹用“气”这个概念进行描述,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气”的凝聚, 都是按照理的模式凝聚而成。以建造房屋为例来具体说明, “一幢房子要建成, 必须按照建筑学的原理来建造。这些原理是永恒存在的, 任何人要想成为伟大的建筑师, 必须充分懂得建筑学的原理, 按照建筑学的原理来设计、施工, 这样它设计建筑的房屋才能牢固和持久。那些受过专门培训的外行建筑工人, 在建筑房屋时, 或许靠本能, 或许靠一定的实际经验, 对于建筑学的原理或者不懂其中道理, 或甚至根本不知道。结果他们所造的房屋, 由于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建筑学原理, 必然不能牢固持久 (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
通过上述材料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认识到不同人眼中的“理”有着不同的“结论”, 很显然二程眼中的“理”是宇宙的普遍法则, 是事物的规律, 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 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眼中的“理”是事物的规律, 是客观存在的。在社会生活中理还指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从两个人对“理”的概念理解看, 两人思想本质上是一致, 才有了“程朱理学”的称号。而朱熹的“理气论”含义理解, 则离不开材料二朱熹的师生对话、及材料三冯友兰对朱熹的理论的解释。在朱熹看来, 既然万事万物都有理, 那么统治者治理国家也和建筑房屋一样, 必须尊循治国之理, 古代圣贤的言论就是治国之理。这个国家社会如果都按古代圣贤言论组织行事, 就会安定兴旺, 否则就陷于混乱。朱熹深信有永恒之理, 古代圣贤言论就是永恒之理。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 在新授课环节只要知道上述概念核心含义即可, 无需进一步探究。
二、理解概念网络:一轮复习中史学概念教学重心
高三高考复习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较高, 学习目标定位为“进一步加深对史学概念理解”, 学生就要找到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且建构概念网络。要使学生的历史概念系统化、体系化、整体化, 教师的教学重心必须在角度指引、方法指引方面用力, 以帮助学生能够对历史学科真正宏观把握, 对微观史学概念清晰理解。那么, 有哪些常用角度指引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寻找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 进行历史思考。
1. 历史发展进程及历史规律。以宋明理学为例, 学生从理学的背景———三教合一作为概念网的源头, 根据历史发展进程, 进而构建理学在不同时期不同理学家的对其理论发展这样的一个小的概念网络。
2. 史学理论的运用。以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应用为例, 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与“心学”阶段, 一方面, 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本身具有自我调节、适用时代的本能。另一方面, 说明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如推动了宋朝的“文人画”的发展。
3. 架构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如由宋明理学的思想内涵, 可以联系到“修身养性”“中华民族性格”“文人气节”等, 由“理学”作为“新儒学”的发展可以联系到“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发展”等。
4. 横向与纵向联系。横向: 宋明理学与文艺复兴建构联系; 纵向: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发展历程, 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时期理学—明清时期儒学批判等, 由此认识到主流思想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的过程。
在一轮复习实际教学中,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宋明理学”概念, 至少要设计两个环节进行师生互动:
第一环节:学会提炼概念, 自主建构体系。
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历史影响三个角度回忆所学, 在分析、联系、思考基础上提炼概念。挖掘各种理学流派发展进程中的相同点, 提出问题思考, 教师根据问题重新整合资源, 根据学生情况创设问题情境, 指导、观察学生活动予以纠正,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建构与概念相关的体系。
学生处于学习主体地位, 整体梳理宋明理学知识体系, 结合教师提示, 通过回忆、翻阅有关复习资料, 认识再现宋明理学的内容, 在梳理过程中, 找到核心概念, 并准确表达出来。如历史背景方面: 儒学危机、冲击独尊地位、三教合一, 儒学者探索。主要观点方面: 世界本源、性即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心即理、致良知等。历史影响方面: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感等。
第二环节:学会培养能力, 真正提升素养。
教师布置研究任务, 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指导。根据学生对宋明理学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情况, 设计两个比较性的问题: ( 1)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求“理”的途径比较研究; (2) 比较朱熹与李贽对待儒家思想态度比较研究。根据问题与学生认知提供相应材料, 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一:朱熹一生著书是209卷, 编撰书籍是210卷, 注释有38卷, 校勘是72卷。朱熹认为宇宙之间, 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 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 其纪之为五常, 盖皆此理之流行, 无所适而不在。而陆九渊没有专书留下, 著作数为零, 只是后人为他编纂了文集。陆九渊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 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 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其中一句著名的话:“吾心即宇宙” ( 研究角度之一:著作数量相差悬殊) 。
材料二:“如果敌机来了, 朱熹就会叫他的弟子爬到书架上, 去翻查飞机的种类性能和各种防控的知识。”“陆九渊会让他的弟子闭目静坐, 泰山迸于前而目不瞬, 不为机声所慑。” ( 研究角度二曹聚仁先生的比喻) 。
材料三:夫人者, 天地之心, 天地万物, 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 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 不知吾身之疾痛, 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 不虑而知, 不学而能, 所谓良知也 (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
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 则要妙精微, 各有攸当; 亘古亘今, 不可移意, 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 而其所行所言, 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
材料五:前三代, 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 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固未尝有是非耳。……被服儒雅, 行若狗彘…… ( 李贽《藏书》) 。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方法, 选择自己的历史观点, 阅读补充资料并有效选择论据 ( 提取信息) ,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认识、思想碰撞、分享见解, 在分析综合历史信息基础上, 加深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的理解, 解释对相关比较性问题的观点, 进而形成知识体系。
第三环节:学会灵活运用, 提升思维能力。
此环节实效性就看是否会运用概念分析问题, 这就要使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历史概念来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例如, 可以运用“宋明理学“来分析宋朝的“文人画”、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 等等。
经过一轮复习后, 学生即将参加高考, 无论是知识和能力还是思想认识层面都有提高, 从培养目标看, 提高分数固然重要, 但绝不是唯一目标, 仍然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要求, 提升学生思维理解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仍很重要。高三后期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分层很明显, 基本有三层: 第一层次, 史实基础非常扎实, 历史概念表述规范准确、注意内外联系、历史逻辑、思路清晰;第二层次, 史实基础比较扎实, 历史概念表述比较规范、问题联系不全面、答题思路拓展不够;第三层次, 历史史实不扎实, 史实混乱、概念不清、答题表述不规范。面对这样的现状, 高三后期的试题讲评中史学概念教学重心选择应该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 提出不同学习目标的要求, 这就要理明各种学生层次, 找到其知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因此, 可以这样说不同的学情需要不同的学习目标, 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史学概念分层教学重心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向勇.学贵自悟, 守旧无功.中学历史教学, 2011, (7) .
[2]张帆.用概念教学提升历史复习效果之我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3, (3) .
[3]张帆.用概念教学提升历史复习效果之我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3, (3) .
法理学历史 篇11
下面,我结合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原理,谈谈我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以新异性来吸引学生
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差,往往在老师进教室以后还在嘻笑打闹,完全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如果不能及时让学生安静下来,把他们从课前的各种活动中吸引到课堂上来,那就很难保证教学时间的充足,更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有的老师的上课的时候大声喊叫,甚至使劲的拍桌子,但往往收效甚微。
在走进教室的时候,为了更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有新异性的动作和事物,比如,可以先放一段视频,或一段音乐,或在黑板上写几个大字,或高举一个教学用具等等,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以后,再来组织上课,很多学校规定老师进教室得先喊上课,学生起立后“老师好”,“同学们好”,其实我们完全不必拘泥于此。从新异性的角度来说,拍桌子、也是可以用的一个方法,但不论是哪种方法,都不能长期使用同一招,有效的关键在于一个“新”字。
二、用兴趣来抓住学生
要让学生对教学维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只靠新异性是不够的,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可以而且必须让更多的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感兴趣。
心理学的随意注意理论告诉我们,随意注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个体的知识经验,活动的组织、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等。
首先,从学科内容来看,我们无法作根本性的改变,但在材料的选取上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对于刚步入青少年时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又还远不成熟,因此教学内容的表述也要做到能具体的就绝不抽象。
其次,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与任务也是维持其注意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每一堂课之前,我们可以用投影等方式把这节课的教学(学习)目的给学生交待清楚,同时对有些目的稍加解释,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一节课该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现在很多学校,都把揭示教学目标作为其教学模式中的第一个阶段。
另外,根据心理学随意后注意的理论,我们在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要让他们增加对这些任务的了解,让他们真心喜爱这门学科,学习任务要由易到难,只要学生取得了一点进步,即便是很小的一点成绩,也要积极的给予肯定,通过发掘学生的成就感来培养学生对本学科长期的兴趣。如果一开始对学生要求太高,就会让学生觉得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太难,从而降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三、课堂多样化
(一)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信息整合过程中存在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指是人们在对一事物印象一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上课的时候,要尽量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分成不同的几个部分,把一节课安排成几个不同的活动环节。不同的环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有自主阅读、完成学案练习、小组作业互批,问题抢答、小组竞赛等。环节越多,“首”就越多,“近”也越多,对学生的影响越就越深刻。
(二)心理学家还认为,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一般情况下,对信息采用多种方式编码会收到更好的记忆效果。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长时记忆中主要涉及的是语义代码,同时人们也将视觉表象编入长时记忆。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持久地掌握知识,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听、看、读、写等各种方式让学生接触知识,另一方面,对任何一个知识,我们要做到让学生听懂,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比单纯的背诵记忆的效果要更持久。千万不能让学生把上课变成是单纯的“抄黑板”课和“念经”课。上课是一个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一个思考贯穿始终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理解,就无法形成语义代码。另外,为了形成更丰富的视觉表象,要尽量用挂图、投影或视频来表现地理事物和还原历史事件。
四、复习合理化
学习不但是一个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巩固旧知识。这就需要我们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呢?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长时记忆和遗忘进了研究,从他的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到,节省量随着初学与再学时间间隔的加长而减少,即遗忘的数量逐渐增多。一个明显的结果是,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第一个小时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我们要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
根据有关研究和实践,我对复习做如下安排:第一次复习,在学习结束5~10分钟进行,一般是在下课前几分钟,通过齐读、表格展示、完成学案练习、老师总结等方式来进行。第二次复习,一般是在学习的第二天,即在上新课之前,通过提问、复述或齐读来完成,也可以融合到新知识的学案练习当中。如果有时连续两三天不上课,就必须通过家庭作业来达到这一目的。第三次复习在一个星期以后,主要是采取综合练习的方式来进行。第四次复习一般安排在一个月后,主要是通过单元复习和单元测试的方式来进行。第五次复习是在半年以后,即每个学期结束前,安排一段时间综合复习一个学期所学过的知识。这样既符合记忆规律,也和期末考试的安排一致。
总之,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新学科,有和其它学科的不同之处;同时作为一门文科综合的学科,和其它学科特别是政治、历史、地理学科又有很多共同之处。我们既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又要加强学习和借鉴;坚持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把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