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发展心得体会

2024-10-03

服务发展心得体会(精选8篇)

服务发展心得体会 篇1

“服务发展,提质增效”

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心得体会

中心“服务发展,提质增效”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动员会后,详细解读了单书记重要讲话内容,深感在当前开展“服务发展,提质增效”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自身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在工作作风效能建设活动中需要解决和提升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在新的一年中,首先要紧紧围绕 “服务发展,提质增效”这一主题,以此次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为契机,把作风效能建设摆在自身工作的突出位置,以作风建设带动整体工作的提升。按照中心党组制定的“服务发展,提质增效”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方案”和“本职业务工作要求”加强学习、提升境界,强化自身争先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开展“七查七看”活动为抓手,采用多种办法深入查摆问题,逐一对号入座,进行整改,确保问题找准找全,并在查摆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整改措施,抓好落实,接受监督。加强药库制度建设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狠抓管理落实、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为病人服务的工作宗旨,严把药品质量关,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解决药品供需与建立药品长效管理机制结合起来,把抓好药房窗口前台服务质量、工作作风以及效能建设

与当前纪律作风整顿与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结合起来,为中心两个文明建设、为病患群众努力工作,用扎实的工作成绩全力推进中心各项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药库:石晓莉

2012年2月7日

服务发展心得体会 篇2

为促进服务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商务部会同33个部门历时两年, 制订了《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简称《规划》) , 对此,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周柳军司长对《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进行如下解读:

《规划》出台背景

(一) 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

当前, 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0%左右, 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达到50%。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1980-2010年, 世界服务出口总额从3673亿美元扩大到36639亿美元, 30年间增长了9倍, 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七分之一增长到近五分之一。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服务贸易在结构性调整中爆发新的增长力, 显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第一, 世界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超过货物贸易发展速度。2000年以来, 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速9.3%, 超过货物贸易8.8%的发展速度。目前, 服务进出口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达到约五分之一。

第二, 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超过发达经济体。2000年以来, 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迅速增长, 发展速度超过占国际服务贸易主导地位的发达经济体。2000-2008年间, 印度、俄罗斯、中国、巴西的服务出口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4.7%、23%、22%、16%, 高于北美洲地区8%、欧洲地区13%的年均增速。金融危机之后, 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恢复速度也快于发达经济体。

第三, 高附加值新兴服务贸易比重超过传统服务贸易。全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占比逐步上升, 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占比逐步下降, 2006年首次低于50%。云计算、物联网的发展将进一步强化该趋势。

第四, 商业存在形式实现的服务贸易超过跨境服务贸易。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从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转移。当前, 服务业跨国投资占全球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二。通过商业存在实现的服务贸易已经超过全球的一半。

世界服务贸易呈现的新态势, 主要源于全球服务领域正在经历的深刻变化。一是制造业服务化。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正转变为服务企业, 制造业呈现服务化新趋向。一方面, 企业依托制造业发展服务业, 核心技术服务化。通过产业链重组, 企业的经营重心逐渐从加工制造转向流程控制、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客户管理等生产性服务, 向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另一方面, 企业战略转型发展服务业, 主营业务多元化, 向管理咨询、医疗、金融等新兴高增长业务拓展。随着产品提供者向集成服务提供商转型, 制造业的服务投入、服务产出比重上升, 全球产业链延伸、价值空间拓展、服务市场扩大。二是服务业信息化。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的技术创新, 提高了服务业信息化程度, 服务交易更加便利, 服务的可贸易性进一步增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异军突起。当前, 以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新方兴未艾, 催生了新的服务业态, 提升了服务业的产业能级, 扩大了增值空间, 为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和高附加值服务外包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三是服务业国际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及区域经济合作共同推动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具有可预见性的自由贸易框架, 各国部分降低了服务市场的进入壁垒, 促进了服务业国际化进程。跨国公司加快全球资源整合, 通过离岸服务外包、服务业跨国投资加快了服务业国际化进程。服务业发达国家, 通过大力扶持服务贸易发展, 巩固和增强了本国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新兴经济体通过大力扶持服务外包等新兴领域的发展, 抓住服务业跨国转移机遇, 创造了新的比较优势。四是消费结构优化。联合国认定, 2008年为世界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第一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和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需求结构升级, 服务消费成为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在服务经济发达国家, 服务消费已经是私人消费的主要形式, 服务消费支出迅速扩张,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在发展中国家, 收入增长,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逐步完善, 也增强了服务消费方面的有效需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变革, 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全球产业结构没有改变,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趋势没有改变, 以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为重要特征的世界贸易发展前景没有改变。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信息化、服务业国际化、消费结构优化的发展趋势还将逐步强化, 以服务业跨国转移和要素重组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将不断加速,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将继续成为世界各国全面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

(二) “十一五”期间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为“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 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对外开放有序推进, 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贸易结构逐步优化,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竞争优势初步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06-2010年, 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从1917亿美元增长到3624亿美元, 增幅达89%, 年均增长17.3%。其中, 服务出口年均增长16.8%, 是同期全球服务出口平均增速的两倍。从历史数据来看, 中国服务贸易规模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1980年至今, 中国服务出口增长了67倍。其中, 从1991年到2003年, 突破1000亿美元用了12年。从2003年到2006年, 突破2000亿美元只用了3年。

二是国际地位不断提升。2006-2010年, 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全球占比从2006年的3.6%增长到2010年的5.1%, 世界排名由第八位上升到第四位, 其中, 服务出口的世界排名从2006年的第八位升至2010年的第四位;服务进口的世界排名从2006年的第七位升至2010年的第三位。

三是贸易结构逐步优化。2006-2010年, 计算机、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进出口总额从313.4亿美元上升到702.9亿美元, 增长约1.2倍, 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6.3%上升到19.4%, 年均增长22.4%;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进出口总额从1184.6亿美元上升到2177.3亿美元, 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61.8%下降到60.1%, 年均增长16.4%。

四是区域协调不断加强。东中西部依托各自优势, 实施错位发展, 初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服务贸易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以人力资本密集为特色的现代服务贸易聚集发展态势, 中西部依托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 在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及劳动密集型现代服务贸易领域取得较大进展, 区域协调联动效应日益加强。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 中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还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面临较严峻的挑战

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 也要直面中国服务贸易基础还比较薄弱的现实。长期以来,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五个“不平衡”。一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 中国服务出口占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全球平均水平 (基本保持在20%) 的一半左右。例如, 2010年, 这一比重的世界水平为21%, 而中国只有9.7%。二是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发展不平衡。中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逆差行业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旅游等领域。2011年前三季度, 运输、旅游和保险服务贸易逆差额分别达到329亿美元、193亿美元和122亿美元。三是服务贸易行业结构不平衡。近年来, 尽管中国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很快, 2006-2010年的年均增速达到22.4%, 但是它们在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偏低, 五年间仅从16.3%上升到19.4%。与此同时, 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仍占据中国服务贸易的主导。2006-2010年, 它们的增速为年均16.4%, 低于高附加值服务贸易, 但是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仍高达60%以上, 五年间仅从61.8%调整到60.1%。四是服务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运输、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广告宣传等领域较内陆地区具有明显优势, 目前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2010年, 75%的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91%的服务贸易集中在东部11个省份, 其中北京、上海和广东占65%;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合计占比仅为9%。五是服务贸易国际市场结构不平衡。中国服务进出口主要集中于中国香港、欧盟、美国、日本、东盟等国家 (地区) 。2010年, 我国与这五大贸易伙伴的服务贸易额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61%。其中, 香港一直是我国最大的服务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和顺差来源地, 双边服务贸易占中国服务贸易的比重达到四分之一。

(四) “十二五”期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当前, 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有所放缓, 中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未来五年,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形势复杂, 但总体看, 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上看,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经济体系加速改革和全球治理结构深度调整, 促使各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区域经济金融合作进程, 以服务业跨国转移和要素重组为主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速, 为中国服务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从国内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中国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基础日益巩固,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制度环境不断完善, 为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要适应“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形势新变化, 继续抓住和用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科学合理规划服务贸易发展。

《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就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重点领域等作了全面部署, 并提出了明确的政策举措和保障措施。

(一) 五个发展目标

国家“十二五”规划第五十一章第三节就“十二五”时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了明确部署:要促进服务出口,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在稳定和拓展旅游、运输、劳务等传统服务出口同时, 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建设若干服务外包基地。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 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 引进优质资源, 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规划》对这一宏远目标做了具体细化, 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贸易规模要稳步扩大。2015年, 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6000亿美元, 年均增速超过11%;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和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稳步提高。二是贸易结构要不断优化。2015年, 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咨询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45%;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运输、旅游、分销等服务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三是对外开放水平要日益提升。逐步提高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度, 扩大通信、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商业服务等行业的商业存在规模, 提升经营服务水平, 带动、培育和壮大国内产业。四是国际竞争力要不断增强。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运输、旅游、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咨询、分销、研发等行业服务出口规模显著扩大, 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 打造“中国服务”。境外商业存在数量明显增加, 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和品牌的服务外包企业, 国际市场开拓能力逐步提升。五是服务贸易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东、中、西部各地比较优势, 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地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 构建充满活力、各具特色、区域协调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

根据《规划》的具体部署, “十二五”时期, 中国将坚持服务贸易均衡协调发展, 即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 以及服务进口与服务出口的均衡发展。过去10年, 国内消费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 今后还会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速, 服务进口也将随之增长。按照服务进出口基本保持平衡的发展趋势, 今后五年, 内地进口服务累计将超过1.25万亿美元。未来五年, 服务贸易将在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七项战略任务

为确保“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规划》确定了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健康快速发展的七项战略任务。一是继续推动重点行业服务出口。为了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升贸易质量和效益, 要在进一步巩固运输、旅游、建筑等行业的规模优势的同时, 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体育等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出口, 并重点培育通信、金融、会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传媒、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 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二是继续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为确保“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贯穿于服务贸易发展全过程, 也为了更加充分地体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战略要求, 《规划》更加重视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工作, 鼓励外资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流服务等;更加重视稳步扩大现代服务进口, 支持引进设计、研发和营销等方面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加重视与重点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管理机构建立联系, 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交流与合作, 深化“两岸四地”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三是加快服务贸易企业“走出去”步伐。为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国服务”走向世界, 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规划》就服务企业“走出去”进行了统筹规划, 包括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国别投资环境报告制度;加强多边贸易谈判和自贸区谈判等, 以大力推动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积极引导企业灵活运用跨国并购、绿地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海外投资活动, 积极获取境外营销网络和品牌专利等。同时, 《规划》在推动服务企业“走出去”方面更加注重聚焦重点, 充分体现重点国别与重点领域的有机结合, 重点推动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自身优势的服务贸易企业开拓不同的重点目标市场。四是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企业。为更好地发挥企业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市场主体作用, 《规划》要求尽快建立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企业运营模式, 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 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 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 明确在运输、建筑、旅游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以及通信、金融、会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要逐步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服务贸易企业或跨国公司。五是推进服务贸易领域自主创新。为更好地发挥“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 《规划》明确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体制, 鼓励服务企业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 积极拓展服务贸易领域投融资渠道, 发展创业投资。六是促进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为更好地实现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规划》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特点与发展方向出发, 就各区域的重点行业、重点载体、重点区域等进行了统筹安排与布局, 同时强调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贸易区域发展新模式,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推动全国服务贸易整体协调发展。七是加快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为更好地发挥服务贸易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 着力发展金融、设计、研发等领域的服务贸易, 进一步扩大咨询服务等前沿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 八项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法规体系。法制保障是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保障。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大家庭中的一员, 中国一直是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坚定支持者。“入世”以来, 为了切实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 中国加大服务贸易法制建设力度, 有效推进有关法律法规与国际规则逐步接轨。《规划》进一步提出, “十二五”期间, 要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前提下, 制定和完善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法律法规, 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明确激励措施, 加强服务贸易管理、促进、统计等工作。

二是完善统计体系。统计分析是政策制订的重要依据, 统计监督是政策执行的重要保障。2007年,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建立。2010年, 商务部、国家统统计局联合修订《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探索建立以以企业调查为基础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为了进一步提升升服务贸易管理和促进工作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性, , 《规划》就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统计分析体系作出了具体体规定, 包括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法规体系, 包括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协调的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贸易统计计数据发布制度;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 建设公共信信息服务平台等等。

三是强化管理机制。当今, 世界各国的政府在服务务贸易管理和促进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可或缺。中国服务贸易要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管理机制, 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2006年, 商务部成立服务贸易司。2007年, 商务部等35个部门建立了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 搭建了一个各成员单位凝聚共识、共享资源、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2011年5月, 商务部对部分司局进行机构更名和职能调整, 服贸司增加了部分服务业管理职能,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了进一步强化服务贸易管理职能, 《规划》提出, “十二五”期间, 要不断完善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 统筹宏观规划、调查统计、贸易促进、政策协调、对外谈判等工作。充分发挥服务贸易跨部门协调机制的统筹及引导作用, 建立服务贸易重点企业联系机制, 集成政策资源, 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 集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于一体的服务贸易促进机制, 建立服务贸易支持网络。

四是构建促进体系。服务贸易发达国家 (地区) 的民间促进体系往往都十分发达, 它们构成了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的市场基础和社会基础。受中国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影响, 中国的服务贸易民间促进体系还不够发达, 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 培育促进主体, 完善促进机制, 健全促进网络, 搭建促进平台。为此, 《规划》提出, 要研究推动建立专门的服务贸易促进机构, 为服务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贸易展览、专业培训、技术辅导、海外推广等服务, 通过发展海外分支机构逐步构建境外服务贸易促进网络;加强与境外贸易促进机构特别是专业服务贸易促进机构的联系沟通,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办好“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 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创造商机;加强服务贸易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培养金融、会计、评估、保险、信息、商务中介等行业急需人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规划》明确规定, 未来五年, 要为境内外企业搭建国际交易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贸易促进活动。目前, 这一项工作已经顺利开展。经国务院批准, 从2012年开始, 中国商务部将每年在北京举办中国 (北京) 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中文简称京交会, 英文简称CIFTIS) 。京交会定位于一个国际性、国家级、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促进平台, 主题是“服务贸易:新视野、新机遇、新发展”。今后, 商务部将会同各地区、各部门以“京交会”为龙头, 搭建一个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体系。

五是优化贸易环境。贸易便利化可以为服务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是当前工作的一个难点, 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改进和完善的重点。《规划》提出, 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综合运用驻外机构、公共信息平台、多双边合作机制等渠道, 为服务企业海外投资和服务出口创造良好环境, 具体包括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 对以实物载体形式出口的服务提供通关便利;为服务贸易商务签证、进出境审批提供便利;鼓励和帮助企业获得进入国际市场所必需的资质认证, 推动学位、培训、执业资格认证等国家间互认, 为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走出去”提供便利等。

六是创新扶持政策。不论是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发达经济体, 还是在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 服务贸易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 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中国政府借鉴主要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做法, 在文化、技术、服务外包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有效地促进了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今后一个时期, 为了进一步巩固扶持政策成果, 有效地扩大服务出口, 《规划》提出了一些新的更高要求, 包括制定和完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优化贷款审批程序, 开发适合服务贸易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 积极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等。

七是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在服务贸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加强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既有利于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为服务进口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 又有利于提升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为扩大服务出口提供必要的权益保障。《规划》十分重视这项工作, 对今后五年内的工作作了总体安排, 包括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加强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的衔接, 完善与服务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社会公众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形成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文化氛围等等。

八是培育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既是服务贸易民间促进体系的基础, 又是服务贸易行业自律体系的核心。2007年, 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服务贸易协会, 商务部会同各相关部门组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协会指导委员会。2008年、2009年,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分别成立了通信与信息服务贸易专业委员会、文化贸易专业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目前, 各地也在陆续建立当地服务贸易协会组织。但总的来看, 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综合性、专业性行业协会发展都还比较有限, 行业协会在加强服务贸易行业自律、协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 《规划》把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单独列为一项保障举措予以规定, 要求按照市场化原则, 积极培育服务中介组织, 具体包括制订并组织实施行业职业道德准则, 推动行业诚信建设;推动行业协会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企业诉求, 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制定, 参与行业标准和行业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条件的制定;引导行业协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维护国内产业利益, 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与国际相关行业协会建立合作机制, 指导和协调企业多渠道、多层次开拓国际市场等等。

(四) 三十个重点领域

服务贸易涉及领域众多。世界贸易组织所界定的范围就包括12个大类、160多个分部门。《规划》立足国情, 着眼长远, 根据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按照“突出重点、明确目标、统筹安排”的原则, 选择30个领域作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 力争有所突破。这些服务贸易领域首先涵盖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领域, 如旅游、建筑服务等, 其发展方向在于“巩固优势”;其次涵盖了一些符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新兴领域, 如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 其发展方向在于“重点培育”。通过这些重点领域的优先发展、率先突破, 可以带动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全面协调发展。

服务贸易“重点领域”是《规划》各项发展目标的具体指向, 也是各项政策举措和保障措施的聚焦之处。它们共包括旅游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技术贸易、对外劳务合作和承包工程、建筑服务、海洋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铁路运输服务、公路运输服务、货运代理服务、医疗和生物医药服务、教育服务、会计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广播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服务、保险服务、证券期货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电信服务、邮政和快递服务、环境及节能服务、律师服务、租赁服务、广告服务、会展服务、分销服务、住宿餐饮服务、体育服务、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服务等30个领域。针对各领域服务贸易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 《规划》细化了各领域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 大部分领域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量化指标,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的实施安排

《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启动早, 历时长, 在起草、完善《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两年多时间里, 其中提出的一些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已经在同步推进实施。特别是今年以来, 我们已经着力在服务贸易统计直报系统建设、完善重点服务领域管理机制和促进体系、打造以中国 (北京) 服务贸易交易会 (“京交会”) 为龙头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等方面开展工作, 为《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与实施打好了前站、奠定了基础。

为了更好地实施《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我们提出了“大服务”发展理念, 其核心思想就是在全球视野和全产业链概念之下, 通过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推动重点服务领域在贸易体量、新型业态、贸易效益、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大服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做“大”服务贸易。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服务贸易“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扩大服务贸易规模, 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二是实现服务贸易发展的“大”协调。要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均衡协调发展, 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 服务出口与服务进口均衡协调发展, 服务领域“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 服务贸易各行业领域结构合理、协调发展, 服务外包离岸与在岸协调发展等。三是促进部门资源、社会力量和地方优势“大”联合。我们要完善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 按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 鼓励发达地区继续做大做强, 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促进中西部地区迎头赶上, 夯实服务业基础, 培育新的比较优势, 有效推动区域化分工、差异化竞争、协调化发展。

服务群众 服务发展 篇3

作为监督检查价格改革方案和价格调控措施贯彻落实、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和反垄断的重要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所开展的工作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反价格垄断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一批大案要案被查处;建成并开通全国四级联网的12358价格举报系统,价格举报办结率稳步提升,使得价格举报“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这些工作有效规范了市场价格秩序、维护了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定位转型,时不我待。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进机关定位转型”学习讨论活动开展以来,按照委党组总体要求和统一部署,价监局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完成了一系列“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有效推进了活动的开展。

定位转型,规定与自选动作相结合

“在定位转型方面,价监局由于从事市场监管的特殊工作职能性质,起步较早,形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随着简政放权的深入推进,政府职能将更多地由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随着价格改革的深入推进,政府直接定价的范围越来越小,价格工作的主要任务将由制定价格政策转移到监管价格行为,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任务更加艰巨。”张汉东表示,定位转型要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气,才能有更大作为。

在“推进机关定位转型”学习讨论活动中,价监局除了完成委活动方案规定的任务,还增加了三项“自选动作”:一是结合工作实际,增加学习内容。集中学习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加强市场监管的内容,以及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等学习内容。二是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三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针对12358价格举报系统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根据价格监管的实际需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拓展系统功能,提高工作水平,促进价格举报工作的规范化、透明化、长效化。

“通过深入开展学习讨论,全局干部思想认识得到提高,进一步增强了推进机关定位转型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张汉东指出,在活动第一环节,价监局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进展顺利。一是统一了思想认识。全局同志一致认为,必须科学认识和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主动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解决监管理念、职能、方式和作风方面存在的不适应问题,才能正确定位,积极转型,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二是聚焦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走访和开展座谈等多种方式征集到了意见和建议,梳理和汇总了价监局在定位转型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对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尽可能做到边学边改、边听边改。三是明确了转型方向。经过学习讨论,对于价监局在定位转型方面的差距和不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于转变职能定位,着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不断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力度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价监局作为执法监管机关,近年来在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宏观调控大局,正确定位自身职能,积极推动工作转型,及时把工作重心由监管政府定价转移到市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上来,价格监管与反垄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但是,对照中央和委党组要求、系统和群众期盼,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动监管重心、方式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继续转型,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经济发展,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张汉东表示。

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职能也应随之转变。实践已经证明,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必须与时俱进,对工作职能的定位转型作出战略思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价格监管与反垄断工作必须坚持服务于宏观调控大局,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判断为指引,致力于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保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深刻内涵及蕴藏的机遇挑战,把握社会公正、万众创业、扩大消费的时代特征要求,突出重点,开拓创新,着力规范市场价格行为,积极倡导公平竞争,降低交易成本,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不合理负担,提升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能力与本领,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价格环境。”在谈到价监局定位时,张汉东指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着力提升执法水平,提高监管效率,转变工作作风。

——进一步提升执法水平。要始终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切实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的同时,坚持治标与治本结合,整治与规范并重。切实做到“查办一个案件,规范一个行业”。对于反垄断执法,要不断拓展执法的广度和深度,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总结有益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和环节,健全执法机制和措施,不断提高反垄断执法的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下一步要在完善12358系统功能,加强技术保障,在确保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加强市场价格预警分析、市场价格波动监控,加大反价格垄断执法和市场价格行为监管力度,继续查处价格垄断、乱收费、乱涨价等大要案,密切关注涉及民生和企业领域的价费问题,提高价格监管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提升价格监管效率,提高依法履行价格监管职责的能力。

——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近年来,价监局及时转变工作重心,不断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但是基层价监机构,特别是市县两级由于机构弱化、观念落后等原因,各种“不该管、不能管、不好管、不敢管”的错误认识和懈怠思想还有“市场”,执法不作为、执法不严格、违法不查究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系统形象和整体合力。在抓好自身作风建设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全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履职尽责能力,用铁的纪律打造过硬执法队伍。

总结提升,推动落实,释放成果

“价监工作特别是反垄断工作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对于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意义重大,在服务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地位与作用将日益凸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也必将大有可为。为进一步推进价监工作,结合机关定位转型,价监局采取了一系列实际举措。”张汉东指出。

一是严格贯彻落实国发20号文件。作为牵头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的部门,价监局出台了《关于落实<意见>涉及国家发展改革委重点工作的分工方案》。同时,在加大相关任务督促落实力度的基础上,向国务院汇总报送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报送2014年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重点任务工作方案的报告》等文件。

二是切实加强市场价格行为监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放开了一批商品和服务价格,后续还将陆续放开所有能由市场形成的价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同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价监局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把价格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重心,进一步转移到市场价格行为监管上来,健全监管机制,完善监管规则,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水平。

三是着力加强反价格垄断执法。深入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关于“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改革任务,加快形成纵横协调、上下联动的监管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积极查处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案件。有效整合系统力量,紧紧抓住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行业和领域,集中力量查处价格垄断大案要案,对典型案件予以公开曝光,促进和维护公平竞争。

四是进一步完善价格举报工作。12358价格举报系统正式开通以来,总体运行稳定,价格举报办理效率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部分地方仍存在举报电话不畅通、座席设立不达标、举报办理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监管职能的发挥。针对举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价监局开展了集中调研,以发文公开通报等形式督促各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价格举报工作,确保系统全面正常运行,推进价格举报工作科学化、透明化、规范化。

“机关定位转型,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同时,要同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到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调控和监管同步加强。”在谈到全委定位转型时,张汉东特别强调,要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建立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竞争政策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基础性作用。“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有助于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打破市场分割与垄断,使企业和产业在竞争中优化升级,为经济转型提供‘源头活水,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服务发展心得体会 篇4

精选范文:廉洁从政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心得体会(共2篇)园区开展“廉洁从政、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以来,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增强了“廉洁从政、服务发展”的意识,正确领会了此次活动的指导思想,做到了提高自身素质、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特别是通过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的有关讲话和论述,感触颇深。我认为这是一次深刻的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教育,是一次党性的自我检验和锤炼。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汲取深刻教训,加强廉政建设

(一)忽视理想、信念教育,放松世界观改造是毕玉玺、马向东等人犯罪的根本原因。“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是周恩来同志的座右铭,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段革命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的各级干部。尤其是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艰巨任务和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一刻也不能放松个人世界观的改造,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二)要有做人、做事的准则,建立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胡锦涛同志提出牢记“两个务必”的讲话非常重要。我们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三)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从根源上治理腐败。一个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是一个腐败的权力,这是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告诉我们的,要加强对各级干部的监督。

二、寻找差距,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提高政治素质。一是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要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二是不断加强党性修养,面对复杂的环境,时刻以党员标准对照要求自己;三是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二)提高思想素质。一是加强学习,通过学习,筑牢思想防线;二是继续提升人格修养,要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三)提高作风素质。一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成为人民的公仆;二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三是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四)提高廉政意识。一是要进一步严于律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二是要树立廉政的楷模,以孔繁森、郑培民为榜样做勤廉兼优的干部。

三、振奋精神,做好当前工作

(一)要做到政治上坚定,自觉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按照上级的要求做一名符合党的要求的干部。

(二)要做到思想上成熟,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

(三)要做到工作上更加敬业,尽职尽责,恪尽职守,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要在廉政上做到慎独、慎微、慎行,从小事上就严格要求,要三思而后行,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自觉抵制各种腐败现象,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实在在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干好本职工作,为园区建设做出贡献[廉洁从政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心得体会(共2篇)]篇一:廉洁从政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心得体会

廉洁从政 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心得体会

园区开展“廉洁从政、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以来,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增强了“廉洁从政、服务发展”的意识,正确领会了此次活动的指导思想,做到了提高自身素质、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特别是通过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的有关讲话和论述,感触颇深。我认为这是一次深刻的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教育,是一次党性的自我检验和锤炼。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汲取深刻教训,加强廉政建设

(一)忽视理想、信念教育,放松世界观改造是毕玉玺、马向东等人犯罪的根本原因。“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是周恩来同志的座右铭,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段革命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的各级干部。尤其是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艰巨任务和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一刻也不能放松个人世界观的改造,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二)要有做人、做事的准则,建立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胡锦涛同志提出牢记“两个务必”的讲话非常重要。我们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三)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从根源上治理腐败。一个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是一个腐败的权力,这是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告诉我们的,要加强对各级干部的监督。

二、寻找差距,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aaa

(一)提高政治素质。一是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要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二是不断加强党性修养,面对复杂的环境,时刻以党员标准对照要求自己;三是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二)提高思想素质。一是加强学习,通过学习,筑牢思想防线;二是继续提升人格修养,要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三)提高作风素质。一[廉洁从政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心得体会(共2篇)]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成为人民的公仆;二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三是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四)提高廉政意识。一是要进一步严于律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二是要树立廉政的楷模,以孔繁森、郑培民为榜样做勤廉兼优的干部。

三、振奋精神,做好当前工作

(一)要做到政治上坚定,自觉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按照上级的要求做一名符合党的要求的干部。

(二)要做到思想上成熟,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

(三)要做到工作上更加敬业,尽职尽责,恪尽职守,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要在廉政上做到慎独、慎微、慎行,从小事上就严格要求,要三思而后行,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自觉抵制各种腐败现象,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实在在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干好本职工作,为园区建设做出贡献

篇二:增强党性、严守纪律、廉洁从政学习心得体会 增加党性、严守纪律、廉洁从政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9月,云南省司法行政系统开展了增强党性、严守纪律、廉洁从政专题教育活动动员,动员会上,厅领导从多方面分析了此次活动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紧迫性。随后监狱也召开了动员会,监狱领导结合监狱实际情况,强调了此次活动的形势需要及相关工作安排。通过多次学习,我对此次专题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学习心得

1、增强党性,做为一名公务员,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增加政治定力,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树立和增加党性意识,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根本要求,是保持和提高党的先进性。凝聚力、战斗力的思想基础。通过增强党性,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

2、严守纪律,无规矩不方圆,在工作过程中,应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增强廉政意识、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作为党员,不管职务高低、党龄长短,只是违反党纪国法,都必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督,接受法律法规的处罚。

3、廉洁从政,坚定理想信念、严格自律、廉洁奉公应是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此次学习,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增强党性、严守纪律、廉洁从政三个方面自检自查,发现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增强党性方面,由于自己不重视学习,一直自认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通过这次学习才知道自己存在的巨大差距。虽然经常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党组织的一切学习活动,但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上,总是比较被动,政治学习以为是走过场。没有真正做到思想的提高。

2、严守纪律方面,虽然我始终能做到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有所弱化,以旁观者身份对待党员干部违法违纪事件,不能深刻认识到党的纪律的组织性和重要性。

3、廉洁从政方面,在工作中自己重事务,轻学习,认为自己身处基层,在廉洁从政方面肯定不会有问题。造成了思想的麻木懈怠,不够坚定。

三、整改措施

1、强化理论学习。要切实提高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树立活到老、学到老,工作不止、生命不止、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不止的思想。建立个人学习计划,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刻苦的学,扎扎实实[廉洁从政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心得体会(共2篇)]的学,要求真知、见实效。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同时,也结合自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知识,以适应本职工作的需要。

2、牢记党的宗旨。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经

常用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检查对照自己。认真学习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事迹,并用之激励自己,鼓舞自己。以党员干部违规违纪事件警醒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功过荣辱,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单位和部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积极认真的做好本职工作。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老老实实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工作。

服务发展心得体会 篇5

在作风教育实践活动的统一安排部署学习阶段中,积极参加了单位的集体中学习和个人自学,按要求认真和系统学习了有关文件和领导同志讲话。这次教育活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推进作风转变,机关效能加强的重要保证,对个人来说,作风教育实践活动对于自己提高认识,改进工作风风,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加强学习,立足本职工作。

学习,是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作为一名我们终身的任务。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改进了学风,使自己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坚定了理想信念。有了理想信念,才有了精神支柱,才能统一思想、团结一致、立足本职、克己奉公。通过学习,增强自身工作的预见性、洞察力和驾驭力。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创造业绩的行动。

二、转变作风,遵守职业道德。

在教育活动中,每个人都肩负着重大而光荣的责任。因此,必须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等观念,努力学习掌握一流的职业技能,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

三、提高职业能力,争创一流成绩。

现在的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因循守旧,不注重职业能力的提高,那么就要落伍,就谈不上服务。因此,职业技能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要立足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职业能力,才能“践承诺、促发展”争创一流成绩。决不能把作风教育实践活动停留在口头上空泛论论、无所作为。

四、迎难而上,狠抓作风整顿。

发展在克服困难中实现,才干在克服困难中增长。我们在发展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关键是以什么态度来对待。我们要通过作风作风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遇到困难就躲,碰到麻烦就绕,遇到阻力就退的现象,要直面困难,敢于碰硬,用动态的思路、发展的办法努力解决难题。

作风教育实践活动自查自纠整改措施

按照要求,结合本人在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表现,对照作风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进行了自查,经过自查我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工作方法、及日工作的执行力度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于通过本次开展的作风整顿工作来认识和检查自己:

一、政治学习不够,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对学习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把单位安排的各项工作做好,学不学一样能搞好工作;不能及时吸收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思想境界不高,思想意识较差,虚于应付。

二、是把学习的位置摆的不当,没有挤出一定的时间加强学习,片面的只做具体事,干自己具体的工作;在思想上对政治理论和教育学知识学习不够重视。另外,学习方法欠佳,没有把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工作去学,学习内容也不够全面,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没有较大的提高。

三、自我要求不够严格,反映出一定程度的失之于宽。无论是思想意识还是工作上,有时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显得不够严谨,有图“完成任务”、“交差”的观念,不讲究精益求精,而是草率了事。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决心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整改: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学习。注重从思想上、工作上、创新载体上,使自己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在工作中有创新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和学习意识。

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改进工作方法,凡事认真不敷衍。

综上所述,在本次作风效能建设中,我应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深刻反省,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查其根源,对症下药,以提高自身素质,让自己思想上、工作上都更上一个台阶。

结算中心

陈映

服务发展心得体会 篇6

开展“学先进、转作风、强服务、促发展”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深入联系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时代要求,是深入推进城市转型、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萍乡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方面的一个创举,对于密切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关系,磨炼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丰富工作经验,以及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活动开展以来至今,体会很深,收获很大。

一、学习先进,提升党性修养境界。近年来,我市涌现了龚全珍、杨斌圣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在联系群众、服务发展的实践中时刻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朴素情怀,在平凡的坚守中闪耀共产党人的光辉本色。我们要以龚全珍、杨斌圣等同志为榜样,学习他们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心系群众、大爱无言的高尚情怀,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激发争先创优意识,增强“三个自信”,始终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

二、真抓实干,增强为民服务能力。当前,我市城市转型正处于负重爬坡、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推进城市转型,尤其需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在工作中碰到难题时,有针对性的向身边同志请教学习,利用学习的知识,在工作中加以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始终保持谦虚诚恳的态度,贴心与人民群众交朋友,从人民群众的鲜活思想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投入真情实感回应群众利益诉求,努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三、联系群众,转变作风树立形象。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事关党和人民事业成败,要把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当作价值理念来追求,当作道德品质来塑造,当作思想境界来提升,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我感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真谛,就是要切切实实地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就是要保持与群众血脉相通、心气相连,密切联系群众,多渠道与群众沟通,为群众想问题办事情。只有这样,党群关系才能避免“鱼”、“水”分离,实现“鱼”、“水”情深,党的事业和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长久支持和拥护。

四、解决问题,推动发展谋求实效。党员干部不仅要树立为民清廉形象,还要深入调查研究,善于发现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提升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

平,练就谋划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任其职,就要尽其责;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分析和把握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增强开拓创新的本领,善于解决发展中的复杂问题,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对于难题越是回避,就越是会陷入被动;如果真正敢于碰硬,直面矛盾,反而有利于攻克它解决它。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敢于正视难题的勇气和早日破解难题的决心,以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服务发展心得体会 篇7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服务经济。目前,国际上评价现代化程度的10类指标中,有8类与服务业相关。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推动技术、新生产模式在产业中的渗透,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损害;而且也能带动制造业、建筑业甚至农业的发展。因此,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拉动内需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现阶段广东经济实力雄厚,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达39081.59亿元①。纵观广东经济结构,第二产业是其发展的主要内源,从1978~2009年占GDP平均比重达45%,而服务业比重相对偏低,平均比重为36%②;在资源利用方式上,大都是高消耗、低产出。然而,随着产业结构变化加速,广东经济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因此,资源能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是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广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

1 服务业内涵的界定

服务是一种无形产品,其涵盖范围较广,至今国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认同的概念。因此,对服务业范围、统计口径等方面存在差异。目前各国各地区通常都是在接受克拉克二次产业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来解释和划分服务业:服务业是指所有经济活动中扣除第一、第二产业之后的剩余部分,所以,服务业早期被认为是第三产业。本文也将二者等同使用。

现代服务业最先由我国提出,国际上并没有相对应的提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特征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人才密集。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部分,是服务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知识经济的主要表现。根据WT0统计和信息系统局(SISD)提供的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服务业可分为十一大类140多个服务项目:商业服务业、通信服务业、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业、销售服务业、教育服务业、环境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健康与社会服务业、旅游服务业、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业、交通运输服务业。目前我国采用2003年颁布的《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即第三产业(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十五大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可见,服务业内部的部门众多。本文主要选取广东省有代表性的4个部门,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简称交仓邮);批发和零售业(简称批零);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其中前2个部门代表传统的服务业部门,后2个部门代表现代的服务业部门,并以此对广东省服务业发展进行考察。

2 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2.1 广东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全省GDP年均经济增长以11.33%的速度远超全国9.8%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服务业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其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整体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41%,服务业总值从1978年的43.92亿元扩大到2009年的17805.09亿元,增长了405倍③。

然而,从产业结构看,广东省第三产业在GDP的平均比重相对较小,仅为36%(如图1),第三产业对GDP的拉动也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如图2)。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2009》的相关数据拟合而成

从全国服务业竞争力看,广东经济竞争力的各项指标都排在全国前三位(见表1);服务业规模排在全国第一位,但是服务业结构竞争力、成长竞争力以及创新竞争力却明显滞后,如表2所示。

续 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中相关内容整理

从国际视角看,即使广东最具生机活力、经济增长最快的珠三角地区,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仅为46.6%,不仅远低于世界平均70%的水平,而且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0%的水平,仅仅略高于低收入国家45%的水平。显然,目前广东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珠三角服务业发展也相对乏力。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中国31省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报告[R].中的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2.2 广东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

2.2.1 广东服务业增加值结构的变动

数据资料显示,广东服务业增加值结构呈现如下显著特征:(1)传统的服务业的增加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稍有波动。其中,从1978~1985年,呈上升趋势,如,批发零售增加值占GDP 比重上升了3.4个百分点;从1985~1995年降幅很快,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下降了12个百分点;从2005年至今,降幅基本趋于平缓,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4%左右,占服务业比重维持在10%左右。具体地,在GDP比重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由1978年5.4%降至2008年3.9%;批发零售由1978年10.4%降至2008年9.3%;在服务业比重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由1978年22.9%降至2008年0.9%;批发零售由1978年44.1%降至2008年21.6%(如图3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2009》的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拟合而成

(2)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增加值呈现波浪起伏式的上升趋势(如图4所示),阶段性特征较明显。以房地产业为例,房地产业增加值结构大体分4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5年为缓慢上升期,房地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从1978年0.7%上升到1985年1.1%,仅上升了0.4个百分点;对整个服务业的贡献率从1978年3.2%上升到1985年3.5%,上升了0.4个百分点;第二阶段1985~2005年为快速上升期,房地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上升了5.4个百分点,对整个服务业的贡献率上升11.7个百分点;第三个阶段2005~2007年是稳定上升期,房地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基本稳定在6.8%左右,对整个服务业的贡献率基本稳定在15.9%左右;第四个阶段2008年至今为微调期,房地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下调到了6.2%,对整个服务业的贡献率下调到了14.4%。

从服务发展规模看,传统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下降,现代服务业的地位在不断上升。因此,广东服务业内部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但是,从服务业增加值内部构成来看,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4项增加值中,只有房地产业发展最快,金融业发展相对缓慢。2008年的增加值是1978年的1558.48倍,其余3项分别是138.05倍、170.58倍、467.92倍。从各行业增值占服务业的比重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基本保持稳步下降趋势,这将会影响后工业化时期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可见,广东服务业内部结构失衡,处于低级不稳定状态。

2.2.2 广东服务业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服务业是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2008年广东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790.97万人,与1978年相比,服务业就业规模扩大1483.94万人④。具体地,呈现如下特征:

从比重变化看,服务业部门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逐年提高(如图5)。其中,从1995~2008年平均增长7.5个百分点,但是,同期第二产业增长了13.6个百分点,与之比较低了6.1个百分点。因此,服务业还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1)尽管传统服务部门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逐年下降(如图6),1995~2008年下降了2.9个百分点,但是,传统服务业部门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较高,如2008年两部门分别为0.9%和0.7%;同期传统服务部门占整个服务业劳动力比重更高,两部门分别为9.9%和8.7%。(2)现代服务业不论是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还是占服务业劳动力的比重都呈缓慢上升趋势(如图7),但从比重的数量来看,所占比重太小。如,2008年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分别只有为0.6%和0.4%,并且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占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也相对较低,分别为7.1%和4.8%。

显然,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吸收劳动力能力较低;而传统部门有了一定的发展,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因此,广东服务业内部的就业结构呈现二元结构特征。

2.2.3 广东服务业基础建设投资结构变动

基础建设投资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条件的产物,合理的投资结构能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比较协调地高速度发展。纵观当前广东服务业基础建设投资的情况,服务业基建投资结构总体呈失衡状态,(1)相对于就业比重和增加值比重来说,传统服务业基建投资比重较低,且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2)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基建投资占服务业比重与占社会基建投资比重都呈明显的波动状态,这是引起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与增加值结构波动的主要原因。具体地: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1996~2009)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拟合而成

(1)服务业投资比重逐年上升(如图8所示),特别是2000~2005年,服务业的基础建设投资增长最快,从2000年2441.48亿元上升到2005年4266.94亿元,增长了1.7倍,2006~2009年服务业基础建设投资增长比较平稳,年均增速达22%。其中,2009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达1795.52亿元,比2008年增长49.9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投资达208.36亿元,比2008年增长19个百分点,金融业投资20.41亿元,比2008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房地产业投资达4089.26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6.5个百分点⑤。

(2)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基建投资比重呈明显的波动状态(如图9,图10)。从交通邮电仓储业基建投资占全社会基建投资比重和占服务业基建投资比重看,1996~2009年先后出现4次波动:1996~2000年为下降阶段,2000~2006年为缓慢上升阶段,2006~2007年为缓慢下降,2007年至今为快速上升阶段。由于2000~2007年该行业基建投资比重迟缓和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交通邮电业成为了广东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从而制约了广东经济的发展。2007年以来广东省政府加大了对交通邮电业的政策倾斜和投资力度,从而使交通邮电仓储业的增加值和就业大幅上升。

从批零餐饮业占全社会基建投资比重和占服务业基建投资比重看,1996~2009年先后出现三次波动:1996~2000年为下降阶段,2000~2005年为快速上升阶段,2006年至今为平稳上升时期。该行业基建投资比重的变化表明,该行业基建投资总量较小,而劳动力的吸收及增加值的产出较大。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1996~2009)以及2009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拟合而成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1997~2009)以及2009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拟合而成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1997~2009)以及2009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拟合而成

从金融业基建投资比重看(如图10),该行业投资极不稳定,波动较大。金融业基建投资占服务业基建投资比重每隔一段时间就出现峰值和谷值:2000年为谷值,2005年为峰值,2008年为谷值。这说明该行业受市场化改革进程和市场格局变化影响较大。同时,该行业基建投资总量小,这不利于服务业结构升级。

从房地产基建投资看,该行业的基建投资波动较大:1996~2000年不断萎缩,从2000年以后基建投资比重连续上升,特别是2006~2008年房地产业基建投资比重大幅度上升。国内外经验表明,房地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超前性,房地产投资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伴随巨大的风险。因此,房地产业投资的波动太大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综上分析可知,现阶段广东服务业内部结构处于失衡状态和低级不稳定。(1)服务业增加值结构表现为传统部门和现代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与服务业中的比重的反差,以及它们增长速度的反差;(2)就业结构表现为传统部门增长较快而现代部门增长较慢,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3)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基建投资占服务业比重与占社会基建投资比重都呈明显的波动状态。这与广东省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滞后息息相关。

2.3 广东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广东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其根本原因主要有:

2.3.1 断裂的产业关联,使服务业缺乏竞争力

广东是我国工业和制造业的大省,制造业整体发展迅猛,总量规模国内领先,从而拉动了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以外部资本与技术相结合推进为主的模式,其实质表现为广东是低成本的加工厂。显然,这种运行模式在拉动广东经济的增长的同时,也对本地产业发展产生了“挤出”效应。换言之,国外投资者只是把产业链中的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广东境内,而将大量的为生产服务的配套服务环节外部化并置于国外,使产业链难以向服务业增值部分延伸,割断了外资经济与本地服务业之间内在的产业关联,从而约束了广东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2.3.2 较低的消费率,使服务业缺乏动力

如图11显示,广东消费率持续下降,1980年消费率达73%,而到2008年仅为49%,下降了24个百分点;且2008年全球平均消费率为71%⑥。相应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基本呈下降趋势低。如1983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124.4%,到2008年只有51.4%。生活消费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率低必然导致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比重低。

2.3.3 滞后的城市化水平,使服务业缺乏需求基础

由于服务业绝大多数服务产品具有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同一性以及服务业集聚的规模效应,因此,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取决于城市化的水平和城市规模结构。

历史经验和国际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后,即意味着经济社会进入了工业化后期,产业和人口主要向大中城市集中,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中期加速期。2009年广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0748元⑦,2008年城市化水平达63.4%⑧。但是,目前广东省城市化率相对滞后。(1)滞后于经济发展。如,广东的中心城市广州在2006年人均GDP已超过11000美元,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城镇化率低到2012年将达83.2%⑨,这仍然低于发达国家85%的平均水平。(2)虽然广东的GDP排全国首位,但是城市化率却相对滞后,据《2009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对全国50个主要城市的新型城市化总水平排名显示,广东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只有深圳和广州进入了前十强,并且分别仅位于第三和第四位。可见,中心城市带动辐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水平不高,服务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载体支撑和需求基础。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1997~2009)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拟合而成

2.3.4 低水平的市场化,使服务业缺乏活力

相对于第二产业而言,广东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特别是一些现代服务业领域长期保持着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实行垄断经营,如科研、教育、医疗、文化艺术等大多属于各级政府,金融、邮电、城市供水、供电和铁路等属于国家垄断型行业。这样,将众多潜在的投资者排斥在外,抑制了服务业的充分竞争,使服务业缺乏活力。

3 加快推进广东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广东省委省政府在2008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简称《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构建包括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广东服务”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然而,根据广东服务业发展现状可知,现阶段,广东服务业相对滞后,发展乏力。因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广东经济转型战略的必然,更是广东经济发展总量和质量提高的应然。

3.1 依托制造业,加速发展生产服务业

加速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心的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发展广东先进制造业的必然需求。广东作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可以依托制造业的优势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其实,随着广东制造业企业内部的产业融合和区域内的产业融合加强,对服务业的需求迅速增加。而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企业(或组织)要素(包括人、财、物、信息、科技等)服务的产业,它进入了经济各个部门的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过程,从上游到中游和下游,在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生产性服务,无论是“内化”服务(即企业内部提供的服务),还是“独立”服务(从企业外部购买的服务),都已经形成了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差异和增值的主要源泉,这条完整的产业链已经成为市场资源强大的调配器。因此,广东应该充分利用制造业发展的优势,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一个特定空间上的集群式发展,从而实现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拉动作用。

3.2 加快城市化进程,形成城市特色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础是城市,生产的集中带来城市化,同时城市化又带来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的生活方式。但是,服务业发展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则取决于城市的功能。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广东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因此,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可建立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也就是说,广东各大中小城市应根据各自的资源和禀赋,突出城市优势和特色,与周边地区形成错位竞争,增强辐射效应,形成不同城市特色服务业发展格局。

3.3 借力香港澳门高端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国际化发展

香港澳门两地均具有服务业的优势。香港是全球服务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90%,其中金融业、旅游业、贸易及物流业、工商支援业等四大高端服务业的产值,超过香港GDP的一半。澳门娱乐业最发达。因此,广东可以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优越,借鉴香港澳门发展经验和先进理念,加快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在降低香港澳门中小服务企业进入广东投资门槛的同时,应引导香港澳门生产性高端服务业为广东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担当“服务工厂”的角色。此外,应加强粤港澳联手,承接全球服务转移和外包业务,共同进入国际服务业新一轮分工格局中。

3.4 提高消费率,扩大消费性服务业

消费经济规律表明,随着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需求发生了由量到质的变化,消费方式也由单一的物质性消费向多元化的服务性消费转变。《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珠三角地区到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80000元……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2012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5000元。因此,为满足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消费性服务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广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状分析显示,广东消费率明显偏低且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不仅说明了广东经济增长一直用高投资率来支撑,同时也表明在单位劳动成果中,可供社会公众消费的部分太少,而转化为投资的部分较多。这种高投资、低消费就形成了广东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即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广东在调整结构中稳定和扩大内需,应积极推进文化、体育、医疗保健和社区服务等生活消费服务产业化,大力发展旅游业,拓宽居民消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5 推动服务业制度创新,培育新的服务业经济增长点

广东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较低。这源于长期以来,一些服务业主要是垄断经营,因而市场与政府边界模糊,产权虚置。因此,一方面,要打破行业垄断经营,加快垄断行业体制创新,创造条件鼓励多种灵活方式进入服务业市场,从而推动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培育服务业的新经济增长点。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需要在设计、制造等各个方面都有企业的核心技术,而核心技术则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的创新。当然,技术创新既需要企业自身进行研发投入,又需要政府提供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的平台,更需要适宜的宏观环境,使资本、人才和技术的聚集成为可能,进而在要素集聚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形成规模经济,最终形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

[3].刘东升.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刘成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与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

[5].李金勇.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

[6].黄维兵.现代服务经济理论与中国服务业发展[D].西南财经大学,2002

[7].邓雄才.服务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实证分析[D].同济大学,2008

[8].杜富荣.广东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4):149~151

[9].P.W.Daniels.Service Indus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ics,Black publishers Oxford,1993

服务发展心得体会 篇8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和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全球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影响广泛,并且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

一是业务范围不断拓宽,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离岸方式继续强化。服务外包初期只涉及信息技术、行政管理等行业,目前,不仅上述行业的外包率大大提高,分别达到了55%和47‰而且,在配送物流、财务、人力资源、房地产设施管理等行业外包率也有所拓展,分别达到了22%、20%、19%和11%。在过去三年里,美国约有40多万的白领服务工作岗位被转移到海外,今后五年,美国白领工作的离岸外包将增长30%,半数以上的欧美公司将把更多的服务外包转移到海外。

二是外包参与群体显著增多,但市场份额分布依然不均衡。服务外包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大公司,印度、中国、巴西、俄罗斯、罗马尼亚、泰国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国际服务外包的承接地。

从发包市场来看,主要集中在美洲、西欧和日本,其中又以美国为主体,在全球IPO和BPO支出中所占份额最大,2005年,美国仅BPO一项支出就已超过2700亿美元。截至2006年前8个月,全球BPO支出中北美洲占了46.9%,西欧占43.7%,剩余的不足10的份额中日本占6.9%,除日本外的亚洲占1.5%。

与发包市场上份额分布不均衡的状况类似,接包市场上国家份额的分布也呈现出“一超多强”局面。印度以其占全球市场43%的份额,毫无争议地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外包市场。在全球20家顶级的外包供应商中,有7家是印度公司。

除印度之外,目前在全球软件和后端办公服务外包市场上,加拿大占有的份额仅次于印度,为32%,澳大利亚、新西兰也被视为最为成熟的外包市场,而墨西哥、中东欧和中国正在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

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现况与优势

近年来,我国在服务外包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承接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业务范围主要涉及电子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对象涉及日、韩、欧、美、印度等;形成了一个国家级的示范基地和11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本土外包企业迅速成长,逐步改变了最初以外资企业为主的格局。

但是,同印度等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较大差距。首先,我国服务外包起步晚,市场规模小。2005年,印度软件出口236亿美元,其中主要是外包模式;而我国出口值为35.9亿美元,其中外包方式为9.2亿美元,不及印度的五分之一。其次,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不强。不仅在总体规模上与国际巨头,如塔塔、Infosys等相距甚远,而且在企业管理、经营模式、开发流程、服务质量和资格认证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第三,在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是外资企业,虽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数量上远超外资企业,但本土企业在市场份额、核心竞争力和经营表现等方面大多落后。此外,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缺乏较强的客户互动技能,包括使用英文同客户交流的技巧和能力,是我国企业亟待加强的地方。

虽然从事服务外包起步较晚,也没有语言优势,但是我国也具有承接服务外包的巨大潜在。根据AT Kearney咨询公司的分析,我国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环境竞争力方面,仅次于印度,位居全球第二。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我国拥有大批低成本、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群体。在美国需要花费每小时12~18美元才能雇佣到的知识型雇员,在中国或印度仅需要2-3美元。随着印度工资水平的上涨和货币升值,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仅为印度的70%。自2003年开始,中国成为世界上应届毕业大学生最多的国家。这些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符合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其次,我国具有地理上的吸引力。一方面,中国的战略性地理位置和巨大潜在市场吸引了几乎所有世界500强的企业在中国设立亚太地区的服务外包基地;另一方面,中国政府给予服务外包企业许多政策上的优惠,例如减税、电信的变通等。再者,多年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货物贸易的积累和制造业的优势,亦为承接服务外包奠定了发展基础。

第三,产业集群优势促进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在我国已经形成了部分承接服务外包的产业集群和大连、天津、西安等服务外包基地,提升了域内企业的竞争力。例如,在上海浦东新区,已经陆续建立了张江软件出口、生物医药研发和金融后台服务示范基地,金桥研发设计服务示范基地和陆家嘴信息服务示范基地等。

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趋势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工贸易和制造业吸收外资规模的逐年扩大,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继续发展制造业,将增大能源消耗,影响环境保护,难以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成为了我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为了更好地承接服务外包,我国政府应当积极落实“千百十工程”的工作目标,构建有利于发展服务外包业的外部环境和服务体系,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的金融支持和政策优惠。我国企业则应该充分发挥在初级人才,基础设施、成本、国内市场、外商投资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扬长避短,运用蓝海战略抓住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机遇。

首先,跳出激烈竞争的红海,选择利基市场。在目标国市场的选择上避免与印度等国发生正面的竞争,避其锋芒,选择自己的利基。印度等国具有语言方面的先天优势,导致其比中国企业更加容易地与欧美等客户进行互动和交流,文化、历史和语言上接近使得印度企业更加容易地获得他们的订单。与之类似,大中华文化和汉语言在亚洲广泛的传播,使得我国和日韩具有地理、文化和语言的相近性,与其他领先的离岸目的地如印度相比,我国已在北亚市场确立了明显的领先优势。因此,应该把继续扩大承接日本的服务外包作为优先发展的方向。虽然日本发往中国的外包项目仅占其总发包的2%,但是从日本获得的外包份额却占我国承接总量的63.5%,对日软件出口总额占总量的59%。这说明我国外包企业承接日本的服务尚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发掘。

其次,充分利用全球制造业设计研发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选择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的商业模式。跨国公司R&D的全球布局,已经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又一个典型特征。我国拥有牢固的制造业基础,这是吸引跨国公司将设计研发向我国转移的重要因素,我国已成为设计研发服务离岸的首选地之一。我国应继续以发展嵌入式软件为契机,逐步向产业链上游的设计与产品研发进行拓展,鼓励跨国公司加大在中国的设计研发投入和活动。同时,鼓励电信等行业大型企业更专注于核心业务,外包非核心IT业务。

第三,侧重发展BPO,迅速进入IT基础设施服务离岸外包领域,把握服务外包的新机遇。印度的服务外包发展始于ITO,多年的发展已在该领域极具竞争力。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投资于BPO既是把握了服务外包发展的新机遇,也不用担心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后发劣势”。物流、采购、工程、市场、销售、行政管理、法律、金融和会计是BPO增长最强劲的领域,投资于这些领域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报告预测,到2009年中国BPO市场规模将达到417亿美元,比2004年的93.7亿美元增长了近五倍,五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4.8%。目前,全球服务离岸的潜在市场规模为4650亿美元,但仅有9%实现了离岸服务。

上一篇:1第1章信息系统概述下一篇:素问咳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