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发展现状

2024-09-23

服务发展现状(共12篇)

服务发展现状 篇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200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 提出了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的发展目标。国务院在2007年3月发布了7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提出“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从发展服务贸易的国内环境看, 国家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 发展时机大好;就国际环境来说, 世界经济前景看好、全球产业结构升级、货物贸易持续增长、国际投资倾向于服务业等因素, 将推动世界服务贸易稳定快速增长。与此同时, 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也不能忽视, 一方面, 发达国家建立了完善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形成了完善的促进政策体系, 在服务贸易领域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 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日趋激烈, 例如巴西、印度、墨西哥等国家,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要树立世界眼光, 培育战略思维。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2007年12月, 商务部发布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7》, 全面系统地分析了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情况。

(一) 世界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目前, 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 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006年, 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继续扩大, 比2005年增长10.6%。呈现如下特点:

1.从贸易对象看, 传统的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贸易, 正逐渐转向知识、智力或资本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以通信、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其它商业服务"增长最快, 占比从2005年的47.8%上升至2006年的49.7%。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保持稳定增长, 但所占比重下降。

2.从地区范围看, 亚洲服务贸易增长最快。2006年, 亚洲服务贸易增长超过北美洲和欧洲, 出口和进口增速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并已连续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3.商业存在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2006年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流量的比重超过70%, 在一些发达国家, 通过商业存在实现的服务贸易超过了跨境服务贸易。

(二)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1.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1) 规模不断扩大。

全年跨境服务贸易 (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 不含政府服务) 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 再创历史新高。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917.5亿美元, 比2005年增长22.1%, 逆差规模继续缩减。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进口世界排名继续保持在2005年的水平, 分别为第八位和第七位。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3.4%, 比2005年提高0.4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6%, 比2005年下降0.3个百分点。

(2) 新兴服务行业增长迅速。

2006年, 中国服务贸易在传统领域出口保持增长态势的同时, 部分新兴领域的进口增长显著, 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新兴服务行业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通信和咨询服务出口快速增长, 分别比2005年增长60.8%、52.2%和47.2%;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0.1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金融和咨询服务进口增长显著, 分别比2005年增长4.6倍和35.7%, 在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上升0.7和1个百分点。

2.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目标

商务部《服务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指导思想, 并提出了3条总体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 遵循服务贸易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 统筹兼顾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坚持市场化取向, 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具体目标包括:

一是服务贸易规模显著扩大。到2010年,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十五"期末的1571亿美元达到4000亿美元, 年均增速超过20%;“十五"期末,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9%, 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1%, “十一五"期间要力争提高服务贸易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稳步提高。

二是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 运输、旅游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继续扩大, 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力争下降到60%以下, 提高通信、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等新兴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

三是服务贸易领域更加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通过利用外资, 通信、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和商业领域的经营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国际服务外包承接业务量明显增加。

四是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开拓能力大幅提升。服务贸易“走出去"产生明显成效, 境外采购、分销、研发、远洋运输、物流、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机构数量显著增加, 形成1~2个境外中资服务企业集群或服务贸易合作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规模和水平继续提高。

二、发展苏州现代服务业,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服务业对外开放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 将使中国的服务贸易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当前国内国际环境都有利于服务贸易的发展, 苏州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 促进苏州经济的成功转型。

(一) 什么是现代服务业

相对于传统服务业以人为服务对象的特点, 现代服务业以企业为服务对象, 服务内容是解决生产相关方面的问题。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密切,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使现代服务业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基于技术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 并延伸至软件服务、系统设计、售后服务等多种价值形态, 从而出现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化趋势。

(二) 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2007年苏州全市服务业投资超千亿元, 达1144.05亿元, 同比增长21.5%, 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9.2个百分点, 以物流、仓储、会展服务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速最快, 2007年, 苏州仓储业、商务服务业投资以3.5倍、2.1倍的速度增长。

首先, 苏州将物流业作为发展服务业的优先选择, 按照保税、港口、配送的物流建设布局, 逐步完善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张家港保税物流区和苏高新保税物流中心等大型物流单位的功能配置。园区物流业充分发挥该中心的优势, 逐步推出跨关区深加工结转、海运集拼中转、保税零部件交易市场、内陆集疏输运体系、数字物流中心以及卫星式物流中心等新业务和发展模式。这些业务, 将江苏省物流业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园区将用3年完成现代物流园3平方公里开发, 建成省内第一、全国一流的保税物流基地和空运自由港区。

其次, 金融业迅速发展壮大, 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目前, 苏州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30家、保险机构32家、综合类证券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42家, 已有11家外资银行、11家外资保险机构在苏设立分支机构及代表处。2007年, 苏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069.49亿元, 比2006年增加200亿元, 同比增长25.03%。

第三, 新兴服务业增势明显, 品牌效应逐渐显现。以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研发设计、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已成为苏州市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2006年, 实现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超百亿元, 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超150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10%和17%。

第四, 服务外包产业初具规模, 服务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目前, 全市各类服务外包企业约有500家, 从业人员5万人左右, 主要涉及软件、动漫、第三方物流、金融会计、人力资源等方面。2007年前三季度软件出口收入7400万美元, 接近2006年全年的3倍;全市通过CMM/CMMI国际认证的企业有10家;有7家企业被认定为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企业, 有1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服务外包重点企业, 其中新宇软件公司进入全球IT服务100强。

第五,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 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窗口功能、整合功能和集散功能。园区利用自己开放窗口地位和亲商理念的优势, 投入巨资建设国际博览中心, 展馆规模居全国前列, 设施一流。苏州国际博览中心2007年至少承接了25个专业展览会。一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 已使苏州成为中国会展业的一颗耀眼新星。

第六,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产业, 引进优势中外高教资源, 推动苏州的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的飞跃。苏州建设了园区的独墅湖高等教育区, 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 目前签订协议进入独墅湖高教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已有13家, 其中6所在中国高校排名榜中位居前10位。高教区还与香港及国外的一些著名高校如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华威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美国代顿大学、美国摩托罗拉大学、爱尔兰列姆里克大学、法国地中海大学等建立了联系, 进行合作办学。

最后, 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 辐射效应日趋明显。2007年全市3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吸引入驻企业近万家, 全年实现业务收入3500亿元, 入库税收72亿元。

(三) 发展前景

苏州要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新跨越, 要从5个方面入手:

一要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 瞄准创意设计、工商设计、软件研发和法律、会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领域, 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 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动力。

二要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级, 立足苏州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原有发展基础, 围绕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优先发展、全力推进现代物流、技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

三要着力抓好服务外包基地建设, 把服务外包作为当前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推进服务外包市场开拓, 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层次, 加快形成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充分发挥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的独特政策优势, 发挥昆山市、太仓市、花桥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级基地城市、省级示范区的效应, 加快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水平的软件产品开发基地、出口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 争取苏州进入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行列。

四要加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力度, 继续培育发展昆山花桥国际商务中心、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等一批重点集聚区, 在充分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的同时, 加强探索、总结、完善和提高, 不断形成更多发展有特色、带动能力强的集聚区。着力提高集聚区的规划水平, 按照成片规划、整体开发, 按项目、分区域逐步实施的要求, 形成整体效应,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五要培育、打响服务业新品牌, 政府要把服务业品牌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的品牌产品, 加大扶持力度, 在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 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发展, 把苏州建设成为“服务业品牌强市"。

加快推动服务业发展, 是苏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从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 政府、企业、行业应坚持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把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摆上更突出位置, 加快推动了苏州现代服务业向新的更高目标跨越。

摘要:近年来, 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全面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但也存在市场过于集中、结构不平衡等问题, 需要妥善应对。服务业对外开放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 将使中国的服务贸易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提出了我国五年内服务贸易发展的目标,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远景, 提出从五个方面入手, 促进苏州产业结构的优化, 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环境都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契机, 促进苏州经济的成功转型。

关键词:服务贸易,苏州,现代服务业

参考文献

[1]刘东升.国际服务贸易[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2]商务部关于印发《服务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商服贸发[2007]446号) .

[3]付欣友.全球化时代苏州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6) .

[4]杨小佛.什么是“现代服务业”?[J].沪港经济, 2007 (1) .

[5]焦朝霞.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的发展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 2007 (9) .

[6]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7[R].商务部网站, 2007-12-04.

服务发展现状 篇2

“本月的服务明星是„„”每到月末,我们###分社就会有这样一个紧张的时刻——由主任宣读本月的服务明星。在这一时刻,大家都会屏住呼吸,聚精会神的等待结果。所谓的服务明星就是由###分社全体成员选举出来的本月服务态度最好、服务质量最高的员工。

从11月份开始,我们###分社每月都会选出一名服务明星,做为大家学习赶超的榜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奖品虽少,但体现的荣誉却是至高的。自那以后,所有员工都在积极主动的改变和提高自己的工作和服务态度,不断的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工作氛围变得更和谐、更文明,在服务质量上也得到明显提高。

评选服务明星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却反映了####分社,乃至整个####信用社对服务质量的重视。目前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金融产品更新变化飞快,那么正处于改制中的信用社该如何立足呢?特别是在12月份,各家商业银行签定《反不正当竞争条约》后,我们该凭借什么与不同起点、不同发展水平的其他银行竞争呢?我想优质服务就是我们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人们常说“施人玫瑰,手留余香”,你给别人一杯水,别人会还给你一眼泉。在我们把温暖的话语和灿烂的微笑给予别人的时候,不但可以得到客户的满意、社会的认可,我们自己的心灵也会得到净化,素质也会得到提高,我们的###信用社也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评选服务明星,争当服务明星,让我们的服务质量真正得到了提

高,我们员工间也更加团结。这其中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同志,为了我们早上能喝上热乎乎的豆浆,每天早起排号去买豆浆,看着他拎着两大壶豆浆一身寒气的回来,我们觉得冬天似乎不再寒冷;比如####同志,是城信系统公认的服务标准化楷模,她规范的礼仪服务,成为我们全体成员学习的榜样,面对挑剔的客户,她始终微笑面对、机智应答,总是能令客户满意而归,令我们由衷的佩服。还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正在我们身边发生。

用心服务、追求完美,令客户满意,是我们###分社每一名员工的执着信念。只要我们一直坚持优质的服务,就会有更多的人走进城市信用社,并最终成为我们的忠实客户,为我们创造更多的效益,为城市信用社改制成功奠定更坚实的客户基础,也为城市信用社的发展开拓出更广阔的一片天地。

以服务求发展,争当服务明星。服务明星不该是一个、两个,只要我们努力工作、热情服务,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明天的服务明星!

服务发展现状 篇3

2013年6月21日海峡两岸签署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这是两岸继2010年6月29日签署ECFA后经贸合作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ECFA的延伸,台湾开放服务64项,大陆开放服务80项。《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提高了两岸经贸自由化,增强了两岸之间的互信,扩大了两岸经贸全面交流空间,提升了ECFA的经贸效益。对于中国大陆的服务贸易而言,《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体现在我们的企业将会拥有更多的贸易机会和更好的贸易环境,而挑战则来自于台湾的服务贸易总体实力要强于大陆,且大陆开放的服务市场更大。在这样的贸易机会面前,大陆的服务贸易要想在这场互惠双赢的贸易中取得良好的效益,认真分析我们的贸易竞争优势与劣势,从而采取相应的贸易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大陆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大陆服务贸易在世界排名逐步上升

中央政府把“加快服务业发展”写进“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经过近五年的大力发展,中国大陆的服务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在保持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大比重不变的前提下,金融、保险、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宣传、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贸易得到了较快发展。到2013年底,中国大陆的服务贸易总额在世界排名已超过英国、法国、日本,连续二年稳居世界第三名,位于美国和德国之后。2009-2013中国大陆服务贸易进出口世界排名详见表1。

(二)大陆服务贸易增长较快

近五年来,中国大陆服务贸易快速发展。除了2009年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负增长外,其余四年的服务贸易规模都以2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的货物贸易。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286.1亿美元,2013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却达到了2105.9亿美元,是2009年的1.64倍;服务贸易进口额增长更快,2013年达到3290.5亿美元,是2009年的2.08倍。2009-2013中国大陆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详见表2。

(三)大陆服务贸易逆差持续增加

在大量财税、土地、价格政策的倾注下,近五年中国大陆的服务贸易不管是世界地位还是贸易规模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毫无疑问,服务贸易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增长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服务贸易将会和货物贸易一起齐头并进、互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但是,目前情况下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在服务贸易大规模、高增长的外衣下中国大陆服务贸易逆差正在持续增加,逆差金额由2009年的295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184.6亿美元,五年间扩大了4倍多,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逆差的主要成因。2009-2013中国大陆服务贸易逆差情况详见表3。

二、大陆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贸易总体结构失衡

WTO对服务贸易定义为一国的法人或自然人在其境内或进入他国境内提供服务的贸易行为,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提供方式; 共12大类,分别是运输服务、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咨询、广告和宣传、电影和音像、其他商业服务。从2009年到2012年的统计数据上看出,大陆四年间12大类服务贸易发展极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1)运输服务、旅游、其他商业服务长期占据服务贸易的三分之二以上的贸易份额。2009-2012,这三大类服务贸易额与当年服务贸易额的比例分别为:68.7%,69.2%,68.6%和69%。(2)新兴服务贸易发展不足,包括通讯、金融、广告与宣传等新兴现代服务贸易发展严重不足,占当年服务贸易额的比例极低。(3)运输服务和旅游既是服务贸易的主要进出口项目,也是构成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项目。2009-2012年,两大贸易的逆差额分别为:270.4亿美元,381.2亿美元,689.9亿美元和989亿美元,超过或与当年逆差金额齐平。(4)服务贸易额与当年对外贸易额之比偏低,据统计2009-2012服务贸易额与当年对外贸易额之比分别为:13%,12.2%,11.5%和10.8%,低于世界平均值20%;以2012年为例,这一比值的世界平均值为18.7%,中国大陆为10.8%,台湾为13.7%。2009-2012中国大陆12大类服务贸易情况详见表4。

(二)传统服务贸易竞争处于劣势

一个国家或一个行业或一个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可以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来分析。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或一个行业、一个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英文表示为Trade Competitive Index,简称TC,用公式表示为:TC=(Xi-Mi)/(Xi+Mi)。X、M分别表示出口额和进口额,i表示某一国家或某一产业、某一产品。TC取值区间是(-1,1),取值越大说明竞争力越大,有六种不同的取值,详见表六。

运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大陆2009年到2012年的12大类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发现大陆服务贸易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四年间都是处于“有微弱竞争劣势”,而传统服务贸易的贸易竞争力更低,运输服务有较大竞争劣势,旅游服务的竞争力从“有微弱竞争劣势”向“有较大竞争劣势”发展。2009-2012大陆12大类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详见表6。

三、大陆发展ECFA服务贸易的对策

从以上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中可知,大陆服务贸易近些年快速发展,在贸易总量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国际竞争力不如台湾。2012年,台湾的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为0.073,国际竞争力具有微弱的竞争优势;大陆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为-0.19,国际竞争力具有微弱的竞争劣势。2013年,大陆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下降为-0.22,国际竞争力比2012年更弱。另外,虽然两岸在2013年6月21日签署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但目前岛内在野势力“逢中必反”,导致ECFA《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正式实施尚未最终尘埃落定。在这样的贸易背景下,大陆要积极寻找良策,尽快提高对台服务贸易的竞争力。endprint

(一)按ECFA具体承诺表平衡发展各大类服务贸易

为了改变目前大陆传统服务贸易和新兴服务贸易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建议按ECFA具体承诺表平衡发展各大类服务贸易。ECFA《两岸服务贸易协议》附件一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和第二批减让表所开放的服务项目比较全面,其中台湾对大陆开放的服务项目有64项,详见表八。大陆服务贸易企业首先要在熟悉相关政策和文件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大陆方面非金融服务部门的开放承诺”、“大陆方面金融服务部门的开放承诺”、“台湾方面金融服务部门的开放承诺”、“台湾方面金融服务部门的开放承诺”以及“中方第二批具体承诺减让表”,特别是要关注承诺表中的“市场开放承诺”和“其他承诺”栏目中的各项限制条款,充分利用好政策,同时利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行业的优势,结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情况选择开展相关服务业务。

(二)提升传统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近四年来大陆的运输、旅游这两项传统服务业占比超过50%,但通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这两类服务项目的优势指数从2009年到2012年间都是负数,特别是2012年,两项服务业的优势指数都跌破-0.3,分别为-0.376和-0.342,国际竞争力具有较大竞争劣势(详见表5和表6)。目前,大陆的运输和旅游都是人力密集型服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国际竞争力。

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运输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所提供的服务水平,优质服务来源于高文化素养。台湾的运输和旅游业发展相当成熟,企业可以通过派送一线员工到台湾亲自体验培训,感受那里的人文气息,从而提高运输和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

2.改革管理理念,提高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作为人力密集型服务,运输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非常重要。敬业的人提供的服务是发自内心的,会时时处处为服务接受方着想,因而提供的服务是优质的。而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与该企业的管理理念密切相关,因此,企业要改革陈旧的管理理念,为企业员工设计科学的职业提升空间,留住人才。

3.加大科技元素投入,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核心所在,运输服务更加需要依赖科学技术的因素来提高效率和减少风险。企业可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让客户能随时查询、跟踪物流的进程,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三)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

新兴服务贸易能促进大陆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避免传统服务贸易发展过多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依赖和损耗,是今后服务贸易发展的方向所趋。通过前面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可知,虽然大陆的新兴服务贸易占比较低,但像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通讯、咨询、广告和宣传等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和台湾相关服务项目“同台竞技”。建议这些服务项目的企业敢于“走出去”,通过投资合作、合资或独资的方式到台湾设立企业,吸纳当地的劳动力,吸收台湾先进的管理经验,获取当地先进技术的溢出效益,为大陆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积攒实力。此外,《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对两岸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制定专门的承诺表,开放程度较高,对相互间进入的门槛和设立程序都提供了较多的便利政策,大陆金融业应该抓住这次发展机遇,将台湾金融业的挑战转化为提升自我的推动力,顺势提高大陆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大陆货物贸易总量提升、质量提高、竞争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莉. ECFA签订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及趋势 [J]. 国际贸易 2012年第7期.

服务发展现状 篇4

为促进服务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商务部会同33个部门历时两年, 制订了《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简称《规划》) , 对此,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周柳军司长对《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进行如下解读:

《规划》出台背景

(一) 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

当前, 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0%左右, 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达到50%。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1980-2010年, 世界服务出口总额从3673亿美元扩大到36639亿美元, 30年间增长了9倍, 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七分之一增长到近五分之一。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服务贸易在结构性调整中爆发新的增长力, 显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第一, 世界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超过货物贸易发展速度。2000年以来, 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速9.3%, 超过货物贸易8.8%的发展速度。目前, 服务进出口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达到约五分之一。

第二, 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超过发达经济体。2000年以来, 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迅速增长, 发展速度超过占国际服务贸易主导地位的发达经济体。2000-2008年间, 印度、俄罗斯、中国、巴西的服务出口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4.7%、23%、22%、16%, 高于北美洲地区8%、欧洲地区13%的年均增速。金融危机之后, 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恢复速度也快于发达经济体。

第三, 高附加值新兴服务贸易比重超过传统服务贸易。全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占比逐步上升, 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占比逐步下降, 2006年首次低于50%。云计算、物联网的发展将进一步强化该趋势。

第四, 商业存在形式实现的服务贸易超过跨境服务贸易。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从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转移。当前, 服务业跨国投资占全球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二。通过商业存在实现的服务贸易已经超过全球的一半。

世界服务贸易呈现的新态势, 主要源于全球服务领域正在经历的深刻变化。一是制造业服务化。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正转变为服务企业, 制造业呈现服务化新趋向。一方面, 企业依托制造业发展服务业, 核心技术服务化。通过产业链重组, 企业的经营重心逐渐从加工制造转向流程控制、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客户管理等生产性服务, 向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另一方面, 企业战略转型发展服务业, 主营业务多元化, 向管理咨询、医疗、金融等新兴高增长业务拓展。随着产品提供者向集成服务提供商转型, 制造业的服务投入、服务产出比重上升, 全球产业链延伸、价值空间拓展、服务市场扩大。二是服务业信息化。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的技术创新, 提高了服务业信息化程度, 服务交易更加便利, 服务的可贸易性进一步增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异军突起。当前, 以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新方兴未艾, 催生了新的服务业态, 提升了服务业的产业能级, 扩大了增值空间, 为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和高附加值服务外包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三是服务业国际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及区域经济合作共同推动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具有可预见性的自由贸易框架, 各国部分降低了服务市场的进入壁垒, 促进了服务业国际化进程。跨国公司加快全球资源整合, 通过离岸服务外包、服务业跨国投资加快了服务业国际化进程。服务业发达国家, 通过大力扶持服务贸易发展, 巩固和增强了本国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新兴经济体通过大力扶持服务外包等新兴领域的发展, 抓住服务业跨国转移机遇, 创造了新的比较优势。四是消费结构优化。联合国认定, 2008年为世界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第一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和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需求结构升级, 服务消费成为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在服务经济发达国家, 服务消费已经是私人消费的主要形式, 服务消费支出迅速扩张,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在发展中国家, 收入增长,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逐步完善, 也增强了服务消费方面的有效需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变革, 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全球产业结构没有改变,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趋势没有改变, 以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为重要特征的世界贸易发展前景没有改变。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信息化、服务业国际化、消费结构优化的发展趋势还将逐步强化, 以服务业跨国转移和要素重组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将不断加速,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将继续成为世界各国全面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

(二) “十一五”期间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为“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 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对外开放有序推进, 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贸易结构逐步优化,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竞争优势初步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06-2010年, 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从1917亿美元增长到3624亿美元, 增幅达89%, 年均增长17.3%。其中, 服务出口年均增长16.8%, 是同期全球服务出口平均增速的两倍。从历史数据来看, 中国服务贸易规模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1980年至今, 中国服务出口增长了67倍。其中, 从1991年到2003年, 突破1000亿美元用了12年。从2003年到2006年, 突破2000亿美元只用了3年。

二是国际地位不断提升。2006-2010年, 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全球占比从2006年的3.6%增长到2010年的5.1%, 世界排名由第八位上升到第四位, 其中, 服务出口的世界排名从2006年的第八位升至2010年的第四位;服务进口的世界排名从2006年的第七位升至2010年的第三位。

三是贸易结构逐步优化。2006-2010年, 计算机、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进出口总额从313.4亿美元上升到702.9亿美元, 增长约1.2倍, 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6.3%上升到19.4%, 年均增长22.4%;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进出口总额从1184.6亿美元上升到2177.3亿美元, 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61.8%下降到60.1%, 年均增长16.4%。

四是区域协调不断加强。东中西部依托各自优势, 实施错位发展, 初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服务贸易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以人力资本密集为特色的现代服务贸易聚集发展态势, 中西部依托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 在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及劳动密集型现代服务贸易领域取得较大进展, 区域协调联动效应日益加强。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 中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还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面临较严峻的挑战

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 也要直面中国服务贸易基础还比较薄弱的现实。长期以来,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五个“不平衡”。一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 中国服务出口占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全球平均水平 (基本保持在20%) 的一半左右。例如, 2010年, 这一比重的世界水平为21%, 而中国只有9.7%。二是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发展不平衡。中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逆差行业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旅游等领域。2011年前三季度, 运输、旅游和保险服务贸易逆差额分别达到329亿美元、193亿美元和122亿美元。三是服务贸易行业结构不平衡。近年来, 尽管中国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很快, 2006-2010年的年均增速达到22.4%, 但是它们在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偏低, 五年间仅从16.3%上升到19.4%。与此同时, 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仍占据中国服务贸易的主导。2006-2010年, 它们的增速为年均16.4%, 低于高附加值服务贸易, 但是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仍高达60%以上, 五年间仅从61.8%调整到60.1%。四是服务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运输、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广告宣传等领域较内陆地区具有明显优势, 目前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2010年, 75%的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91%的服务贸易集中在东部11个省份, 其中北京、上海和广东占65%;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合计占比仅为9%。五是服务贸易国际市场结构不平衡。中国服务进出口主要集中于中国香港、欧盟、美国、日本、东盟等国家 (地区) 。2010年, 我国与这五大贸易伙伴的服务贸易额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61%。其中, 香港一直是我国最大的服务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和顺差来源地, 双边服务贸易占中国服务贸易的比重达到四分之一。

(四) “十二五”期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当前, 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有所放缓, 中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未来五年,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形势复杂, 但总体看, 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上看,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经济体系加速改革和全球治理结构深度调整, 促使各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区域经济金融合作进程, 以服务业跨国转移和要素重组为主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速, 为中国服务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从国内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中国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基础日益巩固,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制度环境不断完善, 为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要适应“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形势新变化, 继续抓住和用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科学合理规划服务贸易发展。

《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就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重点领域等作了全面部署, 并提出了明确的政策举措和保障措施。

(一) 五个发展目标

国家“十二五”规划第五十一章第三节就“十二五”时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了明确部署:要促进服务出口,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在稳定和拓展旅游、运输、劳务等传统服务出口同时, 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建设若干服务外包基地。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 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 引进优质资源, 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规划》对这一宏远目标做了具体细化, 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贸易规模要稳步扩大。2015年, 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6000亿美元, 年均增速超过11%;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和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稳步提高。二是贸易结构要不断优化。2015年, 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咨询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45%;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运输、旅游、分销等服务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三是对外开放水平要日益提升。逐步提高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度, 扩大通信、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商业服务等行业的商业存在规模, 提升经营服务水平, 带动、培育和壮大国内产业。四是国际竞争力要不断增强。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运输、旅游、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咨询、分销、研发等行业服务出口规模显著扩大, 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 打造“中国服务”。境外商业存在数量明显增加, 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和品牌的服务外包企业, 国际市场开拓能力逐步提升。五是服务贸易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东、中、西部各地比较优势, 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地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 构建充满活力、各具特色、区域协调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

根据《规划》的具体部署, “十二五”时期, 中国将坚持服务贸易均衡协调发展, 即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 以及服务进口与服务出口的均衡发展。过去10年, 国内消费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 今后还会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速, 服务进口也将随之增长。按照服务进出口基本保持平衡的发展趋势, 今后五年, 内地进口服务累计将超过1.25万亿美元。未来五年, 服务贸易将在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七项战略任务

为确保“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规划》确定了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健康快速发展的七项战略任务。一是继续推动重点行业服务出口。为了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升贸易质量和效益, 要在进一步巩固运输、旅游、建筑等行业的规模优势的同时, 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体育等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出口, 并重点培育通信、金融、会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传媒、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 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二是继续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为确保“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贯穿于服务贸易发展全过程, 也为了更加充分地体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战略要求, 《规划》更加重视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工作, 鼓励外资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流服务等;更加重视稳步扩大现代服务进口, 支持引进设计、研发和营销等方面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加重视与重点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管理机构建立联系, 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交流与合作, 深化“两岸四地”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三是加快服务贸易企业“走出去”步伐。为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国服务”走向世界, 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规划》就服务企业“走出去”进行了统筹规划, 包括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国别投资环境报告制度;加强多边贸易谈判和自贸区谈判等, 以大力推动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积极引导企业灵活运用跨国并购、绿地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海外投资活动, 积极获取境外营销网络和品牌专利等。同时, 《规划》在推动服务企业“走出去”方面更加注重聚焦重点, 充分体现重点国别与重点领域的有机结合, 重点推动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自身优势的服务贸易企业开拓不同的重点目标市场。四是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企业。为更好地发挥企业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市场主体作用, 《规划》要求尽快建立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企业运营模式, 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 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 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 明确在运输、建筑、旅游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以及通信、金融、会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要逐步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服务贸易企业或跨国公司。五是推进服务贸易领域自主创新。为更好地发挥“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 《规划》明确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体制, 鼓励服务企业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 积极拓展服务贸易领域投融资渠道, 发展创业投资。六是促进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为更好地实现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规划》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特点与发展方向出发, 就各区域的重点行业、重点载体、重点区域等进行了统筹安排与布局, 同时强调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贸易区域发展新模式,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推动全国服务贸易整体协调发展。七是加快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为更好地发挥服务贸易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 着力发展金融、设计、研发等领域的服务贸易, 进一步扩大咨询服务等前沿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 八项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法规体系。法制保障是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保障。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大家庭中的一员, 中国一直是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坚定支持者。“入世”以来, 为了切实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 中国加大服务贸易法制建设力度, 有效推进有关法律法规与国际规则逐步接轨。《规划》进一步提出, “十二五”期间, 要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前提下, 制定和完善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法律法规, 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明确激励措施, 加强服务贸易管理、促进、统计等工作。

二是完善统计体系。统计分析是政策制订的重要依据, 统计监督是政策执行的重要保障。2007年,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建立。2010年, 商务部、国家统统计局联合修订《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探索建立以以企业调查为基础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为了进一步提升升服务贸易管理和促进工作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性, , 《规划》就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统计分析体系作出了具体体规定, 包括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法规体系, 包括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协调的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贸易统计计数据发布制度;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 建设公共信信息服务平台等等。

三是强化管理机制。当今, 世界各国的政府在服务务贸易管理和促进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可或缺。中国服务贸易要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管理机制, 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2006年, 商务部成立服务贸易司。2007年, 商务部等35个部门建立了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 搭建了一个各成员单位凝聚共识、共享资源、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2011年5月, 商务部对部分司局进行机构更名和职能调整, 服贸司增加了部分服务业管理职能,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了进一步强化服务贸易管理职能, 《规划》提出, “十二五”期间, 要不断完善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 统筹宏观规划、调查统计、贸易促进、政策协调、对外谈判等工作。充分发挥服务贸易跨部门协调机制的统筹及引导作用, 建立服务贸易重点企业联系机制, 集成政策资源, 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 集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于一体的服务贸易促进机制, 建立服务贸易支持网络。

四是构建促进体系。服务贸易发达国家 (地区) 的民间促进体系往往都十分发达, 它们构成了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的市场基础和社会基础。受中国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影响, 中国的服务贸易民间促进体系还不够发达, 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 培育促进主体, 完善促进机制, 健全促进网络, 搭建促进平台。为此, 《规划》提出, 要研究推动建立专门的服务贸易促进机构, 为服务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贸易展览、专业培训、技术辅导、海外推广等服务, 通过发展海外分支机构逐步构建境外服务贸易促进网络;加强与境外贸易促进机构特别是专业服务贸易促进机构的联系沟通,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办好“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 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创造商机;加强服务贸易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培养金融、会计、评估、保险、信息、商务中介等行业急需人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规划》明确规定, 未来五年, 要为境内外企业搭建国际交易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贸易促进活动。目前, 这一项工作已经顺利开展。经国务院批准, 从2012年开始, 中国商务部将每年在北京举办中国 (北京) 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中文简称京交会, 英文简称CIFTIS) 。京交会定位于一个国际性、国家级、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促进平台, 主题是“服务贸易:新视野、新机遇、新发展”。今后, 商务部将会同各地区、各部门以“京交会”为龙头, 搭建一个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体系。

五是优化贸易环境。贸易便利化可以为服务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是当前工作的一个难点, 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改进和完善的重点。《规划》提出, 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综合运用驻外机构、公共信息平台、多双边合作机制等渠道, 为服务企业海外投资和服务出口创造良好环境, 具体包括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 对以实物载体形式出口的服务提供通关便利;为服务贸易商务签证、进出境审批提供便利;鼓励和帮助企业获得进入国际市场所必需的资质认证, 推动学位、培训、执业资格认证等国家间互认, 为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走出去”提供便利等。

六是创新扶持政策。不论是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发达经济体, 还是在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 服务贸易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 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中国政府借鉴主要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做法, 在文化、技术、服务外包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有效地促进了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今后一个时期, 为了进一步巩固扶持政策成果, 有效地扩大服务出口, 《规划》提出了一些新的更高要求, 包括制定和完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优化贷款审批程序, 开发适合服务贸易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 积极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等。

七是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在服务贸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加强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既有利于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为服务进口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 又有利于提升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为扩大服务出口提供必要的权益保障。《规划》十分重视这项工作, 对今后五年内的工作作了总体安排, 包括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加强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的衔接, 完善与服务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社会公众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形成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文化氛围等等。

八是培育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既是服务贸易民间促进体系的基础, 又是服务贸易行业自律体系的核心。2007年, 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服务贸易协会, 商务部会同各相关部门组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协会指导委员会。2008年、2009年,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分别成立了通信与信息服务贸易专业委员会、文化贸易专业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目前, 各地也在陆续建立当地服务贸易协会组织。但总的来看, 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综合性、专业性行业协会发展都还比较有限, 行业协会在加强服务贸易行业自律、协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 《规划》把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单独列为一项保障举措予以规定, 要求按照市场化原则, 积极培育服务中介组织, 具体包括制订并组织实施行业职业道德准则, 推动行业诚信建设;推动行业协会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企业诉求, 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制定, 参与行业标准和行业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条件的制定;引导行业协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维护国内产业利益, 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与国际相关行业协会建立合作机制, 指导和协调企业多渠道、多层次开拓国际市场等等。

(四) 三十个重点领域

服务贸易涉及领域众多。世界贸易组织所界定的范围就包括12个大类、160多个分部门。《规划》立足国情, 着眼长远, 根据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按照“突出重点、明确目标、统筹安排”的原则, 选择30个领域作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 力争有所突破。这些服务贸易领域首先涵盖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领域, 如旅游、建筑服务等, 其发展方向在于“巩固优势”;其次涵盖了一些符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新兴领域, 如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 其发展方向在于“重点培育”。通过这些重点领域的优先发展、率先突破, 可以带动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全面协调发展。

服务贸易“重点领域”是《规划》各项发展目标的具体指向, 也是各项政策举措和保障措施的聚焦之处。它们共包括旅游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技术贸易、对外劳务合作和承包工程、建筑服务、海洋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铁路运输服务、公路运输服务、货运代理服务、医疗和生物医药服务、教育服务、会计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广播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服务、保险服务、证券期货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电信服务、邮政和快递服务、环境及节能服务、律师服务、租赁服务、广告服务、会展服务、分销服务、住宿餐饮服务、体育服务、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服务等30个领域。针对各领域服务贸易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 《规划》细化了各领域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 大部分领域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量化指标,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的实施安排

《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启动早, 历时长, 在起草、完善《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两年多时间里, 其中提出的一些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已经在同步推进实施。特别是今年以来, 我们已经着力在服务贸易统计直报系统建设、完善重点服务领域管理机制和促进体系、打造以中国 (北京) 服务贸易交易会 (“京交会”) 为龙头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等方面开展工作, 为《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与实施打好了前站、奠定了基础。

为了更好地实施《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我们提出了“大服务”发展理念, 其核心思想就是在全球视野和全产业链概念之下, 通过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推动重点服务领域在贸易体量、新型业态、贸易效益、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大服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做“大”服务贸易。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服务贸易“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扩大服务贸易规模, 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二是实现服务贸易发展的“大”协调。要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均衡协调发展, 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 服务出口与服务进口均衡协调发展, 服务领域“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 服务贸易各行业领域结构合理、协调发展, 服务外包离岸与在岸协调发展等。三是促进部门资源、社会力量和地方优势“大”联合。我们要完善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 按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 鼓励发达地区继续做大做强, 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促进中西部地区迎头赶上, 夯实服务业基础, 培育新的比较优势, 有效推动区域化分工、差异化竞争、协调化发展。

我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现状.. 篇5

2016年02月22日 14:44:39 来源: 新华网 分享打印 字大 字小

老龄服务业是中国老龄产业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行业,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发展潜力,具有形成产业集群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是老龄产业发展中的优先领域。目前,中国老龄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产品日渐丰富,服务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仍然存在着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集中度较差、发展不均衡等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整体发展规划,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加快行业标准制定和服务人才市场培养,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多层次的老龄服务产业体系。

一、引言

发展老龄服务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作为中国老龄产业中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老龄服务业在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加快发展老龄服务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需要。中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伴随着日益明显的高龄化、失能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和空巢化趋势,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水涨船高,迫切需要加快发展老龄服务业。

另一方面,加快发展老龄服务业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与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普遍在70%以上相比,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在老龄社会条件下,加快发展老龄服务业,不仅有利于快速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占比,而且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对调整中国产业结构、提高就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老龄服务业”概念界定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但对于何为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使用较多的“养老服务业”“为老服务业”“老年服务产业”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并不统一。这些概念或从广义或从狭义角度,对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服务行业进行了界定,但无论是“养老服务”还是“老年服务”,都仅仅是从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这一角度提出的。

本文认为,在界定上述概念时应充分考虑以下两个视角:①生命历程视角,即服务提供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在增龄过程中由于功能衰退而产生的服务需求;②老龄社会视角,即要从老龄社会的新思维,立足老龄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一服务的发展。因此本文认为:“老龄服务”是一种为满足人们进入老年期后由于年龄增长、疾病等原因而导致身体机能衰退,从而在生理、心理以及其他方面产生的特殊需求而引致的一系列应对活动,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和精神文化服务等;“老龄服务业”则是一个面向公民老年期、以提供生活性老龄服务产品为主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体,它是老龄社会条件下一种新的业态,是老龄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中国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老龄服务业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混合性特征。一是广泛性。老龄服务业几乎涵盖了服务业的主要领域,包括卫生和社会工作、居民服务、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二是综合性。从涵盖的行业内容来看,老龄服务业主要以传统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为主,即老龄服务业主要是民生服务业,是直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的服务业(最终需求性服务业),但它也涉及了一些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点。

三是混合性。一般来说,以增值为目的的提供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集合叫服务产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的提供服务产品的政府行为集合叫服务事业。目前,中国老龄服务业既不是纯粹的产业,也不是纯粹的事业,而是兼有事业和产业两个性质的一种混合业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老龄服务业最终将走向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的道路。

三、老龄服务业的消费需求潜力

根据目前的调查情况,生活照料(特别是老年餐桌、家政服务)、医疗卫生、康复护理和精神文化服务是老年人需求旺盛、市场发展空间较大的几个主要领域。

(一)老年餐桌和家政服务需求强烈

在城市地区,老年人需要老年餐桌和家政服务的比例较大。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需要家政服务和老年餐桌的比例分别高达58.0%和49.0%。特别是空巢老年人对家政服务和老年餐桌的需求比例更高,根据本课题组对北京市240名老年人的专项调查数据,空巢老年人需要上门送餐的比例达44.6%,需要家政服务的比例达56.1%。

2010年的调查还就老年人对上门做家务和老年餐桌这两项服务能够接受的价格进行了调查。从数据分析的情况来看,目前中国城市老年人能够接受上门做家务的平均价格为12.6元/小时,能够接受老年餐桌的平均价格为9.7元/份。

尽管城市老年人可接受的价格与目前城市地区这两项服务的平均价格(分别为20.0元/小时和10.2元/份)有一定差距,但随着老年人经济保障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这两项老龄服务业的发展还是很有潜力的。

若不考虑消费限制条件等因素,可以推算出未来城市地区,为老年人上门做家务和老年餐桌的年销售额将分别由2015年的992亿元和645亿元,增加到2050年的3261亿元和2121亿元(见表1)。

(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普遍

一是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普遍。本课题组对北京市240名老年人的专项调查数据显示,62.3%的被访老年人需要“医疗卫生”服务。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中国城乡老年人需要上门看病的比例达到了54.9%。农村地区由于医疗卫生资源有限、交通不便,老年人需要上门看病的比例更高,达到了72.6%。这不仅预示着未来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新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

2013年7月,在项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研究”开展过程中,课题组对北京市240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就老龄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下同。也表明了未来中国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巨大发展潜力。

二是健康管理服务发展潜力巨大。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状况”项目的调查数据,86.2%的受访者认为体检对健康有正面影响;60.3%的受访者在2011年进行过体检,平均体检次数为1.06次;在体检花费上,老年人计划花在一次体检上的费用平均为641.7元。据此可推算出,2020年,北京市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体检市场规模预期将为91亿元左右①。如果推算至全国,中老年人体检的潜在市场规模将更加巨大。

(三)康复护理需求增长迅速

2013年,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超过3700万,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趋势的继续发展,失能老年人不断增多,康复护理市场的潜在需求不断增长。

一是康复护理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城乡老年人当中需要康复治疗的需求比例为36.5%,需要上门护理服务的比例为36.9%;其中农村老年人对上门护理和康复治疗的需求比例更高,分别为47.7%和45.9%。另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状况”项目的调查数据,有33.5%的被访老年人表示未来会使用康复护理服务,到2020年,北京市50岁以上中老年人护理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30亿元左右。

二是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完全失能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6.8%,其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为16.6%。假设老年人口的完全失能比例和入住养老机构意愿的比例不变②,根据以往研究,中国失能老年人的平均卧床时间为2.1年,则可推算出未来中国失能老年人所需的养老床位数和护理人员数将分别由2015年的489万张和163万人,增长到2050年的1041万张和347万人(见表2)。

(四)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老年人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对老年旅游服务的需求旺盛。本课题组在北京市的专项调查显示,45.0%的老年人都有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并且有将近三分之一(31.8%)的老年人在2012年有过旅游消费。另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状况”项目的调查数据,有40.2%的被访老年人在2011年旅游过,有超过60%的老年人表示以后还会去旅游;2011年被访老年人的平均旅游①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状况”项目报告[R].2012.②根据联合国对未来中国老年人口的预测,推算出中国完全失能老年人的规模将由2015年的1404万人增长到2050年的2986万人。根据以往研究,失能老年人的平均生活不能自理时间约为2.1年,则养老机构中一张床位的年周转率(W)=1/2.1,再取目前养老机构中护理人员与失能老年人1:3的比例,即可推算出上述结果。

花费为5708元,其中周边旅游平均每次花费745.4元,国内长途旅游平均每次花费3907.2元,出境旅游平均每次花费8799.9元。据预测,到2020年,北京市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旅游消费规模将会达到300亿元左右,其中蕴含了一个巨大的老年人文化娱乐消费市场。

四、老龄服务业整体发展现状

(一)老龄服务成为投资新热点

2012年之后,中国的老龄服务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2013年,国务院连续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卫生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相继制定、出台措施,并拟将养老用地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随着民间资本投入老龄服务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些地方也纷纷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如在老龄服务机构的用地方面,北京、广州等地已经开始进行积极地尝试;上海、广东、深圳等省市开始积极吸引境外资金投入老龄服务市场;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支持老龄服务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更加明显。老龄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民间资本的强烈关注,从而为老龄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各路资本纷纷涌入

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市场需求的扩大,各路资金支持老龄服务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更加明显。央企、险资、外资等国内外各种资本纷纷投入老龄服务市场。《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13年修订)》中,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鼓励外商投资养老服务机构。

《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中,第一次明确许可外国组织可以独资或者合资设立养老机构。广东省专门出台了鼓励港澳老龄服务机构的政策,允许港澳服务提供者在广东以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开办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许多国外的老龄服务机构已经开始涉足中国的老龄市场,如:CherishYearn公司在上海建成了800套养老公寓,美国最大的养老机构FortressInvestment已经计划投资10亿美元进入中国的老龄服务业市场,大型外资养老项目——镇海LR高端养老项目,也引进了美国养老服务连锁机构SunriseLivingBuffaloGrove的经营和管理模式。

此外,日本、英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老龄服务机构、培训机构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三)“医养护模式”赢得市场青睐

医疗、养老和护理是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从近年来老龄服务业的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医养护”结合型的老龄服务项目发展迅速,其主要的发展模式包括如下三种。

(1)在老龄服务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如厦门市就明确规定,准许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申请办理内设医疗机构,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的老龄服务机构特别是大型老龄服务机构中,医疗机构的配套已经非常普遍。

(2)医院直接建立老龄服务机构。如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设立的老年护养中心,就是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疗优势,将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养老、康复服务融合在了一起。老年护养中心共设置养护床位3000张、医疗床位1000张,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老年护养机构。另外,辽宁省的沈阳德济医院还成立了该省第一家集医疗和养老为一体的民营老年人关爱服务中心。

(3)一些专业的护理机构、老年病医院也是目前民间资本开始进入的领域。如:浙江医院与众安集团将合作建立集治疗、康复、保健、养生于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如恩老年产业集团旗下的重庆颐宁医院,就是一家以治疗和预防老年病为特色的,集医疗、预防、保健与康复为一体的二甲综合性医院;河南省成立了老年医养协作联盟,依托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老年医学专业的优势,按照“小病就地诊治,急危重病人到医院,经医院治疗好转或痊愈的老人送回养老院”的医养合作模式,把郑州“九院”建设成为养老机构的医疗保障基地。

(四)大型老龄服务项目趋之若鹜

从目前市场投资的热点来看,大型、高端、综合性,且兼具持续照顾性的老龄服务项目依然是市场投资的热点。如:上海的泰康之家养老社区,按照入住群体的年龄、身体状况,将社区划分为独立生活、协助生活、专业护理、记忆障碍等不同功能的居住单元,为不同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上海星堡中环养老社区借鉴美国养老社区经验建立的“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社区),可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从自理到协助护理、全护理、临终关怀护理各个阶段的服务。

另外,北京的太申祥和山庄、保利集团的北京和熹会养老公寓、无锡九如城养老产业集团的九如城养老综合体等,都是这类综合型的大型老龄服务机构/社区。

(五)小型、专业、网络化项目初露头角

顺应市场需求,一些小型、专业、连锁化的老龄服务机构也开始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如北京的寸草春晖养老院作为一家专门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专业养老护理机构,通常开设在市内老年人较多的社区,床位数仅有100张,由于满足了老年人的刚性需求和不愿离家太远的心理特点,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另外,一些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的专业化、连锁化护理院,也是目前市场上需求较大、发展较好的行业代表,如上海的日月星护理院就是一家连锁性的专业医疗护理机构,专门为失能、术后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未来,这种规模不大但专业化较强的连锁型老龄服务机构应该是老龄服务市场的重要力量。

(六)智能化、信息化项目方兴未艾

智能化、科技化养老服务项目成为新的发展热点。远程医疗、电子健康等都是目前中国老年健康服务业的一个主要发展内容。另外,基于智能化的网络服务平台或者利用科技、智能化的老龄服务产品,也是目前中国老龄服务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是借助智能化平台,整合老龄服务资源。如上海海阳集团的“‘96890’一站式为老服务平台”,以及各地的其他为老服务信息平台等,都是利用智能化、科技化的信息手段,通过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将老年人和服务资源有效对接,以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二是通过直接建立“智慧社区”“智能化养老基地”等来实现科技化的为老服务。如北京市从2013年就开始推进的“智慧社区”建设,NEC(中国)建立的智能老年公寓信息化系统,全国老龄办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的智能化老龄服务示范基地等,都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老年人服务需求信息的感知、传送、发布和对服务资源的整合共享,来实现对老年人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服务。

(七)教育培训市场应运而生

老龄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有专业的服务管理人员和专业服务人员,随着中国老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催生出了一批直接为老龄服务机构提供运营、管理和培训的服务机构与组织。

一些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的专业养老服务公司纷纷入驻国内市场,与国内企业合作,联合成立养老服务公司,为国内老龄服务企业提供咨询、规划、运营管理队伍输送、护理人员队伍培训和输送等服务。如:金陵饭店集团与美国养老机构诺滨逊国际管理公司合资成立了专业养老服务公司,北京九华集团与北京吉利大学合作开展办学、培训、顾问服务等项目。

五、中国老龄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改革滞后,产业和事业边界不清

一是国家在顶层设计上还没有明确界定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界限,譬如在老龄服务市场,还没有完全明确政府“兜底”的服务对象及相应标准,产业和事业的界限还不清晰,民营养老机构和“事业体制、产业化经营”的公办养老机构在不平等的环境下竞争,扭曲了市场价格,制约了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二是资源配置机制和市场化要求之间矛盾尖锐,导致老龄服务市场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等问题明显,影响和制约了老龄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

(二)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长期以来,中国的养老、医疗等老年人最主要的老龄服务需求,主要由公办养老或医疗卫生机构来满足,老龄服务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

一是市场在服务供给中的比例不足。如养老机构,截至2014年底,中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床位数551.4万张,其中民办养老床位不足三分之一。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中政府举办的占绝大多数,民营资本参与建设的相对较少。老年人需求量较大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由公立医院提供。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老年大学,基本由政府出资建设,老龄服务产业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

二是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合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价格这一“指挥棒”来实现的,但现在我国老龄服务的市场价格体制机制还没有形成,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公办养老机构的价格并不是由市场形成的,不是其所提供服务价值的货币表现。

三是市场竞争机制还不充分。竞争是市场的“催化剂”,充分竞争的前提就是要放开投资准入条件,允许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老龄服务市场领域,让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目前我国的老龄服务市场还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公办养老机构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地位,不仅影响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也阻碍了老龄服务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

此外,由于老龄服务业涉及众多行业领域,并且发展较晚,市场的开拓意识较弱,服务产品部门的营销意识也较弱,从挖掘服务需求、开发服务产品、宣传营销渠道,到服务产品的销售和输送的整个服务链来看,中国的老龄服务市场还比较滞后。

(三)产业发展无序,市场集中度较差

一是行业结构发展失衡,各个行业之间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如老年养护服务、老年康复护理服务发展较快,而老年文化服务则发展相对较慢。本课题组在北京市的专项调查显示,大多数老年人特别是健康老年人所需要的文化、娱乐服务发展滞后,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二是行业内部发展无序,市场集中度差。如老年养护服务业中,目前发展较快的是高端的养老服务机构,绝大多数老年人需要的中低端养老机构发展较慢;供养型养老机构发展较快,护理型养老机构发展较慢;另外,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异明显,东部、城市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较快,中西部、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缓慢。

同时,市场份额较大的服务企业和服务机构也非常少,经营主体较分散,导致市场主体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淡薄。这不仅制约了服务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四)服务产品单一,缺乏创新性、针对性

老龄服务业产品单一,缺乏针对性,这一问题在老年旅游业中比较突出。目前,老年旅游市场上的产品大多是对传统旅游产品的改造,这种改造主要是在名称上做了改变,在旅游行程中增加了部分内容,配备了随团医疗卫生人员等,但并没有从旅游行程、旅游就餐、景区选择和设计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和身体特点进行开发,因此,很难真正符合老年人的特点。

另外,在老年养护服务业和康复护理业中,也存在着产品创新性不足、针对性较差的问题。老年群体是一个异质性很强的群体,服务产品的开发需要从需求者的角度去研发和设计,但目前许多养老服务产品都是照搬国外模式,或者一窝蜂地去开发高端养老服务项目,缺乏从需求者的角度去挖掘、研制适合中国国情和老年人实际需求的服务产品。

(五)人才队伍不健全,服务水平较低

中国老龄服务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服务水平较低。以民营养老机构为例,服务水平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人才队伍不健全、不专业,这在养老服务市场上表现特别突出。据山东英才学院2013年的调查,被访的养老服务机构中,40岁以上的护理服务人员占到了64%,下岗职工和农村务工人员占到了74%,有中级职称的仅占1%,没有职称的高达79%。

二是护理人员数量少、流动性大。据调查,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护工中,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来自外地。在北京、上海、广东这些省市,外地护工人员与本地护工人员之比更是达到了1:1甚至是3:1。

三是管理人员缺乏且管理理念陈旧,进而影响到服务质量的提升。调查显示,全国民办养老机构中近六成的管理人员为中专或者中学学历,一成左右是小学学历,有管理专业证书的仅占1%多一点。

(六)产业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作用不明显

为了促进老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和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但许多政策的落实还不到位。究其原因,一是有些优惠政策本身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其难以落实。如在土地方面的政策规定: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要划拨供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在地价上要适当给予优惠;属出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应适当降低。但这些规定由于土地资源变得稀缺以及地价的上升而难以执行。如果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这些政策也是很难落实到位的。

二是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属于不同的部门。制定政策的部门不管落实,而落实的部门则往往因为部门的利益或者认为概念难以界定而不愿执行优惠政策。如在水电费方面的政策规定,对社会福利机构的用电按当地最优惠价格收费,用水按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收费,对社会福利机构使用电话等电信业务给予优惠和优先照顾;但事实上在许多地方,这些政策的落实并不到位。

(七)市场准入门槛高,不利于产业快速发展

老龄服务业中部分行业准入门槛过高,限制了产业快速发展,这一点在机构养老服务业中表现尤为突出。国务院于2013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连锁化的养老机构;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设立分支机构。针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这一规定使养老机构无法实现连锁化的经营,如果养老机构要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连锁化经营,就需要重新登记,这并不利于养老机构品牌化建设。随着老龄服务业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竞争日益激烈,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是必经之路。因此,促进老龄服务业快速发展,需要调整相关的政策制度。

六、未来老龄服务业的发展走势

(一)优先发展老龄服务业是一项战略选择

老龄服务业的发展将会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不断加快,市场需求空间非常大。2013年,中国高龄人口预计达到0.23亿人,未来10多年将以年均100万的态势增长;中国的失能人群达到3700多万;空巢老年人口突破1亿人,无子女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这些都为老龄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同时,老龄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带动老龄产业其他行业领域的发展,譬如老龄金融、老龄用品、老龄房地产等行业,都会随之而发展起来。因此,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未来老龄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将会成为老龄领域的优先产业,并进而带动整个老龄产业的发展。

(二)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是重中之重

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是老年人的主要服务需求。目前,国家正在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和老年健康服务业的发展。2013年,国务院连续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强调政府要在切实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同时,加大改革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快发展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健康服务业。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为养老服务业和老年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有助于进一步厘清老龄产业和老龄事业的边界,促进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中来。

(三)满足中端服务需求是行业发展大势

近年来,老龄服务业发展以高端市场为主,如老年养护业中养老机构、康复护理机构的发展,而占市场主体的中端服务市场还未形成。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这一代老年人收入水平有限,再加上传统的生活习惯,他们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意识还不强烈,服务需求始终不旺盛。

另一个原因是老龄服务的产业和事业边界不清,政府介入过多,服务提供的准入门槛较高,服务的竞争市场难以形成,中端服务市场社会资本介入较少。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老年人观念的转变,以及国家对老龄服务业发展的大力推进,老龄服务业的发展将会逐渐走向买方市场,社会资本的投入将会进一步加大,市场竞争将会进一步增强。

这将有利于从事老龄服务的企业挖掘更多的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挖掘大部分普通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老龄服务中的中低端需求会随之进一步释放,中端服务市场将成为未来老龄服务业发展的主体力量。

(四)品牌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战略引领

伴随着老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内部的竞争将会加剧,集团化、品牌化、连锁化的发展将会更加明显。随着国务院对老龄服务业的进一步部署,社会力量进入老龄服务业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只有依靠规模经营、服务质量和品牌信誉,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在老龄服务市场中,未来老龄服务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明显。

(五)智能化、信息化服务成为方向

随着科技信息化水平的发展,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科技化、智能化产品在老龄服务业中的作用将更加明显。特别是在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等方面,智能化、信息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六)职业经理人培养将是行业发展关键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因素,特别是在以提供服务为主的老龄服务行业,人力资本要素的作用将更加重要。国外在老龄服务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不仅有直接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机构,还有为服务机构提供人才培养、管理和经理人培养的企业和组织。中国的老龄服务业发展中最为紧缺的不仅有直接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的专业技能人员,还包括老龄服务机构的运营和管理人才。

目前,已经有一些国外的专业养老服务公司在国内开辟市场,为老龄服务机构提供一整套专业的咨询、规划、管理和服务人员队伍的建立和输送服务。未来,这将是中国老龄服务业市场发展的另一个新趋势。

七、相关对策建议

(一)明确老龄服务产业和事业边界

从目前的政策导向来看,在老龄服务业中,政府“兜底”、市场发挥作用的趋势是比较明显的,但要政府退出市场还需要相关配套制度跟进,需要对利益部门进行改革,才有可能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因此,要进一步推进老龄服务市场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增强企业的活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着力培育一批品牌老龄服务企业,促进老龄服务市场的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

(二)加快出台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有效需求不足是中国老龄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在老龄服务业中,目前需求比较旺盛的是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而在健康管理、慢病预防、居家养老、文化娱乐等老龄服务需求方面,还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难以形成供需两旺的市场。这与中国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购买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2014年,中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收入平均只有2061元/月。虽然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强烈,但由于收入水平有限,导致其有效需求释放缓慢。

因此,一方面需要政府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收入保障水平,另一方面还需要逐步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解决服务费用来源的制度性安排问题。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老龄服务业的经验来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对提高老年人的服务购买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青岛市已在进行这方面的试点。政府可以在目前各地已有的高龄补贴、护理补贴等基础上,结合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这是加快发展中国老龄服务业的关键。

(三)出台具体的产业扶持政策

为了促进老龄服务业的发展,国家和各地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总体来看,这些优惠政策的落实效果并不好。如:老年旅游业就非常缺乏相关的配套制度;在医疗制度方面,老年人如在外地短期旅游或旅游养老期间身患疾病,在当地就医很难通过医保报销;就老年养护业来看,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优惠扶持的政策,但其落实并不到位,需要相关部门联合出台更加详细并具可操作性的政策,特别是要在影响老龄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如用地、水电、税收及各种补贴上,出台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措施。

(四)打造完整的老龄服务产业链

加强老龄服务业的上下游产业配套和人才配套建设,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加强上游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放宽对民营老龄服务企业的贷款限制,减轻民营老龄服务机构的资金短缺压力。以养老服务业、老年健康服务业、老年文化服务业为主线,全力打造老龄服务业的产业集群,包括信息服务业、老龄服务机构运营/管理服务业、服务人才培训、职业经理人培训等多种产业形态,培育完整的老龄服务产业链。

(五)培育多层次的老龄服务产业体系

要打造一个多种所有制并存,大中小企业、高中低端企业都能共生发展的多元化老龄服务产业体系,不仅要积极整合资源,培育扶持一批品牌信誉好、产业集中度高、资源优势较好的龙头型企业,还要根据老年人的普遍服务需求,培育一些规模小、灵活度高、遍布街道社区的中小型老龄服务机构。特别是在一些细分的服务市场领域,如老年护理、卫生保健、健康咨询、健康体检等领域,也应该大力发展一些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小型护理机构、保健中心等,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需求。

(六)加快对职业经理人等专业服务人才市场的培养

目前的老龄服务市场吸引了大批社会资本进入,但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还非常欠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善。一是积极引进人才,特别是积极引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二是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快高校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专业人才的培训。特别是要完善老龄服务人才的职业、职称晋升渠道,营造更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三要积极培育和形成信息畅通、引导人才流向、调节人才分布结构、促进人才成长和行业发展的职业经理人等专业服务人才市场。

(七)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由于有着与其他人群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老年人对服务产品有着独特的需求特点。老龄服务市场不仅要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去创新、开发相应的服务产品,还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出台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行业标准等。

一是制定各个行业的规范标准体系,让各个行业提供的服务都有标准可依。如老年旅游业,要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对服务提供主体——旅游公司、饭店、景区等分别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让服务有标准可执行,减少其提供服务方式的随意性。

二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协助政府制定行业发展规范,发挥行业维权作用,促进老龄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八)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力度

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大都与照料、健康、护理等有关,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很容易在服务消费过程中增加意外的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对老龄服务业的行业监管,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和风险防控制度。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整个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也是维护老年人消费权益的重要保障。

服务发展现状 篇6

北京市打造四个金融服务后台的规划,海淀区是其中之一。海淀区应该重点吸引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基金来海淀创业,定位于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根据本区的具体情况,可以将发展重点集中在企业金融业务咨询、风险管理、金融租赁、风险投资顾问几项业务上。发展金融业和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战略也是海淀区的发展重点之一。

海淀区有着中国最为发达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海淀也应该利用好这珍贵的科技资源。可以尝试在新能源、环保节能、生物产业方面建立一些研发外包企业,这些企业规模不一定很大,但创造的价值是很可观的。发展服务外包业,建议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加强统筹规划、组织保证

成立促进服务外包发展领导小组。成立由区领导任组长,区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及海淀区高新园区管委会为成员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领导小组。建立推进海淀区服务外包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系会议的职责是研究制定全区服务外包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服务外包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可设在海淀区发改委),负责具体协调推进工作。

制定实施《服务业(软件)外包、发展和培训政策》。从行政审批、土地征用、进出口、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制定一揽子促进服务业外包发展的方案,统筹规划,合理分配各个部门的任务。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土地征用向重点科技创新园区和重点企业倾斜;重视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加快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放宽市场准入。对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给予前置审批和工商登记便利。相关部门要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以方便企业按照国际惯例承接外包业务。

吸引优秀人才、企业入驻

财政政策。充分利用中央政府出台的支持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2008年2月财政部、商务部出台关于支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相关财税政策的意见,明确中央财政将从基地平台建设、企业认证、境外展会、跨国并购、税收扶持、人才培训等六个方面对国际服务外包企业业务发展给予支持。

鼓励企业提高研发能力。服务外包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相关规定可享受财政补贴。服务外包企业为完成特定服务外包项目,聘请海外留学人员和国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所支付的咨询费、劳务费可计入成本。

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创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对服务外包企业实施平台建设的,给予一定资助。根据企业经营规模、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上缴税收等标准,每年选评10个服务外包先进企业予以表彰奖励。

信息服务。搭建服务外包交流平台。建立服务外包信息网,加强对服务外包的研究,及时了解服务外包企业需求。利用各类媒体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互联网服务。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服务的质量,帮助服务外包企业选择适合自身业务的互联网服务。

建立服务外包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反映服务外包发展特点的统计指标体系,并试行服务外包统计制度;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为促进服务外包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人才政策。引导服务外包企业建立行业协会,更好地开展行业内信息交流、中介协调、标准制订、规范自律、市场拓展、人才培訓等工作。海淀区作为北京市发展服务外包企业的重点地区,应该成立区一级的服务外包行业协会或者产业联盟,将代表海淀区的服务外包企业,以统一形象对外开展国际营销,以团队的能力获取高端外包订单;协调区内企业的关系,避免对外恶性竞争;促进本区企业通过高等级的外包企业国际认证。

鼓励开展多种方式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支持校企结合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和实习项目,励服务外包企业开展国际资质认证,引服务外包高级人才来海淀区服务或创业,建立有突出贡献的高端服务外包人才奖励制度。对于为高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按有关规定经申报和相应的程序公开确认后给予表彰奖励。建立创新学院和实训基地。建议海淀区可以联合企业建立创新学院,并成为培训外包服务人员的实训基地,以加快外包人才的培育。

法律措施。加大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和服务。设立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服务外包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依法保障服务外包企业和员工的合法利益。在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根据行业特点,按照协商自愿的原则,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允许服务外包企业实行特殊工时制。

以市场为导向,谋求最大的发展空间

实行市场细分,瞄准高端市场,与国内其他区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国际软件外包市场呈现垄断竞争的局面,与其他地区采取竞争合作的策略更有利于国内各地区软件外包的发展。大连和海淀在软件外包上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从市场来看,双方的目标市场具有互补性;从产品结构来看,北京高素质研发和管理人员较其他城市更多,因此应该瞄准服务业外包的高端市场。

支持企业强强联合,组成企业联盟,扩大盈利空间。相比较而言,海淀区的外包企业规模不大,很难在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更不要说和跨国公司抗衡。通过建立企业联盟,可以提高海淀服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企业间共享资源,与国际产业接轨,逐步加入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增强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从而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保险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篇7

一、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

(一) 保费收入发展现状

保险市场规模的扩张速度主要通过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保险公司总资产的增速以及保险机构数量的增加值来评价。

2000年中国的原保费收入为1595.8亿元人民币, 2010年突破万亿, 达到14528.0亿元, 保险业保费收入年增速为30.44%, 10年间增长9倍 (如图1.1.1所示) , 远远超过同期GDP10.4%的增长速度。保费收入的国际排名已从2000年的第16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6位, 市场占有率为4.95%, 这是保费增速快的重要体现。但这样的增速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还是无法适应, 201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2位, 但保费收入排名仅第6位, 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8%, 中国仅为4%。从各国及地区间的排名, 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的保费收入无论从绝对值或相对市场占有率上都无法与排名在前两位的美国、日本相比较 (表1.1.1) , 可见中国的保险业仍处于低水平有待发展阶段。

(二) 保险密度与保险深度

反映国家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还有保险密度与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是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费额, 能够反映国民参加保险的程度。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该国GDP的比重, 能够反映该国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009年中国的保险密度为121.2美元, 大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95.1美元, 位列全球第64位。同期位列世界前三名的国家依次是荷兰, 保险密度6554.6美元;瑞士, 保险密度6257.6美元;丹麦, 保险密度5528.9美元, 日本和美国则分别位列第9、第10位 (图1.1.2) 。2010年中国保险密度上涨到165美元, 但仍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 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相差甚远。2009年中国的保险深度为3.4%, 位列全球44位, 低于全球平均水平7%。同期保险深度排名世界前三位的国家及地区依次是中国台湾地区, 保险深度达到16.8%;荷兰, 保为险深度达13.6%;英国, 保险深度达12.9%。中国香港则位列第5, 保险深度为11.0% (图1.1.3) 。2010年中国保险深度小幅上涨达到为3.7%, 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

(三) 保险公司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 2010年末, 我国共有保险法人公司142家, 包括中资保险公司81家, 比上年增加13家;外资保险公司61家, 比上年增加8家;中资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550家, 兼业代理机构19万家, 营销员330余万人。保险公司的资产总额为50481.61亿元, 其中包括中资保险公司47860.49亿, 外资保险公司2621.12亿, 同比增长22.0%。根据美国著名的《财富》杂志最新公布的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 (按2010年营业总收入排名) 榜单, 共有43家保险 (含普通保险、再保险及多元化发展保险公司) 公司上榜, 占500强企业总数的8.6%。排名前5名的均来自发达国家, 分别是法国安盛集团 (14位) 、德国安联集团 (27位) 、意大利忠利保险 (33位) 、美国国际集团 (44位) 、英国英杰华集团 (64位) , 中国大陆地区共有4家保险公司进入世界500强, 分别是中国人寿 (113位) 、中国人保 (288位) 、平安保险 (327位) 、太平洋保险 (466位) , 比上年增加了1家, 但综合实力排名靠后。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10年

上述数据表明, 目前我国保险业虽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正在步入保险大国之列, 但还不是保险强国, 保险业处于低水平阶段, 无法与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相比较, 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差。

二、我国保险服务贸易进出口现状

从2006年开始, 按照对世贸组织的承诺, 中国的保险市场全面实现对外开放。我国保险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发展迅速, 是继运输、旅游两大传统服务贸易之后兴起的新型服务贸易产业。从2000年到2010年, 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从25.8亿美元上涨到2010年的174.8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21.1%, 高于GDP的年均增长速度15%, 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由3.9%提高到5% (图2.1.1) 。其中, 保险服务贸易的出口由2000年的1.1亿美元上涨到2010年的17.3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32%;进口由2000年的24.7亿美元上涨到2010年的157.5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20.35% (图2.1.2) 。目前, 我国保险服务贸易的出口主要以进口货物保险和再保险为主, 另外还有一些跨境活动提供的保险, 比如出入境旅游、留学等。我国的保险服务贸易进口主要包括与货物贸易相关联的海上运输保险、境内保险公司分保到境外的再保险、境内大型项目购买的境外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公估服务等。另外, 还存在一些境外消费, 如本国居民出境购买的国外保险公司的航空意外险;自然人流动, 如境外保险专员在华提供保险中介服务。中国保险服务贸易出口对应的市场主要是中国香港、美国、欧盟, 出口额占保险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80%以上。保险服务贸易的进口则比较分散, 分布于日本、韩国、东盟、中国台湾、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多年来, 中国一直处于保险服务贸易进口远大于保险服务出口的状况, 保险服务贸易的差额也逐年扩大, 2000年保险服务贸易逆差为23.6亿美元, 到了2010年逆差扩大到140.2亿美元, 年均增长19.5% (图2.1.3) , 说明多年来, 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始终是进口大于出口, 且增速快, 对外保险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我国的保险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相比, 首先, 在保险服务贸易总量上逐年在增长, 远远超过瑞士、日本和德国, 但仍落后于美国、英国。其次, 从保险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看, 我国保险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量为21.1%, 增速超过美国、日本、瑞士、英国与德国。第三, 我国保险服务贸易长期逆差, 无法与处于顺差状态的英国、瑞士、德国相比, 而且逆差的严重程度超过日本, 仅次于美国。因此, 说明我国的保险服务贸易正在快速发展, 但目前仍处于竞争力水平低阶段。

参考文献

[1]邓欢.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9.

[2]谢介人.台湾地区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 2009.

[3]张晶.我国保险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研究[D].苏州:江苏大学, 2009.

[4]杨贇, 李雅珍.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 2011 (10) .

浅析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篇8

关键词:世界服务贸易,差异,建议

一、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概况

虽然“服务贸易”一词的出现不过三十几年的时间, 但其中包含的某些服务项目 (如文化教育、运输、旅游等) 的发展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过, 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是近几十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而出现的。

1、近年来世界服务贸易发展总体状况

世界服务贸易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 规模越来越庞大, 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国际服务业的不断发展, 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1970至2009年, 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已经从710亿美元扩大到33116亿美元, 其间增长了46.64倍。从表1可以看出, 1995-2009年世界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 反映了世界经济重心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 (见表1)

2、世界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服务贸易的构成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中, 运输贸易及政府服务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另外, 旅游业发展迅速, 己经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第一大产业。有关测算表明, 到2010年, 世界旅游业将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5%。而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也比较迅速, 具体表现为包括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与信息、所有权收益、其他商业性服务以及文艺与体育服务等在内的其他服务从1990年的3250.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6530亿美元, 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37.5%增加到52.3%。2007年金融服务、电信等其他商业服务增长率为17%, 超过运输、旅游的增长率, 这说明世界服务结构正进一步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

二、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特征

1、服务贸易的涉及的领域日趋扩大化

目前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1) 国际运输 (海运、陆运和空运) ;2) 国际旅游;3) 国际金融服务 (包括保险) 4) 国际信息处理和软件资料服务;5) 国际咨询服务 (包括会计、律师) ;6) 建筑和工程承包等劳务输出;7) 国际电讯服务;8) 广告、设计等项目服务;9) 国际租赁服务;10) 商品的维修、保养、技术指导等售后服务;11) 教育、卫生、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服务;12) 商业批发与零售服务;13) 知识产权 (工业产权和版权) 服务;14) 国际投资服务;伴随着以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世界信息经济时代的来到, 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国际服务贸易中最主要的一类服务, 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为特征的新兴服务贸易逐渐发展壮大。

2、世界服务贸易的地理分布不平衡

地理分布不平衡是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特点。由于各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是以各国的服务业的发展为基础的。而各国资源禀赋迥异, 经济结构存在不同, 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差异, 造成了世界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性, 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并且占据明显的优势, 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从属地位。2009年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 在世界服务贸易占据前20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发达国家。例如, 2006年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19876亿美元, 达到74%。而同期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额为6697.5亿美元, 占24.5%。当然值得肯定的是,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尤其是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很快, 拉美及亚洲国家国际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 国际服务贸易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上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与经济实力、制度优势在知识、技术与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中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发展中国家则总体在服务贸易结构上存在明显劣势, 只是在传统服务部门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如旅游业、运输业, 而在银行、保险、通讯服务、咨询等与科技发展结合紧密的部门则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这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配套的基础设施缺乏以及法律、知识产权等制度不完善。

三、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原因

1、生产力的提高和分工的深化是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基础

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动, 社会生产力有了明显的发展, 物质文明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使得人们对于服务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要求也随之迫切起来。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分工不断加强和深化, 原先在企业内部的许多服务性机构逐步分离出来进入社会, 成为专业性服务公司, 这些服务公司在市场经济社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服务和商品生产之间存在着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和趋势。

2、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因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世界的分工与协作, 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迅速, 为了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开始向第三世界国家拓展市场。同时, 来自发展中国家具有优势的廉价劳动力大量进入发达国家的低级劳务市场。这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和互补性, 导致两者之间服务市场的扩散和对流, 因而促进了世界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

3、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是服务贸易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一方面, 由于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扩张和跨国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服务投入, 促进了为生产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跨国公司在进行全球性的投资、技术转让和生产的进程中, 促进了包括技术人员和劳动力在内的劳动要素的跨国流动, 也带动了金融、保险、法律、技术、运输、计算机和咨询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伴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 各国逐步放开了服务领域的投资, 跨国公司在服务业领域的投资逐渐加大, 大批服务业跨国公司开展经营, 直接而有力的推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最后,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制造性跨国公司对海外直接投资, 产生了“企业移民”, 这种“企业移民”属于服务跨国流动的一种形式, 随着设备技术的转移, 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随着发生转移, 因而带动了服务的出口和转移。

四、对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起步较晚, 改革开放以后才有了较快发展。近年来, 随着外资的大量涌入、技术和货物贸易的发展, 服务贸易的领域越来越宽, 相关的货物追加的服务、通信、金融、保险、技术服务、咨询和人员培训等服务贸易也随之得到迅猛发展。

1、发展教育, 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在迅速发展的国际服务贸易领域, 特别是对新兴服务产业, 对于从业人员教育、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人力资本将是未来服务贸易竞争的焦点。因此重视教育投入, 加强专门的技能培训, 对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要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 应从两个方面解决:首先, 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基础, 通过引入个人和企业等各方面的社会投资的方式, 调动各方面尤其是人力资本投资对象的积极性。其次, 建立人才自由流动的人力资本市场, 促进人力资本效能充分发挥。高学历的专业化人才对于服务行业尤其是资本和技术高度密集的生产者服务业的了解比较深入, 对于我国服务业的加快发展至关重要。

2、推进城市化, 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需求和发展空间

首先, 我国的城市化应该着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加强农村人口基础教育, 从而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其次, 必须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选准重点, 着重解决建设投资的合理收益问题。另外, 在基础设施管理方面, 要改变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以及权责不明效率低下的管理模式, 政府可以将这些基础设施的经营权以招标的方式出让, 选择富有效率的经营者和经营方式, 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3、提高外资利用效率, 优化资源禀赋质量

目前, 外资在我国服务业中正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服务领域, 外资比较深入的主要是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 这两个领域的外资占历年全部外资流入量的比例始终保持在45-60%之间, 并且呈现增长的趋势, 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三大领域内, 外资的进入比例不是很高, 分别只占到5-10%之间, 至于金融保险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以及科学研究和综合性服务业等领域, 外资的项目和金额都微乎其微。

提高外资利用率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打破垄断, 创造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 促成其技术溢出的最大化。其次, 加强国内企业的学习和吸收能力, 对于单个企业来说, 可以加强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培养人才, 通过技术交易, 引进所需的技术知识, 国内企业之间还可以建立技术联盟, 互换技术成果等等, 对政府而言, 主要是要对上述措施提供政策和金融支持, 并且加大基础教育投入, 跨过技术外溢所要求的人力资本的最低门槛;最后, 要为人员流动创造条件, 减少人员流动方面的限制, 建立充分竞争的劳动力市场, 加强风险投资的发展, 为技术和管理人员自主创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4、继续发挥传统服务产业的比较优势, 选择适当的主导产业发展

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来看, 我国在国际旅游等服务方面存在较强的竞争力, 而且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因此, 无论从短期或长期来看, 我们应该继续发挥这一优势, 加大对欧美、南亚、拉美旅游市场的开拓力度, 加强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 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 并大力提倡绿色旅游的概念, 将旅游等产业的优势不断增强。同时对于一些我国有一定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服务方面则要通过完善国内市场, 促使劳动密集型服务产品多样化, 提高其档次, 增强竞争力, 引导他们更大规模地走向国际市场。同时, 我们应该建立知识技术创新体系, 制定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战略, 发展信息技术产业, 加强产业国际化, 对信息技术服务业国内市场的发展给与一定的支持, 促进该产业的迅速发展。以高层次的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带动服务业的薄弱部门, 是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

参考文献

[1]、戴枫.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5, (3)

[2]、刘绍坚.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动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5, (7)

[3]、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

[4]、王小平.中国服务贸易的特征与竞争分析[J].财贸经济, 2004, (8) :85-88

[5]、卢进勇, 虞和军, 朱晞颜.国际服务贸易与跨国公司[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研究 篇9

世界经济正在从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近些年, 在世界各国的贸易结构中, 服务贸易所占比例逐年攀升, 对各国实际获利多寡起到决定性作用。服务贸易也是WT0新一轮谈判和区域性经济合作谈判中的重要议题。加快服务贸易发展, 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从制造型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的战略抉择, 这对于新形势下我国的贸易发展大有裨益。

1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中国的服务业的发展与开放均比较晚, 但是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

1.1 服务贸易总额增长较快, 世界排名提升

从表1可以看出, 2003—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服务贸易总额以年均19.08%的速率递增, 从2003年的1013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4708亿美元。其中, 出口与进口年均增幅分别为17.97%和20.04%, 在增长速度上, 进口远大于出口。

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服务贸易额出现下降, 2010年的服务贸易总额在经历2009年的低谷之后, 实现恢复性增长, 比2009年增长26.4%, 超过世界服务进出口平均增幅18%。此后两年, 一直延续增长态势, 到2012年, 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4700亿美元, 全球排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但从总量上分析, 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仅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5.6%, 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0.8%。

1.2 服务进口增长快于出口, 贸易逆差继续扩大

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增长迅速, 但多年的逆差状态没有改观, 与中国货物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状态形成反差。2005年, 服务贸易逆差额为95亿美元, 2006年减少到89亿美元, 2007年继续降低到82亿美元, 但从2008年开始逆差额快速扩大, 2008逆差114亿美元, 到2012年逆差额已达到了894亿美元。

注: (1) 遵循WTO有关服务贸易的定义, 中国服务进出口数据不含政府服务. (2) 数据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 ;中国商务部.

中国服务贸易的顺差主要来源于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和其他商业服务。受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 2012年的建筑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虽然保持了顺差, 但顺差额较上年分别减少了20.9%和36.4%。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及咨询服务出口保持了较快增长, 出口增速分别为27.6%和36.7%。 (表2)

1.3 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新兴服务贸易行业比重偏低

据表3可知, 我国一半以上的服务贸易总额均来自旅游和运输服务, 二者与其他商业服务项目在服务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就高达70%。长期以来, 旅游业始终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0年, 我国旅游业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 到2012年已经增长到1520亿美元, 占服务贸易份额最高, 达32.15%。但它的收支一直延续2009年的逆差状态, 逆差额在2012年达520亿美元, 成为我国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行业, 这表明作为我国服务贸易传统优势产业的旅游业的竞争力正在减弱, 且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运输业伴随着货物贸易高速增长, 在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虽有波动, 但占比一直超过1/4, 2012年达到26.4%。由此可见, 运输业和旅游业对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尽管近年来中国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出口方面的出口增长较快, 但其占服务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偏低, 2011年和2012年上述四项服务贸易额占中国服务贸易的比重仅为20.7%和20.8%。而2012年, 美国这4项合计所占比例基本达到60%。这表明, 我国新兴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虽然有一定进步, 但比重偏低, 尚待加强。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2004年-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1.4 服务贸易各部门竞争力不足, 新兴行业处于竞争劣势

我们选取TC指数 (即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来测定我国服务贸易各行各业的竞争力, 从微观层面评估我国服务行业近年来的发展状况。TC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

由式 (1) 可知,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取[-1, +1]。如果该指数越接近1, 说明行业竞争力越强;该指数越接近-1, 表明行业竞争力越弱。

表4为2003~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TC指数的变动趋势。在我国, 服务行业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大都呈负值, 只有建筑行业、计算机信息服务业、广告宣传业以及其他商业服务行业的TC指数在近十年来保持为正数, 计算机信息服务业还呈现越来越强的态势, 但广告宣传与其他商业服务在行业竞争方面的优势并不突出。而我国的金融业、保险业等附加值较高的行业一直以来也呈负增长。特别是专利使用和特许费行业的TC指数接近-1。

通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可断定, 我国的服务贸易在全球的行业竞争中明显处于下风, 且与优秀的行业相差甚远。我国涉及服务贸易的各行各业多半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 而以资本和知识技术为主的行业发展状况令人堪忧, 而且行业发展实力无法与国际同行业相抗衡。

2 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意义

2.1 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 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20世纪90年代末, 新一波国际产业转移浪潮迅速发展。这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是离岸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离岸服务外包是指跨国公司将制造业的非核心业务, 如IT技术服务、工业设计、生产流程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发包给母国以外的专业化的服务公司, 以优化产业链, 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经营, 并降低服务成本, 提高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制造业工业化发展进程滞后, 而且现代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 致使制造业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 企业不是通过技术创新、管理革新培育竞争优势, 而是简单地通过加工组装、模仿生产工艺的方式实现粗放增长, 30多年来我国的贸易结构只能是以附加值较少的加工贸易为主。

我们应提高能动性, 时刻注目国际行业动态, 以此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良好契机为跳板, 加速国内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转变, 改变以往以生产加工为主的运营模式, 提高行业自主研发和品牌营销能力。同时要加强自身建设, 完善软硬件设施, 与全球制造业和服务行业先进的跨国企业密切合作, 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 提升制造行业服务等级, 通过服务外包的“溢出效应”, 将国内的制造业推送到全球产业链的高端。

2.2 可以改善贸易结构, 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加速服务贸易发展进程,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有助于增强国内行业的综合实力, 并且能使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以及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发生质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加入WTO后, 我国积极扩大制造业领域的对外开放, 货物贸易高速发展, 1978年我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在世界排名位列第29;2009年我国的出口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位, 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位。但在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中, 传统出口优势产业中高污染、资源密集型产业仍占有相当比重, 如纺织、皮革及制品、化工、水泥建材、焦炭、钢铁等;采用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 增值率不高的加工贸易仍是主要贸易方式。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让对外贸易实现了规模扩张、速度扩张和外延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增长方式需要转型升级的现实。

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使中国转型升级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同时也促进了国内产业升级, 使国内产业由以往粗放型经营方式逐步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以往, 我国的贸易形式以低端消费为主, 且外贸依存度高, 发展服务贸易能使我国的贸易增长方式发生质的改变;紧张的国际竞争形势促使国内产业不断寻求突破, 逐步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从而实现经济的高端、可持续发展。

2012年, 商务部与其他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 该《指导意见》提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应遵循六项原则, 其中第二条原则就是坚持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 提升规模效益。

2.3 支撑和促进货物贸易的发展

从某种程度来讲, 货物贸易综合实力的储备和优势的发挥离不开相关服务贸易的发展。现如今, 国内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已步入纵深阶段,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不断在技术创新、附加值等方面寻求改变;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 国际竞争逐渐白热化, 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制造商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就必须降低全球通讯和运输成本;要使国内的货物贸易打入国际市场, 提升货物贸易国际竞争力, 还要不断寻求技术创新, 提高人员素质, 也需要高效运作的科研咨询机构的支撑和保障。

2.4 扩大就业

世界各国的政府机构都很重视就业稳定和就业创造这一课题。我国的经济结构属于二元经济结构, 剩余劳动力过多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就业不足和大量隐性失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劳动力的转移是以贯序式的方式进行。服务业所吸纳的劳动力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目前, 全球服务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比重, 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 我国仅为三分之一左右, 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出口中国劳动密集型服务产品, 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扩大就业。

3 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随着此轮国际产业转移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 服务贸易则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以及各国经济竞争的新焦点。因此, 我国必须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3.1 加快服务立法, 建立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由于服务贸易涉及服务业的各个行业, 因此应逐步完善行业和其他配套的法律法规, 改变目前主要以部门规定来规范行业发展的局面, 建立以法律为主的行业规范体系, 以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支撑和规范力度, 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

3.2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服务业过度的进入居民生活消费领域, 技术含量低, 现代工业发展所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程相对滞后。这会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削弱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因此, 政府应会同各个行业加速服务业由消费性服务向生产性服务的转化, 使生产性服务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 以促进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继续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改革,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开放格局

中国政府应当继续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积极参与多边、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谈判, 并加强国内单边贸易自由化改革和国内政策协调。

在开放服务市场, 发展服务贸易的时候, 必须注意到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 结合服务贸易的产业特征, 采取不同地区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形成特色鲜明、类型多样、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服务贸易开放和发展格局。

服务贸易自由化因产业关联、技术示范、人力资本流动等作用实现了技术转移和外溢效应。而商务服务、电讯服务、金融服务、教育服务以及研发设计服务在技术转移和培育东道国技术吸收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应当优先推进这些现代服务业的贸易自由化改革。

3.4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加快引进高端服务人才

为尽快解决我国高素质服务贸易人才缺乏、专业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适用性差等问题, 必须实现高校、企业和培训机构三方共同参与。高校要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要求和趋势进行相关学科建设, 细化培训专业方向, 动态设置各类专业课程;服务贸易企业要积极与高校合作, 接收高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 建立学生的实训基地, 还可以将自己的业务嵌入高校的服务贸易专业课程, 提高人才培训效率;作为目前服务贸易人才输送主要渠道的培训机构应引进先进的培训理念和模式,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培训课程体系, 提升培训层次和水平。要建立服务外包高端人才的引进策略与渠道, 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加大对海外服务业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重点引进海外具有多年从事服务贸易经验、熟悉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的高级项目经理、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3.5 加强行业组织的作用, 协调和提升行业整体素质

行业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缓和“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第三方力量”。2007年, 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服务贸易协会。目前, 各地也在陆续建立当地服务贸易协会组织。但总的来看, 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综合性、专业性行业协会发展都还比较有限。未来, 服务贸易协会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推动企业体制与经营组织的改革, 特别要加强适合服务业规模化发展的连锁经营体系的建设;二是建立健全服务业的标准化体系, 并上升到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解决好服务水准的规范性与先进性问题;三是建设与政府、科研教育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渠道, 建立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信息平台, 实现行业内部信息交流;四是规范行业内部竞争关系, 凝聚行业力量, 有效支持优质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3.6 优化服务外包的商务环境,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良好的商务环境是发展服务外包的重要保障。外包企业始终关注的环境因素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便捷的信息交通服务、廉洁高效的服务政府、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较低的商务运行成本。因此, 必须采取措施降低服务外包的成本, 提高商务环境质量, 增强我国承接世界服务外包的能力和竞争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 特别是邮电通讯网络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为服务外包的稳健发展提供支撑平台;加强服务外包基地建设,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建立相关监督机构, 并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殷凤.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07 (1) .

[2]谢光亚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5 (11) .

[3]赵书华等.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5 (1) .

服务发展现状 篇10

一、贯彻调控政策多措并举

一是深入项目。主管局长牵头, 由产权科科长、工作人员组成服务小组, 深入房地产开发企业、施工现场和售楼处, 了解销售情况、现场解决开发企业遇到的难题、宣传相关房地产政策。

二是定期市场分析。对全区楼盘销售情况进行定期统计, 每月结合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做出分析报告, 确保为市国土房管局和区委、区政府及时提供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

三是服务百姓。在保障性住房办理产权产籍手续中开辟绿色通道, 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嘉畅园限价房全部1199户预告登记受理工作。

二、坚持依法行政“五个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根据《物权法》、《房屋登记办法》和《天津市房屋权属登记条例》, 科学设置岗位, 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 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组织机构。

二是教育培训到位。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业务政策培训和岗位证书培训, 共有41人取得土地登记上岗证, 有12人取得登记官资格。

三是制度建设到位。明晰各登记岗位之间的工作流程和职责, 建立疑难案件会审、案例分析制度, 建立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机制。

四是责任分解到位。申请、受理、复核、核税、审核、审定、记载、公示、制证、发证、归档建档等各环节明确做到谁管理、谁负责。

五是工作落实到位。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 分析形势、研究工作、布置任务, 建立百分考核制度, 认真组织检查、考核和评比, 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三、积极搭建产权交易“四个平台”

一是加强窗口平台建设, 搭建与群众沟通的“连心桥”。近1000平方米产权交易大厅设置LED大屏幕、政务公开显示屏、触摸屏, 身份识别器、对讲机和电子摄像头, 及时公示登记业务流程、办事要件、收费项目和标准, 统一办理有关业务。严格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等制度, 建立党员示范岗, 为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众开辟绿色通道, 实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二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畅通现代化管理的“快车道”。设立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机房, 按照《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技术规范》要求, 建立统一的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网上打印合同, 各项流程网上传递, 统一窗口受理。加强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 提升个人第二套住房查询功能。建立系统数据定期更新维护机制, 对照土地数据及时挂接、修正房产数据, 实施地、楼、房一体化管理。对开发企业初始登记后的全部房产, 通过商品房网络建立统一楼盘数据。

三是加强监管平台建设, 建立发现查处问题的“安全闸”。建立商品房和存量房交易网上联机备案系统, 实现网上签约、交易过户、产权登记的数据对接。加强交易资金监管, 完善房屋租赁合同网上登记备案、报表统计、资料查询及指导租金测算等管理功能, 建立健全房屋租赁协管长效机制。完善房地产市场登记及交易情况管理系统, 定期通报市场信息。严格控制权属证书领用、核发程序, 建立事前预防、事中质检、事后补救及责任追究的发证制度。

四是加强档案平台建设, 充实为民服务的“数据库”。专设产权档案库房, 室藏档案30余万卷。按照有关规定, 全面建立电子登记簿。《房屋登记办法》实施前登记的各类房屋电子登记簿中的信息全部补录完毕。办理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的房屋在登记簿及权属证书中涉及的土地等有关信息, 确保记载完整, 实现土地房屋“两证合一”。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 录入电子信息30余万条, 历史库信息10余万条, 权属档案信息入库率达100%。档案管理于1998年达到市一级标准, 并保持至今。

四、实现服务保障“三层联动”

一是接待服务和查询办件联动。严格按照政策规定, 设立咨询台、公开咨询电话、投诉电话, 主动接待群众询问。档案室设立档案公开查询窗口, 接待查询。主动为重点工程服务, 盛和家园是河北区为解决拆迁安置建设的经济适用房项目, 从立项开始, 我们就采取超前服务, 为项目早日开工创造有利条件;在安置过程中, 在现场为住户办理预告登记等手续;在办理转移登记时, 交易大厅开设专门窗口, 提供办件绿色通道, 方便群众办理产权证, 用最短时间为2764户群众提供了最高效的优质服务。

二是走访服务和解决遗留问题联动。我们主动为企业办实事, 为群众解难题, 重点帮助协调解决权属历史遗留问题。几年来, 共深入企业和现场办公近600次, 协调解决了秋园里权属登记的历史遗留问题。秋园里是2000年开发的项目, 由于开发公司债权债务转移和新老公司之间存在诸多矛盾, 造成该片近200余户居民办理不了产权证, 群众非常不满意。我们积极主动协调联系, 走访司法等各专业部门进行咨询, 多次与新老公司及住户进行沟通走访, 最终为该片居民顺利办理了产权证, 解决了困扰群众近12年的难题, 受到了市区领导及住户的一致好评。

服务发展现状 篇11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发展服务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十二五”时期,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重点行业服务出口。要提高服务业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

在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WTO总干事拉米曾指出,未来,中国政策的优先点应该放在服务业,因为服务业能促进中国国内消费并极大地促进就业。拉米表示,要做到这一点,要求中国能够对外国投资者持续开放其服务业市场,中国已经在这么做了,但未来还需要做得更多。

此外,包括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官员,及多国贸易部长也认为,与全球第二的经济体量相比,中国的服务业占比及促进就业的比例都显得过低,即使不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同类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相差较远,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些业内人士则对本报记者指出,服务领域改革的第一要点,是金融服务领域,以及以往开放程度较低的医疗、教育等。

以“制造业”为核心发展服务业

“中国服务”的迅速发展,来源于“中国制造”的强大辐射。

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哈沙·辛格曾对记者指出,中国的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重要特点,是以强大的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为基础的,“很多服务行业是围绕着制造行业展开的”。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第一条即是,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发展金融、交通运输、科技、商务、工程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和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行业,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创新能力。

这表明,未来“中国服务”的发展,仍将围绕制造业软性升级展开。

“十一五”时期,我国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增加就业579万人,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达到34.6%,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活改善的重要力量。

今后,这一比重还将继续提高。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曾在去年指出,“十二五”时期,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47%。服务业将成为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行业,成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主导行业。

陈德铭说,过去10年,中国国内消费每年以约15%的速度增长,今后会保持相同甚至更快的增速。中国消费者在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生活服务方面的需求潜力很大。中国还需要进口大量先进技术和高端服务,加速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重点行业服务出口,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领域,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扩大服务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内地与港澳台地区服务业合作。

这里提到的“推动重点行业服务出口”,其中重要的一项是推动离岸服务外包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离岸服务外包业发展迅速,在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离岸服务外包却获得了逆势增长。

昨日,商务部副部长王超在杭州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开幕式上透露,今年1~8月,中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269亿美元,同比增长55%;其中承接国际合同执行金额187亿美元,同比增长48%。

2011年,中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324亿美元,同比增长64%;其中承接国际合同执行金额238亿美元,同比增长65%,比上一年增长22%。

联合国贸发会议副秘书长佩特科·德拉甘诺夫对本报记者指出,中国的服务贸易近年发展较快主要是来源于强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我观察了这五年左右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还是政府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服务贸易的繁荣发展,是数年前推行一系列政策,包括上一个五年规划显现的效果。”

完善财税支持

为加快服务业发展,常务会议还要求在财税、金融、土地、价格等方面推出政策,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

现行财税政策对服务业的扶持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中央财政设立的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二是正在逐步扩围中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了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等方式重点支持服务业的技术升级、设施改造、网点建设、系统平台建设、人员培训、公共服务等方面。

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12

服务外包具体指企业为了将有限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 利用外部专业服务商的知识劳动力, 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据商务部服贸司数据显示, 从2013年1月到11月, 我国国内共签订了143856份服务外包合同, 合同总额达831.6亿美元, 同比增长60.6个百分点;执行金额为533.8亿美元, 同比增长37.8个百分点。其中, 有534.1亿美元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的, 同比增长47.8个百分点;执行金额为375.5亿美元, 同比增长38.3个百分点。知识流程外包业务迅速增长。自1月至11月, 信息技术外包、知识流程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合同总额分别为266.8亿美元、183.0亿美元和84.2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41.4、66.3和34.7个百分点。

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是进行国际服务购买的主要发包市场, 在1月至11月期间, 我国承接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的国际服务外包金额分别为60.0亿美元、90.2亿美元、44.7亿美元和46.7亿美元, 占执行总额的16.0%、24.0%、11.9%和12.4%。

三、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1. 优势分析。

(1) 国家的大力支持及重视。在加快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服务外包作为新兴产业之一, 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从2006年我国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以来,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 涉及教育支持、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各个方面。

(2) 社会环境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发展服务外包具有无法比拟的环境优越性: (1) 相对稳定安全的国内环境为整个社会发展营造了安定和谐的氛围; (2) 国民经济的持续迅速增长为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增强了富有活力的宏观经济。

(3) 国内市场具备巨大的潜力。中国之所以能成为服务外包企业的最大吸引力是由于其巨大的内需市场潜力, 很多国际服务外包企业都是出此目的而来到中国的。 (1) 作为拥有全球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我国市场消费需求的未来潜力是巨大的; (2) 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 使消费和市场需求激速上升。

(4) 相对较低的商务成本。节省成本是企业在进行接包地选择和发包决策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相对于国际上的主要发包国家的成本而言, 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成本依然处于很低水平, 特别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 劳动成本、土地等普遍较低, 在世界主要的接包地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 劣势分析。

(1) 社会的认知度低。最近几年虽然服务外包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国内的各行就服务外包的了解和认识的程度依然很低, 不仅普通的大众对服务外包含义一概不知, 就连一些从事服务外包工作的政府人员和企业对服务外包的了解也不是很深, 总之服务外包知识在社会上基本没有形成广泛的认知和共识。

(2) 高技术专业型人才比较缺乏。虽然中国的人力资源很富裕, 但国内的服务外包发展比较晚, 具备能够开拓国际市场的服务外包高技术专业型人才却非常稀少。和印度等服务外包发展先进的国家相比, 中国服务外包的从业人员受文化、语言条件的限制, 使得在和欧美国家的企业沟通时处于弱势。

(3) 未建成同国际接轨的有效规范。对于中国的一些行业有着自己的一整套独立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 通常和国际通用的规范不相一致, 甚至有的行业就连最起码的统一规范都不具备。显然在择选外包企业时给客户增加了不少难度,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接发包方之间的业务衔接。

四、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对策

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就是具有较低的成本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同时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的独特之处也起着很大的决定作用。由此, 我国在发展服务外包业务时必须根据自身的基本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从而寻找出合适的发展途径。

1. 在政府各层之间快速达成共识, 提升对服务外包业的重要性认识。

政府要进一步认识到服务外包产业在提升本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并制定出明确的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以及扩展对服务外包的大力宣传, 把服务外包视为发展双边与多边经贸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2. 加强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基本工作。

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 建立发展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并与各级政府和企业一起努力发展好产业;在制定行业规则时为政府提供合理建议;把企业推向全球最佳实践, 在提升交付与运营能力时, 实施品牌建设和国际市场营销战略。

3. 帮助本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做强做大的同时, 促进国际合作。

激励企业和先进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 以培养专业技能、树立品牌形象、获得国际客户资源。同时, 帮助有条件的、先进的本国服务外包企业走向世界, 对国外公司或者客户的内部服务部门实行并购。

参考文献

[1]赵楠, 李静.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路径选择[J].经济学家, 2007.

[2]徐瑾, 李涛.中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11.

上一篇:工业设备安装工程下一篇:燃气企业安全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