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价值

2025-01-01

经济价值(共8篇)

经济价值 篇1

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从经济人类学角度分析价值理论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案的不断兴起,国内掀起一股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讨论.试着先解释什么是价值理论、知识产权价值,然后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娃哈哈、光明集团与达能商标纠纷一案来分析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中国的知识产权应从中吸取的教训.

作 者:徐维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刊 名:企业导报英文刊名:GUIDE TO BUSINESS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价值理论 知识产权 经济人类学

经济价值 篇2

1.1劳动价值理论观点描述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劳动价值理论由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三部分组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其中,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但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商品所包含的抽象人类劳动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转化变成的结果。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表现了主观具体活劳动耗费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的劳动的含量。

商品的价值量同样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 取决于生产商品是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即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起着支配作用, 通过价格的运动来表现。而价格的运动又离不开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 市场的调节产生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 这需要政府采取措施, 把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的调节机制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1.2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对价值理论的评述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市场化的初期, 其目的是为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在价值创造过程中, 除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外, 先进技术、科学知识、经营管理和信息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生产因素。尤其是科学技术, 作为第一生产力, 它的不断创新与推广对社会财富积累的贡献越来越大。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的“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已造福于民”。科学技术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具有重大的作用, 通过人这一劳动主体把科学技术融入到其他生产要素当中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从而产生出多倍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也即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现代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立足, 更需要通过改进技术, 改善经营和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制度作为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它的产生不过是把社会价值共意得到一种稳定性存在的保证, 把道德秩序转化为一种权利秩序, 它为社会的共同价值标准和交换行为规范、组织原则以及知识技能等等的人类发展的创造物, 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世代承续的社会机制, 保存了人们交换行为和关系的模式, 并且通过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 而扩大了社会交换的范围。这种外部意志的强加力协调着人们的行为动机, 并促进或阻碍价值的创造。例如, 我国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 股份制逐渐成为公有制主要形式, 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劳动者创造价值有激励作用。

2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及构成

2.1从商品的二重性看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

(1) 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分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马克思在这里就强调了满足人们需要的是物的客观存在。物的这种“有用性”离开了商品实体就不存在了。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商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层次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既包括物质的, 也有精神的, 还有社会的。从另一角度看,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从另一角度分析了商品对消费者的满足。“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 绝不会超过, 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 他从购买此物所得到的满足, 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 他就从这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 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 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成为消费者剩余”。这种消费者剩余既可能是商品本身所具备的, 也可能是消费者的“发现”, 还可能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民族品牌的“有用性”承载于其产品上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的同时, 在买方市场的今天, 消费者购买民族品牌更多的集中在精神和社会需求层面。人们在购买民族品牌享受其基本的“有用性”的同时, 更能够感受到爱国主义, 振兴民族产业, 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品牌走上全球化品牌的趋势的欣慰。可以说, 消费者在购买民族品牌所得到的精神和社会层面的上满足, 远远高于他所为此支付的价格, 也远远高于一般商品所提供的“消费剩余”。

(2) 从商品的价值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即“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人的筋肉、神经、脑等的一定生产消耗”。这种劳动耗费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算的, 即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这里说的商品的价值高低对来说, 既表现在商品的内在质量和基本功能上, 也表现在商品的外在质量和辅助功能、美学功能上;既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物质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 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 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的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民族品牌与非民族品牌以及其他非品牌商品的本质差别即在于劳动投入量与数量的差异。由于人们对民族品牌商品投入的劳动从质和量两个方面都高于非民族品牌商品的投入, 因此品牌商品就包含更多的价值和交换价值, 就能满足人们更多、更高从层次的需要。

2.2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与构成

(1) 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

品牌价值的内涵可以界定为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所赋予产品的物理功能上的情感和体验附加值。由于其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 所以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总资产的著称部分之一。在既定的劳动投入条件下, 民族品牌价值取决于生产者特殊劳动投入和市场认可的契合程度。本文主要谈及民族品牌的文化内涵。

品牌文化的积累使得产品不仅仅作为实用价值的载体而存在, 更使得产品在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品牌文化更是以一种价值符号来传到产品的理念、价值观念和特殊效用, 并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同, 进而转化为品牌的经济价值。

(2) 民族品牌的价值构成。

从传统的角度看, 民族品牌价值的构成要素不仅包括资源组成、技术工艺、文化特征、广告与形象等也包括安全性、实用性、特殊性所带来的效用 (包括生理和心理) 。民族品牌价值和其他品牌价值一样, 生成过程本质上并无差别。所不同的是, 民族品牌价值中更多的包括劳动者的复杂劳动。本文主要讨论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

王成荣在其著作《品牌价值论》中运用品牌经济价值曲线分析了品牌价值的构成, 认为品牌价值大小取决于生产者者特殊劳动投入量与市场与社会认可程度的契合点。当两者值较高时, 经济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亦然。但是当前者值较大, 后者值较小时, 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小, 甚至为负;当前者值较低, 后者值较高时, 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大。所以, 我借鉴王成荣的品牌经济价值构成理论来说明民族品牌经济价值构成, 并认为民族品牌价值在其经济价值构成方面与传统品牌的经济价值并无差异性, 只是民族品牌更能使消费者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效用 (民族自豪感、荣誉感等) 。

3民族品牌发展的制度性依赖

制度作为价值共意合法化或者说一种社会的游戏规则, 必然会对经济过程产生影响。经济主体行为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等约束下将产生不同的结果, 因此, 制度要素在经济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核心地位。

3.1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产品和服务是民族品牌的载体, 也是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增值的核心。产品创新是民族品牌提升的第一组成部分, 它主要集中在新产品的开发、新包装的设计与运用、新技术的创新和运用、新产品的市场推广等方面。服务价值也是构成民族品牌价值的有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也可以使产品因良好的服务而增值。

民族品牌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过程中投入大量的生产资源、技术、资金和信誉保证等以使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得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 制度因素无不为民族品牌提升给予支持和保障。制度是以对努力成果的承认和保护, 来建立激发努力的激励机制, 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来源的。在一个封闭性的制度模式中, 最重要的发展基础, 或许就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努力程度;而在一个开放的制度模式中, 其他因素的介入, 或许在某些情况下, 会比努力程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如政府对先进技术引进的激励、对高级人才的优惠待遇、以及其他的政策性支持和财政倾斜。

这些年来, 大家目睹了我国众多民族品牌如健力宝、活力28、乐百氏等等本土品牌一个个被外资收入囊中之后, 汇源的举动确实触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这些民族品牌的消失殆尽无不反应了当前国内民族企业发展的艰难和政府对民族品牌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 政府应基于民族品牌发展更好的环境和关怀, 以必要的合理的措施保护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 (1) 政府应主导国家品牌计划, 扶植优势产业区域、产业集群重点突破。 (2) 制定一系列完备的政策性保护和扶植措施。 (3) 政府从长远利益考虑有必要干涉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与外国品牌的并购。

3.2民族品牌营销传播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除了民族企业产品本身的创新, 对民族品牌进行有效的营销传播活动同样是提升民族品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民族品牌营销也需要投入资源, 而资源是价值转换的前提。制度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民族品牌传播过程中也担任重要的角色。制度对信息资源获得的可能性以及获得的效率直接影响了民族品牌传播的速率和传播广度。因此, 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信息平台, 为民族品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借鉴很多发达国家在利用首脑外交渠道为自己的企业在海外拓展市场的做法, 开放国家外交资源, 扶植企业走出去, 塑造国家形象。

3.3民族品牌文化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民族品牌文化是民族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的核心。民族品牌物质文化是民族品牌文化的实物体现, 民族企业通过产品、品名、标示、包装等方面体现民族品牌文化的是想和品牌价值观。民族品牌文化战略是民族品牌精神贯彻、品牌价值提升和顾客品牌忠诚的实现过程。

那么, 作为文化“三层次”中的制度的文化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 既是物质文化的精神化, 又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化。制度文化的这种两面性质促使了价值观共意在民族品牌文化中的实现和创新。制度要素在强化或淡化因民族文化差异而致使的经济主体出发点差异上的影响也极为重要。从民族企业内来看, 经济主体成员对民族品牌文化创新的努力程度及其效率大小的状况, 依赖于制度要素的动力机制塑造, 因此, 一个落后的制度模式, 在强化民族品牌个性和品牌文化创新出发点差异的同时, 也就压抑了人们的经济努力, 闲置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和对随机因素的利用可能, 使整个民族品牌的经济发展表现出呆滞的特征。因此, 政府应给予民族品牌文化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得民族品牌文化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品牌的国际化更具有时代特征。

摘要:随着民族品牌一个个被国外企业并购于旗下, 引发了人们对民族品牌价值的思考。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 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 从人类学角度给予解释并阐述民族品牌发展对制度的依赖性。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民族品牌,经济人类学

参考文献

[1]郑怡然.有效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新解释[J].江汉论坛, 2002, (2) .

[2]陈庆德.经济人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经济价值 篇3

本期嘉宾: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善经济不是慈善经济”

《中国慈善家》:2013年前后,你提出“善经济”的理念,认为“善经济时代来了”。你得出这一判断的依据主要有哪些?

王振耀:世界银行一般把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作为发达国家的标志。2011年,全球人均GDP已经达到一万美元。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整个人类的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人类已经正式迈过短缺经济。

在短缺经济时代,主要满足的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是量的需求,停留在有和没有、多和少。现在不是了,经济开始追求好和更好。注意,这个经济追求的是好,你不好,门儿都没有,比如你生产的油,无论多便宜,但是如果有质量问题,立即哗啦啦全部下架,马上就倒台。

在这样一个阶段,人的潜在需求被提升到了第一位。一个手机屏幕怎么划,这居然能够成为消费者判断和选择手机的标准?别说二十年前,就十年前谁能想到?但这就是现实,哪个更为方便,哪个就马上会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也就是说,企业慢慢到了开发人的需求的发展阶段,好上加好地满足这些需求成为整个经济运作的根。

《中国慈善家》: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产业形态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王振耀:第三产业起来了,而且发展非常广阔。本来第三产业在咱们看来“不算正业”,因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才是真正的、过硬的产业。但我通过研究发现,发达国家服务业的比例会占到70%、80%。一般来说,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服务业的比例就开始超过50%,然后就业的人口也很快超过50%。

第二点,以人为本的服务业,包括养老、儿童、医疗、教育、文化,最有意思的是旅游,过去我们称之“不务正业”、“吃饱了没事干”,旅游能算产业?可是现在怎样?包括旅游在内的以人为本的服务业竟然成为了很多地方的主导产业,并且结构越来越优化发展。再有就是,一些艺术家跑到798研究创意,原来只是点缀的、个别艺术家的行为,现在也居然成为了一个大的产业。

业态变了,大量企业为人做服务,天天研究如何更好地服务老人、服务儿童等等。我在日本看到,一个拐杖就有上万种发明,还发明了辅助机器人、老年人的汽车等各种各样的装备、设备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它已经绝不是简单的服务,而是带来了很多装备、设备的应运而生,第二产业于是也变了;接着这个影响又冲到第一产业,开始有了有机农业,很贵,但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就是说,第三产业原来只是个后端的服务,现在反过来改造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使得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慈善家》:在善经济时代,价值体系是否也发生了变化?

王振耀:我认为,在善经济时代,社会价值开始引领经济价值了。企业没有社会价值,会被人瞧不起了;可能前些年还敢简单地说,制造就业就是尽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现在呢?不仅仅是就业,你还得满足多种社会需求,包括对员工要好,产品的质量要好……很多富豪也开始思考,我要这么多钱干啥呢?年轻人中,过去流行的是开好车,现在要看志愿服务了,考个国外的大学什么的,都说我的志愿服务拿了多少分。你看,这个社会逻辑开始发生变化了,原来是对等的,你付钱,我干活,现在是你不付钱,我还排着队申请做志愿服务。就是说,这时候整个社会价值开始起来了,大家都有意识地去做慈善,开始有意识地参与社会活动,公共伦理的空间开始起来了。

综合这些,我的基本判断是,善经济时代来了,这基本上是一个新的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来没有到过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超过了人类的基本需求,已经开始开发和满足潜在的、更好的需求。而且,它开发人类的善,大量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使命的社会组织大概要对整个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成为新的一种生产力。在国外,很多基金会投资建企业。例如,宜家就是由瑞典的一个基金会投资的。有一次我们去英国访问,和一个养老集团打交道,弄了半天,它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基金会,总共办了80家养老院。

《中国慈善家》:张维迎教授曾援引亚当·斯密的观点指出:“应该充分肯定慈善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在体制改革过程中,正义比慈善更重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倡导慈善,一定注意不要代替或者超越正义,避免排列失序与错位的现象。”对此,你怎么看?

王振耀:对,亚当·斯密的这个观点我也注意到了,他强调社会一定要崇尚正义。其实,从我研究的角度来看,善经济不是慈善经济,它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慈善,其实是社会价值促成的经济,而社会价值是包括正义的,并且以正义为基础,你不能坑蒙拐骗什么的。这个跟亚当·斯密是一致的。

慈善只是善经济里的一部分。善经济里的“善”不是慈善,这个“善”,英文里面一般说Goodness,边界比较宽,其实是“好”。这个“好”就包含着多重含义,包括产品的质量要好,个人的各方面要好,有形式的好,有内容的好,自己的企业要尽社会责任等等。

“善经济的理念可以帮助

更好地理解新常态”

《中国慈善家》: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之下,你提出“善经济时代”,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衔接点?

王振耀:有一个衔接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政策大量地在推动社会改革。为什么要推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是要释放社会生产力,释放出来的是高质量的服务业,让资金进入到社会领域去解决人的问题。大量的养老服务需求有待满足;对于儿童的成长困境,大家都已经焦躁得受不了,例如留守儿童问题过去是一个词汇,现在社会不能容忍了。

经济发展的速度是一定的,但是质量要有提高。善经济的理念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新常态。你看一些欧洲国家,当它们第三产业的比例超过50%时,经济发展速度确实是慢了下来,但是发展得更健康了。

nlc202309042148

《中国慈善家》:从全球的层面看,在善经济时代的潮流里,中国正处在怎样一个发展阶段?

王振耀:我算了算,中国大概有九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内蒙,差不多两亿多人口,人均GDP已经超过一万美元了。那么,整个中国什么时候人均GDP过一万美元?其实照这个速度,前年是6700美元吧,去年是7500美元,今年呢?估计8000美元有吧?8000美元之后呢?我认为,2017年或者2018年全中国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是绝对的,只要没有极大的灾难。

中国社会跟全球潮流基本是同构的,甚至可以说,中国引领了全球。为什么?Made in China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商品让全世界的消费者得到更好的消费。其实,这对于中国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大家开始讲究产品的质量,讲究美;现在很多艺术家都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领域的发展也开始起来了。

《中国慈善家》:但是,经济依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王振耀:从呈现方式上看,经济是主要动力,但是推动经济的不再仅仅是赚钱的欲望。比如,阿里巴巴还是经济,但是推动阿里巴巴、推动马云的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还有使命、对消费者的服务、对社会的责任和价值。

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经济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相当重要的力量,但是经济形态不一样了。经济形态是什么?社会服务。这个领域不发展,就不行了。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三只手”是什么?社会价值,伦理,对人的尊重。不研究老年人的需求、不关注儿童的成长,企业的事办不了,也发展不动。

《中国慈善家》:通常认为,企业逐利而发展。在“善经济时代”,企业要发展、要基业长青,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交汇点上,应做何战略选择?

王振耀:这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做战略选择。我们过去的企业是粗放型发展,到善经济这个时候,企业一定要转变和调整理念了。暴富的情况在这个时代会越来越少。企业必须要注意开发社会价值,不能像原来那样拖欠工资什么的,那样的企业还能生存吗?不仅是尊重员工,还要和员工一起做慈善,做公益,要尽到社会责任。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它对我们整个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方式产生了非常大的挑战。我们要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社会价值其实最终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中国慈善家》:你认为,商业领袖的资源、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可以通过什么样的过程体现在“善经济时代”中?

王振耀:他们正在自觉地往这方面走。中国的商业领袖现在几乎没有不言慈善、不言社会价值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潮流。再一个,要注意卢德之先生说的资本精神。其实,现在整个社会对资本精神的关注度还不高。我认为,卢德之先生提出的资本精神很好地研究了中国乃至世界商业文明的内在价值。

《资本精神》那本书,我读了好几遍,我的有些思考也受此启发。我发现,到善经济时代,社会价值越来越往前发展了。这个时候,如果说原来资本精神还表现为资本的冲动、拼命地赚钱,那么到了善经济时代,因为财富的量大了之后,你会发现奉献和赚钱的过程融为一体了,想赚钱得先考虑社会价值。

“中国的民间力量

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掘”

《中国慈善家》:从经济总量上来说,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人均GDP将近7500美元,社会捐赠总量超过1000亿元;但是,中国社会捐赠总量占GDP比例远不到1%,2014年慈善捐助指数排名世界倒数第八。对此,你怎么看?

王振耀:我在管慈善事业发展的时候就发现这个问题了。美国社会捐赠总量的3000多亿美元是怎么计算的?它的税收制度跟我们不一样。税收制度不一样,计算方法就不一样。比如,在美国捐赠一件值几美元的衣服,教堂或民间组织开一个证明抵税,这就能计算进总量里去。照这样计算,我认为,中国至少有1000亿的捐赠没有算进来。据我所知,一年里仅衣服的捐赠就是上亿件,它们一般是不算在免税里头的。

再一个,在美国有大量的家庭基金会,钱不多,十万、八万的都有,他们用这种办法回馈社区,资助社区里面的人上学等等,运作得比较规范。咱们采取了什么方法呢?咱们就是亲戚邻居们都捐一点钱,吃个饭,送个礼。还有,咱们没有社区基金会,目前仅深圳、南京一些地方开始在探索。

我认为,中国的善缘是非常深厚的,而且中国人的善根、善因非常强。全世界只有中国干了最漂亮的汶川救灾。地震发生后的前两个星期,我在现场,作为民政部救灾司司长,我感受很深,当时因为路坏、电坏、水坏,我们的政府官员,以北川为例,40%的官员遇难了,整个组织是毁了的。前两个星期还主要是靠民间呀,民间的力量非常强大,那就是善心嘛。其实,中国的民间力量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掘。

《中国慈善家》:导致中国的民间力量没有得到很好发掘的原因有哪些?

王振耀:中国人还是愿意奉献的,只不过我们现在还不太适应,还没准备好。人均GDP这么快就要超过一万美元了!谁想到?小平当年给我们规划的时候,是到2050年人均GDP4000美元。我们到2000年还不敢相信。为什么?2000年,好不容易用20年时间,人均GDP才到1000美元。多少未来学家都没有预测出中国最近十几年这种飞速的变化。所以说,人类文明还没有做好准备来接受中国,中国自身也没有做好很多准备。

再一个是我们的体制、机制不太顺,很多法律还存在问题。例如,股权捐赠还得收你的税,这善税还很重。以后呢,我估计善税可能要免了吧?国务院已经有文件了嘛,我相信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些年,一旦遗产税开征,那是什么概念?中国人比谁都会合计、会算账。算什么账?算捐赠账。我估计,那个时候中国人一年的捐赠总量达万把亿是正常的。

我是觉得,我们的障碍尽管还有很多,但总体上的方向是对的,没有出现太大波折,大家越来越明确地感受到善的重要性。国务院的文件只是个落实问题,在落实的过程中出一些洋相也正常。

《中国慈善家》:但是,大家关心的恰恰是落实问题。

王振耀:我觉得两方面都要做调整,一方面,政府的行为方式要调整,改变治理体系,另一方面,大家,包括慈善界也要做调整。

当然,国外体制不一样,比如大家都会说它民主、多党制、选举竞争……其实,就贯彻执行而言,美国、欧洲的政府大量地使用智库。比如,在美国,一个关于慈善界的白宫文件下来之后,最少有几十家智库去研究、讨论。在中国有几家?我在政府工作几十年,我知道,一个处也就几个人,它贯彻政府文件的时候,假如没有现代智库来给它做配合论证、调研、分析,行动起来也是很难。

在美国,这些智库往往是慈善界支持的,我觉得咱们的慈善界也应该有这样的智慧。有的基金会现在开始推这些事情了,我觉得下一步应该更多地推一推,有意识地跟政府合作,去跟政府提方案,主动地沟通。这样的话,可能从国务院到地方政府行动能力最少能强化十倍。

我认为,在善经济时代,中国可以通过政策调整、通过民间组织的调整,让善根更现代化一些,发展得更大一些。如此一来,中华文明对善会有特殊的贡献、特殊的引领作用。

《中国慈善家》:你离开体制内并创办中国公益研究院已经五年。在这五年里,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有哪些重要进步?

王振耀:我看重的是最近五年整个公益慈善(领域)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了,跟政府的良性关系基本形成了,不像五年前,政府还有些担心,政府采购服务(的政策)还不太开放,现在呢,国务院都下发了政府采购服务的文件。从这些方面看,善治开始出现了,民间和政府学会正向互动了,不像前些年彼此埋怨,都很紧张。

说老实话,这正是我离开政府想努力达到的一种环境:做慈善的有时候做得不够周到,政府比较包容;政府有些政策不太妥呢,社会也没有那种剑拔弩张。我觉得,这是一个良性的、善的社会框架形式,斗的东西越来越少,社会的合作精神起来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政府和民间能够开始这种良性的互动是一个国家大变革的社会基础,它对中国产生的正向作用是基础性的。

「高油115」玉米的经济价值 篇4

「高油115」玉米的经济价值

高油玉米是我国近几年重点推广的特用类型优质玉米,其突出特点是籽粒含油量高(一般为7%~10%),比普通玉米高1倍以上,且具有相对较高的蛋白质、赖氨酸、维生素A和E等有效成分.它使玉米从单纯的`粮食或饲料作物变成了粮油或油饲兼用作物,开发增值潜力巨大,已被国家计委列入科技成果重要推广项目.开发高油玉米对提高我省玉米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乔艳辉 作者单位:050051,河北科润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刊 名:河北农业科技英文刊名: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

经济价值 篇5

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的关系中产生的。”虽然马克思并不是针对艺术价值而论,但对于我们认识银饰的价值有着指导意义。它在成为产品之前,已经有了理想中的价值,即经济价值。然而作为艺术品,经济价值不是终极价值,审美价值才是艺术品的灵魂。艺术品是价值的寄存体,两者是同时酝酿,同时创造出来的,有了艺术品,价值也就客观地存在那里了。而艺术家的思想深度、美学品位和艺术技法、艺术表现能力的高低才是艺术作品总体价值的水平的决定因素。银饰的价值与作为银的价值并不相同,它是不精确的,很难描述的。虽然审美价值是银饰生产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但生产出来之后,就跟它的生产者脱离开来,进入艺术品市场成为一种现实的艺术商品,通过经济价值表面的等价交换使它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但是这两种价值却永远无法等同。

商标权价值的经济分析 篇6

摘要:商标权的价值包括信誉价值、交换价值、成本价值等,其基础是使用价值。商标权价值的实现路径主要有利用、减少闲置和流失;两者的结合,可以达到商标权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商标权的价值,完成商标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存在的目的。

关键词:商标权;成本;价值

作者简介:李冬泳,供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广西南宁 530022中图分类号:F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3—0049—0

5一、商标权的价值构成商标是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一种标志。商标的本质目的不是作为一种商品而存在;与其他商品相比,它同样具备商品的共同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据测算,消费者在每花费100元购买品牌商品时,30元购买的是产品,70元则是为商标“买单”。由此,商标的价值可见一斑。但是,由于商标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智力成果,不发生有形控制的占有和使用,因而其价值形态又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如下:(1)商标在市场上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消费者的信赖程度等构成了商标的信誉价值。商标信誉价值的最终依附物是商品;商品质量直接影响商标信誉价值。某种商品能否打入市场、牌子好坏首先是由商品本身质量决定的。商标信誉价值反映了商品的价值。(2)商标权的价值量在市场交换中得到体现。注册商标的专用权是一种财产权,可以通过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具有交换价值。商标权的价值也由此得到表现。(3)商标权的价值基础是商标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在于指明诸多相同、类似商品来自于不同的生产、经营者。商品有了商标,便于消费者把握各种商品的差异,认定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作出购物决策;消费者也借助商标识别和记忆不同的商品,方便自己或推荐别人根据商标找到要买的商品。商标的信誉实际是商品质量的市场表现,能使消费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放心地购买商品。特别是名牌商标,是商品价值、质量、效能、服务等方面的担保,能使消费者产生较高的认同感和依赖感。

但商标权价值的核心是成本价值,即一个商标从构思、设计到投入使用所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包括进行市场调查研究、该商品特性研究、设计、制作、宣传及申请注册等活动的各种费用。这些是构成商标价值的物质基础,是可以加以统计和用货币计算的。

二、商标权成本价值的一般分析

商标权作为一种财产权而存在,其成本包括社会成本和个体成本;前者主要是指国家实施商标制度所付出的成本;后者是指个体为商标注册的取得、维持及保护之所需成本。

(一)社会成本

社会成本由意识成本、制度成本和秩序成本构成。

1.意识成本。行为是受一定意识控制和指导的。行为者在采取某种行为时,要计算自己行为的成本和产出,同时,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受到一定的习惯、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调节。商标保护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需要支出相应的成本。如国家关于商标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关于商标法的宣传和解读及关于全体国民商标保护素养的提高等等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这些构成商标保护的意识成本。

2.制度成本。国家为培育公众的商标权意识,推动市场竞争的有序化,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并在经济、贸易、教育、文化等方面作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在作出这些制度安排时,国家必然要花费审核、修改、通过等一系列费用。同时,国家还要为此放弃一部分既得的眼前利益,如某些国有企业知名的商标因被他人抢注而丧失专有使用权、为外国的商标提供保护等。

3.秩序成本。国家为保护商标而实施商标法以建立相应的法律秩序,必然要大量投入,其包括:一是查处商标侵权的费用。如搜寻假冒的信息成本、收缴和销毁假冒产品所支付的成本等;二是监督成本。如为约束工商、公安、司法等机关行为而设立监督机关的运作费用等。

(二)个体成本

商标权成本价值中的个体成本是指商标权人为保护自己的注册商标所付出的成本,包括:取得成本,即取得注册商标的费用,如向有关国家机关缴纳的申请费用;维持成本,即维持注册商标有效的费用,如续展费用;保护成本,即保护注册商标权的费用,如防止侵权的预防费用、发现侵权的调查取证费用、诉讼费用、律师费用等。

1.取得成本

商标的取得成本主要包括商标的设计费用、商标注册费用及其他费用。

(1)设计成本。商标的设计是一项高强度智力劳动的工作,需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需依赖一定的材料和设备。现代企业为获得较好的效果,把委托他人设计商标作为捷径,但其费用日益看涨。一般来说,委托他人设计和招标,因设计要求不同,支付的费用也由不足百元至数万元不等,有的还要更多。例如,2006年底,我国著名的汽车民营企业浙江吉利集团,出资300万元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新的车标,引起较大反响。又如,美国美孚石油公司为更新“埃索”石油商标,聚集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方面的专家,耗时5年,调查了55个国家的语言,设计了1万多个商标,最后公司选中的商标仅比“埃索”多一个字——“埃索克”,却耗费了1.2亿美元。可见,设计商标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2)注册成本。根据我国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商标注册及其维持需要交纳费用。注册费因商标类型、种类不同而不同。为避免申请注册的商标与他人注册在先(含申请在先)的商标构成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的近似商标,这就要进行事先查询,也尚须付查询费。一件直接申请的普通商品商标(限定10个商品)的注册费是1000元;而经多程序获准注册的商标所花费的查询费、代理费、注册费、驳回复审申请费、异议申请费、异议复审申请费、诉讼费用及办理相关事项时花费的交通、住宿等费用则需数千至数万元不等。我国商标行政机关制定的商标注册收费项目及标准如表1所示:

注册商标申请或者办理其他手续必须缴纳一定的费用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其他国家都有关于商标规费的规定。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也规定了相应的收取商标规费的标准。

(3)其他费用。申请阶段的代理费。目前,全国尚无统一的商标注册代理收费标准,通常是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自行规定。一般来讲,沿海地区的收费高;中西部地区较低。另外,打印、交通、通讯等方面的费用视不同情况,从数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2.维持成本

商标专用权是一种有可能失效的权利,需支付费用才能维持。它分两种情况:一是续展;二是使用;这都需要支付费用和成本。而商标权是人为提供其商标的知名度,需要进行宣传,这也需要花费成本。

(1)续展费用。注册商标有效期为十年。期满如需继续使用则需续展,再延续时间为十年。但根据规定,续延时需要交纳费用。

(2)使用成本。根据有关规定,注册商标可因连续三年停止使用而被撤销。法律意义上的注册商标使用,包括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具体地说,商品商标要使用在商品的出售、展览或经海关出口上,使用在商品交易文书上,使用在各种媒体对商标进行商业性宣传、展示上才视为使用;服务商标要使用在服务场所、服务工具、服务用品、服务人员服饰上,使用在反映及记录发生服务的文书上,使用在各种媒体对商标进行商业性宣传、展示才视为使用。注册商标所有人为维持商标专用权而使用商品商标,须印制商标,生产商品出售、参展(参评、参赛),或者在媒体上对商标进行商业性宣传;服务商标须印制在服务工具、服务用品、服务人员服饰上,用在服务场所、制作招牌,或者在媒体上对商标进行商业性宣传等。以上使用商标的形式,对于不以使用为目的商标所有人来说,支出费用的意义是为了证明其实际使用了商标,以维持商标专用权。

(3)宣传成本。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争取市场,满足顾客的爱好和需要,除需不断地改进其商品质量之外,还需要借助于商标大量的广告宣传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引发消费者对该商标商品的购买欲望。企业必须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从各个侧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不同时机展开广泛的广告宣传工作,从而加速、强化消费者对本企业商品的识别和信赖,使消费者先从心理上接受自己的商品,这是提高其商标信誉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驰名商标的拥有者往往就是广告投入方面最大的企业。对优质商品而言,广告宣传是促其商标信誉与商品信誉统一的最好最快的方式;对一般产品而言,广告宣传是提高知名度,占有市场的最简捷的方式。因此,企业为提高产品知名度而在广告宣传上所耗费的社会劳动同样构成商标信誉价值的一部分。

3.保护成本

(1)异议费用。商标权人对后申请的使用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的与其相同、近似的初审公告的商标提出异议;对已注册的使用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的与其相同、近似的商标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提出争议。另外,已在我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对在不相同或者不类似商品上初审公告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其商标的提出异议;对已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其商标的提出争议。提异议、争议均须缴纳规费。

(2)诉讼费用。向人民法院起诉因他人侵犯注册商标专用引起的纠纷需投入人力、物力。按照《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的规定,对于诉讼案件需要收取案件诉讼费,包括案件受理费;庭审材料和法律文书复制费勘验、鉴定、公告、翻译费;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出庭的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和误工补贴费,采取诉讼保全措施的申请费和实际支出的费用。而根据《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第五条(五)规定:“侵害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的案件,每件交五百元至一千元;有争议金额的,按财产案件的收费标准交纳。”财产案件的具体收费额则是按照标的额比例确定的,其具体标准如表2所示:(3)防止侵权的预防费用。商标权人为保护自身的商标权,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形象宣传、开设连锁店与专营店、敦促行政管理机关查处侵权行为来防止生产销售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从技术上通过制造商品的防伪标记,增加伪造的难度,减少假冒。因此,采取这些措施的商标权入必然要付出费用。

(4)发现侵权的调查取证费。作为权利主体,为保护其注册商标,必然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获取其商标权被侵犯的信息,这些投入总称为发现侵权的调查取证费。一般来说,这方面的投入越大,发现侵权的可能性也越大。但投入达到一定值后,再增大这部分的投入并不能明显增加发现侵权的可能性。因此,为提高投入的经济效益,不应该盲目增加发现侵权的调查取证费用投入。

(5)律师代理费用。在行政管理机关或法院受理侵犯商标权的纠纷后,律师的参加变得极为重要。为此,商标权人要支付一笔可观的代理费用。该笔费用的大小往往要根据诉讼标的大小等情况而定。根据国家发改委、司法部制定的《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2006

年12月1日起执行),对于代理民事案件、代理行政诉讼案件等五种诉讼行为的律师费要按照政府指导价格收取。政府指导价由各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司法行政部门制定。目前通行的做法是采取协商收费的办法,即由律师事务所和委托人协商确定。协商过程通常考虑以下因素:律师耗费的工作时间;法律事务的难易程度;委托人的承受能力;律师可承担的风险和责任;律师的社会信誉和工作水平等。

三、商标权价值的实现路径

这个问题涉及个体使用注册商标所能取得的收益问题。就商标权的价值而言,其成本已然清楚,如前所论。余下的问题就是要论述清楚其收益的可能途径与措施,从而建构一个商标权价值实现的合理路径,使商标权的财产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商标法的价值追求。

(一)利用

商标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区分商品或服务的来源和出处。因此,商标作为识别性标识而加以保护。但从本质上看,商标的价值不在于商标构成本身,而在于商标所标示商品及其企业的商誉。只有当商标使用人将商标实际用于商品或服务上时,消费者才能将商标与商品或服务联系起来,商标的识别性功能及其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所以,一个良好声誉的形成有赖于商标使用人的长期投资和广告宣传,它蕴涵着商标使用人的辛勤劳动。就此而言,使用才是一个商标价值形成的真正基础。

1.转让。在闲置的商标中,有的尽管是商标权人不需要或者多余的,却还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与其闲置到该商标权保护期满而白白浪费,不如将其转让给他人从而取得一定的收益。

2.质押贷款。有的企业具有生产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手段,但因缺乏周转资金而被迫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从而使其商标闲置。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充分发挥商标权的资产属性来筹措资金。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可以把商标权出质,向银行申请贷款。

3.拍卖。拍卖是转让的一种特殊方式。由于没有规范的商标产权交易场所,商标转让信息不畅。在这种情况下,商标转让的价格往往被压得很低,而通过拍卖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转让的公平性。在实务中,商标权拍卖的委托人有以下几种:一是商标权人;二是质权人;三是人民法院;四是破产清算组。

4.许可他人使用。对于有的商标,商标权人若是暂时不用,则可通过许可他人使用的方式避免闲置,获取收益。同时,在保证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通过许可使用,还可扩大该商标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使其增值。另外,许可他人使用也是满足商标法关于注册商标连续使用要求的基本手段。

5.委托定牌生产。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有时之所以闲置是因为商标权人受到生产条件的限制,无法从事该商标所注册商品的生产或生产的商品在数量上不能满足市场上的需要。这时,可与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合作,购进该企业生产的商品并贴上自己的注册商标再进行销售。这样,可以取得类似于许可他人使用的效果。

6.以商标作为出资成立新的企业。按照我国《公司法》等法律的规定,开办公司或其他类型的企业,出资者可以其商标权作为出资。因此,商标权人可以将其闲置但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作为出资成立新的企业。

7.以自己的商标为旗帜兼并其他企业。有的企业拥有知名的商标但设备陈旧、资金缺乏;而另一些企业虽然有较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较充足的资金,但由于缺乏名牌产品而使设备、资金闲置。如果将两者合并,便可优势互补,使闲置的商标、设备和资金均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防止闲置

注册商标是商标权人的一种无形资产,有的甚至价值连城。例如,在最新的商标评估中,可口可乐品牌价值评估696亿美元,我国的红塔山价值46.866亿元。另外,注册商标作为无形资产不会因为广泛有效地使用而受损,相反却在这种使用中增值。如果不投入使用或者投入使用后又因故停止使用,注册商标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商标权贬值和商标资产闲置。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商标闲置将导致商标权的价值无法实现,而其成本一定会增加企业或个体的负担,也使得社会成本无法收回,造成社会负担,影响公共利益。造成商标资产闲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施商标策略的需要。如在同一类商品或服务项目上注册了两件甚至数件商标,而只使用其中一件,其余闲置;在跨类商品或服务项目上注册防御商标,防止他人“搭便车”等。(2)商标权人消亡或者不明,包括商标权人破产或者商标权人被兼并或改组、商标权人死亡、商标权产生之时就无商标权人等情况;(3)产品结构或经营范围的调整,使得在原来生产的商品或从事的服务项目上注册的商标成为不必要而闲置;(4)商标因信誉下降而被迫放弃使用;(5)管理不善,包括停产或歇业、盲目申请注册、人员变更、考核指标偏差等;(6)盲目使用他人的著名商标,而自己的商标被闲置等。

防治商标资产闲置的措施可以有:(1)精心设计商标标志;(2)慎重选择申请商标注册的商品、服务项目种类和数量;(3)在企业内部,建立有关的商标管理制度;(4)依法处置破产企业或被兼并企业的商标权等。

除了上述措施外,加快商标注册申请的审批进度、加强打击商标侵权行为的力度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商标闲置现象的出现。

(三)防止商标权流失

商标权的流失不仅意味着该商标的设计费、申请注册费、代理费以及为宣传该商标所花的广告费等直接成本付诸东流,而且凝集在该商标上的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及企业信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随之丧失。因此,商标权流失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依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未依法办理续展手续的,将导致商标权丧失。

(2)在合资、股份制改造、企业兼并、破产等涉及企业产权交易中,中方商标被无偿使用、中方商标被压价收购、国有企业的商标权未入账、商标权遗漏等常造成商标权流失。

(3)因未取得注册而造成的与商标有关权益的流失。一是被他人抢先注册造成损失;二是使用禁用标志不仅不能取得商标权,而且被禁止使用,所花去的广告费等费用白白浪费。

(5)延伸使用中的商标价值贬损。延伸使用不当,淡化、贬损注册商标,造成该商标价值下降。

(6)价值评估中的商标权及其权益的流失。一是在资产评估中漏评商标价值,造成商标权益流失;二是故意压低国有商标权的评估值;三是故意抬高非国有商标权人的评估值等。

四、结语

商标权作为一种财产权,有其自身存在的目的。这种目的性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就是其价值性。而成本价值则是商标权价值中的基础价值。只有了解成本价值,才能折算清楚商标权存在的可能给其主体带来的利润。但是,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追求,必然提出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成本最小化。本文研究并提出对策来减少商标资产的闲置和流失正是这种要求的反映;二是可得利益最大化,即通过转让、许可使用等途径以获取最大利益。这两方面的结合,将使得商标权的价值得以实现,完成其作为财产权利的社会使命。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李继忠,董葆霖,外国专家商标法律讲座[M].北京:工商出版社,1991.[3]张序九,商标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4]朱森华,商标闲置的主要原因及解决途径[J].商标通讯,1998,(12)

[5]朱雪忠,警惕商标资产流失[J].中华商标,1999,(6).[6]刘华,黄光辉,注册原则下的商标制度应合理兼顾使用者利益[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06—09.[7]黄平,高晓峰,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经济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6,(5).[8][美]伊丽莎白·钱一黑尔,美国知识产权的域外保护

养鹅的经济价值 篇7

(1) 鹅肉。鹅肉营养丰富, 肉质鲜嫩, 从中医食疗角度讲, “鹅肉味甘平, 有补阴益气之功, 暖胃开津, 缓解铅中毒之能”。鹅肉中的赖氨酸含量比鸡肉高3%。100克鹅肉所含热量最高为602千焦, 鸡为519千焦, 鸭为569千焦。禽类胴体中肌肉所占比例分别为:鹅48%~50%, 鸡42%~45%, 鸭40%~43%。

(2) 鹅油。鹅油中必需脂肪酸占75.66%, 接近植物油, 熔点低, 为26~34℃, 好吸收, 价格低于其他油类。

(3) 鹅肥肝含人体所必需对健康长寿有益的卵磷脂、必需脂肪酸、核苷酸等多种营养物质。正因为如此, 鹅肥肝是被发达国家誉为“世界三大美食之一”的高档营养食品。可以这样说, 鹅肥肝给那些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和不敢吃动物食品的肥胖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4) 鹅蛋。据分析, 鹅蛋的蛋白质及人体所需要的八种必需氨基酸含量都比鸡蛋和鸭蛋高 (见表1) 。

%

2 药用价值

(1) 鹅血含蛋白量较高, 食之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见《本草纲目》记载) 。又有人用鹅血治噎膈及胃癌 (食道癌) 的, 最早见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张氏医通》。近代著名中医张梦依先生也认为, 鹅血确实具有解毒、消坚、免疫之功能, 更具有很强的抗癌作用。

(2) 鹅胆。鹅胆中含鹅去氧胆酸, 是治疗结石病溶解药的原材料。据西德《慕尼黑医学周刊》报道, 用鹅去氧胆酸治疗有胆囊结石的病人, 治愈率达40%, 即胆结石被溶解。除此之外鹅胆可提炼抗菌药物, 能清热解毒, 消痔疮。

(3) 鹅掌黄皮在中医广泛应用, 能治疗脚趾上湿烂和冻疮。

3 鹅羽绒毛

(1) 鹅绒。水禽的羽绒属鹅的羽绒最佳, 鹅绒的绒朵大而蓬松, 用鹅绒制成的鹅绒制品, 松软洁净, 没有异味, 保温性能好, 抗磨、防水、防潮, 还具有可洗涤性。鹅绒市场销售量大, 价高。屠宰一只鹅约得鹅绒50克左右。

(2) 鹅毛。鹅的大羽翎可制成羽毛球、羽毛扇、羽毛工艺品和轻工业原料, 所剩余的羽毛下脚料可制成水解羽毛粉, 或从中提取胱氨酸, 进一步制备成蛋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

经济价值 篇8

关键词:人性化教育人力资本人性的价值经济价值

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人类通过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来不断的征服大自然,进而发展生产力,教育的目的似乎就只是单纯的为创造高科技文明,渐渐的迷失了关于人性的东西,也遗弃了教育是培养人的这一最初目的。经过时间的推移,人与自然的危机、人与人的危机、人与自我关系的危机正慢慢的将人类推到生命的临界点上。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1999年撰写出《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寻》并在“中文版序”中明确指出“科技给人民送来神奇的创新,然而也带来了具有潜在毁灭性的后果……”能对科技做最有成效的思索角度就是人性的角度:我们是谁?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去实现?这样的三个问题其实就是回到了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

一、关于教育的价值

(一)什么是教育的人性价值

教育的人性价值是指教育通过传递知识和技能促进个体自身身心素质和社会属性的发展,实现个体身心完善。教育的人性价值体现了教育的内在本质性价值。

(二)什么是教育的经济价值

教育的经济价值是由教育创造产生的对受教育者个人、家庭经济收益的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满足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物质经济需求。

(三)教育的人性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关系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通过传递生产知识和技能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和素质,以此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经济价值。所以教育的经济价值强调的是教育对经济的外在工具性价值。教育经济价值的实现需要教育培养特点的人才,即教育的经济价值以人性的发展为前提,而教育的经济价值是人性的价值表现形式之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二、教育对人性疏离的主要表现

(一)经济对人力的要求导致教育对人性的疏离

教育经济价值体现为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德鲁克在其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从广义上讲,人力资源是指智力正常的人;从狭义上讲,人力资源是指在劳动中为创造某种价值和组织绩效而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教育的经济价值就直接表现在开发教育对象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受这种经济要求的推动和制约,现代教育在现实中远离了人自身的特性,出现了教育与人性的疏离。

(二)教育目的对人性的疏离

教育强调适应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社会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首先,教育重视人的知识技能和智力的发展、体格的健全以及社会适应性行为的训练,即着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人的现实整体性决定了人不等于德、智、体、美的简单相加,人的内涵远比这几个因素丰富。所以现代教育所强调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只强调了行为规范、智力、体格的片面发展,以片面的目的取代全面的目的。长期以来,政治、经济的现实要求构成我们科学教育的双重压力,科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未能等到充分的培植和保护,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更是没有成为民族的教育理念,更没有成为科学教育的内源性精神资源,这意味着我们的科学教育尚处于贫血状态,缺少内在的教育理念的支撑,现实的功用和外在的依据压倒了一切,使科学教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功利主义外在目的的泥沼中,并和传统的求功名的教育理念达成了内在的一致。其次,在一味的追求人才对经济的适应性过程中,教育以统一的教育技术、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育程序制造出统一标准的教育成品。人被简单规定,被标准化、机械化,人性的个体性、整体性、具体性和独立性从根本上被忽视,人成了抽象的存在。这是以抽象目的取代具体目的。最后,现代教育强调各种社会品质的塑造,并把各种社会品质的提高作为衡量教育的标准,这种止于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期待的各种品质的做法忽视了人的未完成性,更使品质成为了一种隔离现实生活的封闭性存在,结果导致教育中的好学生有可能不是一个“好人”不是一个生活中健全的人,教育没有完成教育中人的品质向现实生活中人的品质的过渡,以中间目标取代终极目的。

(三)教育内容对人性的疏离

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发展需要个人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在19世纪科学技术广泛运用并深入到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后,人们也更想相信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靠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实用的科学知识,而不是古典的净化人的灵魂的知识。“这些才艺、艺术、纯文学以及一切组成我们文化之花的东西都应该全部放在打基础的教育和训练之下,它们在生活中占闲暇部分。”这样,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占了主导地位,人文教育退居教育的边缘。科学教育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非科学精神的培养,所以培养了人的生活技能,但无法深入和触及人的内在精神培育,并从根本上改善内在状态;科学教育强调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而不能给人以完整的生活经验,引导人践行真实的人生。随着人类的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其结果似乎是使物质力量更具有理智的生命力,而人的生命却成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四)教育过程对人性的疏离

科学主义的浸染使教育过程在科学化、技术化和专门化的同时,从计划、组织到测量、评价都过度的追求标准化和技术量化,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要素组合而成的过程变得机械化和僵化,由此构成了一个远离真实生活的闭合体系。受远离人性价值的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过程成了依葫芦画瓢,按部就班的完成某些既定程序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这一生产线上的工具,扮演着确定的角色,服务于教学任务和要求。由于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忙于演示而学生则忙于看演示,师生信息的传递通过冰冷的屏幕来完成,人际之间的爱和温情逐渐的被削弱。教育听命于考试,学生听命于分数,家长听命于升学,最终导致人的创造性的毁灭。

nlc202309020359

三、教育的人性价值体现为教育对人的三个意义

(一)教育引导人去成为人

人不能仅靠自己去成为人,人需要不断的接受外在影响,这是由人的开放性所决定的。人最终又只能靠自己去成为人,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代替人去成为人,教育只能引导人的生成。教育引导人去追问自我,发现自我,实践自我,超越自我,体验并获得人生的意义。因此,人通过教育能不能成为人或者走向人的存在成了评价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教育关注人

教育关注人不是简单的把人列为教育作用的对象,而是意味着对人性的关注,把人当作人,关注的是整体的人,是具体的、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关注人也不是关注人的要素,而是关注生存在教育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人。

(三)教育不能限定人

每个人作为现实的整体总是独一无二的,人不等于社会性、生物性、思维和语言能力、发展性,自我肯定、自我创造等的简单想加;人也不等于德智体美的简单相加。现实的人只是一个涵盖了德智体美等要素的有机整体,是一个以精神整合的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的复杂存在。如果教育试图在上述方面去限定人的“所是”教育就会限定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如果教育总是以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就会束缚人的自由发展。教育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的生成,可以引导人去认识自我,追寻自我,规范自我,提升自我。

四、人性价值的发挥对教育经济价值的直接意义

教育的经济价值需要人来实现。教育对经济的价值不是直接生产出有价值的劳动产品,而是通过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来生产有价值的劳动产品。教育的经济价值必须通过人对社会的作用来实现,而人力的形成则是以人的价值的实现来体现的。

人的经济价值和人性价值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人通过实践满足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是人的社会价值的体现;同时社会也满足个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实现其个人价值,即人性价值。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削弱或忽视任何一方就是造成另外一方的削弱或没落。因此教育对人的经济价值与人性价值是共生共灭的,教育经济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人性价值的支撑。

教育经济价值的实现需要人性充分体现。教育有没有经济价值和经济价值有多大都取决于教育培养的人能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和创造的经济效益有多大,即创造经济价值的问题。个人人性发展到一个什么水平,个人自由、自主和创造性就达到一个什么水平,个人运用知识和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就达到一个什么水平。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还有什么理由在追求经济价值的同时冷落人性的价值呢?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科学教育人性化的问题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也是科学教育的必然选择。从教育的经济价值出发,更加注重科学教育本身具有的人性价值。为此,我们我们要超越狭隘的科学观和教育观,发挥科学教育内在人性价值的作用,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或技术,真正体现科学教育的“人力价值”与“人性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俞文钊.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斯宾塞.教育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会生存[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195.

[5] 王坤庆. 精神与教育[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5.

[6] 西奥多·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7]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成功在于坚持不懈下一篇:廉洁自律合规从业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