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2024-10-20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共9篇)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篇1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传统经济学-理性经纪人假设: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事实上理性行为在现实社会很少发生,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是非理性的。人类的消费行为会受到周围坏境影响。这是怪诞行为学主要讲的内容,看完了这本书我不禁大呼过瘾。原来人类是多么不理智的一种生物,而我们却总以为自己是理性的。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身边经历的见证的一些事情....今年五月份黄金的价格大跌,跌破了1500美金每盎司。这个价格曾经三年来不曾跌破,而此时大量中国民众冲进最近的店铺抢购黄金,他们一买就是几公斤,1000亿人民币,300吨黄金瞬间被扫,他们被叫作抄底黄金市场的“中国大妈”。如此疯狂的一幕,仿佛黄金是白菜,中国大妈用彪悍的行为震动了世界。但是今天在看中国大妈的行为,不禁为她们不理性的行为感到心痛。十二月份黄金价格持续下跌,最新的报价为1200美元每盎司。这和大妈们抢购黄金的价格又下跌了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说当时抢购黄金的大妈们现在已经都被套了。而未来美国华尔街的投行们预期黄金价格还将持续下跌。漫漫熊途中不知抄底的大妈们是如何想的,而这也让我困惑,是什么样导致了大妈们的疯狂?看到怪诞行为学我明白了,书里面说自然学家洛伦茨发现刚出壳的幼鹅会依附于它们第一眼看到的生物(一般是母鹅)。洛伦茨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他无意中被幼鹅们首先看到,它们从此就一直紧跟着他。由此洛伦茨证明了幼鹅不仅根据它们当时环境中的初次发现来做决定,而且决定一经形成,就坚持不变。人类也是一群幼鹅,一旦对某商品的第一次价格形成印记(锚定),就很难改变。以后购买同类产品也会参照第一次出价来决定出价。黄金价格在经历了三年的盘整,价格一直在1500美元-1800美元之间波动。大妈们便对黄金的价格形成了一定的印记,所以当价格跌破1500美元的时候,大妈们触动了印记觉得黄金已经很便宜了。这是相对于他们脑海里的印记,所以他们毫不犹豫地买黄金。历史也是不断重演的,而唯有人性不变。在2007年中国股市暴涨的时候,无数中国大妈涌入。而如今让多少人温股色变!

而我自己也有很多不理智的购物行为,让我想起了一次在亚马逊购物的经历。当时亚马逊送了我一张满200返50的优惠券,而我本来没有要买东西的想法,因为这张优惠券使我买了两百的来我不需要的东西,这些东西买回来之后很多都是不需要的。我只是为了省去50的费用却买回了200的东西,看完了怪诞行为学之后我明白了,这是人类本能的惧怕损失,免费的真正诱惑力是与这种惧怕心里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做选择时考虑的不是二者各自的绝对价值,而是他们的相对价值——他们得到什么,放弃什么。免费不仅仅是一种折扣,免费是另一个不同的价格。2美分与1美分之间的差别微不足道,但1美分与零美分之间却是如隔霄壤。商家正是用了这种方法让本来不想消费的我购物了。现在想想如果我能早点看这本书,知道自己是不理性的,我一定不会去花这钱。

人是不理性的生物,人的消费行为会受到周围坏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但这些行为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成系统的,可以预测的。只要我们去了解自己,承认自己是不理性的,然后控制自己的不理性。感谢怪诞行为学让我学到了如此多的东西,也感谢老师推荐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怪诞行为学》 篇2

为什么同类电视机中,价格居中的卖得最好?一文不名的黑珍珠怎样被捧成了稀世珍宝?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兴致勃勃地去购物,买回来一大堆东西,放在家里却用不上?为什么我们白干活高兴,干活赚钱反而不高兴?

《怪诞行为学》里,这样的非理性行为比比皆是,生活中我们远没有自己想像的理性。

作者丹·艾瑞里用一个个实验证明。人们的非理性举动中,其实都蕴涵着行为经济学的原理。作者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又该如何改变,生活中的有些现象甚至用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作者用行为经济学家的另类视角看待世界,社会当实验室,真人做小白鼠。

比如,他用“诱饵效应”解释了这样一种现象:某公司首次推出家用烤面包机,多数消费者不感兴趣。于是又推出一个新型面包机,不仅个头比现在的大。价格也比现有型号高出一半左右,结果那个原先推出的小个面包机销量一下子上去了。

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这是人们的一种思维习惯,因为人们往往爱关注一种物品和其他物品的相对优劣,以此来估算其价值,而不喜欢没有比较。凭空做决定。

同时,作者还在书中讲述了我们会拍下比真实价格高很多的拍卖品,这是因为对虚拟所有权的依恋;我们买更昂贵的药物或挂专家号是因为安慰剂效应;星巴克咖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不遗余力打造的环境,使我们忽略了价格比较;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供求关系,这是因为我们很容易被商家操纵……

相信读完这本书,读者会觉得生活中的现象有趣而且神秘。

《钱途一就这样拿到风险投资》

杜枫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名投资人写给创业者的书。作者从事风险投资逾十年,研究了大量创业者融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凝结成创业者可操作的十个融资步骤,提供了一整套融资解决方案。作为业内资深人士,她用最通俗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风险投资,它的运作模式和基本规律,以及中国活跃的风险投资公司。这本书能够对创业者拿到风险投资给予实际指导。

作者形象地将企业早期最可能的投资渠道归为4类:创始人(Founder)、朋友(Friends)、家人(Familv)、傻子(Fools),并简称为天使投资人之F4。作者告诉我们什么是理想的天使投资人,如何得到他们的青睐。创业者把公司建立起来后,第一件事是认准一个足够大的、成长性的市场,针对这个市场组织一个好的团队,此时要注意的是把产品和业务做出模式后,再去寻找风险投资人。

决定风险投资是否投资目标公司的关键因素被作者称为4M模式分析,按照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市场(Market)、团队(Management)、商业模式(Model)、钱(Money),而对于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那个和他从事的行业比较对口,最好有时间和他沟通的投资人。书中还讲述了拿到风险投资后要为接下来的再融资进行准备,并且到底需要多少次融资。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篇3

我能去阅读《怪诞行为学》这本书完全是出自偶然。最近在研读一些关于理财方面的书籍,昨天下午完成工作任务的时候,我随便拿同事的手机捣鼓了一下,发现他手机里面有一些关于理财方面的书籍,首页大约有六七本电子书,我看了看,感觉我对于每本书都挺有兴趣的,于是我打算按顺序下来,有时间的话,就将没看过的书都看一遍,第二本书刚好是我没看过的,这本书就是《怪诞行为学》。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浏览的下这本书,它的引言就将我深深的吸引住了,引言里所阐述的一些问题让我感觉到很亲切而又很陌生。亲切的是,里面所说的问题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景;陌生的是,我不清楚这些日常生活中现象里面存在着哪些问题。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阐释日常行为里面所携带的某些问题。于是,好奇而又渴望知道的心理,让我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将这本电子书给啃完了,不能说完全消化,但是对于我们所经常面临的种种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

二、本书的大致内容

本书分为十三个章节来讲述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引言部分解释分析了为什么作者会去探索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未曾察觉到的一些非理性行为,他之所以会去发现并且研究这些问题,是因为在他18岁的时候,由于镁光灯的爆炸,使他大面积烧伤,之后的三年他被迫住在医院里,浑身上下全是绷带,由于这样特殊的情况,让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让他感觉好像与世隔绝一样,也就是在这时,他像旁观者一样,开始观察曾经构成自己日常活动的各种行为,并且开始反思各种不同行为的目的,这些行为包括他本身的也包括他周围的人。

本书的每个章节的开头都是由几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组成的,作者为了验证论述的准确性,都对各个论述加上了实验的验证,继而再解释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或者是告诫我们如何在生活中避免发生这件事情的发生。

三、读完书之后的收获

读完这本书,我收获颇多,现在就将这些收获归纳为十个小点,与大家进行分享。

1、第一个锚不仅影响到我们当时的购买决定,而且影响后来的许多决定。所谓的锚就是我们对于某种类型商品的心里认定的价格。我们经常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或者是不自觉的购买价格很高昂的东西,或者是有些不经意的习惯。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有这些行为的时候,我们不妨首先从质疑这种行为开始,它是怎么开始的?同时问下自己从中能获取多大的快感,这一快感真的就如同你预期的那么大?你能不能把预算压低一点,更好的把省下的钱用在别处?我们还应该特别关注我们所做的首次决定,它的长期效应会渗透到未来我们所做的很多决定里。即使它们在某个时间合理,现在仍然合理吗?

2、当我们遇到某些免费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先不要被免费所蒙蔽,我们在购买之前要先思考下,这些东西是我们需要的吗?如果把它们购买回去,它们会不会成为我们不用的堆积品?我们当时购买它们只是因为它们免费或者是购买它们的时候有免费的赠品?当博物馆或者什么景点或者什么餐厅进行免费开放或者免费试吃的时候,我们要思考下要不要因为贪免费而去那边排队等候?因为往往免费的东西总是有一大群人在那边等候,我们也跟随他们这么做是不是没有什么损失?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在等候的过程当中浪费了时间,浪费了原本可以做其他事情的机会。人头攒动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你能看到的估计只是很多很多的人,而无法静下心来细细欣赏,贪便宜有时候还真是得不偿失,所以还真是需要三思而后行。

3、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是鱼和熊掌,如果确定使用哪种规范之后,最好不要任意更改,因为随意更改的后果往往是鱼没了,熊掌也没了,导致两者都无法产生有效的约束力。但是社会规范会比市场规范产生的效果更加明显,而且更加持久。礼物和现金相比,礼物给人带来的感动是远远高于现金给人带来的感动,而且人们对于礼物的感动时间往往持续更加长。

4、通过设定计划和完成期限摆脱自己的拖沓习惯,用各种办法给自己时间思考某些高额消费的必要性,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清楚的意识到储蓄的重要性,并通过某种方法让自己养成定期储蓄的好习惯。

5、我们可能往往认识不到,无论哪种情况,保留余地的同时我们也放弃了别的东西。我们为了一些不一定重要的事情疲于奔命,却忘记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其实选择一个选项然后一心往这个方向努力,而不是在那边犹豫不决要选择哪个,确定了就坚持住,因为无论做哪种选择,那些相对来说的细小差别总还会存在。在选择间纠结浪费的时间,可以让我们在确定的选择上做更多的事情。

6、预期还可以形成成见。成见,说到底是人们希望用来预测体验,是人们对信息进行分类的一种方式。大脑不能在每一种新环境下仅凭片段就开动,它必须建立在从前收到过的信息基础上。由于这一原因,成见并不是从本质上就是有害的。它为我们不断地理解周围复杂的环境提供了捷径。但是,因为成见给我们提供了对某一群体成员特定的预期,它也可能对我们的认识与行为有不利的影响。

7、信念和预期影响人们对于视觉、味觉和其他感官现象的认识与解析,还会看到人们的预期能够改变他们的主观甚至客观体验从而对他们施加影响,有时候这种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如我们总是会感觉贵的东西的效果一定会比便宜的东西效果好,仅仅看到医生对某一治疗方案或手术表现出的热情,就可能使患者未经治疗就产生某种有益的效果,这些就是信念的部分表现;经过重复的体验,人们体内就建立起一种期望。

8、当我们处在某种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道德标准发生对立,我们容易向现实“屈服”,以一己之私去看待世界,从而变得不诚实――这是我们能保持清醒,至少认识到这种可能。如果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就可以防范于未然,尽力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

9、离现金一步之遥的作弊最容易发生。

《怪诞行为学》经典书摘 篇4

1、人们很少做不加对比的选择。——想一想,事实真的如此。

2、多数人只有到了具体情境里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就是很多情景式广告或者明星代言广告奏效的秘密。)

3、我们总是靠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确定彼此的关系。(营销人士惯用的技巧。)

4、我们有生以来就被比较所束缚。(能逃脱吗?方法在下面。)

5、我们有时能控制我们比较的范围,我们可以转向能提高我们相对幸福度的圈子。(比如,当朋友在炫耀人脉和资源的时候,你是不是曾经转移过话题?)

6、唯一的解决方法是打破相对论的怪圈。——打破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是在比较中生存发展,也非高僧圣人,但我们可以在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不去做比较,或者尽量保持对比较的警惕。

关于锚(原章节标题:供求关系的谬误):

1、要让人们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这件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

2、我们的第一印象和决定也会成为印记,这个印记反映到行为经济学中,就称为“锚”。

3、锚会影响各种购买行为。

4、我们的初次决定对随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决定回产生共振效应。

5、我们所做的许多决定,不论是不经意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锚都在其中起作用。

6、事实上,你做一切事情都应该进行自我训练,置疑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

7、但事实上首次决定的威力可能如此巨大,它的长期效应会渗透到未来我们所做的很多决定力。

8、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可以很容易地被操控,也就是说消费者实际上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偏好以及他们愿意为不同商品和体验浮出的价格。

9、似乎不是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影响市场价格,是市场价格本身反过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需求并不是完全独立于供给。

10、我们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事实上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对过去价格的记忆,和我们想与过去决定保持一致的欲望,而根本不是我们的真正偏好或需求大小的反映。(这足以解释父辈为什么总是避免购买我们认为必需的某些东西了吧,我们以后也会变成这样的。)

关于免费(原章节标题:零成本的成本):

1、免费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引诱你在它和另一件商品之间挣扎——并引导我们做出不明智的决定。

2、多数交易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但免费使我们忘记了不利的一面。……为什么?是由于人类本能地惧怕损失。

3、不管是物物交换还是现金交易,免费就像地心引力一样,实在让我们难以抗拒。

4、免费不仅仅是一种折扣,免费是另一个不同的价格。

5、想让顾客盈门?拿出点东西免费!想增加销售?拿出一部分商品免费!

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原章节标题:社会规范的成本):

1、一旦市场规范进入了我们的考虑,社会规范就随之而去。

2、把市场规范引入社会交换,就违反了社会规范并且伤害了社会关系。一旦发生这样的错误,社会关系就难以恢复。

3、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换言之,社会规范很难重建。

4、(作为公司),在你没有建立社会规范,甚至对它不抱期望的期望下,那也就不可能对它有所触犯。你可以坚守一条简单的价值原则:明示能提供什么,期望什么回报。

5、能够有效激励我们的还有其他形式的社会奖赏——社会性的鼓励和荣誉上的鼓励。

6、综合医疗保险,是公司方面表达它们社会交换意愿的最好方式之一。

7、尽管有时礼物的真实价值被错估低估,它却能在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社会性关系上起推动作用。

8、社会规范(例如共同创业的兴奋)强于市场规范(例如薪金增加)时,员工能为公司(特别是那些刚起步的公司)创造的价值的确令人瞩目。

9、金钱,到头来,经常是最昂贵的激励方式。社会规范不仅成本较低,并且往往更有效。(史玉柱的论调恰恰相反。)

关于性和情绪(原章节标题:性兴奋的影响):

1、我们所有人,不管有多“善良”,都会低估激情对我们行为的影响。(想想各位在性兴奋状态下的行为吧,由此,***门也很容易解释了。)

2、抗拒诱惑困难,深陷诱惑之中与之斗争更要难得多。(所以,千万不要去尝试挑战自己的控制力。)

关于控制(原章节标题:拖沓的恶习与自我控制)

1、为了眼前的满足而放弃长远的目标,这就是拖沓。(定义得很准确。)

2、拖沓问题人皆有之,那些认识到并承认自己弱点的人能够更好地利用设计好的工具帮助自己战胜它。(松了一口气,我从前以为只有自己拖沓。)

3、利用预先参与机制和强制性措施来解决(拖沓)问题。

4、简化是天才的标志之一。(在天才前加上“商业”二字指向就更准确了。)

关于所有权(原章节标题:所有权的高昂代价):

1、“你的天花板是别人的地板”。你如果是所有者,你就在天花板上;你如果是买方,你就在地板上。

2、我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不能自拔。(非理性怪癖之一)

3、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非理性怪癖之二)

4、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也和我们一样。(非理性怪癖之三)

5、宜家效应。(如同在宜家自己动手组装家具带来的自豪感一样,在其他方面,我们参与得越多,越感觉拥有这个东西的所有权,越难割舍。)

6、(拍卖行为实际上是由“部分所有权”的感觉促成的。)

7、“虚拟所有权”是广告业的主要动因。(呵呵。)

8、所有权的观念有时候会转变为一种僵化而且顽固的意识形态。

9、所有权直接改变了我们观察的角度。

10、(解决方法是)用“非拥有心态”来看待每一桩交易,(特别是大笔的),把自己和感兴趣的物件拉开适当距离。

关于选择(原章节标题:让门都开着):

1、无论哪种情况,保留余地的同时我们也放弃了别的东西。

2、我们为了一些不一定重要的事情疲于奔命,却忘记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工夫。(关键词:到底什么是自己想要的?)

3、一般来说,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我们都会努力追求最大程度的满足。(但事实上,如果目标不够明确,我们会因为害怕失去而放弃或削弱了最大程度的满足。)

4、手忙脚乱地去保持所有选择是愚人的游戏。

5、无论做哪种选择,那些相对来说的细小差别总还会存在。(所以没必要因为难以选择而放弃了真正的机会,切记啊。)

关于期望(原章节标题:期望的效应):

1、在菜名前加一点异国情调、时髦的词语——如果你是餐厅老板,或者在家请人吃饭,或者劝说孩子吃从前没吃过的东西,这些技巧相当有用。

2、美食不如美器。

3、种种预期的影响力对创建品牌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也至关重要。

4、成见并不是从本质上就有害。

5、“蒙眼”状态有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情的原委。

关于安慰剂(原章节标题:价格的魔力):

1、有两种机制能够形成预期,使安慰疗法与安慰剂起作用:一是信念,二是条件反射。

2、(确实的,)价格能够改变体验。(我知道为什么同一件衣服,老婆更信任价格贵的那家店。)

3、“便宜没好货”的说法其实是对低价的一种无意识的反应。

为什么不诚实(原章节标题: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1、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把社会美德内化了。

2、诚实使我们获得满足感。

3、问题在于,我们内心的诚实尺度只有在考虑重大越轨行为时才被激活。(而在很多小的违规行为中,这个尺度是沉睡的。)

4、但是在收到诱惑的瞬间得到有关道德的提醒,我们可能保持诚实。

诚实的警戒线(原章节标题: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二))

1、离现金一步之遥的作弊最容易发生。(而现金则起到相反的作用)

2、我们必须唤醒人们认清非货币财物与自己作弊倾向的关系。

关于免费午餐(原章节标题:啤酒与免费午餐)

1、特别是那些独特需求旺盛的人们,可能牺牲个人需求去换取名声需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在这句话下面划线。)

2、如果经济学建立在人们实际行为的基础上,而非他们应该怎样做的基础之上,岂不是更有意义?

3、如果我们在决策中总是出现又规律的错误,那么为什么不发展新策略、新工具、新方法来优化我们的决策过程,改善我们全体的福祉呢?

4、我们通常认为对自己生活的方向具有至高无上的操控能力,事实上,它反映的仅是我们的欲望——我们对自身想当然的认识——而不是现实。

5、等我们对(所接收的)信息做了理解和消化,它已经不一定是现实的真实反映了。它只是我们对现实的诠释,而它就是我们形成决策的基础。(太恐怖了。)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篇5

巨额奖金可以带来高业绩吗?“主人翁意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奏效吗?专业化分工真的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吗?速溶咖啡为什么没有煮制咖啡味道好?我们为什么会有报复的欲望和行动?为什么幸福感会很快被生活的平庸侵蚀掉?为什么现代社会择偶的成功率远低于媒妁之言的年代?

作者一一剖析了我们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种种“非理性”行为发生的原因——从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到我们的择偶和婚姻生活,再到情绪的效应和幸福的标准——赋予我们看待工作和生活的全新视角。

更重要的是,作者认为,非理性未必是坏事,非理性也可以作出完美决策。坦然接受自己非理性的本能,彻底颠覆工作和生活中徒劳的逻辑,重新作出适合自己的完美决策,工作上的成就感和生活中的幸福感唾手可得。

《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适用于:对经济学有兴趣的大众读者,想学习经济学却不懂传统经济理论的人,学生、职场人士,喜欢猎奇的读者。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丹?艾瑞里 译者:赵德亮

丹艾瑞里,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获得心理学博士及商学博士学位。他的文章曾发表在许多重要的学术期刊以及大众媒体上,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科学人》杂志和《科学》期刊等。著作有《怪诞行为学》和《怪诞行为学2》。

媒体推荐:

丹·艾瑞里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也是一位出色的社会科学家。本书系统展示了他所进行的一个又一个生动的行为经济学实验,以及他的敏锐洞见。借由他的个人经历和实验研究,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人类并非想象的那样理性。

——乔治·阿克尔洛夫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柠檬理论”的提出者

事实上,人类并不像计算机那样长于逻辑,这不是“漏洞”,而是本能。在这本充满了洞见性、幽默感和启迪性的书中,艾瑞里向我们展示了短期的情绪波动会长期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但我们常常视而不见。

——克里斯·安德森 美国《连线》杂志总:,《长尾理论》、《免费》作者

丹·艾瑞里认为,容易犯错误、贪图眼前利益、有报复心理、感情用事、被偏见左右是人类的本性。他教给我们克服这些缺点的方法,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关系更融洽,工作更成功。

——《纽约时报》书评版

世界上最难的事情莫过于超越以往的成功,丹·艾瑞里做到了。本书相较于《怪诞行为学》来说毫不逊色,书中诙谐幽默的观点将会深刻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包括金钱、工作、友情和爱情。

——《哈佛商业评论》书评版

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特点,令人大开眼界。它证实了颠覆逻辑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波士顿环球报》

图书目录:

||| 引言 人们并非想象的那样理性 1

第一部分 以匪夷所思的方式彻底颠覆职场中的既定逻辑8

第一章 金钱的诱惑:为什么巨额奖金带不来高业绩?8

激励与表现呈“倒U形关系” 8

三名参与者,谁会拿到最多的游戏奖金? 10

面对巨额奖金的诱惑,表现为何大失水准?15

损失厌恶与对年终奖的预期16

高额奖金是一柄双刃剑 17

决胜时刻,MVP球员比一般球员投篮命中率更高? 19

社会压力下的表现失常 22

金钱的压力与心无旁骛的剑侠 24

第二章 工作的意义:从乐高游戏中,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 28

职业、理想与价值观 28

薪酬待遇与工作成果,你更看重哪一个? 29

反寄生的鹦鹉和饥肠辘辘的老鼠 30

“意义”的激励作用不可小觑 34

你愿意组装多少个乐高玩具? 35

扣针的生产与《摩登时代》 41

给工作赋予意义,让员工更有成就感 43

第三章 宜家效应: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 44

为什么我们喜欢买需要自己动手组装的宜家家具? 44

烤炉里的诀窍和70/30烹饪法则 44

自己折的千纸鹤看上去更漂亮 47

为什么我们愿意购买高价的定制商品? 50

谁家的孩子更聪明、更可爱? 51

有过程,更要有结果 53

努力付出也是一种享受 55

第四章 自我的偏见:为什么“我”的点子比“你”的要好? 57

这个创意是我想出来的! 57

谁的解决方案最可行? 58

爱迪生手中的“牙刷” 62

非理性既是天使,也是魔鬼 64

第五章 报复的本能:为什么我们寻求正义和公平的对待? 63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人类的本能 67

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信任和报复 66

向银行家扔烂西红柿 68

被劣质的售后服务严重激怒的客户 69

一个12秒电话引发的两种行为表现 72

报复的口口相传和恶性循环 74

你想报复的到底是谁? 76

企业应该如何对待客户的报复? 78

“对不起”三个字的魔力 80

报复是痛苦,而非愉悦82

因报复而成功的企业家82

第二部分 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挑战生活中的常规 83

第六章 适应的法则:如何提高我们的幸福生活指数? 83

人体拥有奇异的适应能力 83

疼痛耐量取决于痊愈的希望 84

幸福感会持续多久? 89

“快乐水车”与幸福指数 92

幸福感和厌恶感的“中断测试” 93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96

善用适应性,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98

第七章 美丽的标准:你会选择谁做你的终身伴侣? 101

面目全非的少年 101

是否有女孩愿意与我约会? 102

灵与肉的激烈战争,谁是胜者? 102

郎才女貌与适应性择偶 104

你会选择和谁约会?107

美貌不是择偶和幸福婚姻的唯一标准 110

每个人都有得到幸福的机会 113

第八章 市场的失灵:为什么在线约会比不上媒妁之言? 114

剩男剩女成为现代社会的一普遍问题 114

在线约会的有效性微乎其微 116

斯科特的在线约会故事 119

普通约会与在线约会的结合体——虚拟约会 120

用行为经济学解决择偶市场失灵的问题 123

第九章 感情的偏好:为什么我们选择帮助某个人,却漠视许多人的痛苦? 126

杰西卡与卢旺达屠杀 126

可识别受害者效应:你会把钱捐给谁? 127

密切度、生动感与“杯水车薪”效应 129

理性思维让我们缺乏爱心 131

钱应该花在哪里? 132

如何激励人们向重大灾害的受害者伸出援手? 134

第十章 短期情绪的长期效应:为什么我们常常感情用事? 136

我们的行为都会被情绪左右 136

自我羊群效应和情绪层叠 139

最后通牒游戏:应该怎样分配这笔钱? 141

复合型羊群效应对决策的长期影响 143

独木舟与夫妻关系 146

第十一章 非理性的教训:为什么一切决策都需要检验? 149

是什么在左右我们做出重大决策? 149

专家与政策的非理性 152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篇6

《怪诞心理学》,作者理查德·怀斯曼,豆瓣评分7.3。本书通过一些生活的案例以及一些看起来无聊的实验,剖析了一个又一个你可能比较关心的心理现象。比如出生日期和幸运度的关系?比如如何去判断一个人是否撒谎?比如你相信星座和迷信吗?

说实话,读罢这本书并没有让我感叹:“哇,这本书真好!”也没有让我觉得:“烂书,浪费时间。”这就是一本不好不坏的书,合上书回想起来还有那么一句话似乎说的不错。

1

有些人的确会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人

最先触动我的就是这句话,本书在阐述这个观点的时候是在讲述星座与性格的问题。

根据古老的占星学传说,十二星座中有六个星座和外向有关(白羊座、双子座、狮子座、天秤座、射手座和水瓶座),另外六个星座则和内向有关(金牛座、巨蟹座、处女座、天蝎座、摩羯座和双鱼座)。另外,三种土象星座的人(金牛座、处女座和摩羯座)看起来更能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态的平和,而三种水象星座的人(巨蟹座、天蝎座和双鱼座)则更神经质一些,情绪和心态也更容易出现波动。

为了验证这种传说的科学性,心理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统计实验,最终的结论可想而知。出生时的星象位置并不会对一个人的个性产生魔法效应。所以,作者不由得感叹——的确有人因为对占星学中星座和性格的关系非常熟悉,竟然真的就变成了具有某种星座特质的人——有些人真的会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人。

2

对于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在上大学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巨蟹座,这是我小时候照着书用阴历的生日推算出来的结果。每当别人问我什么星座的时候,我都会非常笃定的说是巨蟹座。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看到星座相关的描述,我都会重点关注巨蟹座,比如温柔、顾家、敏感、内敛……从我看到这些描述起,我好像被说中了,然后真的变成了这样的人。

后来我才知道,星座要按照阳历来算,原来我不是巨蟹座,是狮子座。作为一名星座学说的信仰者,我迅速转移了关注的焦点,不会放过对狮子座任何的描述。比如狮子座具有权威、热情、坦荡、开朗等特质。这,是我吗?当时答案是否定的。但也许是对星座和性格的关系太了解了,我不知不觉的朝着狮子座的特质去行为处事。此时此刻,再审视一下自己,你像狮子座的女生吗?好像,有那么点像吧!

你看,一个人生下来就注定被星座赋予了性格吗?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是NO,出生时的星座位置和性格没有半毛钱关系。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YES。因为一个人有了认知就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占星学说,而这些观点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及行为,最终他们成为了他们应该成为的人。

3

作为一个巨蟹+狮子的混合体,有时候我还满感激自己弄错了星座,不至于只走向性格的某一端。在人生很多可进可退的时刻,“我是狮子座的女生”这样的心理暗示多少给了我一些勇气和力量,如壮胆般的走向舞台中央。

现在的我不相信星座,不相信天生注定。但我相信你看过的书、经历过的事都会汇聚成你心中的信仰,而这种信仰最终会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现在的你不尽如人意,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那么,不妨回头看看,去认知审视你的信仰,是不是看的书、遇的事、身边人都太狭小、太消极。去扩大你的信仰吧,不断的学习和思考,让你的认知变得广袤无边。终有一天,你会在你信仰的指引下成为策马奔腾于人生大地上的人。

公众号:先读后感

★ 温情励志诗歌

★ 温情七月的诗歌

★ 我们会我们所想要成为的人作文300字

★ 他们说夏天走了-诗歌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台词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影评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评语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后感

★ 致我们终将老去的母亲美文

怪诞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7

这些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怪诞心理学》这本书共分为怪诞决策心理学、怪诞情绪心理学、怪诞行为心理学、怪诞职场心理学和怪诞爱情心理学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理论的角度阐释主题,另一方面是解读生活中的各类囧人囧事,其中不乏当下流行的社会现象。

每个章节都很有趣,对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路西法效应”。20世纪出西方曾做了一项实验:他们把100名儿童分成两组,让他们进行同一份测试,然后对其中50名说他们是天才儿童,而对另外50名儿童说他们资质平平,以后勉强在社会生计就不错了。过去了,跟踪小组惊奇地发现,当年那50名“天才儿童”中的大部分果然成了社会精英分子,而另外50名儿童则大多干着加油、洗车、跑腿的工作,其中的大部分人甚至都有过蹲牢房的经历。这就是路西法效应——既可以让一个人由天堂坠落进地域变成撒旦,又有能力让一个人由地域直上九天变成天使。

我们总是很难定位身边的人是“天使”还是“撒旦”,然而让他们成为“路西法”的可能恰恰就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要善待周围的家人、朋友、同事,给予更多的是鼓励而不是打击、给予更多的信任而不是怀疑、给予更多的安慰而不是抱怨。

怪诞的美学研究与兴起论文 篇8

近些年来,一种新的美学研究门类正在我国悄然兴起,它便是有关怪诞的美学研究与探讨。

一 怪诞的美学源流与发展

美学关于美有两种分类,其中若以形态特征为标准,美可分为优美、崇高、悲剧、滑稽、怪诞五类。所谓怪诞的美学,就是以怪诞审美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

中国自古以来没有怪诞范畴研究,怪诞的美学是在西方发生发展起来的。公元1500年左右,在罗马城一座叫“尼禄金屋”的地下室及走廊里,发现了一种当时人都未见过的有着奇特风格的古代装饰画,由于这种画是在洞穴(grotta)中发现的,人们就在这个词基础上创造了一个新词“grottesco”(即怪诞)命名它。

① 其实早在怪诞命名前一千多年的奥古斯都时期,西方对怪诞的理性思考就开始了。西方对怪诞的研讨主要集中在它的构成成分、方式和接受反应上。对于怪诞的构成成分与接受反应,雨果说:怪诞“无处不在;一方面它创造了畸形与可怕;另一方面创造了可笑与滑稽。”

② 罗斯金说:“大凡怪诞之作都由两种成分组成:一是荒唐;二是恐惧。……没有哪幅怪诞画只要一味地追求滑稽可笑而不含有恐惧的色彩;也很少有一幅让人恐惧的怪诞画不具有逗乐取悦的意图。”

③ 斯特罗布尔说:“幽默有时独当一面,有时又和恐怖联合起来,它们的联合产生了一种非常奇特和宝贵的东西——怪诞。”

④ 汤姆森说“视怪诞为滑稽与恐怖(或厌恶、可憎等),两者以某种方式形成的混合,是一种较为近代的倾向。”

⑤ 马克思指出:“英国悲剧的特点之一就是崇高和卑贱、恐怖和滑稽、豪迈和诙谐离奇古怪地混合在一起。”

⑥ 对于怪诞的构成方式,维特鲁维说:“芦苇怎么能支撑得住房顶,……”?

⑦ 贺拉斯说:“把野性的和驯服的结合起来,把蟒蛇和飞鸟、羔羊和猛虎,交配在一起。”

⑧ 可见,怪诞审美形态由丑恶和滑稽两种成分构成,以超现实化为构成方式,既可怕又好笑是接受反应,从而奠定了西方怪诞范畴的理论框架。自1957年怪诞美学的集大成著作,凯泽尔的《美人和野兽——文学艺术中的怪诞》在德国问世之后,西方怪诞的美学研究重点完成了从基本原理向具体问题的转型,出现了以莎士比亚戏剧、拉伯雷《巨人传》、狄更斯小说、达芬奇绘画、维多利亚时期文化、伊丽莎白时期文化、现代讽刺艺术、女性行为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为研究对象的怪诞美学专著。

组织行为学读后感 篇9

组织行为学《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时期英雄人物个体行为可放大性分析》

班级:工商管理112班姓名:熊志培学号:5400211301

硅谷创业之父保罗·格林厄姆所著的《黑客与画家》一书中有一个等式对我来说印象十分深刻,曾经也看过很多关于思辨的书,但唯独这一句让我记忆犹新,保罗先生这样精妙的总结道:成功=可测量性+可放大性。数学专有名词与人文词汇的巧妙碰撞,让人咀嚼起来意味深长,但对于文科生出身的我来说,数学领域的可测量性和可放大性简直就是噩梦。出于对“成功”奥秘的渴求,半知半解的对这样一个问题进行了了解。可测量性就是将测量的事物进行量化,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能够大致的得出一个估值或者平均值,可放大性的含义是指一类事物能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再增长,用文科生的话来表述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事物是不是具备远大且宏观的前途。CEO就是一种同时具备可测量性与可放大性的工作。CEO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表现,所以他具备可测量性,CEO所作出的决策决定了整个公司的方向,所以他具备了可放大性。

好了,回归正题,我们花了如此大的篇幅讨论可放大性与可测量性只是为了引出三国的读后感,两者之间咋看上去很难联系到一起,但我们在这里将三国的故事中每个割据势力比作一个创业团体,现在,每股势力都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努力的壮大自己的队伍,都希望能通过战争来“创业致富”也就是当时的能够得到自己的土地和人民,更远大的理想是结束一个**的时代统一中华,对于每一个割据势力来说都有自己的一个主要的创业团体,他们在整个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团体在这场**中的成就是可以被估值的,占领了一座城池,俘获了多少俘虏,得到了多少人民,一切战果都可以被测量,因此,这样的团体就具备了可测量性,按照保罗先生的理论,他们离成功就差一个变量,也就是我们之前所提到的可放大性,我们在这里要给可放大性立下一个自己的标准:成功与失败并存,有获得巨大成功的可能,也存在着巨大失败的可能。结合这样一条标准,我们很容易看出决定了一个团体可放大性的因素就是他们的大boss,在当时有一个时髦的称谓,叫做主公。

在三国时期众多的团体领导人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袁绍,另外一个是刘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其实就是当时背景下的两个极端。袁绍累世公卿,继承了三代的家业,代表的是真正的大地主割据势力,有着雄厚的创业资本,手下有一批能人干将,是当时最有可能取代汉王朝的势力,而刘备,虽说是汉皇宗亲,中山靖王之后,但是随着推恩令,到自己这一代连个爵位都没有封到,堂堂汉室之后最后沦落到织席贩履的地步(在他真正具有了自己的势力前一直被人取笑),没有任何的财力物力,可以说连当时的张飞都比不上,但就是这样一层身份,最后却和与自己完全不一个世界的袁绍有着不同的结局,一个成就一番王业,一个郁郁而终。袁绍团队和刘备团队是当时非常火热的创业团队,一个出身显贵,一个没落贵族,他们两个的行为直接决定了创业事业的走向。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袁绍,我个人对他的评价是,器小无远见,而且还有一身惹人厌的贵族傲气。为什么这样说,其实,袁绍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他一生中所做的三件事让人觉得他完全不具备帝王之资:

第一件事就是在李傕郭汜之乱期间献帝流落在外,按理来说,如果谁把这个当时名义上的天子握在手中,谁就掌握了一大半的天下,著名谋士许攸也是这样进谏,希望袁绍能够把献帝迎至邺城,可是袁绍他老人家思前想后总觉得这样一个没落的天子,我们迎过来没一点用处,还浪费一个人的粮食,犹豫不决,错失了最好的良机,这是他离一统天下最近的一步,后来就离这条路就越来越远了,因为献帝被曹操接走了,谁都知道曹操是一代枭雄,将天子握在手中,荡平天下诸侯还不是翻手覆手之间。

第二件事是在刘备已经站住了脚跟的时候,曹操见刘备势力日益壮大,必须要扼杀在摇篮里面,于是大举进攻徐州,这个时候曹操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徐州战场,而曹操的大本

营许都剩下的就是老弱病残,这个时候谋士田丰进谏乘许都空虚,举兵讨之,断了曹操的后路,可是袁绍袁本初老人家又卖了一个萌,他因幼子生疥疮而迟迟犹豫不决不肯发兵,结果他又错过一次绝佳的机会,虽说不可能铲除曹氏势力,但至少能耗他一半血。可他就是看不透这一层利害关系,难怪曹操会无所顾忌的倾巢而出,就是因为他料到了袁绍不可能有这样的见识。

第三件事发生在袁氏势力的末期,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袁氏家族已经很难和曹操势力抗衡了,而这决定性的一环就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从很大层面上来说,袁绍有着可以和曹操相抗衡的能力,而且是在自己的地界上,怎么着也比长线作战的曹军要强,但是这个时候的袁绍已经进入了刚愎自用的晚期,不仅怀疑田丰把他关入了大牢,而且还被假象迷惑,对沮授的建议也置之不理,最终导致了官渡之战的失败,也标志着袁绍势力正式从历史舞台退出。

从这三件事,我们可以得出上面的结论,袁绍确实是一个有着雄厚力量和背景创业人士,可他终究被自身的局限所羁绊,器小无远见成了他最大的阻碍,究其根本的原因,我们可以追溯到他的家庭出身,一个王公贵族,累世公卿,吃穿不愁,家庭环境没有给他很好的熏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只会让他的思维更加迟钝,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说,他是一个童年有阴影的人,这里所说的阴影并不是他受过什么苦,他受的苦哪里有刘备多,他在那样一种环境下,危机意识减弱,个人骄纵情绪高涨,对什么都不看在眼里,形成了自己一个狭隘的世界观,从十八路诸侯会盟轻视刘备和不思进取只为一点眼前利益完全可以看出,而且在后天他也没有很好的养成帝王风格,做事太犹豫,战机稍纵即逝,哪里容得你思考,靠的就是后天自己养成的战略的直觉。

而对于刘备来说,我个人对他的评价是,仁义,大度,谦逊。且不说他到底是不是真仁义,真大度,真谦逊,但在那样一个大熔炉下,能够坚持自己立身原则的确实不多见,这可能也和他帝王之后的身份有关,他认为一个帝王之后就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质,我不求别人认同,我只求自己问心无愧,谁叫我有着高贵的皇室血统呢。也确实是因为他这样的品格或者气质帮助他建立了一番大业,我们以两件事,从种种行为来解读刘备这个人。

第一件事是在刘备建功后由曹操带回许都,企图以给刘备申请奖赏的名义将刘备困在许都,曹操相既然不能为我所用,也必将被我所困,任你能力再大逃不出我的手掌,你也无处可施,这期间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典故,煮酒论英雄,刘备在这个时候还是非常内敛的,自己尚未站稳脚,还被曹操拉到许都囚禁起来了,一句话不小心就会惹怒这个笑面虎,这也是他当时表现的很保守的一方面的原因,但从骨子深处来讲,他为人是非常谦逊,就算不是在那种环境下,他们再来煮酒,刘备面对那个问题还是同样的答案,这就是他骨子里透着的智谋,用曹操的一句话来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曹操对刘备是非常肯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还是异常谦逊,不动声色,既是机智也是谦恭,而与刘备截然相反的一个人也不得不提,和刘备一比,他的气度简直就跟逊色万分,这个就是历史著名的吕布,刘备尊他一声兄长,他便不自量力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角色,寄人篱下不说,还恩将仇报窃取徐州,和刘备一比,刘备先生不仅谦逊而且大度,刘备的主角光环顿时闪耀寰宇。

第二件事是刘备在公孙瓒处的时候,曹操借杀父之名大举进攻徐州陶谦,陶恭祖向袁绍求救,袁绍不理,向公孙瓒求救,公孙瓒犹豫不决,唯独刘备挺身而出,只向公孙瓒借了赵子龙和三千兵马就马不停蹄赶往徐州,当赵云问道,为什么势单力薄还要赶往救徐州陶恭祖时,刘备的一番解释让人折服至今,他说像陶恭祖这样的仁德之士我作为汉室宗亲都不去解救,那天下人又将致仁德于何地,此等大义让今日之人都自愧不如,不得不说,虽不是刘备救了徐州(最应该感谢的人是吕布),但陶恭祖却对刘备感恩戴德,一心想把徐州让给刘备,认为只有刘备才能救徐州,这一次,刘备的大义与仁德又显现出来了,如果他领了徐州,之

前所作所为,在天下人看来就变成了自领徐州的狼子野心,但刘备是怎样的人,他至死也不会背上这样的不义之名,三让徐州,气节高尚,义薄云天,也正是由这样的举动,刘备与徐州结缘,也由徐州发家。

这样的事在刘备身上是时时都可以见到的,他是一个自律的人,能够在各个场合知道自己的身份,也能够时刻以皇室宗亲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些个人魅力,吸引了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华的仁人志士为他效力,像诸葛亮,庞统,徐庶这样的世外高人他们初衷都可能归纳为一个理由:刘备大义,礼贤下士。曹孟德有一句很出名的话“大业之建,首在英才”,这句话不错,但还有一个根本因素,那就是领导人的能力与魅力,大业之建,首在自建,你自己把自己修炼成了一颗梧桐树,又怎么愁凤凰不会来停歇呢。顺便一提刘备在遇见诸葛亮之前一直靠自己的修为和素质处事为人,遇见了诸葛亮之后,半部三国史成了诸葛亮个人能力舞台秀(一家之谈),刘备的品质表现也渐渐少了,主角光环减弱不少。

上一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文教案(上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浅议小学作文的开放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