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与交流

2024-10-26

开放与交流(共8篇)

开放与交流 篇1

温州实验中学分校陈巍婷

开放与交流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通过对马可波罗事迹的了解和有关宋元泉州港材料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当时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交流的繁荣。培养归纳、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宋元时期政治(如元朝的大一统),经济(如发达的造船业),科技(如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各种因素对海外贸易的影响,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学会把事物同它所处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分析。

通过分析当时社会开放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全面的看问题。注重空间概念,将历史和地理知识有机的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理解开放与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元时期社会的开放、交流的频繁。

难点:促使当时社会开放脚炉的原因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

阅读搜集材料、讨论分析、情境体会等方法。

五、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中世纪的欧洲对古老的东方知之甚少,甚至是他们还认为东方是一片空无人迹的地方。直到13世纪末,欧洲出现了一位非常伟大的旅行家,他将东方的一切展现在欧洲人面前,他们这才发现原来东方并非象他们所想的那样。你知道他是谁吗?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关于马可波罗的事?

(学生述说)

马可波罗17岁随父亲、叔父沿古老的丝绸之路,经过4年的跋涉,来到中国。从1275年到1292年的17年间,马可波罗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295年,马可波罗回国。第二年马可波罗作战,被俘,狱中他把自己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见闻口授给同狱的人,写成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投影:马可波罗东来西返图

问:

1、说说马可波罗当时来中国的路线,都经过哪些地方?

(威尼斯、波斯、帕米尔、河西走廊、大都)

2、在这一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他要经过哪些高山峻岭、戈壁沙漠?

(帕米尔高原、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塔克拉玛干沙漠)

3、他当时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想象一下在路上他可能会碰到什么困难?

这么多的困难怎么办呢,但是马可波罗常常在道路上看到这样的建筑,你知道这是什么吗?(驿站)因为在元代统治者为了便于加强对各地的管理,设立了许多的驿站,驿站中备有马、牛、骆驼等。这样加强了全国的联系,也便于人们的交通。

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马可波罗终于到达了中国之旅的第一站——元朝的都城大都。充斥他眼前的是景象是他从未曾见过的。

第一站:大都

材料:“元朝大汗的禁卫军1.2万人,大汗每年赐他们袍服各13次.此中袍服上缀宝石珍珠及其他贵重物品,其价值未可计数也。”

“此城内外人口繁多。„„郭中所居者,有各地来往之外国人。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

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革,世界诸城无与能比。”

-《马可波罗行记》

问:

1、他看到元大都的哪些情况?

2、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中,元大都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以后的每天他不断有新的发现,他发现了元朝的平民百姓也有许多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事

情。

材料:北方有一种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脉络,燃烧与薪无异,其火候较薪为优.养蚕缫丝,活字印刷,用纸币购买东西,„„人们整车整车地做着丝绸买卖„„

--《马可波罗游记》

问:

1、他对哪些事情觉得奇怪?

2、这些在中国司空见惯的东西,为什么使一个欧洲人如此惊奇?

元世祖忽必烈曾经派马可波罗到全国各地去巡视,马可波罗还曾经在扬州任官三年。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越走,他的惊奇就越多。他发现在国外价值等同于黄金的瓷器,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却被广泛应用。在他们那里王公贵族把摆设他们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在菲律宾他们平常把瓷器埋在地下,只有节日才取出来一用,用后再深埋地下。然而在中国却

比比皆是。

材料:在土耳其的博物馆中,共收藏中国瓷器万余件。其中元代的青花瓷器有八十多件,而

目前这种瓷器是上仅有四百多件。

那么宋元时期大量的瓷器是如何运往国外各个国家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份海上的考古资料。

材料;在我国茫茫的辽阔海域中,到底静卧着多少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海底沉船呢?据中

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约有2000至3000艘。

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说,我国古代海上贸易十分发达,领先于世界。早在汉代,古人

就开辟了经南海前往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至宋元时,海上贸易更是盛极一时。

投影:元朝对外交通图

问:宋元朝时期的海外交通可以通往世界上的哪些地方?

(东到朝鲜、日本,向南到印度尼西亚、向西到达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北部,有50多个国

家与中国保持贸易往来。)

问:从这张对外交通图,你可以看出当时哪些港口是比较著名的?

(杭州、泉州、宁波、温州、扬州等,甚至到元朝时期在七个地区设立市舶司来专门管理)

问:为什么汉朝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发达,而宋元时期则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1、自唐朝起对西域的控制力减弱。第二站:泉州

在中国呆了17的马可波罗由于思乡心切,他准备回家了。在他的书中非常清楚地记录

了这一段历史,“千帆竞发刺桐港、百舸争游丝绸路”,你知道这个港口是哪个港口吗?(泉

州)

请你来当导游

临行之前,马可波罗还想好好地畅游一下泉州,于是他邀请了当地的一个导游与他同

行。假如你就是当年与马可波罗同行的导游,请你为马可波罗先生讲解一下你们看到的一切。

(要求:表达清楚、讲解明确、内容丰富)

三个讲解的内容:泉州港口、墓碑、各种宗教建筑

(学生讨论、交流)

Zitun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的商人云集在这里,货物堆积在这里,的确难以

想象。

——马可波罗

问:以上的这些古迹,反映了泉州当时的什么历史情况?

(当时有不少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在此长期居住,从事贸易活动。作为国际性的海港,泉州是元代社会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一个缩影。)

出谋划策:虽然明天就要离开中国——这个呆了17年的国家,马可波罗心中有许多的念念不舍,但是他还有一个难题没有解决,你能不能帮帮他?

要回家乡了,带点什么回去好呢?

下一次来中国,带点什么来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中国海船:金银、铜钱、漆器、绸缎、茶叶、书籍、瓷器、四大发明

外国海船:药材、香料、珍宝、有关宗教的书

《马可波罗游记》的问世在西方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争相购买这本书籍。然而书中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当时欧洲人的知识范围。当有人要他临终前为自己撒的弥天大谎忏悔时,这位享年70岁的旅行家仍然坚持他的有关东方的所有的叙述都“童叟无欺”,完全属实。问:如果他们相信了,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回答)

大大激发了欧洲人到东方寻金的热情,促使他们不惜冒生命危险,探寻通往东方黄金之国的航路。

《马可波罗游记》不仅成为史上影响深远的旅程,更开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新页;马可波罗在中国长达十七年所见所闻的奇风异俗,更是西方第一部有关神秘中国的珍贵纪录。马可波罗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旅行家。

在我们结束了马可波罗的中国之旅后,我们由衷感觉到了宋元时期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问:宋元时期的开放对当时的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对你有何启示?

(宋元时期的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

宋元时期的开放与交流,促使了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了世界人民更加紧密地联系走在一起。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1、以马可波罗为主角,马可波罗的行程为主线设计一堂课。组织学生搜集马可波罗的生平,扮演马可波罗的角色,讲述马可波罗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体会其中的情境(虚拟)。

2、教师介绍《马可波罗行记》中有关中国部分的知识,补充生动具体的例子,建议特别介

绍大都、杭州、泉州的内容,体会中华文明的繁荣、开放。

3、注意《马可波罗行记》对欧洲的影响,为下学期的学习埋伏笔。

4、宋元海上之路的内容可以作为副线,分析当时海上贸易交往频繁的原因。

5、在体会宋元时期的开放和交流后,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社会开放交流的原因。

在《行纪》的第二卷,还对杭洲有详细的记述。书中称杭洲为“行在”,“天城”,称苏洲为“地城”。“行在”是南宋时代对杭洲的一般称呼,指帝皇行幸所在的地方;而“天城”,“地城”,也就是我国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一种译称。对于号称天堂的杭洲,马可波罗更是赞不绝口,他《行纪》里记载杭洲人烟稠密,房屋达160万所,商业发达,说“城中有大市10所,沿街小市无数”。并说杭洲人对来贸易之外人很亲切,“待遇周到,辅助及劝导,尽其所能”又讲到杭洲市容整齐清洁,街道都用石铺筑;人民讲究卫生,全城到处有冷热澡堂,以供沐浴之用,户口登记严密,人口统计清楚,对西湖的美丽和游览设施,书中更有详细的记述,马可波罗称赞“行在城所供给之快乐,世界诸城无有及之者,人处其中自信为置身天堂。”由于他对杭洲特别赞赏,所以几次来到这里游览。

他还说到在中国北方亲自见到“有一种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脉络,燃烧与薪无异,其火候且较薪为优”。毫无疑问,这是说的我国境内蕴藏丰富的煤炭,其实我国以煤作为燃料,早在汉代便已经开始。马可波罗在这时还当作“奇异事物”来记述,说明欧洲在13世纪用煤还不普遍,而中国在元代则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例如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都津津有味地看过马可波罗的书,哥伦布小时读了马可波罗的游记后非常钦慕中国,印度之文明富裕,特别是书中所载日本盛产黄金“其数无限”,“地铺金砖”,更是向往已极,正是商人贵族的这种“黄金渴望”,驱使哥伦布立志东游,1492年起,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他率领水手接连几次远航,到达了中美和南美的东北角,哥伦布认为他所达到的地方就是亚洲的海滨诸岛,以为墨西哥就是马可波罗书中的“行在”,又把古巴岛当作日本,并登岸四处寻问有无黄金。他本来要去的地方是富庶的东方,而结果航行到了美洲,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由欧洲到达美洲的新航线。哥伦布读过的那本马可波罗的游记,现在还保存于里斯本,书的边栏空白处有他作的许多摘要和注解,反映哥伦布阅读时多么认真,对它倾注的兴趣是何等浓厚!

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叙述其西还旅程时写道:“离开福州市„„道第五天傍晚,抵达宏伟秀丽的Zaitun城”,“Zaitun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数十年后的1346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吧都他(Ibn Batuta)亦说道:“我们渡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Zaitun„„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

虽然马可波罗的东游记启发一代又一代的旅人,但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法兰西斯伍德博士却宣称马可波罗并未去过中国;为了解开这个疑团,国家地理摄影师麦可山下循着同样的旅程,搜集相关证据,以解开重重谜题。

麦可指出,「一二七一年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经过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最后到达中国。这段历经二十四年的异域历险记。

开放与交流 篇2

一、面向世界的学生培养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国际化进程中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 其根本体现在如何利用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 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清华大学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 而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实力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近年来, 清华大学努力开拓校内外多种渠道, 积极搭建面向世界的学生培养平台, 明确了高水平大学学生国际化培养目标, 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国际眼光和视野, 掌握国际水平的全面知识, 具备国际交流能力, 并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能够最终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1. 培养“面向世界的学生”的4种能力。

围绕“面向世界的学生培养目标”, 清华大学重点培养学生以下4种能力:第一, 了解世界的能力。要求学生至少精通一门外语, 具备有关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知识, 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理解能力。第二, 精通专业的能力。能充分了解本专业领域中学科前沿、国际通行的基本原则和国际惯例, 能充满自信地、坦然地、有效地开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第三, 开拓创新的能力。能客观看待不同文化和宗教, 能自觉学习和吸收不同文化的精华,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领导力和竞争力。第四, 服务国家的能力。有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类命运高度的责任感, 能成为世界的“中国人”, 为中国的发展与安全和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2.“面向世界的学生”的培养体系。

在分析和对比世界范围内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结合本校长期以来学生国际化培养的具体实践, 清华大学总结归纳了面向世界的学生培养体系 (如上图所示) , 主要分为境内学习和境外学习两个环节, 包括师资力量、课程资源、校园环境、素质拓展、学习交流和学位教育6大方面, 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体系。

改革开放为实现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提供了先决条件, 主要表现在:首先, 它极大地拓展了人才培养的空间,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其次, 它从更广的角度和更多的方面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 有利于整合国内外的丰富资源服务于人才培养;第三, 通过日益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清华大学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实践与特征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 清华大学调动各方资源,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 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1. 聘请海外知名专家, 充实学校师资队伍。

清华大学历来注重吸引名师。早在20世纪30年代, 梅贻琦校长就坚持“以师资为努力奔赴之第一事”。改革开放以来, 清华大学加大“请进来”的力度, 按计划、分学科、有重点地主动聘请海外知名专家, 逐渐形成了如今每年800余人次、学科分布合理的长短期外国专家队伍。他们通过开授课程、举办讲座等多种方式, 把学术前沿信息和多元文化带进校园, 增强了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2. 整合丰富优质资源, 扩展特色课程内容。

课程建设是学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清华大学整合国家元首政要、诺贝尔奖得主、一流大学校长、著名企业总裁和世界知名学者来访的丰富资源, 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设了“清华海外名师讲堂”, 并纳入学生选修课体系中。该讲堂包括“全球领导力”和“前沿科技”两大系列, 以其演讲嘉宾层次高、讲座内容覆盖面广、选修学分方式灵活等特色成为广大学生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的课程。到目前, “清华海外名师讲堂”已成功举办32期, 共有来自40多个院系的5000余名学生参加, 成为校园里独具特色的品牌课程, 对学生的国际化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 清华大学还积极推动全英文课程建设。全校已开设107门本科生全英语授课课程, 10套硕士学位全英文课程, 分布在20多个院系, 为学生了解国际学术动态、提高专业英语交流水平提供了条件。

3. 倡导学术文化交流, 营造校园国际氛围。

改革开放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了中国, 也知晓了清华。随着清华大学国际学术地位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 如今她已成为众多海外学子日益青睐的留学目的地。近年来, 清华大学的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 学位留学生比例逐渐提高, 其中, 研究生呈较快增长趋势。2008年清华在校留学生人数已达2404人, 学位生占留学生总数的66%;留学生国别数高达103个, 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和周边国的留学生显著增加。他们把丰富多彩的语言和独具特色的异域文化带到校园, 让古老的清华园感受着改革开放浪潮带来的国际化气息。此外, 全校每年举办近400次跨文化交流活动, 主办几十次国际或地区性学术会议, 使校园学术文化始终与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同步。

4. 拓展海外实习项目, 增强学生竞争实力。

随着当今社会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 清华大学在“面向世界的学生”培养计划中特别重视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海外实习机会, 增强其国际竞争实力。许多海外实习项目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例如, 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实习项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实习项目等。同时, 学校借助长期以来与国际知名企业的良好合作伙伴关系, 积极推荐学生到海外企业实习。例如INFOSYS全球实习生计划项目、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实习项目等。学校还投入经费专门资助学生参加各类国际竞赛、国际夏令营等活动, 有效拓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5. 加强境外学习交流, 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派学生赴境外交换学习是学生培养的重要方面。至今, 我校已与世界上近50所大学签订了学生校际交换协议, 2008年仅本科交换学生数已达256人次。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国家加大了对学生境外学习的投入, 启动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我校已完成该项目第一期和第二期的选派工作, 于2007和2008年分别派出了167名和196名学生赴国外一流大学、师从一流导师学习。针对学生赴境外学习经费不足等问题, 学校积极争取外援, 建立资助基金, 努力使更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有一次出国学习机会。

6. 突出重点优势项目, 适度扩大学位教育。

清华大学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在长期积累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已具备足够能力并到达了相当水平, 所以对于境外学位教育, 学校采取适度扩大的方针。对于一些已有的重点项目, 例如清华-UIUC项目、中法4+4项目等, 我们与国外合作院校积极沟通, 力求推进深层次教育合作, 优化培养模式。同时, 学校着眼世界名校, 与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建立了派出学生攻读学位的渠道, 以期让更多的学生走进世界一流大学学习, 实现面向世界的人才培养目标。

回顾清华大学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 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特征:清华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是从简单的、局部的、个别性的探索逐步发展成多渠道、高层次、实质性的合作交流;从学生培养目标来看, 是由培养工科人才为主发展为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从学生国际化培养模式来看, 是从单一的、分散的培养发展成为包括境内境外双重培养环节的体系化培养模式;从学生国际化培养途径来看, 已从单一的派出学生赴美留学发展为包含联合培养、联合学位、交换生、合作研究、海外实习、夏令营等多种方式在内的目标明确、有针对性、成建制的海外教育系列项目。

三、启示与思考

改革开放30年来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也给了我们如下启示与思考。

第一, 中国高等教育应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变化和发展要求。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一个投资商品服务和劳动力的全球化市场正在形成。这种全新的高等教育发展宏观背景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和主动地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去。在全球化进程中, 全球性的资本流动及其新的流动格局的出现与形成,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目前, 全球性的劳动力市场正在形成, 尤其是高端人才国际流通的新格局与市场, 对我们来说, 这既是一种机遇, 也是一种挑战。

第二, 高等院校应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总结30年来清华大学学生培养的经验, 其中, 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全球性和世界性的知识结构体系, 这是高等院校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落实到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体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加强“国际教育”作为一项重大国策, 希望用开放的政策, 吸引先进的学术资源, 创造优质的教育环境, 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相继提出了符合本国高等教育特点和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此, 中国的高等教育仍需加强与提升。

第三, 高等院校在坚持对外开放的战略和工作重点上应与时俱进。坚持对外开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深刻内涵和工作重点, 高等院校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这种调整和变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要在进一步扩大交流的同时, 更加注重彼此之间实质性的合作。如果说以前我们更多地是打开国门, 彼此往来, 沟通信息, 那么, 下一步我们应重点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向纵深发展, 把着眼点从交流转移到实质性的合作上来, 这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 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教育能不能培养由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变革所需要的创造力?教育和培养系统对目前国际反应的应对是否足够灵敏, 教师是否意识到这些发展和变化?不同国家在国际上经济地位和角色的变化, 是否反映和体现在各个国家的课程和教育系统中?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共同关注和不断思考的。

第五, 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 我们既要总结过去, 也要面向未来,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的初期,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丰富资源和绝佳机遇, 那么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中国的高等教育又应该怎样通过改革开放来为中国的经济乃至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开放与交流 篇3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电子期刊;开放获取;OA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337-01

近年来,通过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学术资料电子化的不断展开,教育研究也在不断深度化、多样化以及国际化,催促着学术信息源头也要不断深度化、多样化。大学图书馆作为支持学生学习、实施高等教育以及进行学术研究等学术信息源头,是高校不可或缺的核心设施。在学术信息的交流中,发表研究成果的论文刊行媒体,已经渐渐从之前的印刷本纸质媒体,转变为通过网络发布的电子期刊。因此,为了将纸质媒体上的信息与电子化的信息进行有机互补,作为其使用者的大学生、教师们都希望能够高效、快捷地查找到详细需要的信息。但是随着电子期刊的种类数量大幅增加,占用图书馆可用资金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大学图书馆若希望维持电子期刊的种类数,势必要增大资金的投入。在这种前提下,开放获取(OpenAccess)作为学术信息流通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成为大学中以至媒体讨论的焦点。

一、Open Access概要

学术交流原本是以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作为基础的,然而其研究成果的发表却要借助于通过学会以及出版社发型的学术杂志,到了二十世纪后期,随着政府对科学技术、学术研究的大力支持,学术杂志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但是对于作为研究成果生产者的研究者来说,却感到获取学术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对于这种现状,在因特网普及的情况下,为了可以从网络中免费地、不受任何制约地获取学术信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产生了OA这种想法。

二、推行Open Access的意义与必要性

论文等学术研究成果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在对其内容有需求的时候,所有人都应该能够获取。基于这种观点,推行从网络上无制约地在线获取论文等内容为理念的OA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受到类似科学研究经费补助等公共资金补助的研究项目,为了使其产生的研究成果等学术信息能够确保向社会透明公开,从完成对社会进行学术说明的义务这一点来看,也可以认为促进OA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2008年4月开始,对于通过研究资金协助而完成并得出结论的论文,将该类研究成果登载到旗下开设的其他领域资料库PubMed Central中,以表明将OA义务化的决心。在我国,为了支持新兴学术信息的交流,希望政府、研究者、大学研究单位以及大学图书馆等相关单位更好地展示公共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数据的OA化的呼声也十分高涨。通过使用机构数据库,将大学中的研究成果面向社会公开展示,提高社会对大学的认同程度,同时也回应了社会,履行了展示研究成果的义务。同时,通过机构数据库来进一步实行OA,从学术信息的发表到获取都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信息化社会的优点,以达到信息化社会情报流通应有的顺畅与快捷。通过构建、使用机构数据库,不只是学术杂志上刊登的通过校对和编辑的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书、上课用的课件资料等等以前并没有得到广泛流通的各种各样的学术信息都可以通过电子化,得到广泛的流通。另外,虽然推行OA对于国际上学术杂志价格上升的问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通过推动世界性的OA化活动,从结果上来说,对于间接地解决学术杂志的价格问题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三、Open Access的现状

可以免费获取的OA杂志,与以前所贩卖的杂志有所不同,并不是使用作者的发表费进行刊行的,因此现在还不能说是主流。除此之外,虽然机构数据库的建造数量、登载论文数量都在稳步提升,但是与出版社所刊行的学术杂志相比,后者仍然是所有学术信息交流的中坚力量,相比之下机构数据库还很难说拥有大量论文与资料。然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PubMed Central以及美国康奈尔大学中以物理学研究为主的arXiv等面向专业资料库,限定了其收纳的对象范围,再通过政府等部门的支持,可以切实地收集、提供该专业中的一部分论文。可以说,今后机构数据库与OA杂志还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实现OA的手段不仅局限于机关数据库与OA杂志这种典型的OA方式,通过多种形式最终都可以实现免费得到论文这一目的。例如大学出版社等单位可以积极进行在杂志刊行后经过一段时间即可以免费获取这种形式,而一些大型的商业出版社也可以选择通过向作者支付一定的费用将其论文作为OA这种方式来进行。如今,学会刊行的学术杂志的电子化还不能说十分完善,研究者与大众对于电子化资料的认识与利用尚处于启蒙探索阶段,因此,OA可以向学会与大学图书馆提供一个可以联手的平台,既可以起到启蒙大众的作用,又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学术杂志的电子化、OA化对于提升国家在国际间的学术地位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四、Open Access给大学图书馆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随着OA化在给大学的研究、教育、学习带来变革的同时,图书馆面向读者提供的服务也在逐渐变化,对图书馆中的预算、管理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与挑战。

首先需要面临的问题是预算。向OA化进行转变,就意味着将消费者所要花费的采购费用转移到了生产者的出版费上面,这里的消费者是大学图书馆,而生产者则是研究人员。从结果上来说,由于大学图书馆不同于国家机构,普遍认为图书馆的预算在一定程度上应有所减少。图书馆究竟应该在APC的管理上投入多少精力这一点值得商榷,而由于研究人员向OA杂志的投稿究竟能坚持多久这一点无法确定,因此在预算这一点上显得并不透明。为解决这一点,可以通过引入拥有年费制度的OA杂志来解决。

其次需要着眼于沟通交流。OA在研究人员中依然普遍存在着不信任与误解,大学图书馆则担当着沟通交流这一重要职责。有许多研究人员对于在投送论文时所产生的费用持否定态度,而在发行方对自己的论文要求进行修改时也表示不满。为了向这样的研究人员阐明OA的优点、告知其使用方法及其重要意义,需要图书馆职员具备充分的沟通交流能力。

最后是合作。即便到了OA时代,仍然需要图书管理员拥有对元数据的管理以及保存资料等技能,但这些活动将不再局限于在个别部门的范围内执行,而需要在网络范围内进行,因此各个图书馆所能提供的资源、工具的差别将会越来越少,让专业图书馆员不再固定隶属于某一单位,而可以在多家图书馆工作这种观点已被提出。关于图书馆之间的OA战略合作,应需要进一步的对话,这可能会涉及到超越图书馆框架的合作。

随着OA的进展,大学图书馆虽然会失去一部分传统的职责,但其在大学机构中对于研究活动的展开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因此,推行OA至关重要,而大学图书馆面对OA化的不断进行,其做出的应对与自身的改革创新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杰.开放获取资源与图书馆技术服务[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5)

[2]郭艳丽.如何开展基于开放获取的图书馆知识服务[J].科技信息,2009(33)

开放与交流教学设计(范文) 篇4

东湖中学

朱明华

一、课程标准

1、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2、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分析元朝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理解开放与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能进行开放性的综合评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文字和图片,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描述和体验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领悟相关的历史观点和价值情感,能从具体史实和案例中提炼出元朝时的时代特色,通过对开放与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强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时开放与交流的表现。教学难点:元朝时开放与交流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马可·波罗像,说说他的情况吗?(学生答)现在,让我们与马可·波罗一起同行吧!

一、人在旅途

1、说一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的路线。(学生讲述路线)

2、请同学们谈谈他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为官扬州

通过马可·波罗在扬州做官来了解当时元朝的管理制度,并对当时的疆域进行了解和对比。

三、泉州见闻

通过马可·波罗在泉州的见闻来理解泉州是元代社会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一个缩影。

四、回家之行

1、和马可·波罗一起设计回家的海上航线,掌握当时最繁忙的海上丝绸之路。

2、通过回家所带的礼物来显现中国当时所出口的主要物质,以及当时在世界上所领先的科技水平。探究提问:元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局面?

元朝的空前开放与交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的中国也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

以史为鉴:元朝的开放与交流对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借鉴意义?(互相讨论)

开放促进交流沟通提升内涵 篇5

——园丁小学教学开放月总结

十月份,按照教育局的指示精神,结合我校校情、生情,学校开展了以“开放、交流、提升”为主题的“园丁教学开放月”活动。本次活动将园丁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管理特色,一一向家长、同行、领导、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夯实了家校共建、加强了校际交流、历练了教师队伍,提升了学校的内涵建设,让园丁小学在家长、同行中又一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社会美誉度再次攀升。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精心筹备科学谋划保障活动有序开展

1、高度重视:开学初,校领导将教学开放月活动作为本学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制定“教学开放月活动”方案,明确开放时间(10月12.18.23.30.31),开放形式(全校开放),开放的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音乐、体育、美术、微机、生命、班会11个学科)。

2、认真落实:开放前,学校多次召开“教学开放月筹备会议”,学校向全校家长发出了“致家长的一封信”;为全校家长发放了“开放日家长听课证”;给每一位家长印制“观课反馈单”,为每一位观课者发放“开放日课表、课堂教学评价表”;为每一位教师印制|“开放日教学反思单”,让开放月的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精心、布置得精密、组织得精致。

二、全面开放倾心投入发挥辐射示范作用

1、精心设置开放内容:教学开放日的活动以“校长五段模式解读——五段课堂教学展示——校园文化参观——特色课堂作业展——大课间展示——家长座谈反馈——教师研讨交流,这七项活动贯穿着5个教学开放日的每一天,每一个活动都有专门的领导负责跟踪、反馈,并记好活动记录。

2、真诚开放所有课堂:在重头戏“五段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我校将历经四年课改锤炼出的“五段尝试教学模式”从不同学年、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角度进行了全面开放。如:语文的四课型(阅读课、作文课、写字课、字词课)、数学的三种课型(概念课、复习课、新授课)和音乐的“明标+入境+融情+实动+升华”五段子模式,美术的“两段五步” 五段子模式,科任学科的新授课、实验课等,既体现了五段的基本模式,又展示了五段的学科模式、课型模式等。让听课者感受到了课改课堂的高效与活力。

3、多层面研课献策:学校分层安排了听课的人员,针对来学习的领导、同行,学校在分学科、分学段展示的基础上,学校还进行了精品课堂的分层展示,有课改教师精品课、学年组长引领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同构异构课等,毫无保留地为来学习的兄弟学校领导展示了一顿丰盛的“五段教学”大餐,让他们感受我校课改的行走的扎实轨迹。(1)家校互动:1850名家长家长到孩子所在班级听课,去体验五段尝试教学模式的魅力。(2)校际交流:鸡东县、虎林市、密山市教师进修学校、恒山区、城子河区各个兄弟学校以及王校长名校长结对子学校的领导老师500余人观摩学习,走进我们的课堂,极大地发挥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示范引领作用。

(3)领导把脉:市教育局、教育学院领导、六区一县视导员,随机走入课堂,把脉我校的五段课堂,同时检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情况。(4)校内观摩:全校教师手持课表,走入自己喜欢的学科、想要学习的老师、希望观摩的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观摩学习。每位教师都虚心求教于身边的同仁,博采众人之长,勇于露巧,也敢于露拙,全面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尽早成就个人的五段风采。

4、夯实提升模式内涵:人人展示的教学开放月,让学校的教

研活动变得自主、积极起来。开放月期间,教师更加积极备课、认真研课,集体备课的时间增多了,研讨教学的教师增加了。开放中的每一节五段课堂,都充分展示教师对“五段尝试教学模式”的深入理解,及对教材、学情的认真分析,迅速地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提高了教师创新“五段尝试教学模式”的应用,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风格。学校还将每周“教学开放日”的下午第七节,设置成教师交流研讨时间。通过教学研讨中,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增长了教学经验。促进我校“五段尝试教学模式”的再提升、再创新。本次教学开放月,我校教师写出教学反思320篇,进行教学评课480节,写出观课感悟480篇,学校积累装订成册。

三、展示精彩氛围浓厚彰显活动开展的高效

1、数量多:本次活动,全校75名一线教师的课堂,全部面向家长开放,全校1850名家长全面参与、全校开放课节912节,全校教师听课节数852节,外校听课教师500余人。

2、质量高:(1)站在学校的角度。迎来了高度的关注,上级的重视,家长的支持,兄弟学校的向往,按时如约参加,使学校走进社会。(2)站在教师的角度。认识的升华,引爆了综合素质的飞扬,家长的肯定,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我,树立自信,更坚定了对这份职业的热爱。(3)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家长同堂学习史无前例,新鲜好奇,积极的向家长展现自己;与家长座谈,真情互动,热泪盈眶,冲破了心灵宁静的极限。

3、反响好:学校全面展示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高端前沿的办学理念,注重多元的特色课堂,引爆思维的五段课堂,活力四射的学生,底蕴丰厚的教师,砥砺心灵的校园文化,得到观课领导教师的赞叹,极大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在学校印发的2867张观课反馈单中,各位家长对于孩子在课

堂中的争问抢答、生龙活虎、阳光自信、落落大方感到欣喜。对于课改以来孩子都能掌握预习、倾听、质疑、概括、总结、复习与合作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朗读、写字、计算、演讲等终身受用的学习习惯而感到惊叹。对于学校把孩子培养的爱学、乐学、会学、肯学感到欣慰。家长心底的认同必将化作动力,与学校共同形成育人合力,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全面多元地发展。

四、几点思考

1、目前学校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教学改革、办学特色、管理特色日益彰显。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利用教学开放日这一平台,提升学校的声誉、信誉、美誉度,提高五段尝试教学改革的影响力和示范性。

2、我校有的教师已成为国家、省、市级名师,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这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要搭建平台,带动更多的兄弟学校走入尝试教学理论的乐园,感受五段尝试课堂的魅力。

3、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课堂教学。教学开放日有利于教师挖掘自身素质,有利于教师提升自身施教能力,有利于教师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4、继续坚持举办“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经常让家长走进课堂,零距离感触教师的教学风采;走近孩子,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更多地了解他们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5、夯实家校共建,拓宽社会、学校交流平台,使更多的家长、社会各界人士走进学校,了解学校,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使他们能主动的支持和配合学校工作。

开放与交流 篇6

1984年,为顺应改革开放后我市经济发展形势,市政府批准建立了衢州市人才交流咨询服务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1993年人才劳务市场挂牌成立,开始每年举办人才劳务交流大会。1995年,这一机构被分成了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个部分,直至1997年,“8.8”人才交流大会首次出现在衢州市民眼前。经过十年的发展,“8.8”人才交流会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应聘人才一年比一年多,效果一年比一年好。“8.8”人才交流大会在衢州地区已是家喻户晓,随着知名度、信誉度的不断提高,已对江西、福建、安徽等比邻地市形成辐射。许多用人单位和人才都期盼着每年的这一人才盛会。以便招聘所需人才、应聘合适岗位。

14年来“8.8”人才交流大会共组织了2975家用人单位进场设摊招聘人才,有来自全国各地141500余各类人才进场参加洽谈,55865名不同层次的人才与我市各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近年来,我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以及改善人才工作环境,提高人才的生活待遇作了很多的努力,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较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但分析、研究,目前我市的人才结构布局状况,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速度尚差一定的距离,亟待解决。如:

(1)、人才总量:根据我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显示,到2004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为17.1万人,比2000年底净增了9.7万人,其中党政人才1.15万人;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才2.05万人,比2000年净增了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7万人,比2000年净增了2.4万人;技能人才4.1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8万人,与2000年相比有了较大发展。

(2)、从人才分布情况看:我市的人才分布排名依次为事业单位人才数为41151人,占总人才数的24.7%;民营企业人才数为70326人,占总人才数的41.13%;农村人才数为28000人,占总人才数的16.37%;国有企业人才数为15056人,占总人才数为8.81%;党政机关人才数为13256人,占总人才数的7.75%;外资企业人才数为3212人,占总人才数的1.88%。尽管民营企业发展较快,吸纳了一定数量的人才,但大部分人才还是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按照我市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经济主体单位人才还需大量的增加。(3)、从人才学历结构看:硕士生以上有570人(其中部分博士生),占比例的0.56%;大学本科有24504人,占比例的24.02%;大专有60524人,占比例的59.34%;中专有16402人,占比例的16.08%。与1998年我市人才资源状况调查统计的数字相比大学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员增加2.86倍,但高学历人才占比例偏小,中专占比例偏大的结构有待改善。

(4)、从人才职称结构看:高级职称有3957人,占比例2.31%;中级职称有23989人,占比例14.03%;初级职称42606人,占比例24.92%;未确定职称人员有100448人,包括4.1万技能人才,2.8万农村人才。(除去按照机关公务员人员以及少数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没有职称外)占比例为58.74%。全市人才的职称情况相对较为合理,但高层次数量有待提高。

(5)、从人才的行业分布看:化工建材行业34181人,占比例为19.99%;教育行业18748人,占比例为10.96%;制造行为32836人,占比例为19.20%;机关13256人,占比例为7.75%;卫生行业2779人,占比例为1.63%;农业15927人,占比例为9.31%;金融保险行业7080人,占比例为4.14%;能源行业4122人,占比例为2.41%;房地产行业3962人,占比例为2.32%;文化行业2030人,占比例为1.19%;交通运输行业3155人,占比例为1.85%;电子、电信行业3141人,占比例为1.84%;建筑行业7050人,占比例为4.12%;贸易及进出口2033人,占比例为1.19%,商业2400人,占比例1.40%,加工业6000人,占比例3.51%,餐旅业2300人,占比例1.35%。我市人才主要集中在化工建材、制造业等经济优秀产业,新兴行业人才相对比较缺乏。

开放与交流 篇7

一、改变课堂空间, 构建和谐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 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需要时间, 更需要空间, 而活动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要有效把握, 有小组组合、人员搭配、座位排列等。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 给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的机会, 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悟出数学的真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 学生的创新学习就变成无源之水。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和谐环境, 创造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零距离学习, 增强学生间交往的机会, 以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合作。

例如:在教学“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 我首先创造一个学习空间:同学们, 请你们在小组中, 探索一下:过一点可画多少个圆?为什么?各小组在下面合作交流, 讨论很快得出结论。然后, 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进行变式:过两点可画多少个圆?圆心的位置有什么规律?为什么?这一问题在上面问题的基础上, 学生在前后小组中, 经过探索, 并能逐步解决。同时, 我对每一小组完成情况作一一点评并作肯定。最后, 我不失时机地进一步问: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A、B、C画圆, 这样的圆可画多少个?

我让学生动脑、动手, 把已有的知识、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去, 步步深入, 使学生学得轻松, 记得也牢。

二、设计有效问题, 发挥小组功能

在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有效问题, 发挥小组合作功能, 优势互补, 充分展示各人的才华。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 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例如:在教学《从不同的角度看》时, 我设计这样问题:各小组合作画出一个模型的三视图。题目一展示, 各小组积极性特别高, 在自己组长的分配下进行合作:2个人画左视图, 2个人画右视图, 另外两个人画俯视图。并且都是学困生执笔画, 基础好的学生在指点, 学生配合非常默契。

三、重视分层合作进行开放交流

在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个体差异, 充分利用差异, 实施分层次合作学习。新教材编排了一些丰富有趣的数学开放题, 它正体现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而且通过分层次教学,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同时他们的个性也得到张扬, 既有利于使全体学生参与解答过程, 又能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另外, 这样还能够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时, 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见投影仪:18人分别乘两辆汽车赶往火车站, 每辆汽车连司机在内限乘10人, 该路段限速60千米/时, 其中一辆汽车出了故障, 在距离火车站15千米的地方。此时离火车停止检票时间还有42分钟, 试问这18人能赶上火车吗?

为此, 我事先制作了三种卡片分别发给A、B、C三组不同层次的学生:

A.由于剩下一辆汽车, 现在要由这辆汽车分2批送这18人。如果第2批人在原地不动, 单靠汽车来回接送无法使18人都赶上火车。请用具体数字说明。如果在汽车送第一批人的同时, 其他人先步行, 边走边等汽车回来接, 这些人的步行速度为5千米/小时, 他们能赶上火车吗?请陈述你的理由。

B.由于剩下一辆汽车, 现在要由这辆汽车分2批送这18人。如果第2批人在原地不动, 单靠汽车来回接送能否使18人都赶上火车?如果赶不上, 有没有其他方法使18人都能赶上火车?请你制定能赶上火车的方案, 并陈述方案的可行性。

C.由于剩下一辆汽车, 现在要由这辆汽车分2批送这18人。如果第2批人在原地不动, 单靠汽车来回接送无法使18人都赶上火车。如果在汽车送第一批人的同时, 其他人先步行, 边走边等汽车回来接, 这些人的步行速度为5千米/小时, 他们也能赶上火车。你能说说除了这种方法之外, 是否还有其它解决问题的方法?

各小组对卡片上的问题反应热烈, 互相交流。我则成为学生们的倾听者。

A组:如果第2批人在原地不动, 单靠汽车来回接送无法使18人都赶上火车。我问:理由何在?他们坦率地说:凭直觉!

“直觉往往是解决问题良好的开端”, “但直觉需要数字支持, 请拿出你们的理性分析。”经过鼓励和帮助, A组终于交出了他们的理由 (略) 。

B组:如果第2批人在原地不动, 单靠汽车来回接送无法使18人都赶上火车。理由和A组几乎相同。

不过, B组并没有满足, 他们继续探寻更加省时的方法。这辆汽车行驶到途中一定的位置放下第一批人, 然后掉头再接另外一批人, 使得两批人同时到达火车站, 这样更加省时 (解答略) 。

C组:经过讨论, 他们提出如下方案。

(1) 搭乘“的士”;

(2) 边走边等, 让汽车送人到站后返回来接;

(3) 汽车可以行驶到途中一定的位置放下第一批人 (这批人继续步行) , 然后掉头再接另外一批人, 使得两批人同时到达火车站;

(4) 为什么不坐坐直升飞机呢? (想法大胆。)

(5) 把车票退掉, 第二天再走。 (有些消极。)

对符合实际的方案, 我作一一鼓励, 对不符合实际的方案作一定的肯定。尽管C组的学生没有像另外两组那样投入计算, 但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的氛围, 是前所未有的。

我让各组交换卡片, 互相探讨。A组和B组同学争执不下。最后把A、B、C三组学生写的解决问题方案在屏幕上显示。学生通过比较, 一致认为B组提出的方法最省时。

开放与交流 篇8

近年来,空军指挥学院外军留学生培训工作快速发展,培训语种从单一英语教学发展到英、法、俄三个语种;培训专业从一个专业发展到三个专业;培训方式也从传统的理论授课发展到现地教学,实现了由外军军官单独编班到中外军官混编合训的跨越。先后培训了1000多名外军指挥军官。

开放的国度要有开放的胸襟

“知识是能力的基石,智慧乃强者的利器。”笔者在空军指挥学院采访中,时时刻刻都能从外军留学生那里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紧迫的危机意识。此前不久,笔者经过一道道严格的保密检查,走进了该学院代表空军最高水准的指挥演习大厅。在这不见硝烟起、犹闻炮声隆的现场,近似实战的演习让笔者心中充满紧张和刺激。参演的中国军官和外军留学生,虽国籍不同、语言不一,但他们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练谋略、演战法,场面扣人心悬,情景分外激烈。只见数十名教官在网上摆兵布阵、调兵遣将,中国空军部队现役军官与外军留学生正认真进行网上交流。这次历时15天的网上演习,从标图作业、分析判断情况、空中威慑作业、分组对抗作业演习、指挥处置等完全按照新的教学大纲进行实施。这种近似实战的中国军官与外军留学生们同在一个现场进行面对面网上对抗演习,在我军历史上还不多见。

6年前空军指挥学院在全军首开中国军官和外国军官学员全程混编培训,让中国军官与外军留学生同授课、同演练、同参观、同生活。这次演习,便是他们半年混编培训的一次实战大检阅。

西方国家都习惯于把军事留学生称为国际军官。出国留学的国际军官与培训院校的本国军官混合编班学习和培训也是一种国际惯例。

出于种种原因,中国军方过去对军事留学生一直都是单独编班、单独授课、单独生活和单独管理,对此许多国家的军事留学生多有不解。

国家需要开放,军队也需要走向世界,作为一所培养世界人才的大国军校,更应该具有这种开放的前瞻意识。现代军事教育是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开放教育,伴随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国际社会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军事交流与合作也更趋紧密,客观上要求军事教育必须与国际军事教育融合接轨。

在这种思想理念的指导下,空军指挥学院党委一班人用开放的思维和勇气,走出了全程混编培训的第一步。在总部和空军机关的大力支持下,学院从2009年3月起以成立外训系为契机,大力推进外训工作与国际接轨,大胆尝试中外军官混合编班训练。他们先后组织50名中国空军师团级别的指挥军官和来自40多个国家的67名相应级别的外国军事留学生,分3个阶段逐步实行中外军官同班合训,先进行《空军战役作战》、《军事战略》等课程的合训,再进行飞行中队长指挥班全程合训,形成了多个教学内容模块,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国家、不同任职培训经历、不同理论基础军事留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种从点到面、边尝试边总结边摸索的方式,很快得到中外军官们的认同,之后他们再从课程到班次,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空军中级指挥院校里中外军事留学生同班合训的新路。外训系主任田庆告诉笔者,他们的这一做法在全军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之后学院把来自中国空军飞行部队的10名中级飞行指挥军官与11名外国飞行指挥军官留学生进行了首次全程合训。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来自不同国家的飞行员军官在中国本土以“全球模拟演练”为牵引,共同学习《空军作战》理论课程,进行机上对抗,使中方学员充分融入到外国军事留学生的作战实践的各个环节。

中外军官合训之初,学院及时向外军留学生们就我国目前的国情进行专题介绍,同时还专门为其开设了体现中华文化底蕴的《中国军事思想》课程,举办了《孙子兵法》论坛。另外,学院还结合现地教学,安排学员前往上海、南京、杭州、绍兴、西安、成都、长沙等历史名城,追寻历史渊源,感悟现代中国。

院长马健少将认为,这种做法的成效显而易见,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更重要的是不同背景的军人在深度接触中交流加深了理解,碰撞开拓了视野。同时还可通过这一平台相互之间交流文化、借鉴经验、理解不同体系观念,彼此展示训练水平,增强国际交往能力和促进教学改革。主管训练的空军指挥学院训练部部长李洋说:这样的教学让世界与中国之间日益加深了解,同时为中国空军与国际接轨提供了实践性环节的条件。

毛泽东军事思想最具吸引力

“我最感兴趣的是学习中国军队的军事思想,特别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有很多案例对我们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来自纳米比亚的军事留学生弗莱姆这样告诉笔者。弗莱姆的这个观点也得到了泰国空军中校德卡旺和新加坡空军少校梁伟杰的赞同。梁伟杰少校告诉笔者,对中国军队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只有在学习过毛泽东军事思想后才能有如此深刻地理解。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性已经被中国历史实践证明了,是非常正确管用的,也得到全世界的一致认同与认可。对外国军事留学生国家来说起到了借鉴作用,也很有指导意义。”空军指挥学院原政委何立国少将说。

空军指挥学院最初开始培训外国留学生的时候,因为缺乏经验,直接把内训教材脱密后拿过来用,教学内容以外军特别是美军内容为主,课堂上充满着外军的作战理念、思想、战法、武器和装备等。“表面看培训的内容新颖,紧跟时代前沿,但外国军事留学生并不认可。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有过西方国家培训的背景,不需要再到中国来学美军的课程。”学院外训系主任田庆说。后来学院根据外国留学生的反映开始在课程中增加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孙子兵法》以及中国空军的有关作战理念、战役和战法。这样的调整很快获得了大多数国家的好感,不少外国军事留学生纷纷提出要求,要到东方来,到中国来,学习伟人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学习中国空军的战略思想。

来中国留学已成为不少国家空军军官晋升的必备条件。学院副院长李勇告诉笔者:“有两个沙特军官曾经面临去美国还是去中国学习的选择,但他们后来还是选了中国。因为在我们这里的培训经历已经受到了他们国家军队的认可,已成为他们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他们结合沙特空军自身特点最终选择了飞行中队长英语班。外军的飞行中队一般相当于中国空军的航空兵团,而编入的中方中级指挥培训班学员是即将走上团级领导岗位的中国军官,身份、职责大致对等。

从2009年至今各种指挥军官的培训班课程都会包括毛泽东军事思想、空天力量作战运用、空军航空兵战术等方面的内容。

据学院副院长程军翔少将介绍,十多年来空军指挥学院已培训了来自84个国家的1042名外军留学生,他们毕业回国后多数都得到了提升。

外军留学生思考角度

给中国军人全新视野

2010年3月20日空军指挥学院战役指挥班24名中方学员与来自埃及、墨西哥等21个国家的33名军事留学生混合编入了3个教学组,开始了为期10天的课程阶段合训。

训练部副部长刘海洋认为中外军官对同一件事的各自解决方式,很值得大家思考。军事留学生特别强调独立思考,他们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激发不同观点、认识,课本上的理论只是一种可能,不应该有预设前提和标准答案。

“军事留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也给了我们全新的体验。”训练部副部长刘海洋对笔者说,有一次以反恐背景的红蓝对抗,他们普遍认为应集中兵力打击重点目标,摧毁敌指挥系统。而不少外国军事留学生则认为应该同时打击全部目标,使新恐怖袭击出现的可能降到最低,为此大家争论了一上午。

外国军事留学生对民族性理论非常关注。他们在论文中大量引用了《孙子兵法》,在反恐问题上也非常认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论”。学院负责外训工作的原副院长程军翔少将认为这对我们总结和发扬传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军事留学生非常愿意表达并善于“推销”自己的观点,随时会提问或发言。

“民众目标被军方利用后,是否能进行打击?”这是时任学院战役教研室主任刘刚在一次中外合训的研讨班中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刚一提出便立即引起了中外学员的热烈讨论。

来自尼日利亚的阿迪奥森少校首先发言,他认为虽然是民众目标,但被军方占用,在性质上就已经发生转变,理所当然可以进行打击。而中方学员、空军某指挥所朱耀明上校立刻表达了不同意见,“民众目标的性质已成事实,不管被谁占用,都不可改变,如果实施军事打击,必然在道义上受到谴责,首先失去人心,不可为。”

讨论直到最后,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埃及空军中校阿什拉夫说:“讨论并不是要对所有问题都达成共识,而是要激发不同的观点和认识。”

外军留学生观摩中国的歼-10战机

“你觉得中国的军事院校对你们的开放度高吗?”当笔者提出这个问题时泰国空军中校苏拉帕特回答说:“我是第四批来中国学习,来这里之前与前几届的留学生交谈,大家都觉得中国学员能去的地方,我们也一般也都能去。就连一些部队的作战实验室也向我们开放了。我们部队的其他军官到有些国家留学,连教科书都不让带出教室。”

在上两届的留学生军官中,给新加坡空军少校梁伟杰印象很深的是学院组织他们观摩确山“前锋—2009A”军事演习。中方还安排了到中国空军基地、空军的战斗指挥所,以及陆军、海军、武警部队和军工企业与一些军队科研单位参观。尤其针对让他们参观中国最先进的歼-10飞机这一点,来自巴西的运输机飞行员托马斯中校表示:“甚至有些让我们感动。”

“但在十年前刚开始培训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学院训练部李洋部长说:“那时候外国军事留学生要外出我们都要派个人跟着。毕竟外事无小事,得保证他们的安全。”外训系副主任卢小萍说:“不少外国军事留学生对此很不理解。”

外训练系副主任林东介绍说,那时学院领导对外国军事留学生的管理最开始沿用的是中国军队的管理手段与方式,的确有很多的禁令。比如严禁外国军事留学生在外过夜,严禁他们在假期到北京以外的城市或地区旅游或访友,严禁他们在校外租房居住,严禁他们买车开车等。

“现在的管理方式就越来越人性化和现代化了。”林东副主任说如今在外国军事留学生入学之初就会和他们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同时还为每名外国军事留学生购买一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一般中国老百姓能去的地方,外国军事留学生都能自由前往。

笔者了解到,现在学院也允许外国军事留学生在外租房和买车开车了。当然这也有个前提,那就是外国军事留学生必须持有该学生所在国武官处和我方外事管理部门的正式批文并报学院领导批准。外训系田庆主任告诉笔者,他们现在要考虑得最多的是怎么能更好地帮助外国军事留学生的子女在京上学的问题。

乌干达籍学员布加毕业前购买了英文版毛泽东军事思想书籍。回国前几小时他还专门挤时间邀请中国同学到天安门合影留念。他激动地说,我现在感到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宣传完全不符合实际。中国不对世界上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的安全、繁荣、对宗教的宽容,比我想象的还要好。最后他还大声地告诉笔者:“我爱中国。”

中外军人的交往在这里得到了延伸

在空军指挥学院中外学术论坛的前沿,经过中外军事留学生的交流,如今有了一大批的学术成就:来自斯里兰卡的行政联队队长阿麦拉兴中校结合本国打击“猛虎”组织的情况,谈空军在反恐行动中的经验;埃及的“f-16”战斗机飞行员阿什拉夫中校结合本国丰富的空战案例谈实战中空军战术运用;巴基斯坦“幻影-5”战斗机飞行员奥朗泽布中校结合本国时刻保持高度战备的现状谈空军在军事战备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这是我们首次和外军军官面对面深入地交流。”混合交流班中方学员、空军航空兵某团副团长赵成君对记者说,我们没有出国留学和访问的经历,这种合训让我们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空军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是一次未出国门的留学深造。”

不同国籍的军事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彼此的尊重与帮助。听说马来西亚学员、空军少校奥斯曼的父亲是我国移民的时候,中方学员很热情地帮助他寻找亲人,让奥斯曼少校很感动。在一次聚餐中他激动地挽起袖子说,如果从我手腕上拉一刀,流出的血有一半是中国的!

课堂内外的交流不但促进了学员在军事学术上的互相学习,还使外籍学员越来越多地领略到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国度的博大胸怀和现代气息,以及她散发出的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外国军事留学生与中国学员不仅有了课堂上的交流平台,而且还将交流从课堂上延伸到宿舍中、饭桌上。“中国的同行非常勤奋,有时候在吃饭的时候还会拿着手机,问某个单词应该怎么理解,或者继续交流一个问题,让我都没时间吃饭变瘦了。”新加坡空军少校梁伟杰非常幽默地说。

而来自纳米比亚的弗莱姆则对中国学员的友好热情印象深刻。“没来中国之前,会觉得中国军人都是不爱说笑的,但接触之后发现他们非常热情。我出去参观、购物,他们都会给我出谋划策,告诉我在哪里能买到便宜的东西。学习训练之余,他们也会讲很多笑话,很幽默的。”

而中国学员则对外国军事留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敬业精神印象深刻。中国学员黄昕说:“我的这些外国同窗好友有很强的质疑精神,在课堂上随时都会提问或发言。”

在马健院长的印象中,他感到外国军事留学生每天都有一种全天候值班的状态。只要有演练或演习,他们从不会离开房间,大有随时准备处理急情之势。“感觉他们随时都在准备打仗,有强烈的危机感,这很值得中国军人学习。”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和多国的联合军事演习、联合反恐行动、联合人道主义救援活动不断增多。中国空军也面临“飞出去”的要求,而在飞出去之前,思想首先要飞出去。这种中外军官合训是飞出去之前对中国空军军官的一次预热。

实践证明,这种合训探索了与国际军事教育体系有机融合的新途径,开辟了学习借鉴外军军事思想的新渠道,搭建了中外军官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新平台。

小贴士:

◎空军指挥学院已构成3个语种、3种学制、3类专业的培训体系,建立起部队、科研院所、中国知名企业等组成的综合教学基地,形成了模拟演练、观摩军演、参观部队、考察中国国情等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师资力量以空军级专家、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资深教授为主,同时还聘请了一些军内外的专家、学者,目前已拥有英、法、俄3个语种的20多名译员和5个教学系的60名外训教官;

上一篇:公司个人竞聘演讲稿下一篇:行政后勤助理个人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