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新闻媒体人

2024-10-25

采访新闻媒体人(共8篇)

采访新闻媒体人 篇1

中部转型跨越 六省各显神通

——乘车5000余公里走访6省18个地市的心得体会

8月8日到30日,我参加了由省委外宣办组织的中博会中部六省媒体巡回采访,采访团由中部六省和太原市的日报、卫视、网络和广播媒体组成。在23天的时间里,我们坐大巴从山西太原出发,行程5000余公里,穿过了中部6省18个地市(县)。这次巡回采访,成员均为主流媒体记者,历时较长,并且走入了六省的18个地市(县)的企业采访,是一次难得的深入基层、业务交流、增强阅历、锤炼自身的成长经历。

一:深入基层了解各省省情

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次漫长的采访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中部六省发展各有特色,通过走访比较,我对六省的比较优势和不足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全新的思考。

山西:资源枯竭型省份在探索转型。作为全中国最“造爷”的一个省,没有之一。山西提供了国家发展的动力,却因煤而困,GDP发展落后于中部其他各省。近年,山西通过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和盘活民间资本来促进本省发展。走访中,我们看到太钢通过研发新产品来保持行业市场份额;煤炭企业“襄矿”将煤化工做大做强,把原煤的上下游产业链串联发展,实现变废为宝零排放;而“煤老板”手中的民间资本则被政府引导着进行食品加工、光电产业等领域投资。

山西在转型发展,但是山西做得不足的地方依然存在:具有全国最丰富的旅游资源,却从来只产生单一低产的门票收益,据2010年的统计,每个游览五台山的游客平均花费仅200元。旅游业发展是山西的新课题,旅游业同样是湖北的不足。

关键词:转型 以煤为基 多元发展

(可参看稿件:“开怀拥抱转型之光:聆听山西转型跨越的足音”)

河南:中部县域经济的典范。去河南之前,那里给我的印象一直是经济总量高但是贫穷的农业大省。到了郑州,惊叹发现,他已经悄悄的赶上了武汉。在郑东新区,高楼鳞次节比,布局科学合理,区域上超过了武汉任何一个局部。更令人称赞的是河南的县域经济。在焦作沁阳,我们看到了昔日铝电产业的“一柱擎天”发展为以“煤化工和氯碱为主的化工、太阳能光伏材料为主的新能源、电动车、铝及铝深加工、玻璃钢、造纸装备及造纸”等六大产业集群为重点的“多点支撑”。2009年沁阳的GDP就超过200亿,这仅仅是一个县。2011年,中部百强县市,河南占有36席,湖北13个,全国百强县,河南6县市,湖北0个。

河南早已不单纯是一个农业大省,完成了从厨房到餐厅的转变。三全、思念、双汇、南街村。。。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品牌总部全部诞生在河南省,并且不在郑州市。郑州的经济总量在攀爬,县域经济也没落下,相比武汉的一家独大,河南经济在纵深方面比湖北强太多了。不过人均下来,嘿嘿!

关键词:中原经济带 县域经济

湖南:湘江热土挺起了工业脊梁。脚都、湖南卫视、红色土地是赴湘途中涌入我脑中的名片。到了长沙,我们看到了湖南卫视的宣传广告,他们已经采购了直升机进入了航拍阶段,让同行的其他各省卫视记者唏嘘不已。湖南卫视的电视剧、综艺节目特别是《快乐女生》、《天天向上》等已经为湖南文化产业的名片,她是名副其实的传媒大省。

常说,湘女多情,在这里,空气中放佛弥漫着一丝柔情,脚都的称号也给这里画上了一些暧昧的色彩。然而,实地采访中,记者却在这里看到了湖南的另一面:刚硬。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株洲,我们参观了南车,他们制造的轨道列车已经符合欧洲标准出口土耳其,武汉地铁一、二、四号线15亿标的的地铁也是株洲制造。在全国县域经济排名第十八位的长沙县,耸立着一个叫做三一重工的装备制造企业,他生产的起重设备创造了无数个世界第一,他生产的起重机参与了智利矿工救援,生产的长臂泵车在东日本大地震中起到了关键作用。2010年的三一重工销售额达500亿,他与长沙县的中联重科和山河智能在湖南乃至中部地区带动了一个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的产业集群。

然而三一重工这样的企业仅仅是一个民营企业,看到满车间的“巨无霸”、“大力士”,再看看目前湖北叫得响的民营经济,心理面顿时有种不安。他们让湖南挺起了工业脊梁。

关键词:长株潭两型社会 重工业

(可参看稿件:县域经济看长沙 建机托起中部六省第一县

武汉14亿元地铁株洲造 湘江大地昂起工业龙头)江西:森林省份破解发展难题。江西满眼都是绿色,这里森林覆盖率达63.1%,全国仅次于福建。在赣采访期间,正赶上当地领导换届,因此江西的采访时间最短,也难以深入。南昌副市长接受媒体专访的时候提到:“南昌是中部唯一可以粮食自给自足的省份。”听到这里,我在想这到底是幸福还是悲摧?这是江西的缩影,江西在中部六省经济排名靠后,省会南昌的GDP也仅有2000多亿。

或许地理位置、交通、政策的原因所致,江西工业并不发达,但是他们始终坚持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线,宁可穷不砍树。在小兰工业区,我们看到大批新型的环保、绿色产业在不断壮大,新能源汽车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在景德镇,过去灰蒙蒙的天变蓝了,资源枯竭的千年瓷都打起了旅游牌。过去5年,江西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一升一降”凸显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为经济持续发展进一步打牢基础。江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抓手,破解着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

看到江西做的事情,我不自觉想起了灰蒙蒙的武汉和楚报不久前报道的沙湖缩水20%的报道。

关键词:绿色工业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可参看稿件:千年瓷都转型大跨步 旅游工业扛起复兴大旗(组图))

安徽:中部六省中的“沿海”省份。走在合肥的路上,突然看到一个标语:“东临大海”,不禁笑了。安徽可以说是最不愿意被冠以中部名号的省份,翻开地图无论怎么看,安徽都更像是一个东部省份,至少安徽人是这么觉得的。地理位置的优势,让安徽在中部崛起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战略中占据优势。

在芜湖,我们看到了奇瑞自主创“心”,研发出世界顶尖水平的发动机,近年来,奇瑞汽车出口一直占据国内第一。他们最早也是从上海通用迁徙过来的,或者可以说安徽承接的最早一批产业转移项目。在合肥,我们了解到当地政府斥资12亿挖深、拓宽一条城中河道派河,只为一个工厂生产出的产品,能够顺着派河运往长江,这也是熔安——世界最大规模船用发动机厂落户内陆城市合肥的谜底。

科学承接转移是安徽的关键词。在走访中,经常听到领队官员在说不捡破烂,不破坏环境,不造成产能过剩的“三不经”。如今,八百里皖江处处都有着承接意识,并且为产业转移提供资金、政策支持,今年一季度,占安徽国土面积54%的皖江示范区,实际利用外资高达12.8亿美元,实际引入省外境内资金88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6%、64%。

关键词:产业承接 转移 示范

湖北:最有潜力和智慧的中部省份。最后来说说家乡,调查了就有发言权,湖北当之无愧是中部六省经济最具潜力者,撬起中部六省的支点,非湖北无疑。荆楚大地有着其他各省无法比拟的科教优势,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武汉光谷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源源不断跳动的强劲脉搏。

采访团在光谷生物城采访,仅仅是处于孵化期的两个小企业就让六省媒体团大开眼界。这些新鲜事物,是他们在别的省份是看不到的!这点足以让我们湖北媒体自豪。

湖北的科教优势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让光谷成为了中国高新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无数实验室的成果在这里得到尽情的延伸。抛开在汉大批的央企,武汉光谷密密麻麻的成长性高新企业,都在为这个城市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

湖北的最大短板就是民营经济不够强势,领衔的九州通以及卓尔,一个规模大但是盈利能力不够,一个是土地运作的产物,缺乏湖南三一重工这种实实在在的工业支撑。民营经济的落后反映到县域经济上,湖北的县域经济理所当然在中部垫底。

但是与中部六省其他省会相比,武汉有着无与比拟的辐射力,她的规模、她的基础、她的科技、她的环境、她的文化都让她乃至城市圈甚至于湖北具备潜力。就像war3对战一样,拥有了三本科技支撑、不错的人口基数和运转较好的经济体系,只需要操作者能审时度势,合理升级,优化配备,不断发展壮大,必将率先在逐鹿中原中脱颖而出。

关键词:科技创新 高校云集

(可参看稿件:杨教授的新“头衔”)

二:写稿不能光拼材料 需有目的、深入了解

中部六省采访中,每个省份呆的时间都很短,到了采访地就是“挂眼科”,所以每天都会参观大量企业,获取大量资料。此时,如果不能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很容易造成见到别人讲解就倾听记录,看到材料就收集,一到晚上就睁眼瞎,不知道如何动笔的局面。

这回的采访,我深有体会。每到一个省份,从拿到行程表那刻起,我就查阅将要参观的企业资料,根据各省发展情况选择自己要报道的角度,从而确定自己将要重点采访的企业。

到达采访地点,采访团往往一拥而上,围上对方的新闻发言人七嘴八舌问起来,我得出的经验是,这个时候先不说话,认真记录记者团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重点是数据,根据采访主题,关注“节能”、“自主创新”、“转型”、“核心产品”、“最大”、“产能”、“规模”等等关键词。等到别人提问较少的时候,顺势提出自己稿件中还需要补充了解的内容,结合湖北和武汉来深入。在株洲采访南车的时候,得知武汉地铁来自株洲,我就顺势将问题往武汉地铁制造周期、总金额、地铁特点、节能环保等方面引导。

任何一个被采访者,一定要获取联系方式,这样在回头写稿时,遇到不清晰的数据、资料问题可以补充采访。我在写湖北禾元科技董事长的稿件时,曾在晚上10点多与他私下电话聊天半个多小时,这种电话采访,可以让受采访者比较轻松,聊起许多白天“群采”时因紧张和忙碌而没聊到的信息。

写稿子的另一个收获是:要多与宣传部门做朋友,争取获得更多的信息。在山西长治采访中,我感觉到资源大省谈转型发展,如果不谈“煤”,稿件会不够典型。这个时候,我和湖北卫视的同志与当地宣传部门进行了友好沟通,最终说服他们单独派车送我们两家媒体前往距离长治100多公里的襄垣煤矿。在那里,我们深入煤矿聚氯乙烯生产线实地采访3个多小时,见识到了襄垣煤矿通过煤化工产业链的延伸走出一条循环经济、零排放的新路子。

带着襄垣煤矿的独家收获,我们在宣传部的带领下回到长治与大部队汇合。这种采访具备独家性,稿件内容会更丰富,更切合主题,但是一定要注意避免不要影响其他采访团成员。

三:其他心得体会与不足

巡回采访是个体力活,出门在外招呼好自己也很重要,只有懂得劳逸结合才能顺利完成工作。

刚到太原第一天,得知要坐大巴穿行5000多公里,我就赶紧给自己买来一个气垫,好让自己在车上睡觉舒适点,很管用,离开山西的时候,全团人人都买来一个套在自己脖子上。

写稿子经常熬夜,巡回采访当地应酬也多,几乎天天都得到凌晨1点左右睡觉,早晨往往7点就要起床,很疲劳。采访团成员抵达河南的时候,已经有包括总领队在内的4个人感冒发烧。除了在车上补觉维持体力外,要尽可能吃好一日三餐,有不舒服的苗头绝不逞强,早点休息。

最为关键是调整心态。漫长的车程容易疲劳,与其他成员打成一片不仅可以多结识朋友,也可以通过他们了解更多的各省省情,互相学习。23天的采访,采访团大多人都互相结为朋友,闲暇时一起娱乐,工作时相互配合,这个过程因为更多的朋友变得更加轻松。

这次的采访最大的不足是,过于匆忙,虽然稿件均为原创,但是很多稿件写的不够精致。例如,山西的综述稿件,通过三个事例,从三个角度讲了山西转型跨越的做法,但是最后依然没有跳出山西结合本省,显得不足。照片有时候忽略了其他新闻要素,拍的照片中只有产品,缺乏工作人员,提供的照片就没有生气,信息量太少。稿件量还是不够,平均2天仅发一篇稿件。不擅于从资料中总结。例如河南的采访,由于郑东新区安排的参观均为艺术馆、音乐馆和规划局介绍,缺乏实体,因此我感觉没内容,然而湖北日报同事却根据资料写出一篇《玉如意拨打金算盘》的妙文,虽然多位资料总结,但是我这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采访新闻媒体人 篇2

1 传统新闻采访理念的关键

1.1 采访活动中的经验性特征较为明显

传统意义的新闻采访注重采访活动中的基本环节、原则和方法。早期的新闻采访大多是依照自身的采访经验进行一定的加工而成, 因此其中的精辟论述可能会受到业界的推崇。纵观优秀的新闻采访理念书籍, 大多是对采访活动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 并对新闻采访记者有着一定的帮助、指导作用, 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1.2 传统的采访理念回避了一定的理论问题

在传统的新闻采访理念中, 对新闻具有的准确、客观以及新闻价值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争论问题, 但争论的关键又是新闻界始终坚持的基本性理念和原则。例如, 对新闻的客观性争论, 主要是对新闻职业道德和报道的准则, 其中李良荣教授在自己的著作中对新闻的客观性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他认为客观性是记者要完全不到任何偏见进行事实的选择, 使新闻只提供事实, 意见是在有评论的情况下才提供。这是对新闻事实的基本尊重, 同时也是一种正确的具有盖度责任感的新闻传媒的态度。但在实践当中, 新闻的客观性受到诸多因素的挑战, 同时还会受到采访记者自身主观性的限制, 从而造成对客观事实的歪曲或误读。但对于这一问题, 传统的新闻采访理念没有进行深层探究。

对新闻的价值与准确性来讲, 在实践当中也会受到很大的挑战。在现代化社会中, 新闻的时效性很重要, 因此在新闻的实践活动中会存在牺牲新闻准确性来实现其时效性的现象。在传统意义的新闻采访价值中, 新闻的价值要素存在一定的缺点, 因此容易导致新闻发展的异常, 新闻报道极易偏向暴力、战争或饥荒等等。可见, 正是由于新闻采访理念的问题与缺陷, 因此也得不到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

1.3 传统采访在理论上具有内向微观的特征

传统新闻采访的理论体系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实际研究再来进行新闻采访的阐述和探究。无论从采访对象、采访案例, 还是到采访者自身的总结和反思, 虽然都对其环境条件、时代背景以及自身修养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但都是建立在实践操作当中的, 并对经验进行总结与提升, 从而使传统新闻采访的理论具有实用性。但采访是新闻活动中的环节之一, 而对其他学科或传播活动却没有有效的涉及或参照, 因此还不够系统完整。根据研究发现, 新闻采访的理论研究受条件的限制, 因此很难在众多领域中有所突破, 所以呈现出明显的内向微观性特征。

当然, 传统新闻采访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具有概括性、总结性和指导性的优势, 但同时也具有微观性和封闭性的弊端, 缺乏宏观与系统的视角。

2 现代采访的理念突破及活动变化

2.1 现代新闻采访理念的进步

现代新闻采访在理念上有效突破了传统的视域, 吸收了大量的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与统计学等学科研究成果, 同时也广泛吸收了科学技术的成果, 从而使新闻采访在手段和方式上有了新的飞跃。正是众多学科优秀成果的有效导入, 因此才使得现代新闻采访能够在研究领域中有所突破, 有效吸收其他学科的精华, 在采访理论和实践中都能够有所突破, 进一步开拓眼界, 而不仅仅限于新闻采访中的个人体验。现代新闻采访需要将视野建立在当前众多学科背景之下, 思维也逐渐从单一走向立体多元化, 拥有更加宏观的研究视角。

2.2 现代新闻采访活动的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采访会认为, 没有对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就不能成为新闻采访, 同时也被禁止和批评。例如QQ采访、网络意见到发表等, 只是因为这些交谈都没有真正深入现场。而在现代化社会中, 新闻采访活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2.1 采访对象与环境的变化

现代社会的社会构成变得更加复杂, 但媒体却相当活跃。因此, 采访作为新闻会活动的前方阵地, 不再以社会政治背景作为单一的采访环境, 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的社会背景。这包括经济、社会、社会舆论及科技等背景。例如, 2011年的重大动车事故既有相当复杂的背景:工程建设抢进度来赶工期, 科研部门在审查、监督上的缺失, 铁路部门在技术的使用和审查上的缺失, 还有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等背景。但对于这种重大新闻, 如果对采访的环境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就会导致新闻报道的片面性, 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新闻报道在采访对象上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 而且还会存在很多顾虑, 有很强的保护意识, 也会出现消极的态度。同样是2011年的动车事故, 其采访对象有目击者、当事人、救援人员、施工管理者以及事故调查人员等, 但每个采访对象都会考虑从到自身的利益与目的, 因此在采访的过程中会有所保留。因此, 新闻媒体在对事实进行描述的时候会在事件真相的探索中遇到很多困难, 进而给新闻记者的正确报道和分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2.2 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有偏差

在现代社会中, 媒体的话语权比之前有很大了开放性和自主权。再加上, 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使媒体摆脱了千篇一律的报道模式, 媒体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 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对于2011年的动车事故, 多家媒体进行了尖锐犀利的直接性提问, 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和接近事故现场, 也不断提出质疑。正是媒体可以对事故从不同角度、场景、视点的切入, 为媒体的报道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2.3 记者采访的主题、目的及技术上有所变化

在新闻的报道中, 采访记者对新闻继续有效的辨别, 将信息性新闻放在首位, 要直奔主题, 只报道事实不发表任何评论。而需要刨根问底的新闻则应坚持预测性和分析性的原则进行深层挖掘, 进一步接近事情真相。

在新闻采访技巧上, 可以通过资料收集。网络以及众多现代化通讯设备等进行采访, 为了时间和操作上的便捷, 这是当前记者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的一种全新采访样式。但这不等于对创痛采访形式的否定, 而是将现代与传统有效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现代社会在新闻采访中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3 新闻采访的新视域

在当今社会的息传递中, 传递形式上要尽可能灵活处理, 以便对信息进行提炼或延伸。信息的提炼就是由于社会和媒体的快节奏, 要对报道事件进行高度的浓缩, 间断概括;而信息的延伸就是要借助网络等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和普及, 从而为信息延伸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然而, 观众对信息的关注是发展变化着的, 因此新闻媒体与记者需要关注人们的真实诉求来处理信息, 从而获得最佳的信息传播效果。

4 总结

综上所述, 采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前提, 只有存在采访才会有相关的新闻报道。在现代社会中, 新闻媒体和记者也在逐渐认识和探究新闻采访理念, 并且不断付诸实践, 充分发挥新闻活动的价值, 保证新闻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不管是从业务操作上还是从理论上, 当代新闻采访都在逐渐突破新闻采访理论传统意义上的结构框架, 改革创新了很多新的方法和观念, 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现代新闻采访理念的生成和改革创新。本文旨在对现代新闻的采访理念进行有效的阐述和探析, 并对其实践应用进行深层研究, 不断拓展新闻采访的新视域。

关键词:现代新闻采访,理念,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赵颖.怎样当好基层记者[J].记者摇篮, 2009 (11) .

[2]王立凤, 谢雷.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J].新闻传播, 2009 (11) .

[3]杨韬.新闻报道如何避免法律错误[J].新闻窗, 2011 (1) .

面对采访,请IT人慎言 篇3

但最近,受人热捧的门户网站们就集中出现了这种让人大倒胃口之事。

2008年12月22日晚,在新浪宣布并购分众部分业务后,诸多门户网站都在第一时间为此开设了专题,负责制作专题的网络编辑自然是紧急动员起来,多方约请IT人士谈新浪合并案的看法。

因为事发突然,合并案中尚有诸多的疑点还未得到当事双方的明确解释,我耐着性子,把包括新浪科技、搜狐IT、网易科技、腾讯科技和和讯IT等众多门户网站的专题看了个遍,目的就是想多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台前幕后。但读后,收获实在不多,最大的感觉反倒是失望,

失望一方面是缘于这些专题模式雷同,内容单一而重复。更大的原因在于,专题里面一字排开的受访观点中不乏简单、肤浅者,几无建设性可言。

就事论事,我觉得,要帮助网民正确解读新派并购分众业务,受访者起码应具备两项最基本的了解:对新浪业务群的了解和对中国广告市场现状的了解,那些受访者如果做不到这两点,还欣欣然脱口而出,就可能陷入“盲人摸象”的情境,看到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昏昏然忽视了全局性。遗憾的是,看过这些人的观点后,恕我直言,他们是未达上述两项基本要求的。

在我看来,新浪合并分众部分业务,他们的广告平台从线上延伸至线下,他们给广告客户提供的选择从原来的单一在线平台变成了线上和线下两大平台。而新浪曹国伟面对新形势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整合原来分属于两类平台的不同广告客户,如何整合两类平台的重复受众。

全部事情就这么简单,但我们的一些IT人士在解读时,却偏偏喜欢将问题复杂化、扩大化。他们还夹杂了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豪气,以致网络上出现了诸如“超媒体”、“超平台”等新名词的泛滥。当然,这些网络新名词是否为网民理解,或者发言者自己是否真正读懂其中的含义,那就只有天知地知了、

都说现在是信息爆炸的年代,面对堆在眼前的海量信息,读者已经习惯于短平快地接受那些通俗易懂的文字,另外一些看似高深莫测的专业术语直叫人摸不着头脑。但在另一些人看来,不蹦出一些诸如“前现代”、“后主义”、“超媒体”等词汇,就不能凸显出自己的专业和素质。

简单举一例,面对“超媒体”这类新名词,我想知道的是,它是怎样个超越法,它是从哪里超向哪里,它能超多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我都没法从上述众多的专题网站中找到答案。退一万步说,我们姑且承认这种概念成立,但它是否适用于业务合并后的新浪呢?

依据传统理解,新浪的功能模块众多,但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一个巨大的网络信息发布平台,然后依托巨大的人气提供在线广告服务。因此,说它是广告平台也能接受。但就先后主次而言,内容在先,广告在后,也就是说,无论新浪将在线广告业务做得多么辉煌,它始终是一个网络媒体就像中央电视台那样,它每年的广告收入无论有多高,它仍是国家的喉舌,你总不能说央视首先是个广告平台吧!

OK,在合并分众业务后,线下平台仍是广告平台,新浪的线上内容就算能够延展过去,但也有主次之分。这就像分众已经在商务楼宇、商场等公众场合提供的视频平台一样,主要时间段给了广告,留给新浪视频内容的时间自然不多了,所以,新浪的企业属性仍然清晰,即媒体平台+广告平台。如果硬要就此扣上一个“超媒体”的帽子,实在有点唐突。

当我就上述这些现象和奇谈怪论向一些门户网站的编辑抱怨时,他们也是一脸的无可奈何,说上峰要求凑足多少人数,因此不得不拼命找人发表看法。总之,为了满足上峰要求,为了在采访人数上不输给竞争对手,他们是顾不得受访人的资质和阅历了,只要肯说敢言,管他对否,囫囵吞枣,照单全收就是了。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网络上早已有之,但近来却也蔓延到专业IT人士身上,所以才更加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在此,我觉得有必要提醒有些人应该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不要以为能够和一些业界红人并列就不知天高地厚,如果自恃小脸已为业界熟悉,就旁若无人地站出来说些不着边际的话,那就不算是一件好事。观点是放出去了,自己的无知也同样暴露了出来。本想借机拉抬身价,不想原形反倒毕露,这可不是一桩划算的买卖。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分析 篇4

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

即然新闻是客观事实、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它又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俗话说:“不入虎穴,焉能画虎”,从某一角度讲,新闻采访也是如此。不进行深入的调查、访问、对比、分析,是完不成新闻采访任务的,更谈不上形成好新闻。

要写出好新闻,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到要报道的事物中去,生活于这个事物的环境中,这也是新闻采访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说,新闻采访一般都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明确报道思想。报道思想是指国家和企业在一定时期对有关宣传和报道的要求,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形势、任务的基本看法。明确报道思想是新闻采访的首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正确地选择采访对象,突出报道主题,提高采访效率。

我是一位煤矿企业新闻工作者,从事企业电视、报纸宣传工作。企业的报道思想,首先要符合党的宣传方针,再就是宣传内容必须结合企业中心工作。譬如,我们企业宣传思想在安全生产、企业转型跨越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上,宣传企业安全管理经验、转型发展思路等,要通过典型事例宣传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的实践情况。

明确报道思想的途径就领会国家政策、提高政治敏感性,吃透被采访对象情况,了解有关背景,掌握第一手资料,明确报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炼新闻主题。寻找新闻线索是采访的突破口,是提炼新闻主题的依据。记者要力争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掌握尽多的新闻线索。比如,从会议、闲谈、工作计划中等,都可猎取到大量的新闻线索,如此就更便于记者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情况。而报道工作是有选择性、有时效性、有对象性的,需要记者从大量的新闻线索中选取所需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提炼鲜明的新闻主题,为进一步采访作好准备。

做好准备,深入实地采访。新闻工作者必须详尽掌握被采访对象或事件涉及的相关政策,制订采访策划及提纲,特别是采访中自己的学识水平和相关知识,平时越睿智、生活沉淀越多,角色体验越多,采访就会越得心应手。一条完整的新闻,只有新闻线索不行,只有新闻主题也不行,记者还必须深入现场身临其境调查研究,发掘新闻事实的本质、规律和特点,采集、了解新闻事实,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利用个别访问、现场查勘等采访方法,记者可凭借对面交流艺术,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信息及新闻事实。

也可采用观察、体验、采集等方法,运用感官有目的、有辩析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获得写作材料,或亲临现场认知、感受采访对象,只有真切的体验,才有可能写出真切感人的文字。我在企业媒体撰写报纸、电视专题偏多,采访的感受也各不相同。今年3月28日,王家岭发生透水事故,我们集团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抢险,我负责写抢险救援专题,领导怜惜我是女性,要我在“后方”收集资料。

新闻采访稿 篇5

他的本名是张国政(便于直呼其名不尊重,下文中我便用张爷爷来称呼),户籍是当地人。由于当时的家境条件不允许,他只接受过小学教育便不得不外出打工,十七八岁便进入我们当地的水泥厂工作,出于对文化的热爱,张爷爷没有放弃一切学习的机会,在工作之余学习文化知识,还当时了工厂的工会主席,时不时的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知道九十年代退休回到家里,他继续他的画画,技艺也更加娴熟,他把画画作为一种养生方法来锻炼自己至今。

听张爷爷说他的名字起得就有深意,是托当地的一个文化人起的,出自一首诗。国政,便注定了他关系国家的责任。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仍然关注国家新闻时事,同时他提出自己的建议,从这一点,便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更有责任去多关注国家新闻,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爷爷,你是如何成功的发掘并发扬自己在绘画这方面天赋?

张爷爷:兴趣是很重要的。我小时候便对文化感兴趣,常常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文化,个人喜欢安静与闲适。我从小便反感打牌,酗酒等不良习惯,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若没有一个好的习惯的话,在许多情况下便会不由自主的走入歧途,从而影响你的人生。

我:恩,是兴趣是一方面,花功夫和时间也是必须的,相必您在学校和工厂时都很努力吧?

张爷爷:是,小时候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因此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虽然小学之后也没有再上学,但是我在工厂叔也是利用一切闲暇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我也很幸运地当上了工厂的工会主席。组织厂里里的一些文体活动,这使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文化,同时也用业余时间来学习,练习绘画,编个小品什么的。

我:爷爷,那您认为一个成功的人应该具备那些品质? 张爷爷:首先要有责任心,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会对自己,对社会负责。当然还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像我学画一样,一有时间就练。不能荒废,几乎天天练,直到现在,我一有灵感,也会找个时间,把它画下来。你们现在正年轻,有你们那种青春昂扬的拼劲,这是好的,但其中也有些许浮躁之气,你们要学会克制,有理想,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这样才能走向成功。

我:谢谢您的建议,我会改正自己,努力向其靠近的。您认为在社会中哪些能力是最为重要且必须具备的? 张爷爷:交人是非常重要的。在现在这个社会,社交能力是很重要的。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所以你们这些孩子,越来越大,你们要独立,不能一直依赖家庭。而在外奋斗,就是要有朋友。当然,交友也不是越多越好,要交的是挚友,正道上的朋友。不能交损友,他们不仅不会在关键时候帮你一把,反而会拖累你的。交到一个好友,他们不仅会在你成功的时候与你分享快乐,更会在你危难的时候伸手帮你一把。而大学,你肯定能找到与你志同道合的人。和他们搞好关系,这对你以后的人生是很有必要的。我:从长辈的角度出发,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张爷爷: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你们要多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发展,并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为自己,为国家,国家需要你们这一代的新鲜力量。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学好

自己的专业,对自己负责,要有理想但不要浮躁,你们会取得自己的成功。

我:谢谢您配合我的采访,我会牢记您说的话。快过年了,也祝您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新闻采访 篇6

• • • 是新闻材料的“采集”(News gathering)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News interviewing)的合称。新闻采访基本要素:媒体、记者、新闻素材、采访对象。

一般“泛指新闻从业人员,即编辑、记者、主笔、主编、发行人的总称。”也指“专跑外勤的新闻记者,即新闻事业机构中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也可以说:凡是在新闻机构中,也就是在新闻媒体中从事采集、制作新闻成品的人。包括记者、编辑、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摄影、新闻出版者等。

3,记者的类型:

• • • • 简单扼要的分类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按记者工作分工划分;一是按职业标准划分。

按记者工作分工划分有:专业记者(专版记者)、机动记者(记者部记者)、地方记者(记者站记者)、驻外记者、特派记者。

按职业标准划分记者的类型:新闻型记者、学者型记者、文学型记者、复合型记者、技术型记者。对新闻敏感,善于采访,新闻体裁的写作技巧娴熟的记者称为新闻型记者。新闻型记者经常采写消息,因为消息是新闻写作用得最多的文体。所以,有人把他们叫做写“豆腐块”文章的记者。

5,复合型记者:

• 一般兼专家型与技术型记者为一身,现代采访、写作、传播技术设备运用自如,传统采访方法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有经验,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有健康的身体,懂外语。这种复合型记者说他是全方位记者也不过分。许多媒体特派记者的标准也是如此,他们能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种地方完成采访任务。其实,一个有心做好记者的人,从你当记者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向复合型记者的方向去努力。

6,新闻素材:

• • 是新闻写作的原始材料,是记者采访活动中要搜集的内容。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要成为新闻写作素材,必须要有新闻价值。当然,每一个人衡量价值的标准不同,严肃媒体认为公众关心,对广大读者有教育或借鉴意义的素材才是有价值的。一些庸俗媒体则认为,奇怪的才是新闻,超常的才算新闻,正所谓西方许多人说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所以说,素材的鉴别对记者来说是一个选择的过程,目的是选择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8,公众关心的素材有哪些?

• 公众关心的素材和有价值的素材是统一的。国家发展,关系人民的切身利益,发生在人民身边的事件,都是公众关心的新闻,记者选择采访素材时,要关注这些方面。像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决定、重要文件、重要会议中一些可以公开报道的内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涉及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谈话;重要人事任免;重大灾情;疫情;战争;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包括突然发生的重大政治性事件、恶性事故、涉外和涉台、港、澳事件等);重大节日和历史事件纪念日;英雄模范人物;普通人中的典型事迹;违法大案要案(贪污受贿、杀人、抢劫、贩毒、卖淫、拐卖人口)等。这些新闻素材皆是公众关心的新闻。

7,为什么要选择“有价值的素材”: 4,新闻型记者: 2,记者:

9,新闻要素靠什么手段获取?

• 主要靠记者在采访中看、问、听得来。例如,那些一眼能见的事故现场,记者首先要看,一些细节记者还要仔细观察。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并仔细观察就可以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事件发生的过程、原因、造成的后果,记者一眼看不出来,则要靠问,问目击者、参与者,要听他们怎么说,广泛听,鉴别每个人说话的真伪,从中做出自己的判断。新闻人物的想法、心理活动,也要靠记者问,对方才能告诉你。要准确、全面、深人地了解新闻诸元素,记者就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10,新闻背景:

• 就是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自然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11,采访对象:

• “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情况和意见或者那些以各种方式(不只语言)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都可以称之为采访对象。”(艾丰)或者说:凡是记者为完成采访报道任务主动寻找的人,或者主动向记者提供线索和情况的人,像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上的新闻发言人,都可称为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

12,采访方式:

• 是记者采访时所用的形式,比如面对面采访、视觉采访、电话采访、网络采访、体验式采访、暗访、调查式采访等。按实际情况,记者可以选择最方便有效的形式进行采访。

13,采访方法:

• 是记者采访中所运用的方法,达到一个目的的步骤或过程。记者是研究社会、研究人、研究科学进步的职业,记者工作离不开方法论。采访方法是完成采访任务的手段与技巧。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曾把方法比做过河时用的船或桥。他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采访也同样,方式方法就是完成采访任务的手段和技巧,不掌握方式方法采访就是空话。

14,如何认识新闻采访的方式与方法:

• • • 不同的采访方式有相应的方法,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方式。方式与方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运用视觉采访方式的时候,更多地依靠记者的观察力,观察的时候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在观察的同时,还要提问,观察与提问相结合,这就是方法。

运用体验式采访方式时,仅靠记者的观察能力是不够的,体验式采访需要记者与采访对象生活一段时间,在与采访对象共同生活中积累素材,必要时,记者还要亲自做一做采访对象的工作,从中体会艰辛,发现规律,研究问题。这是一种比较深人的采访方法。

14,如何认识新闻采访的方式与方法:

• • • 不同的采访方式有相应的方法,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方式。方式与方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运用视觉采访方式的时候,更多地依靠记者的观察力,观察的时候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在观察的同时,还要提问,观察与提问相结合,这就是方法。

运用体验式采访方式时,仅靠记者的观察能力是不够的,体验式采访需要记者与采访对象生活一段时间,在与采访对象共同生活中积累素材,必要时,记者还要亲自做一做采访对象的工作,从中体会艰辛,发现规律,研究问题。这是一种比较深人的采访方法。

15,“采访”与“写作”的基本关系:

• • • • • • 有人说,记者靠一枝笔打天下,因此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写作这一环节。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记者最基本的工作分两部分:采访、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采访的成果。

只有采访没有写作,新闻活动没有意义;只有写作没有采访那是杜撰。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对于采访报道来说,采访是了解事实,写作是反映事实,两者都是第二性的。

在采访报道具体过程中,采访决定写作。这是因为,采访先于写作。只有通过新闻采访才能获得新闻材料,也只有掌握了新闻材料才会有写作、有新闻报道。新闻写作并报道是新闻采访的结果和归宿。

16,基本采访方法有哪些?

• 我国资深记者艾丰写了《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对采访方法进行专门研究,书中讲了10种基本采访方法,像点面结合、两面挖掘、抓取特点、协同作战、常备不懈等

17,“客里空”:

• 有些怕辛苦的记者,采访省去跑路,坐在家里打几个电话,或上网抄袭别人发表的新闻,再加些自己的评论,就去写报道。新闻素材不足,没有鲜活的东西,只靠道听途说的报道是没有什么新闻价值的,往往被叫做“客里空”。• 客里空原是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考涅楚克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惯于捕风捉影、捏造事实的新闻记者的名字,后被新闻界所借用,泛指新闻报道中虚构浮夸的作风。

18,如何理解卡帕的话

• • • • • 拍摄《西班牙士兵之死》的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生前曾留下他作为战地记者的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说明你离得还不够近”。你是怎么理解的? 记者的使命有多重,危险就有多大。

没有记者们的勇敢、敬业,就没有真实的历史。

写内参是记者的义务。记者的责任心除了采访报道新闻,还有义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促使各级政府依法治理相关事件。

记者反映情况比较传统的一种形式也是用得较多的形式,是写内参。内参是一种办给政府部门及领导同志看的内部文件,这种内部文件的阅读是有权限的,不是什么人都能看。许多存在于群众中查而未果的问题,悬而未决的问题,争论不休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内参向上反映。

20,记者自律:

• • 第一,记者要守法,任何新闻活动都要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进行,记者的自由也是受法律约束的。第二,记者要维护新闻的公正性与纯洁性,任何欺骗公众、蛊惑视听的虚假新闻都是对新闻道德的践踏。

21,记者他律:

• • • 新闻他律是政府、党派、社会集团和民众运用法律、法规、纪律、规定等对新闻从业人员和职业行为进行的强制性管理。

相对于以新闻伦理为核心的新闻自律而言,它以新闻法制为核心。

记者在新闻活动中受到法律约束的行为有:国家利益、国家机密、国家安全、公民权誉等。任何国家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保守国家机密,保障国家安全,都会对涉及到这些方面的报道严格规范,限制记者的采访活动或检查记者的报道内容。

19,记者为什么要写内参?

22,新闻线索:

• • • • • • 是指示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是新闻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22,新闻线索告诉记者什么?

第一,哪里有新闻,或者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第二,线索是一个简单又不完整的信号,需要记者去发现去挖掘。第三,发现新闻线索要求记者有高度的新闻敏感与新闻价值观念。第四,挖掘新闻线索要求记者紧追不放,连续作战,寻根溯源。

很多,比较常用的有下面几种:盯住因特网:网络传播时代,记者最简便的方式就是关注网络信息;读报、听广播;广交朋友:多跑、多问、多交朋友,慢慢的就成为消息灵通人士;重视热线电话;制作特殊日历:重大节日、纪念日、人物日志、季节变化等,对记者来说,都是重要的新闻源。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还有许多:开会可从会议文件中寻找重要内容;到基层走访,边走边看中寻找新闻线索。

24,新闻敏感:

• “新闻敏感,指新闻工作者迅速准确地识别新闻事实,判断价值的能力。”“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

25,什么是经常性消息源?

• 广交朋友,上至高层主管,下至基层通讯员,建立起一个消息源网络,保证高层的招待会、吹风会、新闻发布会,记者都能被通知到;下层的好人好事、突发事件也有人及时告诉记者。这些都是记者的经常性消息源。

26,什么是临时性消息源?

• 各媒体的读者热线电话,群众来信反映问题,因特网上的间接信息,其他媒体的报道,都是记者临时性的消息源。

27,新闻人物新闻性的标准:

• 选择新闻人物要看他有没有新闻性;要看他是不是公众关心的,他的见解主张公众是不是认同;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他讲述的事是不是有典型意义;是不是能感动许多人。

28,知情人:

• 可以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参与者、目击人,或者是对新闻事件前因后果有了解并有能力提供新闻背景情况的人。

29,“抢救式采访”:

• • 对年事已高,随时都有可能作古的人进行的、为了得到相关新闻事件第一手材料的采访。有两种:一种是经常性准备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理论政策上的准备,资料上的准备。一种是临时性准备工作:有这样几个方面:确定报道目的,设计采访方案,做好设备和物质工作。

31,采访前的临时性案头准备工作主要有哪些?

• • 有三点:一是熟悉采访对象,二是准备采访问题,三是搜集与采访相关的资料。

记者采访是一种受时间限制的谈话,记者与采访对象有约在先,谈多长时间,由采访对象决定,记者只能在采访对象答应的谈话时间里完成采访任务。在有限的时间里,记者事先有准备与没有准备收获不一样。

33,从什么角度准备采访问题?

• 准备采访问题最好是换位思考,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检验一下记者准备的问题,看看你听到这些问题会怎么回答,这些回答是不是记者所要的。也就是说,记者准备的问题好不好,要看采访对象回答的好不好。32,为什么要准备采访问题? 30,采访前要做的案头准备有几种? 23,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

34,提问方式主要有几种?

• • 记者比较经常使用的提问方式主要有三种:陈述引题、直接提问、追问。

记者由陈述引出提问。陈述是记者在提问前就自己已经掌握的材料进行陈述。陈述的内容可以是记者提问的原因,新闻人物或事件的背景材料,采访对象曾经说过的话,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等。

36,陈述引题的提问目的:

• 为了让对方更清楚记者提问的理由;使采访对象有一个思考线索;限定对方回答问题的范围和角度;提示对方回忆记忆模糊的事情;或者只是让对方证实记者掌握的材料的可信度。

37,为什么要追问?

• • • • • 追问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的一种提问方式。追问是一种深人挖掘的提问方式。追问有助于扩展采访对象的回答。

对记者的提问采访对象有时会谈得比较概括,记者感兴趣的问题,或者需要对方谈得更详细、更具体、更有细节的问题,应该追问,使对方就某个问题谈细致、谈深人。

有时候采访对象没有回答清楚间题,或者一些关键的数据和专业术语记者没有听清楚或者根本不懂,记者也要追问。

在批评性新闻报道的采访中,有些采访对象故意回避问题,记者也需要不断追问逼迫对方说实话。在新闻采访中,通常存在这样的规律:记者的提问越长、越仔细,采访对象的回答就越短、越清楚、越简洁。可以把这看成是封闭式提问。特点:1,提问具体,利于明确问题,适合解释性新闻。2,回答余地小,限制对方发挥。

39,开放式提问及特点:

•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提问比较简洁、线条比较粗放,就叫开放式提问。特点:1,提问概括,范围不严,给对方空间,记者也好“ 喘息”;2,谈话节奏轻松;3,不利于深挖问题。

40、面对面采访:

• 是指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通过口头提问,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了解客观情况,收集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

41,视觉采访适用于哪些情况?

• 视觉采访是记者用眼睛采访。视觉采访适用于:寻找新闻线索,无目的性的采访;突发新闻事件初期采访;没有条件直接提问的采访。

42,全感采访:

• 就是记者用眼、耳、鼻、舌、身的全部感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新闻事件、场景、人物进行全面的了解、体验、观察、搜索、分析,以此来复原人或事物的神态、质地与质感,以便在文稿中更真实地再现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

43,观察的基本要求:

• 1.观察要抓住本质,区分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2.观察要全面具体,不能盲人摸象,只看局部漏看全局;3.观察要注意细节,采访人物不忘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取感性的细节、故事,采访事件不忘观察现场细节、现场气氛、人物表情、群众反映等等;4.观察需要统计数据,这同样是重要的细节;5.观察要结合联想。

44,哪些情况宜用电话采访?

• •

1.突发事件快速报道,2.补充采访核对事实,3.热点话题搜集反应,4.咨询专家释疑解惑。1.人物特写,2.批评报道,3.深度报道。45,哪些情况不宜用电话采访? 38,封闭式提问及特点: 35,陈述引题:

46,为什么不宜用电话采访新闻人物?

• 1,夹杂诸多记者的主观推测,与新闻最基本的真实原则不符。2,记者不能全面整体地认识采访对象。3,记者很难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47,为什么不宜用电话采访深度报道?

• 1,新闻事件发生,记者不到现场,不亲眼目睹,不亲身感受现场的气氛,就不能综合地立体地思考问题,也就不能进行深度报道。电话采访再迅速、再方便,记者靠电话是很难做深人性采访的。2,电话采访相比较面对面采访也不够正式,所以记者用电话很难做长时间较深人的采访。3,记者要想进行深度报道和系列报道,单用电话采访是很难完成的。

48,网络采访:

• 是指新闻记者在无法亲临现场、也不能用或不宜用电话采访时,借助互联网络,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公告牌、新闻组、网络调查等工具,与确定或不确定的采访对象进行数字化交流,以获取相关信息,弥补传统采访方式的不足所进行的活动。它突出强调网络采访的条件性和辅助性功能。

49,网络新闻采访方式:

• • 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实地采访,二是在线采访。

是一种借助在线服务进行新闻采集或借助公共或私有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的采访方式,国外称电脑辅助报道(CAR)。

51,体验式采访的特点是什么?这种采访方式与其他采访方式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 体验式采访是一种参与性采访。记者亲自尝试做一种职业,在做的过程中对从事的职业有所感悟,以求获得对生活的切实而深刻的认识,并加深对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本质的认识。正所谓“涉浅溪者得鱼虾,入深水者获蛟龙”。• • 体验式采访的特点:1.尝试做一种职业,2.获得对新闻的实证,3.追求报道深度,4.丰富生活积累。

体验式采访方式与其他采访方式的根本区别:一般情况下记者扮演的是“你做我写”的角色。体验式采访记者扮演的是“我做我写”的角色。

52,为什么体验式采访中体验与问相结合、体验与观察相结合?

• 尽管体验式采访记者必须亲自做,参与到采访对象从事的职业中去,但是,记者的参与目的只是为了采访报道,不是为了学一门本事。所以,记者在体验采访中还是应该以问为主,适当地进行体验。体验也应该量力而行,力不从心的事不能硬做。• 参与性采访的观察是记者以伪装的面目出现,以参加者的身份工作的观察。有些事实和人们的感情流露,往往只有通过实地观察才能抓得住。所以,记者在实际体验中观察会更真实、更准确。

53,如何全面地理解调查式采访的含义?

• • • • •

是揭露一种被某些人和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隐情的采访; 是记者就某一新闻事件或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的采访; 是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现象背后的本质的深度采访。

应该是公众不平的欺瞒性问题;公众憎恶的腐败问题;公众关心的疑难问题。

一般是围绕问题、悬念、质疑等展开的,每一次调查行为都是通过问题的提出、悬念的求证、质疑的破解来完成的。所以,在调查式采访中,记者要有质疑意识、问题意识。50,在线采访:

54,调查式采访的题材: 55,调查式采访的路径:

56,调查式采访手段:

• 是取证,调查过程也是一个取证过程。取证才能揭露被掩饰的新闻事实,侦察出犯罪分子的犯罪证据,获取新闻事实的真相。取证使调查采访更加精确。

57,暗访:

• 记者在采访中不暴露身份,不向采访对象说明采访意图的采访,就是暗访。暗访在一些教科书上也称“隐性采访”。记者为避免侵害和威胁,面对挑战性和危险性的采访,采用保护性的暗访是十分必要的,这种选择如今已成燎原之势,成了几乎所有媒体揭丑性报道的首选采访方式。

58,暗访的必要性

• • • • • • • 第一,暗访始于记者的无奈选择

记者为避免侵害和威胁,面对挑战性和危险性的采访,采用保护性的暗访是十分必要的,这种选择如今已成燎原之势,成了几乎所有媒体揭丑性报道的首选采访方式。第二,暗访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暗访已被业内看作记者深人采访的一种标志。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记者想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有时确实需要不择手段。第三,暗访源于记者的社会职责

记者采用暗访的必要性,源于记者的社会职责—舆论监督。

记者要隐瞒身份、乔装打扮、潜人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地,观察并参与他们的活动。一般只在特殊情况下采用,有时也与体验式采访或调查式采访并用。它有利于记者深入观察,发现问题,寻根溯源,是别的采访方式不可替代的采访方式。

60,观察式暗访:

• 是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秘密观察新闻发展的过程,或隐蔽起来偷偷摄录采访对象的行为。西方把这种采访比作“藏在角落里的老鼠”。

61,新闻发布会:

• 根据《新闻学词典》的解释,新闻发布会是指国家、政党、机关、团体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的向新闻界发布有关新闻信息的会议,有专题性(如某一国事活动、某一方针政策的制订),也有时期性(如某一阶段的工作安排、某一时期的情况综述),一般设有专职或兼职的新闻发布人。我国近年来已有政府系统的新闻发布制度。

62,记者招待会:

• 记者招待会也称新闻发布会。它是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或私人公开举行的记者招待会,邀请有关新闻机构的记者参加。会上,一般由主持人先发布新闻或介绍情况(包括书面材料),然后记者提出种种问题,由主持人一一作答。回答问题的时间有时有一定限制。我国从1983年4月起设立新闻发布制度,国家机关均有专职新闻发布人。

63,采访策划:

采访新闻媒体人 篇7

一、新闻采访活动的主要特征分析

新闻采访的活动过程其实是记者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 对新闻事件的采集过程, 同时也是调查、挖掘新闻事实的研究过程, 这是一种社会活动过程, 这个过程有着一定的特性。

1. 新闻必须具有时效性

抢新闻这个词, 非常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新闻工作者的态度, 采访的过程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新闻记者必须做到要准确的把握新闻事实, 有新闻敏感度, 并且要擅于发现生活, 以提取现实生活中新事物或是新事物的发展方向。

2. 新闻报道的基础是真实性

记者发掘新闻的过程, 进行传播的过程, 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因为新闻传播是人们持续认识世界的过程, 因此, 新闻报道的前提必须是事实。没有事实的新闻是不合理的。事实构成了新闻的生命所在。采访是了解事实的手段, 是完善事实的一个过程, 一篇真实的、完整的新闻报道, 至少需要经历采访、写作与编辑等过程。任何媒体形式都是如此。

二、基于新闻采访特性之上的采访技巧探讨

1. 新闻的采访工作必须进行准备工作

进行采访之前, 我们的新闻工作人员要采取多线并行的制度, 也就是要采取摄像记者、文字记者、编辑要同时按照自己工作性质进行不同的分工, 并按照一定的组合来完成工作。突发新闻的现场采访之中, 采访人员要特别注意事前的沟通工作。从最初的线索中要擅于更全面的获取信息, 这样就能够在采访的现场中拥有较多的主动权与话语权。例如:杭州市档案馆前日发生爆炸事件, 我们的记者去采访, 事故责任人已经在现场了, 我们的记者如何在第一时间找出相关的负责人呢?我们可以通过热线报料人, 也就是档案馆的工作人员, 因为往往爆料的人很可能是与责任的事故有一定关系的当事人, 在爆料的时候就要跟对方进行沟通, 这样做的好处是, 可较为容易地获取一些信息, 如责任当事人相关的背景资料或体貌特征等信息, 到达现场后, 我们就能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和采访。

2. 新闻采访要接近第一现场

在新闻采访中, 要尽最大可能接近事件的第一现场。距离新闻事实的距离越近, 新闻的价值就会越高, 同步报道是新闻报道的最高点。如, 常见的交通事故播报, 若只报道汽车被撞后的惨况, 其新闻价值会打折扣, 可如果是报道新闻事故发生时候的环境、施救人员状态, 伤者情况, 则能有效的增强新闻的真实度和震撼。

3. 端正新闻采访的动机与相应的策略

新闻报道要遵守真实、客观, 必须把握好自己的采访动机。带着一定的动机去采访, 那么得到的信息则是不真实的、没有价值的。以吹捧作为动机或是以敌意为动机, 都是错误的。正确的采访动机是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的。新闻工作者要在新闻采访中注重采访的策略。新闻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采访的对象差别, 要根据被采访者的阅历、学历、性格等特点来选择相应的采访技巧。新闻工作者必须平等对待每个被访问者, 要保持平等、中立和冷静的采访态度。对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采访对象, 访问前必须做出详细、深刻和充分的准备, 选择适宜的采访技巧和提问方式。这种采访最容易展现记者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对普通人的采访, 有时候不能直接说采访, 需要借助其他技巧与手段, 可以借助于聊天、喝茶等迂回方式, 在大家坦诚以待的情况之下, 进行真正的采访工作。

4. 在新闻采访环节要避免产生假新闻

新闻的生命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的, 在新闻采访的环节中, 要避免假新闻的形成。首先, 不要对突发性新闻的采访工作急于求成。突发性的新闻都是突然发生的, 具有时间紧迫的特点, 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时间要快。怎样做到又快又好, 在“快”的过程之中来避免“假新闻”的出现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过硬的采访素质, 要求新闻记者不可以急于求成, 在极短的事件内, 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探寻, 要对多位目击证人, 或者是亲历者进行证实, 才做新闻报道。要在看到事实或者是拍到事实, 明确事件的形成原因, 包括一些处理结果之后, 再来进行及时的后续性报道。这样的报告就能够避免主观猜测, 才能够有成效地控制假新闻的产生。如, 2009年杭州发生的70码事件, 当晚发生车祸, 由于犯罪人的身份特殊, 媒体接到报料后, 杭州只有一家报纸《都市快报》在当晚就进行采访, 第二天具体报道了此事, 此后还一直进行跟踪报道, 随后其他媒体才敢报道这次事件。《都市快报》做到了一个媒体所具有的公正性。其次, 纠纷类新闻报告中不能有带有感情色彩的偏向。通常, 这类民生新闻是受众喜爱的, 也是百姓茶余饭后议论的热点。这类新闻的报道对于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影响重大, 这要求记者在报道之中要尽量避免出现情感的偏向, 否则会削弱新闻的真实性。最后, 就是避免这类新闻中的假新闻出现, 对于这类新闻, 记者要多走动, 多采访, 多调查, 并且在有必要的情况之下, 咨询相关的一些法律人员, 这样就不会因为涉及到法律方面问题最终导致失实的假性新闻出现, 因而对舆论导向进行错误引导。假新闻、假报道会对我们的媒体造成伤害。

三、结论

采访新闻媒体人 篇8

关键词:新闻采访;角色定位;采访权具体来讲,记者的角色定位指的是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身份,采取合理的采访方式,要让被采访者接受报道。记者的权利指的是在将自己的职责严格履行下去的基础上,对有利于报道的规范进行享有。简单来讲,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通常由角色定位和采访权体现出来。因此,人们需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1新闻记者角色的新内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新闻节目日趋成熟,对新闻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那种模式下,新闻记者只是完成采访工作,播音员来完成报道工作,那么就可以了解到新闻记者主要是将那些新闻采访进行报道的。近些年来,传媒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种技术设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那么新闻记者往往将现场报道和现场直播的方式应用过来,以便促使新闻节目的时效性、真实性以及现场感得到增强。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机结合节目现场采访和节目播出。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记者需要第一时间站在镜头之前,同时将主持人和播音员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样就给现代新闻记者赋予了一个新的内涵,新闻记者除了要单一进行新闻报道之外,还需要语言发声、语言调整以及播讲等等,在采访提问的基础上,评述和分析新闻事件,将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给挖掘和发表出来,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的矛盾

新闻记者的工作职业性质以及其他的一些附加权利都是其职业角色所决定的,但是对于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来讲,需要其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并且对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承担。因此,在对自己的职业要求进行履行时,就可能会有矛盾存在于其和社会角色之间,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

(1)记者角色定位错误。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大部分的新闻记者都将自己单纯的作为一名记者,完全客观中立地进行新闻报道,没有及时地加入到社会管理中来,将事件真相客观准确地报道出来,向公众尽可能地还原新闻事件的全貌。在这一个过程中,新闻记者只是一个叙述者,针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发表自己的建议,以此来力求真实客观地进行报道。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种角色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那就是报道事件产生的结果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有矛盾存在于基本人权以及绝对客观之间;针对这种情况,新闻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就可以将自己定义为一名参与者,把自己融入社会事件中,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有机地联系新闻报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记者角色的越位。除了上面一个问题,记者角色的越位也是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所采取的采访方式、语言习惯以及对人态度等都与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不相符合;新闻记者往往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产生了忽略,对自己的作用过分强调,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程度的干预作用,甚至新闻信息的价值趋向都由自己引导,这样就存在着严重越位现象。特别是近些年来,新闻记者的角色越位问题日益严重。众所周知,新闻记者的社会职能就是对正确的信息进行传播,以此来对公众舆论进行合理地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客观、公众以及全面都是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3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和职责义务

(1)新闻记者的采访权。简单来讲,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指的就是他们对新闻信息自由搜集的权利。新闻记者就是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采访报道,但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却是对信息进行搜集。也就是说,新闻记者要想履行自己的采访权,就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搜集。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自由采访是新闻记者的权利,可以自主采集新闻信息。同时,为了保证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新闻记者需要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社会和公众:首先是在報道事实过程中,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中立客观地报道,将更加准确的信息提供给社会公众。其次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需要将新闻知识和新闻背景给提供出来,对大众舆论进行合理地引导。另外,对政治社会开明自由进行介绍和阐述,对社会法律正义进行有效地维护。在这些要求下,新闻记者就需要合理行使采访权,认真履行采访责任。因此,广大新闻记者就需要深入到第一线基层之中,对相关情况进行具体了解,如果有人干预到了这个过程中新闻记者的采访行为,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权造成了妨害。因此,新闻记者享有的首要权利就是采访权。具体来讲,为了保证新闻记者可以正常享有社会权利和职业权利,那么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政府的合法权益不受新闻记者自由新闻采访活动的影响,那么就不能够限制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

(2)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通过笔者的研究和调查发现,新闻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记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主要变化体现在这些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环节就在于新闻记者。因此,新闻记者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新闻媒体工作者来讲,必须要履行守法义务。所以,新闻记者就需要结合具体要求来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具体而言,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性的维护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职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新闻行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记者权利义务带来了一定的改变;记者的权利和义务通常由角色定位和采访权来体现的,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对于新闻记者来讲,需要找准自己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履行相关的责任义务,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促使新闻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与采访权,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参考文献:

[1] 李娜,贾都督.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与采访权的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3,28(15):188189.

[2] 孟旭舒.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语用角色定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26(19):192193.

[3] 袁雪梅,李嘉,王亮.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J].中国地市报人,2013,19(10):103104.

[4] 田林.浅谈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J].新闻传播,2012,26(15):111112.

上一篇: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重启的报道下一篇:掩耳盗铃是贬义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