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词语教学的策略

2024-10-23

例谈词语教学的策略(共8篇)

例谈词语教学的策略 篇1

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 朱瑛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在每组课文后都安排了“词语盘点”这一板块,并分成“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要求学生积累、掌握、应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词语盘点”的做法是让学生随便读一读、说一说、抄一抄了事,在教学时间紧时尤其这样。

【案例呈现】

我在一次教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词语盘点”时,偶尔听到有学生说:“每次词语盘点都是读呀,记呀,抄呀,然后再听写,真没意思。”于是我向全体学生发问:“大家是否也有同感?”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问:“那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与建议?”冷场了两三分钟后,学习委员第一个站起来:“老师,我们可以给有些词语找找近义词、反义词。”另一学生也说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进行写话练习。”还有一个学生说:“老师你平时喜欢把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分类让我们学习,这里的词语也可以分类呀。”„„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方法。经过一番讨论,加上我的思考,我们共同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词语盘点”。1.出示“读读写写”的全部词语。

洞庭 江南 玩赏 无暇 扩散 攀登

泰山 骆驼 屏障 浙江 油桐 拥挤

空隙 仰卧 臀部 稍微 额角 擦伤

蜿蜒 依据 敬亭山 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峰峦 雄伟 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连绵不断 突兀森郁

2.读一读,圈出难写字并交流写法,重点引导“攀、臀、蜒、澜”等字的书写。3.抄一抄难写的词语。

4.出示选用的四字词语,并按要求分类。

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突兀森郁

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连绵不断

描写山的词语:

描写水的词语:

描写花草树木的词语:

5.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

描写山的词语:

描写水的词语:

描写花草树木的词语:

(学生对这个环节的学习特别感兴趣,尤其是以“打擂台”的形式进行的拓展积累环节。这一活动充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潜能。)

且不说这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但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个个都读得特别认真,字也写得特别端正,发言也生动带劲。

【教学思考】

一,“词语盘点”如何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的课堂是求“真”的课堂,真诚的思想情感交流,真切的生生、师生互动,真实的性情流露,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以生为本的课堂是务“本”的体现,务学生的发展之本,务教学之本。首先,要把学生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顺学而导,变机械的、随意的、重复的学习活动为自主、创新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方法的研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力求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采用灵活的分类识记的方法开展词语积累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利于学生养成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品质,习得积累词语的经验;再次,学用结合,调动与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习得的大量词汇内化为积极语言,灵活运用于口语表达和写话习作之中。

二、“词语盘点”究竟应该怎么“盘”

在词语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获得对于词语感性的个人体验、感悟,这个词语在今后的生活中是不可能被学生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因此,在引领学生理解字词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体验,使他们在感同身受中不知不觉地走进词语的意境之中。

中高年级的“词语盘点”不能就词学词,也不能在学生原有基础上作简单堆砌,而应该适时、适度、整体地开掘“词语盘点”中的词语教学资源,尽可能发挥每一个词语的最大功效。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就某一些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作横向、纵向的对比应用。在应用中感受语言、内化语言。在对比中寻找学词、解词和用词规律。

一是与课文内容整合,在语境中感悟词义。

利用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围绕某个主题,选取相关的词语,组成板块,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联想,根据课文的内容说几句话。这样就将几个孤零的词语串接起来,既强化了字词的识记,还营造了语境,内化了语言。

鹅 高傲 局促不安 从容不迫

伺候 扬长而去 供养不周 空空如也

猫 贪玩 任凭 变化多端 枝折花落

尽职 屏恩凝视 稿纸 梅花

前两组是描写白鹅的,通过以上几个词勾勒出了白鹅的步调和吃相的高傲:后两组的几个词则勾勒出了猫性格的古怪。两组词语,由于有核心词语作为线索,学生记忆起来简便、快捷、牢固,表达起来也连贯、准确、生动。更重要的是,这一连串的词语是伴随着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移植入学生记忆的,具有了情境,既巩固了词语,运用了词语,还培养了重组语言材料的能力。

二是与生活经验链接,在情境中应用词语。

教学“词语盘点”时,可以利用盘点词语,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触发学生的类比联想,展现作者当时可能的生活场景,实现语境还原。如教学四下第三组“词语盘点”时,我出示词语“气喘吁吁、若无其事、响彻云霄、鱼贯而出、争先恐后、横七竖

八、愚不可及”,让学生想想哪些词语跟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关,并让他们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境用一用这些词。

生1:上课铃响了好久,张晖才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他又迟到了。

生2:我昨天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我多喂些食给小金鱼吃,结果小金鱼都胀死了。

生3:一下课,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涌出教室,去操场上活动了。

教材的每一组“词语盘点”内容都可以创设出一定语境,教师应具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积累、运用词语的能力,把词语教学真正教活。

三是与教学形式结合,“盘”出新感觉。

盘点词语不能不问教材,不问学生,而要因词而异,盘法灵活,“盘”出新感觉。教师心中对哪些词语可以分类,哪些词语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哪些词语在使用中可能会出现问题,哪些词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哪些词语需要重点突破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根据词性、构词特点等给词语分类,变随意识记为趣味积累;或拓展训练,为学生设计近义词、反义词、词语搭配、选词填空等练习,变单纯积累为有效理解;或学用结合,让学生利用其中的词语,复习课文主要内容;或造句、写话,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或突出疑难,该提醒的提醒,该讨论的讨论,该深化的深化,对症下药,重点突破,不求全,但求精。例如,可以变单纯的教师读词学生写词的单一听写模式为耳听、眼看、脑思、手写等多感官参与的趣味听写:根据教师给出的词语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根据教师报出的词语,写出相应的近义词或者反义词;根据教师随手绘出的简笔画写词语;根据教师的动作神态或暗示写词语;甚至可以是教师读一段话,让学生根据情境、内容写出其中的关键词语„„

“词语盘点”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我们应本着“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的理念,深入耐心地琢磨每一组“词语盘点”编排的特点,积极利用它来引导学生对词汇进行反复的理解、运用、积累,不断探索新颖有效的教学策略,真正为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奠基。

例谈词语教学的策略 篇2

“全然不顾”———深度挖掘

出示语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 他们全然不顾, 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 保住大堤’”, 交流。

生:我从这句中读出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无畏, 特别是“全然不顾”, 就是一点儿也不顾, 全部不顾。

师:不顾什么?

生:不顾疼痛, 不顾生死。

师:这儿具体指———

生:不顾脚趾被石头割破。

师:那是怎样的石头, 割破后是怎样的情形, 又是怎样的疼痛呢?读读文字, 好好想想。

此处, 学生能扣住“全然不顾”读出“英勇无畏”, 但还只是在文字表面滑行, 粗略感知“石头割破脚不在乎”, 体会得不够深。人们常说“文字会说话, 背后有内涵”, 不顾“什么”“嶙峋”“片石”说的又是什么?这是学生忽视了的文字信息, 却能凸显战士“勇”者形象。经过教师的追问、点拨, 学生会说山片石“尖、锐利”, “刺得深”;能想象文字背后省略了的“脚割破后血从伤口涌出, 和江水混在一起”的情形, 能感受战士钻心的疼, 甚至能听到“唉哟”一声尖叫, 但战士“全然不顾”, 顾的只是“保住大堤”。只有这样往深处挖掘, 活现词语, 活现当时的情境, 战士们铮铮铁汉的形象才能跃然面前。

“奋然”———追问想象

出示语句“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交流。

生:我从“奋然”这个词读出了他们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这“奋然”一跳, 是怎样的跳?

生 (逐个回答) :是义无反顾地跳, 是奋不顾身地跳, 是毫不犹豫地跳, 是毅然决然地跳。

师:那水又是怎样的水啊?

生:肆虐的洪水。

生:奔腾咆哮的洪水。

生:一浪高过一浪的洪水, 仿佛万马奔腾似的。

生:疯狂的洪水, 一个浪头上来, 堤岸都被冲垮了。

师:这一跳, 也许就被大浪卷走;这一跳, 也许就被洪水淹没;这一跳, 也许就再也回不来了。从此年迈的母亲会失去唯一的——— (儿子) , 年幼的儿子会再也见不到亲爱的——— (父亲) , 翘首以盼的妻子再也见不到日思夜想的——— (丈夫) , 但他们还是奋不顾身地跳了。

对“奋然”这个词的处理, 教者没有简单化, 而是结合语境, 设计了“‘奋然’一跳是怎样的跳, 跳入的是怎样的水, 跳后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三个问题, 上串下连, 顾前盼后, 环环紧扣, 使词本身的意义 (通过换词理解) , 情境的意义 (联系“狂风卷着巨浪, 猛烈地撕扯着堤岸”体会) , 后果的意义 (通过教师深情描述、师生互动感悟) 呈现, 学生会感叹: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 跳得那么坚决, 又是那样不顾后果, 我们的战士是何等勇武, 何等壮烈!简单的一个词被教者的三个连续追问演绎得淋漓尽致。另外, 此片段教学极具感染力, 在词、短语、句式营造的情境中感悟了英雄高大的“奋然”一跳形象, 词句训练与人文感悟水乳交融, 和为一体。

“人墙”———视屏展现

师:这儿, 还有哪个词震撼了你?

生:我从“血肉之躯”读出了他们钢铁般的意志。

生:我从“人墙”这个词读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 江水本来疯狂地撕咬着堤岸, 现在就疯狂地扑向他们, 他们的血肉之躯该承受多大的痛苦。

师:你见过怎样的墙?

生:土墙。

师:那是用泥土筑成的。

生:城墙。

师:那是用砖块、钢筋水泥砌成的。

师:你见过人墙吗?它是用什么筑成的?

生:血肉之躯。

师:想象一下, 滔滔洪水中的“人墙”是什么样的情形?

生:手拉手, 肩并肩, 紧紧挨在一起。

生:一个浪头打来, 他们被打得东倒西歪, 但他们又很快站直了。

(再也无人回答, 学生一时僵在那里。)

师:滔滔洪水中的人墙是怎样一幅惊心动魄的场景呢?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

(放视屏短片)

师:刚才短片的哪些画面深深震撼了你?

生:人民解放军迎着巨浪上。

生:巨浪上来, 他们快被淹没了, 巨浪过后, 他们身子一挺, 又连成人墙。

生:一个巨浪打来, 他们被冲得东倒西歪, 他们紧紧抓住战友之手, 又毅然站了起来。

生:他们像雕塑一样, 瞬间被吞没了, 又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生:他们手拉手不放松, 仿佛在想, 誓与大堤共存亡。

这里, 教者着力要敲打的是“人墙”这个词。教者先让学生把“人墙”跟见到的其他墙作比较, 体会“血肉之躯”的“活生生”“软绵绵”“有痛感”等特点。接着让学生想象“人墙”是怎样的, 学生运用从报纸、书籍、电视上获取的有关知识积累, 结合语言文字理解。但毕竟洪水中的“人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视野不太宽的孩子根本无法想象。“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老师适时播放“人墙”短片, 学生被视屏中的场面深深震撼了, 人民子弟兵们“狂风吹不倒, 巨浪击不垮, 面对滔滔洪水, 齐心协力, 众志成城”的画面挥之不去,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此时再让学生交流, 学生有了感性印象, 且情感积淀到位, 喷薄而发, 子弟兵们的英勇形象已立在他们心中:如雕塑一般, 誓与大堤共存亡。

例谈词语教学的策略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

0055-02

词语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应当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将词语学习内容集中放在了阅读部分,这就强调了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词语。那么,如何才能切实提高词语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联系上下文感悟词语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悉心推敲、比较、品味文本用词造句与作者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才能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特别是对文章关键词语的品析,足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牵一“词”而动全“篇”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要让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揣摩词语的意思,即“联系课文”或“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只有准确把握,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悟、理解词语,才能使词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课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有关水的知识,描写生动、用词准确。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感悟课文的词句。如在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认知特点创设课文学习情境:①先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自己认识的“雨”“雪”“雹子”的图像;②引导学生做拼词游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为“雨”“雪”“雹子”选择恰当的动词;③利用图文并茂的板书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鼓励他们入情入境地朗读。

另外,教师在词语教学中还要重视对课文中“落”“打”“飘”等关键词的预设,在课堂中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咀嚼词语,从中深刻地领悟词语的内涵。实践表明,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就能积极学习语言,有足够的判断力组织语言、运用词语。

二、激活经验揣摩词语

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要感悟词语鲜明的形象,体察词语中蕴涵的丰富情感,教师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使词语教学立体化、形象化、情感化、活动化。如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课文《开国大典》第四自然段写道:“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读了这句话后,很多学生心存疑问:“直奔”是什么情形?人们为什么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从中能够感受到什么?对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你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家了,现在终于可以回家,当你即将回到久别的家乡时,你最想做的是什么?(赶紧回家)你最想见的是谁?(父母、家人)这时你的心情如何?(急切、兴奋)”结合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学生感受到参加开国典礼的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他们纷纷说:“‘直奔’是铁路工人希望早点到达会场,表现了他们的迫不及待,反映出人们对新中国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不仅让学生踏踏实实地理解了词语,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和积累,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课文中所表现的文学内涵。

三、展开联想品味词语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作为突破口,让学生想象、探索、理解和学习词语。词语是情境的概括,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词语所描述的情境,使抽象的词语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苏教版语文第七册课文《桂花雨》写了作者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为了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师在教学时应抓住句中关键词让学生展开联想去品味。如引导学生分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一句时,笔者让学生抓住“浸”这个字想象桂花的香气:“‘浸’这个字说明了什么?想一想‘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通过联想品味,学生理解了“浸”字突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的香气不是一缕,而是弥漫在空气之中,人好像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这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借助词典理解词语

对于词语学习,新课标明确规定要“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所以,学习词语也应充分重视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经常翻阅词典,并在语境中理解词语。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文章,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英雄壮举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例如教学“英勇跳崖”这一部分时,笔者先出示句子“五位战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然后进行教学:①学生自由读读句子。②通过查词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屹立”的意思(“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文中指五壮士意志坚强,不可动摇)。③引伸出近义词“耸立”“矗立”“挺立”,并引导学生辨析。④引导学生讨论:从“屹立”一词中你感受到什么?(有的说:“我从‘屹立’中体会到五壮士英勇顽强、坚强不屈。”有的说:“我体会到五壮士高度的责任感。”有的说:“我体会到五壮士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⑤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英雄们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学生借助词典,不仅理解了“屹立”的准确含义,还积累了“耸立”“矗立”“挺立”等词语,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词语教学是一个理解、积累、运用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词语教学策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使词语教学的课堂更加自然、有效。

例谈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篇4

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自主发现问题、探究获取新知的过程。这种对知识进行“再发现”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积极的自主学习环境,创造了研究解决问题的机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也是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中要研究和关注的四个重点。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应有效运用好有关策略。

一、激趣设境策略

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一种“情境性教学”,即把学习放在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进行,以丰富体验、解决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为主要目标。因为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再现知识发现过程为基本特征的,因此在一定的良好情境中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数学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导入、展开、探究、总结等各个环节都要精心组织,创设既符合教学内容又富有新意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投入探究活动,保持情绪活跃、注意力集中、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以获取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成功体验。

在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关系”一课时,教师请小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自编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家商店。柜台里有铅笔,标价每支4角;钢笔,每支8元;篮球,每个68元;糖,每千克12元;……)

生1:你好!我买5支铅笔,3支钢笔,4千克糖。

生2:好,铅笔每支4角,钢笔每支8元,糖每千克12元。

生1:一共要付多少钱?请开张发票。

(生2口述算式,其他学生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课件演示)

这里,创设了学生生活中的一个情境,一方面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找到了原型,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

二、随机启导策略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化的数学学习活动,信息渠道多方面、多元化,思维方式多趋向、多角度,交流手段多层次、多形式。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意义建构也具有开放性,对学习内容的意义理解也会出现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这种意义建构的差异性,随机启导,适时点拨,合理设计和提示新旧知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线索,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真正意义。

这是一堂圆柱和圆锥的复习课片段,教师采用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的木桩,标出了底面直径和高)

师:屏幕上是什么呀?

生:高30厘米、直径20厘米的圆柱。

师:观察得真仔细。同学们想研究些什么问题?

(有学生说想知道圆柱的表面积,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研究给圆柱刷油漆的问题。先请学生说说给圆柱刷油漆有几种情况,学生提到只刷一个侧面,于是一起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又有学生提出刷整个圆柱,再让学生求出了圆柱的表面积;接着有学生说还有只刷圆柱的侧面加一个底面)

师:举例说说生活中什么情况只刷圆柱的侧面加一个底面?

生:水桶。

师:非常好,你能列式计算油漆的面积吗?

生:3.14×20×30+3.14×(20÷2)2

师:说说意义。

(学生不会说,教师为他提供三条求助途径:一求助本组同学,二求助全班同学,三求助电脑。学生选择求助本组同学,并答出了意义)

生:我想知道把圆柱横着切开、竖着切开表面积怎么变化。

(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

师:横着切开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生:3.14×(20÷2)2×2

师:好,那么把圆柱竖着切开呢?

(学生回答不上了。于是利用课件演示竖着切开有不同的情况,后来又研究了把圆柱体木桩“削了”和“挖了”后产生的一系列独具匠心的问题。)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开放问题空间,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问题,而教师则“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针对具体情境和疑惑之处,相应随机地作出不同的启发和引导,使不同学生都得到认知的收获,三、协同合作策略

数学研究性学习还是一个社会性活动的过程,不仅有独立思考,更有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但是合作会使理解变得丰富和全面,师生间、生生间的协同合作对主体认知深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支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协作学习,投入对话与讨论,激励思考与自我纠错,启发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新知,去纠正认知过程中的偏差和片面,实现信息分享和共同发展。

这是一个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案例中的几个片段,教学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及计算公式,并追问: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有什么关系?接着,多媒体课件出示锦江大酒店外景)

师:这是美丽的锦江大酒店,现在要在酒店正面的墙上安装一圈霓虹灯管(课件演示围绕顶层圆形餐厅的霓虹灯管),要安装多少长度的霓虹灯管呢?请思考,这个问题的要求是什么?

(揭示课题:圆的周长。学生两人一组测量圆的周长)

师:你们是怎样测量的呢?

生1:我们用一根绳绕圆一周,作个记号,再拉直量出绳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生2:我们用皮尺绕圆一周量出圆的周长。

生3:我们用透明胶带绕圆一周,剪去多余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生4:我们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学生回答时多媒体课件演示测量方法,教师强调操作要点)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不同的测量方法。你们的测量结果是多少?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测量工具、方法不同,测量结果会存在一些差异。此时,教师甩动一端系有粉笔头的绳子在黑板左侧画图)

师:请观察粉笔的运动轨迹是什么形状?你能测量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说不能,教师适时说明通过测量得到圆的周长具有局限性,我们需要找出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接着,教师甩动系有粉笔头的另一根较短的绳子在黑板右侧再画一个圆,问学生哪个圆的周长大一些,为什么?)

师:你们认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

生1:我认为圆的周长和半径有关。

生2:我认为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教师说明两个回答其实是一样的)

师:我们来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先回忆,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倍数关系,教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犹豫地说:会不会也是倍数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分析前面测量出来的数据,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

生1:我猜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2倍。

生2:我猜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

生3:我猜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4倍。

生2:我猜想圆的周长至少是直径的2倍,最多不超过直径的4倍。

师:圆的周长到底是直径的几倍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发现规律。

(教师提供钥匙圈、针线盒、光盘等不同大小的三个圆形物品,每个小组合理分工,分别测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用计算器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把周长、直径、比值的所有数据填入实验报告单,最后全班交流通过实验的发现。)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于是教师在学生意义建构的基础上介绍圆周率的知识,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顺理成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运用了以上三种教学策略,创设了具体实际的教学认知情境,提供了观察、讨论、思考、应用等活动机会,适时随机地启发引导点拨,学生在合作实验探究的活动中,不仅在认知上,而且在情意交往、自我调节等多层面上都得到了发展,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心理意义的帮助者。注重上述教学策略,将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成为创新的、动态生成的学习过程。

(王蕾,无锡高等师范学校,214001)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浅议论文 篇5

摘要: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词语是组成句子和文章的基本元素,学生对于词语的学习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于词语教学的重视,积极反思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思考如何对策,本文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此语教学;策略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渐加强了对词语教师的重视度,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地掌握词语的含义以及用法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词语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字的学习到词语的学习然后才能开展句子的学习和课文的教学。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词语教学的重视,通过词语的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积极思索能够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小学生语文的综合成绩。

一、通过联系上下文帮助理解词语含义

在进行词语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善于通过联系课文上下文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通过整体的阅读词语前后的句子,来总结和概括词语的含义。例如,在进行《将相和》的时候,课文中有一个新词语“负荆请罪”,如果单单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的话,小学生可能很难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上下文的方式,积极思考这个词语的含义,找到这个词语出现的段落,前后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思考这个词语可能会有的含义,当学生读到课文中“廉颇脱下了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了蔺相如家去请罪”这句话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负荆请罪”这个词语的意义了,并通过联系上下文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因此,在日常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使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词语的意思并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

二、培养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不认识的词语,大部分的情况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猜测词语的大概含义,但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这样在阅读的时候如果遇到不懂的词语或者生字就不用再跳过去了,而是可以借助工具书去查询词语和生字的含义,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工具书来自行学习不懂的词语。例如,可以通过出一些相关的题目让学生来借助工具书做题:“浓”这个字有“颜色深”、“程度深”等多个含义,那么在“小明对钢琴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句话里“浓”的意识就是代表了小明喜欢钢琴学习的程度很深。通过培养学生养成借助工具书的好习惯,让学生可以自行理解词语的含义并加以运用。另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翻翻各种工具书,例如《新华词典》、《成语词典》等,主动的接触一些生词,并理解和记忆这些生词,从而增加他们词语的存量。

三、使用动作或神态来学习抽象的词语

小学生的性格天真活泼,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感兴趣的事情会情不自禁的去模仿,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存在很多含义较为抽象的词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词语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利用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通过动作或者神态的表现来帮助小学生学习和理解这些具有抽象意义的词语,加深小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进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时候,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小鹿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这里由于小学生是首次接触到“欣赏”这一词语,可能不太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一面镜子,并在镜子前做出照镜子仔细观看镜子中的自己,那么通过镜子看自己的这一过程就可以理解为“欣赏”,如此一来教师通过神态动作等表现方式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欣赏”这一抽象的`词语的含义,然后老师可以再告诉学生,欣赏这个词是一个褒义词,是一种正面的词汇,因此在应用到对其他人或者事物上的时候,也是一种正面、善意的情感,表达出喜欢的心情,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词语的记忆。

四、结合实际生活锻炼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语文来源于生活,因此生活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小学语文的词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结合实际的生活情境来更好的帮助小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并加强小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语文词语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和遇到的一些词语,教师则可以适当的与生活相结合,来教导学生学习词语,如一些颜色相关的词语“枣红”、“乳白”等等,在学习这类词语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次词语的用处,如向学生提问牛奶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呢,牛奶的颜色和纸张的白色又有什么区别呢?然后老师让大家回想一下生活中都是用什么颜色来形容牛奶的颜色呢,对的就是乳白色,所以大家可以理解到“乳白”这一词语就是用来形容颜色的,这个颜色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白色。语文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词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联系生活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的帮助小学生开展词语学习。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词语教学是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加强对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提高激发小学生对于词语学习的兴趣,让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词语教学中来,并结合生活实际锻炼小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魏心强.解析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J].知音励志,2016(22):55.

例谈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学策略 篇6

【摘 要】在新课改中如何按照新课程基本理念改革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广大教师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要彻底摒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参与式”;教学策略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就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参与意向

参与意向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而参与意向来自学生对参与对象的动机和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伏悬念,设疑问,以营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心理境界,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

1.在“悬念”中参与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而始”。教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产生悬念。学生有了强烈的悬念,便会主动地去解悬念,这种迫切的心理状态包含着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在“疑”中生奇,问中激趣,从而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向。

2.在“问题”中参与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设计思维价值高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把握住质疑问难的时机,把问题提在学生疑点上,为学生获取新知识铺路搭桥,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

另外,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学生需要静中思维的时间,不能片面追求教学密度,而搞抢答式的提问。如果仅让个别优生的回答代替全体学生,就会使学生参与面狭窄,不利于对全体学生参与意向的培养。

二、优化教学手段,创设参与条件

教育家吕叔湘讲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有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学生有了参与学习的意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教学手段,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参与,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1.“操作式”参与

运用学具操作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维的环境,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地促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求新知活动。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操作可以是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都得到相应的表现和发展。例如:教学“三角形认识”时,可以让学生用10厘米的小棒6根,15厘米、8厘米和6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摆出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然后根据学生信息反馈,教师出示图例如下:

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说出什么叫三角形。同时提问:15厘米、8厘米和6厘米这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学生:不能)。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又渗透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图例,进行比较、分类。三角形按边分有等边三角形(图①),等腰三角形(图②、图③、图④)和不等边三角形(图⑤、图⑥、图⑦)。按角分有锐角三角形(图①、图③、图④)、钝角三角形(图②、图⑥、图⑦)和直角三角形(图⑤)。学生在操作观察过程中形成表象,并用语言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这样的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智力活动。

2.“讨论式”参与

现代教学论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交流的复杂过程。展开课堂讨论是体现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好方法。因为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环境,学生能够解放思想,自由争鸣、畅所欲言。通过讨论与争辩,可以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渠道的广泛信息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表现自我,交换思考结果,是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完全发展,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

三、重视思维过程,提高参与质量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精心安排以学生的“学”为轴心的教学活动,多方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1.参与“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概念是通过分析和综合、求同和求异、抽象与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因此笔者在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建立概念的全部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中学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总结、归纳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互质数”时,先出示六组数:①7和23;②2和9;③9和10;④1和6;⑤7和14;⑥12和14,要求学生说出每组数的公因数。然后指出①、②、③、④组“公因数只有1,”它们是互质数;而⑤、⑥组数“除公因数1以外还有其他公因数”,它们不是互质数。引导学生对以上①―④组数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得出四组数情况不同:①组是两个不同的质数;②组是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③组是两个都是合数;④组是1和其他自然数。让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表述概念的定义。在学生完成从个别到一般的概念建立后,还需要从一般到个别,把概念具体化,加深理解巩固,因此笔者还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教学:第一步,按上述①―④组数的情况各说出四组互质数;第二步,对“互质数”和质数两个概念进行对比,区别两个概念的本质不同;第三步,在举例判断基础上,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个质数和一个合数不一定是互质数,如第⑤组;两个合数不一定是互质数,如第⑥组。最后总结概括出判断两个数一定是互质数的三条规律:一是“不同的两个质数”,二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三是“1和其他任何自然数”。学生参与了“引入概念――建立概念――巩固概念――应用概念”这样的认识思维全过程,使思维得到锤炼。

2.参与“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解题思路是学生解题时思考的线索,学生学习知识不单纯是为了解题,而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把解题模式交给学生去套用,而应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自己去寻求解题思路。解答应用题关键是掌握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思维规律,应用题的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总是直接或者间接地相互联系着,要引导学生思考:要求什么,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如果这两个条件不是直接已知,如何去找到间接条件去搭配已知条件?或者思考:这两个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有些数学题没有一定的解题模式,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综合。例如:有一个分数,分子、分母的和为15,如果分母减1,分子加1,则是,求出这个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1)分母减1,分子加1,分子和分母的和不变。

(2)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和是15,新分子、分母的和是3。

(3)分数分子、分母的和是原分数分子、分母的,可知已用5约分。

引导学生综合:

(1)分母减1,分子加1后未约分时这个分数是,分子、分母同时乘以5,是。

(2)所以这个分数就是,分子减1,分母加1,得。

在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与综合过程中,要明确分析与综合是两个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逻辑思维方法。

例谈词语教学的策略 篇7

[关键词]低年级 词语教学 时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41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一部分教师对词语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手段单一,形式呆板,远远未能将词语教学真正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更谈不上引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而把握词语教学的时机,是加强词语教学并使其常教常新的有效变革方式之一。

一、开启词语之窗——检查反馈时

最常见的词语教学开展时机,是在导入新课与整体感知两个板块之间,主要是以检查反馈的形式为主。在这个时间进行词语的集中教学,能为后继的整体感知扫清不必要的障碍;同时也对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预习习惯起到了督促和指导的作用。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检查反馈时要以正面引导为主,挖掘学生在词语学习中的亮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紧扣音、形、义等不同角度,对词语进行梳理和点拨,为学生的词语学习传递一个大致的范式,方便学生掌握词语学习的基本方法。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蚕姑娘》一课时,教师出示了一张画着“蚕”的可爱卡通图片,由此渲染教学气氛,在检查与反馈中开启词语教学——

1.小朋友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新朋友是什么呀?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你是怎样记住这个“蚕”字的呢?

教师讲解:古时候我们也把蚕叫做“天虫”,因为它能吐出神奇的蚕丝,织成各种美丽的衣裳。

3.我们通常亲昵地把它叫做“蚕宝宝”,课文里则把它叫做什么?

(指导学生读课题,要求读出亲切、喜爱的情感)

在此过程中,教师将音、形、义和情感等融入词语教学中,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为后继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攀起词语之梯——品读感悟时

将词语教学由集中到分散,融入课文的品读阶段,虽然在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被广泛采用,但在低年级教学中却容易受到学生自控力差、知识储备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影响。然而,只要我们能够让词语教学与品读感悟有机地进行结合,控制好整个教学流程的节奏,并且采用贴合低年级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教学形式,同样能够引导学生且读且思,推动学生沿着词语铺设的阶梯不断攀登文本体悟的高峰。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秋游》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为学生呈现了两幅图,一幅为“蓝天白云图”,另一幅为“农田丰收图”。教师用言语引导学生:“这两幅图展现了课文中的美景,但是没有了色彩,所以看上去不够美丽。同学们,你们能为这两幅图添上色彩,让它成为动人的美景图吗?”在学生一边品读一边涂色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出示对应的词语,从图中景物的颜色、形状、动态等方面,适时地引入“白兔、追逐、蓝天、秋风”等词语,在图文结合的品读感悟中完成了词语教学,使学生兴趣盎然。

三、搭建词语之台——课终拓展时

在一节课的尾声部分进行词语教学,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合情理,然而在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特殊的文体时却能产生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如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成语故事或者寓言故事等,其中明确主题、寓意的词语,在课终拓展之时再进行教学,会加深学生对于词语的感悟。同时,以这些词语为平台,引导学生将视野从课堂的桎桍中脱离出来,投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领域,使词语教学有着意犹未尽的持久效果,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迁移和延伸。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沉香救母》一课,在学习第四节时,教师再次出示了“日思夜想”一词,引导学生围绕着该词展开思考。

1.当沉香来到华山脚下,仰望着高耸的华山,他会想些什么呢?

2.沉香高举神斧用尽全身力气劈下的那一瞬间,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3.沉香一头扑进妈妈的怀抱,他会对妈妈说什么?

教师精心选择了“日思夜想”这个词语,将其放到课终,组织学生根据文中描绘的场景进行想象,通过所言、所思、所行,让“日思夜想”这个词语变得鲜活起来,从而使整节课的情感启蒙得到了有效的升华。

词语教学时机的多样化选择,给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改变契机,让词语教学变得不再那么单一。但是仅从时机的调整上试图给予词语教学崭新的突破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从形式、方法等不同角度进行协同整合,树立整体优化意识,努力进行立体化设计,从而使词语教学焕发出更为蓬勃的生机。

例谈词语教学的策略 篇8

颜维奇,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四中学教师。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整本的书”怎样引导学生读?教学实践中有哪些较为成功的做法值得借鉴?笔者以名著《水浒传》教学为例,谈谈“整本书阅读”三种基本课型的做法,以期引起更多一线教师的实践与思考。?

一、导读课——引发阅读期待

导读课,是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要目的的阅读教学课型。“导”的主角是老师,而“读”者是学生。

导读课,导引学生读“整本的书”,侧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读懂、读透一本厚厚的作品,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体验到审美和发现的乐趣,获得愉悦和满足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持久的读书兴趣,养成主动阅读、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下面是名著《水浒传》导读课的教学案例片段:

三、泛读全书,概述水浒故事。

1.你知道《水浒传》中写了多少人物形象吗?你能说出多少个人物名称?你能说出某个人物在《水浒传》中的哪些事迹?

提示:讲清主要人物、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突出主要情节。

2.投影出示吴用、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五位英雄的画像,抢答与他们有关的主要故事。

四、精读片段,分析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之绰号

1水浒英雄各有绰号,有些绰号深刻地概括了其人的本质特点,读者很容易记住,例如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等等。请再说出几个好汉的绰号。

2.抢答,说出下列人物的绰号。

九纹龙 花和尚 豹子头 青面兽 托塔天王 神行太保 行者 母夜叉 智多星 黑旋风 鼓上蚤 及时雨(呼保义)

(二)人物形象之性格

1.《水浒传》中塑造了大批生动的人物形象,众多英雄人物有共同的特性吗?

2.精彩片段欣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鲁提辖是《水浒传》中塑造得最好的形象之一,作者写出了他性格的丰富性,并且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来表现的。试举例具体说说鲁提辖的性格特点。

3.说说“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的性格特点。林冲本是军官,待遇相当优厚、家庭相当美满,他也上了梁山。从他身上你看到了小说揭示的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4.宋江是梁山上的第一把手,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试分析宋江的性格特点。上面这个教学案例是比较典型的导读课模式,也是一线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案。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简介作者,概述故事,精读片段,总结写法等。这类导读课,教师在阅读方法上做适当指导,学生在导读的基础上能大致了解“整本书”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性格。这样的导读不能说不好,但是这样的导,学生是被动的,离学生“爱读”“整本的书”、“期待读整本书”还相差甚远。因为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种明显的不良倾向:

以讲代导。导读课上,老师把作者简介、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一股脑全“灌输给学生”。名著导读课变成了自己的讲坛。这种教法肯定起不到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有时倒有可能产生反作用、副作用!

以练代导。部分老师把“整本书阅读”混同于“阅读训练”,作家作品、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常识编印成讲义或练习,让学生反复训练,使充满活力的“整本书阅读”变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这种做法显然与新课程标准背道而驰。

所以“导读课”要以“唤起期待”为导读意图,精心设计导读的内容,方式,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浓厚兴趣。

二、赏读课——提高鉴赏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给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阅读整本书”,学会“整本书阅读”,爱上“整本书阅读”。

当前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主要障碍是“不会阅读”。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大多只是停留在主要故事人物和故事情节的了解和记忆上,读过一遍之后很难有再读的兴趣。至于这部作品“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整本书”的鉴赏方法。

鉴赏一部文学作品,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作品的思想性,一是作品的艺术性。因此,“整本书阅读”要开设赏读课。赏读课重在教会学生“赏”的方法,重在组织学生对作品重要情节进行细读,品味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进而把握名著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情感,获到美的熏陶,提高鉴赏能力。

下面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赏读教学案例片段:

师:语段中更为精彩的是三拳的动作描写,这三拳描写的角度一致吗?不同角度的描写好在哪里?

生: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来写,既写出感觉的苦痛、外形的狼狈、又写出精神的昏厥。

师:我们先看第一拳,大家齐声朗读:“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一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滚都出来。”

师:作者运用什么修辞?

生:比喻。

师:油酱铺里有咸的酱油,酸的醋,好辣好辣的火锅调料,请问这个“油酱铺”开在哪儿?

生:开在郑屠的鼻子上、嘴巴里。

师:请大家齐读第二拳:“提起拳头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出来。”

师:“彩”字用得好在哪里?

生:与下句的“红、黑、紫”相呼应!

师:这“彩帛铺”开在哪里?

生:开在他的脸上,变成了大花脸,挂了彩。

师:请问“红的,黑的,紫的”各指什么?

生:红的是血,黑的是乌珠,紫的是脸上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

师:齐声朗读最后一拳:“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道场……”

师:大家看过道士做法事吗?

生:各种法器齐鸣,嘈杂喧闹。

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郑屠被打得耳朵嗡嗡直响。

师:请问作者为何以“法事”作喻?

生:暗示郑屠离死期不远。

师:郑屠结果死了,课文用了哪个动词?

生:挺。

师:这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生:写尽了郑屠的死相,与下文的“没入的气,动弹不得”相呼应。

师:作者为什么如此详写三拳?

生:主要是突出人物疾恶如仇的性格。

生:郑屠是一个恶霸,人们对他敢怒不敢言。鲁达拳打实在是代表人们的心愿,打得越厉害,人们就越解恨,如果略写,难解人们心头之恨。

生:这里的详写突出作恶者狼狈的下场,是对作恶者敲的警钟、丧钟!

上面这段教学实录,教者从修辞手法的妙用、词语的形象生动、多种描写角度等方面引导学生赏析拳打镇关西的精彩片段,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品味到了作品语言文字的妙处,感悟到了文学名著的魅力。

三、比较阅读课——辨别差异奥妙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王尚荣先生也说过:“阅读教学就是学习课文言语的精确妥帖,比较是极为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文体的特征,体会用词的准确,捕捉情感表达的关键,以觅得文本语言的奥秘。

那么,我们在“整本书阅读”中如何来进行比较阅读呢?同一个文本内,可以从典型篇章、重点句段、关键词语、特殊标点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特征,不同的阅读材料进行互文式比较阅读,还可通过小说与电影、电视剧来进行比较鉴赏等。

比如,从人物形象上选取对比点。《水浒传》中林冲、鲁智深、武松,都武艺高强,却不尽相同。在杀威棒下,林冲上下使银子,免了杀威棒;而武松面对差役的索贿:“打便打,给你银子,不坏了大宋的律例!”两人性格明显不同。林冲妻子遭高衙内调戏,他觉得受了奇耻大辱,非常气愤地去了,“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他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是忍辱怕事的形象。鲁智深呢,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这是疾恶如仇的形象。

又如,从表现手法上选择对比点。在《水浒传》中,“拳打镇关西”和“大闹野猪林”两个情节,表现手法就有所不同:前者有直接描写,还有侧面烘托,后者只有直接描写;前者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后者用了语言、动作描写。

再如,从小说与电影、电视剧等形式选择对比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播媒体产生了大量可以被名著教学所使用的新型资源,一些经典作品被拍成电视剧,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影视作品,还有类似《百家讲坛》等综艺节目能够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鉴赏,并能通过比较,体会原著的魅力所在。

笔者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片段时,布置学生先认真阅读原著,然后集中收看电视剧片段,要求学生比较小说和电视剧有哪些不同。

下面是部分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已经看过了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电视剧《拳打镇关西》,你们是喜欢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还是喜欢电视剧《拳打镇关西》呢?

生:喜欢电视剧《拳打镇关西》。

(少许同学喜欢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师:为什么呢?

生:电视剧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意思,吸引人,看得过瘾。

(七嘴八舌)师:那你们有没有思考: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电视剧《拳打镇关西》有什么异同?各有什么妙处?

生:讲述的都是同一个内容,就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过程,故事情节大致相同。

生:电视剧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内容没多少明显的变化。

师:电视剧中情节与小说完全一样吗?

生:不太一样,有些地方改了。

师:你们看出了电视剧与小说中有哪些不同之处吗?

生:电视剧中开头部分只出现了两个人物,和小说中三个人物不一样。

师:嗯,你看得真仔细,你说具体一点。

生:电视剧中只有鲁达和史进两个人物,而小说中有鲁达、史进和李忠三个人物。

师:电视剧中怎么少了一个人呢?是电视剧导演的疏漏吗?

生:我认为不是。梁山好汉有108个,李忠这个人物在梁山好汉中感觉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人物,我想可能是导演从减少演员的角度考虑的吧。

(生笑)

师:应该说感觉是有道理的。那小说中是怎样描写李忠这样一个人物的?

生:“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

师: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李忠是个怎样的人?这里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李忠小气,不大方,吝啬。这里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李忠与史进对比,突出了史进的豪爽、义气。

师:具体说说怎么对比的?

生:动词的对比。写李忠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用了个“摸”字,说明是有选择地取,舍不得都拿出来,写出了李忠的小气;写史进时,“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一个是“取”字,说明是史进没有犹豫,显示了史进的爽气。

师:这个同学很善于思考,分析得有理有据。这就告诉我们,文学作品中,要写活一个人,有时只需要一个动词就够了。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同学们今后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准确用词,要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那个词,最准确的唯一的那个词。

师:同学们,还发现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部分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师:哦,请你给我们介绍一下,具体有哪些不同?

生:小说中把鲁提辖打的三拳写得很详尽,写得很精彩;而电视剧中似乎并没表现出来,只是动作性效果很好。

师:其他同学有补充的吗?

生:小说中,鲁提辖第一拳打的是鼻子,而电视剧中,鲁提辖打的第一拳是眼眶,打的位置不同;小说中,鲁提辖第二拳打的位置是眼眶际眉梢,而电视上是鲁提辖一拳打穿郑屠掀起的桌子后,一直打到郑屠的胸脯上;小说中,鲁提辖第三拳打的是郑屠的太阳穴,而电视剧上,鲁提辖是一手提起郑屠后,然后一拳打在郑屠的胸口上,郑屠一下子跌倒在大街上,一命呜呼。

师:嗬,观察得真仔细啊!说得真好。大家讨论一下,你们是喜欢电视剧这种形式,还是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要说出你们喜欢的理由。

(小组讨论3分钟)

生:我觉得小说中描写得好。小说中,把鲁提辖三拳打的位置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采用了比喻句,写出了当时真实的感受,形象逼真,也写出了鲁提辖惩凶扬善的大快人心。读这段文字,有一种痛快淋漓、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我觉得电视剧中好看。画面逼真,音响效果好。看这个画面,我同样体验到了鲁提辖惩恶扬善的快感。

师: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你们有没有思考一下:导演为什么没像小说中那样处理,也就是打在三个不同的位置,表现郑屠三种不同的体验呢?

生:我想,导演要想把鲁提辖三拳打的位置在电视剧中表现出来也不是难事,问题是,郑屠的感受是难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郑屠的视觉体会在电视剧中已经表现出来了,这就是电视上郑屠看人时,屏幕上呈现的一片红色的画面。而那种味觉、听觉只有郑屠自己能感受到,电视上是难以表现的。所以,导演就把另外两个场景变换成视觉效果更好看的打斗场面了。

师:分析得太好了。这就是影视作品与小说文学的主要区别。小说是一门语言艺术,它是以文字语言作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艺术家人生理念的。而电视剧则是视觉艺术,以声音和活动的画面为手段。与文字语言相比,画面语言更为确定,更为直观,而在表现能力方面却不如文字语言那样自由。比如小说里人物的心理描写,电视剧中就难以用画面表现出来。应该说这两种方式是各有千秋,不能简单地喜欢某一种文学样式而否定另一种文学样式。

师:这么说,我们看了电视剧后,还需要阅读原著吗?

生:要。

师:大家齐读“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到“动弹不得”。

(生齐读。)

师:请你具体分析一下这段文字妙在何处。

(学生分析发言略)

师:好,同学们分析得比较准确到位,这样看来,小说的文字魅力是电视剧没法表现出来的。同学们,我们在欣赏了电视剧的精彩之后,还要对原著认真阅读,千万不要冷落了文字。好,我们继续刚才的提问,还有哪些不同吗?

生:小说中关于店小二部分的描写与电视剧中有许多地方不同。小说中“鲁达大怒,叉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的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下当门两个牙齿。小二扒将起来,一道烟走了。”而电视剧中是鲁达一掌将店小二打翻在地,头钻到路边的箩筐里去了,还增加了店小二给鲁达敲腿等情节。

生:这一部分还增加了店小二拦着金老父女逼金翠莲唱歌的场面,我想这里也从侧面反映了郑屠的恶霸行为。

师:嗯,这一部分是有许多细节上的不同。想一想电视剧这样设计有什么妙处?

生:我觉得主要是为表现鲁提辖的人物性格服务的,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鲁提辖的嫉恶如仇,一方面表现了鲁提辖的粗中有细。

师:说得有道理。

以上这段教学实录,巧妙引入影视与原著的比较,引领学生“再读”“细读”名著,激发了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鉴赏能力,最终必将使学生学会“整本书阅读”。

这种比较阅读课,在老师们“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采用比较少,需要老师们用心寻找适合比较阅读的文章、片段或影视材料。如果能够用心选择合适的比较阅读材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一定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阅读比较的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能够根据“整本书”的自身特点,认真上好导读课、赏读课和比较阅读课,就能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增强学生品鉴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一定爱读“整本的书”,会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教学一定会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保集团信息系统下一篇:分享《2017年成都购房条件有哪些.快来看看你都达到条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