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自动化的结课(通用2篇)
办公自动化的结课 篇1
花卉与生活——花卉与艺术欣赏课程论文
2011-11-09 08:36 作者:网络 来源:未知 浏览: 号:大 中 小
415次 我要评论(0条)字摘要:花卉时大自然赐予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之一,其种类极多,范围广泛。可以净化环境,绿化环境,美化环境,还可以陶冶情操。本文通过花卉和人类生活之间大的方面阐述,大致的介绍了花卉和我们健康生活的关系。
世上花卉种类繁多,既可以绿化、美化环境,增加局地小气候,又可以令人赏心悦目,自然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给人予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和美的启迪;特别的是在森林般的硬质建筑物里的都市人们,鲜花绿草的环境能使人们感觉干净、轻松、愉悦和舒畅。花卉与人类的生活可谓息息相关,在各个方面都有花卉的踪影。
最先想到花卉与人类的关系当然是家庭装饰和美化环境,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用花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日趋普遍。以前,花鸟市场中以老年人为多,而现在,爱与花卉相处的不仅是年老的,许多年轻人也加入此行列。花卉已悄悄地步入都市人的生活。城市里的绿化带、马路两边,节假日等一些喜庆日子,都少不了花卉的装饰,美化城市,增添节日气氛,花卉还能花卉能给人们创造一个幽美、清新、舒适的工作、生活和休息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喧嚣的都市里无疑给人增添一种别样的的风趣。在房子里摆上几盆盆栽,既可以净化家中空气,又可以在下班后休闲时浇花修剪一番,在劳累后能如此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在热闹喜庆的日子里,美丽鲜艳的花卉更是增添不少气氛,让人们在节日的喜庆里心情更加美好,更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希望。
花卉还与人们的健康有关,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见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多么的重要啊,而花卉呢就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重大关联,科学研究表明,鲜花含有极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淀粉、氨基酸、多种维生素极多种微量元素,同时还含有某些延迟人体衰老的激素和抗菌素等。可食花卉不仅具有强烈的美学色彩,而且还具有保健与药疗之功效。如菊花能明目养肝,芍药能行血中气,月季花活血消肿,茉莉花长发强肌,梅花养神去痛,梨花润燥化痰等。鲜花食品可延年益寿,长寿之乡的高加索山民以万寿菊鲜花作为家常食品,因此,当地人的长寿秘诀被认为与食用万寿菊鲜花有关。慈禧太后为求长生不老,常以荷花、玫瑰花等鲜花为食。可食花卉还含有纤维素和花色素等,纤维素能够促进肠胃的蠕动,对肠壁有一定的清洁作用,有助于防止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纤维素和花色素被人体吸收后能够消除身体内部具氧化破坏作用的自由基,可以延缓衰老,防止和减少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发生。因此鲜花食品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
花卉不但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关,还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关,这主要与花香有关,花香能使人愉悦、心旷神怡。独占三秋的桂花的香气飘远轻溢,有解郁、清肺、辟秽之功能;兰花的幽香,能解除人的烦闷和忧郁,使人心情爽朗;天竺葵的香气,具有平喘、顺气的功效;郁金香花的香气能疏肝利胆;槐花油可以泻热凉血。目前已发现有几种鲜花的香气,对治疗心血管病、气喘、高血压、肝硬化、神经衰弱和失眠等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所以当今世界上已出现了“香气”学。长期用眼用脑的劳动者若经常面对一丛绿色的盆景,翠嫩欲滴,沁人心肺,顿时会消除心身疲劳。此外,白色花卉令人见之感到神圣纯洁、宁静消暑。而红、橙、黄诸色则使人精神亢奋热烈,心旷神怡。人们若有机会经常观赏山色、花园或庭院,室内为绿色烘托的各型各色的朵朵花卉,其乐无穷、其益大焉。
当然少不了人们之间通过互相赠送花卉来表达情感这一话题,这就与花的象征有关,如今,馈赠鲜花、插花已经在国内流行。虽然赠送鲜花是抒情表意之事,其中也有不少学问。国家和民族的习俗不同,送花亦有忌讳,不可生搬硬套。每一种花都有某种生活含义,蕴藏着无声的语言。因此,什么时令,给什么人送花,应该送什么花,都有讲究。否则,就可能闹出笑话和造成误解。在国际上有许多花卉被公认有一种特定的象征和“花语”,也就是“花的语言”,根据“花的语言”来送花,比如:祝贺友人生日,宜送石榴花、象牙花、大红月季花,这些花通常象征火红年华,前程似锦。但对长辈就应该选用长寿花、龟背竹、百合花、万年青、报春花等具有延年益寿含义的花卉;祝贺结婚的,要选用玫瑰、百合、郁金香、香雪兰、扶郎花等。至于新娘披纱时所用的捧花,还可适当加入一两枝满天星,将会更加华丽脱俗;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一般是互送玫瑰花、蔷薇花或桂花。这些花美丽、雅洁、芳香,是爱情的信物和象征。等等,此外,花色为红、橙、黄、紫等“暖色”和花名含有吉兆的花卉大多可用于喜庆事宜。若白、黑、灰、蓝等“冷色”和花名含有贬意的花大多用于伤感事宜。
在现代社会,花卉更成为交往中的一种高雅礼品。这就是在我们交往中花卉还能体现一种礼仪,花卉在礼仪交往中的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而越来越大,并成为社会交际中的一个重要工具。花卉在礼仪交往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形式:花束(主要使用各类包装纸、丝带等配材,对组合好的鲜花进行各种不同风格的包装,单手可握,双手可捧。可用于迎送客人、访友、庆典仪式上的献花、馈赠礼品、结婚等场合。)、花篮(可用于馈赠礼品、舞台摆放、厅堂装饰、庆典开幕以及追悼会等场合。)、花插(可用于办公室、餐厅、接待处、饭店前台、会议室等场所)、装饰花(一般用于出席各类大型集会、重要会议、晚会、开幕式、结婚典礼等场合佩戴于胸前、头上、腕上。只需较少的花材和配叶,制作出典雅大方的花型,起到装饰的效果)、和礼品盆花(主要应用于拜访亲戚、朋友时作为礼品)。
此外还有许多与我们生活有关的,比如养生、保健甚至还与风水有关,可以花卉在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啊。
花卉是人类朋友,她不仅美化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感情,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当然我们要爱护花卉,不但是花卉,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各种东西我们都要保护它,为我们人类的生活提供一个美好的空间。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论文 篇2
教学是一个不断置疑、质疑、释疑、再置疑的过程。
为了设疑激趣,引导学生不断思维,课终时紧紧结合教学内容,环绕课堂主题,顺理成章地提出几个供思考或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做到收中寓展,为学习后续课程埋下伏笔。像古典章回小说那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使学生欲罢不能,听了这一课,还想听下一课。设疑不同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所设悬念要恰当适度,不“悬”,学生不思即解,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百思不得其解,也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味盎然,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一堂课行将结束时,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前呼后应,形成对照,使学生豁然开朗。
犹如游人在悠游览胜之后,重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使人重温游迹,倍感亲切,颇有余音绕梁之妙。
一堂课行将结束时,归结全篇,深化题旨,可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一个飞跃。
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的“卒章显其志”的观点,对于做课终结尾颇有借鉴。为了使学生对所听课程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课程结束时,应总结全篇,突出重点,画龙点睛,深化主题,使学生认识产生一个飞跃。也可将各个层次的内容串起来,打个结。由博返约进行必要的概括浓缩,像压缩饼干一样,看起来一点点,泡起来却是一大碗。看来记得不多,实能以点带面所得不少。
一堂课行将结束时,启导引申,以趣促思,使学生兴味盎然,迸发出强烈的志趣。
启导,就是在一堂课结尾时,对如何进行复习,提出些要求,对有一定难度的作业给以必要的启发,对新课的预习给以点拨指导等。引申,就是根据所授内容,用各种方法把问题不断引向深入,由表及里地揭示其内涵和真谛。总结时还要善于寓理于趣,趣中长智。引导学生顺着“有趣——乐趣——志趣”这条环环相扣的“兴趣链”,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进而热爱自己的事业,迸发出强烈的志趣。
一堂课行将结束时,熔德育智育于一炉,使学生思想升华,激情奋进。
教师讲课除了给人以知识外,还应有思想的启示。这种思想启示不是附加于科学内容之外,而是提炼、升华于内容本身。教师讲课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因素,熔德育智育于一炉。同时,根据课程特点,用具有鼓动力的语言使学生的情绪感奋起来,推向浪尖;或用含蓄深沉的话语促人深思,耐人寻味,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反复回味中得到美的享受。总之,结尾无定法,妙在巧用中。绝妙精彩的结尾,可使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留下无穷的余味,久久不能忘怀。
归纳式结课。
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结合课文,对所学内容作一概括总结,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和牢固的把握,增强教学的效果。
朗读式结课。
进入结课阶段,教师可设计一段朗读。朗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也可以是课外精选的,还可以是教师自编的等多方面内容,但要以课文内容为主。这样才能体现出大纲、课文精神。朗读的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朗读的方式可以是一个人的朗读,也可以是一个人的领读,还可以是分角色的朗读。结课的朗读意在加深对课文的感受,这对强化整体认知、培养语感能力、陶冶美好情操等都有重要意义。
拓展式结课。
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除应对课堂上所学内容作出概括总结外,还要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或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这种方法能引起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联想、想像和创造能力。
任务式结课。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当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任务。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技能更熟练。当然,任务的布置应和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布置任务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所布置任务的内容、具体要求、做法、注意事项、完成任务的时间等。
联系式结课。
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可把课文学习内容与以前学过的、内容有内在关联的课文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如《伤仲永》一课结课时可这样设计:人的成长的关键在于后天接受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而《孙权劝学》中的吕蒙,大字不识几个,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美国的海伦凯勒,出生才19个月,就失去了视听能力,不久又变哑了,但她没有屈服于命运,通过顽强学习,这个残疾儿童最终成长为一名作家、教育家。吕蒙和海伦凯勒与方仲永,正好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后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