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状况(共8篇)
农村教育状况 篇1
苏州科技学院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农村教育状况调查
人才,现今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然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又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我过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
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而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农村教育目标的错位
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目标的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农村教育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由于学科结构失衡,学生除了每天的文化课之外,德、智、体、美、劳得不到全面发展。一些学校和家长往往只关注优秀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导致大多数农村学生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苦读之后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同时教育支出是农民最大的负担,很多家庭为此负债累累,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改变,这一现状也很难改变。但农村职业学校和继续教育受体制和农村产业化还不发达等多重条件的影响,还没有发展起来,导致“有校无生”的状况。
农村教育的目标功能定位不准主要体现在:相当部分的农村教育仍然把升学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偏重于智育;在智育方面,不是力图促成学生智力均衡、全面地发展,而是偏重于知识传授。“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几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初中升学率,小学毕业年级会考优秀率、合格率,中小学非毕业年级凭调考成绩进行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记者所在地是一个县城,在初级中学,由于学生大多住校,早晨5:30天蒙蒙亮,起床号就吹响了,6:00便开始了一天的学习,两节早自习过后,再吃早点,而后才开始一天的正式课程。直到晚上9:30两节晚自习后才结束一天的课程。一家外国媒体曾在一篇报道中这样评价中国的教育以及中国乡村学生的生活:“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虽然话语有些夸张,但也充分的折射出我国现在农村教育的体制弊端。
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
中国有800万乡村教师,承担着6600万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可是农村教师数量正在减少。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问题是关键,也是难点。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短缺、学科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学历层次偏低和职称比例失当等诸多结构性问题。
城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造成农村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随之进一步扩大。大城市、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一般县城的教师比乡镇教师的收入高出三分之一或一半,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中西部城市的教师向东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流动,县城的向中心城市、乡镇的向县城流动,而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师,例如四川省德阳市,早在2001年已流出高中高级教师61人,有的骨干教师在参加国家级培训时,就被沿海大城市挖走。
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是一个经济文化重镇,其教学质量在大别山区小有名气,镇上因出过10多个博士而有“博士之街”之称。全镇有2所中学,32所小学,其中5所学校承担了省属教研课题,3所学校承担了市属教研课题。可是2003年春天开学时,镇上的几所初中一下走了8个公办教师,11个代课教师,走的都是教学骨干,无异于釜底抽薪。村办小学的教师流失了77个,接近全镇小学教师的三分之一。由于老师大量流失,一些学校已经不能正常上课。
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农村很多学校,外语、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一些课程无法开设。一些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很难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据相关报道,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 500多元。受城乡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的影响,大量农村教师向城内流动。特别是在一些西部山区学校,年轻有为的教师往往都留不住。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随之就出现了自雇“代教”现象,而由于工资待遇较低,往往是一些高中毕业或非师范毕业生从事“代教”工作,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农村教育的滑坡不言而喻„„
读书无用论回潮导致辍学率反弹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潘云良向媒体记者提供了一份题为《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2000年,国家宣布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2年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8.6%和90%。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辍学率出现了较大的反弹。
虽然我国宣布在2005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实际上到2005年,在我们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实现。学生失学常有发生,特别是在初
一、初二两个年级失学较多。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贫困,少部分是家长不重视教育,特别在打工浪潮涌动的今天,学生辍学打工的现象较多。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
在调查中,当提及农民孩子应该多读书考大学多学文化时,有的农民说:“读书有啥用,花钱又多,将来也不分配,还不如在家种地放牛,或者出去打工,早点赚钱呢。”这是大部分农民思想的突出表现,农民之所以有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同时他们对现代就业制度不了解,认为大学不分配,上大学没用,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即使几年大学后仍旧找不到工作。怀有这种思想的农民在教育子女时,就会灌输这种思想于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头脑之中,使那些孩子对读书失去兴趣,读完小学或中学就辍学回家了。
也有许多农民是非常看中读书的,希望子女成才,能出人头地。他们教育子女要好好学习。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他们的收入低而教育费用又在不断上涨,让许多农民深感供养一个初中生都有一定困难,许多农民甚至无力供养,导致一些孩子不得不辍学。供一个初中生就更吃力了,更何况供一个大学生呢!农村的经济条件会使许多孩子无法圆了他们的大学梦。改变农村的经济现状尚有一定困难,但读书的费用是否能降低到农民的平均经济水平所能承担的范围之内,这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调查发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辍学情况为:小学阶段辍学率几乎为零;小学向初中过渡时,有一部分学生流失;辍学主要发生在初中阶段,而且辍学率随着年级的增高呈递增趋势,初三为辍学高峰。
据统计,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一些初中毕业后无学可上的孩子,有的甚至是未成年人,便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目前在农村流传着“要打工,上初中”的思想,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均认为学历不用太高,只要会写几个简单的字,认识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由于现在一些大城市的工厂在招聘工人时一般都会把学历限制指定在初中毕业,所以,很多学生和家长似乎在此看到了一个日后生存的标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农村令同村人羡慕的已不再是家里有几个男孩的家庭,而是家中有几个女孩外出打工的家庭,女孩一般不会惹事,大部分工厂的工作都适合女孩去做,所以,在农村十四岁左右的女孩辍学外出打工接济家庭经济已成为农村一个主要的打工趋势。
发展农村教育 改善农村教育现状
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教育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贫困地区的经济得不到发展,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想方设法突破教育经费极度短缺这个农村教育瓶颈,因为,有了钱,农村中小学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更靠近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有了钱,农民子弟就可以不因贫穷而大量辍学;有了钱,农村教师就能安居乐业,心无旁骛的培育下一代;有了钱,农村教育的各项改革就容易顺利实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温家宝总理说,一是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继续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提高保障水平。适当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认真落实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在试点基础上,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普通高校招生增量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温家宝指出,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抓好三项工作: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和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二要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补贴制度。三要加大教育事业投入。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将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地方财政也都要增加投入。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这对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初步实现小康的政府财政而言,适当向贫困地区实行倾斜是有可能做到的,而对于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全面推进现代化的事业则是千秋功业。
农村教育状况 篇2
目前, 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但也面临着一些亟须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1.继续教育经费缺保障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但因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政府对农村教育关注不够, 导致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 许多农村小学经费异常紧张, 正常的办公经费都无法保障, 就更谈不上帮参训教师报销必要的继续教育费用了。而且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出身于经济并不宽裕的农村, 家庭经济基础薄弱, 收入原本偏低, 再加之过高的几乎由参训教师全部“自理”的继续教育费用, 导致农村教师入不敷出, 负担加重, 不少教师最终只能被迫放弃继续教育机会, “望学兴叹”。可见, 继续教育经费无疑成了广大农村教师一笔巨大的经济开支,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继续教育资源环境差
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为民转公和代课教师, 常常是肩挑教学、家务、农活三副重担, 都在超负荷工作着, 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等去接受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况且, 目前的继续教育大部分又多为非脱产形式, 而很多小学师资紧缺, 教师都是包班上课, 外出学习势必影响教学, 所以继续教育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及其隐含的矛盾冲突就必然成为他们不得不要首先考虑和面对的现实问题。而且, 农村小学大多地处偏远, 比较分散, 受地域、经费等硬件制约, 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严重贫乏, 除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几本资料外, 其它资源廖廖无几, 上网学习更是天方夜谭, 从而严重影响到教师的继续教育。
3.继续教育认识水平低
受农村信息闭塞等地域环境的影响, 一些基层学校和教师不仅继续教育观念落后, 不认同继续教育是教师接受终身教育的必要, 是时代和国家对教师的新要求, 反而错误地认为参加继续教育会影响教学, 而且认识肤浅, 他们即使勉强参加继续教育, 往往也多是为了获取一纸证书以便履职晋级。因此, 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态度不端, “为学分而学, 为过关而战”, 不重视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效果, 敷衍了事。
4.继续教育管理“缺位”
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需要靠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有机协调来保证。但由于教师继续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 部分领导认识还不到位, 以致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混乱, 监管不力, 运作困难。
其一, 教师在接受教育主管部门及政府其它部门多头管理且相关部门统筹缺失的情况下而不得不参与来自方方面面的种种继续教育培训, 重复培训, 资源浪费, 负担加重。
其二, 有些相关教育机构把教师继续教育当任务完成而管理松懈、自流放任, 个别部门甚至唯利是图, 把它作为部门创收的财源和手段而交钱发证, 导致很多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无非是交“钱”换“证”, 从而丧失学习动机, 进而影响继续教育成效。
其三, 现有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运作困难, 尤其是县、乡两级人员能力有限、课程设置不合理等, 难以满足教师继续教育需求, 以致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即使校本培训往往也因引领不力或学校继续教育环境的缺乏而难见成效。
其四, 有关教师继续教育的配套考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考评仍是传统学院式的纸笔考试评价, 考试管理松散, 且多为开卷考试, 只要按时参“考”会“抄”即能顺利过关领证, 以至于来不来培训, 看不看教材, 听不听辅导无所谓。不仅如此, 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没有把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常规管理和考核, 缺少延续性跟踪服务, 导致继续教育基本沦落成为一种终结性教育, “证”到手之际也正是继续教育学习结束之时, 以致于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激发, 后劲不足, 继续教育的可持续性差。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建议
1.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确保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稳固性。
199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 多渠道筹措, 在地方教育事业经费中专项列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人均基本费用标准。”所以, 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以及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继续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各地应将必要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特别是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并按属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单独列支且专款专用, 中央及地方政府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大对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 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步伐。
2.构建新型培训体系, 确保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历达标任务的基本完成, 应将以学历补偿提高为重点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转向以业务提升为主的继续教育, 建议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由中央财政设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专款以支持。
立足农村及农村中小学教师实际, 积极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使农村教师在自家门口便可以参加学习, 如集中联片培训、校本培训等。可以将教师按地理区域以乡镇中心校为圆心划片开展联片集中继续教育, 实施名师“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对农村教师传、帮、带。强化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培训, 切实解决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工学矛盾, 减轻教师负担, 确保实效。大力推进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 利用并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势, 推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方式的变革。
各级教师继续教育机构要强化内部管理, 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培训教师的“施训”素质和能力, 并要积极研究开发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多样化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资源, 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 多样化, 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学习需求和选择。要坚持学用一致、学历和学力并重的原则, 除学历补偿提升教育外, 还应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等非学历的学力、技能教育。
3.构建质保机制, 确保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其一, 管理体制。教师继续教育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地进行, 需要通过完善的组织制度来实现。要理顺管理体制, 明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责任制, 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 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并组织实施教师培训, 杜绝多头管理、重复培训和乱办班、乱收费。培训机构是教师继续教育组织的主体和继续教育培训的直接实施者, 其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和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继续教育的质量, 所以, 应完善和加强县—乡—校三级培训网络的标准化建设, 尤其应大力提高县、乡两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运作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与统筹, 强化其师资建设。
其二, 激励机制。要加强有效的评估激励制度建设, 可将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资格证书再认证、教师职务评聘等管理制度相结合, 形成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使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得以激发和持续。
其三, 考评机制。加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监管, 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机构资质认定和质量评估制度, 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质量考评指标体系, 以多元并举的考评形式来调动广大教师学习的积极性。继续教育考评可以把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相结合, 侧重过程考评, 并且过程考评还应着重看教师在继续教育学习中的参与度、积极性、主动性、行为表现以及努力和进步程度等。
4.营造学校文化, 确保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性。
目前, 农村中小学普遍缺少促进教师继续教育的学校文化, 教师对继续教育缺少主体意识, 往往是在学历补偿、提升后, 不再主动进修学习。因此, 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 增强全面推进继续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政策上大力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和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 确保教师继续教育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足够的经费等, 营造浓郁的学校继续教育氛围, 并积极引领教师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明确继续教育目的, 端正继续教育学习态度,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变重形式为重实效。
摘要:分析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出现的经费保障缺失、资源环境差、认识水平低、管理“缺位”等现实状况, 从建立经费的长效投入机制、构建新型培训体系、构建质保机制、营造学校文化等方面对加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以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师资队伍。
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状况浅析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问题
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是我国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目前,对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必须作具体分析,要考虑主客观的诸多因素,这是因为学校体育的目标与管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的体育意识、物质基础、师资数量和质量,地区差异和传统习惯等一系列问题。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和主观的原因,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农村学校体育的实施,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据调查了解,社会上很多家长,一方面崇拜象李宁这样的体育明星,另一方面却不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认为搞体育“出息不大”或“没出息”。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2、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少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3、把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人们往往认为一个单位,一个人在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是体育效果好,而对体育教学的质量问题不十分重视。当然,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共同点都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不同点是,体育教学主要是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竞技运动,主要是通过训练和比赛,提高运动成绩。体育教学和竞技比赛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概念不同,目的任务也不同,只不过体育比赛容易见到效果,由于这种功利主义的片面认识,往往导致注重比赛,忽视了学校体育教学。
4、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乡镇中小学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村小和村办联中),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5、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小学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乡村学校,发展城镇和农村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目前事实恰恰相反,我国广大农村学校财力不足,体育教师奇缺,同时因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专业思想不巩固,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结构来看,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极少,很多是兼职或代课教师,对制定各种体育计划和如何上好体育课都有一定差距,更谈不上改革创新。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阻力和消极因素。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大张旗鼓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教学与训练,促进人体结构和肌肉完美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情感、情操和审美观念,从而培养社会的合格人才。
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同社会各届人士和家长密切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地宣传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体育的社会价值,加速推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使全体公民有积极参与的意识。
2、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三育”或“五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对学生体育具有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心理定势,几十年之后,他们将分布在社会的各条战线和做了家长,这对增强整个社会体育意识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意义是深远的,是一项迫切的教育任务和长远之计。
3、加强监督职能:⑴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要“曝光。”⑵群众对领导重视体育的態度及落实的措施进行评价。⑶学校体育工作列入督导检查重要内容,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赏罚分明。
4、体育工作列入学校全面工作的评估条件,克服单纯以升学评价学校的不良倾向,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发现和培养乡、村、联中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得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⑴动员鼓励中学生积极报考体育院校,不断充实教育队伍,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积蓄后备力量。⑵建立县、乡、村三级辅导站,定时定点辅导,建立乡村联系点制度,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工作水平。⑶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们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如美学、音乐、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就能从各个学科体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融化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去,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地创新和发展。⑷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三、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因而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当代学校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式,使师生耗费最少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最优化要求全面考虑教学和教育的规律、原则、形式、方法、现有条件及所教班级和个别学生的特点,井在此基础上使教学教育过程能按既定标准发挥最有效的(最优的)作用。最优化不是某种特别的教学方法或方式,而是教师在按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教育过程,自觉地、有科学根据地(而不是自发地,偶然地)选择具体条件下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思索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局面。
农村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篇4
调查地点: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
调查对象:铜盂镇胜前新村渡仙里部分村民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2010年1月至2月份,我们围绕“农村义务教育状况”这个课题在潮阳区铜盂镇胜前新村渡仙里进行了调查。
铜盂镇胜前新村渡仙里,一个大约有八百多人的小村,村里的人思想较为传统,多子多福,生个男孩好传代的思想比较多,在几年前大多以打渔为生,随着轻工业的发展,近几年多向工厂(如制衣厂)发展。根据这次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农村义务教育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在这次调查中,接受调查的有80%是90后的村民,但却有39%的人对国家的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
程度仅在于听说过,17%的调查者不清楚,说明义务教育的观念与相关法律法规还没得到足够的落实,国家的相关部门应多加强义务教育的宣传力度,加深其在农村居民心中的印象,使义务教育的观念与相关法律法规得到普及。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依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每年开学前,地方政府必须向其辖区内的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督促其监护人带领儿童按时到校报到入学,把好入学关,从源头上防止儿童辍学。
二、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在这个小村里失学的状况还是严重的,有很多适学青少年被迫辍学,而根
据调查了解,辍学的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付学生的学费以及生活费,这种情况在农村更明显,农村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很多家庭经济都有一定的困难,倘若一些家长有不太明智,他们的孩子往往只有无奈的离开学校。2,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持有悲观态度,认为自己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大学出来后还得自己找工作,还不如现在就找,于是就早早的离开了学校,另谋生路去了。或者是被他们的父母带回家当劳动了去了。3,因在学校严重违纪而被学校开除的及其它原因离开学校的也占一定的比例。而为了避免辍学现象的发生,除了第一点所说的加强法律宣传力度,国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而且投入过程要透明,宣传力度要到位,使村民们知道可以通过政府的资助来解决辍学孩儿的上学问题。
三、在调查中有24%的被调查者认为免除学杂费并没有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有60%的被调查者反映这一政
策减轻了一定的家庭负担;有15%的被调查者认为免除学杂费对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起了很大的作用。这说明减免学杂费这一项政策在总体上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减免学杂费对农村的普及义务教育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家还应该帮助乡村提高经济发展,这才是从根本上减轻村民家庭经济负担,解决孩童辍学的措施。
四、根据调查,在减免学杂费后,有89%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存在着变相收取费用的现象;而只有1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没有存在变相收取费用。而在这一政策是否落实选项中有50%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一项政策得到较好的落实,并起到一定的作用;有30%和15%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一政策落实得不是很到位和不到位,且有待提高;这说明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任感和交流还不够,也同时说明学校的财务状况还不够公开,家长未能及时掌握学校的一些最基本的财务状况。也说明了国家政府对政策的实施与监督还不够到位。
五、这次调查也发现了关于教师的系列问题:在调查者中有65%觉得教师质量一般,还有一些调查者认为
真正负责任的老师不多,老师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在农村学校师资总体不高,队伍不稳,是农村中十分突出的问题。而且教师待遇差、工资低,导致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还有一些教师的素质不高,不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没有专业系统的教学方式······还有,教学设施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从60%的调查者认为教室、教具等教学硬件有待改进和提高看出,虽然近几年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伴随着大量财政的投入,大部分地区的基础教学设施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当对于那些相对于落后偏远的乡村,教学设施还是比较落后教学环境还是比较艰苦的,国家政府还需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类落后的教育设施,为义务教育在硬件上做好保障。
关于农村儿童教育状况的调查问卷 篇5
您好,我是山东理工大学的学生,此次调查是为了了解咱们农村人的受教育情况,以便我们能够提供更好的帮助,希望您们配合,谢谢合作。
1.您是被监护人的()
A.妈妈B.爸爸C.奶奶D.爷爷E.同学F.其他关系
2.您孩子现在的学历是()
A.小学以下B.小学C.初中D.高中以上
3.您对读书考学的态度是()
A.很重视,一定要尽全力让孩子把书读好B.比较重视,学习差不多就行了
C.无所谓,孩子想读就读,不想读就算了D.不重视,读书没用
4.您生活周围上学的孩子男孩子多,还是女孩子多?()
A.男孩子B.女孩子C.基本一样多D.不了解
5.您认为孩子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可多选)
A.读书是为了以后更好地挣钱B.读书是为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C.读书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D.读书是为了学知识、明道理
E.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F.其他
6.您了解当前国家关于义务教育的政策吗?()
A.非常了解B.比较了解C.一般D.不太了解
7.你认为教育应该是()
A.识字就行B.完成九年义务教育C.读到哪算到哪D.终身教育
8.您认为你孩子所在学校条件如何?()
A.很好B.比较好C.比较差D.很差
9.您认为部分孩子不愿上学的原因是?()
A.家庭问题 B.学校问题C.孩子个人原因D.其他原因
10.您还想让学校添加一些什么样的课程?()
A.识字,数学类的课程B.美术,舞蹈类课程C.生活常识类课程
11.您对您现在的受教育程度感到是否满意?()
A.很满意B.比较满意C.比较不满意D.不满意
12.您怎样权衡读书学知识和外出打工赚钱()
A.现阶段读书比赚钱重要B.现阶段赚钱比读书更重要C.两者都无所谓
13.您认为改善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着力点()(可多选)
A.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规划和投入,加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配套建设与管理
B.合理调整教育布局,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C.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D.关注贫困生与农村留守儿童
E.增强农村教材的适用性,教材的编写要与就业紧密联系
F.加强新农村建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需要增强农民的教育意识
H.其它
农村教育状况 篇6
留守儿童,这是一个醒目的社会话题。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在农村里发生的事情总会引起我的关注。近一个星期我自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和生活状况做了一个简单的实践调查,对现在村里留守儿童的情况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新农村建设计划的不断推行。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关注。但是城乡收入的差距却在各种政策出台之后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不满足自己现有的生活水平,尤其是一些有孩子的父母,为了改善、提升现有的家庭经济状况,给自己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于是,农村的许多家庭,就出现了父亲外出务工,留下自己的孩子和照顾孩子的母亲;更为甚者是父母双方双双外出务工,留下自己的孩子,将孩子放在孩子祖父母哪里照顾或者是亲戚那里亦或者放在临时监护人哪里照顾。就这样,一大群缺乏家庭温馨的儿童便逐渐的进入我们的视野之中。渐渐的,他们身上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引起的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一个让他们不想接受的名字——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在农村变得越来越多。但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却没有随着他们人数的增加而有所改善。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他们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都出现了诸多
问题。
中国有句老话“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但是,真多留守儿童而言。父母一方或双方进城务工,导致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最本质的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有时候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是因为彼此天各一方,对留守在家子女的教育也无能为了,时间久了,便陷入有心无力的地步。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的父母连与子女最基本的联络、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或者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或者数年不回家,也不知道家里的境况。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导致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被祖父母或是亲戚或者是父母离开时指定的临时监护人取代。在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祖辈都是文盲,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只能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长此以往的这样,就会出现一个极端现象: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父母回到家中,这种情况也是经常发生的,外出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在家的子女照顾不周,内心都会有愧疚之心,为了弥补自己无法在家照顾孩子的错误,补偿自己的孩子,他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要,因此,一些留守儿童就变得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将自己的孩子委托给亲戚或者一些别的人监护,则会出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态度更多的是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
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担心管教太多会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就这样,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而在家监护孩子的人无法起到父母的作用。着导致了留守儿童中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在我的调查中,留守儿童有两种极端情况:一部分留守儿童,他们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甚至他们的一些行为让人不可理喻,在家里从来不听从管教,经常流连于玩吧、游戏厅等一些风气不好的场所;而另一部分留守儿童,他们很体贴父母在外工作的辛苦,懂得自立自强,在平时主动承担家务,有很强的自律性,是邻居眼中的好孩子。
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情况也难以令人满意。在中国这个应试教育的大政策下。以分数论成败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尤其在一些农村学校,用分数评价学生的优劣,以分数评定教师水平高低的情况无法根除。这样就使得一些留守儿童被认定为是无法教育的差生。而这些长期留守的儿童紧紧是因为长期见不到父母,产生了强烈的思亲情绪,这导致了他们上课思想停滞,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这本不是他们的错,可是,由于老师的错误评价,他们被彻底的打上了劣等生的标签。于是,他们翘课、逃学,甚至学习他们的父母,休学外吃打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是他们父母最不想看到的结果。也有一些留守儿童,很珍惜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知道自己的学费是父母在外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他们真正做到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们用自己的怒力,证明自己是可以做到别人可以做的事情。他们在老师的眼中是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受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欢迎,更是一部分学生的榜样。
相比较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令人堪忧,他们的家庭生活状况一般与同龄人家庭的生活相差无几,有些地方甚至远超同龄人。他们有自己的特有的生活。祖辈一般都会宠着他们,尽力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而且,没有不疼爱自己孙子孙女的祖辈。而且,在父母回家的时候,他们的各种物质需求是不会被拒绝的。所以,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不需要我们过多的担忧。离开了父母,他们的生活水平依旧可以保持在父母离开之前。只是,生活让他们过早的明白自立。明白了生活的各种艰辛苦楚。
关于留守儿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他们的各种生活。因为自己的时间和能力有限,我的调查也仅仅局限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家庭。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共同出力深挖解决。也许,我们的政府可以制定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也许,当地的学校真的能够贯彻国家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防治,让留守儿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也许,我们的社会会出现更多的爱心人士关心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留守儿童的出现不是我们可以阻止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留守儿童出现后如何正确、高效的解决留守儿童所带来的各种
农村教育状况 篇7
(一) 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
教师基本情况主要从学历结构和学科结构两方面进行调查, 教师中大专和中专 (中师) 学历占了绝大多数, 本科学历教师占8%, 硕士及以上学历没有, 73%的教师接受过专科教育 (多数教师接受的是函授、网络教育等形式的成人专科教育) , 层次整体偏低, 必然会导致教学水平、教研水平和科研水平的低层次。
教师中语文、数学两大学科教师占76%,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为4%;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师较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 折射出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 特别是能够教授英语、信息技术、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的专业教师较为缺乏, 一些新增课程如科学等学科的教师也严重缺乏。从访谈中得知, 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 相当部分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对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提高质量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应有的重视, 日常教学管理及学科教学还囿于传统方式, 教师包班的情况为数不少。
(二) 设施建设现状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农村教育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问卷中作了相应的调查。贵州是最早进行远程教育试点的省份之一, 在被调查的各所小学, 远程教育硬件设备的配置基本完善, 少部分学校已拥有计算机机房和相关的多媒体硬件设施, 但总体情况是拥有计算机数量较少, 基本不能满足日常教学、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需要, 同时普遍缺少相关学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支持, 教学课件和应用软件较为匮乏, 90%的信息技术教师属于兼职教师, 2/3的教师没有计算机使用, 软、硬件投入均不足 (远程教育设备除外) , 培训投入有待提高。
(三)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1. 教学媒体设备应用
教学媒体设备的应用是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出发点, 媒体设备的状况及使用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关系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也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的效益, 所以教学媒体设备必须提高使用率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2]。本次调查主要从幻灯等传统设备的应用、远程教育设备、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室和校园网及互联网等六个方面进行, 结果如图1所示。
由于远程教育手段在全省的普及推广和互联网络的普及, 分别有46%和48%的教师会基本操作, 而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教室有近2/3的教师不会, 值得关注的是幻灯等传统教学设备只有17%的教师会操作 (含能熟练掌握的教师在内) , 远远低于其他相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反映了当前农村小学教师对传统教学设备应用的不重视的整体情况。
2. 教育技术手段应用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环节之一, 教学设计过程中运用远程 (网络) 教学资源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它突破了以往教师个人凭教科书或参考书备课的历史, 通过远程教育手段和互联网络实现了最大限度的教育资源共享。
当前, 在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广大教师已进行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实践, 从应用的情况来看,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大促进了各学科课程改革的深化, 优化了学科教学过程, 提高了教学效果。根据图2显示的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教师中仍有46.1%的教师从未进行过信息化教学设计;高达89.3%的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没有应用过任何远程 (网络) 教学资源, 体现了教师们在这一方面的能力处于较大的劣势状态;近27.7%的教师没有应用过PPT教学课件进行教学, 有68.4%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应用过除PPT以外的教学课件。
在随机访谈中发现, 大多数教师虽然知道“教育技术”这个名称, 但对其涵义却没有深入的理解, 多数教师将“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混为一谈。
3. 教育软件应用
教育软件的熟练程度主要从教学数据统计、PPT课件制作、教学网页制作、多媒体软件、网络资源搜索和电子邮件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调查, 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
在教学软件的熟练程度方面, 会操作程度最高的是教学数据统计, 程度最低的是教学网页制作工具和多媒体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可知, 多数教师对教学网站、教育Blog等新一代教学手段, 普遍缺乏了解, 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相比较, 教育网站、教育Blog等新技术手段不受时空限制, 师生互动性好, 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 是改善教学质量理想的新一代教学工具, 同时也是教师之间充分交流的信息平台, 是现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有力补充, 很有必要加强教师这方面的训练。
二、现状分析
(一) 优势
1. 相关部门的重视为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全面提高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 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育部出台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并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 发布“教育技术培训大纲”和《教育技术考试大纲》, 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贵州省教育部门领导下, 联合省内外优质资源有序地在全省范围内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为普及提高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积极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三新一德” (即教育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 为主要内容在全省开展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中, 将教育技术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2. 较大规模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积累了基础
近两年以来, 按国家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 贵州省通过多种模式进行较大规模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省级培训, 并利用北京大学远程教育的优势, 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培训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储备了相当数量的师资资源,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 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促进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向前迈进
在当前农村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 要使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能够得到有效应用, 关键是解决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问题。作为最早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省之一, 几年来, 远程教育设施大面积投入建设, 远程教育资源不断积累以及远程教育方面人才储备, 为贵州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二) 劣势
1. 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不足, 教育技术应用整体滞后
信息技术教师是推进农村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力量, 但信息技术教师数量少、分布不均,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完全正常开设, 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方面不能得到正确、有效的指导, 教师们对信息技术及应用技能掌握程度较低, 造成教育技术应用整体滞后的状态。
2. 地域环境严重限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
自然地理因素也是影响地区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贵州农村大多深处内陆边远地区, 自然环境较差,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导致区域教育技术应用受到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缺乏教育技术应用的“内在生长力”, 长期以来形成了低水平无序成长的恶性循环和对培训的强烈依赖性。
3. 教学设备的不足成为教育技术应用的瓶颈
虽然远程教育设施投入建设, 但经过几年的高强度使用, 一部分已经自然老化, 一部分虽然还在使用但相对比较落后, 且数量不足, 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求, 教师们因此逐渐形成因为设备的缺乏而不再考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也使教师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可以不掌握教育技术领域的知识。
4. 教育资源缺乏严重制约着教育技术应用的发展
农村教师最为苦恼的是没有现成的资源供他们应用。首先, 虽然网络平台上有着成千上万的资源供人们获取, 但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 经过千辛万苦找到的资源往往还需要修改后才符合要求;其次, 他们教学负担繁重, 已经很少有精力投入其中, 也不愿意为此花费更多的时间;再次, 由于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低下, 缺乏主动搜索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 造成农村教师在教学资源方面的匮乏, 与教学设备一样越来越成为教育技术应用的瓶颈之一。
三、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思考
(一) 培训前的起点与定位
培训是快速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必要手段之一, 农村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学习培训, 要通过培训让教师得到较大的提高, 培训起点的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他们基本没接触过, 因此要从他们的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 紧密联系新课改, 展现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定内涵。
其次,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强调技术与课程理念的整合, 就贵州目前的情况, 教师们对技术本身掌握程度较低, 技术的培训仍不能忽视, 培训的起点应该设置在信息技术基础及初步使用上。
再次, 教师“内在生长力”的培训也不容忽视, 为保证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实际不脱节, 培训内容的设置必须紧紧依靠起点的分析, 定位于帮助学员选择适合的技术和工具、帮助学员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员形成媒体资源选择、应用及资源开发的能力, 从而促进教师“内在生长力”的形成。
(二) 培训中的过程与方法
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培训中应当让学员形成一条比较清晰的主线, 将教育技术能力整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
首先, 培训过程以完整的案例为基础循序渐进, 注重学员在参与中体验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过程。案例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 案例呈现让教师容易接受并积极参与培训过程, 以教学案例为依托来展开培训更适合学员进行学习, 能够较为自然地迁移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
其次, 培训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交替进行, 通过案例教学、教案设计与作品创建、个人练习与小组研讨、全班交流与经验分享、活动体验与课后反思等多种活动, 引导学员积极参与, 全面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三) 培训后的跟踪与支持
培训后跟踪是检验培训成效的关键, 培训成效的评价包含多方面, 通常用培训的课程体系、师资体系、管理体系、培训总结及培训材料积累来反映培训工作的质量, 用现场满意度调查、知识考核、写学习小论文等方式体现培训效果。但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效果并非三两天就可以得出结论, 通过上述方式来判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否切实有效并不科学, 作者认为应变以往的直接评价为跟踪支持, 在跟踪支持过程中进行评价, 在评价中不断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影响。
四、总结
农村教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农村教师能力提高是很大也很复杂的社会问题, 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关注解决的问题, 虽然各级教育机构、各教育单位或组织都在关注并帮助农村教师提高能力素质, 但从目前的成效来看, 相对而言, 仍然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和调整的地方。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 首先要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教师和农村教育的具体情况, 以及地区间、层级间的差异, 从农村现有教师的实际出发, 在政府部门和主管机构的指导下, 从已有的教师能力素质提升活动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改进不足之处, 大胆创新, 系统性地、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有甄别地供给农村教师教育和培训的资源, 在此基础上, 建构起新型的农村教师教育体系,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从而整体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摘要:为了解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状况, 有针对性的通过培训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对参加贵州省“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 分析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优势与劣势, 进而探索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参考文献
[1]卢东霖.江苏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软件导刊, 2007 (22) , 40-42.
[2]王小宾.影响教学设备使用效益的基本因素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 (4) , 52-55.
[3]杨晓丽.建构需求导向的农村教师教育体系[J].社会主义研究, 2006 (6) , 48-50.
[4]罗树华, 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农村教育状况 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需求;教育对策
随着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种种原因,在心理上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社会也逐渐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当做社会发展的新课题,将留守儿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其心理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
一、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需求
1、渴望独立,提高自我调控能力。独立自主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后续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鸟儿大了,总会离开妈妈的怀抱,留守儿童由于离开爸爸妈妈的庇护,很多问题不能依靠爸爸妈妈,只能靠自己。同时,留守学生处在向成人过渡的阶段,个体逐渐走向成熟,渴望独立处事,做小大人。
2、向往交友,扩大交际范围。在家中,孩子和爷爷奶奶存在“代沟”,共同语言少,孩子大多数时间沉浸在电脑或电视中,与现实生活脱节。他们希望和朋友玩耍,倾诉苦闷与疑问。他们渴望和好朋友交往和生活。
3、期盼优秀,夯实文化底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少孩子很懂事,知道体贴爸爸妈妈。孩子们希望自己的成绩优秀,希望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希望以优异的成绩向爸爸妈妈汇报,让爸爸妈妈在外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4、祈望活动,丰富精神生活。在学校,学生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听讲、作业、复习、考试,每天所听到的教导,就是认真听讲、遵守纪律、完成作业、刻苦学习,生活里只剩下了学习书本知识,只有争取考出好成绩。家长和学校形成共识:“学习不好,什么都不是。”孰不知,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好动,爱玩,希望参加多姿多彩的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二、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需求及教育对策
1、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想要从社会的角度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仅仅靠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强调农村父母在监管、呵护、教育方面的责任,保证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另外,还要加强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提高农村儿童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以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农村儿童的素质培养,增加课外活动开展,注重其良好性格的形成。此外,当前很多农村出现了“代理家长”、“托管中心”,对此类托管管理的方式进行法律明确规定,限制其行为,从而保护留守儿童在良好的教育下健康成长。
2、强化农村教育师资力量。当前,我国农村教学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普遍存在教师文化知识匮乏、教学忽视德育培养的现象。因此,想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重视智育德育共同开展,注重学生心理辅导,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帮助其摒弃不良的思想意识,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让留守儿童的心理正常化。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班会,让学生以发言的形式进行自我表述,增加留守儿童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过程,养成善于表达、乐于融入集体的思想意识。
3、加强父母的情感呵护。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点在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父母对于孩子没有足够的教育意识,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就是父母的责任。因此,从父母的角度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例如:父母每天与留守儿童通电话,问及其学习和生活情况,给予足够的关心;定期给留守儿童邮寄衣物、学习用品;注重和班主任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现状。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避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4、组织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孩子面对的是两个世界:一是知识的世界,一是生活的世界。两个世界达到完美结合,孩子们才能对学校生活有所向往,有所不舍。提供形式多样的活动供他们选择,让他们不同的兴趣得到满足。众所周知,孩子们整天毫无目的的蹦蹦跳跳、吵吵闹闹,这并不是有益的活动。老师应有组织的介入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的体验中真正地对世界、对生活、对情感、对自我有所认识,进而达到促进孩子们的情感發育和世界观的形成。
5、加强学校的主导作用。学校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因此,要解决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要发挥学校的关键作用。首先,学校应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寝室管理制度、食堂卫生制度。其次,教师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另外,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比赛及安全教育等活动,潜移默化中强化其自尊、自立和生存能力。
6、设立“亲情热线”。在学校设立“亲情热线”,弥补留守儿童感情上的需求。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开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交流,有条件的地方可开设专线电话或电子邮箱。借助“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话,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
笔者目前关于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和心理需求满足的研究,只提一些经验的对策与建议,至于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教育和监护的完整体系如何构建,这些问题尚未做深入和充分的论述,所以,今后的相关研究将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研究方法力求多样化,研究的主体力求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