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的异化及其消解

2024-10-16

论技术的异化及其消解(共4篇)

论技术的异化及其消解 篇1

论技术的异化及其消解

技术异化是指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和控制自然的过程中,技术反倒成为一种控制和奴役人的力量以及它所引发的人类生存危机.从深层次的`原因来看,技术异化缘于理性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以及制度的异化.消解技术异化的关键途径在于技术回归人文.

作 者:谢胜旺 张慧民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81刊 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2(6)分类号:N02关键词:技术 异化 理性 人性 社会制度 人文

论技术的异化及其消解 篇2

(一)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概念

“诊所式法律教育” (Clinical Legal Education) 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逐渐通行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式, 是对美国标准案例教学法反思的产物。其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之处在于:在法律教育中引入医学院学生临床实习的教学手段, 倡导学生在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具体而言, 诊所式法律教育 (或称法律诊所) 是指在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诊所”学生通过代理真实的案件, 为案件当事人“问诊”案情并开出“处方”的实践性教学方法。

(二)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特征

法律教育自其产生就存在职业培训和学术研究两种目的差异, 有学者称之为法律教育的二重性。[1]而我国传统法律教育概念化、教条化的色彩浓厚, 学生接触真实案件的并亲身参与体验的并不多, 在法律职业教育方面呈现出先天不足的状况, 诊所式法律教育所具有的某些特征能够填补这些不足。

第一, 主体性。主体性是指学生以“主人翁”而不是“旁观者”的角度参与案件争议的处理。具体而言, 学生主动向案件当事人了解案情、会见当事人、为当事人代写诉状、整理证据,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以“准律师”的身份亲自出庭给案件当事人辩护。

第二, 真实性。“真实性”并不是指学生能够接触到来自生活中的真实案例, 即案件来源的真实性。其是指学生设身处地参与案件处理的全过程, 即从谈判接洽到案件争议解决都由学生“主导”。真实参与案件争议的解决能够使学生脱离书本的桎梏, 在社会环境中各种困难的磨砺下形成独属于自身的办案经验。

第三, 实践性。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以此能准确地传达“实践性”所包含的真意。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的各种知识并非无用, 只是缺少在具体实际案件中运用的机会。具体而言, 学生在法律诊所中为当事人想方设法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过程, 这使每一个生硬、晦涩的法条都有可能成为打开案件突破口的“钥匙”。

二、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困境

2000年9月在美国福特基金的支持下, 北京大学等7所大学开设了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课程。诊所式法律教育因其自身特点吸引了众多法学院的关注。截至2011年10月, 全国已有144所法律院校加入了法律诊所专业委员会, 其中有80余所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相关课程。[2]虽然诊所式法律教育已经获得了广泛认同, 但是其终究是一种“舶来品”, 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显露出诸多“水土不服”的现象。

第一, 缺乏重视。我国法律教育受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的影响较深, 通常采取讲座式的授课方式, 在教学内容上更加倚重于理论教育。这种偏好使有部分教育者轻视“法律诊所”。虽然他们认同法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但他们同时也认为这些实践技能能够在学生日后的工作中习得, 因此并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

第二, 经费不足。诊所式法律教育要开展实践性课程, 学生办案需要有固定的场所, 为当事人办案也会产生出行费用。诊所教师在很多院校都是兼职, 如果诊所教师没有工资, 办案的积极性就会有所缺失。从诊所课程实践看来, 学生和教师的必要费用长期得不到相应的支持, 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第三, 制度缺失。我国现行的律师法以及三大诉讼法对律师的诉讼权利做出了特别的规定, 这些规定使学生无法进入实际的诉讼。

三、诊所式法律教育困境之消解

为了应对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现实困境, 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转变观念。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老观念。美国的法律教育多为本科后教育, 学生普遍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我国法律教育的起点是大学本科, 学生大多年纪较轻, 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 因此学校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是“对症下药”, 并非是人力物力的浪费。

第二, 多渠道筹措经费。面对诊所式法律教育经费方面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解决。首先, 国家可以效仿美国福特基金会模式, 通过财政拨付, 成立诊所式法律教育专项基金。其次, 法学院可以从每一年的预算中为诊所式法律教育预留一部分资金。最后, 加强对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宣传, 争取一些社会捐赠。简言之, 政府拨一些、自己存一些、社会捐一些即可解决。

第三, 制度借鉴。学生代理案件的“身份”问题可以借鉴美国“无执照特许出庭者”制度。无执照特许出庭者制度是指法院制定出庭规则, 在规则中确定各类标准和要求, 赋予学生“无执照特许出庭者”的身份从而出庭辩护的制度。[3]因法院对诊所学生的出庭资格具有最终认定权, 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正当身份出庭辩护还可以加强高校与法院之间的合作。

摘要:诊所式法律教育因其自身特征而倍受重视, 十余年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因诊所式法律教育最初由美国传入, 这一“泊来”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显现出一些现实困境亟待解决。

关键词:诊所式法律教育,特征,困境与消解

参考文献

[1]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兼论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2 (6) :33-44.

[2]刘英俊.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十年反思[J].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 2011, 02 (6) :32-36.

论技术的异化及其消解 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心灵;异化;消解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科學不仅直接或间接地生产出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它也以教育的形式作用于人类的心灵。毋庸置疑,日新月异的科学,促进了社会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重大变革。然而,科学这一隐形人也潜移默化地给人类心灵带来“异化”这一礼品。

1 科学发展下人思想的异化

(1)物质丰足,贪念滋生。

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它为人类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纵观现实长廊,地震灾害频发,5·12地震深痛人心,2013年4月的雅安地震亦是损失惨重。不仅如此,臭氧空洞加剧,温室效应集聚,致使冰川逐步融化,沿海城市遭受威胁。近年来,南方地区遭洪水灾害,房屋建筑倒塌,面临灾后重建。这些都预示着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索取不当。

马尔库塞曾提过,“社会是通过人的物质需要来控制人的灵魂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过,“我们在大自然中很少看到自己的东西,我们丢弃了自己的心灵,追求的无非是可怜的恩赐。”科学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因人世俗物繁重,一种物质的贪念不断滋生,人们的心灵成为物质利益的奴隶。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是人们繁衍生息的共同家园,自然和科学的发展无可厚非,但其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逐步使人走向异化,其给人类带来的丰厚的物质利益使人类在享受富足生活的同时产生了一种利益的贪念,这一贪念蒙蔽了人类的心灵,使得人类成为破坏自然的罪魁祸首。

(2)艺术发展,审美趋同。

人类的社会形态总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的发展影响着人类文明。城市文明作为人类文明之一,不言而喻,也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庖丁解牛》中精湛的技术让人赞不绝口,《卖油翁》中滴油的技术令人赞叹不已,《核桃记》中雕刻技术也是令人惊叹不已。

诚然,审美艺术的发展需要经济发展支撑,但科学的发展也使人的心灵发生改观,它直接冲击了大众审美,使其趋向世俗化和感官化。伴随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建筑鳞次栉比,幢幢高楼竖起,房地产事业一时间成为经济发展潮流,引领时风。其最初目的本是服务民众,提高民族审美品位的产业,但在提高人类审美意识的同时,其也影响了人类的审美观,使人发生了异化。城市的建筑虽整齐一致,但千篇一律,缺少独特的风格,人们则偏于习惯这一风格。城市的科学的发展注重服务于经济,忽视了城市人文精神的培养。城市文化活动多样,但文化内涵逐渐缺失,城市的形式美超过了文化美。

(3)文化进步,思想空洞。

美国的鲍列夫认为文学的教育作用有九种,即认识作用、审美作用、感化作用等,其中有一项重要的作用则为教育作用。科学悄然地配合着文学,对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教学,我们利用的则是现代科学发展而产生的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形态各异的艺术字,动听悦耳的声音,色彩丰富的图片再加上生动清晰的视频充分调动了我们的感觉器官,同时使我们的课堂严肃而又充满生趣。对于文化,主导文化常用于借兴施教;高雅文化常用于创兴生意;民间文化常用于传兴泄郁;大众文化常是用来造兴流行。然而,大众文化则是基于大众媒介传输的文学,它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科学的发展,这一文化的发展恰好满足了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和愉悦的需要。

(1)本末倒置,心灵空虚。环顾生活周围,围绕我们身旁的多为电脑、手机还有电视机。闲暇之余,它们往往成为学生的主旋律,即使课堂上也依然和手机形影不离。真正如古人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有几人。中国四大经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实实在在精读贯通的可谓寥寥无几。科学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这一物质实体本应为人所用,但却使人类发展本末倒置,一些外在的表象使人类的心灵逐步空虚,文学内涵及修养不断地被外在事物所侵蚀,人的内心精神被科学实体所取代。

(2)感官丰富,想象扼杀。影音资料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丰富了人类的听觉和视觉感官,各种著作不断被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正如席勒所说,“我们的身心交给了支配者,那颗温暖心灵的情感和想象的火焰就这样被熄灭。”伴随科学的发展,图片和动画逐步取代文字,直接刺激人类的视觉。书中沉淀的内蕴早已转化为影片中的画面、语言及动作。人类想象的空间逐渐被可观的影视所填满。人类创造精神文明本是为满足人类精神文化而服务,最后这一产品竟成为阅读想象力的扼杀者,人类成为思想空洞的被支配者,而非行为想象的行动源。

(3)复制快捷,创造缺失。随着科学的进步,网络的发展将知识聚集成网状系统,人类能够迅速、快捷、高效率地在瞬间搜罗到各种所需信息,不仅如此,还能通过微博或各种网站分享各种资源。但共享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复制时代的开始,这不仅体现在网络影片结构的上复制。其更表现在知识传递中的复制及人类知识创造能力的降低。然而,在这简单的复制中,人们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趋于减弱。一种思想惰性将人类的创造性逐步驱逐,这是人类在科学发展中异化的表现之一。

2 全面看待科学并消解异化

(1)物质、精神和生态建设结合。

物质贪欲滋生正是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缺失的表现。人类对自然的贪婪表明了物质以外的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物质与精神、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是社会进步重大举措,三者的有机结合是科学发展的催化剂。科学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则也将表现在三者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上。

(2)提高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

审美独特性的缺失是因为过于追求科学的发展及效益,注重形式统一而未发觉生活审美性中的特殊性,未深入挖掘社会发展后的审美内涵。对于这一点,则需提高人类内在的人文素养、审美元素及审美独特性的意识。用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打破科学所带来的整齐划一的形式,达到审美形式的多样性。在形式多样性的基础上,将审美形式和内容统一,形成科学发展下具有人文气质的新审美视野。

(3)在书中净化心灵和培养人格。

科学的进步使人类沉溺于网络,人类发生异化,其文学品性、诗意想象、奇特创造渐趋丢失。对此,加强知识素养,提高文学修养不可缺少,书不可不读,对于经典,不仅仅是粗读,还需细读,还需精读。在书中净化心灵,培养人格精神。科学与人类和谐统一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前进。

科学的发展优劣参半,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科学,用理性的思维合理利用科学,然而更应在科学中培养独立的精神品格,探求科学异化后的思想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文育.体验经济与审美体验[J].艺术百家,2007(01).

[2] 王一川.文学理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 黄建君.论经济活动中的审美性[J].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报,2004(02).

[4] 奚洁人等.世界城市精神文化论[M].学林出版社,2010.

论技术的异化及其消解 篇4

新疆坎儿井工程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

作为人类传统文明的新疆坎儿井工程在现代化浪潮中一度被边缘化而面临消失的命运,在新技术的蔓延带来诸多危及人类生存的`安全问题时,反思文明冲突,拯救传统技术工程成为时代的课题.本文尝试对新疆坎儿井工程中的文化冲突进行现状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建议,以期对新疆坎儿井的保护从理念上给予合理性论证,使新疆坎儿并能够在自己的家乡获得存在的意义.

作 者:翟源静 刘兵 Zhai Yuanjing Liu Bing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北京,100084 刊 名: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NGINEERING STUDIES 年,卷(期):2010 2(1) 分类号:N031 关键词:现代化   坎儿井   多元化   文化冲突  

上一篇:跟单文员工作计划下一篇:定向增发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