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2024-11-05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精选12篇)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篇1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积累的日益增加, 翻译已不再被看做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 而是更多地涉及包含在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在文化信息的传递手段方面, 翻译界引入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

1. 归化与异化的来源及其内涵

因为翻译涉及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不同文化的转换, 就很自然地产生了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 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一般来说, 可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 即所谓“异化” (alienation) 与“归化” (adaptation) 。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 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1.1 异化的代表人物韦努蒂

Venuti可以说是异化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其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而是在翻译中表达这种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这也是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他认为文化是有差异的, 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和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就是承认并容忍差异, 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该文化差异。

1.2 归化的代表人物奈达

Nida可以说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重视读者反应是为了让译语文本读者大致和原语读者一样去理解和欣赏一个文本。奈达的这一功能对等理论的目的就是, 译文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完全自然的, 通过归化的翻译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 通顺可以看做是归化翻译理想的策略。

1.3 Assimilation&Alienation和Foreignization&Domestication的关系

Assimilation&Alienation是较早提出的一组定义, assimilation的实质是说两个性质不同的事物因相互接触, 相互影响, 一方向另一方靠近以至逐步融合的过程。用在翻译中, 具体的指经过翻译, 原文与译文相互接触, 相互影响, 原文的语言及文化特色相当一部分消失, 而译文跟目的语的语言与文化非常接近, 甚至跟目的语作家的作品无法区别。而alienation则相反, 在翻译过程中, 它力图保持原文的特点, 与译入语及其文化保持距离, 使译入语读者在阅读时感到“陌生”, 意识到在读一部译作。

Foreignization&domestication这对术语由美国著名翻译家韦努蒂 (L.Venuti) 于1995年在其著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译者的隐身) 中提出, 它们是用以表述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strategy) 的。Foreignization的作用是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 让译文语言的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 感受到其他文化的存在与独特魅力。

Domestication的含义用到翻译策略上, 则是强势文化为达到对弱势文化殖民统治的目的与需要, 重组原文的语言与文化特点, 使之符合强势语言与文化的规范, 而这层意思assimi-

lation没有。Foreignization&Domestication和Assimilation与Alienation相比较, 这对术语不仅反映了语言与文化方面含义的不同, 还由此看到了这种不同背景后的更深层次的含义———文化不平等关系。

2. 从直译与意译的争论到归化与异化

直译和意译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之争在翻译领域由来已久。从古到今, 无论是东西方关于这两个翻译策略的争执都涌现了不少代表人物。在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 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策略, 前后有三次大规模的论战。

古代, 归化异化之争的雏形是佛经翻译中的“文质”之争。梁启超指出:“……直译意译两派, 自汉代已对峙焉可耳。” (陈福康, 2000:8) 他所说的“直译”和“意译”就是佛经翻译中所谓的“质”译与“文”译。

到了近现代, “质”译和“文”译为“直译”和“意译”所取代, 其第二次交锋发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鲁迅为首的一批左翼学者主张直译, 而以梁实秋为首的一批右翼学者则主张意译。

当代中国译坛归化异化之争可视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场直译意译之争的延伸。率先对在当代中国译坛归化翻译主流提出挑战的当数刘英凯的“归化———翻译的歧路” (1987) 一文。十年之后, 由许钧在《文汇读书报》上发起的对《红与黑》译本的读者调查和讨论直接引发了归化派和异化派的交锋, 当代中国译坛归化与异化的对话从此进入高潮阶段。

在当代国际翻译论坛, 引起归化和异化之争的人应该是Nida, 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描述这对翻译策略的是以色列学者Even-Zohar, 而将这一对概念引入你死我活的角斗场的则是美籍意大利裔学者Venuti。

3. 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究竟翻译手究竟哪一种更有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 沟通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理解呢?先看下面几个文学翻译的例子。

(1)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红楼梦》, 156)

“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Yang Xianyi:155)

“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 (Hawkes:231)

(2) 至于才子佳人等书, …… (《红楼梦》:5)

As for books of the beauty-and-talented type... (Yang:4)

And the“boudoir romance”... (Hawkes:SO)

(3) 更有一种风月笔墨, …… (《红楼梦》:5)

Even worse are those writers of the breeze-and-moonligh school... (Yang:4)

Still worse is the“erotic novel"…… (Hawkes:49)

杨用异化手段翻译“才子佳人” (the beauty-and-talented) 、“风月笔墨” (writers of the breeze-and-moon-light school) 这些在中国读者看来心领神会的译文, 英美读者未必就能轻易理解、接受。而霍克斯的boudoir romance, erotic novel之类地道的英语表达法, 在外国读者看来却很可能是传神之笔, 妙不可言。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异化”的手段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而霍克斯则舍弃了源语谚语的形象, 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虽译文更为自然, 却使译语读者失去了一个了解源语文化、欣赏其趣味的机会。

下面我们再看看在其他翻译作品中“异化”与“归化”的不同作用。

(4)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

(5) 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6) Easy come.Easy go.

来得容易, 去得快。

通过上面的几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应用。可以看出前面四组习语的翻译都用了异化的手法, 而后面的两个句子则用了归化的翻译手法。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绝大多数译者在将外语译成本族语时, 几乎都会对译文作归一化处理, 而将本族语译成外语时, 情况恰恰相反———异化的成分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4. 结语

在文化交流中, 翻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 不可能只遵循一种原则或采用一种方法。如果一味采用异化译法, 就会增强读者对译文的陌生感, 增加读者接受的难度, 阻碍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渗透。如果过于强调归化译法, 则是以牺牲了大量附载信息为代价的。异化与归化不仅是不矛盾的, 而且是互为补充的,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异化或归化的原则, 也可以两者相结合应用, 在不同情况下做具体灵活的处理。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归化和异化这两组翻译中术语的定义和起源, 同时也阐明了另一组翻译术语直译和意译及其相互关系, 进而对归化和异化的发展前景作了分析。

关键词:归化,异化,直译,意译

参考文献

[1]白瑶.英汉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前沿, 2002 (12) .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陈丽莉.翻译的异化和归化[J].中国科技翻译, 1999 (2) :43-45.

[4]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5]裘姬新.论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语言与翻译, 2002 (2) .

[6]秦洪武.翻译中的句法异化与归化.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5) .

[7]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中国翻译, 2002 (1) .

[8]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9]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国翻译, 2002 (9) .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篇2

从语用角度谈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对于归化和异化2种翻译方法的争论一直伴随着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持续着.从语用角度探讨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的关系,适度归化可以使译文流畅易懂,更贴近读者;适度异化可以消除2种语言文化之间的.某些差异,使读者增加对源语国文化的了解,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作 者:武清宇 Wu Qingyu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泰安,271016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年,卷(期):“”(12)分类号:G315.9关键词:语用 翻译 归化 异化

浅论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篇3

【关键词】归化 异化 英汉翻译

人们对翻译的不同理解和看法导致了不同的翻译标准。译者所处时代背景、文化修养、译语功底及翻译策略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译文的表达效果。现在越来越多人认为,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是译者根据原著创造了一个新的“语言现实”;但同时翻译又是一种根据原文而带有依从性的创造活动,好比“带着镣铐跳舞”。本文在比较阅读了许国璋,以及何兆武、李约瑟先生对罗素《西方哲学史》(节选)的不同译文后,简要阐述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这对概念始见于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施莱尔马赫指出翻译的两种情况: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另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文努迪(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明确了这一对概念,指出:“归化”是指译文脱离原文的异国风采,用译文读者较熟悉和易理解的语言进行翻译,是向译文读者靠近;而“异化”则是指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文异国色彩,以原文语言特点向译文读者介绍异国他乡的人文风情。基于此,许国璋先生的译文较好反映了汉语讲究文采和节律的优秀传统,“重神似不重形似”,文气畅通、和谐优美、用词精炼,对四字格的运用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语的语言规律,充分发挥了译语优势,有时甚至补充加入解释性话语(如对Savonarola和Leonardo的身份进行补充),可视之为以归化翻译为主。相比之下,何兆武、李约瑟先生的译文则更多保留了源语文本的风貌,通篇用典范的现代白话文写就,较为忠实地向译文读者反映了源语的文化内涵,可视之为以异化翻译为主。两篇译作各有其所长,各有其读者群。

然而,归化与异化在各有其合理性的同时,又都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意味着从一种思维到另一种思维的转换,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归化翻译在翻译中不可避免。但过度归化易导致译者放弃对“忠于原文”的追求,甚至随心所欲地“二度”创作,而在归化翻译与二度创作间本就很难找出一条明确界线。在我看来,许国璋先生的译文虽充分发挥了汉语的精炼与文气,有一种亲和力,使读者仿佛在读一篇母语写就的作品,但为保持文气畅通及行文的对仗工整,译文对原文些许原意的表达有时也不免偏颇,原文的文化特征已消失不见。

如,许国璋先生将“The long centuries of asceticism were forgotten in a riot of art and poetry and pleasure.”译为“雕刻绘事,诗歌词章,赏心悦目,奔进汹涌,美不胜数。几百年中绝欲弃智、攻苦食淡之说教,已置脑后。”我认为就对原文改动过大,发挥过多,虽文采斐然但有欠忠实。而何兆武、李约瑟先生的译句:“历经数世纪之久的禁欲主义被遗忘于艺术、诗歌,和快乐的喧嚣中。”则采用了相应于译出语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较好再现了译出语的内容与译质因素,显得更平实、明了,对原意的表达更贴切、适度。

此外,过度归化还易导致我们对源语言产生一种征服心理,这是一种语言歧视,是不可取的。

当然,过度异化也会导致所谓“硬译”,这不仅不会译介外来文化,反会误导读者;不仅不会丰富目的语,反会扰乱目的语现有的表达体系;不仅不会为作者赢得读者,反会侵犯作者的利益。因此,异化翻译在最大可能保留原文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色的同时,还须尽可能保证译文最大的可读性。有必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谈归化与异化的局限并非针对许国璋先生和何兆武、李约瑟先生的译文,实际上,这两篇译作在归化与异化“度”的把握上都是做得比较好的。

此外,归化与异化是两种动态的翻译策略,在两者中择其一绝非是在两个极端中而是在一种连续体或一种连续的数值中做出抉择的问题。从前的许多译作对当时的读者来说可能“归化感”非常明显,而对现在的读者来说却很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异化感”。如,许国璋先生的译文出版于1983年,当时的读者或许比较习惯和欣赏这种半文言风格;但于从小接触现代白话文的我们而言,往往就觉得何兆武、李约瑟先生的译文更加平实亲切;对许国璋先生的译文叹其深厚的中文功底和大家风范,感到“可望而不可即”,反而有了一定的疏离感。

翻译不是静态的,而是不同文化间的一种交流。归化原则与异化原则也并不矛盾,在对立中有统一,且互为补充。总体说来,归化多表现于语言层面,是为了使读者跨越语言理解的障碍。而在文化传达上,为使读者充分理解西方文化,译者又大多采用异化策略。归根结底,在文化传达问题上的异化是为了最终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做到真正的归化,即读者接触了译者所传达的异域视野,经过自身文化视野的过渡、对比、沉淀之后对自身文化和源语文化进行再认识,引起视野上的重新定位,并对源语文化的特殊产物加以吸收,在文化意义上完成真正的归化,从而达到丰富自身语言和文化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异化翻译策略的采用,越来越多的外国作品被译成汉语,越来越多的外国事物进入汉民族文化。有很多硬译的实例已在当代汉语中留存下来,且有相当一部分已进入日常生活领域。我们使用着这些语言,却对它们是外来语浑然不觉。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洋为中用”吧。

参考文献:

[1]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篇4

归化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与异化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两种翻译方法。采用归化法意味着使译文清晰流畅, 把原文有可能带给目的语读者的陌生感减少到最小程度, 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欣赏性。而采用异化法则是保留了原文的异国风味, 让读者感受不同的民族情感, 体会民族文化、语言传统的差异性,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丰富译文语言的表现力。由于不同语言的使用者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的不同, 在意思表达的很多方面均存在差异, 有差异就有所谓归化与异化。归化和异化应该是更大的概念, 可以在句法、篇章结构、文体等层次上加以讨论和运用。

二、归化异化与品牌翻译

在商标翻译时是应该归化还是异化的问题上, 主要应考虑以下两条标准: (1) 商标译名是否有利于意义准确、顺畅的表达; (2) 商标译名是否具有亲和力, 即该商标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以及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程度。品牌的译名必须具有两个条件: (1) 译名本身应具有品牌的形式; (2) 译名必须能够产生与原牌名一样的或近似的功能。也就是说, 译名在语言上应该好读, 好听, 好看, 做到音形义的完美统一。与此同时, 译名还要跨越译入语的文化障碍, 符合译入语国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消费心理, 还要注重商品的神韵, 即品牌所蕴含的商品的品质、性能和促销功能。我们发现许多汽车品牌翻译都对目的语文化有不同程度的归化, 以迁就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心理和表达习惯, 达到品牌的交际目的。

归化实例:意译。意译也称创新翻译 (梁志坚2001:123) , 是对常规翻译方法的一种补充。根据原商品的读音展开联想或从商品的性质入手, 摆脱原商标字面意义束缚, 开拓新的思路, 创造出有特色符合中国人审美观念的译名, 赋予商品目的语美好的文化联想意义, 是典型的归化翻译手法。此译法中最经典的例子是德国名车BMW, 它的创始人是吉斯坦·奥托。吉斯坦·奥托于1917年7月20日正式将公司名改为BMW, 英文是Bavarian Motor Works, 即巴伐利亚汽车制造厂。BMW是字母缩写, 在德文里并无文化涵义。在汉译时直译则太长, 既不简洁也无任何美观, 如保留BMW的称呼, 则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也没有发挥出语言能传达信息的作用。从英文字母B入手, 联想到作为声母的发音[b], 创造出“宝”字, 即宝贵、珍贵, 体现了车的昂贵价值;再看看它的第二个字母M, 中文里由[m]声母开头的音很多, 怎么把它同车联想起来呢?在汽车还未发明前, 人们的交通工具就是马, 两者联想起来就是宝马、良驹, 因此译为“宝马”。这样就使现代载人工具蕴含了丰富的汉语文化信息。杜甫有诗咏:“竹披双耳峻, 风人四蹄轻……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见《防兵曹胡马》) 此译名不仅优美响亮, 而且个性鲜明, 增添了中国文化信息的审美观念。宝马风驰电掣, 一日千里, 把这款汽车的外表和功能发挥的淋淋尽致, 从而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另一汽车品牌“legacy”, 如果直译为“遗产”, 在中国人看来不吉利, 认为是死人用过的东西, 但现在译为“力狮”。在西方文化中, 狮子是力量和好战勇猛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 “狮”意指官运亨通, 飞黄腾达, 因此, 译名有异曲同工之妙, 定能引起中国消费者的青睐。看来另一例, “regal”音译为“君威”, 体现君子的威严, 其广告语“心致行随, 动静合一”更显其君威。其他例如“lexus”译为凌志, 令人联想到壮志凌云。日本本田车系列“legend”意译为里程, 比直译“联想”更有韵味。

异化实例:1.音译。音译是商品从原语译入目的语的惯用手法。因为许多汽车品牌是以发明人的名字命名的。因此, 许多国际知名汽车品牌采用音译法, 如美国著名的“Ford”汽车公司, 音译为福特。另一美国名车“Cadillac”, 之所以以此命名, 是为了纪念勇于开拓新世界的法国皇家贵族军官, 探险家安东尼·门斯·凯迪拉克。因此我们直译为“凯迪拉克”。而这一专有名词在英语语言中有了另外一层含义:极品 (the best one) 。另一类英国贵族品牌Rolls-Royce是以英国工程师Heny Rolls和另一英国贵族、汽车销售能手Strat Royce命名的, 因此直译为“劳斯莱斯”。此品牌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曾经有过这样的规定:只有具备贵族身份者才能成为其车主。它是英国女王的“御驾”, 其外表高贵, 车内装修豪华。而Rolls-Royce公司的另一著名Bentley轿车是创始人Walt owen Bentley, 因此直接音译为“宾利”。宾利轿车更多地满足了富有的年轻人追求高速驾驶、寻求刺激的需要。而英国女王将自己的“御驾”由“劳斯莱斯”改为“宾利”, 更增加了“宾利”豪华的贵族气派。其他的音译类型如意大利的“Fiat”音译为菲亚特, 德国的名车“Audi”音译为奥迪, 美国著名越野车“Jeep”直接音译为吉普, 著名赛车“Ferrari”音译为法拉力, ”“Mazda”音译为马自达, 响亮干脆。美国福特汽车企业推出的产品“Transit”音译为“全顺”, 颇有一路平安的寓意。正如其产品所说的“全顺一路, 安全永久”。比起直译来更符合中国消费者求顺的心理。Polo, 直译为水球, 但现在音译波罗, 是意大利旅行家的名字, 意思不言而喻。

2.直译。直译是在译入语中找到再现原文内容与主要意义, 符合恰当原则, 符合译入语规范的常规对应语。中西文化中共有的概念和信息在品牌互译中几乎可以直译。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或误解前提下, 在译文中保留原文意义形象和句法结构的方法。此法忠实原商品的含义, 如果原商标含义美好, 寓意优雅, 而直译能较好地表达原商标的含义, 同样具有促销功能。例如:日本的“crown”轿车, 直译为“皇冠”, 已足以超凡脱俗, 且寓意优雅, 意为汽车中的极品, 符合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另一日本尼桑公司的“Blue Bird”直译为“蓝鸟”, 中英文商标都有象征车速之快的意思, 此译法符合等效原则。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Beetle”, 因为其外形像一只甲壳虫, 在1973年2月柏林汽车博览会上展出时, 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对大众汽车作了报道, 讥之为“Beetle”。而最初被希特勒命名的“KRAFT-DURCHFREUDE” (充满活力的欢愉) , 无人知晓, 直译为“甲壳虫”, 形象生动, 家喻户晓。

归化与异化相结合:音译合璧。音译合璧的译法是传达商标神韵的有效手段。所谓音译合璧又可称为谐音取意, 即并非严格地按照音译, 而是仅仅与原商标品牌发音大致相近的谐音, 赋予译名实际意义, 利用汉字所蕴含的多义文化信息, 诱导接受信息者产生联想的遐想, 起到跨文化营销的理想效果。音意结合是商标翻译的最佳境界, 也是归化和异化策略的综合运用。如德国名车Mercedes Benz, 曾被音译为梅赛德斯·本茨, 台湾译为“宾士”, 香港译为“平治”。三种译法相比较而言, 第一种音译忠实于源语, 但毫无内涵;第二种虽显得高雅, 却难以体现轿车的特点;第三种“平治”两字令人联想到《大学》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名言, 但同样能体现产品的性能和特点。现译为“奔驰”, 既遵从了原英文的读音, 又从汉字字面上体现该车的优越性能, 令人联想到驱车奔驰在广阔原野上的美景, 译出了形神兼备、恰如其分的韵味。另一英国名车Jaquar, 直译为“美洲虎”, 但我国译者采用了音译合璧法译为“捷豹”, 音似, 又有神韵, 体现出车快如豹子的意思。在中国人的印象中, 豹比虎速度要快, 给人淋漓畅快的感觉, 在野性中保持优雅, 体现了越野车的功能, 也体现了翻译中等效的原则。

参考文献

[1]何田田.论英文商标翻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4 (2) .

[2]步雅芳.商标翻译的“同化”与“异化”[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3]肖辉.等效原则视角下的商标翻译与文化联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1) .

[4]朱耀先.漫谈文化因素与商标翻译[J].河南大学学报, 2003 (2) .

[5]潘红.商标翻译要求神似[J].中国翻译, 1996 (16) .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篇5

从Milky Way的翻译谈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的语系中,而且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也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差异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作 者:徐福江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年,卷(期):“”(17)分类号:H3关键词:文化意象 差异 异化 归化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篇6

摘 要:译者是翻译工作的主体,具有译者主体性。译者本身会因为对翻译目的的不同认识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或翻译原则。本文主要浅谈不同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对异化(直译)、归化(意译)翻译策略的运用。

关键词:译者;异化;归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211-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54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凸显出自身的重要性。受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辩证规律的支配:只要翻译实践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随之产生翻译理论(陈福康,2011)。所有的翻译理论都是译者在漫长艰辛的翻译实践中得出的,这些理论反过来又会指导后来的翻译实践。而译者是翻译工作的主体,具有译者主体性。译者本身会因为对翻译目的的不同认识采用不同的翻译理论或翻译策略。本文主要浅谈不同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对异化、归化翻译策略的运用。

在过去的文学翻译(汉英)中,对中国文化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手法:以源语文化为认同的异化(foreignization)原则和目标语为归宿的归化(domestication)翻译原则(金惠康,2003: 89)。也就是说异化和归化是一对矛盾,异化要求忠实原文作者,而归化要求贴近读者,迁就读者,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还有学者认为:在结构主义翻译理论中,“异化”“归化”分别取代了“直译”“意译”(董明,2011: 114)。译者是翻译主体,应该根据翻译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做出判断,是要忠实于作者还是要靠近读者,从而决定采用异化策略还是归化策略。

以下这段文字摘自季羡林《游唐大招提寺》,主要讲述中国唐代和尚鉴真不辞劳苦,东渡日本传播佛经的故事。笔者和参考译文译者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翻译原则。笔者主要运用了归化翻译原则,以读者为归宿;而参考译文译者钱炜1、林珍珍2主要采用了异化翻译原则,以贴近源语作者为归宿。但个别句子也倾向于归化或意译。

①鉴真爱不爱日本人民呢?②他当然是爱的。③他怀着满腔炽热的感情爱日本,爱日本人民。④他同中国人民一样,深深地体会到中日两国人民的亲密关系,决心为日本人民牺牲自己的一切,把他认为能济世度人的佛法传到日本去。⑤为了日本人民的幸福,他毅然决然离开了自己的祖国。⑥在当时想到日本去,简直难于上青天。⑦今天讲一衣带水,形容两国邻近,非常轻松,非常惬意。⑧然而海中波涛滚滚,龙蛇飞舞,用木头造的船横渡,其艰险决非今日所能想象。⑨鉴真尝试过几次,都失败了,最后终于九死一生,到了日本。⑩如果对日本人民不抱有最深沉的爱,能做到这一步吗?

笔者译文:①Did Jianzhen love Japanese people? ②Of course he did. ③He harbored passionate feelings for Japan and Japanese people.④Like other Chinese, he felt, from the bottom of his heart,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and was determined to devote himself heart and soul to spreading to Japan the Buddha tenets which he believed would relieve the people of Japan. ⑤Therefore, for the happiness of Japanese people, he left China for Japan resolutely, ⑥which was thought to be almost impossible at that time.⑦Today, when talking about “the narrow strip of water”, we refer to the easy access to a close neighbor. ⑧But the sea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was roaring with rolling waves. Even today we cant imagine how hard and dangerous it was for Jianzhen to cross the sea in a wooden boat. ⑨He tried several times and arrived in Japan finally with a narrow escape. ⑩How could he have made it without the deep love for Japanese people?

参考译文:①Did Monk Jianzhen love the Japanese people? ②Of course, he did. ③He loved Japan and the Japanese people passionately. ④Like the Chinese people, he was deeply aware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eoples. That was why he made up his mind to sacrifice himself to spread life-and-world-saving Buddhism to Japan.⑤To promote the happiness of the Japanese people, he bid goodbye to his motherland determinedly. ⑥It was by no means easy to go to Japan from China in Jianzhens time. It was, indeed, more difficult than flying into the blue sky. ⑦While it is easy enough for us today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s close as two pieces of land separated by a mere strip of water, ⑧sailing in a wooden boat across the often stormy sea from one country to the other was exceedingly difficult, involving untold hardships and risks. ⑨Monk Jianzhen tried many times and failed just as many. Finally he made it to Japan, having survived untold hazards. ⑩If he hadnt had the most profound love for the Japanese people, how could he have displayed so much courage and stamina?

在第④句中,“决心为日本人民牺牲自己的一切”,笔者翻译为“to devote himself heart and soul”;钱、林译为“to sacrifice himself”。联系上下文,笔者认为,鉴真和尚决心为了日本人民的幸福传播佛经到日本,哪怕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但是如果他既能安全到达日本,又能全心全力传播佛经,当然是最好的结局,没有人愿意作无谓的牺牲。而钱、林把牺牲自己的一切译成了目的状语,给人的感觉是鉴真和尚传播佛经是为了牺牲自己或必须牺牲自己才把佛经传到日本。根据季羡林先生接下来的记叙,最后鉴真和尚的确九死一生到达日本,成功地向日本人民传播了佛法而没有在途中牺牲。很明显,笔者是意译或归化,钱、林是直译或异化,忠实于原作者。

第⑥、⑧句中的:“难于上青天”和“海中龙蛇飞舞”,笔者译为“almost impossible”和“The sea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was roaring with rolling waves.”参考译文译者分别译为“more difficult than flying into the blue sky”和“stormy sea”。在对以上两句的处理中,笔者和钱、林都使用了归化或意译的处理方法。一方面,在西方文化中,龙和蛇都是邪恶的动物,采用异化或直译的方法很难使读者在感情上对鉴真和尚面临的险恶环境产生共鸣或同情。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采用异化或直译的方法很难使人想象到海上波涛汹涌的情景。

第⑦句“今天讲一衣带水,形容两国邻近,非常轻松,非常惬意”。此句中出现了一个成语:“一衣带水”,它的本来意思是: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域。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笔者译为:“Today, when talking about ‘the narrow strip of water, we refer to the easy access to a close neighbor.”钱、林译为:“While it is easy enough for us today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s close as two pieces of land separated by a mere strip of water...”不难看出参考译文还是在力求忠实于原文作者。但是此句中,在对“非常惬意,非常轻松”作处理时,笔者和参考译文译者产生了分歧。钱、林认为以上两个形容词是用来描述两国地理位置时很容易用“一衣带水”这个成语来形容。故参考译文用了“it is easy enough...”这一结构。而笔者认为:以上两个形容词应该是用来描述两国地理位置临近,交通便利。其一:找一个词来形容两国临近,只要具备一定汉语知识,应该不是很难的事,没有必要特别强调非常轻松,非常惬意。其二:今天我们要到日本,不管坐飞机或是坐轮船,交通都非常便利。而在古代,交通是阻碍两国交流的最主要因素,文中已经描述了,鉴真和尚乘着木船东渡日本时,条件非常恶劣。所以笔者认为“非常惬意,非常轻松”两个形容词是在两国地理位置很近的情况下,用来形容到达邻国交通容易程度的。故用了“easy access”一词。

结语: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译者也越来越认识到向西方社会传播中国文化的必要性。所以以源语言为归宿的异化或直译翻译原则可能会受到大多数译者的青睐。因为传播语言文化的信息,以源语言为归宿,才能更好地弘扬源语言文化,也才能更好地体现源语文化的多样性。但是,译者应该清醒认识到翻译工作的目的及任务,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做好翻译工作,力求准确、贴切地传达原文意思, 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有效地接受源语信息,为中西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董明.翻译学的哲学视野[M].国防工作出版社,2011.

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修订本)[M].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7.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篇7

1 数字文化

例1:林黛玉笑到:“你说你会过目成诵, 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第二十三回)

"You needn't imagine you're the only one with a good memory, "said Dai-yu haughtily, "I suppose I'm allowed to remember lines too if I like." (Hawkes)

You boast that you can'memorize a passage with one reading.'Why Can't I'learn ten lines at a glance'? (the Yangs)

例2:阎王叫你三更死, 谁敢留人到五更。 (第十六回)

If Yama calls at midnight hour, no man can put off death till four? (Hawkes)

If the King of Hell summons you at the third watch, who dares keep you till the fifth? (the Yangs)

霍克斯则采用归化法, 将译文尽量浅显易懂。他将“一目十行”翻译为“remember lines”, “三更”为“midnight hour”。“三更”, “五更”都是中国古代计时方式, 与英语中的“hour”意义有很大差别, 霍克斯改变了原文中的计时单位采用目标语读者熟悉的方式表达以减少其阅读难度。然而杨氏夫妇在翻译过程中则尽量保留了原文生动形象, 将“一目十行”、“三更”翻译为“learn ten lines at a glance”、“the third watch”。

2 称谓文化

例3:“……况且这通身的气派, 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第三回)

"And everything about her so distingue!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 Grannie.She's more like Jia." (Hawkes)

"Her whole air is so distinguished.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 but looks more like a Jia.No wonder our Old Ancestress couldn't put you out o her mind and was for ever talking or thinking about you." (the Yangs)

例4:“不知令亲大人现居何职, 只怕晚生草率, 不敢骤然入都干渎。”如海笑道:“若论舍亲, 与尊兄犹系同谱。乃荣公之孙:……” (第三回)

He then ventured a question."I am afraid I do not know what your relation's position is at the capital.Might it not be a little embarrassing for a person in my situation to thrust himself upon him?"Ru-hai laughed."You need have no anxiety on tha score.My brothers-in-Law in the capital are your own kinsmen.They are grandsons of the former Duke of Rong-guo…." (Hawkes)

"May I know your respected brother-in-Law's position?I fear I am too uncouth to intrude on him.".

Ju-hai smiled:"My humble kinsmen belong to your honourable clan.They are the grandsons of the Duke of Jungkuo..." (the Yangs)

复杂的称谓语是《红楼梦》这部巨著的一大特征。例3中的“老祖宗”是《红楼梦》中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地位称谓现象之一。“老祖宗”暗示了贾母在贾府年高、受尊敬及无上地位。霍克斯使用了归化法, 套用Grannie (奶奶) 这一英语惯用词来体现与原文对等的意思, 易被西方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但此译法无法传达“老祖宗”所代表的深层含义。杨氏夫妇采用了异化法将其译为“old Ancestress”, 既达到了字面上的对等也传达出了原文的深层涵义, 把中国文化内涵呈现给了西方读者。例4中的“令亲”, “尊兄”, “晚生”, “舍亲”都属于礼貌称谓词。“令亲”, “尊兄”表示对对方及对方亲属的敬称以此抬高其身份;“晚生”, “舍亲”则是对自己及自己这方人降低身份的称呼。在西方文化中称谓词意义不会如此复杂。霍克斯为了不影响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 通过归化策略只运用了人称代词表达以上称谓;杨氏夫妇却采用了异化策略忠实地反映出各种尊称的差异, 如:“respected brother-in-law”, “humble kinsmen”, “honorable clan”等, 译文中这些感情色彩明显的形容词保留了原语中的文化内涵。

3 习语文化

例5:“好, 该一去, 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 (第九回)

"So you're going to“pluck fragrant osmanthus in the palace of the moon" (the Yangs)

Good.I wish you every success. (Hawkes)

例6:只因薛蟠天性是“得陇望蜀”的, …… (第八十回)

Now Hsueh Pan was a living example of the saying"To covet the land of Shu after getting the region of Lung". (the Yangs)

Xue Pan was in some respects like the general of old in whom"conquest did but breed appetite for further con quest." (Hawkes)

“蟾宫折桂”出自《晋书》, 相传晋武帝让郤诜做自我评价, 郤诜比喻自己为广寒宫中一枝桂, 昆仑山上一片玉, 以此来显示自己出众的才华, 晋武帝听后大加赞许。之后以此典故比喻应试得中;“得陇望蜀”出自《后汉书岑彭传》, 意为贪得无厌。杨氏夫妇忠实于原著, 运用异化手法将“蟾宫折桂”与“得陇望蜀”直译, 为目标语读者展示了独特的文化韵味。霍克斯则是采用归化手法, 将“蟾宫折桂”直接提炼出寓意, 用意义相近且目标语读者较为熟悉的习语将“得陇望蜀”取而代之, 让目标语读者更清晰理解原著意义。

4 结束语

《红楼梦》这两部最具影响力的译本各有特色。霍克斯翻译《红楼梦》的热情源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红楼梦》研究热, 其翻译目的是希望《红楼梦》在西方读者中流行起来。霍克斯译本中多采用归化策略, “英国味”句子比比皆是。这种“英国味”正是将目的语读者置于首位, 表达方式对于译入语读者而言自然流畅;杨宪益和妻子戴乃迭合译了百余种译著, 他们的翻译目的是向译入语读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红楼梦》的翻译也不例外。在翻译时, 他们多采用异化策略尽量忠于原文, 保留原文文化的异国情调。可见, 归化与异化作为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是译者对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译入语读者做出的不同选择。采用归化策略可方便读者阅读, 采用异化策略则更有利于文化传播, 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各有所长, 无所谓优劣。成功的译作总是将“归化”和“异化”这两者结合起来, 实质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摘要:在以文化为中心进行翻译的时代, 翻译界出现了“归化”与“异化”两大翻译策略: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该文通过对文学巨著《红楼梦》及其两部最具影响力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探讨了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对这一课题所进行的探讨, 以期对翻译实践有所帮助, 同时对《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归化,异化,研究,《红楼梦》

参考文献

[1]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2]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4]Hawkes, 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73, 1977, 1980.

[5]孙会军.归化与异化——两个动态的概念[J].外语研究, 2003 (4) :60-64.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篇8

一、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在《译者的隐形》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 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 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 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 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由此可见, 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 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 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不能混为一谈。

二、归化、异化的概念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这说明, 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 然而对文化差异的处理, 即是归化还是异化就成了理解译文的文化内涵的决定性因素。

所谓“归化”, 是指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 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在英美这种强势文化中较多采用这种方法。比如, 埃兹拉·庞德 (Ezra pound) 的翻译理论中注重强调译者的创造。他最有影响的译作《中国》 (Catchy, 1915) 不能严格地当作翻译作品来看待, 因为译文中没能充分地传达中国的文化。谈到我国的翻译史, 归化的例子也不鲜见。著名的傅东华的《飘》的译本采用的就是归化的手法。傅先生为了使文学作品深入大众, 把作品中的主人公加上了中国传统的姓, 译成了“郝思嘉”“白瑞德”……并翻译说归化手法的“目的是忠实于全书趣味精神, 不在求忠实于一枝一节” (《飘》序) 。

鉴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必要的语序上的归化是很必要的。比如, History on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就要作必要的归化译为“美国现代文学史”;同样, 中国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英译时就要调整语序以符合西语习俗, 译成“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所谓“异化”, 是指在对文化价值观的偏离主义的压力下, 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 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如英语中很多植物, 尤其是花都具有特定的含义, 如金盏花虽然美丽却象征痛苦与悲哀;茉莉花在中国象征纯洁, 入梦则没有特别的指意, 而在英国却象征一段浪漫的恋爱将至。与归化相比, 在中国当代翻译中异化的手法更加常见, 异化的实例不胜枚举, 如外国的人名地名等, 文化内涵词语 (cultural items:即含有特定的文化典故、来源的词语) , 包括一些西方实物的象征性内涵 (如玫瑰一词原在西方文化下具有特定含义, 后被中国读者普遍接受) 等。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 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 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 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 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 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三、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归化或异化策略其实都是一种翻译手段, 他们并不是绝对的, 而是对立统一, 相得益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 还是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 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 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翻译的目的、译入语的包容度、文学作品、作家、译入语读者的接受效果、民族的思维习惯和不同文化的趋同程度的具体情况进行取舍。那么, 怎样决定翻译一篇文学作品时归化法和异化法的取舍呢?文学翻译不同与一般的翻译, 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与特殊性,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文化传真”与“艺术审美”的完美结合。这样, 读者既能从好的文学作品中获取一些知识, 又得到了审美的愉悦。在翻译过程中, 不管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是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 是形似还是神似, 是紧扣原文还是进行再创作, 都是可取的。但采用这两种翻译方法要把握好“度”。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 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 同时, 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 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 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 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 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我们认为, 归化和异化都各有道理, 各有各的用武之地, 不能绝对地摒弃任何一方。总地说来, 归化大都表现在语言的层面上, 是为了跨越语言理解的障碍, 而在文化传达上, 为了让读者充分理解西方文化, 译者大都采用异化策略。但是, 说到底在文化传达问题上的异化是为了最终使得读者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做到真正的归化, 也就是说, 使读者把原语经译者所传达的异域视野经自身的文化视野过滤、对比、沉淀而后引起视野的从新定位, 在对比中做到对自身文化和原语文化的再认识, 即在文化意义上的完成真正的归化。

摘要: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中西文化是有差异的, 对于这种文化差异的处理, 即是归化还是异化就成了理解译文的文化内涵的关键。为此, 将着力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这种同化与异化现象。

关键词:归化,异化,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 2002, (5) .

[2]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 2002, (1) .

中英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篇9

汉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 分别是英汉两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受各自民族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等的影响。下面主要从思维方式的不同和文化差异方面来说中英习语差异的原因。

1、思维方式的不同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会受到职业、性别、教育程度、自身性格的影响而不同于别人, 但生活在同一国家的人其思维方式会有很多相似。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大背景的不同, 人们的思维方式相似点较少。中国人民重伦理, 西方人重认知。中国人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几千年可谓已根深蒂固, 这从中国人日常使用的很多习语中可见一斑。如“顺其自然”“听天由命”等等。西方文化更看重的是对自然本质的认知, 他们对天文学和地理方面这些自然界具体存在的事物更感兴趣。中国人重直觉, 西方人重实证。中国人重直觉深受儒家文化, 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从如下几个习语中可看出。如“恍然大悟”“了然于心”等等。西方人更注重通过对知识的认知、分析和实证来得到合理客观的结论。所以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有关自然和科学的。

2、文化差异

中西方历史文化的不同。我们都知道习语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很多洗浴烙上了历史的印记。要真正的理解习语的深层含义需考虑到特定的历史背景。如汉语习语中“不为五斗米折腰”就要知道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个典故, 很多习语都有历史典故在里面, 英语习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中西方地理文化的不同也是造成习语差异的很重要原因。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 气候和地貌特征使一国人们在面对同样的自然现象所产生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在航海事业发达的西方国家, 有很多习语都与航海相关。就形成了很具特色的航海文化。英语习语中有“Still water runs deep”等习语。而中国一直以来都是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的国家, 所以很多习语都与农业不无关联, 诸如“力大如牛”“对牛弹琴”等可谓比比皆是。宗教文化的不同也是习语差异很大一原因。西方国家多信基督教所以很多特定的习语都出自《圣经》如“an eye for eye, a tooth for tooth”“apple of one's eye”等习语都与《圣经》有着渊源。中西方价值观上存在有很大不同也是习语差异的一大原因。中国人备受推崇的是集体主义, 坚信的是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 诸如“一根筷子易折断, 十根筷子硬如铁”“众人拾柴火焰高”等习语有很多。而西方国家是个崇尚自由与自我的地方, 独立与个人意识很强烈。此类崇尚集体主义的习语颇为少见。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有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典故结构简单, 意义深远, 往往不能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和翻译。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中的“a dog in the manger” (占着茅坑不拉屎) “egg in the beer (得寸进尺)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盒子, 泛指灾难、麻烦、祸根的根源) 。

二.翻译策略

说到习语翻译中中的策略, 异化与归化是出现最早的也是翻译界一直存有争论的。接下来将主要从异化归化的定义, 习语中的异化策略及其主要分支, 习语翻译中的归化策略及其主要分支谈起。

1、异化与归化的定义

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 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 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 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2、习语翻译中的异化策略

异化最常用的策略便是直译。对于中英习语中很形象很易于理解的习语, 在采用直译策略可行的情况下要优先考虑直译。因为直译一方面保留了源语言中习语的形象, 还丰富了目标与读者的词汇量, 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向目标语读者传播异域文化很有帮助。诸如习语“笑掉大牙”则可直译为"to laugh off one's teeth", 而不会对目标与读者产生歧义。在直译不能完全传达习语含义的时候, 直译加解释这一策略便发挥了作用。例如英语习语“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在被翻译成把煤运到纽斯卡尔时很多人很困惑, 倘若在后面加上多此一举, 意义便很明显, 此类例子还有很多, 如汉语例子“五十步笑白白”再翻译成英语的时候也要采用此等策略。用的很多的还有仿代策略, 即对于中英习语中很多在形式上很相似, 翻译后意义大体相当的要考虑此策略。因为这类习语已被人们所熟悉, 仿代的话很容易在目标与读者哪里产生共鸣。如我们汉语里有一个歇后语“说曹操曹操到”就可以翻译为“Talk of Tsao Tsao, and he will appear”在仿代了英语习语“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之后。这产生的效果要好很多。

3、习语翻译中的归化策略

归化策略里用得最多的是意译策略, 所谓意译指的是在原语习语形式得不到保留的情况下要注重将它的深层含义传达出来。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之大, 很多时候习语的有一定的不可译性。归化策略下常用的还有同义习语借代, 省略还原等。

三、结论

归化异化策略无好坏之分, 在翻译过程中要以翻译的文本, 翻译的要求, 翻译的目的, 目的与读者的可接受程度作为考虑条件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异化归化在习语翻译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摘要:习语是文化的载体, 最能体现一国文化的特质。在习语的翻译过程中, 文化层面的翻译给中外很多译者都造成了困扰。怎样在最完整的保留源语言习语风姿的同时, 在目的语读者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最大限度地给目的语读者介绍源语言的文化特色成了众多译者追求的目标。本文注重介绍了习语翻译中的用得较多的异化规划策略。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异化,归化

参考文献

[1]陈宏薇,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葛校琴, 当前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阈[J], 中国翻译, 2002 (05) 。

[3]李明, 汉英互动翻译教程[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4]邵志洪, 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5]田传茂、杨先明, 汉英翻译策略[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篇10

1 儿童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之争

归化和异化不仅是翻译界中耳熟能详的概念, 也是颇具争议的话题。劳伦斯·韦努蒂是异化策略的忠实捍卫者, 尤金·奈达则提倡在翻译中坚持归化。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归化和异化各有其优势。例如:“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如果被翻译成“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霸王”就很容易被中国读者接受, “Everyone’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翻译为“三个和尚没水喝”也更有利于中国读者理解。但与此同时, 原文中原汁原味的异域风情被抹掉了, 思维方式也被转变为典型的汉语思维模式。总体说来, 归化翻译策略能使读者消除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减轻读者的阅读难度, 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译文。但与此同时读者也失去了阅读的挑战性和接触外来文化、开阔眼界的机会。异化翻译可以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门, 读者通过译文了解西方文化现象、思维方式, 从而开阔眼界。但是以异化策略为准则翻译出的译文有更多的文化障碍, 相对来说不易理解。

21世纪,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进一步融合, 读者的文化视野空前扩大、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异化逐渐成为更强势的声音。孙致礼教授2002年在《中国翻译》发表的论文《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中明确指出21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将以异化为主 (孙致礼, 2002, 43) 。传统的翻译策略中讲求归化为主的策略大都是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减轻读者的阅读难度, 对原文中不易理解的文化现象、思维方式等转化为中国式的, 以便读者能快速理解译文。当今中国与世界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日趋深入, 国人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国外文化现象, 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在提高, 这时候如果再单纯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 译者就太看低读者的阅读能力了。

某种意义上, 确实可以认为归化翻译策略更适合于理解能力还不深刻的未成年人。儿童语言能力、认知水平、心理发展的不成熟这些特点, 是以往大多数译者主张采用归化策略的原因。归化策略把不易理解的文化现象和思维方式转化成汉语思维方式, 减少了小读者在阅读时候的思维障碍, 使他们能够顺畅地阅读译文, 这是归化翻译的好处。“但翻译毕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为了完成这一交际使命, 儿童文学中的文化因素应予以适当保留, 但应以易懂、不引起误解为限, 必要时可加注。” (徐德荣, 2004:36) 加注既可实现让小读者顺利阅读的目标, 也让他们了解到更多的异域风情, 拓展知识。著名儿童翻译学家黄衣青所译杰克·伦敦《猎熊的孩子》, 就采用加注的方式, 对译文“漫长的冬季的黑暗”加了“在北极整个冬季都是黑夜”这一注解, 对“他已看见了十三个太阳, 在北极地方是这样计算时间的”加了注解“在极带地方, 半年白昼, 接着半年黑夜, 因此看见十三个太阳就是活了十三岁” (吴艳晖, 2007, 55) 。这种方式既忠实于原文, 又能激起小读者的好奇心, 同时也拓宽了小读者的知识面。小读者通过阅读了解到了在北极地区分为半年白昼, 半年黑夜等有关极地的知识, 这就能有效调动小读者的好奇心, 同时也能让小读者获得更多知识, 相比于直接使用归化翻译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

可见, 在21世纪儿童文学的翻译中应该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 不能只注重归化而忽视异化。这一转变也是顺应时代的潮流。

2 儿童文学翻译中对语言与文化因素的处理

儿童文学翻译的语言要求相对于成人文学也有其特殊性。儿童文学的语言要简练易懂、形象、富有童趣。尽量多用短句、叠词等等。我们来看赵元任译《阿丽斯漫游奇境记》中的几个例子:“所以她就正正经经地一口一口地把那块蛋糕都吃了。”“正在那时, 她听见不远处有个什么东西在池里浦叉浦叉地溅水。”这些例子是儿童文学翻译的佳例, 译文中用了大量的叠字和语气词, 使得译文生动有趣, 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这几个译文首先考虑的不是在形式上绝对忠实于原文, 而是“保证了忠实于译文的读者对象, 达到了在向译文读者传递信息的同时, 又感染、愉悦他们的目的” (袁毅, 2010:160) 。

儿童文学翻译中涉及到文化因素的时候, 处理方法就要复杂一些。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例子:“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按照归化的翻译方法译为“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异化的方法翻译过来就是“就连荷马偶尔也打盹”。前者对读者来说更易理解, 后者则包含了更多的信息, 要求读者了解荷马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 才能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按照归化的译法, 荷马这一文化现象显然也是被过滤掉了。我们再看一个例子:“然而这回瓶子上并没有‘毒药’的字样, 所以阿丽思就大着胆尝了尝, 那味道真的好吃 (有点像樱桃馅饼, 有点像鸡蛋糕, 有点像菠萝蜜, 又有点像烤火鸡, 有点像牛奶糖, 又有点像热奶油面包) , 所以一会儿功夫就唏哩呼噜地喝完了。”这也是赵元任译《爱丽斯漫游奇境记》中的句子, 原文为:“However, this bottle was NOT marked‘poison’, so Alice ventured to taste it, and fi nding it very nice, (it had, in fact, a sort of mixed flavor of cherry-tart, custard, pine-apple, roast turkey, toffee, and hot buttered toast, ) she very soon fi nished it off.”译文中既运用了归化法, 也运用了异化法。异化翻译体现在turkey直接翻译成了火鸡。这样的翻译法是一种合适的翻译方法。有的译者建议将turkey也采用归化法翻译成鹅, 因为在汉语文化中没有火鸡这一形象, 不易于小读者理解, 而鹅这一形象和火鸡在历史上有渊源。但显然这是多此一举。随着西方文化的日益东渐, 儿童对西方的洋节日也不陌生了, 圣诞节、圣诞老人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小读者对火鸡这样的概念也不再陌生。而且直接译为火鸡, 小读者的知识面也得到了扩展, 火鸡本来就是世界上存在的一种动物, 通过火鸡这一形象, 小读者了解了世界的多样性, 避免产生狭隘的目光。

综上所述, 在儿童文学的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法不是相对立的关系, 而是相辅相成的。归化翻译法可以使语言合乎儿童文学语言习惯。异化翻译法的合理使用, 也可以使译文的内容更丰富, 能调动儿童好奇心, 扩充他们的知识面。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 21世纪的儿童的眼界更加宽阔, 理解能力也相对来说有所提高。因此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适当增加异化翻译的成分也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做法。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方法合理搭配使用, 有利于翻译出满足儿童需要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Venuti, Lawrence.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Baker, M&Mlmkj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1.

[2]陈子典.新编儿童文学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 2002 (1) :40-44.

[4]吴艳晖.浅谈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0) :53-55.

[5]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J].中国翻译, 2004 (6) :33-36.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篇11

关键词:翻译;文化取向;归化与异化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194—02

一、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通过翻译,我们能够了解其他国家及其文化,也向他们展示了我们的文化。在当今社会,人与人的交流不仅仅局限在本文化范围内,大规模的跨文化交往已成为趋势。但是自古以来,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一直存在,这给翻译带来了困难。根据语言的复杂程度,可以将这种差异分为:生活词汇方面,日常用语方面和纯文学作品方面。其中文学作品上文化的差异给翻译造成的困难最难以解决。

1.生活词汇方面。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许多源语言词汇不能直接用翻译语言来表达。这是一种词义的空缺,这些空缺词汇是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价值的部分,例如,中国的元宵、炕、粽子等等。英语中也有难以直接翻译的词汇,例如,uptown,marimba等等。造成对应词汇缺失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这与每个民族不同的历史、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都有关。对于译者来说,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并通过译文将缺失的文化传达给读者是一件十分重要而又不易的事情。

除了词汇的空缺以外,还有词义的移置,即相同的词汇隐含了不同的深层含义。中文“狗”与英文dog字面意义完全一致,但在各自文化背景下却有不同的引申义和感情色彩。中文的“狗”虽包含了忠诚的意思,但更多地带有贬义和侮辱。而在英语环境中,狗并无贬义,它象征了是忠诚、亲密。再者,中国人用老鼠来表示一个人胆小,如“胆小如鼠”。英国人却用鸡或兔子表示胆小,如as timid as a chicken,as timid as a rabbit。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能拘泥于表层形式,而应关注深层含义,并将其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2.日常用语方面。日常用语是建立在生活词汇上,相比较生活词汇,它的差异性更大。很多日常用语的词汇构成虽然简单,但包含的意思却让很多人迷惑不解。如dog day,并不表示“狗日子”,而是“大热天”。Every dog has his day.表示的意思是“凡人皆有得意日”。It makes my day.这一句的意思是“这使我很高兴”。词组keep one’s chin up不是“保持下巴向上”或“傲慢”的意思,而是指“保持乐观”。这些日常用语的意思已经与字面意思大相径庭,翻译的时候必须将其真实意义表达出来。

3.纯文学作品方面。这里的纯文学作品是相对生活语而言的,是翻译中最为困难的。一句希腊谚语道出了文学翻译的本质:要么忠实而丑,要么不忠实而美。要想保持作品的文学性同时又不破坏其真意是非常困难的,有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译者不仅在翻译原著,也在某种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例如,在《芒果树的小屋》(The House on Mongo Street)中的一段童谣:

The waitress with big fat hips/who pays the rent with taxi tips…/says nobody in town will kiss her lips/because…/because she looks like Christophor Columbus!/Yes,no,maybe so.Yes,no,maybe so.

译文:女招待呀长着肥肥的屁股,她用那的士小费付她的房租……她说这城里没有人吻她的唇部,因为……因为她长得像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也不是也许是,是也不是也许是。

在译文中不仅要把这首童谣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保持它的文学性,不能将童谣翻译成其他形式的文本。这个译文不仅保持了作为童谣的流畅性,节奏也十分押韵优美,做到了形式和意义的完美结合。

二、异化与归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策略。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韦努蒂所提出的。在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人们对两种语言转换中的文化差异做出不同的处理,从而形成了归化和异化。归化是指将译后的语言文化纳入读者的知识范围,将原来的作品进行本土化处理,使用本土语言表达源语言。归化要求英译汉时要将之汉化,汉译英时则将之英化。异化是指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异之处,将读者引向作者。异化翻译所采用的办法包括音译、半音译、直译、在直译的译文后加注释等形式,采取相当于源语言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翻译无疑受到文化的影响,归化与异化代表了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倾向。奈达曾经指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主要难题是:在很多情况下共享信息的数量和性质存在巨大差异。”翻译要促进文化的交流,就必须弥合信息在数量和性质上的差异。归化和异化因此成为翻译中必然存在的两种手段,它们的不同点在于文化倾向不同。韦努蒂明确指出:“异化是对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调……归化即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言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进译入语文化。”

《红楼梦》是中国的古典名著,多次被翻译成英文。在众多《红楼梦》翻译版本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The Dream of Red Mansion和大卫·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就从文化取向角度出发,观察两个版本中同一首诗歌的翻译,分析其文化取向。《红楼梦》中诗歌共一百七十多首,是该书中璀璨的文化艺术。笔者选取了第二十七回的“黛玉葬花 ”的原诗和两个译本的前八句,从文化取向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1.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

2.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3.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4.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

5.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6.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

7.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

8.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杨译:

1.As blossoms fade and fly across the sky,Who pities the faded red,the scent that has been?

2.Softly the gossamer floats over spring pavilions,Gently the willow fluff wafts to the embroidered screen.

3.A girl in her chambermourns the passingof spring,No relief from anxiety herpoor heart knows.

4.Hoe in hand she steps through her portal,Loath to tread on the blossom as she comes and goes.

5.Willows and elms,fresh and verdant,Care not ifpeach and plum blossom drift away.

6.Next year the peach and plum blossom will bloom again,but her chamber may stand empty on that day.

7.By the thirdmonth the scented nests are built,But the swallows on the beam are heartless all!

8.Next year,though once again you may peck the buds,from the beam of an empty room your nestwill fall.

霍译:

1.The blossoms fade and falling fill the air,of fragrance and bright hues bereft and bare.

2.Floss drifts and flutters round the Maiden!s bower,or softly strikes against her curtained door.

3.TheMaid,grieved by these signs of spring!s decease,seeking somemeans her sorrow to express.

4.Has rake in hand into the garden gone,before the fallen flowers are trampled on ?

5.Elm pods and willow - floss are fragrant too,why care,Maid,where the fallen flowers blew?

6.Next year,when peach and plum tree bloom again,which of your sweet companions will remain ?

7.This spring the heartless swallow built,his nest beneath the eaves ofmudwith flowers compressed.

8.Next year the flowerswill bloom as before,but swallow,nest,andMaidwill be no more.

由于不同的文化取向,两篇译文中译者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从形式来看,杨译本采取了松散的押韵,基本是隔行押韵。相比之下,杨宪益夫妇的译本虽不是十分流畅,但几乎完全保留了中文的语序和语义,属于异化。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目的是把《红楼梦》介绍到西方,包括它的历史和文学价值,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这部不朽的文学著作,因此更忠实于原文。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思为翻译《红楼梦》不惜辞去职务,专心埋首于该书全部的英译工作中。他的译文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形式上,霍译本采用了英雄体的押韵方式,每两行押韵。他的译笔功力深邃,翻译的文本读来更加流畅,能够让英国读者读懂故事,属于归化。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A Dream of RedMansions[M].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95.

[2]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M].Penguin Group,1973.

[3]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1.111.

[4]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New York:Loutledge,1995:20.

Cultural Tropism in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

YANG Xiang

(Taizhou Teacher’s College,Taizhou 225300,China)

Abstract: Different societies and races own different cultures.English language translation doesn’t only refers to the language itself,but slso refers to translator’s cultural tropism.Translation should convey the information to readers as well as pay attention to both the form of translation and its cultural tropism.Different cultural tropism results in different translational strageties—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This article takes two different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of classic novel A Dream ofRed Masion for example to discuss cultural tropism i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篇12

一、异化法与归化法概述

异化法指的是翻译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 尽量的保持原文的风格及语言表达方式, 要求翻译者要尽量与原文作者进行靠近, 尽量保持整个作品的原有风貌。归化法指的是翻译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 要最大可能将作品语言进行本土化, 要求翻译者翻译时要站在读者的使用角度进行, 确保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更加透明和流畅。简言之, 异化法与归化法其实就是直译与意译的延伸, 异化法在翻译时要求尽量保持原有作品的语言风格, 可以为接受度较低的读者带来一些新的语言特点, 利于读者阅读视野的开阔;归化法则在翻译的过程中, 要求尽量与本土文化进行结合, 更好地对文化差异问题进行解决, 使文化交流更加顺畅。

二、异化法与归化法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1、异化法与归化法翻译技巧在叙事类文学著作翻译中的应用

(1) 异化法在叙事类文学著作翻译中的应用策略

异化法在叙事类文学作品的翻译中, 会促使翻译者不自觉地运用外语的语式和句法, 从而使翻译作品带有洋化, 而这种洋化会感染读者, 向读者传递异国文化, 使读者通过阅读翻译作品可以了解到另一个世界的知识。因此, 采用异化法进行翻译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保留原著的原汁原味。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会导致, 在对一些典故、俚语等的翻译过程中, 会是读者难以理解, 容易是的误解, 甚至误导读者。

(2) 归化法在叙事类文学著作翻译中的应用策略

归化法在文学作品翻译之中的应用还是很多的, 而且有些译文应用只有应用归化法才能更加准确的对原文的意思进行传递。例如对于中国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翻译, 如果采取直译, 译为:“Untill Qing Fu is done away with, the crisi in the state of Lu Will not be over”, 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来说, 根本无法理解。而采取归化法进行翻译, 则译为:“There will always be trouble untill thetrouble-maker is removed”, 这样的翻译就更加贴近读者的文化, 使读者更易理解。归化法应用的经典案例还有, Hawkes对于《红楼梦》中俗语“杀人不过头点地”的翻译, Hawkes将其译为:“He Who checks a moment, s rage shall calm and careful end his days”。归化法的这种合理应用, 不仅使得译文生动形象, 同时还也使得读者更加易于接受译文, 而且还将原有作品中的语言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 归化法翻译技巧应用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减少本土读者对外国作品的文化疏离感, 便于沟通。但与此同时, 归化法的这种翻译在便于沟通的条件下, 也在某种程度上歪曲了信息内容, 并且如果翻译过程中过度归化则会导致读者很难体会到原著中的异国风情。

2、异化法与归化法翻译技巧在诗歌散文著作翻译中的应用

诗歌散文作品与叙事类著作有很多的区别, 诗歌散文作品往往是对某国某个时期的特定文化背景或者是特定时期的某种现象的感谢与看法的表达与抒发, 因此, 这类作品的翻译难度较大。因此, 对于诗歌散文作品的翻译, 关键在于对诗歌散文的发生背景、历史、文化进行充分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 合理地配合异化法与归化法进行翻译, 才是根本所在。

3、异化法与归化法翻译技巧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应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繁多, 在这个过程中, 如何准确地对各国语言进行互译, 对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异化法与归化法在各国语言的互译中也应用较广, 在这一过程中, 需注意合理应用异化法与归化法。对于一些成语、俗语的翻译需应用归化法, 而对于交流中使用到了的专业术语、科研项目等比较精准的事宜需采用异化法。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归化法能够满足多数读者的基本阅读要求, 因此归化法翻译作品的读者接受度更高。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异化法翻译作品的价值日益凸显, 异化法翻译作品能够显著缩短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距离, 可丰富翻译目的国的文化, 因此, 异化法在未来的发展中必然具有强劲的势头。但是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 对于异化法与归化法的选用问题, 需翻译者进行积极地探索, 在这两种策略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不可武断地单纯选择一种策略而抛弃另一种, 只有根据具体的翻译需求和翻译目的, 合理应用两种翻译技巧, 才能够呈现出精彩绝伦的文学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健.归化异化、谁主沉浮——刍议我国文学翻译策略认知的发展状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

[2]肖杜娟.从目的论看中国近现代翻译的归化异化[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1 (02) .

[3]万亮金.归化异化选择的必然性初探——兼评《红楼梦》译本的归化与异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1) .

上一篇:法语教学下一篇:网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