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模式(精选8篇)
幼儿教育模式 篇1
邹平教育模式与延安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20世纪上半期是近代中国社会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纵横交织的时期。为解决上述矛盾,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团体或个人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救国救民的艰苦探索。邹平教育模式与延安教育模式分别是以梁漱溟和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士人与农民革命家阶层的不同救国道路与教育实践。本文对二者的比较,是一种异质性比较,二者虽然皆从乡村入手,但路向不同。前者的路向为文化革命,而后者则是政治革命。前者注重对农民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而后者则着重于政治思想教育。但是由于二者都面临贫困落后的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即面临相同的社会背景,因而二者异中有同,它们皆有强烈的本土性即中国色彩。二者之成败得失皆对后来的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重要的启迪作用。本文正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分析了两种教育模式产生的社会背景,指出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列强侵略所导致的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农村、农民问题凸现并日趋严重,因而救济农村、同情农民的呼声愈来愈强烈。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形成了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两条路线:乡村建设路线和乡村革命路线。第二章从解释学的视角来分析延安与邹平两种不同教育模式的核心人物——毛泽东和梁漱溟的出身、性格、知识背景、社会角色与哲学观等不同的“前见”,进而认为二者之不同的“前见”决定了他们对中国社会历史与现状的不同认识,与解决中国问题的不同模式。第三章分析论述在此两种模式背后支撑的文化
理论因素。延安教育模式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掌握了中国农民的生存伦理的前提下,在实用理性或实践理性的基础上把从苏俄传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形成的。而梁漱溟所创建的邹平教育模式则是以“意欲”为起点,把传统儒学的“内圣外王”思想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结合起来的产物,亦即生命化儒学是邹平教育模式的理论支撑。第四章探讨了两种不同教育模式在不同教育文化路向的选择与建构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主要差异:即以政统教与以教统政,政治思想教育与人生行谊教育,“政治动员”与“商量办事”,知识分子为“主”还是“宾”的不同。第五章则总结了同处于中国华北贫困落后地区的两种教育模式的相似或相同之处,二者皆极为重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皆把它作为当地教育的理论指导,具体表现为办学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式的平民化和灵活性以及以社会教育为重等方面。【关键词】:延安教育模式邹平教育模式乡村建设农民革命生命化儒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0-09 【目录】:内容摘要5-12导论12-20
一、两种教育模式之概念界定12-1
4二、两种教育模式之可比性14-1
5三、前人研究成果15-16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16-20(一)论文的基本框架16-17(二)论文的研究方法17-20第一章中国近代社会的背景、问题与出路20-36
一、近代中国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农民问题的凸现20-27(一)近代中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20-21(二)近代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日益严重21-27
二、乡村危机与乡村建设和乡村革命27-36(一)从乡村教育到乡村建设28-33(二)从城市革命到农村革命33-36第二章走向解决中国问题的不同探索36-76
一、不同的“前见”与不同的视角36-63(一)出身与性格37-45(二)知识背景45-52(三)社会角色52-55(四)斗争哲学与“孔颜乐处”55-6
3二、中国社会问题——不同的看法与不同的解决模式63-76(一)中国社会问题的“一般性”与“特殊性”63-66(二)近代中国社会问题所在66-69(三)解决问题的不同模式69-76第三章教育模式与文化路向的建构(一)76-106
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延安教育模式76-85(一)实用理性、乌托邦理想与马克思主义之传入76-78(二)中国农民的生存伦理与农民革命78-79(三)苏式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探索与延安教育模式79-8
5二、生命化儒学与邹平教育模式85-106(一)“意欲”与文化路向85-89(二)生命化儒学:孔子人生态度的现代诊释89-95(三)邹平教育模式:生命化儒学的大众化实践95-106第四章教育模式与文化路向的建构(二)106-148
一、延安、邹平的社会生态106-111(一)陕甘宁边区——闭塞、贫困、**的经济荒地与文化荒地106-109(二)“颇合一般性”的邹平109-11
1二、“以政统教”与“以教统政”111-122(一)“教育为抗战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大家齐心向上学好求进步”112-116(二)教育政治化与社会学校化116-12
2三、政治思想教育与人生行谊教育122-129(一)延安:政治思想教育122-125(二)邹平:人生行谊教育125-129
四、“政治动员”与“商量
办事”129-138(一)共性:组织民众129-130(二)毛泽东与延安之“政治动员”130-133(三)梁漱溟与邹平之“商量办事”133-138
五、知识分子——“主”,还是“宾”?138-148(一)共识:知识分子与民众相结合138-139(二)吸收、利用与教育改造139-142(三)“耳目”、“喉舌”与“头脑”142-148第五章异中之同:两种教育模式的相似之处148-17
2一、生活教育理论之异地开花148-153(一)延安:提倡、研究与施行148-150(二)邹平:生活教育理论与乡村建设理论的融合150-1
53二、办学形式的多样性153-158(一)延安:“民办公助”153-155(二)邹平:较强的公办与“公助”色彩155-158
三、教学内容的实用性158-16
4四、教学方式的平民化与灵活性164-169(一)延安:“与学生打成一片”与“民教民”、小先生制164-167(二)理论指导、榜样示范与共学团、导友制167-169
五、以社会教育为重169-172结语172-182主要参考文献182-190后记190-19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幼儿教育模式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教育,“法治阶梯”教育模式,法治意识
1 传统模式存在的缺陷及原因
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各个高校把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作为法治教育的主要手段, 比起以前我国高校教育中法律教育内容的空白, 这确实是一种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新跨越。但这种完全依赖课堂讲授的传统模式却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第一, 教育方式过于单一。课堂教学虽然是大学生法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但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教学过程比较枯燥,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比较缺乏, 学习动力不足, 由此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第二, 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法治教育是一项法律专业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 但目前在各大高校中真正聘任法律专业教师进行授课的情况还不够普遍, 很多高校的法治教育课主要还是由思政专业、教育管理专业的教师来担任, 这显然是不能满足法治教育需求的。
第三, 教学内容的比例设置不合理。从内容上来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3版) 这本教材只有两章包含法治教育的内容, 而且都以内容概述的方式进行编撰, 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进行学习和把握。其次, 课时安排也不合理。真正落实到法律制度这个内容的一般为6~8个课时, 在这么稀少的课时里, 一方面授课教师很难把法治教育的精髓讲深讲透, 另一方面, 学生们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当前的法治教育课在很大程度上其实还仅停留在普法宣传的层次上。
造成上述弊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教育管理工作者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法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的因素, 也有在研究层面, 当前还缺乏可供选择的法治教育新模式的原因。因此在理论层面设计出一个操作性强、预期效果好的法治教育新模式是一项非常紧迫的课题。
2“法治阶梯”教育模式概述
法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笔者认为, 新的法治教育模式必须是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启蒙、法治信念的培养与法治意识得到实践的相统一。从法律思维的启蒙到法治信念的培养再到法治意识的实践是一个阶梯式的递进过程, 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为“法治阶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里, 课堂教学主要负责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启蒙, 庭审旁听活动负责大学生法治信念的培养, 而校园听证制度则承担着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实践的重任。课堂教学、庭审旁听、校园听证制度这三者虽有分工, 但都是“法治阶梯”教育模式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
3“法治阶梯”教育模式的三个要素
3.1 要素之一:法律思维的启蒙——课堂教学
法律思维是一种规范性的思维, 它是法律人所特有的思维[1]。法治教育的目标无意要把每位受教育者都培养成法律人, 但是至少要在受教育者心中种下法律思维的种子, 从而实现法律思维的启蒙。课堂教学由于具有课程的规范性、知识的系统性等特点, 因而在启迪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其在法治教育中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但真正要在课堂教学这个阶段完成法律思维的启蒙这个任务, 还需具备一些条件。
(1) 具有充足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如前所述, 数量充足的法律专业教师是实现法治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由于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各有差异, 因此在配备师资时可以结合实际分步骤进行。对于本身拥有法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而言, 尽可能的一步到位, 吸引本校经验丰富的法律专业教师承担法治教育课教学任务。对于其他高校, 可以先采用外聘教师的方式进行, 再逐步过渡到全部由自编法律专业教师进行授课的阶段。
(2) 教材需要重新修订, 课时量需要增加。首先要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样, 需要编订一本独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教材, 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其次, 该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应重点突出以下三块内容:法理学概述、法制史概述及法律部门概述。法治教育课既然是一门学科, 那么在内容编排上必须符合学习论的一般规律, 即必须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才能完成对法治本质的把握, 而法理学和法制史这两门学科恰恰天然地符合了这一需求。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法律的入门知识。法制史则是研究法律及相关制度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科学, 是鸟瞰古今法律全貌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学好这两门基础性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打开了通向法治教育目标的两扇大门。对于法律部门概述这块内容, 也应该根据法治教育的实际有所侧重, 把宪法、民商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相关法律部门有机地编入教材。
在确定了教材应该重点突破的方向之后, 接下来需要思考的便是如何具体编写的问题, 这有赖于法理学专家、法制史专家等相关法律学者们的不断实践和尝试。在此, 我们可以尝试性提出几个需要考虑的原则。原则之一:难易适中原则。法治教育的主体与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毕竟是不同的, 因此在不改变教学规律的前提之下, 应充分考虑教材普遍适用的特点。原则之二:课时量适中原则。课时量的设置既不过分增加学生们的学习负担, 也不应陷入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模式。对此, 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参照, 对于一般法学院学生而言, 法理学的课时量在60课时左右, 法制史的课时量在30课时左右。那么对于法治教育课而言, 法理学概述的课时量可以设置在35课时左右, 法制史概述的课时量可以设置在20课时左右, 法律部门概述可以设置在35课时左右。这样总课时在90课时左右, 这90课时可以分配在两个学期里。当然, 这还需要反复实践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
(3) 严格规范考试机制。期末考试制度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考试制度的规范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些高校, 期末考试制度是分类别的进行的, 对于专业课执行严格的考试制度, 一律采用闭卷的方式进行, 而对于一些公共课, 有些高校可能会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这其实是有偏差的, 因为如果从一开始学生就知道这门课程的门槛很低甚至没有设置门槛, 那么它就已经丧失了对学生的指引功能, 法治教育的目标更无从谈起。尽管考试制度不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 但是在大学这个特定的学习阶段里, 严格规范的考试制度将能为法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保证。
法治教育课教学改革的实证。大幅度的课堂教学改革, 是否会过分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 学生能否适应这样的教学改革, 这些疑问确实是无可厚非的, 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现举一实例加以佐证。笔者所在的学院, 对2008级38名社会工作的学生进行了教学改革试验。在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 实行5+3的学习模式。即安排5个学期完成社会工作专业的课时量, 剩余3个学期用来学习法学专业知识。4年以后, 这38名学生中有26名学生报名参加司法考试, 报名率在68.4%, 当年一次性通过率在7.7%。毕业一年以后, 对这38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表明:有92.1%的学生表示大学期间3个学期的法学教育, 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职业生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84.2%的学生表示, 自己确立起了法律思维, 并认为自己是个法律人了。以上事实说明, 对于一般大学生而言, 两个学期共90个课时的法治教育课是完全可以适应的。
3.2 要素之二:法治信念的培养——庭审旁听
法治信念是法治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法律信念的确立与否与一个社会的教育内容、法制状况、文化特征和社会风气有着密切的联系[2]。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信念而言, 庭审旁听活动能够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
(1) 庭审旁听活动的几个特质。第一, 旁听主体具有广泛性。根据我国诉讼法的规定, 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以外, 其他的案件原则上应该公开审理, 这个规定为大学生参与旁听提供了法律保障。况且法院开庭审理的案件数量比较大, 只要及时做好与相关法院的联系工作, 足以满足学生的旁听需求。第二, 庭审过程的直观性, 有利于大学生获得丰富的法治实践体验。亲临庭审现场, 零距离感受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人的法律推理, 进而实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 这本身就是一种最生动的法治教育。第三, 庭审结果的权威性有利于法律信念的强化。庭审结果最终以判决书的形式体现出来, 法律所赋予判决书的国家强制力以及由此展示出来的法律权威, 会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法律信念。
(2) 法庭旁听活动的具体实施。旁听前准备:这个阶段主要做好案件主题的筛选、与法院的联络、庭审案情的介绍、法庭争议焦点的解读以及解释所涉及到的主要法律条文等。同时要求学生做好旁听记录, 提示学生哪些是旁听记录的要点。旁听结束后的探讨与总结: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是法治教育成果的一个阶段性展现。经过课堂教学的理论洗礼, 学生的法律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启蒙。而通过庭审旁听的体验, 学生可以用撰写旁听报告的形式来检验自己法治教育的学习成果。所以这个阶段的重点就是指导学生撰写好旁听报告。
对于旁听的次数, 理论上来讲当然是多多益善, 但是民事、刑事、行政案件最好分别都能组织一次,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民事案件可以多增加一些。总之, 法庭旁听活动能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因此需要充分重视、精心组织。
3.3 要素之三:程序正义理念的实践——校园听证制度
正义应当实现, 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看得见的方式便是正当的程序。程序正义理念是法治意识的关键要素之一, 它的实践能积极推动法治意识的确立。随着我国社会的推进, 高校行政的法治化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3]。高校行政的法治化不但推动了高校管理模式变化, 也将为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一个实践程序正义理念的平台。而大学校园听证制度便是这一程序正义平台的具体化, 积极探索、实践校园听证制度, 将能大大强化大学生的程序正义理念, 也有利于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大学校园听证制度, 是指大学行政主体在做出直接涉及师生重大利益的决定时, 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召开听证会, 听取相关各方主体的意见以实现良好治理的一种程序性制度。其目的是通过合理的程序设计, 赋予学生、教师合理的程序性权利, 鼓励师生广泛参与校园管理活动, 从而实现良好治理的目标, 建立和完善校园听证制度是我国高校走向校园法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适用范围上, 它具有广泛性, 包括学校内部奖、惩、贷、助等方面的听证;学校在内部管理方面涉及全体学生的具体管理行为方面的听证;对校园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制定、修改的听证。在程序上, 它一般包括如下内容:告知;提出申请;委派听证主持人和监督员;召开听证会;制作听证笔录, 并将听证笔录提交裁决机构。
通过积极行使这些程序性权利, 亲身体验程序正义理念, 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将能得到很大的增强。法治教育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有力的延伸。
参考文献
[1]谢晖.法治演讲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90.
[2]谢晖.法律信仰:历史、对象及主观条件[J].学习与探索, 1996 (2) .
幼儿教育“科艺同行”模式初探 篇3
一、枝头缀花式
即在科学分科的课程中渗入艺术教育的内容。
比如,在“会变的颜色”的科学活动中,当有的幼儿把两种颜色倒入一个杯子发现颜色发生了变化,喜出望外,惊奇万分,并感染了周围的同伴;刚才还小心翼翼、无所事事的孩子一下子忙碌起来,也学着同伴的样,把两种颜色或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看看颜色究竟能发生哪些变化。然后自己学习调配颜色,给桔子、葡萄、莲蓬涂色或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用颜色创作出一幅幅幼稚而富有童真、质朴而充满童趣的画来……
由“科”及“艺”式融合,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有趣化,启开思维的闸门、翻起智慧的浪花、生成创作的激情,从而使孩子们在审美愉悦中更主动、积极地学习科学知识。
二、沿波溯源式
即在艺术分科的课程中渗入科学教育的内容。
例如,音乐活动“毛毛虫”,幼儿在音乐伴奏下模仿了毛毛虫吃东西、睡觉、脱衣服,最后蜕变成美丽蝴蝶的过程。活动中,幼儿随音乐有节奏地表演,享受着毛毛虫“化蛹为蝶”的快乐,幼儿在音乐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和提高。若是仔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了一个科学方面的知识——蝴蝶的成长过程。
把艺术活动经常和科学活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既能让孩子得到情的感染、美的享受,还能使孩子得到知识的陶冶、理的启迪,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共进步,艺术素养与科学素养同提高。
三、水乳交融式
在此模式中,科学与艺术教育已完全融合于一体,难分彼此,难辨伯仲。
幼儿在故事表演中变换一些语言,添加各种情节;在音乐活动学习唱歌时加上即兴表演动作;在美术课中对画中内容予以超常规的构思和设计等等,这些既是幼儿审美力提高的体现,也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和扶持这些奇思妙想的幼芽,引来春风,邀来阳光,从而使幼儿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想象更丰富。
四、春风化雨式
“环境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不妨在幼儿园的楼梯处及走廊墙面上设计出“中外科学家故事走廊”、“科学发展变化史走廊”。《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谦虚好学的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了不起的李时珍》、《爱国科学家李四光》、《航天之父钱学森、钱三强》,中国的航天技术、古代的四大发明、人类的进化、书籍的变迁、轮船的发展……这些生动的科学家故事和科学实例,图文并茂,深深地感染着幼儿,不仅能给幼儿美的享受,还把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等人文精神植入了幼儿幼小的心灵。
再如开设自然角,种植一些常见且易于管理的树木、花卉、蔬菜;饲养一些小鸡、小兔、小金鱼、小乌龟等,既美化了环境,又能让幼儿经常地亲近、认识自然,并在观察中不断产生“新”感觉、获取“新”感知、促成“新”感悟。
五、举纲张目式
“举纲张目式”是分科教育向综合教育过渡的一种融合,它以分科的形式为基础,选择艺术与科学学科中的共同概念、原理或主题,分别从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数学、常识等维度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幼儿逐渐步入“学而乐”、“乐而学”,“越学越乐”、“越乐越学”的良性循环。
例如,在“爱唱歌的小黄莺”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下列活动达到对主题的认识:①讲述小黄莺因呼吸了大量废气而导致不能唱歌的故事;②播放配合小黄莺当时心情的音乐。通过音乐和教师的讲述相结合,小黄莺难受的心情,丝毫不留地传送给了幼儿,有的幼儿因感受到其中的情境,竟不自由自主地跑过来抱住教师说:“小黄莺太难受了,我们要帮助它!”③教师借机讲述造成废气的原因,加深了幼儿对废气污染的认识;④教唱相关的歌曲;⑤创作舞蹈“爱唱歌的小黄莺”。幼儿不但在活动中受到心灵美、情感美的教育,还促进了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六、金线串珠式
“金线串珠式”是围绕一个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对主题所涉及到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开一系列相互关联活动的一种融合。对于幼儿来说,“金线串珠式”融合不是单纯从学科内容的深化或拓展出发,而是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做到生成和预设相结合,让他们始终处在“好之”、“乐之”、“心向往之”的状态。
在以“汽车”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如下活动:①参观各种各样的汽车,让幼儿知道轿车、救护车、公共汽车等各种类型的汽车;②在参观的基础上,让幼儿感受各种汽车的造型美、色彩美、结构美,并用绘画的方式加以表现;③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有关“汽车”的资料,了解“汽车”的演变史,欣赏更多类型的汽车;④自由谈论“汽车”,并述说“我最喜欢的汽车”;⑤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不同材料和方式制作“我最喜爱的汽车”(此环节即由前面的活动“生成”而来);⑥“比一比,谁造的汽车最漂亮”。
该案例抓住“汽车”这一“金线”,在参观、了解、“制造”汽车的过程中,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并让幼儿体会到了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作用,真正做到了让幼儿在感知中欣赏美、在探究中挖掘美、在创造中表现美、在评价中享受美。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科艺同行”是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深化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有力支撑,但为了不走错路、少走弯路,在具体操作中应当做到:
有机:即要积极寻找科学与艺术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做到“水乳交融”,不能“油水分离”。比如,幼儿天生具有和自然亲近的本能,黎明的朝霞、黄昏的落日、夜空的星斗都会引起幼儿无穷的想象。地上的小虫、空中的飞鸟、水里的游鱼、花间的蝴蝶对幼儿都有极大的吸引力。经常带领幼儿到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呼吸新鲜的空气,领略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色,不仅有助于幼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且有助于陶冶情操,增强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此为契机来进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必会事半而功倍、举重而若轻。
有趣: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游戏、故事的特殊情感和特别偏爱。在这些活动中,幼儿所感知、获取的知识是深刻的,所体验、萌发的情感是热烈的。这也是科学与艺术教育相融合的极好形式,能使幼儿在玩中启美、玩中育德、玩中健体。如在创造性游戏中,和小朋友一起收集方便面碗、饮料瓶、酸奶杯,开展点心店、快餐店游戏;在体育游戏中,和小朋友一起收集旧挂历纸,做飞镖、纸棒,玩“炸堡垒”、“赶小猪”游戏;在音乐游戏中,和小朋友一起收集易拉罐做沙球,制作打击乐……在这些游戏中,幼儿懂得了如何减少垃圾;如何变废为宝;如何美化生活,懂得了保护环境必须从我做起。
有效:效益是检验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没有效益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缺乏效益的活动是冗余的活动。“科艺融合”亦然。无论是科学教育向艺术教育拓展,抑或艺术教育向科学教育延伸,一切都应从幼儿已有的经验、知识出发,不能随心所欲,而要适当、适度、适可。作为一名教师,对幼儿要少一些埋怨,多一点热爱;少一些强制,多一点民主;少一些批评,多一点激励;少一些说教,多一点引导。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 篇4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是尽管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他们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远跟不上他们的需要,这使得我们在制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考虑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幼儿各种心理过程常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而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在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如通过他们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游戏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三是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这使得我们在幼儿阶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
因此,我们认为,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1、养成性教育模式
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人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引起的,这种矛盾从婴幼儿期就已开始,并对成人时期产生影响。因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形成健康的心理,而且对他们未来的方方面面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在操作上,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即采用养成性教育模式。
2、补偿性教育模式
由于家庭、托幼机构等的教育缺陷以及幼儿心理发展滞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不少幼儿表现出行为偏异、情绪障碍及人格方面的缺陷等。对于这些已经出现了心理障碍的幼儿,除了应加大养成性教育的力度之外,还应积极采取心理保健措施以及心理咨询、治疗技术,对他们的心理障碍实施有效干预。这种补偿性教育模式在幼儿时期的使用不仅重要,而且比等幼儿长大成人之后再进行干预,效果要好得多。
二、模式实施的原则
模式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征,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
1、发展性原则
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幼儿的心理及其问题。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应以发展幼儿良好的品质为主要任务;其次,有些心理问题只是某一时期、阶段的一些特殊情况,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这些问题可能自然减轻甚至消失,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2、非价值性评价原则
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会涉及到对幼儿心理健康现状的评价问题。有时,对幼儿实施一些心理测量、诊断是必要的。但对这些测量、诊断的运用应特别慎重,因为运用不当,反而会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3、主体性原则
幼儿也有他们自己的尊严、意志及人格,任何轻视他们人格的言行,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对抗。因此,在操作中,应尊重幼儿,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4、协同性原则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与游戏、体育、音乐、美术等活动的结合、相互渗透;另一方面,应重视幼儿行为、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同发展;对自己出现心理障碍的幼儿还应特别注意养成性教育和补偿性教育的协同进行。
5、游戏性原则
幼儿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主要有三种:游戏、学习和劳动。而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到游戏之中,可以使幼儿比较容易接受有关知识,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
6、成功性原则
由于幼儿的主动注意时间较短,因此,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让幼儿有成功的快乐体验,以使他们能较长时间专注于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三、模式的具体实施
从养成性教育模式看,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情境教育
让幼儿以表演的形式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作出有效的行为对策。这种方式能帮助幼儿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作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提高幼儿判别是非的能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2、家园同步教育
幼儿家庭与托幼机构密切配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同步的教育,但具体方法可有所不同。如在幼儿园某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分享与合作”,教育的方法可能是通过游戏进行,那么,在家里也应同时进行这一主题的教育,但方法可以是与父母分享食物,与邻居的小朋友合作游戏等。家园同步教育,往往比单方面实施教育的效果更好。
3、典型教育
通过给幼儿一个典型的形象,让他们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地去学习典型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与典型一致的行为习惯。幼儿多直观思维,模仿力强,这种教育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行为练习
让幼儿对已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加深幼儿对这些行为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5、讲授教育
具体而形象地向幼儿讲解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粗浅知识,提高幼儿对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心理健康的态度。但这样做,要注意形式多样、生动、内容贴切、适宜。
此外,尝试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母爱教育等均可有选择性地加以采用。
补偿性教育模式主要在以下两种:
1、行为问题的矫治
运用奖罚的原则,改变或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其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这类方法简单易行,不要求寻找行为问题的根源或提高认知水平,在认知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幼儿身上运用,大多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2、通过游戏矫治
为幼儿设立一个特别的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并获得情绪上的松弛,最终认识自我,学分控制自我。个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幼儿本身的情绪而导致的问题比较有效,而集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社会适应困难引进的问题较为有效。
学习愉快教育和赏识教育模式心得 篇5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参加工作13年。在工作中,我整天为教不会学生而烦恼,为学生没有考不出好成绩而苦恼。因此,我总希望自己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是能让学生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能让学生愉快学习,健康成长,这也是我所向往的教育环境吧。
因为是向往这样的教育环境,所以我个人认为没有这样的教育环境和学校,原来我的想法是错误的。在今年的7月份,我参加了由上海方略集团承办的现代远程教育理念培训,培训中我学习了愉快教育、赏识教育、主动教育等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既符合现代的教学趋势和形式,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特别是愉快教育和赏识教育的教学,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使我收获很大。
一、愉快教育和赏识教育的倡导理念很好,符合了现代教育的思想与特征。
愉快教育就是让学生学得愉快,让老师教得愉快,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愉快”来进行,使学生在宽松、舒适、和谐的环境里接受教育。赏识教育就是让老师蹲下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引导学生爱与被爱的环境里学习与生活,使学生自信而健康地成长。其实,不管是愉快教育还是赏识教育模式,倡导者都是为了孩子着想,都希望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多发现孩子的优点,能正确塑造学生的人格,能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教育孩子。不要一味地、片面地为了追求分数而做出过激的教学手段。虽然我不知道上海一师附小和南京行知小学平时是如何把握对学生的赏识、鼓励、表扬与批评的关系,但作为一个学校的教学模式或者教育理念,它都会鞭策教师尽力往愉快教育和赏识教育的方向上去努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教育孩子。尤其是我们低年级的学生,刚踏 入小学的大门,更多的批评与指责只会让他们厌学或者想念父母,只有多鼓励他们,掌握好批评与严厉的关系,你才会上好一堂课。所以愉快教育和赏识教育的倡导理念是好的,怎样去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就看我们教师的教育技能、教师素质和教学智慧。
二、团结合作的教育科研组织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新课程理念推行的今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愉快教育和赏识教育模式来看,要进行愉快教育和赏识学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有团结合作的校本教研作为强大的后盾。以上海一师附小为例,他们从备课、上课、专题研讨、教师的公开课、家常课、竞赛课等一切教学研讨活动,教师都主动参与,相互讨论学习,共同成长。他们可以为了一节竞赛课,对教案进行精心修改,改到大家都满意为止。作课者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其他教师也向授课教师提出自己诚恳的建议。平等、互动、共享的教育科研环境,对老师的专业成长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一定会让教师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的教师队伍就会推动学校向前发展。
三、正确的评价机制
幼儿教育模式 篇6
内容摘要:本文对如何构建家园合作幼儿德育品质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全面论述。介绍了构建德育品质的经验和方法,提出了幼儿教师在构建这一教育模式过程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力求广大幼儿教师对营造动态、开放的幼儿德育教育过程、氛围和空间有一个深刻、全面的理解,并达到运用的目的,为今后幼儿教师关注幼儿在家庭中德育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家园合作 构建幼儿德育品质
陈鹤琴先生认为:家庭教育同社会进步,国家的强盛密切相关。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幼儿从父母那里学说话,认识周围的事物,模仿父母的言行,在父母影响下形成性格。
一、存在的问题
我们发现父母的育儿方式对幼儿教育有着直接影响。它表现在父母对子女教养的态度、价值观念、期望值与教育方法上,也反映在父母的自信心、责任感上。而在这个问题上,当今的父母存在着不少认识和行为上的盲点与误区,致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困难重重,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甚至阻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期望值过高
家长的价值观念往往决定着他们对子女的态度和要求。近些年来,家长将期望的重心由原来较多的关心子女的健康状况和行为规范转移到关心子女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上来,甚至出现重知识轻德育的偏向,不惜血本下大力气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开发智力。
(二)父母外出工作,疏于教育
父母忙于工作,只好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照看,婴儿缺少亲子接触和母亲的关怀。父母忙于事业,他们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一起玩耍、交谈。亲子游戏的空间和时间缺乏,亲子关系的复杂化和淡漠化,对幼儿语言、动作、良好情感和个性品质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三)代际冲突教育明显 主要表现在给孩子穿衣、洗澡、户外活动、饮食、习惯培养等方面。要解决幼儿家庭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必须对年轻父母加强早期教育的指导,优化家庭亲子教育。
二、构建德育品质的措施
(一)明确构建的目的
首先,客观地讲,开展家园合作构建幼儿德育品质的工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促进幼儿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手段。无论是家园互动、还是家园合作共育,其目的都是为了整合并充分利用家庭中的幼教资源,更好地促进幼儿园德育工作。基于这种认识,开展幼儿园家长工作首先要全面分析研究家庭教育资源的特点:存在哪些积极因素,可以直接利用;哪些是消极因素,需要我们下功夫纠正、改进;哪些是潜在的因素需要我们去开掘、梳理、激活。这项工作做得越细致,越周全,家长对孩子的德育工作就会开展得越到位、越有成效。
(二)交流、沟通中成为真诚的理解者
如:在期初的家长会上,我们以“怎样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主题与家长进行了座谈,让每一位家长都谈谈对环境创设的理解,我们发现有些家长对于给孩子创设一个优美的物质环境相当重视,而对孩子心理环境的创设却是一无所知或处于无意识状态;有些家长将环境片面的理解为环保;有些家长知道良好环境的创设对幼儿发展有极大益处,却不知从何入手,尤其是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有个别家长,相当关注幼教方面的新动态,经常阅读有关资料,咨询有关专家,有了一些根据专家理论进行的实践。在家长的畅所欲言和交流后,我们将家长有意识和无意识在生活和家庭中对幼儿所做的点滴实践进行了理论上的提升和归类,并且对个别身教言传、值得推广的做法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家长纷纷感叹:“真没想到,我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会对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样一来既肯定了家长们各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实践,让家长体验到了自身的教育力量和作用,增强了教育的信心,又让家长对环境的创设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进一步认识了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甚至社会环境对幼儿的重要性。
(三)互动、参与中,成为积极的响应者
有了家园间的沟通和理解,家长们开始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的实施。每个家庭与幼儿都积极参与主题环境的布置与表现。家长们帮助孩子搜集信息。他们 或去图书店查阅,或上网查询,或参观访问,或亲身实践。如在“有趣的昆虫”主题活动中,由刚开始时介绍各自收集有关昆虫的书籍、玩具、光盘等到后来制作展示墙和昆虫面具,孩子们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关于昆虫的话题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涉及昆虫的种类、有的涉及昆虫保护自己的本领、有的涉及昆虫的繁殖方式、有的关注昆虫的形态、有的还初涉了昆虫的历史,主题活动的高潮是我们举办的“亲子活动”,孩子们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昆虫,在自己的努力及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完成了昆虫面具的制作,面具的背后是孩子们乐不可支的笑脸。孩子们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这是在与昆虫们亲密接触后有的一份更深的喜悦,更是家长投身教育、关爱孩子的一份心啊!
(四)《指南》实施中,成为积极的合作者
幼儿园所有的活动都与家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园共育是我们的目标,实验班在实施新课程中把家长作为课程的建构者之一,在新课程刚开始实施的过程中,把主题活动中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通过家园联系窗的方式呈现在家长面前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家长的支持,家长也不了解这些东西到底要来干什么,只觉得老师好烦,每天不是要这就是要那,一开始还给你敷衍一下,时间略长,就索性不理你了,有的更是当你的面对你说:你们怎么什么都要„„面对此种情况,实验教师及时召开家长会,从新的教育观、人才观、新课程的特点及新课程的作用意义等方面,向他们作了详细的介绍。从此家长的观念开始转变,观念一转变,我们的工作就顺利开展起来了。家长们与孩子一起收集废旧物品;一起做实验,观察,记录;一起查书找资料;还有的家长给实验班送来了蝶片、书籍等,在整个过程中,看到了“学习化社会”的影子,看到了孩子的终身学习的希望。看到了实验的家长也从幼儿教育旁观者、监督者、被指导者的角色变成了现在幼儿教育的合作者、支持者。
(五)开展平等对话、交流,成为合格的倾听者
在现实生活中,家园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教育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因此,我班改进了家长会方式,由原来的教师一言堂模式变为百家争鸣式的茶话会。其目的就是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平等对话中产生共鸣,从而消除隔膜,有效解决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召开本学期家长会时,有家长把进入小班如何达到中班水平衔接这一现实问题提了出来。实验班提出的解决方法是请家长们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每天安排时间与 幼儿一起学习、游戏,培养孩子的乐学。这是我们长期工作总结出的经验。而部分家长则提出:是否可以把孩子一周的学习内容列入“家长园地”使家长能更好地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这一要求马上得到了家长们的响应和教师们的认同。这就是平等对话的魅力所在。
(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成为家园互动的助教者
家园沟通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这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互动合作”是瑞吉欧教育取向的一个重要理念。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在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可见,只有家园的互动合作,才可能带给儿童最好的经验。在开展班级主题教育中,我们就很好地利用了家长资源,让家长参与教育活动,协助完成教学任务。如在中班主题教育《有趣的昆虫》活动中,我们发动家长把搜集的各种昆虫图片以及和孩子一起捉到的昆虫带到幼儿园按类型布置成一个昆虫展览,供孩子们认识、探究。这种教育效果是老师单靠说教的方法所不能达到的。2013年“六一”前夕,我园成功举办了“大手牵小手时装走秀活动”。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就是由家长利用废旧材料为幼儿设计一件衣服作展示,于是家长们与孩子一起利用生活中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制作成衣服来参加走秀。由于家长的参与,此项工作不仅省时省力,而且通过亲子活动,加深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七)指导家长科学育儿,成为家园共育助力者
传播科学育儿知识、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实验班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有效利用宣传媒介,定期在家园联系栏里向家长作科学育儿的宣传。其次是合理利用价值资源,举办家教讲座。如在本学期的家长会上,实验班就特邀吴晶晶的爸爸、市人民医院小儿科相大夫为家长举办了关于秋季幼儿流行病预防知识的讲座。这种尝试为幼儿家长之间开展交流提供了平台,很受家长欢迎。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德育文化信息,它固有的历史性、动态发展性;作为家长和教师,教育活动要做到有目的性、渐进性和因材性;家园合作 构建幼儿德育品质教育应包含教育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内容:
(一)教育性----主要关注幼儿德育认知的发展。幼儿德育教育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追求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有价值的影响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创造性----包括这样两个部分:一是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发现或创造出为社会带来变革,具有社会意义的新事物;二是具有个人价值的创造。拉夫尔-泰勒曾经说过:“学习是通过学习的主动行为发生,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三)实践性----实践德育生活,“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必躬行”,“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实践”,实践德育生活的意义在于通过实践加深对德育规则的理解,为德育的真正获得提供基础。实践德育生活它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践的主体是个体自主活动;第二,实践是个体与作为客体的社会互动和交往活动。它的核心是幼儿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和创造新的德育生活。个体通过拥有的各种德育基础知识及掌握的各种“德育语言”,通过实践扩大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通过主动思考、亲身加工、体验,进一步开放自己的知识体系、情感体系、将多种潜在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的确定性转化,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
在幼儿园,我们无法把人一生所需的东西,全部交给幼儿,幼儿园所施行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只是起到一种“奠基”作用,为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作准备。但我们应该看到,即便是我们这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施教得予完成,在正规教育期间得以实现,那也仅仅是有限目标的实现。我们应该要求幼儿园在有限的德育教育目标中给幼儿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
在此层次,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主导者、伴奏者,更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学习者。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师生一起探求未知的知识、体验未体验过的情感。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开放、学习的过程,通过实践,调整、补充、改造现行的德育课程;通过实践加强教学内容与师生生活的联系;通过实践体会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实践不断创设幼儿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环境;通过实践转变一系列教学观、知识观,明白“知识不能是由自认为有知识的人‘普及到’或‘灌输给’自认为没有知识的人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直面人生、直面未来; 另外,德育教育向社会、向生活、向自然延伸,还可以优化德育教育环境,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弥补校内德育教育资源的不足,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
总之,只有国家、社会、家庭重视,多管齐下,增强孩子父母科学的育儿意识,让亲子教育走进千家万户,家庭教育必将展现一片新的广阔天地。让我们家园携手,打破“无影的墙”,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们发展的环境。参考文献:
1.《学会生存》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
2.《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陆有铨著3.《早期教育》 江苏教育报刊社 2004年 10月
1997年
幼儿教育模式 篇7
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学生作为知识的旁观者, 直接吸收理论知识,不再致力于获取有益经验[1]。比较起学风淳朴、大师辈出的民国时期,现如今的大学生已不再热衷于单纯的求学问道,求学动机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求学动机的来源于:(1)基于生活的实际需要;(2)对知识的好奇,或者说是求知的欲望。在功利性思潮影响下,教师、家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过分强调和注重生活的实际需要,笔者不禁想到樊际昌教授曾提出一个问题:“教育究竟是帮助一个人去寻求他感兴趣的生活,还是应该由少数人按照一个空洞的理想,制定一个抽象的社会秩序,然后强迫学生就范?”与此同时,应试教育又严重扼杀了学生求学的兴趣和对知识的好奇心。在经历过死记硬背的基础教育,进入专业分工极细的高等教育阶段后,大学生看似离社会更近一步,实则仍隔着很厚的屏障。求学的目的也基本上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待人接物之道的修炼,对国际形势、国家政策法规等全然不在意。即使是颇为看重的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也只停留在应付老师、应付考试、以期顺利毕业上。
相较于传统教育,体验式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多方位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美国著名学者罗威尔曾讲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大学的目的,不在乎使大学生能赚得面包,而在乎使他吃起面包来滋味能够特别好”。也就是说,大学教育不应该把人变成赚钱的机器,而应该让学生懂得怎样做人[2]。教育的功能除了传递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追求智识上的愉悦,追求精神满足。纵观一个人的生涯,物质生活固然重要,精神追求也至关重要。
何为体验式学习?从婴幼儿向父母学习生存本领,到学徒向师傅学习技艺,都是体验式学习。个体经验的成长与发展,都无法离开社会环境。黄天中教授在《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一书中给出的相关定义是:“体验式学习是学生通过理论和时间的综合,使知识、技能、价值观发生改变的过程。体验式教育应包含亲情体验、社团体验、非营利组织体验、营利组织体验、跨文化体验等不同主题。”[3]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直接主动、积极地参与,亲身体验、观察思考及应用。因所呈现的刺激是最真实、最贴近社会,且与课堂收获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联系,故可进一步引发效能。
其实提倡体验式教育的理论依据由来已久,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胡适的 “处处是‘知’,处处是‘行’。知从行来,即在行里;行即从知来,又即是知”[4]。杜威的“经验哪怕只有一两,也胜过一顿的理论,任何理论都必须在经验中才有生命,有可核实的意义”[1]。
那么体验式教育模式是以何种立场或者说何种身份存在呢?笔者认为,体验式教育模式的立足点是作为当前传统教育模式的完善和补充,以期相互取长补短,两种模式齐头并进,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统一高水准的大学生。体验式教育模式主要功能有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怀,培养学生自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如何训练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我们的教育过度依赖教科书上现成的知识,将其推崇为金科玉律,而知识只是过往时代意见的累积,具有实用性低,难以激发持续性学习兴趣的特点。 当前教育制度体系下,学习效果的评价依据又是注重 “标准答案”的书面考试,因此导致大学生养成了盲目依从权威的思维模式,失去了自动思想的能力,对所见所闻均缺乏深刻的认知和见解。而体验式教育模式为学生创造了需要思考、促进思考、检验思考的学习环境。杜威曾提出“思考的起始阶段即是经验”[1]。当学生进行体验实践时,便进入了独立思考的状态。
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如何提升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怀?“中国目前的教育,在大学里是教而不育。大学只 ‘办学’,而不‘兴学’,大学教授只‘讲学’,而不‘督学’。现代教育除供给正确智识以外,还要对学生的行为、道德、品性、人格负相当的责任”[5]。有效的道德教育,应当是偏向于启发式的教学,而不是“填鸭式”的理论灌输。体验式教育包含人文类的学习内容,如亲情体验、非营利组织体验等。以非营利组织体验为例———在与弱势群体的直接接触中,学生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开始有清醒的认识,心中已被埋下一颗悲悯的种子,相信待到有能力帮助弱势群体时,学生必将欣然履行个人的这部分社会责任。
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如何培养学生自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主动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整个生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能力。知识的获得,必定是遵循自求者才能自得,而不自求者终不得的定律。体验式学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处于中心位置,是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虽然刺激来源于外界环境,但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却发自内心。体验式学习还具有扩散性,会对学生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甚至会造成人格的改变。
杜威被普遍认为是体验式教育的现代版之父。杜威提出“教育即是生活”,教育是继续不断的重新组织经验。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一说中谈及经验是如何让人们学习到知识:“行为一旦延续到承受后果,行为造成的转变一旦反射回来就造成了改变,原本单纯的波动就充满了意义,于是我们学习到了知识。”[1]由此可以解释,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如何让学生收获知识的。 体验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评估反思自己的行为、优势劣势以及行为产生的后果,并且根据预估的未来引导每一天的行动,在经历行为、观察、思考、评估的过程中,便学习到了知识。同时,因为体验行为直接决定着后果,学生会以行动促成较佳的成果,避免不好的结果。
陶行知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上探索衍生出了新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以现代的理解看来,是指在生活中接受教育, 教育在个人的生活体验中、生命经验中进行。“社会即学校”,最恰当的解释是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情景中,任何所见所闻都有教育的效能。
体验式教育模式可采用大卫·科布尔(David Kolb)于1984年提出的体验学习循环模型。大卫·科布尔(David Kolb) 是研究体验学习最具影响的学者之一。
“具体的体验”可以理解为实践过程,“观察与思考”是学生利用自己的感官观察记录体验的环境、体验行径、人际关系等,观察记录的均为客观事实,学生还需要根据观察进行思考,正如杜威提出的“不包含某种思考在内的经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体验式学习不单单停留于思考阶段,思考后要进行归纳概况总结,内化为个人的知识与经验,即进入“抽象概念的行程与总结阶段”,也可以解释为当思考也成为体验的一部分,学生因此发现行为与后果之间的明确关联,形成了“抽象概念及总结”。
考虑到学生平时受困于既定的教材、统一的考试,学习研究及实践的自由度差,学习兴趣持续走低, 体验式教育基本上安排在时间充裕,学生可自由进行学习研究及实践的两个假期中。如何好好利用三个月假期时间进行体验式学习?可参考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关于假期生活的观点:学校的最大缺点,就是过于重视教材,学生无一刻不在字里行间寻生活,从而失去了自动研究的机会。假期是学生解除痛苦,回复自由的上好机会。学生要选择一两个比较高明的求知方法,去过一种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6]。
体验式教育模式作为当前传统教育模式的完善和补充,可视为教育改革的一种探索,一种过渡,虽有无奈,但也可算是一种进步。
摘要: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飞速发展,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却基本停留在原地,严重违背社会的发展规律及时代的发展需求。当前教育最根本的弊端是把教育简单理解成知识的灌溉,过度强调知识教育,但论及除旧革新,路却还很漫长。本文将在当前教育模式基础上,探讨体验式教育作为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和完善的意义和必要性。
关键词:体验式教育,体验式学习,观察思考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与教育[M].薛绚,译.译林出版社,2014.
[2]智效民.教育在民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3]黄天中.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2.
[4]季蒙,谢泳.胡适论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5]周先庚.大学生的训育问题[J].独立评论,1924.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初探 篇8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B)—0017—01
家庭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工程,幼儿期家庭教育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研究和实践证明,家庭对幼儿心理、个性、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必须以提高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质量为前提。为了进一步做好新形式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我园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指导活动。
一、指导内容
通过对幼儿家长及幼儿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教育情况等调查,发现不同职业、不同教养者、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结构以及不同学历的家长教育观念和育儿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1.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幼儿的综合素质提高有一定影响。父母的学历层次越高,对幼儿的综合素质培养就越重视。相反,父母的学历层次越低,对幼儿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培养很重视,而忽视对幼儿认知、感知教育、品德教育、养成教育以及社会性交往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2.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尤其祖辈对幼儿过分溺爱,过分照顾,过分保护,忽视幼儿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及良好行为习惯等养成教育,对幼儿园教育的依赖性更强。
3.非公职家庭和个体经营家庭由于亲子共处时间少,对孩子的关注也较少。他们往往只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交流、交往等精神需要,对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对幼儿园教育也存在依赖性。
针对我园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以上突出问题,我们重点确定了以下几项指导内容:
1.家长应具备的正确教育观——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成才观;
2.家长溺爱子女的表现形式、心态与家庭教育指导;
3.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倾向的表现形式、成因与指导;
4.家长如何配合幼儿园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与要求。
二、指导模式
我们根据家长对指导工作的实际需要,注意发挥家长在指导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探索出适合不同对象、不同指导阶段、不同指导内容的多种指导形式,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指导活动的形式趋于多样性。
1.专家讲座。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我们多次请来省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通过专家讲解、互动式问答、案例点评,使家长变被动听讲为互动参与,从而提高家长接受指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家长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形式多样,有新入园幼儿家长座谈会、专题座谈会、班级家长会、全园家长会、毕业班家长会等。通过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整体情况、班级情况、办园理念、办园宗旨以及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和要求,宣传家教知识,广泛听取家长的意见及建议。
3.开展“半日开放活动”。我们定期向家长开展“半日开放活动”。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及生活活动全方位向家长开放,使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生活、学习情况以及孩子在园的表现。
4.请家长参与教育活动。我们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走进课堂,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如我们请来在航校当飞行员的家长为孩子们讲解“神舟六号”是怎样升入太空的;请来当交警的家长为孩子们讲解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各班开展的主题活动中,发动家长搜集与主题教育活动有关的各类资料。如在中班开展的“美丽的家乡”这一主题活动中,家长积极参与,搜集来了许多关于家乡的名胜古迹图片、民间艺术品、土特产品以及歌颂家乡的专题片,这些材料既丰富了主题教育内容,又丰富了幼儿知识,同时也调动了家长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5.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利用节庆假日开展了“享受阳光、茁壮成长”为主题的亲子运动会;“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大合唱比赛、童话故事表演赛;“争做环保小卫士”为主题的亲子郊游活动;在“庆元旦”亲子联谊活动中,家长们各显其能,一展风采,和孩子们共同表演精彩的节目,并与孩子们共同制作贺年卡、节日礼物;隆重的大班毕业典礼会上,家长由衷地感谢老师三年来对孩子的辛勤培育,同时也感谢幼儿园在家教方面给予他们的帮助与指导,孩子成长了,他们也成长了。
三、指导效果
【幼儿教育模式】推荐阅读:
幼儿园教育中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08-25
幼儿课堂教学模式12-09
幼儿园管理模式09-13
幼儿园管理模式11-20
城乡幼儿园互动模式协作探究08-16
幼儿园数学领域模式活动方案10-12
音乐教育模式学前教育07-18
多维教育模式10-14
中职教育模式10-21
美国教育模式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