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分析

2024-10-12

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分析(精选8篇)

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分析 篇1

《老人与海》主角人物形象分析

《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是海明威“硬汉”形象的代表人物,圣地亚哥虽然是一个普通的渔民,但他在失败和挫折面前所表现出的勇敢、坚定、不妥协、不放弃的精神是最难能可贵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老人与海》主角人物形象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

《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对以往作品中塑造的“硬汉”的发展和升华,是“硬汉”形象的代表,该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古巴老人圣地亚哥连续84天没有打到鱼了,不顾同伴的嘲笑,伙伴的离开,第85天他依然继续驾孤舟独自出海,最终钓到了一条比他渔船还大二倍的大马林鱼。由于这鱼实在太大了,把他的小帆船在海里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最后才被他杀死。老人把流血的鱼系在船尾,结果招来了鲨鱼群的袭击。但他仍然凭着一股不屈的精神和鲨鱼搏斗,不断地驱赶着鲨鱼,最后回港时那条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白色骨架。在与大海、大马林鱼和鲨鱼的较量中,圣地亚哥不断承受着不幸命运的挑战,以他的勇敢、坚毅、顽强一次次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向人的生命极限挑战、战胜厄运并超越它。这篇小说短小精悍,成功塑造了主人公圣地亚哥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一个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拼搏、永不放弃、自信乐观而又悲壮的“硬汉”形象。

一、百折不挠、永不服输的“硬汉”形象

圣地亚哥是一个很好的捕鱼者,可是他“倒了血霉”,独自在湾流中连续捕鱼84天,没逮上一条鱼。其他渔夫,都在嘲笑老人,把老人视为一个失败者。连他唯一的伙伴,小男孩马诺林也在父母的威逼下上了另外的船。面对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窘境,老人决心在第85天驶向远方去钓大鱼,这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人类要征服自身懦弱的表现,更是坚持不懈、永不服输的精神的体现。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第85天捉到一条前所未有的大马林鱼,老人异常高兴。但这条鱼实在太大了,拖着小船向相反的方向游向未知的海域。面对茫茫大海,凶险随时都会发生。老人这时完全可以放弃,可是他选择了抗争,与之搏斗,他的干粮和水,早已是一空如洗,但老人凭借着这种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不顾连日的疲劳,在茫茫的大海之上与那条比他的小船还长的大马林鱼周旋了两天两夜,终于杀死了比他强壮的大马林鱼。老人把流血的鱼系在船尾,结果招来了鲨鱼群。这时候老人已经筋疲力尽,“弹尽粮绝”,面对着实力相差悬殊的较量以及持续的坏运气,怀着对强大敌人的畏惧,明知道要失败,但是他仍然不服输,不遗余力去抗争,这是一场明知失败却依旧不屈不挠的战斗。老人用尽一切个人手段来反击,拿起鱼叉、刀子、船桨、棍棒、舵把、帆杠等,拼尽全身的力气,与血腥贪吃的鲨鱼作殊死的搏斗。四五条硕大的鲨鱼一条一条地被打死,嗜血的鲨鱼群一次次进攻,越聚越多,而老人却越战越勇。老人不断地驱赶着鲨鱼,但鱼肉都被咬去了,大马林鱼早已成了一具空骨架。最后老人带着这具巨大无比的残骸回家了。在与命运、大海、大鱼及鲨鱼的不断较量中逐步突现出来的这些都生动而深刻地刻画和描写了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硬汉”魅力——勇敢、坚强、百折不挠、永不服输。他代表了那个“可以消灭但你不能战胜”的硬汉。这就是圣地亚哥的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硬汉形象。

二、乐观、自信的“硬汉”形象

圣地亚哥一生虽然厄运重重,但他从不怨天尤人,垂头丧气,而是乐观自信。在面对其他捕鱼人的嘲笑、在连续84天以来捕鱼一无所获、在他唯一的伙伴小男孩不得不离开的情况下,他并没有消沉颓废,没有放弃追求,他保持这种自信与希望。在第85天继续出海,他相信好运会到来,甚至去订了张末尾是85的彩票。“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来没有消失过,现在又像微风初起的时候那样的清新了。”在海上,他仍然关心喜欢的棒球比赛结果,甚至想有台收音机。而当他的大马林鱼被鲨鱼吃掉所剩无几时,他也没有沮丧,而是给自己鼓劲:想点开心的事吧,丢了四十磅肉,你航行起来更轻快了。在残酷的命运面前,无论是在无奈的.生命环境下还是在激烈的生死存亡搏击中,圣地亚哥没有半点的气馁、消极,“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老人显示出的是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种乐观并不是对生活、对对手的盲目乐观,而是在一切重压下的优雅风度。他对待胜利与失败、苦与乐,有自己一套独到的生命哲学。圣地亚哥是位乐观自信的硬汉子。

三、悲壮的“硬汉”形象

老渔人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壮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汉形象的最后总结。小说粗线条地刻画了一个消瘦憔悴,脖颈上有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他的船帆上用面粉袋片打了些补丁,收拢后看起来像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一位孤独的老人,孑然一身,没有老伴,没有儿女,连唯一的一个伙伴小男孩马诺林也不得不离开。他一生贫穷而又不走运,他是连续84天独自在湾流中连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的渔翁。一位体力衰竭、风烛残年的老渔夫划着小船连续84天在海上独自奋斗,却一无所获的凄凉景象被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他的孤独、他的辛苦、他的凄凉都让读者心生同情。第85天他又独自一人驾着小船驶向大海深处。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三天的努力和拼搏,捕到大马林鱼。在返航途中,命运又无情地捉弄了他,他再度遭遇到了鲨鱼群的袭击,为了保护马林鱼,他耗尽一切与鲨鱼群殊死搏斗。他先后失去了大马林鱼、鱼叉、刀子……最后靠着仅存的意志和体力,回到了家。带回来的是鱼的残骸,同时归来的还有他那只残破不堪的小船和他那副耗尽精力的躯体。在茫茫大海中,在捕捞这条大鱼的过程中,在与鲨鱼搏斗时,他是孤独的,孤立无援时刻围绕在圣地亚哥的周围,他曾不下九次说道:“但愿那个男孩在就好了。”这是老人对友情和需要帮助的一种渴望。浩瀚的大海,飘曳的孤舟,孤独的老翁,凶险的鲨鱼,一切都显得那么悲怆、苍凉,最后老人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了乌有,在与命运、自然的抗争中,老人失败了,彻底地失败了,他垮了,躺下了。然而,他垮的仅是肉体,躺下的仅是身体,他的精神是没有垮的。换一种角度来看,在整个过程中,老人始终没有低头,而是以非凡的勇气、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饥饿、疲劳和伤痛,捕捞这条大鱼和跟鲨鱼搏斗。面对注定的悲惨命运,贫穷而又不走运的圣地亚哥没有向命运屈服,却勇往直前,体现了男子汉的高尚精神,也因此赢得了精神上的胜利。圣地亚哥这位“硬汉”之“硬”就在于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失而不败,向死而生,以人的能动性去反抗人生的宿命。同时他的命运是悲壮的,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从精神上看,他是打不败的,一位带有光环的英雄,一位悲壮的英雄。

总之,《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是海明威“硬汉”形象的代表人物,圣地亚哥虽然是一个普通的渔民,但他在失败和挫折面前所表现出的勇敢、坚定、不妥协、不放弃的精神是最难能可贵的,老人身上的百折不挠、永不服输、乐观自信都是这个硬汉子精神的不同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圣地亚哥这个硬汉形象正是人类进取精神的象征。

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分析 篇2

《老人与海》描写了一位古巴渔夫桑提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 不舍不弃, 只身驾船赶赴人迹罕至的墨西哥海湾, 终于钓上一条大马林鱼。经过两昼夜的殊死捕斗, 筋疲力尽的老渔夫最终降服了这条前所未见的大鱼, 满怀喜悦地返航。然而, 看似平静的海面上, 一大群鲨鱼正循着血腥味尾随而来, 桑提亚哥费尽全身力气, 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尽管到最后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但老人并不是失败者, 他与自然和命运的抗争正是人类不屈和奋进的精神写照。

《老人与海》写于二战后, 战争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使得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怀疑。民众普遍感到迷茫, 对生活失去信心。海明威试图用手中的笔重新唤起人们对生活的信念, 在《老人与海》中, 他借桑提亚哥的口呼唤世人:“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正是这部小说最深刻的寓意所在。

桑提亚哥是一个从不向困难低头的人物形象, 面对无法回避的挑战, 他清楚的知道除了抗争别无选择, 他持久的忍耐力和他紧咬的嘴唇是一种强势的象征。“在生活中他也许是个失败者, 但他能够获得精神上的胜利。即使他失败了, 他仍不失为一个英雄。”他是智慧, 勇气和高贵的象征, 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对他外貌, 语言, 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来感受他独特的性格特征。

传神的外貌

在小说的一开始, 海明威就写道:“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 除了那双眼睛, 它们象海水一般蓝, 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他的眼睛流露出自信, 坚定的目光中显现着他对于胜利的信念。海明威以湛蓝的海水比喻老人的眼睛, 暗示两者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老人不屈的精神正如浩瀚的海洋一般无比强大。桑提亚哥有着同龄人少有的好视力, 当小男孩注意到这点, 他却不以为意的说:“我是个不同寻常的老头儿。”简单的一句话, 却暗示着他的与众不同:他不向年龄屈服, 敢于迎接任何未知的挑战。

接下来, 作者对桑提亚哥左手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独自驶向深海之后, 他的左手开始痉挛, 这不禁使读者暗暗为老人担心, 为即将到来的人鱼大战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老人不断抱怨自己的左手, “随你去抽筋吧。变成一只鸟爪吧。对你可不会有好处。”这时他的左手几乎成了一只废手, 所以老人不断祈祷它能尽快恢复。“手啊, 你感觉怎么样?”“你一定会复原的。”只剩一只手的老人并没有感到畏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老人的坚强性格。面对巨大的马林鱼, 他明知其很难对付, 而自己又只有一只手可以与其搏斗, 想想就让人觉得丧气。但老人毫不退缩, 用仅有的右手拽住马林鱼。尽管大鱼的重量使得他的右手剧烈的疼痛, 但他仍死死的拉住鱼叉。通过这样一个细小的场景, 一段看似不经意的描写, 作者将老人坚毅的性格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个性化的语言

在这部小说中, 桑提亚哥表现出自信, 乐观, 勇敢和坚韧, 而这些性格特征又是通过他独具特色的语言传达给读者的。

老人是孤独的, 但他对生活总是充满热情。时间一天天过去, 他始终没有捕到一条鱼, 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八十四天。我们能够想象这对于一个渔夫意味着什么,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他相信自己会在不久的一天捕到一条大鱼。当小男孩告诉老人, 自己不能再跟他一起出海, 因为其它人都认为老人交了霉运, 老人并没有责怪男孩, 相反, 他告诉男孩他对自己很有信心。这种信心不仅来自长期捕鱼得来的经验, 更来自于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他坚信挫折﹑失败不是生活的全部, 只要付出总有一天会有收获。

作者巧妙的用老人自己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性格。当小男孩问桑提亚哥是否有能力捉住一条大鱼, 老人自信的回答:“我也许不象我自以为的那样强壮了, 可是我懂得不少窍门, 而且有决心。”这回答是如此坚定, 让人对老人不再有任何怀疑。这回答也表现出老人的智慧, 他了解自己的劣势:年老, 虚弱, 运气也不好, 但他懂得运用头脑而不是蛮力去战斗。

这样的对话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当小男孩问:“你睡得怎么样, 老大爷?"老人笑着说:“睡得很好, 我感到今天挺有把握。”老人被艰难的捕鱼生活弄得虚弱不堪, 但却保持着一颗乐观的心。长时间的一无所获并没有影响他的心情, 他甚至还认为八十五是一个吉利数字。他总是积极的看待生活, 仿佛他从未遭受过失败一样。

我们也能从桑提亚哥的语言中读到他的勇气和执着。当他与大马林鱼激烈的搏斗, 几乎筋疲力尽时, 他却一点也没想过放弃。他向大马林鱼吼道:“鱼啊, 我会和你战斗至死”事实上, 这句话是老人对自己说的, 以此来鼓励自己坚持战斗。而全书最有名的一句话莫过于:“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老人不屈的精神—永远不向命运低头, 并保持作为一个人的高贵品质。

紧张激烈的搏斗

“精神上的侏儒决然成不了实际上的巨人, 但仅有强大的精神而不付诸行动的人仍是矮子。”○14桑提亚哥不仅拥有精神的力量, 并且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是一个生活的强者。

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之后, 桑提亚哥并不是只会怨天尤人, 而是驾驶自己的小船向更深的海域进发。他来到了荒无人烟的墨西哥湾, 对一个上了年纪的渔夫来说, 独自一人进行这样远距离的航行, 本身就反映出他的勇气和决心。依靠他的经验, 他相信自己能在深海捕捉到大鱼, 当然, 这需要比常人更多的胆量和坚强的意志。

小说详细描述了老人与大马林鱼搏斗的过程, 从这艰苦的交战中我们能更深的感觉到老人那钢铁一般坚韧的斗志。最初老人发现他钓到了一条大鱼, 他按捺住激动的心情一点一点的往回收鱼钩。但是, 这是一条超乎他想象的大鱼, 他几乎拉不动一寸鱼钩, 而且大马林鱼还在拼命的将他往海里拖。他只得将钩索套在背上, 试图消耗马林鱼的体力。尽管大鱼使他吃惊, 他并不害怕, 甚至觉得对付这样的对手很有趣。

第二天太阳出来了, 马林鱼突然的跃起, 鱼钩划破了老人的左手。受伤的手不停流血, 并开始有些痉挛。桑提亚哥默默忍受着肉体上的痛苦, 一动不动的拉着钩索。过去这几天里, 他已经忍受了饥饿, 疲倦和孤独, 他实在是太累了。但他拒绝投降, 不管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意志上, 他都不想输给这条大鱼。

桑提亚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他必须拿出足够的勇气和信念, 等待一个机会杀死大鱼。机会终于来了, 大鱼跃出水面, 桑提亚哥用尽全身力气刺向大鱼, 结束了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三天的艰苦搏斗, 作者不厌其烦的向我们讲述搏斗的每个细节, 为的就是从这个过程中展现老人的勇敢和坚忍。在困难面前老人没有退缩, 每个动作都表明了他对胜利的渴望, 艰苦的搏斗也展示了他超乎想象的忍耐力。所有这些都显示出老人那不可战胜的意志。

但故事并没有结束, 更大的挑战还在等着桑提亚哥。在回程的路上, 一群饥饿的鲨鱼循着马林鱼的血腥气息而来, 与老人争夺战利品。刚刚经历和马林鱼的殊死搏斗, 老人已经疲惫不堪, 但他知道再一次的斗争不可避免。第一条鲨鱼来了, 他用鱼叉刺它;两条鲨鱼来咬马林鱼的肉, 它把小刀绑在船浆上代替鱼叉;更多的鲨鱼来袭, 他用尽了所有他能使用的工具。最后他还是没能敌过鲨鱼, 带着一副骨架上了岸。表面上他失败了, 但却赢得了读者的尊敬。他是一个真正的强者, 不仅因为他敢于同强大的对手抗争, 更重要的是, 他有着打不垮的意志。他是真正的英雄, 从不放弃, 从不向困难低头。

细致入微的心理

海明威对老人心理的描写也非常精彩。在作者笔下, 老人与马林鱼和鲨鱼搏斗的过程非常紧张, 但静态的心理描写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成为全书的亮点之一。

桑提亚哥并不是一个圣徒, 他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情感和弱点。他是深海中唯一的渔夫, 很多时候他也感到孤独和失落, 但乐观的天性总是促使他往积极的方面设想。他常对自己说:“问题只在于我的运气就此不好了。可是谁说得准呢?说不定今天就转运。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 运气来的时候, 你就有所准备了”他并不介意自己的坏运气, 他所关心的只是准备好捕捉一条大鱼。

老人对大海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其他渔民看来, 大海是他们的敌人, 但老人却把海看作一个调皮的女人。“她给人或者不愿给人莫大的恩惠, 如果她干出了任性或缺德的事儿来, 那是因为她由不得自己。月亮对她起着影响, 如同对一个女人那样”。所以他并不抱怨海给他带来的坏运气, 相反, 他对海有一种深深的眷恋, 因为这里是他呆得最久的地方。

老人对大马林鱼也怀有尊敬和怜悯。在刚看到大马林鱼的时候, 他决心杀死它:“鱼啊, 我爱你, 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但当搏斗的时间不断持续, 他对鱼产生了敬意, 不忍心将它暴晒在阳光下, 并且对鱼说:“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 老弟。来, 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

除此之外, 老人最大的牵挂就是小男孩。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老人与马林鱼搏斗中看出来, 因为他一直希望男孩能在身边帮助他。他反复说到:“但愿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20在某种意义上男孩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激励着他继续斗争。

海明威对老人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被认为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尽管桑提亚哥在很多时候被看作是一个硬汉, 但我们也能从这些心理描写中发现他的仁爱之心。他有着跟常人一样的七情六欲, 这使得桑提亚哥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更加生动亲近。

《老人与海》是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在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来塑造桑提亚哥这一英雄形象。桑提亚哥有着坚强的毅力, 自信, 乐观, 不惧任何困难。尽管他知道失败不可避免, 他仍然选择战斗。他是战场上的失败者, 却收获了我们的爱和尊敬。

作者对桑提亚哥的成功塑造同样能帮助我们战胜绝望, 获得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海明威笔下的英雄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人, 必须以高贵的姿态迎接挑战, 毫无怨言的接受挫折, 并保持对生活的信念。在小说的最后, 作者再次提到:“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是这部小说最好的结语。

参考文献

[1]戴安康.当代外国文学概论.大连: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89.

[2]邱平壤.海明威研究在中国.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0.

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分析 篇3

关键词: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目标;课程设置

在最近的十多年里,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科教育不再是专才教育,而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方式。曾是英语专业重点课程的英语语言文学已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大多数学生把学习精力转移到外贸英语、法律英语等与市场关联性较强的实用性课程,英语语言文学课程不再受到热捧。因此,全面反思英语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把握它的准确定位,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实施可行的措施,让英语语言文学的教学走出阴霾。

一、对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目标的认识

根据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把英语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五个层次。首先是关于英语语言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其重心是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经典作品的欣赏和判断能力,增加必要的阅读体验,开阔眼界。其次,学习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这一层次的重心是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史的发展及重要的文学现象。第三,英美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介绍。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校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第四,学生应当认识英美文化,教师引导学生拓展其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最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应当教会学生感悟人生、培养他们的人文主义情怀。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英语语言文学课程结构的单一和内容的枯燥。学生的学习任务往往浓缩成对英美文学历史背景、事件、人物和作品等知识的机械记忆,无法做到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学生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英语语言文学的课程定位不应该只是专业理论的课程而更应该是培养具有人文关怀意识和高尚审美情趣的现代人格。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有效地继续对英语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人物形象浅析

小说《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位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独自出海捕鱼,但接连打了84天,却一条鱼也没捕到。当到了第85天的时候他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哈鱼,但在返程路上,不幸受到许多鲨鱼的袭击,历经艰辛才回到陆地。总的来说,渔夫的性格特征包含了慈祥如父、良善如友;拥抱自然、不懈抗争;独有的沟通方式、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等。

(一)与他人——慈祥如父、良善如友

在小说中,一个叫曼诺林的小男孩总是陪伴着圣地亚哥,从他们的交往中,可以深深的体会到圣地亚哥如慈父般的柔情。曼诺林从五岁就跟随圣地亚哥一起捕鱼,老人悉心照料他并教给他了许多捕鱼技巧和知识,同时身体力行也教给曼诺林很多做人道理。曼诺林拿来了别人送他的食物,圣地亚哥都要一再表示感谢。圣地亚哥不仅对曼诺林很慈祥同时对别人也很友善,即使对飞鸟、鱼儿和大海等生物和大自然都有深厚的感情。就连飞到船尾的小鸟,圣地亚哥也是怜爱有加“你几岁啦?”“你是第一次出门吗”等,这些呢喃之语都表现出了圣地亚哥是个友善的渔人。

(二)与大自然——拥抱自然却又不懈抗争

拥抱自然又与自然进行抗争,这在圣地亚哥的性格中有完美的体现。在大海上,凭借星辰和月亮判断天气,凭借海上的生物判读鱼群所在位置。这一切就好像大自然是已是他的老朋友,圣地亚哥已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圣地亚哥出海84天却一无所获,但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在钓到大鱼后,却又在返航途中失去它。他以超乎常人般的毅力抵住了84天无功而返的困苦以及第85天遭受的鲨鱼袭击。此刻,为了生存,圣地亚哥必须与大自然抗争,这时候的他与自然是对立的,与自然的万物是平等的。这一切的一切更体现了圣地亚哥坚忍不拔、不懈抗争的精神。

(三)独有的自我沟通方式与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

圣地亚哥在出航时往往是独自一人,他常常以自言自语的方式进行自我沟通。尤其是在圣地亚哥遭受饥饿、体力下降、鲨鱼袭击等种种困难时,不断的自言自语为自己树立精神支柱,这已成为了其独有的沟通方式。虽然圣地亚哥是独自一人,可是仍然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为了生存,必须要靠捕鱼取得收入,在海上圣地亚哥也非常希望曼诺林能够在自己的身边帮助自己,同时也分享自己钓到大鱼的喜悦之情。这些都表现出了圣地亚哥同样拥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小说展现圣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张力,他内心丰富,敏感、细腻,不仅具有钢铁般的意志更有硬汉少见的柔情。

结束语:

英语语言文学这门课程是学习英语和接触英美文化的重要环节,文学提供了真实的材料,能将语言和文化联系到一起,并通过运用文学语言,发现人物复杂和隐蔽的内心世界。同时若想培养真正的英语语感,就必须先熟悉英美文化,熟悉英美人的思维特点。阅读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便是这样一个捷径,其中的文字词句带有明显的英美地域特色,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可以极大的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及其文化的认识。《老人与海》就是这样一个经典的文学作品,作者海明威运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深入挖掘了主人公圣地亚哥的性格特征,刻画出了生活贫困却依然坚持与命运抗争的老渔民形象。欣赏这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的经典文学作品,不仅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更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老人与海》[M].余光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2]孙家福,张广明,等.文学词典[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25.

[3]马丽芬.论《老人与海》象征手法的多重运用[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4):97-98.

第一作者:王丽芳(1980-4——),女,汉,山西左权。助教。大学本科。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学。

第二作者:李娟(1982-9——),女,汉。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助教。大学本科。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学。

影视人物形象分析 篇4

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扁平人物)(round figure and flat figure):圆形人物是发展变化的,扁形人物是不变的,平面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这两个概念,尽管受到不同的毁誉,但一直为人们所沿用。扁平人物:人物性格比较单一,比较脸谱化。圆形人物:立体化和个别化。2扁平人物(类型人物):往往只是以某种观念的化身,如“吝啬人”“伪君子”。3圆形人物(典型人物):性格特征鲜明且呈现出发展,变化的态势

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小说中住住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这类人物的特点是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而扁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性格缺少变化或性格特征突出而单一的人物。这类人物的特点是性格没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其次圆形人物基本特征是:圆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给读者一种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印象,往往能够带来心灵的震动。而扁形人物基本特征是:为一般而寻找特殊,共性对个性占有优势,直接以纯净的性格形态出现,能够比较明确、直接、集中地反映人物地典型化。其艺术特征明显体现为单一性、稳定性和和xie性。

按这个标准,金书大多是类型化符号化的扁形人物,真正能称得上圆形人物的,只有萧峰,杨过和周芷若三个.都无法用让所有人信服的一句话概括他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物形象分析

保尔,他是一个善良、勇敢、坚强的人。他的自觉、无私、有理想、有抱负、有目标的他有为革命事业而奉献的精神。他酷爱读革命性的书籍,因而使他更加有了人生的目标。他为了党而放弃了冬妮娅(保尔少年时的女友),说明了他把党和祖国放在了第一位。他明明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了,仍不放弃生命,仍然想为党多做点事情,即使是躺在病床上也是不分昼夜的进行文学创作。说明了保尔不怕死、愿意为党和祖国牺牲的精神。保尔曾说过一句话:“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是的,保尔对他的一生很满意,因为他没有虚度年华、因为他抓紧了每分每秒。

朱赫来,这位令人敬佩的革命者。做事情很有主见,认真负责。他常常教保尔打拳、给保尔讲布尔什维克的故事、教保尔要有“敢于拼搏的精神”保尔也因他那句“敢于拼搏的精神”而变得英勇、成为一名斗士。还有一次,当刺刀对准朱赫来后背时,他也沉着冷静。他是一个善于结交朋友、关心集体的人。如果没有朱赫来,保尔可能和许多人一样没有坚强的性格、对理想的坚守。

冬妮娅,这位漂亮、机智、体贴的女人,曾经是保尔深爱的人。冬妮娅也是一个很主动的女孩,她喜欢结交朋友,是她主动跟保尔交朋友的。保尔也曾愿意为他跳悬崖。她是富人的女儿,由于她与保尔出生的阶层不同,思想上也不同。一次,冬妮娅去参加共青团的会议,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其他人都是穿着旧衣服的,冬妮娅也并不喜欢那些人。最终也使她与保尔从相爱到决裂了。

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有什么区别?

首先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小说中住住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这类人物的特点是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而扁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性格缺少变化或性格特征突出而单一的人物。这类人物的特点是性格没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其次圆形人物基本特征是:圆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给读者一种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印象,往往能够带来心灵的震动。而扁形人物基本特征是:为一般而寻找特殊,共性对个性占有优势,直接以纯净的性格形态出现,能够比较明确、直接、集中地反映人物地典型化。其艺术特征明显体现为单一性、稳定性和和谐性。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西方文学理论中,关于小说人物,出现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提法。所谓「[color=Red]扁平人物[/color]」是指性格结构单

一、具有漫画性特点的人物。当代英国小说评论家佛斯特认为:「在最纯粹的形式中,他们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而被创造出来......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个句子描述殆尽。」而[color=Red]圆形人物[/color]是指具有复杂性格构的人物。刘再复称:「圆形人物则是指单一性格结构的人物身上『再增多一个因素』以至多个因素,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重性格结构或多重性格结构的人物。」事实上,在文学评论中,「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提法,早已超出小说领域,而用它来指说戏剧人物、电影人物。

李逵人物形象的分析 篇5

学生:黄振坤

指导老师:黎磊

【摘要】

李逵的人物形象几百年来一直活跃在我国文学的人物长廊里,流传于广大民众的心目中,李逵“真”“蛮”“趣”的性格特征充分展现了他在水浒传里刚直的品格野蛮而又滑稽人格魅力。作为农民的典型,强烈的命要求和彻底、坚定的革命精神构成了李逵性格的核心。他是一团仇恨和反抗的烈火,是一股扫荡腐朽、黑暗势力的旋风,同时又是一个简单而又遵循快乐行事的“快活王”,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黑旋风。

关键词:

性格特征 野蛮滑稽 刚直 农民典型 快活

【人物介绍】 姓名:李逵 座次:第22 星名:天煞星 绰号:黑旋风 职业:江州小牢子 使用兵器:一对玄铁板斧 梁山职司:步军头领

【外貌特点】

黑熊般的一身粗肉,铁牛似得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煞下云梯。

【性格特点】

李逵绰号“黑旋风”,是比喻李逵性格火爆,如同大炮,加之肤色如黑炭,故称黑旋风。

李逵的性格特点是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嫉恶如仇,慷慨大方,重义疏财,率直粗犷,有勇无谋,胆大心细!因宋江前些日子,正月十五闹元宵去会李师师,在时间上具备了作案条件,刘太公夫妇连夜的啼哭,声泪俱下控诉“宋江”,故李逵一口认定是宋江所为。因而,李逵径直回到梁山泊,直奔忠义堂,砍倒杏黄旗,扯碎了“替天行道”四个字。又当众痛骂宋江:“杀了阎婆惜,便是小样,去东京养李师师,便是大样。”又对柴进道:“若到那里对翻了之时,不怕你柴大官人,是米大官人,也吃我几斧。”李逵疾恶如仇,即便是自己兄弟,只要口是心非,只要是做了对不起民众的事,就要吃他李逵一斧头。当然,宋江自然不会去掳刘太公的女儿,至多去京城风流风流,去潇洒潇洒。砍倒杏黄旗,扯碎“替天行道”,当面遭李逵辱骂,宋江是不会太放在心上的,只能算做李逵犯下的错误。李逵毕竟是李逵,小肚鸡肠,优柔寡断便不是李逵。鲁莽耿直之间透出的是李逵的英雄本色。仗义耿直,莽撞性急,愚忠的他从不计较后果,天塌下来也不管他的事,李逵乃真豪杰!

李逵的性格特征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真”、“蛮”、“趣”。“真”,就是真实而又坦率地把他的思想感情、个性赤裸裸地和盘托出,不受外界的威胁利诱,不因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而掩饰、做作。他是一个“透明的人”这就包含着:(1)他对统治阶级包括皇帝也无所畏惧,“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所以,他常常表示出对皇帝大不敬的言论。(2)对自己的头领宋江,也不曲意逢迎,而敢于直率地批评,进行不留情面的揭发和斗争。虽然,李逵往往冤枉了好人,但作者是为了表现他的刚直的品格。(3)他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从不掩饰内心的想法和情感,从不虚假做作。他去接母亲,是为了让母亲到山寨享几天福;他要杀到东京,是为了要当大将军,在“那里快活”。并不象宋江那样,“忠义”时时挂在嘴边,给人虚伪做作的感觉。

李逵是“天杀星”下凡,绰号“黑旋风”,相貌丑陋,行为粗鲁野蛮。李逵的粗鲁,常常违背封建的礼节、社会的风俗习惯。例如,李逵在浔阳楼陪宋江、戴宗吃饭。宋江嫌鱼不新鲜,没多吃。李逵却说:“两位哥哥都不吃,我替你吃了。”便伸手去宋江碗里捞过来吃了。又去戴宗碗里也捞过来吃了,滴滴点点,淋了一桌子汁水。李逵直率得可爱,也粗鲁得可笑。李逵的粗鲁野蛮,表现之二是蛮不讲理。因为卖唱的女孩影响他们谈话,就“把两个指头去那女娘子额上一点。那女子大叫一声蓦然倒地。”诸如此类的例子还不少。

李逵的粗鲁野蛮,表现之三是不问青红皂白乱砍乱杀。“江州劫法场”时,“不问官军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三打祝家庄”时,不但杀了祝彪,而且要杀已经投降的扈成等等。李逵的粗鲁野蛮,表现之四是鲁莽、盲动。李逵陪宋江去李师师处,被杨太尉撞见,他们被包围,好容易才脱身,李逵却“拿着双斧,大吼一声,跳出店门,独自一个,要去打这东京城池。”

写李逵的“真”和“蛮”都是为了表现他的“趣”,即把他塑造成一个喜剧角色。喜剧角色是以滑稽的语言和行动引起观众笑乐。李逵这个“真人”、“趣人”、“妙人”,他的性格特征是通过滑稽可笑的言行来表现的,也就是说,他的言行带有荒谬背理的特点。这表现在:(1)在作者看来,当时应该铲除奸臣,而不能推翻皇帝。可是李逵却违背常理,他说:“放着我们有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李逵要杀去东京,夺了皇位,勇气可嘉。可是作者认为他是愚蠢无知,幼稚可笑的,所以让他说出“大皇帝”,“小皇帝”,“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之类疯话,被宋江、戴宗斥为胡言乱语,引起读者的哄笑。李逵“独自一个,要去打这东京城池”,这是常被人们作为李逵勇敢的例证,其实,作者却是写李逵视大事如儿戏,持讽刺的态度,也引起读者善意的嘲笑。(2)李逵由于鲁莽,往往轻信人言,容易受骗,结果冤枉好人,闹出笑话。李逵听了刘太公的哭诉,误以为宋江强夺民女,“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作者是通过李逵的鲁莽,来表现他的刚直。但由于李逵的行为过火,也具有荒谬背理的性质,因此,显得可笑。又如,李逵杀了已经投降的扈成,受到宋江的责备。他说:“你又不曾和他的妹子成亲,便又思量阿舅大人。”这又是李逵的误会,不知道宋江的打算。这里也是表现李逵的刚直和宋江的义气。由于李逵误解宋江这样的“忠义之士”,违背常理,也就变得可笑。(3)李逵的言行常常引起哄笑。如李逵用指头把卖唱的女孩点倒了,受到戴宗的责备,他说:“‘不曾见这般鸟女子,恁地娇嫩!你便在我脸上打一百拳也不妨。’宋江等众人都笑起来。”(4)李逵很愚直,但还常常爱搞小诡计,愚人弄巧,显得可笑。例如,他违背不吃荤的规定,背着戴宗偷吃牛肉,还以为戴宗根本不知道,自以为得计,结果被戴宗戏弄了一番,饿了一天,只好坦白交待:“却是苦也!我昨夜不合瞒着哥哥,真个偷买几斤牛肉吃了,正是怎么好!”他因为罗真人不让公孙胜回梁山泊,他半夜去杀罗真人,砍掉了罗真人和道童的两颗假脑袋———被法术点化的葫芦。结果被罗真人戏弄了一番,被狱卒用狗血、尿屎淋了一身,把两腿都打烂了。试看种种摩写处,那一件事不趣?那一言不趣?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既是趣了,何必实有是事,并实有是人?若一一推究如何如何,岂不令人笑杀!”这一段评论的观点我们未必完全同意,但他指出作者要把李逵写成一个趣人,一个喜剧角色是符合作者创作意图的。“真”、“蛮”、“趣”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成功地把李逵塑造成一个天真烂漫的喜剧人物。所以容与堂本的评语说:“李逵者,梁山泊第一尊**,为善为恶,彼俱无意。”金圣叹说:“李逵是上上人物,写得真是一片天真烂漫到底,看他意思,便是山泊中一百七人无一人入得他眼。《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他的好批语。”“写李逵色色绝倒,真是化工肖物之笔”。作者把李逵塑造成一个喜剧性角色。他的言行必然具有荒谬背理的性质,必然是夸张和歪曲的,这样才能滑稽可笑。在笑声中歌颂他的天真无邪,也批评他的粗鲁野蛮。【人物分析】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了一批啸聚江湖,仗义行侠的绿林好汉。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性格和被逼上梁山的成长道路。鲁达的粗中有细,仗义刚正,武松的勇武利落,心思精细,林冲的忍让,宋江的谦恭,吴用的足智多谋等等等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其中要数“黑旋风”李逵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也许你会说“李逵?不就是心粗胆大,率直忠诚嘛!”但今天我要谈一谈我眼中的李逵。

1.野蛮背后的可爱

众所周知,李逵在《水浒传》中是个最为野蛮粗鲁的角色,由于他只知杀人,不问好坏的性格,只要在江湖上提起他的名字,神鬼也怕。但我却认为,他的野蛮背后有着无比大的可爱。

和其他107将不同,李逵上梁山,成为梁山好汉,并不是出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革命思想的彻底,而仅仅是为了两个字——“快活”。可以毫不牵强地说,李逵的行事,主要遵循的就是快乐原则,黑旋风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就是“快活”!他生割了黄文炳后称“吃我割得快活”,他屠了扈三娘一家后道“吃我杀得快活”,杀人不是为了复仇,不是出于战阵厮杀的需要,而竟仅仅是为了快活!此外,李逵回家接老母时遇到回家的哥哥李达,就劝李达“同上山去快活”。就连黑旋风那最被一些人称道的一番话,即李逵初上梁山时叫嚷的“放着我们有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做了小皇帝,……杀去东京,夺了鸟位”,这一番话,也远不是出于什么彻底革命的高尚动机,因为就在“夺了鸟位”句后还有最关键的一句:“在那里快活,却不好?”说来说去,所有的目的就在于此,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不是为了等贵贱均贫富,不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是为了喝更大碗儿的酒,吃更大块儿的肉,这才是李逵的心思所在,什么坚决的农民思想根本谈不上。

总之,李逵行事几乎全凭“快活”二字,少理性,无算计,率性而为,因此他的举动有近于童趣的天真烂漫的一面,所以说他可爱也不无道理。

2.忠诚背后的依恋

也许你会认为李逵能至死不渝地追随宋江,不顾一切地替他卖命帮他打江山,是出于他对宋江那种格外的、特殊的忠心。但我觉得与其说是忠诚,还不如说是种依恋。因为对于李逵来说他同样需要一个价值的标尺,一个能确认他存在意义的精神之父。你一定记得当他仰慕已久的宋江出现在他面前的那一刻,他是何等的狂喜,兴奋。而宋江也是又送银子,又带李逵喝酒,对他那鲁莽的行事一味微笑着任从,你说需要银子还债,便给你银子还债,你说小盏吃酒不过瘾,便吩咐酒保专给你换大碗,看你吃鱼吃不饱,又专为你要了两斤肉,临别还送了五十两一锭大银。世间能有几人能这般对待粗鲁蛮横,杀人不眨眼的李逵?!答案是仅此一个。宋江因题反诗入狱的那一次,李逵怕贪酒误了宋江饭食便“真个不吃酒,早晚只在牢里服侍,寸步不离”,这是何等情分,须知粗鲁的黑李逵能做到这种地步也是绝无仅有,这只怕要比他后来劫法场救宋江还难得的多。后来,二人一个说“他与我身上情分最重”,一个道“我梦里也不敢骂他,他要杀我时,便由他杀了吧”。宋江带数人元夜上东京时,曾对李师师戏称李逵是“家生的孩儿小李”。所以李逵对宋江,既不是手足之情,也不是部属对统帅的愚忠,而是更近于儿童对父亲的深深的依恋。3.惹祸背后的成全

纵观《水浒传》全集,你会觉得李逵是个“惹祸鬼”,因为自己鲁莽的个性,简单的头脑不知为大家闯了多少祸。这一点可以从宋江亲手结果李逵的行为不难看出。宋江饮高俅送来的毒酒中毒后,想到自己死后李逵肯定要聚众造反,怕坏了梁山泊的忠义名声,便让李逵也喝了毒酒一块儿被毒死了。但是再往深一点看,李逵的惹祸背后却隐藏着对宋江的成全。夏志清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导论》中就说,李逵的叫嚣造反要拥戴宋江做皇帝,“道出了宋江强压着的想当皇帝的心声”,而宋江对李逵的喝斥,则“似乎是在谴责自己内心那不可告人的部分”。夏志清的这一结论也许是受金圣叹的启发,金圣叹在评改《水浒》时,一直就认定宋江是满口忠孝心怀不轨的伪君子,而直肠直肚的李逵则常常将宋江那不可告人的心事叫喊出来,不正成全了宋江吗?

多翻一些中国古代小说,就会发现,这种“宋江+李逵”式的组合在中国古代类似题材的白话小说中是太多见了如刘备和张飞,岳飞和牛皋,杨六郎和孟良,秦琼和程咬金等等。宋江也好,刘备也好,岳飞也好,杨六郎也好,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行事谨慎、理性,是中国式的榜样、楷模。但是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一心想招安的宋江、被昏君勒死而不反抗的岳飞、受奸臣陷害而认命的杨六郎、明知道罗成是给人害死而不敢多说的秦琼,如果作品中出现的全是这类忍气吞声的中国式的楷模,那读者还不得给憋闷死?那怎么办?这时就需要有李逵这类人物了,秦琼不敢骂唐天子没良心,让程咬金来骂,杨家受了得势小人的窝囊气不好发作,那就让孟良连夜去杀那小人,岳飞不便犯上反抗昏君,但牛皋可以造反,宋江老是念叨招安,但一心想当皇帝,那就由李逵来叫喊夺皇帝的鸟位……

虽然像李逵这样所谓的“莽将”人物,一般不会是大部头作品的第一主角,但他却又实实在在是作品里不可或缺的异常活跃的角色,因为他不仅成全了像宋江那样的“儒将”,还使作品增添了一大半鲜活的生命!【农民的典型】

强烈的革命要求和彻底、坚定的革命精神构成了李逵性格的核心。他是一团仇恨和反抗的烈火,是一股扫荡腐朽、黑暗势力的旋风。所有的官府、官军、法律、制度,在他的心目中都失去了权威,甚至连最高统治者当今“圣人”大宋天子,在他口里也不过是个“鸟皇帝而已!刚上梁山时,他就提出了“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要求;上了梁山,他又说:“便造反,怕怎的!晁盖哥哥便做了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宋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他上梁山很主动,没有丝毫的勉强,当宋江提出上梁山时,是他第一个热烈的响应,叫道:“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鸟斧,砍做两截吧!”他对统治阶级从来没有幻想,当柴进受到殷天赐欺负而幻想靠条例打官司时,他说:“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我只是前打后商量。”他不相信任何招安,他和统治阶级没有任何调和的余地。“好便好,不好我便老大斧头砍他娘!”则是他对待统治阶级的原则。统治阶级的一切阴险、狡猾的笼络、利诱、收买和欺骗,都丝毫不能麻痹他。当宋江吟<满江红>,流露向往招安情绪时,他便“一脚把桌子踢起,摔做粉碎,大叫道:„招安,招安,招什么鸟安!‟”后来朝廷派陈太尉来招安,他便把“圣旨”扯得粉碎。即使在宋江受了招安后,他还屡次要反上梁山,甚至在死后,大宋皇帝还梦见他“抡起斧头,向自己砍来,吓出了一身冷汗”。这种强烈的彻底的反抗要求,对于李逵来说,既不是基于对革命理论的明确认识,也不是由于受到反抗斗争的前景所吸引,而纯粹是处于自发的阶级本能。李逵无疑的出身于农民阶级(尽管后来因杀人而亡命天涯),但他是那种已经从多少代农民的悲惨命运中感到非反抗不可、直觉到不斗争就无法生存的先进农民的代表。他生平不习惯于抽象思维,对事情都不加思考。他天不怕,地不怕,不计算主观力量,不考虑个人安危,一双板斧,想砍尽人间不平。他强烈要求起义,相信起义,起义本身就是他的目的。他热爱梁山、尊敬宋江,这一切也都是基于阶级的本能和直觉。朴质、纯真、公平、无私,是李逵英雄性格的另一种光辉的表现。他是戴宗手下的一名小牢子,他野生生的,不懂得社会上有那么多的浮文褥节,不晓得做人需要洗煅磨练。他就像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正符合漠漠的大地,茫茫的原野。正因为他具有农民的纯真的性格,所以《水浒传》的作者才安排了一个假李逵作为他的对照,一个是处处存真,一个是处处作假,李鬼冒名李逵,假充好汉。然而,没有真哪能看到假,没有假又怎能把真勾勒得清楚分明呢?他向酒家直率的借钱,有钱就赌,赌输便抢,这固不足为法,但也是他的纯真,直筒子,直肠子,毫无虚伪之处。他斗浪里白条张顺,虽然明知道自己水里功夫不行,懂得骂道:“好汉便上岸来”,可是人撩拨得他火气,也就忍不住跳到船上,被翻倒水里,这种莽撞易于光火,不又是一个憨头像吗?然而,正因为他是憨头,他才能在不打不相识之后,向张顺说出了“你路上休撞着我”。所以我们不能单看他的粗鲁的一面,而粗鲁中也有妩媚!李逵是以孝著称的,听见公孙胜搬取母亲,便想到自己家有老母,抱头痛哭之后,也去搬取。不幸他的老母在沂岭被虎所吃,他一连杀了四条老虎。他的杀虎和武松的打虎是不同的,武松处于自卫,而他则是恨之深的宣发。大破无为军,捉住了黄文炳,由他来动手割杀,他说得好:“你这厮在蔡九知府后堂,只会说黄道黑,拨置害人,无中生有撺掇他今日你要快死,老爷却要你慢死。”这正如杀虎一样,不但恨之深,而且是把个人的仇恨扩大到担负了友朋的仇恨,这精神,只有铁牛才抒发得痛快,抒发得真切!李逵对自己弟兄和受苦的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宋江关在牢里时,他“寸步不离”、“早晚在牢里服侍”,江州劫法场救宋江、戴宗时,他第一个赤条条的抡着板斧,从酒楼跳进刑场杀将起来;高唐州救柴进,又是他第一个只身下井。他平日最爱宋江,可是当他误听宋江抢夺民女的消息后,便大闹忠义堂,砍倒杏黄旗。这说明在他心目中,农民起义的利益是高于一切个人感情之上的。

李逵无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毫无虚假,无论想什么,都心口如一。他该爱则爱,该恨则恨,该怒则怒,该骂则骂。他的质朴和纯真,就是在赌输了钱想赖的时候,在为了招待宋江而去强讨鲜鱼的时候,都依然是那样天真烂漫。他的公平和无私,就是这种坦率性格的必然结果。因为他把一切都袒露于外,毫无隐藏,当然也毫无私心。他碰见李鬼冒名剪径,愤而欲杀他,但李鬼称家中有九十老母,他又放了他,并给他十两银子。后来他知道这一切真相后,却又割下了李鬼的头。一切都是那么简简单单、无偏无党,口头心上,从没有想到过什么“仁义道德”。作为一个农民英雄,伴随他的纯朴天真,李逵也有简单、鲁莽、不讲策略和狭隘报复思想等缺点。因为他的质朴纯真,才摔死小衙内,这还可以说是为了赚朱仝。但打死殷天赐,到底给柴进闯了祸,劈了罗真人,自己又吃了几次苦,特别是三打祝家庄时,由于宋江实行分化政策,使扈家庄保持中立。但李逵不管,挑头价砍去,杀了扈太公的老小,破坏了义军的策略。在朱贵店里,又当作冒充货把投奔山泊的韩伯龙杀了。这些,都违背了梁山泊的精神。但缺点和他具有的优秀品质相比,毕竟是次要的,而且对于一个农民英雄来说,也是难于完全避免的。况且,不怕天,不怕地,不知畏惧,更由于从他心底里,蕴蓄着的祖宗八代的对这个社会的积恨,使他眼睛里存不下一粒沙子。泄之而后快,便是他的本色,又哪里是天生的杀人成性呢?

李逵的优点来自农民阶级,来自对农民那种世代不可改变而又无法忍受的悲惨的直觉;同时,他身上的缺点也来自农民,来自那种对阶级命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直觉上,而不能将它上升为能够指出一条解放途径的革命理论纯朴包含着无知,坦率又近乎莽撞,而对统治阶级的深刻仇恨和坚决反抗,又带来了不知节制的好杀。这些缺点,固然反映了农民身上的落后性,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残酷镇压所激起的一种报复。李逵的凶狠,说明中国农民,至少其中的先进分子并没有被地主阶级残酷的屠杀政策所吓倒,这就是李逵身上的缺点所反映的社会意义。我们首先必须看到这一点,然后不妨指出,他的这些行为,比如杀掉早已归降的扈太公一家,逼走扈成,的确对农民革命事业带来不利,同时也包含着某种悲剧性的因素。这是李逵性格中的悲剧,也是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无法避免的悲剧。总之,《水浒传》的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几乎在一切方面:思想、感情、优点、缺点、性格、气质、精神世界都来自农民、属于农民、代表农民的典型——李逵,而他正是农民起义军的灵魂。

【评价】

李逵是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也是在《水浒传》中最鲁莽的人物,尽管如此,但他为人心粗胆大、率直忠诚、仗义疏财,是《水浒传》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李逵形象影响是巨大的。程咬金、孟良、焦赞、牛皋等是明显受李逵的影响而塑造出来的。第一,他们象李逵一样说过许多揭露皇帝,要求夺取政权的豪言壮语。例如,在校场比武,岳飞枪挑小梁王时,牛皋就说过:“杀进城去,先把奸臣杀了,夺了汴梁,岳大哥就做了皇帝,我们四个都做了大将军,岂不是好?”“不如先杀了这瘟试官,再去与皇帝老子算帐罢!”当岳飞受到奸臣的排挤,回家赋闲的时候,宋高宗几被奸臣所害,岳飞让牛皋去“救驾”。牛皋说:“那个瘟皇帝,太平无事,不用我们;动起刀兵来,就来寻着我们替他去厮杀,他却在宫里快活!”后来岳飞被害,牛皋在太行山落草时,孝宗皇帝来招安。牛皋说:“大凡做了皇帝,尽是无情义的。我牛皋不受皇帝的欺,不受招安。”《说唐》里程咬金也是一样。他不但反隋朝,劫王扛,而且也骂唐朝。他说:“唐家是没有良心的,太平时不用我们!如今不知哪里杀来,又同牛鼻子道人在此‘猫哭老鼠假慈悲?’想来骗我们前去与他争天下,夺地方。”牛皋、程咬金的言论,其革命性比之李逵毫无逊色之处。第二,他们也扮演着喜剧角色。只是牛皋、程咬金的喜剧色彩更浓厚了。李逵在《水浒传》里是个喜剧性人物,但他的结局却是悲惨的。而牛皋、程咬金则被写成“福将”,甚至不顾史实,虚构了“笑死牛皋,气死金兀术”之类的故事,涂上了更浓烈的喜剧色彩。第三,如同李逵与宋江的关系一样,他们也和他们的领袖、兄长形成互补关系。李世民与程咬金、杨六郎与孟良、焦赞;岳飞与牛皋,也是忠心耿耿,有智有谋的领袖与一个正直而愚蠢的莽汉的互补、对照的关系。李逵的形象开启了我国古代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侠义小说中莽汉系列。鲁迅评价李逵:

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我佩服会用拖刀计的老将黄汉升,但我爱莽撞的不顾利害而终于被部下偷了头去的张翼德;我却又憎恶张翼德型的不问青红皂白,抡板斧“排头砍去”的李逵,我因此喜欢张顺的将他诱进水里去,淹得他两眼翻白。

参考文献:

1.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北京:中华书局

2005 2.如莲居士《说唐演义全传》吉林:吉林人名出版社

1981 3.金圣叹,施耐庵《金圣叹批评水浒》江苏:凤凰出版社

2010 4.施耐庵《容与堂本》湖南:岳麓书社

鲁肃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6

曹操在平定了北方以后,便积极准备南下并吞荆州和东吴。他先是!遣使往江东,命孙权送子弟入朝为人质,遭到拒绝后,便挥师南下。鲁肃意识到形势的危急,就向孙权请命以吊丧刘表为名与刘备联络,以便!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并认为这个联盟如能缔结,则天下可定也。鲁肃风尘仆仆来到江夏,见到刘备,请来诸葛亮,为他促使孙权下决心抗曹,为孙刘联盟的建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回到柴桑后,鲁肃力排众议,劝孙权!宜早定大计,并积极进行活动,这才有!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的结果。至此,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势已定,鲁肃!同心一意,共破曹操的谋划也已成功。

可见,鲁肃不仅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谋略家,而且是富有实际经验的政治家,他在危难面前,挺身而出,行动迅速,不失时机。因此,说鲁肃在三国演义 中被!描绘成一个平庸、憨厚、呆头呆脑的忠厚长者,这显然不合乎三国演义 对鲁肃的大量描写,无视小说对鲁肃这一具有远见卓识、大智大勇的政治家和英杰的形象塑造,而且也歪曲和夸大了小说对鲁肃!大智若愚一面的描写。

《失街亭》中两个人物形象分析 篇7

在我国传统哲学和文学作品中, 数字“三”是一个出现频率比较高且文化内涵深厚的数字。现实之中就有三局两胜、事不过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点固定一个平面……似乎哲人和文人都与它有着难以摆脱的情结, 足见其文化底蕴深厚。“跳出三界外, 不再凡尘中。”三界者, 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也。“三友”释义有三:一曰三种交友之道, 《论语·季氏》云:“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友直, 友谅, 友多闻, 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 损矣。”二曰松竹梅岁寒三友。三曰白居易以琴、酒、诗为三友。“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三径”是陶潜归隐后所住的田园……

而打开《辞海》与“三”有关的词条就有四五百个, 可以说, 各个领域都涉及“三”这个数字。就文学而言, 与“三”有渊源的故事就有很多。单拿《三国演义》来看, 作者罗贯中也似乎对“三”这个数字特别有感情。里面好多内容都和“三”有关联——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三绝 (奸绝——曹操, 义绝——关羽, 智绝——诸葛亮) 、三国鼎立、三分归晋等。不仅如此, 就连好多单篇章节都贯穿着“三”这一传统的哲学思想。因此在分析文章时, 就可以从“三”入手进行剖析。

《失街亭》一文, 在塑造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时, 就充分利用了“三”这个数字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使人物个性鲜明形象。就孔明而言, 立足于他点将布阵的“三嘱”和斩马谡时的“三哭”;马谡立足于其收街亭时的“三笑”。

一诸葛亮的形象浅析

第一部分先写蜀军的战略部署, 小说一开始就写出了极为严峻的战略形势:孟达被杀, 司马懿率兵出关。孔明判断认为司马懿“必取街亭, 断吾咽喉之路”, 决定派兵防守街亭, 参军马谡自动请缨, 孔明怕他轻敌, 马谡以全家性命作担保立下军令状, 孔明才答应, 这个过程中有三次叮嘱:

一嘱马谡:“街亭虽小, 干系甚重, 倘街亭有失, 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 此地奈无城郭, 又无险阻, 守之极难。”孔明从利害关系方面, 把困难说在前面, 叮嘱马谡要明确责任, 做到心中有数。

二嘱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 更有先锋张合, 乃魏之名将, 恐汝不能敌之。”这又从对手的情况, 提醒马谡不可骄妄自大, 草率从事。

三嘱王平:“……汝可小心谨守此地, ……戒之, 戒之。”这是从兵法方面叮嘱王平要商议从事。

在这里, 通过点将三嘱, 就充分地把孔明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机智多谋、运筹帷幄的形象凸显了出来。

当马谡兵败失街亭后, 孔明嘉奖赵云保护军资时不失一兵一卒;并严肃追究马谡违反军令, 失掉街亭战略要地的职责, 并将其“明正军法”, 在斩马谡这一过程中, 抓住“三哭”来表现诸葛孔明另一方面的性格特点:

第一次是“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马谡临终嘱托与伤心痛哭之后, 诸葛亮想起二人往日情同手足的交情, 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 (伤心之泪——有情有义。)

第二次是“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合当斩之。’”蒋琬劝阻的话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 但是马谡早已立下“军令状”, 所以“流涕而答”, “合当斩之”。 (无奈之泪——“军中无戏言”, “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 既爱惜马谡, 又不得不处治马谡, 显示出他内心巨大的矛盾。

第三次是“须臾, 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未听先帝遗嘱, 有负先帝重托, 痛惜、悔恨、内疚、自责, 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悔恨之泪)

此时的诸葛亮已是声泪俱下, 五脏俱焚!这个平生统率千军万马、征战沙场、谈笑风生的军师, 也有“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的时候。“大哭不已”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的真实情态——赏罚分明, 公正严明, 不徇私情。

二马谡的形象浅析

第一次是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 魏兵如何敢来!”这里用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现他的麻痹轻敌, 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 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

第二次是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 势如破竹。’若魏兵到来, 吾教他片甲不回!”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时, 马谡满口理论, 什么“凭高视下, 势如破竹”, 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 把自己熟读兵书当做炫耀的资本, 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这个片断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 刚愎自用, 只会纸上谈兵。

第三次是马谡在山上见之, 大笑曰:“彼若有命, 不来围山!”表现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从语言、神态描写充分展现出马谡这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理论脱离实际的谋士形象。

《三国演义》写诸葛亮, 总体上把他当做智慧的化身, 而《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用人的失误, 而且写了他的勇于自责、有情有义, 使诸葛亮有了很浓的人情味, 让人感受到诸葛亮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而不是那种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 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更有魅力。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篇8

一、正面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形象

如杨绛的《老王》中对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使用了典型的肖像描写,“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時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卑微的苦人儿老王,病情已经十分严重,给人以似乎行将就木的揪心感。

二、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如杨绛的《老王》中,“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僵尸”“骷髅”“白骨”等词形象地说出此时老王的境况;而在这种窘境之下老王还不忘知恩感念,给我送来香油和鸡蛋,进一步体现出老王善良厚道的性格特点。为老王离去后作者忆老王、写老王、念老王和愧对老王作了铺垫。在写人记事的散文中,运用修辞表现人物特点是极为常见的方法。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除了感情真挚深沉外,作者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对比等修辞手法将自己细致独特的感受敏锐传神地表达出来,描绘了一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

三、巧设悬念展现人物的特点

散文中的悬念“留白”之处,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同时与作品文本、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产生碰撞交流,设身处地地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作品中,去联想、想象、感悟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解放军一系列人物相继出场,体现出了众多人物助人为乐、为他人着想的可贵品质,悬念看似仍在未解之中,其实已然明朗。再有萧乾的《枣核》,用枣核设置悬念、推进悬念终至揭示悬念,小小的几颗枣核把海外游子之心与故乡故土紧紧连在一起,成为凝聚着海外赤子拳拳爱国心、浓浓思乡情的载体。

四、特殊场景彰显人物情感

上一篇:婚礼致词下一篇:刑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