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图书馆日记

2024-05-14

到图书馆日记(精选10篇)

到图书馆日记 篇1

10月13 星期天 晴

每次爸爸带我去图书馆的时候,我都很开心,因为图书馆常常会举办展览,让我们慢慢欣赏。当我走进图书馆里面时,就会看见很多的人手上拿着一本书,安静的坐在椅子上看,所以我要向他们学习,这样我才会越来越喜欢看书,我的头脑也会变得更聪明,可以学习到更丰富的知识。

图书馆里有很多很多的书,有一些书是厚的,有一些书是薄的,但是我不管是厚的还是薄的,我都非常的喜欢,因为书里不但有好看的故事情节也有很多美丽的图案。 我觉得有很多的人不太喜欢看书,有可能是他们没有时间,所以很少去图书馆里借书,这样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因为图书馆收集的书里不但有值得收藏的旧书,也常常进很多新书。只要有时间,我们还可以去图书馆看报纸和最新的杂志。

我们去图书馆时,若看到喜欢的书有很多本,也可以办借书证,把书借回家慢慢看。图书馆实在是个让人学习的好地方,所以大家有空时一定要常常去图书馆逛一逛!

到图书馆日记 篇2

1.“写”是手段, “悟”才是目的。从“小说写作训练”的过程可见, “环境烘托”的写作方法, 通过“读范文”来引导感受, 在“写”中领会, 在“评讲”中点拨, 达到学生对表达方法的“悟”。经过这样一次切身的写作体验, 悟得一种真实可感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 读许多小说, 也未必能真切地感受到“环境”的真实妙处, 但真切地“写”却能让他们感受到其真实妙处。因此, 学生需要在习作训练中“悟知”, 那么教师就要在习作训练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启悟”的情境, 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的时间当场练习, 教师也有足够的时机给予当场评议。力求在一次教学活动中, 讲、读、练、评、改一气呵成, 力求学生在每一次课中有所“悟”。同时, 这样的习作训练不局限于课堂, 而应该打破课内外的界限, 把这种“悟”的训练由课内延伸向课外。有所“悟”, 且悟以致用, “用”更加深了“悟”, 相辅相成, 渐趋深刻。“指导”如果意旨在此, 那么它将是“自主写作”的羽翼。

2.“题材”是凭借, “想象”才是目的。已经给定的题材, 其实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 只不过学生熟视无睹罢了。当熟悉的内容简略地呈现时, 很容易勾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而熟悉的内容更容易在习作中转化成脑海中的画面, 利于学生的想象。写作是一个人生活充实或干涩的反映, 是一个人对事情的理解与见识深浅的映射, 是一个人思维的灵敏度、深厚度、广阔度的反映。对已有的这件事, 认识水平的不同必然带来写作质量的不同, 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而在写作中, 最重要的还是想象力, 因为语感是写作的第一要素, 是创作性地感知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主要凭借的就是言语的想象力。写作中, 观察、感知、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 无一不和想象相关。把“背同学下楼”这件熟悉的小事放在一个想象的时空中, 便充满了神秘感———落日下走来的身影、吁吁的喘气声、幽静的校园、落日里远去的影子等, 一切意象都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变得具体可感起来, 而这些想象正来自于学生亲身的阅历与入微的感知。这些原本被漠视了的生活小事, 通过习作, 使原先肤浅的认识在想象中不断深入, 同时也无意中悟得一种认识的能力———用心感受生活。

从“说”日记到“画”日记 篇3

“写日记?”我不解地问儿子。

“是呀!老师说的,如果想写好文章,就要从小开始写日记,我要写‘童心日记’了。”儿子一本正经地说。

经过与儿子的一番谈话,我了解到,原来是老师请小朋友回家说说幼儿园的事,然后让家长把它记录下来。

第二天,我给儿子买了一本漂亮的笔记本,用来记他的“童心日记”。傍晚,儿子一进家门,就兴奋地把自己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游戏,滔滔不绝地告诉我,让我记录下来。从那以后,儿子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说日记。每天我们俩都忙得不亦乐乎。

记了一段时间的“童心日记”,我对儿子有了许多新的认识。首先,我了解了儿子幼儿园的生活、学习和游戏,知道儿子什么时候过得开心,什么时候感到伤心。有一天,他在日记中说到:“今天,我做了班长。豆豆和平平打架了。我问他们:为什么要打架?难道你们不知道打架是不对的吗?”听到儿子这么说后,我一下子感觉到儿子长大了很多。

其次是儿子的语言连贯性提高了很多,语言表达到位,能清楚地说出一件事情,词汇量也迅速增长。有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不常使用,但在儿子的日记中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有段时间,幼儿园的附近在盖房子,儿子在日记中说到:“我们幼儿园的附近每天都有机器在轰隆隆地响,一座高楼大厦正在建造。”同时,我也感觉到儿子做事情有责任心了。以前回到家,他就看电视、玩玩具,现在他首先想到要写“童心日记”,说完了日记才去玩。

有一段时间,看着儿子边说边催我快写时,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直到有一天看着儿子正在画画,我忽然想到,我应该改变一下形式,请儿子把他一天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现在,儿子回家就先画一张图画,把他一天的喜、怒、哀、乐都表现在图画上,而后再用娓娓动听的语言说出他的图画,我做记录。这样,一篇图文并茂的日记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儿子开始“画日记”以后,他对图画有了浓厚的兴趣。为了画好“日记”,在日常生活中,他对事情的观察仔细了许多,懂得去抓物体的最主要特征,绘画技巧也在不断提高。

暑假到云南洱海日记 篇4

我们经过一天的奔波,终于疲惫地抵达了云南大理市。但我们顾不上舟车劳顿,马上就赶去看美景了。

来到大理的洱海边,我发现洱海的形状像一个耳朵,难怪得名“洱海”。一靠近洱海,清新的空气就扑鼻而来,沁人心脾,顿时我感到好像进入了仙境。

洱海像一块蓝色的明镜照耀着天空,澄净透亮;像一颗蓝色的宝石镶嵌在山间,美丽璀璨。湖水清澈见底,水中鱼虾繁多,这里就像它们的天堂,鱼儿们都欢快地游来游去。风来了,顿时湖面波光粼粼,让洱海更加动人了。

走在洱海的小路上,我看见一朵朵鲜花笑红了脸,一株株小草在风中向我招手,它们好像都在说:欢迎来到洱海!欢迎!欢迎!一阵微风拂过,婀娜多姿的柳树姑娘翩翩起舞。花丛中蝴蝶、蜜蜂在跳舞,蛐蛐儿、蝉在放声高歌,这里好像在举办音乐会,热闹极了,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把我也拉入了其中,我沉醉不已。

来到洱海,肯定要逛一下洱海的步行街。步行街里人山人海,街上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美食,不时飘来美食的香味,令人垂涎三尺,口水直流。不过,这一次,我们都奔着洱海的烤鱼来的。这里的果然名不虚传,外焦里嫩,鲜香无比,我们大快朵颐,烫的高兴,辣的过瘾,回味无穷。这时,隐隐约约地传来柔和的音乐声,品尝着可口的美食,欣赏着迷人的音乐,真是快乐似神仙呀!

到人工湖玩日记 篇5

今天下午我学完英语刚放学,妹妹就“哧”的一声跑过来迎接我,我和妈妈还有妹妹刚要走,却被一声叫住了,回头一看,原来是刘佳仪的妈妈,阿姨说要带我们出去玩我说要到人工湖。

于是,我们就出发了,一来到人工湖的的门口,我们就“哧”的`一声跑了进去,我们来到了湖边,看见牌子上写着:湖水深三米。我拿着一块儿石头往水里一扔,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我建议说道,咱们还是去荡秋千吧。他们说:“好啊!”妹妹和刘佳仪坐在上面,我来推,我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她们推到了半空中,我再用尽全身的力气就这么一推,刘佳仪和我的妹妹都尖叫了一声,看来我是推的太高了。我说·:“咱们买瓶水喝吧。”她们说:“好呀!”于是,我们拿了钱高高兴兴的去买冰水了。回来后,我一下子就把水给喝完了,我顿时感觉凉快多了。

到图书馆日记 篇6

20世纪, 中国文化正经历一场巨变。新文化运动的发起, 现代性开始融入文学, 而“批判封建礼制”几乎成了共有的主题。1918年, 担当新文化运动核心的鲁迅发表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书中描写一个“狂人”, 不断疑心周围的人要迫害他, 揭示封建礼教和家族“吃人”的本质。他指出, 封建礼教对人的残害一方面来自“打抱不平”的家族之外的人, “……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 似乎想害我……”, 原因是“我”冒犯了“陈年流水簿子”——封建主义统治的长久历史。这类人虽是受害者, 然而他们更怕他们之中出现“异端”, 在痛苦的清醒和幸灾乐祸的混沌之间, 他们宁愿做封建旧制的拥趸, 冷酷地嘲讽境况更差的同伴。书中有段描写:

“……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 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 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 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 全没有昨天这么怕, 也没有这么凶……”

另一方面, 家族内部的血情之间也不存在半点人性的关照。“……他们的眼色, 也全同别人一样。进了书房, 便反扣上门, 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 “合伙吃我的人, 便是我的哥哥。”

可以看出, 鲁迅的家族小说中, 一个家族的构建是由外部人对其的观感以及它自身两部分组成的。鲁迅对于传统家族中的封建礼制的批判是对以上两方面同时展开的。鲁迅通过狂人的嘴, 揭开封建虚伪的“遮羞布”——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1932年, 巴金发表《激流》三部曲第一部长篇小说《家》, 讲述了幻想“四世同堂”的高老太爷高压专制下的大家族封建腐朽, 最终走向瓦解的过程。作者通过列举由包办婚姻造成的梅小姐、觉新等人的悲剧, 仆隶无人权造成的鸣凤等人的悲剧, 强烈控诉封建家族权威对青年人的迫害。巴金的控诉并不止于具体的家族权威, 而是直指制度本身。书中设计了一出丫头鸣凤跳湖后, 三少爷觉慧做的一场梦。梦中, 鸣凤变成有钱人家的小姐, 两人却并不就此获得幸福——鸣凤的父亲为了晋升, 威逼鸣凤嫁给高官, 最终两人在逃跑中坠海。由此可见, 导致觉慧两人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两人身份的差异, 而是无所不在的封建礼制对所有青年人的自由和权利无情的摧残, 是制度“吃人”的血腥的本性。

愤怒地斥责封建礼制的鲁迅和巴金最终都下定了一个结论, 即封建礼制必将消亡。《狂人日记》中狂人对其哥哥规劝:

“你们可以改了, 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 活在世上。你们要不改, 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 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 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

巴金写高老太爷临终前终于意识到在自己独断的统治下的家族的未来:

“事实已经十分明显:这个家庭如今走着下坡的路了。最后的结局是可以预料的。他自己虽然不愿意, 然而他赤手空拳, 也无法拦阻。”

虽然, 鲁迅和巴金均利用反叛者或专权者, 揭示封建家族的消亡是大势所趋, 然而对于家族构成的认识、家族反叛者的理解、家族为何会灭亡的思考等方面, 两人仍存在较大差异。下面, 让我们来做更具体的分析。

二、家族主题的书写差异

1、对家族的认识

家族是有家族成员组成, 因此, 在探究鲁迅和巴金对家族认识的差异时, 以具体人物描写为切入点更易。

“兄长”是两部作品中同时出现的典型人物形象。长兄如父, “哥哥”其实象征着封建礼制中父权, 代表着权威。《狂人日记》中, 父权的兽性表现地更为露骨, 亲情、同情心荡然无存。哥哥虽然知道社会人吃人, 最终也会吃自己的本质, 然而无论对“佃户”还是“妹妹”都是照“吃”不误。而《家》中, 人之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长子觉新虽然软弱, 渐渐沦陷于旧社会中, 但最终对同胞弟弟的爱, 让他帮助觉慧逃离家族。这样看来, 巴金较之鲁迅, 对于“犯罪者”或“未生成的犯罪者”有着一定程度的原谅。

家族中其他人物的描写上, 两者存在较大差异。《狂人日记》采用抽象化的方法, 文中除了哥哥、赵贵翁、大夫之外, 其他人通常用“他们”来替代, 而到文章的后面, 哥哥也被看出了和“他们”一样的吃人本性, 可以说, 除了狂人之外的所有人仿佛融成一团模糊的黑影。全文的重点在于指出一个事实, 这团黑影接近社会的真实本质——它既食人又自食。而《家》, 除了主角觉新一房三兄弟外, 还有陈姨太、继母周氏、三房、四房、五房众人及仆人。巴金曾在《关于<家> (十版本代序) ——给我底一个表哥》中写到:

“我写觉新, 觉民, 觉慧三兄弟, 代表三种不同的性格, 由这不同的性格而得到不同的结局……在女子方面我也写了梅、琴、鸣凤, 也代表三种不用的性格, 也有个不同的结局……我所写的人物并不一定是我们家里有的。我们家里没有, 不要紧, 中国社会里有!”

巴金布置家族时, 利用三兄弟为经线, 三女子为纬线, 缀以其他成员, 织成了一张大网。他通过向读者列举一个又一个具体成员的人生走势的例子, 传递自己的想法——幼稚的反叛者可以逃出黑暗, 无抵抗主义者将永远沦陷, 无知者、无力者将遭受悲剧。继承了《狂人日记》的主题, 但涉及的情感更复杂, 带给读者的观感更具象。而这抽象和具象的不同写法, 带来的效果大有不同。简单地说, 《狂人日记》更具先锋性, 而《家》更具大众性。《狂人日记》重点在于揭露封建礼制对人的摧残, 在这部小说前, 这种意识实质上还并未被大部分人发掘, 它的思想是超前的、先锋的。因此, 鲁迅的功力发挥在于呼唤国人的觉醒, 引导新文学的发展。巴金非常爱读《新青年》等新文学刊物, 他创作《家》时, 思想很大程度受到新文学影响。他明确地划分“新旧”, 有力地张扬新思想, 排比式地例举悲剧, 确实带给读者一种激情和冲动, 获得反抗家族的巨大的鼓励和引导。虽然许多批评者认为, 巴金指出了反抗封建礼制, 但“出走”后未来前进的道路究竟在何方却没有交代。因而, 《家》的功绩在于传播。

2、对反叛者的理解和家族消亡原因的思考

从1918到1932年, 新文学运动发展经历了十余年的时间, 许多青年人获得了到新式学校学习的机会, 思想的解放也近在时日, 哪怕是守旧的权威, 不情愿中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表现在现实家族中, 许多人开始懂得放抗, 而家族对待反叛者的态度也由讥讽变成畏惧。

《狂人日记》中, 狂人是一个脱离“正常”家族的反叛者。他看清了社会吃人的本质, 规劝哥哥减轻佃户的租税、不要遵从愚昧的孝子之说, 然而却被认为是患“迫害症”, 像鸡鸭一样关在房间里。周围的人讥笑他, 仇恨他甚于压迫他们的制度而不自知。《狂人日记》中, 反叛者好比规劝一群井底之蛙离开一口枯井, 没有人听从他的规劝, 反而将他视为异类。在鲁迅看来, 觉醒的反叛者面对势力强大的黑暗, 固然愤懑, 但力量终究是弱小的。

《家》中, 最典型的反叛者即为三少爷觉慧。觉慧以他的幼稚, 睥睨家族的封建礼制, 他常觉得自己的想法高于家里的道德。书中写到, 觉慧面临高老太爷“不认他是高家子弟”的威胁, 他并不害怕。痛斥家里人迷信招来巫师一段, 更是畅快淋漓, 辩得大家无法反驳;遭到长辈指责, 众人附和, 他说:“就是大家公开附和, 我也不怕, 且看他们怎样对付我!”觉慧固然物质上并没有反抗家族的能力, 然而精神上已经脱离家族, 立足不败之地。他身上有着一股勃发的力量:他向鸣凤许诺, 让绝望的少女有了精神的寄托;他支持觉民抗婚, 无论是谁向他套问觉民的藏身下落, 一概不理, 最终取得“胜利”;他参与办报, 宣传新思想, 带动身边一批朋友;他决定逃离家族, 成为不服从的叛徒, 为觉新出一口气。他就如黑暗中的一线亮光, 吸引人们汲取希望。

从狂人到觉慧, 从怯弱到坚强, 从意识到行动, 作品反映出青年人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反抗的思想已经形成一定气候, 他们虽受着打压, 然而精神羽翼渐丰。他们不是异端, 也不怕成为异端。这正是新文化发展, 思想解放取得的实绩。新思想已经从先锋的理念, 逐渐淬炼成他们的武器。有了思想的武器保护, 青年人的自信得到极大的提高。反抗封建礼教、反抗家族的手段, 不仅仅停留在等待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 他们从内部开始自我反抗, 而且连成战线。高家的兄弟觉民与觉慧共同反抗大家长的摆布, 情侣觉民与琴与包办婚姻斗争, 女生许倩如们联合起来追求女性平等, 社员黄存仁等办报宣传新思想……

从1918年到1932年, 《狂人日记》和《家》的不同, 一方面反映了家庭小说的继承与变异, 另一方面描摹下了新文化运动在死水般的社会中掀起的狂狼。从生活环境的变化角度研究创作, 我们已经做得够多。然而, 研究多部作品书写共同主题时的历时差异, 从创作的角度研究生活环境的变化, 或将带给我们新的感受。

摘要:在新文学家庭小说历时发展的过程中, 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代表人物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以及后期继承者巴金的作品《家》, 表现出新文学家庭书写的传承与变异, 尤其体现在对家族主题的描写上。两者均继承了新文学传统对家族的封建礼制的批判及其终将消亡的预言。但在对家族的认识、家族反叛者的理解、家族消亡原因的思考等方面, 出现分歧。前者, 家族成员表现为同一副“吃人”的罪恶嘴脸;家族的反叛者饱受鄙视和非议, 无力施展放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的外部力量造成家族最终的灭亡。后者, 家族成员“个性不同, 结局不同”;家族的反叛者主动感到“隔阂”, 权威无法“吃”他, 甚至他还会取得“胜利”;而家族的消亡在于反抗势力“里应外合”。这些家庭小说中的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新文化运动深入开展带给家族的巨大影响, 致使作者的认识发生转变, 反映出接受新思想的青年正逐步获得反抗的能力和平等的地位。

关键词:《狂人日记》,《家》,家庭小说,家族

参考文献

[1]李存光.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巴金研究资料[G].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315-340, 1268-1286.

[2]巴金.家[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398.

[3]陈思和.从鲁迅到巴金:新文学传统在先锋与大众之间——试论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J].文学评论, 2006 (1) :6-14.

从数字图书馆到数据图书馆 篇7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数据图书馆;大数据;服务范式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55

From Digital Library to Data Library

——The Change of Library’s Service Paradigm in the Era of Big Data

Abstract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big data, making the “data” becomes a key point of library restructuring, but also making the digital library construction faced with big challenge. With the impact of open access and semantic publishing, and the drive of user requirement, it achieves data library services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has become a trend. Since the data library is still a new concept and there is no authoritative definition, from the point of users’ requirement, data-intensive knowledge services system will be composed of core data library, and will provide user data storage, data mining, data publishing, data management and data research services.

Key words digital library; data library; big data; service paradigm

近年来,以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书并茂文献的数字图书馆在缩小信息鸿沟、加速信息传递、促进资源共享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且随着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国家、地方数字图书馆项目的立项,数字图书馆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全社会对数据价值及应用的日益重视,加之出版界、信息界出现的开放存取运动、人工智能研究等热潮,使得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实现从信息时代的数字图书馆到数据时代的数据图书馆服务范式转变将是当前社会需求及用户需求驱动的最终结果,因此,在这一服务范式转变之际,去探讨数字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驱动因素、数据图书馆的构建组成及服务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1 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在信息时代,随着人们对数字文献获取方法方式的日益丰富和对数字文献内容要求的日益提高,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标准不规范、文献数字化水平较低、数字文献的安全缺乏绝对保障等成为了人们经常讨论的问题。开放存取运动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和以语义、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出现,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则让数字图书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1.1 信息时代遗留的问题未得到解决

数字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受技术所限、资金不足、标准不统一等限制,致使数字图书馆在信息时代就存在着诸如接口不统一、资源元数据描述不够、检索能力不足、文献数据相互关联性较差、互操作程度较低、资源发现和扩展能力低下等问题,让数字图书馆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最后选择。一份关于大学生对高校图书馆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则表明,72%的学生是通过网络获得信息,而通过图书馆获得信息的学生只占18%[1]。另一项调查也显示大学生访问图书馆网站(数字图书馆)的只占28%,远低于使用搜索引擎的使用比例,甚至有25.3%的大学生表示从没有去访问过图书馆网站(数字图书馆)[2]。这种现状也引发了图书馆界的担忧与思考,正如Rick所指出的一样,图书馆到了必须给图书馆资助机构更好、更多的说服力来证明图书馆存在的价值时候[3]。然而对数字图书馆来说,虽然经过了持续的技术革新、系统升级和业务延伸后,特别是经过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及其网络服务系统、国家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中共中央党校数字图书馆、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字图书馆等七大国家级数字图书馆工程项目的建设与推广,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在软硬件设施、数字资源、信息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有了长足的经验积累,但系统间数据接口及共享、资源统筹采购等问题仍继续存在,数字图书馆向社会、向民众、向用户及政府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力度和广度也还不够。

1.2 新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到来

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相伴的是大数据操作技术的涌现和用户思维、习惯与要求的改变,数据的抓取与存储等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最终使得努力迎合用户需求的数字图书馆不得不面临新的挑战。

(1)多种出版模式为数字图书馆的出版服务带来了挑战。众所周知,利用互联网让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研究论文得到免费、自由、开放的存放与获取,提升了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了科学信息的保存、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效率的开放存取(OA)出版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出版模式。根据布达佩斯开放存取计划(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BOAI)于2011年公布的研究报告,认为10年后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或地区、任何学科的同行评议学术论文均将实现开放存取[4]。其实,快速增长的不仅是开放存取的仓储数据、期刊数量和论文数量,注重对开放存取数据质量和服务建设也是OA界最为倚重的。如设立于2003年5月,由瑞典Lund大学图书馆创建和维护、并由OSI、SPARC、EBSCO和瑞典图书馆学会等机构支持或协办、目前全球收录数量最大的OA期刊目录系统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不仅从2015年1月1日开始剔除了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数据质量管控不严等问题的3300本期刊[5],还于2016年开始收集DOAJ收录期刊的文章元数据,以满足DOAJ在2014年3月建立的旨在提高DOAJ的相关性和在开放出版上的重要性更高的检索标准[6]。这些变革了传统出版模式的开放存取、数据出版、语义出版等出版模式以及对数据质量监控、资源元数据重视实践,在让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受益的同时,也对数字图书馆的出版服务、数据质量监管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2)大数据技术为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应用带来了挑战。大数据技术不但在概率统计、趋势预测、客户研究等方面有着出色的应用,也在图情领域的词频可视化、情报分析等方面都有着其它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语义技术、可视化技术等也在信息服务机构的知识库建设、资源链接与描述、用户分层与服务延伸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对数字图书馆来说,目前在信息检索互操作方面也主要有基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元数据互操作(如联合目录+OpenURL)和基于二代图书馆系统的基于系统的互操作(如MetaSearch+OpenURL)两种方式,而结合了这两种检索互操作方式,解决了信息描述、组织与检索能力不足问题的图书馆知识资源发现系统(如Primo、Summon等)尽管在图书馆已逐渐开始运用,但还是没有将复杂数据环境(多源数据、多类型数据)下的数据价值发现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相结合起来,加之目前还未将能够处理异构、非结构化数据的Hadoop等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数字图书馆还不能为用户去真正的解答、解决问题。

(3)大数据思维为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维护带来了挑战。大数据时代,数据将驱动社会的创新与发展,人们也将因为这种驱动方式的出现而形成有别于传统思维方式的大数据思维方式。与传统思维方式强调因果关系不同,大数据思维方式更强调相互关系、相关关系,人们将逐渐抛弃基于假想的易出错方法,而采用基于数据挖掘的相关关系分析法去预测事件及概率[7]、为信息找人[8]。很显然,数字图书馆在对组成数字图书馆最基本单元的文献资源唯一标示、科学引用频率统计、元数据描述标准统一、相似性关联及链接实现等还都无法做到的情况下,实现这类基于海量数据挖掘的概率预测、为信息找用户等服务就还需时日。

2 以数据为核心业务成为数字图书馆业务重构方向

ACRL(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于2012年发布的《2012 top ten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9](2012学术图书馆发展趋势)报告,就对“数据监管”“数据保存”“新的出版与交流模式”等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趋势进行了研究。在这份报告之后,ACRL研究、计划与评价委员会于2014年6月发布的《高校图书馆发展大趋势》[10]虽然把“更深度的合作”概括为当前美国高校图书馆总的发展趋势,但也把“数据”列为四大关键词之一。由上述两份报告我们可以发现,在全球图书馆享有较高研究水平声誉的ACRL已经预见到了“数据”的价值,认为开展关于数据的收集、保存、开发与应用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值得赘述的是,ACRL对于“数据”的追捧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乃至消失,反而认为将有着明显的专业化、精深化发展趋势。在ACRL发布的《2016 top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11](学术图书馆 2016 年 10 大发展趋势)报告中,认为“研究数据服务”“数据发展政策与管理计划”“基于馆员专业化发展而提供研究数据服务”“数字化学术中心”是学术图书馆2016年发展的几大趋势。考虑到业界已经广泛开展的数据素养教育和图书馆数据馆员设置、大数据挖掘应用等实践,可以说基于数据管理与应用的服务、建设已成为图书馆未来业务增长点,而实现对异构、海量数据的管理、应用与开发重任,无疑宜由现代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字图书馆承担。

3 数据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由于数据图书馆还是一个新生的图书馆存在形态,故对其科学内涵、服务内容等还没有一个权威定义。综合上述对数字图书馆面临的环境和挑战分析,不难得出围绕数据及数据业务去重构、重组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不但有着多环境影响因素,也有着多驱动因素。围绕数据,就是以数据为核心并进行数据的保存、处理和应用,进而形成具有数据服务、数据出版和数据增值服务的图书馆存在新形态,即数据图书馆形态。结合当前已经形成的数据密集型科研环境和全社会以数据为中心的价值认同,笔者以为数据图书馆的核心组成内容就是数据密集型知识服务系统,数据图书馆的服务就是基于数据挖掘的支撑服务,如决策支撑、发现支撑和融合支撑等。

3.1 数据密集型知识服务系统的框架构成

数据密集型知识服务系统主要由大数据层、计算融合层和用户服务层构成(见图1)。其中,大数据层主要承担文献大数据(期刊、会议、图书、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专利等)、用户大数据(个人数据、生活数据、工作数据、学习数据等)和其它大数据(政府信息数据、社交媒体数据、科技创新数据等)的存储职能,当然,这些数据并非均储存于图书馆,而主要以云计算存储、异地存储、异构存储为主;计算融合层主要就是通过构建一体化描述模型来实现对数据的采集、解析、清洗与保存,并通过数据标引、描述、分类与标注来实现基于用户需求、基于信息发现的用户服务;用户服务层则主要是通过计算融合层向用户提供基础性数据服务(数据出版、数据管理与数据研究等)和发现性数据服务(态势解析、追踪与检测、未来发现等)等支撑性服务。

3.2 关于数据图书馆的服务

由数据图书馆核心系统的框架构成可以看出,本研究所设计的数据图书服务主要为支撑性服务,这是因为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图书馆尽管拥有丰富的文献数据,但用户数据特别是产生于图书馆交互之外的工作数据、学习数据、生活数据并不易获得,因此,基于这些非全部数据量和数据类型的数据服务产品还需进一步去辨别和研究;其次,大数据思维要求数据图书馆提供焦点问题发现、为信息找用户等服务,即数据图书馆不再只是提供基于数据管理职能的数据保存、数据规划等服务,而是必须从海量文献数据中去找到可能影响用户的焦点问题,进而通过数据图书馆的互操作来提示用户,并将能够解决用户问题的数据推送给用户,实现焦点问题发现与信息找用户相加的发现性服务。

4 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驱动着数字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数据图书馆作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未来形态,也必然存在着诸如接口标准制定、数据保存算法设计、数据描述模型完善等研究性课题。本文仅限于对影响数字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驱动因素和影响因素入手,对数据图书馆的核心系统框架进行了简单设计,诸多存在的不足也还有待于进一步去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颖.大学生图书馆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以A校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4(6):182.

[2] 关于图书馆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EB/OL].[2016-03-20].http://www.docin.com/p-570050019.html.

[3] Anderson?Rick. The Crisis in Research Librarianship[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1,37(4):290.

[4] RJ It. Ten years on from the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setting the default to open (BOAI10, 2012) Dieci anni dopo la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1...0) [J].Jlis It,2012,3(2):20.

[5] 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OAJ剔除近3300本期刊[EB/OL].[2016-06-12].http://blog.sina.com.cn/s/blog_12c7d197e0102wocp.html.

[6] DOAJ的开放获取新进展[EB/OL].[2016-06-1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35376-898149.html.

[7] 大数据时代,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思维方式?[EB/OL].[2016-03-20].http://mt.sohu.com/20160303/n439227782.shtml.

[8] 大数据思维的十大核心原理[EB/OL].[2016-06-12]. http://www.raincent.com/content-10-4235-7.html.

[9] ACRL.2012 top ten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h[EB/OL].[2016-03-20].ttp://crln.acrl.org/content/73/6/311.full.

[10] ACRL.Top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A review of the trends and issues affecting academic libraries in higher education[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 News,2014(6):294 -302.

[11] ACRL.2016 top ten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h[EB/OL].[2016-06-10]. http://crln.acrl.org/content/77/6/274.full.

到广州的心情日记 篇8

第二次到广州,发现这个地方越发繁华,纵横交错的街道,人群汹涌,像深海的鱼群,在各处游动着。

晚上的时候,走师兄曾经走过的街道,看着血黄色的夜空下一栋一栋的高楼,内心有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觉。记得很早以前以前,在和师兄送小琼回去的路上,我说抬头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楼房时候,会有种恐怖的窒息感,像深山野岭中的墓穴,一个一个黑色的洞穴透出诡异的星火。

和无数个怀着梦想的人一样,跑了几场招聘会,面试。没事的时候就随便在繁华的街边蹲着,坐着,看前面落寞的人群消失在视野。

很多时候是去购书中心,看书,出来,和在那里为人设计签名字的几个外省人聊天。他们大多性格开朗,不拘小节。

那天,和任兴在公路边站了一个下午。那里正在修路,衣着破烂的民工正在紧张地干活,把巨大的水管埋进地下,常有意外发生。几个高高在上的领导在一旁指手划脚,泥沟里面是他们埋头一声不响干着。

那晚,做了一个很诡异的梦。看到天空中有一台飞行器坠落,巨大的水花四射,溅湿了我的脸庞,很真实的梦境。像一些遥远往事里的回忆,被时光打碎。

在某个车站,和无数的人等待遥遥无期的公共汽车。我穿着黑色的T恤,那是去年看许巍歌友会时候买到的,上面印着许巍的每一张专辑的名字。身旁是一群民工,随便的衣着,挑着大袋大袋的行李,似乎是要搬迁到另外一个地方。我看到站在旁边的一个中年民工,衣着破烂,灰色的衬衫,上面印着列侬的头像。满脸沧桑,一只眼睛血红,又像是蒙上了一层灰白色的膜,似乎是受了伤,国字脸。

他看着我的衣服,有些胆怯地说,许巍。

我说,是许巍。大哥你也喜欢听他的歌么?

他说他儿子喜欢听,儿子和我年纪差不多大,在很遥远的家乡读书。

然后我们不再说什么,他们等待的车来了,一群人嘻嘻哈哈着上了车。

我不去猜测他的故事,也许他一年才可以回一次家乡见上儿子一面,也许是我的衣服勾起了他对儿子的思念。

只是这个城市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离别。每个人都不会也不能在彼此身上索取一些东西,留下一些东西。

没有招聘会的时候,会一直在工地上转着,和那些民工闲聊。

那些密密麻麻的架子,耸入云空,在他们充满汗茧的`手中建立起来。只是,日后是给别人居住。

在修路地方看他们一块一块石头地搬弄,看他们累了的时候抬头看着广州城市上空灰蒙蒙的时候一脸的迷茫。

我说我真羡慕你们的生活,可以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地迁徙,好像鸟儿一样,见到很多我见不到的东西。

他们笑我是太子爷,根本不知道生活的艰苦。

马路上灰尘滚滚,车来车往,他们手中的饭盒里面的饭白烟袅袅,撒满辣椒的饭菜有着辛辣的气味。

他们说,只要饭够辣,才有干劲继续工作。

他们说,不喜欢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太匆忙太乱,晚上睡觉时候常常会从梦中惊醒。

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环视着这个高楼大厦密密匝匝的城市,感觉自己像一个陌生人。

广州,一些凌乱而破碎的片段。而我始终相信,他日,这些支离破碎的片段,终会汇合。

★ 我又在伤心了心情日记

★ 分手后的伤心心情语录

★ 伤心的句子说说心情

★ 经典伤心的心情语录8

★ 四年级日记:新年到

从数字图书到DNA图书 篇9

然而,图书的内涵是,它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因为图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流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从形式上看,图书经历了石书、龟甲书、竹简书、布书(养蚕业与织布提供了布料)、纸书(蔡伦发明纸之后)和数字图书的历程。不过,现在一种新的图书——DNA(脱氧核糖核酸)图书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

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结合的图书

DNA图书是数字(信息)技术与生物遗传技术结合的新结晶。

数字图书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文字、图片和音频的图书。数字图书是当今最先进的图书,是由数字技术编辑加工而成。数字技术的本质是电子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借助这些技术和设备可以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再进行加工、制作、存储、传送、传播、还原和出版。

在加工、存储和出版等环节中要借助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编码、压缩、解码等,因此称为数码技术、计算机数字技术、数字控制技术等。依靠这些技术出版的图书称为数字图书。

DNA是包括人在内的高级生物的细胞的细胞核,其蕴藏的遗传信息不仅是海量的,而且也是有序的。这种有序就是其中的4个碱基的互补排序。DNA的稳定双螺旋结构是由4种不同的碱基来支撑的。它们英文名称的首字母分别称之为A(腺嘌呤)、T(胸腺嘧啶)、G(鸟嘌呤)和C(胞嘧啶)。

根据DNA的这种稳定搭配,研究人员设想,可以把数字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起来,编撰一种全新的图书——DNA图书。编撰DNA图书的可行性在于,可以利用计算机的二进制数字0和1与4种碱基进行转化编码、编程,把数字图书所编码的所有文字、图像、符号等再编码到DNA中,制作成DNA图书。在阅读时,再利用DNA测序技术把DNA密码还原为数字编码,就可以解码和阅读。

当然,DNA图书最吸引人的还是它与传统图书和数字图书相比的巨大优势。它的蕴藏量是无限的,其体积更小,远比光盘、U盘、硬盘更小,而且信息可以长久地在DNA中保存。根据DNA的半衰期,如果在零下5摄氏度的理想条件下保存,DNA的4个碱基可以保存680万年。这也意味着,制成的DNA图书至少可以保存上百万年。

比较起来,数字图书保存信息的弱点之一是存储时间较短。目前数字信息的载体都是磁盘(软盘、硬盘)和光盘。虽然数字生产厂商号称硬盘保存信息、数据的寿命不低于10万小时,但这只是理论值,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缩短这个时间。一般而言,硬盘保存信息比较保险的时限是3~5年,读写频繁的硬盘保存信息时间3年多一点,负荷不重的硬盘保存信息时间5年左右。光盘据说可以保存信息100年,但也是理论值。保险的做法是,10年左右要把光盘拿出来读一读,如果发现读取困难时,要及时翻刻一次。

同时,因特网上的信息储存更有时限。数字信息容易创建,也容易修改、删除,并消失。目前网上有超过40亿个公共网页,平均每天还有700多万新的网页出现,但是,网页的平均寿命为44天。所以,DNA图书在保存信息和数据上具有空间大、保存时间长的更大优势。

第一本DNA图书《再生》

美国哈佛大学维斯生物工程研究所的乔治·丘奇等人在2012年9月28日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他们成功地编撰出一本5.27兆比特的DNA图书,这本书不仅有文字,还有图,是图文并茂的DNA图书,书名叫作《再生》。这本书有5.34万个单词,还有11张JPG格式的图片和一段Java Script程序(Java Script又称爪哇脚本,是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即依据一定的格式编写的可执行文件,又称作宏或批处理文件)。

DNA图书编撰的原理是,把需要编撰的内容先转化为数字信息(电子文件),然后把数字信息按DNA的碱基顺序编码并合成,读取时再用DNA测序仪按编码规则将DNA图书转换解读为数字文件,就能在电脑上阅读和使用了。

根据这个原理,研究人员编撰了DNA图书《再生》后,再利用DNA测序仪来阅读这本书,内容可以成功地读出,这证明DNA能够被用来长期储存数字信息,也即可以用DNA来生产图书。这种新图书所储存的信息量是DNA原来储存的生物遗传信息量的1000多倍。也就是说,DNA图书不仅比传统的纸质图书储存的信息要多得多,也比DNA本身储存的遗传信息要多很多。

DNA图书的具体制作是,首先将《再生》这本书的文字内容和图片转化为HTML格式的文件,然后将这些文件编译为由0和1组成的大小为5.27兆比特的二进制序列。然后再用DNA的一个核苷酸(一个碱基)对应一个比特,把这个5.27兆比特的二进制序列按照顺序分配到多个96比特长的核苷酸片段中。

研究人员用的是短DNA序列而不是长DNA序列来编码数据,因为这可以降低写入和读取数据的困难和成本。在DNA上编码数据也相似于把数据储存到硬盘上,只不过在硬盘中数据是被写入被称作扇区的小硬盘块中。

用于编码和储存信息的DNA不过是一滴DNA液滴,当《再生》的全部信息(数据)和其他信息被编码到DNA之中后,DNA液滴被放置到微阵列芯片上储存。这些芯片在4摄氏度下保存3个月,然后溶解它们并测序,以便降低储存信息时的错误。每个核苷酸片段的每个拷贝被测序高达3000次,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把这个5.27兆比特内容的书籍中的错误降低到只有12个。也即是说,存储在DNA中的内容能被准确无误地读取出来。

《再生》这本DNA图书的优势在于,它能长期存储信息,它的内容至少在1000年时间内也能够被读出。而且,由于DNA能储存更多信息,理论上计算,1克DNA即能储存上千亿个千兆字节,相当于1000亿张DVD光盘的内存。全世界一年的数码信息总量约为1.8ZB信息,可以被存储在约4克的DNA中(ZB是信息量单位,等于10的21次方,常见的GB是10的9次方)。纸质和磁盘存储信息是平面的,但DNA能折叠变化,即可以立体存储信息,存储密度非常高。当然,DNA图书也容易保存,因为DNA在室温下就非常稳定。

但是,《再生》这种DNA图书也有明显的缺点。一是制作时存储数据过程比较缓慢。二是合成和测序DNA的技术非常昂贵,即把文字和图片等信息按计算机的二进制原理与DNA的4个碱基对应编码时,比较昂贵。相应地,对DNA图书的读取也比较缓慢,这也可能限制它成为一种普通的图书让人们在生活中简单而方便地阅读。当然,这种DNA图书还有一个缺点,只能读出信息和数据,不能改写数据。

改进的DNA图书——《莎士比亚诗集》

在《再生》问世后一年,另一本DNA图书《莎士比亚诗集》也诞生了。这本DNA图书是由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的尼克·戈尔德曼等人编撰而成。该书编入了莎士比亚所有的154首十四行诗、一篇沃森和克里克DNA双螺旋论文的副本(沃森和克里克因此而获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张戈尔德曼等人所在研究机构EBI大楼的彩色照片,一段这次试验使用的软件算法,还有一段26秒来自马丁·路德·金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剪辑音频,信息总量约739千字节。

显然,这本DNA《莎士比亚诗集》的内容更丰富,而且包含了一个音频文件,也更符合数字图书的标准。与《再生》相比,DNA《莎士比亚诗集》的编撰更优化、更完善、操作性更强,也更实用。

戈尔德曼等人的编码比丘奇等人的编码更进了一步,他们把数字内容的二进制码(0,1)改成三进制码(0,1,2);然后用这种三进制码来对应DNA的4个碱基(A、T、C、G),从而将三进制码编写成一个DNA序列。一般情况下,每500个碱基的序列可能会出现一个错误。为了防止出错和漏掉内容,研究人员以每25个碱基向后错位的方式把这个DNA序列切割成若干个含100个碱基的等长片段,这就能使整个序列的所有内容都获得4个副本,例如,1、2、3、4;2、3、4、1;3、4、1、2;4、1、2、3。

当数字内容编写进DNA后,再用专门设备合成为DNA《莎士比亚诗集》。在读取或阅读DNA《莎士比亚诗集》时,先把合成的DNA《莎士比亚诗集》放入标准化学试剂,然后用DNA测序仪根据索引标识,将各个DNA片段依顺序粘贴成原来的DNA序列,再转译到数字文件的二进制码,从而形成电子文件,就可阅读了。

合成的DNA《莎士比亚诗集》只有砂粒般大小,静静地躺在试管的底部,连戈尔德曼还是经同事指点才发现了这本DNA《莎士比亚诗集》。在阅读时,研究人员用DNA测序仪把DNA《莎士比亚诗集》中的信息还原为数字文件,结果它与原始数字文件的内容百分之百重合。这种从DNA程序到数字程序百分之百的重合靠的是巧妙的设计。

在阅读DNA《莎士比亚诗集》时,研究人员发现有两个25个碱基对的序列不见了。缺了它们,这本DNA《莎士比亚诗集》的内容要么不全,要么会出现偏差,甚至难以读出。不过,由于在设计时就考虑到这一点,拷贝了4个副本,利用这4个副本完全还原了漏掉的数字文件的内容。而且,戈尔德曼等人也发现了碱基对丢失的原因,在未来只要修改一下程序,就不会发生类似丢失内容的问题。

DNA《莎士比亚诗集》的诞生也获得了丘奇等人的好评,他认为,戈尔德曼等人的研究让“我们终于有了一个真实的领域”。而且,类似DNA《莎士比亚诗集》的图书非常稳定,更容易保存,只需放在冷、暗、干燥处,没有恒温恒湿的苛刻要求。同时,DNA《莎士比亚诗集》的编撰使用的设备和方法都是生物学研究的常规工具,这可以让DNA图书的存储有效避开因设备技术更新换代而产生的许多麻烦,储存和阅读也更方便。

不过,与丘奇等人制作的DNA《再生》图书一样,DNA《莎士比亚诗集》同样有费时费力和成本高昂的弱点。数码信息编入DNA目前只能由专门的DNA合成设备来做,而从DNA中读取信息并还原为数码文件,也很费时。戈尔德曼等人用了整整两个星期才完成DNA《莎士比亚诗集》中5个文件739千字节的还原。

另外,戈尔德曼等人制作DNA《莎士比亚诗集》的存储费是,每一兆(MB,10的6次方)字节的钱是12400美元,并且在阅读时还要测序解读,需要再花220美元。这是常规磁盘储存费用的100多万倍。

同时,DNA《莎士比亚诗集》与DNA《再生》一样,编撰后就不能修改。这与数字文件的常规存储(硬盘和U盘)的便捷差了十万八千里。现在,人们只需花几十元或上百元人民币买一个16GB储存量的U盘,插入电脑,就能反复使用,包括下载文件、写文章、听音乐、看录像、做计算等。

由于不能重复使用、昂贵和读取时间长,DNA图书目前显然还不可能像数字图书一样被人们广泛使用,因此,其市场化也需要时日。不过,当有一天,研究人员通过新的技术攻克了DNA图书这些弱点之后,DNA图书也将走进人们的生活。那时,DNA图书将成为比数字图书更先进更实用的图书。

到图书馆日记 篇10

关键词:图书馆学,图书馆服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对比研究,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知识财富的聚集地, 它具有传递科学情报、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思想教育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 它的办馆宗旨是“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服务质量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办馆水平[1]。因此, 如何制定出合理、科学和有效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式来评价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从而来指导图书馆的工作是当前图书馆学界尤为关注的问题。

1920年, 图书馆领域的关键人物John Cotton Dana提到“所有公共机构都应该为他们的花费做出反馈, 而且这种反馈应当是积极的、明确的、可视的和可衡量的。公共资助的机构应当为它的投资者做些事情, 而且这些事情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彻底的评估”。早在20世纪60年代, 国外图书馆界的学者就开始了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探索, 并撰写了很多重要专著。80年代, 一些学者将市场营销学中的服务质量评价理念引入到图书馆学的研究, 使有关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小高潮。随后, 各国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真正从理论研究转向实际应用研究。但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具有不同于传统图书馆的特征, 因此, 传统的服务评价模式在评价数字资源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需要对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式加以修正, 以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发展需要。介绍了各个时期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 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最后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设想。

1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发展

1.1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早期研究

图书馆早期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馆藏资源、馆藏大小、馆藏历史等方面, 根据统计的各种业务数据, 例如:藏书量、馆舍面积、经费、人力、借阅量等, 来衡量图书馆的服务质量[2]。在这一时期, 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兰开斯特出版的《图书馆服务的评量与评估》与《图书馆评估》, 在这两部著作中, 作者将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中, 使得评价标准逐步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 他明确指出了图书馆的服务应从目录利用、参考服务、文献检索、藏书、文献提供能力、技术服务和自动化等方面来衡量。《图书馆效用:一种系统方法》是另一部重要的著作, 作者摩斯首次将数学模型运用到图书馆的评价中, 将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从“定性化”推向“定量化”[3]。

1.2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 源于营销学中服务市场的一些评价模式引起了图书馆学者们的关注, 这些评价模式随后被应用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中。1988年, 美国服务市场营销专家Parasuraman A等人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率先提出了SERVQUAL评价模式, 他们认为服务质量取决于用户感受到的服务水平与用户期望的水平之间的差值[4,5]。SERVQUAL通过一种面向用户的问卷调查方式, 将服务质量归结为5个属性, 通过利用22个指标对这5个属性进行评价, 来确定服务质量的高低, 这5个属性分别是: (1) 可靠性, 即独立和准确完成承诺服务的能力; (2) 响应性, 即愿意帮助顾客并提供快捷服务; (3) 保证性, 即工作人员的知识、礼仪以及激起信任和信心的能力; (4) 移情性, 即关心、注意顾客, 并提供个别服务; (5) 有形性, 即物理设备、公共设施以及员工的外在形象。在调查问卷中, 用户的选项不是简单的满意、较满意或不满意, 而是要求用户对每一个问题给出3个值:期望值、实际感受值和最低可容忍值。通过这3个数值来进行评分, 评分按1~9级的标准测度, 1表示最低级, 9表示最高级。

随后, 加拿大学者Francoise Hebert将SERVQUAL用于评价公共图书馆的馆际互借业务, 美国学者Danuta A. Nitecki也将SERVQUAL工具对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文献保存、参考咨询等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估。这些早期的研究发现, SERVQUAL基本上适用于评价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可以对传统的图书馆评估方法形成很好的补充。但是在随后的研究中, 人们发现若要把SERVQUAL很好地应用于图书馆领域还需要经过大范围内的测试, 它的指标也需要相应地进行一系列调整。从1997年开始, 很多学者对SERVQUAL在图书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虽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样, 但都表明, 最初的SERVQUAL需要经过一定的修正才能更可靠、更有效地评价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1.3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广泛应用期

随着对SERVQUAL可靠性及有效性研究的深入, 20世纪90年代末, 一些研究机构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工作, 主要研究的重点是对原有的SERVQUAL进行修正, 目的在于形成能够被不同图书馆采用的实用型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6]。在这些研究中, 最有影响力的是美国研究型图书馆联合会 (ARL) 根据图书馆的特点, 融合SERVQUAL的质量方面和在用户调查中发现的质量方面而发起的“LibQUAL + TM”评级体系。从1999年开始到2004年, LibQUAL + TM经过了5个阶段的实验, 参与实验的各类图书馆400余所, 在经过综合分析大量调查结果的基础上, 发现在它的第4轮实验中形成的, 由22个指标3个质量方面构成的体系对图书馆服务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这3个方面分别是:服务影响、信息控制、图书馆环境[7,8], 见表1。

目前, LibQUAL + TM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广泛应用于全球很多国家的各类图书馆。我国学者不仅将美国对LibQUAL + TM的研究成果及时介绍到国内, 还开展一系列的理论研究, 例如, 将多层次模糊数学模型应用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9]。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根据实际情况在对LibQUAL + TM修正后各自进行服务质量的调查[10,11]。

1.4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转型期研究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 电子资源已经成为图书馆不可缺少的资源。然而,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评价模式在评价数字资源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如何评价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引起了国际图书馆界专家的高度关注。以英、美为主的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项目和成果有:1998~2000年, 由欧洲委员会资助的“图书馆电子服务的绩效评价和管理质量的绩效指标体系, EQUINOX Project”项目;2000~2001年, ARL开发的统计和测度计划中的子项目“电子图书馆评价项目, ARL E-Metrics”, 目的是研发电子信息资源及服务的统计指标和评估指标;2002年的“在线网络电子资源使用统计, COUNTER”是一项国际性的由欧美图书馆组织、出版商和中间商参与开发并互相遵守的在线电子资源统计标准;2003年, 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资助研究并颁布的“国际图书馆统计数据标准, ISO2789”[12,13,14]。

相对于传统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研究还很少。由于实践不足, 每种评价模式都有优缺点, 尚需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最终使对数字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全面和完善。

2 各个时期评价模式的对比研究

图书馆在特定时期不同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式各有其优缺点。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早期的研究偏向于图书馆的投入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 这种方法可以客观的评价图书馆服务情况, 因为绝大多数的评价指标值都来自于日常工作中的统计数据, 不受图书馆员与用户的主观因素影响。但是这些方法在关注图书馆到底能为读者提供什么层次的资源时, 却忽略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情感交流, 例如, 图书馆对用户的影响, 用户在体验服务后对图书馆的感受。因此, 造成的缺点是不能很好帮助图书管理者有效地判断服务的不足和今后工作中改进的方向;其次, 这个时期的研究多偏重于图书馆服务评价的概念、目的、意义等理论性的研究, 研究多为个人学术观点, 并没有形成体系。

SERVQUAL的模式出现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工具, 它与之前的测量工具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但可以获得用户对实际服务过程中的评价, 还可以了解到用户对服务的期望值, 从而得知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与用户期望之间的差距, 为进一步改善图书馆的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 由于SERVQUAL最初是针对商业领域的服务质量评价, 在应用到图书馆信息服务评价时, 存在很大的不足, 这表现在SERVQUAL的5个维度和22个指标未能全面反映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更多的研究证实可靠性和响应性方面之间存在着交叉, 而保证性、响应性和移情性这3个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重合[15,16,17]。

随着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研究, 出现了一些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强的研究成果, 其中之一的LibQUAL + TM在许多国家和各类型图书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LibQUAL + TM较之前的SERVQUAL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 首先它延续了SERVQUAL以用户感知为基础的评价模式, 重点强调了图书馆这一特殊领域的服务特点, 即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能力, 力求更全科学、客观的评价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 其结果还可以在不同图书馆之间做横向比较, 寻找差距, 真正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办馆思想。然而, LibQUAL + TM在用户能否准确打分、测评指标体系权重的设置、测评层面与测评问题的设置的合理性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质疑[18], 有待进一步改善。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转型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数字资源使用及服务的评估。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以实用性强的项目、应用程序、系统、统计指标和测量指标为主,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基础, 进一步强调服务成效和服务品质。该阶段的研究以研究项目为主, 实施研究的主体多元化, 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图书馆协会和中间商的资助。因为对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估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固定的体系, 难免存在局限性和不足。所以, 在开展评价时可以考虑分析数字馆藏整体服务、单项服务或单项服务的某个方面的用户满意度、分析不同用户群体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研究。

3 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 针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发展与要求, 提出了3个必要的研究方面。

3.1 评价模式的系统性研究

大量国外研究经验表明, 系统性研究是建立科学有效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必要条件。在设计和制定评估指标项目时, 应以大量的统计、测算、研究和实践为基础, 兼顾图书馆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使评价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图书馆的全貌。对调研结果的处理与分析应遵循可靠、全面、有效的原则。同时, 应扩大评价模式的应用范围, 不断总结经验, 使评价模式不断趋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3.2 评价模式的可比性研究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应具有可比性, 而不是仅仅限于某个图书馆或者某几个图书馆单独的评估活动。可比性的优势体现在, 从馆与馆之间的比较, 找出存在的差距;借鉴先进的思想与经验, 增进馆际间的互相了解与学习。但是由于图书馆之间无论从规模还是性质功能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 很难在同一尺度上进行比较。因此, 区分不同的层次以便在同一水平下进行比较是评价模式可比性的保障。

3.3 评价模式的导向性研究

上一篇:国家安全法下一篇:学雷锋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