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2024-12-23

《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于飞《长相思》教学实录

教室的地拖了一遍又一遍,桌子摆了又摆,这一切的辛苦,都是为了迎接这只燕子的到来。盼望了好久,小燕终于来到我校,来到我班,给我的学生们,上了一堂吟诵课,我贫乏的语言不能表现小燕魅力之万一,只能用这种记录的方式,表达我深深地谢意。

一、作者简介。

师:今天我们学的吟诵课题是《长相思》(生齐读)

师:齐读课题。纳兰是姓,性德是名,因此读的时候要分开,齐读。(纳兰——性德)

师:纳兰性德是个很完美的男人,他的父亲是康熙朝全相、首府,换句话说就是宰相,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家里既有权,又有钱。第二,纳兰性德这个人从小画画好,书法也写得好,擅长诗啊,词啊,曲啊,才华特别好,还有一点,武功特别高,所以文武全才,你说他是不是个完美的男人?(是!)

师:他年纪轻轻就做了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真的是很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要把自己当成那个完美的男人——纳兰性德。

二、诵

1、找入声字

师:我们班学过吟诵,吟诵的第一步是什么?(诵)

师:对,要把这首词诵好,首先要分清平、仄、入声字,在这首词里入声字有哪些?

师生共同找入声字(一、雪、聒、不)

生齐读。

师:刚才我听到你们读的很短,入声字最主要的是弹出去的,要有弹性。再读,再收紧点。

2、标平仄。

师:找到入声字后,第二步我们要给词标出平仄,谁愿意展示学到的知识。

生标平仄。师生共同纠正。

3、学生练习诵。自由诵、齐诵、单独诵。

三、吟

师:老师现在想让你的嘴巴休息一下,耳朵用起来,仔细听。(听陈琴、徐建顺吟诵)师:有什么发现?

师:几个人吟的?(两个人)吟得是——不同的调子。生:就像深夜一样净。生:第二首词吟的很哀伤。

师:老师要问一句,为什么?同样一首词,他们在吟的时候调子是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没关系,大胆的猜。

生:对诗的感觉不一样。生:对诗的理解也不一样。生:发自内心的情感不一样。

师:你们说的都对,他们对词的理解不一样,他们吟这首词时心

境不一样,还有他们的经历不一样,所以他们的调子是不一样的。清朝有个人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我们要读懂词人的心事,就要走进词里。把我们的理解,把我们的情感,吟出来,就形成了我们自己的调子。后半节课我们一起努力,争取创出自己的调子。

(1)山一程,水一程,师(指着“山”)齐读,什么感觉? 生:高。

师:我要是在吟诵时“山”(放低声音),你觉得这山高吗?怎么办?

生:声音往上提。师:读。

生:山。(声音又高又亮)

师:这就是他的第一个调子。除了高还有什么? 生:大。师:你试着吟吟。生吟。

师:“程”几声?(二声)看我读“程”(手势向上,声音快),我再读得慢一点“程——”(声音长,由低到高),有什么感受?

生谈感受:山路越走越高,游走越远,山路崎岖。

师:走那么远的路,那么难走,累不累(累),把自己的感受放进其中。读(生试吟,声音没有放开,有点低。)

师:我觉得你们一群小纳兰,走在山路上,这个路真难啊!但我没有感受到山的高,我们的调子可以起得高一点。再试。

学生试吟。

师:“山”还没有走完呢,再拖点!

小结:刚才咱们找调子的方法就叫做“依字行腔”(板书),我们看到了这个字的意思,加入对这个字的理解,注意到了这个字的声调,加入对声调的联想,创出来的调子就是你自己的调子,这就叫做“依字行腔”。我们按照这种方法看后一句。

师:刚才山好高高,我这样吟行不行,“水一程”(声音高)(不行),为什么?(水是往下流的),现在我们要“水一程”(学生声音自然低下去)。

学生试吟。(“程”吟得较平)

师:路好不好走(不好),我觉得挺好走,因为你们吟得是“程——”一马平川,怎么办?

生:声音高高低低,声音颤着。师:把自己的感受放入其中。生吟。山﹉﹉一程_↗,水_一程﹋﹋ ..(2)身向榆关那畔行。

师:纳兰要往哪里去?(榆关),要去那里干什么,猜一猜? 生:打仗,执行命令,看风景,送粮食„„

师:老师悄悄地告诉你,康熙二十一年的时候,康熙皇帝平定了云南,他要带领文武百官到他的老家长白山去祭祖。皇帝出行肯定要带很多人,纳兰性德作为护卫要去护驾。这一路上有很多的机会,就

给纳兰提供了很多——(立功、争功、表现的机会)。纳兰27岁,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让皇帝看到我很棒!要是纳兰是这样想的话,你觉得纳兰在吟这句时,会是这样吗?(师示范,声音低)为什么?

生:神气,激动,自豪„„ 试吟

师:虽然说路上千辛万苦,但是我心想着与榆关的心情是一点没有变的,因为我想建功立业,因为我想实现我成一个男人的梦想。再试一遍。(生吟)我不到别的地方去,不到江南,到“那畔”去,再试。(生吟)这和刚才两位大师的调子完全不一样,这是属于咱班自己的调子,掌声给自己。

身—向↓榆↗关↗那↓畔↓行——(3)夜深千帐灯

师:走了那么远累不累(累),怎么办?(休息),看见了什么?(千帐灯),睡觉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安静),我们的声音会怎样?(低一点,静一点)。

学生试吟。

师:真的是一千盏灯火吗?(不是)那是多少盏?(几万盏)不管是一千盏还是几万盏,反正等就是特别的——多。“千”是一个——虚指,表示很多。学生试吟

师:那些灯是在同一时间里点亮的吗?(绝对不是)这会这个帐篷灯点亮了,一会那个帐篷的灯点亮了,那我们的应该怎样的亮?

生:一盏一盏的亮,一会一会的亮。师:你怎么吟出这种感觉? 生:声音渐渐的高。师:为什么?

生:刚开始是一盏灯,后来灯越来越多,就越来越亮。生:一会这亮,一会那亮。

师:我们怎样吟才能表达出这种感觉?(颤)对,把我们的声音颤起来,然后再拖长。

学生试吟。

夜↓深→千ˉˉˉ帐↓灯﹋﹋﹋ 学生吟上阕。

(4)风一更,雪一更。

师:看这句,纳兰去的那个地方真的好奇怪,风刮上一更,雪下上一更,是这样的吗?(应该不是)对,就不是。这是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叫做“互文见义”(板书)。咱们以前学过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什么意思?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我们还听过白居易的《琵琶行》里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是不是说主人下了马,客人就在船里面,一个岸上,一个船上,两人举杯就在那喝酒?(不是)对,而是说主人、客人都下了马,在船上喝酒。有什么发现?这两个要掺和在一块理解,这就叫做“互文见义”。这句话该如何理解?(风雪交加,一更又一更。)

师:风是怎么刮的?(呼——)声音有点小,这么小的风声肯定

吹不来大雪(呜——)一起来试。

学生试吟。

风ˉˉˉ一更——,雪ˉ一更—— ..(5)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这风雪里面谁睡不着了?(纳兰)为什么?(风很大,下着雪帐篷里很冷)帐篷里很冷,哪暖和?(家里)这种感情叫做什么情?(思乡情)

试吟。

聒ˉˉ碎↓乡—心———梦↓不成——— .(6)故园无此声

师:为什么?(故园没有这样的声音)什么样的声音?(刮风的声音和下雪的声音)那有什么样的声音?(鸟语、绵绵细雨的声音、家人的笑声、孩子、朋友的笑声)纳兰的家乡真的不刮风、不下雪吗?(不是)下雪了他会和家人干什么?(玩雪、赏雪、吃火锅、喝酒„„)在纳兰的记忆里风雪带给他的都是什么样记忆?(美好)和现在的风雪一样吗?(不一样)同是风学声,我的家乡却没有这儿样凄凉的、孤独的、难听的声音。想到这,你想纳兰的心情会怎样?(悲伤)我们的声音会怎样?(低沉)

学生试吟。

故↓园——无—↗此↓声﹋﹋﹋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听到了你们自己的调子,也许他不够完美,也许他在有些人的心里他不够好听,但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因为

他属于你,而不是——他。下课后用心的琢磨,找出自己调子,找出你与他人不同。

长相思

纳兰性德

ˉ· —— ︱·—— 山一 程,水一 程,ˉ︱ˉ—— ︱︱—— 身向榆关 那畔 行,︱—— ˉ︱ ——

夜深 千 帐 灯。ˉ· —— ︱·—— 风 一 更,雪一更,·︱ˉ—— ︱·——

聒碎乡心 梦 不 成,︱—— ˉ︱ ——

故园 无 此 声。

《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师:同学们, 在王安石的眼中, 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 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 在纳兰性德的眼中, 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 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 仔仔细细读上4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 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 要注意把它念通顺, 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生: (齐答) 明白。

(生自由读课文《长相思》)

师: (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 好, 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 这首词当中有一个生字, 一个多音字, 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 (朗读)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师:读得字正腔圆, 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 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 她都念准了。来, 我们读一读。

生: (齐读)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师:再来一遍。预备———起!

生: (齐读)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 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 (朗读)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 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 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 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 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 (齐答) 听出来了。

师:对, 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预备起。

生: (齐读)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师:再来一遍,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读。

生: (齐读)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师:真好, 同学们, 读古代的诗词, 不但要把它读正确, 读得有节奏, 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 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 有的读《长相思》 (快速而平淡地) , 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

生: (齐答) 没有。

师:比如你这样读, 《长相思》 (缓慢而深情地) , 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 (齐答) 有。

师: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 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注意听, 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生1: (朗读)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 有味道!谁还想读?

(生2再次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 来, 我们一起读, 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 词读到这儿为止, 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谁来说一说?

生1:我感到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这是你的感觉。谁还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2:我感觉到纳兰性德思念家乡, 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 是觉都睡不好。同学们, 梦都作不成, 觉都睡不好, 带着这种感觉, 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把这种感觉读进去, 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生: (齐读)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师:长相思, 长相思, 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 读的时候, 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 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 然后, 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生默读《长相思》, 按要求思考词的大意。)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 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 (板书“身”) 第一个问题, 听清楚了, 作者的身, 身体的身, 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 山海关外。继续说, 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 请站着。继续说。

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你也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

生4: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那边, 山海关的那边。好, 那么“山一程”呢?身在哪儿?还可能在哪儿?

生5:身可能在山上。

师:可能在怎么样的山上?

生5:非常高的山上。

师:在崇山峻岭上。那么, “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生6: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可能在船上, 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儿?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 请站着。孩子们, 这里站着7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7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 他经过了崇山峻岭, 他经过了小河大川, 他经过了山海关外, 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 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一句话, 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 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纳兰性德的心, 心情的心, 心愿的心, 心在哪儿?

生1:他的心在故乡。

生2:他的心在家乡。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 一起说, 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生: (齐答) 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

师:好。 (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 孩子们, 身在征途, 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 (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1:我发现了, 他身在征途, 却很思念故乡。

生2:我发现纳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 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得更深了一层。

生3:我觉得纳兰性德肯定很久没有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是细腻啊!

生4: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不管在什么地方, 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生5:我觉得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 可是心总是牵挂家乡的。

师:好, 一个远离, 一个牵挂。同学们, 就是这种感受, 这种感情, 这种心灵的长相思。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 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 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好, 咱们一起读一读《长相思》。

生: (齐读)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二、展开想象, 读出词情

师: (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 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师:一起来。预备———起!

生: (齐读)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师:孩子们, 请闭上眼睛, 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 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怎么样的情景? (稍作停顿)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师:孩子们, 睁开眼睛, 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

生1: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 外面风雪交加, 士兵们躺在帐篷里, 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生2: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3: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 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 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4:我看到山海关外, 声音杂乱, 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 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 睡得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 你们看到跋山涉水的画面, 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 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 同学们, 在纳兰性德的心中, 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 在他的家乡, 在他的故园, 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 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生伴随着乐曲《琵琶行》, 想象写话)

师: (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 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 在郊外, 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 一遍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喝着茶, 拉家常……那还可能是……

(生继续在音乐声中想象写话)

师:好, 孩子们, 请停下你手中的笔, 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 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 在他的家乡有着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 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 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 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 姑娘们就在门口绣着花, 放学归来的孩童们, 放下书包, 趁着风, 放起了风筝, 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 你们看到了哪些?

生2:我看到了晚上, 月光皎洁, 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 望着圆圆的月亮, 鸟儿也不再“叽叽喳喳”地叫, 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 花儿合上了花瓣, 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夜晚。你看到了———

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 妻子正绣着锦缎, 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 一会儿捉蝴蝶, 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汉子们正挑着水, 一家人做好饭后, 围在一起, 喝酒聊天。

师: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 此时此刻, 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 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 (板书:在“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上面写个大大的“碎”。)

师:谁再来读读《长相思》?在这里, 没有鸟语花香, 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 这里只有———

生1: (朗读)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师:在这里, 没有皎洁的月光, 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相偎在一起的那一份温暖, 那一份幸福, 这里只有———

生2: (朗读)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读啊!在这里, 没有郊外的踏青, 没有牧童的短笛, 没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这里只有———

生: (齐读)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师:长相思啊, 长相思。山一程, 水一程, 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 雪一更, 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 闭上眼睛, 想象画面, 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 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生: (齐读)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三、互文印证, 读透词心

师:同学们, 《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 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 读到现在为止, 读到这个时候, 你是不是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了。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 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1:纳兰性德,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 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得好。谁还想问?

生2:纳兰性德, 你快点回家吧!纳兰性德, 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师: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吗?好, 继续问。

生3:纳兰性德, 如果你想回家, 你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 为什么不用心打仗, 不然的话, 如果仗打不好, 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 你既然身在征途, 你就应该一心干你的事业, 为什么还要对故园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

生4: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 那你为什么不把想念家人的话写下来, 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孩子们, 你们都问过了, 是吧?你们可曾知道, 这些问题, 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 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 题目叫《菩萨蛮》, 其中有这样两句词, 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 (课件呈现两句词。) 谁来读一读?

生: (朗读) 问君何事轻离别, 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问得好!孩子们, 请你再想一想, 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 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 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生1: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 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 你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1: (朗读) 问君何事轻离别, 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 那个“君”字改一下, 改成———

生1:问“夫”。

师:对!你再来问一问。等一下, 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 好吗?长亭外, 杨柳依依, 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 问纳兰性德———

生1: (朗读) 问夫何事轻离别, 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深情的妻子啊!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2: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 好, 儿子问一问, 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 你来问一问, 你把“君”字改成———

生2:父。

师:父, 好。长亭外, 芳草萋萋, 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2: (朗读) 问父何事轻离别, 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 感受还不是很深。 (笑声)

生3:还有他的父亲。

师:你就是他的父亲了。长亭外, 秋风瑟瑟, 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3: (朗读) 问儿何事轻离别, 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老父来日不多了, 不知还能见儿几面啊!还有谁也会问纳兰性德?

生4:还有他的哥哥。

师: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 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长亭外, 雨雪霏霏, 兄长递上一杯酒, 问道———

生4: (朗读) 问弟何事轻离别, 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 孩子们, 许许多多的人, 他的老父, 他的爱妻, 他的娇儿, 他的兄长, 还有他的朋友, 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一问纳兰性德吧:问君何事轻离别, 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 (齐读) 问君何事轻离别, 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我,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读《长相思》, 默读。你在哪儿体会到, 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 我不是轻离别啊。

(生默读《长相思》)

师:我是纳兰性德, 我想先问一问我的老父。老父, 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生1:不是, 我从“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 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我想再问一问我的爱妻, 我是轻离别吗?

生2:你不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 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 所以我不怪你。 (笑声)

师:好一位贤良的妻子啊。是的, 我何曾是轻离别啊, 我是何等地重离别啊。可是, 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 我重任在肩, 我责任如山, 我不得不离, 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离开年迈的老父, 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 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我们一起读!

生: (齐读)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 这就是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 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 就这样交织在一起, 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课件出示题目并播放音乐)

师:山一程, 水一程, 程程都是———

生: (齐读) 长相思。

师:风一更, 雪一更, 更更唤醒———

生: (齐读) 长相思。

师:爱故园, 爱祖国, 字字化作———

《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3

1.能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并积累有关乡愁的诗句。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向榆关、心系故园的思乡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思乡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初读感知,了解词意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诗人词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他们的故园,请同学说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故园又是怎样牵动着他的愁绪呢?

(二)根据要求,读准《长相思》

1.自由朗读。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2.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3、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

(三)联系背景,读懂《长相思》

1.长相思,思的是什么呢?(故乡)

找出相关的词句,课件出示这句——

(课件: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你能根据注释说说这句词的意思吗?

3.由此可以看出,词人的心,在哪儿?

(板书:心系故园)

词人这么思念故乡,那他一定是远离了故乡的。他人在哪儿呢?身向何处?到词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4.在康熙二十年,三番之乱平定,国泰民安。第二年三月,康熙出山海关到盛京,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告祭祖陵,祭祀祖先。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行。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从北京到沈阳途中写下的。

人离家乡越来越远,心却更加思念故乡了。齐读这一句。谁能说出这一句的意思?

5.此时此刻,夜深了,他站在营帐外,看到了什么呢?(千帐灯)

为什么夜深了,仍然营火闪烁、无法入睡呢?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就是夜深千帐灯的原因所在。因为思念家乡,夜不能眠啊!

(四)小结

师:身向榆关,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思乡之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拓展延伸,领悟词情

1.此时此刻,词人想念着家乡,家乡的亲人可能在做什么呢?(也在思念他。还可能在干什么呢?)

(在皎洁的月光下聊天,小孩子们在追逐嬉戏,朋友在喝酒吟诗……)

好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哪!

2.引文拓展

而词人在向着山海关进发的途中,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叨叨,有的只是——山一程,……

这里,没有孩子的追逐绕膝的天伦之乐,有的只是——山一程……

这里,没有皎洁月光下和家人相偎依的幸福,有的只是——

这里,没有和朋友一起欢聚时的喝酒吟唱,有的只是——

是呀,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三、质疑问难,升华主题

(一)学生发问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去从军,为的是什么呢?

──什么时候能结束使命回家去呢?

──你在行军途中,有没有发生什么令人高兴的事呢?

……

(二)亲人发问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妻子、父亲、儿子、兄弟、朋友)

师引读:

长亭外,古道边,杨柳依依,依依不舍的妻子深情地问他──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萋萋,天真的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他──

长亭外,古道边,秋风瑟瑟,头发花白的老人问他──

(三)作者反问,升华主题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四)小结

师:就这样,作者把自己对故园的无际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长相思》中。这就是作者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原因,这就是作者为什么那个梦会破碎,那颗心会破碎的原因。

师:现在,知道纳兰性德的相思为什么会这么长吗?让我们带着这种长长的思念,再读——长相思

师:让我们带着对故园无限的思念,深情地背出这首词——

四、作业

1.收集摘录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2.以《长相思》为内容,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

板书:

长相思

纳兰性德(清)

思乡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 篇4

1、学会文中生字,能从字正腔圆的、通顺流畅的朗读过渡到情感诵读,培养语感。

2、通过想象画面、情景体验和诵读的方法,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3、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想象、情景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在移情想象中构建“征途”、“故园”意象,体味“相思”,感悟“人性”。

【教学流程】

一、初读·印象画

1、板书课题,(相思)相思是愁!离愁,春愁、乡愁。

乡愁,在李白的笔下,是撒满床前的月光,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看能不能发现些什么?

2、初读四遍。

前两遍:生字、多音字读准,字正腔圆。后二遍:讲究节奏,有味道。

教师通过引读、带读、试读题目,引导学生按两个层次朗读,层层落实。

板书:词的朗读要求:顺、懂、味

3、两读过后谈感受

师问:词读到这儿为止,《长相思》在你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

带这各自的印象和感受齐读词,读到词的字里行间。

二、再读·形象画

1、过渡语: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的长相思呢?学词只有印象和感受还不行,这还需要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现在请大家在走进课文,默读课文,仔细结合资料下边的注解,弄懂词的大意?

(先讲大意,再讲解学习古代诗词的“意会”作用。)

2、师:现在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词的大意“意-会”没有?

一是:作者的“身”在哪里?(板书:身在征途)

二是:作者的“心”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

3、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打上圆圈再联起来)会有什么新发现,新体会?

(启发学生开放思维,感受和体验作者相思之情)

师谈话:一个远离,一个牵挂,远离越久,牵挂越长,征途越远,相思越长,所以题目是《长相思》,

出示地图,(介绍背景)

一说:身心分离的内心世界。

二读:齐读作者身心分离的那种心情

三、品读·新印象画

1、师范读,生跟读,亲近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构建“征途”意象。

2、开放思维,创造想象,描写浪漫生活,构建“故园”意象。

四、悟读·现实画

a) 师谈话:美好而浪漫的画面和场景,却在现实中破碎,在征途中破碎,只有“聒碎乡心梦难成”(板书:碎)

b) 指导悟读。谁来再读读《长相思》?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杨柳依依,春暖花开,没有亲人的关怀和问候,只有……

在这里,晚上,没有皎洁的月亮,没有甜美的饭菜,更没有和妻子,儿女一起的温暖与幸福,只有……

在这里,没有(学生写的场景)只有……

c) 齐读。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是长相思,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进入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灵,齐读《长相思》。

五、研读·人性美

a) 师谈话:同学们,词读到现在,我已经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声中带情),那么作者作为一名出生于宦官之家,书香门第的才子,又是名门望族,为什么还要忍受相思之苦、相思之痛,这是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b) 出示纳兰性德的《菩萨蛮》。重点感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c) 板书:“爱祖国建功业”(人性美)

长相思1教案 篇5

教 学 目 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词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简介和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示)

2.揭示课题,齐读诗题,让我们走进本组以“思念故乡”为主题的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感情吧!《长相思》 3.解题。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

(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

(3)这首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征山海关,祭祀长白山的途中写的。(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相思谁?为什么相思?怎样相思?为什么长相思?)(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我们一起走进词中探索吧)二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另一个读音是什么?怎么组词? 1)查字典理解“更”的意思。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 3)小结学法。

3.指名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后学生评价。

师: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节奏才能把词读有板有眼。

4.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上下阙的停顿。

过渡:同学们可真会读书,要是了解了词的内容,老师相信大家会读得更投入,更有韵味。(回顾质疑的问题)三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师:好!?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释,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1.师:相思谁?从哪里知道?

2.师: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板书)

生:作者远离家乡。

师: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从哪里知道?(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小结:他身在山海关、高山上、岸边、船上、帐篷里。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师:想象行军队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从词中你知道什么?

生:“风一更,雪一更”知道天气恶劣。(课件)

过渡: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

3.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睡不着,心碎了),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这就是相思前要加一个“长”的原因了。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想故园。这是一种什么感受?

师:身在征途,心想故园。我们可以想象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放背景音乐。4.想象词的意境。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他来到帐篷外,他在看什么?想什么呢?(指导看图)

5.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

师导: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师: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家庭及兴趣,特长)

师:了解了纳兰性德的这些情况,让我们展开想象:作者在故园白天可能朋友做什么?晚上可能和家人做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出示)

(学生写片段。)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师:多么温馨,多么快乐,多么美好的生活呀!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没有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故园的宁静,没有家乡的温暖,在这里有的只是——(师范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与志趣相投朋友骑着骏马到野外打猎的舒畅,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在暖暖的灯光下与家人一起聊天的温馨,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指名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学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师:好!同学们,你们道出纳兰性德的心声。(板书:心系祖国)这个问题纳兰性德也曾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1)理解大意。(你知道他在问什么吗?)

(2)纳兰性德“轻离别”吗?从词中哪里看出不是轻离别?

师: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孩子、父母、兄弟)

(3)学生扮演各种角色问纳兰性德,并且用“夫”“儿”“父”等代替“君”。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学生说问“夫”)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父亲,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兄弟,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读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呀!他也舍不得离开亲人啊!但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责任重大,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呀长相思,为了他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

师:(看板书)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让我们跟随纳兰性德一起走出帐篷,眺望远方的故乡,深情地吟诵:(齐读《长相思》)

(五)布置作业,迁移能力。1.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

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长相思》

2、读准多音字“更”和生字“聒”。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教学重难点: 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同学们,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在张籍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仔细读两遍,第一遍要把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准,第二遍要把词读通顺,注意节奏。

2、指名读,指导读准“更”“聒”,注意句子停顿。

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谁来读一读,读出你的味道,读出你的感觉。

3、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

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看看书上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什么?思考作者身在哪里?心在何方?

4、作者身在山海关外,身在山海山,身在山上,身在船上,身在营帐,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里,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

5、他的心在故乡,课文中有一个词“故园”,他心系故园。

6、你有什么体会,你能读出这种身心分离的感受吗?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配乐范读,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学生汇报看到的画面。

3、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但是,在纳兰性德的脑海里,在他的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作者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4、播放《琵琶语》,想象写话。

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那还可能是……

5、学生汇报

6、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碎

7、这里没有……这里只有—齐读课文 这里没有……这里只有—齐读课文 这里没有……这里只有—齐读课文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作者如此心系故园,为何还要踏上征途呢?这个问题,纳兰性德在征途上也问过自己,出示《菩萨蛮》中写道:问君何事轻别离,一年能几团圆月?

2、介绍纳兰性德,介绍创作背景。

3、作者真的轻别离吗?作者何曾轻离别,他是何等地重离别呀。可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重任在肩,他责任如山,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只能把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化在了《长相思》中。

《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7

语文,是洋溢着灵性的美!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在平等交流中来感受和积累这一美的过程。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更是灵性与唯美的集中体现。经典诗词说到底,是对宇宙万物的洞悉、对人生的了悟,并以完整的形态出现,所以,诗词只能去“会”、去“意”、去“悟”,而这最好的策略是体验诵读,任何支离破碎的分解,都是缺憾!“诗活在诵读,诵读保护了诗的存在!”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能从字正腔圆的、通顺流畅的朗读过渡到情感诵读,培养语感。

2、通过想象画面、情景体验和诵读的方法,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3、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想象、情景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构建“征途”、“故园”意象,体味“相思”,感悟“人性”。

【教学流程】

一、初读·印象画

1、板书课题,(相思)相思是愁!离愁,春愁、乡愁。

乡愁,在李白的笔下,是撒满床前的月光,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看能不能发现些什么?

2、初读四遍。

前两遍:生字、多音字读准,字正腔圆。后二遍:讲究节奏,有味道。

教师通过引读、带读、试读题目,引导学生按两个层次朗读,层层落实。

板书:词的朗读要求:顺、懂、味

3、两读过后谈感受

师问:词读到这儿为止,《长相思》在你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

带这各自的印象和感受齐读词,读到词的字里行间。

二、再读·形象画

1、过渡语: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的长相思呢?学词只有印象和感受还不行,这还需要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现在请大家在走进课文,默读课文,仔细结合资料下边的注解,弄懂词的大意?

(先讲大意,再讲解学习古代诗词的“意会”作用。)

2、师:现在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词的大意“意-会”没有?

一是:作者的“身”在哪里?(板书:身在征途)

二是:作者的“心”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

3、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打上圆圈再联起来)会有什么新发现,新体会?

(启发学生开放思维,感受和体验作者相思之情)

师谈话:一个远离,一个牵挂,远离越久,牵挂越长,征途越远,相思越长,所以题目是《长相思》,

出示地图,(介绍背景)

一说:身心分离的内心世界。

二读:齐读作者身心分离的那种心情

三、品读·新印象画

1、师范读,生跟读,亲近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构建“征途”意象。

2、开放思维,创造想象,描写浪漫生活,构建“故园”意象。

四、悟读·现实画

a)师谈话:美好而浪漫的画面和场景,却在现实中破碎,在征途中破碎,只有“聒碎乡心梦难成”(板书:碎)

b)指导悟读。谁来再读读《长相思》?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杨柳依依,春暖花开,没有亲人的关怀和问候,只有……

在这里,晚上,没有皎洁的月亮,没有甜美的饭菜,更没有和妻子,儿女一起的温暖与幸福,只有……

在这里,没有(学生写的场景)只有……

c)齐读。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是长相思,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进入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灵,齐读《长相思》。

五、研读·人性美

a)师谈话:同学们,词读到现在,我已经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声中带情),那么作者作为一名出生于宦官之家,书香门第的才子,又是名门望族,为什么还要忍受相思之苦、相思之痛,这是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b)出示纳兰性德的《菩萨蛮》。重点感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c)板书:“爱祖国建功业”(人性美)

《长相思》教学反思 篇8

对于学古诗,学生已经习惯于读读诗句、说说诗意,理解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一节课下来,按道理说,学生已掌握得差不多了,但总觉得缺少些什么。细细想想,学生了解得只是表面的、肤浅的知识点,而没有真正地、深入钻进古诗句之中,因此学习起来平平淡淡。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古诗词三首时,我进行了尝试。前两首《泊船瓜洲》和《秋思》让学生进行想象,但效果不太明显。而最后一首诗《长相思》有两个地方让学生进行了想象,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长相思》中第一句中描写将士们跋山涉水行军的艰难,如何让学生去体会呢?我引导学生说“你们想象一下,他们的行军途中会遇到什么困难?”经过几分钟的思考,有的学生说他们的鞋磨破了几双,有的说他们的脚磨出了鲜血,有的还想到了在翻山越岭掉到了山崖,有的则拿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对比……这些想象,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当时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将士们到边关应征的艰辛。

《长相思》中第二句中的“故园无此声”怎样来和将士们在野外露营对比来表现思念家乡呢?此时,我让学生闭着眼睛,想想将士们没有出征前在家里有哪些事呢?有的学生则认为:在寒冷的风雪之夜,儿女熟睡了,妻子在灯光下缝补衣服;有的则说一家老小正围着火盆说着话;有的说妻子和儿女盖着厚厚的、暖暖的被子做着好梦……学生的这些想象,是我没有想到,但我给他们提供了机会,那样他们的思维得以在更大的空间里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学《长相思》这首诗词,设计的两处想象,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将士们行军之难,思乡之深,比起干燥无味地讲解诗意,强加给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我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效果。

最新长相思教学反思 篇9

长相思教学反思范文一

上完课下来,感觉酣畅淋漓,指导学生的朗读很到位。

我首先让外地生谈来自哪里,思念家乡吗,思念家乡的什么?导入课题,拨动他们的情弦,垫定思乡的感情基调。然后告诉学生有一位词人也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并做了一首思乡的词。接着出示词人介绍,重点介绍他是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所以这次随皇帝巡视远离了故乡,他文武双全,是清代三大词人之一,词风哀婉凄艳,并提醒这首词应以什么情感来读。再指导学生读课题,指出既是词牌名也是词的主题。让学生一读词,将词读准、读顺;二读词,读出节奏、味道,三读词读出感情。学生一遍比一遍读得好,但毕竟是多凭语感,所以读得比较空泛,我示范着读了一遍,让学生感受到了更多的意韵之后,就进入到词的具体学习中了。我采用出示一句词就投影配套画面,指导学生观察、描绘,把学生带入具体情境之后再读,这样学生就能入情入境立体式地读了。在学习“夜深千帐灯”一句时,虽然学生能够领会灯的数量之多与美丽,但不能感受到那种壮观的情境,经我点拨才领会了;能够说出词人当时的心情很高兴,但不能体会出豪迈之情,经点拨、范读后,也都能带着豪迈之情读出那种“千帐灯”的壮观。上阙学完之后我让学生再回过头来读一遍,学生就都读得很投入了。

进入到下阙的学习时,让学生观察、描绘“风一更,雪一更”的画面后,我随即抓住词人冻得睡不着而思念家乡、想念亲人设计一出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寒冷中的词人与亲人对话的场景,这样一下就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了,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词人既想亲人又见不到面,连梦都梦不成的痛苦与悲哀,从而一举突破“聒碎乡心梦不成”一句,接着学习“故园无此声”一句,让学生想象故园的繁华温暖而更加烘托出词人处境的凄惨。学完之后让学生读这阕时他们已经能读得身临其境并哀婉凄艳了。最后回过头来指导学生理解全词,问他们“作者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学生回答出身在征途心在故园,身心分离后,要求他们读出那种身心分离之感时,他们已经都能读得伤心欲绝了。

长相思教学反思范文二

对待学校的教研课,我的态度很不积极。因此,当任务下达之后,我并未引起任何重视,准备者草草,听课者更是敷衍了事。

但是当我数次看见学校的书记在精心准备教研课,再加上看了书记的精彩展示之后,我赧颜。于是,我端正态度。

首先,我认真钻研了教材,《长相思》只有短短的36个字,但是韵味深远。在平实的描述中,给人无限的遐思和想象。寥寥几字,就让我们的思绪飞到了几百年之前的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词人在夜空下的孤苦无依和长吁短叹都仿佛浮现在了眼前。词人到底是为什么出征,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诸多疑问上心头。于是,我觉得有必要对词人多一些了解,对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些认识。于是,我沉下心来,研读相关的资料。

互联网是个好东西,我阅读了杨雨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述的纳兰性德的文字资料。一直不太喜欢视频,因为视频传递信息的速度太慢,文字更快捷一些,而且更能给人想象的空间。夜深,我依然在制止不倦地阅读着,甚至我还读了纳兰性德另外的一些词。心不由变得柔柔的,人的一生,不可太过洞察,也不可太过计较,最好的人生态度,就是清醒和糊涂都拿捏到恰到好处,否则,我们无端地生出一些忧伤和哀怨。

虽然自己感觉对这首词已经理解了,深刻理解了。但是,如何设计教学流程,如何引导孩子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我依然茫然。“技”到用时方恨少啊,我,平时太不注意积累和学习了。

于是,我先观看了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长相思》的视频,那个视频长达60分钟。边看边揣摩,为什么这样设计,达到了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呢?还可以进行一些什么改进呢?边看边想,边想边回看。就这样,一段视频我看了三遍。就这样,一个夜晚就这样悄然而逝。

临近上课了,我的教学设计虽然有了大框架,当然是仿名家的手法。但是几个细节的处理,始终无法把握好。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我居然是在《长相思》中醒来的,于是,提笔写教案。其实,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手写教案了,一直是在电脑上操作的。写着写着,觉得非常顺畅。紧接着,我按照教学设计制作了课件。也就是这一天,我决定就在当天上课。

早自习的时候,针对班上的孩子上课习惯沉默我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我鼓励孩子们大胆说大胆设想,不要有任何其他想法。

应该说,课上得很流畅,孩子们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了。虽然说教学设计是以我自己为主导,引导学生学习的,没有让孩子发挥主动学习的意识,但是孩子们的态度是积极的,踊跃的。

当然,这课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一,我对学情把握不够精准。比如,在初读词的时候,我只请了一个我认为基础比较差的孩子朗读,他朗读的还不错,于是我认为全班所有的同学都弄清生字的读音了。但是,后来的课堂告诉我,孩子们并不是我想的那样,比如读“聒碎”和“畔”这两个词出错频频。于是我要不断纠正孩子们的读音错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走捷径,我就指名读的时候“偷工减料”了,因此就没有发现问题。

其次,在指导孩子们朗读下阕的时候,读得不够,其实可以反复诵读,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词人的凄苦孤单的情怀的。但是我的课堂处理显得粗糙了些,不够精细。

最后一点就是在课堂中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课只有38分钟就结束了,其实如果我如果利用这两分钟的时候,让孩子们将这首词和补充的《菩萨蛮》背诵下来,那样效果不是更好?教学机智,其实是无数的教学经验累积起来的结果。

最后我还是有必要用一句话来时时提醒自己:任何事情,不要以塞责的态度去对待,就会有实效,就不会“沦为”形式。

长相思教学反思范文三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

古诗词之美首先在于它的音律美,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所以学古诗词必先朗诵。

教学《长相思》时,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初读诗,咬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诗,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三读诗,读出印象;四读诗,读出大意;五读诗,读出情;六读诗,读出境。

朗诵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多样的示范读、比赛读、配乐读、表演读等浅层次上,而是要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的语言美,在这种美的熏陶下发自内心的美美的朗诵,让人陶醉的朗诵。

如“山一程,水一程” 寥寥数字,山高水远,长途跋涉的孤寂无聊的军旅生活如在眼前。又如,在读出词的大意时,我抓住作者“身在何处”与“心在何处”作为突破点,体会到作者身与心分离的那种思乡之情,而后,又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时想象作者故园的美好景象。一方面“身”在风雪交加的军旅,另一方面“心”在温馨的家园,鲜明的对比更加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此时让学生有感情地去读,就可谓“意到情成”了。

古人写诗词“贵在含蓄”“意在言外”。学《长相思》这首词,从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同喜同忧。我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埙曲,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教学古诗词,必定要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反思 篇10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上一篇:以廉政文化引领廉政建设(发言稿)下一篇:一个职场新人的护肤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