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教学法实施计划

2024-05-10

四环教学法实施计划(精选8篇)

四环教学法实施计划 篇1

“四环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

第一阶段计划

常德市江南实验中学教科室 莫政华

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二是课堂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主,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忽视知识中凝结的人类文化和智慧,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三是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单一。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已不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我校课堂教学的深化与改革势在必行!借鉴“洋思教学”的理念,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计划如下:

一、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为指针,以落实“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的办学理念,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改革课堂教学设计为突破口,以抓常规管理为载体,将用“”的理念和方法促进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发展,形成我校课堂教学特色。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要求

1.优化教学理念:

友善用脑不仅有理念,更重要的有具体可行的操作策略。在理论和策略指导下完成,将友善用脑的理念和策略:用脑的原则,健脑操,思维导图,教学流程等运用于教学设计中。将 “友善用脑”的理念带入教学课堂的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每一位学生成功。

2.优化教学设计:

全校师生要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发出“友善用脑” 课堂教学设计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3.优化教学评价:

以学论教,建立科学合理的“友善用脑”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功能。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8年7月—2008年9月 1.下发相关学习材料,组织广大教师学习领会“友善用脑”和课堂教学设计理论材料。的相关理论材料。

2.组织制定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二)试点阶段:2008年9月—2009年6月

1.选择部分学科教师进行学习培训此方案。

2.部分学科教师在学科课堂中试点实施。

3.实施过程中,组织研讨、示范等教研活动。

4.认真进行成绩比对及总结,以便全面推广。

5.积极开展课题引领。

(1)学校组织申报南京市教育局“十一五”规划课题:《“友善用脑”课堂实践研究》。

(2)引导教师诊断课堂,寻求教学问题,并结合自身教学风格,引入“友善用脑”新方法,确立研究专题与方向,把“友善用脑”感性上的东西提升为理性的思考,通过 研究、实践推进“友善用脑”,探求教学的真谛,改进教学,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组织教师申报了“友善用脑”为主题的校级个人课题和区级个人课题。其中区级课题有9人立项,有7人被推荐市级课题立项。

四、具体措施

1.设立“友善用脑”教学研讨活动日。各教研(备课)组每两周安排半天时间开展教研活动,主要以“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进行课例评析,思考、研讨。各教研组活动时要做到:活动有专题、有记录、有实效。

2.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为教师交流经验、沟通思想、探讨问题提供机会。

3. 定期开展全校性教学视导活动。逐步将教育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探索结合起来,将教师个体努力与教研组集体努力结合起来,将临床视导与同伴视导结合起来,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结合起来,将课堂视导活动与教学常规建设结合起来,将示范教学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视导活动成为促进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工作 载体,成为教育质量建设的重要抓手。

4.落实教改案例积累制度,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自己做过的,或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有启发意义的案例进行有意识的积累;每学期收评一次。

5.继续开展“友善用脑”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抓好有关“友善用脑”课堂教学设计改革为突破口的各级立项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推动新课程改革。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实验与研究

一、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五段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被束缚着,有劲使不上。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教师满堂灌,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似乎是在看戏,听说书,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2、跳不出“认知”的怪圈。课堂上,重在传授知识,教师以为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这样,教学脱离了实践,学生的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就难以达到要求。

3、缺少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主观地照本宣科,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轻轻松松,作业压到课外,各科都是这样,则课外作业负担就必然过重,恶性循环,就会影响课外活动的开展。

总之,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高效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到位,必须改革。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操作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 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作文指导课上,先让学生独立审题、立意、选材、编写纲目,同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了作文中的主要倾向性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独立作文。复习课,也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有时一课时一个循环,有时几课时一个循环。如复习没一个 单元,可这样安排:第一课时,让学生看书、复习、质疑问难;第二课时,让学生综合练习,力求达到本单元的训练要求;第三课时,引导学生更正训练中的问题,再针对问题当堂强化训练。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时,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情况,灵活地进行。有时可集中学、集中教,最后 练,有时可分散学、分散教、分散练,有时可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先学”、“当堂训练”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后教”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后教”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1、“先学”之前教师要讲一两句,准确地、明确地提示课堂教学的目标,还要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上了自学的快车道。在“先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 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教师的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 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课前的教案,或者是“第二次备课”。

2、在“后教”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2)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不对,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教师要帮助补充。(3)明确教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预防运用是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3、“当堂训练”中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 考试那样让学生完成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即使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结构的评价标准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评课标准也必须改革,实现三个“转向”。

1、评价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从“单一”的评价认知多少,转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了多少(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学习习惯等培养得怎么样),通过评价这一手段,促进教师认真确定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并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评价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从主要评教师怎样教(教态、语言板书、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等)转向重点评学生怎样学,看学生自学的情绪,是否紧张地动脑、动口、动手,自学的效果如何。即使对教师的“教”,也要通过教师指导后,学生是否紧张地学习、效果怎样来评价。这样,评价主体由“重教”转向“重 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学习这方面来,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爱学、乐学、会学,能力不断增强。

3、评价重点,从“形式”转向“效果”。课堂上能最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真正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就是好课,相反教师讲得再好,形式再美也不应算是好课。这样,教师备课、讲课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杜绝形式主义、花架子。

我 们还采取了阶段性评价(即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所谓阶段性评价,即对课堂教学每一步的效果进行评价。如对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评价,就看学生是不是紧张的自学,效果好不好。对学生自学阶段的评价,由教师通过巡视、提问、板演、练习等检测方式来进行,看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了多少问题,收获多 少。对“后教”这一环节中教师“教”的评价,则看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是不是彻底解决,真正能够理解、运用。所谓终结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当堂完成作业的正确率高低,说明效果好坏。对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评价,则在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结合进行。

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结构的运用条件

1、坚决执行教育法规,排除各种干扰,为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特别要节假日不补课、不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不加班加点,不加重课外作业负担,逼着大家集中精力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师生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从心底里相信每个学生可以教好,学校坚持不分快、慢班,坚持优生、差生同桌,坚持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等过硬措施,使每个学生合格,都能自学,会自学,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完成学习任务。

3、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千方百计地铸造师魂,使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在课堂上一言一行能给学生良好的影响,还要引导教师苦练基本功,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引导、点拨的水平。

4、奖优罚劣,加大推进的力度。坚持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写进了教师岗位责任制和教师津贴工资、奖励工资的发放办法中,聘任、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以此实现“一票否决”。

四环教学法实施计划 篇2

一、引导自学

1.教导学生系统地学习课本目录结构。我们做拼板玩有一个诀窍:如果你能先看清整个图案,拼板就变得容易多了。教学也是同样道理,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目录结构,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既可见到森林,又可见到树木,使学生一目了然,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复习,使知识记忆更加扎实。因此,系统性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求教师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画关联图。在学习详细内容之前 ,首先把这些主要观点提纲找出来,画关联图正是通向这一途径的一种手段。它能以图画的方式把书本观点、要点直观地展现出来,一目了然,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又有利于教师下一步的讲解。

二、组织讨论

1.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教材列举了大量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还设有“相关链接、议一议、小知识、阅读与思考”等栏目,附有大量漫画式的插图,集趣味性、启发式、时代性于一体。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些栏目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议论,这样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教材基本观点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养成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开阔学生的视野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2.提出讨论的主题 ,难易适度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 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的联结点,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结合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如“美丽中国消除雾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反腐倡廉利国利民”、“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等问题。采取探究式和讨论式的方式进行,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于讨论的问题 ,深度要有所控制 ,不能放任自由。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的评论,应以正面激励为主。对有独立见解的同学应给予表扬,同时应指出不足。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应给予正确评论,使学生有豁达开朗的感觉,从中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启发学生讨论,切忌批语指责。对于部分学生不爱发言或很少发言, 教师要和颜悦色地启发和开导他们,由浅入深地沟通他们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路。

三、精讲解惑

1.启发为主 ,多种教学技术并用。坚持启发式课堂教学。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运用对比、图表、典型事例等,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力争在学生“山穷水尽”时,再给予适当点拨,使之“柳暗花明”,学生由此产生探究成功的欣慰和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

2.材料对比 ,突出重点。教材中附有一定数量的图表 ,有曲线图、柱状图、表格,这些图表具有直观形象的优点,便于学生比较分析,为学生的自学、教师的讲解创造了有利条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始终贯穿教法和学法的技巧导引,把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按一定的类别进行对比,从而可以板块式地系统掌握。

3.结合时政材料进行讲解。政治学科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思想性。 因此,思想政治课不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复习考试都必须联系当年的时事政治,善于抓住社会热点和难点。联系书本知识,展开专题辅导,帮助学生掌握解题要领。

四、实践提高

1.多次重复 ,加深记忆 ,巩固知识。坚持课前几分钟提问、小测,及时评议和再辅导、再练习,这是一种较好的做法。此外,还可以提前布置下次检查的知识点,下一节课就可以进行“温故记忆—练习提高—巩固记忆”, 再布置准备下一次检查的知识点……如此周期反复, 检查不达标的同学则会自觉地巩固知识。

2.布置适量作业 ,强化知识运用能力。平时应该让学生做些实践作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等等,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最好的复习,又可以通过做题发现问题,以便在复习中及时查漏补缺,从而使知识结构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环教学法实施计划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四环互动;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对主体教学理论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结合我镇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探索总结出了“四环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我校的办学层次。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以学生的个性、特长达到自由发展为目的。为此我们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初步探索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激趣导学——质疑诱思——合作探究——归结创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四环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一、“四环互动”模式流程图

教师活动特征:导入激趣—导学诱发—导引点拨—拓展延伸

学生参与特征:唤起参与—质疑思考—合作探究—举一反三

认知动态过程:认知准备—感知材料—深入理解—巩固发散

二、“四环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步骤

(1)激趣导学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因素,对创造力的形成及发展有启动和导向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致,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程序和轨道,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去探疑、解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自由的教学环境,实施开放性的教学策略,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其常见的方法有:入境激情式、提问质疑式、实验参与激趣、回忆联想式、寓乐激趣式、创新激趣和释题直入式等。

(2)质疑诱思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问有疑,小疑到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质疑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蕴涵着创新的萌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激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发挥创新的潜能。即使学生的问题是幼稚或错误的,也不要简单地给予否定和责备,要积极加以诱导,充分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对学生所提问题不要急于作答,而要启发指导学生去研读课文,分析比较,研究探索,寻找答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或向学生提出相关的补充问题,点拨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自己认识答案的谬误,把学生从不会质疑、不愿质疑,逐渐培养成为勤于质疑、乐于质疑、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探索精神。

(3)合作探究

释疑是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增长的有效途径。如何才能让学生自由地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去收获?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经过上百次的研究也发现,合作学习小组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我们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较好地发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小组的议论,以及教师的点拨指导,创造了多维互动的思维平台,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合作学习关注了个体的成长,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在討论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技能,同时又培养了集体合作意识。

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要注意运用激励机制,开展小组间评比活动。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给予中肯的赞扬和鼓励,对表现稍差的小组或个人给予期望性的评价,以促使各小组在今后的合作中有更高的热情。

(4)归结创新

当然,一节课的教学并不是在学生的合作释疑后就结束了,而是在学生探究后,教师要把各组成员最佳的、最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更正、补充和总结,对学生讨论后还不能掌握或解决的地方进行点拨、启发和引导,并帮助学生找出规律,归纳上升为理论,学以致用,最终获得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学生就不可能完成相关知识的迁移,不能运用已发现的道理或知识去解决更多的问题,只能拘泥于就题论题的狭隘圈子里。

测评反馈,是拓展创新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重点和难点,设计小巧灵活、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作业,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类型的问题。必做题,让学困生优先回答,教师给予肯定、鼓励,对出现的问题,找学生进行补充、纠正,使差生不差;选做题,让中等生回答,优等生加以补充,使中等生转优;思考题让优等生回答,引导优等生从各方面、多角度思考,拓宽思路,激发思维。通过检测、练习和讨论,检查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及应用的情况,及时发现和补救教学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迁移、应用知识的能力。

迁移拓展,是创新的有效途径。迁移拓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大脑贮存的已有知识,积极展开联想、重组、同化,达到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时刻瞄准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以及结合相关学科知识渗透,充分应用迁移规律,联系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环境建设与保护,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借助想象、发散、类比、迁移、联系等手段,从而开阔了创新思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思维基础。

创新环节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此时师生要利用本节学习的基础知识,积极开展双向交流,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各抒己见,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和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达到深化知识、拓展创新的目的。

总之,“四环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灵活机动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自主式和协作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但“四环互动”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模式也可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

四环教学法实施计划 篇4

绩效管理,通常指的就是部门和员工两个层次,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对部门的绩效管理也常常归结为对中层经理的管理。也就是说,绩效管理关注的主要是组织中 “人”的方面。这也是绩效管理常常被认为只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的重要原因。实际上,绩效管理是所有人的工作,高层管理者需要通过绩效管理来实施战略、达成公司目标,中层管理者通过绩效管理来更好地完成部门任务,对于员工个人来说,绩效管理有助于达成工作目标、提高个人绩效、培养职业发展潜能等。总之,绩效管理是组织中所有人的任务,人力资源部门只是恰好负责协调它而已,正如质量管理部门协调产品质量一样。

下面简单介绍绩效管理的四个环节——计划、执行、评估与反馈。为方便讨论,这里主要以针对员工的绩效管理为例。

一:计划

绩效管理过程通常从计划与设定目标开始。一种大而化之的说法是,愿景是公司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理念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做什么与不做什么,战略是公司今年的目标及为达到目标应采取的几项行动,而绩效管理中的目标则是将公司战略分解到部门、员工,分解为他们各自的几项关键任务。计划与设定目标的成果就是,与员工一起商定与战略相关的、极少数几条关键的绩效指标。计划与设定目标是绩效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

二:执行

绩效执行环节又称辅导,它涵盖员工工作、执行任务的整个过程,

称之为辅导的含义是,它是中层经理辅导员工以达成绩效目标的过程,中层经理帮助员工提高技能,纠正可能的偏差,并对目标按需要进行修订。在这一环节中,中层经理还需要通过观察记录员工的关键成果与行为,以供考核环节使用。记录方法主要有定期书面报告、定期一对一面谈、定期会议以及非正式沟通。执行环节的特点是持续不断的绩效管理沟通,员工与经理就工作进展情况、潜在障碍与问题、可能的解决措施等持续不断地进行沟通。

三:评估

评估环节也就是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估。这是绩效管理中最为明显的环节,管理层常常需要与员工进行一对一面谈沟通,填写大量的评估表格或撰写评估报告。由于评估结果将与员工的薪酬、晋升、培训联系起来,这一环节因此也显得非常紧张。很多人常常把绩效评估(或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实际上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环节,而且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本质区别:绩效管理是关注未来的绩效,关注的是解决问题,是计划式的,而绩效考核关注的是过去的绩效,是判断式的。

绩效评估环节的失效会导致整个绩效管理失败,因为这是整个绩效管理过程形成显式结果的环节。常见的失效包括:在中国企业中,评估结果常常往中间集中,既无特别差,也无特别优秀。中层经理也有把所有人评估为优秀的倾向,因为理论上所有下属的绩效之和就是经理的绩效。即使某人工作绩效很差,经理也很难将之评估为差,因为这将导致未来无法共事。最可怕的情况则是对绩效评估敷衍了事,导致评估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也因此无法根据评估结果帮助员工改进、激励等。常见的评估误区还有标准不明确、近因效应、光环化效应、人际关系化效应等等,不一而足。

四:反馈

四环节教学法5 篇5

(何华桂

2012-4-10)一

我对“教知识”的理解。

在“知识中心”的教学大格局下,阅读教学课程常态是“教知识”,即教教课文的状况。

教知识的课堂模式是:介绍背景----指导字词----逐段讲读----提炼中心思想----拓展练习。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以讲、问和“做”(示范、演示、操作等)为主要方式,学生以听、看、答和“做”(被动性的操作等)为主要方式。

在教师的主导下,阅读教学的结果是:学生学会了字词,理解了一篇篇课文。

我对“传能力”的理解。

在“能力中心”的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以课文为学习的载体练习“能力”。

课堂模式是:预习、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品读课文----总结反思----巩固练习。实质性的不同主要是由学生自主完成这些环节;学生个体或小组自主学习后,要在全班与大家一起“展练”——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并形成同学间的互动,在强化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积累语言。三

我变“教知识”为“传能力”的尝试。

怎样才能实现学生自主练能,教师尽可能地“放手”甚至“退隐”呢?

为了这种自主“练能”课堂状态的早日实现,在上课时,我尝试在教学行为上有一个重大改变:由教知识(教课文)变为教方法,让全班学生尽快获得将“练能”课堂自主推进的一套方法。

这样就好比说,我们在一篇课文上去用力,是老师和孩子们很费力地一同打一条鱼,即(一篇课文),现在将精力集中用在训练学生早点学会打“鱼”的方法,让他和他的同伴们一起自主打“鱼”。我们教师,站在旁边组织、欣赏、评价。

所以,我尝试在“练能”课堂各个环节展开时,嵌入进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学会把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甚至生活之中去,从而形成一种学习能力。接着,运用已有的学习能力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1、课前预习的方法。

按语文预习五步法,指导学生去做,并一定落到实处。

2、学习字词的方法。

(1)借助拼音,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区别音近字、同音字、多音字等,从而掌握字音。

(2)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意。

3、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用段落归并法,分段,写段意,把段意连缀成主要内容。(2)教给学生快速抓住每一类课文主要内容的思维方法。如:写人文章——写的是谁,通过什么事件表现这个人物的特点。

4、品读课文的方法。

(1)熟读、美读、背诵、复述、表演、拓展课外阅读。(2)抓住关键词或句进行品读,批注,勾画,想象。(3)查阅资料,在阅读背景下理解文段。

5、课外阅读的方法。

读课外书,并做读书笔记,写下内容摘要,摘抄好词好句及段落,写出阅读心得。

6、作文的方法。

用心观察生活,积累题材;积累好词好句;积累优秀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尝试创新。

我想用一篇课文说说我的尝试和体会。例1:阅读名著、初步欣赏名著的能力的培养。

五年级下册第21课《猴王出世》。这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名著的乐趣。

本课课前提示的学习要求是:认真阅读课文,看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读读《西游记》。

针对同样的这一篇文章,教知识的做法是:认识课后列出的8个生字,读通课文,反复读懂本文的内容,能回答出课前的问题。一,即知道了石猴是由一块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同时也知道了问题二,即石猴变成了美猴王,是因为他敢于第一个跳进了水帘洞,为大家寻得了一个好住处。三,通过再读课文,了解了美猴王的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人物形象。

学到这里,可以说,学生已经对这篇课文学习的很透彻了,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完全读懂了《西游记》的第一回。可是,学生的能力形成了哪些呢?等到课后,他拿起一本《西游记》的时候,却仍然感受不到经典著作的精美和精彩所在。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只是教了一篇课文,而不是利用这篇课文教了一种初步阅读和欣赏名著的能力。

所以,我想是这样教:

课前预习中,学生用自己的预习方法,基本学会了字词,读通了课文,思考了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上课伊始,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预习结果逐项展示出来,其他同学补充、纠正、评价,老师适时点拨,评价、总结。十五分钟左右。

课堂剩下的时间还有一大半,着重用于读课文,感受文中语言的精美,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从而领略经典的魅力,形成一种欣赏经典的感悟能力。用这种能力不仅读懂了本文,并能在课外用更多的时间,饶有兴趣的去读《西游记》整本书。通过广泛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如精彩句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这些句子不仅写出了石猴的活泼可爱,更能让人感受文字的优美。三个字三个字的跳跃感,“伴、群、友、亲”的多变和不重复使用词语技巧,“夜宿、朝游”的对仗工整。

其实,像文中这样泛着珍珠般光彩的词句还有很多,又如:“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一句话,写出了石猴的勇敢。只要把“我进去”改为“我进去吧”,让学生反复读和揣摩,并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趁机点拨经典就是蕴含在每一个字中。当学到这里,学生逐渐会有了一些欣赏的方法和能力。

这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欣赏能力,去品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并读给大家听。每人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环节循环教学 篇6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基本内容和指导原则

四环节循环教学是指课堂上教师传授新知、学生学习新知的四个重要环节,即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展示评价、巩固深化。

第一环节:自学质疑。是指围绕教学目标,设置具体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预习。(5——8分钟)。

自学质疑环节要点: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独立探求新知的兴趣。自学质疑环节的基本内容:

1、学科特点,激发求职欲望,新城问题氛围。

2、自学目标。由教师围绕教学重难点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后提出。目的旨在要让学生做到三个明确:一要明确本次自学内容和范围;二是要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类比回忆,还是边看书边练习;三要明确自学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3、检查、反馈自学情况。

第二环节:合作释疑。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突破本课重难点的过程。(15——20分钟)

合作释疑环节要点: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精神和质疑问题的态度。合作释疑的基本内容:

1、合作:生生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通过合作对文本在咀嚼。小组长要发挥主导作用。

2、自主探究。做检测题,发现问题后,小组内要互帮互助,有检查,有反馈。

3、教师讲解:通过谈论探索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予以讲解、点拨。讲解的原则是: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和易混易错的问题、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才讲。学

困生已会的,在学生没做之前或小组没有合作的,教师一般不讲。第三环节:展示评价。是指在自学、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书写、口头表达的方式充分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展示评价环节的基本内容:1学习成果、学习经验、学习方法交流、生成问题探讨。2展示时要关注学困生。让学困生鼓起勇气、找到自信。

3、展示时要关注合作小组学习的作用。4小组自我评价、教师给予评价。

第四环节:巩固深化。是指对双基只是的巩固和对新知识的拓展延伸。(8——10分钟)

巩固深化环节的基本内容:1强化巩固训练: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2拓展运用训练: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反馈矫正训练:正确熟练掌握重难点知识。

四环教学法实施计划 篇7

一、“看”——精心设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敏锐而精确的观察, 往往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先导, 是人们有效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 是掌握知识, 完成某些活动基本能力。学生对实验现象感知越充分、完整, 思维就越有源动力, 获得的知识就丰富而深刻。因此, 培养观察能力是培养其它能力的基础。

1.分清主次, 抓住本质。

许多化学实验, 其现象是复杂的。如果只是笼统地要学生看实验, 而不引导学生向着预定的方向循序渐进的、有方向的、有目的地观察, 学生可能将次要现象当成主要现象。例如:利用镁燃烧的演示实验形成化学变化这个概念时, 教师应向学生强调集中注意力观察燃烧后产物的颜色、状态、硬度, 而不要因镁燃烧放出耀眼的光分散注意力。

2.细致入微, 提高效果。

有些实验现象不易被发现或易消失而往往被学生忽视, 而这些现象又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让学生由局部到整体, 逐步观察变化过程, 训练学生视觉的敏捷性和思维跟踪的速度,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在讲燃烧条件时将磷放在铜片后, 并没有燃烧, 而是有白烟放出,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为下一步讲缓慢氧化作铺垫。

二、“思”——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内在兴趣”, 挖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作为诱因进行再创造, 创设直观、形象、生动的情境, 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动机, 从而构建意向、主动思考、自觉探索知识 。学生在观察了生动鲜明的化学实验之后, 思维活动非常活跃。他们会想:为什么是这样结果?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 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现象, 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也是发展其它能力的核心。

1.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思维过程, 不能用教师的答案代替学生的思维。

思源于疑, 学生的思维活动, 是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的。如果不注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或者有了问题也未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而用答案代替学生的思维,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看完了就没有自己的事可做, 不再积极思考, 失去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掌握思维的过程的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主要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和以有的感性知识 进行联想, 通过抽象, 概括成一般规律的缘故。因为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它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等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因此, 这就决定了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应该是分析、综合、联想、抽象和概括, 从复杂的化学现象中找出规律的东西, 使获得的现象更加生动、深刻、避免遗忘。例如: 初中化学催化剂概念和制取氧气的原理, 按教材的实验能得出结论, 但学生的思维并不活跃。如果将实验设计成同时加热三只试管的情境, 学生就会积极思考, 去对比、分析、抽象出催化剂的概念和制取氧气的原理, 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3.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语言是直接和思维相联系的, 通过学生的语言叙述, 能了解他们思维是否严密, 概括是否准确。如学生在观察氢气制法时, 往往不能指出锌表面产生气泡, 而直接说看到氢气产生。说明没有把现象和现象解释分清, 把观察和结论混为一谈。

三、“做”——挖掘潜能,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就是使学生熟练地从事操作, 完成某项具体的实验。如果说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属于“用脑”, 那动手能力属于“用手”。但这种“用手”不是孤立的, 而是“手脑”并用, 实验的设计、实验装置的选用与合理的连接、实验操作以及对教材中的实验的改进。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 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1.充分准备, 正确示范。

要使学生掌握操作方法, 需要教师提供感性材料, 通过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范, 学生练, 获得深刻的感受。

2.提供条件, 适时点拨。

学生清晰的印象, 是他们效仿的动力因素。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的模仿, 掌握操作的基本规律, 采取有效的练习, 增强动觉控制, 保证操作的准确性、稳定性、灵活性、协调性, 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其弄清实验设计和构思实验研究方法, 让他们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如做完酸的性质实验后, 就让他们自己完成碱、盐的性质实验, 从观察到操作到自己设计、分析、总结概括掌握它们的性质, 实现知识的迁移。正如有一句外国的谚语“告诉我, 我会忘记;做给我看, 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 我才懂得。”

四、“创”——遵循认知规律,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不能只限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更在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不墨守成规,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方面, 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例如, 在探究NaOH溶液与CO2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中, 同学们设计了多种方案, 有的向充满CO2的两个软饮料瓶分别用注射器注射了等量的NaOH溶液与水后观察软饮料瓶变瘪的程度;有的设计是将充满CO2的烧瓶用一个连接的玻璃管的胶塞塞住, 在瓶内玻璃管一端绑着小气球, 然后向内注射了一定量的NaOH溶液, 观察气球的变化。同学们根据实验原理, 自行设计可操作性的实验。大大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综合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的讲授、演示所能实现的, 而要创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去体验、领悟的机会, 不能牺牲学生的创造性、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蜡烛及蜡烛燃烧探究中, 同学们提出对教材上蜡烛熄灭后的“白烟”的探究进行了改进, 在蜡烛燃着的内焰上立个烟囱 (玻璃管) 然后点燃冒出的“白烟”。老师对学生的实践创新应及时给予嘉奖, 这将在他们的心中激起波澜, 产生共鸣, 引导他们走上成功之路。

师范朗读教学训练“四环节”初探 篇8

摘要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朗读教学是师范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明标导向——精讲范读——课堂训练——查标评价”四环节教学法是提高师范朗读教学训练质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师范朗读教学训练

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母机”,担负着培养适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师资的重任。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之一。因此,必须把朗读教学作为师范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将师范朗读教学的目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读得“正确”,侧重于朗读基本功训练;第二阶段是读得“流利”。侧重于朗读技巧的练习;第三阶段是读得有感情,侧重于朗读能力的提高。在具体进行朗读教学时,笔者摸索出“四环节”教学法,大大提高了朗读教学的质量。

一、明标导向

明标就是向学生展示每次朗读教学的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要求,避免盲目地学习,从而使教师制定的目标很快转化为学生心中的目标,于是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兴趣,热爱朗读学习。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也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兴趣浓厚,求知欲浓厚。学习就会专心致志,一旦体会到实现目标成功的乐趣,兴趣就更高涨。明确了目标,学生就会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导向就是定向控制。由于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师生心中都有努力方向,教师为目标而教,学生为目标而学。这就为师生合作建立了机制。教师充分显示出目标教学者的主导作用,学生也显示了目标追求者的主体地位。

二、精讲范读

精讲是指教师在课堂训练前依据教学目标对基础理论的讲解要精约,要有选择地反复精讲,讲解那些学生自学难以解决的问题,讲解那些在知识链条中起契机作用的一环,讲解那些对朗读有直接指导作用的知识。范读是指教师对即将训练的内容所作的高标准的示范朗读,让学生有样可循。练有所依。让他们在感受朗读力量的同时激起朗读的欲望。当然,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师的示范朗读只是起引导作用。

三、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才是朗读教学的主旋律。教学目标是训练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能力。能力是以技能的形成为前提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训练活动,课堂训练时各种训练形式应交替使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他们的潜能、训练他们的基本技能为宗旨。训练的面要广,学生应人人参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能力实践的机会。课堂训练须围绕每次的教学目标进行,以学生的练读为主,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评点与指导,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核心,朗读教学也不例外。这是因为,朗读并不是见字读音的直觉活动,也不是“念经式”的不紧不慢,更不是“八股腔”似的千篇一律。朗读成功的基础是对朗读作品内容和朗读目的的了解。从准备朗读开始,直到有声语言的形成,都有思想贯穿始终。没有思想的读,是不能达到朗读的目标的。学生要按教师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法多读。对那些含义深刻的材料更应边思考边朗读。不仅要了解时代背景,理清结构,而且要了解词句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朗读准备阶段考虑用什么样的朗读技巧去处理,朗读时才能自如。

四、查标评价

学生在朗读教学中通过严格多样的课堂训练之后就进入了查标评价阶段。查标就是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其目的是为了获取科学的反馈信息。反馈的目的是为了矫正、补救。由于教学目标的可测性很强,因而通过查标就不易漏过一个知识点,不易漏过一个未达标的学生。也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补救,使学生都能达标,达到正积累的目的。查标的手段是各种形式的测试与考核,以量化科学为依据。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朗读教学的活动进行达成评定,以便为下一个目标的实施提供参照。应该既重视传统教学中在活动终结时的总结性评价。以此检查朗读教学与训练的结果和成果,也要更重视对学生在整个朗读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学习全过程。评价推动着目标的实现。通过过程性评价就会找出行动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和原因,从而一步步接近目标。评价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扬成绩,纠正不足,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因而评价对整个朗读教学活动具有推动作用。

上一篇:试析煤矿企业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的要点和改进方式下一篇:体育教师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