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轻负减效

2024-07-23

课堂教学轻负减效(通用4篇)

课堂教学轻负减效 篇1

初中科学教学案例

《月相》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第五节内容,在这一整章内容中,有四节内容为选学内容,使得《月相》这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难点、又是本章的重点。在前几节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于地球、太阳、月球的基础知识,《月相》这一节便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且在生活中,学生对于月球可以说是非常熟悉的,几乎每天晚上都能看到,在教学前让学生观察几天,并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及古诗或歌曲中出现的月相课提高学生对学习这一节的热情,因此,本节课的引入方法未古诗与歌曲的引入,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分组实验、合作与交流,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对知识点有很好得掌握。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古诗等内容的引入,使学生了解月相,感知一个月中圆缺形态的变化,学习运用月相变化来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月相的分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并能对此推断出月相产生的原因

3、通过认识月球的运动,学生能对大自然产生好奇感和想要去了解大自然的欲望,并消除迷信,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过程分为三步,分别为引入、模拟实验及总结与习题巩固

1、引入

(1)、歌曲引入:苏轼著名的词《水调歌头》被改编为歌曲,听这首歌曲,着重提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歌词,提问学生这句古诗的意思,学生经过提前观察晚上的月亮,都能够说出:月球在一个月内会有变化,看上去有时亮得多,有时候亮得少,引出月球的月相变化。

(2)、林肯故事引入:林肯年轻时是律师,一次罪犯在提供证词时是这样说的:10月18日晚上11时1刻,我站在一个草堆后面,亲眼看到被告在草堆西边30米处的大树旁作案,因为月光正照在被告脸上,所以我看清了作案人的面目。林肯律师从座位上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对着证人质询:“你能肯定当时的时间和地点吗?”福尔逊回答:“完全可以肯定。”听了这句话后,林肯转身对着听众,提高嗓音说:“此案纯属诬告!证词是编造的。”接着,林肯说出一番道理,结果,阿姆斯特朗无罪释放,福尔逊因作伪证,却成了阶下囚。

教师陈述:“想要知道林肯说了什么使得案件明了,学完今天的知识后,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回答。”(激发学生潜在心理,调动起学习本节课知识的热情,并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模拟实验

(1)、首先展示图片,让学生看清楚在一个月内,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形态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有一个大概得了解,为接下来的模拟实验并话题打下基础,让学生能有这样的知识建构,能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

(2)、介绍实验过程:

1、以黑板作为太阳光照方向,由于距离遥远,照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可看成是平行光。

2、以涂黑半边的乒乓球作为月球,未涂黑面为光照面。以你自己作为地球。

3、手举乒乓球按逆时针方向转动。边观察,边记录你看到的月相画在书P108图3-32空心球中。

(3)、老师演示实验:统一把太阳光当做是从学生右手边射过来的平行光,逆时针方向转动也就是朝左手边转,并且因为太阳光的方向是不变的,乒乓球亮得一面是始终朝向太阳的,在自己身体转动的同时,乒乓球的方向也要发生改变,亮得一面永远朝向太阳,第一个月相图是从脸朝着太阳光的方向开始。

(4)、模拟实验:四人小组,每组一个乒乓球,四人分别做实验,并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后把一个月内的月相的变化画出来,总共画出8个不同的月相。

3、总结与习题拓展

(1)、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空白的月相图,请得出结论的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将月相图画出来(经过充分得实验讲解,四人一小组的模拟实验,集结了四个人的智慧,学生参与很踊跃)。

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把月相图画对,老师进行点评,并且利用Flash将月相变化更为直观得表现,有不懂得学生的也能看明白,然后将每一种月相的名称呈现出来,然后看着月相图,请学生来讲一讲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出了这样几条:

1、上弦月和下弦月、两个凸月、峨眉月和残月的形状是相似的,但是亮的方向不同。

2、从新月开始到满月,亮的部位越来越多,而从

满月到新月,则是亮的部位越来越少。

3、月亮变化的不是形状,而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的形态变化

(2)、通过实验,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月相产生的原因。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已经体会到月球在绕着地球自转,也看到了在转的过程中,自己看到的现象有所不同,因此都能回答出是由于月球的转动,但这不是最终的结果,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能提出是由于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的变化,此时,老师提出关键词“相对位置”。

然后以玻璃为例,问,“如果月球像玻璃或者是电灯一样,还有这样的月相变化吗?”学生根据想象,都能得出产生月相的第二个原因: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3)、阐述每个月相发生的日期,以农历为记,从新月再到新月,分别为初

一、初七初八、十五十六、二十二二十三再到初一,一个周期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提问:“为什么新月只有一天,而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有两天?”

在前面提到过月相周期为29.53天,因此学生能够想象出是由于这个周期的原因,但是却不能很好地用语言组织表达出来,老师提示,在农历中,一个月有几天,学生回答:“29天或者是30天”,经过提示,学生有些明白,并有学生能总结出原因。

对于上弦月和下弦月亮得部分和出现的时期,请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都能说出亮得部分相反和在每个月的上半月和下半月出现,得出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提问:“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林肯到底说了哪些话吗?”(呼应前面的引入部分,前后相接,具有整体性)

当一回福尔摩斯:一嫌疑犯,被证人指证在农历初八晚上12点在草垛东侧往西看,清清楚楚看见疑犯的脸。你如何推测? 学生回答:“上弦月晚12点,月已落山,或正悬于西方近地平线,由东往西看正是对光,而犯人背光,不可能看清。”(4)、习题延伸

说出下列各月相的名称(多所学知识再次巩固)

分别判断下列诗句指的是什么月相: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

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堂从总体来说,层次分明,能较好的将内容体现出来,且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来学习,而不是老师直接教授学习,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引入分析

(1)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为了节省时间,引入的歌曲是在上课前1分钟放的,并没有耽误后面主课内容的呈现,且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下课的轻松当中直接转移到课堂中。且引课方式较为新颖,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领略到在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

(2)引用的林肯的故事,由于林肯当过美国总统,且在历史中也接触到过,所以学生对这个人物还是比较熟悉的,在初一这个年纪,对任何的事情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当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并要学生寻找原因时,学生表达出了跃跃欲试和极大地热情。

(3)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中得到的教育事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4)不足之处:引课内容还是偏多,占用的时间过多,为了引课充分而有所拖沓。

2、模拟实验分析

(1)在做实验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先展示月相变化的图片,让学生对怎么样画月相有一个了解的过程;仔细地讲解实验过程,这样的准备让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过程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做演示实验,使学生能按照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做下来,并且经过小组讨论后画出月相图。(2)小组讨论也是有弊端的,比如出现小组讨论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小组优生搞“一言堂”,其它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更有甚者,不让别人插话,全得按我说的办,“老子天下第一”。这样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只“作”不“合”,也不能挖掘弱势群体在合作交流中的潜能,达不到差异互补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加强辅导。讨论时教师不能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讨论,而是应该下去和学生一起讨论,鼓励每个组的学生都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每个人都要自己画图、自己做、自己总结出原因。在本节课中,这一点上充分重视,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小组讨论中出现的弊端。(3)模拟实验后,没有直接教授给学生月相的成因,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原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4)解释林肯和众人说的话,与引入相呼应,使得课堂更加的完整,并能进行进一步拓展,让学生自己做一回福尔摩斯。(5)不足:虽然小组实验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但是教师给予的思考时间过少,由于时间原因,在探究月相图的呈现以及月相的成因时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且在评价时语言过于单一,没有让学生有回答对问题的兴奋感与自豪感。

3、总结与习题拓展分析

引入时是以词作为引入,习题拓展则是以古诗作为结束,学生的兴趣浓厚,并能积极参与进来,从天到尾保持较高地热情。【总结】

总体而言,本次课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挖掘生活器材,激活学习情绪。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本,最大限度的开掘、发展学生的潜能,学生的个性发展得越充分,自信就愈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就越高,自觉性也就越强,也就越能充分激发出他的潜能。

如何构建轻负高效的语文课堂 篇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但不可避免还存在着学生负担重,课堂教学拖沓低效的问题。《新课标》强调:“初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特别要在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下功夫,即构建“轻负高效优质”的语文课堂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素质教育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本着为学生全面发展着想的原则,本人在这方面作了初步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现简单介绍如下,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坚持“以人为本”,打造“轻负高效优质”课堂
  “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就是要相信教师、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心情愉快地高效地工作。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合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应有的基础。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构建优质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教师和学生应首先认识清自己的位置,并作好必要的角色准备。
  1.教师方面
(1)作好充分的课前备课: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所以,充分的课前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教学资源,备整个的课堂设计,备教法学法,并对课堂作好必要的预设。其实,真正的备课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用自己的一生来准备每一节课,这样方能做到厚积而薄发,为实现高效优质课堂打好坚实的基础。
(2)激发活跃的课堂状态: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优质的课。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注入式”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由“讲授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3)提供科学的学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这样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的愉快,教学效率怎么会不高呢?
  2.学生方面
(1)培养课前预习习惯: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预习了,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更加高效,负担也就相应减轻了。
(2)培养课堂学习习惯: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积极思考,减轻训练时负担,达到课堂教学高效益。
(3)培养课后巩固习惯: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
  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的“一头热”是很难产生高效优质课堂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又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少一份抱怨,多一份赞赏,学生要热爱老师,少一份顽劣,多一份尊敬,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情境中高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二、构建高效教学模式,渗透教学各个环节
  潍坊市教科院在全市推行了“345“优质高效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我经过反思,再实践归纳,形成了以“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检测,”等的教学模式。
  1.学案导学
  需要教师备课时精心设计学案,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作品特色,生字难词,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等。
  2.自主学习
  就是学生依据学案开展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的内容及达到的程度,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老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只能跟踪、了解和调控,但不能干涉,对于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可以在合作探究环节解决。
  3.合作探究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老师预设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集中大家的智慧,合作攻关。老师可以巡视指导。
  4.展示交流
  学生对在合作探究环节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也可以是自主学习心得,可以现在小组展示,然后选派代表在班级汇报交流,老师可以做精要概括的点拨、强调和总结。
  5.达标检测
  教师精心设计达标检测题,题目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对本节课学习目标能否达成的具体测评,结果及时反馈矫正,查缺补漏。
  此外,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课堂导入要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尽量不布置作业;教学评价贯穿教学始终。以上教学流程是按由浅入深的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的,必须将前一环节彻底全面的完成,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环节地教学。这样,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地学习加上教师的适时精讲、点拨,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了。
  为了走出一条轻负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之路,我还认真地学习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分层递进教学理论;合作学习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教育理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三讲三不讲;三布置三不布置;及时反馈矫正;创设有小问题情境,剔除假问题;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及时归纳总结;减少讲与听,曾加说与做等教学原则,明确了以下教学思想: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展,自主探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以上是我教学中的一点点感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语文教学一定会沿着“轻负高效优质”这条路走下去,而且路子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平坦,只要我们不耽于经验,不囿于传统,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努力创新,学生也永远会轻松快乐的坚守在我们的课堂,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等我们点亮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

课堂教学轻负减效 篇3

——论新课改背景下“轻负高质”的美术课堂教学

【内容提要】《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轻负高质,打造有效课堂”一直是学校所倡导,是我们为之而努力的目标。作为美术课又有别于其他课程,它有自身的特点所在。如何做到省时高效呢?本人认为:课堂的“轻负高质”基于课前的精心准备,决定于课堂的有效策略,辅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延伸于课后的有效反思。【关键词】轻负高质 有效课堂教学 美术教学

在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美术教育的内涵日益丰富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形式多样了。但在热热闹闹的教学氛围下,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下,我们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我们是否做到了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了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呢?显然,美术课堂中的“轻负高质”是摆在我们一线美术教师面前的一大现实课题。

美术教学有没有效益,客观地说,并不一定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试想,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理,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是在一种强迫性和规定性的条件下去学习的,而这种学习又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它就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面对这些问题,我觉得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去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使课堂教学更“轻负高质”呢?

一、课堂“轻负高质”,基于课前精心准备

1、制定优质教案,保证课堂“轻负高质”

一份好的教学方案是保证课堂效益的前提条件。对于一个美术教师而言,教案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也可以是头脑里的思路。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它强调的是在规范基础上的个性化,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很难达到有效的教学。教师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生的需要,收集教学素材,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扬长避短地去教学,以更高效、更艺术地提高教学效益。由于每个班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反应,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执行教学方案时,也要根据不同的课堂情景进行调整。

2、师生课前准备,决定课堂“轻负高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准备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一需要思考和落实的事。如果离开了准备,要想教学成功有效便是一名空话。作为美术老师,只有心中有教材,课前有准备,课堂方能做到有效,课堂才会更为流畅。教师根据自己精心设计的个性化教学方案,准备教具,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制作课堂教学课件,制作范画。最终带着准备充分的资料来到课堂,教师就能轻松地驾御课堂,引领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享受自己的成果,享受学生创造的喜悦。

美术是一门双向的学科,光有教师的精心准备,不足以获得学生成功的画作,还取决于 学生的学前准备。因此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准备充分的学习用具,有的是必须购买的,如铅笔、彩色铅笔、水粉颜料、毛笔、宣纸等,有的是课余时间收集的,如牙膏盒、废弃的瓶子、瓶盖、开心果果皮、果冻盒子、衬衣盒里的白板纸、彩色画报纸、彩色小珠子等,需要用时提前通知学生就可以了。准备充分了,课堂效果自然就好了。

二、实施有效课堂策略,实现课堂“轻负高质”

1、围绕“兴趣”做文章,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尽量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1)了解学生,根据学生需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备课时,依托教材,尽量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颖性

新课改后,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集思广义,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颖性,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3)对学生赏识激励,促进其个性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激励,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自身的潜能;善于运用成功激励,从而使学生体味成功,在胜利的喜悦中萌生指向学习新目标的动机,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美术课堂的“轻负高质”奠定了基础。

2、教师直观示范演示,激发学生的表现冲动

美术教学是形象教学,教师示范可以给学习生一种心境,可以创造一种氛围,可以产生一种情绪,可以激发一份冲动。教师的直观演示能使技法操作过程一一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能清楚地辨认材料性能、操作方法、制作步骤、作品效果等基础技法知识,学生亲临其境,近距离的感官反射,是直接的心理反应,当美好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心理上的共鸣,就会产生一种欲望,就会去尝试表现与创作,并使这种情感态度转化为持久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正是美术课所要求的。大师的作品固然美,固然有价值,但对学生而言那是陌生的、遥远的,而示范中的老师是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是与现实的直接对应,是真真切切的艺术上的对话。示范演示对于传授美术基础技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上中国画《鸟语花香》单元——《用彩墨画鱼》这一课,教师依托良好的教学基本功,不断地示范彩墨鱼的不同画法(勾线法、没骨法)、画面的构图(大小、疏密)、不同技巧的画法(弹指法、喷溅法)等,并将创作的形象组成一幅大型的水墨画。精炼的笔墨一下子征服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表现冲动,学生自主地学到了扎扎实实的美术技法,为今后的美术教学打下良好的国画基础。

3、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分层教学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改变了过去的“齐步走”模式,分层实施,因人施教,允许学生上下流动,鼓励学生勇攀“高枝”。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吃适合自己的、吃得了的、吃得好的东西,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1)分层施教,给学生以选择权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依据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充分考虑学生在智力、能力、学习水平、学习习惯、认知前提等方面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针对一个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认知前提和接受能力,以相应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合讲分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思有所进,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同步发展,最终实现有效学习。例如在学习第十三册美术《徒手画校园》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技能水平和特点,选择写生内容。美术基础好、悟性高的学生,主要训练他们的空间表现能力和透视的表现方法,建议学生选择有空间层次的校园一角;美术基础一般的学生,训练他们合理的取景构图,建议学生选择平面点的校园一角;对于美术基础差的学生,则训练学生局部风景的表现,建议学生选择几棵树来画。由于每位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水平的一景,作业效果相当地好。(2)分类指导,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分层次教学的特点是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加强对学生差异的分类指导,对共性的问题作集体或小组指导,对于个性的问题则需个别指导。分类指导重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由于美术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学科,学生创作的作品面貌人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的存在,要求教师对每一学生的个别辅导也“不一样”。练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全体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观察、思维、想象,大胆表现各自的独特感受。同时,俯下身去,观察每个学生的作业效果和心态,轻声地个别交谈,给予恰当的个别辅导。这样的个别辅导,给学生提供了发现个性、发展个性、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

(3)布置分层作业,减少低效和无效劳动

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的作业就要尽可能地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能够完成的作业而不感到艰难,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如在七年级《现代生活的视觉语言——标志设计》一课,教材要求临摹。作业中,我按三个层次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作业:a、完全照教材上临摹标志;b、根据多个标志,组合成一标志,重新设计颜色;c、掌握标志设计方法,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一新颖的标志。这样,不仅使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4)分组帮教,使学生各尽所长,各显其能

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人际互动,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使学生各尽所长,各显其能。

4、重视展示环节与评价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有效延伸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根据新课标的精神,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关注多层面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感受不断超越的成功体验,积累信心、耐心和长久的兴趣,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课堂教学有效延伸。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有一种取得成果的满足和喜悦,同时也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可。面对全班不一样的作业和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何设计讲评一环节呢?我认为讲评的话题首先应注意紧扣课堂教学要求,因每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所以讲评也有不同的话可讲;其次要注意鼓励全体学生的自信心,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除了考虑作业的可视效果的质量外,对于那些认真参与学习、大胆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的同学都应给予肯定,给予鼓励,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比批评更能增加他们的上进信心。讲评的方式除了语言讲解外,应注意美术的形象特点,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使学生多观赏其他同学的作品。展示方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设计,如窗花展示于窗上,海报就张贴出去,这样做不仅创设了接触其他同学作品的机会,也使学生直接体验美术作品带来的学以至用,从而体会成功带来的激励。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推进课堂“轻负高质”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活动主要通过视觉和触觉感受进行。因此美术教师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技术,获取丰富的、直观的、多角度的感知材料,丰富美术教学的内涵,提高美术教学效率,增强美术的教学效果。但是,不是媒体代替一切方法;不是媒体适用所有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合理选择使用,而不能一味追求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网络手段,而不考虑教学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时,选择的欣赏作品要精致、独特,要适合学生的观赏水平和愿望,适合学生的心理渴望,要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1、运用多媒体诱导补偿

美术是视觉形象,许多“美术语言”只能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受,只能由“美术作品”去说话。多媒体丰富、直观、图文并茂,运用多媒体心理诱导,兴趣补偿,让学生感知艺术美的同时,激发学生审美兴趣,为提高美术教学效率提供了前提条件。

2、运用多媒体构建技能

教学中,多媒体可将不易展示的材料性能、操作方法、制作步骤和作品效果等技能,通过多媒体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为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使枯燥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兴趣,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比如,我们要帮助学生体会劳动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艺术作品是劳动的结晶。教学仅靠现有教材当中这方面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在课堂上通过网络带领学生参观中外的历史博物馆,使他们知道美术在人类发展史以及在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价值。如大量的洞窟壁画、岩画是我们人类最早的美术作品,它们都是以描写劳动为主题的作品。其中原始人是如何猎杀动物充饥的、如何生活和交往的,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浏览这些岩画让学生明白了绘画与劳动的关系,即劳动中产生了绘画,绘画记载了人类的劳动。更多的美术(绘画、雕刻、建筑、工艺美术)作品都反映出劳动与人类的文明息息相关。

3、运用多媒体延伸拓展

多媒体资料丰富多彩,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师生双方都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在课堂教学拓展中,学生运用多媒体了解丰富的课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推进了美术课堂教学的“轻负高质”。

以美术欣赏课为例:以往的美术欣赏课,教师需要搜集大量的挂图、幻灯片,录像带等,在讲课时要进行大量的口头解说,转换多种的教学辅助设备,教师上得辛苦,学生学得乏味。采取网络多媒体美术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备课时可根据主题内容进行搜索,选择合适的欣赏文字、图片、声、音、像等资料,也可查找素材库,然后通过 PowerPoint、Authorware 等软件,制作成声、像、字齐全的教学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及学生的实际随机点击,伴随着图像、文字、声音的出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思绪随着画面的变化而变化。

四、实行课后的有效反思,保障课堂“轻负高质”

教学始终不是完美的艺术,它需要我们老师的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完善。因此,要实现“轻负高质”教学效果就必须学会反思,做好课后小记。在教学中,我经常会留意学生的发言,留意他们的创作意图,常常把学生的创意、想法记录在我的课后小记中,它将是我下一轮教学时的教学经验或教训。我也会经常记录我在教学时的一些得意之处或失败的环节,并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做好一定的修正。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保证后续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样以来,课堂效果好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保障了课堂教学的“轻负高质”。

总之,美术课绝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美术教育改革还任重道远,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还将继续研究探索,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完善教学方法,不断追求“轻负高质”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①《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 杨建滨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美术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创建更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王大根

课堂教学轻负减效 篇4

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展开,许多教师却觉得迷惘、困惑,发出“越教越难,越教越累,越教越不会教”的感叹。那么,如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仍然需要探索的问题。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第一.教师课前充分准备,上课驾驭自如

要减轻学生负担,建设高效课堂,教师必须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备教材、教参、教材知识体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易混点、易漏点、易错点,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素材一一准备好。备学生:对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思想动态、心理特征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备练习:精心准备与课上所学内容配套的习题,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明辨疑点,突破难点,习题要有梯度,有高度。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满堂灌式教学,以提高课堂质量。

第二.构建和谐互动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活动的中心舞台,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而课堂教学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构建和谐互动的课堂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课堂上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友好交流、诚恳辩论,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氛围,促使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在互动中学习和发展。西方谚语云:你可以把牛牵到河边,但你无法强迫牛喝水。积极的情感和接受的态度,是教育影响学生的关键。过去思想政治课教育实效性不强,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学模式忽视了师生互动,教师自己唱独角戏。新课改形势下,教师不要忘记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因此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需顾忌。

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激活创新的潜能,激发学习热情,扎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让思想政治课动起来,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改下,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改变过去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状况,让思想政治课动起来、活起来,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有最大的收获,才能提高课堂实效。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把教学内容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思考。其次,教师动起来,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手段,通过个性的宣扬来吸引学生。教师要用思想把沉睡的知识激活,赋予政治以显示和灵魂的思考点燃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思潮奔腾,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政治的魅力,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最后,让教材动起来,通过解析、延伸、补充,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让教材中的例子、图片更加生动,如学习文化创新时,通过出示奥运会开幕式京剧表演的图片,指出京剧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创新文化,这样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知识和能力。

第四.写好教学反思

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不断思考过去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写好教学反思,使自己的教学不断进步,让学生少走弯路。首先从课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来反思,学生的学习劲头、学习兴趣、保持的时间,是否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其次对课堂训练进行反思:从学生练习的准确率,做题速度、出现问题来反思教学效果,以便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最后注意不要搞题海战术,习题要精选、精讲、减轻学生负担,当堂该会的要当堂教会学生。

上一篇:变电站副站长总结下一篇:移动通信知识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