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主义(精选12篇)
英雄主义 篇1
四年一度的奥运圣火熄灭了。
女排的精神火炬却燃遍了神州大地。郎平领军的中国女排夺冠,让疲惫时代的国人重新燃起了英雄主义的梦想。网民不论男女老幼,在郎平及“女排精神”上,几乎是从未有过的压倒性点赞!在当今价值观多元化乃至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这种崇尚“勇于拼搏、决不放弃”的英雄主义梦想,不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吗?
随着我生活的省份,经济“断崖式”下滑,政治“塌方式”腐败而蔓延的“怠政”,周围朋友好像大多生活在焦虑、麻木、迷茫以及无所适从的疲惫精神状态中。网上甚至晒出官员“葛优式坐瘫”之类精神萎靡不振的疲惫卡通画像。即使看似“有为”的官员,也是台上“念功”十足,台下私聊却陷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做事也不惹事”的疲惫心态。假日喝茶聊天,周围商界朋友抱怨:“现在的市场是投什么,赔什么。”需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经济发展自然也有“潮起潮落”。经济转型背后的“阵痛”是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的“阵痛。GDP下滑以及收入锐减,必然会给各个阶层带来空前的压力。物质上的“疲惫”,必然会带来精神上的疲惫。近来,有两个“网红”人物挑动着我敏感的神经:王宝强与郎平。同为名人,却代表着两种正负不同的能量。
据说,“宝宝”揭马蓉的“红杏出墙”,竟然引来558万网民的点赞。出轨与离婚显然是别人家的私事,围观与看客竟然多达558万,这数字不知是否真实,但王宝强离婚引发极高的关注度,倒是不争的事实。其热度甚至一度盖过了当时正在直播的巴西奥运会。极度狂欢的背后,折射出部分“道德圣人”精神疲惫的极度自卑、自大、自狂。马蓉出轨显然是别人家的私事,搅动了如此多国人的关注,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和动机,对马蓉与王宝强之间的“个人感情”说三道四,似乎印证了90年前鲁迅先生的《示众》一文中所描述的形形色色的各类“看客”心态。社会转型期,精神生活的无聊和疲惫,也许在八卦网络新闻中找到了宣泄的出口,这种自慰式的精神喧嚣,折射了部分国人精神上的极度疲惫,以及疲惫精神背后信仰的缺失。
郎平,无疑是中国女排精神的“代言人”。很少有人知道郎平的关节曾做过“八次手术”,腰椎也做过一次手术。据郎平的姐姐透露,郎平的全身关节几乎没有一处不受伤。从中国女排退役的一天,郎平已然是“名满天下”的人。她两次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显然既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名”。2013年,谁都明白郎平再次执掌中国女排主教练,甚至是冒着毁了自己一世英名的风险走马上任的。在此之前,要说为了“名”,她是当之无愧的在世界排球界无人能超越的世界“五连冠”的主攻手、国际著名排球教练。要说为了“钱”,郎平执教过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美国等欧美顶级排球俱乐部,可以说郎平回国执教处于低谷的中国女排,最大的损失就是比国内高得多的薪酬。但凡无关“名利”的选择,往往关乎一个人的信仰和价值,那就是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永远在郎平的心目中高于一切!这也是无数的网民为郎平和她的中国女排在今年巴西奥运会上重新拿得奥运冠军,集体点赞的真正原因。互联网也许是撕裂的、多元的,每个人站在不同角度,也许会对同一事件,发出不同的声音,但对中国女排精神的点赞却获得了近年来互联网网民空前一致的高度认同。这种认同本身就是我们民族复兴的希望。
“凝聚共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前提。无数国人为女排的“英雄主义”点赞,再次折射了国人在勇于拼搏、决不放弃的民族复兴的精神认同上仍然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人民群众上了网,民心也就上了网”。体育比赛也许有输赢,但中国女排“决不放弃”的拼搏精神却击中了绝大多数国人的英雄主义情怀,具有永恒的价值。我们虽然不能拿一场体育比赛的输赢,简单的与爱国主义、民族复兴相“挂钩”,但这种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在这个看似“疲惫”的时代,无疑为所有的国人积极进取战胜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精神养分”。社会的转型,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的转型,决定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恰恰在于国人“精神的转型”,只有我们“勇于拼搏,决不放弃”的民族精神真正强大起来的那天,中国的崛起和转型才是成功的。
告别疲惫,我们需要英雄主义的情怀和梦想。
这个梦,就是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英雄主义 篇2
我们总是说自己是那么勇敢的一份子,可是当我们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估计想的还都是自己,一般人都没有什么大问的精神,除非那些人内心充满了英雄主义。
这好像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些人嘛,那些主角,他们都有着非常大无畏的精神,他们一直都想着舍身救人。最后都是自己心声受到伤害。
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些都是正能量的号召,可是这些不管怎样去号召,等现实生活当中发生了,也未必真的能够实现,当然我说的也太绝对,或许极好说的情况下也会出现。
但是一旦出现,人们就要感谢天地了。
我们一直都明白良知的有多么重要,就好像以前我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做《搜神记》。在《搜神记》里面有一个人叫做迦楼罗,他被无极天尊收走了良知,他就什么都不记得了,为无极天尊做坏事。
可是后来当他找到了自己的良知之后,他也就找回了自己原来的身份,记清楚了自己到底是谁,原来他是干将的妻子莫邪。
那个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就看到过,即便是现在我仍然记得一清二楚。
英雄主义不可靠 篇3
高尔顿一时兴起,从组织者那里拿到了所有参赛者的答案,并做了数据统计。他发现,参赛者答案的平均数与公牛真正的重量只相差1磅!也即,展览会上人们的群体智慧精确到了1%以内。在科学期刊《自然》中,高尔顿总结到:民主判断的可靠性比我们预期的更强。
中国企业的信条之一,就是企业英雄主义,我们至今仍对马云、任正非、柳传志等“一人一企业”津津乐道。但对创始人或CEO的崇拜已经发展成不健康、甚至是危险的期待,由于这种崇拜,人们把集体的智慧全部寄托在少数的机构领导身上。而CEO们和主要的决策小组往往没有把可获取的、广泛的、多样化的意见考虑进去。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决策中也变得越来越容易,那么CEO们应该如何做出明智的决策呢?
第一,一定要问问他人的意见——特别是在艰难的决定上。从事信息管理的美国EMC公司,在获取提高公司效率的意见时,询问了公司的员工可以在哪些方面削减成本。通过这样做,高管们不仅发现了他们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低效率领域,而且当他们在执行这些措施时,员工们对行动的认可度也更高,因为他们也参与了整个决策过程。
第二,防止信息串联。信息串联是指个体观察其他人的行动(通常是比他们职位高的人),然后根据他们的行动做出决定,即使这个决定和他们的想法或私人信息相违背。
人们通常认为集体思维会很容易失败,比如股市泡沫这种群体智慧就非常糟糕。所以关键在于,要确保所搜集到的所有意见都是每个人独立思考之后形成的。大多数情况下群体智慧发生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故障,个人过度关注其他人的意见,从而忽略了他们可能拥有的任何私人信息,最后遵从了所谓的群体智慧。
英雄主义雕塑艺术探析 篇4
一、题材上的英雄主义雕塑
在题材上, 英雄主义雕塑是以历史英雄人物为创作题材。这些英雄往往顶天立地、不惧困难、不畏艰险, 他们宅心仁厚, 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他们气宇轩昂, 胆量过人, 胸襟开阔;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在了历史与人们的心中。
在新疆以及内蒙古发现多座草原石人像。这些石人像是当时雄居于漠北草原的突厥人所为, 是亚欧草原北方游牧先民留下的宝贵草原文物。其中, 分布最多的是武士型石人。他们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的特点, 头部雕刻出宽阔圆润的脸庞, 有一双凸起的细长眼睛和高高的颧骨, 上唇有俩八字胡须, 其面部个性特征非常明显, 完全一副古朴苍劲的英雄气概。腰部还雕刻有腰带的带扣, 通常右手拿一只杯子举在自己的胸前, 左手拿着一把长剑垂挂腰间。脚部又雕凿出一双靴子, 他们仿佛在保卫并瞭望着大草原。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 这些严肃威严的武士与墓地有关。他们或随葬于墓中, 或守护在墓前, 是为古代过世的英雄立起的墓碑。因为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信仰为萨满教, 而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灵, 尽管人已经死去, 但是他的灵魂不会死。所以, 为了歌颂与纪念这些英雄墓主辉煌的一生, 出现了这些草原石人像。他们就这样一直伫立在草原上, 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 面向那重新唤起生命与力量的地方。
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英雄主义雕塑
英雄主义雕塑应当呈现出独有的刚健线条, 强悍粗犷的骨骼与肌理, 简洁而不简单的造型, 凝重的体积感, 要抛弃那些琐碎的细节和转折, 使形体的整体感更强, 并给予作品英雄气概与精神。
内蒙古赤峰市出土的著名红山文化玉器中出现了令人震撼的玉鹰雕刻。这些玉鹰大多形体扁平, 近似圆雕, 造型概括而抽象。但是, 作为重点部位的头部和翅膀刻画得细致传神。它用圆突的双眼和勾状的利喙来表现鹰的威严和凶猛, 而两边略微张开的翅膀则用带有转折的凹凸棱线微妙恰当地雕刻出来, 简约质朴的线条和含蓄的块面结合, 呈现出一种神似。五千年前的红山先民以他们充满魅力的创造, 用极为简练的线条和造型将鹰威武凶猛的神态以及展翅欲飞的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并折射出一种原始艺术独有的崇高感。为了玉鹰形体本质的和谐, 完全把真实外形忽略掉, 把形体本身的“神”发挥到了极致。其实无论通过任何方式只要能做到这种“神”, 其他的都不重要, 这种“神”是力量, 是感动, 是英雄。事实上, 在原始社会中, 很多氏族或部落将鹰作为图腾崇拜是非常常见的。在他们心中, 翱翔天空的鹰是自由、勇敢和无穷力量的象征。其实, 在他们眼中鹰就是他们崇拜的英雄。玉鹰的每一个细节, 都迸发出一股巨大的力量, 以超越本身的客观物体, 成为精神崇拜标志的图腾, 为世人充分展现了英雄主义精神和气概。
三、结语
英雄这个词的概念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 有的时候它可能真的只是作为一种概念存在, 而往往这种概念就是人们对未来未知事物的憧憬, 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是一份对别人、对自己、对事物最真诚的祝愿和向往。虽然历史英雄们已经离去, 但是他们却长留心间, 不断地激励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在当今浮躁且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时代, 历史英雄们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韧的意志是最值得学习与发扬的。艺术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中最生动、最积极、最坚强的内容。用雕塑艺术的感染力, 让人们去发现, 这种精神是多么值得歌颂与传承。他们顽强、执著、刻苦、奉献、勇敢、奋进的人生品格应当成为新一代人永恒的精神坐标。让这种英雄主义精神融入到雕塑每一寸刚劲的身躯中, 再让它鼓舞人们勇敢向前、坚定自信。
参考文献
[1]布德尔 (著) , 啸声 (译) .布德尔论艺术与生活[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2]张虽德.红山文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英雄主义 篇5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抛头颅,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洒热血,忍饥受冻绝不退缩成“冰雕”。当我看到本已复员的指导员梅生骑着自行车长途跋涉与集结北上的队伍会合时,我的心震颤了;当我看到伍千里带领部队迂回穿插、英勇作战,打败一个个敌人、摧毁一个个目标,一举捣毁美军“北极熊团”团部时,我的心震颤了;当我看到老排长“雷公”抱起敌人的标识弹装上吉普车,一个人开着车引着天上的飞机往外冲,最后车子被打翻、壮烈牺牲时,我的心深深地震颤了……
“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一句句台词,铿锵有力、饱含深情,喊出了入朝作战将士们的英雄气概;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战士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无畏斗志、胜战智慧、牺牲奉献展示了壮美的英雄形象。他们本该是被家里疼爱的孩子、被妻子呵护的丈夫、被子女簇拥的父亲,但他们为大国舍小家,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一座高山仰止、巍峨雄奇的精神丰碑!我要点赞《长津湖》,我要大声喊出自己从中受到的启示:英雄的功绩彪炳千秋,英雄的精神永续传承!
历时28天的长津湖战役,被公认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其时,长津湖地区遭遇50年不遇的严寒,夜间温度达零下40多摄氏度,大部分志愿军穿着薄棉服,充饥解渴的是冻成冰疙瘩的土豆和漫山遍野的冰雪,有的人冻得耳朵一碰就掉;迫击炮炮管因受冻收缩,炮弹根本放不进去,轻机枪必须时常拨动枪机撞针才能保证随时都能打响,能用的武器只有步枪、冲锋枪、刺刀和手榴弹!当时的情况是,志愿军不仅要与人斗,还要与天斗!在种种恶劣条件下,战士们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战争奇迹。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在整个__战争中,将士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把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作人梯,抱起炸药包、手握爆破筒冲入敌群,烈火烧身岿然不动,敢于“空中拼刺刀”,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战上甘岭,打败了飞机加大炮、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正是因为英雄们的出生入死、英勇奋战,才有了祖国的和平、文明、繁荣、富强、发展和我们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
英雄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在我们身边,无论天晴还是下雨都坚守岗位的交通警察,是英雄;每天天不亮就在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是英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守卫边疆的军人,是英雄;流水线上勤勤恳恳工作的工人,也是英雄……只要心中时时刻刻装着国家和人民,不论走到哪里、进入哪个行业、从事何种工作,总有一种方式可以去服务社会、实现自我、成就梦想。我们要结合实际、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岗位上砥砺奋进,争做不平凡的英雄。
《真心英雄》道: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们要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担当作为、真抓实干,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在努力把每一件事都做得更实、做得更好、做得更出色中实现自我价值。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施拳脚、破难题、铸忠诚、建功业,在斗智斗勇、善作善成中追逐人生理想。我们更要不畏艰险、奋勇向前,面对风险挑战、阻力压力时豁得出来、冲得上去,在大战大考面前主动请缨、迎难而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展现大智大勇、锐意开拓进取,在“杀出一条血路”中成就英雄梦想!
毛大庆低调的“英雄主义” 篇6
他有学者的自信,身为总经理的强悍,作为部属的职业配合度;他广泛结交政客,也喜欢体会普通人的平常心,有时言辞犀利令人望而生畏,朋友却说他一直谦和有加。
他刚过不惑却给人有些慈祥的感觉,没有跨国高管的架子,可从他对一些地产事件的苛责评论,你又能感觉到他的强硬。伴随着“新加坡凯德集团”这个名字,他一连串的大手笔,一系列的联动,让人不得不联想起他多少有些传奇的海外经历。
亲历者的精神场域
毛大庆经历了中国大转型时代的全部过程:在文化大革命的大动荡时期度过了童年、在少年时代迎来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激情的80年代度过了中学与大学阶段、在中国迅速走向全球化的90年代选择了出国,后又作为海归重返北京。
毛大庆的外公是新中国建筑大师级人物,是人民大会堂的主要设计师之一,现为建设部总建筑师;父母分别是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和著名的航空控制理论专家。
这样的“家庭成分”并没有让毛大庆有更高的起点,反而有点“输在起跑线”上的感觉,他的出生让经受文革洗礼的家族焕发生机,“大庆”这一名字也由此而来。
不过,“家庭成分”也让英雄年代的精神气质深入骨髓。邓稼先等核工业先驱曾是家里的常客,而当时关于“神五”、“神六”的未来畅想,也经常出现在母亲餐桌的话题里。
“我们一定要留下点什么东西,当时的意识很纯朴,很直接”, 毛大庆说,学建筑是让他觉得是很艺术的事,当时的想法也很革命:将来一定为国家为自己留下一点杰作。
毛大庆和当时出国潮的同龄人相比,理性有余。“母亲让我出国,我当时想出国能干什么啊?建筑是一个文化的东西,离开自己的国家到人家那边没有什么优势。”
而毛大庆终究躲不过出国这条路,他的异域进程始终随着人生的计划在走。
加盟了香港的一家设计企业。随后跑到泰国,在一家泰国的大型上市公司负责中国的工业园项目规划。泰国概念之于毛大庆,是大象、香蕉构成的城市风貌。
“学建筑都是去欧美,哪有人去泰国啊?我更多是想看一个异类文化是什么样的?
可是在泰国的收获,让毛大庆至今感恩。
“在泰国的建筑设计市场上,基本上没有外国人的份额,全是本土的建筑师。他们有民族自豪感,也有创新意识,建筑形式给我的震撼并不亚于现在鸟巢、水立方出炉时的惊艳。
我们的教育一直在走苏联的那套,强调学院派,讲象牙塔,而泰国的设计师都是在欧美经历过世界大师的教育。”
包容与平和的心态是在泰国期间的另一收获。
“你们中国人太聪明,七擒孟获抓的就是我的祖先,我们斗不过诸葛亮。”
他们很平凡,他们始终用一个平视的视角在看其他人,这跟他们信佛是有关系的。他们平和而善良,很少碰到泰国人有自大的心态,但是他们也不自卑。”
1994年,25岁的毛大庆进入世界最大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东南亚分部——新加坡日建(国际)设计事务所,成为那里当时惟一的中国设计师。
“国际性的尝试,多元化的文化”,狮城新加坡让毛大庆进入了高速的职业发展期。
多年来,一个段子一直被毛大庆津津乐道:
1995年年底,上海简直就是一个大工地,到处是高耸的吊车。一个朋友对他开玩笑说,全世界最少有1/3的吊车都跑到上海来了。那一年,毛所在的新加坡日建参与位于上海淮海路一所高级服务公寓的设计招标。
他的设计蕴含了东方风格于国际流行趋势当中,受到了招标方的一致认可。于是,往来上海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生活状态。
可以推测,当30出头的毛大庆拎着行李来到尚未开发的浦东时,恐怕他的肩头会格外沉重。
“当时淮海路全是大坑,挖的乱七八糟”。他要面对的,是一个现实又穷又白、未来未卜的小沙滩,与原来的泰国、新加坡、日本成熟的城市规划大相径庭。
当时,他的一个朋友拉他到淮海路上的一个高楼楼顶,指着林立的吊车对他说,这是一个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大时代,用不了10年,上海将超越香港,你不想在这些建筑里边留下自己的创作吗?
这些话对他的触动非常大。已经在国外工作生活了5年有余的毛大庆,因为预期中上海一日千里的态势热血沸腾,决定回国发展。
1997年香港回归,毛大庆和几个朋友在和平饭店屋顶欣赏外滩的风景,黄埔江两边的风光让他感到熟悉又陌生,回头看看整个南京路和淮海路的建筑,旧时的大坑都已经变成了风景,“那时候突然间就产生了一种激动的感觉。”
“这个城市真的变化了,从我那时候不想来,到看到这个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有你的参与。”
“其实你无论做什么,无论在什么国家,你做再伟大的事情,如果不能跟自己的民族或者国家发生关联,你是很难体会这种自豪感,那是一种亲历者的成就感。”
被需要的价值
从小,毛大庆就和外公外婆在一起过日子,他和父母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
从那时候开始,观察和思考就成了毛大庆的生活必修课。他清楚地记得,大二时,自己利用假期去了河南省,那里百姓的生活状况让他很震惊。“许多人都吃不饱穿不暖,孩子没书读,病了去不起医院。看到那些在街头拣破烂的孩子们。”他心里一阵发酸,那些孩子本来应该在学校里学习的啊!
从河南回来,他马上给父亲写了封信,毛大庆向自己偶像般崇拜的父亲提问道:为什么我们发展了这么多年,发展得那么快,但还有那么多地方仍然得不到改善和进步?
那时的他隐隐知道,自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思考。“时代、生活的跨度使我比现在的许多人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使我看待事物的时候更乐观,不会很浮躁,而更容易理解他人。”
凯德每年用大量的资金投入公益活动,毛大庆自己也经常“本性难移”。“5.12”地震之后,毛大庆全力帮助了后来被称为“芭蕾女孩”的残疾小姑娘李月,资助她到北京读书,经常与她共度周末,“她就像我的女儿一样,管我叫干爹”。每每说到这个话题,毛大庆一脸孩子气。
“如果这个楼是从零开始,那我要从负责挖土开始;如果这个楼是半路上买的,我就负责来改善它,改成我希望的样子。”这就是毛大庆在凯德置地十余年的工作内容。
同事是这样评价毛大庆:“他总为自己设定行之有效的目标,他的每一个计划都定的很短,两年或者是三年。但是他要求计划出来后就必须做好,这样两年或者三年下来,就会有长进。”
“我们一生可能有20多年,是最有效的工作时间。每一个人的这种工作有效时间就是通过工作本身改良着主业,推动行业的发展,另外改善社会的制度,你只能从这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房地产这个行业本身困扰很多,属于敏感性行业,所有困恼还是本着积极的态度,其实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有很多的困扰。从行业本身来讲,国家就是不断地发展,国家存在的困扰比行业还要多。”
毛大庆感性的气质是收放自如的,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他的理性可以让所有人惊讶。在京城乃至国内房地产界,毛大庆给人敢言、敢干的印象。曾几何时,他和一帮朋友曾对北京楼市中喧嚣一时的种种所谓创新进行了强烈的批驳,“伪创新”。对此,毛大庆解释道:“我认为自己并不是以商人的身份做秀,而是本着一个注册建筑师的职业道德对创新概念做出的捍卫。”
“我觉得人活着的意义的是在它的外部,并不是自己给自己定义的,意义是看你给社会还能做点什么事情?意义在于你还能不能帮到别人?你是不是还能被需要?”
伴着英雄故事长大的他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不论在什么领域,都应该努力成为一个站得起来的人物。”
毛大庆光彩夺目的事业,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他对中国地产趋势的把握以及政府关系的成功运作。
在中国,对行业体制改革的探求从来是个举步维艰、不可言说的难题。毛大庆的意义在于,他是在一个极度敏感的地带谨慎开拓的职业。
英雄主义 篇7
纵观电影的发展史和英雄的成长史我们不难发现,其实电影和英雄都是时代的产物。30年代的中国,电影逐渐步入成熟的时期,1927年北伐战争失败后,郭沫若、鲁迅和矛盾等人组成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他们创作的影片大都反映当时中国农村的阶级斗争。而在这短短的10年后,国防电影又被作为当时电影创作的口号被提出,中国第一部英雄主义电影应属1938年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正面自描写抗日战争的宣传故事片《保卫我们的土地》,从此掀起了一股英雄主义类型电影的创作思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便是中国英雄主义电影人物形象的标杆,也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形象的代表。
2 中美英雄形象塑造分析
2.1 中国的人民英雄
2.1.1 克己奉公,道德高尚
中国当代的文化价值观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念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意识、甘愿为他人奉献的意识等。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便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即是“爱人”,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受历史文化影响,使中国传统的亦或是当代的英雄电影中表现出来的都是那种大公无私,为了集体甘愿牺牲自己的大无畏的形象。
2.1.2 大公无私,舍生取义
中国式英雄是发展大势下的代表人物,俗话说的好:“时代造就英雄”。中国式的英雄之所以被称之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是这个时代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的人。
以2008年冯小刚的贺岁片《集结号》为例,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震撼与感动。谷子地亲眼看着战友们一个个死去却无能为力。最后,除谷子地之外46名战士全部阵亡,而集结号始终没有响起,但也始终没有一个人撤退。这样的结局对于一个连队来说,无疑是一个悲剧,而从中国伟大复兴的事业上来看,这点小小的牺牲换来的却是一个大团体的成功。
2.1.3 出身平凡,归于平淡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纵观中国荧幕英雄,大都是出身平凡,但其最根本的存在原因便是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以影片《董存瑞》为例,影片主要讲述了见习小八路董存瑞(张良)因年龄太小被赵连长(张莹)拒绝,然而却因帮一位临死的区党委书记交最后一次党费,才如愿以偿地成了八路军的一员,之后的董存瑞在经历抗日战争、内战的枪火洗礼之后,由鲁莽、冲动的孩子蜕变成为真正的革命战士。1948年5月,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已成为共产党员的董存瑞被任命为爆破队长,在执行任务的紧要关头,董存瑞为减少战友伤亡,做出震撼后人的举动,成为英雄。
2.2 美国的超人英雄
2.2.1 命运奇特,安然无恙
纵观美国的英雄主义电影,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早期的英雄主义电影大都表现出来的是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英雄的命运大都很奇特。英雄们的超凡力量更多的是来自意外与巧合,同时也赋予了他们不同于普通人的优越感,从而主导了大多数人的命运。不可否认,超级英雄们所树立的一个个榜样,使观众领会到了极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通过分析影片《美国队长》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这些。美国队长从一个验兵都不合格的瘦弱的人,华丽地变身成为美国精神的支柱,成为美国二战时期的顶梁柱。最终拯救了美国人民与水火之中,掉入南极洲的美国队长被神盾局所救。这远远不同于中国的英雄最终完成牺牲自我的精神层面上的升华,美国的英雄在拯救了世界,拯救了人民之后,最终大都能够被拯救,并且回归到现实。
2.2.2 个性多样,魅力丰富
美国电影中塑造了太多的英雄,其中称之为“三侠”的影片《超人》《蜘蛛侠》《蝙蝠侠》带给了观众无数次感官上的享受。但凡观看过上述所提到的电影的人,其实都不难发现美国的英雄主义电影所塑造出来的英雄人物所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物能力的理想化。然而,相似的剧情模式反复地出现,使观众出现了一种近乎审美疲劳的感觉,为了解决这一严重的问题,必须从影片本身进行改变,让受众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使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能够融入自己的思考。
2.2.3 能力超群,力挽狂澜
众所周知,好莱坞英雄主义电影是最能够代表美国英雄主义类型电影的,好莱坞的影片大都极力宣扬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英雄主义。导演希望以此鞭策自己的民族,勇于承担自身责任,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其实,这也是美国梦的重要部分。正是展现个体的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方式。
以“超人”(Superman)系列为例,这实在称得上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代表作了。情形需要什么,超人就会什么。长大了的超人卡尔来到大都市,成为《行星日报》的记者。平时,他是温文尔雅的普通记者,危急时刻就变成穿着紧身衣、披着斗篷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守护神超人。
3 现阶段发展趋势
3.1 贴近理想,英雄内涵逐渐丰富
近些年,随着影片受众对于影片各个方面要求的提高,导致英雄主义类型的电影,近乎单一的叙事结构,以及复杂繁多的英雄形象,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好奇心。最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英雄形象来回翻拍,剧情模式千篇一律,没有找到艺术创造和电影商业市场的一个平衡点,导致英雄主义类型电影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因此,英雄主义类型电影想要继续在电影行业中蓬勃发展,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美国英雄主义类型电影为了更好地发展,巧妙地结合英雄主义电影和科幻类型电影,科幻类型电影的特效巧妙地运用到英雄主义电影中来,使英雄形象更加理想化,画面更具有冲击力。
3.2 贴近生活,英雄价值观逐渐融合
电影自身是一门艺术,然其本身又是一种商品。要想使英雄主义类型电影得到更好地发展,导演不得不考虑两个大问题:第一,如何保持原有的观众;第二再保持原有观众的同时怎样增加更多的观众。稳定受众其实很简单,一部成功的英雄主义电影,本身就会塑造一个大的受众群,在原有的基础上,翻拍续集,无疑是稳定受众最好的方法。
摘要:电影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历史和文化,每个地区的电影都与这个区域内的历史和文化息息相关,电影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直接映射到一个地域的文化价值观方面。另外,电影还代表了这个区域的文化内涵,要想对这个区域的电影有更加充分、明确地理解,我们必须从这个区域的历史和文化入手。本文基于英雄主义视角下分析比较中美电影中英雄人物形象,也是一种对中美文化价值观的研究,不仅能够促进中美电影文化的交流,同时也能够对两国跨文化交流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个人英雄主义,集体英雄主义,英雄主义电影,人民英雄,超人英雄
参考文献
[1]瞿孝军.中国电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电影文学,2012(18).
[2]史莹娟.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J].艺术评论,2010(2).
[3]王娟.美国个人英雄主义[J].学术探,2005(1).
英雄主义 篇8
代表着启蒙、理性、正义、主体性、人本学的现代主义文化从启蒙运动诞生以后就开始遭受到不停地攻击, 尤其是到了20世纪, 外部世界的迅速变化直接导致了人们在空间感和时间感方面的错乱, 而宗教信仰的神学光辉也因遭科技的打击和理性的贬斥而彻底地黯淡了。现代主义者他们看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旧的价值体系已不能适应, 社会开始出现无序的因素时, 就希望重新建构起一套价值标准, 重新恢复世界的秩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努力, 人们不仅没有找到出路, 相反倒愈益陷入危机。后现代主义者看到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任何一种统一的价值标准都无法把握的, 于是就放弃了这种努力。他们接受了这个世界的荒诞, 以一种纯粹个性的体验, 以一种游戏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世界。他们要消解一切有意义的东西, 把这一切都看做是一种语言的游戏;他们打破一切的等级制度, 击碎拯救人性、寻找自我等现代主义理想, 把主体变成破碎的幻象;他们主张世界的多元化, 张扬无度的个性自由。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质疑并进行颠覆和解构。它是一种“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极端倾向” (王岳川, 1993) , 是“对于迄今为止的西方人文传统的一次重新构想和重新审视, 是一次重新整合和改写。 (盛宁, 1997) ”王治河在《后现代哲学研究》一书中指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产生的一股在思维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思维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在思维方式上坚持一种流浪者的思维, 一种专事摧毁的否定性思维, 坚持对划一思维和二元对立思维为特征的现代思维方式的否定, 是所有后现代哲学思潮所共同具有的特征。” (王治河, 2006)
然而, 无论后现代主义以多么革命的姿态摧毁和颠覆, 它仍然无法摆脱与其现代主义母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仍然保留了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 而且最后也面临与现代主义一样的困境。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复杂、不断处于分裂流变与不稳定之中的东西, 后现代不过在有些方面比现代主义走得更远、与传统决裂得更彻底。它同现代主义一样反对机械文明与工具理性, 排斥依赖科学、技术和理性的力量来追求人类普遍解放的理想, 关注世界的荒诞和人的异化;现代主义发展的“延续性”和“中断性”与后现代主义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继续, 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阶段, 同时也是对现代主义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修正。它是现代主义内部的一种特定危机、一种突出了分裂、短暂和混乱一面的危机, 同时又表达了对于一切治理危机的方案的怀疑态度。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哈桑在1975年发表的《类批评:对时代的七种思考》一书中指出:“现代主义的变化可以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并非突然终止后才能让后现代主义诞生, 它们目前是共存的。”新马克思主义者戴维.哈维认为, “在现代主义广泛的历史与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运动之间更多的是连续性, 而不是差别”。 (哈维, 2003)
如同现代主义的反传统性滋生了后现代主义的反叛, 后现代主义在解构颠覆的同时也丧失了建构的能力。它对于人们解放思想、摆脱束缚、激发创造性思维以及确立主观能动性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它作为专事摧毁的工具不再有意义。它自我矛盾、自我质疑、自我否定的倾向已经无法用任何认识框架去矫正了。当一切都被消解之后, 任何的价值标准和依据都变得不可能, 人们不再对传统的理性和合法性概念深信不疑, 不再相信有终极和普遍的存在, 拒绝一切中心化和总体化的元叙述———当今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危机。在经过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之后, 人类还有可能重建启蒙理性吗?后现代主义终结之后讨论最多的是文化多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反对消解一切意义, 正如它反对任何绝对的、中心的意义一样, 承认文化的相对意义和价值。它允许不同的声音互相交流、相互共存, 使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对话成为可能。但是, 由于文化相对主义只承认相对的意义和价值, 它最终也只能被相对地对待, 仍然无法达成一个终极的目标。不过, 终极目标本来就是不可能达到的, 因为如果达到了人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所以, 人们总是不断地寻找和超越, 不停地解构和建构, 这便构成了人类无限的认识过程。
摘要:后现代主义究竟是什么, 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风格, 还是一种新文化现象或思想运动?它是现代主义演变到后期的形态, 是现代主义的通俗化, 还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更重要的是, 在解构一切、消解一切过后它又建构了什么呢?它将终结何处?本文讨论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演变、内涵及特征, 以及它的困境和出路。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和价值危机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2]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三联书店, 1997.
[3]王治河.后现代哲学研究.增补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认识英雄学习英雄 篇9
英雄辈出, 是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和崇尚英雄的民族。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 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 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他们群星璀璨、皓若天空。他们用青春、智慧、汗水、生命与热血, 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时代凯歌。他们的事迹丰富了爱国主义的内涵、提升了民族的境界、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历史的记忆, 英雄的故事, 昭示着中国未来美好发展方向, 引导人们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经过30多年改革发展, 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而根本的变化。英雄人物层出不穷, 思想道德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从20世纪80年代的张华, 到长江大学舍己救人的大学生英雄群体, 从最美丽的勇敢地从车轮底下救出学生的老师张丽, 再到无数感动中国系列人物……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 闪烁着社会主义的道德光辉, 具有引领人们崇德尚义、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同时, 随着社会的转型、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当代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娱乐化、消费化、商业化、功利化的趋势和特点。加上受西方社会思潮, 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社会对英雄人物的看法不一。有的漠视英雄, 不愿去承认、不敢去赞誉, 对学习宣传英雄消极懈怠;有的质疑英雄, 怀疑英雄事迹的真实性, 怀疑人们做好事的目的和动机;甚至还出现了抹黑英雄、诋毁英雄、丑化英雄等现象。上述现象虽不是主流, 但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 动摇了人们对“好人有好报”的观念, 以至于出现了老人摔倒扶不扶, 遇到穷人帮不帮等本不该是问题的问题……
“人民有信仰, 民族有希望, 国家有力量。”早在改革开放之初, 邓小平同志就谆谆告诫:“随着经济的发展, 如果不注意精神文明建设, 就有很大危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犀利地指出,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 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 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社会不缺少“两耳不闻天下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霸”, 也不缺少“高智商”“会来事”“趋利避害”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缺少的是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敢于担当、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因此, 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孟瑞鹏活动意义更是重大。
“做一个有意义的人, 一个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这是孟瑞鹏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人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 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这是孟瑞鹏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09年, 还是一个高中生的孟瑞鹏在日记中写道:“一辈子就是一天又一天摞起来的。如果我们能把每一天过好……每天都坚持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那么这一生, 就过好了。” (《孟瑞鹏日记选》第7页) 2013年他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第二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卷考试的答题中写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标准, 故而每个人实际追求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有的人为了名, 有的人为了钱, 有的人为了权, 还有的人什么也不想要, 甘愿碌碌终生,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做一个有意义的人, 一个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 (《孟瑞鹏日记选》第3页) 2015年2月26日, 在清丰县韩村乡孟焦夫村莲花池, 为了救一个落水的孩子, 他纵身一跃, 用年仅23岁的生命将他的诺言变作了永恒。
“理想与良心一样也不能丢”, 这是孟瑞鹏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孟瑞鹏的不懈追求和崇高理想。“我是沐浴在党的阳光, 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2007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那时候我就暗暗告诫自己:我一定要继续努力, 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孟瑞鹏日记选》第38~39页) “有人认为, 参加共产党是在身上镀一层金, 我觉得共产党员应该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但不能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要做一名忠实的勤务员, 永远不谋私利。” (《孟瑞鹏日记选》第43页) 针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公现象, 2013年9月他在《写给三年后的自己》的一封信中, 是这样讲的:“我们还很年轻, 在今后的人生中, 我们会遇到很多人, 历经很多事, 会得到很多, 也会失去很多, 但无论如何, 有两样东西, 你绝对不能丢, 一样是理想, 另一样是良心。” (《孟瑞鹏日记选》第16页)
理想远大、勇于担当、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这是孟瑞鹏精神的核心。作为一名大学生, 他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多关心他人和社会。2014年4月, 他在写给党组织的思想汇报中这样说:“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 应该具有放眼国际、关注全球的意识……个人认为, 郁闷和无聊等词语使用频繁的原因之一便是思想太局限、太狭隘了。” (《孟瑞鹏日记选》第4页) 作为家中的一名独子, 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明白我的责任, 作为家里的独子, 我的肩头有太多的责任, 我不想让劳累一生的父母没有一个天伦般的晚年。作为一个有梦想的人, 我不允许自己的梦想成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会把所有的责任全部扛起来!” (《孟瑞鹏日记选》第8页) 作为一名班长, 他是这样认为的:“作为一名大学生, 我一直担任班长这个职务, 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班级氛围, 我也花过很多心思去构想……或许这样的大学生活没有其他人安逸, 但是它却能让我在工作的同时, 接触到更多的人, 观察到更多的事, 可以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所以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这份工作。” (《孟瑞鹏日记选》第5-6页)
诚实守信、互助友爱、见义勇为, 这是孟瑞鹏的优秀品格和显著特征。作为一名“90后”青年人, 孟瑞鹏主张做人要有原则和底线。他在自己的日记首页写道:“做人原则:一是诚实、守信;二是真、善、美;三是辨别是非。” (《孟瑞鹏日记选》第1页) 他认为:“底线是做人的基石, 是处世的最起码准则, 也是人们安身立命, 维护自尊的法宝。” (《孟瑞鹏日记选》第4页) “一个人可以没有金钱, 没有地位, 没有名利, 但是绝不可以没有品德、修养和情操。”“帮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帮助别人。” (《孟瑞鹏日记选》第9页) 因此, 在关于“老人倒了, 扶不扶”“遇到穷人帮不帮”“遇到危险上不上”等社会问题时, 他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必须扶!必须帮!必须上!正由于此, 有人觉得他太傻、太憨。但他的回答, 却荡气回肠, 令人回味。“不是任何情况都允许你暂时逃避和停止, 面对紧急情况, 必须立即武装, 立即反应, 主动出击!” (《孟瑞鹏日记选》第3页)
英雄主义 篇10
关键词:《逃离德黑兰》,另类,美式个人英雄主义,自导自演
由本·阿弗莱克自导自演并荣获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逃离德黑兰》讲述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 伊朗发生政治危机, 托尼受美国政府委托, 在加拿大等国的支持下, 帮助六名美国外交情报人员成功逃离伊朗的故事。在影片《逃离德黑兰》中, 对于片中主人公托尼, 营救只是个任务, 他可以选择放弃, 但考虑到当时国际形势以及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明知一旦任务失败, 自己和“人质”一样不能免于被处死, 也义无反顾地选择接受任务, 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态前往伊朗去拯救六名受困美国“人质”, 彰显另类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
一导演另类自导自演的表现
本片第一个另类在于本·阿弗莱克不仅作为本片的导演, 而且也是本片的主演。其实自导自演的电影有很多, 但很明显, 本片是一部成功的自导自演作品。自导自演的优势在于不像一般类影片, 导演和演员之间总或多或少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演员有时不能理解导演和编剧在某个情节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效果, 总会对电影整体表达产生影响。而阿弗莱克作为本片的导演和主要演员, 可以使达到思想和行动的高度契合。此外, 阿弗莱克虽然在大学期间只读了一个学期就辍学了, 可他主攻的是中东研究专业, 这也为他在多年以后拍摄这部作品奠定了不少的基础。从这两个角度出发, 一是阿弗莱克自己对中东曾经的研究经历, 对剧本的改编更能符合电影艺术性的需要;二是自导自演的优势在于对人物的细节刻画更为生动、准确, 将人物形象表达地更加淋漓尽致。身为导演和主演, 阿弗莱克自己对影片有着准确的理解, 结合个人演绎, 让托尼的言行推动着剧情一步步的进展, 尤其是在镜头下托尼孤身一人的时候, 他的每一个神情总是与影片的剧情契合得恰到好处, 让观众仿若身临其境, 心情随着托尼的情绪变化。
二从细节打造“另类”的个人英雄主义
在本片中, 大量的细节描写从多方面完整地阐述了托尼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 如托尼的儿子总共只有几次出演, 第一次是在托尼对营救一筹莫展的时候给儿子一个电话, 而儿子却给了托尼的营救方案带来了灵感, 这是影片在前期的一个重要剧情;第二次是托尼在营救行动出发前, 他在机场给儿子写了一封生日祝贺信, 那时托尼深知营救行动的严肃性, 因为一旦行动失败, 自己的性命也将不保, 随时准备自我牺牲的托尼通过信件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儿子深深的父爱, 展现自己作为父亲温情的一面;在影片的最后, 托尼得到了美国秘密情报人员的最高荣誉, 回到了家里, 他深情地拥抱了自己的妻子, 向她表达自己因为工作疏忽家人而深表歉意, 晚上紧紧搂着自己的儿子哄他入睡。其中, 关于儿子的情节虽然在本片占据了较少的篇幅, 但对本片人物形象的丰满至关重要。在家庭与国家之间, 托尼无法做到平衡只能二选一, 最终托尼选择将父爱深藏于心, 踏上飞机, 去完成自己的使命。纠结、煎熬, 这些不可抗拒之现实因素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拯救国家利益的英雄背后承担的辛酸与痛苦。
三另类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表达
提到美国电影, 第一反应是个人英雄主义, 电影《美国队长2》生动体现了一个“超人”拯救了美国 (此类电影总是把美国看作是世界的核心, 拯救了美国就等于拯救了全世界) 。同样是美式个人英雄主义, 《逃离德黑兰》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合作、信任、责任三点的相互融合是本片对托尼人物形象的支撑:加拿大领事馆大使对被困人员的收留、加美政府间的合作、援救人员与被困人员之间的信任、托尼对身负责任的担当, 这些因素缺一不可。说它另类是因为一样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 却不一样的表现形式。本片的主人公托尼是一名美国的逃脱专家, 在他了解此次行动任务之前, 根本没想到现实因素和客观条件是如此棘手, 因为一旦失败, 不仅人质会丧命, 并且很可能引发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国家矛盾, 所以此事也事关两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外交关系, 在认识到任务的严肃性后, 托尼在救援研讨会上反驳了其他人的解决意见, 但自己也拿不出稳妥的解决方案。最后, 托尼在和儿子的一次通话中找到了“灵感”, 萌发了利用伪装电影摄制组的方法。在行动中, 肩负使命的托尼得到了除了政府以外的很多支持, 大家齐心协力, 最终成功脱险。
托尼这种怀揣自我牺牲的精神不外乎亦是美国电影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现, 但不同于一般大众认知的故事剧情和人物形象。本片由真实故事改编, 细致入微地表达了托尼作为一名国家秘密情报人员另类个人英雄主义的情怀, 竭尽全力维护国家利益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齐瑾.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J].安顺学院学报, 2009 (1)
《平凡的世界》英雄主义的回声 篇11
放眼整个20世纪80年代,如果说哪部作品能用近似于写实的方式刻画出那个时代拐点中艰苦的人生抉择,那么只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在当时各种先锋流派的映衬之下,《平凡的世界》在相当程度上被批评界和城市中人忽视,却有着数以亿计的受众。而路遥的英年早逝又给每一位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当初郁达夫曾经说过,作为作家最好的结局有两种:“一种是像高尔基一样,活到了六七十岁,而能写许多有声有色的回忆文的老寿星,其他的一种是如叶赛宁一样的光芒还没有吐尽的天才夭折者。前者可以写许多文学史上所不载的文坛起伏的经历,他个人就是一部纵的文学史:后者则可以要求每个同时代的文人都写一篇吊他哀他或评他骂他的文字,而成一部横的放大的文苑传。”很不幸,路遥属于后者,当然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幸运,路遥成功地避开了更加喧嚣与直白的90后世界。
曾经担任过习近平下乡所在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路遥,虽然将其作品命名为《平凡的世界》,然而从骨子看,他却是一个充满英雄主义情怀的作家,孙氏兄弟所选择的道路,正是那一代年轻人(生于20世纪50年代,成长于“文革”中后期)的典范。作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他从直觉中判断出这个世界开始进入平凡年代,那些充满英雄情怀的生活方式注定要与现实告别,但在内心深处他却不愿意放弃心中的英雄梦想,于是《平凡的世界》中就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出孙少安、孙少平这样不甘于平凡命运的英雄形象。
毛卫宁执导,王雷、佟丽娅、袁弘、李小萌等主演的电视剧版《平凡的世界》,是对路遥这一现实主义巨著的重新演绎,尽管这段历史正随着当事人的老去而逐渐步入暮年,但回顾历史本身并不仅意味着娱乐,它还是对我们民族最近历程的一次近距离审视。或许,也只有风云过后的当下才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当初一代人的努力与心灵伤痛,也才能真正体会到当下的平凡世界并不像表面上看来的那样无味,它其实是一种更为自由的生态状态。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然而有时候英雄并不是一种个人的选择,它只是命运的推动。孙少安(王雷饰)并不想成为他后来的样子,如果能选择或许他更喜欢与田润叶(佟丽娅饰)平淡地走到最后。然而,时代没有给他机会,他必须在长子与责任、哥哥与义务之间艰难地走下去。这是一个贫瘠的时代,身在农村的个体几乎没有更多的选项;然而这也是一个丰富的时代,丰富到只要有想法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当下那些被称为暴发户的人们当初或许与孙少安一样两手空空。只是,有的人选择了财富,就成了当下的富一代们;有的人选择了理想,就成了《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在贫瘠的黄土地上,面对宗族势力、故旧乡谊、他山之石的多重砥砺下,他终究站得住、立得定。自我牺牲是那一代乡村精英的主动选择,在当今幸存的20世纪80年代集体记忆中尤其明显。
如果说,孙少安承担的是上一代人的理念,那么孙少平(袁弘饰)则是新一代人的开始。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被固定到黄土地上,而且这30多年的历史中所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让更多的人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看到外面更加广阔的天空。孙少平是个人主义的英雄,他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一条新的路程。在当下的中国,几乎每座城市里三分之二的人都是当初从农村走出来的孙少平。英雄并不只是荧屏上的主角,转过身,其实你也是这个世界的英雄,也是这个世界的主角。
《平凡的世界》里的女性,是现代社会的传统人,身姿如何曼妙,心境都是奉献,向爱着的男人、仁义的他者以及無法选择的父兄儿女献身,或明或暗的她们终究活成了男人的附属。
《平凡的世界》里清晰地记录了70年代中期以来一代人(两会上有着无数代表,他们当然是成功的那部分人士)的奋斗与尴尬,它是英雄主义在这个时代的最后回声,也是路遥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或许,我们永远也无法再体会到那种被命运束缚着的痛苦,但在一个更加平淡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那种与命运搏斗的英雄主义情怀。
英雄主义 篇12
关键词:美国文化,中国文化,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霍夫斯泰德在1980年提出了文化维度这个概念, 用于跨文化研究。其中, 他对世界上53个国家 (地区) 的个体主义指数进行了测评和排序 (Hofstede, 2010:83) 。美国排名第一, 是个人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虽然其中没有包括中国大陆, 但是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指数和排序可以推断, 中国的集体主义程度远高于美国, 中国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文化。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霍夫斯泰德对个人主义的界定是“人与人之间松散联系的社会;人们只照顾自己及其核心家庭。相反, 集体主义指的是这样的社会:人们从出生起就融入到强大而紧密的内群体当中, 这个群体为人们提供终身的保护以换取人们对于该群体的绝对忠诚”。
二、阿甘与郭靖的对比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描述了先天智力低下的南方小镇男孩阿甘自强不息, 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 获得成功的励志故事。阿甘的人生经历是美国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的经历, 他的成功是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成功。而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描述了一个不太聪明的男孩郭靖背负国仇家恨, 努力奋斗, 最终成为一代大侠和民族英雄的武侠故事。郭靖的经历是传统中国社会中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经历, 反映了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一) 阿甘与郭靖的相同之处
阿甘和郭靖在个人条件和家庭背景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都资质平庸。阿甘先天弱智, 智商只有75, 他一路上到大学靠的不是头脑, 而是打橄榄球的能力。郭靖被描述为:“有点儿呆头呆脑, 直到四岁时才会说话”, 他智力平平, 缺乏悟性, 学习武功时常常被批评为笨蛋, 他高强的武功来自于坚韧的毅力。他们都来自单亲家庭, 由寡母抚养长大, 因此童年时代经历过一些磨难。他们的母亲都很坚强, 在逆境中教给他们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他们都从社会较低阶层一路奋斗向上, 得到了受到大家承认的成功。
(二) 阿甘与郭靖的不同之处
但是, 两个相似的成功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因此必然有一些文化所导致的差异。通过分析这些差异, 我们可以发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人的影响。
1.追求成功的动机
阿甘对于出人头地、获得成功并无多大的渴望, 他从未立志要超越他人, 升官发财。他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妈妈说, 要将上帝给你的恩赐发挥到极限。”这句话表达的理念是, 成功就是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限。也就是说,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 成功不是战胜他人, 而是实现自我价值。阿甘获得的成功, 从橄榄球明星到战争英雄到成功企业家到丈夫和父亲, 都不是他直接追求的目标, 而是实现自我价值过程的副产品。
郭靖的母亲和师父江南七怪一直勉励他要学好武功, 为父报仇, 这也就成了他最初设定的人生目标, 为父报仇, 不堕父辈之名, 不让母亲和师父失望, 这些动机激励着郭靖不顾自身较差的资质, 不断努力。这些动机中基本没有个人动机, 在集体主义社会中, “为了他人”被视为美德。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个人接受团体目标, 个人对团体负有责任, 个人价值体现在为他人服务上。
2.获得成功的途径
个人主义社会组织结构较为松散, 每个人依靠个人努力来获得成功。在阿甘的成功过程中, 他没有得到他人的帮助, 而是依靠自己的美德、努力、和运气一步步走向成功。他的母亲给他的帮助很少, 主要是精神支持。他的朋友们, 巴布和丹恩, 在他的成功中贡献微乎其微, 更多的是被他帮助。个人奋斗是个人主义的重要标志, “自助者天助”这一谚语就是最好的写照。
集体主义社会更强调团体内成员的照顾, 认为成功需要有贵人相助, 与贵人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推力。在郭靖的人生中, 他与许多各领域顶尖人物有着亲密的关系, 例如成吉思汗、洪七公、黄药师等人, 这些人对他的欣赏和指导帮助在他的成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 没有这些人的帮助, 就不会有郭靖的成功, 他只会永远处于社会底层, 江湖底层。
3.对成功的理解
阿甘的成功是美国梦式的成功, 得到荣誉和社会的承认, 获得巨大的财富, 拥有幸福的家庭。虽然珍妮去世了, 但阿甘还有他们的孩子和爱。这些成功的主要受益者是阿甘, 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他得到了财富和爱, 他的生活美满。个人至高无上的各种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满足就是个人主义对成功的理解。
而郭靖的成功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成功, 他成功跻身武林顶层, 娶到了美貌娇妻, 与其他成功人士建立了关系网, 但这些并不重要。抵御外侮, 为国牺牲, 实现金庸先生所说的“侠之大者, 为国为民”才是他最终极的中国式成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传统价值观中, 为团体为国家奉献才是真正的成功, 而这正是集体主义对成功的理解。
三、结语
从以上看来, 虽然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同样渴望成功, 仰望英雄, 但是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的差异会造就不同的英雄, 认识到并且理解这些差异,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Groom, Winston.Forrest Gump[M].New York:Washington Square Press, 2002.
[3]金庸.射雕英雄传[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
[4]杨帆.中西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差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9) .
【英雄主义】推荐阅读:
英雄主义回归07-07
存在主义英雄06-28
革命英雄主义12-06
存在主义式英雄09-15
英雄主义的形成渊源05-13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11-07
英雄重英雄09-22
小英雄雨来观后感作文:小英雄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