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双季稻区

2024-10-19

南方双季稻区(共6篇)

南方双季稻区 篇1

自7月初以来, 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南方双季稻产区相继进入早稻收获、晚稻栽插大忙季节。农机化主管部门发挥农机装备优势, 共投入18.3万台联合收割机、3.2万台插秧机开展机收和机插作业, 迅速掀起水稻“双抢”作业高潮。截至7月19日, 全国早稻机收面积达到3435万亩, 机收水平超过70%;已完成晚稻机械插秧面积246万亩。

为抓好水稻“双抢”这场农机化生产的重头戏, 南方水稻双季稻产区农机化管理部门提前部署安排, 认真落实机械检修、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措施, 及早发布水稻机收作业市场信息。目前, 南方各省已组建水稻跨区机收服务队2517个, 成立水稻跨区机收接待服务站357个, 培训农机手和修理工9.1万人, 为参加水稻跨区机收和机插的机具和驾驶操作人员提供技术和后勤保障服务。

湖南省农机部门针对汛期特点, 全力组织农业机械投入排涝除渍、抢收抢种, 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截至目前, 湖南已累计投入排涝除渍机具83万台, 完成排涝面积247万亩;投入水稻联合收割机7.7万台, 收获早稻1722万亩;投入插秧机超过1万台, 完成晚稻机插近130万亩。广西自治区农机部门在“双抢”大忙季节, 组织农机维修服务队深入乡村开展农机具检修, 共帮助机手检修机具8.5万台套, 确保机具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抢收抢种作业, 目前已完成早稻机收164万亩, 晚稻机插23.4万亩。湖北省已完成早稻机收70万亩, 机收比例达81.4%。目前双季稻地区农机化主管部门在抓好水稻机收的同时, 重点抓好晚稻机插秧任务的落实, 加大机插技术推广力度, 组织签订作业合同, 督促新购插秧机尽快到户, 进一步扩大晚稻的机插面积。

南方双季稻区 篇2

1.1 试验地点

吉水县纬度26.95°白沙镇白沙村廖家村小组,面积1600.8m2。

1.2 试验品种:共22个品种参试

1.2.1 粳稻

杂交晚粳(甬优538、甬优1538、甬优1540、甬优2640,甬优4550、甬优4953、甬优5540、甬优5549、春优84、春优284、花优14)。

常规粳稻(小叶迟熟、粳W328、粳WJ80、粳WJ89、长江17长江25、长江1419、秧池高大、甬秀1)。

1.2.2 籼稻超级晚籼(深两优5814、欣荣优华占)

1.3 田间设计

小区长7m宽3.5m,计24.5m2,横30行,竖22行,667m2/17983蔸,2次重复。共44个小区。

1.4 试验实施

1.4.1 播种期

6月29号,移栽期7月17号,秧龄19d。

1.4.2 手栽基本苗

杂交籼稻每蔸2根苗,3.6万苗/667m2,杂交粳稻每蔸3苗,5.4万苗/667m2,常规粳稻每蔸4根苗,7.2万苗/667m2。竖行22行横30行每小区660蔸,合1.8万蔸/667m2。

1.4.3 实际用肥量

纯氮15.54kg/667m2。基蘖穗肥运筹比例4:3:3,基肥随耕耙田撒施45%复合肥42kg/667m2;蘖肥抛栽后8d结合除草撒施尿素9.0kg/667m2;穗肥:栽后25d结合晒田施48%复合肥20kg/667m2。钾肥未施,以复合肥代替,氮磷钾为1:0.73:0.73。

1.4.4 定量灌溉

浅水移栽,寸水活蔸,浅水灌溉,薄露烤田相结合。但因今年雨水太多,晒田效果不好。

1.4.5 病虫草害防治

封闭除草:移栽后8d,7月24号结合施头道每667m2用(含量2%苄嘧磺隆、45%丁草胺)苄丁抛秧封闭除草剂进行栽后除草。

病虫害防治:

第1次7月24号用干瞪眼3包、稻津3包、福赛3包、氰戊·辛硫磷1瓶,加表水45kg喷施,预防螟虫、叶稻瘟、纹枯病。

第2次8月20号用干瞪眼3包、稻津3包、福赛3包、飞虱灵6包加水45kg喷施,预防预防卷叶虫、叶稻瘟、纹枯病,蜒虫。

第3次9月3号用卷卷清2瓶、敌瘟灵1瓶、噻蚨酰胺6包、吡蚜酮6包加水45kg喷施预防卷叶虫、穗颈瘟、蜒虫、稻曲病。

2 理论与实际测产结果

见表1。

3 小结

3.1 生产力结果

杂交粳稻组排CK前4位品种依次是:甬优4550、甬优4953、甬优5540、甬优538、甬优1540,其中并列第2的是甬优4953、甬优5540。这5个品种的单产水平依次比CK高51.9、30.9、20.7㎏。紧随CK后2位品种依次是甬优2640、甬优1538产量只相差10㎏。

常规粳稻组与CK没有可比性。在常规组中超过500kg只有粳W328、粳WJ89 2个品种,接近500kg是粳WJ80、秧池高大、甬秀1 3个品种。

3.2 光温水结果

连续6a生产力播种期均在6月30日—7月9日之间生产力安全。适当迟播也能安全出穗。进一步表明粳稻耐迟播特性,又为创新双季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3.3 稻曲病防控

品种抗性是基础,气候是诱因,肥水是关键。生产实践表明:相同栽培水平相对于今年参试的11个杂交粳稻品种而言,其中甬优4953、甬优5540、甬优5549 3个品种稻曲病极轻,几乎没有;与去年气候条件相比,今年受秋季连绵低温阴雨灾害天气影响,去年病情较轻的品种或及轻的品种病情比去年重;同一丘相同的施肥栽培管理,只因高处肥料集中流向低处,高处植株表现青秀无病,而低处植株表现贪青病情严重。

3.4 常粳生产适表现

通过6a生产力实践证明,历年的参试常规粳稻品种中没有发现1个品种超过籼稻杂交优势。

4 结论

发展粳稻生产,当地的气象、生产工具及其他生产条件基本具备。

双季晚粳适宜播种期:应以6月中下旬为宜。种价高,种价生产成本远高于优质籼稻。优质优价的优势不明显,略低或与国家常规杂交稻保护价持平。缺乏稳定市场收购保障,表现粳稻卖难。稻曲病关难掌控,己成粳稻推广障碍。

摘要:为探索南方双季晚粳稻高产替力及适应性,筛选适应当地生产资源栽培的晚粳稻高产优质品种积累了大量宝贵数据,为“籼改粳”生产发展提供了不少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2015年项目单位进一步增加了参试品种数量,由去年的14个增加到20个。其中常粳组9个、杂粳组11个、超级籼稻CK组2个。

南方双季稻区 篇3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 农机装备总动力不断提高, 燃油的消耗量也不断加大。我国农业生产耗油普遍偏高, 国内柴油机耗油量比国外平均高出30%左右。2008年, 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45.85%, 而农业生产燃油消耗达到3401.23万t, 其中农田作业消耗1034.04万t, 而在农田作业中用于耕整地作业的油耗又占了大部分。南方双季稻区是我国重要产粮区, 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40%左右。由于南方稻区丘陵山区居多, 地块小而分散, 田间地头转弯较多, 机具作业效率低, 已成为高油耗粮食产区之一。研究南方双季稻区耕整地机械的油耗状况, 并对其进行机具配备优化, 对减少我国燃油消耗、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发展节能型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南方双季稻区自然条件及种植制度

(一) 地形及土壤状况

南方双季稻区是指以双季稻为主要粮食作物的省区, 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和海南6个省 (区) , 又细分成长江流域和华南双季稻区。水稻面积占了各省区粮食作物总面积的65%以上, 其中早晚稻面积占了水稻总面积的75%以上, 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

双季稻区的地形一般以山地、丘陵为主, 平原盆地交错分布。由于地形地貌限制和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 每家每户耕地面积一般都比较小, 而且还不集中。土壤类型一般以红壤、黄壤及由各类自然土壤水耕熟化而成的水稻土为主, 这类土壤一般粘性较大、易板结、较贫瘠, 耕整地环节功率消耗较大。

以广西为例, 广西陆地面积为23.75万k m2, 耕地约有421.42万hm2, 人均0.084hm2, 而用于种植双季稻的水田只有154.03万hm2 (保水田为108.47万hm2) , 广西耕地的地区性分布差异较大, 70%耕地分布在桂东、桂东南的平原、山地及丘陵区中, 并以水田为主;而桂西及桂西北山区, 尤其是岩溶山区, 耕地则零星分布于山间谷中, 且多以旱地为主。

(二) 种植制度

双季稻加冬种是南方双季稻区最主要的种植方法。种植品种籼稻占多数, 早稻品种多是籼稻, 中稻多为籼型杂交稻, 连作晚稻以粳稻为主。稻田复种轮作方式多样, 有以双季稻与冬作物夏种的一年三熟制, 有休闲田种植双季稻。

三、耕整地机械化作业模式

水田耕整地机械化作业是指使用水田耕整机、微耕机、机耕船作业, 或采取与各类拖拉机等动力机械配套的旋耕机、水田驱动耙、铧式犁等作业机械来完成插秧前的耕、耙、耖 (平地) 等工序。南方双季稻区耕整地环节一般都是放水泡田1~2天, 让地表残茬和表层土壤处于松软状态, 再使用耕整地机械进行作业。一般水田耕整地机械化作业模式有下列几种:

(一) 20马力以下 (含8、10、12、15、18、20马力的不同系列) 手扶拖拉机带水田犁、水田耙、旋耕机 (滚田轮) 的乘座式作业模式;

(二) 25~40马力拖拉机带水田犁、水田耙、旋耕机作业模式;

(三) 40~70马力拖拉机带旋耕机作业模式;

(四) 使用耕整机配犁、耙、耖作业 (步耕操作) ;

(五) 使用微耕机、水田耕整机直接旋耕作业 (步耕操作) 。

四、耕整地机械及油耗情况分析

(一) 双季稻区在耕整地环节油耗状况

从双季稻区耕整地与收获环节分析油耗的状况, 耕作机械耗柴油量占各省 (区) 的实际耗柴油的比重是非常高的, 福建为55.5%, 江西为44.3%, 湖南为45.2%, 广东为63.2%, 广西为73.3%, 海南为71.0%, 如表1所示。减少耕整作业环节的油耗, 对于减少整个水稻生产机械化中的油耗意义重大。

数据来源: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2008.

(二) 典型耕整地机械及其油耗状况

耕整机械化技术在水稻生产机械化中运用得最早也是使用得最广泛的技术, 目前在南方双季稻区, 由于各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各个地区都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各具特点的水稻种植耕作制度及水田耕整机械化技术。就机械化技术而言, 水田耕整机械化技术可分为机械化耕地技术和机械化整地技术。前者通过机械手段让土层翻转, 将表层土壤连同地表杂草、残茬、虫卵、草籽、绿肥等一起埋到下层, 起到松碎土壤、改良土壤结构、消灭杂草和病虫害、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常用的机具有:铧式犁、圆盘犁、耕耙犁等以犁为代表的耕地机械。后者是对耕地土壤作进一步的加工, 使表层土壤细碎疏松, 地表平整, 为秧苗移栽作准备。常用的机具有圆盘耙、钉具耙、水田驱动耙等。以上两种机械化技术常常又通过某种作业方式、作业机具实现复合而获得统一。

事实上, 由于水田土壤含水率高, 土壤抗剪抗压强度低, 切土部件与土壤之间存在润滑水膜, 而水稻生长需要的耕作层深度不超过20cm, 所以使用拖拉机 (含手扶拖拉机) 配套旋耕机 (刀) 、微耕机、耕作机配套旋耕机 (刀) 、滚田轮进行旋耕作业即可完成在水田中的水旋、埋茬、起浆、平整4项作业。

从广西农机鉴定站对南方双季稻区耕整地机械的试验数据表2中可看出, 使用21、31、41耕整机带犁耙作业油耗为20.31~23.8L/hm 2, 而微耕机一般为15.0~18.5L/hm2, 手扶拖拉机配旋耕机为12.4~15.5L/hm2, 中拖配旋耕机12.0~15.6L/hm2, 如果用中拖配旋耕机方式、手扶拖拉机配旋耕机方式、微耕机方式代替21、31、41耕整机带犁耙作业方式, 大约分别可以节油8.25L/hm2、8.1L/hm2、5.3L/hm2。原因就在于21、31、41耕整机带犁、耙作业是多工序作业, 而其它方式则是通过旋耕作业即可完成在水田中的水旋、埋茬、起浆、平整4项作业, 所以省油。

广西、湖南等6省 (区) 的耕整机数量达132.63万台, 占耕作机械 (带动力) 总数244.87万台的54.2%。配套犁耙数量总量达222.36万台, 表明使用耕整机进行犁、耙作业进行耕整地的作业模式还是有相当大的比例的。上述试验数据表明, 用微耕机、手扶拖拉机配旋耕机、中拖配旋耕机方式替耕整机配犁耙作业, 能达到较好的省油效果 (必须用犁耕的除外) , 是一项值得在南方稻区推广的机械化耕整模式。

五、机具选择原则及配置优化

(一) 机具选择原则

1.效益原则。效益主要包括机具给投资主体和接受机械化作业服务的用户所带来的效益两方面, 其中接受机械化服务的用户效益最为重要。用得起, 有效益, 是农户接受和采用机械化作业的基本原则。具体掌握标准是机械化服务的价格要低于使用农业劳动力的价格。

2.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地形、地块等自然条件及种植制度、品种体系、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来选择经济适用的机具和机械化技术。

3.比较原则。包括比较所选用农业机械的结构和参数, 分析性能好与差、是否有推广证、产品生产企业的年生产数量是否达到一定的规模、生产实践中用得较好、质量调查中可靠性强的机型。

4.市场需求原则。在选用机械化模式时, 要预测本地区和跨区作业地区农户对机械化机耕需求量 (作业面积) 以及摸清本地区和跨区作业地区现有机具的情况, 减少盲目性, 提高投资效益。

(二) 机具配置方案

综上所述, 选择耕整地机械应综合考虑水田泥脚深度、田块大小形状, 土壤性能、土壤比阻、作业总量、使用者购买能力等因素, 选择经济适用的机械化技术装备。一般情况下25~40马力中拖及配套作业机具适用于田块2亩以上, 泥脚深度小于25cm的连片种植地区;使用10马力以上手扶拖拉机适用于田块在1亩以上, 泥脚深度小于20cm的平原、丘陵山区作业;小型耕整机、微耕机等适合于1亩左右, 泥脚深度小于20cm的丘陵山地区作业;机耕船适用于泥脚深度大于30cm, 田块大于2亩以上的平原、滨湖地区作业。

南方双季稻区 篇4

1 我国谷物联合收割机的基本现状

我国发展的谷物联合收割机, 主要有这么几种类型:按照割台的型式分, 有立式割台与卧室割台, 立式割台一般用于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卧式割台应用于全喂入型的联合收割机。按照行走方式有背负式与自走式, 背负式一般依附于拖拉机作底盘, 为轮式驱动方式。而自走式则是机器与行走机构形成不可分的一体, 常以履带行走装置方式, 少量机型也采用轮式。各种型式的谷物联合收割机, 无论从发展速度、性能与可靠性的提高方面比八十年代有了显著的进步, 部分机型正日趋成熟。但是,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在设计、工艺、作业性能、操作、舒适性乃至产品的可靠性方面有着较大的差距。

1.1 可靠性差

根据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 当前谷物联合收割机产品的主要配套件和传动件发生的质量事故较多, 如发动机功率不足, 在水田作业时尤为突出, 高温季节无法连续作业, 还有的液压件、机架、履带、刀杆、刀片、轴承等件出现故障的频率也很高, 严重影响机具的正常作业。

1.2 水田适应性差

由于收割机的复杂性, 因而一般质量较大, 给水田的通过性带来很大困难, 如背负式的谷物联合收割机, 即使下田, 田块也被压一条条深沟, 严重影响了其他机具的作业。目前, 在一些水稻产区应用较多的履带驱动型收割机, 与轮式机比较, 水田的通过性要好一些, 但只能在一小部分浅泥脚田中作业, 超过泥脚深度18cm以上就无法行进, 特别是湖区与部分丘陵区更加难以工作。由此可见, 现有的履带式联合收割机, 也无法解决深泥脚田的水田通过性问题。

为提高联合收割机的总体水平, 国内不少农机推广部门从八十年代起就引进了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机型, 这些产品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收获性能好, 操作方便舒适, 但价格昂贵, 农民无法购买。实践证明, 购买先进的进口机子进入我国收获市场, 根本就无法收回成本, 如日本的洋马、久保田, 这些好的机子, 与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水平和购买力暂时有些差距。九十年代后, 国内一些企业与外商共同开发了类似产品, 但由于结构质量重, 离地间隙小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田通过性的问题。

2 双季稻产区小型联合收割机的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我国南方在收割早稻时正值雨季, 一般水田难以晒干, 有的地区由于灌溉条件差而必须在早稻田中留水, 这样, 在收获早稻时必须带水作业, 因而需要有一种性能稳定可靠, 水田通过好的机型。根据市场调查以及对现有小型水稻联合收割的考察, 认为我国的双季稻产区的联合收割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发展。

2.1 机器必须轻型化

由前所述, 履带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由于接地压强小而能在部分浅泥脚田中作业。由于自身的质量重, 离地间隙又小, 因而无法满足水田型水稻联合收割机的要求。要解决水稻联合收割机能在80%以上的双季稻产区作业, 就必须要离地间隙高, 驱动机构压强小的新产品。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以及有关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前提下, 轻化机型应具备以下特点:

2.1.1 质量轻化程度高。

按配备的功率计算, 整机质量应控制在500kg/kw以内。按平均接地压力计算, 在保证地隙25cm以上的条件下, 应小于20kPa。

2.1.2 要机型小巧, 一般应以小型为主。

按照我国南方地形地貌的特征来考证, 丘陵地带种植双季稻面积约为总面积的70%以上, 在这一地域中, 田块的大小、形状不一, 远不如湖区田块的方正宽大, 因此, 适用的收割机就是小巧灵活的自走型联合收割机。综合调查材料研究表明, 轻化机型的功率配备应在8.8~11.8kW之间为宜, 割幅1~1.2m左右, 广义地讲, 在正常作业条件下, 大田块中的作业收获量在2~3.5亩/h之间, 小田块中作业收获量在1~1.5亩/h之间。以上述条件所设计的机型, 即可保证收获质量, 也有较好的水田通过性。

2.2 要有较大的功率储备系数

适应水田联合作业的收割机, 就其特殊性而言, 作业条件主要体现在泥脚的深浅不一, 土壤的粘性程度不一, 加上茎杆含水率的不一。因此, 在设计时必须考虑有足够的功率储备系数, 以防突变负荷影响收割效果, 甚至引发各类故障。

2.3 要有较高的可靠性

收割机可靠性的高与否, 是关系到机型成败的关键。由于水田型收割机作业时条件更恶劣, 因而引发的故障可能性更大。特别是在收获早稻时既要抢收, 又要抢插, 时间观念极强, 一旦机子出现故障, 直接影响到收获量而损失机手的收入和耽误晚稻的栽插, 减少晚稻的产量, 可见, 水田型联合收割机的可靠性太重要了。

2.4 简单适用、外型美观

在机型的设计中, 由于受接地压力的限制, 收割机必须是轻巧型的。那么就不可能象现有机型那样性能完备, 但同时必须保证机子的性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因此, 新机型应将割台进一步简化, 如加大输送搅龙直径, 取消偏心扒指机构;在清选方面可以增加凹板筛密度, 去掉筛选机构, 提高风选机构的能力。要简化, 还必须去掉储粮等机构, 这样, 机型的重量, 整机的配备都会趋之合理, 也会获得较好的作业性能。另外,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对整机的外观, 操作的舒适性方面, 也应向国外发达国家的同类机型看齐, 逐步完善, 以保证产品在市场上能立于不败之地。

南方双季稻区 篇5

1 精细整田, 提高化学除草的效果

选择土壤肥力较高、排灌方便、田面平整的稻田作直播田。早稻收割时, 稻桩割茬高度尽量控制在25 cm以下, 收割后要抢时间对稻田旋耕翻沤, 1~2 d后再及时整平, 必要时平整畦面, 开好排水沟, 沉实1 d后保持湿润状态即可播种。因每年7月下旬日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 此时如田面低洼处有积水易造成热水煮芽, 田面过高又会因烈日曝晒而灼芽死苗。因此, 保持田面平整是提高成苗率的关键。

2 选择合适的品种, 适时播种

在选用直播晚稻品种时, 应综合考虑品种的生育期、抗倒性、分蘖力、稳产性、米质等因素, 并力争安全齐穗控制在9月23日前, 根据实际经验, 最迟不宜超过9月28日。

在江西鄱阳湖滨湖地区, 已成功推广的晚稻直播品种有两优42、两优287等。这些品种在作晚稻直播上有如下优势: (1) 熟期早。均属感温性品种, 作晚稻种植时熟期缩短较为明显, 近几年在鄱阳湖、洞庭湖大面积作晚稻直播, 全生育期均在88~95 d; (2) 产量高。该品种作二晚直播, 正常肥水管理条件下产量能达到8.25 t/hm2; (3) 抗倒。株型均比较紧凑, 茎秆粗壮, 成熟时叶青籽黄, 矮秆 (作二晚种植时株高在85 cm左右) , 抗倒伏能力较强; (4) 米质更优。作二晚种植时, 米质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早稻。

两优42、两优287在作二晚稻直播栽培时最好在7月25日前播完, 愈早愈好。播种量为41.25~45.00 kg/hm2为宜。播种前做好种子处理和浸种催芽工作, 催芽以破胸露白为宜, 切忌盲谷直播。为防止鸟类和老鼠危害, 破胸露白的种谷最好用35%丁丁硫克百威 (好年冬) 干粉剂拌种, 然后再均匀撒播, 确保一播全苗。为防止早稻“落粒谷”萌发, 造成晚稻直播田杂株, 应做好播前翻耕及芽前除草工作。

3 化学除草

因直播稻栽培草苗同长, 加之晚稻直播时气温高, 播种后较长时间畦面干干湿湿, 此时不但杂草生长速度快, 草相发生也极为复杂, 因此容易造成“草荒田”[1]。晚稻直播田除草应严格把握“一封、二杀、三补”的原则。

“一封”即在播种后3 d内用30%丙草胺1 500 m L/hm2+10%苄嘧磺隆300 g/hm2对水450 kg/hm2均匀喷于畦面上, 并保持畦面湿润状态5~7 d。土壤封闭除草是直播田除草的关键环节, 操作得当时除草效果好, 成本低。种谷必须经催芽露白后才可播种, 否则会严重影响其成苗率;“二杀”即在播种后10~15 d、秧苗长至2.5~3.0叶时, 此时多种杂草可能先后发生, 尤以千金子和稗草危害更重, 可用韩秋好1 200~1 500 m L/hm2, 或稻喜1 500~2 250 m L/hm2对水225 kg/hm2细水喷雾。若鸭舌草或其他阔叶杂草和莎草同时危害时, 可另用48%灭草松2 250 m L/hm2对水450 kg/hm2均匀喷雾[2]。上述除草剂均作为茎叶处理, 喷药时须排干田水, 喷药后2 d内覆浅水层, 并保水5 d左右;“三补”即在第2次除草以后, 根据总体除草效果和草相发生情况酌情采取补救措施。

4 科学肥水运筹, 提高直播稻群体质量

由于直播稻无移植损伤, 没有返青期, 本田生长期长, 分蘖期相应延长, 极易造成前、中期秧苗生长过旺, 导致群体偏大, 素质下降, 成穗率普遍降低, 后期病虫害加重[3]。针对直播稻群体发展动态特点, 需要科学运筹肥水, 合理调控群体关系, 构建直播稻高产、稳产群体。

(1) 在水浆管理上, 应做到播种后至二叶一心期控水保苗, 炼苗扎根, 要保持畦面湿润状态, 以沟灌为主, 促根系深扎;二叶一心期后保持浅水勤灌促分蘖;中期适时晒田。晒田应采用“早晒、轻晒、分次晒”的方式。直播晚稻的理想苗数是450万株/hm2左右。根据直播稻用种量和大田成苗率的情况, 在秧苗六至七叶期脱水重晒, 控制无效分蘖数, 提高成穗率;中后期水浆管理除在幼穗分化期至抽穗灌浆期保持水层外, 其余时期应以干干湿湿为主, 收割前7~10 d断水, 防止因脱水过早导致生理性早衰。

(2) 根据晚稻直播的生育特点, 施肥应采用“前促、中控、后补”和“控氮增磷钾”的原则。一般情况下, 晚稻直播全生育期内需纯N 165.0~187.5 kg/hm2、P2O575 kg/hm2、K2O 150kg/hm2, 并增施适量的锌肥和硅肥[4,5]。具体施用方法:基肥宜采用全层施肥法, 即在第1次耙田时施45%复合肥525kg/hm2、适量的锌肥和硅肥;追肥宜在秧苗二叶一心期进行, 一般施尿素150.0~187.5 kg/hm2;第3次补肥可在晒田控苗覆水后进行, 此时直播稻正处于圆秆拔节时, 施肥量应根据苗情, 一般可施尿素75 kg/hm2、氯化钾112.5 kg/hm2。为达到后期保叶增粒重的目的, 可在直播稻抽穗前后结合防病治虫选用适当的叶面调节剂如芸苔素内酯、氨基酸钾、磷酸二氢钾等作根外追肥, 可获得显著效果。

5 综合防治病虫害, 确保丰产丰收

晚稻直播田的病虫害防治重点是防止后期倒伏和早衰, 应着重抓好纹枯病和稻飞虱的防治工作, 两优42、两优287作二晚直播还要注意后期穗颈稻瘟病的防治。防治的关键时期是直播稻分蘖末期、始穗期和齐穗期。

防治纹枯病可选用道立锋、欧博、爱苗、好力克等药剂;防治稻飞虱可选用虱戒、呲蚜酮、噻虫啉等药剂;防治穗颈瘟可选用进口三环唑、富士一号等农药在始穗初期和齐穗期各喷雾1次。

参考文献

[1]唐浩月, 郭承亮, 罗必灿, 等.两优287母本直播高产制种技术[J].中国种业, 2011 (S1) :44-45.

[2]张金林, 周强, 涂军明.早稻品种翻秋种植生育特性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1) :59-60.

[3]周勇, 居超明, 徐国成, 等.优质两系超级杂交早稻新组合两优287[J].杂交水稻, 2008, 23 (1) :71-72.

[4]柳达, 周元坤, 王世才, 等.两优287籼型杂交早稻栽培技术要点[J].种子世界, 2006 (5) :50.

南方双季稻区 篇6

调查发现,2010年衢州市早翻早以直播为主,播种面积在133.3 hm2以上,由于遭遇近十几年来最严重的“寒露风”影响,导致早翻早抽穗速度减慢,结实率显著下降,有的产生包颈现象,甚至不能抽穗,给农民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受灾面积达79%。为此,2011年研究不同品种、不同播期对早翻早产量的影响,探索早翻早稳产、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农户科学种田,提高产量,减少损失。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衢州市龙游县詹家镇衢州优新良种示范场内,试验田为冲积性壤土,肥力水平中等偏上。

1.2 供试品种

供试水稻品种为金早47、中早39、金早09、甬籼69、嘉早311,种子由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提供。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直播,各组设4个不同播期处理,分别为7月15日、20日、25日、30日,参试5个品种,不设重复,随机排列,共20个处理,每小区面积20 m2。大田用种量为90kg/hm2。耙面肥施碳铵375 kg/hm2、过磷酸钙375 kg/hm2;2叶1心一次性追施尿素120 kg/hm2、氯化钾150 kg/hm2。田间管理参照当地大田生产进行。成熟期取代表性5丛测定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取样后每个小区单收单晒,测定实割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早翻早播期越晚,产量越低。首先,不同品种在7月15日产量最高,其中金早47、中早39产量都达到了6 000 kg/hm2以上,金早09和甬籼69也超过5 250kg/hm2的目标要求;其次,7月25日播期处理,各品种间产量显著低于7月15日、20日,其中金早47产量最高为5 689.5 kg/hm2,其他品种都低于5 250 kg/hm2的目标产量;最后,7月30日播期处理各品种产量均属最低,均显著低于5 250 kg/hm2的目标要求,其中中早39产量最低,仅2 586.0kg/hm2;金早09产量最高,为4 138.5 kg/hm2。综上所述,早翻早随着播期的延迟,产量逐渐降低,其中以7月15日产量最高,7月30日播期产量最低,说明播期太迟,已经严重影响到水稻安全生产。

2.2 不同品种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金早47在7月15日、20日、25日播期,产量都高于5 250 kg/hm2的目标产量,其中以7月15日产量最高,达到6 465.0 kg/hm2。此外,7月30日产量最低,仅2 845.5 kg/hm2,说明金早47作为早翻早播期应早于7月25日。

中早39播期在7月15日、20日,产量都高于5 250kg/hm2的目标产量,其中以7月15日产量最高,达到7 345.5kg/hm2,此外7月25日和30日播种,产量较低,仅为3 000.0kg/hm2左右,说明中早39作为早翻早应早于7月20日播种。

金早09和甬籼69在7月15日播种产量最高,分别为6 621.0、5 431.5 kg/hm2,高于5 250 kg/hm2的目标产量,而播期在7月20日、25日、30日产量都低于目标产量,说明金早09和甬籼69适宜播期在7月15日前。

此外,嘉早311不同播期处理,产量均显著低于5 250kg/hm2,表明该品种不适宜作早翻早生产。

3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对比参考5 250 kg/hm2的目标产量,金早47在7月25日之前适宜在衢州市作早翻早播种;中早39在7月20日之前适宜在衢州市作早翻早播种;金早09和甬籼69在7月15日之前适宜在衢州市作早翻早播种;嘉早311不适宜在衢州市作早翻早播种。此外,播期7月30日,不同品种产量均为最低,显著低于目标产量,说明早翻早不适宜在7月30日后播种。该文只综合了1年的试验数据,不同品种、播期对早翻早产量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建明,卢王印,傅松福.双季稻双机双抛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86,88.

[2]熊云林.赣北早稻翻秋品种选择及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8(20):181.

[3]吴建平,程建平,赵锋,等.湖北省早稻秋种产量形成特性及其相关因素[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3):5279-5282.

[4]王德仁,陈苇,欧阳由男,等.长江中游易涝区翻秋早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4):467-470.

【南方双季稻区】推荐阅读:

双季栽培08-15

双季栽培技术08-08

南方传统05-30

南方山区07-11

南方校园08-06

南方供暖08-12

南方区域09-01

中国南方09-18

南方文化10-04

南方电网调度09-16

上一篇:砌体结构裂缝的控制下一篇:农村小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