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公司的财务故事

2024-12-08

沃尔玛公司的财务故事(精选10篇)

沃尔玛公司的财务故事 篇1

近年来,行为金融学已经成为金融研究中一个十分引入注目的领域,它对于原有框架中的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注重投资者决策心理的多样性,突破了现代金融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简单地认为理性投资者决策模型就是决定证券市场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型的假设,使人们对金融市场投资者行为的研究由“应该怎么做决策”转变到“实际是怎样做决策”,研究更接近实际,所以能够解释许多传统金融学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比如:封闭式基金之迷、股票市场中的追风行为、过度反应以及反应不足等。

行为金融学不仅对总量股票市场的股票溢价等难题进行研究,而且对微观层面上投资者非理性行为进行探讨,同时还将研究领域扩展到公司财务方面,并取得了大量的有益成果,由此推动了行为公司财务(Behavioral Corporate Finance)的兴起和发展。

一、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主要内容

正如行为金融学试图解释资本市场中的许多异常行为一样,行为公司财务的产生也是为了试图解释公司财务决策中的许多异常行为。行为公司财务关注两种非理性对公司的财务决策行为的影响:资本市场投资者及分析家的非理性和公司管理者的非理性。

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非理性的投资者是否影响理性的管理者的财务决策行为?或者说,当股票市场价格明显偏离公司真实价值时,致力于实现公司真实价值最大化的理性管理者将如何反应?包括融资政策、投资政策、股利政策以及并购、重组行为。存在代理问题时,理性的管理者会否利用股票市场投资者非理性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资本配置行为?(2)管理者的非理性如何影响其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理性或非理性投资者会如何作出反映?

对于第一个问题,行为公司财务此时的基本假设是:资本市场是非理性的,但管理者是理性的。关于投资者及分析家的非理性行为的综述见Barbaris and Thaler(2002),这些非理性行为主要包括损失厌恶、过分乐观、易于产生系统性的偏差等等。这些非理性行为最终的表现是证券的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即投资者或低估或高估企业的价值。行为公司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的情绪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影响、甚至扭曲公司投资行为,从而降低资本配置效率。

对于第二个问题,行为公司财务此时的基本假设是管理者是非理性的,对市场是否有效并没有严格假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及分析家的表现或是理性的,或是非理性的。管理者的非理性有很多种表现,行为公司财务主要关注两种非理性:过分乐观与过分自信。行为公司财务认为,当管理者对企业的发展前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时,就表现为“过分乐观”;当企业管理者过于看重自己的个人能力及影响力时,就表现为“过分自信”。

为什么企业管理者会普遍存在非理性的行为呢?行为公司财务把它归因为公司层面的套利的有限性(the limits of arbitrage)。与资本市场不同,在公司财务层面,套利的力量显得很微弱,相对于证券市场的误定价,套利的更多限制在保护着管理者的非理性。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针对管理者非理性的“套利”行为——公司接管(兼并与收购)———会导致太高的交易成本。从事接管的“特定投资者”往往承受太多特质性风险,而能够化解风险的套利战略又很难实施,比如相关的交易通常涉及一些资产(包括人力资产)的交易,这些资产的交易没有卖空机制,也没有其它的衍生资产来帮助套利。

二、上市公司的异常财务政策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财务决策者必须面对三类不同的问题:一是公司应该实施什么的投资项目?二是如何为实施投资项目筹集所需要的资金?三是如何对盈利进行分配?围绕这三个问题的分析与决策,构成了公司理财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投资政策、融资政策、股利政策。传统公司财务理论认为,理性的公司管理者应该这样进行三大决策:选择能够大于该领域平均收益率的投资项目;以最小的资本成本来募集需要的资金;结合公司的长短期利益以及内外部环境进行收益的再分配。

但是在分析国内上市公司的财务决策时,却发现一些非常异常的现象,其主要表现是:

(一)过分偏好股权融资,也即所谓的“圈钱饥渴症”。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上市公司的融资实践表明,当企业要筹集资金时,首先选择并采用的融资方式是内部融资,其次才是外部融资。在外部融资时,首先选择的是以银行负债为主的间接融资,其次才是利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而在直接融资中,往往以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为主,股权融资通常安排在企业融资选择的最后,而且,企业对以股权融资方式来进行的股权扩张非常慎重。

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选择明显地呈现出偏好股权融资的倾向,配股和增发新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筹集外部资金的主要融资方式,而负债融资,特别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来筹集外部资金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总额中所占比重非常低。根据李翔等(2004)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统计,自1992年以来,全部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从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比例非常低,1995-2000年平均不到10%,导致外源融资比例要远高于内源融资比例,有些上市公司几乎完全信赖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比例成上升趋势,1995-2000年平均为60%,而同期债务融资的比例基于上在40%徘徊,1998年以后还呈明显下降趋势。

(二)投资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过度投资。

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选择必然会影响其投资决策,我国上市公司在外部融资选择中表现出股权融资偏好的同时,在融资资金的使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股权融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文宏(1999)对1994-1996年我国上市公司中配股企业的不同资金来源对企业息税前利润贡献度的实证研究表明,从这几年不同时滞的分析结果来看,配股融资对企业息税前利润呈现负的相关性。提云涛(2004)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沪深上市公司配股后往往业绩大幅度下降,相当一部分企业以息税前利润计算的资产报酬率低于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事实上,上市公司在配股后几个月内发布更改配股资金用途的情况并不少见,配股后每股净收益直线下降的也很多,甚至于配股后“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的上市公司也屡见不鲜。

虽然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资金的配置方面存在着用股权融资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存放银行获取利息、进行委托理财等投资不足的行为,但从总体上来看,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资金的使用更多地表现为利用募集资金投资于各种效益并非理想的新投资项目,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甚至将资金投入到一些企业本身并不熟悉、与主营业务范围无关的领域,这些都属于过度投资行为。

(三)不稳定的股利政策

国外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总是遵循稳定的股利政策:公司将每年发放的股利固定在某一水平上,一般来说股利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只有当预计公司未来盈余有实质性增加时,经理层才会提高股利。此外,经理们认为投资者总是偏爱那些遵循稳定股利政策的公司,即便是公司盈余出现暂时下降,也不会减少股利,而会保持和前一年同样的股利支付水平。

国内也有学者作了类似的研究,如吕长江等(1999)、魏刚(1998)等等,但他们的研究却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无论是从股利支付形式还是从股利的支付数量来看都遵循不稳定的股利政策,与发达国家的股利政策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别。曹媛媛(2001)对我国上市公司1994-2001年间的股利支付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国外股票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形式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不分配公司的比重逐年上升,1999年达到最高(不分配的公司占样本总数的64.42%),此后该比重略有减少,但平均达到43.49%,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股票股利与混合股利在支付股利的公司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平均为33.56%,而同一样本期间内,美国的股利分配方案中包含股票股利的只占10%-15%。

(3)上市公司采取现金股利支付形式平均占32.95%,这一比例也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

三、行为公司财务中的财务政策

行为公司财务认为: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的产生,或者是因为受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影响,或者是因为企业管理者本身的非理性行为所至。

(一)当市场表现为非理性时

在市场非理性情况下(也即投资者是非理性的),管理者的目标发生了变化:最大化企业的基本价值还是最大化企业目前价格?在完美有效市场情况下,这两个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因为市场有效性下证券价格应该始终反应企业的基本价值。但是,一旦放松“投资者理性”假设,第二个目标显然不同于第一个目标了。此时,企业管理者为迎合短期投资者的要求,可能会采取一些短期行为:比如投资一些特定项目,或对企业进行包装,如盈利调整、发放股利等等。通过这些迎合行为,管理者能够影响市场对证券价格的误定价程度。

此外,管理者会利用目前的误定价来为企业现有投资者谋利,这就是Stein(1996)提出的基于“市场时机”(Market Timing)的融资理论:当定价过高时,企业发行证券以利用投资者的热情;当定价过低时,企业回购证券。显然企业此时是为了把价值从一些投资者手中转移到了另一些投资者手中,来自美国的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点:Graham和Harvey(2002)对392家美国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表明,2/3的CFO认为“股票市场对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估或低估是公司进行融资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

成熟的证券市场尚且如此,在中国这样初级、非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显然公司管理者肯定会充分利用投资者的非理性。中国证券市场平均高达30倍的市盈率,说明市场处于很不理性的状态,上市公司能够以很低廉的成本来发行股票,何乐而不为呢?许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并不是为了投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市场的非理性(“圈钱”)。另外,在分析中国证券市场时还应该加上一个非理性:即监管者的非理性。监管者多次更改“增发”与“配股”的条件,导致许多上市公司为迎合监管者的意图而粉饰其财务指标,上市公司从“IPO”热到“配股”热再到“增发”热,无不与监管者政策的改变有关。

由于发行被高估的股票可以获得市场时机选择的好处,所以当市场非理性表现为高估股票时,企业股票的发行数量往往超过他们实际需要的数量,因此,市场时机选择的后果是企业会拥有大量的自由现金流。Stein(1996)指出,如果管理者持有短视野(short horizon),管理者会按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来折现要投资项目的现金流,而不是按净现值原则来折现其现金流。因此,持有短视野的管理者会采取迎合投资者的各种财务政策,企业既可能会过度投资(当股票被严重高估时),也可能会投资不足(当股票被严重低估时)。

管理者的迎合思想也体现在股利政策上。投资者对股利(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的特殊偏好会驱动公司的股利政策变化,或者说理性的管理者会迎合投资者的股利偏好制定股利政策。Baker和Wurgler(2004a)提出了股利迎合理论(A Catering Theory of Dividends)。他们认为,由于投资者通常对公司进行分类: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和不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被视为两类。投资者对这两类公司的兴趣及股利政策偏好时常变化,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公司管理者通常迎合投资者偏好制定股利政策,迎合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股票溢价。即当投资者倾向风险回避时,对支付现金股利的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支付现金股利;当投资者偏好股票股利,对股票股利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改为股票股利。如果股票价格与公司管理者补贴收入相关,管理者更有可能取悦投资者,抓住股票溢价机会改变股利政策。他们还通过实证,证明股利迎合政策能够更好解释为什么公司股利政策随时间变化。Baker and Wurgler(2004b)还证明了如果不能从股利发放中获得任何溢价,那么企业就倾向于不发股利。

(二)当管理者非理性时

当管理者非理性时,管理者的目标是最大化感知的企业基本价值,而并非企业真实的基本价值。因此,管理者的非理性很容易扭曲企业的财务决策行为。

如果管理者表现为过分乐观或过分自信,往往高估投资收益,更容易投资高风险或净现值为负的项目,更积极地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扩张活动,比如兼并。Roll(1986)、Malmendier and Tate(2003)的实证都发现,大部分的企业兼购活动并不会给公司带来任何收益,其动机只是源于经理人的过分自信或过分乐观。Heaton(2002)也证明了,即使没有信息不对称或理性代理成本存在(以往的研究认为主要是这两个原因导致过度投资现象发生的),管理者过分乐观或过分自信的企业也会产生过度投资问题。

大量实证表明,有限理性的管理者处理复杂的财务决策时会运用简单的“拇指法则”(rules of thumb)。比如净现值原则(NPV)是企业选择投资项目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喜欢用比较简单的原则来评估投资项目。Graham and Harvey(2001)对CFO的调查发现,内部收益率原则(internal rate of return)远比NPV原则运用得普遍,同时50%以上的CFO喜欢用回收期原则(payback period rule),而这个原则既不需要计算初始期的资本成本,也不需要预测投资回收期结束后的自由现金流。

企业投资中也存在“沉淀成本”效应(sunk cost)。Shefrin(2001)发现在管理者得知所投资项目有问题后,也不愿意放弃,而坚持继续进行投资。Guedj and Scharfstein(2004)有关药品开发的实证也说明这一点,他们发现处于药品开发早期阶段的企业即使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前景并不美妙,但仍然不愿意放弃他们的药品申请计划。管理者往往存有“反正已经这样了就赌一把”(gambling-to-get-back-to-even attitude)的思想。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投资者与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都有可能扭曲公司的投融资决策过程,产生诸如过分偏好股权融资、过度投资与股利迎合行为的发生。对于异常财务现象的产生,与基于理性假设的传统公司财务相比,基于非理性假设的行为公司财务似乎更具有解释力。

由于财务决策在公司一系列决策当中的重要性,其形成可能是诸多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行为公司财务只不过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行为公司财务还有相当多的财务现象未能得到很好解释,同时,如何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独特性,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决策做更进一步的分析,这可能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沃尔玛公司的财务故事 篇2

第一条

为促进总公司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明确职责权限,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特制订本规定,某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之“关于总公司财务审批权限的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总公司。第二章

总公司费用开支

第三条

总公司各部门在日常费用开支中,要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尽量为总公司节约开支。

第四条

总公司各部门的费用开支按预算定额办法执行,年初总预算由财务本部平衡后报总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讨论,通过后由总经理签批。原则上半年做一次预算调整。

第五条

各部门的日常费用开支中,属预算内的,由各部门正职签字,报财务本部审核并按下列权限签批:一次开支300元以下的,由财务本部会计处经理审批;一次开支300~50000元的,由会计处经理审核后报财务本部总经理签批;一次开支50000元以上的,由会计处经理审核,财务本部总经理复核后报总公司主管财务领导签批。属预算外的费用开支,必须提前报财务本部,财务本部审核后报总公司总经理签批。

第六条

总公司各部门的费用开支在1000元以上的,必须用支票(预借差旅费按总公司(费用报销管理规定》执行),管理制度《某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之“关于总公司财务审批权限的规定”》。在日常开支用款前,凭部门正职签字的“经费审批单”到财务本部按权限审批,报销时,对未超过批准范围和金额的开支,由财务本部会计处经理审批人帐,对超过批准范围和金额的开支由财务本部按权限重新审批或报批。第三章

投资项目用款

第七条

总公司及各所属企业公司的大型投资项目用款,必须按年、季、月上报用款计划,由总公司平衡后于年初下达资金计划,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第八条

大型投资项目向总公司申请的计划内用款,一次用款100万元以内(不含)的,必须将用款申请及款项用途明细报总公司投资管理部和财务本部共同审批:一次用款100~1000万元(不含)的,必须将用款申请及款项用途明细报总公司投资管理部和财务本部审核,然后报总公司总经理签批;一次用款1000~5000万元(不含)的、必须将用款申请及款项用途明细报总公司投资管理部和财务本部审核、然后报总公司主管领导和总经理两人共同签批;一次用款在5000万元以上(含)的,必须将用款申请及款项用途明细报总公司投资管理部和财务本部审核,然后报总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并经总公司副总经理(助理总经理)两人以上和总经理共同签批。

第九条

大型投资项目向总公司申请的计划外用款,一律先报总公司投资管理部和财务本部审核,然后报总公司总经理签批,凡计划外用款在1000万元以上的,必须同时有总公司主管领导和总经理两人以上的共同签字。第四章

贸易项目用敷

第十条

各所属企业需总公司提供资金和资金担保的贸易项目,凡一次所需资金或资金担保在100万元以下的,须报总公司法规室和财务本部审批;100~500万元的,须报总公司法规室和财务本部审查,报总公司总经理签批:500万元以上的,须报总公司计划部、法规室和财务本部审查,报总公司主管领导及总经理共同签批。

第十一条

总公司为各所属企业提供信用证授信额度担保的审批权限按(关于资金担保和开立信用证的规定)执行。第五章

日常资金调动

第十二条

总公司与所属企业之间的日常资金调动,凡一次调动资金在100万元以下(含)的,由总公司财务本部总经理签批;凡一次调动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则须报总公司主管财务领导签批。

第十三条

各所属企业向总公司临时拆借资金或总公司为各所属企业临时垫付资.一次金额在50万元以下(含)的,由总公司财务本部总经理签批;一次金额在50万元上的,由总公司主管财务领导签批。第六章

则第十四条

宝洁公司的财务故事 篇3

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简称P&G)是全球最大的日用品公司之一。2013年,宝洁公司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89位,在其所属行业——家居及个人用品——排名第一。

在1837年的金融危机下,威廉·波克特(William Procter)和詹姆斯·甘保(James Gamble)在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成立了宝洁公司,开始生产销售肥皂和蜡烛。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公司从美国政府取得大批订单,为美军提供肥皂和蜡烛。1882年宝洁公司开始推出著名的象牙香皂。1930年收购芝加哥最大肥皂制造商,一举成为全球香皂制造业龙头,同时进入牙膏市场,并专注于开发防蛀牙牙膏。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宝洁扩展旧业务,如推出多妮衣物顺柔剂、舒肤佳香皂、碧浪洗衣液、海飞丝洗发水等,同时进军食品业,收购护肤品企业(其中最著名的是“SK-II”),在护肤品市场占有领先地位。此后,宝洁开始在拉丁美洲、欧洲和日本设立分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企业。

如今,宝洁公司的产品种类有美容美发、居家护理、家庭健康用品、健康护理、食品及饮料等。公司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开通消费者回馈渠道,聆听消费者的心声,随时根据消费者提出的问题对产品不断调整和完善。同时,公司锐意创新,通过收购其他相关企业来扩展业务量和获取新技术。

170多年来一直坚守着由创始人所确立的“如农夫般朴实”的精神传统与价值基因,为宝洁公司追求的“基业长青”、“百年老店”等目标做出了最经典、最震撼人心的诠释。本文借助宝洁公司近三年的财务数据,讲述该公司如何历经170余年的风雨坎坷,走出企业生命周期怪圈,永处盛年的动人故事。

二、宝洁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

(一)蓝筹股稳健增长

从资产负债表上看,截至2013年9月30日,宝洁公司账面资产高达1 411.25亿美元。公司2010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三年间资产规模稳定,接近1 400亿美元的水平。宝洁公司是一家表现稳健的蓝筹公司,但由于规模已经异常庞大,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已非易事。在公司的总资产中,流动资产虽然不足全部资产的20%,但扣除商誉和无形资产后,流动资产占固定资产的比例超过一半。所以,从实质上看,宝洁公司是一个轻资产公司,这也是吸引股神巴菲特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利润表上看,公司2010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三个财年的收入分别为811.04、836.8和841.67亿美元,净利润分别为117.97、107.56和113.12亿美元。经过了强劲增长后,宝洁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进入了稳定期。

从现金流量表上看,2010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宝洁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27.68、44.36和59.47亿美元,2013年9月30日更是高达77亿美元,现金持有量一路飙升。宝洁是全球500强企业,其营销和品牌战略都被写入了各种教科书,究其成功之处,有一点不可忽视,即公司凭借充足的运作资金,以日化联合体的形式来统一策划和统一运作。此外,宝洁在广告宣传上一向是不惜重金的,每一个产品常年的广告和促销活动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充沛的现金流为此战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长短债务无压力

沃尔玛公司的财务故事 篇4

良好的公司财务治理是现代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然而, 目前财务治理理论体系的构建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公司价值是衡量公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因此, 研究财务治理主体如何在不同财务治理模式下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是有必要的。

1 财务治理及其体系构建

财务治理, 顾名思义是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的有机结合。詹森 (Jenson) 和梅克林 (Meckling) [1] (1976) 系统研究了股东与管理者的代理问题, 对企业内部财务关系进行了详尽地分析, 这一度被认为是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理论融合的标志。奥利弗·伊顿·威廉姆森 (Oliver E.W.) [2] (1996) 对公司财务与治理问题进行了综合地考察, 对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的融合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理论上强调了财务治理在公司治理中的基础地位,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财务治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由于财务治理处于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 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公司制企业稳步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国内对财务治理理论的研究相对较晚, 衣龙新[3] (2005) 认为财务治理是指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 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 在强调以股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 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 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关于财务治理体系的构建, 国内学者根据其选取的不同角度分别构建了相对应的财务治理体系。例如, 从财务治理参与要素的角度出发, 伍中信[4] (2006) 认为, 财务治理结构体系包括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中心、治理模式和治理目标等基本要素;从财务治理手段的角度出发, 高明华[5] (2012) 认为, 财务治理应该包括财权配置、财务控制、财务监督、财务激励四个方面。

财务治理体系的构建是财务治理理论的重要一环。从财务治理手段的角度划分财务治理体系强调了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工具, 是管理工具论的表现, 然而, 从财务治理参与要素的角度划分财务治理体系则更注重财务治理是一个治理系统, 是系统论的体现。笔者的观点倾向于系统论, 在适应公司内外财务环境的条件下, 构建完整的系统更能清晰地反映财务治理的过程。财权配置作为财务治理的核心手段, 是财务治理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笔者认为财务治理体系包括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主体、财权配置、财务治理模式、财务治理客体、财务治理目标六个维度。

1.1 财务治理环境

财务治理环境是影响公司财务治理的重要因素, 李心合[6] (2001) 认为应当把财务环境理论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内生性要素, 甚至应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来理解。财务治理环境渗透公司整个财务治理过程, 对财务治理主体的行为、财务治理手段与模式的选择以及财务治理目标的制定均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从狭义上讲, 财务治理环境是指包括企业现行规章制度、员工素质以及隐性企业文化 (1) 在内的公司内部环境;从广义上讲, 财务治理环境不仅是对公司内部环境的概括, 企业外部环境包括国家政策、产业态势, 乃至全球经济趋势在内的一系列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等五个方面。

1.2 财务治理主体

财务治理主体在公司财务治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杨淑娥[7] (2002) 认为根据对财务信息生成和呈报的影响力, 可以把公司财务治理中的利益主体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依赖公司内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 第二类是依赖公司外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由于公司内部存在多层次的利益主体, 本文将公司财务治理分为四种不同的模式, 分别是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 (财务总监) 、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财务治理 (2) 。 (1) 以股东大会为中心的财务治理。由于股东大会作为公司最高的权力机构, 掌握着董事会成员的任免权力, 董事会拥有的财务决策权利是股东大会赋予的, 因此财务治理主体是公司股东。 (2) 董事会为中心的财务治理。由于董事会享有财务决策权、监督权等一系列权利, 其下属机构———经理层是董事会进行财权配置的对象, 因此财务治理主体是公司董事 (会) 。 (3) 以经理层为中心的财务治理。由于经理人员享有公司收支管理权、财务执行权等财权, 其进行财权配置的对象是各职能部门, 财务治理主体是公司经理人员。 (4) 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财务治理。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公司内部人, 还涵盖债权人、消费者、政府、社区等外部相关者, 由于外部利益相关者具有公司的财务监督权, 财务治理主体是各利益相关者。

1.3 财权配置

财权配置指的是公司财务治理主体对财权的分配过程, 作为公司财务治理的主要手段, 是财务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但需要指出的是, 财权配置并非财务治理的唯一手段。例如, 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 (政府、社区、顾客等) 享有对公司财务监督的权利, 他们可以通过制定政策、转变消费态度等方式改变公司财务战略, 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根据配置对象的数量, 财权配置可以分为集中配置和分散配置。两种配置手段的选择应适应公司内外部环境, 同时, 不同的财务治理模式也对财权配置的集中程度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1.4 财务治理模式

根据前文所述, 财务治理模式分为“四个中心”:以股东大会为中心、以董事会为中心、以经理层为中心、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由于公司的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中下层管理人员以及外部成员构成, 因此这四种模式并非独立存在。 (1) 以股东大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企业的所有权结构 (即股权的集中与分散以及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是公司财务治理的侧重点, 股权的集中程度直接影响着股东大会的决策效率与决策过程。 (2) 以董事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由于独立董事的存在, 公司小股东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有效杜绝了小股东“用脚投票”的现象, 因此治理侧重点是董事会独立性与规模。 (3) 以经理层为中心的治理模式。经理人员实质性掌握公司经营权, 其职业素质与积极性的高低是公司能否取得良好效益的关键, 财务治理侧重点是在对经理人员有效监督的情况下, 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 提高工作效率。 (4) 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合理调整资本结构、协调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是该治理模式下的重心所在。

1.5 财务治理客体

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笔者将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权利与价值是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两个不同的载体, 财务治理的核心手段在于财权配置, 通过合理有效地配置或使用财权, 实现公司内部各组织机构职能最优化, 用以保证公司的健康发展, 因此财务治理的客体是财务治理主体所享有的财权。然而, 财务管理的客体是公司的运营资本, 其核心在于运用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组织内部不同机构所享有的财权也不尽相同, 饶晓秋[8] (2003) 认为财权主要包括财务收支管理权、财务剩余索取权和财务监督权。笔者从事物发展的角度将财权分为财务过程和财务成果两大类。其中财务过程包括的财权有: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财务控制权和财务监督权;财务成果包括的财权有:剩余占有权、剩余使用权、剩余收益权和剩余处置权, 公司日常经营中的财务收支管理权应包含在财务控制权之中。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享有公司财务决策权、财务监督权以及公司剩余的各项权利;经理层 (3) 享有公司财务执行权和财务控制权;债权人、政府、社区、顾客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仅享有公司财务监督权。财务各类财权与组织内部机构的匹配如图1所示。

1.6 财务治理目标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其最终目标与公司治理的战略目标一致。公司财务治理注重的是财权的价值, 旨在实现公司财权价值最大化。财权本身没有价值, 财权的价值体现在财务治理主体通过使用财权, 达到公司运营的最优状态, 因此, 笔者认为财权价值是指财权的使用对公司运营、协调内外部人员利益关系的正面效用。公司财权价值最大化是财务治理主体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权使用效率, 协调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保证公司健康运营。

综上所述, 公司财务治理是指财务治理主体在适应公司内外部财务环境的条件下, 分别从不同财务治理模式出发, 以财权配置为主要手段, 合理运用其所享有的财权, 实现公司财权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关于公司财务治理体系构成框架, 如图2所示。

2 公司财务治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公司治理的最直接目标就是实现公司价值增值, 从而实现长远发展。作为公司治理核心内容的财务治理对公司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 但在不同的财务治理模式下, 财务治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而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

2.1 以股东大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

股东大会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 掌握着董事会的任免权。在以股东大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下, 公司股东的集中程度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是影响公司财务治理的主要因素。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代理成本直接影响公司价值的大小, 公司股权越集中, 股东间利益趋同效应越明显, 从而形成的大股东代理成本就越小;公司股权越分散, 股东间壕沟效应越明显, 从而形成的大股东代理成本就越大。关于公司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沈艺峰、江伟[9] (2007) 通过实证检验证明在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较低时, 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之间呈现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随着持股比例的增加, 公司股东间的壕沟效应会不断增强, 减少公司的价值, 然而当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增加到一定程度, 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所产生的股东间利益协同效应将增加企业的价值。股权集中程度与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运用波士顿矩阵分析, 如图3所示。

图3中:A区表示该公司股权较分散, 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 为提高公司价值, 可通过回购股权等方式提高股权集中程度, 向B区发展;

B区表示该公司股权较集中, 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 此时公司价值达到最高;

C区表示该公司股权较分散, 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 为提高公司价值, 不仅需要提高公司股权集中程度, 增加大股东持股比例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D区表示该公司股权较集中, 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 为提高公司价值, 可以通过增加大股东持股比例。

2.2 以董事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

董事会是公司股东大会的常务理事机构, 掌握着公司日常决策的权利。在以董事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下, 笔者拟选取董事会结构中董事会规模与董事会独立性作为研究指标。对于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 Jeffrey L.Coles、Naveen D.Daniel、Lalitha Naveen[10] (2008) , James S.Linck、Jeffry M.Netter、Tina Tang[11] (2008) 等认为两者存在相关关系, 但M.Babajide Wintoki、James S.Linck、Jeffry M.Netter[12] (2012) 等持相反态度。对此, 笔者坚持二者存在相关性关系, 并且假设公司规模不变, 董事会的不断扩大会提高公司日常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在一段滞后期后会增加公司价值, 然而, 公司董事会的规模应严格与公司规模相匹配, 在董事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 这种增益效果会减小, 甚至变为负增益。

公司董事会独立性表现在董事会决策完全依照客观公正的原则, 而不能完全依据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A.A.Drakos and F.V.Bekeris[13] (2010) 等认为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价值呈正相关, 然而Anup Arawal and Charles R.Knoeber[14] (1998) 认为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价值呈负相关。本文认为出现这两种极端结论的原因, 一是独立董事的选取由公司大股东操控, 与大股东利益相关;二是独立董事自身素质不高, 不能胜任小股东利益代表。董事会独立性越高, 公司决策越难以被内部控股股东控制, 出现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会减小, 同时保障了小股东的权益完整,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股东参与公司决策的积极性, 避免出现“用脚投票”的现象。

公司董事会规模与独立性共同作用下的公司价值如图4所示。

图4中:L1、L2、L3分别代表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价值关系曲线、董事会规模与独立性共同作用下的公司价值曲线、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关系曲线。由上所述, L1曲线呈现递增, 随着董事会独立性的增强, 公司价值不断提高, 但其边际价值呈递减规律;L3曲线在A点之前逐渐上升, 在A点之后出现负增益。A点表示公司最优董事会规模, 在董事会规模超过A点时, 由于董事会内部组织结构混乱, 会出现“多头领导”、“直接责任人缺失”、“搭便车”等不良现象, 直接导致公司运转失灵, 公司价值下降;L2曲线在L1、L3曲线共同作用下, 在A’点之前, 由于L1、L3曲线同时上升, L2曲线上升, 在A’点之后, L3曲线下降, 且L1曲线上升速度变缓, 故L2曲线缓慢下降 (4) 。因此, 公司为追求价值最大化目标, 应在合理控制董事会规模的同时, 根据公司规模确保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 并保证独立董事的个人素质和合理的选聘程序。

2.3 以经理层为中心的治理模式

经理层掌握着公司日常事务的执行权和控制权, 是公司财务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业绩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价值的大小。在以经理层为中心的财务治理模式下, 对经理层的激励和监督是衡量经理层如何合理运用财务执行权和控制权, 达到财权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两个重要指标。在财务治理方面, 财务激励是建立和完善分层的财务决策机制及对财务治理团队的激励机制, 使各层代理人恰当运用财权履行其职责 (申书海, 2006) [15]。财务激励是对经理人员绩效成果的评价, 涵盖了绩效奖励和惩罚两个方面, 包括确定经理人员报酬水平、向经理层分配股权、解雇部分管理人员等。然而, 财务监督则是对经理人员日常事务处理过程的控制和约束, 是公司价值增值的有力保证, 包括对财务执行权的监督和财务控制权的监督。财务激励和监督是财务治理主体发挥其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 因为二者不仅是公司内部员工工作动力的源泉, 更是协调公司整体工作人员矛盾的润滑剂, 一套好的财务激励监督机制直接影响员工的满意度, 对提高公司经济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 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越健全, 公司运行越合理、健康, 公司价值越大。

2.4 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治理模式

在现代公司治理中,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模式越来越被人们广泛接受, 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治理模式不仅涉及公司内部人的治理, 更强调的是公司外部人员或组织对公司财务的治理, 如债权人、政府、消费者等。李心合[16] (2001) 认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与某一企业存在的一种或多种经济利益关系的个体或群体, 而不管这种利益关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企业内、外部人共同治理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力保证, 笔者认为以利益相关者为重心的财务治理模式应包括一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人根据企业所处生命周期合理调整资本结构,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债权人的利益。在初创阶段, 由于企业规模小, 偿债能力有限, 应尽量使用权益筹资, 避免采取举债筹资。在成长阶段, 企业规模有了一定的扩大, 但其偿债能力仍不能承担过大的负债风险, 应采取适量增加负债比例的措施。然而, 在成熟阶段, 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大大加强, 正是扩大负债筹资比例的最好时机。在衰退阶段, 企业应设法进一步提高负债融资的比例, 以获得节税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价值, 这在表面上看是损害了债券人的利益, 但从长远来看, 企业因转嫁风险而免于破产, 债权人当前的预计损失会在后期得到补偿, 是有利于债权人的利益。二是企业内、外部人共同协调相互利益冲突。外部利益相关者合理利用其享有的财务监督权, 有效约束内部人的治理行为, 保障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

3 以“雷士照明”为例分析财务治理模式

雷士照明控股有限公司, 简称雷士照明, 于2010年5月20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 (SEHK) 上市, 成为中国国内照明行业的领军企业。一方面, 以股东大会为中心的财务治理模式下, 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影响。在雷士照明的融资风波中, 创始股东吴长江的股份从初创期的45%, 到33.3%, 至上市时为止, 其持股比例被降至23.33%。虽然在业绩上雷士照明呈现出的更多的是辉煌, 但其控制权之争, 股权的极度不稳定也折射出了雷士照明的财务治理问题。另一方面, 雷士照明从初创期的股权构成为45%、27.5%、27.5%, 到33.4%、33.3%、33.3%, 以及后来由于引进投资, 其前五大股东占有的股权份额总数仍达到了80%左右, 因此说明了雷士照明的股权集中程度较高, 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趋同效应明显, 对公司价值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结论

财务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 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对企业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由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主体、财权配置、财务治理模式、财务治理客体、财务治理目标构成的财务治理体系中, 各财务治理主体应根据不同的财务治理模式, 有效利用其享有的财权参与公司财务治理, 共同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摘要:公司财务治理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将财务治理体系划分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主体、财权配置、财务治理模式、财务治理客体、财务治理目标六个维度, 并且从“四个中心”的角度出发, 即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利益相关者为中心, 论述了各财务治理主体在不同财务治理模式下, 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应如何运用其享有的财权参与公司财务治理。

沃尔玛公司的财务故事 篇5

摘 要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以下简称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以下简称企业)的内部银行通过提高企业资金集约化水平和内部资金的运营效率,对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风险管控、增强核心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财务公司 财务战略 非银行金融机构 融资战略 投资战略

企业财务战略是对企业财务活动制定并实施的中长期目标和战略规划。企业财务战略的根本目标是通过企业的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为企业创造价值并实现价值。在公司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企业财务战略按财务活动内容可分为融资战略、投资战略和收益分配战略等。财务公司作为企业内部的金融机构在为整个集团实现财务战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企业的融资战略和投资战略两方面分析财务公司对企业财务战略的作用。

一、财务公司在企业融资战略中的作用

融资战略是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部分,是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企业的融资目标、结构、渠道等问题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谋划,它既要筹集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及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又要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增强融资的灵活性,努力降低资金成本与融资风险,增强融资能力。

1.财务公司在企业内部融资方面的作用

财务公司通过先进的电子信息网络系统将成员单位的资金进行归集,形成财务公司的现金池,通过委托贷款的方式将资金富裕的成员单位现金放贷给资金缺乏的成员单位,这样一方面减少了企业总体的外部贷款,另一方面提高了内部成员单位闲置资金使用效率,增加收益,减少财务费用支出。财务公司将归集的资金可以用于成员单位内部贷款,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的要求,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中对符合企业战略规划的产业和成员单位提供优惠贷款,以支持成员单位的生产发展。财务公司通过这种手段调剂内部成员单位资金的余缺,增加了内部筹资渠道,最大限度的提高内部资金的运营效率,为企业创造价值并实现价值。

2.财务公司在企业外部融资方面的作用

财务公司作为金融机构在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上有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财务公司拥有发行财务公司债券、承销成员单位的企业债券等职能。通过发行财务公司债券,在银行间金融市场以优惠的利率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通过承销成员单位的企业债券可以为成员单位从外部筹集资金,从集团层面看财务公司作为中间机构承销成员单位的企业债券,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帮助成员单位获取优惠利率,而且可以降低资金筹集成本。

以马钢财务公司为例2012年财务公司信贷资产规模已达40亿元,对成员单位发放贷款,降低集团外部的贷款,大大降低了整个集团的财务费用;对成员单位贷款利率下浮10%--30%的优惠,在近年来钢铁全行业亏损的恶劣环境下,马钢集团仍然保持着充足的现金流,不仅极大的支持了集团坚持发展主业的公司战略,而且加大了成员单位和外部银行贷款利率议价的能力。

3.在调整企业资本结构,控制融资风险方面的作用

财务公司作为企业的金融中心,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企业财务战略,通过不同的财务杠杆,保持与企业发展经营相适应的资本结构。在公司初创期和扩展期,应对成长的市场需求,可以通过发行财务公司金融债券、代理承销内部成员单位企业债券,来扩大外部债务资金来源,增加杠杆效应,调节资金结构配置,取得集团效益最大化。在产品和行业低谷的周期里,财务公司可以降低外部债务,调整财务杠杆,降低债务风险,为企业转型和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准备充裕的现金。

二、财务公司在企业投资战略中的作用

企业投资战略包括投资目标、投资原则等重大问题,投资目标是企业战略目标的直接体现,从财务战略目标出发,收益性目标即投资效率和资本增值是投资战略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目标。

1.财务公司在帮助企业完成投资战略,实现战略目标的作用

财务公司不仅可以通过向企业内部成员单位发放贷款等方式直接帮助企业完成投资计划,而且可以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帮助成员单位解决资金问题。在产品销售终端,财务公司可以通过对成员单位产品的消费信贷、买方信贷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融资,以推动产品的销售,帮助成员单位投资项目尽快打开销路占领市场,助力企业实现投资战略目标。以海尔集团为例,海尔财务公司通过买方信贷、消费信贷,为全国33个省辖区域近500家专卖店、社区店提供融资支持,巩固并扩大销售渠道,构建集团产业链竞争优势以实现集团投资战略。

2.财务公司在企业投资战略中为企业提供金融解决方案,控制投资风险方面的作用

企业投资战略可以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等方式,直接投资是指企业为直接进行生产经营而在土地、固定资产等方面进行的投资,间接投资是企业通过购买证券、融出资金等方式将资本投入到其他企业,被投资企业再将资本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投资方式和规模的选择要求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与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相协调。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金融投资中心,对内提供金融解决方案,参与企业兼并、重组、资本化、证券化过程中的资金方案的设计实施等工作,为企业投资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财务公司在助力企业境外扩张兼并中的作用

探讨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监控 篇6

一、当前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集团公司在自身发展的实际过程中,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我国集团公司还没有完全突破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束缚。因此在对子公司的财务监控上呈现出的问题形式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缺乏有限的监督机构和管理机构;子公司的主要相关负责人管理目标的逆向选择比较突出, 造成对集团公司的整体影响;基本的财务政策和机制比较凌乱;集团公司缺乏足够的领导力和控制力。

二、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控制的方法

1、建立一个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结构。当前, 由于集团公司起步相对较晚, 缺乏一定的理念和理论指导, 因此容易导致企业的权责问题。同时也缺乏相对科学的法人制度。而法人制度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成立董事会对所有的财务进行科学控制和约束。这也就是说, 只有董事会拥有对财务监控的最终权力, 因此董事会在决策过程中, 需要从公司的最根本的利益出发, 然后进行科学决策, 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对财务委员会进行严格审查和监督。充分保证财务委员会对整个的财务状况进行科学分析、监督、控制与领导。另一方面, 也需要负责监督各个子公司的经营效果, 并及时进行审查和分析。最终制定出一个科学的方案, 以促进公司的整体发展。

2、加强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资金管理。集团公司要想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要需要对子公司的资金进行充分管理。严格控制子公司资金的流动以及周转情况, 具体的来说, 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着手: (1) 需要建立起一个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通俗的说, 就是对集团公司生产经营的过程中, 对物流情况、自己的流动方向以及运转周期进行及时的监督和分析, 一旦发现其中存在问题, 就需要及时进行解决, 进而保证集团公司的财务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2) 加强集团公司的财务预算管理。所谓的预算, 简单的可以表述为对各个经营规划的项目进行科学核算和分析, 以确保财务利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财务预算是进行财务运行的一个标准和规范, 但是预算不仅仅包括对事前的预算, 更包括对在进行中实施及时调整, 全面预算在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联系到自己的实际情况, 建立起一个由专门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委员会进行, 负责整个预算的编制、制定、审批以及监督工作。需要指出的是, 在进行全面预算的过程中, 预算的对象不仅仅是集团公司的经营项目, 也需要包括对每一位员工的福利津贴等其他具体的小的环节。 (3) 建立一个完善的数字化的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起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把集团公司的整个资金的运转情况以及预算情况在计算机上及时显示出来, 这样作为集团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就可以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 这样方便相关负责人及时了解集团公司的整体财务情况。从而可以更好的控制下属子公司的财务, 制定出全面、科学的经营战略, 另一方面, 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 发现财务运算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以便及时进行相关的调整。

3、对下属子公司进行授权管理。由于子公司在自行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有一定的自主权, 这样才能更好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己的发展对策, 但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思想的束缚, 集团公司对下属的子公司实行的是全面限制和管理。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下属公司的自主权, 所以对子公司的发展是及其不利的。因此作为集团公司, 应当充分科学合理的给予下属子公司一定的权力, 让其根据需要进行发展。这样就可以充分的通过授权这一种有效手段对下属子公司进行日常财务活动的规范运作。进而确保整个企业集团财务的有效运转。

4、建立起相应的奖励制度。所谓的奖励制度, 就是通过在物质方面的奖励, 也包括精神奖励。对下属子公司进行物质奖励, 不仅仅可以激发财务工作人员更好的从事本职工作, 还可以更好的推动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转变传统的工作方式, 因此有效的科学奖励制度, 对整个公司的发展是及其有利。更容易实现整个财务管理的价值最大化。

三、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的方式

1、事前控制。所谓的事前控制就是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在进行财务经营活动之前, 对相关的财务活动进行系统、科学的系统性建设, 以保证整个财务控制的有效性。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操作。首先, 在制度的建设上, 应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以此为落脚点和出发点, 然后从相关的财务活动, 包括管理体制的建设、资金的运转情况以及会计的核算等方面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考评, 进而健全整个制度体系, 并在不断调整中进行完善。其次是在组织建设上, 通俗的说就是对集团各个不同的下属公司进行相对应的组织制度建设, 当然作为集团总公司, 需要拥有一个整体的组织, 而对下属的子公司, 就要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相对应的设立, 充分做到因需设立, 另一方面, 在进行职责分工方面, 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划分, 以确保整个组织制度体系的合理性。也可以充分做到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确保整个公司的整体利益。

2、事中控制。一般来说, 在对财务控制实施的具体过程中, 需要根据下属子公司的实际情况的需要, 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 进行临时的调整和变动, 分析其原因并做出相关的总结, 以达到最好的对子公司进行财务控制效果。需要指出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有经验的相关管理人员, 以及一套科学的备用方案, 以确保整个集团财务运行正常。以免发生意外情况。

3、事后控制。事后控制, 就是根据财务控制得出的结果, 进行仔细分析和审查, 然后发现出其中的问题, 对下属的子公司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指导, 另外, 在这个过程中, 还需要对整个财务控制的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和考评, 对表现比较出色的下属子公司进行奖励, 以激发其工作的责任心和信心, 同时也是对其工作成果的充分肯定。这有利于集团公司整体利益的发展, 可以充分实现集团利益的最大化。

四、总结

通过以上对下属子公司的财务控制的综合分析和探讨, 使我们充分认识到, 要充分做好对集团子公司的财务控制, 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指导和支持, 更需要的是对子公司的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和考察, 进而更好的实施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 同时, 在实施控制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结合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这几个方面, 相互补充。科学结合。从而实现整个集团公司企业的规模和效益的快速增长, 促进集团公司的整体发展。

摘要:当前, 在集团公司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集团公司对下属的子公司的合理控制是整个公司取得整体发展的重要环节, 而在这个环节过程中, 对下属的子公司进行财务管理又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从本质上来说, 对下属子公司的财务监控就是充分了解子公司的财务经营情况以及业绩, 以便集团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科学的战略和规划, 进而促进集团公司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集团公司,子公司,财务监控

参考文献

[1]谷祺, 王棣华.高级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2]葛家澎, 杜兴强.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理论与财务报告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社, 2004

[3]周首华等.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沃尔玛公司的财务故事 篇7

一、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相关概念

(一)资产质量

资产质量是指上市公司在对特定资产进行管理过程中,该特定资产能够满足公司预期的质量,其主要包括:资产的变现、单独增值、被利用以及同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等方面质量。从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方面来看,资产对于不同的上市公司其表现的贡献能力可能不同,所以资产具有相对有用性。这一特性为上市公司的重组增值奠定了基础。

(二)资本结构质量

资本结构治理是指上市公司目前的资本结构同公司目前和未来经营发展相适应的质量。具有良好资本结构质量的上市公司在融资能力、债务偿还能力等方面都很强。并且,拥有合理的杠杆比率以及高于平均资本成本的资产报酬率等。 反之,如果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质量不好,其将面临融资困难、债务偿还能力差以及资产回报率低等问题。

(三)利润质量

利润质量是指上市公司在利润形成、结构以及结果等方面的质量。通常来讲,当上市公司的业务具有良好的市场份额,合理的利润结构以及大量的利润相关净资产增加额时,公司的利润质量较高。反之,如果上市公司的业务缺乏良好的市场前景以及合理的利润结构,并且,公司对利润支付能力较差时,上市公司的利润质量较差。

(四)现金流量质量

现金流量质量是指公司的现金流量依照上市公司预期目标进行周转的质量。通常来讲,当公司的现金流量能够顺利周转,并同上市公司的长短期发展目标有效适应时,该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质量较高。

二、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资产质量评价指标

(1)经营效率指标。上市公司的资产利用效率通常被称为公司的经营效率。主要包括: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即上市公司一个财务周期内,存货进行周转的次数。周转率越高,公司的经营效率越高;流动资产周转率,其反映了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固定资产周转率。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同固定资产净值的比值。其用来对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判断;总资产周转率。其能够将上市公司的所有资产的管理质量以及利用效率反映出来;不良资产率。其能够有效揭示出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问题。为资产管理改革提供依据。(2)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和负债资产的比值;速动比率,速动资产同流动负债的比值。这两个指标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的资金流动性;应收账款周转率。周转率越高,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动性越强, 偿还能力较高;资产负债率。该指标能够判断出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

(二)资产结构质量评价指标

(1)资产结构与成本对比关系指标。单位资产成本报酬率是指上市公司息税前利润同总资产比值。上市公司用该指标诠释资本结构与成本之间的关系。(2)资本结构情况指标。产权比率。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的基本财务结构稳定性;股东权益比率。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的资产当中所有者的投入比例;资本固定化率。该指标能够反映出自由资本在长期资产中的数额比例。

(三)利润质量评价指标

(1)获利能力。净值产报酬率。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资产的综合利用效率。总资产报酬率。是上市公司资产运营收益的重要评价指标;销售毛利率。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潜在获利能力;销售净利率;营业利润率。 反映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主营业务利润率。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获利能力。(2)成本控制指标。三项费用增长率。该指标能够有效地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本。

(四)现金流量质量评价指标

(1)支付能力指标。购物付款比率能有效反映出上市公司购货成本中的实际付现成本。(2)现金流量结构情况指标。现金流量比率能将支撑上市公司运营与发展的大部分现金来源反映出来,是上市公司运营质量的衡量标准。

三、基于财务质量的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战略选择

(一)财务战略

财务战略(financial strategy)是指为了有效促进企业的资金流动均衡、高效,进而达到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企业的决策者在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细致分析之后,对企业的资金流进行了整体性、全局性以及创造性的规划。一般来讲,上市公司的财务战略重点包括:筹资、投资以及资金的分配。

(二)基本财务战略选择

(1)筹资战略。当上市公司同时拥有高利润质量和高现金流质量时,筹资的战略主要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考虑。首先,由于上市公司此时的财务风险较低。经营资产可以实现价值最大化。所以,上市公司可以适当增加一定的债务。其次, 上市公司的融资可能较为困难。因为部分财务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可能会因为缺少适时的新产品,而缺乏发展潜力。所以,上市公司可以积极引进新技术或者具有发展潜力的新领域。当上市公司存在高利润质量、低现金流质量时,其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此时,上市公司应该尽量借助筹资扩大权益资本。其中债务融资方法相对权益融资更加适合该阶段的上市公司。当上市公司存在低利润质量、高现金流量质量时,上市公司处于内源融资薄弱阶段。所以,应加大外源融资力度,弥补融资不足问题。这一融资方式尤其适合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当上市公司存在低利润质量和低现金流量质量时,说明上市公司的产销都走下坡路,经营状况不良。 所以,上市公司此时可以采取一体化战略或者多元化战略,实现有计划的战略并购。但是,这种战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上市公司也可以进行新业务投资,但是在投资初期,资金周转率会很低,可以积极借助新项目进行股权融资。至于债务融资需要慎重考虑。 (2)投资战略。当上市公司处于高利润质量和高现金流量质量时, 说明其公司产品的市场份额很大,并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此时, 产品处于高销售、高利润阶段,但是销售额却不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增长。所以,对新产品或者新行业进行投资是一个较好的财务管理策略。当上市公司处于高利润质量和低现金流量质量的财务状况时,说明其新产品的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公司规模亦是不断扩大。但却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此时,上市公司可以考虑加大流动资产,促进销售额提高。当上市公司处于低利润质量和低现金流量质量时,说明上市公司资金不足,资金补偿不及时。此时上市公司可以考虑降低市场占有率,压缩投资,控制成本等。亦可以扩大其业务经营广度以及深度,提升公司价值。也可以将投资重点放到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业务上面。(3)分配战略。当上市公司处于高利润质量和高现金流量质量时,上市公司在不开拓新业务情况下,可以选择提升公司的股利支付率或者进行股票回购。同时,高留利政策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可以加大股东的支持力量,有利于资金再募集,以便于公司扩大现有产品市场份额。当上市公司处于高利润质量和低现金流量质量时,上市公司可以适当降低公司的现金股利或者采取有效的利润分配政策。当上市公司处于低利润质量和高现金流量质量时,可以选择不分配股利或者利润政策。当上市公司处于低利润质量和低现金流量质量时,上市公司可以对公司的利润留存比例进行合理确定,并适当调整利润分配方式。有效提升公司的潜在收益能力,进而有效增加上市公司的总价值。

(三)特殊财务战略选择策略

当上市公司处于高资产质量和低资本结构质量、低资产质量和高资本结构质量以及低资产质量和低资本结构质量时,基本财务战略已经不适合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策略选择。此时,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重点应该放到公司重构上面。上市公司重构是指上市公司对现有的发展目标、资源以及组织体制进行重新定位、配置以及构造和调整。进而有效地适应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帮助公司摆脱逆境,扩大市场竞争优势。其中上市公司重构主要包括:业务、资产、财务以及组织重构。 (1)业务重构。业务重构是为了形成新的业务组合,形成新的地区业务分布。具体方式包括业务剥离与资产出售、业务分离与股权分立、分拆(将不同的业务分开并设立专门机构管理)、上市公司创建、并购等。其中,对于采取了多元化战略,而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应该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较差,或者对于形成核心竞争力帮助不大的业务单元实行剥离;对于上市公司过度扩展和过剩生产能力的迅速增加的一些行业,如家电行业,过剩劳动生产力增加,导致利润越来越薄,或者上市公司的主要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市场消费能力走低的宏观产业环境恶化的上市公司,应该考虑上市公司业务的地区性转移;对于已经在一个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简单的改组其他公司、提高上市公司的潜能来达到。(2)资产与财务重构。为了更好地促进上市公司的资产与财务管理优化,上市公司时常进行资产与财务重构。 其中,财务重构主要是指上市公司在财务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其调整的内容往往是与业务重构相对应的。如资产置换、股权分立以及债务变动等。其中,资产剥离是较为常见的。其是指上市公司出于战略目标实现或者现有经营管理需要等方面的考虑,将公司的部分子公司或者某些产品生产线出售给相关的上市公司,从而获取一定的转让资金或者其他企业的证券。从投资角度来讲,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投资方式。国内很多上市公司借助资金剥离方式,将某些经营亏损的子公司或者生产线转化成自身未来发展的资金支持,并使得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更为集中,公司的管理效率显著提高,进而有效地加大了公司的盈利能力。(3)组织重构。为了更好地实现组织体制的灵活以及高效,上市公司的组织重构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研究内容。相对来讲,组织重构主要是从业务、资产、规模以及转换机制等方面实施的。其中,债务重组。 通过债务重组,虽然不能立即改善债务人的盈利能力,但是却能提高债务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减轻其财务负担。此外,债务重组还可以实现非流动资产偿还债务,使得债务上市公司有机会盘活其闲置资产,减少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从而提高资产质量;股权结构调整。可供考虑的股权结构调整的方式有:债务转化为资本、 对当前的公司股权结构进行调整、从公司内部或外部拓展股东范围、公司之间吸收股份、新设合并等;破产清算。由于上市公司在体制以及技术或增长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利原因,很可能导致其出现资金亏损,以至于负债率居高不下等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很容易在其他公司的“作用”下,走到破产的地步。此时,上市公司往往选择破产清算。

四、结论

沃尔玛公司的财务故事 篇8

自从1998 年4 月实施的ST制度以来, 每年因企业财务业绩不佳被特殊处理的企业数量逐年递增。1989 年ST公司一共有27 家, 上市公司总数为851 家, ST公司占总数的3.17% , 到2009 年, ST公司已经上升至260 家, 上市公司总数为1718 家, ST公司占总数的15. 13% , 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在快速增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对广大的投资来说危害极大。政府对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进行补助在各国的经济中已属于普遍现象。在我国的经济环境中, 上市公司是地方经济的一种标志, 在地方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旦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后, 万一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对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将产生严重影响。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一般会对财务困境的企业进行补助, 并且补助的形式多种多样。

政府对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进行补助是希望帮助企业摆脱困境, 使企业能够回到正常的经营状态中。政府补助不是简单的突然决策, 从长期看也不是偶然行为。各种不同形式的政府补助如何作用于受助企业, 将会在多长时间内多大程度上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 是政府救助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 检验政府补助对困境企业的财务绩效的影响, 为政府补助决策、提高政府补助实施效果提供建议, 不仅是对现有理论的有益补充, 更为财务困境企业迅速摆脱困境、扭转当前不利形势、争取时间获得再生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

2 文献回顾

政府向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提供政府补助一般是希望通过扶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帮助企业脱困。如果政府补助是有效率的, 那么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助以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然而政府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政府补助可能仅仅是上市公司为了自身利益而对政府官员进行的寻租活动, 那么这样就对企业的绩效并没有促进作用。

Beason、Weinstein ( 1996) 在研究中发现, 政府补助使得企业发展速度减缓, 而且规模报酬也逐渐降低。[1]Tzdepis ( 2004) 在研究希腊企业时也发现, 政府补助对于企业效率、获利能力方面没有帮助。[2]与Beason和Tzelepis结论不同的是, Tzelepis发现政府补助与企业的成长性呈正相关关系, 同时由于受到政府给予的大量现金流, 企业的偿付能力提高了。Van ( 1998) 也有相同的结论, 他在研究荷兰政府对于企业的投资补贴时发现, 政府的这种干预行为提高了企业的偿债能力。[3]而国内学者陈晓、李静 ( 2001) 第一次运用实证方法对地方政府政府补助是否提高公司经营业绩进行了研究, 其从公司的盈余管理角度出发, 研究了政府行为 ( 包括财政补贴和税收返还) 对于公司的业绩有显著影响, 如果失去政府支持许多上市公司将达不到配股资格。[6]刘浩 ( 2003 年) 对补贴收入进行了研究, 发现地方政府没有利用补贴收入进行盈余管理, 并且国有股比率与补贴收入有较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其结论与陈晓、李静的研究结论相反。[7]陈东华 ( 2003) 在研究地方政府、政府补助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方面, 发现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如果具有地方政府背景, 那么在公司中的地位则举足轻重, 并且政府对于公司的影响越大, 则公司获得的补助就会越多, 该企业就会在与其他公司的竞争中获得优势[8]。邹彩芬等 ( 2006) 利用36 家农业上市公司研究政府一般性的补助与税收优惠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 结果发现补助有利于这些企业资产收益率的提高。[7]彭煩、胡剑锋 ( 2009) 研究了上市的农业公司获得政府补助收入对于公司的经营绩效有明显的正面效应, 对其他方面的绩效都呈现了负面影响。[9]

3研究样本和研究方法

3.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国内外大多数文献把上市公司的股票被特别处理 ( ST) 作为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志, 因此本文以同样的标准来界定财务困境企业。本文以2007 ~ 2011 年作为研究期间, 选择在此期间被特别处理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新会计准则在2007 年1 月1 日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 新准则对政府补助做出了新阐述。为避免这种变化对样本产生影响, 因此本文选择2007 年以后的会计期间作为研究期间。

为了保证样本的准确性与可比性, 对样本进行了筛选: 为了避免样本中的ST公司可能存在的IP0 影响, 本文将上市不足三年的公司予以剔除; 将先后被ST两次的公司予以剔除;另外, 上海航空和长城股份于2009 年退市, 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予以剔除; 最后剔除奇异值和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 最终获取样本135 家。

本文的数据来源: 一是手工整理: 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手工整理, 对年报附注中营业外收入中政府补助项目作为本文政府补助的数据来源; 二是来源于数据库: 本文所用的财务指标来自CSMAR数据库。本论文数据分析采用SPSS19. 0软件处理。

3. 2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分为两部分, 首先是对财务绩效进行评价, 笔者选择因子分析法来评价企业的财务绩效。其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来检验政府补助对受助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财务绩效的分析是指利用企业披露的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 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进行评价的过程。目前可使用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有多种, 目前学术中比较常用的有: 因子分析法、经济增加值法 ( EVA) 、平衡计分卡法、层次分析法等。本文在此选择因子分析法作为财务绩效的评价方法。

3. 3 变量定义与模型选择

1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的财务绩效, 上文中对样本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四方面的主因子, 分别为偿债因子、盈利因子、运营因子、成长因子, 再对这四方面的主因子通过权重计算综合的财务绩效得分。

国外有一些学者认为: 政府补助包括现金补助、税收减免或返还、实物补助和政府持有公司股票。但是目前国内对于政府对上市公司的资本投资不作为政府补助的研究内容。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6 号对政府补助的计量和披露进行了规定, 要求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政府补助的金额、种类等相关信息。因为考虑到财务困境上市公司所面临的退市压力, 所以本文没有对分年报中有关政府补助进行细分。所获得的政府补助以企业财务报表中营业外收入中记录的政府补助金额为准。

考虑到规模报酬的差异, 由于公司规模的不同, 对上市公司的绩效可能产生影响, 因而将公司规模 ( LNSIZE) 作为控制变量之一。一般以雇用人员的总体的人数、总体的经营资产或者主要的经营的行业劳务收入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公司规模。本文以主要的经营的行业劳务收入的自然对数表示。如表2。

2模型选择。

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 基本模型:

本文为了验证上文所提假设1 和假设2, 从长期财务绩效和短期财务绩效两方面分析政府补助对财务困境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具体模型如下:

模型 ( 1) 是用来验证财务困境上市公司接受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短期财务绩效的影响, 即接受政府补助对当期财务绩效的影响。模型 ( 2) 是用来验证财务困境上市公司接受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长期财务绩效的影响, 即接受政府补助对下一期财务绩效的影响, 是用来检验财务困境上市公司接受政府补助对公司当期和下期的财务绩效是否有促进作用, 笔者预测的回归系数为正值。

4 实证分析

4. 1 企业财务绩效的评价

评价企业的财务绩效, 首先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财务绩效衡量指标体系。确定财务绩效指标体系要遵循一下原则: 适用性原则、可解释性原则、可获得性原则、可测量性原则。根据以上原则本文从四个方面定义企业财务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10]。

盈利能力主要选择了每股收益、经营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经营毛利率、长期资本收益率作为评价指标。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选择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量比率和资产负债率作为评价指标。营运能力指标, 营运能力主要选择了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评价指标。成长能力指标选择了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作为评价指标。具体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4. 1. 1 用因子分析方法评价财务困境企业财务绩效

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及适用性检验。

使用因子分析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原有变量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 因此在进行因子分析前进行适用性检验。检验的方法主要有计算相关的系数矩阵法、计算反映项的相关矩阵法、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 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 以及KMO ( Kaiser- Meyer - Olkin) 检验。本文采用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 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 和KMO ( Kaiser - Meyer - Olkin) 检验。[11]样本的适用性检验结果如图表4 所示:

从检验结果可知: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1534. 163, 并且显著性检验的概率为0。对于KMO检验, 判断是否适合因子分析法的普遍标准为KMO的值大于0. 6。从上表可看出, 样本的KMO值为0. 706, 即两项均通过了检验, 说明样本观测值可以使用因子分析法对财务困境企业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12]。

2提取因子。

提取方法: 主成份分析。

从表5 的显示可以看出: 通过对样本的总方差进行分解, 我们发现四个因子旋转以后的特征值大于1, 他们四个的贡献率未31. 628% 、26. 284% 、14. 044% 和9. 881% , 他们的累积贡献为80. 837% 。从样本中提取的四个因子对原始变量的解释程度达到近百分之八十。因此, 采用这四个因子对财务困境企业的财务业绩进行评价非常合适。

提取方法: 主成份。旋转法: 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a. 旋转在 5 次迭代后收敛。

从表6 可以看出: 旋转成分矩阵中, 第一因子中包含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 他们各自因子载荷值为0. 963、0. 949、- 0. 681, 本文中我们把第一因子解释为偿债因子, 记为F1; 第二因子包含息税前利润与资产总额比、营业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每股收益、长期资本收益率, 他们各自的的因子载荷值分别为0. 780、0. 464、0. 647、0. 729、0. 649, 第二因子称之为盈利因子, 记为F2; 第三因子包含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各自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 541、0.849、0. 876, 第二因子称之为营运因子, 记为F3; 第四因子包含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印业收入增长率, 各自的因子载荷为0. 561、0. 600、0. 634、0. 460, 第四因子称之为成长因子, 记为F4。

财务困境企业财务绩效的综合得分的计算是基于总方差分解表中旋转后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及计算所得的上市公司各因子得分获取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4.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2.1相关性分析

本文对样本变量进行了相关性检验 ( pearson) , 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程度, 从表7 可以看出, 政府补助与企业规模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 346, 呈正相关, 政府补助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 581, 企业规模与财务绩效之间相关系数为0. 216。政府补助与财务绩效之间相关性大于0. 5, 与上文预测的趋势一致, 系数为正值。

**. 在. 01 水平 ( 双侧) 上显著相关。*. 在 0. 05 水平 ( 双侧) 上显著相关。

4. 2. 2 回归结果分析

1短期财务绩效回归结果

短期财务绩效的分析模型: FPt= β0+ β1SUBt+β2LNSIZEt+ ε

回归结果为: FPt= - 0. 989 + 7. 370E - 11SUBt+ 0.047LNSIZEt+ ε

从表8 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回归平法和为4. 138, 残差平方和为104. 253, 对应的F统计量的值为12. 842, 显著性水平小于0. 05, 可以判定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有效。

从表10 回归系数表可以看出: SUB的回归系数都为正, 但回归系数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方程不显著。

结论: ST公司接受政府补助后, 当期财务绩效并没有显著改善, 政府补助的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a. 因变量: 财务绩效

2长期财务绩效的回归结果。

长期财务绩效的回归模型:FPt+1=β0+β2SUBt+β2LNSIZEt+1+ε

回归结果为:FPt+1=-0.961+1.391E-1-SUBt+0.152LNSIZEt+1+ε

从表10 中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回归平法和为4. 216, 残差平方和为130. 577, 对应的F统计量的值未10. 430, 显著性水平小于0. 05, 可以判定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有效。

从表11 回归系数表可以看出: SUB的回归系数都为正, 并且回归系数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方程显著。对模型的方差分析及模型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结论: ST公司接受政府补助后, 政府补助的与其下期的财务绩效呈正相关的关系。说明接受政府补助对财务困境企业的长期财务绩效有明显改善。

a. 预测变量: ( 常量) ,企业规模,政府补助。b. 因变量: 财务绩效。

a. 因变量: 财务绩效。

5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 政府对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进行补助是一种普遍行为。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如下两点结论:

1财务困境企业接受政府补助与企业当期的财务绩效没有显著关系。政府补助是政府给与的各种形式的补贴, 对企业当期的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影响有限, 因此对企业当期的整个财务绩效不相关。因此, 政府补助对ST上市公司的短期财务绩效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财务困境企业接受政府补助与企业下期的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政府补助对财务困境企业的财务绩效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政府补助能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对财务困境企业的长期绩效有促进作用。

摘要:文中选取了20072011年新增的ST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共135家。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价财务困境企业的财务业绩, 然后使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政府补助对财务困境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政府补助与当期的财务绩效不相关, 但对下期的财务绩效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 政府补助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

关键词:因子分析法,财务绩效,政府补助

参考文献

[1]BeasonR, Weinstein D E.Growth, Economics ofScale, and Targeting in Japan (1955-1990) ,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6, (5) :286-295.

[2]Tzelepis.Skuras.The Effects of Regional Capital Subsidies on Firm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2004, (NOV) :121-129.

[3]Brealey, Myers and Marcus, 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M], McGraw-Hill, New York, 1995.

[4]BeasonR, Weinstein D E.Growth, Economics ofScale, and Targeting in Japan (1955-1990) ,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6, (5) :286-295.

[5]Sasson Bar-Yosef, YoramLandskroner.The Impact of the Government on FinancialEquilibrium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Decision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Working Paper, 198 1.

[6]陈晓, 李静.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在提升上市公司业绩中的作用探析[J].会计研究, 2001, (12) :20-29.

[7]刘浩.政府补助的会计制度变迁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 2002, (3) :80-85.

[8]陈冬华.地方政府、公司治理与补贴收入——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 2003, (09) :15-2.

[9]邹彩芬, 许家林, 王雅鹏.政府财税补贴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影响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 2006, (3) :53-59.

[10]王大飞, 曹佳.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模型.经济论坛, 2010, (6) :195—198.

[11]高祥宝, 董寒青.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沃尔玛公司的财务故事 篇9

一、财务管理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

在对于财务治理以及财务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说明之前, 需要明确的是财务管理在整个公司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地位。

1. 有助于完善公司整体的奖励机制。

财务管理对于执行董事的激励其实是有着相当明显及重要的帮助作用的, 良好的财务管理系统对于完善公司内部的激励机制也是十分有帮助的。值得一提的是, 公司高层也就是CEO, 以及公司的执行董事, 应该得到的奖金数目, 其实是和公司的盈利及绩效相匹配的,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没有绩效的企业, 同时也不会有提供给董事的奖金。

2. 有助于资本市场对于公司进行监控。

广大群众对于资本市场实施的公司企业监控其实往往都是持有怀疑态度的, 但是有效的财务管理, 以及相关的信息资讯, 对于监管的工作还是有着一定的督促及帮助作用的。近几年来,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资本主义市场来完成了企业的重新构建, 度过了企业的困难时期。因此财务管理的信息透明度, 以及有效性和可靠性, 都是十分受关注的。

3. 提高投资者的信心。

如果从根本的角度上来说, 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及成果和投资者的信心值其实是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的。有效地进行财务管理,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企业对于投资者是提供保护, 并且提供合理化的帮助与支持的, 这就是为什么财务管理操作较为系统的企业, 其投资者的变动都不会很大。

二、财务管理的具体操作与措施

在本文中, 笔者针对现阶段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在进行财务管后制作财务报告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

1. 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

企业的财务管理包括很多部分,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会计管理, 这一管理的内容及结构都是十分复杂的, 对于企业来说, 进行财务管理首先需要聘用专业的人员, 或者是由公司内部人员组成一个管理小组, 专门从事相关的业务。现阶段, 某些企业采用非专业人员进行财务管理, 妄图通过私下关系来减少企业的信息披露, 这种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

2. 充分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

在对企业信息进行披露之前, 需要明确其中的自愿披露与非自愿披露都包含哪些内容。如果针对企业的信息披露包含了企业的商业机密, 以及其他的机密信息的话, 有关部门需要适当减少披露内容, 任何形式的信息披露都应该以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为主, 对于现阶段一些企业的机密信息遭到恶意披露这些现象, 应该加以制止。

3. 控制现有的信息内容范围及质量。

信息的披露范围, 以及涉及的内容和数量, 包括质量都是需要严格按照财务管理的相关标准, 以及规定来进行,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针对会计的管理, 财务会计相关的信息对于企业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的, 而且对于公众也是承担一定责任的。其次, 财务管理的报告需要包含规定的内容, 并且以财务信息为主, 而现在即便是要求适当提供非财务信息, 也只能是作为一个信息的补充。

三、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

1. 财务管理影响公司财务治理。

财务管理不仅仅包括对企业资金的管理, 只要该部门是企业内部的部门, 那么无论存在于哪一个层次, 其实都是需要接受财务管理的, 管理的内容不仅仅是以资金的周转和审批为主, 在财务管理中, 企业的各个部门需要接受最严格的审查和备案, 任何的资金流动及业务流失都是需要进行备份, 并且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汇总和公开。这就是上文提到的信息披露, 其中如果包含有十分机密的内容, 可以申请予以保护, 不作披露。但是需要明确的是, 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 最终需要通过财务治理来进行解决。因此财务管理的成果和效率, 决定了财务治理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2. 高效率的财务管理在财务治理中起重要作用。

企业财务方面的整顿和治理是以企业财务管理的成果和效率决定的。财务管理中的会计管理, 对于企业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往往涉及资金、人员、信息等几个方面。由于管理的内容较多, 企业的管理效率肯定是会降低的, 因此为了保证财务管理的效率, 可以采取专业的信息化管理, 这一管理模式也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务治理完整地结合在一起, 这样不仅仅满足了企业的管理及治理需要, 并且可以保证在第一时间内就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因此如果企业具备高效率的财务管理, 那么对于后续的治理, 以及公司的管理都是有帮助的。

四、结语

在明确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分析了财务管理和财务治理的关系后, 企业需要明确, 想要让自己的企业发展下去, 并且想要保证企业的发展毫无任何问题和偏差, 需要在财务管理中多下功夫, 并且保证财务治理是以财务管理为基础而进行的。

参考文献

[1]李丽.试论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与对接[J].财经界, 2013.

沃尔玛公司的财务故事 篇10

关键词:财务治理,财务管理,关系,对接,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公司在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也有着很大的进展。由于公司日益发展和壮大, 应对公司的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做出有效的调整, 以满足公司发展中的需求, 使公司的财务管理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价值, 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一、明确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概念

1. 财务治理的概念

财务治理是指在对企业中比较复杂的财务关系进行处理而出现的新概念。当前, 我国一些相关专家对于财务治理方面的界定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些专家在研究时, 比较注重财务治理对公司产生的效率, 而另一部分专家则侧重于对财务治理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其实两种看法都不够完全, 实质上财务治理属于公司针对公司本身和相关利益享有者, 为了完善财务制度、细条员工利益、治理公司财务等进行调控的一种手段。所以财务治理是一种固有的模式和制度, 能够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公司的管理者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2. 财务管理的概念

财务管理是对公司的各项财务活动进行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现金, 通过一些财务管理的手段, 对公司的现金进行供给和分配, 并使资金创造出利润价值。在进行公司管理时, 需要合理有效的处理事务和金钱的关系。财务管理作为公司管理中的基础组成, 对公司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能够使公司能够有方向的进行经济活动, 有助于公司中其他管理工作的有效协调。

二、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

1. 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区别

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两种重要手段, 区别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出发点和服务主体。首先在服务对象上, 财务治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公司中的财务人员, 而财务管理的服务对象是公司本身, 主要是对公司资金的来源、支出和分配的管理。从出发点来看, 财务治理的出发点是公司, 合理的协调公司内部工作人员的财务分配, 以实现利益平衡。财务管理的出发点是公司的经济, 目的是为了使公司具有更多的资金来源途径, 并对资金进行科学的分配, 最大限度的创造公司的利润空间。在服务主体上来看, 财务治理的服务主体更为广泛, 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对公司的财务从高级的领导阶层到基层管理进行合理的分配。财务管理的服务主体只是公司的管理层, 有着很强的经济性, 目的是对管理层的资金进行优化配置。

2. 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联系

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除了有很多区别之外, 也存在一定的联系。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共同组成公司财务, 财务管理主要是满足公司在资金来源上的需求, 而财务治理是为公司所有财务人员服务的。所以说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有着不同的工作目标, 两者之间也不存在冲突的现象, 都是对公司的各项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分配, 为公司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对接的途径

1. 分配财务权利, 界定财务目标

公司财务活动的方向主要是由财务目标决定, 在公司财务活动中, 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是重要的管理系统和管理机制, 要权利配合公司的财务目标。只有具备良好的财务导向机制才能合理制定财务目标, 实现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在进行财务目标的划分时, 要对相关的财务主体权利范围科学合理的界定, 实现主体间权利与职能之间的平衡关系。在正规的公司, 公司的董事会起到对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协调作用, 也是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主体, 所以公司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董事会机制, 并有效的强化董事会的职能, 通过相应的方式, 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能力。

2. 建立监督和激励机制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 公司的资本结构对于公司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资本结构中, 治理结构是主要的运行方式, 资本结构的不同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理结构。良好的资本机构不仅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上地位的提升, 也很能够对权力主体发挥监督作用。所有优化资本结构, 有助于企业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股权的高度集中和分散, 不利于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从我国当前的股权现状来看, 一股独大的是最为普遍的现象, 对我国日后的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国在进行资本结构优化时, 政府的相关部门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并加强对企业的科学引导。

3. 完善公司的风险控制体系

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的影响下, 公司在进行经营和管理时, 避免不了很多风险的产生。在现代化的公司中, 财务工作受公司外部环境的影响之外, 还决定于公司在财务上的规划和风险控制能力。所以, 对公司来说, 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进行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时, 应注重系统机制的设计, 通过对系统的动态监测和分析, 确保系统工作能够正常运转, 形成风险控制体系。

4.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进行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决策基础, 公司在保证沟通管道畅通的同时, 应加强对信息披露制度的规范。从我国一些上市公司来看, 信息披露只拘泥于形式, 并没进行实质的创新, 披露的内容缺乏实效性。另外, 对财务治理信息没有做出具体的规范或要求, 所以, 公司在尽力财务治理体系时, 应首先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加速修订信息披露准则, 强化信息披露规范, 通过相关法律法规, 对财务机制和体制上的问题进行解决。

5. 充分发挥战略财务的重要作用

战略财务是战略和财务的结合, 在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对接中, 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战略财务应从公司战略的角度进行研究, 对价值链进行优化, 从而提高公司的整体价值。采用中长期的企业模型, 根据攻速的特点, 对公司的财务战略和构架进行研究, 设计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的组织结构和体系, 建立业绩水平方案和决策方案、财务结构, 并对其进行分析, 结合对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的, 确定战略财务标准, 形成简易的战略财务模式, 强化公司的内部实力。另外, 要加强对公司业绩的评价, 注重管理层的工作情况和任务完成程度的同时, 也对公司在战略财务上的执行程度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公司之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公司的财务管理作为公司管理的重要核心部分, 应充分发挥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作用, 在公司的宏观财务中, 通过财务治理进行公司财务的处理, 而从微观发展的角度, 财务管理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这样相互结合实现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对接, 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合作, 使公司的财务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雷.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战略整合[J].财会月刊, 2006;9

[2]申书海, 李连清.试论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与对接[J].会计研究, 2006;10

[3]吴军民.公司治理、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关系的辨析[J].会计之友, 2012;9

[4]林野萌, 傅建设.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框架探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1

上一篇:心绞痛型下一篇:子宫切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