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政策

2024-08-02

救市政策(共6篇)

救市政策 篇1

即将过去的3月里, 沪深股市不断遭遇“强寒流”。上证综指当月下跌20.14%, 创下了1995年以来的最大月跌幅。从去年10月的高点算起, 沪综指的最大跌幅已超过45%。对于半年前还沉浸在牛市喜悦里的投资者来说, 连续性的下跌让人有些措手不及, 2008的股市将去向何方?股市走向何时触底反弹?都是尚无定论的话题。

面对股市大跌, 政策是否应该“救市”?这是当前股票市场最受关注的问题, 历来争议颇多。理论上讲, 监管者应当管什么, 不该管什么, 都有着明确的区分。监管者应该对管股市里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惩处, 但是对股指的高低却不应干涉, 因为股指高低取决于市场本身的运行规律, 没有必要过多干预。但是, 从另一方面讲, 我国的证券市场建立时间不长, 发展很不完善, 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证券市场发展的每一步, 可能都需要政策来引导。

即使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 也有政策的“救市”之举。最为典型的是美国“9·11”事件后, 为防止恐慌性崩盘, 美国证交会宣布紧急休市4天, 美联储则在4天内向市场注入1080亿美元, 以保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这些措施促使股市在较短时间内重回正常轨道。

就此次沪深股市的下跌而言, 的确存在过度炒作后价值回归的因素。但也应看到, 年初的雪灾、上市公司大量再融资、大小非集中解禁等事件性原因也加剧了投资者的恐慌心理。有专家认为,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 起起落落都很正常, 但对一些短期内可能造成市场供求过度失衡的偶发因素, 则有必要通过适当的政策调控, 缓解其对市场的压力, 以实现市场的平稳过渡。

地产 切勿曲解救市的政策 篇2

目前,中国楼市正在经历着一个调整过程,即房价由过去的迅猛上涨转为快速下降,同时伴随着成交量的大幅萎缩。这种局面的改变仿佛只在一夜之间就发生了,原因只有一个:中国央行推行了二套房的楼市调控政策,它扼住了投机和投资性需求的咽喉。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经济总量迅速膨胀,社会财富规模迅速壮大。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转型期的诸多问题,如居民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法律制度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落后、金融体系竞争力较弱等等。这一切问题全面集结在房地产领域,使中国房地产领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需求特点:居住性需求不足,投资性需求旺盛,投机胜需求疯狂。

首先,由于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除了少数富人有钱购买商品房外,大部分民众基本被价格高昂的楼市所抛弃,普通民众的居住性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其次,由于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富人手中,法律体系又不健全,少数富人有机会将楼市做为囤积财富的一种手段,导致投资性需求一直保持较为旺盛的局面。

再次,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落后,使得炒房人能够突破社会信用体系的樊篱,利用银行管理体系较弱的漏洞,大肆利用银行资金,放大财务杠杆,使得投机性需求逐渐成长并扩张,在短期内迅速将中国楼市的价格推上一个高地。

目前,房价居高不下,居住性需求已无法支撑中国楼市的进一步发展,唯有投资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才能为中国楼市提供需求动力。

中国政府推出的二套房政策之所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把紧了银行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阀门,从而关住了投机性需求的大门,撤走了投资性需求的依靠。中国房地产市场迅速风声鹤唳,价格迅速回落,成交迅速萎缩,呈现一片危机景象。

不救楼市,金融风暴不会击垮中国经济

近期,中国政府为防止金融风暴冲击出台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如降低了证券印花税、取消了存款利息税、降低了商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等等。此外,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新政,以挽救低迷的楼市。

但笔者队为,不救楼市,世界金融风暴不会击垮中国经济;救楼市,一定程度上会支持楼市价格上涨,让“击鼓传花”式的炒作游戏重新开始。

第一,中国经济的相对独立性和封闭性,使这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有限。

改革开放30年,使中国经济与全球性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但中国正式加人WTO之前,中国经济具有非常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在人世之后,外商直接投资增多,不但依然保持对实体经济的投资热情,而且更对中国的金融领域情有独钟。但按照中国入世金融领域的开放时间表,中国的金融领域是逐步放开的,而且外资进入中国的时间较短,熟悉中国经济环境还有一个过程。同时,目前在中国金融领域,外资金融机构所拥有的机构数量和资产规模都相对较小,影响力非常有限,也更受中国政府的各种法律体制的限制。

因此,放在全球开放的经济格局中,中国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资本项目并没有放开,外汇管制依然严格。在内有独立的国有企业做主导的实体经济作支持,外有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和外汇限制的前提下,这场来自西方国家的金融风暴想冲入中国,并掀起较大的巨浪十分困难。

第二,目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集结在了房地产领域,从而被投机性需求所引导而放大。

在投机性需求的引导下,中国楼市价格暴涨,从而进一步引发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危机。房地产的理性繁荣,可以带动就业,扩大消费,扩大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如果房地产非理性的繁荣,对整个社会和经济带来危害,势必大于其对整个社会带来的贡献。

如房地产价格暴涨,将使整个社会的中产阶层重新贫困化,反而削弱了消费;房地产价格暴涨,将对整个社会的资本产生集聚作用,资本为追逐暴利而大量集中在房地产领域,房地产领域可能会一枝独秀,但整个社会的其他产业都可能因此极度缺少资本,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会更加困难,大量的非房地产企业可能会相继“破产”或“死亡”。这样,就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大大减少。无论房地产如何繁荣和就业较多,但都无法弥补整个社会因此而形成的就业的大量减少。

第三,不救楼市,有助于拔除中国经济发展的金融毒瘤。

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来源于它的封闭性和独立性。封闭虽然使其相对落后,但没有大量的衍生工具,风险不会在一夜之间放大到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独立性也使其有能力切断全球性金融风暴传导的路径,使其在金融风暴中具有免疫力。但是,中国金融体系也是有风险的,最核心的风险就是房价过高问题,并通过按揭贷款方式传导到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体系中。

中国目前的房价收入比达到6.98(国际公认合理的房价收入比为3~4倍),几乎处于世界之巅。因为,中国大部分的房子不是用来居住,而是用来投资和炒作的。支持中国高房价的不是来自于老百姓的工薪收入,而是来自于少数富人的投资资金和银行的信贷资金。金融风险在中国没有发生,只是因为中国没有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体系相对封闭。

可以说,高房价是隐伏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毒瘤。如果中国金融体系一旦发展创新了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并且失去目前的政策保护层,与全球经济形成了紧密的资金流和信息流;那么,中国和世界的实体经济中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通过高房价的崩溃,而酿成大规模的金融动荡。

第四,不救楼市,有助于中国楼市更加健康发展。

由于二套房政策的推出,中国楼市目前正进入深刻的调整期。对于楼市的调整,中国出现了两派截然相反的观点,一个观点是放松调控,保持目前的高房价,一个是坚决反对楼市调控松绑,坚决挤压楼市泡沫。

理性发展的房地产市场,有助于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过于疯狂的房地产市场,就将消灭它本身所应有的积极意义,不但不能产生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反而是削弱了消费,减少了就业,还带来一系列其他负面影响。

中国目前楼市的现状超过了理性发展阶段。不救楼市,继续加强调控,挤压泡沫,将有利于把中国楼市从疯狂的边缘拉向理性的阶段,有利于楼市的长远健康发展。

出台的房地产政策被误读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从西安、南京,救市的办法无所不用其极。许多地方政府能用的政策,基本上都用到了。有的在打擦边球,比如说有的城市它在税费上开始减免,这个可能应该是中央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来的政策,被地方政府做为擦边球用了。

又比如说有些地方政府说用财政补贴直接补贴购房者。这是个有广泛争议的举动,能不能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来救房地产?必须打个问号。还有在一些户口相对稀缺的城市里面,许多地方政府用户口来吸引百姓买房。

这些救市的措施,结果确实能让开发商活得更好一点了。如果救市是救了百姓的话,就比较绕了。因为房地产涉及到40多个,甚至50多个行业,棚关的产业,包括农民工的就业,包括这个地方政府的一些廉租房和经济适

用房的建设资会,很多都来自于土地出让金。许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这个模式有很紧密关系,有的地方几乎占财政收入的60%到70%。

地方政府一定要明确,救市不是托市,不是救价格,而且地方政府千万不要再和房地产商的利益绑在一起了。那么对于地产商来说了,随着整个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这种建设的进一步的落实,地产商你唯一自救的办法就是降价。

另外,房地产的冬天其实还没有到来,现在房地产商可能遇到的不是一个冬天,而是一个冰河世纪!房地产商现在正在面临被迫调整商业模式,以前空手套白狼的魔术将会彻底失效。因为过去房地产商拿土地比较容易。但现在中央政府对土地政策控制得比较严,纷纷出台廉租房,两限房的政策就是真正来解决那些种低收入阶层购房问题。对于房地产商来说,这足一个打击。因为原来百姓只能靠房地产商盖房,现在政府增加了供应,对原来处于一个垄断地位的房地产商来毫无疑问是个巨大的打击。

政府一系列房地产的政策出台,看起味好像是和地方政府救市的措施是一样的。但是仔细去看就发现实际有所出入。比如财政部规定了是从去年11月1日起,如果你个人首次购买平方米以下的普通住房,那契税要下调到1%,然后买卖房子时,暂时免征印花税、个人销售住房免征土地增值税。所以都是在免掉税负,实际上是个惠民的政策。另外,政府之所以出台一些措施针对房地产市场,有两个用意,一个用意就是说真正看到老百姓现在住房比较困难,买房比较困难,所以想让中低收入阶层的人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第二就是在美国金融危机风暴的冲击下,不想让中国经济出现一个硬着陆,采取保经济增长的办法。但是这样的政策,恰恰被房地产商,被一些地区政府给误读了。

因为为这里包含一个利益所向,房地产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被结合的非常紧密,除了它直接要得到土地的收入,它还带动了其他的各个行业,家具行业、装修行业。作为一个地方政府,也不愿意看到地方经济一片凋零,所以就会出台各种政策,来救房市。

救市的目的是为了拉动内需

救市应该是救中国经济,要针对中低收入阶层的这些群众,提供一个新渠道。我们看到政府加大了对廉租房,两限房,包括一些经济适用房的投入这样的举措,实际这是个民生工程。

减税、推行购房补贴、降低准入门槛、上调公积金贷款额度……据不完全统计,近两个月以来,全国18个城市密集出台房地产救市方案。而这股地方政府营救楼市的风潮,也进而诱发了中央“10·22”房贷新政的出台,对此,中国房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中一表示,在救市问题上,中央与地方政府尽管都积极出手,目的上却是不同的。

中央救市的目的是为了迎合目前的国际形势,通过刺激房地产消费,批动内需,尽餐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而并非是刺激房价的上涨。朱中一认为,出向房贷新政并不是为了维持房价,而是为了刺激经济,“可以很明确地说,中央救市是救市不救价。”

从2007年的时候,投资占中国GDP的40%,其中房地产投资又占四分之一。所以按照这个比例,2007年的时候,房地产的投资占GDP的比例的是10:7,这比例要比美国和日本都要高得多,而且这个上涨的速度也比美国和日本要高得多,甚至比日本在经济崛起的那一段时期还要高。比美国在前几年,房地产泡沫的那一个时期长的速度都要高。因此,我们现在实际上已经到了一个要改变房地产一家坐大的情况。

尽管我们承认房地产行业是中国的支柱行业,但是没有见过一个柱子就能够支起来的大厦,所以现在要做的不足说要去加固房地产行业,而是要尽快地让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变得更加的平衡。否则的话,无论是地方政府、银行,还有普通老百姓,可能就都会被拴在房地产这一条绳子上。

房地产行业应该让它降价,另外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下一步可能就是进行一些财政制度的改革。不能再让地方财政完全依赖土地的收入,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征收物业税,可以通过征收土地增值税,增加财政收入的来源。

各地政府采取了许多令人眼花心乱的救市措施,很多百姓都在思考救市到底是救了谁?每次当面对这样的质疑时,许多地方政府最典型的说法就是救市是救经济、救银行、救百姓。但是我每次都发现百姓似乎不怎么领情,他们并不认为你救的是百姓,反而大家会觉得救的是开发商。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可能更需要重新校正自己对各方利益之间的关系。政府想救的是经济,开发商想救的是自己,百姓还在等待,市场依然低迷,消费者呼吁,提振中国楼市,降价才是硬道理。

把房价抬高,才能抬高土地的价格,土地价格高了,土地的财政收入就有了。地方财政有了,你不能把它拿一点出来,说要补贴民众。其实这种举动并没有补贴民众。

房地产的需求,一定是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及购买力作为一个基点的,离开了这个基点来讲,再怎么救,怎么补贴都没有什么用。尽管比如说有些人发展了经济,但绝大多数人没有能力购买这么高房价的住房的。

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新浪网新闻中心,对14493名公众的调查显示,81.0%的公众认为2009年房价还会降,其中,41.7%的人认为房价将“有所下降”,39.3%的人认为会“大幅下降”。此外,8.3%的人认为房价会“维持现状”,7.7%的人认为“略有上涨”。值得注意的是,35.2%的受访者月收入超过4000元,是拥有买房消费实力的主要人群。同期,通过腾讯网对7898名公众的在线调查显示,即使是对各城市中心区的房价,也有74.9%的公众预测明年将下降,其中32.2%的人认为大幅下降。

房产新政的出台后,楼市低位盘整的格局并未改变,这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

回归重建路,步入平民化

袁微

日前公布的规模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政策,将9000亿元的份额投向了保障性住房市场;紧随其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或规划,表示将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面积和投入力度。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全国许多城市将迎来保障房的建设高潮。业内人士认为,大量保障房的入市,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长期失衡的房地产市场供给格局。保障房从“拾遗”到“重建”住房结构的路径清晰显现。

价格太高,现在也只能“死磕”了

“我肯定是最希望房价下跌的那类人。”26岁的彭先生在北京从事IT工作两年了,他和目前在公司做文员的女友从大学开始交往至今已有五年,两人都觉得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所以从2007年初就开始四处考察并准备买房。

因为彭先生的工作地点在北京海淀区,他和女友决定在清河附近买房。2007年4月,两人相中了一套单价9000元每平方米左右、总价约87万元的二居室。“当时快五一了,趁长假回家一趟,把楼盘广告、户型图什么的拿给家里人看看,大家好好商量一下,所以当时没有马上买房。”彭先生说,谁知道在5月下旬决定买房的时候,打电话一问,涨到1万元

每平方米了,—个月时间,总价涨了近10万元。

“我们刚工作时还经常聊买房的事,后来基本上都不谈这个话题了,因为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北京靠自己买房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彭先生的女友说,她公司的很多同事也都满腹牢骚,为什么不早出生几年?为什么在他们买房的时候房价这么高?

“如果房价能够跌到心理价位,肯定会买房,毕竟拥有自己的专属空间是他和女友的心愿,目前楼市处于‘敏感期’,仍然坚持选择观望,以不变应万变吧。”彭先生无奈地笑着说。

从2005年年初至今,北京户口的小白领郑女士就一直在看楼盘准备购房,但依然没有买到合适的房子。因为不断地看房、不断地“买不着房”,她和她的先生为此越来越烦心。

90平方米以内的两居室;东四环总价不超过90万元、五环以内不超过80万元。“我们两个人加起来月收入近8000元,手中的存款有10万出头,在北京怎么也算得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了,怎么在四五环内就愣是买不到房?!”郑女士感叹说:“转了一圈也没碰上一套合适的,连五环外都一万多,现在北京的房子真是鱼翅多,盒饭少!”

最近一段时间,北京市房地产市场政策暖风频吹。除北京市11个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外,此前,北京市已宣布将公积金贷款上限从60万元提高到80万元,仍然是全国公积金贷款限额最高的城市。

尽管政策暖风频吹,房地产业界似乎并不乐观。北京中原三级市场研究部认为,普宅标准放宽是利好,但在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降低,购房意愿显著下降。而对于自住需求者来说,虽然堪称强劲需求,但目前观望态势仍在加剧。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宏新表示,楼市回暖的前提是宏观经济走势要向好的方向转变,恢复消费者的信心。他分析认为,目前,北京中等以上收入的家庭基本实现了一次或二次购房,新一代的年轻白领想购房,但又受到收入、就业等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消费信心不足,花钱更加谨慎,面对低迷的楼市,他们恐怕还会选择继续观望。

政府职能回归保障

作为房地产先期改革的厦门市,去年以来,厦门市有近400户住房困难家庭陆续搬进了该市首批保障性租赁房,这些租赁房主要集中在岭兜小区、民盛商厦等地。陈久珍一家三口便是其中的一户。

此前,陈久珍一家还挤住在湖里街道康泰社区的一间破旧小屋里,夫妇俩长期没有固定工作,家庭年收入始终徘徊在温饱的低水平,社区周边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城市变得越繁华,改善居住的梦想距离这一家人就越遥远。

2006年5月,厦门市正式宣布,为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建设保障性住房,同年底成立了厦门市社会保障f生住房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好消息让陈久珍一家人真切地感受到,改善居住的希望正朝自己走来。2007年6月,陈久珍一家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保障性租赁房的申请,很快就成为符合条件的候选家庭。

现在,陈久珍一家住的租赁房有60平方米。“房子是由政府统一装修好的,每月租金只要300元。”陈久珍高兴地说,“政府没有遗忘我们的困难,让我们有了安稳的新家,我们的心也安定多了。”

此次我国房地产业的调整并非房价的简单回归,而是房地产市场一个时代转变的标志——陌步入平民化时代,即是房地产市场暴利终结以及绝大部分中产阶级都有能力买房的时代。

目前,我国社会平均利润率大约在8%左右,房地产行业则超过30%。同时,房地产又是一个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市场,因此,在高利润率的刺激下,社会上大部分资源都拥入这一市场,这造就了我国房地产企业超过3万家、商品房空置面积达1.3亿平方米的市场现状。因此,经过社会资源分配的调整,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平均利润率正处于向社会平均利润率接近的阶段。

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机)需求基本处于停滞,而真正能够形成需求的则绝大部分是自住需求。而在自住需求中又可以分为换房需求和新增需求。众所周知,我国房地产市场高涨行情从2003年开始,而房地产需求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回暖。一般来说,房地产与汽车不同,前者的“换新潮”周期要远比后者长。因此,从2003年开始新购买自住房的居民很难在未来的几年内形成“换房潮”,而在此之前所购买房地产所形成的“换房潮”,基本在前一阶段已经“消耗殆尽”。而对于房地产新增需求来说,形势也不容乐观,能够形成未来几年内新增需求的人群是未来新增的中产阶层人群,而当前这一阶层的增长率已经远远低于商品房供给率。加上经济的“收入效应”和股市的“财富效应”在未来的几年内很难显现,这些因素均表明未来房地产新增需求数量将大大下降。

救市政策 篇3

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认为, 只有创新和变革能够战胜经济周期波动, 而不是乞求救市政策。经济必然有波动, 市场一定有调整, 我们没有办法乞求制度能够把未来改变, 唯一能够生存的办法就是创新, 也就是说, 我们不去幻想昨天的“蜜月”, 而是勇敢地面对今天的日子。创新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是战胜危机的最好办法。作为我们民营企业家一定要自我改造, 自我提升。如果民营企业家不能在时代的变革当中不断地改变自己, 将会面临一个巨大的危机。

关键时刻“救市”政策仍有效果 篇4

纵观近两年来从次贷危机发展到金融危机的全过程,美国、欧盟货币当局的一系列措施在关键时刻还是起到了“救市”作用的。

10月10日,本刊常驻联合国记者珍妮就当前美国金融危机走访了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主任洪平凡博士。

《WTO经济导刊》:自美国国会批准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以来,本周股市依旧连日下挫,市场似乎还是对前景缺乏信心,这应该如何看待?

洪平凡:目前市场的反映已经过度(Overshooting)。股市已呈现典型的恐慌,这里面恐怕还掺杂有政治因素。布什行将下台,他说的话已经没有人听,一方面大家不确定谁将上台,另一方面政府救市计划从批准到执行还需要一个过程。7000亿美元中的第一笔钱(2500亿美元)要到11月初才能筹集到并下发。

判断市场是不是有信心,不应该看股市而要看信贷市场。最根本的要看两个指标是否会降下来:一是银行间拆借利率;二是三个月银行间拆借利率与三个月政府债券利率之间的利差,这两个指标目前都是居高不下。什么时候这两个指标降下来,才说明出现了转机。目前政府救市方案还没有具体行动,银行间拆借利率那么高,说明大家还在收紧银根;和政府债券的利差大,也说明银行都不敢出钱买政府债券。市场一片等待观望、紧缩流动性的局面。大家也都在等待一个先例或者经验。我相信在参加了政府的7000亿救市计划后,看到风险降低了、不良资产被清理了,大家会相继跟进,彼此的情况会逐步好转。

《WTO经济导刊》:您认为金融危机的转机关键看信贷市场,但也有人认为更根本的是取决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回暖。您认为房价止跌回稳和危机走势的转变之间会有什么样的互动相关性?

洪平凡:房地产泡沫、信用过度扩张和疏于风险防范是引发危机的根源,因此房市的走势当然很重要。但要判断当前金融危机的走势,不能简单地根据房地产市场的情况;要解决这场大危机,也不能仅仅从房地产市场入手。

从次贷危机演变到当前的金融危机已经有将近两年的时间。问题早已不是美国购房者能否按时偿还按揭贷款那么简单。当前的主要困境是,各家银行彼此互不信任,除隔夜借款外不愿以任何其他形式彼此拆借资金。这意味着资金已经停止在金融体系内流转。银行忙于屯积现金,既是为了偿还债务,也是为了使自己的账面在年底时好看些,以免遭到储户挤兑。美国财长保尔森已经看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向银行提供债务担保和存款保险。如果问题根源在房地产市场,那么美国政府只要接管所有无法获得清偿的房产就好了,但现在这么做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衡量房地产市场状况主要看两方面指标:一是房价何时结束当前的下跌势头;二是房屋销量何时回升。其中房价尤其更具有金融意义上的重要性,若房价回稳,金融产品的价格就也可逐步趋稳。但是房价与金融产品价格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许多金融产品的价格具有超前性。房价下跌不一定必然带来金融产品价格的下跌;而当房价出现反弹时,金融资产的价格却可能还会再跌。总之,房价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因素,很容易受到信贷市场的流动性和信心的影响。在市场信心崩塌的情况下,房价经常矫枉过正,甚至跌到比泡沫前还低的水平。还是那句话,如果银行普遍惜贷,购房者贷不到钱,房价还会下跌。

目前研究界比较著名的从事房价走势研究的耶鲁大学Kayse Sheiler教授等人认为,全美20个大都市的房价已从最高点下跌了20%,他们认为还将再跌10%左右,预计到2009年年中将趋于稳定。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地域差异极大,目前美国西部、南部地区因为原先房价上涨幅度较大,现在所受的影响也较大,尤其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但最近已有数据显示这两个州的房市低迷情况已有所缓和。

从基本面上看,美国人口增长稳定、生产力旺盛,美国家庭和老百姓对拥有自己房屋的需求不会有太大变化。现在市场是处在痛苦的调整期中,如果大家都很理性,短则一年,就可能出现峰回路转;而如果大家都恐慌,见底时机的到来就会更晚些。在1929年大萧条时期,曾出现过40%的抵押贷款无力清偿的现象,当时政府被迫接手、允许购房者延期付款。最后这40%的抵押贷款中还是有80%获得了清偿。可见,房市的缓解需要时间,过度恐慌是无益的。

《WTO经济导刊》:目前要求布什政府出台更多措施、补充7000亿美元救助计划的压力正在加大。您为什么认为7000亿美元救助计划的作用会比较积极?

救市政策 篇5

一、美国主要救市政策与绩效分析

1. 货币政策:

一是减息机制。在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果断下降基准利率, 从2007—2008年底共下调联邦基金利率10次, 下调500个基点降至历史最低位, 利率已再无下降的空间。同时降低贴现率, 在2008年将贴现率降至0.5%这一阶段, 美国政府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 基准利率和贴现率双双下调到历史罕见的低水平, 表明美国政府对金融危机的快速反应[1]。二是美联储推出多种金融工具, 如期限拍卖融资机制、主要交易商信用机制和定期证券借贷机制等, 为金融机构提供较长期限的资金、提供援助, 改善其资产负债表等, 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三是货币互换协议, 美联储先后与欧元区、瑞士、日本等国中央银行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 根据协议美联储采取向这些银行提供美元资金, 向金融机构拍卖美元资金、同步降息等举措, 以便利他们向各自辖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美元流动性支持。

2. 财政政策:

一是不良资产救助计划 (TRAP) , 2008年10月14日, 美国联邦政府宣布将动用7 00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中的2 500亿美元购买金融机构的优先股, 以帮助银行缓解信贷紧缩局面, 此外还对濒临清盘的金融机构直接注资。二是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 包括通过压力测试筛选对受困金融机构进行注资, 设立公共及私人投资基金, 强化对救助资金使用的监管和信息披露, 通过提高担保率等方式启动小企业和社会融资等。三是减税刺激计划, 在2007年和2008年, 美国总统布什签署《抵押贷款债务减免的税收豁免法案》和以减税为核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法案》, 减税总额高达1 680亿美元, 这些法案的目的是通过大幅退税刺激消费和投资, 推动经济增长, 以避免经济衰退。

3. 美国救市政策行为绩效:

总体上讲, 美国通过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一系列救市措施, 构建了一套系统性的经济危机应对机制。在这个机制的框架内, 美国政府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在遭遇经济危机重大事件的时刻, 能够快速有效地做出反应, 为推动美国经济尽快走出衰退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这些救市政策同样也遗留了很多风险问题。首先, 减息对美国金融市场利率的影响, 美联储基准利率对短期融资市场的利率影响很大, 加上美联储不断向市场提供流动性, 短期融资市场的流动性紧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是对长期融资利率和长期融资市场的流动性紧缺状况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其次, 从美国信贷市场的情况来看, 美联储对金融机构的各种救助, 并没有导致金融机构信贷市场稳定或恢复, 相反是非金融机构的融资规模扩大导致了部分融资市场出现恢复的迹象。而且虽然实体经济融资市场已经有恢复的迹象, 但是实体经济真正趋稳和恢复还有待时日。此外由于美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规模巨大, 7 000亿救助相对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平摊式的救助方式不大可能帮助金融机构脱离困境, 同时救助计划所涉及到的巨额资金来源是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现实难题, 美国政府只有通过发行钞票和发行国债来筹集, 这将大大恶化未来国民的收入状况。

二、欧盟主要救市政策与绩效分析

1. 货币政策:

一是降息, 在美联储大幅度降低利率的同时, 欧洲央行也将利率不断下调, 2009年3月英国央行更将利息降至0.5%, 欧盟主要经济体的基准利率平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试图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危机对欧洲国家的冲击。二是货币互换, 欧洲国家为改善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状况, 欧元区、瑞士、英国、加拿大等国中央银行与美联储先后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 美联储向这些银行提供美元资金, 以便利他们向各自辖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美元流动性支持。

2. 财政政策:

一是经济刺激计划, 欧盟委员会2008年11月出台了一项总额2 0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方案, 其中300亿欧元来自欧盟预算, 其余1 700亿欧元为各国自救计划的综合。此计划中欧盟为各成员国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政策“工具箱”, 其中包括增加公共支出、减税和降息等财政与货币政策, 每个国家可以从中遴选不同的政策工具, 形成适合本国的政策工具组合。在统一的政策“工具箱”中既照顾到各国的客观实际, 又能够在一个相对统一的框架下实现各国政策的协同[2]。力图通过综合性的政策措施, 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政府和民间投资、增加就业等各个方面挽救金融危机。二是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政策措施, 对金融机构直接注资、提供债务担保和存款担保等。与美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相同, 欧洲国家也纷纷对金融机构注入了大量的资本, 或将银行国有化, 或购买问题金融机构的优先股、债券等方式, 为金融机构解困。在直接对金融机构注入资金的同时, 欧洲国家也对金融机构提供了大规模的债务担保和大规模的存款担保, 并不断提高存款担保的上限。借此一系列的财政政策为欧盟金融市场注入了流动性。

3. 欧盟救市政策绩效:

面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 欧盟的联合救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起到了遏制的作用, 这对于恢复人们对经济的信心、稳定金融市场以及帮助金融机构渡过难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在救市过程中也流露出一些问题。由于欧盟各国具体国情不尽相同, 导致在救市力度和具体的救市措施实施上也都存在诸多差异。在危机初期缺乏整体协调, 各自为战, 各主权国家首先想到的是自保,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欧盟难以采取大规模统一措施。欧盟救市政策同美国一样, 同时存在着道德风险与资产负债风险, 为救助濒临倒闭的金融机构, 恢复公众对金融系统的信心, 欧盟采取了注资金融机构和多方位提供政府担保等一揽子行动, 然而由于政府担保和注资的强制性以及担保收费的“一刀切”, 这就难保救助资金不被滥用, 也会隐性鼓励金融机构越来越依赖于政府担保, 可能产生新一轮的道德风险。

三、中国主要救市政策与绩效分析

1. 货币政策:

一是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为增加流动性, 中央银行还在2008年下半年连续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使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大幅增加。二是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针对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央行出台了一系列措施。2008年8月初, 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 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 此举可增加约2 000亿元的信贷投放, 进一步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 2008年11月6日, 经国务院批准, 中央财政新增安排10亿元, 专项用于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支持[3]。

2. 财政政策:

一是经济刺激计划, 2008年11月中国政府颁布的4万亿元投资拉动内需计划, 扩大政府公共投资, 增加政府支出。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等“十大产业”。二是减税计划, 从2008年11月以来, 政府经过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 涉及纺织、轻工、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和电子信息产品等多个行业。不断上调的出口退税率极大减轻了出口企业的压力, 有利于恢复出口企业的信心, 同时国内还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此外, 在房产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存款利息税等方面国家也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

3. 中国救市政策绩效:

整体而言, 在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系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推动下, 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裕, 实体经济增长开始出现积极或者回稳信号。但是中国救市政策仍然伴随很多风险。首先对于4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 这些资金投向哪里、如何进行监管以及效用如何等就凸现出来,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的存在, 中国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情况十分严重。同时还要非常注重大规模投资中出现权力滥用、腐败贪污等现象。其次从整个国家来看, 结构性减税政策和税费改革政策极大地减少了财政收入, 而国家为扩内需、促消费、保民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拉动经济复苏的同时极大地增加了财政支出。

四、国际金融危机中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启示

鉴于本文对美国、欧盟和中国政府的主要救市政策的梳理和分析都是非常初步的, 要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是不易的, 因此试提出如下两方面的参考建议:第一, 注意危机中政府干预经济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平衡。政府不是万能的, 其对市场的干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且在政府干预经济行为时, 需要对时机、规模、范围等进行谨慎地思考和分析, 救市举措一旦不当, 就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更严重地会导致金融机构和个人的道德风险的发生。所以在金融危机中, 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发展机制结合起来。第二, 政府干预经济行为应遵循法治原则并加强政府监管。一方面, 各国政府在治理金融危机中应遵循程序原则和法治原则, 使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限于现行法律的规定和授权, 真正体现现代法治政府的理念;另一方面, 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在危机发生时的政府干预, 但更需要的是在正常有序发展状态下的金融监管, 有效的政府监管, 不仅能够及早发现与准确识别金融风险隐患, 还可及时有效控制与化解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philipGerson, ManmohanKumar.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全球主要经济体财政状况监测与展望[EB/OL].国研网 (编译) , 2010-01-28.

[2]张立承.金融危机中的欧洲大国策略[J].经济研究参考, 2009, (7) .

救市政策 篇6

解析:

2016年2月份,房地產救市的政策密集發佈:除了2月19日營業稅、契稅的減免政策,早在2月2日,央行還出台了首套房的房貸政策,全大陸不限購的城市,居民家庭首次購買普通住房,首付比例原則上為25%,各地可向下浮動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20%的首付政策重出江湖;2月17日,央行再次發佈消息,決定自2月21日起,將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存款利率,由現行按照歸集時間執行活期和3個月存款基準利率,調整為統一按照一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執行。

上一篇:机械化施工水平下一篇:句子结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