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系的是是非非

2024-08-05

家校联系的是是非非(共9篇)

家校联系的是是非非 篇1

当前, 小学的低段 (1~2年级) 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正逐渐被重视, 小学教育是儿童教育的主体, 而家庭教育在儿童教育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开展多种家校合作的双向互动活动应该是教师教育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而亲子活动作为其中的一种, 是做好家长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既能帮助家长建立主人翁意识, 激发家长积极与学校、教师合作的态度, 也可以促进亲子关系健康发展, 让家长走进学校, 了解学校教育理念。这项活动能为孩子与家长、教师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使互相之间能够进行密切的交流。

一、亲子活动的概述

亲子活动作为亲子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内容, 是指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的, 看护人与孩子之间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参加一些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活动, 加深孩子与父母的联系, 促进父母与孩子的和谐相处, 让孩子在融洽、积极的氛围中得到身心的健康成长。所以, 亲子活动是以爱护儿童身心健康和开发儿童潜能, 以及培养儿童个性为目标, 以不断提高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

在我国传统社会, 一提家庭教育, 我们就知道是家庭中的长者对孩子的单向教育, 父母是家长, 具有威严的、不可侵犯的地位。而亲子教育给人的感觉则亲切、温和得多, 它强调父母、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双方互动, 而且亲子教育涵盖了父母教育和子女教育两方面。它是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的对亲子关系的调适, 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当代年轻的父母们, 在成为父母之前并没有接受过如何教养子女的专业训练。因此, 要培养健全的儿童, 首先父母就应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教育能力, 并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创建家校联系的多种途径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 给家校联系创造了新的联系方式。例如:创建班级QQ群, 每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创建班级家长QQ群, 并定期对这个QQ群进行管理:教师用照相机捕捉儿童的精彩瞬间, 将他们参加教育活动的照片、以及视频录像发布到群内, 让家长能目睹孩子在园的一举一动。还可以发布通知, 让家长了解班级的课程动态。教师还可以在班级QQ群中开通聊天室。开通“班级亲子园”。利用亲子主题教育活动, 例如:我利用“六一节、劳动节、中秋节”等主题活动, 通过邀请爸爸、妈妈到学校和孩子一起过节, 不仅教育了孩子如何尊敬长辈, 对年轻的家长也是一次难得的教育机会。

三、开发亲子活动课程

亲子活动课程是教师专门设计, 由家长与孩子一起完成的一种亲子学习活动。是教师将教育内容和指导要求融入到游戏活动中, 让家长与孩子参与游戏与学习, 共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这种活动课程与以往的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 亲子课程是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的, 家长也是教育的对象,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到家长的因素, 在如何优化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与密切合作上, 在如何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功能方面都是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其次, 教学内容多是教师根据本月的主题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自己设计、编排亲子合作的课程, 例如:我在教2016级1班时, 我精心设计了《我的成长你的微笑》亲子活动和《“拥抱亲情, 学会感恩”》等亲子主体班会, 都体现了教师的自主创作的过程。通过这些课程让儿童与家长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孩子开心地享受着与父母一起游戏的乐趣, 家长也了解了学校的教学模式, 为家长提供了先进的育儿理念, 不但拉近了亲子之间的距离, 培养亲子间的感情, 也让家长明白在家中如何去创设游戏的环境, 让儿童开心、快乐地成长。

四、亲子活动的意义

1. 亲子活动增加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互动交流。

亲子活动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亲子活动自然是爸爸妈妈与孩子通过游戏等互动的方式零距离沟通。在教师的带领下, 儿童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而家长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懂得、甚至勤于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 从而实现和谐共处的局面。很多家长在参与过亲子活动后都发现自己的孩子表现的比平常更加出色了。亲子活动就是给孩子一个激发潜能的机会, 相信看到孩子的进步是家长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2. 亲子活动促进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现代健康理念已将健康的概念拓宽到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 而亲子活动寓教于乐, 寓知识于游戏中, 同时开发孩子的智力, 提高其动手能力、反应力、创造力, 使孩子能在身体和智力方面得到发展。有些家长已注意到, 当他们在观摩学校的教学活动时, 自己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比想象中的出色。

因此, 要培养心智健全的儿童, 首先父母就应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教育能力, 并掌握有效的方法。与孩子像朋友一样的相处, 彼此交换心事, 这样他们才会把自己的心事和父母分享, 相信父母和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够相处的很融洽。这就是亲子教育的本质, 在这个主体教育背景下, 校园网络沟通平台的建立, 搭建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 成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窗口, 不仅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也为家校沟通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新平台。

以亲情责任为纽带, 以情感交流为基础, 以亲子活动为载体, 以和谐进步为目标的“系列亲子”活动模式, 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教育战线崭现新时期课程改革的一个特色窗口。寓教于乐, 把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家校联系的是是非非 篇2

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开放的、现实的、全方位的社会活动。任何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三个方面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不可以替代。学生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社会上经常流传这么一句话:“5+2=0”,意思是说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了5天的教育,但因为周六周日在家,家长没有约束好管教好,放任自流,加上又接触了社会,受到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结果把5天在学校的教育白白浪费了,一切又得从零开始了。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而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一条重要途径。无数事实证明,家庭的影响对孩子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家校联系的必要性

对于学校的学生而言,学校和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如果缺失任何一方,我们的教育都是不全面的,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是不健全的。如果有一方面薄弱,我们的教育则会产生内耗,会形成事倍功半的状况。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期望也是多种层次的,有些要求、期望和学生的实际,和我们的教育思想很可能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们必须和家长联系、沟通,以便相互了解和理解,在教育孩子的理念、标高、实际操作方面达成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

二、家校联系的作用

1、家校联系有利于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使家校教育产生合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但是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基本环境.从教育的角度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和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无数事实证明,孩子不论向哪个方向发展,家庭的影响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比较系统,规范,多从大处着眼,理论性强;家庭环境则具有具体,生动,现实性强的特征.学校的教育在校园之外能否继续辐射和强化亦有待于家庭环境的配合。如果两者相得益彰则可能形成良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就能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长能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配合学校开展教育,积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学生能更健康地成长。

2、家校联系有利于家长走出家教误区,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通过交谈、讲座、书面联系、向家长推荐一些谈家教重要性的文章,并针对孩子的特点和实际问题,教给家长一些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还要让家长正确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能力、爱好等,既不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不要“包办代替”或“放任不管”。

3、家校联系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有利于老师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

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爱好都是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特点:有人学得快,有人学得慢;有人成熟得早,有人成熟得迟;有人兴趣比较广泛,也有人兴趣比较专一。这些差别对于某些学生而言因为性格心理等原因,未必会在学校流露出学习与生活中由于某些不便导致的情绪,但家庭对他而言是不设防的,细心的家长较之学校更易发现学生各个时期异常心理的流露。家长可以把自己孩子哪方面不足,哪方面有优势,以及孩子的性格特点都一一告诉老师,并定期与老师沟通,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表现,开展针对性的教育。

如何构建家校联系的桥梁 篇3

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 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 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 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 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今天, 学校的教育环境越来越复杂, 社会、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 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仅仅交付于学校, 显然是不妥当的。所以两者相互沟通与合作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尽管这种家校沟通与合作还不成熟, 但无论从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 还是从社会生态的角度分析, 家校沟通与合作必定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教师要担负起家校沟通的桥梁这一重任。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家,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那么作为一名班主任如何有效构建家校联系的桥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 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 班主任要明确家校联系的共同目标是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班主任在工作中要解决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要解决学生在成长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这个目的入手, 班主任就能搭起家校联系的桥梁。

第二, 我认为家校联系要掌握好三个原则:真诚——架设起一座沟通的心灵桥;及时——急家长所急, 想家长所想;灵活——创设多种活动, 无声胜有声。

第三, 家长们学历、身份、地位、教育素养等有着很大差异, 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非常困难。因此我尝试着对家长的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民主型、严厉型、溺爱型和全托型。后三种类型的家长是家校联系的难点, 也是重点。这种分类非常有用, 它可以增强家校联系工作的针对性, 减少盲目性, 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

第四, “爱心”是沟通家校联系的一座重要桥梁, 也是打开家长心锁的一把“万能钥匙”。教育植根于爱。谁不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呢?只要班主任以一颗真诚、善良的心, 去关爱学生, 就会赢得家长的信赖和支持。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爱是融化冰川的暖流, 是唤醒万物的春风。

第五,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家长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要做好家校联系工作, 班主任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正人者, 必先正己。”班主任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要学习先进的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 同时还要学习优秀班主任成功的工作经验。这些先进的理论和经验, 是做好家校联系工作的指路明灯, 是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第六, “细致”是做好家校联系工作的关键。作为班主任, 不仅要细致、全面地了解班级中每个学生的个性、学业情况, 而且要及时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

第七, 班主任要以一种尊重、理解、平等的态度对待家长, 将家长视为朋友, 平等相待, 努力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参与。家长出于对学校和班主任的信任, 将孩子托付给我们, 双方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因此就会营造出协同教育的和谐氛围。

2010年, 我班转来一个新生, 他上课不注意听讲, 整天精神萎靡不振。我多次找他谈话, 进行教育, 却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 他的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因为在外地做生意, 把孩子从小就送到寄宿学校去就读, 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 自己轻松了, 殊不知却害了孩子。我积极想办法使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在家长面前, 我总是微笑面对, 心平气和, 平等相待, 给家长应有的尊重。通过几次家访, 我与他的家长建立了融洽的关系,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孩子两年的生活费用都由我来管理, 在这两年里, 他自己也改掉了很多的恶习。

最后, 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家校联系的方式。如送喜报、开表彰会、打电话、家访及家长会等。

当前的家访及家长会不能像过去一样, 让家长面对班主任时如坐针毡, 尊严丧尽。学生也整日惶恐不安, 生怕今夜“暴风雨”来临。结果事情做了, 时间花了, 也没有达到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 班主任必须了解家校联系的意义所在, 一切为了孩子, 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家校联系的一点感想 篇4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就读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而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一条重要途径。无数事实证明,家庭的影响对孩子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班主任的我越来越发现要教育好一个学生,不能只靠班主任一个人,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及同学等都是直接参与转化学生工作的相关人员。要形成一种“包围”的教育环境,学生家长的力量是最为重要的。班主任一定要把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当作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做。因此,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制度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之一。半年来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在加强家校联系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真诚——架设起一座沟通的心灵桥。

教师和家长联系,并不是为了告状,而是要多方面地了解学生,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所以教师首先要做一名真诚的聆听者。聆听家长心目中孩子的可爱形象,聆听家长心目中对孩子的美好憧憬,更要真诚地聆听家长的冲动和偏激,将家长对孩子的爱和期待慢慢地渗透到自己的心中,渗透到自己的骨子里。教师还要做一名真诚的慰问者。哪个孩子今天没来上学,教师别忘了打个电话真诚地问候一声。因为教师一句暖人的话语,一个温馨的举动会温暖一个家庭很久很久。当然,教师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有冲动,也会有不理智的时候。当我们和家长有冲突的时候,当我们冷静以后要学会真诚地向家长道歉。只有当教师付出真心,才能赢得家长(也就是一个家庭)的信赖和托付。

二、及时——急家长所急,想家长所想。

家校联系要经常化,随时随地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也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孩子都将老师的话当作法宝,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经常地主动与家长联系,急家长所急,想家长所想。我习惯每隔一段时间,主动和家长打个电话,汇报一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聆听一下孩子在家的表现,针对家长提出的问题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的方法。

三、灵活——创设多种活动,无声胜有声。

1、建立长效家访制度

班主任如果不习惯主动和家长取得联系,只是在学生出了问题时才会想到家长,长此以往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其一,可能会导致一些家长一接到班主任电话或是约见通知,就会本能地担心,以为孩子一定在学校闯了祸,见面时,心理上总是忐忑不安,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的家长,很难与班主任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其二,联系沟通的范围只限于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的家长,这种联系随意性大,家长大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常常情绪激动,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我们学校的做法是利用寒暑假与周末时间,一学期至少到每个学生家中家访一次。与家长交流的话题很多,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与人相处、思想动向等。家访,不仅仅是与家长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的沟通,平日班主任与学生都是在学校里接触,突然改变了环境,学生的心理感觉与在校时完全不同。班主任也可以换一种身份、换一种语气与学生交流,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家访活动的效果,可能比找学生谈话要好很多。

2、电话互访

班主任还要建立一本家校联系通讯录,以备不时之需。现代社会,大多数家长事物繁忙,如果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必须保持电话联系。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与自己的孩子见面接触机会很少。所以,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有些家长无从知晓。而班主任与家长的电话联系是家长掌握自己孩子的一个重要纽带。

3、家长会

家长会是争取家长配合的有效途径,形式可以由家长进校举行家长会,家长会每学期举行一次,期中一次,各年级组长主持,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汇报学生成绩,指出学生问题,介绍班级现状,沟通家长意见。家长起一个监督作用,同时和行为规范极差的学生家长沟通,形成一个双结合教育合力。

4、密切亲子关系

为给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安排学生做“三个一”即:帮家长洗一次脚、做一次饭、说一句悄悄话。家长安排子女为教师也做“三个一”即:帮教师做一张贺卡、打扫一次办公室、提一条意见,通过学生这个纽带把家长和学校联系起来。

5、现代化交通工具

探德育工作中家校联系的“度” 篇5

家校联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恰当的家校联系会大大提高德育的效果, 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 但不当的家校联系不仅无法提高德育效果, 反而容易给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1.堕落中的男生

一年半之前, 随着文理分科, 我担任某文科班的班主任。班上有一个男生学习基础较好, 也很聪明, 但学习就是不认真, 学习习惯也很不好。为了规范他的学习习惯, 我想了很多办法, 也多次联系家长配合教育。但一年半过去, 这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并没有多大变化, 学习态度变得更不认真, 成绩出现明显的下降。今年九月初, 学校组织高三学生第一次月考, 这位男生的成绩又下降了。眼看距离高考的时间不断逼近, 我心急如焚, 以分析月考成绩为由把他单独请到我的办公室进行沟通。经过一番交流, 他向我透露了两件对他影响很大的往事。正是这两件事让他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 甚至产生对父母和教师的报复心理。

2.两次伤害孩子的家校联系

第一件发生在他上初三时。那时, 他是一个很要强的孩子, 处处都想做到最好。为了做一个好孩子, 他刻苦学习, 取得良好的成绩, 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 初三前基本上没有挨过批评。初三下学期的一天, 他与班主任发生一点口角。班主任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 把他的母亲请到学校, 要求家长配合教育。讲到这里, 他非常激动, 反复强调自己多次请求班主任不要请家长。母亲来到学校, 听班主任介绍情况, 在没有向他了解情况, 也没有了解他的想法的情况下, 就批评了他。对要强的他来说, 这是多么大的打击。他第一次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不信任。那时起, 他开始恨他的班主任, 恨他没有给自己机会, 恨他无情地把母亲请到学校;他也恨他的母亲, 恨她不相信自己, 与母亲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沟通越来越少。

第二件发生在他上高一时, 这使得他与父母间的感情几乎破裂。高一开学, 他带着满腔热血和抱负来到了学校,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出好成绩, 考上好大学。他确实是在这样做, 一直坚持着, 但一次家校联系让他彻底改变。一天晚上, 他和几个同学在寝室里玩扑克, 被生活老师发现, 并告诉了他的班主任。他又多次请求班主任, 希望不要把这件事告诉父母, 不要请他们到学校, 但班主任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仍把他的母亲请到学校, 而且告诉他的母亲说他在寝室赌钱。他向母亲哭诉着说自己没有赌钱, 只是消遣, 但母亲再次没有相信自己。这一次, 他几乎对母亲失去信任。

为了报复母亲对自己的不信任, 他决定用自己的成绩“说话”。从那时起, 他开始自我堕落, 成绩不断下降, 不再和父母沟通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想法。一个或许会很优秀的孩子, 却因为两次不恰当的家校联系, 开始走上堕落的道路。

3.问题的解决

了解这个男生的情况后, 我表示感同身受, 并讲述了一些自己的故事。沟通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发现处理这一问题的时机后, 我便提出要联系家长进行进一步沟通的想法, 希望他能够和父母好好沟通, 解决母子之间的隔阂。在说明我的目的和方法后, 他很乐意地接受了这个建议, 并于当天就把他父母请到了学校。

他的父母来到学校后, 我没有让他们直接见面, 而是把家长请到会议室, 单独和家长沟通, 把孩子的想法和委屈告诉他们, 并提出我们要尊重孩子, 多与孩子沟通, 多了解他们的心声。家长接受了我的建议, 单独与孩子谈了数小时, 最后这个男生告诉我, 他和父母和好了, 能理解他们的苦衷, 会好好学习, 力争高考考出佳绩。事后, 孩子的表现在践行着他的承诺, 证明我的决策是正确的。

二、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德育案例, 案例里的男生从优秀到堕落, 再从堕落到振奋的过程透射出很多家校联系中的问题。

1.家校联系的时机

从家校联系的时机来看, 对男生造成伤害的两次家校联系并非必要的家校联系, 或者说两次家校联系都没有把握最佳的时机。

第一位班主任, 因为学生与自己发生口角, 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把学生家长请到学校, 这其实得到的是相反结果, 使自己失去班主任的威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学生与自己发生口角, 说明自己与学生的沟通存在问题, 或是自己无意的行为伤害了他们, 首先要做的是找到问题的原因, 而不是告状。第二, 当学生出现问题后, 班主任应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处理好, 展现出自己的实力, 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直接把问题抛给家长, 其实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是会被学生耻笑的。

第二位班主任, 因为男生在寝室里和同学玩扑克, 就把家长请到学校。玩扑克虽然是不被允许的行为, 但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细节, 这位班主任在请家长到校前, 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没有给学生改正的机会, 就将本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放大, 轻率地抛给家长, 不仅无法达到德育效果, 反而会伤害学生。

2.尊重孩子

从尊重孩子的角度分析, 这两次家校联系并没有让他有改过的机会, 忽视他内心的想法, 伤害了他的自尊。

第一位班主任在与男生发生口角时, 已经对男生造成一定的伤害。对一个表现一直比较好, 想做好学生, 也比较要强的学生来说, 如果没有委屈, 是不会轻易顶撞自己的老师的。当他请求班主任不要请家长到校时, 班主任的冷漠态度再次给他造成伤害。作为自己的母亲, 不相信他, 不听解释就批评他, 这再次对他造成很大的伤害。

在处理他玩扑克这件事时, 第二位班主任也犯了和第一位班主任相同的错误:没有给学生改过的机会, 对学生的请求采取冷漠的态度。这次, 他母亲的表现最糟糕, 面对“状词”, 不加思考地“全盘吸收”, 在没有向孩子了解情况, 也没有问过孩子感受的情况下就给予批评。自己最爱的人, 再次不相信自己, 这样的伤害对高一学生来说非常严重。

两次家校联系, 给他造成很大的伤害, 让他开始讨厌教师, 也破坏了母子之间的情感, 把他推向堕落的深渊。

3. 家校联系的目的

从家校联系的目的分析, 造成学生伤害的两次“家校联系”都是在误用家校联系, 把家校联系的目的理解为向家长告状。

两次失败的家校联系中, 两位班主任把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解决的问题, 轻易地转化为通过家校联系来解决。这种行为本身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把家长请到学校后, 并没有与家长探讨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 反而直接把问题推给家长。作为家长, 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教育方式, 只能采用粗暴的批评, 结果不仅没有解决问题, 反而导致更加糟糕的后果。

4. 信息交流的客观性

从信息交流的客观性分析, 对男生造成伤害的两次家校联系所反馈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部分细节被有意地更改, 大大降低家校联系的效果。

第一次事件中, 班主任并没有告诉家长孩子为什么顶撞自己, 只是简单地告诉家长他不尊重自己。第二次事件中, 或许是为了让家长重视, 这位班主任把“玩扑克”改成“赌博”。两次事件中, 对细节的篡改, 给家长传达了错误的信息, 导致家长做出错误判断, 采取错误的行动, 给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三、家校联系“度”的理论思考

从上述案例和分析可以看出, 能否有效把握家校联系的“度”对德育工作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我们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家校联系的“度”。

1.合理选择家校联系的时机

家校联系固然重要, 但并不是家校联系越多越好, 需要把握好家校联系的时机, 认真考量家校联系的必要性。进入学校教育后,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家的时间, 如果把他们在学校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告诉家长, 家校联系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对那些没有隐患, 又影响不大的问题, 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给予有效解决, 要考虑不告诉家长, 如学生上课讲话、不交作业、成绩出现小波动等。但对存在一定隐患, 或者影响较大的事需要及时与家长联系, 如身体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违纪行为、学习状态或成绩严重下降等。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对孩子的进步或良好表现也要及时和父母沟通。作为孩子, 希望得到表扬, 特别是那些习惯差, 经常受到批评的孩子更加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 希望得到赞美。长期批评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 使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 甚至走向堕落。通过适当的鼓励, 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找到前进的动力, 不断努力与进步。

2.必须以尊重孩子为基本原则

大部分学生会担心教师和父母联系, 担心他们向家长告状, 更担心自己的隐私和尊严得不到尊重。因此, 家校联系过程中, 我们必须以尊重孩子的隐私和尊严为原则, 防止他们在家校联系中受到伤害。因此, 我们不要在学生和其他教师面前讨论某学生的隐私和问题, 如需请家长到学校交流, 可以考虑在教师办公室或会议室。此外, 在家校联系过程中, 家长和教师不能相互揭孩子的短, 让他们觉得一无是处, 更不能嘲笑、讽刺他们。

家校联系中要做到尊重孩子, 不断拉近教师、家长与孩子的距离, 这会更容易了解孩子的心声, 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有时, 一些教师或家长会抱怨孩子叛逆, 不尊重自己。换位思考一下, 他们对我们的不敬, 其实来自我们对他们的伤害。尊重是相互的, 与孩子交流时, 不能忽略他们的想法, 而以“家长式”的权威要求他们。当遇到问题时, 我们要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 一起解决问题。

3.家校联系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很多教师和家长认为家校联系的目的是掌握孩子的状况, 特别是了解他们表现不好的地方。因此, 很多家长在接到班主任的电话时, 开口问的第一句话往往是“老师, 孩子又犯什么错误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和家长误解了家校联系的目的, 这也增加了学生对家校联系的担心和恐惧。

现在很多学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或叛逆, 我们也往往会抱怨他们不懂事, 不听话。当学生在校犯错时, 一些教师会直接通知家长, 把问题抛给家长, 而家长则会采用简单的批评或粗暴的鞭打来教育孩子, 这不仅没有解决学生的问题, 反而让他们心生怨言, 对家校联系产生担心和恐惧。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变成简单的告状, 并非是在解决学生的问题。其实, 孩子的孤僻和叛逆是受到外部环境伤害的表现, 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留守儿童等, 都会对他们的性格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 当孩子出问题时, 我们不仅要关注问题, 更要关注如何解决问题。

因此, 我们说家校联系的核心目的, 或称为终极目的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共享学生的表现只是达成目的的过程。秉持着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开展家校联系, 能提高家校联系的效果, 让学生从家校联系中受益, 更好地配合家校联系工作。

4.家校联系中的信息要客观真实

家校联系中, 有时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的目的, 教师或家长可能会增加或者删减一些事件细节, 甚至编造一些故事。这可能会达到某种教育效果, 但却违背了事件本身的事实, 让学生产生被欺骗的感觉。同时, 会给他们树立不好的榜样, 让他们学会撒谎。因此, 家校联系中的信息要有客观性和真实性。客观真实的信息才能帮助教师和家长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提出有利的解决措施, 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最终提高家校联系的效果。

家校联系:沟通从“创新”开始 篇6

家庭环境处于教学活动的外围, 是相对静止的, 但却以特有的影响力干预教学的进程, 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现在的家长的学历、素质相对提高, 因此对孩子的要求、对老师的要求、对教育的要求都与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在高要求的同时, 独身子女家庭又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相对滞后的教育思想, 如有的家长怕孩子吃亏, 教育孩子“别人打你你要打还”“有好吃的就该抢, 大家都出钱的”……受这样自私、狭隘等不良思想的影响, 学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家长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是有效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家长学校在活动形式、活动内容等方面, 都有着不如人意的地方, 要改变这一现状, 家校联系就要从“创新”开始。

一、参与性活动——让我得到你支持的目光

家长学校的常规活动是请家长到校听课, 听班主任讲讲班级情况, 家长多半是傻坐半天, 顶多会后到老师那儿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 然后走人。活动没有参与性, 家长活动积极性不高。同时, 学校在开展的一些活动时, 常得不到家长的支持, 教师深感力不从心。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有作为, 才会有地位。”学校为孩子做了些什么工作?对孩子有哪些帮助?你的孩子在学校的活动表现如何?……一系列的问题想要解答, 就要尝试“创新”家长学校的活动方式, 开放活动内容, 邀请家长一起参与。

如在新队员入队仪式上, 邀请一年级的各位家长一起参与, 与老师一起见证这一光荣的时刻。可以让家长为自己的孩子佩戴红领巾, 让家长为孩子准备一份成长礼物等。通过家长与之间庄严神圣的活动互动, 促进少先队教育由学校向家庭和社会延伸。这样, 不光让每一位少先队员, 更让家长终生难忘!端午节, 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包粽子, 一起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六一”儿童节, 邀请家长参加“红领巾义卖”活动, 让他们在一声声稚嫩的叫卖声中见证孩子成长的脚步, 感受孩子一颗颗关爱他人之心。

……

家长的参与性活动, 一是为家长提供了解自己孩子成长的平台, 更是给家长提供了一个了解学校工作的途径。

二、互动性活动——让我听到你“真诚”的声音

1.“网络”连接你我他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 “微博”“QQ”已经是连孩子都再熟悉不过的东西, 网络让家长与学校的距离越来越近。这些为家长与学校老师提供了一个又一个互动的平台。建立“班级博客”“手机微信”“家长QQ群”“视频聊天”……教师、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上传学生作品、班级活动, 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动态, 也可以和老师沟通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与别的家长谈一谈自己的教育体会。在这个缤纷的网络舞台上, 没有年龄, 职业、性别的代沟, 将遇到的困惑摆出来, 就会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虽然网络是“虚幻”的舞台, 但对于教师、学生、家长来说, 收获的却是在取长补短中的一份实实在在的成长的果实。

2.“家长手拉手”互助共成长

“手拉手”活动是少先队的一项针对队员的品牌活动, 少先队员通过结对共成长。对于家长来说,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 有很多时间会有一定的挫败感和孤独感, 特别是在感觉到没把孩子教育好的时候。如果在这时有相同经历的人一起沟通交流, 应该比任何的讲座更有效和更贴近家长的需求。“三个臭皮匠, 赛过诸葛亮”, 可以说每一个家长都会有值得别人学习的方面, 有的家长能够有效地组织家庭生活, 有的家长在培养孩子习惯上很有一套, 而有的则在指导孩子阅读上很有见地……每一个家长都可能会成为另一位学习的榜样。因此, 学校不妨成立“家长手拉手”互助小组, 以自愿为原则, 学校牵头, 把有这方面需求的家长组织起来, 定期开展小型沙龙活动。地点可以选择在茶室、咖啡馆等, 或者街心花园等。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中, 家长与家长之间交流困惑、谈谈感受, 教师不定期参与活动, 与家长进行交流, 注意学生的动态, 及时地反馈, 从而使家长结对互助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

三、评价性活动——让我树立你“评价”的威信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 孩子会理直气壮地说:“你又不是我们老师!”“我们老师可没这么说!”……这些都会让家长们束手无策。出现这一情况, 是“师权”意识在作怪, 让孩子认为家长没有“评价”自己的权利。因此, 我们应该让家长也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 建立必要的威信。

如一年的两个假期一直是一些家长头痛的时间。“我的孩子就听老师的话, 我让他做作业, 没用。”“白天上班, 没人管他, 整天泡在网上。”……

针对这一情况, 可以为家长设计一份特殊的“上方宝剑”——《学生假期活动评价表》。这张《学生假期活动评价表》一是指导家长怎样帮助自己的孩子在假期期间合理安排时间和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如: (1) 不进营业性的电子游戏厅和网吧; (2) 节约使用压岁钱, 学会合理理财; (3) 每天看半小时新闻, 娱乐节目观看要有度; (4) 每天完成一定量的假期作业; (5) 每日为家庭、为父母做一件事, 为父母担一份辛劳, 添一份温馨, 送一份亲情; (6) 精读一本书, 写一份读书随笔 (或感想) ; (7) 参加一次社区学习活动或公益劳动; (8) 布置自己的小天地或小书房、读书角 (照片) 。

二是让家长根据孩子在假期中的表现, 作出相应的评价, 填在表格中, 新学期报到时与暑期作业一起上交。这样, 将评价权下放到家长手中, 可对孩子进行一定的约束。

“家校联系簿”究竟服务于谁? 篇7

“家校联系簿”大家也会叫它“备忘录”。这本联系簿用得好,的确可以为学校和家庭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用得不好,则会流于形式,甚至导致负能量的产生。作为班主任,必须想清楚一个问题:“家校联系簿”究竟服务于谁?

服务于教师?家校联系簿可以帮助教师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家长的签名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及家长的重视程度。遇到突发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留言及时告知家长,学生有了进步,教师可以在家校联系簿上进行表扬和鼓励。既然家校联系簿对于教师有这么多功用,那么我们应当担负起责任,而不能轻易地转移给学生和家长。我们在使用家校联系簿的过程中可以这么做:如果学生不写家校联系簿,教师可以帮他抄一份;如果家长不签名,教师可以先在本子上留言,如果始终没有回复,则给家长电话询问情况,了解家长是否有什么困难等;如果学生不交家校联系簿,教师要先看看他的作业是否交齐了,如果交齐了,就让学生自己再去找一下或者补一本,若作业没有交齐,则可以为他准备一本新本子,并要求他把作业要求补写一遍,相信会有新的开始。如果学生长期不交家校联系簿,那么我们班主任教师就该另寻他法。我们必须清楚,学生没有义务被动接受这本服务于我们教师的“奇怪”本子,而家长也没有义务完成一项他们工作之外,又是我们教师额外要求的“奇怪”任务。

服务于学生?家校联系簿能够帮助学生记录一天各科的各类作业。每天坚持记录家校联系簿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家长签名可以是一种亲子关系发展的好途径,学生可以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教师的评语或即时留言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学生也可以在家校联系簿上写下自己的心里话,可以和老师、家长进行文字交流。既然家校联系簿对于学生有那么多作用,那我们首先该做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到它的这些好处并能够愉快地接受它。许多学生讨厌写备忘录,把它看成了另一份作业,把它看成了家长、老师知道自己小秘密的“间谍”,从思想上排斥它,如此,家校联系簿的正能量就无法显现。建议班主任可以在班里围绕家校联系簿开展一些活动,如:“晒晒我的家校联系簿”展示;“我和家校联系簿的那些事”故事大赛,“我最喜欢的一句教师评语”交流会,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喜欢上家校联系簿,把它当作一个朋友。

服务于家长?家长可以通过家校联系簿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和作业量,通过观察家校联系簿控制孩子完成作业的速度;可以通过签名向孩子表达他们对于学业的关注;可以通过阅读老师留言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其他情况,及时做好配合教育;可以通过阅读自己孩子的留言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与此同时,家长也可以留言,更好地与教师和孩子沟通自己的想法。既然家校联系簿对于家长有那么多好处,那我们也需要通过合适的途径让家长了解到家校联系簿的这些作用,并从根本上重视它、充分利用它,通过这一媒介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有效地与教师沟通。不少家长不太喜欢家校联系簿,在他们眼里,这似乎是教师布置给他们的作业,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价值,尤其是有些时候在本子上读到教师的告状信,心里肯定不是滋味。时间长了,家长们也就习惯于应付这本家校联系簿,慢慢地,家校联系簿的负面作用就自然产生了。教师可以创造一些机会使家长积极地对待这本家校联系簿:多一些鼓励肯定的话语,和家长分享孩子成长中的点滴快乐,这种方法一定有效。“我的签名最有范”的评比活动不仅能让父母重视签名,也能间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家长们只有内心接受了这份“幸福”的“额外工作”,家校联系簿才能有意义地存在,不然,它真的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家校联系的是是非非 篇8

一、家长教育模式的分类与内涵

综观目前家长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占据的地位, 大致可分为“家长参与”与“家校合作”两种教育模式。

所谓“家长参与” (parental involvement) , 也叫做父母参与。“家长参与”这个概念发源于18世纪初的美国, 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美国国家家长委员会 (The National PTA) 就提出了三个家长参与维度, 即家长是儿童的首任教师, 家长是学校的合作伙伴, 家长是社会上所有儿童和青少年的支持者。香港何瑞珠学者认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西方社会在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相关政策上注重强调让家长以监护人、教师助手或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学校事务。而近些年家长参与的重点已由校内义务工作逐渐转变成家长在家庭内参与教育事务。因此, 何瑞珠根据香港地区家长参与的中心, 将家长参与活动分为家庭为本、学校为本和社区为本三大范畴, 其中家庭为本包括亲职教育和辅助子女在家学习。李丽 (2004)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 初步确定了中国家长参与的四个维度, 分别是家庭督导、亲子沟通、家校沟通和参加学校活动。通过对比家长受教育程度对家长参与的影响、家长参与的城乡差异等综合因素, 研究发现家长在子女的教育参与活动中较多进行家庭督导, 其次为亲子沟通, 而学校活动以及家校沟通则较少参加。换言之, 我国的家长参与大多是“家庭为本的参与”, 而“学校为本的参与”较少。是较大的家长参与已经被广泛的研究证明是影响教育的一个重要变量, 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考察家长参与的有效性并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鼓励和支持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家校合作”是指家长、家庭和教师、学校在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为促进子女发展、促进学校发展而进行的双向交流。家校合作领域不仅包括子女的学习和生活, 而且包括学校活动、学校计划和学校决策等所有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活动。徐玉珍 (2006) 认为, 家校合作包括三方面内涵, 首先, 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平等的合作方式,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既相互支持又密切配合, 家长既在家庭中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 又有参与监督学校教育的义务和权力。而学校不仅要开展家庭教育的相关指导, 还要接受家庭、家长多方位的监督、反馈与建议。其次, 家校合作活动的主体与中心是受教育者, 家校合作有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和谐发展, 引导他们更快地适应社会化活动。再次, 家校合作不仅仅是家长和学校两者的活动, 需要各个社区、全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与合作。

由上可见, “家长参与”与“家校合作”这两种教育模式对家长在教育活动中的定位存在差异。前者家长在教育活动中充当着辅助性角色, 教育事务的行为主体仍然是学校, 家长是参与和辅助学校执行教育事务的附属体。相对于前者而言, 后者“家校合作”中家长的地位略有攀升。家长不仅参与学校的教育事务, 更重要的是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双向平等的, 也就是说, 家长和学校在教育行为的实施过程中是相辅相成、各显特色的。“家校合作”不仅仅要发挥家校联系、家校交流的作用, 更需要家校双方形成教育影响合力促使受教育者得到更全面更优质的教育。

二、家长教育模式的局限

虽然“家长参与”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家长对教育活动的作用, 但这种教育模式在认识、制度、实践等层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 家长与学校在教育指导思想与教学理念方面差异显著。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仍占教育子女的指导思想主流;而对于校方领导和教师来说,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普遍现象仍占据着办学理念与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尽管家长和学校多数对“家长参与”持赞成态度, 但家长在涉及学校的具体事务时态度不积极, 而且学校对家长参与学校具体事务经常不予以认可和支持。其次, “家长参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实施“家长参与”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学校对“家长参与”没有统一规划, 对“家长参与”不够重视。最后, 从实践层面而言, 家长参与的内容较片面, 形式较单一, 途径较狭窄, 学校对家长的开放程度不够, 家长积极性弱, 缺乏双向交流与沟通, 实效性低。

“家校合作”式教育在活动层次、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也存在很多局限。

第一, 家校合作层次不高, 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话语权不够。虽然家长从最初的应学校、教师要求配合学校开展工作, 到家长走进学校、课堂, 家长的地位逐渐得以提升, 但家长仍扮演者被动进行信息交流的角色。一般都是学校主动向家长传递各种信息, 家长被动接受各种信息。尽管有些“大胆”的家长提出“大胆”的建议也极少被学校予以采纳。简言之, 家校没有实现真正的合作。

第二, 家校合作内容狭窄, 活动的计划性差、连续性差。目前, 家校合作的关注点大多聚焦在受教育者的学习成绩上, 而且国家也没有出台具体的可操作的家校合作指导方案与计划。很多家校合作活动开展结束以后没有进行总结, 而且家校活动时间一般聚集在开学初、期中考试前后、期末考试前后, 缺乏连续性与实效性。

第三, 从形式上来看, “家长参与”与“家校合作”都离不开以下几种形式:家长会、家访、个别家长约见、电话访问或网络联系、家长委员会、家长接待日、致家长信、家校合作讲座、学习备忘录、成长记录册、家长联系本, 等等。

综上所述, 家长在教育事务中与学校较少地参与和合作, 学校开展的很多需要家长参加的活动都只是为了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关注、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家长是“被参加”, 收效甚微。

形式呆板、方法单一也是两种教育模式共同存在的问题。虽然家长会、家访都是家长与学校进行交流合作的途径, 但是多数是学校教师在讲, 家长在听, 学习成绩、考试成绩成为话题常客, 以致很多子女学习成绩不佳的家长不愿意也不乐意参与其中。家长委员会成员一般也是由班主任自行指定, 并非通过科学民主的选举方式产生。外加家长平日为事业拼搏, 学校也忙于日常事务, 家长参与学校事务以及家校合作的开展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与制约。

二、家长教育模式的改进建议

不论是“家长参与”还是“家校合作”, 家长教育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与弊端, 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建立完善的家长教育制度, 明确家长在教育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权力与义务, 以保证家长教育的制度化与合法化。“家长参与”可以建立完善的“家长参与考评机制”, “家校合作”可以建立成熟的“家校合作考评体系”。

其次, 建立健全的家长参与或家校合作的研究机构, 开展相关工作的调查研究, 寻找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家长参与制度和家校合作体系, 以便科学地指导家长全方位、全效地参加和实现教育活动的开展和进行。

再次,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建立家长参与或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网络信息, 广泛吸纳家长的建议与意见, 建立科学、民主的学校教育管理和决策机制。

再则, 开展对家长和教师的培训。学校的主要工作人员是教师, 家长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接触最频繁的就是教师。我们可以利用我国原有的“家长学校”等组织, 对家长进行科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对家长的自身素质进行拓展与提升。此外, 也要对教师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等业务素质培训, 以提升家长和教师的综合素质, 促进家长参与和家校合作开展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

最后, 加强社区合作, 寻求社会支持和赞助, 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良好局面。利用社区或街道资源, 积极宣传家校合作, 不断挖掘社会资助力量, 促使社会成为受教育者、家庭、学校的强大支持力量。对于农村、偏远欠发达地区、城市中经济困难的受教育者和家庭提供有效的物质帮助与教育指导, 为全社会受教育者营造均等优质的受教环境和学习平台。

罗马非一日能建成。不管是家长参与教育事务还是家校实现双向合作, 要使这两种教育模式都能健全、完善的发展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毕竟, 除了家长和学校, 社会也是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可或缺、不可忽视的环节和载体, 社会的多元化因素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家长参与”和“家校合作”的开展与进行。“路漫漫其修远兮”, 建立“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指日可待, 这种合成式教育模式也将成为促使受教育者全方位、多元化和谐发展的最佳选择。

摘要: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教育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日益凸显。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之外, 家长教育模式也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我国的家长教育模式主要表现为“家长参与”与“家校合作”两种, 每种教育模式都有其特点与局限。对此, 我们也对家长教育模式从法制化、科研化、制度化、规范化、多元化等角度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家长教育模式,家长参与,家校合作

参考文献

[1]何非.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何瑞珠.家长与子女的教育: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阐述[J].教育学报, 1998.

[3]何瑞珠.家庭学校与社区协作:从理念研究到实践[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2.

[4]李丽.家长参与及其与学生学习动机、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5]徐玉珍.中美中小学家校合作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家校联系的是是非非 篇9

加强家校联系, 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有助于教师与家长建立伙伴关系, 获得家长的支持, 为学生成长创造更为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巴州石油一中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家长和家校联系工作:1995年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 并逐年改选和更换;1997年创办了家长学校, 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专题讲座;学校还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讲座、设立家长开放日、编写家教指导手册等多种方式, 探索和拓展家校之间的沟通方式, 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8年, 在北京师范大学“塔里木油田职工子女教育”课题组的指导下, 学校召开了多次家长座谈会,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家校联系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 发现家校联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少, 与广大家长的联系程度不够, 不能充分发挥联系家长及教师的桥梁作用。 (2) 家长开放日次数少, 不能满足家长了解子女在校表现和学校教育的需求。 (3) 家校之间的沟通多为单向, 双向互动的机制尚未建立。 (4) 家校之间的沟通渠道不顺畅, 有些家长反映当遇到困惑和想提出建议时难以与教师沟通。 (5) 家长和教师之间存在着相互埋怨的状况, 有的教师抱怨家长不重视子女教育和不配合教师工作, 有的家长则抱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存在问题。 (6) 有些家长希望有机会参与子女教育, 为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做点事情, 却没有合适的机会。

如何改进家校工作, 增加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在家校之间建立互利共赢的沟通机制, 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寻找突破口

为了增进家校联系, 巴州石油一中于2009年初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课题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我们查阅了国内外家校合作的文献资料, 召开了多次家长、教师座谈会, 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找到了一些可行的改进措施, 主要包括: (1) 在班级层面上, 成立家长委员会, 增强家长与教师之间以及家长之间的联系。 (2) 举办家长教育活动或家庭教育沙龙。 (3) 增加家长开放日。 (4) 家长轮流担任班主任助理, 参与班级管理。 (5) 家长与教师定期交流。最后, 课题组经过多次讨论, 在主要参考日本“父母与教师联合会”项目的基础上, 确定以各班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作为重要突破口, 制订和颁布了《巴州石油一中班级家长委员会工作指导意见》, 对相关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 班级家长委员会的性质

班级家长委员会是联系班级教师和家长的家长代表组织, 起着联系班级和家长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学校的统一协调下, 为不断改进学校教育质量、办油田职工满意的教育服务。班级家长委员会的工作方针是“增进家校沟通, 参与子女教育, 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参与或开展各项工作,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班级家长委员会的构成与组织

每位家长都是班级家长委员会的委员, 是班级工作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各班成立一个常务委员会, 作为具体的办事机构, 由3~7名常务委员组成。委员会的一般设置是:1名主任, 1名副主任, 1名沟通委员, 1名文体委员, 1名生活委员。沟通委员专门负责家校之间的沟通, 是学校班级家长委员会工作的一个创新。

常务委员会委员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各班组织召开全体家长会议, 先由家长和班主任提名候选人, 接下来由候选人发表参选感言及对委员会工作的构想, 最后由所有家长进行匿名投票, 票数多者当选。常务委员每届任期一学年左右。任期届满后换届时, 班主任既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更多的家长成为常务委员, 为班级建设服务, 又要适当注意新老常务委员工作的交接和延续。

3. 班级家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班级家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制订计划, 作总结。在班主任的指导下, 班级家长委员会在每学期开始的时候制订学期工作计划, 在每学期末对学期工作进行小结。

(2) 密切家校沟通。这一方面的职责最为重要。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建立班级家长委员会成员的通讯录及Q Q群, 畅通家校及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注意维护家长和教师的个人隐私权。

第二, 听取、搜集家长对班级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每月形成一份反馈报告, 提供给班主任或有关学科教师。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全班家长会议, 必要时可以采取非正式方式与班主任进行交流。

第三, 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 倾听班主任和教师对子女教育的建议, 并以适当方式传达给家长群体或家长个人, 增进双方的谅解与合作。

第四, 协助级组长和班主任, 通知、组织家长参加“家长开放日”活动, 了解子女在校活动及表现。每学期组织1~2次。

(3) 举办家长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第一, 通知和组织家长到校听家庭教育讲座, 帮助家长不断更新观念, 转变不良教育行为, 改进家庭教育。

第二, 通知和组织家长参加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题活动, 使家长了解学校及班级的教育教学情况, 配合学校有的放矢地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第三, 组织本班全体或部分家长参加家庭教育沙龙或家庭联谊, 促进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分享子女教育经验。

第四, 向家长推荐优秀教育材料, 倡导家长读书和学习, 以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4) 参与子女教育。

第一, 协调家长以多种方式帮助学校和班级开发课程资源, 开发或实施校本课程, 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道德教育或心理教育。

第二, 组织家长对学生外出、收费、安全、健康等方面的重大事项进行民主讨论, 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将意见反馈给教师。

(5) 提供志愿者服务。常务委员会本着服务学校发展和有利于子女教育的原则, 统筹安排有兴趣、有能力的家长在学校内外提供各种志愿服务。此外, 为了促进子女健康发展, 常务委员会还可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进行文体活动。

三、班级家长委员会的工作进展

学校班级家长委员会工作首先在四年级 (5) 班进行了试点。

在接到试点任务之初, 班主任郭江华老师感到面临很大的挑战, 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调动家长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其他班级一样, 这个班的学生家长绝大多数在塔里木油田公司工作, 有些经常到前线去, 一去就是半个多月, 每月在家的时间通常只有三分之二左右, 过去他们表现出来的对子女教育的关心程度也参差不齐。尽管这个班已经是四年级, 家长们已经参加过多次的家长会议, 但家长之间还不是很熟悉, 要通过选举产生常务委员可能会流于形式。

为了能够选举出真正关心子女教育、愿意为班级作贡献, 并具有相应素质、能将班级家长们团结起来的常务委员, 郭老师做了精心的设计。

(1) 在选举会议之前与每位家长进行面谈或电话沟通, 了解各位家长对子女发展的看法、对班级工作的意见以及对即将成立的班级家长委员会的期待, 据此发现和动员合适的候选人参加竞选。通过这轮沟通, 郭老师发现自己的担心实际上是多余的, 许多家长都表示愿意积极参与家长委员会工作, 即便没有选上, 也愿意积极参与子女教育。有一位家长长期从事对外交流工作, 外语能力突出, 她已经主动给班里孩子补习英语几个月时间了, 她十分愿意能为班里孩子们的成长做更多的事情。有一位学生的外婆是一位退休教师, 她不仅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 而且还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中国保健行业资格证书》, 她主动表示愿意担当班里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健康咨询师。类似的家长还有不少。有了这些关心子女教育、愿意为班级作贡献的家长, 班级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及工作的成功开展已经“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了。

(2) 向班里的学生介绍班级家长委员会的构想, 动员每个学生给自己的家长写信邀请家长参加家长委员会选举会议, 并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家长们收到孩子们的邀请信, 一下子就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当天所有孩子的家长都出席了会议, 有的家庭还来了多人, 这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现象。

(3) 依据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家庭住址, 以及家长的工作单位、职业、民族等多种信息, 将学生家长分成四个小组, 以便于家长之间尽快熟悉。

(4) 在正式选举之前, 让各个小组的家长相互认识, 并组织小组讨论, 说说自己对班级家长委员会的期待与建议。这个讨论拉近了家长之间的距离, 也产生了很多合理化建议, 成为后来这个班级家长委员会开展工作的依据。

(5) 各小组推荐常务委员候选人, 然后候选人发表简短的竞选演讲, 最后进行了选举, 整个活动本着民主公开的原则进行, 获得了家长们的一致赞同。经过选举, 这个班级顺利产生了家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 由7人构成, 分别担任主任、沟通委员、文体委员、德育委员、学习委员和安全委员。人数之多,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长们参与积极性之高。

四年级 (5) 班家长委员会轰轰烈烈地成立了。许多教师的心中马上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担心, 这些常务委员们能认真踏实地开展工作吗?从以往学校层面家长委员会的情况来看, 这种担心似有必要。但接下来的实践却让大家发现, 这种担心也是不必要的。在四年级 (5) 班, 家长委员会常务委员们的参与热情、执行能力和创新意识, 远远超乎郭老师和教师们的想象, 他们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1) 搭建沟通交流平台。由沟通委员主要负责, 家长委员会首先建立了详细的班级学生和家长通讯录, 并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班级Q Q群和班级博客, 使家长之间以及家长与教师之间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交流。即便有的家长在前线工作, 只要登录网络, 就可以了解子女教育的有关情况, 可以与其他家长或教师进行交流。

(2) 定期选派家长担任班主任助理。在书香班级建设中, 在“说说我身边的石油人”主题班会中, 在课间活动中, 在安全教育现场会中, 都可以看见家长门参与的身影。这使得家长们有机会进入班级了解学生们的每日生活, 了解每个学生的在校表现, 许多参与过的家长都表示这项工作使他们切实体验到了教师的辛苦, 更加理解教师了。家长助理们的参与也给教师们提供了很多支持, 开拓了工作思路。

(3)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春游、进福利院慰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受制于校园安全等原因, 目前许多班级很少利用假期开展学生活动, 但有了班级家长委员会后, 常务委员们精心设计了各种外出活动, 在教育活动设计、交通、饮食、安全等各个方面都有专人负责, 每次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 不仅孩子们开阔了视野, 接受了教育, 而且家长之间也增进了了解, 甚至成为了好朋友。

(4) 成立了多个家长互助小组。除了原来已有的英语学习互助小组之外, 在常务委员们的努力下, 班里又出现了课后作业、特殊家庭等方面的正式或非正式互助小组, 家长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互助, 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大家庭氛围。

(5) 组织家庭教育沙龙。通过网络和当面交流两种形式, 家长委员会成员经常就子女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开展讨论和交流, 许多家长还会自行编辑一些家长教育资料放在博客中, 供大家阅读。一年来, 这个班级家长委员会的工作不仅开展起来了, 而且能不断持续开展下去, 为其他班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目前, 在课题组的指导下, 小学部和中学部各班都纷纷成立了班级家长委员会, 并且富有创造性地进行了很多探索, 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程度增强了, 家校沟通的渠道比原来畅通了, 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也有所提升。归结一下, 班级家长委员会的成功开展得益于以下一些因素。

(1) 家长素质高。塔里木油田公司的职工多数都是大学毕业, 有些甚至是研究生毕业, 文化程度高, 加之有在国有大型企业中工作的经历, 工作能力突出, 执行能力强, 他们成为推动班级家长委员会的重要力量。所以, 我们经常建议教师们向家长学习。

(2) 教师们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有所提升。在北京师范大学专家的指导下, 学校教师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原来遇到问题“归罪于外”的意识, 在家校联系上遇到问题首先从自身寻找原因, 主动沟通, 注重沟通中使用同理、尊重、倾听等技术, 这是班级家长委员会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

四、未来研究的方向

“尺有所长, 寸有所短”, 在推进班级家长委员会建设的过程中, 并不是每个班级的工作都像试点班级那样卓有成效。在有些班级中, 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表现不积极或者沟通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未来, 学校计划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1) 加大培训和指导力度, 总结班级家长委员会工作的成功案例, 推广成功的经验, 使每个班级的家校沟通工作都能不断改进。

(2) 归纳当前家校沟通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并集中开展攻关研究, 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将班级家长委员会的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3) 分析小学部和中学部家校联系工作的特点, 找出其共性和差异, 形成更为具体的分学部的班级家长委员会工作指导意见, 使之更具有针对性。

上一篇:政府财务报告国际比较下一篇:主成分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