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微服务(共9篇)
个性化微服务 篇1
0引言
伴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 微信在图书馆服务的应用日益广泛, 高校图书馆图书服务工作也进入了个性化阶段, 如何顺应时代潮流, 利用微信的快捷、便利的特点, 把图书借阅服务与微信结合起来, 来满足图书个性化借阅服务需求, 是当前领域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1 基于微信平台开展图书个性化借阅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1 必要性分析
微信作为国内当前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信息传播工具, 具有信息生态链强大、成本低廉、发送信息高速、便捷以及形式新颖等众多优点。图书馆应用微信平台这一新兴的信息传播手段, 可以在新的信息环境下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图书借阅作为图书馆最为核心的一项服务, 将微信引入到图书借阅的服务中, 可以改变图书馆传统被动的图书借阅服务模式, 并能够充分挖掘并发挥馆藏资源的优势, 根据每位读者用户的需求, 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借阅服务, 对促进图书馆图书借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发挥重要作用。
1.2 可行性分析
目前全国已有不少高校图书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 并将其应用在用户图书借阅的相关服务中。其中, 部分高校图书馆会通过微信提供图书借阅服务所涉及的信息提醒与通知业务, 包括图书查询、图书借阅、图书归还以及图书推介等在内的信息均可通过微信平台传递。譬如, 一些高校在临近暑期会通过微信平台通知读者图书馆的图书借阅假期时间安排, 或者发送温馨小提示, 提醒读者按时归还图书等。
微信平台作为一种移动服务模式, 主要针对智能手机等移动产品开发的, 它作为一种开源软件, 对用户的开放程度较高, 而且微信官方为用户提供了功能扩展接口, 开发接口主要使用跨平台、通用性和稳定性很强的PHP语言来实现的, 这样不需要进行繁琐的编程就可以实现所需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功能和平台无缝对接, 对高校图书馆能够高效便捷的设计出可以实现图书个性化借阅服务的微信拓展平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 基于微信平台的图书个性化借阅服务功能设计
结合微信平台的具体功能, 基于微信平台的图书个性化借阅服务不仅应当包括基本的图书借阅服务, 而且还应当具备其它更多的服务内容, 比如点对点语音服务、智能交流服务、功能定制服务以及图书预约服务等。
2.1 基本图书借阅服务
基本图书借阅服务即常见的借书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实现图书的借阅。在该功能中, 用户可以预览图书的基本信息, 根据图书信息决定借阅还是转看下一本图书。另外, 由于该功能作为一个最为常用的基本功能, 在具体设计时, 应将该功能放在屏幕显眼的位置, 以便于用户使用。
2.2 点对点语音服务
常见的图书借阅服务是不包含点对点语音服务功能的。本文提出的点对点语音服务功能主要是用户可以与服务器进行语音交流, 也就是将传统的文字信息变成语音信息, 该信息用来传递用户的需求信息。如:用户通过微信平台发送“查看《简爱》一书”, 系统回复“尊敬的读者, 您好!系统正在为您检索, 请稍后”, 在检索到这本书之后, 系统自动回复“尊敬的读者, 您所请求的《简爱》一书已经找到, 请查看”, 然后向用户发送《简爱》一书的基本信息。用户想借阅时, 向平台发送“我想借阅此书”, 平台回复“正在为您办理本书的借阅, 请稍后”….“借阅成功”。这样的点对点语音服务功能可以极大的方便用户对图书的借阅, 更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2.3 智能交流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发送文本信息的方式让系统提供服务。该服务中应当包括图书信息的模糊查询, 图书内容的定时发送, 图书的自动借阅, 图书的自动续借等功能。
2.3.1 图书信息的模糊查询
图书信息模糊查询指的是通过图书名称、图书作者、图书章节内容、图书部分内容等信息来对图书实现查询。用户在不知道图书名称、图书作者等信息情况下, 可以通过发送图书片段内容信息获得图书的书名、简介等情况。系统在接受到用户所发送的信息后, 通过与数据库中信息进行查询、对比、辨别, 来判断用户所要的查询内容, 并将该内容提供给用户。
2.3.2 图书内容的定时发送
该功能也可被称作为用户的个人“图书秘书”。用户将自己的需求信息发送给系统, 系统将定时或者定期给用户发送其所需要的图书信息。如:用户向系统发送请求信息“8月5日提供《简爱》第35页至47页内容”, 系统在收到用户的需求信息后, 根据用户的要求, 检索数据库内容, 并将用户的需求信息进行存储, 在8月5日, 将用户所要求的《简爱》第35页至47页内容发送到用户手机上。
2.3.3 图书自动借阅
用户根据自身的需要, 在选定的图书中可以通过设置, 确定哪些图书此时借阅, 哪些图书以后的某个时间借阅。如:用户将《简爱》一书设置为8月5日借阅。系统根据用户所提供的信息, 在8月5日这一天, 自动为用户将该书办理借阅手续。
2.3.4 图书的自动续借
图书自动续借功能指的是系统根据用户的设置, 实现图书按用户需求自动实现续借。用户在借阅某图书时, 系统将会自动提醒用户, 是否设置自动续借。如用户设置自动续借, 那么用户需要输入自动续借的具体时间。在到达该续借时间时, 系统自动为用户办理续借手续。
2.4 功能定制服务
该功能为用户提供了系统扩展功能。用户根据自身的需要, 认为系统应当具有另外一些功能, 此时用户可以通过文本信息的方式, 将自己的需求发送给系统平台。系统管理员将会根据用户的需求, 为用户量身提供该功能, 从而实现用户需求服务功能的定制服务。
2.5 图书预约服务
图书预约服务指的是用户在系统中未查询到某图书时, 可以将自己的需求信息发送给系统, 系统根据用户的需求信息及时增加平台中图书的内容, 以方便用户的借阅。
3 基于微信平台开展图书个性化借阅服务应注意的事项
基于微信平台开展图书个性化借阅服务在实现服务创新发展的同时, 还应该考虑用户各方面的接受情况。因此, 为了使更多的用户能够主动的利用微信平台实现图书借阅, 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 图书内容应以文本为主。手机上网的速度与宽带相比较慢, 如果图书内容较多, 并且采用多种形式, 如视频、音频等格式, 会耽误用户的时间。同时, 如采用视频或者是音频, 会占有较多的手机流量, 这样就不会得到用户的喜欢。
第二, 屏幕中功能按钮数量不能太多, 最多占到整个屏幕的20%。用户在服务平台的使用过程中, 如果功能按钮数量较多, 会使用户视觉产生疲劳, 从而引起用户的反感。针对这一问题, 在屏幕设计中应考虑多采用超链接形式, 减少屏幕上的功能按键, 以方便用户的使用。
第三, 应当采用先进的数据接口技术。先进的数据接口使得数据之间的交换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数据交换效率提高了, 会从根本上减少用户请求的响应时间, 使得整个服务平台操作起来更为流畅, 便捷。
4 结语
随着互联网在图书馆行业应用的不断深入, 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服务层面得到不断深化, 如何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成为图书馆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本文尝试利用目前流行的通讯软件——微信, 来对图书个性化借阅服务进行研究, 以期能够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微信平台在图书馆各项服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红丽.国内移动图书馆研究现状与趋势[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2, 21 (2) :72-74.
[2]覃凤兰.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J].图书馆, 2007 (6) :46-49.
[3]黄浩波.微信及其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 2013 (1) :13-16.
[4]杨春华.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图书馆发展策略探讨[J].图书馆, 2009 (6) :53-5 5.
个性化微服务 篇2
关键词:品德课程;个性化微课程;自我发展圈
“个性化微课程”的实施意义在于对每个学生独一无二性的认同。我们必须像达尔文先生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生物多样性理论那样,即使面对的是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的学生,他们也会因为天生特质、抚养方式、家庭环境、受早期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具有“个体差异”,具体表现为:体质健康、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和生活习惯、思考方式、行为处事各不相同。就课程本身而言,最终将产生“学习效度和学习力”以及三维目标达成度不一的不同发展。
什么是“个性化微课程”?笔者粗浅地理解为:针对品德课程的现阶段教学状况,以班里的每个学生为出发点,把筛选出来的能拿来用的“体验性任务”都拿来用的系统过程,其提出、实施、总结、后续都有完整的序列。最重要的是,这要建立在对每个学生的需要有正确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而学习过程又是高质量和有针对性的,无关乎体验性任务的难或易,持续时间的长或短。
什么是“自我发展圈”?笔者粗浅地理解为:针对品德课程的现阶段教学内容,以每个学生现阶段学情为点,以学生在体验性任务中能够获得的个性化资源库、学习体验为半径,画一个圆,形成一个发展空间,这是一个主动探索、发现、建构自我发展的趋势。
一、基于学情,创设原点
当我们拿着书本和同样一篇教案走进教室前,有没有做过学情调查?有没有针对不同层级学生进行重难点预设?是否对突发教学现场纠偏预设?有没有想过:上完这节课后每一个“决不雷同”的学生学到些什么?教师要明确的是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区别每一个学生”的教学不是一对矛盾!两者相辅相成,因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
【案例一】
重视一张调查表——细微切口,认知视窗,道德增长
课前困惑:在组织引导《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五单元《长大真好》中的《假如我有二十元》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曾一度担心二年级的学生对二十元钱没有感性认识,无法深入关于合理支配二十元的讨论,更不能达成尝试合理使用二十元钱的教学目标,也无法通过进一步的教学指导让学生明白长辈们给自己零花钱的心意,从而理解、珍惜长辈对自己的关爱。
解决方法:冥思苦想后,一张小小的课前调查表成为这堂课的关键,解决了最初的困扰。笔者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调查表,要求学生简单写写长辈们会用二十元钱买什么,并问问这位长辈这样做的原因。每位学生多向几位长辈提问,听听不同原因。
实施成效:学生带着设计调查表的兴奋与参与调查的好奇,了解到长辈们会如何支配二十元钱,也在心里记下了长辈们使用二十元钱的原因。通过调查学生发现原来二十元可以买到够一家三口吃一顿的菜;也调查到二十元可以买到提供全家人一天丰富维生素的水果;也调查到二十元可以买到烧菜佐料、书报等其他生活必需品;还调查到长辈们愿意把二十元钱给小朋友做零用钱,让小朋友自己计划着花。由此学生得到二十元与具体商品的联系,开始对二十元有了感性认知。而且学生从调查到的花钱原因中明白把钱花得有需要、值得、有意义才是合理用钱。这就为组织引导学生尝试支配二十元钱埋下伏笔,同时也为学生感恩长辈对自己的抚养、关爱做好铺垫。
【分析】
面对教学目标,与其匆匆考虑教学方法与教学流程,不如着手平实却细致的学情调查,以判断学生现有的道德认知水平与道德实践能力,构想学生道德认知的下一个增长点以及道德能力可能发展的方向与空间。
重视学情使在集体中开展课前调查更容易、更有针对性。虽然此次课前调查的范围立足于全班,但是通过分析结果许多个体特征就凸显无疑,便于归类。有的学生对长辈把二十元用在哪里漠不关心,也不询问花钱目的。这类学生就表现为对此次实践体验没有兴趣,他们就是授课时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有的学生却把长辈的二十元用在哪里调查得清清楚楚,说起原因来头头是道。此类学生就表现为乐于参与体验,对学习内容有浓厚兴趣,往往道德认知水平略高,是个别化指导中可以选用的同伴榜样。以此激发别的学生向榜样看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得态度。
此时此刻的学情调查与栽种植物前花功夫培松土壤颇有些相似意味。的确,只有在能促进学生最近发展的道德能力平台上才能让学生听得投入、看得真切、想得细致、参与得积极、悟得深刻。
二、基于体验,形成半径
笔者相信“每一位学生的体验就像他们的指纹那样独一无二”,也很愿意在教学中整合学校内各项活动的资源,把这些资源为品德课程所用。可以说“个性化微课程”的重要部分就在于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能不能开展个性化学习。(1)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没有主动性?或者教师是否能够调动学生,为他们的主动参与提供有趣、有效的铺垫步骤。(2)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没有独立性?能够有独当一面的时候,哪怕时间很短或者仅有一些非常初步尝试。(3)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没有独特的感受?能让他们有心里“怦然一跳”的时候。(4)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没有发现问题?从而为解决该问题做出一点学习上的尝试。
【案例二】
重视一张成长存折——多元激励,真情促进,意志激发
场景还原:在组织引导《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二单元《学习真快乐》这一教学内容时,针对“展示台”聚焦的问题“和昨天比一比,今天我有哪些进步?”笔者不单单让学生在课堂中说自己的进步,还鼓励同伴之间相互找找进步,更鼓励学生问问各科老师自己的进步,最后让学生回家听听长辈说自己的进步。然后鼓励学生一笔一画地用简单拼音把听到的进步都记在小小的《成长存折》上,另外还请学生把它“晒”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以此来鼓励自己未来的学习生活,如有更多进步就再补充着写、再帖。
实施成效:一张《成长存折》浓缩了一年级学生九月入校后取得的大进步,当他们喜滋滋地读着大家的评语时,激励促进的作用便进一步升华。的确,学生在倾听伙伴、家长、老师对自己的夸赞中,发现自己长大了,懂事了,能干了,更树立了面对未来学习生活的良好信心。因为各个群体往往用多维度的视角来评价学生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的每一次能力增长与道德成长都得到了更多关注,正是多方位的正面促进强化了激励的功效。
【分析】
使用《成长存折》的过程就是树立目标、努力实现、寻求肯定、展示激励的体验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发地建立了与学校、家庭的联系,从关注小我,慢慢地开始关注同伴、长辈眼中的我。由于体验时间没有被仅仅限定在一节课中,而是贯穿于整个学期。当该“存折”上记满了同伴、老师、家长这些和学生最亲近的人用不同的话语与方式给出的鼓励时,学生内心便获得了极大的快乐。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持续性体验,因为有依据的褒奖远比有依据的批评更具信服感,更能被学生群体接受,更能起到强化其道德行为的正面效应,以此促成其道德意志的形成,经内省后成为持久的道德智慧。
三、基于推进,汇成整圆
写到这里,本文中提出的“个性化微课程”其实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复杂的操作,而是在于两个层面的落实:(1)教师始终关注每一个学生现阶段发展,并创设学生能够参与的体验任务,并愿意始终坚持去引导。(2)学生始终对道德学习保有持续的兴趣,并能在多元体验性任务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
(一)基于学情,与学生成长规律对接,更尊重个体多样差异。善用细致化学情分析、个别诊断等方式,直面生态课堂的生命差异。从而对学生群体的成长规律、道德认知水平、道德行为能力等了然于心,更细致周密地创设教学步骤。
(二)基于体验,与学生生活经验对接,更重视针对性教学的实施。善用针对性个别促进,落实生态课堂的有效指导。对由学生群体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经历缺乏、道德情感态度缺失所反映出的问题现象及时发现、紧抓不放,从而弥补道德认知不健全所产生的道德偏差,全面实际地开展品德教学。
(三)基于推进,与学生心灵对接,更全面地促进持续生命成长。善用真情化个别激励,最优地发挥生态课堂的评价优势。从而最恰当地激励主体体验探究,最有效地强化主体道德意志,使其最终成为一位具有独立道德智慧且品格健全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李稚勇.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3.
个性化微服务 篇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步入了“微时代”:“即以微博、微信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1]。在微时代下越来越多的元素被日益碎片化、微型化:从微信、微博、微阅读、微课程、微电影、微直播、微文艺到微旅行、微公益、微生活。快速的传播速度、强大的互动性和极具冲击力的内容推动着信息服务模式呈现多元化的快速发展。
高校图书馆作为该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中心,承载着为高校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重任,有义务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微型化的信息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基于传统信息服务模式的基础上,不断适应微时代信息环境,创新信息服务模式,更好地为高校读者服务。
二、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个性化服务面临的挑战
1.文献信息资源类型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多元化。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发布者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发布信息,突破了传统的文字和图片的格式,音频、视频、应用程序等多种表现方式被融入到新的信息发布形式中去。有些信息发布者为了吸引读者,甚至以自身独有的方式来发布信息,例如在微信朋友圈内利用视频、图像或多种色彩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发布信息[2],这就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2.信息资源的碎片化与整合。微时代的来临,带来了网络文化的繁荣。网络世界里,既存在丰富的信息资源,又充斥大量的信息垃圾,有用资源以碎片化的形式散布于大千世界,需要我们进行信息整合以便利用[3]。读者信息需求将伴随着信息资源的碎片化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读者逐步开始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在工作之余的零碎时间里查找自己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当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习惯“微阅读”的时候,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整理与收集工作也将相应地随之改变,信息工作人员对于互联网上以碎片化形式存在的信息资源自然地也要进行相应的信息收集、筛选与整理,这就对图书馆的信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向读者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对大量的文献信息数据进行资源的筛选与整合,信息资源的碎片化使得信息杂乱无序、支离破碎,再加上信息资源每天都以爆炸式增长,面对大量数据,读者将无从下手,很难从中找寻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也很难挖掘出具有价值性高、新颖性强、可信性高的知识,这就要求图书馆信息人员,对凌乱繁杂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反复筛选、归类,再深度挖掘,最终以简短的形式准确地将信息内涵推送到移动终端,读者通过微信、微博等信息交互平台获取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3.信息个性化服务的专业化。在微时代信息服务方面,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机构,拥有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和服务模式,应具有专业化的服务水平,但若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服务始终停留在传统的信息发布、新闻公告、文献信息传递等简单的信息处理阶段,在信息的挖掘,信息服务的深度、广度方面没有较大提高的话,很难使得信息服务具有新颖性和创造力,在微时代信息环境下个性化信息服务也很难开展。相对于微时代需要的能够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化的读者服务,图书馆信息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逐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三、微时代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
1.微时代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技术要求。微时代下,图书馆个性信息化服务所需的技术已日趋成熟,Web数据库技术,实现用户的登录,用户身份的认证以及数据信息的匹配等;信息资源推送技术,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传播媒介功能的完善和大力发展,达到主动提供服务目的;网页实时生成技术,结合用户实时生成网页,如ISAPI,ASP等;数据保护技术,确保数据在互联网上安全传输,如SSL协议,密钥技术等;身份认证技术,给予严密可靠的身份认证管理[4]。
2.微时代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1)主动推送服务模式。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向读者主动开展推送服务,主要有四大类:第一是图书馆基本服务类。主要指E线图情、数据库使用简介、新书推荐、科技查新、查引、查收、读者服务等信息。第二是图书到期提醒类。主要指图书预约、到期、催还、续借、罚款等时间提醒类信息。第三是文献资源利用类。主要指在线资源荐购、在线资源下载、在线图书阅读等。第四是相关服务类。主要指学科导航、服务导航、读者智能类信息。因此,图书馆通过微信、微博等服务平台智能地推送给读者,完成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2)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个性化定制模式其实就是根据读者的需求打造一个属于读者的个人信息空间模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的需求、研究涉猎,自主生成个性化信息空间,信息管理人员根据读者行为主动把信息推送到读者空间,实现空间内资源共享。图书馆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为相关特定专业用户提供科研课题需求服务,如高校科研课题的查新、查引、查收、学科导航、科研成果的鉴定等一系列深层次的服务。通过微信、微博实时、交互式交流,形成高效的个性化信息服务。(3)个性化信息实时交互式服务模式。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就是更好地与读者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地得到读者反馈,同时也给予及时的答复,这是一种交互式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微时代环境下借助微博、微信等服务平台开展信息服务,要做好与读者的实时互动。微信、微博上信息的发布形式具有多样化,内容形式也多元化,一幅图片,一段视频、语音,简短的文字,丰富的表情都可以传递,并且信息的发布和反馈都是相互的、实时的,信息将得到很快的传播,故图书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来开展信息服务将会使得信息互动的内容形式、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地域的用户都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咨询、交流、学术探讨、资源利用以及学习、工作心得体会分享。(4)个性化信息参考咨询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传统方式的参考咨询主要是通过邮件、电话、用户和馆员的现场交谈等形式来开展的。在微时代下,微信的“摇一摇”、“扫一扫”、“搜索号码”、“附近的人”等个性化服务功能倍受读者的青睐,因此图书馆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进行馆藏信息咨询服务更便捷,微信的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更利于实现图书管理人员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探讨。同时,用户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把自己需要的咨询馆员、成员馆咨询专家进行馆际或跨系统、跨学科的互动咨询。(5)个性化知识导航模式。随着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网络资源的筛选、利用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资源支离破碎、杂乱无序,用户很难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浪费很多时间去查找、筛选。因此,图书馆要想提高服务质量,应借助微信、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利用专业技术优势,开展个性化信息导航服务。目前图书馆信息导航服务主要以学科导航为主,学科馆员将馆藏资源的存放位置,资源的使用方法,以及最新采购的本学科的文献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后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直接推送给读者,供读者查询、利用。
3.微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应注意的问题。微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时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关注图书馆服务的资源定位、平台定位以及人员管理定位的问题。二是重视资源内容的编辑与推广发现。在内容上需要多次筛选,根据读者反馈适当调整发布内容主题,提高内容的趣味性、实用性、价值性,除了发布的信息内容,在编辑、设计、推送等环节均需重视。三是加强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的开发。随着微信平台服务号各项功能的逐步完善,用户交互体验不断增强,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同时必须加快微信公众号各项功能的开发,以搭建起移动信息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四、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通过微信、微博等高效传播媒介,发展微用户,精选微内容,以微小说、微杂志、微漫画、微课程、微电影、微直播等等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呈现方式来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这与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相比,更加主动和人性化。因此,随着微博和微信技术的逐步完善和强化,图书馆将为用户提供更为专业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摘要:随着微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理念、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图书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信息服务平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服务的质量,同时拓宽了信息服务领域,改变了以往的信息服务方式,使得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从微时代读者个性化需求出发,阐述了微时代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新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梅林.微时代的图书馆信息服务[J].新世纪图书馆,2014,(6):40-43.
[2]汪莉.信息碎片化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新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9):88-90.
[3]姚梅,段长云.网络文化:信息碎片与整合[J].咸宁学院学报,2005,(4).
如影在微电影拍摄中的个性表现 篇4
平稳无抖动是成就长镜头的必要条件,虽操作斯坦尼康可以完成,但效果是不一样的。相比斯坦尼康,如影Ronin更强调的是冲击力,紧迫的运动。并且,如影Ronin的镜头平滑,给人以从容不迫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斯坦尼康能表现主观人物的剧烈情绪起伏,而如影Ronin却在另外一个领域发挥优势。
“如影Ronin在许多条件下可代替轨道加摇臂运动,在无法铺轨道的地方,例如船上,小窄道上,凹凸不平的木桩上等。只要是摄影师能走动的地方,如影Ronin就能跟随。”
在拍摄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使用如影Ronin能节省装轨道摇臂,铺平轨道的时间,也节省人力。而且对于超长快速运动镜头来说,如影Ronin也胜于斯坦尼康,如果没有多人的帮助,斯坦尼康是没法跑得太快去追随的,而如影Ronin就能做到。
由于如影Ronin是便携悬挂,可上下倒置,手提等,并有云台操作。基本上是人眼能运动的角度如影Ronin都可以做到。这就大大增加了创作的思考空间,可以设计更多复杂的调度运动,解决了镜头抖动的问题,摄影师就可以尽情尝试运动调度。甚至是在摄影师前面放高台,摄影师再站上去,如影Ronin也能很好地抵消摄影师上下移动所带来的镜头抖动。如影Ronin可以参与打戏,越轴镜头,追逐镜头,甚至可充当有呼吸感的三脚架,模拟各种主观镜头,主观变客观,穿梭于各种意想不到的角度机位。
摄影师在做复杂运动时保证镜头趋向,云台手还可以辅助摄影做构图操作,这是电子时代的工作方式,便捷、可操作性强、快速效率。
如影Ronin的稳定性已经堪称完美,如果能配合摇臂等工具,作为镜头中间衔接操作,相当于摄影师换手一样的操作就更好了,毕竟由于地形限制,摄影师也不是无所不能,可以穿梭在代表空间里的。
个性化微服务 篇5
教学变革的关键是让每位学生都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与节奏进行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前进。然而班级授课制的存在使得每位教师不得不同时面对几十位学生。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学习起点与学习风格的学生,或许只有教师掌握了某种神奇的魔法才能帮助班上的每位学生都能在短短的40几分钟内以适合自己的速度与方法进行学习。然而在大数据时代,这一美好的愿望将迎来走向现实的那一刻。[1]
微课程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为满足人们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由教育工作者精心设计并开发的、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包含辅助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的网络教学资源集合,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2]
大数据创新发展带动了微课程迅速发展,目前,微课程已开始影响我国信息化教学实践。湖北、广东、上海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纷纷开展微课程实践。微课程实践的积累,将促进微课程群的形成,微课程群的应用又会形成新的应用数据,将有利于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发现与预测的创新应用。[3]
在国内,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或实施,微课程的研究是近三年以来才在中国开始萌芽,主要关注于概念、资源设计和教学模式的研究。[4]
近年来,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呈现方式是教案式或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在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还不是很成熟。[5]
微课程个性化学习是利用个性化推荐技术,是根据用户的兴趣特点及行为向用户推荐其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主要解决如何在海量的微课程资源中发现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对于微课程平台来说,通过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构建个性化学习系统,能有效帮助用户发现喜欢的微课程,同时也体现了微课程提供者的贡献。
结合笔者在微课程平台研发和数据分析的相关工作经验,本文提出了大数据环境中微课程个性化学习架构。首先将学生海量学习行为数据存储,然后利用Hadoop框架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微课程之间的相似度矩阵,运用Redis存储中间结果和最终推荐结果,最后向用户提供微课程学习列表。
体系架构
1.数据获取与存储
笔者利用湖北经济学院教研项目(2014015)“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建成了管理信息系统微课程资源库。目前校内外用户数超过20000户,日均数据增量1000MB左右,数据分析需要获取数据并存储数据。微课程平台的个性化学习系统一般采用用户的下载行为作为用户的行为数据,一旦用户下载了一个微课程,则视该用户对微课程产生了一个正向喜欢。数据获取与存储的架构如图1所示。
微课程下载功能由微课程下载服务器提供,当用户发出微课程下载请求,下载服务器在本地日志上记录一条用户下载记录。日志采集系统RLog对日志数据进行实时、高效的采集,然后传递给实时计算系统RFilt,RFilt按照设定的规则进行数据过滤,最后将有效数据存入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5]进行固化。
HDFS对硬件要求比较低,能够在一般服务器集群上运行,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存储能力。通过HDFS的“一次写入、多次读取”机制[6],用户海量访问的数据能够快速处理;通过分布式文件存储机制,能够长久地存储用户的历史访问记录,为用户行为分析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2.数据清洗与挖掘
微课程数据清洗与挖掘如图2所示。
数据存储好之后,采用Map Reduce计算框架[7],可以快捷地对大型数据矩阵进行计算,从而为个性化学习系统提供计算支持。首先,进行数据清洗,过滤掉非法的用户和微课程;然后,进行数据重构,把用户和微课程的标识唯一化,同时生成用户的下载数表和微课程被下载次数表;最后,进行相似度矩阵计算,计算结果以两份的方式存储,一份存储在Oracle数据库中,供系统评测和统计使用,另一份存储在Redis高速缓存服务器中,为各类应用提供查询。
3.微课程个性化学习流程
面向用户的微课程个性化学习流程如图3所示。
(1)用户通过客户端访问微课程平台,点击进入任意微课程详情页面。
(2)客户端发送用户的访问请求给后台程序。
(3)后台程序获取用户当前访问的微课程ID,并根据用户ID来获取用户的历史记录。
(4)通过Redis获取该微课程的相似度矩阵。
(5)使用个性化学习算法根据用户的相似度矩阵、当前访问微课程ID、用户历史访问微课程ID,计算用户可能喜欢的微课程列表。
(6)对用户可能喜欢的微课程列表按照相似度排列。
(7)取前Top N个微课程,并返回结果给客户端,客户端将相应的微课程显示在学习栏目中。
算法验证
“微课程”平台目前每天的下载用户数为10000户左右,人均下载3~5个微课程,累计3个月的用户下载数据为370万条左右,微课程相似度矩阵规模为5000×5000。应用余弦相似度推荐算法,对数据进行了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的结果可以看出,改进的余弦相似度的归一化推荐算法相对基本算法在准确率、召回率等各个指标上均有所提升。通过降低热门微课程的权重,能有效提升准确率和召回率。通过降低活跃用户的权重,能有效提升微课程覆盖度和多样性,从而强化个性化学习系统发掘长尾的能力。
推荐算法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即向用户推荐的微课程个数,针对该因素影响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效果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图4可知,随着微课程推荐数的增大,微课程的准确率、覆盖率明显上升,召回率则逐步下降,与实践情况相符,从而说明了算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在大数据环境中,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微课程平台,进行个性化学习。采用Hadoop框架处理数据,计算微课程之间的相似度矩阵;中间结果和最终推送结果存储在Redis中。结合微课程平台实际情况研究了余弦相似度算法,利用降低活跃用户权重和降低热门微课程权重等几种方法,改进算法。根据计算结果,对比和分析了相应算法,构建了一种适用于微课程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机制和方法,为其他平台大数据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和借鉴。随着用户行为和微课程数据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是进一步拓展数据源,包括用户访问、用户已安装的应用软件、微课程的描述信息等,将采用复合权重相加的方式拟合微课程相似度矩阵,并考虑不同数据源的权重,提升个性化学习效果。
摘要:为了解决个性化学习问题,提高学习的兴趣,笔者给出了大数据环境中微课程个性化学习机制。通过对学习用户行为数据的获取、存储、清洗、挖掘,由改进的余弦相似度算法计算出微课程的相似度,向用户推荐其喜欢的微课程。实验证明,该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微课程推荐的准确性,增强用户黏性,达到微课程精细化的目的。
个性化微服务 篇6
一、个性化学习及其特点
根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的教育理念, 教师们一直在探索因材施教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2006年7月, 新西兰教育部长史蒂夫·马哈雷在一次研讨会上提出“个性化学习”的概念, 带领教育工作者朝这一方向更进了一步。个性化学习是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就置于教育的中心, 围绕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塑造教学。
不同个体对外界信息刺激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不相同, 由此形成了学习者在学习上的不同类型与不同风格, 其主要表现在时间偏好、感觉通道、知觉风格、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针对学生学习差异的个性化教学也应具备选择性和多样性两大特点。选择性是个性化教学的基本特征, 个性化教学的课堂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选择某种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进而开展学习。多样性是个性化教学的外部总体特征, 由于学习者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智能基础、态度价值以及生理和心理基础, 他们的学习需求也各种各样, 学习者会根据自己选择的学习任务和确定的学习目标来选择不同进度的学习资源。
二、微课教学及其特点
近几年一种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式被提出并广泛传播, 这就是微课, 它是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 设计开发出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视频。微课的核心组成是课堂教学视频, 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技术操作过程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应用“小环境”。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 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
微课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讲解精炼、资源使用方便、激发学习兴趣等。
第一, 教学时间短。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来说, 微课教学的时间一般只有5到8分钟左右。
第二, 教学内容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 微课的主题突出, 可以是一个核心知识点, 也可以是体现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教学互动活动。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 微课教学设计更加精准, 要在很短的时间里达到结构完整、讲解精练。
第三, 资源容量小。每个微课资源容量一般都在几十兆左右, 视频格式大多为rm、wmv、flv等, 便于学习者在线学习或下载保存到诸如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学习, 也适合于教师之间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第四, 激发兴趣效果好。由于微课教学时间短, 所以每一个微课都要采取独特的方式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迅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微课具备多元格式的特征, 设计时能满足不同学习者感兴趣的内容主题和形式, 支持个性化的内容。
针对学习者的注意力、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投入状态均不高的现象, 微课通过设计学习者感兴趣的主题, 采用学习者喜好的形式, 能延长学习者的注意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社会阅历少, 对企业经济业务难以理解, 对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兴趣, 但喜欢实际操作。针对这一特点, 要求教师能快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微课恰好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三、适应会计专业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微课教学
结合微课的特点, 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可以将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理念融入微课的教学设计中, 在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环节以及以不同会计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等方面使用微课。
1. 不同教学内容中的微课应用
在会计专业课教学中, 使用微课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 两者需要合理地分工。
教师首先要认真筛选出适合使用微课教学的内容, 可以是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概念, 也可以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技能点, 或者是教学重难点。尤其是有关会计技能操作演示的课堂教学, 如点钞、珠算、小键盘输入等, 教师授课时都是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过程, 但是, 演示和观看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设备的性能、教师的临场发挥以及学生座位的差异等因素, 很难让每一个学生看清操作演示中一些细微的动作, 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领会和掌握教师传授的操作技能。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只能再面对一个个学生, 不厌其烦地重复讲解和反复操作。除此之外, 学生很可能课后复习只能依靠回忆, 回忆时如果出现记忆的偏差, 就会导致巩固了错误的操作技能。
使用微课教学视频来展现教师的技能操作, 每个学生不仅都可以直观地看清演示中细微的动作, 而且能在课后利用教学平台反复播放观看, 模仿练习, 使学生既快又准地掌握技能。
教师要认真准备微课教学视频, 利用微课教学解决传统教学中不能解决的教学问题。但是, 有些难度较高、较复杂的知识点还需要教师再次回到传统课堂进行教学, 以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 不同教学目标下的微课应用
会计专业教学中往往一个知识点会有不同层次的能力目标, 如基础能力、拓展能力、创新能力等几个层次。基础能力目标以学习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为主;拓展能力目标以学会进行案例分析为主;创新能力目标则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 在学习某项会计业务时, 可使用微课1介绍该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和操作过程, 达成基础能力目标;利用微课2展示不同企业的实际操作案例及案例分析, 达成拓展能力目标;使用微课3找出案例中的问题, 分析不同的处理对企业造成什么影响, 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目标。
3. 不同教学环节上的微课应用
会计课程中专业术语较多, 且不易理解, 实践性和理论性较强, 而中职学生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较弱。使用微课教学不仅可以将完整的技能分解成几个技能模块,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和训练,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 利用微课进行学习。首先, 学生可以一次或多次利用微课视频进行课前预习。其次, 教师利用微课在传统课堂上进行全面的新授教学;最后, 学生通过将微课内容存入移动终端设备进行课后练习和复习, 课后反复和有选择地利用微课学习对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造成的学习效率较低的学生有很大帮助。
4. 针对不同会计专业课的相关知识点的微课应用
会计专业各专业课程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知识点往往相通, 这一门课的知识很可能是另一门课学习的基础。教学中经常需要学生回顾这些相关知识, 因此, 教师努力构建一个会计微课资源体系平台, 如会计基础知识、财务会计各模块知识、财税理论知识、法规理论知识等都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点, 将各科知识点的微课上传到平台,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利用微课资源。例如, 学习财务会计时学生对涉及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等的业务核算总是不熟悉, 容易遗忘, 此时学生可在线学习财税理论模块的相关微课, 以扫除财务会计学习的障碍。
参考文献
[1]曹献龙.微课让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N].广东科技报, 2013-01-18.
[2]赵荣敏.微课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 (下旬刊) , 2015 (03) .
[3]赵雪梅.信息技术与会计课程整合的实践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08) .
个性化微服务 篇7
●注重设计——科学选择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因其具有微化知识内容、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个性化需求三大优势,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新宠”。微课虽然时间短,但也有较完整的课程结构,如开始、授课、互动、结束等,在设计时如何力求创新非常关键。
1.精选知识点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中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通过微课的形式来表现,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课的重难点、关键点,确定微课的基本内容。
经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后,我选择了《Scratch音乐制作》中以微课呈现的知识点:认识音符与节拍、玩转音符与节拍、神奇的链表、乐器随心换,这4个微课组成这一单元的微课程。
2.确定微课类型
传统的微课有许多种类型,本课中所有微课均采用操作演示型。
●精心制作——注重分层
信息技术课的微课大多以操作演示为主,因此可以通过录屏软件进行录制,常用的录屏软件有屏幕录像专家、录屏大师、Camstasia Studio等。
现以Camstasia Studio 8为例,我制作的第一个微课的内容是“认识音符和节拍”。先将视频、录音设置为使用默认设置,然后打开“Scratch”软件后按F9开始全屏录制,利用录屏软件,我一边通过鼠标移动的方式把中音和高音各七个与Scratch中的数字及钢琴键盘一一对应在Scratch,并用脚本排列起来,然后点击,可以听到不同音符。与此同时,用麦克风实现操作解说,完成后按F10停止录制,并保存为.camrec文件。接下来,对讲解和操作利用添加标注、字幕、音乐等方式使试听效果变得更为出彩,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符和节拍以及钢琴键盘与Scratch中数字的关系。剪辑完成后,选择合适的分辨率,保存为视频文件。
第二个微课的内容是“音符与节拍”。我通过录屏软件录制修改脚本中两个参数的值将简谱“编码”,点击就能弹奏出曲子。以上两个视频为基础层次的微课。
第三个微课的内容是“链表”。我同样用录屏软件录制通过“链表”制作音乐作品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具体范例更好地理解链表的功能。学生若掌握了此微课涉及的内容,就说明已经轻松认识了链表,理解了变量和循环、许多重要的程序设计的概念,变量,循环语句,以及如何用变量控制循环次数,同时也理解了语句在循环里和循环外的区别。这一视频为提高层次的微课。
第四个微课则在前面微课的基础上,通过随机数的使用或设定变量进行赋值来变换不同的乐器。当然还可以讲解其他更多的设计方式。这一视频是拓展层次的微课。
●灵活运用——个性化学习
在本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微课的设计意图与学生的特点,我将教学分为五个阶段进行。
1.乐曲欣赏,激发兴趣
在教学开始时,先播放用Scratch软件制作的乐曲──江东外国语实验小学校歌I Believe I Can Fly。通过美妙、熟悉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好奇心,并为学生编程提供条件。
2.统一观看,引导观察
这部分的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让他们识记编程的具体方法。先由教师通过大屏幕播放微课视频,来认识音符和节拍。看完微课后,让学生说一说感受,谈谈收获,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暂停微课的播放,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学习。此时,学生已对音乐编程非常感兴趣,并跃跃欲试。
3.灵活选择,模仿编程
此时,我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即按自己的的理解尝试操作,遇到困难时,再用微课进行“音符和节拍、链表、赋值”这几个知识点的学习,看完后,再次编程实践。通过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点以及实际操作水平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教师则一方面引导并督促学生展开微课学习,另一方面对部分学生在编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这部分的微课视频学生可通过网络在线观看,这么做的好处是:如果学生遇到问题,可反复观看微课中的操作,并通过模仿进行编程与调试。如此安排,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学习,就不再是机械的操作与模仿了。
4.自主创作,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在大多数学生通过微课程学习并编写好程序后,教师应鼓励大家发挥想象力,创作表达自己情感的乐曲,让大家提出修改意见和想法。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对校歌原曲做修改,编写成其他曲风;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乐曲通过Scratch来演绎;有的则提出将几首相同风格名曲的乐句凑在一起,变成一首新曲……在创作中,学生的想象力完全跳出了原有的思维框架,此时,教师可鼓励他们创作属于自己的乐曲并发布到网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并最终全面提高他们的课堂积极性。
5.引入平台,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将完成的作品发布到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配套网络学习平台,和全省的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
●有效延伸——互动解惑
微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在课内实现,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在课后进行延伸,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学习。
借助宁波智慧教育“你问我答”平台,我让学生将课堂上还没有解决的疑问,或者在课后编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你问我答”平台进行提问,同班或者同年级的同学可以借助手机、i Pad、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解答和互动,教师全程关注并进行必要的指点。
可见,“微课程”体系化后,学生就可以沿着“切碎→连通→整合→聚焦”的知识创建顺序进行课程学习,从而达到“约取→博观→约取”的目的,最终实现知识的连通和融合创新。科学合理地使用微课程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得到更多的收获。从这个意义上看,“微课程”比基于单个知识点的“微课”更有价值和用途。
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尝试,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识记模仿能力得到了加强,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期待微课程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摘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利用微课程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选择性学习,不仅学会知识和技能,更能掌握学习的方法,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本文将结合《Scratch音乐制作》一课,简要介绍如何通过微课程实现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浅析如何利用微信塑造品牌个性 篇8
关键词:微信,塑造,品牌
0 引言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手机聊天软件, 因为它融合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发送功能, 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 其用户数量就已突破6亿[1], 一时之间, 微信营销红遍大江南北。但今年4月, 腾讯股价遭遇重挫, 市场出现微信公众号负增长的消息, 人们不禁对无比火热的“微信营销”打了个大大的问号。然而, 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场, 人气聚集之地乃商家必争之地, 微信公众平台依然是营销利器。微信作为社交媒体应运而生, 它擅长的是关系营销, 擅长于消费者和企业关系的持续强化, 擅长于品牌的个性塑造。
1 塑造品牌个性的意义
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繁荣,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 每个企业都希望消费大众能知道自己并喜欢自己, 品牌成为众多企业在商业竞争中的致胜法宝。品牌个性是指品牌像人一样有自己性格和个性, 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 Keller (1998) 指出品牌个性是品牌在消费者大脑里留下的感性形象。“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当品牌具有鲜明个性时, 会吸引认同自己个性的消费群体, 因此, 品牌个性是品牌形象的核心内容, 是品牌和消费者建立关系的基础, 塑造品牌个性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和成熟的必经之路。
2 微信塑造品牌个性的优势
微信作为新兴的社交媒体, 在塑造品牌个性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四方面的优势:一是微信使用人群多, 信息传播范围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33次互联网报告 (2014年3月发布) , 截至2013年12月,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 年增长率为19.1%[2]。而且, 利用碎片化时间登录微信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二是微信使用具有便捷性与及时性。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逐渐融为一体, 公共场所WIFI覆盖率不断增加, 无论企业还是个人, 只要有手机、电脑等介质, 随时都可以上微信获取和发布信息。三是微信传播效果好。微信内置支持HTML5的框架浏览器, 当微信消息中出现外链时, 无需跳转第三方浏览器便可以流畅地体验交互内容[3], 企业可通过微信平台给用户提供富媒体体验, 传播效果好。四是微信平台互动性强。微信公众平台, 既可以实现人工回复, 也可以预先设置自动回复, 回复形式包括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 互动性强。
3 微信塑造品牌个性的途径
3.1 微信二维码设计个性化
二维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分布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二维码是企业微信公众平台的名片, 也是品牌形象的体现, 在其设计上可以将企业LOGO、产品、代表产品典型特色的图像、提供产品的主要工具或原料等图像信息融入其中, 凸显品牌个性。比如LV的日系风格移动网站二维码、玛氏糖果公司设计的巧克力二维码、洛杉矶Ayara泰国美食店的二维码等。
3.2 微信公众账号推广个性化
微信媒体的一大特点是用户参与的主动性, 每一个微信公众账号都必须由用户主动搜索或扫描二维码才能添加关注, 而且用户可以随时取消关注。这种用户参与的主动性造成了微信公众平台推广的被动和局限性。在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上, 企业常用的方式是通过首次添加关注可以获得惠赠、折价等优惠来增加微信粉丝。但在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下增加的粉丝, 添加微信公众平台的意义等同一张打折券、现金券或是小礼品, 由于微信用户可以随时取消关注, 往往流失率也很高。人们常说“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由于微信媒体的社交性, 在微信公众账号推广时, 要把推广方式和品牌个性结合在一起, 不仅促使消费者添加微信关注, 而且在此过程中彰显品牌个性, 吸引有同样价值观和个性的人群, 提高微信粉丝的黏性。比如星巴克“自然醒”主题的微信推广活动凸显了星巴克悠闲、浪漫的品牌个性;香港四方创意电子书店“二维码饼干”的创意推广活动凸显了企业关注环保的品牌个性。
3.3 微信详细资料表述拟人化
微信用户添加公众账号时, 在“详细资料”页面有“功能介绍”和“微信认证”两块内容。目前大多数微信公众账号的详细资料主要涉及企业名称、经营理念、产品服务、官方网址、微信功能等内容, 多采用正式的书面语进行表述。微信用户在阅读时, 有生硬感和距离感。微信是社交媒体, 微信公众账号应该致力于人格化, 用拟人的语气介绍自己, 凸显品牌个性, 塑造品牌形象, 增强品牌的亲和力。
3.4 微信发布内容个性化
3.4.1 微信首条推送信息个性化
微信首条信息是微信公众账号第一次和微信用户打招呼, 推送具有品牌个性的首条信息, 能形成良好的首因效应, 是企业在微信用户心理上塑造品牌形象和彰显品牌个性的大好机会。比如用户关注美丽说微信公众账号, 即会收到包含以下内容的首条推送信息:“矮油~美妞关注美丽说微信成功了哟!我是宇宙里最懂时尚的flower, 叫我“小美”吧!”, 这种拟人化的口吻, 年轻人的用语, 符合其目标消费人群的性格特点, 显示了美丽说年轻、时尚的品牌个性。
3.4.2 用个性化的表述发布产品信息
微信公众账号是微信用户和企业间双向沟通的工具, 微信用户添加公众账号, 通常是因为认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有再次消费的意愿和需求, 也愿意了解企业最新的产品资讯。企业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发布产品信息时, 可以用个性化的表述发布产品信息, 比如杜蕾斯在介绍其产品时, 把系列产品比喻成武侠小说中的6种不同武器, 既凸显了不同系列产品的特点, 又突出了小杜杜爱玩、幽默的品牌个性。如果产品复杂程度较高、有特殊的使用方法、独特的生产技术等需要详细说明的信息时, 可以附官网链接, 供微信用户点击查阅。
3.4.3 结合社会热点发布个性化信息
虽然微信传播信息的到达率是100%, 但是微信用户并不会阅读公众账号推送的每一条信息, 而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性地浏览阅读。社会热点是人们的兴趣点、关注点和关心点, 对于与之相关的微信信息, 人们更愿意浏览阅读, 不仅其到达率高, 其打开率也高, 而且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从而加深对品牌的认知和认同。
微信公众账号结合社会热点发布信息时, 可以考虑以下三种途径:一是结合社会热点推出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相关的信息, 比如以提供女装、女鞋、女包、配饰、美妆等商品的女性时尚购物电子商务平台美丽说, 其微信公众账号在《咱们结婚吧》电视剧热播期间, 发布了《看〈咱们结婚吧〉跟高圆圆学精致裸妆》和《高圆圆穿搭术·时尚&优雅》为主题的信息;二是结合社会热点发布代表品牌价值观的言论和信息, 比如上海雀笼女子会所的微信“爱雀笼”定位于都市女性电子闺蜜, 其微信公众账号在马航失联寻找多日未果后发布了以《如果, 马航能安全返航?!!》为主题的信息;三是结合社会热点发布与微信用户生活相关的信息, 比如美丽说发布《咱们结婚吧·3招搞定萌汉子》, 爱雀笼发布《漫画版〈来自星星的你〉, 超有爱》为主题的信息。
3.4.4 在微信活动组织中凸显品牌个性
企业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组织活动有利于凝聚粉丝、宣传产品和提升销售。在活动主题策划时, 可考虑融入企业理念, 展现品牌个性, 比如She's配饰的组织的“2014蝶恋之旅”微信活动展现了企业优雅、浪漫的品牌个性。
4 结语
中国有句俗语"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微信的社交媒体属性, 必然要求企业在运作其微信公众账号时不能目光短浅, 急功近利, 而要从长计议, 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广和运营过程中, 持续塑造品牌形象, 强化品牌个性, 在微信平台上把企业自身拟人化, 才能不断吸引微信粉丝, 并提高粉丝粘性, 最终持续不断地形成企业稳定的忠实粉丝和产品的忠实客户, 而在此基础上的产品销售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个性化微服务 篇9
鉴于一次性化石能源消耗殆尽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越来越多的国家鼓励发展分布式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风力机和小型燃气轮机热电联产等。分布式发电对环境污染少,能就地消化电力,节省输变电投资和费用;但分布式电源单机接入成本高、控制困难,相对大电网是一个不可控源,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有负面影响,限制了其效能的充分发挥。为协调大电网与分布式发电间的矛盾,充分挖掘分布式发电为电网和用户带来的价值和效益,采用微电网形式将分布式电源并入大电网是较为有效的途径[1,2,3,4]。根据母线电压的不同,微电网可分为直流微电网和交流微电网。相对于交流微电网,直流微电网具有效率高、控制简单、可靠性高及电能品质好等优点,逐步受到广泛关注[5,6,7,8,9]。但直流微电网中含大量电力电子装置,其特性表现为恒功率负载,可能引起直流微电网母线电压不稳定[10,11,12]。
目前对直流微电网稳定性的研究文献报道并不多。文献[7]分析了直流级联电力电子系统的稳定条件,并总结了提高直流微电网稳定性的措施。文献[8]把直流微电网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增加有源阻尼信号改变大电网接口变换器的等效阻抗,进而提高直流微电网稳定性。而文献[13]提出在负荷点变换器中引入虚拟电容进而提高系统稳定性的方法。以上文献在建立直流微电网的模型时都未考虑微电网中电缆阻抗对稳定性的影响。文献[2]建立了含有电缆阻抗的直流微电网的简化模型,提出了直流微电网稳定的充分条件,但并没有提出改进微电网稳定性的措施。本文应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通过反馈线性化,克服了直流微电网中恒功率负载的非线性,进而确保了直流微电网的全局稳定。
1 直流微电网的系统模型
典型的直流微电网结构如图1所示[14],其中包含大量的电力电子变换器。源侧AC/DC变换器将直流微电网与大电网连接,稳定微电网母线电压,相当于直流微电网的恒定电压源。而各种发电、储能以及负荷单元也都通过变换器与直流微电网相连。当负荷点变换器工作于恒压模式并且控制性能良好的时候,负荷点变换器及其负载相对于直流微电网为恒功率负载[15,16,17]。
为分析简便,本文考虑直流微电网的简化模型如图2所示。
该微电网包含2个恒功率负载和1个储能单元,并通过源侧变换器与大电网相连。储能单元采用恒功率控制。由于负载单元、储能单元和源侧变换器并不能总是放置于同一地点,它们之间需要通过长电缆连接,因此必须考虑电缆阻抗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Le和Re分别为源侧变换器输出电缆的电感和电阻,Ls和Rs分别为储能单元输出电缆的电感和电阻,L1和L2及R1和R2分别为负载输入电缆的电感和电阻,Cs、C1和C2分别为相应变换器的滤波电容,un为直流母线电压。
2 系统的小信号稳定分析
根据电路结构,列写电路方程,可得:
选取ie、is、i1、us、u1、u2为系统的状态变量,对式(1)整理可得:
系统的平衡点满足以下方程:
其中,U、I为前述相应u、i在平衡点处的稳态值。
对式(2)在其平衡点处进行小信号线性化得:
当系统电路参数及储能单元的输出功率Ps已经确定时,可计算得出系统的特征值,进而判断出系统是否稳定:当A的所有特征值的实部均小于零时,则该平衡点为稳定的平衡点。设系统电路参数如下:E=400 V,Le=17.3 m H,Re=0.4Ω,Ps=1 000 W,Cs=500μF,Ls=8.3 m H,Rs=0.2Ω,L1=40 m H,R1=0.8Ω,C1=800μF,L2=19.6 m H,R2=0.42Ω,C2=1 000μF。可得系统的稳定区域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当恒功率负载的功率P1和P2较小时,系统是稳定的,但随着恒功率负载的功率逐渐增大,系统就有可能变得不稳定。由此可见,系统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是由负载的恒功率特性引起的。
当储能单元的输出功率改变时,系统的稳定区域随着改变。如图4所示,Ps>0表示储能单元向微电网输出功率;Ps<0表示储能单元从微电网吸收功率。随着储能系统输出功率的增大,系统的稳定区域也增大,储能单元起到增加系统稳定性的功能。
3 基于反馈线性化的直流微电网全局稳定方法
由前面分析可知,随着恒功率负载的功率增大,系统有可能变得不稳定。为了在不改变系统参数的情况下,增大系统的稳定区域,避免出现不稳定的风险,给系统增加一个全局稳定模块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系统的控制图如图5所示。整个系统的控制分为2层:第一层为变换器的本地控制,维持变换器输出电压的稳定;第二层为全局稳定控制,产生变换器的稳定控制信号P1stab、P2stab及Psstab,这些稳定控制信号仅在系统暂态时具有较大数值,而并不改变系统的平衡点,这将在后面的仿真实验中得到验证。稳定控制信号与系统稳态功率叠加,经变换后得到各个变换的输出电压参考电压。
为了克服恒功率负载的非线性特性,并保证系统稳定,本文方法将进行非线性反馈,产生稳定控制信号P1stab、P2stab及Psstab,注入到各个非线性单元,使得整个变为线性系统,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平衡点为全局稳定平衡点,而不再是小信号稳定平衡点。为了计算得到稳定控制信号P1stab、P2stab及Psstab,对状态变量进行坐标平移,令:
将式(2)改写为以下形式:
由图4可知,当P1、P2及Ps都为零时,系统稳定,则T-1A2必为Lyapunov方程的解,即对于正定对称矩阵Q,必有正定对称矩阵P,使得:
令:
将式(12)代入式(6)可得:
此时整个系统转化为线性系统,并且可以按如下证明系统平衡点为全局稳定平衡点。
由于
其中,“>”表示不等式左边为正定矩阵。
结合式(11)可得:
其中,“<”表示不等式左边为负定矩阵。即证明了此时系统全局稳定。
由式(10)整理可得:
4 仿真实验
为了验证前面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本文采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仿真实验模型,其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系统参数同第2节,变换器的开关频率为10 k Hz,Q取10-6I6(I6为6阶单位对角矩阵)。仿真实验结果如图6—9所示。
如图6所示,当系统没有稳定模块,负载P1=3 000 W、P2=2 500 W时,由式(4)得系统状态矩阵A的特征值为-16.06±j375.25、-1.80±j124.87、-0.80±j195.91,系统处于稳定区域,系统稳定运行。在0.35 s时,负载功率上升至P1=3 000 W、P2=4 000 W,系统的特征值为-15.63±j375.15、-0.08±j124.47、2.07±j195.76,系统运行于不稳定区域,电压u1、u2发散,并逐渐扩散到直流母线电压un。
当系统有稳定模块时,在0.35 s时,负载功率上升至P1=3 000 W、P2=4 000 W,虽然进入了小信号分析的不稳定区域,但系统在反馈控制作用下,由式(13)可得系统的特征值为-11.49±j375.29、-11.05±j125.81、-10.40±j196.79,系统稳定,负载电压u1、u2及直流母线电压un仍能维持稳定。
负载功率突变前后,稳定功率P1stab、P2stab分别如图8和图9所示。稳定运行时P1stab和P2stab的数值都非常小,并不改变系统的稳态平衡点。即使在暂态过程中,稳定功率P1stab、P2stab的最大值相对于负载消耗功率P1=3 000 W、P2=4 000 W也是很小的。因此,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仅需要小的稳定功率就可以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这是因为稳定模块的输入包含系统的所有状态变量,可以从系统全局的角度产生适当的稳定功率。
5 结论
【个性化微服务】推荐阅读:
语文个性化教学探微论文09-24
个性化服务体系07-27
饭店个性化服务07-30
个性化服务理念08-06
个性化服务模式09-19
个性化服务协议06-12
爱情经典微信个性签名05-21
爱情誓言微信个性签名07-03
励志女生微信个性签名10-26
Web个性化服务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