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范原因

2024-10-22

失范原因(精选12篇)

失范原因 篇1

摘要:“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这是中国传统意义上对师德的高度概括, “燃烧自己, 照亮他人”的奉献精神是师德的崇高境界。从古到今, 教师一直在遵循着这一职业操守而甘当“春蚕”“人梯”。然而,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传统师德理念也面临着新的冲击与挑战。因此, 找出师德失范的原因, 对现行的师德进行补充、反思与构建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当代社会,师德失范,原因反思,构建

引言

教师被人们尊崇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 现代社会, 师德出现了失范的现象, 面对师德的失范, 我们必须从更为理性化的角度, 找出师德失范的原因, 对现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补充、反思与构建。

一、传统师德与现代师德

(一) 中国的传统师德

中国是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长期以来儒家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 因此, 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便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师德。概括起来就是: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 教书育人, 诲人不倦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中国的传统师德突出的是给学生当好表率,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本身首先要做到;在传授知识与技术时, 不仅要教好所传授的知识与技术, 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作人;在传授知识与技术的过程中要有耐心, 不厌其烦直到学生学会为止。这就要求作为教师必须练好内功, 提高自身素质, 完成自我“修身”, 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作到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

(二) 现代师德

我国的师德直到改革开放前一直是沿袭着传统师德。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 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西方的教育理念与师德标准传入到我国, 中国的传统师德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一时间, 我国的师德陷入了盲区。直到2001年在“中国首届师德建设论坛”大会上, 把“以人为本, 敬业奉献”作为现代师德的内涵提了出来。接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2011年12月23日正式下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规范》中提出了六条新标准: (1) 爱国守法; (2) 敬业爱生; (3) 教书育人; (4) 严谨治学; (5) 服务社会; (6) 为人师表。这就是我国目前最新的师德标准。

(三) 师德失范类型

教师道德失范, 是指教师违背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现象与行为。属于职业道德失范的范畴, 教师道德失范的原因在于德育主体性力量的缺失。教师道德失范的类型主要有: (1) 教师目的型; (2) 价值取向型; (3) 自我中心型。所谓教师目的型是指只授业不传道, 育人目的淡漠化;所谓价值取向型是指重名利轻奉献, 服务意识边缘化;所谓自我中心型是指我行我素, 传统意识排斥化。

二、当代社会师德失范的原因

(一) 外来思想冲击, 理想失落, 价值标准混乱

随着我国对外的改革开放, 一些国外的新思想、新理念也涌入了我国。国际上一些老牌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势必冲击我国一些人对原有理想的失落。理想教育与现实社会存在的反差使部分信念意志薄弱的教师在价值观上出现了困惑, 甚至是混乱。因此, 多年积累、沉淀的优良的“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等教师的传统美德存在不同程度的淡漠。

(二) 市场经济大潮引起教师价值取向的偏颇

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 市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 国有资产和利益财富进行了重新组合与分配, 因此, 各行各业的利益收益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别, 教师这个职业的利益与收益同社会上其他某些行业的人员相比明显失衡, 曾几何时, 一个大学教授的月薪不如一个卖茶蛋的。因此, 他们的价值观、利益观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打破了原有的思想认识, 建立起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价值体系基础, 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师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教育系统内道德调控体系不健全导致师德建设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 教育系统的改革力度是很大的。但是, 教育系统内部道德调控系统建设不够健全, 因此而导致师德建设缺失。

首先, 作为教师摇篮的师范院校的学生, 他们中部分人因种种原因, 根本就不想当老师, 所以他们不会主动接受师德的教育, 更不会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

其次, 就这样走出校门时还存在着某些缺憾的师范毕业生, 他们去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其师德修养是先天不足的, 而这种不足, 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在职教育和再教育来进行弥补的。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师范生师德方面的缺憾与不足在走上讲台前和在教师岗位上并没有得到重视, 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中, 至今未发现有与此相关的培训班或课程, 所以, 教师职业道德的整体水平下降也是必然的。

第三, 尤其是80后、90后青年一代的教师, 他们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生长与生活的环节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模式, 因此, 什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等这些高尚的师德情操在他们身上是很难体现出来的。

三、结束语

面对当代社会师德的失范, 我们不能置若罔闻。为了能把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教师的传统美德继续传承下去, 有关教育部门应该制定出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教育、培训机制, 使人民教师在金钱面前不拜金, 视“孔方兄”如粪土;在利益面前不动摇, 继续发扬教师无私奉献的“蜡烛”和“人梯”精神;在社会变革中, 洁身自好, 加强修养, 练好内功, 牢记“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古训, 固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美德。

失范原因 篇2

当前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文章首先从四个方面对当前我国道德失范的原因作了探讨.进而,就如何进行转型期的.道德建设作了思考,主张要始终明确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导向.最后,文章论述“以德治国”方略对新世纪道德建设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认为必须从运行机制、道德教育、官德建设等方面着手,扎实推进转型期的道德建设.

作 者:肖文桂 Xiao Wengui 作者单位:漳州市委党校刊 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年,卷(期):“”(9)分类号:B82-052关键词:转型期 道德失范 道德建设

失范原因 篇3

【关键词】行政道德;失范;原因;治理路径

一、我国行政道德失范的表现

第一,政治上弄虚作假、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求真务实本是公务员行政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现在的公务员中说假话、套话、官话现象很严重,而且,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置百姓的利益于不顾,只为自己的升迁发展奠定基础,铺好路。

第二,经济上权力寻租,官商勾结。所谓权力寻租是指国家行政人员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行政权力,向企业或个人“出租”权力,从中谋取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收受贿赂、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

第三,生活上作风腐化,奢靡堕落。这几年,“二奶反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话题。一大批高官在往昔情妇的揭发下纷纷落马,人们在拍手称快的同时,也看到了事件背后隐藏的行政官员生活腐化,奢靡享乐的现状。

二、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不良风气对原有的行政道德造成冲击。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金钱被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相信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于是,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千方百计地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如钱色贿赂、回扣等方式向拥有公共权力的行政人员发起利益“进攻”,一些受到利益诱惑的行政人员对金钱的追逐开始泛滥,便会利用制度与体系的漏洞,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为自己谋取私利,出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领域的行政道德失范现象。

2.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建设落后。监督是确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重要手段,更是监督监控与治理行政道德失范的重要举措。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行政监督体系多元化,各类行政监督体系在运行机制上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而且各类行政监督机制存在诸多缺点和不足。第二、对公共权力行使的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第三、政务公开等相关制度建设落后。第四、社会监督、公众监督仍处于低效阶段。

3.行政角色的冲突导致行政主体道德缺失。行政人员一方面先是一名“理性经济人”,有着和每一位社会公民一样的私人生活和个人利益追求;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掌握着国家公共权力的行政人员,他们承担着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与职能。

4.行政体制自身问题。具体来说,行政体制自身的弊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比不分,政府职能泛化;机构臃肿,机构重叠,人浮于事;行政组织管理中存在行政权力过于集中、用人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领导干部擅长“拍脑袋决策”,而遇事又“拍屁股走人”;管理目标不明确,行政低效化;行政程序不完善,行政监督无“法”无“章”等等。

三、行政道德失范的治理路径

1.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提高行政人员的行政道德素质。第一,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行政道德教育的内容。要结合时代要求,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权力观,树立坚实的诚信观,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第二,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不断完善与丰富教育的方式方法。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突出渗透式教育的作用;外部教化与自身修养相结合,将道德观念内化为自觉地道德行为。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

2.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准确定位政府职能。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政府必须准确定位自身的职能,承认政府权力的有限性,并合理使用权力。第二,与时俱进,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建设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服务型政府,正确合理的发挥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作用,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原则。第三,加强政府机构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行政职业道德体系。

3.建立与完善监督与制约机制。第一,设立独立的监督制约机制。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与做法,设立各种权威机构与专职人员,是监督制约工作具有组织上、制度上的保障,把对公务员行政道德监督落实到实处。第二,要实现监督的全面化,多种监督方式相结合。要注意发挥舆论监督、社会团体监督、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也是重要的监督力量,将分散的力量集合起来,增加社会力量的权威性和凝聚性。第四,健全道德监督的激励和惩处机制。通过有效地激励与惩处机制,对于模范的遵守行政道德者进行奖励,对于道德滑坡者进行惩处。

4.加快行政道德法制化建设。第一,加强行政道德立法。只有通过严格的立法,将加强行政道德建设纳入到法制化的建设中来,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第二,制定公务员日常行为规范。要注意规范内容要明确,并体现规范的层次性,从而增强道德的约束力量。第三,强化行政道德责任追究机制。

【参考文献】

[1]汪波.《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与“职能悖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

[2]曾庆男.乡镇公务员行政道德失范及其对策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

失范原因 篇4

一、中学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表现

1. 为师失敬

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中学体育教师都认为是敬业精神使他们从事教育事业,有些教师特别是个别青年教师心浮气躁,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评价,随时想“跳槽”,中学体育教师流失现象比较普遍。除了有形的流失外,中学体育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更令人担忧的隐性流失,特别是敬业精神的流失,不少人心灰意冷,丧失了职业荣誉感,对中学体育教师职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得到不欢喜,失掉不惋惜。

2. 从教失廉

随着新旧体制转换带来的价值观的碰撞,社会某些方面出现了暂时的无序状态。中学体育教师也表现出某些为师不廉的行为,如不热心本职工作,利用教师职业之便,从中获取私利,向学生强行推销质量低劣的各种资料及体育器材;直接或间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千方百计向学生推销各种饮料、服装、保健品等,有的甚至把学生是否购买自己的商品、能否帮助自己推销商品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有的上课而不教,专待课外“个别指导”以收取费用;有的热衷于结交有权势的学生家长,你给我实惠,我给你子女各种方便和特殊关照……[1]中学体育老师从教失廉不仅有损自身形象,还会带来价值的迷惑或错位,影响学生或他人,使不良风气蔓延扩张。

3. 执教失职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普遍而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体罚的形式有:罚站、罚跑、罚做脏活;对学生拳打脚踢;以教鞭、木棍等殴打学生。在中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由于学生所做的动作达不到规定的要求,教师就强令学生反复做,多次做,更有甚者一个动作罚一节课。有些中学体育教师把在社会、学校、家庭中所受到的“委屈”而造成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在课堂中牢骚满腹,怒气冲天,斥责学生,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目标偏移,教学行为变异,教学活动终止等情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些中学体育教师不搞科研,不钻研业务,不更新知识,不认真备课,敷衍了事,违背了教师应具备的治学严谨的好作风。

4. 仪表言语失态

一个教师在仪表体态方面给学生的印象,是教师能否引起学生的尊重和好感、能否在学生中获得威信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小学时期,学生往往对教师的外貌非常重视,对教师的着装、行为甚至达到崇拜的程度。而有些中学体育教师在日常行为上随地吐痰,衣着不整,在禁烟场所抽烟,办公室零乱不堪,对校园环境问题熟视无睹,等等。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繁重,课堂教学中时时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有时相当棘手。假如体育教师的自制力不强,便会导致焦躁、愤怒等不良情绪的产生。愤怒焦躁的教师,会说出一些伤害学生情感的“恶言”[2]。

二、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原因

1. 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

市场经济给社会经济、政治、法律与道德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但变革中也会出现种种负面效应,给中学体育教师带来消极影响。部分中学体育教师的道德观出现动摇,过分注重个人利益,见利忘义,看重金钱,忽视手段的正当性,利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便利条件”捞取私利。在教学和训练中不能尽职尽责,不能热爱学生,其教育达不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是导致中学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原因之一。

2. 职业压力大

今天的中学体育教师担负着更多、更重的职业压力,他们身兼多种角色,不断增大的心理压力几乎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压力。首先,体育课的教学形式主要以室外教学为主,学生自由散漫、不守纪律,很难管理,这是造成中学体育教师压力的一个方面。其次,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外,体育教师还要带早操、课间操。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需要体育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编程序册、准备场地、担任裁判工作等,工作任务的繁重让他们感到压力很大。此外,很多体育教师表示,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对体育教师的科研、外语、计算机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沉重的压力若不及时加以缓解疏导,就会使他们做出非理性的行为选择。台湾师范大学学生辅导中心调查台北市中学教师的压力反应,其中包括容易发怒、想处罚学生等。[3]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外界压力与教师行为失范之间的相关。由此可见,中学体育教师如果调节不好外界压力对自身的影响,很容易引发失范行为。

3. 法律意识淡薄

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性质,要求他们更要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正确履行自己的义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但当前中学体育教师的法律意识让人堪忧。首先,学校缺乏法律氛围。许多学校把中学体育教师的失范行为视为管理学生的正当行为,视为提高学生体育成绩的有效手段。学校对某些体育教师的失范行为,往往是一压、二遮、三调解,使体育教师的失范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失范行为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其次,中学体育教师忽视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很多体育教师不曾认真学习过教育法律法规,也不认为自己体罚学生是一种违法行为。有的体育教师片面理解法律概念,认为违反《刑法》才是违法,违反《教育法》不算违法;还有的教师对《教师法》内容不了解,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更不清楚学生拥有哪些受国家保护的权利,认为管教学生是自己的职责,不“管”才是失职,实施失范行为时,没有丝毫顾忌。可见,中学体育教师对教育法律法规的无知与偏颇的认识也是导致他们行为失范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崔福林, 王国英, 许春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5:105-106.

[2]冯显婵.教学言语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394-395.

基层行政执法失范的原因分析 篇5

基层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增强,人们对基层执法问题日益重视和关注。然而,行政执法各个领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和滥用职权等问题,现状不容乐观,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也有执法人员素质的问题,还有立法不完善的问题,本文试对之做些探讨。

一、行政执法体制不健全,执法权限不清

行政执法体制主要涉及执法机构设置和执法权限的划分。构机设置作为保障执法的源头所在,如果本身关系比较混乱,那么在实际中必然导致执法系统的紊乱,从而给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带来一定的难度。我国行政执法机构设置存在错位的问题,个别该设置的机构不规范,不该设置或可有可无的机构却可能得到大力推崇,导致实际执法中执法权真空与执法权重叠并存的尴尬局面。就行政机构内部而言,有行政机关随意设置符合本部门利益需要的执法机构,有的甚至未经法律授权便大胆使用权力越权执法,不但违背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更是给公民带来极大的利益侵害。可以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责权分离、功能错位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行政执法质量。

行政执法机构设置不健全带来的必然是行政权限划分不清。权限不明确、职责不清晰是导致执法混乱的基础性因素,由于权限与利益直接挂钩,各执法机关往往会尽最大可能为本部门争夺利益和资源,缺乏协调又各自为政的执法机关之间必然引发利益冲突和执法争议,给行政执法带来负面影响。这种权限划分不清既包括纵向有隶属关系的执法主体间的权限划分不清,也包括横向的无隶属关系的执法主体间的权限划分不清。

1、行政执法权横向划分太过分散。目前仍有少数部门之间的职责尚未完全理顺,政府的执法权力都分散到政府的各部门手中,造成每出台一部法律、法规就出现一支执法队伍,造成有利益可争时大家一哄而上,几个相关部门争着管,形成职权冲突;无利可图时大家推来攘去,几个相关部门都不管,互相推诿扯皮,造成权力空白。职权冲突和权力空白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行政管理机制和谐、高效地运行。比如说,在文化市场管理方面,文化市场只有一个,而管理部门却有很多,文化、广播、新闻出版三个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公安、工商等部门又对文化市场齐抓共管,另外还有一些应政策出现而产生的非常设性机构也参与管理。由于众多部门管一件事,常常有好处的事争着管,而对于没好处的则互相推诿扯皮,影响了执法效率。

2、行政执法权纵向缺乏必要分解。在个别领域,同一系统上下级政府机关之间,执法职能未作必要分解。导致同一个违法行为,上至国务院的部门,下至基层的行政执法机关都可以查处,造成上下级执法机关的矛盾,也让行政相对人不知所措。这种隶属关系的混乱势必带来执法中的相互推诿、扯皮和变相的利益争夺,执法不力也就在所难免。同时,也无形中纵容了执法机关为解决利

益问题而不按程序合法办事,肆意践踏法律的程序正义,危害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3、某类行政执法简单地集中于一个部门。由于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在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方面还存在着某些不够科学、不够合理的问题。绝大多数行政执法部门都是从决策到执行,从管理、许可到监督、处罚,都由一个部门决定,部门自己给自己设定权力。结果,自己违法许可,自己又去监督查处,无法从制度上解决滥用权力、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行政执法的趋利性。

二、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不完善,责任缺位

法治政府是责任政府,要保障政府的责任落实关键是监督,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任何责任的设定都是徒劳的。过去我们制定了那么多法律、法规、规章乃至规范性文件,也不乏对行政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违法行政责任的规定,但为什么落不到实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不到位,造成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事实上的有权无责。

1、执法监督体制不合理。我国现有的监督体制表面上看似乎是上下、内外、左右较为严密,但由于行政执法监督的组织体系相对零散,而行政权力本身涉及的范围很宽,主管部门机构繁多,监督主体多之分散,监督主体的职责和权限不清,如行政复议、行政仲裁机构的重叠、行政监察组织与党的纪律检查组织的重叠等,直接导致了各监督主体在监督对象、监督范围、监督职责、程序等方面的“扯皮”现象,即大量行政争议要么无明确的管辖机关,要么管辖冲突、重叠,因而在事实上并未真正形成一个强有力、有效的监督网络,以致监督无序,监督不力甚至流于形式,也正是因为监督体制上的不合理与不健全,无法保证对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强有力的监督,使得违法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追究和惩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得不到及时遏制。

2、执法监督制度不健全。有些监督未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具体化。在行政执法监督方面大量依据的仍然是党的政策和行政文件,监督的制度化、正规化受到阻碍,往往是出现一起政府腐败、权力腐败、官员腐败的重大事件,才随即出台一些相关的规则、决定等制约文件,结果使对违法的治理处于事后“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即不能标本兼治,也失之于预防。此外,我国的有关监督法律法规,多为禁止性规定而缺乏制裁性的规定,造成法律的软弱,有禁不止,这实际是对违法的无奈和纵容。

3、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不到位。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行政执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执法权限和职责分工,将执法职权和执法责任逐步分解、细化,形成具体指标和任务,落实到所属各执法机构、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并对其进行监督、评估、考核、奖惩的工作制度。①行政执法责任制其核心是通过界定和细化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职责,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体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实现行政执法的透明化、规范化、法治化,做到公开、公正,权责明确,执法严明,有错必纠。一些执法监督部门在监督中往往注重对事的纠正、整改,而对责任人习惯于搞“既往不咎、下不为例”,即使惩处也是不痛不痒。还有执法监督部门在工作中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现象严重。这样的监督非但不能产生威慑作用,反而助长了不良执

法倾向,从而使一些地区和部门原本个别的执法违法问题发展成为整个地区、部门的普遍现象。

三、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影响执法效果

行政执法人员是行政规范的最终实施者,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直接接触的代表,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整体执法水平和政府整体形象。执法队伍是落实日常管理的力量保证,要高质量的完成行政执法任务,不仅要求行政执法人员有较高的法律素质,而且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但事实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管理日趋专业化、复杂化,我国目前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并不理想,还有不少一线执法人员不熟悉法律,甚至有的行政机关还委托文化程度较低,又未经专业培训的社会闲散人员上岗执法,极容易造成执法违法现象的产生。

1、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不高。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长期以来执法机关在进人和用人方面存在把关不紧、考核不严等问题,造成了我国执法队伍素质普遍不高的现象,这是我国当前执法比较突出的问题。我国行政执法人员来源复杂,军队转业、社会选拔、企业调干、临时委托的都有,相对于立法队伍、司法队伍素质状况和市场经济对执法队伍素质要求而言,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水平较低。有的执法人员文化低又未经专业培训,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作风简单粗暴,行为很不规范,社会形象差,难以得到广大公众的支持和理解。另外,高素质行政人员的分布极不合理,较高素质的行政人员主要集中在高层行政机关,地方基层行政执法队伍素质状况令人堪忧。

2、部分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不高,道德素质欠佳。执法人员是否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是影响行政执法整体水平的首要因素。行政执法部门具体实施国家法律法规,执法人员与执行法律、适用法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万一使用不慎极有可能违背立法宗旨,造成执法违法,为此,具备好的法律素质是基层执法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并应在此基础上培养法律责任感、法治理念,以使执法行为与现代法治理念相符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近些年来基层执法人员在学历上有了普遍提高,但是,由于学风、办学质量及学习者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学历的提高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并不完全对应,执法者的法律素质仍然不容乐观。就道德素质而言,一些执法人员遇到权、钱、情的夹击,公然拿法律原则作交易,甚至公器私用,把法律当作挟私报复的工具,“官本位”、“权本位”意识和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对待群众态度冷漠,服务意识淡漠。

3、执法人员受传统行政观念较深,难以在短时间转变。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从思想根源上讲,就是行政观念转变不到位,仍有落后、消极的行政思想如权力本位、官本位等思想仍在作祟,深深影响着行政活动。习惯于过去权力主导的行政运作方式,认为法律只是治理老百姓的工具,当法律对自己“有用”时就拿来用,对自已“无用”时就寻求法外特权,忽视了政府本身必须服从法律,接受法的监督和制约。目前我国执法人员的执法观念由于受到传统执法文化观念的沿袭影响,加之目前社会新事物不断涌现的今天,法治观念淡漠是存在于执法队伍中腐败观念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淡漠法治民主观念,取而代之以“自主”或其他主体观念。这样,在执法过程中势必以自身的利益取向、人情偏好为指向态意妄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乃至执法犯法。

第二,淡漠法治追究观念。在违法追究上,存在侥幸心理和冒险心理。尤其在我国法制责任追究建设上的不足,一旦某些个别违法行为逃避了法律追究,则加深、强化了进一步的违法冲动,周而复始,最终形成对法治的彻底淡漠。第三,对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责任感的淡漠,导致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维护的整体责任感的淡漠,最终导致对法治观念的淡漠。

四、行政执法程序制度不健全,纵容执法权滥用

程序性权利的存在构成了政府权力的界限,权力和权利的对接使相对人在无需借助其他国家权力的情况下,以其意志发动行政行为、参与行政过程、乃至最终影响行政活动的结果。由于程序性权利的存在构成了行政相对人参与的制度性前提,正所谓“参与是平等的核心”,②正是凭借公民在行政过程中程序性权利的强调,真正改变了政府和公民的力量对比关系,公民从消极的被保护者、行政管理的客体走向监督者、参与者、合作者,成为法律关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并最终达到双方事实上的均衡、平等状态。由此,从追究程序角度来规范和监督行政行为不仅能增强人们的程序意识,更有助于监督行政执法。目前,我国尚无一部完整的行政程序法,这很容易造成法律之间的反复、疏漏、抵触,造成立法进程不统一,进而导致法制的不统一。④而通过一些部门规章、规定或者一些行政机关内部管理规则来确认行政程序,具有较大随意性,不利于监督行政行为。就程序制度来看,行政公开制度、参与制度、听取意见制度、表明身份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回避制度、听证制度等,尽管在各种不同层次的法律规范中会有所体现,但并未真正落到实处,而这些制度的不完全落实却使权力监督乏力,纵容了执法权的滥用。

①孙如林、马太建.依法行政指南[Z].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②张晓光.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的参与权[J].行政法学研究,2000.03.③王琼雯.人权保障视野下的行政程序法浅论[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08.④刘帅、徐健.行政程序法的法律价值[J].法制与社会,2009.12.③邮编 413000

通讯地址:

失范原因 篇6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 失范 原因 对策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我国财经法规制度是否得到贯彻执行、社会经济秩序能够得到维护等,是会计风险防范的内在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严重滑坡。因此研究会计职业道德失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

1.1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丧失,主动犯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会计人员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他们违法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非法的手段将企业的资金挪作他用,以此实现自己的私利,并且这种现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人员的主动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多,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私利,其采取的手段也越来越隐蔽,追求的不法利益数量也越来越大。

1.2 缺乏职业服务精神。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结构极为不平衡,具有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只占到会计从业人数的20%,而大部分的会计人员只具有初级、中级职称,而这部分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学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都比较低,甚至一部分人没有接受到系统的培训教育,他们在处理各种会计事务时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给予解决,而且这部分人由于受到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的限制,他们在工作中不会具有服务意识,不能够为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1.3 缺乏了解会计法律法规意识。会计人员在平时的会计工作中,不能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会计事务,有的甚至还违反相关会计法律法规,他们在工作中不任劳任怨,没有主动学习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意识,有的会计人员甚至不知道我国哪个法律规定了会计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的内容等。

2 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2.1 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偏低,行业准入标准不高。虽然会计行业实行岗位证书制,但是会计人员考取会计职业从业证的门槛不高,许多非会计专业的人员都可以通过会计资格证考试获取会计证书,进而从事会计工作,这样的考试制度对于强化会计行业的素质非常不利,考生一旦获得会计资格从业证,他们就会从事会计工作,而企业不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考核,导致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不能搞清会计内在复杂的事项。

2.2 容易受到领导的约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除了自身素质不高因素外,还与领导者的约束有关,会计人员在单位中隶属与单位领导管理,因此其职业道德也具有领导从属性,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要受到领导的影响,因为会计人员的个人利益的实现与领导有直接关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会计人员从事的工作要按照单位领导者的意愿进行,当个人具有不同意见时,通常情况下要保留,不然就会影响到自己的个人利益。

2.3 内外监管不到位。单位的内部监督机构能够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起到监督的作用,但是由于单位内部的监督机构人员由企业内部人员构成,其在关系上属于单位管理,单位关系上的约束使得监督机构很难发挥其监督作用。而外部的监督机构又很难在根本上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进行监督。

3 解决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对策

3.1 强化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提升会计队伍的职业修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就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因此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一是依靠自身教育,会计人员要做到自律自省,回顾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职业道德的要求,并且对自己的行为要做到自我监督,避免做出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二是要依靠社会力量强化职业道德,高校会计专业要在日常的教训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企业要加强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社会要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

3.2 建立健全会计法规体系以强化行业监管。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是规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根本保证,是增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法律依据,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可以明确会计人员的地位与职责,避免其工作受到单位领导的影响,同时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是震慑会计违法行为的有力保障;同时针对目前我国会计行业监督不力的现象,会计行业部门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道德规范制度,明确会计人员的责权,约束其行为。

3.3 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度以保证会计工作质量。会计岗位轮换制可以强化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避免出现岗位腐败现象,而且实施岗位轮换制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使得他们掌握更多的岗位技能,通过会计人员的轮岗,可以将会计人员的工作激情激发出来,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3.4 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增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需要建立完善的奖罚机制,一是构建体系完整的监督组织,通过体系完整的监督机构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全程监督;二是建立追踪记录制度,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追踪记录,并且结合会计证年检单位对其进行道德行为档案记录,并且对于职业道德高尚的会计人员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1]王大江.会计职业道德失范成因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2(16).

[2]李欣.刍议会计职业道德失范原因及其应对措施[J].经济生活文摘,2012(9).

[3]代宝住.浅析如何构建会计职业道德激励机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1).

政府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篇7

一、政府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下, 导致政府行为失范的原因很多, 但大体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 主观原因

政府行为是政府公职人员以政府的名义而实施的行为。因此, 我们必须首先从政府以及政府公职人员自身去寻找政府行为失范的原因。

1.政府自身利益的驱动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政府是理性的“经济人”, 它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做理性的成本——收益分析, 也就是千方百计的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制度经济学则将政府寻求利益归咎于制度建设的不完善以及“经济人”的自利性。韦伯也认为, “虽然在理论上科层组织只是非人格的部门, 但实际上它却形成了政府中的独立群体, 拥有本身的利益、价值和权力基础”。无论从哪种理论来讲, 政府都是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政府利益是政府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政府利益的扭曲和错位则是政府行为失范的根本原因。

2.政府官员的官德缺失

政府官员素养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其管理活动的成效和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程度。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实施, 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的质量有所提高, 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是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再加上对公务员进、出口的把关不严, 一些不合格的缺乏官德的公务人员还滞留在队伍中。为一己私利铤而走险, 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国家的法度而不顾, 这种失范行为是可恶也是不可原谅的。

(二) 客观原因

哲学上讲,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行为失范不仅有主观上的原因, 更有其客观上的因素。

1.体制原因——全能型的政府角色依然存在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 政府的职能还难以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转变到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上来。目前, 我国政府还处在从“全能型”向“有限型”过渡的阶段, 本应由市场解决的事, 政府却具有很大的干预性, 没有很好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2.制度原因——行政权力监督失效、权力制衡失实

我国高度集权式的管理体制使得权力过分集中, 由此造成权力无限制、无制约地使用。如果不加以有力的监督与制约, 则更容易导致权力滥用, 不可避免地产生政府行为的失范。从体制上来看, 当前我国的监督体系是齐全的, 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 有些监督机构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流于形式。在西方, 在野党的监督相对减少了政府的行为失范, 政府不能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①在我国,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的监督机关, 由于缺乏监督的实质性和经常性程序, 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政协、民主党派的监督也是提提意见, 起不到实效。行政体系内部监督生怕“家丑外扬”, 大都不作深究。此外, 我国的监督法规也不健全, 迄今为止还没有出台一部用于专门制约权力的法律规范。由于体制、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常常出现“不监”、“漏监”、“弱监”和“滞监”的现象。

3.历史文化原因——“官本位”思想以及集权政治的历史传统

中国的“官本位”文化源于秦朝, 后因科举制度而走向兴盛, 到明清走上了极端。“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朝成名天下知”, 这些都是官本位思想的真实写照, 这些思想至今还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有着很深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也不自觉地做了这种“官本位”意识的俘虏。于是, 便出现了跑官、买官、卖官、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政府行为失范现象。另外, “官本位”意识还直接导致了官僚主义。“官本位”思想, 它以官为本, 以权为纲, 一切服从官级地位, 这就造成为官动机发生了异变。“官本位”还表现在有权就有一切, 形成一种对权力、官位的崇拜和敬畏, 进而产生长官意志。“官本位”思想与权力的过分集中, 就会产生封建家长式的管理结果和以官为主、以民为仆的政府盈利行为等行为失范的现象。

二、规范政府行为的对策分析

实现政府行为的规范化是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使政府的行为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一)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官员职业素养

政府行为既然是具体人做出的行为, 所以要想在源头上有效规范政府行为, 就必须先从队伍建设开始。努力实现领导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建立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 从而打造一个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和清正廉洁的政府。

(二) 强化监督机制, 切实发挥监督实效

由于公职人员最容易因缺乏制约和监督机制而导致腐败, 因此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是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保证。要使监督机制发挥实效, 我们必须进一步精确各类监督机构的功能。首先, 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其次, 完善人大法律监督。再次, 加强和改进专门机关的监督。最后, 强化社会公众和媒体监督。总之, 要建立监督权和执行权对等的机制, 并使监督机构拥有独立性和较大的实权, 如此方能有效规范政府的行为。

(三) 健全法律法规, 努力实现依法行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我们必须用法律来规范政府的行为。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行使职能的方式和程序, 使政府行为建立在严格遵守法律规范的基础上, 消除政府的无序行为和随意行为, 克服政府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的发生。为此, 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尤其是要加强规范政府行为、政府权力的法律建设。

(四) 完善问责机制, 约束官员不当行为

官员是行政权力的把持者, 也是行政资源的分配者, 要规范官员行为, 防止违法乱纪, 就必须增强官员执政压力和出轨风险, 建立系统完善的问责体系。

首先, 合理划分权责, 明确问责对象和范围, 使官员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 促进从严治政, 依法行政。其次, 逐步建立民主问责制度。最后, 使官员问责制法制化、程序化。

(五) 审计官员收入, 建立财产申报制度

财产公开申报制度是许多国家规范和惩治公职人员腐败行为的一种常用手段。只要发现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之间存在差距, 官员就必须作出解释, 如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 即便没有证据证明是非法所得, 也会被认定为灰色收入进而治罪。目前, 我国还需要做到扩大财产申报范围, 扩大申报公开程度, 实行严格的监督与惩处。为了不使官员财产申报事项的制度流于形式, 必须设计一整套让瞒报、漏报或不报者承担相应后果的制度体系。

(六) 发展政治文化, 提高公民政治参与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由此可见,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我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也是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保障。为此, 政府要致力于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 不断提高人们的政治认同感。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 是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的有效途径。

三、小结

当前, 我国正处于现代化的转型时期, 由于监督和制约机制的不健全, 政府行为失范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普遍存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渐成熟以及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创新, 各种各样的政府失范行为也正在得以扼制和解决。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 在党的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政府行为一定会走上民主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蒋明安.行政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2]肖文清.关于当前我国政府行为失范的理性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3, (06) .

[3]蒋劲松.传统责任政府理论简析[J].深圳大学学报, 2005, (02) .

失范原因 篇8

为了探究高职院校网络行为失范的类型及原因, 本人于2016年4~7月间对黄冈几所高职大一、大二的计算机网络、物联网、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800名学生, 采取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随机发放问卷800份, 收回796份, 回收率99.5%, 男生440人, 女生356人, 男女比例为1.24:1, 与在校生的男女比例吻合。调查结果显示, 网络的发展虽然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积极作用, 但由于网络的负面效应同时也给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和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致使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屡次发生, 甚至还产生犯罪行为。因此, 各高职院校有必要对大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关注。

1 一般网络失范行为界定

网络行为失范是指网络行为主体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违背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所应遵循的特定行为准则而产生的一种行为偏差。它可归纳为四种表现:一是网络违规行为;二是网络侵权行为;三是网络暴力行为;四是网络犯罪行为。其中, 网络违规行为主要是指网民在网络环境中违背了基本社会道德和生活规范的行为;网络侵权行为是指网民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侵权行为, 其本质与传统侵权行为相同, 都是知识侵权的一种形式;网络暴力行为是指网民在互联网络上发表具有攻击性、侮辱性、伤害性、煽动性等内容的行为现象, 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有效延伸;网络犯罪行为是指网民利用计算机技术, 在网络环境中对他人计算机系统或信息系统进行攻击或破坏的行为,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等。

2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表现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逐步深入, 在这开放、虚拟的网络环境中,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网络失范问题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在网络违规、侵权、暴力及犯罪行为几个方面。

2.1 网络违规行为

调查发现, 网络违规行为是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网络失范行为最普遍现象, 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

2.1.1 沉迷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是一种新的娱乐方式, 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 对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巨大。调查数据显示, 35.5%的高职大学生上网目的就是参加网络游戏, 余下的64.5%学生中仅有10%比例不玩网络游戏, 且在玩网络游戏的学生中, 有近70%的学生每天持续参与网络游戏时长在1小时以上 (含移动端网游) , 甚至有29.4%的大学生会不同程度地因沉迷网游而拒绝外出或参加各种活动;而且, 他们很重视游戏结果中的“成功”或“失败”, 如网络版的游戏PK环节, 在开始前每位参与者进行角色定位, 然后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 以攻击某一方生命为直接目标的游戏行为, 可很好地实现游戏的非现实性满足, 虽然能给玩家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超现实体验, 但也容易引发玩家在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目前网络游戏产品良莠不齐, 暴力、恶意打斗和色情的游戏场面经常出现, 吸引许多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成瘾在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案例中占据很高的比例, 高达80%左右, 且成瘾程度也最深。许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由于沉迷网络游戏, 不仅荒费了学业, 而且还混淆网络角色与现实角色的本质区别, 导致性格扭曲、人格受损等身心受损现象[1]。

2.1.2 浏览不良网络信息

网络发展迅猛, 又缺乏法律的有效监管, 结果互联网上散布着形形色色的网上垃圾, 如淫秽色情、血腥暴力等不良网络信息。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缺乏善恶是非辩别能力的高职大学生极易受这些不良信息的诱惑, 从而迷上网络色情、网络暴力。另外, 由于网络上传播着大量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不良信息, 也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职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身心健康。同时, 有个别学生将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困境、矛盾在网络中发泄、刻意夸张、过度宣染, 甚至恶意中伤他人, 这些不实的网络信息会给彼此工作与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随着网络应用的普遍深入, 充斥其中的网络不良信息将以流传形式更隐蔽、传播方式更快捷、行为方式更交互等特点, 严重影响着那些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

2.1.3 滥用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常以标新立异、打破常规来吸引更多网民的追捧与使用, 成为广大学生的“口头禅”, 其出现颇受争议, 究其原因主要是用语不规范, 具有很大随意性, 当前, 人们在网络语言的应用上, 淡化或不遵守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 随意地用词、造字、造词、造句, 存在着“网络俗语”泛滥现象, 主要体现在:一是词语拼装, 如:1切斗4幻j (一切都是幻觉) 、“药电睡” (是吃药、电疗、睡觉的缩写) ;二是乱用谐音, 如:鸭梨 (压力) 山大、偶稀饭 (我喜欢) 等;三是乱造生字, 如“玊”、“嫑”、“忈”、“莓兲想埝祢是一种漝惯” (每天想念你是一种习惯) ;四是语法背离, 如你造吗? (你知不知道) ;五是标点或符号代替, 如:“1314” (一生一世) 、PF (佩服) 、“MM” (妹妹) ;六是语言低俗, 如“尼玛”、“屌丝”“逗比”、“蛋疼”、“装逼”等, 这些不规范的网络用语, 严重影响着当代青年学习汉语言文学, 更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

2.1.4 沉溺网络交际

网络为人际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特殊平台, 彼此交流不再受制于受时空的制约, 且形式以虚拟性与匿名性、开放性与自由性、间接性与平等性等特点倍受越来越多用户亲睐。但是, 高职院校大学生如果脱离真实社交, 长期沉溺于网络交际, 则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还会导致彼此间亲密度降低, 人际关系逐渐冷漠与疏离。主要体现在:一是迷失自我, 即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虚拟、开放的网络世界中, 扮演各种角色、从事各种活动、接触各种言论, 以致难以快速完成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网上与网下的角色变换, 从而迷失自我, 甚至出现网络自我与真实自我的交际错位;二是迷失未来发展方向, 即有些高职院校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交际, 就不会尽力去了解与关注真实社会、思考、选择与规划自己的未来, 更不会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间的连带关系, 结果影响了他们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三是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甚至消失, 一方面高职大学生在网络交际中, 不用受制于现实生活中的信义、真诚等原则, 他们奉行无责任、无信义社交, 长此下去就很难形成应有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 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与虚拟性给那些在现实交际中被压抑或被隐藏的人性中最为丑恶的一面, 提供了一个尽情宣泄、恣意放纵的载体。这种长期的自我放纵网络行为极大地削弱高职大学生的自控能力, 也极易导致他们自我中心主义滋长、道德情感冷漠与社会责任意识淡薄[3]。

2.2 网络侵权行为

网络侵权行为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侵犯他人民事权利益的行为, 一般指涉及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 也就是高职大学生在未经许可而对某组织或他人所设计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网络资源, 通过转载、复制或超级链接等形式据为己有或肆意传播, 从而发生的侵权行为[4]。高度开放的互联网为每个上网者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平台, 只要上网就能方便快捷地完成信息的检索、存储、复制与下载, 这对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术交流提供了便利, 但也为那些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急攻近利的部分学生开启了方便之门。目前, 高职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中最普遍的是未经授权而复制、编辑、下载或引用相关著作论文、学业作品、课程设计, 其结果不仅造成学术能力及水平低下, 还对整个学术体系构成了不良影响, 更助长了学术不端的歪风邪气[5]。调查结果显示, 22.5%大学生没听说过知识产权, 55%学生听说过知识产权, 但对其内容了解不多, 22.5%学生对知识产权有所了解与关注, 可见高职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与水平亟待加强。

2.3 网络暴力行为

网络暴力行为是指网民在网络虚拟空间出于对某现实事件的关注, 而对他人进行群体性的诽谤、舆论攻击等方式的道德审判, 结果对当事人造成现实性威胁、名誉及精神伤害等行为。调查数据显示, 在社会热门事件的讨论中, 76.8%的大学生会不同程度地“因网民激烈言辞而情绪激动”;33.1%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地在网络上“使用言语攻击或抨击他人”;10.4%的大学生认为“网友人肉搜索虐猫事件女主角”的行为是“正义行为”[6]。

高职大学生是网络虚拟空间的活跃群体, 他们不仅关注社会热门事件的进展, 还积极参与到热门事件的大讨论之中。由于缺乏对热门事件的调查与取证, 仅凭个人的直觉、喜好与冲动在网络中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言语侮辱等, 甚至还将这种暴力行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来对当事人的生活与工作进行干扰。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主要有:一是大量网民集合起来会形成巨大的讨伐力量, 造成巨大的杀伤力;二是无组织、不稳定的大量网民在对某事件的讨论或互动中会逐步达成共识, 也可能会因一时冲动与兴奋而失去理性, 结果可能会被一些居心不良的人甚至不法分子所利用, 盲目地参与到网络暴力事件之中, 并对事件本身或当事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2.4 网络犯罪行为

网络犯罪行为是指以网络为工具或以侵犯网络为目的而实施的违反法律规定、扰乱网络空间秩序和危害网络系统安全的犯罪行为。常见的有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等行为。其中, 网络盗窃行为即是通过网络技术盗取他人银行卡账号与密码等重要信息的行为;网络诈骗行为即是利用互联网络隐瞒真相或虚构事实, 以达到骗取他人财物为目的的行为;网络黑客行为即制造、传播病毒以攻击他人或组织的计算机使其系统瘫痪, 或破译他人网络密码、窃取、篡改他人网上信息, 这些行为主体多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网络色情犯罪行为即是指高职大学生从事或参与网络色情信息的复制、传播、制作甚至贩卖的行为。

网络犯罪是一种高科技犯罪, 具有较强的攻击力与破坏力, 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随着工具软件的日益丰富与操作进一步简单化, 再加上高职大学生中有大批的计算机网络高手, 自认为掌握了较高的网络技术而公安部门不易侦破, 且犯罪行为的实施得手与公安部门侦破间还有一定时间差, 故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显得有恃无恐, 再加上很有一批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观念欠佳、自制能力较差, 他们于好奇、冲动、寻求刺激的心理, 故意破坏、攻击他人或织织系统。因此, 在开放的网络时代, 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网络犯罪重点防范的对象。

3 网络失范行为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已普遍存在, 如果不高度关注和重视, 将会愈演愈烈, 影响会更深远。究其原因, 主要有内因与外因所致。

3.1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内在原因

网络道德自律弱化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重要内在根源, 主要体现在:

(1) 自律意识薄弱, 缺乏职业规划。近几年, 高职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为200分左右, 平均每门课成绩30分即可进高职院校。相当部分学生的自控能力非常差、意志力薄弱, 加上大学采用松散式管理,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靠的是自我管理与规划。基于这种情况, 如果学生没有制定自已的职业发展规划, 就会导致内在的学习动力不足, 会把大量的空闲时间用来玩游戏、网聊, 久而久之会导致网络道德防线的崩溃。

(2) 关注社会不够, 法律意识淡薄。调查数据显示, 89.7%不关注新闻, 10.3%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新闻, 其中80%学生还只关注娱乐新闻, 可见,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根本不关注社会, 他们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上思政老师所授, 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 这样一旦他们的网络行为触犯了国家法律, 自己却还不知情。

(3) 减压方式不当, 追求虚拟满足。压力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但压力过大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必须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减压, 如倾诉、运动。调查数据显示, 有40%学生把上网作为减压的首选方式, 50%学生选择向他人倾诉等。尽管网络中的虚拟角色能给他们带来自信心与满足感, 能逃避现实压力获得虚幻的满足, 但久而久之会成网瘾。

(4) 心理状态稚弱, 好奇盲从逆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智逐渐成熟的过渡期, 在此期间, 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 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在现实生活中, 可能有些设想根本无法实现, 加上缺乏社会阅历, 于是就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去寻求心理满足;还有一些学生对待网络行为没有主见, 盲从跟风, 结果有可能使他们滑入网络深渊, 甚至犯罪;还有部分学生出于逆反心理, 他们不接受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管理, 越是家长、老师反对的事情或做法, 在他们眼里就是正确的, 想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成长与成熟, 结果误入歧途。

3.2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外在原因

(1) 网络环境规范的缺失。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 可以摆脱现实世界中礼仪、习惯、法律、道德、校纪家规等规范的束缚, 创造一个或多个全新的“网络虚拟自我”, 然后以匿名的形式从事各种网络活动。这样那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 就会在网络环境中对自己实施虚假、随心所欲的包装, 然后以“虚拟自我”身份进行情感渲泄、言论攻击。由于网络环境规范及监管层面的缺失, 就为部分大学生的网上行为失范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和躲藏空间。同时, 网络上层出不穷的各类垃圾信息、虚假新闻等内容, 也严重污染了那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

(2) 社会不良文化的负面影响。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影响, 因此, 网络失范行为的产生, 必然与现实世界中所接触到的文化环境 (如影视作品、娱乐导向、西方文化思潮、广告等) 紧密有关。即现实生活中电视、报刊、广播等所传递的庸俗、不健康、拜金主义等的信息内容, 会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大学生的头脑与眼睛, 也影响了他们的物质与精神的价值取向。受其影响, 有部分大学生崇尚明星们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 致其文化缺失、道德滑坡。所以, 各种不良社会文化因素的存在, 也助长了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

(3) 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相对偏弱。目前, 在“开放、多元、多变”的网络信息时代, 我国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相对偏弱。一是大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 更甭提对其失范行为进行有效监管;二是高职院校对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产生缺乏足够的预测能力, 警觉性不强, 缺乏系统的应急处理措施;三是日常管理上的缺位, 致使摆脱父母严格监管的高校学生, 在有大量的空余时间时, 会利用学校日常管理上的漏洞, 在课上或课下上网, 这为他们网络失范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4) 国家网络管理的法规建设滞后。我国互联网络管理法律法规的建设起步晚, 且需要不断完善。一是原来颁布的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 明显滞后, 难以跟上网络急剧发展的步伐, 如有些网络违规行为的界定过于笼统, 操作性不强, 宣传力度也不够, 致使某些网络失范行为的管理教育无法可依, 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法律盲区”;二是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整体水平不高,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安全隐患较多, 发布的法规政策多数还只停留在宏观层面, 中观和微观层面上还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以致那些法纪意识淡薄的大学生, 就很容易利用技术和法律的漏洞, 来实施网络失范行为。

4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逐步深入和各种手机客户端功能的逐步加强, 网络已成为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 本文针对黄冈几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网络违规、网络侵权、网络暴为、网络犯罪等常见网络行为的失范现象, 分别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分析了产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 以期来进一步规范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日常网络行为。

摘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方便了人际交往, 但也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人生观、行为习惯等的形成, 致使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屡次发生。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各种现象,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行为失范,表现,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周岚峰.90后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研究[M].福建师范大学, 2012 (6) .

[2]刘丽芳.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需求网络满足的关系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 2012 (12) .

[3]李晓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其导控的研究[M].江苏大学, 2008 (12) .

[4]王莉娜.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研究[M].西安科技大学, 2012 (6) .

[5]周恒洋.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意向评价研究[M].华南理工大, 2011 (4) .

失范原因 篇9

一、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所谓行政伦理,是指行政人员在运用和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行政伦理失范,本质是行政权力的异化,即行政人员滥用公共权力来满足私欲、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产生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因和外因的结合,又有传统与现代的冲击,是众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一)行政人员的“经济性”和角色冲突

行政人员作为一个“社会人”,行事的目的都是为了自我生存和自我利益,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都是为了个人目标的实现,符合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存在对自身人性满足的内在需求,即我们都是“经济人”。行政人员和普通公民相比,并不会具有更多的“利他”意识,依然会按照“成本—收益”的原则,追求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值。正是由于行政人员个体弱点与行政主体身份的交织,在公共和个人利益面前,最终选择满足个人利益的失范行为就会发生。

作为一个“行政人”,要求行政人员在参与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要抛弃自己的利益追求,要毫无顾虑地将自己置身于公平、公正、公开的行政活动中。于是,当行政人员在行使其行政管理职能时,政治主体的行为与“角色期望”的行为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矛盾对立,产生角色冲突。对行政人员来说,无论职位高低,都会面对权力诱惑和人情往来,金钱交易和滥用权力等伦理失范问题便衍生而出。

(二)行政人员自身素质和道德观念

由于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传统的权力本位及官本位思想被部分行政人员所接受,特权意识严重。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拜金思想和享乐主义涌入我国,社会呈现出价值及利益多元化的社会特点。面对传统思想和新鲜事物的夹击,一些“公仆”信仰不够坚定,迷失了自我,淡忘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缺少了爱岗敬业的精神,弱化了艰苦奋斗的激情。

在行政人员录用方面,主要甄选专业素质人才,对德育能力无法进行具体考察。进入机关以后,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与考核,他们在思想上很容易就放松警惕,有的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得过且过;有的自我约束不严,服务意识淡化,该高标准要求的却放松拖沓,该高质量完成的却应付了事;有的受“趋利性”和糖衣炮弹驱使,以权谋私、官僚作风、利欲熏心,产生“寻租”等失范行为。

(三)行政体制和法律不完备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济体制得到不断的深化与改革,而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仍显得相对滞后。在权力机构分配方面,职责不清、职能重复、政企不分、机构设置臃肿等情况依然存在。在薪资待遇方面,工资收入普遍偏低,尤其是县乡基层,无法与其所处的工作总量及社会地位相匹配,这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落差。在奖惩制度方面,界线标准不清晰,更侧重于精神上的鼓励,而忽视了实质性的物质奖励。在行政伦理教育机制方面,有些行政人员盲目追求政绩、人浮于事、阳奉阴违,缺乏行政伦理机制和规范的约束,从而导致行政伦理失范问题的发生。

截至今日,我国关于行政伦理的立法还存在空白,对行政人员最具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然而就法律规范而言,没有确切的量化指标,可操作性不强,内容不够详实,整体较为模糊不清,缺乏具体统一的行政行为行动指南,导致在管理上漏洞百出。某些行政主体往往钻法律的空子,以逃避法律的制裁和处罚,从而成为产生行政伦理失范的隐患。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

从总体来看,我国行政监督缺乏必要的实施细则以及法律法规的支持,人大监督缺乏权威性,司法监督范围狭窄,新闻舆论监督限制太多,监察机关缺少自主性,各监督单位及部门职责不清,合力较弱。在行政运行过程中,开放性和透明度偏低,且没有对应的保障和激励制度,使得群众监督流于形式。孟德斯鸠曾经指出:“任何有权力的人都容易倾向于权力滥用。”把权力置于空气中,管理有缺口,监督又乏力,在客观上促使了失范行为的发生。

二、防范行政伦理失范的对策

行政伦理失范会严重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应尽快找到解决方法,加快行政伦理建设的步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治理:

(一)加强行政伦理教育,提高道德综合素质

把传统道德教育与当代伦理教育相结合,树立明确的目标责任,严格落实教学计划。

首先,端正自身态度,做好职业定位。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而行政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强化行政人员的自我身份认同,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增强服务意识,淡化特权思想,从根本上铲除传统的“官老爷”思想,从追求自身利益和合法权利的“社会人”转型到无私供给公共产品和勇于承担公共服务责任的“公共人”。

其次,坚持党的领导,扎实理想信念。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以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为基本要求,以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为根本任务,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政治方向。不断深入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行政人员最高理想信念。严格遵守八项规定,防微杜渐,谨言慎行,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禁止生活堕落,抵制贪污腐败。

第三,开展行政伦理教育,强化自律道德意识。树立标兵模范,在思想上对行政人员进行实例教育,鼓励他们向榜样学习,向模范看齐;在实践上要求他们不断反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省察克治,自我剖析。强化道德人格养成,培养道德认识感知,自觉提高抵御诱惑的能力,抵制落后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从而科学行政。

(二)营造良好行政环境,完善行政体制建设

政府管理范围广,个人手里权力大,容易促使行政人员发生滥用权力等行政伦理失范事件。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化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从制度上制止,从根源上禁行。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应放弃“掌舵者”的角色,适当缩小权力,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打造社会本位、民本位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服务型行政模式。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统一、高效、精简的原则明确各政府机关的权力和职责。完善民主集中制,真正做到民主决策、行政公开,彻底落实财产申报和经费公示制度,实现信息透明。加大打击贪污的惩治力度,增加贪官腐败的成本,以防范行政人员以权谋私,营造一个公正廉洁、团结勤政的良好行政环境。

第二,规范奖惩激励机制,健全行政伦理制度。各相关部门应根据行政人员的实际工作成绩,制定相应的赏罚机制,“优者当奖,差者当罚”。通过物质的实质奖励、岗位适才能变动、职务凭成绩升迁等形式对行政伦理制度建设进行重要补充。切实改革工资结构,实行扁平化管理和“高薪养廉”政策。同时,也要加大违反行政伦理道德的惩罚力度,加重或从重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失范行为的念头。

第三,完善选拔任免机制,推行信用档案制度。我们应在行政人员录用的源头把好关,了解录用人员在校期间的思想品德情况以及在社会上的信用和道德情况,确保德才兼备,“德”为首。另外要逐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记录行政主体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行为信用状况,为行政人员提供良好的内部约束。

(三)加快行政伦理立法

行政伦理立法是将行政伦理法制化,通过法定程序把行政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并以法典或法律条文等形式固定下来,正式颁布,使行政伦理具备与法律同等的地位与权威。

长期以来,大家常常讨论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却把二者的联系忽视了,致使行政伦理迟迟没有法制化。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应该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法制与德治协调统一的行政治理模式,将道德自律融入法律权威,增强行政伦理的可操作性及实效性。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相对薄弱。要善于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经验,明确我国公务员责任与义务,对现有的行政伦理规范加以修改、补充、完善,使权责分明、科学严密、程序合理,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伦理法律文本。只有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才能预防行政人员行为失范,才能保证行政伦理规范不被破坏,保证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四)健全行政伦理监督机制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开透明、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做到权力与监督并行,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

第一,强化群众的监督意识,拓宽群众监督渠道。政府应一边加强对群众维权知识的普及宣传,增强他们的维权意识,一边坚持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府”的建设步伐。充分利用网络系统,把重大事项特别是人们比较关心的事项通过一定的方式向群众公开,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对待群众的网上反馈,要及时了解情况,认真记载,尽快解决,做好回访,使行政主体能更好地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二,重视司法部门监督,扩大司法审查范围。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范围,这样可以压缩行政人员行政伦理失范的空间。重视检察机关和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适度放开司法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审查。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目前仍归属于政府控制,很难有效地对本部门做出强有力的监督,应尽快使两部门独立行使监督权力。

第三,保证新闻媒体监督,优化舆论监督环境。应该保证新闻媒体合法监督的地位,提供合理的舆论发布讨论平台,或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对行政人员的伦理失范行为做出披露以及价值判断,借助社会舆论的谴责,提高行政人员的道德素质,培养择善去恶的价值取向。

总之,我国行政人员行政伦理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只有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行政人员努力提升,法律法规跟上步伐,社会群众配合监督,才能早日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走向社会和谐的伟大旅程。

摘要: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破坏了国家的政治稳定,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立。这不仅与行政人员素质、行政体制等内部因素有关,还与思想碰撞、监督不力、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外部因素相连。针对这些原因,可以通过加强行政伦理教育、完善行政体制建设、加快行政伦理立法和健全行政伦理监督机制等对策,有效地防范行政伦理失范现象的蔓延和扩散。

关键词:行政人员,行政伦理,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黄晶梅.中国政府公务员行政伦理示范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4.

[2]赵伟.刍议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23(01):72-79.

[3]郑捷文.对我国行政伦理失范问题的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14(05):220-223.

[4]张倩.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新常态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15.

[5]朱锐博.公务员行为失范的行政伦理制度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06):7-9.

[6]周建祥.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10):300-301.

[7]吉云霞.浅论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及对策[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47-50.

[8]尹晓玉,张旭,朱浩阳.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成因与改革路径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2(05):40-42.

[9]谢宜家.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与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1(03):154-156.

失范原因 篇10

广告伦理“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意识, 表现为价值取向、信念、道德观念等, 这些观念应内化为人们内心的品质, 自觉从事合理的广告活动, 抵制违背伦理道德的广告行为”。[2]面对市场同质现象, 现代企业的竞争将会更加严峻。 部分广告主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广告的经济效益以及突出广告的即效性, 快速收回成本并最终获利, 在广告宣传中出现了广告伦理失范的现象。例如, “广告对紊乱的伦理观念的宣扬;广告对诚信体系的消解;广告对受众的暴力传播;广告对特殊受众群体的侵犯;广告对社会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广告对人本身的异化;广告导致的文化冲突”等。[3]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广告法》中, 广告主“是指为推销商品或者服务, 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而在整个广告活动中, 广告主是活动的发起人和出资人, 也是广告活动的三大主体之一。在广告活动中, 广告代理公司、广告媒介都为其服务, 广告的规模、质量及广告费用的投入都依赖于广告主。广告主在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 使其在广告活动中不可缺少。广告主对广告市场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以及广告伦理的失范现象, 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广告主广告伦理失范的原因

(一) 广告主营销管理观念落后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认为:“营销是一个过程, 它对商品、服务和创意的概念构造、定价、促销和分销进行计划和执行, 以创造满足个人和组织的目标和交换”。[4]而市场营销权威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说:“市场营销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其目标, 创造、建立并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交换关系而进行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过程”。[5]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目标市场的变化或是消费需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如何改变, 都必须符合当前的营销观念, 在市场营销观念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管理。社会营销观念是对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的补充和修正。社会营销观念在市场营销观念的基础上, 不仅强调企业、消费者的利益, 而且注重社会利益。但是在市场运作过程中, 有部分广告主的营销观念仍然停留在以企业或是消费者为中心的阶段, 忽视甚至是违背了社会利益。这导致这些企业在营销管理过程中营销观念落后, 在广告宣传中不断出现问题广告。

(二) 广告主注重短期利润, 忽视长期盈利

如今, 企业强调的是整合营销传播。企业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再到进入销售领域, 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企业生产产品并进入流通渠道, 最终目标是实现赢利, 企业的效益必须是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合理搭配。而广告是企业整个市场营销过程中的一种有效的促销策略或手段。但是有些广告主在广告宣传中急功近利, 不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 盲目追逐短期效益, 甚至在规划中缺失了企业的长远目标, 忽视长期效益, 使得企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窄, 白白丧失了许多市场机会。

(三) 广告主片面追求利益, 缺乏社会责任感

广告按产生效果的时间可以分为迟效性广告和速效性广告。我们更愿意将广告理解为一种长期投资, 在这长期投资过程中, 要将广告的迟效性和速效性特点相结合。广告传播不仅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应, 也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两者是不可分的。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应加大社会效益的体现, 树立社会责任感。但是, 部分广告主在营销管理中, 过分强调经济利益, 而忽视了企业及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感, 使得整个管理呈现明显的功利性。这样社会伦理道德就有可能丧失, 问题广告可能屡禁不止。

二、防止广告伦理失范的对策

(一) 建立和完善企业广告道德评价体系

在我国, 许多企业领导人或决策者特别注重员工广告道德的培养, 并在培养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 主要是企业更多地采用空洞的说教、灌输方式, 员工学习缺乏积极性, 无法将理论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所以, 企业广告道德评价是不可缺少的。“广告道德评价是指除广告受众以外的一切与广告活动发生关系的广告参与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 是人们依据一定的广告道德准则去衡量一切广告活动和广告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并做出善恶褒贬的道德判断活动。”[6]

企业广告道德的评价标准, 主要集中在能否协调广告活动中各环节、各要素的关系;在广告活动中, 企业在享有权利的同时, 能否明确认识自己应履行的道德义务和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内部各部门、企业与广告公司之间能否在广告活动过程中遵纪守法, 相互配合, 形成良好、健康的道德环境。在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上, 企业实施广告道德评价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因要受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 主要包括广告道德评价指标的确定, 根据指标项目收集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和总结, 在资料分析基础上开展评价工作等几个步骤。

(二) 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诚信机制

《论语》中, 孔子认为“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诚信属于道德范畴, 诚信对于个人、组织和社会都很重要。广告主在营销管理过程中应积极建立和完善诚信机制, 尤其是在整个广告活动过程中, 从市场的调研到广告效果的监测都要以诚为本, 坚持真实、诚信的广告最基本原则, 并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奖惩制度和举报制度, 以此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对员工形成一定的约束力, 尽量减少出现问题广告的可能。

(三) 提高广告主的社会责任, 转变广告主的营销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市场环境的变迁, 以及管理者经营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 企业的营销管理哲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即从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阶段, 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阶段, 再到以社会长远利益为中心的社会营销观念阶段。今天的现代企业如果只专注于自身产品的生产或是产品的销量, 或是简单地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 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在现代市场营销中, 企业必须合理分配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做到三者利益的相对平衡。 在我国, 有些广告主存在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的现象。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很多, 主要企业的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这些因素和条件发生变化, 尤其是产生不利影响, 将在一定程度阻碍企业市场营销观念的转变。因此, 广告主想要企业有长远的发展, 必须积极提高社会责任感, 转变企业的营销管理观念, 真正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 努力营造良好的营销环境

任何企业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市场环境之中, 离开了市场环境, 企业将不会存在。市场环境包括以人口统计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等为主的宏观环境和以顾客、竞争者、公众等为主的微观环境。市场环境会通过自身因素的变化对企业营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 人口环境中的人口容量、人口密度等将影响市场的需求量;经济环境会影响当地的消费水平及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竞争者将影响企业的市场和消费者等。所以, 要想拥有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 只单纯地依靠企业是不现实的, 必须要有政府职能部门、传播媒介、消费者的参与。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执法和宣传力度, 有效监管, 引导企业建立道德评价机制, 积极鼓励企业履行社会义务;媒介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所在, 传播良好的社会风气, 对存在的不良行为进行曝光, 营造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消费者要对企业的营销行为进行监督, 发现问题并及时反映, 将危害降到最低。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需要社会、企业、媒介和消费者的共同参与, 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也是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的一种表现。

摘要:在社会进步、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传播载体, 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营销中十分重要的策略。但部分广告主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只注重广告的经济效益, 忽视了广告的社会效益, 导致广告伦理失范现象不断出现。本文从广告主角度对出现广告伦理失范的原因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目的是帮助广告主在发起和进行广告活动时尽量规避广告伦理的失范, 并对广告的伦理失范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广告主,广告伦理,失范,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何修猛.现代广告学 (第七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5.

[2]刘东阳.广告伦理的缺失与建构[J].青年记者, 2014 (14) :8-9.

[3]崔书颖.广告中的伦理失范现象[J].新闻爱好者, 2011 (14) :44-45.

[4]菲利普·科特勒, 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 (第3版) [M].王虹,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3-4.

[5]吴健安, 郭国庆, 钟育赣.市场营销学 (第3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7.

失范原因 篇11

一、互联网金融中伦理道德失范的表现

观察发现,互联网金融目前在国内主要体现为以下六种商业模式,即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门户,它们集中分布在支付、融资和理财三大领域。令人不安的是,三大领域中的每一种互联网金融模式都存在伦理道德失范:

(一) 信用违约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违约多发生于P2P借贷领域。由于P2P网贷平台绝大部分还未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平台在进行信用审核时,无法通过信息共享全面了解授信对象,不能有效防范借款人由于过度负债或恶意欺诈带来的信用风险。经过几年“野蛮生长”后的P2P平台积累了大量信用风险,问题平台不断出现,集中体现于频频发生的借款逾期、提现困难及老板跑路等状况。据网贷之家统计,2015年问题平台达896家,是2014年的3.26倍, 以6月、7月、12月问题平台数量最多,三个月的问题平台总数超过2014年全年问题平台数量;2015年下半年问题平台数量的急剧增加既有股灾因素的影响,也与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密切相关。

(二) 恶意欺诈

在第三方支付领域,由于交易双方并不是面对面的接触,在没有有效措施控制风险的情况下,身份欺诈现象时有发生。信用卡欺诈也是支付领域的一种欺诈形式,即通过虚构交易,套取信用卡里的信用额度,从而达到逃避支付银行费用的目的。在融资领域的欺诈以P2P网贷平台和众筹为代表,借贷或众筹项目管理者发起项目的初始目的就是欺诈投资者。在美国KickStart网站上就曾经发生过复制其他项目进行欺诈的案例。前不久打着“月收益 30%”的“MMM”金融互助社区以及摩提弗金融互助平台,都是典型的具有传销性质的庞氏骗局。还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建立假冒的金融机构或电商网站、发送带有病毒链接的诈骗短信来进行“互联网钓鱼”和金融诈骗。今年1月中旬,国内第一个网络诈骗举报平台——猎网平台发布了《2015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根据报告显示,金融理财类是被骗总金额最高的诈骗类型,高达3700多万,人均损失超过3万元。

(三)资金挪用

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存在巨大的资金沉淀,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与监管制度,这些沉淀资金很容易被挪用于投资或经营其他项目以获取额外收益,甚至还存在卷款潜逃的风险。2014年12月,上海畅购老板因“炒股被套跑路”成为首家倒闭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还有一些P2P网贷平台,大部分运营资金都是利用借贷资金组成,其资本比率低,财务杠杆率高,随着贷放资金规模的扩张,加上中间账户及关联账户又缺乏监管,很容易发生资金挪用,也使得平台自融和非法集资的可能性增大。例如2015年1月出现问题的里外贷,发生了迄今为止P2P最大金额的兑付危机,高达9.34亿元的兑付账款都是平台自融,用途基本都用于“拿地”投资房地产项目。更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P2P问题平台中涉嫌自融的占到四分之一之多。

(四)信息造假

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信息造假现象在支付、融资和理财三个领域均广泛存在。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了拓展特约商户,对商户身份信息管理不到位,造成虚假商户信息泛滥,为洗钱行为提供便利。在P2P领域的信息造假尤为严重,虚假宣传和过度承诺的现象泛滥。比如人人聚财曾公开宣传其获得博时基金子公司的上亿元风险投资,后被博时基金否认。另一个平台赢多多宣称自己在银监会办公,后被银监会官方微信公众号紧急否认等等。还有不少P2P平台发布大量假标,虚构借款人身份信息及借款用途等。2015年底的“e租宝”事件震惊整个互联网金融圈,其相关责任人被抓后自曝融资项目中95%的项目都是假的。此外,不少P2P平台宣称坏账率小于2%,但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投资者难以判断其真实性。平台本身也很少会披露自己的财务信息,因此虚报坏账率成为P2P网贷平台的一种常见现象。还有些互联网投资理财产品对预期收益率做虚高的宣传,而对于亏损等风险提示不足等等。

(五)网络洗钱

互联网金融由于其便捷性和匿名性为洗钱行为提供了绝佳的通道。互联网支付可以实现匿名账户划转资金,而且转账成本极低,只需要通过在第三方平台上进行虚假交易,既当买家又当卖家,就能使非法所得披上合法的“外衣”。众筹融资平台和P2P网贷平台也是网络洗钱高发领域,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加上地域和时间限制,虽然平台会对借款人或筹资人的身份及信用进行审查,但对资金提供者资金来源的合法性疏于考察,这就为网络洗钱提供了便利。此外,互联网金融的洗钱行为还包括网上银行洗钱、网络保险洗钱、网络赌博洗钱、网络传销洗钱、电子货币(如比特币)洗钱等多种形式。比如2013年底被关闭的美国地下毒品交易网站Silk Road,就是使用比特币进行交易,从事大量非法洗钱业务。

(六) 数据泄露

互联网金融未来的方向是大数据金融。在大数据时代,线上交易和大量资金转移均以数据传输作为支撑,极有可能导致信息泄漏。互联网金融企业掌握着大量客户的大数据信息,不仅包括客户的个人身份信息,还包括客户所绑定的银行卡等敏感信息,而他们在客户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却明显薄弱于银行监管体系。2015年是数据安全事故频发年,其中P2P网站成了黑客攻击的重灾区。去年4月,芝麻金融由于黑客攻击造成超过8000名用户的资料泄露。有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上百家P2P网站由于黑客攻击造成系统瘫痪、数据被恶意篡改甚至倒闭,其中不乏人人贷、拍拍贷、翼龙贷这样的知名平台。而用户的个人信息或商业机密被贩卖,也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二、互联网金融中伦理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在传统金融体系中,也存在道德失范问题,如骗贷、诈骗性集资等等。而作为一种链接工具,互联网让传统金融中的各种伦理道德失范行为寻找到了更为广阔和更加隐形的平台,只不过相比于传统金融中的各种道德失范的诱因而言,引致互联网金融道德失范的原因更为庞杂与深刻。

(一) 信息不对称引发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信息不对称理论”解释了市场经济活动中交易双方对相关信息掌握的不对称所引发的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的变化。互联网金融由于具有显著的虚拟性,交易双方对于彼此真实身份信息和信用状况的确认难度加大,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严重。在虚拟世界中进行借贷业务的P2P网贷平台就极易发生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对所投资的平台和融资项目的基本情况很难进行真实的考察。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主体关系上来讲,除了投资者和筹资者与平台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外,其他主体如第三方支付机构、第三方资金托管机构和担保机构同样参与其中,主体关系的复杂性导致投资者信息获取难度更大。去年6月,拥有第三方资金托管资质的P2P平台诺亚达e金融和爱增宝跑路事件明显反映了投资者对于第三方资金托管机构的职能普遍认识不清。作为汇付天下和易宝支付的客户,平台原本应该让投资者感到安心,但由于平台与第三方机构之间的托管协议只是规定了资金托管的责任和义务,并不参与其他业务环节,实际上成为了P2P平台对外采取的“障眼法”。

(二) 权利义务不对等,违背社会公正原则

权利和义务是一对法律领域的概念,也是一对伦理学领域的概念。伦理学的核心范畴是公正,而公正的根本问题就是解决权利和义务的交换与分配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契约关系一旦缔结,就相当于达成了某种权利义务关系。任何一方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必然要承担相应的义务。然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契约关系是以网络为载体来缔结的,互联网金融合同往往具有形式电子化、条款格式化、内容简单化等特征,作为处在信息劣势一方的投资者在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方面的权利就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而互联网金融平台所应当承当的信息披露、资金安全保障、提供合格产品和服务等义务方面却做的不够。这就严重违背社会公正原则,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P2P平台的借款项目到期却不能提现,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无法按时兑付,股权众筹平台的融资金额远超过公司资产或注册资金,却只出让很小份额的股权等问题都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

(三)行业监管不足,自律力量薄弱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缺乏他律和自律的有效结合与统一。在金融体系中,他律的形式不仅包括硬性的法律约束,也包括软性的伦理约束。前者主要是指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外部监管。后者则主要是通过多种伦理规制手段,对当事人行为进行约束。互联网金融经过这几年爆发式的增长,除了第三方支付得到了严格监管外,其他几种模式在法律制度和监管标准上均存在很大空白。因此,作为硬性的法律规制的有效补充,软性的伦理规制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外在约束力量。目前,互联网金融协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在各地已逐渐成立,还有一些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及论坛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评级和曝光,但这类自律性组织力量比较薄弱,很难起到更大的影响。而自律性道德则是一种自我约束的道德,是当事人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而做出的一种符合人们之间权利义务约定的行为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一般的企业一样,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在资金逐利的本性驱使下,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良心更多地是要依赖于行为人的自我约束。这就对企业的道德文化教育和企业文化以及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经济转型和科技进步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在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一方面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产生了全面而尖锐的冲突。很多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日渐被人们淡忘,而其中的一些糟粕的价值观却仍然存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价值与西方价值观在碰撞过程中也会产生矛盾与冲突。西方崇尚的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中国则信仰的是以集体主义为思想基础的价值观。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与矛盾冲突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人们思想混乱和行为失范,很多人利用改革过程中体制的漏洞,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方式谋取个人私利,满足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信息传播速度还是方式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由此所催生的时代变换,更是在社会价值观上推动着整个时代的转型与变革。正如“领教工坊联合创始人”肖知兴所说的那样:互联网给中国带来的最大改变,也许是价值观的变化。

(五)社会结构体制失衡,诚信缺失问题严重

这些年来中国一直在经历着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在费孝通看来,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信任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及随之而来的地缘关系之上的。而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与人之间更多地是依靠相互间的契约关系而非熟人关系来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再加上社会流动的速度加快也使得失信成本降低。根据经济学的博弈论观点,多次重复博弈的小群体由于失信成本较高,选择合作者居多,而当群体数量增多,或者博弈是一次性的情况下,如果缺乏强有力的失信惩罚机制,往往会使得失信和不合作的成本降低,诚信缺失问题大量涌现。比如东莞市某家号称被美国上市公司收购的P2P平台,在去年7月出现逾期和提现困难后,总经理改名换姓在其他地方投资开办了另一家P2P网贷平台,继续蒙蔽不明真相的投资者。

三、构建互联网金融的社会监管体系

近两年来互联网金融一直处于野蛮生长状态,然而相应的监管却并没有及时跟上,由此露出各种风险和问题也被库存起来,如果再得不到高度重视和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如何构建互联网金融的立体监管体系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加强政府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去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随后关于第三方支付、网络贷款和股权众筹的监管细则也陆续发布,有利于促进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业态的健康发展。去年12月28日,业界期盼已久的P2P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终于出台,对于规范P2P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但从整体来看,政府对互联网金融这样的新生事物的监管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相应配套措施还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也存在严重的滞后。因此,监管机构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金融潜在的巨大风险,加强自身金融监管能力,重塑金融监管体制,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功能监管。为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法律部门也应及时修订已有的法律法规,完善具体监管措施和细则。

(二) 加强行业自律机制的构建。在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细则未出台或完善之前,行业自律应先行一步,扮演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看门人”角色。互联网金融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当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双管齐下,才能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2013年底,全国性、区域性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相继成立。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性组织,近年来它们在规范日常经营、促进信息披露、加强政府沟通、加大行业对风控能力的重视等方面起到比较好的影响,但由于缺乏约束力,效果十分有限。今后,监管层还需从积极鼓励和引导行业自律,制定完备自律公约、建立行业自律奖惩机制、加强行业职业规范建设及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加快建设和完善我国征信体系。信用风险是互联网金融面对的主要风险,征信体系可以称得上是最重要的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首先应加快征信立法,使征信系统尽快向互联网金融企业全面开放。今年年初,包括人人贷、翼龙贷在内的首批13家P2P机构接入央行的征信系统,未来会有更多的包括P2P在内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享受到开放的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另一方面,建立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征信系统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大方向。互联网+征信,将成为征信常态。拥有海量个人数据的腾讯、阿里旗下的腾讯征信和芝麻征信在大数据征信方面树立了行业标杆,成为央行征信系统的有力补充。

(四)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在这个公民权利意识提高,媒介信息传播技术加强的大环境下,新闻舆论的影响力受到党和政府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随着互联网金融创新多元化的发展,各种风险隐患频出,更是需要新闻舆论的监督和引导。新闻舆论监督不仅可以与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相互协作,也可以引发舆论热潮,提高公民参与的意识,对社会起到正面导向的作用。比如,新华网作为党中央直接部署,新华社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其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在业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新华网副总裁汪金福在“2014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监管行业峰会”上就提出为引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切实履行舆论监督职责。对于2015年底的“e租宝”事件,新华网积极跟踪报道,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

(五)加快网络规则的制定。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但依托的是互联网的“聚合与连接”来撮合交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管控金融风险,挖掘个性化金融需求。数据化能够将信用变成财富,但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就表示,大数据的应用和价值的挖掘不能以牺牲个人数据、财产权为代价。2014年7月,中国发布了网络安全法草案。2015年12月16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会议的热点也聚焦在共享一个有规则的网络世界上。由此可见,社会各界对于网络规则在互联网金融中发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盈灿咨询.2015年P2P网贷行业年报简报[EB/OL].网贷之家,http://www.wdzj.com/news/ baogao/25555.html

[2] 王曙光.金融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90页

[3] 王倩.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伦理规制[J].西南金融,2016(2)

[4] 叶雷.互联网给中国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价值观[N].上海证券报,2015-1-16 (A08)

失范原因 篇12

1 转型期政府领导伦理失范的现实表现

政府领导伦理的转型未能与经济社会转型同步, 领导者的思想观点还没有完全摆脱我国封建传统伦理和西方腐朽思想的羁绊, 领导行为还缺乏新的内在的有效约束机制, 致使各类领导伦理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其现实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权力交易

权力交易是权力再分配过程中的以权换权, 即谋求权力的最大化。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政府组织的部分领导者在运用权力的过程中, 将市场交换原则带入政府决策及管理过程, 变官场为市场;没有考虑到权力是公众授予的, 权力首先应服务于公众;他们没有代表公众掌好权, 用好权, 而是运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资源, 大搞权力交易和权力消费, 为跑官卖官大开方便之门, 违背了国家权力的本质规定, 导致很大程度上的吏治腐败。

1.2 权钱交易

权钱交易在实际生活中突出表现为权力的寻租行为, 即有些政府组织的领导者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为本部门窃取公共资源, 为自身牟取私利, 侵害和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实现本部门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政府组织的领导者以手中握有的权力为筹码, 向企业或个人“出租”权力, 索取高额回扣, 获得暴利, 以及在招工招干、升学就业、出国等问题上的以权谋私、索贿受贿等腐败的盛行是政府领导行为缺乏最基本的领导伦理规范的典型反映。

1.3 渎职失责

渎职是指政府组织的领导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滥用职权或者不尽职责。其现实表现为部分领导者玩忽职守, 搞形式主义;或者随意决策, 办事缺乏程序;或者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失责是领导者对自身应负的责任和义务的一种无视和糟蹋。具体表现为部分领导者完全脱离群众, 眼睛向上, 只对“上”负责, 对群众的冷暖疾苦不闻不问, 缺乏责任感, 挖空心思出所谓的“政绩”, 欺上瞒下, 以谋求升官, 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这种“吏无吏德, 官无官责”的局面导致了公众的强烈反感, 损害了政府组织的形象, 妨碍了社会稳定与和谐。

2 政府领导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造成政府领导伦理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领导者自身素质方面的主观原因, 也有对领导者行使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不力等客观因素。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一分析。

2.1 政府领导者自身道德意识的缺失

政府领导者虽然有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和追求个人利益的自由, 但因为其掌握着公共权力, 就应当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和义务。当公与私之间发生冲突, 需要他做出选择时, 如果其自身道德修养不高, 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道德观, 没有真正完成从“统治”到“服务”的观念转变, 缺乏为他人服务的宗旨意识, 就会抵挡不住金钱、美女的诱惑, 领导者的行为就会偏离公平、公正、平等的轨道, 权力就会被用来满足个人的私欲, 从而导致领导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

2.2 政府领导者守法精神的丧失

守法是政府领导者的法律责任, 又是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和自觉行为的道德操守。现代守法精神既摒弃奴性守法观, 也排斥拒受约束的极端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它体现的是正义和理性原则下的自由与责任、权力和义务的和谐一致, 即基于形式法律的价值合理性而赋予其合法性, 进而形成对形式法律设定的权力义务权威性的认同和服从。在丧失了守法精神的情况下, 领导者的守法只是慑于法律威慑而被迫守法, 其特权思想和权力本位意识就会抬头, 把法律看成是“治民不治官”的手段, 只注重个人的权力和自由, 而忽视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样, 就不能保证政府领导者公正、合理地依法行使其职权, 以权代法、以权压人等不正当行为将频繁发生, 必然造成领导伦理失范。

2.3 传统伦理取向和西方腐朽价值观的影响

在社会转型期, 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向多元化转化。旧的以人际关系和私德规范为依托的伦理范式被冲破, 新的道德规范还没能立即确立, 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价值震荡和真空状态, 使传统的封建宗法思想、中国士宦的“官本位”思想沉渣泛起, 西方资产阶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乘虚而入, 造成部分领导成员价值选择的迷茫与错位。这样, 领导伦理失范也就有可能发生。

2.4 对政府领导者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不力

在我国, 各级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 政府的领导者享有对政府管理中重大事项的最后决定权。在这种体制下, 虽然它保证了政令的畅通, 提高了政府管理的效能;但如果领导者享有的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督与制约, 就会造成当权者的专权和滥用权力。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边界的地方才休止。”

3 政府领导伦理失范的防范路径

政府领导伦理的失范给我国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这对于保持我国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形成了障碍, 并进而影响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 必须加强对各种领导伦理失范现象的防范, 大力推进领导伦理建设。

3.1 加强政府领导文化建设, 强化领导伦理教育

政府领导文化是政府体系中的领导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对领导活动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信仰。领导文化深刻影响和制约着政府领导者行为的方方面面, 是政府领导者的行为之魂。加强领导文化建设, 就是使政府系统各层级的领导者树立正确的领导伦理观、形成内在的约束机制。因此, 要加大领导伦理教育的力度, 提高政府领导者对领导伦理的认知水平, 强化道德自律意识, 使广大领导者认识到领导伦理是为政之本, 确立公仆意识, 消除官本位观念, 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领导文化。

3.2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加快政府领导伦理立法

从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变, 不仅是法律制度不断健全的过程, 也是人们的政治、文化观念转变的过程。只有形成了与现代法治相适应的文化观念, 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从而为有效防止领导伦理失范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一是要确立法律至上的思想, 在群众中确立权力与义务对等的观念, 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以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二是要加强法治教育, 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同时提高政府领导者的法治意识, 使其主动维护法律的尊严, 发挥他们知法、守法的模范作用。在法治文化的引领下, 尽快完善领导伦理立法, 制定政府领导道德法典, 把伦理行为上升为法律行为, 使伦理像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一样具有同等的效力和作用。这样, 通过法律的强制性, 惩罚性来达到遏制领导伦理失范, 维护领导伦理纯洁性的目的。

3.3 加快推进政府领导体制改革, 建立“服务型”政府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我们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减少政府领导人员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和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 减少社会中权力寻租、设租活动的增多与蔓延, 使权力与利益脱钩, 从源头上压缩产生政府领导伦理失范的空间和机会;必须加快政府机构改革, 对政府的规模和结构加以限制, 有效地防止机构臃肿、无限膨胀;必须改革领导干部的“选拔”制度, 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实行严格的考任制度;必须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监督的民主化、制度化渠道, 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得到真正实现;必须强化政府领导人员的服务意识, 将建立“服务型”政府作为我国政府管理改革的目标, 使政府领导者的道德自律获得客观保障, 为领导伦理提供赖以生长的沃土。

3.4 发展公民社会对政府领导活动的干预和监督, 健全和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在民主政府中, 政府领导人员的公务活动是公共责任行为, 应当对整个公民社会负责。这样, 就应加强政府领导者的责任意识, 加大群众监督的力度, 给广大群众创造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促使广大群众对公共决策的干预和参与。可以实行政务公开, 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保证人民群众对政府领导者的行为享有知情权。可以培养公民的民主参政意识, 检举政府领导者的伦理失范行为。同时, 要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加快新闻立法, 保障舆论监督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社会舆论是反映整个社会对人们行为的一种监督, 具有明显的行为约束的优势。

摘要:政府领导伦理失范是政府领导者权力行使的一种异化现象。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 政府领导伦理领域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失范现象, 这对于保持我国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形成了障碍, 并进而影响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政府领导伦理失范与领导者自身内部因素相关, 还与我国封建传统伦理、西方腐朽思想及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不完善等外部因素相连。要防范政府领导伦理失范, 必须加强领导文化与法治文化建设, 加快推进政府领导体制改革,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

关键词:政府领导,领导伦理,失范,原因,防范

参考文献

[1]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和法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178-183.

上一篇:生态住宅下一篇:能值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