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因素

2024-11-19

缓解因素(精选5篇)

缓解因素 篇1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各区域经济差异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江苏也存在此类问题。近年来, 江苏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但省内不同区域的外贸情况却差距显著, 2009年苏南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高达3003.5亿美元, 占全省88.6%;苏中地区为275.1亿美元, 占全省8.1%;而苏北地区为110.9亿美元, 仅占全省的3.3%。

1 江苏三大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江苏省三大区域间的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总额虽然每年都在以不同的速度增长, 但苏南、苏中、苏北差距明显, 各区域间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单以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距, 已经可以看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之间的对外贸易存在着差异。进口额方面, 2009年, 苏北地区进口额只占苏南地区的3%左右, 苏中地区进口额也只占苏南地区的6%左右;出口额方面, 最多时苏南地区出口额是苏中地区的12倍, 是苏北地区的32倍。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9》, 《2009年进出口统计月报》

2 江苏区域对外贸易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2.1 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对江苏省内各区域对外贸易差异影响显著。苏南地处“长三角”核心区, 毗邻上海, 交通发达, 物流、人流、信息流畅通, 受上海的辐射影响较大, 使苏南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源、资本、技术和市场。“苏南模式”中大部分乡镇企业正是利用上海的产业转移, 成为其技术与产品的扩散地。苏中、苏北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及淮河以北, 远离上海, 周边地区为安徽、河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 致使经济发展势头较弱, 对外贸易远落后于苏南。

2.2 人口因素

影响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的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增长、人口结构、人口素质等方面。人口数量影响着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以及进出口总额, 从而影响扩大再生产;人口增长增加劳动力供给, 产生较大的市场规模, 促进消费;人口结构也影响经济发展, 青年人口所占比例高可以为社会增加活力;人口素质高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管理水平提高, 提高劳动生产率。苏南人口高等教育程度最高, 苏北、苏中明显不及苏南。改革开放后, 苏中、苏北很多有一定知识的青壮年到了苏南, 为苏南提供了大量体力和脑力劳动者, 促进了苏南对外贸易发展。

2.3 市场发育程度

市场发育程度可以通过商品购买和销售进行观察, 苏南进出口总额、社会商品零售额和GDP占全省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84%、55%和57%扩大到2008年的89%、59%和62%, 进出口总额、商品零售额和GDP所占份额呈同方向增长, 表明苏南市场发育程度明显优于苏中、苏北, 促进对外贸易增长, 导致区域间对外贸易差异。

2.4 基础设施

苏北地区的徐州拥有“五省通衢”优势、盐城拥有海上苏东优势, 连云港是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 但是苏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海、空、河港口不足等, 苏北五市特别是县乡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 对外商、外资的吸引力远不及苏南, 也不如苏中。

2.5 对外开放程度

衡量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外贸依存度, 是地区对外贸易总额与GDP的比值, 用于衡量地区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1]。苏南外贸依存度一直较高, 近年来更是维持在80%以上, 显示苏南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高;苏中外贸依存度从未超过10%, 苏北更是在3%以下, 说明苏中、苏北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不高。

3 缓解江苏省区域对外贸易差异的对策

江苏省内各区域对外贸易差异不断扩大, 为了缓解差距, 实现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3.1 实施区域优势互补

苏南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正逐步丧失, 而苏中、苏北劳动力、土地资源丰富, 价格相对低廉, 为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提供了有利条件[2]。苏南各发达县市可以和苏中、苏北各落后县市结成对子, 一对一帮扶, 以苏南自身发展的经验教训帮助苏北地区迅速摆脱贫困, 尽快实现全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3.2 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有效地提高人口质量, 是实现苏中、苏北经济振兴的一个重要条件。提高人口素质, 就是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增加智力投资。对于苏中、苏北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增加教育投入, 强化基础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为在职、再就业的群体进行培训和再培训, 努力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另外, 苏中、苏北地方政府和各类企业要修订和落实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引进政策措施, 引进、留住、用好人才, 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优势。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缩小省内区域对外贸易差异, 必须加大对苏中、苏北, 尤其是苏北的投资力度, 调整投资的区域分配比例, 协调区际利益,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率, 苏北投资应当以效率为主要目标, 加强交通、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海、空、河港建设, 改善投资环境。

3.4 完善产业配套能力

技术进步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明显, 苏中、苏北目前产业配套能力弱, 无法承接高技术水平贸易订单, 所以苏中、苏北应积极完善产业配套能力, 引导配套产业向主体产业靠拢, 推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技术的扩散、传播和创新。

3.5 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

劳动力资源丰富是苏中、苏北的资源优势, 也是苏中、苏北对外贸易发展的潜在动力, 在充分利用劳动力这一资源优势的同时, 要注重资本积累的加速、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提高对外贸易商品的增值比率。

3.6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迄今江苏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 基本是在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下实现的, 增长质量和效益均不高, 同时造成资源、能源消耗过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恶化, 要求江苏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特别是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3]。经济危机的发生, 对长久以来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 这种过度依赖外需增长的发展模式, 极易受到外部的冲击。因此, 苏中、苏北应重点考虑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才能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

3.7 消除区域壁垒

目前江苏区域经济合作虽取得进步, 但广度和深度不够, 如大城市对周边辐射作用不强, 产业同构和低水平竞争现象仍比较严重等。江苏省三大区域相互没有形成优势互补, 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的局面, 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建议培育和完善统一的区域性要素市场, 矫正地方政府的非理性行为方式, 注重市场作用与政府推动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何莉.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距及其结构分解[J].国际经贸探索, 2007, (7) :28~39.

[2]宋海英, 李海波.农村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地区差异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7, (3) :64~70.

[3]牛树海.江苏省对外贸易现状及问题研究[J].经济分析, 2007, (9) :54~60.

缓解因素 篇2

一、英语学习焦虑形成的原因

英语学习焦虑,是指人们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常出现的紧张、担忧、害怕等情绪体验和忧虑的状态。根据平时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我选取了20名英语学习焦虑程度较高的学生,进行逐一访谈,通过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不同的表现,我归纳出以下小学生形成英语学习焦虑的原因。

1. 性格因素。性格外向的学生反应敏捷,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易适应环境,不介意别人的评价,课堂上比较主动,学习积极性容易被唤起。性格内向的学生自信心不足,不善交际,适应环境困难,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课堂上比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易被唤起。但无论是什么个性特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因受挫而产生心理压力,并带来焦虑,相对而言,内向的学生更易产生焦虑情绪。

2. 心理因素。有些学生开始太自信,认为自己很聪明,在短期内可以熟练掌握运用英语,并能始终在英语考试中拿到高分。考试成绩一旦退步,他们就会怀疑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随之产生焦虑。而有些学生竞争意识太强,嫉妒心重,生怕他人超过自己,于是拼命学习,使自己长期处于强紧张强压力状态。这种不正确的竞争心态,极易产生恐惧、焦虑,影响学习效果。

3. 家庭因素。很多学生是农村留守儿童,家里几乎是由小学水平或接近文盲的爷爷奶奶监管。曾有一学生说:我奶奶说学英语没用,叫我不用学了,反正以后我又不出国。

4. 教师因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着教学的内容、进度及活动的难度和形式。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有些学生惧怕上数学课,是因为数学老师常常批评他;而有些学生特别喜爱上数学课,是因为老师常常表扬他。同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鼓励与帮助等活动有助于降低学生交际畏惧。

二、缓解英语学习焦虑的策略

1. 激发英语学习兴趣。PEP小学三年级Unit 3 “Look at me”,这一单元主要学习身体的各个部位,课前我按课本上的小丑模样做了一张小丑的头像。学完了face, ear, eye, mouth和nose这5个单词后,在巩固阶段,我拿出小丑头像戴在头上,学小丑的声调用手指着脸蛋说:“Hi! Look at me! This is my face!”学生们也开心地指着自己的脸蛋说:“Hi! Look at me! This is my face!”平时课堂上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也非常踊跃地举手要求朗读单词。

2. 帮助树立正确的英语观,端正考试观。在我所执教的三年级班上,一些平时读书读得特别好、成绩优异的学生,一到单元测验的时候,就常常因为过于紧张而考试失利。因此在平时的课堂上,为减轻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我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改变过去以分数定成败的考试观,让学生更多的关注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成功。

3. 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一次课上,我提问一个从不举手的男生,他低着头站起来,旁边的同学笑话他:“他很笨,以前经常考鸭蛋。”我批评了那些学生,要求不许笑话同学,要友爱同学,并鼓励他抬起头来,给予他适当的提示。经过了几次的提示和鼓励后,他回答出来了!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纷纷伸出大拇指指向他说:“Good!Good!Good!Very Good!”他激动地哭了。之后在我的英语课上,总能见到他举得高高的小手。

4. 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及课堂教学的组织上,从学生实际出发,打破传统高高在上的“教师中心”权威思想,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互教互学,让教学成为一种互动的过程。这样有助于每个学生都能放松地加入到课堂活动中来,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5. 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我在巩固动物单词课上,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6人为一组。发下事先准备好的动物图片,让一个学生手拿卡片站在两个学生中间,其中一个看到卡片后,做动作给另一个看,该生看动作说出相应的动物单词。这个游戏简单易操作,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间的默契度,促使他们感受合作的愉悦,感受他人的重要,从而缓解课堂学习焦虑。

6.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学校和家长之间对教学意见不统一或者互相矛盾的话,必然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焦虑情绪,因此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刻不容缓。

缓解因素 篇3

一、形成性评价体系重视了语言学习者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反映, 尊重了学生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体现了“因人施教”的教学理念 ,降低了大学生的课堂学习焦虑。

形成性评价体系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 首先是树立了整体性、全面性、个性化评价的评估理念,改变了以前仅以最终考试成绩评价学习效果的做法, 能够全面地评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学习成效, 使学生有语言学习的长远规划和增长目标。形成性评价同时重视学习者在评价过程中的个性化差异,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点,根据语言学习者的兴趣和特长, 通过不同的语言展现形式记录语言学习进度。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我评价,形成了高效的符合自身个性特点的学习模式。

形成性评价体系可以进一步进行分层评价, 评价方式具有激励性评价、差异性评价和个性评价相结合的特点。师生配合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制定下一步骤的英语学习目标。针对学习的薄弱环节,形成性评价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地制订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让评价的激励功能、教育功能成为鼓励学生语言能力全面进步的有效动力。学习动力的提升有效降低了语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焦虑。

二、形成性评价体系体现了评价过程的开放性特点,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能够及时参与到评价过程中, 缓解了外语学习者的课堂测试焦虑。

形成性评价体系是一个开放的评估系统,不仅大学英语老师参与语言能力评估,语言学习者、语言学习伙伴也能够在评估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语言学习者在评价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有助于自信心的增强。语言学习小组和语言学习伙伴的经验分享和相互评估, 不仅能够督促学习者提升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团队精神的培养。

学习策略的改进促使大学生的学习情感在这个开放性的氛围中有积极的转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相应得到有效提高。在大学英语课堂评价中, 以英语小组的形式进行日常的开放性评价,增强了学习者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习者的团体合作精神,同时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语言交流与合作,尤其是通过演讲,辩论,表演、游戏、日常汇报、接力朗读、机智回答等形式,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输出,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语言的交流性功能。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学习者互相合作,既是学习伙伴,又是相互评估对象,采用开放式的描述性评价形式,尤其以鼓励、表扬的评估形式为主,配合朋友间的语气,以协商、共同研究的态度进行的课堂评价,增强了学习者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认清了自己语言学习的潜能和现阶段的不足,树立了学习的信心,缓解了以前单一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指标时形成的学习焦虑。

三、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动态化评价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语言学习的潜能,提升外语学习的信心和动力,降低语言学习的焦虑。

形成性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化的评价过程,整个评价体系不仅重视评价结果,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大学英语课堂这一平台进行语言口头评价、写作评价、小组活动评价、同行评价等,一方面可以帮助师生对已掌握的语言技能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促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语言学习者,并对语言习得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客观动态的评价,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语言学科的课堂教学具有自身特点。大学英语课堂参与者如大学生、英语教师、教学软件、硬件等各种教学因素都各不相同,固化的评估手段必然难以客观展现学习者的真实语言水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况多种多样,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但要适应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般情况,而且要体现不同教学条件下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具体情况。形成性评价体系设立了动态化的评价指标,兼顾了不同阶段学习者的进步历程,倡导了教学创新,鼓励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积极参与评价,极大地发掘了自身语言学习的潜能。动态化的评估手段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动力,增强了提高语言能力的信心。

四、形成性评价体系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外语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有效缓解了学习焦虑。

形成性评价体系体现了课堂平时成绩管理的激励策略,能够有效形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大学生明确自己平时成绩的每一点提升都必须通过英语课堂上自身的努力取得,学习者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且珍惜自己通过努力学习获得的课堂记录分。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不仅会因为自己的不断进步获得成就感,而且自信心不断增强。通过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强化,大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焦虑,最终强化学习效果,形成良性循环。

形成性评价引入大学英语课堂, 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学生表现出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经常以teamwork的形式思考、创新,形成头脑风暴,创新思维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同时,外语表达的能力在交流过程中得到强化,这种能力的强化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语言学习的焦虑。

总而言之, 形成性评价体系能够对大学生课堂英语学习焦虑产生一定的回拨效应, 使学生在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学习的快乐,提升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同时使学校有效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摘要:形成性评价体系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不仅能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有效降低课堂学习焦虑,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缓解因素 篇4

1 干旱的危害及缓解措施

干旱是指长时期降水偏少, 造成大气干燥, 土壤缺水, 使农作物体内水分亏缺, 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玉米属于半湿作物, 对缺水敏感性比水稻弱。由于我国玉米种植区大都属于干旱、半干旱或偏干旱区, 水资源匮乏, 所以, 玉米受干旱的危害较为常见。按干旱发生的季节不同, 可分为春旱、夏旱和秋旱。

春旱对玉米危害很大, 一般发生在3~5月份。春旱在东北发生频率高达70%。上一年雨雪稀少, 降水量的相对变率大是发生春旱的主要原因。此外, 春季温度回升快, 相对湿度迅速降低, 风速也大, 蒸发量达300~400毫米, 致使解冻返浆后的土壤水分迅速消耗, 造成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十年九春旱”。3~5月份, 正是春玉米出苗至拔节期, 若遇干旱, 玉米会严重减产, 俗称“卡脖旱”。春旱也影响套种玉米的种子发芽, 造成缺苗断垄, 致使套种玉米达不到正常的密度而减产。统计资料表明, 北方地区5月份雨量若偏多10毫米;将使玉米每公顷增产34.5~84千克。这说明春旱是玉米高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夏旱发生在6~8月份, 北方玉米区常因雨季推迟, 在春早基础上延续下来出现夏旱。东北、华北广大地区此期农田0~20厘米土层含水量仅为30~40毫米, 已接近该土层的凋萎湿度, 0~50厘米土层每天失墒2~2.8毫米。个别年份, 雨季甚至推迟到7月中下旬, 造成严重的伏旱。7~8月份正是玉米开花、授粉和结实的时节, 致使穗粒数减少, 空秆率增加, 百粒重下降。夏旱发生频率虽较春旱低, 但其危害却比春旱严重。

雨季降雨量小或雨季结束过早, 可导致秋旱。通常秋旱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此时玉米正处于籽粒灌浆成熟阶段, 需要大量水分参加干物质的合成, 若遇秋旱, 植株会早衰, 籽粒空瘪而减产。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秋旱较少发生, 其他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以南, 秋旱较夏旱更为常见。

干旱对玉米的光合作用、呼吸机制、氮素代谢及生长发育和产量等都有明显影响。干旱时, 气孔保卫细胞水势降低, 膨压下降, 使气孔关闭, 阻碍二氧化碳的扩散。同时, 叶绿蛋白降解, 叶绿体受到破坏, 光合磷酸化受到抑制, 使二氧化碳同化量减少。轻微干旱会导致玉米呼吸强度迅速上升, 随干旱加重, 呼吸强度逐渐下降, 最终处于低而稳定状态。当植株严重缺水时, 呼吸释放的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掉, 影响代谢过程。

干旱会削弱玉米脯氨酸的产生及蛋白质的合成, 由于脯氨酸的减少又减弱了植株的抗旱性。干旱还会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细胞体积的增大, 使叶片基本停止生长。玉米拔节前后干旱, 营养生长受影响很大;中后期干旱, 主要影响生殖器官的分化, 使雌雄脱节, 结实率降低。干旱条件下玉米植株水分平衡遭到破坏的外部形态, 首先出现暂时萎蔫, 当干旱继续发展即可出现永久萎蔫。干旱对玉米的产量有直接影响。春玉米全生育期约125天, 一般耗水量500毫米。当缺水20%以下时, 减产5%以下;缺水30%, 减产9%;缺水40%, 减产16%;缺水50%, 减产24%。

玉米植株遭受旱灾后, 最直接最有效的缓解方法是立即灌溉或滴灌。在无条件进行灌溉的地区, 可采用叶片喷洒抗旱剂或抗蒸腾剂的方法缓解旱灾。叶面喷洒0.05%硫酸锌水溶液可提高玉米抵御干旱的能力。喷洒脱落酸 (ABA) 、矮壮素 (CCC) 、长链的醇类物质或高岭土等可减少叶面蒸腾作用。气孔开度抑制剂是一类比较受重视的抗蒸剂, 如羟基磺酸类化合物, 可控制气孔保卫细胞的膨压, 改变气孔开度大小, 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降低气孔开度, 减少水分消耗。又如苯汞乙酸或烯基琥珀酸等, 可改变细胞膜的透性使水分不易向外透出, 有降低蒸腾的作用, 而对光合作用影响很小。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 这些抗蒸腾剂在缓解旱灾的同时, 会引起叶温升高, 对叶组织有一定的损伤。叶温增高后由于呼吸升高而对净光合是很不利的。但作为临时的急救措施, 喷洒抗蒸腾剂还是可行的。此外, 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还可用人工降雨的手段缓解玉米干旱。

2 霜害的危害及缓解措施

玉米霜害是在玉米温暖季节两头的过渡时期里, 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玉米植株遭到伤害或死亡的短时间的低温冻害。根据霜害发生的时期, 可将其分为早霜害和晚霜害两种。

早霜害是由温暖季节向寒冷季节过渡的时期里发生的霜害。一般发生在秋季, 所以也叫秋霜害, 主要危害生育期长或贪青晚熟的玉米。

晚霜害是由寒冷季节向温暖季节过渡的时期里发生的霜害。在中纬度地带发生在春季, 所以又叫做春霜害, 危害春玉米的幼苗等。

霜害的发生与天气、地形、地势、土壤, 肥力等有密切关系。无云或少云、空气湿度小、无风或微风的天气条件下, 有利于作物体的辐射降温, 容易出现霜害。坡地的北坡迎冷风、少阳光, 霜害重;南坡背风向阳, 霜害轻;东坡和东南坡早晨阳光照射早, 植株体温变化剧烈, 霜害往往较重。坡地冷空气能沿坡下流, 霜害轻, 谷地和洼地冷空气聚积, 霜害重。靠近水的地方, 因为水的热容量大, 霜害较轻。疏松土壤的热容量小, 导热率低, 使贴地气层温度迅速下降, , 作物受霜害严重, 而紧实潮湿土壤则相反。基肥多的玉米田霜害较轻, 因其土壤肥沃, 玉米生长健壮, 抗寒能力强。如土壤中磷钾肥多, 可以提高玉米抗霜害的能力, 而氮肥多则易使玉米苗徒长, 减弱其抗寒能力。此外, 玉米受霜害的程度, 还与玉米所处的生长阶段及经受抗寒锻炼的程度等有关。

玉米幼苗受冻后, 叶片呈水浸状, 叶面上凝有霜, 因细胞结冰叶片发硬, 日出以后冰、霜融化, 叶面呈暗绿色, 萎蔫下垂。受冻害轻者尚能恢复, 重者则干枯发脆。如部分受害, 受害部分呈黄白色。茎上受害后呈水浸状而软化, 日出后受害部分轻者节间呈皱缩斑纹或为黑色, 重者易变白折倒。

玉米苗期遭受霜害后, 可立即追施速效肥促使迅速长出新叶, 或叶面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 包括脱落酸、矮壮素、细胞分裂素、苄基腺嘌岭、比久等。玉米成株期受霜害, 尚无有效的缓解方法。

3 冷害的危害及缓解措施

冷害是指0℃以上低温对玉米的危害。冷害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的主要气象灾害, 主要发生在东北、内蒙古、西北及河北北部等地区。

引起冷害的低温, 虽然不低于0℃, 不发生结冰现象, 但对玉米这种喜温作物来说也可以引起它们的生理障碍, 使玉米受伤甚至死亡。冷害可使玉米细胞原生质流动减慢, 甚至停止, 使植株水分平衡失调, 光合作用速度减弱, 降低对矿物质营养元素的吸收, 有机物质分解大于合成, 结果减少玉米植株干物质的积累, 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若冷害持续下去, 将会导致玉米植株死亡。冷害对玉米的作用, 在不同的生育期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 在4叶期以前危害较小, 在4叶期以后则逐步增大, 甚至在较正常生长温度低2~4℃的温度下, 也会产生冷害, 影响玉米的代谢活动, 降低产量。

冷害引起的症状与热害相似, 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 晚熟, 籽粒稀疏, 秃尖, 果穗变短等。

玉米受冷害后, 可喷施多种化学药物或肥料进行缓解, 如赤霉酸、硼砂、增产灵、萘乙酸、激动素、比久、2, 4-D、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等。用30ppm赤霉酸和3%的过磷酸钙混合喷施, 效果较理想。另外, 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可用作叶面保温剂, 如高脂膜等, 喷洒后可在叶面形成一层人工薄膜, 可提高叶温, 缓解冷害。

责任编辑:孙兆杰

摘要:干旱、霜冻和冷害是我省玉米生产中几乎每年都遇到的问题, 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关乎着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缓解因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54例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实行回顾性分析, 全部患者均符合该院缓解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无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或者智能障碍等情况;此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且全部患者及其家属均了解、同意此次研究。其中男性31例, 女性23例;年龄17~54岁, 平均 (29.64±7.18) 岁;婚姻状况:已婚30例, 未婚24例;病程:2~11年, 平均 (5.54±1.28) 年;城市居民17例, 农村居民37例。

1.2 方法

①利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对全部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进行评定, 量表中一共包含6个内容, 36个条目, 内容为社会参与、理解与交流、自我照顾、与人相处、躯体移动还有日常生活;条目中最高分为5分, 最低分为1分, 分数越低, 说明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越高;当总分超过52分则判定为精神残疾。②利用家庭支持量表对全部患者的家庭支持程度进行评价, 量表中有9各个条目, 是为1分, 否为0分, 评估内容主要有情感交流、信息接收还有精神层面等, 最高分为9分, 分数高, 说明患者获得的家庭支持程度越高。③利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全部患者所获得的应对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个性特征还有身心健康等方面, 并分成两个部分的量表, 即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分量表的最高分均为50分, 10个条目中最高分为5分, 最低分为1分, 量表的总分分数越高, 说明该应对方式越为明显;同时, 还要将两个量表的分数与常模进行比较。④调查方法与过程:请专业的调查员完成此次问卷评分和量表的发放;调查过程中需要耐心向患者解释调查的目的和原因, 并充分获得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完全知情和同意;此次问卷发放份数为55份, 回收有效问卷54份, 问卷的回收率为98.18%。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SPSS13.0软件对数据统计学处理, 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全部患者的社会功能状况

根据统计数据可知, 全部患者中总分超过52分的患者有37例, 精神残疾的比重为67.27%。

2.2 分析全部患者的家庭支持程度

根据家庭支持量表的评分结果, 对全部患者的家庭支持程度进行评价, 此次研究中全部患者的家庭支持量表评分为 (6.57±2.04) 分。

2.3 分析全部患者的应对方式与常模的比较

此次研究中国, 全部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的关系, 且与积极应对方式的对比上,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水平的影响原因实行有效分析后发现, 家庭支持程度不高, 还有消极应对方式是影响到患者社会功能水平的关键性因素。首先是家庭因素的分析, 此次研究中患者社会功能水平普遍较低, 精神残疾的比重达到67.27%, 而家庭支持程度评分为 (6.57±2.04) 分, 评分属于中等水平, 说明了家庭支持程度与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 因此, 为提升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 需要家庭的理解与理解, 与陈琳霞等人[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与此同时, 为保证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稳定, 还需要对患者提供一定的药物治疗, 以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反复变化;加上患者的治疗时间比较长, 仍然离不开家庭的护理与支持[2,3,4]。其次是应对方式上, 该次研究中消极应对方式的评分为 (29.41±4.11) 分, 常模的评分为 (20.32±6.07) 分, 且差异 (P<0.05) , 说明二者之间属于正比关系, 说明了消极应对方式会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带来负面的影响, 与钱丽菊等人[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该研究中研究组的成熟应对方式和不成熟应对方式评分分别为 (14.46±3.88) 分和 (13.47±5.30) , 与对照组的 (16.56±4.42) 分和 (11.23±3.38分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不同的应对方式对患者的自知力还有生活质量等均产生不同影响, 而成熟的应对方式与积极的应对方式作用相似。常用消极、回避等方式对待患者, 将可能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理解或者正视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进而影响到患者对正常事物的认知程度, 经过长时间的自我封闭, 则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 所以在对待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时, 应该尽量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 以提升患者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起到改善患者社会功能水平的效果[6,7]。如王存民等人的研究结果说明[8], 经济收入、家庭以及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产生直接的影响, 家庭以及社会支持方面与该研究结论相符合, 但该院认为, 家庭支持程度与积极的应对方式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的作用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 为了进一步提升缓解期精神分裂患者的临床疗效, 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水平的改善, 可以向患者家属说明, 良好的家庭支持以及积极应对方式对患者社会功能水平改善的重要性, 并通过这两个方面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升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琳霞.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总体幸福感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3 (11) :1286-1288.

[2]何倩, 陈颖, 黄明敏, 等.阴性症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改善的预测作用[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2) :284-288.

[3]宇虹, 王丽娜, 周郁秋, 等.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耻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J].中国护理管理, 2015, 15 (4) :424-428.

[4]孙玉静, 王丽娜, 周郁秋, 等.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精神残疾患者致残因素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15, 50 (6) :712-715.

[5]钱丽菊, 刘利, 王爱芹, 等.应激有关因素与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 2014, 27 (3) :209-212.

[6]李杰, 钟耕坤, 刘灏, 等.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抑郁情绪与生活质量相关性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分析, 2016, 22 (3) :11-13.

[7]李从从, 孙宏伟.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病耻感现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 24 (3) :343-347.

上一篇:物理探测下一篇:数据提供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