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调控

2024-12-26

适时调控(精选3篇)

适时调控 篇1

人教版《思想政治》对政府宏观调控主要目标表述为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发觉这种表述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它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于它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政府宏观调控主要目标的原有表述显然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发展到现在已近20年了, 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经济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据此, 本人认为应对政府宏观调控主要目标的原有表述作一些调整, 可能更符合时代要求。

一、把“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 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影响经济的增长, 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政府通过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克服影响经济增长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

单纯或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会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导致资源浪费, 生态平衡被破坏, 人类生存环境恶劣。因此, 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就不能仅是促进经济增长, 而应该是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 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而是要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 通过国家扶持和地方努力相结合, 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等, 促进经济发展。

二、把“增加就业”调整为“保障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所谓民生, 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 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 等等。具体来说, 就是要把就业、分配、教育、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因此,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就不能仅仅是增加就业, 而应该是保障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利益。通过就业, 劳动者获得报酬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也可以刺激消费, 拉动内需, 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可以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布局调整, 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等, 扩大就业规模。通过规范劳动力市场, 保障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为劳动者就业、创业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

分配是民生之源。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 “如果搞两极分化, 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共同致富, 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 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 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 情况就不同了, 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 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 就可能出乱子”。公平的收入分配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实现公平分配, 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不论是在初次分配, 还是再分配中, 政府都要坚持公平分配, 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

教育是民生之基。邓小平同志曾说, “如果教育问题解决不好, 就会误大事, 应要负历史责任。在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里, 把教育搞上去了, 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 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因此, 政府要十分重视教育, 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社保是民生之依。政府要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稳定是民生之盾。“稳定压倒一切。利莫大于治, 害莫大于乱。”政府要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 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不再把“稳定物价”作为主要目标之一, 而是把它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措施

物价作为市场发挥作用的信号之一, 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有着重要影响。物价的变动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物价全面上涨, 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物价全面下跌, 就会出现通货紧缩。两者都会使经济的发展出现较大波动。因此, 政府必须稳定物价, 借此防止出现通货膨胀, 又可以防止出现通货紧缩,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物价变动影响民生。物价是影响人们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物价过高, 会增加人们的消费成本, 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会影响人们的消费结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对中低收入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影响更大。政府通过宏观调控, 稳定物价, 不仅能增强人们的购买力, 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而且能保障中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一定程度上既保障了民生又维护了社会公平。

四、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 还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 人们思想的解放。只有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发展战略, 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我国才能占据有利地位。

适时调控 篇2

去年一路高歌的猪肉价格自2012年春节过后一路回调, 目前猪肉价格已经连续下跌了11周, 截止到4月24日各地生猪价格最低的已达到13.8元/千克, 全国生猪出栏平均价格为14.60元/千克。而饲料成本不断上涨, 有数据显示, 当前玉米、配合料价格分别为2.3元/千克和2.96元/千克, 同比上涨10.58%和9.23%;豆粕价格为3.41元/千克, 同比上涨1.96%;小麦麸价格为1.75元/千克, 同比涨幅达到19.05%。猪粮比价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 部分养殖户已经出现明显亏损。

记者针对当前养殖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 据山西省陕西蒲城养殖户韦永学介绍, 他的猪场是自繁自养, 现在存栏母猪50头, 去年生猪价格最高时价格为20元/千克, 盈利达到700元/头, 而现在的盈利水平降到了100元/头左右, 萎缩了近90%。据河北唐山某养殖小区负责人介绍, 目前猪价持续下跌, 加上春节过后仔猪腹泻的发生, 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现在处于盈亏线附近。他还表示现在小区内的许多养殖户对猪价的持续下跌都很担忧。

国家适时启动调控预案

“猪贵伤民, 猪贱伤农”, 为防止生猪价格进一步下跌, 损伤猪农的利益,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会同六部门启动了《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 (下称《预案》) 。

据介绍这项预案重点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合力, 主要通过增加储备吞吐来稳定市场预期, 缓解生猪生产的周期性波动, 既保护养殖户的利益, 也考虑了低收入消费群体的承受能力。此次出台的《预案》是对2009年发布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快过度下跌调控预案 (暂行) 》的完善,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此次调控预案, 将猪粮比价6:1和8.5:1作为预警点, 低于6:1时进入防止价格过度下跌调控区域, 中央和地方将适时增加一定数量的冻猪肉储备。猪粮比价高于8.5:1时, 进入防止价格过快上涨调控区域, 中央和地方将适时增加一定数量的冻猪肉储备投放。2009年发布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快过度下跌调控预案 (暂行) 》把防止价格过度下跌作为主要目标, 侧重单向调控;而新预案则提出, 既要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 还要防止生猪价格过快上涨, 重在双向调控。

第二, 据介绍此次《预案》调控储备除了应急储备外, 还增加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储备, 储备量比以前增加了2~3倍, 这样就可以用这些储备调控生猪市场, 保证生猪市场价格的稳定。

据了解, 当前出台的《预案》不是全国所有的地区都实施, 收储工作已经在一些生猪价格低的地区启动, 收储价格会根据各地区的生猪价格不同而不同, 并且实施的时间和地点根据全国猪肉价格来制定的。

国家对生猪的调控收储是参照猪粮比价进行的, 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介绍, 根据对生猪养殖的测算, 猪粮比在7.5:1左右比较合适, 此次调控的猪粮比价目标是7.5:1左右。按当前玉米价格2.44元/千克计算, 如果猪粮价格调控到7.5:1, 即生猪出栏价格为18元/千克左右。这样生猪养殖者有一定的盈利, 消费者负担也不会太重。

《预案》将缓解猪价剧烈波动

由于生猪生产的生理性特点、疾病及目前我国生猪生产现状导致近年来我国生猪价格犹如过山车, 三年一周期。据冯永辉分析消费下降是当前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他表示, 当前猪价下降虽是季节性需求下降的规律, 但今年跌幅明显较往年大, 终端消费低迷不振, 与此同时, 屠宰企业压低收购价;其次是轮储、放储和进口猪肉对市场的冲击, 据海关统计, 1~2月份生猪产品进口4.46亿美元, 同比增长1.1倍, 出口1.53亿美元, 同比增长7.7%, 贸易逆差达2.19亿美元;另外冯永辉认为禽肉、蛋类对猪肉有替代性, 今年禽肉、蛋类价格下降明显, 去年鸡蛋价格为10元/千克, 现在下降一半, 这也是造成生猪价格下降的一个因素。而据中国畜牧业学会秘书长荆继忠分析, 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当前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存栏增加导致供大于求, 据介绍今年生猪供应量较去年有小幅上升, 2012年3月全国生猪存栏为46167万头, 比2月增加0.7%, 比去年同期增加5.56%, 其中能繁母猪4954万头, 比2月增加0.10%, 比去年同期增加4.04%。另外通过生猪定点屠宰量的统计, 2012年3月全国屠宰量为1783.1万头, 而去年2011年3月份全国屠宰量为1694.4万头, 同比有小幅增加。荆继忠还表示虽然2011年以来我国进口猪肉比较多, 去年全年进口约130万吨, 但是只占1%左右, 不足以对我国生猪市场价格造成影响。

国家出台猪价调控预案以来, 生猪价格波动似乎并没有缓解, 2007到2008年生猪价格大幅度上涨, 2011年再次出现明显的上涨, 于是有人质疑政府调控的作用, 认为市场完全有能力自我调节, 政府调控没有缓解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 反而加剧了周期性波动。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 由于生猪生产的特殊性, 调控预案并不能根除市场的周期波动, 但是对稳定市场大幅度波动还是有一定作用的。例如, 2006年、2007年猪肉价格是从6.5元/千克一直涨到19元/千克, 涨了300%, 而2011年5月猪价波动幅度最高是57.1%, 如果政府不出台预案, 可能涨幅还会达到, 100%、200%, 所以从这个数字角度看, 预案的出台还是起了积极的作用。荆继忠也认为国家出台调控政策有利于降低生猪养殖风险, 据他分析“十二五”期间生猪发展规划中政府指导增加了, 这有助于养猪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降低养殖风险, 降低价格波动。

养殖户对出台的《预案》有什么反应呢, 对此本刊记者对一些养殖场进行了采访。据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桂粤养猪公司技术总监王联想介绍, 向温氏这样的规模养猪公司每年都有自己的养殖计划, 不会因为国家的调控政策来改变养殖计划的。河南正阳养殖户王某, 自繁自养, 目前母猪有30多头, 存栏量280头, 据他反应, 他会根据市场价格高低调整存栏量, 所以国家调控政策还是对这些规模较小的养殖户有影响的。

我国生猪市场要从根本上走出价格周期波动的怪圈, 还是要加强疫病防控、发展规模生产、加强信息引导, 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

生猪价格下降将趋缓

适时调控 篇3

一、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概述

(一)概念解释

需求和供给是经济系统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上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供给则指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上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需求管理是典型的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它认为政府可以采取积极的政策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以使经济的总产出达到潜在总产出。供给管理则是典型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它强调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二)效果比较

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都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被运用于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调控主要立足于需求管理,而供给管理则在美国里根政府时期得到了广泛运用。从历史经验来看,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同。扩大需求的效果直接而迅速,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供给管理的效果需要经过一段时期才得以体现,但可以使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二、我国传统需求管理模式难以为继

(一)需求拉动作用减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需求的拉动。 但现在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过去依靠投资、消费、出口的需求管理模式遭遇了瓶颈。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自2010年以来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由2011年的6个百分点逐年下降到2014年的3.7个百分点; 资本形成总额的拉动作用由2010年的7个百分点逐渐下降至2012年的3.2个百分点,在2013年略有上升之后又于2014年下降至3.6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拉动作用常年在零以下徘徊。

(二)供需双方结构性矛盾突出

长期依靠需求拉动的发展方式造成了我国经济的供求结构性矛盾。首先,我国目前的供给体系仍以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而我国人民在收入水平提高后越来越重视消费质量,但由于国内产品品质不够好,国民往往更倾向于购买进口品。其次,我国的供给体系存在中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短缺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的一些传统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如2014年前三季度,重点统计的钢铁企业累计亏损面达25%,亏损额高达80.86亿元,销售利润率仅为0.71%。而另一方面,很多新兴产业的供给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在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国内的生产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一)政策出台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11月17日,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指出,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11月18日,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再提“供给侧”改革。可见, 中央已开始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思路,着力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升级。

(二)误区解读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着眼于“供给侧”,但并不是说需求管理不重要了。习近平在G20安塔利亚峰会上强调要“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表明需求管理仍十分重要。其次,“结构性”表明供给侧改革不是全方位扩大供给,而是根据供需之间的结构性差异,一方面压缩过剩产能,另一方面增加短缺的商品和服务。另外,“改革”是核心和保障。供给侧管理既包括一般性生产要素的投入,也包括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因素,但二者并不是平行的关系。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制度变革、结构优化以及要素升级比一般性要素投入更重要。

(三)具体措施

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措施可概括为“加”、“减”、“乘”、“除”四个方面。首先,“加”是指我国要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 实现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双轮驱动”。其次,“减”是指解决中低端产品过剩的问题,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第三,“乘”是指鼓励创新,发挥创新的乘数效应,利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个引擎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后,“除”是指通过改革破除现阶段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因素,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四、结束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适应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要注意其与需求管理的有效结合,并且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增加或减少供给。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改革的核心与保障作用,通过改革破除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以转型为目标,以创新为手段,以改革为保障,不断改进宏观调控方式,促使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冯磊.从供给侧推动中国改革[J].经济学动态,2013

[2]周天勇.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实现宏观调控的根本性转变[J].时代经贸,2014

[3]曹国亮.供给侧管理在中国的推出及国际经验[J].品牌营销,2015

[4]思远.谋局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将发力[J].资源再生,2015

[5]徐冰.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J].中国经济报告,2015

[6]宁国富.供给侧改革带来什么[J].中国邮政,2015

上一篇:钢筋锈蚀防治下一篇:传统X线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