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私法展望

2024-08-05

国际私法展望(共12篇)

国际私法展望 篇1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金银复本位、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制、美元本位制, 再到以美元主导的多元化的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体系每个阶段的形成都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背景, 研究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规律, 不仅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把握和预测, 对人民币国际化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具体说来, 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要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 最基本的条件是这个国家在经济实力上占有优势。从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看, 美国仍然主导着全球的政治与经济结构, 虽然金融危机对美国的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但美国的GDP仍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目前世界上约有2/3的进出口贸易用美元结算, 美元在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仍在60%左右, 美元仍然是最被广泛接受的国际货币, 因此国际货币体系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可能不大。对于人民币而言, 应当在现有国际货币体系框架下,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扩大人民币计价结算范围, 积极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

二、发展中国家的两难境地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缺乏自我调节机制的“美元本位”下的贸易失衡和以境外美元储备快速增长为特点的信用扩张逐渐放大。1976年, 美国贸易逆差达到157亿美元, 从此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逆差国。进入21世纪以来, 美国贸易逆差进一步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年美国贸易逆差创近8年最低, 但仍有3807亿美元的巨额贸易逆差。相对的, 众多对美贸易盈余国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美元储备, 许多国家通过购买美国的金融资产等形式将美元重新流回美国, 从而形成了数额庞大的美元储备。今年6月份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发布的国际投资头寸报表显示, 2009年美国对外金融净资产为-27378.46亿美元, 比2008年的-34938.82亿美元增加7560.36亿美元。如此巨额的美元储备一旦发生贬值, 损失将是巨大的。尤其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 虽然实行的也是信用货币制度的, 但由于经济实力较弱, 本币不能充当围际储备货币, 为了避险必须依赖于强势国际储备货币, 这也是许多国家施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的原因。金融危机后美元持续贬值也使这些发展中国家却处于两难境地, 如果不减持美元, 美元的贬值会使其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大幅缩水;而减持美元又将造成美元将进一步贬值。因此, 为了促进亚洲自由贸易区的市场稳定及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需要一种能够稳定地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来保护贸易区内各国的经济利益。人民币作为亚洲自由贸易区内交易量最大、使用最多并且稳定升值的货币, 成为亚洲区域货币的前景非常广阔。人民币地位的确立既符合亚洲自由贸易区各国的利益, 更有利于全球经济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人民币国际化展望

虽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也日益提高, 再加上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金融危机, 打击了美元的国际地位, 这也给人民币走出国门创造了机会。但由于我国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脆弱的金融体系还难以支撑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人民币在国际化道路上还存在着诸多障碍。例如贸易结构不合理、人民币资本项下不可自由兑换、利率和汇率尚未实现完全市场化等等。这些问题是由我国特殊的经济特点所决定, 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需要稳步推进。

首先是经济结构调整。2009年中国GDP达到4.91万亿美元, 略低于日本, 位居世界第三。同时中国2009年的出口额达1.2万亿美元, 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我国作为生产基地的重要地位是无可争议的, 但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仍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而技术密集型产品仍处于劣势。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国际贸易中缺乏足够的影响力。经济结构调整是经济调整的主要内容, 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接下来相当长的时间里, 要重点调整经济结构, 加快产品升级, 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过渡, 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扩大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方面的影响力, 通过贸易逆差和对外直接投资输出人民币, 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然后是继续深化和完善金融体系的改革, 逐步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 有步骤地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合理选择外汇储备货币币种组合和每种货币的比重, 减少汇率的风险损失;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 同时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扩大境外人民币交易的市场规模和流动性, 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夯实基础, 同时也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敏.论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极化发展[J].国际金融, 2010, (4) .

[2]、潘成夫,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IMF债券与人民币国际化[J].金融与经济, 2009, (10) .

[3]、迈克尔.杜利, 戴维.福尔克茨.兰多, 彼得?加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难以发生根本改变[J].国际金融, 2009, (4) .

[4]、李璐媚.从国际货币体系视角看次贷危机的产生[J].货币市场, 2009, (6) .

国际私法展望 篇2

一、引言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为分析单位,以国内贸易机会的完全被利用为前提,考察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的。因此,它舍象了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其实,从各国经济系统的运行看,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处于同一个层次,总是同时发生和互相影响的,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果只有对外贸易而没有国内贸易,那是不可思议的。对于国内贸易机会未被充分利用的国家而言,这两种贸易之间的关系问题更是不能回避的,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可互相替代,二是发展国内贸易对提高一国国际竞争力有促进作用,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有互补关系。分析这一问题对于国内贸易机会未被充分利用的大国而言,特别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国内市场的巨大会使其国内贸易量远远超过对外贸易量,国内贸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发挥出比对外贸易更大的作用;分析两种贸易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评价传统贸易理论对于这些国家的适用性,确立适合于这些国家的贸易战略和政策。

国内贸易一般可分为地区内贸易和区际贸易。由于大国不同于小国的重要方面就是大国一般可以划分为多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地区。如果这些地区之间缺乏贸易往来,那么大国就象多个封闭小国的简单“加总”,与小国无异,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大国的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二、理论分析

1.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

俄林在30年代,在他的伟大著作《区际和国际贸易》中,把“地区”当作一个比“国家”更一般的分析单位,认为国际贸易与区际贸易有共同的基础。下面将继承俄林的这一曾被许多人忽视的传统,并且进一步把“国家”当作由两个人口相当的“地区”所组成,这样,一国的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同时存在,可以直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迄今为止的贸易理论研究表明,贸易的基础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是比较优势,一是规模经济,一是产品差别和寡头企业的策略性行为。而最为普遍的是最早被分析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来源进一步可分为三个,即双方需求偏好的差异、技术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最常见的又是要素禀赋的差异。下面以这一基础为例进行探讨。

假设I国有E和W两个地区,生产X(劳动密集型)和Y(资本密集型)两种产品,使用K(资本)和L(劳动)两种要素,没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K也不跨区流动,并且区际和国际贸易的基础都是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使用地区或国家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都拥有竞争优势。

可从一个特殊的情况发出考察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之间的替代关系。假设在开始时E、W 两地区相对要素禀赋与世界要素禀赋相同,即(L /K)[,E]=(L/K)[,W]=(L/K)[,O],既无区际贸易,也无对外贸易,I国的生产量等于消费量。劳动力从W流向E而资本不流动,导致

了区际和国际相对要素禀赋差异,即(L/K)[,W]<(L/K)[,O]<(L/K)[,E]。首先考察这种流动不导致地区间完全分工即要素价格仍能维持相等时的情况。显然,劳动力的流入使E成为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地区,生产更多的X,而W地区生产更多的Y。根据李布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E地增加的X的产量将等于W地减少的X的产量,E地减少的Y的产量将等于W地增加的Y的产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整体,I国的生产量仍然等于消费量。由于两个地区的生产与需求偏离,贸易不可避免,E将输出X输入Y,W则相反;至于这种输出和输入是采取区际贸易,还是对外贸易的形式,或者两种贸易都发生,则很难确定,因为根据假设,这时对外贸易和区际贸易的价格相同,交易成本也相同,两者没有差异。更为一般的情况是两种贸易并存,并且这时可以确定的是,第一,对外贸易是一种严格的交叉贸易(cross─hauling),E、W两地的对外贸易型式相反而贸易量相等,使得I国作为一个整体,同时进口和出口X与Y,并且X和Y的进口和出口量均相等,每种产品的净贸易量为零;第二,由于总贸易量一定,区际贸易量增加将减少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量增加将减少区际贸易量,两种贸易之间有明显的替代关系。

下面进一步考察要素流动和区际要素不均匀分布导致地区完全分工时,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互相替代的可能。

仍然假设劳动力由W流向E,并且数量足够大,致使W完全分工于Y后仍在继续流动。在这种情况下,W地区不仅将减少X的产量,还将减少Y的产量,而E地区只增加X的产量;I国为了保持原来消费中X与Y的相对量,必须成为Y的净进口国和X的净出口国。这和E地区以前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型式是相同的。两地区的区际贸易量和对外贸易量可以有多种组合来实现上述结果:第一,E和W同时有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E输出X输入Y,W相反,且E的对外贸易量超出W的,以保证I国是X的净出口国和Y的净进口国;第二,E和W的贸易一部分是对外贸易,但E的对外贸易量超过W的对外贸易量,维持I国作为一个整体的贸易形式;第三,W的贸易全部是区际贸易,E的则包括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E贸易型式就是I国作为一个整体的贸易形式。第一种情况最为一般,并且此时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表现得最突出,一种贸易的增加将减少另一种贸易。当劳动力继续由W移向E,致使E也完全分工于X时,其结果与上面两种情况相同,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仍然存在。只不过由于劳动力要素分布更为不均,I国作为一个整体,Y的产量更低,消费水平也更低。

以上分析了资本不跨区流动且劳动力区际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在劳动力均匀分布而资本不均匀分布的情况下,这种替代关系同样存在,只不过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型式将相应地有所改变,这里不重复。

由于在维持贸易平衡的前提下,区际贸易量对于两个地区而言是相同的,拥有较大贸易量的地区也就是拥有较大对外贸易量的地区,并且该地区的贸易型式决定了I国的对外贸易型式。也就是说,在把I国划分为两个地区后,它以地区的形式参予国际分工和贸易,I国总的对外分工和贸易型式是其地区对外分工和贸易型式的加总;只要各地区的对外贸易型式不同,就存在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互相替代的可能。

在各地区的贸易量和贸易型式一定的条件下,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贸易量在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分配。在没有政策干扰的自然状态下,这种分配主要取决于这两种贸易的贸易条件和交易成本。在交易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对于出口方而言,如果区际贸易的贸易条件优于对

外贸易的贸易条件,它将努力把对外贸易转化为区际贸易,直至两者的贸易条件相同或对外贸易量降为零;如果对外贸易的贸易条件更优,则相反。而在两种贸易的贸易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对外贸易的交易成本更高,它会把对外贸易转化为区际贸易,如果区际贸易交易成本更高,则相反。由于在自然状态下对外贸易的交易成本要高于区际贸易的,区际贸易在许多发达大国曾得到了先于对外贸易的大发展。

2.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互补关系

2.1来自区际贸易的利益

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样,能够带来许多利益。

区际贸易对于国家的利益主要表现在维护国内市场的竞争性上。因为在区际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大国的各个地区市场联结为一个整体,使各地的企业面对全国性市场而不是地区性市场,各地市场上参予竞争的企业数增加,从而消除各地企业对本地市场的垄断,维护大国国内市场的竞争性。因此,区际贸易将有助于大国市场的完善及其效率的提高。

区际贸易对于贸易主体的利益则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直接来自贸易活动本身的剩余(surplus),一是伴随着区际分工和贸易的各个层次的规模经济,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区际贸易作为一种交换活动,和其它任何交换活动一样,能够给理性的贸易双方带来剩余,否则贸易便不会发生。这种剩余的根源是贸易主体对所交换的商品的价值有不同的“评价”。减少这种剩余的是贸易活动全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如果交易成本超过了可能获自贸易活动的剩余,贸易仍然不会发生。即使区际分工没有在区际贸易前形成或者也没有伴随区际贸易而发生,区际贸易的剩余也是存在的。区际贸易剩余的存在表明,在贸易条件和交易成本都相同的情况下,区际贸易机会转化为对外贸易,将带来贸易剩余的损失,因为区际贸易的双方都是本国人,而对外贸易中只有一方是本国人。贸易剩余的存在也表明,为了获得更多剩余,必须首先降低区际贸易的交易成本。

区际贸易的另一种直接利益是获取规模经济。其来源主要是区际贸易引起的区际分工。规模经济的确切涵义是指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它可以发生在许多层次上。首先,是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区际贸易通过扩大布局于一个地区的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使企业的规模得以扩大,从而获得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企业规模经济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在企业的生产、销售、融资、研究开发、管理等活动方面存在固定成本,规模的扩大能够降低平均单位成本。这一特征在生产活动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因为许多产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生产设备,总产量增加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如果企业从增加产品种类中获得了成本节约,一般被称作获得了“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其性质与规模经济相同,是由于这些产品分享了共同的投入的结果─—即使每种产品数量的增加不降低其单位成本,作为它们共同投入的存在,使得增加产品种类后也会降低每种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区际贸易将扩大对差别化产品的需求,从而有助于多产品企业的发展,获得更多的来自增加产品种类的规模经济。其次,是企业外部、行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又被称作地区集中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ies),主要指通过同一行业的企业向特定地区集中带来的成本节约。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一种外部经济。比如,特定行业往往对劳动力技能有特定的要求,同行业企业向一个地区的集中吸引了大批这类劳动力的到来,形成一个劳动力“蓄不池”,每个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立即能在池中找到所需的劳动力,而不用花更高的工资和搜寻成本满足新的对劳动力的需求;每个企业扩

张或缩小生产规模时间的不一致,使得该蓄水池中总有“水”。在这里,企业享受到的是本行业劳动力市场的外部经济。再比如,当同行业的企业对其中间投入品有共同的需求时,一些企业向一个地区集中能够扩大对这种投入品的需求和市场,使得其它企业能够通过分工于该投入品而降低其价格,并使所有使用该投入品的企业受益,引起行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另外,由于技术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同行业技术的溢出效应(technological spillovers)也是行业内部规模经济的一个来源。第三,是多个行业向一个地区集中形成的规模经济,也即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es)。这主要是因为行业之间存在外部经济,一个行业的发展,通过其前向和后向联系,能够有益于多个行业。

2.2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互补关系

一国在获得了区际贸易的上述利益后,其国际竞争力将显著提高,从而影响到对外贸易的状况。以规模经济为例,不管规模经济采取了何种形式,其结果都是相同的,即降低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为提高价格竞争力提供基础。而在价格竞争力提高后,在其它条件特别是非价格竞争力不变的情况下,不仅会增加别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困难,而且一国原来即使在国内市场上也难以与别国产品相竞争的产品,有可能成为出口产品,从而获得新的国际竞争优势,改变竞争优势的国际分布。这一点可以由下图清楚地看出。

图中AC为某种产品的平均成本曲线,假设国内、国外企业都采取成本定价原则。I国在获得规模经济前的t[,1]点,国内产品价格是P[,1],而W国价格是P[,0] ,P[,1]>P[,0],I国在W国进入其市场的交易成本低于(P[,1]-P[,0])时仍将进口该产品;而当I国在t[,2] 点通过区际贸易获得了规模经济后,其价格降至P[,2] 低于P[,0],如果I国产品进入W 国市场的交易成本小于(P[,0]—P[,2]),I国将获得该产品上的国际竞争优势,出口该产品。由此可以看出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互补关系。

三、在我国的表现

在传统体制下,我国两种形式的贸易的发展都受到阻碍,不仅没有参予国际分工,区际分工的局面也没有形成,区际贸易的潜力巨大,自然也谈不上这两种贸易之间的替代和互补。

近15年来,我国的改革和开放同时起步,使两种贸易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由于各地的热情和偏好,以及中央政府政策的作用,发展尤为迅速,到1992年,出口和进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分别达到19.5%和18.5%,两种贸易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一个现实问题。这期间表现出的突出特征是在区际贸易的机会未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众多的区际贸易转化为对外贸易。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第一,各地产业结构趋同,地区保护主义盛行。这一点在制成品上表现得尤其突出,对我国省级行政区之间制造业区际分工度的计算表明,不仅区际分工水平低,而且自从改革以来,呈下降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制成品的区际贸易很难得到发展,再加上各地纷纷通过对本地市场的保护维持本地制造业的生存,比如,规定本地的批发和零售企业优先经营本地企业的产品,阻止外地企业在本地设立销售机构,对外地车辆的通行征收额外的税费,等等,使得我国区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未能跟上商品生产和销售总额的增长,与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大国在发展初期的状况很不相同的特征。第二,一些初级产品的产地在外销时压价竞销,而国内其他地方的加工企业陷入停工待料、高价进口同类原料维持生产的状况。甚至发生过这样的情况:相同的产品由一个地区出口而由另一个地区以高得多的价格进口回来。这实际上是这些初级产品的国内区际贸易转化成了对外贸

易。第三,一些国内制造企业能够生产的产品,不能在另一些地区销售,而进口相同产品在这些地区能够畅行无阻,致使国内制造企业处境困难,处于半停产状态。这实际上是制成品的区际贸易转化成了对外贸易。第四,一些产品的国内市场已经由进口或外资企业的产品供给,使得国内企业通过区际贸易,提高其竞争力,进而走向国际市场的可能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不能发挥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互补作用。目前许多产品的进口占我国产量的比重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发生以上现象的根源何在呢?首先,在于传统体制束缚了区际贸易的发展,而我国的改革又走了一条“行政性分权”式的道路,没有彻底消除阻碍区际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区际贸易只有在全国统一的市场体制下,当企业拥有了充分自主权、交易成本充分小时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但在我国传统的行政控制体制下,企业行为受严格控制,并且中央政府作为省区的上级单位,追求地区平衡发展的目标,希望通过一些产业的布局分散化以及鼓励各地优先以本地产品满足本地需要,减少地区之间的矛盾,削减跨区物资和商品的调拨,使经济的管理和计划变得容易。另一方面,从各省角度看,由于与本地企业有着密切的利润、税收、就业等方面的利益联系,一旦某种产业已经在本地建立,它们也会努力维护其本地市场;同时,由于商品和物资经由中央政府从其他地区输入的程序复杂,交易成本高昂,各省也会努力追求省内自给自足的目标。由于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作为全国性层级组织的一个层次,拥有较大的配置资源的权力,它们也常常能够实现自己的上述目标。在上下级两方面共同作用下,中国区际分工的格局不能形成,区际贸易也得不到发展,是很自然的结果。改革以来,在计划、财政、金融、内外贸等方面的许多权力进一步由中央下放给地方,而各级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企业的行为仍受到严重制约,进一步为地方政府谋求自身利益提供了方便。于是便有了一系列阻碍区际贸易的行为,有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有了区际贸易向国际贸易的转化。其次,在于发展战略选择方面的失误。没有意识到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众多的国内贸易机会将使我国的发展战略不同于那些小国和地区,依托国内市场,我国同样可以获得快速的增长。于是便有了“大进大出”,有了鼓励出口的“双轨汇率”下的外汇留成制度,有了许多在进口方面享受特殊优惠的地区和企业,也有了对发展交通通迅等有助于降低区际贸易交易成本的措施的忽视。第三,还在于没有意识到有一个“改革和开放的关系”的问题,致使在一些体制方面的问题尚未通过改革加以解决的情况下,在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已经走得很远,使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已经面临残酷的国际竞争──进口和外资企业的竞争,有进一步大规模失去国内市场的危险。那种“以开放带动改革”的做法并不是最优的选择。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加快向这一体制的过渡。无疑,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效率的提高,国内竞争的加强和国内区际贸易的发展,都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改善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我们应该从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缺乏和国际竞争的残酷性中进一步认识到所从事的市场化改革的迫切性。

以上分析表明,从对外贸易与区际贸易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战略选择方面的新的认识。在最后还想强调的是,如果我国在改革没有完成、竞争力未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当让出国内市场的压力来临时,就轻易放弃适合于自己的贸易和发展战略,将可能对自己的长期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铸成“历史性的错误”。

2012国际形势的展望 篇3

2012年4月,法国将进行总统选举,其结果必定会影响法国的内、外政策。法国是欧盟建设中的关键国家,法国选举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欧盟前进中的变数。

2012年11月美国总统选举,民主、共和两党的选战早已开始。双方竞争激烈,共和党要夺回白宫宝座的决心很大。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时,中国不是一个话题。但是,今年中国已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美、日、欧历来是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今天,美国、欧洲、日本的情况都不好。

今年,对欧洲将是十分困难的一年。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不会了结,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因为,迄今为止,欧盟所采取的各项措施,虽然作了很大努力,但总体上看,市场对上述措施缺乏信心。今年,欧洲经济可能会二次探底,步入衰退。欧元区出现债务危机是过度消费的结果。用欧洲人自己的话说,是花了自己口袋里没有的钱。

美国的情况比欧洲好一点。美元是全球的主要储备货币,这种状况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不会发生变化。美国的高失业率去年底虽有所缓解,从9%以上下降到8.6%。但是,美国的失业率要降到7%以下,年内难以实现,就业问题成了美国经济中最大的问题。从现在情况看,今年美国经济会继续缓慢增长,不会出现新的衰退。但是欧元区的形势动荡,必定会影响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

日本经济今年会缓慢增长,比欧洲经济要好。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21日,日本国内的信用评级机构R&I将日本主权债务信用评价从AAA调至AA+。理由是,日本经济暂无希望恢复活力。

尽管全球经济不景气,但新兴大国仍然能够继续增长。据2011年年末发表经济预测显示,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高于8%、印度7.6%、巴西5.1%、南非3.2%、东盟为5.3%。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仍然是全球经济中增长最快,最富有活力的地区。过去5年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大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60%,估计今年拉动率还会进一步上升。

2010年底开始的中东、北非地区动荡,今年会持续。出现动荡的根本原因,是该地区长期积累的社会、经济矛盾的总爆发。一个个强人纷纷倒下去,标志着在这些国家旧的平衡被打破,现在正处在走向新平衡的过渡期。各种迹象表明,这个过渡期不会短。要实现新的平衡,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思潮将会进行反复较量。

展望今年的中国外交,随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在外交上面临的挑战在增多。与此同时,机遇也在增多。对中国外交而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

今年1月1日,是中美建交33年。时间虽不长,但中美两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今年年初,习近平副主席将访问美国,这是对于美国副总统拜登去年成功访华的回访。在美国的大选年进行如此高层的访问,在这两国建交以来还是第一次。这次访问意义重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的访问,但面临的形势复杂。中美双方都希望这次访问取得成功。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40周年是推动中日关系继续发展的重要契机,这是中日双方的共识。去年10月我去日本访问时,会见了日本各界人士,他们强调,日中合作是亚洲进一步崛起的关键。我深切地感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上升了。中日关系在今年取得进一步发展,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亚洲人民,而且是世界人民希望看到的。

总之,展望今年的国际形势,我们既要看到严峻的一面,又要看到推动全球和平、发展、合作潮流继续前进的动力依然强大。这股潮流是不会逆转的,因为我们的时代已经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进入了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因为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度已经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因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全世界携手合作才能妥善应对。

国际油价走势回顾与2008展望 篇4

一、2007年国际油价触底反弹、先抑后扬

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呈现出触底反弹、先抑后扬的走势。去年初下探至50美元之后,在3月份开始出现稳步持续反弹,2007年7月份加速上扬并刷新纪录,此后虽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短暂下挫,2007年9月份国际油价重拾升势,至9月13日突破80美元的关口,10月25日突破90美元关口,11月23日达到98.18美元的最高,较年初最低点强劲反弹近一倍。

(一)2007年初国际油价出现大幅下挫

2007年伊始,国际油价连续大幅下挫,创五年来最差开局。在供求基本面、地缘风险、游资投机等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天气成为影响油价走势的最重要因素。暖冬导致取暖用油需求减少,库存高于预期,推动年初国际油价出现了大幅下挫。2007年1月18日,纽约市场WTI原油期货价格下挫至每桶50.48美元,与2006年7月份创下的77.03美元的历史高位相比跌去了34.5%,跌至近20个月以来的最低价位。

(二)2007年3月份国际油价开始稳步持续反弹

美国全国性暴雪激发取暖油需求,天气突变成为国际油价反弹的契机,2007年2月份国际油价重回60美元平台。3至6月份,一方面,天气逐渐转暖,美国石油库存状况改善;另一方面,道达尔美国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和雪佛龙公司, 均因出现故障导致石油产出减少。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国际油价在56.5到66美元之间宽幅震荡。

(三)2007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加速反弹并屡创新高

2007年7月份开始,国际油价加速上扬。尽管美国经济出现减速,但是欧洲和日本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家经济增长,全球石油市场需求旺盛;美国汽油供应紧张以及炼油厂问题一直困扰着国际油市;伊朗核问题和尼日利亚紧张局势加剧、纽约和美国海湾输油管道泄漏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呈现震荡上扬的走势,至6月下旬已接近70美元,7月31日达到每桶78.21美元,突破了上年创下的历史最高位。

2007年8月份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出现短暂大幅下挫后,9月份国际油价重拾升势。欧美各国央行采取的给金融市场注资的联合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和缓解了次贷危机影响;同时,形成于大西洋的热带风暴“迪安”对当地石油生产设施造成威胁,影响到石油供应,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再次反弹上扬。至9月13日,纽约市场WTI原油期货价格突破了80美元,10月25日突破90美元关口,11月23日达到98.18美元的历史最高价位,较年初最低点强劲反弹约94.5%。但是,2007年全年西得克萨斯原油期货年平均价格约为每桶72.3美元,较上年仅上涨9%,这是最近五年来的最小涨幅。

二、2008年国际油价仍将高位运行

(一)全球经济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2008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特别是中国、印度、东盟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强劲。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8年中国、印度经济分别增长10%和8.4%,尽管增速略有放缓,但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从三大经济体来看,虽然次贷危机加大了美国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通货膨胀压力和经济下行风险使得货币政策左右为难。但是,美国经济抵御风险和自我调节能力要远强于其他经济体,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将会继续促进美国私人投资和居民消费实现温和增长;失业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稳定消费支出;9月份以来连续降息以及欧美央行联手干预稳定了金融市场的预期,增强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处于1960年以来最快的增长阶段,对美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因而美国经济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之后,2008年仍将保持稳步增长。IMF预计,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1.9%,与2007年基本持平。欧元区国家结构性问题得到一定缓解,通货膨胀在可控范围内,特别是德国等国财政改革取得成效,财政赤字大大减少,经济活力得到增强。预计2008年欧元区经济增长2.1%,较上年略有放缓。日本经济逐步走出了通货紧缩状态,金融等领域改革等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较好的支持,同时中国、东盟等周边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使日本出口有望保持良好态势,预计2 0 0 8年日本经济增长1.7%。

(二)世界石油需求依然旺盛

全球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导致石油需求旺盛。国际能源署10月份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8780万桶/天,同比增加210万桶/天,增长2.5%。其中,亚太地区石油需求增长最快,增量为84万桶/天,占全球需求增量的40%;中东地区石油需求增长紧随其后,增量为38.5万桶/天,而其他地区增量相对较小。

欧佩克在2007年12月份石油月报中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8706桶/天,同比增加132万桶/天,增长1.5%。

而美国能源情报署去年12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月报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8716万桶/天,同比增加138万桶,增长率为1.6%。其中,石油需求增量主要来自发展中经济体,非OECD国家和地区日均石油需求增量为120万桶,占全球需求增量的近九成,而O E C D国家石油需求增量占比一成多。从国别来看,中国石油需求增量占32%,美国增量占17%,两国需求增量占到全球增量的近一半。

尽管三大机构的预测数据不尽一致,但是均认为2008年国际石油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趋势,其增量仍将超出过去十年平均水平。

(三)世界石油供给有所改善

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使得石油实际需求非常旺盛,同时高额利润必然会刺激新增投资。为了保证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欧佩克国家计划在2010年前投资1200亿美元着手扩大石油生产能力,初步计划将原油日生产能力由2005年的3170万桶提升至2010年的3690万桶(不包括伊拉克),增长16%以上。同时,欧佩克大幅扩大精炼能力,精炼日产能由2006年的1230万桶扩大至2011年的1770万桶,提高近50%。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研究,2008年全球石油产量有望得到较快增长。美国能源情报署报告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供给量为8739万桶/天,同比增加253万桶,增长率为3%,增速较上年大幅提高。其中,欧佩克国家日产量增长4.5%,增量为158万桶,占全球增量的62.6%;非欧佩克国家日产量增长2.1%,增量为95万桶,占全球增量的37.4%。非欧佩克国家中,巴西产量增长非常迅速,日产量增加39万桶,同比增长17%;美国石油日产量增加23万桶,同比增长2.8%;此外,前苏联地区产量增加较快,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日产能分别增加1 5万桶和9万桶,同比分别增长17.4%和6.2%;俄罗斯尽管也有15万桶的增量,但仅与过去的两年持平,明显低于2003~2005年60~80万桶左右的增量水平。此外,受储量等因素的限制,墨西哥、英国、挪威等国的产量在逐年下降,预计2008年北海地区日产量下降24万桶,同比下降5.2%。

全球剩余产能得到一定的恢复,2008年欧佩克剩余产能预计约为210万桶/天。剩余产能与国际油价有着密切的关联关系,剩余产能的恢复有助于稳定国际市场油价。

(四)伊朗核问题仍然是影响国际油价的最大变数

中东等产油地区地缘政治风险始终存在,特别是伊朗核问题始终是困扰明年国际油市的重大不确定性因素。根据BP能源统计,伊朗拥有189亿吨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1.4%,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储采比高达86.7;天然气探明储备高达28.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15.5%,仅次于俄罗斯居于世界第二位。目前,伊朗为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石油日产量超过400万桶,而且超过60%的石油出口国际市场,大约250万桶左右的出口量,年出口石油在1.2亿吨左右。

由于伊朗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气出口量、地理上所处战略位置,以及面临的石油供求趋紧的环境等因素,使得伊朗核问题更为复杂,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时间更长,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更为巨大。

(五)国际游资炒作的作用仍不可小视

在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中,巨额国际游资在不断冲击各种市场,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也不例外。2007年初纽约商品交易所基金原油期货持仓量一度大幅减少,出现了净空头持仓,随之国际油价出现了大幅跳水,西得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由每桶65美元左右一度跌至50美元。去年3月份以来,纽约市场投机资金原油期货持仓量明显回升,国际油价也出现明显反弹。在7月末,基金原油净多持仓量最高增至1.2亿桶以上,超过当时日原油消费总量近50%,而国际油价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基金原油期货持仓量与国际油价具有高度正相关性,每当基金净多持仓量大幅增加,国际油价随之飙升,而当基金大幅减仓时,国际油价便会出现快速下挫。影响国际油价的各种因素都会成为国际游资炒作的题材,因而国际游资仍将会对油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美元持续贬值有一定推高油价作用

美国面临着巨额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的沉重压力,预计双赤字在短期内不会消除,因而美元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弱势。目前,世界石油市场交易中主要采用美元结算,近年来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石油出口国实际石油收入缩水,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欧佩克等产油国抬高油价。

(七)美国大选会影响国际油价

美国共和党代表石油等富人阶层,支持至少是默认油价高涨。而民主党代表相对中低收入阶层,一贯主张控制国际油价。因而2008年美国大选结果会影响到国际油价。

(八)基本结论

总体来看,2008年,全球石油供求仍处于相对紧张状态,良好的经济基本面支持国际油价在高位运行。如果伊朗核问题等地缘政治风险没有明显恶化,不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国际油价年平均价位将在每桶75美元左右的高位运行。但是,如果伊朗核问题演变为美伊军事冲突,或出现飓风袭击等重大突发事件,那么短期内国际油价将会出现大幅飙升;如果次贷危机不断恶化,逐步演变成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出现明显减速,那么国际油价也存在大幅回落的可能性。

由于近来国际油价出现持续明显反弹,国际权威机构不断调高国际油价走势的预测。2007年11月27日,路透社调查的37家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测显示,分析师将其对2008年布伦特和WTI原油均价预估调升至72.9和74.4美元,较7月末的调查结果高出10美元左右。美国能源情报署在12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报告中,将2008年纽约市场WTI油价大幅调高至84.8美元, 较2007年7月份预测高出13.6美元。

三、国际油价走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油价高位运行给我国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油价不仅增加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同时加大通货膨胀压力。

(一)高油价导致国民财富的净溢出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石油需求持续稳步增长,而国内石油产量增长潜力有限,对外依存度在不断提高,目前有近一半的石油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因而油价上涨必然导致更多的外汇支出,这意味着我国国民财富的净溢出。石油是目前我国单一商品最大的逆差项目,2006年逆差就达720亿美元。

(二)高油价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尽管目前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油价对国内物价的冲击,但是,价格倒挂使得国内成品油价格存在一定的上调压力和空间,而且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以及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要求油价同国际接轨。因而成品油价格的上调或者上调的预期, 都会带来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

(三)增加居民消费支出

个人消费者将直接成为高油价的承受者,去年以来,由于国际油价不断上涨,明显增加了部分消费者的支出,导致实际消费紧缩。油价倒挂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供油紧张现象,影响了居民正常生活。

(四)加大相关企业生产成本

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必将给国民经济各行业带来较大的影响。交通运输业和农业受到的冲击较大,油价上涨,导致交通运输业单位运输成本大幅增加,提升了农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资的涨价及灌溉、耕田、运输等农机具用油的成本。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成本压力较大,炼油行业继续亏损。高油价影响消费者的购车选择,节油型汽车成为未来汽车市场上的新宠,加快了汽车产业发展格局的调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景气与油价同步,从油价上涨中直接受益。

(五)促进替代能源行业的发展

部分行业在直接感受到来自油价上涨压力的同时,新能源、替代能源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高油价使得替代能源逐步具有经济可开发性,并会促使更多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

四、政策建议

(一)摆脱部门藩篱、推出燃油税政策

燃油税对于节约石油资源、提高能效的重要作用在日本和欧洲等地区得到了充分证明,而且在国内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出台燃油税政策,以燃油税取代养路费,用油越多的车辆交的税也越多,这是用经济杠杆有效推进节油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燃油税这种简单有效的政策工具在我国争论长达十多年难以出台,有部门利益、中央与地方之间利益、各群体承受力、高油价等多种因素,但归根结底是多头管理、部门间扯皮的结果。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石油需求增长很快,为了抑制燃油消耗,必须坚决打破部门利益,果断推出燃油税政策。开征燃油税并不必然导致油价上涨,起初税率可以定得低一些,逐步调整到适当水平,当然要考虑对不同领域的影响。

(二)打破行业垄断、推进石油市场流通体制改革

尽管2006年底商务部出台了《原油市场管理办法》和《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而且出台了一系列《非公36条》的配套政策。但是,石油行业特别是上游领域的垄断问题比较严重,也比较复杂。当前最为突出的就是如何解决油源问题,包括国内市场原油批发经营以及石油进出口问题。因此必须打破垄断、加快石油行业体制改革。

(三)完善定价机制、逐步实现成品油市场化定价

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和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逐步上升,中国的石油安全正受到严重挑战,建立科学、合理的石油价格体系刻不容缓。我国已经正式采用“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新机制有助于保障炼油行业利益,稳定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但是,新机制存在着炼油行业平均成本、平均利润难以确定、仍然不能够如实反映我国能源供给状况、国产原油加工成本如何计算等难题。因此,新机制仍然是一个过渡性机制,必须抓紧推进石油市场体系以及政府监管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为实现成品油市场化定价做好准备。

(四)加快制度创新、全面推进石油储备体系建设

国际私法展望 篇5

2009年全球钢铁行业总体依旧艰难。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上半年钢铁行业形势有进一步恶化的势头,需求继续下滑,钢价走低,各大钢厂经营陷入前有未有的困境,尤其是一季度。从二季度末开始,受益于各国政府应对危机出台的一系列救市计划,尤其在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经济稳步回升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开始企稳,钢铁需求出现回暖,大宗原材料和钢材价格趋于回升,市场信心得到提振。

一、2009年国际钢铁行业回顾

1.上半年减产与削减库存并行

进入2009年,各大钢厂继续维持和扩大自2008年4季度开始的减产和裁员规模,欧、美、日等一批高炉相继被关闭,全球钢产量明显下滑。为了规避风险,中间商和下游用户继续削减库存。

1、2季度,安赛乐米塔尔减产约45%,裁员近万人,产能利用率不足50%。其欧洲25座高炉中仅9座在运行,14座被关闭。美国钢铁公司7家钢厂中仅2家正常运转,裁员逾几千人,产能利用率降至45%。美国总计33座高炉中关闭20多座。德国两大钢厂各关闭一座高炉,裁员逾万人。新日铁减产40%,上半年共减产约500万吨,大分厂和君津厂各一座高炉被关闭,JFE钢也关闭两座高炉。俄罗斯钢厂如马钢和谢韦尔钢厂减产幅度在40%-50%。相比,浦项减产情况要好得多,一季度仅减产10%-15%。

与此同时,全球主要钢材消费地区均在削减库存,库存水平不断创新低,中国除外。6月末美国服务中心钢材库存降至598万短吨,日本库存量549万吨,韩国板材库存降至79.1万吨,包括欧洲在内,各地区的库存水平均创近年来的最低水平。中国例外,虽然今年上半年中国库存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库存量却远高于去年同期。

2、下半年钢厂产能利用率快速恢复

从5、6月份开始,各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的效果开始显现,新兴经济体率先快速恢复,全球经济的最坏时期似乎已过去。尤其欧、美汽车业信心得到提振,服务中心和经销商

补充库存带动钢表观消费回升,钢厂产能利用率趋于恢复。从2009年5月份开始,全球粗钢产量环比出现明显的增长。

伴随需求的恢复,各大钢厂适时宣布提价和计划重启闲置产能。欧洲重启高炉16座,北美和南美6座,独联体3座,亚洲5座,而且大多集中在三季度。各地钢厂的产能利用率也逐步恢复,日本从约55%恢复到60%-70%,韩国从一季度的70%恢复到80%-90%,浦项甚至达到了100%。安赛乐米塔尔从平均不足50%逐步提高到70%-75%,德国蒂森克虏伯钢公司恢复到80%-85%。美国钢厂从45%左右恢复到约65%。独联体钢厂从45%提高到

70%-75%,耶弗拉兹集团的产能利用率达到了100%。钢厂的经营状况也普遍好转,安赛乐米塔尔自去年四季度连续三个季度亏损后,三季度实现扭亏为盈,新日铁、JFE和美国钢铁公司等的亏损面也逐步收窄。

3、新兴市场引领国际钢铁业复苏

新兴经济体在这轮危机中率先恢复,引领了国际钢铁需求复苏和价格回升。全球主要产钢国中,前11个月只有中国和印度的粗钢产量高于去年同期。

今年以来,受益于政府低廉的贷款利率和政府在公路、港口、电网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增加,印度钢需求率先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自2月份开始需求、产量和进口均出现回升,1-11月份印度粗钢产量为5168万吨,同比增长2.4%,需求增长逾7%。经济危机对非洲地区的打击相对较小,今年非洲钢材需求也表现不错,带动了南欧出口。中国受政府刺激政策作用,2009年粗钢消费大幅增长,预计全年表观消费量将达到5.71亿吨,较上一年增长26%。

从全球主要地区的钢材价格表现看,新兴经济体的钢材价格回升较快。全球钢材价格综合指数下跌了0.5个百分点,北美地区下跌了7.7个百分点,欧洲下跌了15.1个百分点,而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亚洲市场则上涨了12.1个百分点。

4、国外扁平材市场表现好于长材

受益于各国政府的汽车消费刺激政策的推出,今年国际扁平材表现要好于长材,尤其是薄板表现最好,这与中国市场完全不同。

今年全球主要地区的建筑行业恢复缓慢,远远逊于汽车行业表现。不仅发展中国家汽车产销量大幅增长,而且发达国家的汽车产销量也好于其他行业。日本汽车产量从5月份开始持续环比增长,11月份的产量创年内新高并略高于去年同期;欧盟的轿车注册量从6月份开始出现同比正增长,11月份的增长率达到26.7%;美国汽车产量同7月份开始增长,11月份仅比去年同期下降1.1%。相比,11月份美国新房开工量同比下降12.4%,而前10个月的降幅都在30%以上;10月份欧盟建筑业产出量同比下降6.7%;11月份日本建筑业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9.4%,而前10个月的降幅都在20%以上。

海外汽车行业的表现决定了薄板需求和市场走势好于长材。今年5月份国际钢市开始触底反弹,截止到年末,全球扁平材价格指数上涨了24.4%,而同期长材价格指数仅仅上涨了9.7%。美国热卷上涨了120美元/吨,冷卷上涨160美元/吨,螺纹钢上涨30美元/吨,线材上涨40美元/吨。欧洲热卷上涨了80美元/吨,冷卷上涨100美元/吨,螺纹钢和线材上涨50美元/吨。东南亚热卷上涨了110美元/吨,冷卷上涨160美元/吨,螺纹钢上涨70美元/吨,线材上涨40美元/吨。

5.全球钢贸易萎缩流向发生变化

2009年全球钢铁贸易环境恶化、贸易量明显萎缩,传统的贸易格局被打破。1-9月,全球钢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0%,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钢出口普遍下滑。

2009年的贸易特点:中国可能不再稳居世界第一大钢出口国地位;欧盟将成为主要的钢出口地区;日本和韩国争相扩大对中国出口;美国钢进口创自1991年来的最低水平;世界主要钢消费地区中东进口大幅减少;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和埃及等建筑钢需求快速增长,西非、北非成为最活跃的钢进口市场。

2009年1-8月,欧盟成为继日本之后的第二大钢出口国,净出口为650万吨,相比,2008年同期的净进口为420万吨,2007年净进口1650万吨。美国前10个月的钢进口创自1991年来的最低进口水平。1-10月净进口大幅下滑至480万吨,而2008年净进口1580万吨,2007年净进口2052万吨。从进口来源和地区看,美国从北美、欧盟、韩国、土耳其、俄罗斯和中国的进口量同比均大幅下滑。俄罗斯和乌克兰以低成本优势在全球需求低迷时期仍获得较好的出口份额,继续稳居出口大国地位。亚洲依然是其最大的钢出口市场,对中国、中国台湾、越南、印度及菲律宾的钢材出口为去年同期的两倍多,而欧盟将降为俄的第二大

出口市场。日、韩争抢中国市场。1-10月份日本共出口钢材2656万吨,对前5大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销售继续保持增长,但对中国出口同比降近8%。而1-10月韩国钢铁出口达到1679万吨,同比下降5.5%,其中对中国的出口却陡增33.7%,达到433万吨。土耳其对传统的中东和欧洲市场的出口降幅较大,相反北非的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成为其新的出口市场,亚洲也是其主要的出口市场之一。巴西国内经济好转拉动建筑钢材进口猛增。今年1-11月,有近3万吨螺纹钢到港,而去年仅为1474吨。进口资源主要来自土耳其、俄罗斯和中国,预计未来几个月进口还将进一步增长。

6.原料投资不减扩建项目重启

去年底金融危机导致的大宗原材料价格下跌和矿山企业资产缩水,给矿业并购提供了大好时机,2009年矿业并购规模可能超过2008年。中国企业的海外矿山投资热情尤为高涨,鞍钢、武钢、首钢和宝钢的收购动作令人瞩目,安赛乐米塔尔等主要钢厂亦在寻求收购更多矿山,确保稳定的煤和铁矿石原料供应。

在中国需求增加的拉动下,世界三大铁矿山计划重启扩建项目,并提高2010年的投资计划。淡水河谷2010年投资将达129亿美元,所矿矿山均将满负荷生产,铁矿石产量将增至约3亿吨。继续实施对北方系统和东南及南方系统的扩建,未来5年卡拉加斯矿年产能将新增1.3亿吨,南方系统铁矿年产能将增4600万吨。澳大利亚两大矿石供应商亦在加速产能扩建。必和必拓的“快速增长计划4(RGP4)”的关键部分纽曼采矿中心最近已投入使用,48亿美元的“快速增长计划5”的铁路项目能确保皮尔巴拉铁矿石产量每年增5000万吨。力拓2009年铁矿石产量将提高到2.1-2.15亿吨,2010年资本支出将从原目标25亿美元增至50-60亿美元,皮尔巴拉地区铁矿石产量目标从之前确定的3.2亿吨提高到了3.30亿吨。

二、2010年国际钢铁行业展望

2010年全球经济将好于2009年,预计将增长约3%。全球工业生产将继续回升,房地产市场开始复苏,汽车工业可能延续2009年的政策刺激。但考虑到带动当前一轮反弹的政策力量将逐渐减弱,财政刺激将减少,库存重建也将逐步丧失影响力,发达经济体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存在很大难度,而新兴经济体继续带动恢复。

鉴于2010年全球经济继续复苏,全球钢铁需求有可能超过预期。世界钢产量将稳步攀升,欧、美钢厂开工率逐步恢复,总体经营环境好转,大多钢厂可能转为盈利。虽石油、焦煤和铁矿石等原料价格上涨以及通胀压力,使钢厂生产成本加大,但随着需求的好转,钢厂将能成功地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用户。

1、钢需求稳步增长

国际钢协最新预测,2010年全球钢材需求将增长9.2%至12.06亿吨,与2008年基本持平。中国和印度钢需求继续保持增长,印度政府将继续加大基础项目,预计钢需求可能超过12%,2009年将增8.9%到5593万吨。中国潜在的钢铁需求仍然强劲,但2010年增势相比2009年可能有所放缓。受益于巴西石油和天然气开发、2014年世界足球杯赛和2016年奥运会等项目前期项目建设,巴西粗钢产量将在估计的2009年2670万吨基础上增24.2%,达到3310万吨,钢消费将从估计的2009年1880万吨增至2290万吨,增长21.8%。建筑及政府基础建设项目继续支撑北非地区的钢需求增长,中东可能继续成为世界主要的钢消费地区。2010年俄罗斯钢表观需求将在2009年可能降30%基础上增长15%-20%。越南钢生产和销售将比2009年增长10%-12%。韩国2010年建筑投资同比将增3.0%,这将带动韩国螺纹钢需求增加6%-10%。欧、美钢需求也已探底企稳,随着服务中心和终端用户补充库存,2010年欧、美钢需求将增加,但上半年的恢复依然缓慢。

2、钢价总体攀升

受需求和成本增加的推动,2010年国际钢材市场整体保持攀升态势。由于美国钢库存处于有历史最低水平,2010年美国服务中心和终端用户将补充库存,钢厂产能利用率将提高到75%-85%,钢价从2009年的低位趋于回升。2010年欧洲补充库存亦将带动需求增长,但增长有限。钢材价格虽从2009年的全球最低水平逐步恢复,但上半年因内需依然低迷,钢价不会快速回升。亚洲经济继续恢复将带动钢材需求再次增长,上半年钢铁市场整体继续保持上涨格局,钢价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亚洲钢厂的整体开工率已处在一个较高水平,继续提高的空间有限。

3、钢产能面临过剩危机

2010年钢铁行业仍将面对产能过剩的危机,随着闲置产能的集中重启以及亚洲继续扩建产能,需求恢复可能再次受到产能过剩的抑制,全球钢产能仍将供过于求。目前世界新建和拟建的钢铁项目绝大多数位于亚洲,产能扩张将引发国际方面的担忧。

4、钢厂节能减排压力大

国际私法展望 篇6

关键词 国际市场;咖啡;行情

国际咖啡价格自2011年4月涨至231.24美分/磅之历史高位之后,受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引起商品市场整体下滑以及2010/2011-2011/2012年度咖啡产量持续增长的拖累,出现长达2年半的下跌,直至2013年12月底,咖啡价格已跌至100美分/磅的水平。

然而,这一趋势在2013/2014年度发生逆转。以2013年9月开始的这一年度中,咖啡价格先是延续下跌,然后自12月逐渐反弹,在2014年2-5月则出现跳涨,ICO综合价格在6个月期间迅速从100美分/磅涨至180美分/磅;5月之后,进入剧烈波动期间,但直至9月,ICO综合价格仍保持在160美分/磅的水平。

2013/2014咖啡年度前几个月价格大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际商品市场整体回暖。咖啡价格与全球经济形势以及国际商品市场走势保持了较高的一致。从2013/2014咖啡年度的全球经济形势来看,在美国、日本经济走势稳定的带动下,全球经济稳步增长;同时,较为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对油价以及基本金属价格形成支撑,而农产品价格则受到美国等主产国罕见寒冷冬季天气提振。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IMF能源产品价格指数基本保持稳定,而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上涨达6%。

原因之二是全球咖啡消费量出现明显增长。2013年,全球咖啡消费量达到1.458亿袋,增幅为2.7%;而2013/2014年度咖啡产量预计仅为1.457亿袋,消费已对供给产生压力。这一方面是因为全球经济形势好转从而促进了整体消费;另一方面,近年来新兴消费国以及咖啡出口国消费大增。2010-2013年,这2类市场消费量年均增速分别为2.7%和3.1%,为同期世界消费量年均2.1%的增速作出了贡献。

原因之三是市场对供给明显忧虑。一方面,2013年在中美洲爆发并持续发生的咖啡叶锈病使国际咖啡组织数次调低2013/2014年度咖啡产量,另一方面,进入2014年以来,巴西发生历史罕见的糟糕天气,先是1月份出现自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月份,接着爆发持续干旱,1和2月是自1950年以来降雨量最低的月份。2014年前3个季度主产地降水量仅为历史平均水平的一半。全球咖啡产量出现自1977年以来的首次连续2年下降。巴西咖啡出口量也出现持续下降。

而到了2014年5月之后,咖啡价格止步不前。原因之一同样是全球经济自5月起表现略弱,国际商品市场整体表现不佳,10月IMF能源产品及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与4月相比下跌均接近10%,其中,除有色金属产品受供应忧虑提振而略有上涨之外,能源产品价格系因供应宽松打压,农产品则是因为全球收成前景良好拖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自第二季度开始咖啡价格上涨趋势受到抑制。

基本面对价格尚未形成明显指引,其波动主要受投机因素影响。前期咖啡进口国库存大幅增多,对价格上涨形成压力。2014年3-6月,库存由1 850万袋增长至2 180万袋,增幅高达18%。2013/2014年度咖啡出口国产量预计为1.452亿袋,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而2013年全球咖啡需求量为1.45亿袋,供需相对平衡。2013/2014年度出口较2012/2013年度下跌1.5%。

二大咖啡品种之间价格走势有明显差异。小粒种咖啡前期下跌过多,加之巴西干旱天气主要对这一品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其价格波动相对明显。到2014年9月,哥伦比亚淡口味小粒种(Colombian Milds)、其它淡口味小粒种(Other Milds)以及巴西自然干燥小粒种(Brazilian and Other Naturals)价格分别比2013年11月上涨60%、66%和73%,而中粒种咖啡涨幅仅为26%。

关于未来行情走势,主要关注点在巴西的产量。巴西作物预报局(CONAB)在最近一次对2014/2015年度咖啡产量预报中略微上调产量至4 514万袋,系2011/2012年度以来之最低。其中,小粒种咖啡产量被下调至3 211万袋,中粒种咖啡被上调为1 303万袋的历史高位。考虑到咖啡消费量仍在持续增长,除非全球经济形势出现明显变化或者主产国天气发生突然变化,咖啡价格总体将不会出现大的波动;此外,尽管偏好中粒种咖啡的新兴消费国以及出口国消费增长持续,但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咖啡种植者增加了中粒种咖啡的种植比重,因此短期来看,产量的增多可能削弱消费增长的影响。

2015年国际原油市场的展望 篇7

然而实际情况与OPEC的预测大相径庭。截止2014年底, OPEC World Oil Outlook所公布的2014一篮子参考平均价格为96.29美金 / 桶。这一数值看似与2014年初所预测的110美金 / 桶相差不多,但是事实上2014年12月的月平均价格仅为59.46美金 / 桶,几乎只有预测值的一半。

提到原油的价格,就不得不提到原油期货合约的价格。原油期货分为纽约期油及布兰特期油两种。纽约期油由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WTI)为基准,并于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NYMEX)进行交易。而布兰特期油则是英国北海一带的布兰特所生产的布兰特原油,在英国伦敦洲际交易所(ICE)进行交易。一般来说,由于德州原油的油质较好,以及提炼成本较高,因此在期货价格上,纽约期油比布兰特期油高1至2美元,亦被视为油价的重要指标。但是截至2014年12月,伦敦洲际交易所(ICE)布伦特原油期货平均价格为63.27美金 / 桶,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在59.29美金 / 桶,两大油价基准的价差在3.98美金左右。

截止至2015年2月,OPEC公布的报告中计算的原油一篮子参考平均价格在54.06美金 / 桶,其中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期油平均价格为58.80美金 / 桶,而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价格在50.72美金 / 桶,两大油价基准的价差(Brent-WTI spread) 在8美金左右。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今年1月29日以43.54美元 / 桶的价格见底后后开始反弹,然而布兰特期油反弹势头更劲,影响之下,两大油价基准的价差越来越大,布兰特相对纽约期油最新差价超过每桶9美元。国际市场对于BRENT原油的需求的增加以及美国原油产量过剩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套利机制存在的情况下,两基油差价的持续走高,对于OPEC及其成员国来说是对于过去一年中不减产维持市场份额的胜利,但是对于美国页岩油产业则有着沉重的打击。

然而从国际原油市场整体情况来看,根据一家名为Bespoke的市场研究公司的统计,截至1月底,标普500指数能源板块成分股平均沽空比率达到9.88%,为2008年以来最高的沽空水平,足可见投资者对于油股以及原油价格下跌的预期。

一、全球宏观经济环境

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在3.3%左右,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在发布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15整年全球的经济增长为3.4%左右,与2014年基本持平。其中报告预测2015年OECD ( 经济合作 与发展组 织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的增长率约为2.2%,相比2014年的1.8%增加了0.4%。对于金砖四国2015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测分别为:对于中国2015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为7.0%, 而对印度的预测值为7.5%,对于巴西的在2015的经济增长的预测为0.7%,而俄罗斯在经历了2014年动荡的一年之后,经济学家们预期俄罗斯的经济会萎缩,相比于上一年会下降3.2%。

二、全球对于原油的需求和供应

全球对于原油的需求在整个2014一年约为9600万桶 / 天, 分析员们对与2015的预测数据为1.17亿桶 / 天,其中超过一半的增长预测来源于中国和中东。全球对于原油的供应:非OPEC ( 石油输出 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原油供应量在2014年的增长率为204万桶 / 天,而分析员们对于2015年的增长预测为85万桶 / 天,即289万桶 / 天。

而长期预测报告中指出,全球对于原油产品的需求量会以平均每1.2%的增长率持续增长到2025年左右。在未来的10年中,对于原油类产品需求量最大的行业是交通业,而在这其中发展中国家将成为驱动需求量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发展中国家交通自动化的发展,每人拥有汽车的数量将会向发达国家靠拢。 以中国为例,目前中国每千人中拥有机动车的数量在40辆左右,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会增加到200左右,也就是说在2015-2025这10年中,中国会新增2.2亿辆汽车,与此同时全球的车辆数量会增长6.7亿辆,而这一部分新增车辆每天会额外消耗900万桶原油产品。

三、美国原油市场的动荡以及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过去的2014年对于美国石油行业来说是动荡的一年,页岩油开采技术革命引起的能源复兴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自从2014年6月以来,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以及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期油的价格均下跌了超过60%,直接导致了在北美开采页岩油以及深海油田的利润大幅下降,使得北美能源复兴的成果被大幅削弱。自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的开始,美国一直是北美能源复兴的受益者。这主要是因为在全球经济下行的环境下, 美国生产的原油价格降低使得国际市场对原油的需求增加,从而帮助美国解决了当时正在遭受的高失业率的问题,从而持续地吸引了海外的投资,给美国的经济打了一针兴奋剂。根据API (美国石油学会,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ion)201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从2009到2011年,能源企业创造为美国本土提供的新工作职位高达60万,更是贡献了美国年度劳动力收入总额的6.3%。页岩油开采技术革命对美国GDP的影响在未来十年预计会翻倍,从2012年的2840亿美金达到2025年的5330亿美金。

大部分分析师认为国际市场以及美国本身对于原油价格的下降的适应性较强。自2012年以来,美国正在经历着幅度最大的原油产量增长。增长的原因包括科技创新、回暖的经济环境以及页岩油的开采,这些原因使得钻井的速度提升;与此同时石油开采业行业内竞争的加剧,使得产量由于效率的提高而增加。尽管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有所降低,但影响也在合理且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虽然有一部分计划中的新的原油开采项目会由于目前原油价格较低而被延后,但是这会进一步激励行业内的竞争者们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2014年12月美国原油生产速度大约是每天900万桶,这也是自1985年以来产量最多的一年,我们可以预见到2015年的上半年这一势头将会继续保持。页岩油开采的主要生产商们大多数都给出了2015年将会有20%~30%的产量增长的预测数据。

正因为美国的原油价格较低,在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的过程中,美国受到的影响比其他OECD国家要小。较低的原油价格使得美国汽油价格大幅下降,数据显示,自2014年7月以来,美国境内加油站汽油价格下跌将近90%。汽油价格的降低使得居民手中一部分钱被放回到他们的口袋中,他们也因此可以将更多的钱消费在其他的方面,从而对于美国的零售行业有很大的正面影响,特别是节假日期间。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提供的报告中分析表示,在美国每加仑汽油的价格每下降1个百分点,美国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就会增加12亿美元,在加油站的消费就会增加1000亿美金。而汽油作为上游产品,根据列昂惕夫模型的投入产出矩阵,其他下游产品的价格也会有相应的下降。多种原材料以及中间产品的价格下降,将会帮助企业降低主营业务成本以及运营成本,使得企业有更多的流动资金或者运营资金来进行投资、扩张与发展。同时,汽油价格的降低也会使公共交通的成本下降,从而使得价格降低。这些产品和公共交通成本的降低最中会使居民成为最终受益人,让居民手中有更多可支配的钱,最终刺激居民消费。而增加的消费会使生产产品或者提服务的公司收入增加从而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减少失业率从而形成一条正反馈循环。同时消费品以及能源价格的降低可以使得通胀率减低。花旗集团的一份报告中预测,在目前的价格上,汽油价格的降低可刺激全球经济1100亿美金的增长。

综合来看全球原油市场价格降低的原因,可以分为来自需求方的影响因素和供应方的影响因素。在供应方市场,北美市场原油产量将会持续增长,除此之外,OPEC成员国例如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等地区原油减产的250万桶 / 天减速被其他OPEC主要生产国家例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的200万桶 / 天增速所抵消。因此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看, 原油的供应量有所增长,从而会导致价格的降低。而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尽管截止2015年2月,美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原油生产国,但同时也是最大的进口国。大部分OECD经济体已经过了对于原油需求量的峰期,也就是需求量约为5000万桶 / 天的2005年。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的预测,直到2040年之前,美国的原油消耗速度会保持在1500万桶 / 天的速度,而欧洲和OECD亚洲的需求量大约分别为1400万桶 / 天和700万桶 / 天。

以目前国际原油市场的情况来说看,美国将会成为低油价以及强势美元(自2014年5月以来,美元平均升值8%左右)的受益者,使得以美元结算的原油价格相对于其他进口原油的经济体较为昂贵。如果油价继续保持走低,尽管国际市场上对于原油的需求量会增加,但是由于美国相关法规不会放宽对于原油出口的禁令,所会出现美国境内原油库存高企且价格持续走低。但是就目前看来,在美国油商纷纷要求取消石油出口限制的情况下,美国当局似乎还没有放宽该政策的意向,尽管放宽石油出口政策会对美国整体的长期经济利好。

四、国际环境对于中国的影响

自全球基准油价大幅下跌之后,中国大举购买石油,降低了中国向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注油成本,同时也使得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得以更加快速地进行。里昂证券的分析师鲍威尔的报告表示,在近期的大量购买之后,中国目前战略石油储备大约为40天的消费量,而国际油价的大跌则帮中国政府节省了数十亿美元。

而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大型国有石油公司纷纷与海外产油国签订订单,铺设管道网络。而对于这些石油生产国而言,美国本土油价的降低使得美国之前作为进口大国的地位有所下降,因此中国的需求则变得非常重要,预计石油生产国对于中国市场的争夺会变得更加激烈。伍德麦肯兹咨询公司的分析师古普塔在报告中指出产油国必须努力争夺市场份额,而最重要的就是将价格变得更有竞争力。例如沙特阿拉伯已经通过向中国提供折扣来试图挽回去年由于中国从俄罗斯和其他地区进口了更多的原油而导致的原油出口数量8%的下滑局势。除此之外, 由于北美从西非等地区进口原油的大幅下降的缘故,尼日利亚等西非产油国也把目标更多地转向中国。

国际油价的低迷也为中国油服业带来了机遇。自2015年1月底,国际上的石油巨头们纷纷削减开支以应对油价下跌造成的收入骤降,例如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 ASA)、英国图洛石油公司(Tullow Oil Plc)以及英国瑞米尔石油公司(Premier Oil)都已推迟了项目建设或者削减了勘探支出。而雪佛龙(Chevron Corp.)则推迟了其2015年钻探预算。尽管多家机构针对这一消息下调了包括中海油田服务 (HK.02883),安东油田服务(HK. 03337),华油能源(HK 01251),宏华集团(HK.00196),以及海隆控股(HK.01623)等家股评级以及目标价格,但是以上公司在消息公布之后股价却有上升。主要原因包括这些石油巨头削减开支后, 在不能因此停止勘探开发的工作的情况下,中国油服公司提供的具有价格优势的设备则成为了很多石油巨头控制成本的新的选择。

五、总结

目前看来国际原油市场触底之后有所反弹,但是经济学家以及分析师们就之后的原油价格走向有很大分歧。例如花旗全球大宗商品研究部门发布的报指出,原油合理价格在每桶40美元左右,最底有可能跌至20美元才会见底,而OPEC的秘书长阿卜杜拉·巴德里则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石油价格已经触底反弹,并预计未来对石油投资的减少将导致石油价格至少暴涨至200美元。

2011年国际商品市场前景展望 篇8

这一年,国际商品市场运行主要呈现以下几点显著特征:

1. 自然灾害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飙升

2010年以来,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纷纷遭遇极端天气和重大自然灾害:俄罗斯及法国、德国等欧盟国家连续高温干旱,澳大利亚虫灾泛滥,加拿大遭暴雨侵袭,东南亚受洪涝灾害影响。异常的气候使全球谷物产量预期大幅下降,农产品市场迅速呈现供应趋紧的格局。8月份俄罗斯宣布暂停谷物出口,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市场的恐慌情绪,导致国际粮价一度出现暴涨。至10月底,芝加哥交易所小麦期货价格比年初上涨28.6%,玉米、大豆价格比年初分别上涨39.1%和15.9%,豆粕、豆油价格也有10%以上的涨幅。受此影响,全球食品价格也出现较大幅度上涨。

2. 贵金属成为全年最紧俏的商品

2010年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形势趋缓、经济发展中不明朗因素增多、通胀压力加大,市场避险需求十分强劲。特别是欧洲多国出现债务危机、经济面临下行风险、美国推出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胀预期升温之时,贵金属期货成为众多资金追捧的热点。2010年1-11月国际贵金属价格持续上涨,其中黄金价格上升21.5%,不断创出历史新高,白银价格的涨幅也在50%以上,创近30年来最高纪录。由于黄金的避险功能增强,2010年各国实物黄金储备需求也不断上升,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增加黄金购买力度,使现货黄金供应趋紧,也是导致金价大涨的原因之一。

3. 资源类商品价格波幅明显超过能源产品

与往年不同,2010年国际商品市场中原油不再是价格的领涨品种,铜、铝、锡、镍、铁矿石等工业原料价格涨幅明显提高,市场十分活跃。这一方面由于经济复苏、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通胀预期背景下,工业原材料可以长期储存、对抗通胀的功能,受到资金的认同和追捧。

2010年,尽管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缓慢,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仍实现强劲增长,中国汽车及家用电器等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基础建设的推进,带动了全球工业原材料需求的增长。1月~9月全球精炼铜消费同比上升9.2%,镍消费量同比上升7%,钢铁表观消费量增长9%以上,而世界原油需求只有1.9%的涨幅。原油市场供需宽松和相对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使其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中的地位明显减弱。

总体来看,2010年推动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市场需求回暖、自然灾害、及流动性过剩和美元贬值导致的资本投机炒作。

二、影响未来市场的宏观因素

从2010年的发展情况看,世界经济复苏步伐虽然明显放缓,但复苏的总体趋势并没有改变。鉴于目前全球经济仍面临消费需求疲弱、失业率居高不下、主权债务危机、贸易失衡等一系列近期难以逾越的障碍,估计未来一年的经济将会继续缓慢复苏态势,且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放慢。因为2011年不仅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脆弱,各国应对经济衰退的政策差异也开始显现。一部分经济体将加息和退出经济刺激政策,另一部分经济体则继续维持刺激政策甚至是扩大刺激的规模,这必然会使未来的经济环境更加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货币战争也将更加激烈。一方面,发达国家将继续饱受需求低迷、通缩和债务负担沉重的困扰;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将面临货币升值、热钱涌入、资产泡沫、通胀加剧和贸易环境恶化的挑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从2010年的4.8%放缓至4.2%。其中,发达国家将由2010年的2.7%降至2.2%,欧洲、日本的增长速度可能放慢至1.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由2010年的7.1%降至6.4%,中国的增长率将由10.5%降至9.5%。在这种形势下,国际商品市场的消费需求将难以出现大幅度回升。

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美、日、欧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增加,美元总体趋软,资本避险需求和投机炒作的欲望依然存在,国际市场贵金属及能源、原材料商品的金融属性未改变,这部分商品价格又将呈现长期趋高的走势。同时,随着美元霸权地位的削弱,黄金、石油等重要战略资源成为各国储备多元化的选择,资金在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流动速度和规模被进一步放大,也会成为推高商品价格、加大商品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

从货币走向来看,美元在经过前期近17%贬值之后,已有6%的回升,短时期内可能继续处于震荡回调状态,但不可能大幅度上涨。因为美国经济的增长仍需要得到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美元贬值不仅可以减轻债务负担、还有利于扩大出口、提振消费、减少失业压力。长期来看,美联储会将美元纳入缓慢、有序贬值的轨道,直至经济完全复苏,而这对国际商品价格将有推升的作用。

总之,未来一年国际商品市场在需求方面支撑价格上涨的动力不足,而美元走势和各国货币政策的趋势将成为影响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如果美元汇率波动幅度不大,商品价格将可能继续缓慢上行;如果美元出现明显的贬值趋势,商品价格将会加速上扬。

三、2011年主要商品市场发展前景

1. 石油

2010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总体呈现缓慢、震荡向上的运行态势。1月~4月价格稳步上行,最高升至每桶89.58美元,5月大幅下滑,6月~8月盘整,9月以后再度上冲89美元/桶高位。截至11月底,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12月交割的原油期货价比年初上涨1.1%,比去年同期上升1.8%;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比年初上涨2.6%,比去年同期上升2.3%,推动油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是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宽松货币政策预期导致的美元贬值。

未来一年,由于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基本面较为宽松,石油输出国剩余生产能力充足(约500万~600万桶/日),主要消费国的石油库存也处在近年来较高水平,价格缺乏大幅上升的动能,但美元偏弱对油价仍有一定支撑,估计市场将会延续震荡、温和上扬的行情。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计,2011年世界石油需求量将达到8789万桶/日,比2010年增长1.5%,增加130万桶/日。美国能源情报署(EIA)预计,2011年国际石油价格将达到每桶87美元/;欧佩克预计2011年国际油价将在70至90美元/桶水平波动。

2. 有色金属

2010年国际有色金属价格大幅上涨,截至11月末,伦敦金属交易所铜、铝、镍、锡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20.8%、13%、40.5%和61%,铅、锌价格略有下滑。未来一年,世界有色金属价格的走势将主要取决于全球制造业扩张的力度,特别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2010年10月,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升至6个月来新高,显示目前内需增长依然强劲,中国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延续至2011年底,也将对明年家电需求和生产的增长形成有力支撑,再加上美元贬值及金属抗通胀优势的影响,估计2011年国际有色金属市场将会继续活跃、价格震荡上行,特别是镍、铜、锡等供应趋紧的商品会继续成为投机资金追逐的热点,但铅、锌价格由于市场供需基本面宽松,上涨动力不大。

3. 贵金属

推动贵金属处于牛市的地位因素未变。2011年贵金属市场价格仍将处于上行渠道,继续成为追家的热点。

4. 农产品

受异常气候影响,2010年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世界粮食市场呈现供应全面偏紧的格局。由于推升农产品价格的因素尚未消失,入夏以来中亚、俄罗斯遭遇的旱情严重影响了明年的谷物收成,今冬北半球又将遭受千年不遇的寒冷天气侵袭,全球农作物供应前景不容乐观。据国际粮农组织(FAO)预计,2011年全球谷物产量可能下降2.1%,全球谷物库存将减少7%。与此同时,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资本投机炒作将会继续成为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因此,未来一年,世界农产品价格仍会呈现强势特征。其中:

(1)玉米价格将会继续呈现上升趋势

据美国农业部(USDA)报告,2010/11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为8.185亿吨,消费量为8.37亿吨,美国库存消费比降至15年来新低,数据显示全球玉米市场供需失衡的局面正在延续。2011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虽然可以平稳上升,但增幅不会太大,而巴西、欧盟也缺乏增产潜力,南美地区依然存在着拉尼娜天气灾害的影响,因此玉米价格将会继续呈现上升趋势。

(2)小麦价格仍将维持高位

受干旱气候影响,2010年全球小麦产量大幅下降,市场基本面迅速由过去的供应充裕转变为供应趋紧,供需缺口大约1800万吨。未来一年,世界小麦市场的格局仍难以迅速转变,虽然各国小麦播种面积可能提高,但需求也在增长,库存比前期有所下降,再加上拉尼娜天气的持续影响可能会限制小麦产量。所以,未来小麦价格仍将维持高位。

(3)大豆价格呈现易涨难跌的局面

与玉米、小麦相比,本轮大豆价格上涨主要受中国进口需求强劲、周边谷物价格上涨及基金买盘推动,其自身供求关系实际相对平稳。2010/11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将达到2.55亿吨,用量为2.53亿吨,其中美国大豆的增产部分抵消了南美产量下降的影响。展望2011年,由于中国进口需求依然强劲,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受到玉米侵占可能略减,阿根廷干旱天气使来年大豆生产受到威胁,因此大豆价格也将呈现易涨难跌的局面。

展望人民币的国际化征程 篇9

随着本次央行降息以后,汇率出现了剧烈双向波动,商业银行应及时向出口企业发了汇率风险提示函,注意汇率的双向波动加剧,及时地核算成本,锁定远期,规避汇率风险。

未来随着人民币双边波动的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将会迎来更加复杂的内外环境,预计人民币总体回维持弱势,双向波动将常态化。

国内经济增速下滑,与美元走势强劲相比,中美两国利率走向背离,利差逐渐收窄。目前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走势主要有国际和国内两大因素。

一、美国经济强劲复苏

就GDP的增长值而言,基本上保持在3%上下,并继续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最强有力的支撑,这等于给人民币汇率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2015年,中国股民经历了大喜大悲,从天堂到地狱的洗礼,但上半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一度走强,美国经济复苏稳固,强力支撑着全球的经济复苏。明显,美国经济势头持续增长,未来未来美联储将很快进入升息循环,那么美元强势将持续下去。

二、发达国家经济的分化局面

2015年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速的差距加大,受希腊经济危机拖累欧元区,欧元区推出欧洲版QE,政策加码助力内需改善日本结构性改革低于预期,仍旧难阻衰退。亚洲新兴经济体增长状况和金融稳定性有所好转,但资源仍旧是最大难题。美联英国和挪威等小型开放经济体的经济走向要看美联储的加息与否来定夺。从欧洲总体的经济来讲GDP,2016 年的增长比2015 快0.3,同时欧洲在发生巨大调整性的变化。从整体来说,欧洲经济明年能否好于今年仍是未知数。

三、油价继续下跌可能性较大

油价下跌影响显著,将刺激消费,并有望促进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石油进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此时,随着油价下跌对于石油出口大国而言,已经形成巨大的压力源,因为这些国家主要依靠石油出口。

四、经济下行压力大

2015年国内经济下行,纺织、造船、电子类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出口订单影响,产值同比下降,光伏、钢铁、集装箱企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虽有所回暖,但仅表现在一线城市,二线以下城市仍然是人气不旺,房地产市场回暖依然不能明显拉动地产投资,政府主导的基建对冲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预计投资增长仍将回落。 全球经济增速低迷,但未来中国出口预计仍是个位数增长。

分析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因素,来进一步展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从多维度多角度来看未来人民币的全球化趋势,将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以中国香港为主,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巴黎等多点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更加完善。香港与内地间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量稳居首位。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全面发展。一是人民币存款余额稳定增加。2014年以来,中国与加拿大、英国、德国、卢森堡、法国分别签署了人民币清算协议,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越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各项跨境人民币业务多元化发展

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为本国企业从人民币结算和规避汇率风险等方面获得了便利。同时,国内中资银行充分抓住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为重点的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市场机遇,走出去,充分利用规则为自身服务。争取国际经贸活动主动权和话语权。

(三)人民币跨境结算有力推动了出口型经济的发展

人民币跨境结算降低了进出口企业的成本和风险。一方面出口企业和国外客户签订出口合同时,可以以人民币计价,提高应对危机冲击的能力。境内企业跨境贸易使用人民币报价并结算,没有货币错配和汇率风险,可节省汇兑成本和外币衍生品交易等费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境内商业银行通过离岸人民币市场办理跨境结汇,境外的人民币汇率高于境内几百点,使企业节约了财务成本。

支持国内企业和银行迈出国门,提高国际竞争力。这几年,我行企业走出去的项目增多,从机械,电子,农产品加工涉入很多行业,有效地利用了境外的广阔的土地资源,为国内的节能减排作出贡献。近年来,国内企业积极加大对外投资,加快调整全球产业链布局。中资银行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充分发挥人民币负债业务体量大、人民币资金清算便利等优势,促进跨境金融服务和国际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四)中国政府坚持完善政策,严简并行促人民币跨境使用

跨境人民币的合规合法使用更是至关重要,严格监管和简政放权同步进行。从严是政策执行,从简是简政放权。商业银行作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主要载体,发挥了无以取代的作用。境内商业银行根据企业提交的收付款指令,直接为企业办理跨境结算业务。简化流程后,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银行依法自主进行真实性和合规性审核,可以大幅降低成本,缩短时间,更加方便贸易投资。

国际私法展望 篇10

2013年,在内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充满变数的情况下,我国国际收支有望继续保持基本平衡,但“促平衡”的任务依然艰巨。

一、形势展望

2013年,在内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充满变数的情况下,我国国际收支仍有望保持基本平衡,但顺差规模较上年可能有所增加,“促平衡”任务依然艰巨。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和金融运行企稳,将有利于稳定我国外部需求,吸引长期资本流入;在国际金融危机尾部风险较小情况下,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境内外正利差将刺激套利资本流入我国,重新激发境内“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的财务运作。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经济持续低速增长、金融去杠杆化延续、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等,将抑制我国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我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扩大内需,稳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口增长有望加速;国内外经济复苏出现反复、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转向、主权债务问题恶化或地缘政治冲突激化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将加剧我国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甚至不排除引发阶段性的资本集中流出。

二、政策取向

国际私法展望 篇11

1.1 全球集装箱海运量缓慢回升

自2008年6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先后出台各类财政刺激政策,使得2010年全球经贸恢复较快;但随着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影响加深,发达经济体面临结构性失衡问题,发展中经济体面临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得不采取货币紧缩政策。在此背景下,全球集装箱海运量能够自2012年底呈现缓慢复苏趋势已经相当不易(见图1);同时,随着未来各国逐步走出金融危机阴影,这种复苏趋势短期内是可以持续的。由图2可见,区域内航线和南北航线集装箱运量增长较快,且增幅明显高于三大干线。2013和2014年分航线集装箱运量比较如表1所示。

1.2 运力交付量居高不下

由于航运市场持续低迷及班轮公司经营情况并不乐观,新交付运力增幅有所放缓,但当前手持船舶订单量依然较大,运力交付量仍处于历史高位。尤其是2013年下半年出现大量新船订单,尤以超大型集装箱船舶为主,短期内运力过剩压力依然较大。2003―2014年全球集装箱运力及其同比增长率和1996―2014年全球集装箱运力交付情况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

1.3 运价缓慢回升

2014年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均值有所回升,比2013年上涨1%左右(见图5)。从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走势来看,国际集装箱航运市场呈现以下特点:(1)市场运价低位波动,且波动周期缩短,这反映当前集装箱舱位利用率不足以支撑大规模涨价计划的实施;(2)季节性特点依然明显,传统的海运旺季依然集中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同时依然存在旺季迁移的特点,10月呈现“旺季不旺”的特点;(3)行业竞争加剧,班轮公司涨价计划更为谨慎;(4)班轮联盟不断变化,联盟间和联盟内部竞争日趋激烈,联盟间的竞争围绕优化航线、提高船舶利用率、降低成本等展开,联盟内部成员由于其航线设置、班期和客户等具有高度雷同性,竞争通常是“面对面”的竞争;(5)成本竞争激烈,船舶大型化趋势加速。

2 国际集装箱航运市场发展影响因素

2.1 经济贸易增长缓慢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4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3.30%,2015年的预测值为3.80%(见表2)。鉴于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持续下调该预测值,世界经济实际增长低于预期,具体来看:受低通胀和高失业率影响,欧洲复苏步伐依然缓慢;中国经济放缓趋势明显;日本经济诸多指标未达预期。未来,世界经济复苏步伐依然具有不确定性。

2.2 供需增长趋于平衡

分析1996―2015年国际航运市场供需数据发现,国际集装箱航运市场大致可以分为1996―2005年和2006―2015年2个阶段,其中,2006―2015年是国际集装箱航运市场快速发展阶段(见图6和图7)。从2000年以来的运价均值来看,2005年集装箱运价水平较为合理,供需关系也趋于合理,班轮公司可以维持微利水平;2006―2015年全球集装箱运量平均增长率仅5.60%,而同期集装箱船舶运力增长较快,年均增幅达到8.92%。虽然从2014和2015年的预测数据来看,集装箱运输需求增长超过运力供给增长,但运力增量依然较大。以2005年数据为基点来估计,2015年过剩船舶运力占总运力的比重为26.7%。不过, 考虑到闲置运力可以吸纳1%~5%的运力以及减速航行、新开辟航线等可以吸纳10%~ 20%的运力,在当前减速航行背景下,市场中实际过剩运力比预计过剩运力减少。总的来看,随着集装箱运量增长逐步超过运力增长(见图8),未来国际集装箱航运市场供需失衡将有所缓解。

2.3 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

1994年全球20大班轮公司运力份额为44.80%,而2014年该数值达到86.98%。另外,班轮公司联盟所占市场份额也较高,在亚洲航线甚至处于绝对统治地位。航运市场集中度提升会带来以下影响:(1)不利于竞争,但有利于运价的恢复;(2)市场供需对即期市场的影响减弱,班轮公司的竞争策略对行业的影响增大;(3)货主在运输中的话语权减弱。

2.4 大型化模式下成本竞争成为新常态

当前航运市场成本竞争主要集中在船舶环节,围绕订造超大型集装箱船舶、选择节能环保型船舶、选择合适的时间低价位造船、采用联合下单提高谈判能力等展开。由于集装箱班轮市场持续低迷,班轮公司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并面临较大资金压力,因此,新一轮造船态势使得班轮公司融资多样化,例如股权多元化、市场主体多元化和资产出售频繁等。此外,资金压力使得班轮公司在经营环节采取更多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措施,例如:推行减速航行;优化航线设计和班期;封存、闲置运力;扩展上下游产业链,以提供综合物流方案。

2.5 联盟化趋势日趋明显

班轮公司的联盟化趋势对航运市场主要产生以下影响。

(1)加速行业整合,提升班轮行业集中度。

(2)改变码头布局,提高对码头的要求。随着集装箱船舶大型化,未来枢纽港的地位将会提升,中转箱量会有所增加。尽管当前一些枢纽港可以满足1.8万TEU集装箱船舶甚至更大集装箱船舶的停靠要求,但要满足大型集装箱船舶高频次挂靠需求,很多港口都需要进行码头升级改造,优化现有装卸设备和集疏运体系,提升通过能力。

(3)促进支线集装箱运输发展,针对支线的竞争会有所增强。

(4)提升班轮公司针对港口费用的议价能力。

(5)从长期来看,货主的利益或将受损,因为市场集中度提高使得班轮公司对市场运价的推动能力增强,有利于降低运价波动性。

(6)推动联盟化范围扩展。例如,近期中日航线出现一些区域性联盟,未来南北航线班轮公司也将面临较大联盟化营运压力。

(7)加速船舶大型化趋势。在联盟化营运压力下,班轮公司不得不选择订造更大、更环保的集装箱船舶,以有效控制成本。

(8)推动班轮公司创新运营模式,包括加快资源整合、提升船舶利用率、重视网络平台建设等。

2.6 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当前集装箱运输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有由船公司、货代公司等建立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大型网购平台与船公司合作的一站式海运物流服务平台,其中,一站式海运物流服务平台既借助了网络平台的优势,又发挥了船公司的专业化作用,比较符合市场需求。随着“海淘”日趋火爆,传统外贸集装箱运输大额交易正逐渐被小批量、多批次、快速发货的外贸订单需求取代。

3 国际集装箱航运市场2015年走势

从整体来看,2015年国际集装箱航运市场将继续维持缓慢复苏态势,并且在一段时间内缓慢复苏或将成为一种新常态。考虑到新的班轮联盟格局初步形成,班轮公司因面临较大融资压力而对市场运价存在共同提涨预期,2015年国际集装箱市场运价均值会高于2014年。不过,班轮公司涨价会更加谨慎,横向和纵向合作、航线优化、成本控制和稳定大客户仍然是班轮公司营运的核心内容。预计2015年闲置运力比例会有所回升,班轮行业周期性特点依然明显。

(编辑:曹莉琼 收稿日期:2014-12-24)

国际私法展望 篇12

一、2015年国际原油市场回顾

(一) 国际油价走势

2015年, 布伦特原油期货全年最高和最低结算价分别为67.77和36.11美元/桶, 均价为53.60美元/桶, 同比下跌45.85美元/桶或46.1%;WTI原油期货全年最高和最低结算价分别为61.43和34.73美元/桶, 均价为48.76美元/桶, 同比下跌44.15美元/桶或47.5%。截至2015年底, 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为37.28美元/桶, 较2014年底下跌35.0%;WTI原油期货结算价为37.04美元/桶, 较2014年底下跌30.5%。2015年, 布伦特与WTI全年均价之间的价差进一步收窄至4.81美元/桶, 同比下降1.16美元/桶;并在12月下旬价差出现短暂反转, 其中12月24日达到高点, WTI当日结算价高于布伦特价格0.21美元/桶, 主要原因是美国取消长达40年之久的原油出口禁令提振了WTI油价。

2015年, 国际油价继续大幅下跌, 主要原因是全球原油供需过剩、美元走强以及投机商做空等。按照油价走势,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4月, 国际原油价格在震荡中攀升, 美国炼油厂罢工、炼油厂季节性检修抑制了原油需求, 欧佩克产量持续增长, 全球供需过剩的担忧日益加剧, 推动布伦特油价在1月中旬跌至六年低点46.59美元/桶, 但美元疲软、中东的动荡局势等提升了投资情绪, 油价震荡走高至5月初的年内高点67美元/桶。第二阶段:5-8月, 在全球原油供应过剩的背景下, 欧佩克继续坚持“不减产”政策、伊朗核协议的达成促使其提高出口等利空因素推动布伦特油价在8月底跌破43美元/桶低点, 但在8月最后三个交易日受利好消息刺激, 短暂推动油价大幅反弹超过24%。第三阶段:9-12月, 在欧佩克再次决定沿用“弃价格、保份额”的战略、美国和俄罗斯等国仍在开足马力生产石油、美国解除原油出口禁令等利空因素影响下, 油价一路下跌至年底37美元/桶附近。 (图1)

从近几年国际油价走势来看, 本轮油价下跌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 油价自高位跳水, 形成断崖式下跌态势, 长达3年多的高油价时代瓦解, 并且本轮油价下跌主要由于供给侧过剩, 不同于2008年因需求侧疲软导致的油价下跌。 (图2)

(二) 石油供需及库存情况

全球石油需求:根据国际能源机构 (IEA) 最新预测, 2015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平均为9447万桶/日, 同比增长167万桶/日或1.8%。其中, 经合组织 (OECD) 成员国石油需求总量为4616万桶/日, 同比增长43万桶/日或0.9%;非经合组织国家石油需求量为4831万桶/日, 同比增长124万桶/日或2.6%。相对于2014年, 2015年石油需求的增长步伐明显加快, 虽然全球经济依然低迷, 但国际油价持续下跌推动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长。

全球石油供应:根据IEA最新预测, 2015年全球石油产量平均为9631万桶/日, 同比增长256万桶/日或2.7%。其中, 欧佩克成员国石油产量为3868万桶/日 (含666万桶/日的天然气液产量) , 同比增长120万桶/日或3.2%;非欧佩克成员国石油产量为5763万桶/日, 同比增长137万桶/日或2.4%。2015年, 欧佩克在6月和12月份召开的两次会议上决定维持每日3000万桶的石油产量目标不变, 然而欧佩克的产量一直在攀升, 远超过欧佩克的官方产量上限, 主要原因是欧佩克成员国都在竭力争夺市场份额, 同时非欧佩克产油国包括美国和俄罗斯也维持高产量。2015年, 美国石油产量为1291万桶/日, 同比增长92万桶/日或7.7%, 美国产量的增长也反映出其非常规油气生产有较好的韧性;俄罗斯石油产量为1106万桶/日, 同比增长15万桶/日或1.4%。 (表1)

OECD石油库存: 根据IEA最新统计, 经合组织国家商业石油库存预计为29.82亿桶, 相比去年同期增长2.47亿桶或9.0%, 满足需求天数达到64天, 相比去年同期增加5天, 明显高于过去两年的平均水平。 (表2) (表3)

(三) 国内石油市场

据Wind资讯数据, 2015年国内石油需求延续中低速增长态势, 国内原油表观消费量5.47亿吨, 同比增长2816.9万吨或5.4%;国内原油产量保持平稳, 全年累计生产原油约2.15亿吨, 同比增长331.1万吨或1.6%;累计进口原油3.36亿吨, 同比增长2712.4万吨或8.8%;累计出口原油286.6万吨;截至2015年12月,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60.8%, 较2014年底上升1.5个百分点。

二、2016年国际原油市场展望

(一) 国际油价走势预测

展望2016年, 美元走强和供需过剩的基本面料将继续打压油价。美国升息周期的开启将促使美元走强, 同时令油价承压。此外, 除非地缘政治因素造成石油供应出现重大中断, 否则全球石油供需过剩的现象料将持续, 最早可能到2016年下半年才会趋于均衡。在当前全球石油库存处于历史高峰水平之际, 欧佩克至少在上半年维持高产, 同时非欧佩克产油国, 尤其是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弹性超过预期, 即使全球石油需求有所增长, 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消耗过剩的供应, 因此油价在一年时间内将难以突破每桶60美元。更长远的来看, IEA称随着部分地区产量下降且全球原油需求持续增长, 油价将从2017年开始回升, 未来几年将升至每桶80美元。

据路透社最新调查结果显示, 机构预测布伦特和WTI原油2016年全年油价均值分别为52.5美元/桶和49.8美元/桶。另据全球能源咨询机构环球透视 (IHS Global Insight) 预计, 布伦特和WTI原油2016年全年油价均值分别为54.39美元/桶和51.59美元/桶。

(二) 石油供需及库存情况预测

全球石油需求:鉴于全球经济增长步伐有望加快, 2016年全球石油需求将继续维持增长趋势, 但随着国际油价回暖, 加之年初暖冬天气, 全球石油需求增速可能将较2015年放慢, 并且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放缓迹象已经在2015年第四季度开始显现。据IEA最新预测, 2016年世界石油需求平均为9568万桶/日, 较2015年增长121万桶/日或1.3%, 其中, 经合组织成员国石油需求略升3万桶/日, 至平均4619万桶/日;非经合组织国家石油需求平均为4949万桶/日, 较2014年增长118万桶/日, 增幅2.4%。

全球石油供应:鉴于低油价已令生产成本较高的美国页岩油产量受到冲击, 2016年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将转为下降。据IEA最新预测, 2016年非欧佩克产油国原油日产量将较2015年下降58万桶或1.0%, 至5705万桶/日。对于欧佩克成员国2016年石油产量, IEA认为, 市场对其需求有所下调为3170万桶/日, 低于2015年平均3202万桶/日的实际产量水平。

OECD石油库存:在全球石油市场供应过剩至少保持到2016年下半年的背景下, 预计2016年经合组织国家商业石油库存将继续增加, 但油罐仍不会承压, 主要由于美国闲置的存储能力启用以及新存储设施的加入。据美国能源情报署 (EIA) 预测, 2016年底经合组织国家商业石油库存将达到30.3亿桶。

摘要:2015年, 国际油价继续大幅下跌, 布伦特油价同比下跌超过46%, 对石油石化等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回顾了2015年国际原油市场, 重点分析油价走势、供需关系及库存情况, 并对2016年市场走势进行展望, 认为市场供应过剩仍将持续, 油价料将继续低迷。

关键词:原油市场,国际油价,石油供需,石油库存

参考文献

[1]金凯讯财经资讯, 《2015年原油市场报告》

[2]Wind资讯金融, 行业分析数据

[3]国际能源机构 (IEA) , 《Oil Market Report》, 2016年1月19日

[4]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2015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

[5]全球能源咨询机构 (IHS Global Insight) , 《Crude Oil Market Report》

上一篇:甬优9号水稻下一篇:糖尿病筛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