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开放空间(精选9篇)
校园开放空间 篇1
传统的校园景观规划布局一般是比较规整, 强调轴线、行列式排列的建筑和整齐的道路, 加上内外都较为封闭的建筑, 室内外难以交融, 空间闭塞, 缺少视觉变化。国内多所新建大学在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已经注意到以上问题, 例如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设计, 在建筑基底为九宫格的基础上, 在开放空间大面积的种植了稻田, 并且通过便捷的步道串连着一个个漂浮在稻田中央的四方的读书台, 每个读书台中都有一棵大树和一圈坐凳, 让书声溶入稻香。现代校园景观中以往师生间单向的传授知识的方式被目前双向的相互交融关系所代替, 从前呆板的校园空间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
1 校园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校园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是指校园公共外部空间, 包括公共开放绿地、水体空间、广场空间、院落空间, 随着近年来开放式校园概念的深入, 这些空间所组成的校园开放空间体系对人们认识大学校园起着先入为主的重要作用。因此, 现代校园的布局在总平面上更重视校园开放空间的设计, 有时甚至甚于对校园建筑本身。校园开放空间景观系统以生态、文化、经济的综合效益为目标, 是校园中人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的空间基础。
校园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中应合理把握各构成要素的尺度关系, 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 合理有效的设计校园开放空间, 从而更好的为在校的师生服务。
2 校园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构成要素
2.1 公共开放绿地
校园景观设计中设计具有独特自然景观的区域作为绿色的开放空间, 让人充分感受自然之美。这种绿色开放空间与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形成呼应, 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和教学员工的压力。人们在这种自然的环境里进行交流或者娱乐。
2.2 广场开放空间
校园广场可以进行迎宾、庆典、聚会、展览、表演等多种公共活动, 是学校最重要的礼仪性空间。校园广场过去一段时期内, 由于历史原因竖立太多的政治人物的雕塑铜像, 令人生厌。现代的校园广场设计常通过雕塑、绿化设计, 展示校园丰富的文化生活, 是人文景观中心。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因素, 创造宜人的校园空间序列, 形成良好的视线走廊。沿主要轴线布置空间节点, 在主轴线两侧控制连续而富于变化的建筑界面。
2.3 水体开放空间
在近年的校园规划中, 完善的水系已经成为组织校园功能、景观的骨架。大片的开阔水面可以结合开放绿地设计, 以产生再现自然的景观效果。如果校园里有现状湖泊, 那么结合湖泊的沿岸开敞空间就可以设计一系列以水为主题的丰富小空间。
2.4 院落空间
院落空间早期多见于宿舍区建筑布局, 后发展到教学区, 近年来校园规划中常将教学楼、实验楼以多层建筑围合形成大小不同的院落空间。院落是与建筑关系最为紧密的场所, 它的四面几乎都被建筑物或建筑元素所围合, 它能为在建筑物内使用的人提供最便捷的室外活动空间, 是教师与学生在课间和工作间隙休息与交往的场所。
3 校园开放空间人性化的景观设计
3.1 行为参与和空间交往
人的社会交往需要有一定的传媒介质, 在环境设计中, 设计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环境作为媒体, 创造人与人及人与物之间的广泛交流。如果仅有空间而没有人的活动和身心投入, 空间就只有物理的尺度概念而无实际的社会效益, 只有空间与行为相结合, 才能构成某种行为场所。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作用是为师生提供活动的天地, 只有调动师生的参与和身心投入才能使它具有生命的活力和富有人性。
3.2 人性化设计的方法
3.2.1 了解使用对象
通过采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以及通过从官方机构获得信息等途径找出户外空间设计的主要和潜在使用对象, 借助绘图、电脑计算、文字说明等工具统计和分析这些使用者的职业、性别、年龄、家庭结构以及他们的文化背景、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 从而全面的确定使用对象的情况。
3.2.2 研究使用对象的行为和需求
运用观察、拍照、标记、记录行为习惯、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有关空间使用情况的资料, 分析总结出使用对象在户外空间中行为活动的性质、习惯并且结合大众行为心理学知识, 剖析这些使用对象的需求以及对于空间设计的要求, 从而分析出使用对象如何使用空间、期待何种变化的问题。
3.2.3 协调人和场所的关系
基于对使用对象以及场地现状的了解, 结合现状场地的使用情况, 明确场地中哪些元素是富有趣味性和人情味的, 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流驻足参与, 哪些元素不被人们所关注而无人问津, 总结各种元素受喜爱的特点和被冷落的原因, 并结合场所的特点保留积极的要素、谨慎剔除不协调的要素, 合理引进受欢迎的要素, 从而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愿望和需求, 协调人和场所的关系。
4 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的特点
4.1 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概况
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龙王塘街道盐场新村, 总用地规模1平方公里, 分两期建设, 其中景观规划设计占地27公顷。校园地势西高东低, 中部地势略低, 南北入口略高, 程盆地状。南入口主路傍山而进, 校园中部存有自然湖面, 新校区现状地形空间脉络清晰。
4.2 景观设计主题
设计主题集中于为大连外国语学院创造现代, 时尚, 进步的形象和环境, 体现大连外国语学院独特的国际化和外语教学目标。巧妙的把景观设计概念与校园现状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文化特点融汇一体打造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生态园林景观。
4.3 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的特点
在景观设计中清晰划分了景观开放空间节点的层次, 体现有一系列国际化的观赏性花园的主入口和仪式路的主要空间节点, 到二层景观空间节点突出各个主要校园因素如大学广场、学生广场、艺术学院花园、语言学院花园, 学生教师公寓, 和谐湖等展示景观细节。
4.4 宜人的公共绿化空间
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基地设计具有用地规模较大, 远离都市中心的特点, 并且选址于清山绿水之间, 具有理想的自然环境条件。这对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而言是十分有利的。由保留的自然生态园林区和穿插于校园各功能区之间的人工绿化共同构成园林校区的绿化系统, 中心绿化台地, 以及精心配置的喷泉、雕塑, 达到了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营造出校园的文化氛围。
4.5 有序的广场组织
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沿南北轴线依次设计迎宾广场、中央广场、学生广场, 在设计通过丰富的铺地设计、雕塑、小品和绿化设计, 展示校园丰富的文化生活, 是人文景观中心。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因素, 创造宜人的校园空间序列, 形成良好的视线走廊。由南入口进入的仪式主路, 沿途布置一系列空间节点, 特色文化绿坡沿中轴线创造出最大化视觉效果, 靠两侧路边倾斜, 过往车辆清晰可见绿坡效果。轴线依地形起伏, 收放有致, 起承转合, 形成交响乐般的空间序列关系。
4.6 亲水设计
针对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中部的和谐湖, 在原有水系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亲水平台, 垂钓桥, 并结合地势设计了跌水自然瀑布, 为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了一个亲切的自然环境。师生在此或倚望, 或临水长谈, 多样的空间形式生成多样的行为模式。
4.7 特色化的院落空间
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在东西组团之间, 设计了艺术学院花园, 国际花园等, 通过趣味性、参与性休闲空间的拓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对大连外国语学院环境和文化特色的认知, 设计中集中体现出大连外国语学院现代、时尚、进步的形象。结合其国际化的特点, 设计了一系列大连外国语学院教学语种所相对应国家的副主题景观设计, 例如俄罗斯、英国、法国等花园。
4.8 人性化的空间设计
景观设计中自始至终考虑了师生在使用中的需求和感受, 从安全性、舒适性、场所性等各个方面考虑了设计思路中的人性化。例如:在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的广场设计中, 它位于主要人行交通的入口处, 周围被主要办公楼等围合, 平日里仍然有较多的人经过并在此驻足。广场边缘的设计往往决定着其受欢迎的程度。除了周围重要建筑物的入口有合适的停留空间外, 广场周边设计了一系列休闲小空间, 高大的树荫下一组组舒适的座椅, 为在次驻留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交流空间, 在体现校区国际化, 现代化的同时, 考虑了人性化的空间设计。
结语
校园的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对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造成影响, 但合理的景观设计可以将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限度。在开放空间设计中不仅仅要“以人为本”, 还应抛开图纸、面向真实的土地, 视空间设计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尊重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等理念和方法。要以生态环境为中心, 注重对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与利用。如何在能够满足个人的空间需求同时, 最大程度的塑造有文化特色的开放空间, 为今后校园景观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 也将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克莱尔·库柏·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以景观生态学为导向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J].规划师, 2005, 02.
[3]田国行, 赵亚敏, 张玉书.生态文化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主流文化[J].网易, 2006.
[4]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校园开放空间 篇2
关键字:校园空间;校园文化;开放空间
1绪论
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是师生们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规划应努力创造多样化与富于特色的公共开放空间,以满足校园功能需求和提升校园环境品质。而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与坏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真正利用好室外开放空间,根据建筑以及地形要求,设计出适宜人们活动的多元化空间。人性化的校园空间能够激发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校园的环境又能为促进随意交流、淡话提供良好的环境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气氛才是最现实的。校园开放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及意义
开放空间多样化包括功能,形式以及配置的多样化。功能多样化,如隔离,交通,交往,运动等不同用途;形式上的多样化,如形状,尺度,色彩,材质,构图等多种变化;配置多样化,如草坪,树林,山水,建筑等不同设置。
多样化有利于满足校园的基本功能,校园开放空间需要交通,集会,运动等多种功能。尽管一个单纯空间可以赋予不同的功能,但其适应性受到一定限制;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师生不同心理需求,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期在单调的环境中生活,可能造成思维缓慢,智力下降。相反,多样化的环境,信息量大,有更大的吸引力,有利于使用者稳定情绪和身心健康;多样化有利于强化学环境氛围,生机勃勃,丰富多变的校园景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育氛围。校园中丰富的自然景观;多样化受到师生的欢迎,多样化打破了现代主义的形式教条,大胆借鉴与融合古今中外优秀的造园手法,强化了环境的印象能力,形成丰富多彩的环境面貌,接近大众审美情趣,因而容易受到广大师生的接受和欢迎。
2.1 校园开放空间活动的类型
2.1.1必要性活动
指多少有点不自由的活动,如出早操、听课、购物等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等事务属于这一类型。这类活动受外部环境影响不大,没有选择的余地。
2.1.2自发性活动
指人有参加的意愿,并在时间地点允许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如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等活动,这类活动受外部环境影响较人,只有天气好,场所吸引力大时才会发生。
2.1.3社会性活动
社会性活动—是指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加的各种活动,如校园文化节,各种展览,朋友间的交谈等,这些活动受校园外部物质空间的影响也很大。
2.2不同层次的校园空间
大学校空间是指高校校园内服务于学习、交往、休息、步行穿越等功能的各类软质和硬质景观。主要广场空间:几乎所有的校园里都存在某种形式的中心广场或集会场所,就像每一个传统的小镇都有公共绿地或城市广场—样,每个学校都有—个朋友聚会、开办展览、举行集会的地方。广场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结构的机会,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布置纪念性的植物造景和其他识别性强的空间造型。校园入口空间:可称为一个校园的门户空间,有一定的集散功能,具有某种标志性,在设计时应注重可实施性和可识别性的表达。各院系或教学楼的户外公共开放空间:—般指教学建筑的前廊、后院、广场、内院等空间,尺度一般不是很大,所属关系较明确,使用人群也比较固定。道路空间:高校内的道路属于生活性道路,交通以步行为主,车流量很小,高校道路上的交流,如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教师对学生的传道、解惑发生的频率十分高。所以高校内的道路设计应为这些随意性的交流提供物质条件,搞好线性景观设计。还有—些主题类型的小游园、趣味园及广场、同样是活跃校园气氛的要素。
3受欢迎的高校户外公共空间
在对所有高校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中,最吸引人的是自然景观—山、水、树木、自然、草坡等。最适宜户外学习的空间有主要建筑的入口:开敞的草坪;较小的隐蔽空间;图书馆周围室外空间;人树下自成一体的亚空间。适于户外锻炼的空间有运动场,体育馆周围室外空间,由上可知:
在校园中应有各种类型的自然空间,在这些自然空间的设计中,应保留部分或全部种植边界,从而使休息者能找到空间边界坐下来,因为校园公共空间和所有的公共空间一样,人们喜欢坐在空间边缘,而且靠着什么东西而坐。座位的设计既应有供1-2个人使用的比较私密的座位,也有可供3-4个人的小团体聚会交谈的座位。长凳应避免太长,因为太长会使单个使用者感到不适,还会限制两个人以上的人的谈话。
年轻人比较喜欢有活力的公共场所,而成年人则喜欢利于沉思的安静场所。学生们经常活动的区域常常是运动场和他们经常上课的教学建筑及这些建筑周围的室外公共开放空间。学生们在这里完成大部分的课程学习,与老师见面,交流。教师则来往于办公室、教室、图书馆之间或外出办事,也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圈域。显然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归属感,在这里我们把这个经常活动的区域称为“基地空间”[1],这个“基地空间”。(克莱尔·库博·马库斯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可以是一栋教学楼的前廊、内院、入口等建筑亚空间,也可以是校园中的主广场,公共大草坪等较大的空间。
所有的种植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对不同地点的高校,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很难做出统一的种植建议,但物种多样性,照顾到四季景观的原则还是要坚持的。
地面铺装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不同的铺装材料应用于不同的用途。板油类的硬质材料最好用于穿越校园的主要道路。混凝土路面也是常用的校园路面,应注意强光下眩光问题。各种地砖地面的铺设应结合种植、小品等元素。恰当的照明设计会给校园户外空间增色不少。
4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公共开放空间多样化分析
4.1 课题分析
西安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兼有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属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其前身是北京机械学院和陕西工业大学。五十多年来,学校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西安理工大学现有金花校区、曲江新校区和莲湖校区三个校区,均位于西安市区内,共占地1400亩。
此次设计的西安理工大学是学校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曲江旅游综合开发区设立的第二校区。曲江校区西临大雁塔,南有西安市杜陵生态园,交通较便利。曲江校区计划用地950亩,建筑面积43.3万平方米,规划有教学楼、邵逸夫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实验用地,后勤用地,游泳池、足球场等。所倡导的是新时代高校景观化,人文化的建设理念。同时也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变革的体现。它首先是大学生的生活和活动区域,其整体规划从新型的人性化的标准出发,细分为9栋各种用途的建筑单体,入口广场景观,建筑间细部连接景观,两个绿化带。容积0.56,绿化率48%左右。大面多功能运动场。
4.2 理工大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实现
4.2.1庄重又不失活泼的入口广场
根据校园广场所处的位置及其在校园生活中的作用,其类型大致可分为外向型广场和内向型广场。西安理工大学入口广场由图书馆及两座教学楼围合而成,是典型的外向型广场,作为校园与城市间的过渡空间将起到集中展示校园形象的窗口作用。
校区内入口属于开敞型的校前区空间。作为进入校园的前奏,这里的主要景观就是连续的两个长方形的水池,喷泉顺着矩形的水池线形排开,造型很大气、现代。同时考虑西安地处大西北,气候干燥,风沙较大。夏天闷热,冬天严寒。在整个水池的两侧种植四季大量的绿化来缓解气候。
入口广场按照其空间功能还分为两部分:位于两座教学楼之间的空间,属于一个视觉标志区。来往的人在固定的时间内会造成冲突,中心区域最大用途是交通,流动。同时此处正对校门口和礼宾大道,属于校园内最显著区域。
图书馆往往属于整个大学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图书馆门前广场更大性质上属于整个校园的中心聚会区,主要用于礼仪性集会与课间活动。同时这里也是整个校园的交通枢纽。
4.2.2教学楼间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校园内东南侧处为两座教学楼之间的空间。它不同于入口广场两座教学楼之间的广场空间,此处不属于校园的主要交通干道,没有车行道。在固定的时间内来往的人流较多。围绕中心圆型景观,四周结合建筑和绿化来围合出较私密的休闲和调节空间。通过喷泉,铺地,绿化等限定因素与建筑,道路网络互为图底,形成统一和谐,特色鲜明的整体形态结构。同时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需求出发,利用绿化为他们创造便利、多样化的交往与活动空间。在植物的选择上种类比较丰富,高低错落。以中心广场为分界的两个空间在设计上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东侧空间属于“面”的景观,用多个“点”连接形成“线”的绿化,在周边形成一个明显的轮廓。西侧空间主要是“点”和“线”的结合,在多个地方设计“点”景,使空间更具观赏性。
4.2.3较私密性的公共开放空间
位于留学生,专家公寓西侧的空间。属于生活区域氛围,在此活动的人群多为居住在此空间东侧公寓的留学生和专家。活动方式和时间有别于校园内的其他公共开放空间。他们更多的需要一种调节空间,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同时这个调节空间要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因此在空间的定位上选择设计自然景观的活动空间。同时在设计在中注重广场空间的尺度与围合,适当的围合度,有利于形成明确的空间限定,容易被感知和认同,进而产生向心倾向与归属感。广场空间应有明确限定,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将周围空间与自然的草地相结合,配以精心设计的硬质图案、灯具、主题雕塑,整个空间因此亲切宜人。同时常绿树下设置石椅,为来休闲的人们提供了私密性较强的开放空间。
4.2.4多层次的公共开放空间
室外空间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也是师生课余休息谈心的首选场所。一般置于教学楼、科研楼近邻的位置,环境多清静幽雅。
位于教学楼与预留教学楼间的一块绿地,由中心雕塑和成丛的植物带组成,原意在于为师生提供一片多功能的开放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势和建筑规划,划分出私密性空间,半开放半私密性空间等,空间充满层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在考虑更加便于人的穿行及进入的前提条件下,将部分绿地结合道路加宽作为铺装,利用硬制与草地混铺分隔空间,增加常绿树和庭荫树进行植物配置,在树下安放休息设施供人休息、观景,既增加了活动领域,丰富了空间层次,又给人一定的依靠感。因此在设计上除了中心区域的广场空间便于交通,四周则设置大量赋予变化的绿化景观。同时这里也是师生最便利的休息场所,因此在四周提高了休息环境的可坐性,利用高低变化的植被,不仅可阻挡大众视线,避免噪声影响,以保持开放空间私密性,又给人一种安全感,构成舒适的活动空间。
4.3理工大校园公共开放空间多样化区域与景点分析
4.3.1过渡与引导区
校园主入口设置连续的长型水池,作为人流与车流的中转和缓冲空间,同时也使得校门入口视野有中引入感。主入口与对应的两座教学楼之间设置一个引导通道,通过连续水池和行道树配置,产生夹道欢迎的礼宾大道。
4.3.2中心集会区
校园内主入口和次入口,以及东西,南北两条主干道之间的图书馆门前规划出一个圆形广场,采用硬质地面,中心为雕塑喷泉,外圈种植绿化植被,主要作为礼仪性空间。
4.3.3交往,娱乐区
校园内规划了不同类型的交往空间,如(1)绿地——人工修剪草坪,可行走,可席地而坐,适合私密度不高的组团式交往;(2)中心广场——适合大型集会与表演;(3)步行小道,适合漫步式交往;(4)建筑与绿化围合处排列树阵,适合私密的个人交往。
4.3.4绿化过渡区
西安地区较干燥少雨,特别是夏季天气闷热,在校园中加大绿化面积,结合自然景观,营造出古典园林的韵味。多设置在宿舍楼后面和教学楼被面较僻静的区域。同时绿色能陶冶情操,心情舒畅。结束语
校园开放空间 篇3
关键词:高校,校园规划,公共开放空间
近年来各高校都加快了校园规划的步伐, 各相关院校纷纷合并筹建“大学城”, 在这些校园规划中, 校园内的每一栋建筑都受到极大的关注, 未来筹建的各种系馆更是经过深思熟虑, 在校园的未来发展中成为主角。而校园中的户外空间常被看做是评价建筑美学价值的构图要素, 很少谈及作为大学主体的人是如何感知、评价和使用这些空间的。
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与坏的重要标准是看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以及艺术作品、 书本之间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 因而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大学正规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大学校园只有具备了能够激发好奇心,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同时校园的环境又能为促进随意交流、谈话提供良好的环境时, 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气氛才是具有真正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1 校园户外活动的类型
户外活动的类型可分为3种: (1) 必要性活动—是指多少有点不自由的活动, 如出早操、听课等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等事务属于这一类型。这类活动受外部环境影响不大, 没有选择的余地。 (2) 自发性活动一是指人有参加的意愿, 并在时间地点允许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 如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等活动, 这类活动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只有天气好, 场所吸引力大时才会发生。 (3) 社会性活动—是指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加的各种活动, 如校园文化节, 各种展览, 朋友间的交谈等, 这些活动受校园外部物质空间的影响也很大。
2 高校校园生活的特点
高校校园生活很大程度上发生在即定活动场地和固定建筑之间, 如早晨学生们多活动在运动场及运动场周围的公共开放空间, 而课间学生们多在临近教学楼的室外空间活动。在大学这种学术氛围很浓的环境中, 室外随意性的交流往往是学习知识的良好时机, 因而在大学校园规划中既要考虑为正常的教学活动提供空间场所, 更要支持这种户外交流、学习, 这也许正是大学校园与其他校园的不同点。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在建筑内部我们会感到应该做点什么或完成某项工作, 而在外部则可以什么都不做, 使整个身心放松下来, 去关注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因而会产生从紧张的工作学习中解脱出来的平静感。从教学角度考虑, 高校教育与高中教育的目标和方法都有很大差异, 中学阶段是掌握基础知识的阶段, “教”与“学”所占的份额都很大, 而且效果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教”这—环节上, 而高校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的场所, 在“教”与“学”的环节上, “教”起到的是引导作用, 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针对人们在校园中的活动的类型和特点, 在校园规划中, 户外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应作为校园规划中的重要内容给与关注。
3 高校户外公共空间的定位及组成要素
高校户外公共空间是指高校校园内服务于学习、交往、休息、步行穿越等功能的各类软质和硬质景观。 (1) 主要广场空间:几乎所有的校园里都存在某种形式的中心广场或集会场所, 广场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结构的机会, 可能的情况下, 还应布置纪念性的植物造景和其他识别性强的空间造型。 (2) 校园入口空间:可称为一个校园的门户空间, 有一定的集散功能, 具有某种标志性, 在设计时应注重可达性和可识别性的表达。 (3) 各院系或教学楼的户外公共开放空间:—般指教学建筑的前廊、后院、广场、内院等空间, 尺度一般不是很大, 所属关系较明确, 使用人群也比较固定。 (4) 道路空间:高校内的道路属于生活性道路, 交通以步行为主, 车流量很小, 高校道路上的交流, 如朋友间见面打招呼, 教师对学生的传道、解惑发生的频率十分高。所以高校内的道路设计应为这些随意性的交流提供物质条件, 搞好线性景观设计。 (5) 还有—些主题类型的小游园、趣味园等同样是活跃校园气氛的要素。
4 对高校校园户外公共开放空间的调查研究
站在使用者的角度, 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某高校内的户外公共开放空间进行调查研究。采取问卷、访谈、观察的形式进行实地凋研。结果显示, 6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喜欢教学区的休闲广场, 其次是运动场。分析原因主要有: (1) 位置 休闲广场位于教学区的中心位置, 是去建筑系馆、图书馆、校文化广场和主楼的必经之路, 位于校主要交通轴东侧, 可达性非常强。 (2) 结构 广场从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 图书馆前集散广场、南广场、北广场。图书馆前集散广场是校园南北交通轴的扩大部分, 材质以硬质铺地为主, 是校园举行大型集会的主要场所。南广场是原有校中心绿地经过改造而成, 堆土成山, 撅土为池, 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与各种花草交相呼应, 景色十分宜人, 北广场以草坪为主, 由于老图书馆建设地位于地裂缝上, 老图书馆已被拆除, 在广场的设计中用不同高差的铺地保留了图书馆原址, 走在其中会使人感到它的存在, 为那些回母校寻旧的校友提供了感情寄托。草坪的处理也不是将大面积简单地分割, 而是利用“梁思成”、“博古”等名人雕像形成主题小广场, 整体感觉零而不散, 处理的非常好。 (3) 尺度 整个广场以步行尺度为准, 卵石铺的小路, 砌筑的短墙, 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湖水, 高大乔木下休闲的人群, 都体现一种校园的美。 (4) 座椅 在这里既可以找到一个人的座位也可以找到三五成群人的座位, 座位的设置也很巧妙, 有的利用界限的边缘做为座椅, 有的将短木砌在短墙上, 看上去很随意但很适用。正是这些原因, 使得这个休闲广场从早到晚的利用率都很高, 是这个校园的社会活动中心。
5 受欢迎的高校户外公共空间
在对所有高校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中, 最吸引人的是自然景观—山、水、树木、自然、草坪等。受欢迎的高校户外公共空间主要有: (1) 在校园中应有各种类型的自然空间, 在这些自然空间的设计中, 应保留部分或全部种植边界, 从而使休息者能找到空间边界坐下来, 因为校园公共空间和所有的公共空间一样, 人们喜欢坐在空间边缘, 而且靠着什么东西而坐。座位的设计既应有供1-2个人使用的比较私密的座位, 也有可供3-4个人的小团体聚会交谈的座位。 (2) 所有的种植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资源, 对不同地点的高校,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很难做出统一的种植建议, 但物种多样性, 照顾到四季景观的原则还是要坚持的。 (3) 地面铺装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 不同的铺装材料应用于不同的用途。板油类的硬质材料最好用于穿越校园的主要道路。混凝土路面也是常用的校园路面, 应注意强光下眩光问题。各种地砖地面的铺设应结合种植、小品等元素。 (4) 恰当的照明设计会给校园户外空间增色不少。
6 一点建议
校园规划是校园建设良好发展的保障, 对已建成的校园进行改建或增建规划时, 进行一些现状使用的调查研究, 这将有助于校园建设的总体布局、特殊空间保护和户外空间细部设计。注入了人一社会一环境为核心的复合评价标准, 同时在校园规划设计中户外空间应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统筹考虑, 不应简单地视为校园建筑布置后的剩余部分, 在校园主场地规划完成后, 简单地种些花草树木, 而空间的用途几乎不被人考虑, 高校校园规划设计, 更应侧重于建筑群体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校园户外公共开放空间, 为校园中人们的学习、休闲、思考、集会以及娱乐等活动提供了物质空间条件, 对这些活动的发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美化了校园环境, 人们在—个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 心情也会舒畅,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 (美) .城市意象, 华夏出版社, 2004.
[2]芦原义信 (日) .外部空间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校园开放空间 篇4
“开放”,作为21世纪一个响亮而有力的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张云鹰把“开放的教学”视为一个迫切的教育命题,躬身实践之、执著探索之且成果显著。继去年出版的《开放式习作教学》获得“第五届(2004-2008)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之后,如今她又推出《开放式活动课程》一书,如此勤奋之举让我油然生出一种敬意。
行走于这本书中,品味作者的使命感和设计美,我也试着思考开放一词的深意。
如今,学校弥漫着怪怪的沉闷,教育的考试魔咒强化了教学的规定性,弱化了教学的灵活性,导致孩子常常被有形无形地束缚。这种状况有目共睹,为全社会所诟病,但在今天的现实背景下却难以快速地根本扭转。有些人痛感于此,选择了家庭式的私塾教育,这虽是个案,却敲响了警钟。如何认识和应对,考验着我们的教育智慧。
倡导开放,便是一剂良方。怎样看待这里所说的开放?首先,要承认学校教育的主体存在,这是前提、基础。这不是简单地踢破学校围墙,或者逃离学校,而是对现行学校教育缺陷的修正和调整。在教育的范畴里,有限制的开放闪耀着理性之光,而极端式的盲目破立,则是一种不现实的幻想,也是一种错误。开放的教学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课程改革的科学化、视野的大拓展,说到底是学校教育的内部事物。
其次,它体现着新教育的胸怀。新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捍卫这个目标,需要责任,一味固守三尺讲台上的百年成规,或许会暂时轻松,偶有成效,但迟早会脱离主流,脱离目标。用开放的心态拥抱开放的教育,包容新生,包容探索中的未知,包容前进中的不适应,这才是新时代下的应有姿态。开放必然伴生着改变。有胸怀,才不会惧怕改变,才会主动地面对,才会站在开放的前沿,渴盼并投身于教育的新变化之中。
有主体,有胸怀,求理性,求改变,不正是教育智慧吗?这本书高扬开放的旗帜,定位于课程,诠释的就是这种教育智慧。
另外,开放呼唤着切实的创造。开放与活动课能够天衣无缝地对接,开放式活动课程似乎天然就是一张响亮的名片。
翻开书页,84个课型设计,不仅个个都承载着开放的理念,而且挥洒着独有的创造。
阅读这些设计,我发现,所有的设计都是课程的形态,课程的构架凸显行家功力,精致而易推广。而其内容,往往又是在课堂中加入课外的因子,甚至加入校外的元素,取舍之间,有延展,也有分寸。《我上学了》、《学当小老师》如此,《爱护人民币》、《只有一个地球》也是如此。
走进设计之中,几乎处处可以感觉到作者的苦心与匠心。在三年级第11课《“桥”的故事》中,活动过程为:找桥、说桥、赏桥、画桥、造桥。这是一个多么完善的链条!“画桥”处作结,本无不可。作者追加一个“造桥”,仅仅是丰富了一个环节吗?它追加的是学生的兴趣点,是本课的闪光点,是设计的着力点。
在六年级第4课《寻找长征足迹》中,歌曲营造气氛,画面展示过程,波浪壮阔的长征历史,浓缩在一个微型课堂之中。联系曾经学过的课文,知识呈现,精神贯穿,课内课外联动,学生或欣赏、或思考、或表演,这不就是典范的综合性学习吗?如此这般的美妙设计,似山冈上的秋日红叶,在书中的字里行间,一簇簇一片片地绽放着,牵引着读者的眼球。
语文活动课,具有自主性、实践性、趣味性、创造性和多样性五大特征;分别归属常规性语文活动课、实践性语文活动课、随机性语文活动课和发展性语文活动课四大类型;通常表现为尝试式、合作式、综合式和创新式四大模式。这是作者在导言中透露的部分研究。当这些研究和作者拟定的6阶17项参考评价系统,同84个课型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作者一定还有大手笔、大规划。而这本书,也许只是初步的成果,但点燃了期待。
校园开放空间 篇5
1校园开放空间使用状况评价 (POE) 及其意义
POE为使用状况评价的英文缩写, 即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使用状况评价属于心理物理模式, 是指在规划设计项目建成若干时间后, 以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式, 收集使用者对项目使用的评价数据信息, 经过科学地分析, 了解他们对目标项目的评判[1]。其原理是通过对建筑与规划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加以对照、比较, 收集反馈信息, 以便为将来同类建筑与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筑决策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2]。POE始于20 世纪60 年代的欧美, 当时一些学者结合具体项目就建筑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但实践多限于功能较单一的建筑类型, 如大学生宿舍、住宅、老人院等[3], 后逐渐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尤其是在建筑和户外环境设计领域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
POE在校园开放空间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可借鉴的资料也较少, 而其中为数不多的校园POE研究中, 关注的对象又往往是校园的建筑与空间结构, 对某一开放空间的实际使用情况与功能性的关注较少。因此, 对于大学校园开放空间使用状况评价的研究, 国内外都处于一种并不完善但又日益关注的状态。
在实践方面, 扩招引发的“大学城”建设, 导致形成尺度巨大而使用效率低下的户外开放空间[4]。然而, 校园开放空间的营造是否具有活力, 是否能够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却是构建高质量校园环境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 及时引入使用状况评价, 让设计者与管理者认识到使用者的真正需求, 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2场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作者选取的调查对象为浙江农林大学的重要节点之一———五舟广场。
2.1 浙江农林大学五舟广场概况
浙江农林大学位于杭州西郊的国家森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临安市。五舟广场位于浙江农林大学校园东南部, 学校主干道溯源大道、玉兰路及银杏路的交叉位置, 东面是学校主要的教学区, 北面接壤人工大湖东湖, 南面距离学校大门250m左右, 总面积约0.6hm2 (见图1) 。由于其北面临水位置设计有5 个形似小船的观景台, 因此而得名“五舟广场”。该广场设计风格现代、简约、视野开阔, 其东北角还设有1 个小型茶室———东湖茶室, 再加上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周边环境, 故使用频率较高, 自建校以来一直受到广大校内师生和校外人士的好评。
2.2 研究方法
本次POE研究主要关注其实际使用状况和使用群体的满意度评价。具体研究方法和内容包括:
2.2.1 场地内人群的行为方式。室外活动受天气的影响较大, 气温适宜、风力温和情况下的调研结果更具有可参考性。本次调研选择在秋季 (2015 年9 月) 天气晴好、无风的日子进行, 工作日 (周三, 9 月9 日) 和休息日 (周六, 9 月12 日) 各1 天。根据主要使用人群的作息时间, 分别选取4 个典型的时间点 (6:30、13:30、18:30、21:30) , 并对这几个时间点场地内人群的行为活动进行观察与记录。其内容包括:使用人群的行为类型、行为时间, 及其使用人群的属性。
2.2.2 场地使用满意度分析。运用了访谈调查法与问卷调查法2 种方法, 对研究场地的满意程度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场地区位、交通可达性、空间形态、周边环境景观、卫生状况、公共设施 (包括地面铺装、座椅、垃圾桶、绿化、照明、遮阳避雨设施、景观小品) 、社会性因素 (包括活动内容、活动丰富程度、活动之间是否受到干扰) 几个方面。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人群行为方式分析
3.1.1 行为类型分析。对人群的行为活动进行分类、统计发现 (表1) :参与交流活动的人数占所有活动人数的最大比重, 且主要分布于东湖茶室区域和广场观景台位置 (工作日占46.06%, 休息日占51.52%) ;体育活动次之 (工作日占29.70%, 休息日占21.97%) ;休闲活动主要有散步、遛狗、观景等, 其中节假日以亲子活动为主 (工作日占18.18%, 休息日占21.21%) ;而相对于前几项活动, 学习活动和旅游活动的比重就显得略低了 (学习活动工作日占6.06%, 休息日占1.89%, 旅游活动仅在休息日存在并占3.41%) 。出乎意料的是, 作为大学校园内部的主要开放空间, 学习活动所占比重极低, 而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是突出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因素。反而, 交流活动是该空间内的主要活动内容, 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交流活动都分布于东湖茶室内。
经过分析, 作者认为该场地内的学习活动量之所以这么少, 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 由于本次调查在时间的选择上具有局限性。一般来说, 每年的春季会是活动的高峰期, 而杭州地区地处中北亚热带过渡区, 9 月中下旬气温还是相对较高, 作为一项调查, 活动人数不是很理想;其二, 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学习活动对场地的要求较高, 而五舟广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如场地内的座椅数量有限 (东湖茶室内的座位是有偿使用) 、遮荫处少、周围噪声影响等。
通过对2 日的数据进行对比可知, 休息日的交流活动量比工作日增加78.95% ;休闲活动量增加86.67%;体育活动量基本持平, 仅比工作日增加18.37%;学习活动基本都在工作日进行, 而旅游活动恰恰相反, 集中在休息日。
从行为类型分析, 校园开放空间的行为具有2 个明显的特征: (1) 交流活动占所有行为类型的主导地位, 学习活动与旅游活动较少; (2) 休息日的主要活动时间点 (13:30 和18:30) 的活动量明显大于工作日, 尤其是交流活动。
3.1.2 行为时间分析。通过绘制各时间点活动量统计图 (图2) 后可以发现:休息日的活动峰值出现在下午13:30, 占当天总活动量的39.77%;工作日的活动峰值出现在晚上21:30, 还是以交流活动为主, 占当天活动总量的40.61%;另外, 不论是休息日还是工作日, 清晨的活动量都很少, 鲜有到访者。
对2 日进行对比发现, 休息日总的活动量明显大于工作日, 其中下午13:30 与傍晚18:30 尤其明显, 早上和晚上基本持平。
经过2 日的对比发现, 休息日4 个时间点的活动量均大于工作日, 差值最大值出现在下午13:30, 人数相差65 人之多。另外, 傍晚18:30 时的活动量也有较大的差距。
从行为时间角度来看, 校园开放空间在行为时间上有如下特征: (1) 下午和晚上是行为发生的高峰时段, 早上活动量较小; (2) 休息日每个时段的活动量都明显大于工作日。
3.1.3 行为群体分析。我们按照群体的不同特征, 将其分为4 类, 分别为校内学生、校内教职工人员、学校周边居民及其他校外人员。根据各时间段的活动人数, 特绘制了表2, 便于进行直观的分析。
在进行调查的2 天中, 很明显, 学生群体和其他校外人员群体的数量占很大一部分, 都占据总人数的35.20%。另外, 学校周边居民群体占21.44%, 校内教职工人员群体占8.16%。从这些数据可知, 学生仍是该空间内的主要活动群体, 而其他校外人员群体数量也相对较大。这很好地说明了:浙江农林大学以五舟广场为主的校园开放空间, 已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相当一部分的社会服务功能, 而位于五舟广场东北角的东湖茶室, 受到很多社会人士的喜爱, 成为休闲、交流的好去处。
再次对比工作日与休息日的行为群体数据可以发现, 工作日参与户外活动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40.61%, 远大于其他3 个群体。休息日, 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其他校外人员成为最大行为群体, 占37.12%。其余教职工人员群体和周边居民群体变化不大, 工作日与休息日所占比例基本持平。
由此可知, 行为群体具有以下2 个特征: (1) 校内学生仍是主要行为群体; (2) 休息日, 校外人员, 尤其是学校周边以外的人员, 数量大幅增加。
3.2 场地满意度分析
关于五舟广场的满意程度的研究, 作者主要是从环境的实质条件、使用者的个人因素及社会文化活动3 方面进行考量, 同时运用了访谈调查法与问卷调查法, 而其中的数据主要是由问卷的形式获得, 即《五舟广场满意度调查表》 (表3) 。这份调查表包括了对场地区位、交通可达性、空间形态、周边景观环境、卫生状况、公共设施、社会性因素7 个大项的调查。其中, 社会性因素包含了该开放空间内的活动内容、活动丰富程度以及各项活动之间是否受到互相干扰等。
被调查者可以从“满意”、“较满意”、“一般”、“较不满意”及“不满意”5 个选项中选择1 项, 以此来表示对每个项目的同意程度。作者此处运用表格的形式, 统计了使用者对五舟广场各方面的满意程度 (表3) 。
由表4 可知, 人们对五舟广场总体较为满意。其中, 最具有吸引力的部分为周边景观环境。在与使用者的交谈过程中可以得知, 绝大多数的使用者偏好于水体景观, 其次为绿化景观, 还有极少数偏好周边道路景观。对广场的空间形态, 受访者认为广场简洁现代的设计风格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空间合理的布局是他们注重的焦点, 只有极少数表示空间形态毫不重要, 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通过访谈发现, 在使用感受方面, 绝大多数的使用者较注重场地内的卫生状况, 并认为五舟广场卫生情况相对乐观。但当谈到公共设施方面的问题时, 不少被访者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尤其在座椅、照明和遮阳避雨设施方面, 绝大多数被访者认为值得改进。
在场地的交通可达性上, 半数以上的被访者觉得“满意”或“较为满意”, 但也有若干学生认为距离寝室较远, 不太方便。
4基于POE研究的场地评价与优化对策
4.1 场地评价
从以上分析可知, 五舟广场的活动量大, 活动密度高, 其中以交流活动、体育活动为主, 学习活动较少。究其原因, 这与广场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及交通噪声影响有关。
五舟广场东南面均为学校主次干道, 使得此处交通极为便利, 校外人员也逐渐成为主要的行为群体之一。
通过调查, 我们也不难发现, 五舟广场尚存在着一些问题:
4.1.1 交通可达性: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的学生住宿区域主要分为3 块:A区、B区与C区。其中, A区距离五舟广场确实较远, 步行大约需要30min。这也是学生群体的活动量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原因之一。
4.1.2 公共服务设施:《五舟广场满意度调查表》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部分使用者认为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不合理, 如:部分使用者认为夜晚灯光较暗, 有的地方灯光几乎照射不到, 无法给人以安全感;五舟广场内的交流活动最为频繁, 但只在船型观景台和东湖茶室设有可坐区域, 座椅数量明显不足;调查的9 月, 浙江地区的天气仍然较为炎热, 太阳照射也较为强烈, 绝大多数使用者认为遮阳避雨设施不够。
4.1.3 空间形态:广场在空间的划分上较为简单、枯燥, 缺少层次感和私密性。另外, 周边车辆、行人等发出的噪声较大, 不够安静, 很难进行学习类活动, 因此作为大学校园内的广场, 该处的学习氛围不浓。
4.1.4 社会性因素:在交谈过程中, 作者发现绝大多数使用者并不认为该空间内的活动是非富多彩的, 这说明活动形式和内容还比较单调。但值得称赞的是, 各项活动之间的影响因素并不多, 基本不会出现互相干扰的情况。
4.2 提出优化对策
分析以上调查结果, 作者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优化对策:
4.2.1 健全配套设施:适当增加路灯、垃圾桶、座椅、遮阳避雨等设施, 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增加出入口的标识, 使该空间更加易于识别。
4.2.2 完善空间划分:调整空间各部分的尺度, 增加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 使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完全开放空间有致地分布, 改变在空间划分上较为单调、缺乏层次感的现状;丰富广场周边现有的植被层次, 最大程度地隔绝过往的嘈杂声, 营造适合学习的静谧空间, 更多地引入学习活动。
4.2.3 加强维护和管理:无论何种公共空间, 都应是洁净的, 人们置身其中, 体会到的应是放松和快乐[5]。学校管理人员应加大广场监管力度, 对一些不文明的现象进行及时制止, 并组织校清洁人员定时进行清扫、管理与维护。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 应提高环保意识, 积极配合管理人员, 保护环境。
5结语
POE从使用者行为与环境的关系这一角度入手, 可以较为客观地了解到某一户外开放空间的优势与不足。通过POE研究, 不仅使设计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 也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本文在调查研究阶段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尤其是在问卷调查方面, 采用随机抽样发放问卷的方式, 没有非常细致地考虑到问卷发放人群的年龄、性别、居住地等属性, 在问卷的发放数量上也是有限的。此外, 问卷发放所选取的对象主要是休息状态的使用者, 其他玩耍、晨练、阅读等的使用者很多不愿意被他人打扰, 所以在问卷中对不同活动类型的使用者选择方面也是不够均衡的。在这几方面, 本人以后一定会做得更加完
参考文献
[1]罗玲玲, 陆伟.POE研究的国际趋势与引入中国的现实思考[J].建筑学报, 2004, (08) :82-83.
[2]吴硕贤.建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使用后评价[J].南方建筑, 2009, (1) :4-7
[3]Preiser W F E, Pabinowitz H Z, White E T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M].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1988.
[4]王建武.基于POE研究的校园开放空间改造性规划——以北京大学为例[J].中国园林, 2006, (9) :77-82.
建筑开放空间探讨 篇6
关键词:开放空间,探讨
严格规整的建筑方式给人庄严、简朴、稳重之感, 也常常使人觉得疲倦而缺乏生命力, 与之相对, 流动, 动态的线条往往代表着活力、轻松、想象力的迸发。建筑自身的发展过程也是遵循这样规律, 即不断衍生、不断发展、大胆突破。每每焕发不一样的生命力, 成功性较高的建筑一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是对空间感的掌握。建筑物各种空间感互相配合, 互相激励, 创造出整体的空间效果。另外, 每一个空间内部由传统四四方方的墙壁变化为虚线流动形式的线条, 模仿生命的流动和起伏, 使空间文化进一步深入, 这种设计理念被称为“开放性空间”。
1 开放空间的深层含义
1.1 诗意栖居
开放空间形态, 恰好为空间的非一一对应的非理性形态提供种种可能, 并依托于建筑材料、结构、物理等技术实现。现代建筑的开篇之作--水晶宫 (1851年, 帕克斯顿) 大胆地把温室结构运用于博览建筑, 空间开敞, 造型奇特。整幢建筑共使用8.35万m的平板建筑作玻璃幕墙, 采光良好。不仅用于公共建筑, 在赖特的经典之作考夫曼别墅 (流水别墅) 也同样设计了开放空间, 它坐落于茂密的Mill Run山林之中, 主要的一层几乎是一个完整的空间, 通过一些半隔断处理形成流通的各种从属空间, 并有一小梯连接到下面的水面。室内采用竖根角窗和嵌入石缝的玻璃获得内、外的通透感, 大部分铺装材料均用天然材料。“在山溪旁的一个峭壁的延伸, 生存空间靠着几层平台而凌空在溪水上———一位珍爱着这个地方的人就在这平台上, 他沉浸于这瀑布的响声, 享受着生活的乐趣。”罐筑空间的魁力, 在与自然之物的交相辉映中显现。
1.2 整体价值
开放性空间的意义不局限于文化哲理性, 此外它对于居住人本身的知觉也有生物学意义, 了解建筑学的人都注意到有些建筑的格局属于一成不变的, 或很长时间才会改变一次, 例如一些教堂、工厂、学校, 主要为了适应实用性而建造, 内部人员活动方式不变, 则建筑格局也大致不会改变, 另一些建筑屋主不追求稳定而是希望随着时间的改变, 居住环境也有所变化。这些地方如服装商城、仓买、门市楼、展览大厅, 以及现在的一些胶囊住宿等, 需要经常更换内部结构, 格局随着人流、物流的改变时大时小, 方向各异。这种多变的需求如果内部采用坚固的实体结构作为分隔材料, 则转变很难发生。
1.3 生态环境
空间并不是真空的, 建筑空间同样要考虑到里面的光线、空气、温度。参考各种数据的最优值, 达到整体性能提高。如最适合居住, 最环保, 最节能, 最美观, 最实用等等方面。建筑的科学化随之而来, 如近些年来向阳方向使用大型采光玻璃, 或正面墙用玻璃代替, 通过控制玻璃的成分和角度讲阳光以最适当的方式进入到室内, 再利用空间本身具有的压力推动热能转化为动能, 最后形成微风。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舒适明亮, 而且减少了对空调的依赖。
2 开放空间的形态特征
开放空间的概念来自于城市开放空间 (Urban Open Space) , 原指契入城市建筑之间的广场、绿带、水体等开敞空间。而在建筑中, 开放空间介于城市空间和建筑使用空间之间, 兼有两者的特点, 其主要特征如下:
2.1 模糊边缘
边缘的存在为人提供领域的安全感。它往往通过空间尺度改变或者以材料的颜色、质感和光线等手法表现。为使人在心理上产生轻松感, 往往采用模糊的边缘, 形成开放空间特有的流动形态。
2.2 聚集中心
在开放空间中, 空间并非大一统。中心依旧是高潮所在, 由于开放空间多具有规模性特点, 其中心多为人流聚居点, 尺度巨大, 并成为象征意义的交通枢纽。与次中心通过过渡、衔接, 形成序列空间。
2.3 灵活空间
即功能空间并非独立存在, 而是相互联系, 尽可能互相容纳。不仅如此, 一定的余裕存在, 提供给空间灵活和适用性。
2.4 支撑体系
次要交通和辅助设施集中设置, 形成穿插于开放空间中的一个个巨柱状支撑体, 支撑体系如同人体脉络, 为开放空间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3 开放空间的应用
3.1 开放的功能空间
由于功能要求的相似性, 许多建筑采用一致的结构规划来达到统一管理, 统一形象的目的, 这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例如肯德基, 沃尔玛, 以及书店的格局, 这被称为“模数式”, 在这类模数式建筑规划必要的交通线路, 这类建筑可以最充分利用到空间作为其实用目的服务的内容和形象。这将充分体现在建筑结构、装修、内部结构颜色的选择、材质等高度统一。格里德商店的室内设计按标准模数, 地面铺装为统一的花岗石和黑边石板, 在多功能庭院中, 用轨道、槽钢和托架组成的完美系统, 为变换展示区和售卖区提供可能。由柱网分隔而成的商业空间, 与交通、休闲空间连接、渗透, 可创造出活泼的商业气氛。
3.2 开放的交通空间
大型公共场所一般会采用开放型设计, 一是为了随时随地扩大容纳量, 二是减少不必要的花费投入, 三是增大使用频率, 人流的疏散和集中容易。一般这类空间设计随意性较强, 层次性较容易体现。在香港新机场的规划理念中充分考虑了对阳光的利用。利用半透明结构和玻璃的有效采用使得真实光线无论如何都将以平静、温和的气氛进入到候机大厅, 使整体感官简洁柔美, 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保护层内, 人的心情因此被调解、轻松, 登机过程也成为享受自然的过程。
3.3 开放的边缘空间
实现“诗意栖居”, 除了人类以外, 这世界上所有其他的物体都可以被看作有生命的存在, 建筑也是如此。建筑在可能的条件下, 开放边缘空间, 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香港公园的鸟类馆, 一改鸟笼式的展馆布局, 在山谷之间用索网结构围合一块完全自然化的空间, 人行于栈道上, 一路莺歌燕舞, 这是乌的家园, 也是人类心灵的居所, 原生态的大地在脚下延伸。欣澳地铁站, 位于大屿山缓坡下, 辅助空间相对集中, 中心区为地铁轨道, 周边的等候区则采用膜网结构覆盖, 形成开放空间, 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 夜幕降临之时, 车站仿佛海边山坡上搁置的一颗珍珠, 发出璀璨的光辉。
4 结论
校园开放空间 篇7
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城市环境一样表现出复杂而多元的特征。城市居住宅区景观在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三个层面上, 同城市环境景观、居住行为和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所以住宅区环境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1.1 合理配置功能
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生活品质的高低。人在居住环境中从事不同的活动, 这些不同的活动需要配置相应的环境设施, 满足环境景观的功能性要求。上班、上学的人群需要用最短的距离走出居住区, 所以交通型道路的设置要尽可能便捷而不迂回、绕远;休息、娱乐的人群需要有更多的空间便于交往, 所以庭院中的园路要曲折而有趣;随着汽车走进普通百姓家庭之后, 为了环境的安全性, 需要考虑人车分行的问题。随着我国人口向老龄化发展, 居住区内的一些主要景观, 如零售店、杂货店、小超市等应该设置在居民上下班出入方便的地方等等。
1.2 组织优美景观
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像任何艺术创作一样, 也离不开美学上的基本原则, 必须满足形式美的规律和不同人群的审美情趣。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精神追求的不断加强, 人们需要美的的居住环境, 进而在其中产生自豪感、尊重与被尊重。中国的居住环境景观之美, 除了源于形式所产生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的直接感受外, 还更加重视深层之美。
1.3 贴近自然环境
居住环境景观设施在满足功能和美观要求的同时, 尤其应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 使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保护和利用环境地形、地貌、地物、水体、绿化等, 顺应地形、地貌各种自然生态条件。为了家园, 为了可持续发展, 人们开始寻找人与自然的协调方式。实际上与大自然的贴近也是人的本性, 贴近自然的居住环境创造, 应该充分利用山地、滨水等自然环境的特点, 创造与众不同的住宅区环境景观。在整体上, 借用住宅小环境外的城市景观、远山、绿水等, 都有助于创造回归自然、体验自然的感受。
2 阳光嘉园小区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分析
阳光嘉园小区坐落于南京市黑墨营路东侧, 紫金山北侧, 处于紫金山、红山、玄武湖“两山一水”自然环境中。小区占地面积为10万m2, 绿化率为50%。小区中心设有大型游泳池、网球场, 大型荷花池景观, 东面为该中心区的主要游憩绿地, 入口处设有自然式叠水景观, 以鸢尾作为镶边材料, 叠水、木桥与列植的樱花, 预示了空间的可达性。起伏的地形让整个绿地景观更为丰富, 沿着樱花步道而上, 就到了整个绿地地势最高处, 一株高8m, 胸径20cm的桂花树颇具文化气息, 每逢秋时, 满树桂花飘香而来, 深受居民喜爱。该区域北面为疏林草地, 供人们游赏, 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 春季观花植物有:桃树、垂丝海棠、白玉兰、樱花等, 夏季观花植物有:紫薇、栀子花、月季等, 秋季以桂花为主, 冬季以梅花为主。常绿树种有广玉兰、香樟、枇杷、杜英等, 落叶树种以榉树为主。整个绿地空间结构丰富, 疏密有致, 层次分明, 季相明显。
该小区组团绿地总面积为1600m2, 呈东西向条状结构。南侧为4幢与6幢, 西面为7幢, 整个绿地功能分区明显, 东侧临近停车场, 选择了一些抗污染性强的树种, 以棕榈为基调, 形成了较好的群体景观效果。中间为服务半径10m的大型硬质广场, 广场设有坐凳、景墙、廊等小品设施, 沿着广场边缘地带种植了大量的低矮灌木, 以篱植形式为主, 植物选择为金叶女贞、红花继木、金边大叶黄杨。该区域的重要节点部位设置一长廊, 取名清风廊, 与低矮的海桐球相呼应。西侧以乔+小乔+草的配置模式, 突出自然式植物造景, 上层乔木采用常绿与落叶相结合的方式, 植物选择为合欢、桂花、杜英, 中层以紫叶李、紫薇、桃树为主, 下层铺设草坪。
3 当前居住小区中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的现状
通过对南京阳光嘉园小区的景观布置的实地查看及走访调查, 笔者发现当前居住小区的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存在些许问题:
3.1 居住区景观设计缺乏实用性
“绿地率”是我国进行居住区环境绿化质量评价最重要的指标, 近年来, 城市居住区绿地率普遍偏高, 超出了规范中的标准。但通过数据表面想象的居住区环境景观却与实际景观效果反差较大。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陷入华而不实的误区, 这样的景观表面气派, 实则缺乏实用价值, 难以体现“以人为本”。
3.2 不少作品生搬硬套引用模式, 未能因地制宜
在居住区绿化环境建设中, 许多开发商为了将绿化环境作为“卖点”, 互相攀比, 互相抄袭, 在设计中未能充分考虑环境景观的场所特征, 导致居住区环境绿化“变昧”, 这主要体现在有些开发商一味地迎合人们“回归自然”的亲水心理, 在一些不该挖湖的地段营造所谓的“湿地景观”、“溪流景观”, 生搬硬套, 而不去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 缺乏对周边环境的考虑, 使营造出来的景观不伦不类, 失去了光彩。
3.3 重视整体规划, 细节考虑不周, 缺乏亲切感
植物配置是环境绿化建设中一个重要设计内容, 大到整体质量, 小到一棵树的位置都需要设计者的反复推敲, 同时, 居住区立地条件又较为复杂, 地下管线分布密集, 住宅区又趋于大型化, 这些均为居住区绿化建设与管理带来了难题, 若处理不好这些细节, 将会影响小区的整体效果。一些居住区绿地在整体应用形式上无疑是较为成功的, 但在一些重要的细节部位, 却未能充分考虑, 结果是既影响了整体景观效果, 同时, 人们也感受不到家园的温馨。另一方面, 景观设计师与施工的严重脱节, 使一些复杂的地形、山石、水体以及植物配置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 居住小区中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的建议
4.1 小区的景观设计需注重经济实用性
经济适用的设计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因地制宜, 巧于因借。居民小区绿化一般是在建筑、道路以及附属设施完成以后进行的, 由于受到建筑、道路、各种管线等条件的制约, 绿地条块较多, 缺少连贯性和整体性, 土壤条件差, 场地不平整等。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地形地貌构筑园林景观, 如利用小区建设后的低洼空地做个小水面:在无法种植的绿地空间做雕塑、汀步、活动场地或堆砌假山, 在有地下井盖的地方树立宣传栏、报栏等。
4.2 小区的景观设计应强调以人为本
居住小区的绿化要首先要以人为本, 人、建筑、绿地有机融合,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 营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一些新建小区中, 用大面积的草坪、色块、形式各异的雕塑、喷泉等, 来满足人们的视觉要求, 营造赏心悦目、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以人为本并非一味地迎台人们的趣味, 过分地追求视觉效果而不考虑景观的实用性, 更重要的是绿地景观的内涵、层次和品味符合人的需求。
4.3 小区的景观设计应强调美感和生态型
美观的原则美观就是外形好看、漂亮, 它是小区绿化景观的一个基本要求。首先是绿地的整体美, 植物与建筑之问, 植物与建筑小品之间, 不同植物之间搭配得当, 和谐自然, 浑然一体, 整体性强。其次是形体美, 利用各种植物的姿态、叶形等, 通过树木的个体和群体表现出来。孤植的树木外型要美观太方, 群植的树木之间搭配要一致。如常选用雪松作为主景树, 种植在草坪中心, 尽显其自然潇洒的姿态, 选用黑松或女贞成片种植于绿地一角, 体现其群体美。三是色彩美, 利用各种植物的叶、花、果等, 合理配置, 体现植物的层次感、色彩变化和季相变化, 如汇统花园, 大量应用模纹色块, 营造的植物景观色彩艳丽, 富有韵律感、节奏感;另外, 相间种植不同时期开花植物, 能够延长花期, 使小区绿地鲜花不断, 美景长存, 如榆叶梅和碧桃、月季和紫薇的搭配应用。
摘要:概述了城市住宅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以南京阳光嘉园小区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为例, 简述了该小区中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的特点。探讨了当前居住小区中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的现状。从景观设计的实用性、人文性、美感及生态性等角度对居住小区中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居住小区,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卢丽琴.浅析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J].山西建筑, 2007, (19) :24-26.
[2]彭慕海, 王霞.北方居住区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J].辽宁林业科技, 2003, (3) :31-32.
[3]仇元峰, 冯海翔.浅谈居住区绿化的误区[J].技术与市场 (园林工程) , 2005, (6) :35-37.
[4]申立群, 陆世光.刍议居住区环境园林化建设[J].北方园艺, 2000, (2) :5-7.
[5]石焱.上海市居住区绿化现状的分析及建议[J].上海建设科技, 2001, (6) :17-20.
[6]宋丽华, 曹兵, 何嘉, 刘志荣.银川市宁华园、燕鸽湖基地居住区绿化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防护林科技, 2001, (4) :19-22.
校园开放空间 篇8
一、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十二五”以来, 江苏通过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外贸转型升级成效显著。进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 一般贸易方式比重逐渐扩大, 民营企业发展迅速, 开放空间不断拓展。在整体外需低迷, 江苏外贸整体下滑的形势下, IT、船舶、光伏等传统优势行业作为我省外贸出口的龙头, 成为全省外贸发展保持稳定的基石。但同时, 江苏对外贸易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 外商投资企业仍是江苏出口贸易的主力军, 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导致江苏出口产品整体附加值不高。第二, 新兴市场规模虽有所扩大, 但占比仍然偏小, 在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下行风险较大的情况下, 我省对新型市场的贸易往来受到冲击, 进出口市场集中度有所提高, 引发贸易摩擦的风险会逐步提升。第三, 出口缺乏新的优势产品, IT、钢材、船舶及光伏等产品占比超过65%, 贸易风险度有所提高。第四, 进口产品中, 大宗原材料占比偏高, 由于大宗原料产品价格持续下滑, 导致我省进口呈现量增值降的问题。
利用外商投资情况。江苏省外资结构不断优化, 逐步从以制造业为主的重资产投资向以服务业为主的轻资产投资转型, 其中融资租赁等类金融行业增长迅速。制造业引资结构持续优化, 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智能电网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速达到60.7%、79.9%和76.03%。但需要注意的是, 受供地能力受限, 环境承载力下降, 劳动力和高层次人才存在双缺口, 综合商务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 近年来江苏利用外资的规模和速度均有所下降, 此外, 还表现出一些结构性问题。制造业领域缺乏引领性和关联性大的大项目, 持续增长难以维系。
境外直接投资情况。近年来江苏境外投资快速增长, 第三产业仍是境外投资的首选产业, 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第二产业增长快速, 有色金属冶炼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增长迅猛, 同时非贸易型境外投资项目、获取技术及装备并购类项目增多, 数据服务等新兴、前沿类不断涌现。从投资主体看, 民营企业发挥了境外投资的主力军作用, 境外并购活跃度明显提升, 园区等整体开发及资源类项目势头良好。同时, 江苏企业“走出去”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对境外投资的规划引领和导向作用不显著, 长期形成的贸易优势对对外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大多还是自发的, 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与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宗旨或目的、或者与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关联度不够。第二, 从投资动因看, 目前江苏资源寻求型的境外投资对资源在当地的深加工重视不足, 与发挥我省优势产能结合不够, 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 与国家层面的双边多边投资协定融入不够, 国家在五大洲累计建立了超过180个多边双边投资协定, 但江苏境外投资仍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等亚洲区域。
开放经济载体建设情况。江苏是我国开发区兴办时间早、发展快、规模大的省份之一。总体看来, 无论是从发展规模和速度, 还是从质量和效益看, 江苏开发区在全国都走在前列。截至2015年底, 全省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31家, 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4家, 省级开发区87家。全省各类开发区以不到全省2%的土地面积, 创造了二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三分之二的工业增加值, 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开放型经济重要的载体, 开发区在产业空间上还存在不足。首先, 区域分散, 优化整合不够, 产业结构同质化。常常引发各开发区土地价格、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之战, 导致资源浪费, 收益下降。第二, 开发区的创新能力不足。研发经费投入总体不高, 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不足2%。从开发区创新绩效来看, 全省高新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不到50%。
二、新时期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来看,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消除, 国际贸易环境处于低迷状态。美国经济复苏缓慢, 高失业、低增长将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成为常态。另一方面, 美国主导的区域协定安排正打破现行国际经贸格局, 全球博弈重心开始由市场转向规则, 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拓展。金融危机后, 投资获利空间收窄, 投资风险剧增, 加上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等资源供应趋紧、融资困难、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多重压力, 不少欧美企业投资行为趋于谨慎, 投资意愿和能力明显下降。同时, 在经历了危机的沉重打击和长期经济下滑之后, 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意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相继提出回归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再造战略, 不少发达经济体鼓励本国资本回流。创新制度和体制的完善, 成为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核心环节, 加速推动了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成为一场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全球竞赛, 全球制造业分工布局向有利于发达国家方向倾斜并深度调整。其他新兴经济体投资环境逐步改善, 面临的引资竞争更趋激烈, 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通过调整吸引外资政策以及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显著增强。
从国内来看,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 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 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提出的开放经济发展战略, 是提升对外开发水平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 长三角地区是“一带一路”和长江流域经济带战略的交汇点和重要节点, 国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目前开放程度最高的战略。“一带一路”将促进省区之间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这是新常态下江苏全面融入全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深度融入全球新一轮经济循环的重大历史机遇, 也形成了倒逼压力。
三、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增强外贸发展内生动力, 培育外贸发展新优势
做优做强一般贸易。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 支持拥有知识产权、品牌、营销网络、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出口。加快优势产品、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促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加快智能电网、传感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海上风电、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集聚区建设。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发展机制,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海洋工程、航空航天、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产业。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带动技术、设备、散件、原材料的出口。
加速发展服务贸易, 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 鼓励制造业企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科技服务等价值链高端发展, 重点培育通信、金融、会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传媒、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巩固和扩大传统服务贸易。发展物流、旅游、工程承包等传统服务贸易, 推进中医药、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体育等新兴服务出口。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业态, 以及离岸贸易、国际贸易结算、国际大宗商品交易、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等新型贸易业务。
持续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延伸加工贸易增值链, 由简单加工转向精深加工, 从低端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等环节延伸, 增强本地配套能力, 提升加工层次和附加值。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大型成套设备等新的拳头产品, 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出口品牌。重点推动轨道交通、电力通信、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化工设备、海工船舶、节能环保装置等大型成套设备及标准输出, 引导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
实施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加大战略性资源要素的进口, 特别是中亚、西亚、东盟等地区油气、铁矿石、煤炭、木材、有色金属等资源产品进口。鼓励高端制造装备、关键零部件和技术的进口,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适当扩大生活消费品的进口, 畅通商品进口渠道, 稳步发展进口商品直销等新型商业模式。对鼓励类进口商品实行税收减免, 对急需的高科技产品、资源性产品实行零关税并免征增值税, 增加特定商品进口口岸。借鉴自贸区的经验, 探索开展汽车平行进口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 聚焦利用外资新领域, 提高引资质量和效益
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借鉴、复制上海等自贸试验区和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经验, 进一步拓宽外国投资者投资服务业的领域和行业。重点发展为先进制造配套的金融、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研发设计、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教育、医疗、养老、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推动引进外资与引进先进理念、关键技术、高端人才紧密结合, 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融合。突破以绿地投资为主的单一利用外资方式, 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鼓励企业境内外上市, 加大间接利用外资力度。支持外资参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契机, 通过跨国并购等方式, 吸引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造重组。
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以优势品牌和产业为依托, 加快引进和集聚国外高端要素, 放大外商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 从跟随性的技术模仿转为利用国外创新资源开发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变被动嵌入国外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为主动吸引国外资源融入以我为主导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三) 培育具有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提升境外投资水平
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影响的骨干企业。引导企业制定和完善国际化发展战略, 推动对外投资从以市场开拓为主向提升全球价值链控制力转型, 突破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 提升本土企业跨国经营、并购、研发能力。对列入本土跨国公司培育工程的骨干企业、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点项目清单的重大项目以及境外承载平台建设工程的园区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发挥政府性投资基金的作用, 设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 吸收社会资本参与, 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引导基金, 支持我省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提升中小企业境外投资能力。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 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 为龙头和骨干企业提供行业配套零部件和服务。鼓励企业“抱团”组成产业链联盟进行优势互补, 形成发展合力, 打造“江苏制造”品牌。将政府间的各项交流合作与企业的市场化运营结合起来, 以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支持企业发展贸易、承办项目等, 带动产业外向型发展。加大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支持, 授予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 鼓励优势民营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 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和人才支持。
推动“走出去”与省内产业发展双向促进。根据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采取税收抵免等优惠政策, 同时配合减免税和出口退税等不同的政策。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审批手续, 完善对外承包工程管理, 为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创造便利条件。对接和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去产能”与产业“走出去”战略有机衔接, 鼓励和支持富余产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结合起来, 促进我省产业的梯度转移, 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风电设备、多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等产业的国际产能合作, 带动设备和资源的出口, 为省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空间。
(四)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推动开放经济载体升级
优化开发区产业布局。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发挥区位优势, 推进产业集聚,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新材料基地、新能源基地和生物医药基地, 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加快提升全省开发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以及冶金、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的层次水平, 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开发区特色化、集约化建设和发展。坚持产业发展差异化和开发区错位竞争, 围绕各个开发区的特点, 着力打造特色和优势主导产业, 有计划、有步骤地迁出与园区发展方向不符或对其主导产业有影响的企业, 提升开发区专业化程度和集聚化水平。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开发区产业生态化、绿色化、循环化改造, 创建生态型园区, 加快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试点园区建设, 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
提升开发区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培育创新型领军人才和企业, 加快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 提升开发区集聚和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 使高端人才、高端技术、高端产业的集聚成为开发区新的引领性优势。推动开发区以更优的要素结构和更高的要素收益发展创新集群, 以技术联盟、产业联盟、产学研联盟等多种形式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机制, 提升开发区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 促进开发区成为研发设计和创业孵化的基地。
提升区域合作共建开发区的质量和水平。完善全省南北联动机制, 加强南北共建园区产业配套环境建设, 提升南北共建园区的承载能力, 推动苏南开发区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向苏北开发区转移, 实现南北开发区跨区域资源整合, 形成共建园区产业特色。加大对国家试点和国际合作重点园区的支持, 注重发挥苏州工业园区、昆山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和淮安台资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推进苏通科技产业园区、南京生态科技岛、中德 (徐州) 东方鲁尔工业园、中奥 (南通) 生态科技园区、中韩 (盐城) 产业园、中瑞 (镇江) 科技园区等建设。发挥江苏与国外友好省州较多的优势, 推进在开发区开展专题、专项领域合作, 探索江苏开发区与国外合作区域开发新模式。
摘要:开放型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 奠定了江苏成为全国开放大省的基础, 也成为江苏经济的一大优势和特色。“十二五”期间, 江苏开放型经济在外贸、外资、“走出去”、开发区四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未来发展。文章对新时期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所处的国际国内背景进行了梳理和判断, 从外贸、外资、“走出去”、开发区四个方面入手, 对新时期江苏拓展开放新空间、提升开放新水平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浅议城市绿地开放空间 篇9
关键词:绿地,生态环境,开放空间,可持续性
1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的功能
1.1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的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有改善气候的作用, 园林植物具有很好的吸热、遮阴和蒸腾水分的作用。我们从城市里步行到森林、公园或行道树下, 感觉到丝丝凉意的效果。城市里凡有绿地的地方, 温度都明显低于无绿地的地方。绿化地区内气温比非绿化地区、建筑物地区气温低。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园林植物对许多有毒气体有一定的吸收功能, 在净化环境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具有大量的枝叶, 能够阻截和吸附大量的尘埃, 起到了降低风速、对飘尘的阻挡、过滤和吸收作用。因此, 通过乔木、灌木和草组成的复层绿化结构, 会起到更好的滞尘作用。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有降低噪音的作用, 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 它对人体产生了伤害, 但茂密的树木能有效地减弱噪音, 起到良好的隔音或消音作用, 从而减轻噪声对人们的干扰和避免听力的损害,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有保护水土的作用, 绿地有致密的地表覆盖层和地下树、草根层, 树叶防止暴雨直接冲击土壤, 因而可以固定沙土石砾, 防止水土流失。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是人们所需氧气的制造者, 人们维持生命所需的氧气, 就是绿色植物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
1.2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的文化、景观功能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是进行文化宣传, 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是进行文化宣传可以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为实现控制人口增长速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建设为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打下基础。如在综合性的绿地开放空间, 设置展览馆、陈列室、纪念馆、宣传廊等, 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一些城市绿地开放空间与历史文物结合在一起, 不仅相得益彰, 成为形成城市历史文化氛围的桥梁, 而且有效的保护了历史文物景点。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的景观功能体现在, 城市绿地掩饰了裸露的地面, 与街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相映衬, 衬托出现代都市的绚丽空间、多重色彩和烘云托月的美学效果。而公园中的亭台楼阁、山石水体又显示出都市的田园风貌, 给人们以静谧之感, 令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为居民提供休憩的空间, 柔软嫩绿的草毯, 给人以愉快之感。建植于医院、住宅区、公园、广场等处的绿地, 是供人们工作、学习、劳动之余休息和疗养的场所, 现代社会, 工作生活节奏加快, 人的精神状态高度紧张, 工作学习一天后需要松弛一下。而优美的绿化环境, 空气新鲜, 有效阻止病菌的滋生, 并且绿色环境有利于高血压、神经衰弱、心脏病人恢复健康。因此园林绿化、美化环境, 是改善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它可创造一个新鲜的空气、明媚的阳光、清澈的水体和舒适而安静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1.3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的价值功能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能改善城市面貌和投资环境, 一个优美、整洁、绿意盎然的现代城镇, 不但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且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品位和精神文明程度, 从而也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利用高质量的绿地开放空间系统提高城市知名度, 带动整个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增值,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绿化能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价值, 为形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快速通道,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 现代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的特点
现代城市绿地开放空间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网络。由集中到分散, 由分散到联系, 呈现出逐步走向网络化的趋势。
现代城市绿地开放空间形态多样化, 世界各大城市根据自己的地理特点, 规划设计了相应的绿地开放空间格局。这些空间形态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例如:以控制城市中心区, 发展分散的新城的环形绿地空间形态;城市绿地开放空间与城市在空间上互相穿插, 形成带形、环状、片状等为主的绿地空间形态;控制大城市规模, 解决交通拥挤、中心区地价高等问题的核心型绿地空间形态。
可见, 现代城市绿地开放空间体系的特点, 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网络, 空间形态上多样化, 形成片状、环状、带状等形态, 并且将自然风景引入绿地开放空间。总之, 现代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的生态功能、文化景观功能和价值功能对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建设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发展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与居民游憩休闲活动需求有密切关系, 也与城市的建筑、道路系统、地上地下管线布局等都有密切关系, 为了更好地发挥园林绿地的综合功能, 各类型的城市绿地开放空间就应在城市中按照一定的要求规划安排, 只有形成了城市绿地系统, 才能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完善投资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校园开放空间】推荐阅读:
开放大学校园文化07-19
校园开放日策划11-27
长水镇西寨小学校园开放日活动方案10-25
小型开放空间10-16
绿色开放空间12-27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09-03
开放的价值空间12-24
商业建筑内部开放空间11-26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05-31
校园空间形态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