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室管理

2024-08-20

控制室管理(共12篇)

控制室管理 篇1

0 引言

我国建筑企业的通病是: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控制不合理, 只有几个部门重视工程造价及其运行, 这也是我国建筑工程造价偏高的原因之一。这给工程造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带来不良影响, 也造成了较大的工程资源浪费。我国预算人员及建筑行业人员在工程量的计算、施工图的编制、工程变更设计、项目竣工图绘制上都存在片面性。在工程建设的整个环节中, 不重视造价控制, 最后造成实际工程造价与预算造价的相差很大, 造成了巨大的资金浪费, 影响建筑企业的实际收益。

1 工程造价的过程控制要点的重要性分析

工程造价管理控制存在于建筑工程的所有环节中, 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决策环节有重要的影响。就决策环节而言, 需要适应建筑工程基本要求, 从不同角度制定实施方案, 明确不同方案的建设技术、工程造价、工程效率等, 并根据这些要求进行对比分析, 从中选择最合适的工程方案, 以最低的建设成本完成质量最佳的工程项目。就建筑项目投标而言, 企业需要按照自身的实力进行投标, 不可偏离自身能力范围随意降低工程造价, 否则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就建筑工程的施工环节而言, 因为建筑工程在施工环节、施工技术上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 因此制定好的设计方案也会因为现场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其中也会关系到工程造价及其管理问题。就工程竣工阶段而言, 此阶段需要结算工程的总成本, 涉及到整个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 建筑工程的所有环节中都包含了工程造价管控问题, 对建筑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建筑工程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 工程造价管理控制过程中的管理控制要点分析

2.1 工程决策与规划阶段的造价管理

在项目投资阶段中, 会涉及到工程文件与资料, 其中项目投资估算是工程建设的重要资料之一, 它关系到建筑工程的可行性、可操作性, 同时也是工程建议书的组成部分, 反映了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合理性。一般情况下, 建筑工程投资估算中, 企业可以采用委托方式将投资估算交给专业工程造价服务企业, 编制出工程投资估算表。为确保投资估算的全面性、可靠性与整体性, 需要充分掌握工程投资估算的影响因素, 如工程建设区域具体要求、工程建设标准要求、工程项目经济规模等。同时, 也应做好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估算, 因为流动与固定资产是工程投资估算工作的核心要点。在进行造价估算编制时, 需要全面考虑工程的具体情况, 分析项目建议书内的内容和条约, 才能保证项目造价估算的误差在合理范围内, 提升项目决策的经济有效性。

2.2 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此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是建立在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基础之上的, 如结构建材建设场地、结构设计方案等, 通过反复核查对比现有资料, 才能理顺经济和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 设计方案的选择应该将眼前与长远的利益关系因素结合起来考虑, 既要保证建筑工程所有环节的经济性, 更要控制好工程投入使用后的效果。设计人员与工作单位需要高度重视项目的所有环节, 特别是建筑质量的监管, 不能因为工作量大而运用最为保守的设计方案, 将此作为规避应当责任的工具。所以, 为了避免出现此种情况, 建筑企业和设计单位与部门签署责任协议, 进行定额设计或者限额设计, 从而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 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节约建筑工程的造价成本。

设计中利用价值工程法或者限额设计法, 可以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限额设计方法通常是将已经批准的投资预算控制方法作为实施前提, 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设计和概算, 通过总概算来控制施工技术方法的运用与施工图的设计。完成设计方案之后, 按照专业性的差异将确定好的投资金额以合理的比例分解到企业与部门中, 管理好投资额的流向, 控制其落实情况。限额设计中需要设计人员与造价人员的紧密配合, 利用收集的资料数据, 对人力资源价格、机械设备价格和原材料价格进行调研分析, 实现机械设备、材质的最优化。

价值工程方法属于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也叫价值分析, 重视功能分析与改进, 研究的重点是以最低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得建筑的必要功能。企业可以整合价值工程, 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增强建筑空间与平面的设计科学性。此外, 在投资总成本中, 机械设备的购置与维护费用的比例较大, 高达45%, 因此技术方案制定过程中, 需要综合分析部门的经济实力, 选择比较成熟的建设技术, 编制使用范围广、技术先进的方案, 使用科技含量高的机械设备。

2.3 工程招标环节的造价管理

招标企业可以通过工程招投标环节获得高质量的建设单位, 投标企业获得优质项目的建造权。建筑项目工程招投标流程为:制定合理的招投标方案和评标方法及投标标准, 确定科学的承包方法, 明确合同价格与计价模式, 最后细化合同条款内容。为了保证招投标工作的完善性、系统性, 需要事先制定好评标措施。在展开评标工作时, 要将项目的具体要求以及工程特征作为评标的重点内容, 应用正确的评标模式, 降低造价控制的难度。同时, 需要严格审核影响后续工程技术施工质量的设计图, 明确工程技术的条件要求与工程量的清单, 完整、正确的设计图纸才能确保清单的准确性与合理性。还应严格审查招标文件, 制定条约以及合同都需要以招标文件为主。

2.4 工程施工中的造价管理

项目工程总造价中, 施工环节的费用支出的占比较大, 高达45%, 因此对施工环节造价进行管理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为加强施工成本费用的管理力度, 首先要核对设计图与实际工程施工中的计划进度, 若出现了预算不匹配、成本概算的问题, 需要及时查找原因, 修正和调整目标。同时, 不能随意变更工程, 控制好现场签证问题。工程变更或者现场签证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工程的成本, 还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施工的安全。造价管理人员应该进入施工的现场, 收集更多的施工资料, 检查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 为竣工结算做好数据资料准备。

3 结束语

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有较高的专业要求, 系统性很强, 是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工程造价管理能够让企业确定科学的建设目标, 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摘要:工程造价是反映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指标之一, 因此在整个建筑工程建设中都应该贯彻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控制好建筑工程的工程造价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浪费, 还可以提升工程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 提升建筑企业的形象。建筑工程从设计到竣工验收会经历多个环节, 不同环节之间的控制要点也不同, 上下环节之间会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简单分析了工程造价管理控制过程中的管理控制要点, 并对要点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控制,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李海波.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控制过程中的管理控制要点[J].居业, 2016 (04) :151+153.

[2]唐小军, 叶华.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控制要点探析[J].江西建材, 2015 (02) :239+244.

[3]刘冰.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控制要点探析[J].时代农机, 2015 (02) :163-164.

[4]王成, 潘瑞立, 王珍珍, 等.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控制要点分析[J].城市地理, 2015 (06) :125.

[5]刘昊平.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要点管理评价体系研究[J].建材与装饰, 2016 (24) :165-166.

控制室管理 篇2

一、网络控制室专人负责,未经许可,外人不得擅自进入和使用各种设备及各种资料。

二、具体做到对学校现有服务器有检查、有记录、有备份(文件备份及单机备份,对异常情况能及时恢复);

三、紧密注意网络运行状况,发现病毒或受到黑客攻击,应立即采取恢复和补救措施,并教育局网管保持紧密联系,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处理;

四、正确使用网络硬件防火墙、网络杀毒软件;

五、网络中心和校园网络系统的各种设备定时进行维修和保养,如有严重问题的及时请维修单位修理,确保正常使用。

六、严格控制网络控制室的人员进出。外来人员、无关人员未经许可不得随便进入网络中心控制室,严禁非工作人员接触网络设备、设施。

七、平时定期做好网络中心和闭路电视系统有关设备卫生清洁工作,加强防火、防盗、防毒工作。

八、加强对网络中心的服务器、交换机、UPS等设备的管理,确保网络畅通。

九、网络中心、校园网络系统等的设备不得外借,如有特殊需要,须经信息技术组和校长批准。

十、网管人员必须严格保密服务器相关密码,不可泄露。

建筑施工中管理控制及其管理措施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成本;质量;进度;施工企业

做好工程成本、进度和质量管理是提高建筑整体质量,施工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鉴于建筑工程本身是一次性特殊工程,因此在工程施工建设中必须要系统、全面、科学的选择管理方法,从而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1.建筑施工管理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国内各地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越多,建筑市场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施工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生存、取得发展,在工程施工建设中保证工程施工总体目标、施工质量的基础上不断缩减工程施工工期、降低工程造价。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在工程施工建设中做好有关管理工作,避免工程中顾此失彼问题的发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整个行业始终保持着快速、持续、稳定扩张的态势,这种扩张态势不仅表现出建筑行业的营业额持续增长,也表现出在从事建筑工作的人员大幅度上升。目前,我国建筑业仍处在不断孕育和发展的势头,面对如此背景,建筑业如何抓住机遇来实现自身健康发展已成为业内工作重点。而管理作为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它不仅是为完成建筑产品质量和施工任务制定的,更是从施工任务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采用的一种管理策略,整个管理工作都是围绕着工程施工对象、施工现场、施工设备和施工特点开展的。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由于工程施工对象、施工环境、施工设备等条件不同,具体的管理工作也不尽相同。同时工程管理作为工程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它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人们现实生活。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控制要点

近年来,我国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建筑物也提出了新要求。比如建筑物的安全、功能以及外形等,这也给工程施工企业和单位工作带来困扰和影响。面对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只有做好各方面控制和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发展做贡献。就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分析,其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2.1工程施工成本管理

施工成本是建筑工程施工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它的控制通常都是有施工企业结合自身特征和实际情况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施工进度以及满足合同要求的前提下,以施工之中材料、人力、设备的最少消费为目标设计开展的。成本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从建筑结构设计、施工、维护等多个环节都有着密切关系。

2.1.1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

在企业拿到表述之后通常都是依照项目总体进度设定科学的成本管理策略。在工程项目中,整个设计图纸和相关资料都需要根据实际现场情况认真对比和研究,并运用价值原理制定出先进、科学、合理的工程施工方案。然后根据工程施工成本要求,以工程量为基础编制出具体的施工陈本控制方案,为今后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做好相关准备。

2.1.2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强化工程项目任务控制、优化成本管理是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它包含了人工费用、材料费用、设备费用等不同内容。为了更好、更真实的反应成本费用,在工程施工中通常都会采用任务单、限额领料单等结算方式。这种计算方法的应用在工程成本控制上效果明显,能够有效的纠正已经发生的成本费用。

2.1.3工程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重视验收是过去一再主张的内容,也是工程施工建设中备受关注的环节。但是也有不少施工企业和单位在工程收尾阶段将施工力量调到其他的建设工程,这就造成工程收尾阶段出现拖拉,使得工程前期所取得的经济效益逐漸流失。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工程效益,在工程竣工阶段要严格控制人力分配,保证工程的迅速结尾和交付。

2.2工程质量控制

(1)在施工设计阶段控制质量在施工设计阶段控制质量就是在施工准备阶段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指在各建筑工程施工开始前,设计好每一处的施工图纸和每一项任务的施工流程,做到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各因素进行全面控制管理,这是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先决条件。

(2)在施工过程中控制质量在施工过程进行控制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它是指对施工过程中实际的建筑材料质量和施工技术活动的实施状态以及工程的结果所进行的控制。为了确保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控制中必须考虑到工程实施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时刻监督管理建筑施工进程,确保施工过程万无一失,避免为日后造成麻烦。另外,现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十分发达,建筑施工单位应当与时俱进,学习并采用高效的建筑质量检测软件,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科学快速的检测。

(3)在施工后期控制质量建筑施工的完成并不代表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结束。建筑工程完成后,施工单位必须准备适当的保护用品,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成品保护,随后主动配合有关建筑工程质量监管部门,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建筑工程进行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的检查、验收。只有经过验收合格的建筑工程,才能交付建设单位投入使用。此外,建筑施工单位对交付使用的建筑工程还要实行质量保修制度,对建筑日后的安全使用负有一定的责任。

2.3进度控制

(1)高度重视工程项目施工准备工程项目施工准备是施工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拟对工程目标、资源供应和施工方案的选择及其空间布置和时间等方面的统筹安排,是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因此,认真好施工前的各种准备,对合理供应资源,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赢得社会信誉有重要作用。要加强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就必须高度重视工程项目准备,做好施工前准备。

(2)按照项目合同工期要求,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按合同工期,完成施工任务,这既是合同要求也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建设单位(业主)同施工单位双方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加强施工进度控制,确保合同工期履约,是项目经理的基本职责和主要工作内容。

3.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一项系统的活动。它需要所有涉及到建筑过程的相关人员进行积极配合做好施工中遇到的各项事务,还要求对施工过程的工程材料和施工质量问题等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且保证工程能按质如期完成。它不但要求我们做好上述谈到的各项内容,还需要我们把这些因素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积极配合起来,把施工技术管理发挥到极致。 [科]

【参考文献】

[1]周兴民.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创新探讨[J].门窗,2012.

[2]陈金宝.探讨新时期建筑工程如何优化施工管理[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

控制室管理 篇4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所使用的建筑物的发展也逐渐趋向于用途多样化、高层、超高层等, 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消防问题。由于消防控制室在消防工作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 相关人员必须对消防控制室的管理工作给予相当的重视[1]。然而在日常生活和日常生产的过程中, 一些场所和单位对消防控制室疏于管理, 建设消防控制室却未能很好地利用其功能, 一旦发生火灾就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 必须重视消防控制室的管理工作, 使其应用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 现阶段消防控制室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软件管理方面的问题

(1) 在实际管理消防控制室的过程中, 为实行每班2人, 24h监管的制度, 甚至有的值班人员身兼数职, 可能在其值班的过程中出现脱岗现象。

(2) 不具有全面的消防控制室资料。在消防控制室的方案中并未存放相应的值班记录、维护保养制度、值班制度、应急预案、系统操作规程、设备使用说明书、分系统控制逻辑关系说明、竣工图纸等资料。

(3) 未及时对消防设施及消防控制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 未安排专业的维修保养人员, 也未与相关维护单位签订相关设备设施的保养协议, 导致自动消防设施和消防控制设备未得到及时的维修和保养, 一旦出现任何故障也未能得到及时的维修。

(4) 一些值班人员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属于无证上岗, 或者是一些值班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 但不够了解消防控制设备的相关操作, 对于故障报警和火灾报警等现象无法进行正确的处理, 一旦出现误报的现象只会进行消音和屏蔽的处理方式, 甚至有的值班人员停用报警系统, 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泵控制柜管道上阀门关闭, 导致消防设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5) 未定期检修火灾报警系统, 通常情况下火灾报警系统在运行2年之后需要每隔3年对点型探测器进行专业的清洗, 试验其功能是否正常, 一旦发现设备不合格的情况需要进行更换[2]。

(6) 许多单位和场所合用一个消防控制室, 一旦出现任何故障就会造成责任推诿、无法及时维修、给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1.2 硬件设置方面的问题

(1) 未配置加温试验器、加烟试验器、应急照明灯等设备的专用维修工具和检测工具, 未存放备用探测器。

(2) 无可靠的消防电源, 一旦出现任何问题, 备用照明无法满足正常工作的需要。

(3) 不具有较大的室内面积, 紧密布置设备, 未预留检查空间和维修空间。

(4) 消防控制室外并未设置较为明显的表示, 疏散门无法直接通入安全出口或室外, 未设置外线报警电话。

(5) 将消防控制室和安全监控系统设置在同一地点, 室内堆放可燃、易燃杂物。

2 提高消防控制室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策略

2.1 加强协调, 相关部门做到服务上门

公安单位的消防部门必须以人为主, 若一些单位设有消防控制室, 则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检查, 并为其提供合理化的管理方案和建议, 目标就是整改单位存在的消防隐患, 同时帮助单位联系维修公司和检测公司, 为单位节约整改隐患的资金, 促进单位的良性发展[2]。在检查消防控制室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检查控制室内是否设有明显的标志, 是否实行24h的值班模式, 每班是否有2人上岗, 上岗人员是否持证上岗, 相关设备是否完好、有效, 控制设备是否齐全等方面, 更需要检查上岗人员对消防控制设备功能及操作的熟悉程度, 对应急操作程序的熟悉程度等。

2.2 加强对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的培训

许多消防控制室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都是由于值班人员业务不精、业务不熟, 因此, 必须加强对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的培训力度, 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 可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方式进行教育培训[3]。1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根据各个单位和企业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的变化和更新情况, 集中组织培训, 同时增加培训的次数, 主要可采取召开现场观摩会、模拟示范、理论授课等形式, 组织相关人员参观管理较好的消防控制室, 使教育的效果得到有效增强。2培训还需要结合消防监督检查工作, 在日常监督和监察消防控制室的过程中, 通过发现的消防隐患及消防问题, 对值班人员进行现场培训教育, 同时需要向值班人员传授管理的日常业务知识。3对值班人员的培训需要做到专业、系统、全面, 若需要培训的人员太多还可进行分批次的培训, 使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的综合能力及其业务水平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使其对设备的保养和维护、日常巡查、设备操作等相关知识进行熟练掌握, 同时在出现初起火灾时, 值班人员需要具备较好的处置能力。

2.3 对各单位和企业的消防控制室进行专项检查

公安消防部门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对当地各单位和企业消防控制室进行检查工作, 排查设有消防控制室的场所及单位, 并登记造册, 清楚地掌握和了解各个单位和场所存在的消防隐患。在检查消防控制室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检查控制室内是否设有明显的标志, 是否实行24h的值班模式, 每班是否有2人上岗, 上岗人员是否持证上岗, 相关设备是否完好、有效, 控制设备是否齐全等方面, 更需要检查上岗人员对消防控制设备功能及操作的熟悉程度, 对应急操作程序的熟悉程度等。除此之外, 还可以利用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新闻媒体, 如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 及时将消防控制室专项检查的要求、目的、范围公之于众[4]。总而言之, 公安消防部门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宣传和清查, 营造出浓厚的氛围及强劲的专项检查声势, 使单位和场所受到相关压力, 使相关人员对消防控制室的管理工作从行动上、思想上进行巨大的改变, 使其更加重视消防控制室的管理工作。

2.4 对消防控制室信息规范化的管理

消防控制室的值班人员必须列入到单位和场所建设的整体规划当中, 相关人员内在思想认知度方面必须得到增强, 同时还需要提高资金和人力的投入, 使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的专业能力及业务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使各项设备能够发挥起灭火、防火的作用, 对值班人员实现专业化、高效化、严格化的管理。除此之外, 还需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配齐、配足相关人员, 设立内部督查的机构, 或者是指定人员不定期监督检查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的各项操作, 及时开展培训, 使值班人员的操作流程得到规范。

2.5 加大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

公安消防部门必须加强检查消防控制室的力度, 一旦发现任何违法问题或者是火灾隐患必须进行严肃处理, 一些消防设施若出现损坏、停用等现象必须及时责令改正, 并按照相关标准对单位进行相应的处罚, 高压打击违法消防法规的各项行为[5]。同时还需要与单位签订责任状, 使单位的任务和责任得到明确, 落实到单位。还需要备案所有的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 便于后期的日常检查, 确保消防控制室的管理和设置从软件上、硬件上均符合相关技术要求和规范。

2.6 加强对消防控制室网络管理研究开发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受到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 人工成本也越来越高, 而消防控制室也要求有更多的更高素质的值班人员加入。而对于一些较小的企业和场所而言, 在消防控制室配备较多的高素质人员明显不太现实, 小企业根本无法承担巨大的人工成本。因此, 下一步对消防控制室管理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应用网络的手段, 最好仅仅依靠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就能够实现对消防控制室的管理, 进而减少对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的需求。除此之外, 相关人员还必须研究如何能使消防控制室的相关设备操作更容易被人们快速掌握, 实现对消防控制室的高效管理。

3 总结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越来越了解到消防的重要性, 同时也增多了建设消防控制室的数量, 而如今火灾的形势也越来越大, 影响颇深, 因此必须对消防控制室的人员加强培训消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及时鉴定消防人员的消防职业技能, 同时还需要开展消防人员的职业化。消防机构、消防培训机构、社会单位必须重视并加强建设消防控制室, 才能够使建筑设施始终处于被保护的完好状态, 进而使消防控制室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推动消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雪.消防控制室的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江西化工, 2016 (04) .

[2]商春辉.浅析消防控制室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09) .

[3]郑伟, 郭江炜.消防控制室运行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3 (11) .

[4]宋立明.消防控制室存在的问题和监督检查重点[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2 (S1) .

消防控制室管理制度 篇5

一、编制目的为严格控制消防控制室的管理,编制此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公司内消防控制室的日常管理。

三、制度要求

1、消防控制室必须昼夜24小时设专人值班,值班人员应坚守岗位,严禁脱岗,每班值班人员不少于2人。

2、值班人员要认真学习消防法律,法规,学习消防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消防设备的性能及操作规程,提高消防技能。

3、值班时间严禁睡觉,喝酒,非工作需要会客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严禁无关人员触动、使用室内设备。

4、严密监视设备运行情况,遇有报警要按规定程序迅速准备处理,做好各种记录。遇有重大情况要及时报告。

5、保持个人仪容仪表整洁和室内清洁卫生。

6、未经消防监督机构同意,不得擅自关闭火灾报警自动系统。

7、接受上级检查时,应主动起立,态度诚恳,礼貌相待,认真回答领导的提问。

四、附件

化工工艺管理及控制 篇6

化工生产中,因工艺发生变化和调整,生产也会随着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即便是同一套工艺设备,相关的参数发生变化:如温度、压力、反应时间、搅拌方式、负荷、进料方式、冷却方式、加热方式等发生变化,都会造成整个生产系统产生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轻者,造成系统的波动、产品品质的不稳定、物料的副产物增多。严重的,会对整个工艺设备造成损害或者损毁,甚至重大的安全事故。

1、在设计中考虑工艺控制。设计是基础和出发点,良好的设计是成功的一半。我们接触到的许多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因为太过于考虑投资成本,不注重设计。往往是自己搞设计,然后请有资质的化工设计单位盖章,蒙混过关。也有的为了省钱,找水平低收费少的设计单位草草做一个设计就开工建设。其实这种做法根本就不省钱,而且后期的费用和成本更大。这种设计出来的东西基本是低水平的,有的造成整个工艺的系统性,比如前后工序的产能不匹配,出现系统内的瓶颈问题,投资不小,但是产能上不去。有的甚至调试都出现问题,整个流程不能有效的打通。最为严重的是,导致工艺问题,未事故隐患埋下伏笔。

在设计阶段,首先要选择资质及设计能力较高的设计单位,可以较好的保证设计质量。同时,在其中让技术部分、安全部门、设备、生产等部门提前介入,从专业角度提出相关的建议,优化工艺设计方案,能够使企业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保证后续建设、生产的顺利展开。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HAZOP分析,系统性的分析工艺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找出风险,并制定相关的控制措施和工艺措施,在设计中逐个落实,对后续的生产工艺有效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安装中考虑合理布局和安装的精度。或许有人认为设备安装同工艺控制没有太多的关系。其实合理的设备布局,也是优化工艺的一部分。

我们在现实中就碰到这类问题:固定反应床与后续吸收塔的距离布局不合理,管路过长,导致中间部分散热量增大,从而造成管道内壁物料的结晶积累,最终造成生产异常而被迫停产检修。其他类似的案例也不胜枚举。所有安装过程中合理的布局很重要,这种布局不仅仅考虑平面布局,还要考虑立体上的布局。

其次,材料的选择也是重要部分。根据物料特性、温度、压力、流速、导电性等综合考虑,做到材料与生产工艺的合理匹配。好的选材,可以避免腐蚀、耐压、耐温、耐磨、静电等方面的工艺问题,有效的较少或消除破裂、损坏、跑冒滴漏等工艺问题,以及相关的安全问题。

再次,设备的安装要做到精益求精,要制定严格的操作标准。良好的设备安装质量是保证生产工艺有效控制的硬件基础。比如反应釜搅拌机的安装,安装精度达不到,搅拌的均匀性就不能得到保证,就算工艺在怎么优化,照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出现搅拌偏心轮转动,长期会出现设备损坏甚至严重的生产工艺事故。

3、在调试中,有效制定好工艺操作方案。任何设计、安装完毕后,调试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一般来讲,在一个项目进入真正的设计、安装、生产之前,一般科研单位都针对性的进行了小试、中试。但是小试、中试没有问题,并不能说明产量化生产就不会出现问题了。一个系统进入产量化生产阶段,生产条件与小试、中试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只是有的变化小、有的变化大,但一般都会有不小的变化。所有把小试、中试优化来的工艺控制方案直接放到产量化生产中来是不合适的。举一个例子:小试的反应釜可能是100升容量,产量化生产的反应釜容量为10000升。这里面就存在放大效应。小试和产量化反应过程中会存在反应时间、搅拌均匀度、反应热的置换速率等多方面的不一致,如果按照小试的工艺操作来组织产量化的工艺操作,很可能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必须重视调试过程中的工艺在优化,在调试过程中密切跟踪各工艺段的参数变化,最终通过调试,得到一整套理想的工艺参数,从而达到工艺优化的目的。

4、在生产中精细操作,每阶段操作的有效对接和连续性控制。特别针对精细化工,对工艺控制要求非常高,每一个步骤的偏差或者失误,将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个作业工艺控制。所有在日常的生产中,要做到模块化、阶段目标的工艺控制。从原料开始就进行物料指标控制,逐步明确各作业段的工艺操作参数和工艺操作规程,环环紧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达到整个生产工艺的优化控制。

5、合理制定维修计划,做好工艺设备的检修维护。一个生产系统,就好比一辆汽车,定期的维护保养必不可少。就好比人,生了小病,及时发现治疗,就能有效的避免大病,从而保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一部车子也一样,定期的维护保养、有小的故障及时排除,能够保证整个车况的良好状态。等到车的故障已经全都是问题了,那就距离报废不远了。化工工艺设备也是同样的道理,做好维修保养计划,防微杜渐,时刻确保系统处于良好的状态,是生产工艺稳定的有效保障。

6、定期进行经验总结,积累经验并优化工艺方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提升的。一套化工生产工艺,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沉淀,必然会有新的发现和提升,定期组织经验总结,提出更为优化的工艺方案,有主意生产工艺控制水平的不断提升。这里其实讲的是一种方法和思路,就好比ISO9000中的PDCA一样,一个企业,只有不断重复的进行工艺方案的总结再优化,他才可能不断进步、做得更完美。

总结:一个化工企业,如果在生产中真正能做好从设计、安装、调试、生产、维护、优化每个环节,那么他的化工生产工艺管理和控制水平必将能够得到稳定、快速的提升,在行业中也必将会成为佼佼者。

控制室管理 篇7

外部投资者和监管者是内部控制产生的原动力, 为满足外部需求而形成与发展的内部控制也旨在促使企业遵纪守法,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基于此, 会计控制成为内部控制的核心和重点。然而, 中航油、安然、世通等国内外知名公司财务丑闻的频繁曝出, 表明以会计控制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对财务舞弊根源认识的深入, 人们发现会计造假的深层原因在于企业经营不善, 会计控制失效往往是内部经营管理不当的外化。对于内控失效表象的过分关注, 忽略了对经营有效性这一根本的探究, 即以实现公司战略、提升经营效率效果为目标的管理控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逐渐增长的对管理控制的重视与需求同重会计控制轻管理控制的现实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亟需重新审视、及时转变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的功能定位, 并做好两者的功能协调以促进公司的长远持续发展。

1 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发展与演变

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发展的初始阶段 (池国华, 2010) , 而内部牵制又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内部会计控制” (李心合, 2007)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关注, 并使内部会计控制成为财务报告审计指南的组成部分。1958年10月, 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审计程序文告》第29号中, 首次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其中, 会计控制与财产安全和财务报告可靠性直接相关, 而管理控制主要与经营有效性和管理方针的贯彻落实紧密相连。因财务舞弊案件频发而于1992、2002年分别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及SOX法案都将财务报告目标置于突出地位。

与此同时, 基于管理控制的内部控制也得以萌生和发展。1911年, Taylor《科学管理原理》的问世为管理控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到了20世纪中期, Fayol的一般管理理论视控制为管理的五大职能之一, 并指出控制适用于组织中的任何事情。1948年Wiener《控制论》的发表大大推动了管理控制的发展。随后, Anthoney (1965) 、Rotch (1993) 、Simons (1995) 、Chenhal (2003) 等相关学者分别从财务会计、管理学理论、权变理论、系统论等不同视角研究和拓展了管理控制理论, 并使其得以创新和进步。

基于不同视角的内部控制的发展, 不难看出以财务报告可靠性为目标的会计控制始终占据优先考虑的位置, 而管理控制受到的重视明显不足。

2 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功能定位:审视与转变

随着现代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的提升, 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在企业内部的作用定位发生着变化, 管理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导向和核心作用日益突显。然而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未完全适应这种变化并做出积极的反应。我们需要对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在内部控制的功能定位进行重新审视与选择。

2.1 基于企业目标实现的功能定位

从控制目标来看, 会计控制的首要目的是保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而管理控制的目标主要在于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从目标层级来看, 营运效率效果的提升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 (池国华, 2003) , 这便决定了旨在提高企业营运效率效果的管理控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主导性, 会计应服从于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执行战略的过程 (Anthony, 1998) , 其与战略目标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是企业运营管理的明线。管理控制是以公司业绩目标为导向的, 对公司各层任务的完成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 鼓励其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而会计控制与战略目标间接相连, 会计控制以边界控制为导向, 只需在规定范围和要求内完成任务, 激励效应相对较弱, 是企业运营管理的暗线。两者一明一暗共同保证了企业目标的实现。可见, 以会计控制为导向并不能直接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达成, 内部控制的核心和重心应从会计控制向管理控制转变。

2.2 基于企业价值提升的功能定位

会计控制是对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控制, 通过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使得外部投资者更直接有效地了解公司内部状况, 弱化企业内外的信息不对称, 进而使得投资者做出更为合理准确的投资决策, 也就是说会计控制重在发挥“价值发现”功能。而管理控制则注重企业的内部经营, 向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流程要成绩, 一方面要求公司做正确的事, 提升工作效果, 达成战略目标, 另一方面引导公司各层正确地做事, 防止预期计划的偏离, 提升工作效率, 重在发挥“价值创造”功能。只有创造了价值才能发现价值, 发现价值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价值, 企业价值发现功能的丧失大多源于价值创造功能的失效, 通过操纵会计信息以掩盖企业内部经营的缺口。因此, 注重管理控制、努力创造价值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企业应从注重“价值发现”向“价值创造”转变, 即内部控制的重心应从会计控制向管理控制转变。

2.3 基于受托责任拓展的功能定位

威尔逊指出, 受托责任是任何控制系统都应具备的特征。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委托受托责任的履行与否成为现代企业关注的焦点, 内部控制作为公司内部重要的制衡机制, 自然成为落实受托人经济责任、保障委托人利益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

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带来了组织内部管理层级的增加和管理幅度的扩大, 受托责任关系也因此更为多层化和复杂化, 委托人完全监督受托人的行为已不可能, 以会计控制为主的结果控制成为必然选择。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 受托人所承担的受托范围由财务责任逐步扩展到整体的经营管理责任。受托责任的拓展使得控制目标也从会计信息可靠、遵循法律法规, 发展为战略实现和经营有效性的提升。与此同时, 仅注重会计控制和法规控制的约束效用已难以实现有效的控制结果, 只有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控制的功效。而管理控制作为由确定标准、评价业绩、纠正偏差所构成的信息反馈回路, 不但能够发挥控制的约束功能, 而且重视绩效评价的激励作用, 约束与激励并行, 使得控制更为有效。可见, 受托责任范围的拓展需要内部控制的重心由会计控制向管理控制转变。

3 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功能协调与保障

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在内部控制功能定位的转变打破了以会计控制为主体和核心的局面, 功能定位发生变化的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还需要有效地协调以保障两者定位的稳定与作用的发挥。

3.1 明确内部控制各目标的层次性

内部控制目标层级的模糊性是导致重会计控制轻管理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2008年,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1) 并未给出明确的目标层次, 在实际运行中外部监管需求的压力强化了以会计控制为主导的内部控制。因此, 明确内部控制各目标的层次, 有利于内部控制的重心由会计控制向管理控制转变。张先治 (2012) 将内部控制目标分为3个层面, 即法规控制、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本文按照上述层面对内部控制目标进行区分:控制是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进行的, 法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前提;会计控制为公司各项活动的运行提供信息基础, 是企业经管决策的重要依据, 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管理控制是落实战略执行的过程, 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和导向。3个目标层次逐级递升 (如图1所示) , 这也就明确了内部控制的管理控制导向, 当控制目标存在冲突时, 便有了衡量和选择的尺度及依据。

3.2 修正控制目标与控制程序的逻辑错位

内部控制存在控制目标与控制程序的着眼点不一致的重大错位。内部控制目标重在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经营有效性的提升, 而内控的过程则重在对风险的控制, 并不能直接达成经营有效性的目标。

管理控制侧重在业务流程运转中实现控制目标, 有利于控制过程和控制目标的统一, 基于管理控制系统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构可有效应对上述问题。现代企业的管理控制系统是环境开放型的, 以管理控制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应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因素。风险不仅意味着危机也预示着机会, 风险设定和评估应该有适当的容忍度, 并不是越严越好, 以管理控制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不应以风险最小化为出发点, 而是将风险降低到可以容忍的合理水平, 重在价值创造。控制活动可以借鉴管理控制中的“流程再造”和“学习型组织”, 从资本保值增值这一终极目标出发, 取消不产生价值增值的活动和流程, 积极吸收和把握新的创收手段与方法。我们可以增加业绩评价这一要素, 使得内部控制更具激励功能, 并结合平衡计分卡, 将结果指标与动因指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内部指标与外部指标相融合, 构建综合的业绩评价体系, 更好地发挥内控功效。信息与沟通不仅要包括财务信息还要涵盖非财务信息, 同时还要借助先进的信息平台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监控的效果要反映到内部控制的各流程中, 不仅仅是单向的控制, 而是形成一个有效的反馈回路, 不断完善与改进, 不断更新与进步。

3.3 正视内部控制的服务视角

股东、管理层、债权人等各利益相关者对内部控制均有着不同的需求, 甚至为满足监管者立场而成为应对外部监管要求的程序化工具 (郭安邦, 2009) , 然而内部控制是对受托责任的控制, 它不单单为某一利益方服务, 当然也更不只是外部监管的工具。这些不同的视角和需求是内部控制关注的不同层面, 要想协调和整合好各方需求, 只能立足于内部控制的本质目标——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这又回到了以管理控制为主导的内部控制, 也就是说只有企业真正强大了, 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障。无论内部控制面临怎样的困境, 我们都要正视内部控制的服务视角, 以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基准, 切实有效发挥内部控制的本质作用与功能。

摘要:管理控制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以会计控制为导向的内部控制需要被重新审视。文章在回顾会计控制、管理控制发展的基础上, 基于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受托责任的拓展3个方面对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在内部控制中的功能进行再审视与选择, 并通过明确内部控制目标层次、修正内部控制目标与控制程序的错位、正视内部控制服务视角, 保障两者功能的协调及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管理控制,会计控制,定位转变,功能协调

参考文献

[1]池国华.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池国华, 吴晓巍.管理控制的理论演变及其与内部控制关系[J].审计研究, 2003 (5) :53-57.

[3]张先治.内部管理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J].新理财, 2004 (1) :50-51.

[4]张相洲, 王海妹.基于开放、自然管理控制观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 2009 (8) :68-72.

预算控制在管理控制中的作用探讨 篇8

1.1 预算控制的基本概念

预算是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个时期的计划, 也就是用财务形式或非财务形式来表明计划的结果。而预算控制是指企业通过预算的形式规范各级管理者的行为调整与修正管理行为与目标的偏差, 保证各级管理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它是落实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行动方案和控制制度。

1.2 预算控制的发展

企业预算起源于19世纪末的政府预算, 并在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下, 逐步发展改进。由于当时的企业环境相对稳定, 市场基本处于卖方市场, 企业之间竞争不激烈, 所以那一时期预算的主要职能在于控制。‘预算控制’便成为描述预算的传统职能的一个贴切说法, 它的出现意味着预算与企业紧密结合, 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种重要控制手段, 控制企业各种资源的分配, 帮助企业目标的实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大规模应用于生产, 社会化大生产促使资本主义企业进一步集中, 经营规模越来越大, 生产经营日趋复杂。这些变化要求管理者把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放在首位。预算逐渐演变成帮助管理者们进行计划、控制和协调的工具。于是, ‘预算控制’逐渐被‘预算管理’取代。这种取代说明了预算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控制, 而是有了新的延伸和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 可以将预算控制的作用大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控制的基本作用——控制;第二层次是预算控制的延伸作用——计划、协调与激励。

2. 预算控制在管理控制中的作用

根据现代管理大师罗伯特·西蒙的理论, 管理控制是通过实施一系列管理控制杠杆以实现管理目标的控制。具体来说, 管理控制是这样一个过程:

首先, 企业管理高层根据企业的组织环境制定出经营目标和战略之后, 中层管理者继续将战略目标具体化为战略计划;然后, 根据战略计划制定预算, 分解并执行预算;最后, 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计量和评价, 并通过差异分析拟定改进措施, 实施奖惩。

由此可见, 预算处于整个管理控制过程的核心, 它上联系企业战略, 下联系作业层的任务执行, 是企业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控制系统。结合第一部分对预算发展的讨论以及预算控制在管理控制中的地位, 其在管理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分析如下:

2.1 预算控制在管理控制中的基本作用——控制

1) 事前控制——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控制

债权人和所有者将资源投入企业, 形成有限的企业资源。预算对于这些资源进行了配置, 这是一个基于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预算控制之所以能够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是因为编制预算是企业战略目标的起点, 它量入为出, 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未来期间可以获得的资源, 合理地安排实现年度目标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同时, 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多方面的, 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都是资源的需求者, 而预算控制的对象就是这些资源需求者。所以预算控制是在各个业务领域、区域、部门以及活动之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使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

2) 事中控制——对具体经营活动的控制

从内容来看, 预算包括经营预算、财务预算和资本预算。其中, 经营预算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各种费用预算和预计损益表;财务预算主要包括现金预算和预计资产负债表。因而, 预算控制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采购、生产、销售, 以及资金的运用, 成本费用的控制等等。通过预算体系, 将预算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职员, 使他们明确了自己该做什么, 应达到什么目标, 达到何种目标后可以取得何种利益。这时作为责任主体的他们才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决定自身行为的努力程度。也只有在这时, 其积极性才可以充分调动。这也就是预算之所以能够对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起到控制作用的原因。

但是, 这种对经营活动起着控制作用的预算并非一成不变的。因为现代企业处于急速变化的环境中, 企业面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因此, 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经营环境对生产经营进行适时调整, 以免出现更大的偏差。如果发现某项预算编制的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 仍坚持按照原预算去执行, 显然不符合预算作为管理控制的初衷。

3) 事后控制——对业绩评价的控制

预算用定量的形式说明整个企业及各管理部门、各职员应达到的标准, 是评价和考核各管理层次与责任人工作业绩的依据。这种业绩考评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整个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二是对企业内部各管理部门、每一位员工的业绩进行评价。不论是哪种层次的业绩评价, 没有预算作为企业经营业绩或者各部门、各职员业绩考核的基础, 业绩评价也就没有令人信服的考核依据。

与此同时, 将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差异, 关注重点差异, 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及消除差异的措施, 可以提醒管理层采取合适的措施, 缩小实际与战略的差异。由此提高企业经营业绩以及各部门各职员的业绩。

总之, 预算控制的传统作用体现在其事前控制——对资源配置的控制, 事中控制——对具体经营活动的控制以及事后控制——对业绩评价的控制。它是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对企业各层次、各环节、各方面乃至各员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和动态控制的有效工具。

2.2 预算控制在管理控制中的延伸作用——计划、协调与激励

1) 计划作用

在如前所述的管理控制系统中, 企业将战略目标具体化为战略计划, 战略计划又被具体化为预算。在这个过程中, 预算很明确地将企业的目标体现为财务或者非财务数字, 也即确定了企业的销售、生产、分配以及筹资等活动的具体指标, 并分派至各部门及员工, 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制度、责任、道德及风险约束。在此约束之下, 执行预算, 分析并调节差异, 指导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趋利避险。

2) 协调作用

预算的协调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 实现的是资源和利益的协调一致。因为预算的编制受资源有限性的约束, 而企业总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 预算作为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管理工具体现的是资源与利益的协调平衡;另一方面在预算的执行中, 企业系统内的各个要素通过充分沟通和一定的磨合后可以协调一致, 使各部门、各领域、各步骤变得更加融洽和谐, 整个企业系统能协调有序地运行。

3) 激励作用

前面讨论过预算作为衡量、考核各责任单位和员工工作业绩和经营效果的标准对于业绩评价的控制作用。事实上, 如果在业绩评价中辅之以适当的激励机制, 则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潜能, 从而保证部门、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 从整体上提高企业效率。也就是说, 书面形式的预算提供的并非仅仅是业绩评价标准, 还可以作为一种期望而存在, 激励员工为完成预算业绩而努力。

综上所述, 预算管理的计划作用在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化;协调作用让企业内各职能部门、业务流程、经济资源协同运作;激励作用为企业系统内各要素有序运行提供动力来源。这些表明预算管理可以作为一种协同地、高效地、能动地运行的管理机制而非单纯的控制机制, 为实现企业目标而服务。

但是, 不论是预算控制的传统作用还是延伸作用, 都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影响着其发挥。因此, 以下部分将着重探讨预算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 限制预算控制作用发挥的原因

在有的企业中, 预算控制发挥着其作为管理控制工具的应有作用, 且效益明显;但也有一些企业在实施预算过程中遭遇了种种问题。诸如, 预算松弛的大量存在;预算与考核挂钩导致管理人员的短期行为;预算流程成为公司变革的主要障碍;严格的成本预算束缚了执行人员的灵活性, 丧失了良好的机遇等等。

对于上述问题, 除了企业管理中固有的问题如人的经济性、信息不对称及企业文化因素造成的以外, 还有预算机制以及预算执行方面的问题:

3.1 预算机制方面的问题

1) 缺乏企业战略的明确指导

在没有企业战略的环境下实施预算管理, 就会重视短期活动, 忽视长期目标, 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不相适应, 使预算成为执行人员灵活调整战略、抓住新机遇的束缚。而且, 如果没有战略的引导, 预算目标不能得到各层人员的充分理解, 造成管理人员及各层员工的行为与公司的长期目标相悖, 导致员工的短期行为。

2) 激励制度设计的缺陷

预算关系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 预算的执行和管理人员的薪酬、升迁有关。但是, 当预算标准的达到与否成为决定员工报酬的唯一因素时, 很容易导致预算松弛, 使预算控制不能产生正向的、充分的激励作用。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讲, 预算的达到与否不能作为决定报酬的唯一考量, 而应该在考核中加入一些非财务的、非预算的评价指标。

3.2 预算执行方面的问题

预算执行中, 可能过分强调分权式管理, 使预算流于形式;可能由于人情观念严重, 厚此薄彼, 导致预算的不公平;或者预算的编制过松或过紧, 而无法有效实施;或者预算执行中缺乏沟通, 上下不能协调运行;或者预算流程不合理, 造成资源配置不当等等。

总之, 预算机制本身或者执行中的一系列问题造成了预算不能充分发挥前述的控制、计划、协调以及激励作用, 不能很好的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服务。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并不是预算控制本身造成的, 而是预算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和障碍。所以, 只要企业能够适时反思整个预算流程和机制, 预防或者改正预算执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预算控制就可以在企业管理控制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真正成为管理者青睐的管理工具。

摘要: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 预算控制在欧美国家的大型企业如通用汽车、杜邦、西门子等公司运用。50年代开始风靡企业界, 成为许多公司管理控制的工具而被广泛采用。那么预算控制在管理控制中到底起着什么作用, 以至于其成为众多公司普遍采用的管理工具呢?为了探讨这个问题, 本文先从预算控制的发展过程出发, 将预算作用大致划分为基本作用与延伸作用。然后, 结合预算控制在管理控制中所处地位分析预算控制的作用。最后, 浅析现实中限制预算控制作用发挥的原因。

关键词:预算控制,基本作用,延伸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新松.预算管理在企业资源分配中的作用[D].武汉:武汉大学, 2005.

[2]郭晓梅.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13-214.

[3]肖萍.企业预算管理控制机制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 2003.

[4]邹毅.论预算的控制职能[J].商场现代化, 2008 (527) .

[5]贺颖奇.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基本框架[J].中国审计, 2004, (2) .

[6]周瑞平.论预算管理在实现企业战略中的作用[J].商业研究, 2003, (267) .

控制室管理 篇9

它是一项应用学知识, 其最先开始于国外, 然后不断的应用到我们国家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之中。在工程建设项目中项目管理的应用更多, 本科学的运用为工程质量的提高, 有效的利用资源发挥了巨大作用。

2 关于三控制的具体阐述

2.1 进度控制

之所以开展进度管控活动, 其意义是结合合约要求的进度以及时间等规定开展好项目的建设工作, 确保规划的目的得以落实。

确保项目结合规定开展好进度管控活动。该项控制活动具体的涵盖如下的一些要素。建设前期的进度规划的设置, 建设时期的速率规划的落实等。该项规划活动是在对总体的项目的建设工艺和品质规定以及别的层次的要素开展全面分析而设置的规划目的。在建设速率的控制时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 和进度规划的落实有非常紧密的关联。在建设场地之中, 一般使用比对措施对具体的时间和规划的时间来比较。具体的措施如下:

一是利用横道图计划检查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形式主要有横道计划和网络计划两种。进度计划的实施。将施工进度计划报业主审批后, 工程项目实施单位应严格按照进度计划执行项目, 把进度计划细化, 编制出月 (旬) 作业计划和施工任务书, 安排落实到班组, 布置到位, 调配好人力、物资和资金。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检查、记录和发现影响进度的问题, 掌握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并采取适当的技术和组织措施, 做好协调工作, 排除施工中出现的矛盾, 实现动态平衡, 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工作严格按照进度。

二是网络图计划检查。进度计划的调整施工进度计划的控制和其他管理活动一样, 也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 人们称之为四阶段循环:即编制进度计划、执行进度计划、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 最后是采取措施纠正和调整偏差, 然后再进入下一个循环, 即“PDCA”循环。在进度控制中, 一般是利用网络计划的方法对进度计划的执行进行纠偏调整, 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是采用“工期成本”优化原理, 也就是当发现施工进度滞后于计划时, 要充分考虑赶工成本和工期压缩可能性后, 有计划地逐次压缩工费最低的重要工作和工序, 最终达到既赶上工期又控制费用的目的, 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2.2 质量控制

如今, 不论是何种项目在建设的时候, 工作者都会形成一种品质至上的思想。在建设时期, 其牵扯区域非常广, 是一个非常繁琐的活动。要想确保品质至上, 开展好品质的管控活动, 就要切实的分析品质管控工作的具体定义和体系中的实际内容。根据“人员、设备、物料、工艺、环境”五大要素的管理理论和对工程施工全过程进行一般性的分析, 根据项目的不同特征, 建立起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及标准。同时配备专业的质量控制人员对工程质量按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的要求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控制。同时要实行竞争机制, 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 这样才能提高工作质量, 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项目质量控制在实施过程中要从下面几个环节重点掌控:

2.2.1 掌控好原料的品质。

要积极的检测原料的品质。即材料供应人员把关, 技术质量检验人员把关, 操作使用人员把关;检验规格, 检验品种, 检验质量, 检验数量。

2.2.2 使用技术能力较高的工作者。

此类项目的一个关键的特点是手工活动的比例在总的项目之中占据非常高的分量。因为我国还没有设置综合化的培训体系, 如今的工作者的能力有很大的偏差, 进而干扰到总的行业的品质。那些能力高的工作者, 他们不但效率非常高, 而且还可以自觉的结合技术规定来开展工作, 降低失误现象的发生几率, 确保项目在规定的时间之中开展好。

2.2.3 掌控好工艺品质。

所谓的工艺即是建设的技术规定。因为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项目的一大特征是手工的活动量在总的项目中占据非常高的比例。因此, 强化工作者的技术能力很是关键。因为工艺的落实能力会干扰到项目的总的品质, 所以切实的结合规定的工艺开展工作, 强化检验力度在当前时期很是关键。

2.2.4 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偏差和分析影响工序质量的制约因素, 并消除制约因素, 使工序质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以确保每道工序的质量。对于施工工序的控制有时并不太受重视。特别是在抢工期时, 多种专业同在一个工作面的施工时要有一个底限, 不能因为工期而破坏应该有的合理的工作程序。另外良好的工序控制对于成品保护至关重要。

2.2.5 使用优秀的机械装置。

优秀的机械装置, 可以切实的提升活动的品质以及效益。优秀的机械, 能够确保使用时期的稳定性好, 降低设备的受损率, 降低了维修的几率。而且, 优秀的机械还能够显著的提升项目的品质。

2.3 成本控制

施工项目成本是施工企业为完成施工项目的工程任务所耗费的各项生产费用的总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是说项目在开展的时候, 经由合理的技术以及管控方法对建设时期使用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活劳动消耗创造的价值以及其他费用开支和其他管理工作等进行计划、实施、监督、调节和控制。

2.3.1 动态控制原则:

动态控制原则就是要在工程项发生的费用支出进行检查、复核。实施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 进而确保工程成本得以落实的一个步骤。要想开展好该项管控活动, 就要强化建设时期的过程检测和管控力度。以此来确保项目的成本管控方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2.3.2 成本控制的措施:

工程项目的成本从形式上看主要有:即时协调、落实成本计划的实施, 确保成本规划在建设时期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技术方法优先, 建设规划的差异会使得项目出现不一样的时间规定, 而且使所使用的建设设备也不一样, 此时出现的费用就存在差异, 所以在设置规划的时候要全方位的分析项目的几个要素。比如面积和特征以及难易性等, 单独的设置几类建设规划, 进而对其比对分析, 最终明确一个建设规划, 而且可以尽快的使用最优秀而且最先进的建设技术, 认真的分析组织设计和规划内容, 尽量的降低物质的使用量, 进而节省费用。除此之外, 要使用经济方法, 切实的开展责任体系, 把规划目的细分, 将其落实到各个组织之中, 设置综合化的规章体系, 掌控好各项费用。进而确保项目的成本等目的得以落实。要从干扰成本的要素分析, 设置综合化的组织以及技术方法, 将自身的利益和成本联系到一起, 避免相关的组织和工作者出现推卸责任的问题。

2.3.3 全过程控制原则:

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与控制 篇10

建筑工程质量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满足业主需要、技术规范标准, 涉及众多文件及有关合同规定特性的综合体。建筑工程质量是由建设工程及其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质量决定的。建设工程及其生产具有产品固定性、生产质量流动性、建筑项目多样性、生产过程单件性、产品高投入、形体庞大、生产周期长、风险性、牵涉面广、建筑项目社会性, 外部约束性等特点。

一、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

1. 质量影响因素较多

工程质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包括项目决策、勘察设计、机械设备、材料选用、施工方法、技术措施、施工工艺、人员素质、工期限制、工程造价等因素。此外项目所在地的政治环境、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和地理与地质条件、气候和资源条件等因素也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工程质量。

2. 形成质量波动性大

由于建筑工程生产的流动性和单向性, 对每一个工程来讲没有固定的生产线、标准生产工艺和完善检测技术和稳定生产环境。因此, 工程质量容易产生较大波动性, 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造成工程质量发生波动。如建筑材料、各种设备规格或种类使用错误, 施工方法不正确, 未按规程进行操作, 机械设备过度磨损等原因都会影响工程质量。进而产生工程质量变异, 造成工程质量的各种事故。

3. 工程质量隐蔽性强

因建设工程施工中的产品较多、工序交接较多、隐蔽工程较多, 因此工程质量存在很强的隐蔽性。在施工过程中不及时进行各个关键工序、隐蔽工程质量控制, 事后从表面上检查就很难发现质量问题, 容易产生错误判断, 我们必须加强对过程中的监督检查。

4. 质量终检局限性较大

工程完工后进行质量检验与评定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建设工程质量的控制与检验不仅仅在于工程建完后的终检, 更重要的是在中间各个环节上的质量控制。因此, 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质量控制必须是以预控为主的全过程控制过程, 重视事中控制, 防患于未然。

5. 质量评价方法特殊

工程质量评定与验收是按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进行;检验批质量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问题, 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抽样检验结果直接影响检验批的质量合格与否。工程质量是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的前提下, 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验确认验收。这种质量评价方法是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

6. 投资、进度制约工程质量

施工建设工程质量受投资额度、工程进度影响较大, 通常投资额大、工程进度慢、质量相对好些;反之, 质量则较差。所以建设工程项目在施工中, 必须认真分析处理好质量、投入、进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其达到平衡统一。

二、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控制必须贯彻以预控为主、过程检验把关相结合的方式, 在项目形成各阶段和各环节都必须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人员、设备、材料、环境、方法因素进行过程控制, 并进行阶段性质量检验控制。以便及时发现质量问题, 分析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使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从而减少经济损失。因此, 建筑工程管理必须是个动态化的过程管理, 工程质量控制也应该具有动态属性。

1. 人员素质控制

管理者和管理层的总体素质是提高工作质量以及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人员素质控制包括人员技术水平以及生理缺陷, 施工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技能知识能够满足工程质量对人员素质要求;特殊工种、关键工序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才能进行操作;另外, 应注意人员心理行为、错误行为。为避免人员失误, 可以增强人的责任感和质量观, 加强政治思想等纪律教育, 加强专业技术知识培训, 健全岗位责任制以及公平合理激励措施;应根据工程特点, 在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量才适用, 用扬长避短的原则来控制人才的使用;最后, 工程项目全体人员都必须参与项目质量控制, 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工程的质量管理。因此, 工程项目质量的控制, 其关键因素就是做好人员素质的管理与控制。

2. 机械设备控制

机械设备在购置过程中应该进行质量控制。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设备选型与购置;设备购置必须向质量管理人员申报, 经审核后方能选择最优订货厂家;对机械设备制造质量进行控制;加强设备运输、贮存、保管, 并避免配件备件遗失。同时必须防止设备遭受污染、锈蚀以及控制系统失灵等问题的发生。另外, 机械设备在进场前的质量控制必须按设备清单进行逐一检查验收。关键性大型机械设备, 必须具有验收鉴定结论等全部清单, 并整理归档。在安装过程中, 设备安装应符合相应机械设备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 要对每一项逐一进行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在机械设备安装检验合格后, 应进行试运转, 保证相应配套设施正常运转。

3. 建筑材料控制

建筑材料主要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等, 它是工程建设的前提条件。建筑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前提基础, 如果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 那么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因此, 加强建筑材料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基础性保证。为避免不合格材料危害建筑工程质量, 必须坚持材料准用体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现场各类建材必须合理堆放、隔离、搬运和保管, 以保证建材合理的适用性;保持施工过程中各种材料标识, 必须保证原材料质量状况可追溯性;施工过程中的成品、半成品防护工作应贯穿于施工全过程, 并做好防护、管理以及质量控制工作, 这会降低施工故障的发生。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质量缺陷和经济损失, 进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4. 施工环境控制

环境因素主要分为物理条件和人文环境因素, 它对工程质量影响的特点具有复杂多变性, 包括气象条件温度、气压、湿度、暴雨、酷暑、严寒等都影响着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另外, 建筑工程中的前道工序就是后道工序的前提环境, 前分项、分部工程就是后分项、分部工程基础环境。因此, 根据建设工程特点和具体环境条件, 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外界环境条件进行严加控制, 以便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人文因素主要是指社会和心理方面的环境因素, 换句话说, 项目工程负责人也应考虑到施工人员的创造性方法和参与建造的机会;人体工作效能是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 创造有归属感的和谐工作环境对全员质量团队的效率提高是有益的。项目负责人应加强工程项目团队的文化建设,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这样才会对施工质量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5. 施工方法控制

施工方法控制主要是指在整个工程建设周期内, 管理人员对所采取的施工技术方案、组织措施、工艺流程、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技术文件进行控制。施工技术文件是建设项目施工的重要依据, 为保证技术文件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有效性和及时性, 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建立技术文件的资料目录或清单, 采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辅助管理;对技术文件资料实施动态管理并保证文件的可追溯性。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管理人员可根据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 务必使变更施工方案的实施处于可控状态。

三、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与控制是目前建筑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 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建筑工程企业的生命线。因此, 做好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不仅对整个建筑工程质量有好处, 还关系到建筑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强, 李东坡.探析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管理策略[J].中国科技博览, 2013 (05) .

企业危机的管理和控制 篇11

国际工商领袖论坛副主任Mr Peter Brow

一个企业可能面临的危机多种多样可能是外部环境的问题,如地震、台风或者火灾,再如法律、法规的变化给企业造成了困扰;也可能是企业内部出现问题,如供应商无法提供商品或原料、可能自己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也可能公司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或者是产品存在健康和卫生的隐患……总而言之,危机有它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即使管理再严密、生产再规范,企业也很难完全避免危机的发生。

那么,既然每个企业都存在着遭遇危机的“机会”、或者已经遭遇了危机的侵袭,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屹立不倒而持续发展,有的企业却于“旦夕”之间轰然垮掉呢?这是因为,给企业造成致命影响的往往不是危机本身,而是整个公司对危机的响应和管理能力。

这些响应和管理能力包括:一个危机发生了,那么谁应该知道,应该告诉谁?应该告诉他什么?谁和发生的问题有关,如何动员所有必要的支持和资源来处理危机?……如果在危机发生时,企业不愿意面对和管理这些“坏消息”,意识不到解决危机是企业领导者的责任,不愿意同危机牵涉到的方方面面做有效和透明地沟通……那么,也许本来可控的危机就会扩大,以致发展到企业无法掌控的地步,即使企业可以侥幸度过这次危机,也迟早会遭遇到下一次危机,直至致命。

因此,我们今天着重讨论的是如何改善我们管理危机的方法,而非危机本身。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讨论,让我们的企业能够对危机更有预见性和判断能力,能够在危机发生的时候不至于手忙脚乱和掩耳盗铃……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企业对危机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中国企业和危机管理的遥远距离

毕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首席投资专家申杲华

在处理危机的时候,企业需要做到的不外乎五个方面:第一是勇于承担责任的魄力;第二是真诚通达的沟通力;第三是迅速终止危机的控制力;第四,建立管理有效的系统力;第五,依靠政府和专家的权威力。遗憾的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企业,我们发现大部分中国企业的危机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

东航坠机事件的案例体现了中国企业离危机管理的巨大距离,2004年,东航一架飞机发生坠机后,东航表现出来的危机管理能力非常差,第一,在危机出现的时候,东航缺少了承担责任的魄力,没有在公共场合对遇难者的家属道歉、没有承认他们在管理方面有许多不足,没有表示吸取了教训和进行改进工作,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恐怕和中国人保独家承保了机身险、第三者责任险、乘客法定责任险,所以他们自认为不需要承担这方面的责任不无关系;第二,危机发生后,东航缺少真诚通达的沟通力。在空难发生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面,东航和包头南海公园善后一直谈判未果,和东航不愿意放低身段进行真诚沟通有直接关系。尽管东航是肇事方,对方是受害者,但是在谈判中以大欺小,致使67轮谈判轮轮谈判没有结果;第三,在迅速终止危机的控制力上,东航也是极为欠缺的。在谈判和事件处理中,东航一直采取拖延战略,正是由于他们的拖延,以致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处理危机的最好良机。比如说,当时危机一发生,东航就积极处理的话,损失可以减低到最小;第三块就是水污染的损失。如果东航有危机管理意识的话,飞机一失事,马上对这个湖周围四百米围堰,然后进行清理,水污染的损失,我们测算过,最多也就大约四百万人民币。但是,一年以后水污染的损失是多少呢?一个多亿!而其间媒体的负面报道对东航的形象伤害更是无法估量的;第四,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东航有个系统在对这个危机进行管理;最后一点就是依靠政府和专家的权威力,这点上,包头市人民政府是充分用了政府和专家的权威力,采取了一系列对自己非常有利的措施和举措,而东航由于处理不到位,哪怕最后包头市做出了巨大的让步,最后东航还是付出了几千万的代价。(如今,没有吸取教训的东航再添新恨,停飞事件更是暴露出了其内部管理的巨大漏洞和缺乏危机意识持续到今天酿成的恶果。——编者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浦东新区创建初期有一家美国化学公司发生了化学品泄漏事件,造成了大规模污染,这个公司快速咨询了它们的顾问,并按照顾问的建议,采取了迅速有效的措施,不但化解危机于无形,甚至还获得了巨额的利润。首先,这家美国化学品公司对被污染村子的村民真诚道歉,明确自己应当承认的责任,给予村民物质和精神慰问;随后,企业从村子里招工,每家有权推荐一个人进化学品公司工作;而且,和浦东新区立即沟通,把已经污染的土地从政府手中买下来,公司自己进行治理。三下五除二,把一个可能扩大的危机化解。这家美国公司处理这一事件非常果断,非常及时。后来由于浦东新区的开发,这家公司把这块地改变用途,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做好风险预案

风险投资集团大中华区全球客户服务部区域主管、北京区总经理Mr Neal Beatty

什么是危机呢?损害到企业的人事、声誉、资产等影响企业持续运营的事件都可能是危机。危机一旦发生,必然会损害到企业的利益,因此企业必须有一套风险预案。而由于危机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准备风险预案和应对危机的时候,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是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对企业特别是一些外资和跨国企业来说,尽管他们都会备有风险预案,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性,使得这些风险预案的适应性大大降低,例如中国的一些跨国公司会派员工去非洲、中东,他们在当地面临的危机要比本国大得多,而且一般方案是由总部下达的,也未必能够适应到这些地方发生的危机,因此企业一定要进行充足的风险评估,例如如果公司派专家去内几内亚、到阿富汗去做个项目,会不会被绑架?有可能。万一被绑架了怎么办,公司在当地的那些管理组织,还有公司在上海或者北京的总部要怎么处理?

在进行风险评估的时候,企业可以采用如下的步骤,首先分析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评估我们的危机可能来自哪里,然后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排序,一般来说企业最好建立一个危机处理小组,成员可以包括老板、法律相关人员、助理、人事部人员、保安等,有针对性地按照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各司其职的安排。还是以上面提到的阿富汗的公司为例,公司一定要针对可能被绑架的风险设计一套预案,包括谁负责媒体,谁负责受伤人员的处理,认定公司对他们的家人要不要负责,责任有多大?这个危机最糟糕的结果可能是什么?优先准备什么?危机处理的关键人物、关键机构是什么?……

其二是保证信息的快速流通和有效沟通。危机刚发生的时候,企业往往无法第一时间获悉危机的具体情况,这个时候,努力寻找信息和资料非常重要。同时,下属机构一定要尽快将信息简单、准

确和快速地传达给总部,然后由总部做出决策,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上下必须统一口径。概而言之,有效的沟通才能让企业的危机管理系统平稳地运行。

这里介绍一个比较实用的小方法,风险预案形成后,危机处理小组成员可以将其中的要点记录在一张纸上,以免发生危机的时候由于慌乱而手足无措。

诚信是一种责任

拜耳(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Mr.Wmiam Valentino

拜耳公司在几年前也有一次很大的危机,主要影响在美国。那时公司突然损失了10亿美元的项目,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声誉方面都有影响。拜耳公司也考虑了如何解决、如何减缓这个问题,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从业者的角度来看,公众在危机中的作用是重要的。

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危机发展的变数可能会超出企业的计划,企业即使有应对计划,也很难完全掌握情况的变化,尤其是一些灾难性的事件对企业的影响更会远超预期。因此,沟通对于应对危机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它会涉及到许多人,不同的人会提供不同的观点。

媒体不仅仅是观望者,他们关注的是有哪些受害者、你怎么解决他们的问题、事情发生前有什么准备、有什么先兆,这都是需要在和媒体沟通中传达的问题。他们对事件是否是谣言会有自己的解释。有时谣言有破坏性,怎么解决流言是企业要首先计划的,而不是之后说“我们做错了”等等。

政府官员也会参与到这些问题中,因为这不是几个人的问题,它会涉及到很多利益方,因此需要一个很好的沟通计划,需要第一时间提供信息,还需要表现出同情心。比如坠机事件或环境污染事件,企业需要对人们表示慰问。原则就是把所有的信息和技术性问题告诉人们,让人们很快了解发生了什么。不要谈其他公司的问题来转移公众视线。

对于供应链上的伙伴,企业也应该设法保证他们的利益。他们应该是你行为的提倡者而不是反对者,因此公司需要采取一些行动来平衡利益。这些做法就是双向的沟通,对待他们要更加真诚。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沟通,要在第一时间做正确的、可信任的、诚恳的沟通。这是我们应该向外界宣布的,而不要做一些隐藏不报的事情。企业要坦率、真诚,在第一时间做到透明度,不是别人告诉我们去做什么,而应该主动去做正确的事。况且在信息时代,不论你愿意不愿意,互联网都会把真相告诉公众,企业把真相告诉公众的同时也等于你宣布自己有这样的信心来应对这种问题。如果被人发现有所隐瞒,公众就不再信任你,因此透明度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让人们了解企业是否正在做一些工作来解决问题。其中,信任和真诚是关系的基础,只有信息和真实统一,才能获得信任。

联想的危机管理实践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公关外联部总经理邹博

中国企业在危机管理的意识上都在不断增强,但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纯洁天真型,觉得自己得企业很健康,病毒侵害不到;2、无知无畏型,觉得公司的小问题都再所难免,难以为祸;3、有恃无恐型,仗着关系、资源的丰富,毫不重视危机管理。

概而言之,没有为危机感才是最大的危机。其实,危机应该是无处不在的,甚至可能离我们也就是一毫米。因此,联想20年危机管理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一是时刻保持警惕之心,另一个就是要有治标治本的能力。下面就围绕这两个方面谈谈联想的危机管理实践。

不要高估自己

我们认为求实是规避企业风险最好的办法。九十年代初,中国的房地产兴起了一轮新的高潮。联想当时刚好有一些钱和资源,于是就有人蠢蠢欲动,但是公司经过对外部宏观形势的分析和自己能力的分析后,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凑这个热闹。果然,93年开始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使得大批的房地产公司倒闭。到了2000年之后,各个方面的机会都比较成熟了,联想才真正进入到房地产这个行业。这个故事说明,在一定阶段之内,在熟悉的领域里,集中优势资源做好一件事情,犯错的几率就会小得多,也可能就会规避一些危机。只有当具备了相当的资源和认识以及充足的准备后,企业才可以去尝试新的事物,并避免危机。

不要忽悠别人

九十年代末,联想在香港需要做一次股票配售来用现金保证企业的发展。同时,联想正在和盈动谈一个重要的合作。最终联想内部研究决定先配股后宣布合作信息,如果宣布之后股价还有增长,就把这部分利润让给投资者,这样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配股后联想的股价是16块钱,合作信息公布后是32块钱,如果是宣布信息后配股联想本可以多拿回20多个亿的资金。事后证明联想此举是明智的。网络泡沫破灭之后,很多的网络股的股价都往下掉,但没有任何人说联想的不好,没有说联想的坏话,认为联想这样做是非常为投资者考虑的,联想自身受网络泡沫的影响也非常低。上市公司还存在一种说法:造梦。这样做可以在股市上套现。也许今天你套了很多钱,但两年之后不能实现你承诺的时候,就是你很多危机爆发的时刻。忽悠别人,造梦就是造陷阱。诚信是规避危机的一大法宝。

灵活应对

联想虽然有处理危机的流程,但每次都不一定绝对按流程走,因为每一次危机的特点都不一样。

以2004年的裁员风波为例。

由于没有完成2001年的三年战略规划任务,2004年联想进行了一次彻底地变革。这次战略变革的第一点就是把业务专业化,把所有的非PC业务进行剥离,包括IT服务、系统集成全部剥离出去,专职PC。第二就是在组织结构上的调整,包括代理商、渠道和企业内部。这种变革也必然带来了裁员,所以2004年联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裁员——裁员600人。这次变革也和联想奉行的“亲情文化”发生了冲突,因此联想研发部一个叫毛世杰的研发人员写了一篇日记,叫《公司不是家》,被媒体查出后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事情发生之后联想从几个角度作了认真的分析。首先是媒体关注这个事件的原因到底是在哪里——是真心关注联想的员工还是要就是要整一下联想?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第二种可能性不大,一个是这件事情引起媒体的传播热情很正常。第一,它符合媒体自身的属性。第二就是本身这个话题就值得讨论。到底是企业以自身利益发展为第一,还是以人为本,以员工的生存为第一?

确定了媒体不是恶意针对联想后,我们开始思索该如何处理这种危机:这次危机处理的首要对象是媒体么?是不是应该把所有媒体的声音都按住?之后我们分析,这件事情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我们的员工,特别是那些没有被裁而留下来的员工,他们对联想的忠诚度和他们的士气是联想度过04年战略调整难关最重要的一步。如果这件事情我们处理不好,会对员工有什么最大的影响程度?如果媒体我们不好好的引导它,会不会对品牌有影响?

在这些分析都做下来之后,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对外部媒体,我们用两个字,就是“讲理”。目的

是取得媒体的理解,因为弱者一定是被同情的,而且这件事情掺杂了很多非理性的感性因素。而后来媒体态度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事情本身的范畴,有一些商业对手开始利用枪手攻击联想,这时候我们的策略又进行了调整,就是“闭嘴”,以不变应万变,避免为了快速反应而仓促上阵,况且有些媒体就是希望联想出来吵闹的。而后来联想业绩上升,并收购IBM后,“业绩”为联想说了好话,媒体的风向也随之而转。

接下来就是对内部,我们有很多措施,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领导人的坦诚。柳总在誓师大会上主动坦诚,在公司发展的20年当中他自己犯过很多错误。他说这些话的目的是说杨元庆在接手之后也会犯错误,从公司的大局出发,战略调整是必然的,以企业利益为第一位是必然的。这个案例说明真诚很重要,直面不逃避,特别是领导层自身承认问题承认错误,不要用简单的行政手段去处理。

通过这个案例我得出几点:一,要懂得永远不要去控制媒体,要去引导和影响媒体,即使再有背景再有资源,媒体是独立的,它有它的生存法则。二,当企业的利益和员工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上不可兼得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如何去尊重员工,尤其是如何去尊重他们的内心感受,不要让以人为本成为一句空话。三,千万不要上敌人的当,特别是竞争对手的当。

危机管理的八大要素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剑锋

各个嘉宾对危机管理从理论、从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企业面临的危机管理作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案例剖析。那么我就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第一点是唤醒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危机管理意识,正确认识危机管理的价值。一个伟大的公司对危机管理要有敬畏之心。公司越大危机管理的价值越大、回报越大。虽说中国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面向全球化,但所面临的危机也越大。企业如果强化危机管理,那企业获得的回报也越大。

第二点是前面提到过的应对危机的五大能力:1.勇于承担责任的魄力;2.通达的沟通能力;3.迅速终止危机的控制能力;4.系统的危机管理能力;5.依靠政府、专家和传媒的能力。

第三点在于对于危机管理的管理。企业的危机管理不是企业等到危机来临的时候再去应对,应该从战略和文化的层面去遏制危机。也就是要真正把企业的危机管理上升到战略层面,从战略角度、从文化角度如何把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危机管理更重要的不是治标,而是要治本。

第四点是建立企业危机管理系统,提高企业整体面对危机的反应速度和反应能力。

第五点是企业在面临危机时要建立高效的危机管理团队,要确立危机中的责任与角色。企业要明确CEO在危机管理中的地位,以及各个部分各个系统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承担起责任,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个沟通体系。通过责任体系的建立,以及组织中每个人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就可以真正的建立起一个高见效的危机管理团队。

第六点是认识到信任与沟通是危机管理的生命线。如何在危机中重塑这种信任关系,如何通过真诚的沟通赢得社会各方的信任,这是我们处理危机管理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出了事情以后简单地采取“捂”的方式,所以沟通与信任是危机管理的生命线。

第七点则是媒体的公关和应对。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小的事件通过互联网的放大有可能酿成很大的危机事件。在危机面前如何与媒体进行真诚的有效的沟通,不管是桌面上还是桌面下,都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要认识到互联网在媒体公关时的特殊性。

最后,危机管理最重要的是危机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的建立。

控制室管理 篇12

一、会计信息控制机制构建原理

(一) 会计信息形成过程

一般而言, 可将会计信息的形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企业有关经济业务的发生过程, 这一过程产生了会计核算的业务资料信息;第二部分是整理上述业务资料信息并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其进行业务核算的过程。具体如下:

(1) 企业有关经济业务的发生过程。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 对其经济业务的发生进行确认是其经济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步骤, 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通过某一项经济业务会与企业经济主体或部门发生经济往来, 从而产生利益关系。该过程的进行是依赖法律的规定或双方的约定来完成的。发生经济业务的各个主体即企业的内部会发生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之间的交换, 企业为了方便内部管理, 一把都会在经济业务发生后, 针对企业之间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交换进行确定, 以制作相应的经济资料信息, 便于后续的经营管理。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企业为其后续的经营管理提供业务凭证。

(2) 经济交易或事项发生后的会计核算。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 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么, 企业有义务根据其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交易产生的经济资料对其经济业务或交易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具体而言, 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进行账务检查和核对、编制并报送财务会计报告。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符合规范的企业会计核算过程。

(二) 会计信息控制符合企业会计准则

根据前述分析可知, 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或会计管理都是在企业具有完整的会计信息的前提下进行的, 企业对会计信息的记录是企业进行会计管理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此时, 会计信息的规范性显得尤为重要。会计信息的规范性是指按照经济交易的相关利益群体所公认的标准进行编制的, 与发生的经济事项一致的确定的交易信息。在我国, 一般的执行标准即为《企业会计准则》。目前, 《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企业进行会计管理的主要依据, 它是根据《会计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来制定的。因此, 企业对会计信息的控制要符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三) 控制论为实现会计信息控制提供方法

本文运用控制论的方法为企业会计信息的收集和记录提供帮助。而此处所说的对会计信息形成的控制, 是指利用控制论的原理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进行控制, 以实现一定的企业经济目标。可运用负反馈控制论原理, 该原理一般会涉及到控制方和受控方两个方面, 是利用一种控制系统, 使控制方对受控方进行控制, 并利用该系统不断收集控制的结果和状态, 从而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比较, 然后在比较后不断改进以完善该控制系统。

二、税收管理会计信息控制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税收管理会计信息控制必要性

(1) 财税风险视角的必要性。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资金流量等的反映。因此, 会计信息形成后的不同状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正是由于具备这种影响, 企业会计信息的最终状态也会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大小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一, 在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主观故意的虚假反映。它是指包括经济交易中交易物的虚假以及会计报表信息的虚假。如针对一般的企业偷税漏税行为而言, 交易物方面的虚假表现为会计凭证等的伪造或销毁等主观行为, 会计报表信息的虚假是指企业不按现有规定对经济交易进行会计核算。当上述主观故意行为存在时, 企业就会受到税务机关的严厉处罚。

第二, 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主观无意的虚假反映。主观无意的虚假反映是由于企业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不高, 认识不足所导致的企业会计信息形成过程的不规范, 继而使其制定的会计报表无法正确反映企业的相关财务信息的行为。这种情况虽属无意但也会形成虚假的企业会计信息, 因此也会让企业承担相应的税务风险。

第三, 会计信息的形成遵守了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一方面, 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对其经济事项进行了会计核算, 另一方面, 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符合要求。如果企业未执行上述要求, 使其会计信息的记录与核算达不到相关规定的要求, 那么企业很可能要面对的是不确定的税务风险。

(2) 税后利润视角的必要性。首先, 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有差异, 那么企业的税后利润大小也会不同。可对企业会计信息状态的不同导致的企业税收差异, 从而造成企业税后利润的差异影响进行分析。当企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某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时, 此项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还有可能由于具体核算方法的不同得出不同的会计信息, 这就有可能形成多种企业税收额度。此时, 企业如果不能对具体经济事项所涉及的会计信息进行准确核算, 就会面临不同的税收义务大小, 也为企业纳税带来麻烦。另一方面, 会计信息控制也会影响企业的税后利润大小, 具体情形有两种:一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会计信息控制;二是对与企业经济业务相关的特殊事项的会计信息的控制。这两个过程的控制如果没有按要求执行, 会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造成影响, 从而使企业无法正确计算其税款, 继而影响企业的税后利润额度。

(二) 税收管理中会计信息控制可行性

要想实现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控制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企业管理者能否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其中的某种可能性进行选择。 (1) 会计信息不确定性分析。会计信息不确定性指会计信息偏离企业的价值核心而显示出来的不确定性, 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外部不确定性和内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为企业在现有的税收制度下, 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进行控制提供了可能, 继而实现企业税收管理目标。 (2) 在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中, 经济业务或事项的发生或确定具有可选择性。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 也会发生特殊事项的经营业务。虽然这些特殊业务很少发生, 但一旦发生, 其会计核算会更加复杂, 针对这种情况, 企业一般事前就对特殊事项的经济业务进行税收筹划, 以承担不同的纳税义务。对此, 企业也会有多个纳税方案, 而企业会根据一定时期的经营目标来选取其中一种方案予以实行。这也说明了企业在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中, 对其经济业务或事项发生的确定具有可选择性。

三、税收管理中会计信息现状及影响

(一) 会计信息发展现状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与之前的规定相比, 在涉及到企业会计事项的许多方面做了调整, 并逐渐与国际会计规范趋于一致;如将“公允价值”引入新准则之中、着重凸显了“金融资产”这一新资产分类名词的地位等。《企业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前企业的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首先, 《企业会计准则》中条款的变化使企业开始意识到经济环境和其所处的市场条件的变化, 并据此重新制定企业决策;其次, 企业也要准确了解《企业会计准则》, 并对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实践进行适当调整。

(二) 税收管理中会计信息的突出问题

(1) 企业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准确的企业会计信息会给企业经营决策造成不良影响。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企业呈现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准确;但并非所有的企业会计信息都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可以分为违法性失真和非违法性失真两种。企业故意为之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是“会计信息造假”的表现;而由于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专业基础不扎实引起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则会使企业会计信息呈现出不准确的信息。笔者重点分析违法性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行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经济环境的日益变化, 现代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也愈发普遍了。尤其是对拉动国内就业起很大作用的中小企业, 他们一方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另一方面也是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灾区。另外,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企业会计管理也不是很规范, 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从业素质也不高, 继而使得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得不到有效治理。

(2) 无法获取完善的企业会计信息。除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外, 会计信息还存在另外一大问题, 即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这主要是由于在企业对其具体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核算时, 并没有注意收集与该经济业务相关的会计信息, 这就使得后续的会计信息整理、分析和会计确认、会计核算过程中, 会计人员无法有效控制企业的会计信息。即使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来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管理与核算, 也会由于在会计信息处理前期未有效控制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而对企业的纳税情况造成影响。

(三) 会计信息失真对税务管理的影响

(1) 企业涉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信息不确定性的影响。由于企业的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会计处理活动本身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所以企业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是其自有的属性。这一客观存在的企业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的税收利益也存在极大影响, 企业管理人员应重视这种不确定性, 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对于企业涉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信息确认、计量、核算和管理, 如果有关企业涉税业务或事项的财务报告上的会计信息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对企业参与的经济交易所创造的价值描述不真实, 就会改变企业纳税基数, 继而改变企业纳税额度, 使企业承担多缴纳税款或少缴税后受到税务机关处罚的税务风险。另外, 企业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其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 就会影响企业收集纳税信息, 无法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提交缴纳税款依据, 继而不能对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证明, 这也可能使企业遭到税务机关的处罚, 承担一定的税务风险。

(2) 企业涉税业务或事项会计信息造假的影响。我国法律对企业涉税业务或事项会计信息造假有具体规定。如《税收征收管理法》定义了“偷税”的概念, 并对其处罚办法进行了规定。企业如果有偷税行为, 根据其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可能受到诸如罚款或刑事处罚等不同的处罚。企业对其涉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信息造假会使其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 影响企业在业界的形象, 从而阻碍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控制理论背景下税收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优化

(一) 重视对会计信息的控制

(1) 充分了解税法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关系。要提高对会计信息形成过程的控制程度, 深化企业会计人员对涉税会计信息重要性的理解, 就要充分掌握我国税收相关法律法规与《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我国税收相关法律法规与《企业会计准则》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在很多会计事项的处理方式上各有区别, 使每种法规都具有不同的立法框架, 由于立法基础不同, 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在企业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上体现出了不同的方式。另外, 虽然我国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两者相互独立, 但在规制企业税务相关行为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企业在具体会计事项处理中, 涉及到税务方面的会计核算时, 要先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信息收集、数据核算, 然后再对比我国税法的规定, 确定企业的纳税额度, 使企业的纳税义务通过会计核算的形式反映出来。

(2) 企业要对会计信息的形成有完整的认识。企业在进行经济交易或经济事项时, 会产生相应的经济数据资料, 企业的经营管理部门应当对这些数据予以保留, 并交与会计部门进行整理和分析;然后, 对上述数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处理, 最终形成会计报表。会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并掌握上述会计处理过程, 按照规定处理会计信息, 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 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财务信息支持。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会计信息形成过程的重要性, 完整掌握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 有效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 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

(二) 强化会计信息形成过程

企业会计信息是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交易或事项确定的, 是对企业经济业务发生后创造的企业价值和企业资产增减的真实反映。鉴于此, 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主要有两个过程:一是企业发生经济业务并产生会计信息的过程;二是企业根据经济业务及其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企业进行税收管理, 就应当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 并加强对此过程的控制。认识到这一点, 再结合上述企业会计信息形成的两个过程, 企业对会计信息形成过程进行管理时, 必须从一开始就按照国家税法的相关规定对会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 从而为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供保证。为了完成企业会计信息形成的第一个过程, 企业税务管理者应当保留与企业经济交易相关的诸如企业股东大会对于某些经济业务的决策、会议记录以及交易合同等数据资料, 以证明企业在某项交易中的交易决策, 并给予书面证明, 从而决定企业的纳税额度。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加大宣传力度, 使员工理解控制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企业税收管理要落到实处, 使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得到有效控制;因此, 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强学习和宣传, 使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会计信息控制理念有所了解, 然后针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进行相关培训, 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控制观念深入人心, 让企业员工都能切实明白企业会计信息控制的重要性。

(2) 形成对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的专门整理。除了使企业员工明白企业会计信息控制的重要性外, 企业还必须对与企业税务管理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行专门收集和整理, 派专人对我国税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析, 实时关注税法的变化等。在我国, 针对税务的法律法规各具特点, 有些法律条文十分繁琐复杂, 现代企业要想规避税务风险, 使企业的税收管理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平上, 就应当在企业内部安排专人对上述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

(3) 形成对企业涉税资料的专门整理。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日益扩大, 企业的经济交易或经济事项涉及面也更加广泛, 企业的税务资料也越发复杂。因此, 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安排专人对企业涉税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 以便企业核算其税款额度, 证明其涉税交易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使企业最大限度降低税务风险。

(三) 完善会计信息风险评价与管理机制

(1) 会计信息风险评价与管理机制的主体。要构建会计信息风险评价与管理机制, 首先要明确会计信息风险评价与管理机制的主体对象, 即企业税务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的员工, 以及相应的企业管理者。各个企业可按照企业内部结构和企业税务风险的不同来制定与企业相关的会计信息风险评价与管理机制。

(2) 会计信息风险评价与管理机制设计方案。要完成会计信息风险评价与管理机制的方案设计, 可以将企业内部的税务风险防控和管理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首先, 可以在企业财务部门内部建立第一层次的企业涉税会计信息风险评价与管理机制。由企业内部的专业税务或财务管理人员负责, 对企业的涉税经济事项进行调查, 合理评估涉税业务的会计形成过程, 再由企业财务主管进行审核, 为企业涉税会计信息风险评价与管理机制的建立打下良好的会计信息基础。其次, 在企业审计业务内部建立企业涉税会计信息风险评价与管理机制;这是第二层次的会计信息风险评价与管理机制, 与前述第一层次在操作上相互独立。将与企业税务相关的一切经济事项和活动纳入企业审计业务之中, 通过企业内部审计活动对企业涉税会计信息的风险评价和管理进行第二道把关。再次, 对企业涉税会计信息风险评价与管理机制的外延进行拓展, 形成第三层次的企业涉税会计信息风险评价与管理机制, 使之与前两层的企业涉税会计信息风险评价与管理机制相互区别开来。第三层次的企业涉税会计信息风险评价与管理机制主要是应对重要的特殊税务活动来建立的, 发生重要特殊税务风险时, 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及时出面应对。

参考文献

[1]王立彦、徐浩萍、赵熙著:《会计控制与信息系统》,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毛长珍:《基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厦门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3]孙菲:《会计准则与财务决策之关系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4]牛倩:《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及协调》, 中央财经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5]温小丽:《中国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上一篇:小学英语愉快教学下一篇:房建工程模板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