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与控制系统

2024-07-16

管理与控制系统(共12篇)

管理与控制系统 篇1

1 引言

我国各类高职院校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把学生培养成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优势。“以企业为中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体现出来了。其中:生产实习是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同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生产实习对于不同学科和专业会有所不同。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学生实习体系比较完整。一般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认识实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本专业相关企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因为一年级学生尚未学习专业课,通过认识实习为专业课程学习做准备。(2)专业生产实习。学生在学习完必要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之后,到企业生产现场,参加实际岗位工作,以巩固加深专业知识,学习更多专业技术(包括技能、技巧、经验方法等),初步学会解决若干生产技术问题。(3)毕业(顶岗)实习。在大学毕业之前完成,学生要综合地运用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并进一步掌握生产技术方法。可以看出,生产实习是专业学生过渡到专业人才的一座桥梁。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生产实践技能、独立工作解决相关问题以及初步科研的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专业技术人员。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以下简称“国示”),正处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改革阶段。生产实习作为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对象,其中生产实习过程管理水平和教学指导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从而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而当前许多高职学院的生产实习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尚无广泛的研究。因此学院有必要对生产实习课程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和客观的管理办法和质量控制系统。

2 生产实习管理与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

在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国示”建设工作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机电工程系重点专业的改革与课程建设工作,通过对企业调研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分析,形成了生产实习管理与质量控制系统。

2.1 制定生产实习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对生产实习过程的管理和监控,制定了《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生产实习管理办法》。本管理办法分为四章,共十六个条款。

2.1.1 总则

阐明了生产实习的重要意义和目的。

2.1.2 组织管理

为保障对生产实习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学院实行“分级负责,岗位管理”的管理机制。设立由生产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系部生产实习工作小组组成的二级管理机构。另外,明确生产实习责任人和生产实习协议。

2.1.3 教学要求

(1)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实习基地,制订生产实习计划,安排生产实习任务。

(2)明确校内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学生的职责和义务,并完成相应的实习记录和材料的填写。

(3)制定学生生产实习考核方式和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部分学生实习情况记录见表1~5。

填表说明:

a.“生产实习单位意见”可从出勤情况、实习态度、能力评价和受到单位何种奖惩等方面来评价;“生产实习单位鉴定及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由学生请生产实习单位填写并盖章。

b.“生产实习总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1、2栏成绩折合填写,第1栏占70%,第2栏占30%。

2.1.4 附则

明确生产实习资料的收集和归档要求。

2.2 建立生产实习管理与质量控制系统

在学院三年的“国示”建设过程中,加强与企业合作,机电工程系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的模块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生产实习是该模式下的一个重要模块,搭建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桥梁。为了提高学生生产实习的质量,建立了生产实习管理与质量控制系统。如下图所示。

该系统规范的流程和要求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生产实习质量,同时也能促进教师团队的业务工作能力;对学生和教师既是监督,又是提高,并且企业也可以培养人才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达到了学生、企业和学校三赢的效果。

3 生产实习管理与质量控制系统的实践应用

近年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和绵阳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生产实习合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以与某军工企业合作的生产实习模式最为稳定,成绩最为突出,形成了如今的生产实习管理与质量控制系统。

2009年至今,每年一个教学班级共7届300余名学生在该企业进行数控生产实习,实习期间得到了企业领导和师傅、学校领导和老师以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学生和家长也非常满意安排的实习任务。其中,两年一届的全国数控大赛参加了3次,每次选派3~5位同学参赛,先后有4位同学获得全国数控大赛四川赛区学生组第一名并参加全国总决赛(取得技师证书),在全国总决赛分获第九名、第十三名、第十九名、第二十三名的好成绩,还获得全国数控大赛四川赛区学生组第二名1位同学、第三名3位同学、第四名1位同学、第六名1位同学(以上6位同学取得高级工证书),这10位同学如今都已成为该企业的事业编制员工;另外还有30余名同学毕业之后也成为该企业的员工;其余学生进入社会其他单位,就业质量也比其他专业毕业生好很多。

实践证明,建立的生产实习管理与质量控制系统是合理、可行的,有利于专业建设,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4 结论

要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生产实习质量则是衡量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观测点,也是高质量就业的前提。通过建立生产实习管理质量控制系统以及成功的实践应用,可以逐步改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拓展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楼少敏.关于学生实习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01,13(1).

[2]邱树恒.大学工科生产实习的现状和实习方法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3]白海清.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管理,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J].科技信息,2007(2).

[4]刘军.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管理与控制系统 篇2

1、方案先行、样板引路、实物交底,树立质量标准;

2、规范做标杆,及时解决技术问题,提前制定工艺标准;

3、制定预控方案,防止质量通病;

4、以我为主,组织施工项目部、班组做好事前、事中控制;

5、坚决执行验收程序,减少管理空白;

6、坚持原则、严抓很管、实施奖惩制度。

管理与控制系统 篇3

关键词:ERP;ERP系统;权限;风险;IT;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7-0140-02

1 ERP系统权限管理与内部控制概述

1.1 ERP权限管理概述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的简称,主要宗旨是将企业的所有资源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以求收益、效果最佳化。ERP系统是以软件为载体,为企业采购、生产、库存、销售、财务等业务人员提供的一个统一经营管理工作平台。

企业要把ERP系统用好,必须依照企业内部各部门岗位职责的划分,在ERP系统通过合理的授权,才能在ERP系统完成各部门的业务操作。对每个岗位业务操作的合理、有效授权,即权限管理。

1.2 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企业防控内部运营和操作风险的程序、制度、措施和方法的总称,是对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实施管理和控制的系统方法。IT一般性控制就是对所有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进行企业业务集成、转化和提升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风险控制。

一般基于企业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是把企业的关键业务按归口管理要求,划分成流程,通过流程内风险控制点的形式加以管控。比如内控货币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一般采购管理等流程中,都会考虑IT应用控制的要求。

2 通过ERP系统权限管理实现IT内部控制措施和

手段分析

随着ERP系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企业业务运作更加依赖于ERP系统,导致企业出现了新的业务风险。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防范,需要在ERP系统授权配置管理上深度融合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要求,既要有识别风险的意识,又要有防范风险的措施和手段加以保障。

2.1 配置控制

配置控制指对系统功能启用的控制,主要有两层含义:①保证启用系统自动控制功能,自动实现对业务风险及操作规范性的控制;②按照标准模版要求,统一配置系统。例如:对于物资采购流程,在ERP系统中创建采购申请的权限由物资部门计划人员拥有;根据采购审批制度,在ERP系统中合理配置采购申请的审批流程,要求在系统中至少进行一级审批。

2.2 业务操作控制

业务操作控制是指为了保证用户在系统中能够按照规范的业务流程进行系统操作而设置的相关控制。业务操作控制包含业务流程控制、数据输入控制、数据质量控制等。该环节要防范未经授权非法处理业务、系统处理不正确导致业务无法正常运行风险。例如:销售模块客户主数据维护流程,客户主数据的维护必须经过审批。

2.3 权限控制

权限控制是指为了保证用户职责的有效履行,对其在系统进行操作或数据访问的控制。权限控制包括角色分配管理、关键系统操作授权管理、ERP组织级别管理等。例如:应收帐款管理、信用管理流程,权限控制要求客户信用主数据的维护必须经过审批;在ERP系统中维护客户信用主数据的权限由经授权的财务部门信用主数据维护管理员拥有;基于不相容原则,该人员不能同时负责销售订单创建/维护。

2.4 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

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特指通过系统操作权限分配中的不相容权限控制达到不相容岗位分离的作用。不相容岗位分离是指那些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的职务、岗位或系统操作权限,不相容岗位分离即对这类行为予以控制。例如:对于物资采购流程,在ERP系统中进行发票校验的权限由财务部门发票校验人员拥有,基于不相容原则,该人员不能同时负责操作收货过账;进行付款的账务处理的权限由财务部门付款账务处理人员拥有,基于不相容原则,该人员不能同时负责付款申请。

3 ERP系统的权限风险分析

3.1 来自系统层面的风险

由于系统管理员、应用管理员等系统维护人员能直接接触数据库软件、熟悉信息系统技术,他们的有意作案或无意的误操作所造成的影响很难估量,所以这些关键技术人员需持证上岗,签订保密协议和授权书,同时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严格约束。

此外,为防止非法用户和黑客侵入信息系统,可通过设置防火墙、采用身份识别系统等技术防护措施。

3.2 ERP权限设计缺陷带来的风险

主要表现在权限设计不当,存在与用户工作岗位不相称的系统权限,有违背不相容岗位原则的系统用户和角色。这样在出现误操作时,给系统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

3.3 授权不当带来的风险

①超职责范围的授权导致用户权限过大。这种情况一般存在于岗位变迁,权限只增不减,不再负责的业务权限未删除;②人员离职,用户、密码未及时变更;③擅自把用户给非岗位人员使用。

这些权限的不当使用,都会给ERP带来信息泄露,违规操作等业务风险。

3.4 不相容岗位职责不分带来的风险

一个员工拥有多个系统帐号、一人拥有跨模块流程的权限、一人操作多岗位业务,这些都可以造成不相容岗位权限交叉、信息泄密等风险。

4 利用IT内部控制管理规避ERP权限风险的措施

和方法

企业信息化带来的IT风险已经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方面。在此结合内部控制管理要求,总结规避ERP权限风险的措施和方法。

4.1 实施IT风险评估

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期,常常会忽视风险评估,随着企业在IT内部控制要求日趋明确化,IT风险评估也就毫无争议的成为企业防范IT风险的必要措施。IT风险评估主要包括IT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IT目标设定可以理解为IT战略与IT规划,IT风险识别与分析应对包括对信息资产的风险、IT流程的风险以及应用系统的风险识别分析与应对。企业在具体实施方法上可以选择业界口碑好,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公司帮助进行风险评估。经过IT风险评估,信息系统安全问题风险分析和评价、系统安全建设整改建议就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4.2 做好IT控制措施与监督检查

IT控制措施包括IT技术类控制措施和IT管理类控制措施。

①IT技术控制措施主要是对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身份管理等安全设施、软件定期更新,做好安全防护策略;权限管理方面,ERP系统相对于其它的应用系统,其集成性的显著特点,使得ERP系统的权限管理更具代表性。具体规避ERP权限风险的方法建议定期梳理风险权限、不相容权限、敏感权限等,通过定期专项检查、内控审计等方法规避权限风险;目前有的企业通过开发权限风险分析工具辅助人工检查,也一个不错的参考方法。

②IT管理类控制措施,主要是制定相应的管控制度与规定,如开发管理、项目管理、变更管理、安全管理、运营管理、授权审批等;制定规范业务流程,明确岗位职责的相关文件。通过管理制度的落地执行,有效控制风险。

③聘请业界有资质的专业审计公司做IT风险控制检查。

5 结 语

总之,IT一般控制流程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ERP系统应用到企业内部控制中,特别是ERP权限管理贯穿于内部控制的所有流程,是企业内部控制日益完善的标志。企业在应用ERP系统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防范以上文中分析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讲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管理与控制系统 篇4

1 舆情分析与控制系统中管理模块的设计

系统管理模块是地区管理系统支持到省级、市级、县级权限,此模块则是用于管理地区,每个系统账户都会有所属某一个地区。输入的项目有地区代号、地区名称、级别(升级、地市级、县大队)。输出的项目是可根据地市进行查询,以列表方式表现。使用的算法是常规的增、删、查、改。数据组织使用father Id来构造数据的上下级关系。

1)用户管理就是让系统用户全库唯一。输入的项目是账户、密码、姓名、警号、所属地区、地址、用户组(权限组)、手机号码、办公电话、QQ号码、电子邮箱、备注。输出的项目是入库、以列表方式进行表现,可查询。应用的算法是常规的增、删、查、改。

2)用户组管理是系统角色,对系统用户进行分组。方便管理,级别清晰。输入的项目有用户组名称、备注。输出的项目是列表。算法也就是平常角色管理,然后通过角色授权,用户所属角色达到权限控制的目的。

3)对每一类或者每一个用户,分配不同系统操作的权限,并且应该具有扩展性,也就是说它应该可以加到任何一个带有管理权限的Web应用项目中,就像组建一样可以重复使用。

4)用户组权限分配用户组权限功能。输入的项目有用户组编号、权限编号。使用的算法为不同用户组分配不同的权限,所以本项目只对菜单进行控制。

权限是按菜单来分配的,一个菜单项对应是一个权限,窗口中要控制的非菜单控件通过隐性菜单项来体现到菜单上,保证一个菜单项对应一个权限。从数据库表里取到用户组(角色或者用户,都一样处理)所具有的权限,根据这些权限设置菜单,将相应菜单项的CHECKED=TRUE(有权限),用户在菜单上进行权限设置,要设有权限即设置相应菜单的CHECKED属性为真;反之,则假。

5)确定用户做出的选择,遍历菜单会将每一个菜单项和用户组权限表进行比较,如果用户权限表里存在的权限在对应菜单CHECKED=FALSE,则删去此权限,为TRUE则不进行处理,如果用户权限表中不存在的权限而在对应菜单里CHECKED=TRUE,则增加该权限,为FALSE则不进行处理。

6)修改系统用户密码,输入的项目有用户编号、原密码、旧密码。系统设置可对系统的有效数据和本地区域进行设置。输入的项目有数据有效日期、本地区域编号。

2 舆情分析与控制系统中管理模块的实现

Web管理端提供系统的远程管理功能,您只要使用Internet Explorer就可以远程设置舆控系统基本参数、下发策略、检索数据和处置有害信息。用户登录打开IE,在地址栏中输入:https://x.x.x.x:9988/进入登陆界面。可以选择用户名登录和USBKey登录两种方式。

1)USBKey登录说明

输入USBKey的密码,然后输入右边框里的四位数字。系统进行USBKey密码认证,如果输入正确,则进入主界面。如需重置则清除刚才所输USBKey密码和验证码,使之变为空的初始状态。

2)用户名登录说明

输入系统的合法用户名,然后输入用户的登录密码;输入右边框里的四位数字。系统开始进行用户认证,如果输入正确,则进入主界面。如需重置则清除刚才所输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使之变为空的初始状态。

系统所有功能入口都是从这里开始。

1、左边菜单:分舆情信息发现、舆情控制引导、舆情信息管理、舆情基础信息和舆情系统管理模块。

2、首页:分舆情管理情况、舆情发现情况、舆情引导情况和系统运行情况。

用户列表显示用户列表。可以查看、修改、停用、删除用户,可以为用户分配USBKey。

添加用户填写帐号、密码、确认密码、警号、姓名、地址、办公电话、手机号码、电子邮箱、QQ号码、备注,选择所属地区、用户组,添加用户。用户组管理是用户组列表显示用户组列表。可以修改和删除用户组,可以为用户组分配权限。

此外,用户组权限还具有选择用户组进行授权;修改系统帐号密码和USBKey密码;设置数据有效期和本地城市等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3 结束语

如今,网络信息传播与意见交流空前迅猛,舆论的表达形式及诉求也日渐多元。如若引导不善,其消极的网络舆情必将对公共安全与秩序形成很大威胁。对于相关部门而言,怎样增强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和有效引导,及对网络舆论风险的积极化解,是对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内涵。综合上面所描述的设计与实现,舆情分析与控制系统有利于公安机关更好的监控网络舆情,并及时决定对策,将会进一步提升社会的积极效益。

参考文献

[1]戴媛,程学旗.面向网络舆情分析的实用关键技术概述[J].信息网络安全,2008(6).

[2]马海兵,网络舆情及其分析技术[J].光明日报,[2007-01-21]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 篇5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导论

①按核心业务活动可以分为:电子业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三类。

②按数据处理方式可以分为:操作型、管理型、战略型三类 ③按管理应用层次分为:事务型、管理型、战略型三类。④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功能结构、概念结构、管理职能结构、软硬件结构、网络计算结构

⑤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信息管理者

⑥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种典型应用形式主要包括:物料需求计划系统MRP(针对制造业)、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Ⅱ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等。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P39(1)管理信息的基本知识

①几种典型的组织结构:直线制机构、职能制结构、矩阵制机构。

②管理部门划分的基本方法:按职能划分、按地区划分、按产品划分。

③管理活动的三个基本层次:高、中、低。

④管理决策的三种基本类型:非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结构化决策。

⑤信息论对信息的解释: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⑥控制论对信息的解释: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 ⑦信息的基本属性:普遍性、事实性、层次性、可压缩性、扩散性、非消耗性、共享性、变换性、可转换性。⑧

信息处理的生命周期的几个主要阶段:需求、收集、传输、处理、储蓄、维护、使用和退出。(2)系统的基本知识

①系统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要素、结构、功能。②系统的5个基本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馈、控制。③系统的分类:按复杂程度从低到高可以分为物理结构系统、生物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宇宙系统五类;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分为封闭系统、开放系统两类;按是否有反馈机制可分为开环系统、闭环系统;按抽象程度可分为概念系统、逻辑系统(数据流图)、物理系统(业务流程图)。④系统的属性;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统一性。(3)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①网络安全的五个特征: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查性

②数据库:是各种相关数据的集合和容器

③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系统软件,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和工具。

④机构化查询语言:insert、update、delete、selec ⑤计算机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 第三章 系统开发方法的概述P63

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机构化方法、原型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

②原型化方法的三种具体类型:探索型、实验性、演化型。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基于面向对象理念的系统开发方法,他将面向对象的思想引用与软件开发过程中,指导开发活动,主要包括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OOA,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OOD,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

对象:是指一些相互关联的实体。由对象的标识、对象中的操作集合、对象的数据结构,及对象对外消息接口组成,具有“封

装”和“能动”两种特性。换言之,是数据结构以及作用于此结构上的数据操作的封装体,这个封装体具有自身行动能力。类和实例:类是对象的描述,他概括了具有共同性质的一组对象的方法和数据。

消息与方法:方法是对象具有了处理封装数据的功能,而消息则激活了这种功能并建立了对象间的通信的桥梁。消息由消息的标识、接收消息的对象、若干个变元组成,方法一方面描述了对象执行操作的算法,另一方面定义了响应消息的机制 继承:继承是子类自动共享父类中的方法和数据的机制,描述了人类由一般到特殊,自顶向下的演绎能力。封装:是一种信息隐蔽技术。

多态性:意味着一个名字可以使具有多种语义。他提供一种与人类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式相容的能力。

重载:重载在功能及使用方法上和多态性有许多相似的方面,但重载是通过静态连接实现的,而多态性则采用动态连接,重载多指两种①函数重载②运算符重载

③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出现需求、提出新系统方案、系统产生与成长、系统成熟、系统衰退、系统废弃。

④瀑布模型与结构化方法的主要阶段: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系统评价 第四章 总体规划P81

①用于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方法:关键成功要素法CSF、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②BSP方法的13项主要活动:研究项目的确定、研究的准备活动、研究的开始阶段、定义企业的过程、定义数据类、分析当前的系统支持、研究管理部门对系统的要求、提出判断和结论、设计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确定子系统的开发的优先顺序、评价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制定建议书和开发计划、研究成果报告。

③利用BSP方法进行企业过程定义的一般步骤:从计划和控制、产品和服务、以及其它支持性资源三个方面入手 ④BSP方法中,资源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可以将企业中的数据分为四个类型:库存文档型、事务型、计划型、综合统计型。

⑤BSP识别企业数据的方法有两种:企业实体法、企业过程法 ⑥在BSP方法中划分子系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定义信息结构的过程。具体的做法是用U/C图。U表示use,C表示产生creat 第五章 系统分析P99

①业务流程的概念:是指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有相互关联的活动

②业务流程重组BPR的定义: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更本性的思考和彻底的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的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③业务流程的特点:目标性、逻辑性、层次性、④BRP的四个核心基本特征:根本性、彻底性、显著改善和流程。

第六章 系统设计P127

①系统设计的原则:简单性,一致性、完整性、灵活性、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

②系统设计的主要阶段:总体设计、详细设计。

③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子系统的划分与确认、模块结构设计、网络设计与设备配置方案、数据库设计、安全控制设计。④一个模块应具备的几个要素:输入和输出、加工处理功能、内部数据、程序代码。

⑤模块的耦合方式:数据耦合、控制耦合、内容耦合,第一种

耦合度最低性能最好。

⑥模块的内聚方式有六种:巧合、逻辑、过程、通信、顺序、功能内聚。其中功能内聚的聚合度最高,性能最好。⑦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按数据表或称关系的规范化程度,可以将规范程度分为6个级别,从低到高依次为,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BC范式、第四范式、第五范式。常要求达到第三范式就可以了。

⑧数据库规范化的必要性:数据冗余,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删除异常。

第七章 系统实施P157

①系统实现的主要过程:准备工作、编码、代码审查、缺陷跟踪、改错和调试等若干活动

②程序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可靠性、规范性、可读性、可维护性、适应性

③系统测试的基本工作流程:了解系统需求、编写测试计划、编写测试用例、执行测试用例、记录发现的错误、测试总结报告。

第八章 运行管理P175

①运行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效率原则、精简原则、灵活性原则、因事设岗、因岗定编原则。

②运行管理机构的人员构成:网络组、硬件组、软件组、业务组、行政组。

③CIO首席信息官,担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高层管理之间沟通与对话的桥梁职责,具有参谋作用、桥梁作用、是企业信息化的总领队和信息化培训的总领导。

数据备份:指将计算机硬盘上的原始数据复制到可移动媒体上,如磁带光盘。

数据恢复:将备份的数据恢复到硬盘上的操作

数据归档:将硬盘数据复制到可移动媒体上,与数据备份不同的是,数据归档在完成复制工作后将原始数据从硬盘上删除,释放到硬盘空间。

归档恢复:将归档数据写回到硬盘上

在线备份:对正在运行的数据库或应用进行备份。

离线备份:在数据库关闭后对其数据进行备份,离线备份通常采用全备份

全备份:执行数据全部备份的操作

增量备份:只备份上一次备份后数据的改变量

并行技术:将不同的数据源同时备份/恢复到同一个备份设备/硬盘上

数据克隆:是实现灾难恢复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将原始数据同时备份到两份可移动媒体上,将其中一份数据转移到地理位置不同的办公室存放。

应收账款管理与风险控制 篇6

关键词:应收账款;管理;风险控制

现代企业经营中,应收账款作为一种信用手段和营销策略,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的现有生产能力,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扩大销售,实现利润增长。但是,这一手段如果运用不当,会导致呆帐,甚至出现坏账,不仅会使企业的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发生相应的应收账款管理成本,更严重的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因此,管好用好这块资产对盘活企业资金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应收账款的金额居高不下、规模过大。现代企业制度赋予国有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和经营权,从总体上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但由于缺少有效的引导和约束机制,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短期行为。经营者片面追求高收入、高利润,使其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企业既不考虑赊销资金的时间价值,也不估计应收账款可能带来的风险,造成应收账款急剧膨胀,甚至形成死账、坏账,其最终结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有的企业实行职工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片面追求“高利润”、“高效益”,以便提高职工工资,使得经营者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以赊销为诱饵推销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应收账款大幅上升。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20%的水平。

2. 部门之间互相扯皮,催款责任不明。近几年,应收账款长期挂账,“三角债”问题严重恶化,使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缺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催款责任不明是使应收账款久拖不决的主要原因之一。某些企业机构庞大,部门、科室错综复杂,相互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与配合。销售部门只关心销售任务是否完成,认为收款是财务部门的事;而财务部门只注重会计核算,认为呆帐、坏账的发生是销售部门造成的,至于钱有没有到账,不闻不问。部门之间互相扯皮,催款责任不明,造成应收账款急剧膨胀。

3. 防范意识、风险意识淡薄。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的产销主要依赖市场,使经营风险扩大,而目前有些企业的领导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缺乏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经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为了扩大销售,挤占市场,便盲目地采取赊销,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不能及时收回有可能形成坏账的风险性,造成账面资金来源充足,实际可供调配的资金却极其有限的尴尬的局面。

4. 法律意识薄弱,望“应收账款”兴叹。购货方到期不按合同、协议归还债务,是一种违法违约行为,本应承担违约责任,但地方保护主义以及诉讼成本与效益反差等原因,有些企业到了讨债的苦果,宁愿坐视相当一部分应收账款沦为坏账,也不愿低声下气催索欠款或诉诸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望“应收账款”兴叹,使结算资金逐年上升,资金周转不畅。

5.中介服务机构尚不健全。企业在确定赊销对象时,必然要对客户的资金状况、信用等进行评价和分析。通过传统搜集的方法所获取的这些信息,往往并不可靠,而现阶段,我国专业的企业信用评估机构还为数不多,所能提供的服务也非常有限。

二、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

应收账款管理是一项多层次、多方面的较为复杂的工作,涉及到企业的销售、财务管理等各个部门,同时购货方的信用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对策,为此:

1. 建立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系统。首先,要建立一个严密而完善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系统,由专人负责,它体现一个企业对这项管理工作的态度及重视程度。其次,企业必须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应收账款的日常核算及日常管理工作,每一环节都明确了其主要负责的工作任务,使之各有分工,对每一工作环节设定了衡量其工作好坏的标准,以便每月对其进行严格考核,奖惩结合。再次,设定应收账款控制员(即是应收账款系统及运作流程的统一协调人),负责应收账款系统控制、应收账款会计分析报告、提出建议并负责执行、应用及有效地提高應收账款的运作系统等工作。

2. 选择适宜的结算方式。目前,我国企业通过银行结算的方式主要有:支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以及汇兑、委托收款、异地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等,以上各种结算方式,从应收账款回收的及时性、安全性的角度来考虑,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风险比较小的结算方式(即应收账款回收的时间快、回收的金额基本有保证)如支票结算方式、汇兑结算方式,银行汇票结算方式等;第二类风险比较大的结算方式(即回收的时间较长,回收的金额视情况而定)如商业汇票等。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信用状况,选择适宜的结算方式。换句话说就是: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强,信用状况好的客户,可以选择风险较大的结算方式,这样有利于购销双方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扩大销售网络,提高竞争能力;反之,选择风险比较小、约束能力强的结算方式。

3. 编制账龄分析表,积极反馈信息。根据客户欠款时间的长短,编制账龄分析表,按账龄分类估计潜在的风险,正确计量应收账款价值。如果某一客户出现超期应收账款,应立即停止对其赊销,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催收(如成立专业催收队伍、有奖催收、以物顶收等)。催收无望时,企业应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诉诸于法律,使企业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避免企业因长期挂账而使资金周转不畅。

4. 明确催款责任,建立清账奖励制度。企业对业务部门应实行销、收一体化管理,从销货到收款的整个业务流具体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人员,明确催款责任,建立清账奖励制度,对讨回的老账按回收金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奖励基金,给予奖励,以保证资金按时按量回笼,使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5. 选择合理的坏账核销办法。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核销可以采用“直接核销法”和“备抵法”中的一种。“直接核销法”是将坏账直接计入当期“管理费用”账户。这种使收入与坏账损失不在同一会计期间配比的方法,不符合配比原则,显然不够合理。“备抵法”是本着谨慎原则,在各期按赊销收入或应收账款的一定比例从管理费用中计提坏账准备金,发生坏账损失时即冲减坏账准备,它较为符合费用与收入配比原则,因此企业应采取备抵法。

三、加强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的措施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主要包括事前风险控制和事后解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当前情况下,都不容忽视,应双管齐下,方能奏效。但从发展的观点看,应走以风险控制为主的道路。因为事后解决是消极的做法,积极的做法是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应收账款主要产生于赊销业务,其风险控制应集中在赊销的核准阶段,把好赊销的核准环节是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

1. 建立限制赊销额制度。赊销是企业拓宽销售渠道的有效方式,而赊销形成的应收账款又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企业应建立限制赊销额制度,选择边际利润大于应收账款管理成本的赊销政策,不能盲目提供信用。销售人员不应有赊销权,是否允许给予客户赊销,应经应收账款管理部门批准,对供不应求的热销产品,应尽量现销,以保证资金及时回笼。其具体方法如下:(1)赊销不适于第一次订货的新客户;(2)新客户只有在实现了第一次付款后,才可申请一份临时的赊销额(其金额不能超过客户的注册资本),临时赊销额将维持3个月,即在随后的3个月里客户必须在收货后5~7天内付款后才能与本单位签约,享受更高更优惠待遇;(3)个别类型的客户必须先付款后订货。如私有企业或注册资本低于20万~30万人民币的单位。

2. 制订合理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期限、折扣标准3个方面,一个企业的信用政策,对销售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信用政策越宽,则越有利于刺激销售量的增长,但信用标准和信用期限越宽,应收账款的风险越大;就折扣标准而言,折扣越高,给予客户的优惠越多,则越有利于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因此企业必须对客户的信用状况、偿债能力进行分析。通过直接查阅客户历年财务报表、客户开户银行提供的证明、金融机构公布的一些企业的信用等级以及向给客户提供信用的其他企业调查等途径,可以了解到客户的注册资金、银行存款、以往的信用记录、抵押记录、债务等情况。通过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全面、科学地分析后,判断出不同客户的偿债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加强应收账款风险的控制,使之达到最小限度。

3. 严格财务审批手续,建立销收一体化制度。赊销计划由财务部门审批,由销售部门负责执行。为了避免盲目审批,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应互通信息,在充分了解客户资信状况的前提下,对赊销的总量及期限进行严格控制。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还应对每笔销售业务从签定合同到货款回收的全过程进行负责,坚决杜绝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真正实现销收一体化。

4. 控制超期应收账款。对于出现的超期应收账款,应积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停止供货。当某一客户的一笔应收账款在超出30天后仍未付款时,必须马上通知应收账款控制员,停止对其供货,直到款项付清;(2)实施收款计划。如果在停止供货后客户仍旧拒付货款,企业将指定销售代表在财务部的协助下,与该客户磋商以求达成收款协议;对于客户经济发生突变,债权收回确有困难的,还应灵活掌握,采取变通的手段,启发欠款户还款,其方法主要有:债务人丧失支付能力的,应该向担保人追要货款;用货抵债,合理作价,抵顶债款,不能一味地僵化催款,造成死账;债务人确系面临破产时,可采取部分货款豁免办法,促使债务人积极还款,防止出现因小失大现象;运用法律手段,对清欠无法生效的情况,向法院提请诉讼,借法律权威索取欠款。

参考文献:

1.高维红.应收账款的假账甄别与防范.华东经济管理,2001,(1).

2.邹香.应收账款的失真剖析.财经问题研究,1999,(12).

建筑安全系统管理与控制研究 篇7

多年来,我国在建筑安全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制定了许多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并建立了安全管理体制(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有效的控制和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目前建筑安全管理的形势依然很严峻,如何加强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完善建筑安全管理体制,最大限度的控制工伤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是我国建筑业管理者、建设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分析建筑业事故多发的原因,并针对建筑安全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管理与控制措施。

2 系统事故致因分析方法

按照系统观点,系统就是有组织有秩序地达到某种目的[1]。系统这一概念虽有多种理解,但其基本意义却大致相同。系统是由人员、物质、能源、工具、设备、装置、技术软件等按任务水平组成的综合体。该综合体在既定的操作或后勤支援的条件下,协同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或实现特定的生产及支援要求。

图1为单元作业子系统与管理单位所组成的一般生产系统[2]。生产系统内部包括管理者、工人、物料、能源、设备、生产环境等要素,各要素既保持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各级管理者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与各种规章制度的实施,对作业单元进行有效管理;操作工人按照管理者制订的各种操作规程,对其他生产要素进行正确操作。

图1中,工人(因素1)通过管理者制定的操作规程对机器设备(因素2)、工作物质(因素3)及能源(因素4)进行正确控制,保证其正常运转。图1的生产区域中小圆点表示生产区域中的静止物(如高空坠落物、压力容器、易燃物品等)潜能及流动物质(有害气体、高频微波、粉尘、射线等)能量。

3 建筑安全系统分析

2007年,全国共发生建筑施工事故859起,死亡1012人,与上年相比,事故起数下降了3.27%,死亡人数下降了3.44%,其中共发生建筑施工较大及以上事故(一次死亡3人及3人以上事故)35起,死亡144人(其中重大事故2起,死亡21人),与上年相比,事故起数下降了10.26%,死亡人数下降了1.37%,但形势依然严峻[3]。

3.1 事故类别

2007年,全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类别仍主要是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物体打击、触电、起重伤害等类型,这些类型事故的死亡人数分别占全部事故死亡人数的53.10%、14.43%、10.57%、6.72%和7.18%,总计占全部事故死亡人数的92.0%。

3.2 事故部位

2007年,在洞口和临边作业发生事故的死亡人数占总数的15.51%;在各类脚手架上作业发生事故的死亡人数占总数的11.86%;安装、拆卸塔吊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数的11.86%;模板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数的6.82%。

3.3 建筑安全系统薄弱环节分析

数据显示:高空坠落、施工坍塌、物体打击这三种事故是最主要的事故类型,占78.1%,按照系统事故致因分析法,这三种事故类型属于生产环境中的静止物潜势能突然释放并作用于人体造成的事故;其次是触电事故,属于人与能源要素之间的消极作用产生的事故类型;再次是机具伤害,属于人与机械设备要素之间的消极作用[4]产生的事故类型。

根据建筑业主要伤亡事故类型可知,建筑业微观单元作业子系统的薄弱环节为现场混乱(C1),安全培训、个体防护与安全措施(C2、C3、C4)不善,反演出建筑企业安全管理(B1、B2、B3)、安全监督及信息反馈(B4、B5)方面的不足,最终折射出目前建筑行业与国家宏观管理等方面(A1~A5)依然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如图2所示。

4 建筑安全管理与控制措施

基于以上系统分析,应在单元作业、企业管理、国家宏观监控等三个层次加强建筑安全管理与控制。

4.1 国家宏观管理与控制措施

(1)完善管理体制,防止政策执行部门为自身利益而纵容企业安全不达标

行政部门同样有自身的利益考虑,当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不能给他们带来效益时,行政部门很有可能为追求处罚金收入而纵容企业的安全不达标行为,这也就使得政策失去了意义。因此,一方面需要完善管理体制,将行政部门对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督导情况与工作业绩挂钩,进行考核;另一方面,有必要建立政策执行部门的再监督制度,严格规范政策执行部门的工作。

(2)提高政府的监控能力及信誉度

企业与政府,是建筑安全管理措施推行过程中的两个行为主体,由于各自的利益趋向不同,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建筑安全管理很大程度上也是二者博弈的结果。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监控,迫使企业采取建筑安全管理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出于对利润的追求,会理性地“逃避”责任。若政府拥有足够的技术能力,能以较低的成本完成检查,或者政府采取“承诺行动”,让企业确信政府一定会采取行动对建筑安全情况进行检查,那么企业为避免受到处罚而蒙受更大的损失,则会主动采取技术手段,改善生产中的负效应。

(3)严格安全管理控制标准,提高处罚力度

安全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建筑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建筑安全事故的有效保障,制度发生效力的关键是建筑安全管理控制标准的选择。若标准过低,处罚额度不能对建筑企业起到警示和处罚的效果,那么企业就会选择缴纳罚款而不积极采取建筑安全管理措施,无法从源头切断隐患;若标准过高,超出了企业的技术能力范围,也会使企业失去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而不愿投入安全管理。因此,建筑安全管理控制标准既要符合企业的实现能力,又要满足社会对建筑安全事故的承受能力。

(4)修订、完善建筑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建筑业的特点和安全生产的实际,加强建筑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及安全标准、规范的修订、制定工作。当前应加快《建筑法》的修订,增加有关安全生产的内容,明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行政管理主体地位及对建筑安全生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责定位,补充有关安全生产许可的规定,研究制定建筑施工企业违反安全生产许可证法律规定的处罚办法、建筑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意外伤害保险、工伤保险及建筑事故死亡、伤害的经济赔付标准等。

4.2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与控制措施

(1)提高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落实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

安全生产的真正责任主体是企业本身,要想真正控制和减少事故发生,必须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明确和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筑企业领导应真正重视安全管理。

企业内部要将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制定相关教育制度、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检查制度、奖惩制度等各项安全制度,明确各层安全管理考核指标,严格要求员工不能只凭主观感觉估计是否有危险,一切行为都必须照章办事,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组织员工开展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安全文化、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和安全技能等系统安全培训,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和素质,特别是要提高农民工的安全意识,把建筑安全政策法规与安全行为准则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规范,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率。加大对安全技术研究的投入,提高对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等复杂问题的危险预测和防范能力。建立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处理预案,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减少人员伤亡。

(2)高资质建筑企业引入激励制度,加强规章制度约束力

有些高资质建筑企业因为业务下包较多,其下包队伍参差不齐,从业人员安全意识观念淡薄,不能将安全管理条例与自身生命安全相联系。所以,高资质建筑企业应将激励机制引入安全管理,以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对于难以贯彻安全理念的下包施工队伍,应用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要求管理者深人理解管理对象的内在需求,使激励机制与管理对象和职工的自身利益积极相关,从而使员工自觉自愿地遵守安全规章制度。

(3)加强安全教育,大力弘扬建筑企业安全文化

让每一个员工懂得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实现自己的安全行为责任,做到:其一,凡是进入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都必须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的学习,并进行严格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场;其二,对特种岗位作业人员一律凭劳动管理部门颁发的操作岗位证书上岗;其三,对进入施工现场持证的架子工必须定期进行体检;其四,对施工生产中违章指挥的管理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罚;其五,对施工生产中违章操作员工一律停工,并进行学习教育,写出检查,受到处罚后再上岗工作。施工企业应建立施工现场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和档案,明确教育岗位、教育人员、教育内容,安全教育内容必须具体而有针对性。

(4)通过科学技术投入,减少人为错误,预防事故

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改变传统落后的施工工艺,努力使建筑业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解放生产力,变手工操作为机械作业,变高空作业为地面作业,减少不安全因素。运用人机工程学和安全心理学的科研成果,调整工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避免工人在情绪低落时出现失常行为。

4.3 作业现场安全管理与控制措施

(1)加强建筑作业现场安全管理

由于建筑业生产模式的特殊性(单件性、离散性、劳动密集型等),任何成功的建筑安全管理都必须具备灵活性(适用于不同项目、不同建筑企业)、实用性(操作简单、可靠,易于被现场施工人员掌握)、整体性(能够帮助施工企业实现质量、劳动生产率和成本控制等目标),才能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起到切实有效的帮助。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监督检查现场物料摆放情况,设置必要的防护网,严防坠落物伤人。确保临边洞口设置警示牌,并安装防护围栏。严格按要求搭设脚手架。进行支架拆装作业时应有安全员在现场监督指挥。对必要部位采取的支护措施应符合要求,并采取监控措施。

(2)危险部位应有隔离防护措施

由于建筑作业的特殊性,完全做到施工工艺的本质安全化设计是很难的,因而,必须在人与设备、电能、危险物料等操作界面,按要求设置必要的隔离防护措施,将操作工人与危险源隔离开,消除危险能量的释放途径。

(3)加强工人防护措施

这是在已考虑到所有其它危险控制措施后实施的最后一项措施,也是一项额外保护措施,主要取决于配备是否适合、正确使用及坚持配带。

5 结束语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建筑业也是事故多发行业。建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管理是主要因素。关于这些问题,首先,国家要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其次,建筑企业要建立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对施工人员做好安全知识的培训工作,增强他们自身的安全意识;另外,在施工现场,还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安全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隋鹏程,陈宝智.安全原理与事故预测.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

[2]张超,陆愈实.一般系统的事故致因分析.安全健康和环境,2005,5(12):30~32

[3]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2007年度),建筑安全,2008,(4):6~11

液压系统污染控制与管理 篇8

1 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1.1 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

液压系统介质污染物主要是指对液压系统正常工作、使用寿命和工作可靠性产生不良影响的外来物质, 其主要为固体颗粒物、水、气体化学物质和微生物等, 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残留的污染物, 主要是指原件和系统在加工、装配、调试等过程中残留下来未被清除的污染物, 典型如毛刺、切屑、飞边、土、灰尘、砂子等。

(2) 侵入污染物, 主要是指周围环境中的污染物经邮箱通气口、有感活塞杆等途径进入液压系统内部, 以及在注油和维修过程中带入部分污染物。

(3) 生产污染物, 主要是指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内部产生的一些污染物, 如磨损产生的磨屑, 管道内的锈蚀剥落物, 油液氧化和分解所产生的固体颗粒和胶状物质等。

(4) 已被污染的新油。主要是新油在炼制、分装, 运输和存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 据统计, 50%的新油污染程度超过液压元件的污染耐受度水平。

1.2 污染物的危害

介质的污染物对液压系统的危害是巨大的, 据统计, 液压系统70%的故障是由于介质受到污染引起的, 其中, 固体颗粒物种类繁多复杂, 其对系统的危害最大, 由固体颗粒物引起的故障占总污染故障的60%~70%。固体颗粒物侵入液压系统内部后容易造成液压元件的污染磨损, 导致元件卡紧或堵塞, 加速油液的性能劣化及变质, 其危害程度巨大;空气进入介质中通常会溶解在介质中或产生微小气泡悬浮油液中, 溶解的气体虽不改变介质性质, 但介质中悬浮的气泡将对液压系统产生很大的危害作用, 例如降低油液的体积弹性模量, 导致气蚀, 加速油液氧化等;液压系统中水通常来自周围潮湿环境, 其会使油液乳化, 降低油液的润滑性能, 并与油液中的某些添加剂发生化合作用产生一些附加危害物, 加速油液劣化变质, 对元器件产生腐蚀作用。

2 污染物的控制措施

综合分析液压元件污染寿命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提高元件工作寿命和可靠性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元件污染度耐受能力;二是降低油液的污染度。因此, 我们针对性的从系统设计、生产制造和使用三个环节讲述介质污染控制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原则。

2.1 液压系统设计中污染控制

该阶段污染控制是使系统具有固有污染控制能力和良好抗污染特性的根本保证, 其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合理设置过滤装置。根据液压系统污染平衡原理, 油液的污染度主要取决于系统总的污染侵入率和污染过滤净化能力, 因此, 有效的过滤系统, 可保持油液非常高的初始清洁度。经验表明:由于5μm左右的颗粒对液压控制阀间隙淤积堵塞的危害作用较大, 而尺寸大于15μm的颗粒对元件的磨损作用显著增大, 所以, 现在较为普遍的设计理念是通过以下4种过滤形式的结合来达到控制清洁度的目的: (1) 在系统泵出口后设置绝对过滤精度在10μm~20μm之间的精过滤高压过滤器; (2) 在回油管路上设置绝对过滤精度在10μm~20μm之间的精回油过滤器; (3) 在旁路循环系统中设置绝对过滤精度在3μm~5μm之间的高精过滤过滤器; (4) 在油箱顶部设置绝对过滤精度在10μm~20μm之间的精过滤空气滤清器。

(2) 设置合理的清洁度目标, 并根据不同系统清洁度要求, 将清洁度要求相同的回路归于一个大系统当中, 以方便进行清洁度控制。

(3) 管路设计尽量缩短管路的长度, 减少管路的弯曲, 以降低管路冲洗的难度;管路设计中要避免管径的突变, 由于管径突变位置易于残留污染物且不容易冲洗, 在液压系统正常工作后, 残留于此的污染物又会进入系统循环, 影响系统的工作。

(4) 选用合理的密封件, 系统设计时选用的密封件必须和系统工作油液相适应, 避免由于不适应而产生密封老化进入系统的现象。

2.2 液压系统生产过程中污染控制

生产过程中注意污染控制是保证液压系统清洁的重要保证, 其主要是通过控制污染源的措施来实现, 通常要做到一下“三个清洁”如下。

(1) 装配清洁的元件。清洁的元件是系统清洁的前提, 新元件必须原包装放置于无污染的环境中, 注意防雨、防尘, 装配前应充分清洗干净, 保证装配觉得清洁的元件。

(2) 使用清洁的系统。整个系统生产装配完毕后, 对系统必须进行循环清洗, 已清除系统在组装过程中带入的污染物;清洗液应与液压元件相融, 最好直接使用该系统的工作介质;所使用的循环清洗设备必须满足清洁度要求, 以免发生被动污染。

(3) 加注清洁的油液。新油往往污染度是不符合要求的, 为达到系统清洁度目标, 新油应进行过滤后进行加注。

2.3 液压系统使用中污染控制

该阶段具有环境条件差、使用时间长、涉及单位多、人员流动大的特点, 是污染控制的关键环节, 要对机器使用人员和维修人员要进行责任心教育和业务培训, 使其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培养防污染的自觉性。在平常使用维修过程中, 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特别注意防止从各种接口如加油口、油管接头等混入各类污染物, 防止在拆、装、换附件的过程中混入污染物;并定期更换滤芯及油液。

3 结语

液压系统的污染控制贯穿于整个设计、加工及组装及使用过程, 必须实行全过程污染控制管理, 始终做到心中有“污染控制”这根绳, 最大限度地降低液压系统污染, 确保液压系统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

摘要:液压技术在雷达结构设计中应用得越来越多, 其介质污染控制的好坏对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我们从液压系统设计、生产制造和使用三个环节讲述介质污染控制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原则。

关键词:液压系统,介质,污染,控制

参考文献

[1]李壮云.液压元件与系统[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夏志新.液压系统污染与控制[M].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2.

[3]林济遒.液压油概论[M].煤炭工业出版社, 1986.

[4]崔永生.飞机液压系统污染原因分析及控制[J].液压气动与密封, 2009.

管理与控制系统 篇9

随着教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 这两个系统中的数据更新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资源。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要求必须做到系统与系统之间信息的同步, 以及数据的共享。而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操作人员, 要达到一个系统更新的同时可以使其它系统同步更新, 对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有着重要意义。因此, 将教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连接是十分必要的。

2、系统连接设计

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本身具有形式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和对系统依赖性等一些特性, 这些特性对数据库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事管理系统则是需要高度数据库安全的软件系统, 能够将员工的私人保密信息得到很好的维护。既实现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的即时更新, 又确保信息安全性, 那么, 就需要针对当前学校的信息系统做横向的连接。

教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的连接设计首先考虑哪些数据需要共享, 如何将这些数据的类型结构统一, 以及系统操作人员对数据的操作权限。根据系统连接的需求, 选择合适的架构模型。

教务管理系统主要从人事管理系统中获取教师的信息, 比如, 性别、年龄、专业、职称等信息, 而人事管理系统从教务管理系统中获取教师工作量、教学效果等信息。由于系统连接应该在原有系统保持完整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所需的数据又要通过统一转换, 所以提出中间服务器和代理这样一种架构模型 (如图1) 。

这种架构最突出的优点是服务集成能力强, 即它能够将系统互操作的流程性、事务性、稳定性、安全性等要求全部集成在中间服务器来实现, 而各应用软件只需要提供报文收发功能即可。

代理是应用软件的互操作接口, 它负责实现应用软件与中间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换。中间服务器负责在代理之间转发报文、控制信息流动, 同时, 还负责身份验证、加密保护、存取控制等安全管理。

由于本系统要求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通过网络交换数据信息, 所以, 采用XML技术来表示各个对象信息, 这种可移植性语言为异构环境下的数据交换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3、数据的安全保密设计

本文所涉及的三个数据库, 人事数据库由人事管理部门负责, 教务数据库由教务部门负责, 和中间数据库。人事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存储了职工基本信息、个人工资等重要信息, 而教务数据库存储了学生基本信息、教师基本信息、学生成绩等重要信息。因此, 必须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该连接方案中采取的安全措施是:

(1) 各系统数据库管理分工明确。

教务数据库由教务系统管理员管理, 中间数据库和人事数据库由学校人事系统管理员管理。

(2) 教务系统通过代理访问中间数据库。

教务系统查询数据时, 通过中间数据库向人事管理系统数据库发出访问请求, 由人事管理系统向中间数据库更新数据, 通过代理向教务系统数据库写入新数据。这样, 避免了教务管理系统直接访问人事管理系统数据库, 保证了人事管理数据的安全性。

(3) 建立严格的用户登录制度。

用户登录教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都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口令。不同的用户权限不同, 比如, 教务管理系统的用户, 不能随意更改教师的基本信息, 只能通过中间服务器查看教师职称等基本信息。

4、系统连接的实现

中间服务器服务启动之后, 才可以进行报文的收发工作。中间服务器的启动在listen类中实现, 并通过listen类调用报文代理Msgproxy处理各种报文, 核心代码如下所示:

报文处理是中间服务器的核心部分。中间服务器接收到代理发送的报文后, 首先对报文进行身份认证和有效性认证。通过XmlValidatingReader类对XML流执行验证。报文通过验证之后, 在处理该报文之前需要获取文档中的XML项的信息, 对XML报文进行解析。报文种类根据EMIF规范进行分类, 例如, 请求报文的处理过程是这样的:应用程序通过代理向中间服务器发送Request报文索取需要的信息。中间服务器收到请求报文后, 会返回一个Ack报文应答该报文能否处理。

代理是系统和中间服务器的接口, 完成报文生成、解析以及处理等功能。首先, 报文是通过XML序列化生成的。XML序列化将对象中的字段和值序列化为XML流, 保存为XML文件的格式。代理对报文的处理包括注册代理Register、注册提供Provide、预约Subscribe、取消预约Unsubscribe、事件发布Event、数据请求Request、数据应答Response等报文。

目前, 教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连接还是基于同种数据库的, 不同种数据库之间的连接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5、结束语

将教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连接后, 有效利用了原有系统的资源, 无需进行重复的数据输人, 降低了人工操作风险, 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 保证了两个系统的应用软件的独立性和数据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实现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 方便了系统管理用户, 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兴辉, 蒋维杜.基于HIS的门诊系统与医疗保险门诊系统的连接及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3.8

企业财务控制与管理 篇10

财务是企业的心脏, 财务控制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当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进国际市场并参与国际竞争时,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及时改善融资能力、优化财务预算、加强财务风险及控制便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财务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它是运用特定

的方法、措施和程序, 通过规范化的控制手段, 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 财务控制作用在于财务控制必须以确保单位经营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目的。

二、财务控制

1. 作用。

(1) 有助于实现公司经营方针和目标, 他既是工作中的实时监控手段, 也是评价标准; (2) 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防止资产流失; (3) 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 内容。财务控制由财务控制环境、财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部分组成。

财务控制环境指建立或实施财务控制的各种因素。主要因素为管理单位和相关人员对财务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包括单位组织结构、管理者的经营思想和经营作风、影响单位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财务系统指单位建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方法和程序。有效的财务系统应当做到:确认并记录所有真实的经济业务, 及时并充分详细地描述经济业务, 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反映经济业务、披露会计信息等。

控制程序指管理者所制定的财务控制方法和程序。具体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批准权;明确人员的职责分工, 有效防止舞弊;凭证和帐单的设置和使用, 准确通过会计帐簿反映经济业务;管好用好财产物资;对已登记的业务及其计价要进行复核等。

三、财务控制的主要方式

1. 费用控制。

费用开支是一个公司经营所必需的开支, 费用是把双刃剑。控制费用就要严格执行授权批准制度, 要以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授权批准首先要明确一般授权与特定授权的界限和责任;其次, 要明确每类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再次, 要建立必要的检查制度, 以保证经授权后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的工作质量, 有了良好的授权批准制度才能从源头上控制费用的开支。

2. 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财务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其基本要求是:第一, 所编制预算必须体现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 并明确责任。第二, 预算在执行中, 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 以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第三, 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从目前预算管理的执行来看, 预算管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简单的费用预算管理, 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来实现费用控制, 是初级境界, 在相对成熟的企业中执行效果还是不错的。第二个层次是全面预算管理, 作为一个战略管理工具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 是一个逐年推行逐年完善改进的过程。

3. 实物资产控制。

实物资产控制主要包括限制接近控制和定期清查控制两种。存货是企业重要资产, 本来存货就存在自我膨胀、不断贬值和消耗企业的资源, 占用企业的资金, 降低企业的资金的周转率三个特性。一个企业来说, 最核心的就是现金流, 一旦资金周转不灵往往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资产多为投资期限长, 风险较大并且占用大量的资源, 实物的控制也存在一些漏洞, 必须加强控制。

4. 成本控制。

粗放型成本控制是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的最终售出进行控制的方法。具体包括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材料使用成本控制和产品销售成本控制三个方面;集约型成本控制一是通过改善生产技术来降低成本, 二是通过产品工艺的改善来降低成本。公司应实施资金的统一调度管理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在企业内部推行资金统一管理, 统一调度, 统一借贷的统调统筹和资金有偿占用制度。

5.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就是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出现不利于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其中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显得极为重要。企业在进行各种决策时, 必须尽力规避这两种风险。管理财务风险必须塑造从治理层、管理层到全体员工都重视财务管理的内部环境, 持续评估影响财务预算目标实现的风险, 针对既定的风险应对措施设计和实施控制活动。财务风险不仅应该强调针对突出或异常问题的专门监督, 更应强调持续监督。企业有必要引进适合自身情况的数据处理和资源计划系统提高信息处理和沟通的效率从而降低风险。

6. 审计控制。

审计控制主要是指内部审计, 它是对会计的控制和再监督。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 以确定既定政策的程序是否贯彻, 建立的标准是否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以及单位的目标是否达到。内部审计的内容一般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营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 不仅是财务控制的有效手段, 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第二也应加强外部审计工作, 外部审计可以弥补企业内审中存在的风险和不足, 从审计中改善管理, 特别是内审的中存在的问题及局限。

参考文献

[1]邓秀兰:强化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问题的探讨[J].刊物名称《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6-10-16年, 卷 (期) :引用起止页码

[2]荣刚:强化财务管理与控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J].刊物名称《论文天下论文网》, 2007-11-22年, 卷 (期) :引用起止页码

[3]丁元纯: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健全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对外经贸财会.2006年02期

[4]企业财务控制的七大方式[J].刊物名称《牛津管理评论》, 2008-03-31年, 卷 (期) :引用起止页码1-2页

[5]作者。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www.canet.com.cn2006-9-813:46:10中国会计网

浅析路灯管理与节能控制 篇11

【关键词】城市照明;控制管理;节能技术

前言

伴随着经济的而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不仅要求身边的事物要实用性强,还要求美观度好,开始注重所居住的城市环境的和谐性和整体性。路灯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满足人们夜间出行的需要的同时,也对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形象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全国城市亮化工程的开展,城市照明的能耗也在不断加大。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夜间出行的要求,对路灯的建设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照明功能外,还需要在当今世界资源紧张的背景下,符合现在的绿色照明的要求。对路灯和管理和节能控制,也反映了政府对城市管理能力。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不断的扩建,路灯的数量也在不断加大,对路灯的管理方面也出线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及时的解决,否则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出行和生活,也会影响到城市环境。

一、路灯管理与节能现状分析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方面,路灯在承担照明功能的同时,也是城市夜间美丽的一道风景线,美化城市环境。就目前来看,我国的路灯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节能控制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1.路灯管理缺乏规范

我國的路灯管理不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的体现是对路灯设施没有统一的管理,而是多头管理。不少城市的路灯管理实行的是景观照明的分类管理,比如说,功能照明的路灯由市路灯处、开发商、道桥处、企业等类型不一的部门进行管理;在同一个布局内的不同种类的路灯管理由多个相关的部门进行管理,比如说某小区内的路灯归属于多个部门,有开放商、市路灯处等,这样的管理方式缺乏规范性。路灯还区分为市路灯处和在建单位这两类管理,因为路灯管理的管理职责很细化,分属不同的领域,当路灯出现问题时,群众无法准确的向相应的部门反应情况,这就导致无法及时的对路灯进行很好的维修,这会对夜间行人行车造成很大的困扰,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路灯建设和管理的统一性、规划性、统筹性不强

目前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中,路灯建设和管理缺乏统一的计划和合理的安排,导致路灯的建设和管理比较混乱,由此,我国的路灯设施管理上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另外,对路灯的外观和着色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这会给行人和行车带来视觉上的混乱,颜色差异的路灯还会对城市的整体性、美观性、和谐性造成负面影响。面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对所居住的环境的美观度要求也随之提高,还很注重所居住的城市环境的整体性和和谐性。众所周知,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是路灯,路灯也代表了城市的风貌,在城市的道路两旁,路灯所起到的不仅是照明的作用,良好的路灯管理和设计能够点缀城市环境,所以需要对路灯进行合理的规划,让它能发挥出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3.路灯监管的方式不够先进

现阶段虽然我国的城市或乡镇的路灯加强了管理和维护,但还是难免存在一些监管方式不够先进的问题。所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人工巡查和百姓反馈相结合的监管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尽管采取定期的人工巡查可以发现路灯中一些如:灯泡闪掉,灯柱倾斜的一些问题,但是城市的路灯较多,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这就增加了路灯的管理难度,增加了人工巡查的工作量,如果不能有效的进行循环检查,那么经常出现的人为对路灯的损坏和盗窃的问题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路灯不能及时的维修,那么会给夜间过往的行人和车辆造成不便。

二、城市路灯照明和节能

绿色照明的节能理念指的是在行车功能、道路亮度等方面得到很好的满足的基础上,使道路照明建设得到节约、降低维护成本、实现路灯的良好运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就目前来看,现实中采用的比较普遍的节能措施主要有两类:一是采用节能灯具和节能设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LED光源有着发光效率好、能耗小、安全性强、使用时间久、可靠性好等等显著的优点。二是智能化的路灯管理和节能控制。目前,智能化的路灯节能监督控制系统在不少城市已经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这种监督控制系统是由无线数传机、微机和职能执行终端灯有机组成的,各种道路的照明情况将通过数据传输的方式在管理中得到体现,从而起到控制照明情况的作用。在路灯系统的应用上,智能化控制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路灯维修和管理上的花费,很好的实现了路灯节能和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

三、LED节能灯与白炽灯及高压钠灯的比较分析

根据有关调查研究分析,在照明强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用8W的LED节能灯替换一个40W的白炽灯,可以节约照明用电量,而且LED灯使用寿命长,超过十万小时,这对损害度比较高的路灯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一般来说,普通的节能灯和白炽灯的灯管中含有重金属汞元素你,当汞外露,灯管破裂时,难免对环境和人体带来危害,而LED节能灯就不存在这方面的安全隐患。此外,LED节能灯的投光远、亮度好、透光性能佳,使用的电压范围宽泛。具体的比较见图表1所示。

四、提高路灯的管理和节能控制分析

1.对路灯建设和管理进行统一规划

制定统一的路灯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规划,制定相应的标准,提高路灯建设的合理性、和谐性和美观性,要根据实际的地区情况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划布局、人民生活水平灯相结合。要将重点放在对路灯的建设和管理的规划和城市具体道路的布局外观相一致,要以城市道路的照明的相关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建造方法,采用合理的管理方式。

2.对路灯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规范

要解决对路灯的多头化管理问题,实现对路灯的有效管理,提高建设的规范化和合理化水平,这样有助于更好的对路灯进行管理和维护,当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解决。就目前的路灯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要从对路灯的管理和维护中坚持权力、责任和利益相统一。要加强对路灯的管理力度,对路灯的管理责任进行明晰,使相应的管理部门能够主动承担好责任,互相协调好、配合好,这可以从管理的源头上对路灯的建设和维护起到作用。

3.提高路灯的节能技术

路灯照明可以采用定时控制,也就是对路灯的开关灯时间进行控制。由于城市照明受到日照情况、天气状况和季节更替的影响,需要进行光控、时控技术,这样可以降低人工需要调整的工作数量,要考虑到灵活机动对路灯进行管理,采用智能化的控制管理系统,提高路灯照明的效率,有效的对能源进行节约使用,采用智能化的管理技术,这也是未来城市路灯照明的发展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任军伟.城市绿色照明与路灯节能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96- 97.

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与控制 篇12

建筑工程质量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满足业主需要、技术规范标准, 涉及众多文件及有关合同规定特性的综合体。建筑工程质量是由建设工程及其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质量决定的。建设工程及其生产具有产品固定性、生产质量流动性、建筑项目多样性、生产过程单件性、产品高投入、形体庞大、生产周期长、风险性、牵涉面广、建筑项目社会性, 外部约束性等特点。

一、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

1. 质量影响因素较多

工程质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包括项目决策、勘察设计、机械设备、材料选用、施工方法、技术措施、施工工艺、人员素质、工期限制、工程造价等因素。此外项目所在地的政治环境、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和地理与地质条件、气候和资源条件等因素也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工程质量。

2. 形成质量波动性大

由于建筑工程生产的流动性和单向性, 对每一个工程来讲没有固定的生产线、标准生产工艺和完善检测技术和稳定生产环境。因此, 工程质量容易产生较大波动性, 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造成工程质量发生波动。如建筑材料、各种设备规格或种类使用错误, 施工方法不正确, 未按规程进行操作, 机械设备过度磨损等原因都会影响工程质量。进而产生工程质量变异, 造成工程质量的各种事故。

3. 工程质量隐蔽性强

因建设工程施工中的产品较多、工序交接较多、隐蔽工程较多, 因此工程质量存在很强的隐蔽性。在施工过程中不及时进行各个关键工序、隐蔽工程质量控制, 事后从表面上检查就很难发现质量问题, 容易产生错误判断, 我们必须加强对过程中的监督检查。

4. 质量终检局限性较大

工程完工后进行质量检验与评定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建设工程质量的控制与检验不仅仅在于工程建完后的终检, 更重要的是在中间各个环节上的质量控制。因此, 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质量控制必须是以预控为主的全过程控制过程, 重视事中控制, 防患于未然。

5. 质量评价方法特殊

工程质量评定与验收是按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进行;检验批质量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问题, 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抽样检验结果直接影响检验批的质量合格与否。工程质量是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的前提下, 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验确认验收。这种质量评价方法是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

6. 投资、进度制约工程质量

施工建设工程质量受投资额度、工程进度影响较大, 通常投资额大、工程进度慢、质量相对好些;反之, 质量则较差。所以建设工程项目在施工中, 必须认真分析处理好质量、投入、进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其达到平衡统一。

二、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控制必须贯彻以预控为主、过程检验把关相结合的方式, 在项目形成各阶段和各环节都必须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人员、设备、材料、环境、方法因素进行过程控制, 并进行阶段性质量检验控制。以便及时发现质量问题, 分析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使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从而减少经济损失。因此, 建筑工程管理必须是个动态化的过程管理, 工程质量控制也应该具有动态属性。

1. 人员素质控制

管理者和管理层的总体素质是提高工作质量以及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人员素质控制包括人员技术水平以及生理缺陷, 施工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技能知识能够满足工程质量对人员素质要求;特殊工种、关键工序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才能进行操作;另外, 应注意人员心理行为、错误行为。为避免人员失误, 可以增强人的责任感和质量观, 加强政治思想等纪律教育, 加强专业技术知识培训, 健全岗位责任制以及公平合理激励措施;应根据工程特点, 在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量才适用, 用扬长避短的原则来控制人才的使用;最后, 工程项目全体人员都必须参与项目质量控制, 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工程的质量管理。因此, 工程项目质量的控制, 其关键因素就是做好人员素质的管理与控制。

2. 机械设备控制

机械设备在购置过程中应该进行质量控制。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设备选型与购置;设备购置必须向质量管理人员申报, 经审核后方能选择最优订货厂家;对机械设备制造质量进行控制;加强设备运输、贮存、保管, 并避免配件备件遗失。同时必须防止设备遭受污染、锈蚀以及控制系统失灵等问题的发生。另外, 机械设备在进场前的质量控制必须按设备清单进行逐一检查验收。关键性大型机械设备, 必须具有验收鉴定结论等全部清单, 并整理归档。在安装过程中, 设备安装应符合相应机械设备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 要对每一项逐一进行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在机械设备安装检验合格后, 应进行试运转, 保证相应配套设施正常运转。

3. 建筑材料控制

建筑材料主要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等, 它是工程建设的前提条件。建筑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前提基础, 如果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 那么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因此, 加强建筑材料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基础性保证。为避免不合格材料危害建筑工程质量, 必须坚持材料准用体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现场各类建材必须合理堆放、隔离、搬运和保管, 以保证建材合理的适用性;保持施工过程中各种材料标识, 必须保证原材料质量状况可追溯性;施工过程中的成品、半成品防护工作应贯穿于施工全过程, 并做好防护、管理以及质量控制工作, 这会降低施工故障的发生。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质量缺陷和经济损失, 进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4. 施工环境控制

环境因素主要分为物理条件和人文环境因素, 它对工程质量影响的特点具有复杂多变性, 包括气象条件温度、气压、湿度、暴雨、酷暑、严寒等都影响着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另外, 建筑工程中的前道工序就是后道工序的前提环境, 前分项、分部工程就是后分项、分部工程基础环境。因此, 根据建设工程特点和具体环境条件, 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外界环境条件进行严加控制, 以便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人文因素主要是指社会和心理方面的环境因素, 换句话说, 项目工程负责人也应考虑到施工人员的创造性方法和参与建造的机会;人体工作效能是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 创造有归属感的和谐工作环境对全员质量团队的效率提高是有益的。项目负责人应加强工程项目团队的文化建设,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这样才会对施工质量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5. 施工方法控制

施工方法控制主要是指在整个工程建设周期内, 管理人员对所采取的施工技术方案、组织措施、工艺流程、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技术文件进行控制。施工技术文件是建设项目施工的重要依据, 为保证技术文件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有效性和及时性, 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建立技术文件的资料目录或清单, 采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辅助管理;对技术文件资料实施动态管理并保证文件的可追溯性。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管理人员可根据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 务必使变更施工方案的实施处于可控状态。

三、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与控制是目前建筑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 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建筑工程企业的生命线。因此, 做好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不仅对整个建筑工程质量有好处, 还关系到建筑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强, 李东坡.探析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管理策略[J].中国科技博览, 2013 (05) .

上一篇:杂文下一篇:高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