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学习英语

2024-09-21

教会学生学习英语(共12篇)

教会学生学习英语 篇1

认识冷冉老先生是从我校开展“情·知”教学开始的, 所以拜读了《冷冉教育文集》。知道了何为冷冉思想, 何为“情·知”教学, 可谓感触颇深。

《冷冉教育文集》收集了冷老先生许多教育论文, 从中可见冷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期待。书中冷老提出究竟该从何处着眼当今教育:应该着眼于教会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 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简而言之, 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所谓教会学习, 包含:第一, 培养学习兴趣、自觉性和信心, 使学生养成对学科的持久兴趣和有目的、有耐力的学习态度;第二, 要使学生学会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第三, 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记忆方法、思考方法和操作方法, 使之能较快地形成思路, 灵活地选择对策;第四, 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善于探索、善于尝试;第五, 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字典、图表、仪器、资料等学习工具, 具备与年纪相应的自学能力;第六, 要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以上六条内容充分保证了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并为发展智力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结合冷老的观点, 笔者谈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英语。

一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 只有积极、肯定地情感, 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 学生的思维才能更活跃。教学中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唤起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的求知欲、好奇心, 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英语课程标准》中, 也强调英语课程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将学习变成学生自觉、自愿、高兴的事,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要创设生动多样的教学情境, 一要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放松的学、愉快地学, 还能够使教师愉悦地教, 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笔者认为, 活跃课堂气氛, 可以通过这几种方式达到:一是利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图片、音乐、简单有趣的英语小故事, 甚至短片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直观印象;二是教师的语言要幽默风趣, 语音语调要尽可能抑扬顿挫, 并配合丰富的表情和相应的手势来组织课堂, 由此创造出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

英语中大部分知识是需要记忆的, 掌握了有效的记忆方法, 学习英语就会事半功倍。

1. 利用拼读拼写规则记忆单词

按照语音规律和拼写规则学习和记忆单词, 能有效地掌握大部分拼写有规律的单词, 如cat, bag, bad……。

2. 趣味记忆法

韵律明朗, 节奏感强的儿歌, 丰富多彩的游戏, 脍炙人口的英文歌曲, 颇具童趣的《Let’s do》都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其轻松识记单词。如歌曲《Hello》歌词“Hello Sarah/John/Mike do oh do.”中的人名, 我们可把他们替换成新学的单词, 让学生边拍手, 边唱歌。学生不仅兴致盎然, 而且单词的巩固率也高。

3. 规律记忆法

帮助学生在学习单词的基础上, 发现单词间的联系和规律, 自主地寻找记忆单词的方法。如:联想记忆:four—for, for—fork, hear—listen;分类记忆:father, mother, brother;对比记忆:big—small, old—young……。

4. 循环记忆法

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因此, 教师可在上新课前先复习上次学习的内容, 并多次重复循环, 开始间隔短, 以后逐渐延长时间间隔。

三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勤学多思,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去发现语言规律, 总结词汇学习的好方法, 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注重对学生的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种子会萌发幼芽来。”作为一名教育者, 一定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温馨的话语会给学生强大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英语教学中, 需要英语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情况, 用科学的激励形式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用智慧的激励方法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 用艺术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通过学习冷冉先生的教育思想, 我对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教会学生学习英语, 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学生有了学英语的兴趣, 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他们就不仅能跟教师学, 自己也能自觉地学, 不仅仅在校能学, 离开学校他们还能通过各种渠道去学。教会学生学习, 使学生知道了怎样“学”, 又知道了怎样“习”, 这就解决了英语学海生涯中船和桥的问题, 使学生通过它们顺利地达到胜利的彼岸。会学英语、学会英语, 这可以使学生通过英语这一交际工具走向世界。把英语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习上, 是英语教学的真谛, 它为实现英语教学目的开辟了新径。

教会学生学习英语 篇2

发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主渠道还要靠学生自己去开掘:从学海里自由汲取,从实践中获得。这样,教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应该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在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略谈浅见。

一、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应从“还”字做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一言堂”居多,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学生倦。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来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主动参与生物课堂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1、每节至少有 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压缩课堂上教师讲授和指向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所占用的时间。

2、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3、让学生参与自评与他评,发表感受,提意见、表扬和建议。

4、教学内容结构化,教会学生学习结构及掌握运用结构主动,独立学习。即把“时间、提问权、评议权、工具”还给学生。

总之以“还”为基础,向上跨上一台阶,达到“师生多向互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而老师在收集处理学生提供的信息的水平上,通过“重组”,完成更高水平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二、新课程改革的第二步应从“创造性使用教材”做起,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具体做法如下: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2、自制生物课件,网上下载有关生物图片,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生命的生理过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加深学生对生理过程的理解,这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实践证明,以往的教学模式,单纯地靠教师讲解,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话很有道理。如运用电脑的动画功能模拟尿的形成的生理过程。先画一个肾单位模式图。用几种颜色的小圆点分别表示血液中的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画面显示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几种颜色的小圆点不断从肾小球里滤出来,形成原尿向肾小管流去。在肾小管的不同段形象显示原尿的重吸收过程,大部分代表水、无机盐的小圆点和全部代表葡萄糖的小圆点进入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而代表尿素和尿酸的小圆点以及少量的代表水分和无机盐的小圆点则继续往前,流入收集管中形成终尿。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动画,看清楚各种颜色的点的来龙去脉,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代谢废物是从组织细胞里来的,由血液运送到肾脏,在肾脏这里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这些动画是用Animator Pro制作的。

即通过媒体结合显微演示,使微观生理过程变为宏观生理过程,学生再加以观察、思考,符合人的认识思维过程,这样比单纯的讲授生理过程效果要好得多。

通过开展媒体组合实验教学,不仅学生学得透彻,而且教师教得得心应手,使我们的生物显微实验教学如虎添翼,达到了新的水平。实践证明,发挥媒体组合优势,能大大增强显微实验效果,从而使生物实验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教会学生学习 篇3

一、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应从“还”字做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一言堂”居多,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学生倦。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来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主动参与生物课堂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1、每节至少有1/3 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压缩课堂上教师讲授和指向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所占用的时间。

2、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3、让学生参与自评与他评,发表感受,提意见、表扬和建议。4、教学内容结构化,教会学生学习结构及掌握运用结构主动,独立学习。即把“时间、提问权、评议权、工具”还给学生。

总之以“还”为基础,向上跨上一台阶,达到“师生多向互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而老师在收集处理学生提供的信息的水平上,通过“重组”,完成更高水平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二、新课程改革的第二步应从“创造性使用教材”做起,而不是簡单地教教材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2、自制生物课件,网上下载有关生物图片,提高生物教学效率。生命的生理过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加深学生对生理过程的理解,这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实践证明,以往的教学模式,单纯地靠教师讲解,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话很有道理。如运用电脑的动画功能模拟尿的形成的生理过程。先画一个肾单位模式图。用几种颜色的小圆点分别表示血液中的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画面显示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几种颜色的小圆点不断从肾小球里滤出来,形成原尿向肾小管流去。在肾小管的不同段形象显示原尿的重吸收过程,大部分代表水、无机盐的小圆点和全部代表葡萄糖的小圆点进入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而代表尿素和尿酸的小圆点以及少量的代表水分和无机盐的小圆点则继续往前,流入收集管中形成终尿。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动画,看清楚各种颜色的点的来龙去脉,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代谢废物是从组织细胞里来的,由血液运送到肾脏,在肾脏这里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理解了这个过程学生就可以很轻松的接受水盐平衡和糖尿病的有关知识。

通过开展媒体组合实验教学,不仅学生学得透彻,而且教师教得得心应手,使我们的生物显微实验教学如虎添翼,达到了新的水平。实践证明,发挥媒体组合优势,能大大增强显微实验效果,从而使生物实验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传统的复习课都是“炒冷饭”,考什么就复习什么,学生成为老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而笔者在生物期中考复习课中的做法如下:首先到自制生物复习课课件。课堂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浏览式学习,主动回顾所学过的生物知识。课堂教学采用小组教学的模式,每播放一张幻灯片,我就让学生先思考、讨论一会儿,图中的寓意是什么或在讲解什么生物知识,再让各小组派一位同学举手起来表达,然后由老师指定同学起来表达,答对就给该小组加分,前面同学表达有错或有的小组认为需要补充的,我就派其他组的同学起来表达。由于采用课堂上小组评分制的方法,所以在课堂上,各个小组的同学都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同学之间能充分地交流与合作,各小组之间又能充分地展开竞争。

总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从语音入手教会学生学习英语 篇4

一、学习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

我发现很多英语较差的学生在学习字母时就已经注定被落后的结局,他们会把几个较难发音的字母发出与之类似的模糊音,久而久之,涉及到单词和句子以及大段的文章时,这些问题就显示出其巨大的障碍。所以,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学生来讲,字母教学尤其显得重要,要让学生对字母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否在学习字母的时候就建立起足够的信心和学好英语的决心,对以后的教学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把26个字母归类,把具有相同音素的字母放在一起展示给同学们,让学生自己从中找出规律,从而记住它们的正确读音。在每个字母的教学中,要时刻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发音器官的变化——口型、舌形和舌位,揣摩发音的部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发音,在学生发音的同时,让他们的手指摸在声带部位,用手指去感受声带的震动而发音的方法,会对他们的发声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而在发音的过程中,不妨让学生夸张地去说。这样,像字母:Cc、Gg、Hh、Jj这些较易出错的字母的错误率会大大降低。纯正的语音,会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我在教授学生们学习字母名字的同时,就告诉他们这些字母在规则单词中的发音,对后面的单词教学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了,再将音与形相结合,字母的学习很容易就达到理想的效果。

最后,我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如何更轻松更简便地记住这些字母,于是,一个近似于本地区的电话号码:7483211就在学生的合作下产生了。Ff Ll Mn Nn Ss Xx Zz;Aa Hh Jj Kk;Bb Cc Dd Ee Gg Pp Tt Vv;Uu Qq Ww;Ii Yy; Oo;Rr.这个过程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如何运用多种感观去学习、去感悟,去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这种能力,将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显示出它的巨大威力。

正确的字母发音学习,也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音素”的概念,既然英语最小的语言单位学生已经领悟了,那么对于后来的音节的学习会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字母发音,会为单词以至句子的发音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单词的拼读方法和技巧

海量的单词,使学生记忆起来非常困难,而单词记不住,学习英语就举步维艰。这就需要老师去帮助学生找一个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去帮助学生记忆,而不是一味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单词。

英文是表音文字,可以通过其字母的排列、组合方式找到其规律,抓住这个规律,让学生巧妙地诵读单词,并培养其拼读能力,基本做到见到单词就能拼出其读音,通过读音就能拼写出该单词的能力。

在英文单词教学中,我首先告诉学生,辅音加元音是可以拼到一起的,作为一个音节来处理,单个的元音和单独的辅音要单独去读,不构成独立的音节。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单词的节奏,有了节奏感,学生学习起来会容易许多。之后我的工作就是,先将单词的可以拼读的部分(即辅音+元音)展示给学生,比如我在教授“bag” 一词时,首先我告诉学生,字母“a”在重读闭音节时发的音是[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音,可将左食指与中指并拢,口型的大小与两指高度相同,右手摸到咽喉部分,感觉声带震动声音即结束,就可准确地发出它的音。于是 “[b—æ]”让学生像拼拼音一样拼出其结果“[bæ]”,学生就可以准确定位是“ba”两个字母构成的音节,随即读出“[bæɡ]”的读音,学生马上会在“ba”的后面加上字母“g”,于是,“bag”这个单词就会牢牢被学生掌握,无论是它的拼写还是它的读音,都会准确无误地被学生记住。字母“O”在重读闭音节时发[ɔ]音,于是,“dog”一词的读音学生就会自己拼读出来,构成这个单词的字母会很轻松地被学生记住。

英文单词中具有较多的字母组合,告诉学生这些字母组合的读音,会帮助他们轻松记住单词,并通过发音很容易地写出单词,我们可以从众多的例子中举出一个:比如发“[ei]”的字母及字母组合有:a、a_e、ai、ay、eigh、ey、ea。“ a”在开音节中:race、grade、cake、shake、l a k e 、 m a k e 、 t a k e ;“ a ”在“ t i o n ”前读[ e i ] : n a t i o n ;station ;“ai”:rain、rain、rainbow;“ ay”:day、lay、play、may、say.“eigh”:eight,freight、eight、weigh、weight、neighbour等。“ey”读作“[ei]”:grey、hey,they等。“a”在nge前读“[ei]”:change,strange,danger、dangerous、change等。“ea”读“[ei]”break,great等,在这种直观的例子当中,学生不仅会很容易记住它们,并且在小范围的字母组合中有针对性地记住某个单词的拼写,增强了学生的目的性,使他们更容易牢牢把握。

通过这样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考能力,不仅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单词的发音,建立字母及字母组合与发音的感知,并且能够达到使学生听音写词,看词读音,听音辩字的学习效果。

在每一步的启发引导当中,我时刻注意提醒学生要运用多种感观去学习语言,用眼睛仔细观察老师的口型,舌形及舌位,仔细辨别发音的长短等,并仔细琢磨,字母和字母组合都发什么音,将它们一一对应起来,这对以后句子,乃至大段文章的学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掌握句子整体的韵律和节奏

语音是语言的灵魂,纯正的英语发音,也会强烈地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每一根神经,使他们有想要说英语的冲动。字母和单词的学习也就是为句子服务的,在字母和单词教学时就融入语音和语调知识,潜移默化地为学生说句子奠定基础。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越来越感觉到,学生们在掌握单词的准确发音后,学习句子相对来说就容易许多,老师清楚地发音,有节奏地范读,会使学生的听力得到很好的锻炼。电脑时代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下载一些英语音频或视频资料,无疑对我们的教学起到极大的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Where is it?一句时,每个单词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较容易的,如何才能说得更纯正一些?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学习单词时的本领了,辅音+元音要拼在一起,于是,学生很快就会找到可以连读的部分。既然能找出来连读部分,那么很快就会把这句话读得流利,顺畅,老师再适当地做重音、轻音以及如何断句等的提示,学生们很快会说出较纯正的英语了。例如对于在句子中成并列的短语或单词来说,在朗读中要出现语调的变化,并做短暂停顿,如: I can cooknoodles、rice、fish、and soup.一句,noodles,rice,fish ,soup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所以在读前三个单词时都要用升调,而在“and f ish”时要把声调降下来,并且,在口语中“and”一词只读“n”的音。这样,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节奏和韵律的语调感召下,很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并牢牢记住它。

教会学生学习英语 篇5

育新小学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我们语文阅读课堂更多地体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关注的是对学生认知完成的认识,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学生学习热情的培养普遍不够重视。为解决这些问题,新学斯开始,我校开展了新一轮的“情知课堂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专题研究,教师首先确定了自己的研究专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演练,并结合情知教学课堂评价标准,反思教学、改进教学。

十月份,学校进行了“单元首课研磨”活动、数学学科情知课堂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语文教师也都参与其中。通过学习,语文团队老师对“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内涵与外延”认识更深了,教研活动中更注重强调情知教学这一主题。为了推进研究,做实课题,使“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的研究成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

九、十月间,语文团队在教师个人学习、演练、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教学研讨展示活动,使每位教师都学会运用“育新小学情知教学课堂标准”实施教学,整改课堂。

语文团队先后于开学第一周、十月最后一周在教研组内进行了“语文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理论研讨。教师占有了更多的理论资料,为团队11月6日专题研讨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推进专题研究的深入。

2013年11月6日,在前期学习演练的基础上,语文团队进行了有关——“语文情知课堂教会学习方法”的研究。李琛老师执教了五年级语文《17.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语文团队全体教师进行诊评活动。在诊评活动中,李琛老师首先对个人教学进行了教学设计意图说明及教学反思,然后语文团队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诊评。

看课的领导教师一致认为,李琛老师的课堂教学既对学生进行了学法训练,又重视了学生习惯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很好地贯彻落实了本学期我校“情知课堂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操作点。

特点一:教师教学有法。体现在:识字方面: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为了用。在浏览课文之后,让学生用上前面学到的生词概括主要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造句之类的训练。阅读中:重视情意目标的推进。能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李琛老师在教学设计时以反复诵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进一步感受地震中“父亲”的了不起;培养语感。

特点二:学生学习用法。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所以,在本节课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绪饱满,通过“想”,“问”,“说”,积极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激情朗读始终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学生始终在教师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在反复的多形式的诵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特点三: 学习目标明确。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李琛老师的课堂体现明显。一是开课阅读单元导读,理清单元学习要求;二是细读评析过程中,通过品析“挖、满脸、双眼、衣服等动作、神态的描写,揣摩体会感情,境中悟情;三是运用写人的方法进行情景描写,抓住任务的动作、神情、内心、语言进行描写。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大家也在识字教学、阅读理解、拓展写作的时机与方法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一是识字教学的组词环节,可直接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而不是单一地进行组词。二是细读课文重点段时,应指导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当学生学习有疑难时,再引发学生抓住前文各种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谈自己的感受,应运用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的方法进行学习。三是对文章人的补白写作,可设计几种类似的场景,拓展学生的思维。评价写话时更要抓住对人物几方面的描写进行。

研究中,大家各抒己见。特别是主管教学的朱立辉校长,根据情知教学的策略原则及多年的高年级教学经验,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团队教师深感受益匪浅。安主任对语文课堂须教会学生的五种学习方法进行了强调,语文团队达成共识。最后,吕校长对本次研究活动给予了肯定,对骨干教师李琛的工作状态提出了表扬,并针对下一步“情知课堂教会学习方法” 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历史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 阅读能力 思维能力 线索

高中历史课程作为高中学科的一门基本课程,主要讲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通过了解人类在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发展特征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形成文明史观、唯物史观,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科学地分析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新课改的新要求对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那就是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说得太多的状况,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好一门学科,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历史学习也是这样,如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是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现阶段历史学科的学习是要求学生通过了解基本的历史现象,如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等要素,来总结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特点、规律,进而能够解决新问题,也就是常说的以史为鉴,鉴往而知来。

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学”?从字面意思来看“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那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己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历史学科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知识之间的联系相当密切,因此构建知识体系就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总体上把握知识,从而明确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就使学生把独立的知识点由点而组成线,由线成面,从而成为一个整体。

从学生现阶段历史学习的现状来看,很多学生在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时,办法不多,甚至困难重重,原因是学生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导致在用的时候很难顺利解决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上首先要求学生努力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自己构建知识体系过程中,一方面会回到教材,这样会加深自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也能在总体上深化知识之间的关系,形成条理,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阅读能力在现阶段的学习中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一问题更为突出。比如现在的高考,所有的高考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学生要解决的第一个困难就是通过准确阅读,把握问题的要求,但是从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看,阅读恰恰是他们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尤其是涉及到中国古代史文言文部分的材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这是无法逾越的障碍。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提升学生解决历史问题上很重要。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在日常的训练中不断积累,在积累中实现量变向质变的转变,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看明白说的是什么,问的是什么,逐渐提升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有些教师因为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还是在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忽略了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这就导致学生记住了,却不会用。事实上,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

1.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要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从而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2.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太容易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3.教师通过设疑,要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这对于教学来说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有民意测验显示,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在美国四十多任总统中最受尊敬,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学习这段历史,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涉及到的内容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历史长河中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历史事件前后之间的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我们可以把每册历史书的目录充分利用上,在讲每一个大的历史阶段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再概述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小的历史分期、每个历史分期的阶段特征是什么等。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各朝代的变革,经济重心的迁移和民族融合。

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能够使学生合理分配精力和学习时间。如何确定教材中的重点呢?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之上的。为了能更快更准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点,提高记忆效率呢,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第一,分散记忆。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每天掌握一个知识点,采取循环式复习方法,积少成多。这一方法的关键是要坚持不懈。这样周而复始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对于一些比较难记的或零散的知识点,可以采取编儿歌、编顺口溜的方法帮助记忆。第三,引导学生化繁为简,记忆纲要。

现代教学包括历史教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历史知识,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教授,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学习 篇7

关键词:学习方法,预习,听课,复习,总结

《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对英语课程价值的认识从片面的单一性评价向完整的综合性评价转变。新课标突出强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之中,因各种因素,而导致成绩各异。成绩不佳者不乏其人。分析原因,不外乎:家庭条件差,学习环境差;资质差,思考不够;聪明,然而不努力;努力而方法不对头等等。期中因方法不当而造成学习成绩不佳者尤多。

我与学生谈心,分析他们学习情况时,每每感到这一点时,总忍不住要做一番“方法谈”。

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何其重要!有一则关于爱因斯坦的小故事:某君艳羡爱因斯坦的成功,很想效而仿之,一日不期而遇,于是上前讨教秘方。爱因斯坦笑而不答,恰巧傍边有一块黑板,他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这样的公式。

成功=勤奋+正确的方法+少说废话。

确实,有了正确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只会事倍功半。

怎样学习?什么样的方法最好?所谓法无定法,我只能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总体来说,和中学生一样高职学生就

月份各要素样本的拒绝域为:|t|>2.4052;1、7、10月份各要素样本的拒绝域为:|t|>2.0423。

2.4.2检验结果

4月份各要素差值样本的拒绝域为:|t|>2.4052,表1到表4中4月份满足原假设H0的要素有:08时、20时的气温;20时的本站气压和最高气压;14时的相对湿度;14时的水汽压。

1、7、10月份各要素差值样本的拒绝域为:|t|>2.0423,表1到表4中1月份满足原假设H0的要素有:08时的气温和最高气压;7月份满足原假设H0的要素有:14时、20时的气压和最高气压;10月份满足原假设H0的要素有:14时、20时的气压和最高气压。

对检验的结果进行统计:气温有20组样本参与检验,有3组样本达到显著水平,显著率达:15%;气压有20组样本参与检验,有9组样本达到显著水平,显著率达:45%;相对湿度有12组样本参与检验,仅有1组样本达到显著水平,显著率达:8.3%;水汽压有12组样本参与检验,仅有1组样本达到显是要预习好;听好课;及时复习;循环复习;分阶段小结。

1 预习好(打埋伏)

有备而无患。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这对于成绩欠佳的同学来说,尤其重要。怎样预习?就是对将要学习的东西大概地浏览一下,标出自己不会的地方,对于要学什么,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上课时就会对老师的讲解心领神会,听课自然轻松、容易多了。不要要求学生什么问题都要搞懂,这样做一是时间来不及,二是失了预习的本意。

2 听好课

课堂学习是根本,好比是正餐,正餐不认真而过后吃零食,只会搞坏肚子。课堂学习时务必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认真思考,高效地练习,主动发言,思想上千万不能开小差。要做到“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积极参与到老师指导的各项学习活动之中。

3 及时复习

饭后百步走,目的是帮助消化,以利吸收。复习就是做助消化的工作。它是整个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真正学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学完新课后要及时复习。为什么要及时复习呢?因为遗忘的规律就是“先快后慢”。越是刚学的东西就越

著水平,显著率仅达:8.3%。参与检验的总样本数为64组,有14组达显著水平,总显著率达21.9%。

3 结语与讨论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大西沟气象站人工数据和自动站数据的差值进行假设检验分析,对参与检验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及水汽压四个要素共64组数据样本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仅有14组数据样本达到显著水平,显著率达21.9%。其中气温有20组样本参与检验,有3组样本达到显著水平,显著率达:15%;气压有20组样本参与检验,有9组样本达到显著水平,显著率达:45%;相对湿度有12组样本参与检验,仅有1组样本达到显著水平,显著率为:达8.3%;水汽压有12组样本参与检验,仅有1组样本达到显著水平,显著率达:8.3%。

以上检验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大西沟站人工和自动站第一阶段的对比观测中人工观测的数据和自动站观测的数据存在容易遗忘,而且遗忘的速度也是与时间成反比的。抓住复习巩固的黄金时间,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 循环复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循环复习,重复再现,必然使旧知识如新学般历历在目。很多同学忽视这一点。譬如学A时,全力以赴,学得很好,接着学B,亦全力以赴,亦学得很好,然而对于A则大放宽心,弃之一旁,不管不问,以此类推……到了学Z时,A、B、C恐怕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临到考试之前进行总复习时,才发现自己是走了“狗熊掰棒子”的老路,悔之晚矣!如果在学到B时,学好B,同时又复习A,学到C时,学好C,同时又回顾A、B,以此类推……(复习回顾的时间递减)那么到了学Z时,A、B、C已复习了几十遍了!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对于所学的知识恐怕是终生难忘的。

5 分阶段小结

分阶段小结,就是在适当的时间,比如周末,把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加以条理化,找规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是真正会学,真的学会了。

着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高太长,刘西川,刘磊,等.自动气象站

及气象传感器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J].

仪器仪表学报,2008,29(8):109~112.[2]胡玉峰,李建国,李平,等.自动气象站

原理与测量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

社,2004:131~142.

[3]杜晓林,王玉民,白荣凤,等.概率论与

教会学生深度学习语文 篇8

本文尝试就深度学习进行实践的举隅,并进行一些阐发。

一、重现文本魅力:深度学习中的人格修养体认

当代语文教育专家温儒敏教授认为,语文素养体现在听说读写能力、文学和文章的学识修养及人格修养方面。而这些都离不开“学习语言文字”。换言之,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能力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的实现形式”,“观念从一开始就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存在”。语言文字背后是思想,思想附着在语言文字上。海德格尔也说过,“诗人让语言说出自己”。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紧紧扣住品味和揣摩语言的根本,然后通过语言这个桥梁重新发现隐藏于言语背后的作者,进而联系作者的背景进一步感悟,重新发现诗词的魅力。从文字走向作者,从作者走向时代,从时代走向文字这一循环过程,完成了一个深度学习过程。在关于辛弃疾词的主题学习中,先要体会辛弃疾词的用典特点。但在引导学生体会用典特色时,不能只注重技法的感知,而要从诗人的身世和背景出发,进行文本的深度开掘。

辛弃疾词广泛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使诗词生硬艰涩,但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以《摸鱼儿》为例:“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表面上写的是爱花惜春,但本质上是写其内心志意。“匆匆春又归去”,本来盼望这次任命能给我一些好的消息,使我达成志意,可是没想到,我的希望又落空了,从湖北的漕运转到湖南的漕运,真是“匆匆春又归去”。写得回肠荡气,委婉曲折。“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一语双关,与黄庭坚的“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意思相近。另一个意思联想到《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远行的人没有回来,暗指壮志未酬。为什么“蛾眉曾有人妒”?“娥眉”在这里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人要认识自己的国家,一定要熟悉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只有熟悉了这一点,才能很好地接受外边的营养。辛弃疾词的用典,都是带着他的生命和感受。

然后再进行深度的对比学习:把辛弃疾和苏东坡、李白和陶渊明进行比较,发现辛弃疾所表现的是他正面的志意。苏东坡有儒家的用世志意,一方面有道家旷达的胸襟,可是他的词是他在政治上遭到贬谪、失意之后才去写的,因此多以表现旷达的逸怀浩气为主,并不正面写其用世的志意。李白主要表现他飞扬的天才,他的天才是不甘寂寞、不甘落后。屈原主要表现他的理想和志意,是他的“高洁好修”。这其中当然有微妙差别,深度学习的要旨就是抽丝剥茧,在细微处进行“微创手术”,比较作者的人格魅力特征。 语文 《 课标 》 所表述的:“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是此意。

二、追求互相印证:深度学习中的互证与联系

叶圣陶指出:“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王尚文教授将之称为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譬如以学习杜甫诗歌为例,可形成以杜甫为经,以瓦雷里和艾略特为纬,援引后者释读前者,尝试相互印证的深度学习。

先呈现杜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雕刻初谁料,纤毫欲自矜。神融蹑飞动,战胜洗侵凌。”但历来对此诗的旧注都不能令人满意。借助瓦雷里和艾略特的有关议论,可以试为分疏。杜甫晚期代表作《秋兴》八首与瓦雷里的《海滨墓园》及艾略特的《四首四重奏》等现代主义名作特征非常相似:都是从孤独的内省出发,沿着隐秘的个人经验的曲线,而非遵循理性的语言秩序,展开一系列抚今追昔的冥想。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费得里科·马约尔说:“我们应重新思考组织知识的方式,为实现这一点,我们应该推倒学科之间的传统壁垒并设想怎样把迄今为止被分离的东西连接起来。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说:“善于抓住总体和基本的问题,并在这个框架内整合部分和局部认识。由于根据学科划分而被片段化了的知识占据优势,常常使人不善于进行部分和整体之间的连接工作。上述认识应让位于能够在其背景、复杂性、整体中把握对象的认识模式。”

深度学习中的联系观念和整体理解的方法,都在上述案例中得以诠释。

三、言语精神对话:深度学习中寻找通向语言家园之路

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也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从心理学的情感领域来说,价值评估、组织、性格化和价值的复合,属于语文学习的情感深层水平。

学生学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时,在领会了作者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感情后,教师出示两组词语:

功名、进取、高官→科学、发展、强大、城市自然、本性、自由→诗意、和谐、个体、乡村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词语自由辩论,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辩论不喜欢另一组词语的理由。在学生貌似对立的两难选择中,抛出问题:(1)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2)人类初期为什么会产生童话?(3)追求科学发展的意义是什么?然后介绍梭罗和《瓦尔登湖》,提问:我们一定要过简朴、清贫的生活吗?其背后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并同时提供老子《道法经》所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供学生思考,最后师生共同提炼出:在人生的道路上,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关键是守住人的本性和人类的本性。同样,在学习李清照“人比黄花瘦”一句时,要注重与李清照的精神对话,与历代词评家对话,与练字造句的修辞学对话,获得一种纵深的、厚重的学习背景,而不是停留在字面的浮泛浅薄解释上。一个“瘦”字,既突出了外貌,也揭示了内心。所谓入木三分者是也。瘦”本来为病态,通常是不美的。然而, 词人却把它写得很美, 原因何在?第一是因为以黄花为喻。黄花即菊花,这并不是语言是否工妙的问题,而是比喻是否恰切的问题。绿杨如烟,何瘦之有?唯有黄花,形象虽瘦而风姿秀美,故以之喻人,显得雅畅协调。第二是因为设置了一个优美的环境。帘卷西风”,一望而知,词人是坐在帘儿底下,西风乍起,帘儿微掀,露出词人消瘦的面容,恰与门外的黄花相互映照。这个镜头恍如特写镜头一般,怎能不美?第三,是前面用“莫道不销魂”一句加以提携,先声夺人,引起读者充分注意,及至帘卷人现,印象便很深刻。有意义学习,包括学习的情感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动机的内在需求、学习渗透性和学习价值观的形成。这些与语文深度学习的情感特征是一致的。深度学习的作用是推翻权威的藩篱,以自我发现、自我对话和自我觉醒的姿态进行有情感、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学习。

四、研究学习:深度学习中的学术能力培养与修炼

克劳德·巴斯蒂安(Claude Bastien)指出:“认识的进化并不是朝向建立愈益抽象的认识,而是正相反,朝向把它们放置到背景中。”这个行为确定了知识被插入的条件和它们的有效性界限。巴斯蒂安补充说:“背景化是(认识运作)发挥效能的一个基本条件。”确实如此,恰切的认识应该看到多维度性和把它获取的资讯都置入这个框架:人们不仅不能把部分孤立于整体,而且也不能使各部分互相孤立。

上述观点要求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逐步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思维品质。埃德加·莫兰说:“教育应该投入对错误、幻觉和盲目性的根源的探索”,“教育的首要责任是在争取具有清醒意识的极其重要的战斗中武装自己”。这不仅是公民意识的觉醒,也是学术研究基础上深度学习的意识觉醒。

在杜甫诗歌学习中,许多学生认为杜甫诗歌完全是写实,完全是正统,而且他的思想观念完全属于中国伦理的文化道德,没有什么新东西。但真是这样吗?

其实在杜甫诗歌中,有继承传统而又有突破传统的一种健全与博大的创造精神。比如杜甫在《秋兴八首》中,不仅用的是非常典雅的语言,而且文法上有颠倒错综之处。譬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胡适批评说这两句不通,因为“啄”是用嘴去啄,香稻没有嘴,怎么可以啄呢?碧梧是树,又不是一只鸟,怎么可以“栖”呢?应该倒过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样文法才通。按照胡适的说法,调换后文法虽然通了,但意思却有了微妙变化,变成了完全的写实。而杜甫本意要写的,确是香稻之多,多到不仅人吃不了,连鹦鹉都吃不了;碧梧之美,不仅引得凤凰来栖落,而且凤凰还要终老在这碧绿的梧桐枝上再也不离开。由此可见,这两句本意要写香稻和碧梧,其实,也不仅仅是写它们,还是写开元天宝年间的太平盛世。由此可见,杜甫在写实中并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真实”描绘,更是投注内心的真情实意。“鹦鹉”和“香稻”这两个词的声调都是“平仄”,“凤凰”与“碧梧”这两个词的声调都是“仄平”,颠倒过来完全可以。但杜甫为什么放着通顺的不说,一定要把它倒过去说呢?这就涉及王国维所说的“造境”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杜甫的造境不是单纯的现实,其中包含着他的理想,是更高一层的“造境”。

教会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 篇9

一、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过去语文教师只看重卷面成绩, 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 从而使得教师布置作业是单纯的机械的记忆。如一学校二年级学生某一天的家庭作业单是:12课生字词五遍;7~10课生字词4遍;4~9课生字词3遍。天哪, 让不让孩子活!这样的作业布置学生有多大的兴趣, 又如何能主动愉快地接受学习呢?笔者认为只有确实把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脱出来, 还给他们童年的快乐, 使他们全方位得到解放, 学生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

想必大家都知道猴子摘香蕉的故事。有的猴子个头高大, 伸手就可摘到香蕉;有的猴子中等个, 跳一下就可摘到香蕉;有的猴子矮小, 即使跳起来也摘不到香蕉。摘到香蕉的猴子欣喜若狂, 摘不到香蕉的猴子显得很沮丧, 长此以往, 那些小猴子就连跳的想法都没有了, 更不要说吃香蕉的欲望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 量体裁衣, 使用不同的语言、动作、眼神等方式方法, 及时给学生以赞美、鼓励, 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这样学生就会通过努力学习, 体会到成功的欢乐, 变“苦”为“乐”, 学习也就有了兴趣。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用悬念。我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想, 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 学会提问, 学会质疑。如教学《金色的草地》一课, 一开始就设问:我饱览过黑色的土地, 领略过黄色的沙漠, 到过紫色的盆地, 可没见过金色的草地, 你们见过吗?这样为学生设置了悬念, 学生兴趣高涨, 经阅读、议论, 终于弄明白了“金色”的含义,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以境引趣。对中高年级学生, 教师要带领学生融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 以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对《欢乐的泼水节》《归园田居》等文章, 在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挂图、幻灯片等, 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各种感官, 再现书中所描写的场景, 使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受与体会。

四、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学习方法”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去开启知识大门, 远比填鸭式要快乐的多。如, 《探索月球奥秘》一课的教学, 我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先装饰黑板, 写上“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探索月球奥秘”, 黑板上画一轮满月, 散布几颗星星, 有几艘飞船正向月球飞去, 上课了, 我将学生分为故事组、诗词组、科幻组、成语组等, 让学生边读边想, 这样不但整体把握了课文的脉络, 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归纳出科幻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不知到知, 由浅入深来掌握文化知识。

教会学生倾听,高效学习语文 篇10

一、优化课堂的倾听环境, 避免外界干扰

外界环境对于倾听效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尤其是对于自制力比较弱的小学生来说, 本身就活泼好动, 注意力很容易就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比较短, 严重地影响了听课效果。针对这种情况, 老师需要在课前就帮助学生净化听课的环境, 把一切能够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消除, 有效地防止各种干扰, 让学生的注意力比较持久地集中于学习活动中。

例如, 老师在上课之前就要求学生把课桌上的书、本、文具全部收拾整放好, 班上的桌椅也摆放整齐, 把与学习无关的物品收到课桌抽屉里面, 并且要求学生端正坐姿, 避免学生搞小动作, 让学生安静下来。同时, 为了确保不受其他班级上课声音的干扰, 把教室的门关闭, 尽可能地让学生处于一种安静的环境中听课。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 老师通过眼神、声音等进行警示, 确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活动中。这种净化学生倾听环境的方式, 通过老师坚持不懈的应用, 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注意力品质, 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 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由此看来, 一个安静、干净的外界环境对学生倾听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师通过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 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 避免各种不正常、不和谐的情况发生, 让学生在无干扰的环境中, 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倾听效果。

二、提出具体的倾听目标, 明确倾听要求

明确的倾听目标可以对学生注意力产生导向作用, 促使学生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需要获得的信息。很多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 所以,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老师也需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倾听的目标, 提出具体的倾听要求, 让学生尽可能地克服外界干扰, 专心倾听, 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 并且认真地思考, 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黄河的主人》一课时, 老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听课效果, 在开始导入新课时, 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黄河的视频, 老师让学生通过倾听黄河的介绍, 了解有关黄河的信息, 学生们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 注意力比较集中, 听得比较认真, 一边听一边记, 扩充了学生的知识, 对黄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通过让学生倾听课文的示范朗读, 让学生抓住课文描写的重点, 思考“黄河的主人”指的是谁?学生们跟着示范朗读, 在课文中画出了一些关键语句, 找出了“黄河上的羊皮阀子”这些重点, 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通过有目的的倾听, 提高了学习效率。

由此发现, 清晰地倾听目标、具体的要求能够让学生学会倾听, 集中注意力, 认真耐心地倾听, 更加精准地获得有用信息, 再加上老师及时的鼓励引导, 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

三、指导学生的倾听技巧, 强化倾听效果

很多人觉得倾听是一门艺术, 为了提升倾听的效果, 还需要讲究倾听技巧。老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倾听氛围, 加强对学生倾听行为的指导, 训练学生的倾听技巧, 及时地调控学生的情绪, 有效地引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保持正确的倾听姿态, 及时地回应对方, 并且积极地进行思考, 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 做好与老师、同学的互动, 高效地倾听。

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云雀的心愿》一课时, 老师一边讲读课文, 一边指导学生的倾听技巧。开始在指导学生听他人读课文时, 老师让学生静心倾听, 辨别同学读错的字音、断句的错误等, 同时, 一边听, 一边标出课文的自然段。然后, 老师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先认真听清楚老师的问题, 再带着问题去听老师逐段的分析课文。最后, 课堂回顾时, 让学生回答云雀的心愿是什么,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 老师让学生注意听关键词, 在听完学生的回答之后, 有不同的看法再举手发言, 有效地避免学生抢答的混乱, 也训练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由此说明, 教会学生倾听, 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 需要老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 加强倾听技巧的训练, 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倾听条件和机会, 抓住关键的语句, 提高倾听的效率, 强化语文课堂的听课效果。

教会学生反思提高学习效率 篇11

一、反思课题,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通过复习来引入课题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还会采取很多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无论怎么样,这样做的结果是新知与旧知的关系是由老师来寻找的,学生并没有主动去寻找这种关系,而且他们也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复习旧知识。为此,我们很有必要指导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检经验来反思课题,主动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学习的目标,指导自己的思维指向。培养学生看到课题后能主动自我提问,“课题与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这些知识我还能记得吗?”“从课题我们能知道本节课要学习什么知识呢?”一般来说,学生看到课题总是能想到些什么的,刚开始,学生的联想可能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能达到老师所希望的那样,但老师应该慢慢地加以引导,随着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学生对课题的反思不仅能让学生反思学过的知识,还能使学生的思维指向要学习的目标,久而久之,学生对课题的反思就有目的、有方向、也有价值。

二、反思教材,在阅读教材中感知要学会什么

许多的研究都表明: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核心。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数学老师虽然不反对这一观点,但是却不能很好的重视教材的阅读,而是过多的重视题目的讲解。其实,我们应该明白数学教材比语文教材更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复杂性和综合性,重视阅读数学教材,有利于学生感知教材,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基于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学生在阅读数学教材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需要合理的联想和想象,需要对知识经验进行回顾与重构,要在阅读中意识到知什么,疑什么,由此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反思能力。反过来,学生的反思能力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我们必须明白:教材是给学生看的,而许多课堂上老师都没有让学生看书的环节,学生不是“读书”而是“听书”。很多人只要求教师钻研教材而不去强调学生去钻研教材。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对教材的阅读从低年级开始就要训练。低年级的小学生阅读教材是有一定的困难,老师要有耐心,必要时要带着学生一字一句地读,该想的要让学生去想,该做的要让学生去做,遇到学过的要给学生留下相对时间,遇到难点要让学生多读两遍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空间。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抓住重点字词句,抓住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很多有识之士都这样去做,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都重点布置自习教材的任务。让“学”走在“教”的前面,这样虽然所花的时间一样多,但“先学”比“后做”的效果好。

三、反思过程,明白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也不同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即概念课、计算课、解决应用题。不同的类型,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也是不同的,那么学生反思的问题也是不同的。

在计算课中,学生反思的问题主要是:①我能正确运用法则计算吗?②计算法则的关键是什么?③运用法则时最容易在哪个环节出错?④我能不能出符合法则的计算题?在上计算课时教师不能花太多的时间讲算理,这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应该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去体验法则,反思算理。

在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反思的问题主要有:①已知什么?要求什么?②已知量和要求量之间有什么关系?③解决题目要几步?④解这个题目的关键是什么?⑤这道应用题是什么结构?我能不能编一道呢?在教学时,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应道学生去反思,学会反思的方法与实现反思的手段。

在概念题教学中,学生反思的问题主要是:①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概念?关键词是什么?②我能不能举出符合概念的例子?和不符合概念的例子呢?③这个概念和学过的概念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大量的例子,通过正反变式的方法使学生理解这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四、反思结果,知道自己学了什么,会了什么,应该采取什么策略

其实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对结果的反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课堂学习的反思,二是对解题结果的反思。

对课堂学习的反思经常是老师包办代替,即使不是这样,学生的反思只是从表面上反思学会了什么,很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不明白的东西。这样的反思是肤浅的,不深刻的。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指导其解决问题的途径(看书,问老师或同学),在学生提出超越所学知识的时候,要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通过查阅资料,力求解决。

反思结果其实是在对所学知识的再一次反刍,是在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对学习结果想办法佐证的过程。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反思学习结果。可以指导学生自我提问:①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②我有什么地方不懂?③我做的相关练习对不对?④所学的知识和哪些知识有联系?有什么联系呢?⑤对所学的知识有什么想法?想到了什么?

教会学生学习英语 篇12

一、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取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以下二点:一是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二是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 (1) 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的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顶点等)呢? (2) 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 (3) 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 (4) 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学生通过思考探索,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这不仅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也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习兴趣大增,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及和并同类项的法则。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定向分化下一篇:旅游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