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流人物

2024-10-04

第一流人物(精选5篇)

第一流人物 篇1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爱的奉献”来编排的,课文《给予树》是本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给予树》讲述的故事情节简单,主要讲了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获得美的精神享受。

一、游戏导入,理解“给予”

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之一,通过开展与教学相关的游戏,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上课伊始,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仔细看画面猜一猜是什么节日?(课件依次出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圣诞节的画面,教师相机出示课文后面圣诞节的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圣诞节。)在学生初步了解圣诞节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圣诞节有关的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课题,并指导学生读准、理解课题)“给予”应该怎样读?谁来试一试?“给”还可以读什么音?读jǐ的时候是什么意思?“予”是什么意思?“给予”合在一起还是“给”的意思吗?这样做不仅引出了课题,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还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检查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

1.读生字词。(出示生字词:沉默不语、如愿以偿、兴高采烈、圣诞、分享、仁爱、到处逛、援助中心、棒棒糖、宽裕、立即)指名读,齐读。

2.理解生字词。“援”左边提手旁,右边是暖的右半部分。伸出双手帮助别人,给他人温暖,这就是“援”。课文中出现了“援助中心”,对援助中心你有哪些了解?(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地方)

3.猜字谜。“丰衣足食打一字”(裕)。

4.教师巡视指导,展示评议。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对课文生字熟知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一方面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训练学生概括语言的能力。

1.自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指名交流。谁能用一两句话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总结方法。在归纳这类课文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归纳。(出示: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还有发生了什么事情来说,就能完整地归纳课文内容了。)

4.回答问题。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呀?(板书:金吉娅)看来,金吉娅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跟老师一起念念她的名字。

四、抓住重点词,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是体会人物美好品质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学会阅读的好方法。

1.体会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1)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2)齐读这段话。(3)圣诞节是大家期盼已久的节日啊,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联系课文内容动脑思考。(4)指名交流。(①哥哥姐姐买了好的礼物,而她只买了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很廉价啊?②她为自己没有给家人买到好的礼物而难过。③金吉娅害怕妈妈责怪她。)

2.对比哥哥姐姐的“兴高采烈”,更深刻地理解金吉娅沉默不语的原因。(1)金吉娅沉默不语,而哥哥姐姐们的心情又如何?出示句子: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突出“兴高采烈”)(2)指名朗读这段话,“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理解)(3)哪些动作词能让我们感受到哥哥姐姐兴高采烈?能读出哥哥姐姐兴奋的心情吗?指名学生朗读。(4)看见哥哥姐姐兴高采烈,此时金吉娅心里怎样?(板书:担心、难过)(5)指名读: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她担心、内疚、难过)(6)透过沉默不语,我们体会到金吉娅没有为家人买到好的礼物而难过、内疚,同时也担心家人的责备。同学们,通过一个词,我们能读出词语背后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这就是语言的奥妙,只有好好学语文才能发现。(7)金吉娅的沉默不语是这个洋溢着快乐的家庭里的不和谐的画面,让我们印象深刻,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品读重点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读,可以通过一步步的讨论和追问,引发学生思考,体会金吉娅不仅具有善良、仁爱的优秀品质,还有同情、体贴的良好品质。

1.面对有些生气的妈妈,金吉娅又是如何跟妈妈解释自己的行为呢?(1)指名学生交流。(2)相机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句子,指名朗读。(3)小组讨论:从金吉娅的做法里,你体会到什么?(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2.出示句子:可是妈妈,我们有那么多人,已经能收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1)朗读这句话。(2)请同学猜一猜,圣诞节到了,那个小女孩可能没有什么?也有可能没有什么?(可能没有亲人送的礼物,也有可能没有小伙伴的祝福……)

3.尽管金吉娅的家庭不富裕,这20美元也是妈妈省吃俭用省下来的,可是,与小女孩相比已经很幸福了。因为这个圣诞节,金吉娅有妈妈送的礼物,有哥哥姐姐送的礼物,甚至还有小伙伴送的礼物,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中,金吉娅走进了这个陌生小女孩的内心。

六、创设情境,深入解读人物内心

阅读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理解文本内涵,体会人物的情感。可以这样展开教学。

1.播放音乐:金吉娅来到商场,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

圣诞节又到了,每当圣诞节我都想哭,我不记得爸爸妈妈的样子,也没收到过圣诞节的礼物。我多希望拥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呀!我想做她的妈妈,不让她像我一样成为孤儿。圣诞老人啊,您在哪儿呀?

爱您的小爱丽莎

2.假如你就是金吉娅,当你看到这张心愿卡,你会想些什么?你想对小爱丽莎说些什么?请把它写下来。

3.指名交流。

4.齐读句子:“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这一环节的教学是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表达的能力,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七、回归课题,理解“给予树”的含义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再引领学生回到课题上,理解课题的真正含义,进一步升华课题,明确学习课文的目的。

1.(播放圣诞节的音乐)听!圣诞节来临了,援助中心在商场放置了一棵与众不同的树,一方面是为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告诉人们—要学会“给予”!所以,这棵树就叫作——给予树。

2.这个圣诞节,八岁的金吉娅给予了你什么?(1)指名交流。(2)出示句子:“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学生齐读这句话。

3.如果说,给予家人的关心、关爱是一种本能,是一份责任,那么,像金吉娅这样给予一个陌生人的帮助,则更是一种伟大的情怀!这节课,我们从金吉娅的角度读懂了给予,下节课,我们将从她的家人(哥哥、姐姐、妈妈)和课文中那个陌生女孩的角度去更深刻地读懂“给予”的含义!

第一流人物 篇2

一、教学目标:典型事例的描写

二、教学难点:选取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前两次课我们已经学了写人的一些描写方法。有什么呀?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写人的作文呢肯定是离不开写事的,通过某件事突出人物的个性突出人物的品质。今天我们来集中看看,如何以典型的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或特点。

问:人物的性格主要通过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呢?

A. 个性:风趣幽默,坚强乐观,精力充沛,谨慎小心,爱笑,爱哭,倔强,聪明、、、、、、B. 爱好:唱歌,跳舞,读书,集邮,运动,下棋,画画,旅游、、、、、、中学阶段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1、写一个人

2、写两个人

3、写几个人,其中以写1个人为主。备注: 写一个人为主的记叙文,大致又有以下起情况:

一、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有的文章写人只写了一件事,那你在写这类作文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生动事例来写。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事例是有很多的,通过一件事写人的话,那你就要选取一件最有代表性的生动事例来写。B.要写出事情的发展过程,使人物的形象逐步完整。

C.要把事情写具体。用一个典型事例记叙一个人,应该把这一事例写具体,这样人物形象才能丰满。

二、片段对比:

片段1:小东是个孝顺的孩子,奶奶干了一天活,到了晚上,背酸了,小东给奶奶捶背。

片段2:小东是个孝顺的孩子。奶奶干了一天活,到了晚上,背酸了,奶奶坐在凳子上休息,用手捶着背。小东看见了,连忙走到奶奶身边说:“奶奶,我给您捶捶背。奶奶高兴地说:“好。”小东紧握拳头在奶奶的背上“咚咚咚”地敲起来。小东敲敲奶奶的后颈,敲敲奶奶的背,敲敲奶奶的腰。敲了一会儿,奶奶说:“小东,奶奶舒服多了,你歇一歇吧。”小东说:“我不累,我不歇。”奶奶

听了一个劲儿地夸:“小东真是我的好孙子。”(以上两个片段,你认为哪个更好?好在哪里?)

三、范文展示

《我的奶奶》

我的奶奶今年已是六十一了.满头银发,脸上布满了皱纹,双手都长满了老茧。我想,这是劳动的结果吧!奶奶的身材并不高大,两只眼睛却特别有神。现在奶奶担负起接送我上学的重任。每天都是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成了我贴身的“保镖”。(点评:外貌描写)

有一天放学,天公不作美,老天爷故意为难似的突然下起了大雨。我想,这下完了,没见奶奶拿雨伞,呆会准被淋成个落汤鸡。(心理描写)就在这时奶奶不慌不忙地从随身的小布包里像变魔术似的掏出了一把雨伞,真是雪中送炭啊!奶奶边撑伞边说:“古人说的好,晴带雨伞,饱带饥粮,真是一点也没错。”奶奶撑着伞,扶着我一步步向家走去。可惜好景不长,起风了。一把伞并不能保护两个人,这时奶奶干脆让出雨伞,自己在雨中淋雨,用伞将我挡的严严实实的。我看见雨水淋湿了奶奶的头发,雨水汇成一条线流到奶奶的脸上,眼睛里。奶奶只能微闭着双眼艰难的向前走。奶奶的衣服全淋湿了,衣服紧紧贴在身上,她那瘦小的身躯映入我的眼睑,顿时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忽然一阵大风,把我和奶奶吹倒在地,奶奶爬起来顾不上自己摔痛的双腿,忙把我扶起来亲切地问:“摔痛了没有?”我担心地问了声:“奶奶,你呢?”奶奶看出了我的担心笑着说:“没事,我这把老骨头会有什么事,我扶着你咱们快回去。”(语言描写属正面描写)但是我看得出奶奶的笑是那么的勉强,动作是那么艰难。奶奶的双腿本来就有风湿,被雨水一淋得是什么后果?我内心一阵阵的痛。(侧面描写)

多么伟大的奶奶呀!就这样我们一步一步艰难的走回家。奶奶严重感冒,昏睡了好几天。我去床前看奶奶,心痛不已。奶奶摸着我的头说:“小傻瓜,奶奶没事,过几天就会好的。”(作者感受)

从那以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孝敬奶奶,做个尊老爱幼的好孩子。(表决心)

训练点:学习运用多角度描写,突出人物特征。

第一流人物 篇3

三国时期魏国学者刘劭所著《人物志》共三卷十二篇。该书一经行世,便得到广泛青睐。晚唐名相李德裕说:“余尝览《人物志》,观其索隐精微,研几玄妙,实天下奇才。”北宋学者阮逸评价甚高:“是书也,博而畅,辩而不肆,非众说之流也。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檠栝,其效不为小矣。”而清末名臣曾国藩更是将《人物志》置于案头,朝夕钻研,并将心得融于《冰鉴》一书中。到了现当代,人们对这本书的关注程度及评价,丝毫不亚于古人。著名哲学家汤用彤就曾指出,从《人物志》中可以看出曹魏初期学术杂取儒名法道诸家的特点,“故甚具历史上之价值”。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施赖奥克还将此书翻译成英文,取名为《人类能力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市面上注释整理《人物志》的书籍更是不下十几种。

那么,《人物志》究竟有何魅力而能受到如此推崇呢?

原来,三国时代,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与秦汉相比,这一时期的人才管理理念和模式也基本上走向稳定和成熟。像在人才选拔方面,从笼统的“贤”到具体的“德”“才”或“德才兼备”;在人才使用上,从单纯重外在才能到关注人的心理特征,从只顾选拔、任用,不重效果,转向注重业绩的考察,使对人才的了解更全面,使用更科学。

《人物志》这本书正是总结了三国时期以前人才管理的历史经验,针对三国时期发生的人才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变化,系统阐述了人才本质,人才分类,鉴别与使用人才的标准、原则等问题。比如,书中首次提出运用“八观”“五视”“七缪”等方法识别人才;第一次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才进行素质测评;强调选拔人才要坚持德才并重;强调君主要与人才互动,一方面执政者要善于发掘、识别、任用人才,同时,人才也要积极表现,充分发挥自已的优势。

此外,《人物志》的作者刘劭也非空谈理论的学者,他写这部书是建立在自己学识、才能、地位、專业和工作经历的基础上。因此,书中关于人才选拔、人物评价等问题都是作者从实际出发写就的。

可以说,《人物志》这部书是顺应时代的作品,书中提出的关于人才管理的理念和模式颇具实用性和普遍性,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的人才选拔和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人称其为中国人才学的第一部著作,实不为过。

刘劭为什么要编写这样一部书?

《人物志》的诞生,与汉魏时期的社会情境紧密相关。东汉后期,以举孝廉为名的察举制已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怀抱远大理想的士人在继续推崇道德节操的同时,也开始强调才能的重要性,他们试图以互相标榜提携、品评议论公卿的清议手段来重新建立东汉的统治秩序。这种风气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士人如果为清议所不许,则为人们所不齿。同时,也使人物评议逐渐成为一门学问。到了曹魏时代,选举改行九品中正制,即按人才优劣,评定为九等,按等授官。于是,如何识别、评定人才,就成了一个政治上的重要问题。加之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只是解决了名实不相符的问题,而并没有解决材与质合、能与任宜的问题,因此,人不尽其材和官废其职成为当时吏制的突出问题。刘劭作《人物志》正是适应这种需要。它以综核名实为基本出发点,针对当时人物品鉴的偏弊,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人物品鉴原理、原则和方法,使人物品鉴向理性和形而上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此外,刘劭生活的汉末三国时代,是一个分裂割据的时代。特别是魏蜀吴三国鼎立形成以后,各国的统治者为了实现各自的政治目标,无不广罗人才以壮大自己的实力。而如何发现和使用人才,人才如何加强自己的修养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成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人物志》这部关于人才的系统性著作的产生,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需要。

从刘劭个人角度来看,他撰写《人物志》与其受命作《都官考课法》不无关系。考课法以事为中心,立足于以事功去评价人物的优劣,是曹操唯才是举原则的延续。而这与刘劭本人的思想不同,他写《人物志》就是要阐发自己的人才理论—以人为中心,对人才进行全面评价。或许,刘劭作《都官考课法》仅仅是职务行为,《人物志》一书中没有关于考课的只言片语,可以作为一个佐证。

《人物志》刘昞注为什么会受到广泛赞誉?

《人物志》问世近二百年后,十六国时期西凉学者刘昞为这本书作了注释。北宋名臣文彦博在《人物志》题记中说:“十六国时,敦煌刘昞重其书,始作注解。”也就是说,刘昞《人物志》注是历史上最早的《人物志》注本,此后历代刊刻《人物志》,都附有刘昞的注文,在相关的序跋中也往往将刘劭和刘昞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后来各朝重版此书时,只是对《人物志》及刘昞注做文字上的校勘,未见别的注释本问世。

由此看来,刘昞的注释得到了后世广泛的认可和推重,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刘昞注解题得体。解题是古代书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时代隔阂,前人流传下来的典籍中一些篇章题目的含义难以理解,需要用当代的语言做一番解释。《人物志》十二篇的题目,诸如《九征》《体别》《流业》,孤立地看,有不知所云之感。刘昞则为十二个标题作了注解,如《九征》,刘昞解释为“人物性情,志气不同;征神见貌,形验有九”,点名了该篇是论述人物性情志气的九种特征。

其次,刘昞注注句深邃。刘昞注《人物志》采取随文作解的方法,注句为主,释词为辅,使注释与原文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从注释的内容来看,主要是解说每句话的意思,如《九征》开篇讲到:“盖人物之本,出乎性情。”刘昞解释说:“性质禀之自然,情变由于染习。是以观人察物,当寻其性质也。”这样的解释不仅是用一种较为浅近的语言来对译艰深的文字,而且表达了注释者对原文的见解。此外,刘昞注《人物志》的主要目的是为当时统治者提供一套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良策。因此,注文更侧重于他对历史及其所处时代的认识。

第三,刘昞注补史精当。讲历史离不开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而《人物志》一书多数情况下只讲理论,读起来较为空洞和吃力。刘昞则增补史实,延伸其思绪,使人能更好地把握书中要义。比如,“夫幼智之人,才智精达,然其在童髦,皆有端绪”一句,刘昞并没有逐字作解,而是寻其源,增补例证“仲尼戏言俎豆,邓艾指图军旅”,说明历史上确实有早智速成的人才。特别是刘昞在补充历史资料的同时,还很注意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后人提供借鉴,即所谓经世致用,这大大提高了《人物志》一书的实用价值。

nlc202309012200

可见,刘昞的注不仅仅是对《人物志》书中晦涩难懂字词做梳理,而是立足经世致用,并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刘昞的注文与《人物志》的原文已融为一体。《人物志》能够得到后世的认可和广泛传播,刘昞也功不可没。

《人物志》对今人的启示

《人物志》作为一部系统阐述人才理论的专著,不仅在古代产生过巨大影响,直到今天,我们仍能从中得到智慧和帮助。

首先,如何认识人才。人才观是关于认识发现人才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人物志》中所体现的人才观主要有:才德并重不可偏废;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都值得重视、认识并发现;要广纳各方面人才;应该辩证地认识人才。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今天重视和吸取的。当然,刘劭的人才观中,也有一些牵强的东西,比如用木、金、火、土、水五行比附人体骨、筋、气、肌、血,然后再把这些与仁、义、礼、智、信加以联系,说“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显然是有些穿凿附会、生拉硬扯。特别是书中将劳动人民斥为“末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这完全是将劳动人民排除在可选用人才范围之外,是非常不足取的。

其次,如何发现人才。如果说如何认识人才是人才观,那么如何发现人才就是方法论。《人物志》在这方面也有不少有益总结。一方面是由表及里地发现人才。刘劭认为从人的外部表现可以发现其内在的品質。比如安逸悠闲的仪容风度可以反映平和有条理的内在精神。为此,刘劭提出了“八观”识人法:观其夺救,以明间杂;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志质,以知其名;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此外,刘劭还指出考察人才时容易产生的七种谬误:察誉有偏颇之缪,接物有爱恶之惑,度心有小大之误,品质有早晚之疑,变类有同体之嫌,论材有申压之诡,观奇有二尤之失。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避免方法,如认识一个人不能只凭众人对他的评价,不能只凭自己的好恶去识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人,考察人才不能主观臆断,也不能没有自己的主见,等等。这些总结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最后,如何使用人才。在《流业》一章中,刘劭认为清节家、法家、术家、臧否、文章、儒学、口辩、雄杰等都是人才。在《材能》一章中,刘劭又认为担任高级职务的是人才,担任低级职务的也是人才。可见,人才类型不同,能力大小各异,因此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使其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从而给国家的治理带来好处。反之,则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刘劭还举了一系列例子,如实行威慑刚猛政治的人适合讨伐叛乱,让他们治理善良的百姓,则会对百姓残暴不仁。这些论述体现了“量才适用”的原则,是今天选人用人应该借鉴的。

《人物志》选读

才能各异 量才适用

夫能出于材,材不同量。材能既殊,任政亦异。是故自任之能,清节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冢宰之任,为国则矫直之政。立法之能,法家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寇之任,为国则公正之政。计策之能,术家之材也。故在朝也,则三孤之任,为国则变化之政。人事之能,智意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冢宰之佐,为国则谐合之政。行事之能,谴让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寇之佐,为国则督责之政。权奇之能,伎俩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空之任,为国则艺事之政。司察之能,臧否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师氏之佐,为国则刻削之政。威猛之能,豪杰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将帅之任,为国则严厉之政。

(选自《材能》)

能力出于才智,才智又有大小。人的才智与能力既然有不同,其所能担任的政事也因此而不同。具备修身自好能力的人,是清正而守节之才。他在朝廷会担任总揽众事的冢宰,治理国家会实行矫正邪僻提倡正直的政治。具有建立法律制度使人遵守法律能力的人,是法家之才。他在朝廷会担任掌管刑狱的司寇,治理国家会实行公正无私的政治。具有谋划奇计妙策能力的人,是技术或专家之才。他在朝廷会担任献计献策的三孤,治理国家会实行灵活顺势的政治。具有通晓人情事理才能的人,是智谋与思虑之才。他在朝廷会担任冢宰的副手,治理国家会实行和谐融洽的政治。具有出使才能的人,是善于督责之才。他在朝廷会担任司寇的副手,治理国家会实行督察问责的政治。具有奇思妙想能力的人,是善于技巧之才。他在朝廷会担任掌管工程的司空,治理国家会实行推崇技艺的政治。具有纠察检举能力的人,是能辨善恶之才。他在朝廷会担任师氏(负责纠正朝仪得失)的副手,治理国家会实行苛刻严酷的政治。具备威武勇猛能力的人,是才智勇力出众之才。他在朝廷会担任将帅,治理国家会实行严肃刚烈的政治。

第一流人物 篇4

政治活动中政治人物通过多种传播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社会形象, 这种社会形象内涵丰富, 不仅包括政治人物所持的政治立场, 且包括个人的仪表形态, 外貌、服饰、言谈、举止等均是仪表形态的构成要素。此外, 政治人物的人格魅力也是其社会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格魅力的构成要素丰富多元, 包含亲和度、语言能力、执行能力、工作能力甚至是朋友圈。如果说习近平主席担当了整治中国政治文化中硬件部分, 如反腐、吏治等方面的尝试, 那么“第一夫人”彭丽媛则顺理成章地承担了提升中国政治文化软件部分的责任———以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行为、亲和的态度、时尚的外形展示中国政治人物的新风貌。本文以彭丽媛第一次外事活动为例, 详细解释政治人物报道的新变化。

(一) 从单一到多面形象

中国以往的政治研究多淡化个人色彩, 着重会议报道、领导讲话、出访等重大场合, 致使政治人物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民众对于政治人物的生活充满想象。近年来, 政治传播研究越来越关注个性化转向, 新闻报道摒弃假大空的报道模式, 追求细节和实际意义, 对于领导人的报道也愈发常态化, 受众通过认识政府领导人, 认知其所在的政治体系, 从而形成对某个政治集体的印象, 而这种媒介印象不单仅限于公事构成, 还依赖于该政治人物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成员。

在新媒体语境下, 以领导人为代表的政治人物的公众形象开始由单一走向多面, 由共性走向个性。中共十八大后, 中国官媒首次以发特稿和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报道了七位常委的生活故事, 并多方面、多角度地报道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故事。2012年11月, 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刊载习近平一家的合影, 民众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国家主席与普通人一样的天伦之乐。2013年3月习近平担任国家元首后携第一夫人彭丽媛首次出访, 媒体将绝大部分版面和时间都留给了彭丽媛, 从衣着妆容、行程安排、言谈举止都做了事无巨细的解读和关注, 而彭丽媛所穿的本土品牌大衣、拎的国产手袋、耳畔温润典雅的珍珠耳坠等都被媒体追逐报道, 这些本土品牌一夜之间爆红, 股市50%的服装股份一路飘红上涨, 微博“丽媛全球粉丝团”等更是悄然兴起。3月20日至3月26日仅一周时间, 关于中国第一夫人的新闻数量高达12873条, 超过10万条的新浪微博发布, 使彭丽媛的首次外事访问活动成为国内外最热点的舆论话题。

(二) 以第一夫人作为国家官方外交的有益补充

按国际外交惯例, 通常情况下, 国家元首出访均会携其第一夫人 (First Lady) 共同前往。第一夫人作为国家元首的伴侣和一国女性的代表, 在国与国公共外交、国际议题设置、公共服务与慈善等领域, 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 她们虽鲜有人直接参与国际事务谈判, 但在文化、旅游、社会服务等领域与他国公众进行交流, 展示本国文化, 增进他国理解。 (2)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第一夫人的影响力日渐增强。在国外, 不论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普京还是法国前总统萨科齐, 都乐意借助夫人提升自己的形象, 正如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 她的时尚形象为奥巴马加分不少, 其女性的政治智慧在第一夫人外交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也成为国家外事访问的必要议程之一。

从全球来看, 第一夫人外交是指基于第一夫人而目的高于国家社交活动的一切塑造国家软实力形象的公共外交活动。 (3) 中国缺乏夫人外交的传统, 更有甚者, 不少人对此持异议态度。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元首夫人外交起源于50年前, 时任国家主席夫人的王光美陪同刘少奇出访东南亚诸国, 她优雅的女性形象和热情善良的个性惊艳了国门初开的新中国, 中国外交形象由此刷新。此次彭丽媛的第一次外事访问, 在俄罗斯参观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和孤儿学校;向坦桑尼亚妇女与发展基金会赠送缝纫机和书包;与南非总统祖玛夫人共同参观德班音乐学校, 聆听非洲特色的祖鲁族歌曲和当地青年管乐队演奏的古典音乐, 并与师生们交流讨论了音乐教育方面的问题。《纽约时报》报道称, 这些带有公益性和个人特色的活动, 较之于在美国荧幕上投放的中国宣传片更能直接展现中国形象。第一夫人在外交舞台上释放的魅力, 加强了公共外交的影响力, 间接弘扬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它从另一个层面展示了中国正在走向政治更加开放、执政方式更加现代化的道路, 并把此种外交方式作为官方外交的一种有益补充, 赋予其公共外交的意味。

(三) 政治娱乐化倾向

中国改革开放时间较晚, 而新闻媒体是国有性质、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这种形势导致政府对新闻媒体严加管制, 在这种情况下, 对于政治的报道必须严肃庄重, 这种普适性的报道模式往往导致时政新闻比较枯燥和无聊, 受众通常会产生倦怠心理, 并且觉得这种硬新闻与自身琐碎小事相距甚远, 也达不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在民主化程度较高、政治自由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与地区, 政治娱乐化成为一种普遍倾向, 政治人物和政治决策随时随地都可能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媒体会关注总统出行的饮食、穿的服饰、会见时的表情是严肃还是笑脸、第一夫人会面时聊天的内容......政治的娱乐化倾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此, 笔者以在日本举行的G8峰会为例, 流传于坊间的是俄罗斯总统身高不及160、法国第一夫人布鲁尼未参加等八卦消息, 而关于G8峰会的粮食、气候等重大议题所占篇幅甚少, 《环球时报》甚至直接报道《个头普遍不高、支持率普遍低迷》, 原本严肃重大的峰会被身高隐私、政客们的家庭琐事、政客与经济、娱乐明星的八卦等内容逐渐消解, 政治越来越不是单纯的政治, 而被裹挟了娱乐的色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新闻媒体自由度的提升, 中国政治报道也出现新变化, 去年的全国两会除了历年与民生有关的提案备受关注外, 八卦消息也吸引了人们足够的视线:最美女记者、两会饮食供应、新闻发言人等。传媒以娱乐化的角度报道这些原本严肃的政治内容, 在制造热点的同时满足广大受众的窥私欲和对于八卦的好奇心理。随着现代人生活代价越来越大、生活压力越来越强, 这种以报道政客八卦为生活增加调剂的做法被越来越多的媒体采用。以第一夫人第一次外事访问为例, 这种政治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当天, 彭丽媛首次亮相即惊艳全场, 一袭藏蓝色风衣、脖子上佩戴浅蓝色围巾, 微笑优雅地走下飞机舷梯。与此同时, 关于她穿着打扮、神情仪态的图片与视频即时覆盖了网络, 媒体人、民众等多方看客跟进点评, 中国的互联网上似爆发了一场对于第一夫人品位、仪态等多方面的讨论风潮, 她所提的国产手拎包备受追捧, 网上迅速售罄, 国内媒体一边倒地给予这位集美丽、智慧、气质、温柔于一体的第一夫人褒奖, 国际媒体也对彭丽媛的各种细节进行报道和给予肯定。日本《读卖新闻》3月26日做了题为《习近平夫人用国产包包、大衣, 掀起热潮》的报道, 报道称, 陪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外出访问的夫人彭丽媛引起了极大关注, 与其所穿国产大衣同一品牌的商品迅速售罄, 该服饰品牌的股价也一路上扬。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21日在题为《彭丽媛:中国的新名片》的文章中称, 彭丽媛显然具备了胜任中国新时代第一夫人的实力。 (4) 国际媒体, 对将此次彭丽媛首秀报道的政治娱乐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媒体转变自身报道方式是政治人物报道出现上述变化最主要的原因, 而政治人物自身魅力、新媒体活泼多变的报道风格与此也紧密相关。以彭丽媛首次外事访问为例, 彭丽媛自身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军旅歌唱家, 拥有大量重大场合表演的经验, 真实、美丽、善良、从容的她深受中国民众的喜爱, 此外纵观此次外事访问的报道不难发现, 微博等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为活跃和迅速, 新媒体的报道热情和报道的多角度化, 促使传统媒体一起发力, 共同形成了此次媒体竞相报道的热闹场面。新媒体时代, 政治人物的公共形象影响到公众对于政治的认知, 而随着政治报道出现新变化, 媒体在塑造政治人物的公共形象时, 也需要及时改变报道策略, 拉近时政新闻报道和政治人物与普通受众的距离。政府管理学认为, 形象系统具有可识别性, 将政府理念、行为与视觉形象统一组合, 形成了政府形象识别系统。 (5) 根据政府形象识别系统中理念、行为和政府视觉识别子系统三个构成要素, 政治人物形象的塑造应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改造:理念层面, 政治人物应增强形象意识, 树立与新闻媒体平等交流的意识, 学会与媒体进行良好的沟通, 借助媒体的优势进行传播, 塑造自身良好的公共形象。行为层面, 政治人物应尊重传播规律, 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议程设置, 制定完备的传播策略, 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传播平台。视觉层面, 要善于利用非语言符号, 善于利用举止、姿态、着装等完善自身形象, 重视静态和动态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彭丽媛的首次出访即是在视觉层面完美利用非语言符号的成功例子。

结语

此次第一夫人彭丽媛随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和非洲诸国备受关注, 引发媒体的雀跃, 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民众对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定位和心理期许, 也在另一层面显示出国内政治人物报道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此次, 彭丽媛在国际舞台上的首次惊艳亮相, 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不仅是国与国外交的亮点, 也代表了中国政治的前进脚步———政治更加开放、执政方式更加现代化, 中国需要这种在非传统政治经济领域代表中国形象的符号, 而这并不仅仅是由GDP增长速度、飞船发射、航母出海这些符号内容组成, 还有那些代表着中国软实力、体现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无形符号, 这才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真正内涵。

参考文献

[1]吴飞, 《彭丽媛随访凸显中国软实力》, 人民论坛, 2013.04

[2]荆学民、苏颖, 《中国第一夫人的美丽力量》, 人民论坛, 2013.04上

[3]候月娟, 《新媒体语境中政治人物的公共形象塑造》, 青年记者, 2013年3月下

[4]亓坤, 《中国“丽”量》, 《新理财 (政府理财) 》, 2013.04

[5]边巍, 刘宏.《中国当代政治传播的变迁》, 现代传播, 2011年第2期

[6]王秀丽, 《设计艺术与政治人物品牌形象构建》, 新闻知识, 2011年第10期

[7]董海博, 《“第一夫人”效应和媒体的雀跃》, 新闻杂谈

[8]苏颖, 《多元共识社会中中国政治传播的转型思路》: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3.1448.C.20130307.1548.006.html

[9]何冬英, 《叙事学视野中的政治传播特点分析》, 新闻爱好者, 2013.1

第一流人物 篇5

我从小到大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最开始不是这样的,我两三岁时大病一场,其实我压根也不记得了,只是爸爸说给我听,那时他在外地做事,留我在家,有一天他心绪不宁网,匆匆赶回家看我,而我正满脸通红发着高烧,爸爸急忙送我去医院,而医生说:幸亏送来早,再晚一点就得白血病了。爸爸似是吓着了,我却觉得医生总是喜欢吓唬人,瞧我现在好好的,又高又壮,又灵活。

之后,爸爸就不敢让我离开他身边了,每次孤独的夜晚,我就爱想想这些事,格外温暖我的心房。

一直长到十多岁,爸爸打算改行,到别的地方去发展,毕竟不家弟弟和我这两个大负担压在他身上。原是想着我也可以跟着去的,唉,奈何我到了初三要回老家考高中,我纵有千万般不舍,也要离开他们,走自己的路了。

躺在窄小的床铺,心就像是被束缚了,可眼泪却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这一哭,仿佛忍了很久似的,我侧身靠着窗户,无声的眼泪汹涌澎湃着。窗外寂静的黑夜被远处的灯红酒绿映染着,我想,他们在的地方有没有这么热闹呢。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外面,好像我已是外面的一部分了。

我一遍遍地想着他们,想着他们和我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也许有时不那么开心,爸爸板起脸教训人的样子可不好看,想着想着,我就累了,我摸了摸脸,泪水已干涸,只有眼角还湿润着。

黑暗一丝丝地被剥离,有些建筑的轮廓若隐若现,我已经累得眼皮在打转,可就是要等着最后一线黑暗逝去,白光出现。我想,新生开始了,我心满意足地沉沉睡去,终于没有一丝烦恼。我发泄地够苦了,稀里糊涂地一宿未眠,可脑袋里的弦却松了,我应是想通了吧。

上一篇:智能牵引变电站下一篇:急诊血液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