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泪》(通用12篇)
《英雄泪》 篇1
英雄是社会的良心、民族的脊梁、人民的骄傲、爱国的典范。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地、价值坐标、精神面貌、文化气质、民族性格, 总是通过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集中地得以体现。孟瑞鹏就是这样一个当之无愧的人。他在少年儿童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紧急关头, 不顾个人安危, 挺身而出, 用宝贵生命诠释了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崇高使命, 展示了当代青年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 体现了当代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他用年轻的生命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英雄辈出, 是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和崇尚英雄的民族。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 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 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他们群星璀璨、皓若天空。他们用青春、智慧、汗水、生命与热血, 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时代凯歌。他们的事迹丰富了爱国主义的内涵、提升了民族的境界、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历史的记忆, 英雄的故事, 昭示着中国未来美好发展方向, 引导人们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经过30多年改革发展, 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而根本的变化。英雄人物层出不穷, 思想道德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从20世纪80年代的张华, 到长江大学舍己救人的大学生英雄群体, 从最美丽的勇敢地从车轮底下救出学生的老师张丽, 再到无数感动中国系列人物……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 闪烁着社会主义的道德光辉, 具有引领人们崇德尚义、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同时, 随着社会的转型、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当代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娱乐化、消费化、商业化、功利化的趋势和特点。加上受西方社会思潮, 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社会对英雄人物的看法不一。有的漠视英雄, 不愿去承认、不敢去赞誉, 对学习宣传英雄消极懈怠;有的质疑英雄, 怀疑英雄事迹的真实性, 怀疑人们做好事的目的和动机;甚至还出现了抹黑英雄、诋毁英雄、丑化英雄等现象。上述现象虽不是主流, 但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 动摇了人们对“好人有好报”的观念, 以至于出现了老人摔倒扶不扶, 遇到穷人帮不帮等本不该是问题的问题……
“人民有信仰, 民族有希望, 国家有力量。”早在改革开放之初, 邓小平同志就谆谆告诫:“随着经济的发展, 如果不注意精神文明建设, 就有很大危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犀利地指出,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 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 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社会不缺少“两耳不闻天下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霸”, 也不缺少“高智商”“会来事”“趋利避害”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缺少的是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敢于担当、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因此, 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孟瑞鹏活动意义更是重大。
“做一个有意义的人, 一个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这是孟瑞鹏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人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 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这是孟瑞鹏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09年, 还是一个高中生的孟瑞鹏在日记中写道:“一辈子就是一天又一天摞起来的。如果我们能把每一天过好……每天都坚持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那么这一生, 就过好了。” (《孟瑞鹏日记选》第7页) 2013年他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第二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卷考试的答题中写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标准, 故而每个人实际追求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有的人为了名, 有的人为了钱, 有的人为了权, 还有的人什么也不想要, 甘愿碌碌终生,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做一个有意义的人, 一个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 (《孟瑞鹏日记选》第3页) 2015年2月26日, 在清丰县韩村乡孟焦夫村莲花池, 为了救一个落水的孩子, 他纵身一跃, 用年仅23岁的生命将他的诺言变作了永恒。
“理想与良心一样也不能丢”, 这是孟瑞鹏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孟瑞鹏的不懈追求和崇高理想。“我是沐浴在党的阳光, 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2007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那时候我就暗暗告诫自己:我一定要继续努力, 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孟瑞鹏日记选》第38~39页) “有人认为, 参加共产党是在身上镀一层金, 我觉得共产党员应该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但不能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要做一名忠实的勤务员, 永远不谋私利。” (《孟瑞鹏日记选》第43页) 针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公现象, 2013年9月他在《写给三年后的自己》的一封信中, 是这样讲的:“我们还很年轻, 在今后的人生中, 我们会遇到很多人, 历经很多事, 会得到很多, 也会失去很多, 但无论如何, 有两样东西, 你绝对不能丢, 一样是理想, 另一样是良心。” (《孟瑞鹏日记选》第16页)
理想远大、勇于担当、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这是孟瑞鹏精神的核心。作为一名大学生, 他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多关心他人和社会。2014年4月, 他在写给党组织的思想汇报中这样说:“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 应该具有放眼国际、关注全球的意识……个人认为, 郁闷和无聊等词语使用频繁的原因之一便是思想太局限、太狭隘了。” (《孟瑞鹏日记选》第4页) 作为家中的一名独子, 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明白我的责任, 作为家里的独子, 我的肩头有太多的责任, 我不想让劳累一生的父母没有一个天伦般的晚年。作为一个有梦想的人, 我不允许自己的梦想成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会把所有的责任全部扛起来!” (《孟瑞鹏日记选》第8页) 作为一名班长, 他是这样认为的:“作为一名大学生, 我一直担任班长这个职务, 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班级氛围, 我也花过很多心思去构想……或许这样的大学生活没有其他人安逸, 但是它却能让我在工作的同时, 接触到更多的人, 观察到更多的事, 可以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所以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这份工作。” (《孟瑞鹏日记选》第5-6页)
诚实守信、互助友爱、见义勇为, 这是孟瑞鹏的优秀品格和显著特征。作为一名“90后”青年人, 孟瑞鹏主张做人要有原则和底线。他在自己的日记首页写道:“做人原则:一是诚实、守信;二是真、善、美;三是辨别是非。” (《孟瑞鹏日记选》第1页) 他认为:“底线是做人的基石, 是处世的最起码准则, 也是人们安身立命, 维护自尊的法宝。” (《孟瑞鹏日记选》第4页) “一个人可以没有金钱, 没有地位, 没有名利, 但是绝不可以没有品德、修养和情操。”“帮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帮助别人。” (《孟瑞鹏日记选》第9页) 因此, 在关于“老人倒了, 扶不扶”“遇到穷人帮不帮”“遇到危险上不上”等社会问题时, 他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必须扶!必须帮!必须上!正由于此, 有人觉得他太傻、太憨。但他的回答, 却荡气回肠, 令人回味。“不是任何情况都允许你暂时逃避和停止, 面对紧急情况, 必须立即武装, 立即反应, 主动出击!” (《孟瑞鹏日记选》第3页)
“人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幸福只需要一颗感恩的平常心”“梦中心中, 路在脚下”“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坚持, 就是一万零一次站起”……翻开孟瑞鹏的日记, 这些承载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洋溢着强大青春正能量的话语, 生动地反映了孟瑞鹏内心强大的精神世界以及为了理想、信仰甘愿牺牲的高尚情操和价值追求。这个孩子身上有着极强的向善向上的力量!
《英雄泪》 篇2
当《芳华》的主题曲缓缓响起,我仿佛看见他再一次用沧桑的眸子打量这个荒芜的世界,然后平静的隐没于芸芸众生之中,只留下英雄的悲歌,让人久久难忘。
一向以幽默著称的冯小刚塑造了这个英雄的形象。他善良,任劳任怨,对集体无私奉献,似乎无所不能,是所有人心目中的英雄。而在与林丁丁的纠葛中被迫离开集体时,一人独送的场景又包含着无限心酸,那是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
世上最令人惋惜的莫过于英雄末路。
而这末路的缔造者往往是追逐英雄的众人。英雄往往在众人的赞美声中被抬上高位,而众生不断用自己的标准衡量着英雄的形象。于是世界往往对坏人宽容,对英雄严苛。正如影片中林丁丁无法容忍一直崇拜的偶像刘峰与众人一般,拥有七情六欲,拥有芸芸众生的弱点。于是当英雄的形象幻灭时,每个人有迫不及待的踏上亿脚,仿佛本该如此,才是英雄的归属。
当英雄称呼的存在只是人们精神追求的.航标,这样的“英雄”本身便是脆弱的。在人们的眼里一点微小的瑕疵亦不断地被放大,恰如维纳斯的断臂,不断为世人所惋惜。然而殊不知,维纳斯的美丽正在于残缺的双臂衬托出整体的美感,而英雄的伟大正在于与常人无异,默默奉献,而得人敬佩。在影片中刘峰想要以死于战场的光荣洗刷自己的形象,这实质是对英雄精神扭曲的追逐,偏执的做戏是注定无法实现成为英雄的愿望,即便功成名就,仍无法平息自己内心的痛苦。
后来刘峰回到了平凡的生活,在失去右手的艰难处境中拒绝优厚的待遇,重新开始生活。在影片最后,当何小萍问起他这些年过得好不好时,刘峰只是淡淡回答:“过得好,或者不好,要看跟谁比。”他看穿了虚名,也渐渐变得成熟了,不再被英雄的标签所负累,明白了那些东西无法用来兑换真情和幸福,而此时他变成了他自己生命中真正的的英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而他谈笑如故。
真正的英雄便是如此。于繁华过后,看他如何成就最终的自我。庸者,抱怨生活,自甘堕落;雄者,平淡微笑,拂衣而去。
千古一叹英雄泪 篇3
《史记·项羽本记》中,司马迁仍然把项羽的传记列为本纪,与历代中国最高统治者平级,是唯一一个享此殊荣而无帝王(皇帝)头衔的人。在司马迁的生花妙笔下,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时而妇人之仁,时而刚愎自用!时而柔情似水,时而残暴不堪!其性格的多元化成就了这位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的代表人物。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少年勇武轻狂,心存大志,可是也能看出项羽做事情缺少足够的耐心,没有毅力和恒心,浅尝辄止,这样的性格很难成就大事。“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项羽其实是凭借着勇力称霸江东的,从一开始就为他后来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这是项羽一鸣惊人的第一次杀人的经历,可见其勇猛,从一个侧面也可看出其性格中残暴的一面。
巨鹿之战可谓“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同时巨鹿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经此一战,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项羽一战成名,可是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胜利的同时却失掉了最宝贵的人心。
中国历史上,可能再没有比“楚汉争霸”更富戏剧性,更具有传奇色彩的双雄对决!“鸿门宴”就为这场精彩对决拉开了帷幕。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由于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于戏剧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期间得失更是令后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赞叹之。“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曹无伤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名将领,随汉高祖起事,官至左司马,他向项羽告密刘邦有称王关中的野心,项羽的第一反应是大怒而没有去核实一下事情的真伪,更是冲动之下马上要出兵去攻打刘邦,如此轻信急躁,性格上的弱点暴露无遗。“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项伯连夜离开楚军军营去会张良,又和刘邦结成了儿女亲家,又连夜回到了军营,在项羽面前极力地为刘邦辩解,项羽的反应是“许诺”。居然一点疑心也没有,实在是自信得有点麻木。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刘邦一句话就试探出了项羽的意图,而项羽一句话就亮出了自己的底牌还把可怜的曹无伤给出卖了,相比之下,高下立见。“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关键的时刻项羽犹豫不定了,杀与不杀刘邦,这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项羽的选择是“默然不应”!四年后项羽垓下被围以后,刘邦没有丝毫的手软,最后迫得项羽乌江自刎,可见妇人之仁是要不得的,养虎为患终究会为虎所伤。
鸿门宴之后项羽通过分封诸侯迅速走向了权力的顶峰,也是项羽一生的顶峰,但这也恰恰是他政治上的短视,分封制是历史的倒退。诸侯割据则天下大乱。诸侯封疆裂土就会导致内战不息,干戈不止。诸侯为争夺地盘而发不义之战,其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将士血流成河。项羽做事只执于虚名和自己心中的所谓快意,但徒快己意而未得人心,这是项羽最大的悲剧。所以项羽很快就走向了覆灭,“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英雄末路的慷慨悲歌至今尤在耳边回响,“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已然人心尽失,却依旧不失英雄本色,“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纵观项羽的一生,可谓有大勇而无大略,项羽的悲剧其实是性格的悲剧。项羽的主要军事对手韩信曾批评项羽为:“遇强则霸的匹夫之勇,和遇弱则怜的妇人之仁。既不能任用贤能将帅,又曾迁逐楚义帝,用兵赶尽杀绝。虽名为霸王,其实民心尽失。”而司马迁是这样评价项羽的:“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英雄泪》 篇4
“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屈原心酸的泪水,哀叹人生充满的艰难险阻。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不忘“托孤遗命”不顾年老体弱,深入不毛之地,离开朝廷出征,面对软弱的幼主,千叮咛,万嘱咐,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云”,一个老臣的忠心,日月可鉴。杜甫来到武侯祠,再次怀念这位鞠躬尽瘁的丞相,不禁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感慨古今,壮志难酬,泪洒衣襟,这是英雄在缅怀英雄。杜甫在《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动荡在兵荒马乱中,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这是事业中的男人对国家的忠心。
而生活中的男人也会流下动情的泪水,“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苏轼恩爱夫妻却阴阳相隔,他历经生活磨砺、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梦中他与妻子相见,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只有默默相对任泪水奔泻而下。《雨霖铃》中情人冷落清秋节分别在即,“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柳永的不舍,留恋,无奈,悲伤,都化做了滴滴泪水,无声的流淌。《项脊轩志》中:“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小小的项脊轩记录着早逝的母亲的音容笑貌,也记录着那个慈祥的老祖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光想到自己一生坎坷,屡试不第,又怎能不放声大哭呢?
“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这些男人的泪流得悲壮、动情,读来感动万分。只是我们没有看到有谁擦拭泪水。谁揾英雄泪?他们或老泪纵横,或涕下沾襟。被贬的白居易在一曲琵琶曲中找到宣泄的出口,泪水浸湿了他的衣衫:“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曾“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有手巾拭泪的只是“小儿女”,因为擦拭眼泪,总是多一些掩饰与做作。真正的男人无需擦拭,任泪水尽情流淌。
《英雄泪》 篇5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抛头颅,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洒热血,忍饥受冻绝不退缩成“冰雕”。当我看到本已复员的指导员梅生骑着自行车长途跋涉与集结北上的队伍会合时,我的心震颤了;当我看到伍千里带领部队迂回穿插、英勇作战,打败一个个敌人、摧毁一个个目标,一举捣毁美军“北极熊团”团部时,我的心震颤了;当我看到老排长“雷公”抱起敌人的标识弹装上吉普车,一个人开着车引着天上的飞机往外冲,最后车子被打翻、壮烈牺牲时,我的心深深地震颤了……
“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一句句台词,铿锵有力、饱含深情,喊出了入朝作战将士们的英雄气概;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战士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无畏斗志、胜战智慧、牺牲奉献展示了壮美的英雄形象。他们本该是被家里疼爱的孩子、被妻子呵护的丈夫、被子女簇拥的父亲,但他们为大国舍小家,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一座高山仰止、巍峨雄奇的精神丰碑!我要点赞《长津湖》,我要大声喊出自己从中受到的启示:英雄的功绩彪炳千秋,英雄的精神永续传承!
历时28天的长津湖战役,被公认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其时,长津湖地区遭遇50年不遇的严寒,夜间温度达零下40多摄氏度,大部分志愿军穿着薄棉服,充饥解渴的是冻成冰疙瘩的土豆和漫山遍野的冰雪,有的人冻得耳朵一碰就掉;迫击炮炮管因受冻收缩,炮弹根本放不进去,轻机枪必须时常拨动枪机撞针才能保证随时都能打响,能用的武器只有步枪、冲锋枪、刺刀和手榴弹!当时的情况是,志愿军不仅要与人斗,还要与天斗!在种种恶劣条件下,战士们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战争奇迹。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在整个__战争中,将士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把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作人梯,抱起炸药包、手握爆破筒冲入敌群,烈火烧身岿然不动,敢于“空中拼刺刀”,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战上甘岭,打败了飞机加大炮、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正是因为英雄们的出生入死、英勇奋战,才有了祖国的和平、文明、繁荣、富强、发展和我们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
英雄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在我们身边,无论天晴还是下雨都坚守岗位的交通警察,是英雄;每天天不亮就在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是英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守卫边疆的军人,是英雄;流水线上勤勤恳恳工作的工人,也是英雄……只要心中时时刻刻装着国家和人民,不论走到哪里、进入哪个行业、从事何种工作,总有一种方式可以去服务社会、实现自我、成就梦想。我们要结合实际、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岗位上砥砺奋进,争做不平凡的英雄。
《真心英雄》道: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们要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担当作为、真抓实干,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在努力把每一件事都做得更实、做得更好、做得更出色中实现自我价值。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施拳脚、破难题、铸忠诚、建功业,在斗智斗勇、善作善成中追逐人生理想。我们更要不畏艰险、奋勇向前,面对风险挑战、阻力压力时豁得出来、冲得上去,在大战大考面前主动请缨、迎难而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展现大智大勇、锐意开拓进取,在“杀出一条血路”中成就英雄梦想!
英雄帖召唤英雄 篇6
擂台赛规定:攻擂者如战胜副帅获奖金300元,并取得向主帅挑战的权利(和棋奖50元),如再胜主帅者奖5000元、奖杯一座、棋人陈松顺书法一幅(和棋奖200元)。
自擂台赛举办以来,先后有香港、澳门、全国各地的象棋高手前来攻擂,其中弈出了很多精彩对局,全国农民冠军黎德志战胜国家大师陈富杰;国家大师汤卓光战胜特级大师蔡福如;澳门棋王、国际大师李锦欢战和国家大师黄海林;香港高手陈灵辉弈和副帅李鸿嘉;广州业余高手曾庆新力挫国家大师宗永生等等。至目前,主帅共出场三次,获得两胜一和的佳绩,守擂成功(汤卓光弈和许银川、黎德志负于吕钦、曾庆新不敌许银川)。
从4月2日起擂台赛逢每周四、日晚上在广州市二宫大众乐文化广场大舞台举行,擂台赛将举办至9月。
下面选评由曾庆新挑战主帅许银川的一局棋,让我们共同领略广东弈人的风采。
攻擂者曾庆新(先负)主帅许银川
(2000年5月21日弈于广州)
顺炮直车对横车
1、炮二平五炮8平52、马二进三马8进7
3、车一平二车9进14、兵三进一车9平4
5、马八进七卒3进16、车二进五马2进3
7、仕六进五…………
补仕意在加强中路防守力量,另外也可改走车二平七,车4进1(如马3进4,车九进一,红方好走),炮八进四,红方掌握主动权。
7、…………车4进38、车二进一炮2进1
9、炮五平四车1进110、相七进五…………
飞相正确,如急于进攻走马三进四,则车4进1,红方反而弄巧成拙。
10、…………车1平611、炮八平九…………
平炮边路可开通车道,当然也可改走兵九进一,从边路突破。
11、…………马3进212、炮九进四炮5平1
13、车二退三…………
红车回防至兵线要道乃精警之着!如让黑方走到车6进5压制红方右翼防线,红方将举步维艰。
13、…………象3进514、兵五进一马7退5
回窝心马好棋,充分体现黑方的大局观和对盘面的分析能力。
15、车九平六车4进5
红方见黑有窝心马,遂抓紧时间邀兑己方不灵活的左车;黑方也欣然接受,如改走马5进3,则炮九平五,士6进5,车六进五,马3进4,兵五进一,红方大占先手。
16、帅五平六马5进317、车二平六…………
右车左移至肋道抢占要津,必要的过门。
17、…………卒3进1(图)
喂卒是无奈的选择,因现在黑方亦无更好的着数应付。
18、炮九平五…………
如图形势,双方已经进入到激烈的中局争斗中,每一步棋都将直接影响全局的发展方向。红炮急发击中卒叫将是不明智的选择,依笔者之见,似应走兵七进一,炮2平4,车六平八,炮1平2,炮九进三,象5退3,车八平二,车6平1,兵七进一,红优。
18、…………士6进519、兵七进一马3进5
20、兵五进一马5退321、兵九进一…………
多兵少马的红方此时选择进兵的下法过于闲庭信步,不如炮四进二,以后再平至中路,从而加快进攻速度。
21、…………炮2平122、兵七进一象5进3
23、车六进三车6进524、马三进二后炮进3
25、兵三进一车6平326、兵三进一象3退1
27、车六进二后炮平328、马二进四炮3进4
至此,黑方确定了多一子的物质优势,以下顺理成章地进行最后收尾工作。
29、相五进七…………
准备平中炮再做一搏,但终因兵力不济而显得苍白无力。
29、…………炮3退230、马四进二车3进3
31、帅六进一马2进332、帅六进一炮1进2
马丽娜:英雄学校的巾帼英雄 篇7
马丽娜在教育一线摸爬滚打了20多年, 执著于每一所学校的发展。她在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第一小学留下了“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丰硕成果, 更留下了优秀的教师团队、良好的社会声望。2006年, 马丽娜来到了具有百年历史的令闻街第一小学, 使得该校幼儿园成为省级示范园。2007年, 马丽娜承担起了全市唯一一所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岸英小学与令闻一校整合的任务, 形成了“以岸英为榜样, 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 让“弘扬岸英精神, 为学生提供适合而优质的教育”成为了全校教职工的共识, 逐步改变着沈河教育南高北低的历史。她带领团队获得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全国红旗中队、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少年儿童“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优秀集体奖、全国“心系女童”教育基地学校等殊荣。
马丽娜亲自指导了各级各类优秀课百余节, 先后有《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 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等20余篇论文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 出版了《小学语文段篇章图解手册》等多部个人专著, 主持的“小学语文及英语学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综合创新”等10多个科研课题被辽宁省教育厅授予全省“十五”首批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她还被聘为辽宁省“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兼职教师。
马丽娜先后获得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十佳杰出校长、沈阳市优秀校长、沈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沈阳市“三八”红旗手、沈阳市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沈阳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校长等光荣称号。
《英雄泪》 篇8
关键词:中国神话,希腊神话,英雄
在原始社会, 神话在许多国家开始萌芽。作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起源, 两个文明古国的神话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神话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神话是古代哲学和古时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探索的集合体, 是每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起源, 深刻地反映了人类早期的生活、劳动、思想和期望。但是由于有限的劳动生产力, 国与国之间分隔的状态和不同的政治、文化及历史, 每个国家的神话各有不同, 都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英雄神话是神话大家庭中必不可少的成员, 而神话英雄则是这部剧的主角。
一、神话中的英雄
古时候, 因为生产力过低, 人们不能理解自然的规律。在面对自然的强大力量时, 人类显得那样渺小。因此, 人们根据想象创造出了可以战胜自然的神和英雄。他们帮助人类解决问题, 成为人们称颂赞扬的对象。在传说中, 神话英雄被赋予许多美好的品行。
(一) 中国神话英雄
在中国神话中, 开天辟地的盘古是世界的创造者。为了创造地球上的一切, 他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甚至在他死后, 他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了这个世界——他的身体化作宇宙, 一只眼睛成为太阳, 另一只成为月亮, 头发化作森林, 血液成为河流……
神农, 又称炎帝, 是中国神话中发明了农业之神。他传授给人们如何种庄稼, 如何交易商品建立市场。他还被尊称为“中国医药之神”。神话中记载他不顾个人生死, 尝过许多草药。他曾在一天里尝过七十多种有毒的草药。正是因为他的亲身实践, 人们才知道草药可以治疗疾病。汉朝班固的《白虎通德论》中记载, 在古时候, 人们只吃动物肉。但是到神农时代, 人多肉少, 所以神农交给人们种地的本领。人们掌握这项技能之后, 从中得到很多, 都很感恩神农。这也是人们称其为农业之神的原因。
(二) 希腊神话英雄
同样地, 在希腊神话中, 普罗米修斯就是那个不仅用泥和水创造了人类, 而且从天界给人们带来火种的神。不幸的是, 他被宙斯绑在高加索山脉上, 忍受风霜雨雪, 种种惩罚所带来的痛苦。苍鹰在白天啄食他的肝脏, 而他的肝脏又会在晚上复原, 使他在第二天继续忍受啄食之痛。就是这样, 三年里他忍受着这样的折磨而依然坚强不屈。
最被欧洲人民称颂的英雄是赫拉克勒斯。以前, 一座小山里有一只凶猛的狮子, 许多勇士死于狮子口中。而在沼泽边有一条九头巨蛇, 只要是看到它的人都必死无疑。这猛狮和巨蛇都死在赫拉克勒斯的刀下。当他还是个婴孩的时候, 就勒死了赫拉派来的两条巨蟒;他成年之后, 更是毫无畏惧的杀死许多祸害人类的怪物, 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
二、神话中的英雄形象
一般来说, 中国神话英雄和希腊神话英雄有许多共同的理想化的品质, 但是它们同时又带有只属于自己的特征。这一点可以从人们创造出来的神话英雄形象得到印证。
(一) 中国神话英雄形象
在中国神话中, 英雄形象多是神与动物的结合体:他们有着天神的法力, 身体却是人和动物的形态。女娲有着人类的脑袋和蛇的躯体;黄帝有四张脸, 他的儿子禺虢是人脸鸟身;神农是牛头人身;王母豹尾虎齿;天神之一的颛顼是人脸猪嘴, 两条腿骈在一起不能分开。
(二) 希腊神话英雄形象
然而, 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则是神与人的结合。他们有着人类的外表、品格和情感, 就像是人类一样。但是又不完全相同, 他们的某些方面甚至不如人类:宙斯是个好色之徒;赫拉很小气;赫拉克勒斯因为其他女性死于妻子之手。这些神们与人类唯一的不同就是他们的永生。
(三) 神话英雄形象不同的原因
造成两国神话英雄形象不同的根本原因就是两个神话产生的时期不同。中国神话产生于远古社会, 那时人们崇拜一切强壮的动物和想象出来的有着动物形象的神。希腊神话则产生比中国神话晚产生一千年, 那时候的希腊已处于成为文明社会的进程中。崇尚动物的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了, 因此, 他们心目中的神话英雄形象是神与人的共同体。
三、神话中的女英雄
中国神话英雄与希腊神话英雄的重要一点的不同就是, 中国神话强调女性的重要性, 而在希腊神话中男神们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一) 中国神话中的女英雄
女娲古代中国神话中人类的祖先。就像神话中描述的, 她融化了五色石, 修补了天空的漏洞;取下了巨龟的四肢, 作为支撑宇宙的四个擎天柱;控制住了洪水;赶走了凶残的怪兽, 让人们能够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因此, 人们称其为“人类伟大的母亲”。她创造了男人与女人, 没有偏向于任何一方, 可以说是所有神话中仅有的男女平等的例子。
(二) 希腊神话中的女英雄
然而恰恰相反, 希腊神话把重点放在了男性身上。许多重大的成就都被归功于男神。希腊神话中是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类, 并且他只创造了男性。潘多拉是第一个女性, 而她给人类带来了瘟疫、贫穷、灾难、饥饿。她被创造的目的就是用来惩罚人类。赫拉克勒斯有十二功勋, 最后却被妻子毒死;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就是美丽的海伦。很明显, 希腊神话反映了当时人们赞扬男性、贬低女性的思想。
(三) 重视对象不同的原因
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产生的时间相差一千年, 这是两者形成强烈对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国神话出现于母系社会时期, 所以女性英雄会被给予更多更大的权利。希腊神话形成的时候已经进入父系社会, 所以希腊神话英雄多是男性也不足为奇。
基于上述方面的阐述, 我们很容易发现并理解中国神话英雄与希腊神话英雄的不同。在古代中国和古希腊, 由于需要面对种种危险人类为了生存总是要与自然不停地进行抗争, 因此他们通过想象创造了拥有超自然能力的神话英雄来实现他们美好的愿望。然而, 由于地点和时间的不同, 两个国家所产生的神话英雄也会有所不同。中国的神话英雄有着让平常普通人崇敬的形象。希腊神话英雄则是除了拥有超能力外和普通人一样的神。
通过比较两国的神话英雄, 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两个国家。另外, 学习两国的古代神话故事也有助于我们更多的了解两国的传统和文化。最后, 这也是学习英语、走进英语、感受英语语言环境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中西比较文学论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2]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
《英雄泪》 篇9
关键词:浪漫主义,拜伦,精神实质
所谓的拜伦式英雄指的就是拜伦在其作品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例如《海盗》中的康拉德、《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的恰尔德、《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等,这些人物英雄不同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对所谓的“文明”社会和宗教道德都持不屑一顾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存在脱离群众,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拜伦式英雄”。深入地剖析拜伦式英雄的本质对于当代文学界更好的把握19世纪的文学发展状况以及拜伦的个人创作风格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19世纪浪漫主义与拜伦
浪漫主义是诞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前中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浪漫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幻想、夸张、离奇的故事情节来表达作家对一种“非资本主义”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现出了当时文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浪漫主义诞生的背景是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胜利说明了民主革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因此引发了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人民革命运动以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革命,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正式诞生于这一背景之下。对于浪漫主义高尔基曾将其分为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两种类型,其中积极浪漫主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将文学创作与民主运动结合起来,推崇以自由斗争的形式来实现自由,而消极浪漫主义则更多的是鼓吹逃避现实,脱离斗争,更提出了“回到中世纪”的口号。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正是积极浪漫的代表诗人,其特殊的人生经历例如出生于落魄的贵族家庭、天生跛脚等决定了在具有忧郁、反抗和孤独的性格特征,这一特征充分的反映在他的作品《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在作品中拜伦通过塑造了一个叛逆的贵族青年详细来抒发了自己对哲学、政治和艺术的见解,也表明了拜伦是对暴政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民主精神的诗人,拜伦一直强调的是独立于反抗,在作品中他致力于塑造一个个反抗社会现实的叛逆者,文学界也因此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高度反抗精神的“拜伦式英雄”。
二、拜伦式英雄的精神实质
拜伦式英雄主要包括《异教徒》《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曼弗雷德》等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情节不同,但是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反抗精神,反对一切社会制度的束缚,渴望个人自由,心怀人间悲哀并敢于同命运进行抗争。具体而言,拜伦式英雄主要具有蔑视世俗文明社会,反对上流社会的叛逆精神、以非凡的方式追求爱情和自由的精神、脱离社会现实和群众的悲观主义精神。
1. 叛逆精神。
拜伦式英雄的最大特征就是叛逆精神,这种叛逆不仅仅局限于对某种具体权威与暴政的反抗上,更会指向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准则和道德制度上,甚至上升到对命运的反抗上,例如《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主人公哈罗德通过远游的方式来对社会进行反抗,《曼弗雷德》中主人公曼弗雷德选择死亡来向人类的宿命发起挑战等。值得注意的是,拜伦式英雄所具有的叛逆精神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叛逆精神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的,集中体现于拜伦式英雄的叛逆精神个性色彩更为浓厚,例如在诸多的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反抗精神都是社会精神的集中表现,而拜伦式英雄的叛逆精神则更多的属于个体的个性与情感,是一种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常常会以浓郁的抒情基调、强烈的主观性、主人公的非凡品质、夸张的感情等来塑造了一种主人公特有的性格,进而在通过让主人公走入极端情感的方式来显示其叛逆的性格,这也是拜伦式英雄叛逆精神的与众不同之处。
2. 自由精神。
资本主义价值观在鼓动人的个性的同时也在限制和瓦解人的个性,在经济和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人们也亲历了种种社会的腐败和不公正,以及资本主义上升过程中的残酷与非人性。可以说资本主义价值观看似强调自由平等与个性发展,但实际上对对个体自由的一种抹杀。这种情况下诞生了以拜伦式英雄为代表的个人英雄,通过对个体情感的宣泄来反抗主流社会所带来的一切羁绊与障碍。因此,对真正个体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是拜伦式英雄不变的本质特征,也是拜伦崇尚自由,反抗一切形式压迫的直接表现,自由精神在诗人身上成为一种有血有肉的东西,或愤怒、或反抗、或爱情、或思考。
3. 悲观精神。
拜伦在一系列作品中所塑造的“拜伦式英雄”往往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所谓的悲剧指的就是某种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而对于拜伦式英雄而言,这种悲剧性则体现为满清热情的熄灭与为理想实现而努力的失败。究其原因就在于个体的叛逆性,在拜伦的诸多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拜伦试图通过个体的努力来探索社会与宇宙的究极奥秘,而个体往往意味着有限,以有限的个体探索无限的宇宙是有悖于客观规律的,因此拜伦式英雄往往以悲剧结尾也就不难理解了。例如哈罗德在作品中表现出的万念俱灰情绪、曼弗雷德致死也不向天国妥协,最终孤独死去等都是拜伦是社会悲观认识的体现。原因就在于以拜伦的聪明才智早在创作之时就已经领悟到,在他所生活的制度里,人的自由本质是不可能实现的,所谓的理想世界也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这种对社会现实的绝望与悲哀与其说是拜伦的消极,不如说是拜伦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深刻认识。
三、结语
固然拜伦式英雄作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形象之一,对于社会和文学艺术创作都带来的巨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认拜伦式英雄存在的消极一面。一方面拜伦式英雄固然对于自由革命斗争有着积极的鼓舞作用,例如拜伦在其作品中所塑造的那种对社会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20年代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主运动,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个人英雄主义的代表,拜伦式英雄所表现出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理念都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总体而言,作为19世纪民主运动的载体以及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代表,拜伦式英雄固然有其局限之处,但是其所表现出的反抗精神对于后人而言仍旧是有着巨大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魏红.拜伦式英雄光环下的女性人物分析[J].芒种,2012(07).
[2]刘森.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拜伦式英雄”——以拜伦诗剧创作的两部作品为例[D].南京艺术学院,2012.
[3]陈春燕,戴杰.拜伦式英雄的精神困境[J].广西教育,2016(03).
《英雄泪》 篇10
关键词:美国历史题材电影,英雄,形象
在世界浩如烟海的历史题材电影中, 美国的历史题材电影无论数量之巨、种类之多、影响之深远, 都是其他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历史题材电影所不及的。美国历史题材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发展成为一种集多种类型电影特征为一体的宽泛意义上的电影形态, 其题材涵盖远古、圣经时代、中世纪、近现代历史, 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战争、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而且, 由于美国历史题材电影自电影诞生以来, 其形式、内容和风格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当中, 作为观众的认知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过去认为非历史的, 现在可以整合到泛历史文本当中, 观众也会作出历史意味的价值判断。历史因人而异, 历史题材电影也因拍摄人而异, 同一历史题材, 既可以做此种意义上的读解, 也可以做另一种形式上的解读, 这既有拍摄者的个人历史观念的影响, 也受拍摄时代文化社会因素的制约, 即使是同一部影片, 观众都可能作出不同的理解, 而这其中, 对于历史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耐人寻味。
历史从来就不缺少英雄。美国历史题材电影史就是一部大写的英雄史, 无数英雄在影像的世界里自由驰骋, 尽情舒展出英雄的丰姿。美国历史题材电影延续着美国好莱坞典型的电影风格, “‘英雄情结’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生产与消费的绝对主体, 英雄经验在无数摹本中从方方面面不断地累积, 建构了好莱坞电影美学中英雄的价值观, 英雄叙事因而成为好莱坞的经典叙事。”
美国历史题材电影的英雄之多也许是人们出于对历史的不可把握性、复杂性和历史的不可预测性、不确定性的感觉, 而希望自己或类似英雄似的人物能够指引出未来的方向, 避免可能的失败或消散心中的恐惧, 从而能够把握未来的命运。正是因为历史题材电影描写的是历史, 在对历史的顺叙描写时, 他人或英雄人物是如何在变幻莫测的现实基础上把握变动不拘的未来历史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的, 在一个现实、安全的影像世界里便可对即将可知的历史命运作出安全的非自我的预测。成功时自是对类似自身命运的一种正确把握, 而失败时却是他人的命运历史, 在已知的情况下即可作为自身命运的借鉴。“英雄是从想象与象征的文化谱系中抽象出来的, 他们为人们提供了试图效仿的典范”, 人类是善于学习、模仿的动物, 天生具有善于借鉴、吸收的智慧。英雄的历史之具有的可看性与借鉴性更是高于一般历史的, 因为即使是英雄的失败也是比常人的失败更具有借鉴性, 而假如是一个成功英雄, 那么其价值就具有更高的可借鉴性与可学习性了。这也是美国好莱坞总是给英雄美满的结局, 而总是给悲剧历史留一个光明的尾巴的原因。而且, 在影像中历史不久即可得知, 在现实中不可知的历史却又如何得知, 这就需要历史题材电影带给人们的思考和探索了。也许人类自身将会遭受历史的某种相似命运, 也许人类历史将走入一个更不可预测的未来, 在未来没有到来以前, 只有历史可供借鉴。在现实中对未知命运的恐惧需要找到适合的排遣方式, 而作出历史式的消解也许是一种最两相得益的方法。而要消解恐惧与不安, 就要有终结这一恐惧的有力力量, 于是, 影像中的历史英雄就开始了扭转乾坤的壮举, 结果是恐惧的一面被影像的力量所打破, 在历史的消解中战胜了不可知的未来。历史战胜了未来, 现实被抛在了一边。
美国历史题材电影塑造的英雄形象可谓种类繁多, 有帝王英雄、将领英雄、平民英雄、民族英雄、战争英雄等, 各具特色的英雄形象赋予了英雄不同的含义。但不管是何种英雄, 必是具有人性的人之英雄, 即便是改编自神化, 也是对之作出人性化的处理, 如《特洛伊》。同样, 即使是尊贵如帝王, 也是具有普通人的血肉情感的, 如《亚历山大大帝》、《亚瑟王》, 这样做, 在达到一种整体平衡后是观众对英雄产生心理认同感的极为重要的手段。而出身平民的英雄人物, 就赋予他们极为不同于常人的天赋或高于常人的智慧、武力, 如《天国王朝》, 这样又从另一方面达到了观众预期的英雄高度感, 而不至于使其淹没于常人。而作为将领型的英雄则一般具有悲剧般的命运, 使人不期然对其产生同情, 而不论其所作所为如何, 如《角斗士》、《巴顿将军》。
这些英雄人物所具有的超乎常人的能力总有其合理的来源。《特洛伊》的阿喀琉斯是神的后代, 介乎人神之间, 是天生的绝世战士, 这就使其在战场上的战无不胜有了合理的解释;《天国王朝》的巴里安是十字军骑士的后代, 更在其领主父亲的教导下迅速成长, 从而文韬武略均有所成;《勇敢的心》的华莱士是苏格兰英雄的后代, 更有一个智者般的叔父和广游天下的视野。而作为个体的英雄又是各具特色的。阿喀琉斯狂放桀骜, 不受羁绊, 充分展现了其神性般的自由自在;巴里安多愁善感, 面对危险坚挺不屈, 面对挫折百折不挠, 面对失败处之泰然;华莱士刚强中不乏温情脉脉;亚历山大对敌人宽厚相待;亚瑟王对朋友有情有义;巴顿将军治军严厉而夸夸其谈。英雄的各具特色使观众情不自禁地将自身情感投射到这些英雄身上, 找到与他们相同的地方, 从而取得自身投照式的认同, 无意识地将自己认同于影像中的英雄, 从而在历史的天地里放飞英雄的梦想, 释放现实中积聚的不尽意与失意的感觉, 在想象中获得超越真实的力量。
“英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没有英雄情结的人生则是悲剧人生, 而英雄精神的延续不仅在战场, 也在银幕上。”对英雄的最大写恐怕就是作为“民族英雄”这一形象了, 如《勇敢的心》中的华莱士。它不同于帝王、将领英雄的先天身份优势, 也不同于平民英雄的自我奋斗, 而是将几种英雄人物的特征集于一身――出身如平民英雄, 奋斗如战争英雄, 归宿如帝王、将领英雄, 民族英雄身上承担着太多非个人的意义与作为集体的他人的期望, 更有国家、民族意义上的历史沉荷。而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如意、无奈的心情又常常伴随着最爱的伴侣的逝去而无处倾诉, 于是, 情感的重负与现实的重压常常使英雄的反抗带有悲壮的意味, 他们身上不可能有《特洛伊》中阿喀琉斯般的神采飞扬、《天国王朝》中巴里安式的忧郁安详、《角斗士》中马克西默斯的镇定与隐忍, 他们的结局也就往往朝着悲壮的道路前行。
英雄的壮举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产生, 总是有一定的起因和缘由, 哪怕并非是历史史实而是编导的安排。“并非任何个人勇敢的表现都是英雄的起因, 而只有那种为服务于人民、先进阶级的利益和人道主义观念的高尚目标所证实的东西, 才是英雄的起因。”《勇敢的心》中华莱士反抗英军源于妻子的无端被杀, 从而使国仇家恨一并迸发;《特洛伊》中阿喀琉斯是朋友用史上最伟大战争的号召引发了他天生的战斗意志;《亚历山大大帝》中亚历山大率军远征既有捍卫新王国的需要也有对他母亲的刻意逃避;《亚瑟王》中亚瑟领导人民是要保卫他们的家乡不受野蛮人的进攻;《天国王朝》中巴里安则是为了捍卫故世国王的国土和保卫城市的居民不受屠戮, 达成父亲的心愿;《角斗士》中马克西默斯是国仇家恨、个人悲惨命运的交织所作出的复仇的最终了断。可见, 英雄的壮举也具有凡人的情感特征, 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高高在上的救世主, 这也是观众能够作出与英雄身份不至于差别太大的认同感的原因之一。在这里, 英雄的身份又与其壮举的产生息息相关。华莱士是英雄之后, 广受众人拥戴;亚历山大作为帝王有其身份上的天然性;巴里安之父与两代国王交往甚密, 他本人又对国王敬重有加, 国王之妹又是其情人, 种种身份上的交织使他必须肩负起护城保民的责任;亚瑟作为罗马派遣保卫英国的圆桌武士首脑, 在英国遭受异族侵略时自然而然地肩负起保卫的责任。可见, 英雄总是在适当的时代环境中作出时代赋予他的壮举, 这又是他们区别于凡人之处, 而这种区别又是观众所需要的。
美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英雄并非都是孤胆英雄, 他们也与常人一样, 有亲密的朋友与战友, 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是真情流露。英雄对朋友自是仁爱有加, 而朋友对英雄则是敬佩有加之余忠诚无私。并肩的战斗在大写了英雄的业绩之时也培养了朋友之间的友谊, 患难来临之时的不离不弃又见证了朋友友谊的真诚宝贵。这种对英雄友情的刻画不仅升华了英雄的人格品质, 又在另一程度上加深了观众的自我认同感觉, 使之区别于孤胆英雄的难以接近, 而获得一种身份上的贴近感。即使英雄如《特洛伊》中阿喀琉斯也是朋友成群的, 严格来说, 他既有一般意义上的友谊性朋友, 如英雄奥德修斯, 又有亲情意义上的朋友, 如他的表弟, 同时, 还有一群为他奋勇而战的部属意义上的朋友;《天国王朝》中的巴里安最接近孤胆英雄, 但他除了有一群父亲留给他的部属意义上的朋友外, 还有一个敌手意义上的朋友, 撒拉丁的大将, 甚至可以说, 他真正意义上的敌手撒拉丁也是他精神层面上的朋友, 正如一个好敌手就如一个好朋友一样;《角斗士》中的马克西默斯有一群同生共死的角斗士朋友, 还有政治联盟意义上的朋友和部属意义上的朋友;相比之下, 《勇敢的心》中的华莱士的朋友可谓多种多样, 有儿时朋友、并肩战斗的朋友、部属朋友、政治联盟朋友、道义朋友、背叛后复又肩负其遗志的朋友, 众多宽泛意义上的朋友也正是一个民族英雄所需要具备的博大胸怀的体现, 而即使他死后, 依然有众多朋友继承他的遗志继续战斗直到取得最终胜利, 从这一层面来讲, 朋友实已成为他精神不死的寄寓和见证;《亚历山大大帝》中亚历山大大帝的友情更多的带有一种政治笼络的成分和个人暧昧的含义;《亚瑟王》中亚瑟的圆桌骑士朋友则在提倡平等的信念中具有了超越时代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亦中:《欲望与满足——试论好莱坞如何征服观众》, 《电影艺术》2003年第4期
[2]许婧:《美国史诗电影:关于英雄的梦想》, 《艺术评论》, 2004年第11期
[3]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4]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英雄不辱英雄 篇11
至此,受降仪式便结束了,美国内战也随之画上了句号。
虽然在战场上是死敌,但内战结束后,格兰特和李却成了好朋友,格兰特给作为华盛顿大学校长的李很多援助,特别是在格兰特当上美国总统后。
〔责任编辑 袁小玲〕
〔推荐人 水云间〕
《英雄泪》 篇12
阿瑟米勒是美国20世纪一位富有盛名的多产剧作家。大萧·条时期的成长经历促使米勒关注社会现实, 尤其是道德和社会福利问题。作品通过描写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艰难处境意在揭露社会的不平等及其对普通人的压制与摧残。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 对戏剧写作技巧的锐意创新奠定了米勒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推销员之死》是米勒的成名作之一, 它一举获得了1949年的普利策奖并为米勒赢得了国际赞誉。主人公威利·洛曼一生最后的24小时浓缩于短短的两幕剧和一首挽歌。回忆、幻想、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巧妙地展现出威利的内心想法、行为动机以及诸多往事。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导致了威利生活希望的幻灭。难以企及成功的销售员以及敬爱的父亲的梦想, 威利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现今的评论家 (像Allan A. Stambusky) 质疑从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出发威利·洛曼难以称作典型的悲剧英雄。对此不同的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给出自己的见解。本文旨在简要介绍自亚里士多德至今悲剧英雄的历时发展并试图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
二、悲剧英雄的历时发展
在《诗学》中, 亚里士多德首次给出了悲剧的定义并系统阐明了其悲剧理论。自此, 其悲剧理论几乎成为文学理论界不容商榷的权威。但是随着剧作形式的演变, 新的悲剧作品层出不穷, 其中不乏对旧有理论的反叛。悲剧理论也与时俱进的发生着变化。本章将简述从亚里士多德至今2500多年悲剧英雄的渐变。
亚里士多德将悲剧定义为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悲剧还需包括六要素:情节、性格、措辞、思想、场景、歌曲。主人公应当声名显赫, 由顺境转入逆境。而这一变化是由其错误或缺点即悲剧缺陷所致。由于其性格缺陷, 地位显赫的主人公必然经历大起大落。对古希腊悲剧的深入探微有助于理解亚里士多德理论的不足之处。起源于庆祝丰收的宗教仪式, 古代悲剧主人公多是以酒神狄俄尼索斯为原型的神祗或英雄人物。当时的人民受认知和生产能力限制通常将难以理解的神秘现象归因于神力。亚里士多德认为的悲剧的净化功能与主人公的性格缺陷存在深层次关系。受悲剧英雄因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命运影响, 观众更容易产生害怕或同情进而净化自身情感。
公元14世纪, 文艺复兴从意大利迅速席卷至几乎整个欧洲。在此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度时期, 人文主义占据文化大半江山, 号召个性解放、抗议禁欲主义和神权成为时代强音。与之前以神为中心的创作倾向迥异, 此时的文学作品围绕实实在在的人展开。克里斯托弗·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既如此, 他与鬼做交易以牺牲寿命获得知识、财运与佳丽。但此时的悲剧英雄多出身名门, 由开场的高贵地位、幸福生活惨遭厄运。他们的悲剧命运难以从性格缺陷单方面予以解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凄惨结局是由两家的宿怨所致。哈姆莱特死于克劳迪斯的陷害、谋杀。这些悲剧英雄生活于残忍的、不公正的社会, 上帝不再仁慈、饱含情义。悲剧意在提醒人们提防野心、偏见以及邪恶。
新古典主义时期, 悲剧理论得以更深层次的发展。黑格尔发展了悲剧冲突, 他将其分为包括自然原因、社会地位、血缘关系的外部客观因素以及具有更为重要的内部因素。皮埃尔·高乃依认为悲剧主题应该高尚、严肃。布瓦洛总结拉辛与莫里哀的创作经验在其《诗的艺术》写道文学作品应该服务于君主专制, 赞美贤明的君王。由此看来, 当时的悲剧英雄仍然局限于受人仰慕的高贵人物, 但对其悲剧命运的解释却扩大到了一些外部的社会因素。对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推崇致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在新古典主义时期仍然盛行, 有些观点甚至推至极端。强调时间、地点、情节一致的“三一律”便是一例。
启蒙运动在18世纪迅速占领欧洲, 资产阶级成为社会显贵。社会改革的呼声也反映在当时的文学中。在《汉堡剧评》中, 莱辛提议写包括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真实的自然人, 并呼吁突破三一律的限制。关注地位攀升的资产阶级、反对新古典主义的束缚成为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所以悲剧主人公也从贵族转为资产阶级代表。
18、19世纪之交多数学者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深感失望。唯意志论的提出者叔本华指出悲剧应该反映人类的灾难, 悲剧人物在长久艰难的挣扎斗争后放弃追求幸福, 丧失生活的目标。于他而言, 悲剧是生命、存在的本质。19世纪中期, 马克思综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其理论中, 理想的悲剧人物是复杂矛盾的。内部心理矛盾是悲剧英雄不幸的基础, 但外部环境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进入20世纪后, 现代西方悲剧倾向于展现普通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窘境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尤金·奥尼尔曾声称他的剧作展现了在此趋于低俗、堕落社会中高贵品行的变化。他关注命运、上帝、造成人物目前状态的所谓的神秘的生物因素等潜在因素以及造成人物失败悲剧的人的光荣、自我毁灭性的反抗。他宣称剧作家应该深入挖掘现今社会弊病的根源——上帝的死亡, 科学、物质主义难以维系残存的原始宗教意识以发现生存意义并安抚对死亡的惧怕。亚瑟·米勒在《悲剧与常人》中坦言普通人也适合做悲剧主题, 只要此人精神不平庸。莉莲·海尔曼人物悲剧英雄因法令与冲动、道德与情感、法制与欲求的冲突而人格分裂。由此看出现代的悲剧英雄多是在为实现人的价值过程中展现了不屈意志的普通人。他们的悲剧成因既有自身心理缺陷又有来自外部超出个人掌控的社会因素。他们的悲剧体现了他们超越个人极限, 实现梦想, 获得人类自由时不向命运妥协的精神。
乔治·斯坦纳在《悲剧的死亡》认为现代世界中理性和世俗观念的胜利已经除却了悲剧得以产生的形而上的沃土。现代的悲观主义抑制了伟大悲剧作品的诞生。但综上所述悲剧的存在仍显而易见, 只是它与传统悲剧, 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定义的悲剧存在差异。悲剧英雄经由对神祗的模仿演变为出身高贵的英雄进而发展为普通个体。尽管他们仍难以摆脱命中注定的死亡悲剧, 但其悲剧成因却已多样化并熔铸了时间的烙印。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悲剧理论 (像悲剧六要素) , 但他们不能被看作一成不变的正典而限制了悲剧作品的推陈出新。
三、对《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分析
在《推销员之死》中, 威利·洛曼是作为一名推销员出场的, 但究其销售何物却未有明确的说明。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 他是公司的员工, 还是两个儿子的父亲, 妻子的丈夫。他的形象是特定社会群体的代表。正如其名字所暗含的 (Willy Loman) , 他代表了希望实现个人梦想 (will) 的社会下层群众 (low man) , 但命运却和他开了一次玩笑。
1、正面的威利·洛曼
为了成为像David Singleman一样成功的销售员, 能够在84岁高龄仍可以通过电话做销售, 穿戴昂贵的衣服且在死后可以为商业伙伴所铭记, 威利坚持做了4年的销售员。他对公司极为忠诚, 且具有一定的销售能力。但当他年老疲于长途颠簸之时却被公司老板不顾情面的辞退。
威利和本的对话透露出本在威利四岁时踏上寻找父亲的旅程却南辕北辙, 他后来甚至连他们母亲的去世都不知晓, 是威利陪伴在母亲的身边直到老人生命的尽头。本曾经建议威利到阿拉斯加为其工作, 但此提议遭到了妻子琳达的反对。威利从未抛下妻子独自寻求个人财富。由此可见, 威利是一个负责任的人, 他尽到了儿子和丈夫的义务。
威利深深的地爱着儿子比夫, 并因他感到骄傲。他时常鼓励儿子做一个成功的人。他得意于比夫的相貌, 甚至不惜当掉本送的钻石手表为比夫支付学费。剧末他还希望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得两万美元保险金作为儿子重新开始的保障。
威利曾经试图尽到一名销售员和合格家庭成员的责任。他有规划好的人生蓝图, 也从未放弃供养家庭的义务。他事业中充满雄心, 生活中充满希望, 本质上绝非恶人。他的悲剧命运在于一些他所未曾意识到的、不理解的、难以掌控的因素。
2、失败的推销员
毫不例外, 威利充满对物质财富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David Singleman的传说是否属实难以考证, 但他的名字似乎意在表明这只是属于他一个人的成功。究其一生, 威利陶醉于难以实现的幻想。被乐观主义冲昏头脑的威利盲目地看待社会现实, 低估了成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他以为人缘是成功的砝码和适应社会的利器, 却忽视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他的结局正是对他信仰的绝好讽刺。老板拒绝为他提供一份工资低廉的办公室职位。死后除了家人和唯一的朋友没有人参加他臆想的盛大葬礼。社会已经对情感、情谊麻木, 人与人之间的手足情义已经失效。本的成功即是最好证明, 他身入丛林, 一年之后出来时拥有矿井。他离家之后选择了一条与父亲相反方向的道路, 从未关心过母亲, 只在路途中对兄弟做过两次短时间的拜访。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与陌生人公平较量”。本物质上的成功是以推卸责任和牺牲情感为代价的。
威利充斥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对社会现实缺乏清晰认识。于他而言, 要想在二战后越发迷惘、残败的现实中实现经济、个人成功堪比登天。
3、失败的父亲
儿子们小时候威利父子之间关系和谐、感人。但比夫高中毕业之后, 他们之间越来越多的是冲突和敌意。而这主要归因于威利错误的教育方式和他个人的性格缺陷。
在第一次回忆场景中, 威利告诉比夫对待女孩不能太认真。孩子们长大后他们不断与女孩调情, 特别是哈比, 他与众多女孩保持亲密关系却未曾打算与之结婚。威利以比夫过去在学校足球队的荣耀而自豪。比夫偷学校的足球时, 威利并未告诫儿子还球却称赞儿子教练会为他得到球的原因而高兴。同学伯纳德好心提醒比夫努力学习数学却遭到威利对其娇弱体格的嘲讽。威利甚至鼓励儿子偷沙子并向好友查理扬言警察不会抓到他。威利时刻以本的经历教育儿子, 并询问本自己的教子方式是否正确。错误的教育方式、缺乏及时的纠正导致了儿子猥琐的行为和平庸的生活。他们从未认真、严肃对待生活, 所以他们不可能从生活中获得回报。
习惯于吹嘘自己的人缘, 威利羞于向家人表露自己的失意、失败, 与家人诚实相待。比夫发现了其在波士顿的所作所为后, 威利仍然试图欺骗儿子。尽管女人可能是威利借以打发时间、联络客户的捷径却严重破坏了父子之间的情义。此后比夫失去了对父亲的信任、对生活的希望, 碌碌无为地虚度光阴。在威利无法支付房贷时, 他求助于朋友查理却不肯向妻子坦诚自己的窘境。
在如此教育之下, 儿子们冷漠、自私, 而这恰又激化了父子矛盾。餐馆冲突之后, 儿子比夫和哈比独自回家, 任由老父孤独蹒跚街头。一听到儿子比夫对自己的担忧, 威利决意用生命换取保险金以帮助儿子实现梦想。威利希望儿子成功, 为此不惜任何代价, 但他不知道成功的秘诀。他的信仰和幻想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儿子。
4、对威利·洛曼悲剧命运的分析
威利代表了众多生活中梦想被现实击得粉碎的普通人。他有做一名成功推销员的梦想, 为此他毫不动摇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了大半生时间。但是他对社会本质缺乏了解, 这是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 对普通人毫无怜悯可言。人缘并不能够为他带来声誉、地位、幸运以及希冀的一切。他有自己追求的梦想, 但他却找不到实现的正确途径, 甚至他一直在追寻一个不适合自己的梦想。从朋友查理的话语中可知威利擅长手工活, 对修建车库、浴室, 装饰天花板很在行。但他并未充分发挥技术所长而是选择做一名推销员。与推销员而言最重要的是清楚所售货物的优劣,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威利并不知晓自己的劣势和长处。残酷的社会现实、梦想与现实迥异摧毁了威利生活的希望, 如同威利房屋附近参天的楼宇限制了威利所种植物的生长。
执着于不切实际的幻想, 威利感到困惑迷茫, 在充满诱惑与竞争的世界中迷失了自己。他希望儿子成功, 但与初衷背道而驰的是他的教育方式恰恰误导了孩子。他爱慕虚荣, 对家人不能坦诚相待。他向他们吹嘘自己的成功, 宁愿在情场寻求肢体麻木、心理安慰也不向亲人、朋友袒露自己的心声, 而这又恰恰伤害了比夫对父亲的爱。威利把查理看做竞争对手, 鄙视他, 拒绝他提供的体面工作, 在生命尽头才发现只有查理才是真正的朋友。他沉迷于幻想, 不切实际, 无视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终其一生他都未曾理解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威利在冷漠无情、利益至上的社会中盲目追寻不切实际的幻想, 失败早已注定。除了残酷的社会现实, 他的悲剧也来自个人的性格缺陷。米勒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更突显了威利的悲剧。威利生命的最后24小时夹杂着其六次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以及对本的臆想。每当他感到生活无望、沮丧时都会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以及想象的与本的邂逅。威利年老、疲惫、无助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的内心想法、行为动机都得以清晰表现。读者可以很容易地深入威利内心, 全面理解威利。对读者而言, 威利更像是朋友或一个熟悉的人。
四、结论
从古希腊悲剧至今, 文学中的悲剧英雄枚不胜举。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部分体现了悲剧这一体裁的特点, 但却远非定理、公理。悲剧发展与时俱进, 悲剧英雄也折射出时代的吁求。在现代乃至未来的文学中悲剧英雄仍将具有不容忽视的分量。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相映生辉将更有利于人文社会的发展。
威利·洛曼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悲剧英雄。他的悲剧再现了美国梦对普通人侵蚀。从第一代移民的登陆开始, 美国人始终怀揣梦想, 通过辛苦劳作人人都有可能成功, 获得经济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但对于威利或一些人而言, 成功并非易事。威利充满希望, 但在冷漠无情、物质至上的现实社会中他无法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质。忽视现实与梦想的差异、在臆想的世界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导致了威利的自我毁灭。
摘要:《推销员之死》为亚瑟·米勒在文学领域赢得国际声誉。但是批评家质疑威利·洛曼与亚里士多德对悲剧英雄的定义不完全相符。对悲剧英雄的历时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回答这一问题, 并加深对悲剧与时代发展关系的理解, 进而理解威利·洛曼悲剧命运的成因及其潜在意义。
关键词:悲剧英雄,历时研究,威利·洛曼,悲剧命运
参考文献
[1]陈瘦竹.当代欧美悲剧理论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 1983 (2) .
[2]马清福.西方文艺理论基础[M].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6.
[3]田俊武, 程保乐.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历程[J].广西社会科学学报, 2006 (9) .
[4]王振栋.悲剧的起源、衰落以及悲剧理论[J].济宁学院学报, 2008, 29 (5) .
[5]Brown.Larry.A.Tragedy after Aristotle.2001.
[6]Liu Haiping.British and American Drama:Plays and Criticism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7]Miller, Arthur.Death of a Salesman[M].New York:Penguin Books, 1961.
[8]Miller, Arthur.Death of a Salesman:Text and Criticism[M].Ed.Gerald Weales.Viking, 1967.
【《英雄泪》】推荐阅读:
英雄重英雄09-22
小英雄雨来观后感作文:小英雄10-13
对话战役英雄观后感作文_对话战役英雄作文05-21
白卷英雄07-03
真心英雄05-14
英雄悲歌06-15
个人英雄07-01
道德英雄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