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三部曲

2024-09-21

教师成长三部曲(精选10篇)

教师成长三部曲 篇1

2011年10月,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当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应加深专业理解, 更新知识结构, 形成终身学习和应对挑战的能力。”金庸先生曾对大侠独孤求败的武功描述了三个境界:第一层:他年轻的时候使用一把锐利的剑, 所向披靡, 这代表了一种青年人的境界;第二层:他用重剑, 叫做举重若轻, 能干很大的事业了;第三层:独孤大侠武功练到最后, 能做到举轻若重, 用木剑, 甚至用飞花摘叶, 即可伤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需要经历这样的几个境界, 这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利用摩课、模课、磨课是实施这一过程非常有效的途径。

一、摩课——在观摩中站稳讲台

摩课, 就是要多听课, 特别是公开课。公开课依据目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诊断教师教学能力为目的诊断课;二是以比较不同教师教学水平为目的的竞赛课;三是以引领某些先进教学理念的展示课。地理教师通过“摩课”, 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吸收, 对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为站稳讲台, 成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奠定了基础。

虽然有学者批评各种公开课是“作秀课”, 课堂的教学效果过于追求完美, 甚至将授课内容提前“演练”多次, 所以公开课是无法更多地进行推广的。但我认为, 公开课是授课教师经过精心准备的, 其中的教学结构、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学生的活动, 甚至教学的精彩片段等, 对有1—2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有着很强的示范性, 青年教师千万不要忽略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例如, 某节公开课上, 一名教师在讲授《世界农业地域类型》这一课题时, 讲到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时, 用了以下语言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一望无际的草原伸向遥远的天边, 一群肥壮的牛儿在草原上啃食鲜嫩的牧草, 牧牛人骑着骏马, 唱着高昂的民歌来回奔驰, 天上飘着几朵洁白的云朵, 地上流淌着几条清澈的河流。每一个来这里的人, 无不为它那壮丽辽阔的景色所倾倒, 无不感叹大自然赐予阿根廷人民的这笔永恒的财富。这里是阿根廷的心脏, 方圆60多万平方公里, 坦荡无垠的大草原上, 气候温和,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降水充足, 土层深厚, 适合各种牧草生长。这里有景色迷人的风光:春风吹来, 遍地翠绿, 红花吐蕊, 温暖的阳光洒落在肥美的牧草上, 犹如给草原披上了一件耀眼夺目的金装;秋高气爽, 牛儿满地, 如血的夕阳把美丽的色彩留在了令人神往的草原上, 粗犷的牧民唱出雄浑歌声飘向草原的深处。”

这位教师还列举了我国内蒙古和阿根廷在畜牧业上的区别, 并不是仅仅从理论到理论, 而是讲了“凤凰传奇”中的女歌手——杨魏玲花在内蒙古的经历, 使学生对于我国西部与阿根廷在放牧业有了形象、感性的认识, 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而且对知识点有了清晰的比较。对阿根廷人为改善放牧条件所做的措施“培养良种牛, 开辟水源, 种植饲料,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教师则利用幽默的“良种牛吃草喝水坐火车”很好地进行了概括, 使人印象深刻。

因此, 青年教师在听到这样的课例时, 完全可以用“拿来主义”, 借鉴这些精彩的教学瞬间, 在观摩课的过程中加深对教授法的理解。在摩课时, 地理教师最佳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审美者, 要多学习授课者的长处, 要用美的眼光去感受授课教师的仪态美、语言美、板书美等外在的美。此外, 地理教师还要领略授课教师是如何通过精巧的思维、严密的推理、严肃的实证来充分展示地理科学的理性美, 并且要假设自己如果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应该怎样处理相应的教学环节, 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有“备”而听, 才能为自己上好一堂地理课奠定基础。这个阶段相当于金庸先生笔下的独孤大侠以一把锋利的宝剑达到“凌厉刚猛, 无坚不摧”的境界。

二、模课——在模拟中加入自己的思考

齐白石先生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过“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工作3—4年的青年教师切不可把摩课中获得的信息全盘照搬, 那样会导致思维“僵化”, 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况且,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实现专业化成长, 要在观摩优秀教师授课的同时, 尽可能地多参加各种公开课, 在教学实践中加深对教学理念的理解, 以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正如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说的:“公开课是青年教师最好的炼炉, 你会在宽泛的阅读中积淀自己, 在众多师傅的搀扶下学会站立, 当你蓦然回首, 就会发现在公开课的舞台上, 你所成就的, 绝不仅仅是几节课, 而是脚踏实地走出精彩的人生。”

我曾三次参加河南省地理优质课比赛, 在公开课的赛场上, 有自己的一点体会:公开课的选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所选的课题手头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料, 这样可以博采众长, 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选的课题可以是地理课程中的“热点课题”, 因为有众多的经验可以参考, 但需要加上一些自己的思考, 这样才能避免课题的“撞车”。当然, 也可以选择课程中的“冷门课题”, 但是要有几个条件: (1) 必须要有较强的创新, 才能出奇制胜; (2) 自己必须要擅长这个课题; (3) 避免理论性太强, 这样不适合学生的实际, 课堂气氛也显得枯燥乏味。例如, 我曾经上过《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并获得河南省地理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我并不是完全照搬、模拟优秀教案和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 更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平铺直叙, 而是在模拟的同时加入自己的思考, 特别是和学前教育的实践结合在一起。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 以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节课的基本环节如下:

我先利用儿歌《转呀转》设置教学情境, 通过歌词“月亮围着地球转, 地球围着太阳转, 地球的自转分出黑夜白天, 地球的公转分出岁岁年年”说明地球运动有两种最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在学习地球自转时, 我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地球上居住, 我们是否每天都可以随地球漫游八万里呢?”在学习地球公转时, 学生看到“地球公转示意图”时, 立刻产生了质疑:地球在近日点 (1月初) 怎么反而是冬天?因为, 按一般常识, 距发热物体越近, 应该感到热。比如, 冬天我们烤火时, 距离火炉越近, 感到暖和。地球距太阳最近, 我们这里应该最热, 所以应该是7月;同理, 地球距太阳最远, 我们这里应该最冷, 应该是1月。为什么此时地球距太阳反而最近?

原因如下: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 远日点和近日点只是相对的, 仅差500万公里。因此, 整个地球获得的太阳热能总量只有很少的差异, 并不是决定因素。而决定因素在于太阳直射点往返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导致了南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能有所不同。近日点与远日点分别是在1月初和7月初, 而1月初时,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北半球地区距离直射点远, 所以是冬天;7月初时,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北半球地区距离直射点近, 所以是夏天。

因此, 教师在模拟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时, 可以模目标、模教材、模教法、模学法、模环节、模细节, 但更重要的是要模出“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根据实际寻求适合自己上课的最佳方案。此阶段相当于独孤大侠在中年期以玄铁重剑达到了“重剑无锋, 大巧不工”的境界。

三、磨课——在行动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十分精彩, 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 下课后大家请教他有什么良方。那位教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准备这节课的。”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教师“修炼”的境界, 最高境界的课堂正是要用一生心血去“备课”的。

对于教龄在5—10年的地理教师来说, 非常容易产生职业的倦怠。所谓“好事多磨”, “磨课”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和改进的过程, 这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是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感动自我的过程。教师要形成了内化的个人教学理论, 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科学、先进、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 这也是决定一名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重要因素。当教师一次次体验自己精研的课堂, 一次次在反复修改中完善自己的设计时, 将会感慨, 课堂上的精心设计就如人生, 没有精心策划, 是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如果将此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每一堂课中, 那么堂堂都将是公开课, 就达到了金庸先生提的“无招胜有招”的最高境界。教师驾驭的是招招不露痕迹的课堂, 是用心“修炼”后的结果。此时, 教师不能仅满足于讲解———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 而要研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将参与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自学辅导式学习等教学方式与讲解—接受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行动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例如, 我在进行《月相》的教学中, 在不同的班级尝试了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 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 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方案一:运用直观语言, 配合板图、手势, 讲解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 说明月相的变化。方案二:将“月相成因示意图”做成纸质教具, 配合演示, 讲解月相的变化。方案三:将一个排球涂成黑白两色, 示意月球, 请学生模拟月球、地球太阳的相互位置关系, 结合“排球”位移和色彩变化, 说明月相的变化, 并请学生判断以下诗句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月相:“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杨柳岸晓风残月”“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方案四: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采用Flash动画的方式, 模拟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 解释月相的变化过程, 并总结了《月亮歌》 (初一月亮看不见, 初二月亮一根线, 初三初四像镰刀, 初七初八月半边。一天更比一天胖, 直到十五月才圆。十七十八月出迟, 廿二半夜月半圆, 一天更比一天瘦, 廿九三十见月难) 。

地理科学的新进展, 地理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度推进, 社会对地理教师要求不断提高, 更加需要每位地理教师将“摩课—摩课—磨课”作为专业成长的推动器, 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的同时, 也在地理课堂中收获喜悦, 体会“破茧成蝶”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孔庆东.金庸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5.

[2]赫兴无.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1) .

[3]马骏.给地理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蔡永.摩课磨课悟课——教师教学特色形成的三部曲[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8 (7) .

[5]张辉.磨课“磨”出了什么——从一线教师的视角看磨课之利[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0 (6) .

教师成长三部曲 篇2

-------献给自己十年高中英语教师生涯

湘潭市一中

谭茗兮

联系电话:***

一位高中英语教师成长历程三部曲

-------献给自己十年高中英语教师生涯

九六年从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在市里一所初中教书。五年后,通过公开招聘来到市里一所重点中学先教两年初中,之后通过高中教师资格考试,当上了一名高中英语老师。从2003年到现在,除去中途生孩子和攻读硕士学位花去一年时间,我整整十年站在高中英语教学讲台上,从青涩到日渐成熟,现在回头看,好似弹指一挥间;细细想来,其间的历程值得回味。

历程

(一)闭门造车 卧薪尝胆

虽然有了高中教师资格证,但真正面对课堂时,却少了一份从容自信多了一份忐忑不安。因为面对的学生和所用的教材对我而言都是全新的。当时,教了三个班,每到第三个班自我感觉是最好的。多希望能一次成功啊!所以,晚上在家备课经常到深夜。外婆时常笑我,说“怎么感觉你教书比读书还累?这书不好教吧?”我只能无语。记得那时备词汇课,也不知道当时学校图书馆有相关资料借阅,往往自己先买好两至三本教辅资料,再配上一本字典,一个单词能衍生许多知识,究竟哪些是重点单词,重点单词又会以什么形式考察学生,自己心里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难以让课堂每分钟都起到十足的效果。语法教学也难击中要害。尽管同办公室的不乏经验丰富的教师,可却不敢向他们开口说想去他们教室听课,最多利用课余时间问问一些教学上问题,大部分具体操作都靠自己完成。能把课上好,有时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因为那是我辛劳付出换来的精神奖励,完全是自我陶醉,坐井观天。所以,这第一阶段过得十分辛苦。一个人独自摸索,有时还得应对各种公开课。记得有一次学校要接受省重点中学督导组的检查,英语科要我上一堂课。虽然心里知道这是学校对我的信任,可做起来不是一般的折腾。记得为那次课,我拍了与课文相关的东西方就餐礼仪的录像;为提供真实的情景还买了一些可口的佳肴。过后一想,其实没必要,这是很稚嫩的思维方式,表面看上课堂气氛活跃,但在种种活动交流中受益的学生不多,中偏上的那部分会有感觉,但没有面向全体。往往公开课容易走进这样的误区----教师自我素质的展示和优生能力的体现。整个课的前前后后,大多是我闭门造车的结果,在行家面前最后的评价自然不得而知。因此,再也不想用这样的方式工作了,它给我带来的不是快乐和轻松而是担心,厌倦和烦闷。古人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所以两年后,终于决定,硬着头皮,拜师学艺。

历程

(二)拜师学艺,取人之长

在我办公室里,有一位一毕业就教高中英语的老师,从18岁到我认识她的那时候已21年教龄。一直以来她担任重点班任课老师,头脑里的储存的相关知识似乎比电脑还多,并且不需百度,张口就来且思维严谨。更重要的是,她为人谦和,性格开朗,总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人真心的鼓励和关心,拜她为师是我的福分。下定决心后,每天安排一节课认真听课,从此那间教室就多了一套桌椅,专门为我这编外生准备的。这一听就是扎扎实实的三年,一共写了20个厚厚的笔记本。印象最深的是她很擅长利用各种教辅资料,综合教材和自已的原有知识,将看来很难的看讲授的语法巧妙简化,别人用十分钟才能讲清的内容,她可能只用到一半或三分之二的时间就能使人留有深刻记忆。她所采用的例句生活化,形象生动。如讲单词cover 的多义性时涉及到“钱能够支付…的费用”,例句是这样呈现的 ①So much money is enough to cover the living costs.② $ 20 will cover the petrol for the journey.她女儿远在北京上大学,所以在讲解词组lay the foundation of “为…打下基础”,她说“Her four years in university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her future.” 这样的例子车载斗量,举不胜数,每当一个句子出炉,我总能感受到鲜活的生活。所以尽管她的课没有所谓激活学生的游戏,歌声及视频的渲染,但学生不觉得乏味枯燥。她所吸引学生的是内功,正如大学教授一样,一张嘴一只粉笔再加上抑扬顿挫的语音和有亲和力的微笑,看似简简单单,实际上是不知积累了多少年的精华的流传。除词汇和语法是她的长项外,她对语篇的驾驭也很娴熟。所设定的课文快读和精读问题一般是根据她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学生的接受程度来确定,不会照搬教材或教辅提供的现成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后设计的阅读流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的感觉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所以她的学生很少感觉课文难以读懂。对于不同课型她都能恰当把握。每堂课都是实实在在的公开课,不仅学生可以轻松学到不少东西,对于同行而言,同样营养丰富。每次听完她的课,我只需要稍作整理,就可以在自己课堂上使用。那些日子,才感觉教书是件快乐的事。拜师确实让我迅速成长。

历程

(三)大胆摸索 勇往直前

从高一到高三(06年-09年),我跟在师傅后面边学边模仿,最初的日子确实让我感到新鲜血液带来的生命力和舒适感。然而,越到后面感觉好像上课失去了自己原有的风格。我又开始反思了:如何将师傅的教学特色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中?从09下半年开始,我有意识地告诉自己凡事要独立思考,从原来有规律地进师傅的教室到后来断断续续,有针对性地听课,我在慢慢摸索,慢慢思考,慢慢成长。虽然节奏放慢了,但自己的内容却在不断地充盈起来。这正如,小孩学走路,没有人扶的时候,肯定不能走快了,要不然就会摔跤。记得到2012年时,我已能独立地,感觉良好地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面对学生。送完那一届后,师傅又去新高一了,而我大胆选择留在高三,接任两个理科后进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并当一个班的班主任。接下来的一年,我继续奋斗,不断积累相关教学知识和技能,建立一个了又一个新的文档,将自己对于各个考点的归纳保存在电脑中并及时更新。2012年下半年,来自另一座城市的5位老师和本校的一些老师观摩了我一堂主题为《英语高考题型探究---阅读填空》的公开课,该课受到了一致好评。其实,对于这个课题,在上公开课前我已琢磨了两年时间,只是在最后阶段进行了一些完善,所以当时不觉得压力大,反而很有自信。连续两年送完两届高三后,2013下半年,我接任了两个高一实验班的教学。一开始,并不得心应手,因为这两个班是介于普班和顶尖班的所谓好班,我花了半学期才真正定位好我讲课时应有的语速和知识量。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坚持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方式并把握好考察高一学生英语程度的水准,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教的的两个班在平行班中取得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这是我始料不及的。虽然这期间上了一次在别人看来不太理想的有关时态的语法公开课,但我却从中受益匪浅,也是从那堂课后,我奠定了自己上语法课的节奏和风格。

刘邦成长“三部曲” 篇3

秦朝末年,民生凋敝。

沛县城里的一间不大的酒馆里,一帮小混混正在饮酒作乐,喧闹聒噪。一两个已经烂醉如泥,瘫倒在地。这时,一个农民模样的精瘦的老人直冲进来,照着为首的那名额头高高隆起的男子就是一记耳光:“刘三,你又跑出来厮混!你看看你,整天除了吃喝玩乐,你还会干什么!你知道做人当有节制吗?”说完,那人颤抖着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刘邦顿时酒意全消,原本迷醉的头脑忽然间清醒得可怕。他走出酒店慢慢地踱到了泗水河边。他瞥了一眼缓缓东流的河水,蓦地看到了水中自己那个一身邋遢一脸憔悴的倒影。他不禁摇了摇头:都快四十的人了,整天放浪形骸,连兄弟老子都瞧不上自己……

他痛苦地蹲下身,抱紧自己的脑袋……

真可谓造化弄人,不过一两年光景,刘邦释囚斩蛇,揭竿而起。其所率军队成为反秦义军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刘邦声名远播,成为天下豪杰向往的领袖。

入夜,鞍马劳顿的刘邦正在大帐中享受着两名侍女的按摩。突然,侍卫推门而入:“报!有个叫郦食其的人求见!”刘邦依旧半躺,挥挥手道:“带他进来!”郦食其衣冠整洁,缓缓步入,拱手弯腰打算施礼,却一眼瞥见刘邦正惬意地躺在两个女人之间,不禁冷笑道:“这就是你对待长者的态度吗?你待人如此傲慢,又如何指望天下英雄会聚集到你的帐下?”

刘邦猛然睁开双眼。那一瞬间,他身上的汗水完全湿透了衣襟。他慌忙立起身,屏退两名侍女,整顿好衣冠,躬身上前,彎腰施礼:“请先生赐教。”

郦食其先是惊讶地看着他,继而抚摸着稀疏的胡须,面露欣慰之色:“知错即改,善莫大焉。此人前程未可限量也!”

刘邦一路势如破竹,顺利拿下了函谷关。他率领军队一路攻入京城进入皇宫,那一扇扇大门之后的无尽珠宝、如花美眷一下子迷住了他的双眼,他难以自拔,沉溺其中……

这天,他斥退了又一位前来劝谏的臣子,转身时突然停下脚步,停在一扇铜镜跟前。

镜中人红光满面,却带着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的恍惚与靡乱,身材亦已渐趋臃肿……

宫门外似又传来大臣们无奈的叹息。刘邦心头一紧——我到底该怎么办?他突然间想起了秦二世……他的心中猛然有了决断:召集手下,封锁了库府;又召集了百姓,宣布约法三章——他用法令约束了百姓,也约束了自己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四年的时间一晃而过,他终于端坐于龙椅之上,成了九五之尊。

正是他的警醒与节制,让他一步步登上了至尊之位。但是,这种完全依赖于他人的告诫和自己心血来潮才有的警醒与节制,又如何保证一位拥有绝对权力的人永远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行进?

【评点】

作者截取了汉高祖刘邦“成长”过程中的三个片段,表现了警醒与节制对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意义。选材精心精当,描写绘声绘色,想象合情合理。尤其是结尾那段议论,充分肯定了警醒与节制的意义,又指出了其“可靠性”差的特点,值得玩味。要使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权力拥有者——走上正途,还要靠一种刚性的力量。

(指导教师:王淦生)

教师成长三部曲 篇4

一、成长情感的系列展现

美国学者威利斯和艾利恩佐认为,一个好的主题应该具备三个要素:第一,主题所表述的生活观点应该是重要的;第二,所要表述的观点应对尽量多的人具有意义;第三,所涉及的应是一个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永恒的主题。(1)而这个主题构成了荣格所说的神话研究中的母题,母题在神话的原型中是那些在各民族、各国家与地域的绵长历史里无论如何时何地都普遍存在着的精神现象,是积淀在人类各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的精神原型。(2)托纳托雷的成长三部曲中,每一部都以一个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永恒情感母题作为切入点,这些母题贯穿于人类发展过程的始终,无不存在于人类的精神意象中,人们依据这些情感母题(即亲情、爱情和友情)产生关系并相互维系。

(一)与船同生死,追忆养父丹尼——亲情

《海上钢琴师》是托纳托雷将亲情这一主题运用得最为巧妙的一部影片。影片时长120分钟,描写主人公1900与父亲丹尼的亲情部分只占了30分钟,但也正是这有关亲情的内容,奠定了整部影片温暖、柔情的基调。

导演将主人公的身份设置为一个被亲生父母遗弃在船上的孤儿,被烧炉工丹尼无意间发现,丹尼不顾工友的嘲笑讽刺而执意收养他。装婴儿的纸盒上写着英文字母TD,实际上只是一种饮料的名称,却被丹尼理解为“thanks danny”的意思,他认为这个婴儿是特意留给他养的。导演用巧合与理解错位构建起故事情节,巧合之外的理解偏差使丹尼增加了“父亲”这一角色特征,也弥补了主人公缺失的父爱。丹尼给他取名字时加了后缀1900,这个时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是二人父子关系的开端时间,也是丹尼拥有新身份的第一年,丹尼赋予了这个名字多重意义,更重要的是他赋予这个小生命一次重生的机会。影片随后用简单的镜头语言展现父子二人的日常相处,丹尼哄他睡觉、教他读书,这些细微细节都在刻画着主人公1900与父亲丹尼随时间建立起来的父子亲情,平凡却不平庸。

然而丹尼却在“1900”8岁的时候意外死亡,这是故事开篇出现的第二个拐点,影片展现亲情主题的部分也就到此为止。影片中导演对丹尼尸体的处理方式是将之沉入大海,这时又运用巧合搭建故事转场。丹尼尸体将被抛入大海,在大家倾斜甲板时,音乐响起。

音乐与丹尼尸体被抛入大海同时出现,毫无疑问是导演预先为之后所发生的事情埋下的伏笔。8岁之前,丹尼是1900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寄托体,但8岁之后,这个寄托体消失,他人生中开始出现另一个具有无可比拟作用的存在物——钢琴(音乐)。音乐的出现,填充了1900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象的空白,接替丹尼成为他的情感回归处;丹尼使生命发芽,音乐则陪伴这个生命长大。影片结尾处,1900选择与船共沉,与其说是对音乐的追求让其不舍得离开船,不如说是在呼应影片开头丹尼的死,因为被他叫做父亲的人也是在这艘船上丧生的。亲情的主题虽在本片中表达得很隐晦,但是经过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它的伟大与奇妙之处。

(二)真正的爱不是占有,是保护——爱情

关于《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一片的主题,尽管评论界观点不一,但本文仍将其归结为是对爱情这一古老主题的展望,片中象征着美之化身的玛莲娜勾起了小男孩爱的欲望,并通过小男孩的视角将爱情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爱不是占有,是发自内心地去保护。

导演将这部影片涉及的人物分为四类:男人、女人、玛莲娜和小男孩。以女神玛莲娜为中心,男人垂涎她的美貌,女人对她心怀嫉妒,只有小男孩出于真心想保护她。听到女人们谈论玛莲娜的是非时,他用恶作剧惩罚她们;面对那些流言蜚语而无能为力时,他将教堂里的一座神佛雕像作为自己的动力和精神支撑,希望借助神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女神。导演安排这个段落的特殊用意在于:崇尚神灵的意大利,定会将神作为最高的意志进行膜拜,小男孩在神佛雕像面前表现出的虔诚,也反衬出他对玛莲娜的情感在严肃的的宗教面前变得纯粹、坚定、义无反顾。

影片的最后,小男孩身旁有了适合自己的女朋友,但看到玛莲娜与丈夫归来,他还是会驻足观看,因为是玛莲娜给了他爱的欲望与幻想,也是玛莲娜间接教会他重要的事情在于责任、保护心爱的人,在成长道路上、爱情道路上也正需要一个爱的启迪者,他(她)教会了另一个人怎样去爱。

(三)亦师亦友,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友情

人类的情感母题继亲情、爱情之后,当属友情,而这一部分在《天堂电影院》中也被导演展示出来。

《天堂电影院》中,主人公多多自小喜欢电影,偷偷跑去电影院看放映师埃弗瑞德放映影片,埃弗瑞德由最初的不理睬,到后来慢慢教多多放映、剪辑影片,逐渐与多多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在多多成年后,埃弗瑞德站鼓励他走出小镇,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放映师被设置成一个具备多重身份的角色,在多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中年时期,以老师、朋友或导师的形象一直引领着他成长。30年后,多多功成名就,重返家乡,竟是为参加埃弗瑞德的葬礼,母亲转交给他一份埃弗瑞德留给他的礼物,原来是当初被镇上的检查员勒令剪掉的吻戏胶片。这一刻,多多是埃弗瑞德情感意义上的延伸,后者有所指,前者领悟其所指,两人的心理身份也从引导与被引导上升成为两个平等个体,在人格上达到同一,这也是友情的最高境界。

二、个体成长的隐性手法表达

(一)成长事件的直接表达——倒叙叙事手法运用

倒叙叙事手法在托纳托雷电影中一脉相承。《天堂电影院》中,从中年多多的回忆开始,切换至其幼年时期开始讲述故事;《海上钢琴师》以小号手麦克斯的主观叙述加回忆开始之前;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开头也是以主人公的主观口吻讲述以前发生过的事。

倒叙叙事手法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影片的可信度。倒叙,即在现在讲述过去发生过的事,以剧中人物的直白或回忆作为叙事视角,观众更易站在一个冷静客观的角度审视剧中人的行为,更像是见证剧中人物过去的成长历程,审视过去、审视自己。

(二)成长符号的间接象征——自行车、长裤

托纳托雷影片中惯用一些具象符号,赋予其深层次的背景含义,耐人寻味。《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导演在表现小男孩渴望长大成人后保护玛莲娜时,用到了两个间接符号——自行车与长裤。

影片开头,小男孩得到一辆新自行车,呼啸着跑去找他的同伴,问道:“这样可以加入你们大人的行列了吗?”自行车不再是单纯的出行工具,而被赋予了符号意义:只有成为大人才能骑车,自行车是由年少到长大成人的标志。

随后小男孩听到有人说穿短裤的男生永远不会成为大人,于是接下来一个段落中,他来到裁缝店,拿着父亲结婚时候穿过的西装长裤,要求裁缝把它改制成一条适合自己的长裤。导演在此处发挥了语言功能,仅为角色设计了一句台词,表现其要做大人的坚定。裁缝说:“你还是小孩儿,不适宜穿长裤。”他回答道:“我不是在征询你的意见。”第一人称的主观话语陈述和表达主体对该事的直接观点和意见,且此时将角色语气放大成与裁缝身份一致的“成年人”口吻,这段关系语境中不存在“小孩”,而是两个关系对等的成年人之间的交涉。

自行车和长裤的内涵运用,是托纳托雷在表现个体人物成长时的精妙设计。导演将成长这一抽象概念通过两个具象符号表达出来,更切实际,更显意味深长。

三、回家结尾的收官设置

托纳托雷的成长三部曲对于结尾的设置出奇的一致:人物重回家乡。这一点能深刻体现中国人秉承的“落叶归根”思想,极度符合东方人对于成长直至年老死亡时的情感诉求。

《天堂电影院》中的多多阔别故乡30年后回归,与老母亲久别重逢。家乡是母亲所在地、亲情所在地,更是自己的人生引领者埃弗瑞德的所在地,多多回到家乡,也意味他的思想灵魂和埃弗瑞德走到了一起。

《海上钢琴师》中,1900最终放弃下船,放弃去寻找心爱姑娘的机会,选择与维吉尼亚号共沉没,未尝不是一种回家。船,是他身体栖息之所,更是他精神信仰停留之处。1900将钢琴与音乐作为自己毕生的信仰,将之上升到与自己的生命同等重要的高度,牺牲性命追随音乐,实现了在音乐天堂里的“回家”。再者,父亲丹尼在船上丧生,尸体被抛入大海,1900最后的抉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父亲的追随与回应。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结尾部分,小男孩最终真正穿上长裤,头戴礼帽,并且系着领带,找到适合自己的伴侣,在爱情世界里“回家”;玛莲娜和丈夫回到自己的家乡西西里岛,她去集市时,女人们不再嫉妒她的美,开始热情地招呼她买东西。对于玛莲娜来说,回到西西里岛是地理空间上的回家,有丈夫陪伴是内心情感的回家,最重要的是没有世俗的眼光与议论,是真正的人格上的回家。

四、结语

成长三部曲的编剧、导演皆为朱塞佩·托纳托雷,导演通过叙述剧中人物的成长过程,给观众呈现的不仅是视听盛宴,更是观影过后对于成长的回味与反思。

参考文献

[1]刘汉文.朱塞佩·托纳托雷的电影主题[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05).

[2]白虹.海上钢琴师:出走与回归解读[J].环球纵横,2013(11).

成长三部曲作文 篇5

清爽的晨风,吹来树木清新的气息和庄稼的馨香,古老的槐树下,此刻正一片欢声笑语。赶集的人们在这里会齐,小车推着沉甸甸的收获,载上家人的希望,沿着小路,结伴走出村外。每当这时,不谙世事的我总爱和小伙伴儿撒着欢儿雀跃地去攀爬那棵老槐树。轻轻摇一下树枝,那枝头上便会纷纷扬扬地落下一朵朵白嫩白嫩的槐花,仰起头,偶尔接住几朵,吮着那香甜的花汁,如诗一般地惬意,哪里知晓“愁”为何物。

阳光明媚得有些奢侈的午后,躺在奶奶家门外那天然的绿毯上,听奶奶哼着那带泥土气息的歌谣。等月儿上来的时候,淡淡的月光从山顶泻下来,田野多了几分朦胧,天与地,呈现出一片和谐,池塘里的蛙鸣声此起彼伏,给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丝丝情趣……

过渡曲: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观过岁月翩跹的觥筹,金色童年的时代便无可奈何地宣告结束,默默地承受着造物者的安排,我们踏上了新的人生之旅。

成长的道路上,不舍与伤感分离时的无奈,是任何人都没有能力扭转的局势。踽踽独步在绿肥红瘦的半亩方塘,任凭清冷的雨水打湿我压抑的愁绪。回家时明明心里难受得憋屈,但却故作轻松,装出一副什么事都没有的样子,尽力将最好的一面伪装得淋漓尽致,呈现给信以为真的你们。

若将成长的道路比作航程,那么我们就是乘风破浪的帆船,大海苍茫,船终究要远航……

片尾曲:不知乘月几人归,落叶摇情满江树

也许是忙碌的日子沉重了原本轻松的心,也许是喧嚣的街市扰乱了原先安好的时光。在这个复杂的大魔方里,人们开始为了名和利在沉沉浮浮、起起落落之间徘徊不定,你追我赶。人与人之间夹杂着的冷漠,让整个人都开始隐忍下来,很少再因何人、何事而感动、而震撼了。

灯火门帘,月华似练。曾几何时,心里就悄悄地滋生起了一颗归家的种子。常年奔波在外,即使是吃着稀罕的山珍海味,也还是时常想念母亲做的一手家常小菜。正如《乡味》里所描述的那般:有人身在北京却想着上海的锅贴,有的人远在广州却盼着东北的酸菜白肉。因为吃不到,所以惦记。哪怕是吃着同名的,却还是因为和自己心里的味道相差太远而常想常念……

家是最能展现你真实一面的地方。在家里,想笑就笑,可以笑得人仰马翻;想哭就哭,亦可哭得大雨滂沱。有家有你们的地方,才是我该皈依的原乡。

教师成长三部曲 篇6

【关键词】化学教学;中学生;三部曲;三生教育;化学实验;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需要实验,但是并不代表学化学就是每堂课都是实验课,很多同事和一些学生家长认为,化学就是做实验,其实化学也渗透了人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三生教育理念等知识。我们在实验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化学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将初中的化学知识渗透到学生的三生教育之中呢?

一、在化学实验中渗透三生教育

化学教学的第一堂课一般都是先演示几个实验来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随后要讲解实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然后再介绍实验仪器的名称,性能。在教学中,我们自然会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首先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唯一性,独特性,脆弱性,重要性。其次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中的趣味性,科学性,危险性。

同时也认识到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有科学性,学习化学知识要严谨,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完成实验的同时要注意生命安全。

二、在化学与环境中渗透三生教育

化学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化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原材料的合成,肥料的生产,药物的合成给人们解决了衣食住行的问题,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是由于工业的发展,使得空气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汽车工业的发展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产生的尾气也大大地污染了环境,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在这方面教学内容中,让学生知道产生这些有害物质的根源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还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产生了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温上升,冰山融化,因此,教育学生不要随便乱烧垃圾。化学工业的发展除了污染空气,还会污染水源和土地,化学的发展虽然给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但是我们化学有能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要解决上述污染问题,要从源头上解决能源问题,即开发新能源,也可以用化学反应将尾气转化为无害气体再排出。

水源的污染除了工业发展之外。还有农业,生活废水的排放和垃圾的随便丢弃。都使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教育学生要保护水资源,具体做法是珍惜每一滴水,不要向水源中丢垃圾和倒废水。生活中的废水可以排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净化处理后再排放。

通过对环境方面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化学并不可怕,它是很有魅力的,化学给环境惹得祸,化学自己能解决。也启发学生遇到了问题要知道解决,学会生存。

三、在化学与生活中渗透三生教育

化学很神奇,能将生活中本身就存在的物质转变为不存在的物质,如,自然界本来没有塑料,但是通过化学就合成了各种塑料,而且塑料制品的使用范围很广。不过塑料废弃物会污染环境,也称为白色污染,这种污染的危害性最大,因为塑料不易腐烂,有些有毒,交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辨别有毒塑料和无毒塑料的方法。告诉学生塑料制品的优缺点,在生活中少使用塑料袋。化学还会使一些物质美化,如,现在很多女学生都把头发尖烫卷了,这样他们觉得时尚美观,有些学生的头发为自然卷。他们又去把头发拉直了,无论烫还是拉,美发师都用了化学产品。这些产品都有一定的致癌性,我们在教学中也会渗透这些知识,让学生知道这样追求时尚和美观对健康的影响。现在的染色馒头,豆瓣酱中的苏丹红等都是美化物质的产品,各种化妆品,他们虽然让物质或者人变漂亮了,同时也使人向死亡多走了一小步。化学让人对生活充满诱惑,各类烧烤,油炸食品,烟熏食品,腌制食品让人越吃越想吃。但是这些食品中含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致癌物,经常吃容易患食道癌,肠癌,胃癌等癌症,各种糕点中含有膨化剂,小孩食多了会早熟。向学生渗透这些相关的知识,也就是养让学生学会生活,那些东西该用,那些不该用,那些应该少用;那些食品该吃,那些不该吃,那些要少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四、在化学与社会中渗透三生教育

1.化学还与社会相联系,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是人类利用的重要能源,学生已经知道了这类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这类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我们要合理开采自然资源,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开发新能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还会浪费能源,产生更多的有毒气体,使环境遭到更大程度的污染,让学生知道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让学生了解一些药物或者是保健品中含的钙,铁,锌,硒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食物中各类维生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等。知道六大营养物质对人类生命活动的关系,做到合理膳食,改变过去偏食,挑食,没有好菜不吃饭的坏习惯。

3.从房屋的装修,向学生介绍甲醛,笨等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引导培养学生在今后选择装饰材料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

4.从物质的酸性,碱性对人的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人体是酸性就会多病,应该多食碱性食物,如白菜,柿子,黄瓜,胡萝卜,板栗,生菜等,少食甜食。不同的农作物应该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柑橘要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大豆要在碱性土壤中生长,不同的土壤给农作物施的肥料也不一样。让学生知道当好一位农民也不容易,一要有丰富的知识。因而有些农民一年收入不够吃,有些农民很富裕。

总的来说:通过化学的教学,在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让学生知道化学的科学性,危险性,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之间的重要性,学会如何爱自己的生命,如何学会好好生活,高质量的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如何生存,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做危害人类的事,如何做好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一员。

年轻校长成长的“四部曲” 篇7

一、强化教育,在不断地学习中祛燥气、炼持重

毋庸讳言,浮躁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负面情绪,年轻校长也不例外。刚走上校长岗位的年轻校长,并不缺乏工作热情,但因经验不足、资历尚浅等原因,极易产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经常组织相应的教育培训活动,帮助其祛躁气、炼持重,尽快成熟起来。一是以党性教育为首要任务,定制“基础餐”。组织开展党的理论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群众路线等培训,促使他们思考“入党为什么,在职干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在对党的宗旨、观念的领悟中,要坚定信念,净化心灵,提升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以提升履职能力为目的,定制“自助餐”。以学校领导艺术与工作方法等专题为基础,采用专题授课、体验式教学、研讨交流等形式对年轻校长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带领他们学习反映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新技能,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从容大度、稳健持重的品格。三是以贴近区域实际为重点,定制“特色餐”。充分运用“红色资源”优势,组织年轻校长祭扫烈士公墓,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坚定年轻校长的党性意识,树立扎实做事、踏实做人、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

二、大胆使用,在工作实践中除娇气、养韧劲

年轻校长普遍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能力强、干劲足,但因经验不足和资历尚浅等原因,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出现畏难情绪,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会影响年轻校长自身的成长。为此,要想让他们在工作中直面困难,除娇气、长志气,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多给年轻校长压担子,多让他们承担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他们应对复杂局面、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二是要让年轻校长到艰苦的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去接受锻炼,不仅要锻炼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更要帮助他们树立不怕艰苦、扎根基层学校、服务基层学校的志愿。

三、把握方向,在社会生活中弃庸俗、崇高洁

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社会大背景下,各种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同生共存,既有我们所崇尚的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污贿赂等违纪违法问题。“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廉洁自律,年轻校长要自觉做到“三不”:一是不伸手。“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通过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教育他们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二是不自私。“心底无私天地宽”,要多记别人的好处、多看别人的长处、多想别人的难处,做到明辨是非、胸襟宽阔。三是不迷官。对待工作要有进取心,始终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组织的安排,讲党性、守纪律、顾大局。

四、自警自省,在人际交往中忌高傲、重谦逊

教师成长三部曲 篇8

一、教书、教学、教育概念辨析

1.教书

作为教师,当我们被别人问及工作内容时,我们总是习惯地称自己是“教书的”。用“教书”来概括教师的工作内容,是对传统师道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认识的延续。然而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单纯地用“教书”来表述教师的工作内容,已经不再完全合适。

传统的教育语境中,由于社会的知识总量相对有限,知识的传播途径相对狭窄,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将有限的知识传播给尽可能多的人。从这个层面上说,教师扮演的主要是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因此当韩愈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观念时,一直为人们所接受并被教育者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从教原则。然而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知识的总量已经得到了膨胀性的扩张,知识的传播途径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传播甚广,一个人完全可以不需要借助学校和教师,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任何信息。今天的教师如果仍旧固守着知识传播者的阵地,扮演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可以完全被现代信息技术所取代。[1]当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络等手段任意地获得他想要的知识时,教师如果还只是口若悬河地传道授业,那么教学活动只能变成一场盛大的“暗恋”,你费尽心思去“爱”一群人,最终却只感动了自己。

教师需要“教书”,但是教师不能仅仅“教书”。书本知识在教育活动中只是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而非教育的最终目的。认为教师的工作内容只是“教书”,容易将教育的手段和目的颠倒,进而做出本末倒置的教育行动来。认为教师的工作内容只是“教书”,也容易造成教师只管书本科学世界的知识,而忽视学生作为人的基本需求,进而造成无人教育活动的产生。

2.教学

与“教书”的教育观相比,用“教学”来界定教师的工作内容进步了很多,因为“教学”中包含了“学”这一元素,无人的教育活动初步见到了人的模样。然而从教学活动中“人”的存在形象分析来看,“教学”活动中人的形象是片面和不完整的,这必然带来“教学”观下教育活动难以避免的弊端。

从教学论的角度分析,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中的人的形象是以认知者的形象存在。据此,学生到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这一观念不仅是社会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也是很多教师自己对教学工作的认识。学生来到学校增长认识、学习知识固然没有问题,然而学生来到学校是以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出现,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存在,学生的发展除了认知的发展,还包括情感的发展、道德的养成等方面内容。教育活动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共同发展便成了应有之意。在这个意义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的教育性”这一命题,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发展学生的道德。因此,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师都需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活动是否只是给了学生知识和分数,却以牺牲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正如一位校长坦言:我们这些人都是历史的罪人,我们将来是要受历史的审判的。

用“教学”来理解教师的全部工作,容易陷入狭隘的认识论范畴,而忽略掉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多维度存在。作为教师,我们眼中的学生不仅需要增长知识,还有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道德养成等方面的需求。学生来到学校,也不仅仅是来学习的,同时也是过来生活、交友、娱乐的。正是因为学生发展的多面性,要求教师的劳动超越狭隘的教学认识论范畴而走向对人的完整性关注。

3.教育

与“教书”“教学”相比较,“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育”。“育”字据《说文解字》解释本意是“养子使作善”,其中有通过“孕育”“化育”等方式以使儿童实现“善”的目标的意思。只有在“育”人的教育活动中,人的形象才是完整的,人的发展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关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

教育的过程是“孕育”“化育”的过程。一方面,“孕育”“化育”的过程需要借助于知识的授受(教书)、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的发展(教学)来实现。但无论是知识的授受,还是认知的发展,都需要通过“化育”般的教育方式来开展。所谓“化育”般的教育,有如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到过的“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的命题,孩子的成长不是生产线上的产品,而是犹如一颗发芽的种子一样,需要雨水和土壤的精心呵护,教师就是为孩子的成长提供雨水和土壤的引导者,教育的过程犹如春风化雨般的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另一方面,无论是知识的授受还是认知的发展,其本身并非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通过知识的授受和认知的发展,实现儿童最大可能的善的养成。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只有在育人的教育观下方可实现。

用“教育”来表征教师的工作内容,是教育活动的应有之义。在“教育”中,儿童是以完整的人的形象出现,教育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儿童的成长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进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实现从“教书”“教学”向“教育”过程的转变。

二、教书、教学、教育的关系辨析

1.前提分析:从无人到完人

对“教书”“教学”“教育”中的人的形象进行分析,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教书”的重点在“书”,书是科学世界在教师活动中的集中体现,它是教育活动的载体和媒介。“教书”体现的是学科本位的教育思想,其基本假设是只要教师教授完书本知识,只要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教育活动即将完成。在“教书”的教育观中,教师的眼里只有书本科学世界,而没有学生的生命世界。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彰显,容易成为教育活动中被动的模仿者和执行者。

教学的重点在“学”,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与教书相比,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方面是一个进步。然而在教学的理念下,学生仅仅是作为一个认知的主体而存在,而实际上学生来到学校和教室,是以一个独立完整的生命个体参与教育活动。学生的任务除了学习,还需要发展情感、形成道德。因此,教学视野下的学生是以片面的人的形象而存在,最终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教育的重点在“育”,育的主体是学生,育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还关照到学生的情感发展、意志发展和道德发展等。而育的重点更为关注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也是教育的重心所在。因此,在教育的教育观下,学生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而存在。

从教书、教学到教育,教的对象发生更替,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对“教”的活动中人的存在状态的三种不同认识。教书关注的是无人的教育,教学关注的是片面的人的教育,唯有教育关注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教师的劳动只有真正地做到了教育,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过程分析:从灌输到启发

对“教书”“教学”“教育”中的教育过程进行分析,是深入理解三者关系的应有之义。教书的重点在“书”,由于书本是外在于学生经验的科学系统,因此在教书的教育观下,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单向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则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此过程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双向交流,学生也无须自主地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难以得到训练,无法获得自主发展。

教学的重点在“学”,学的活动是学生的主体经验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经验得到一定的彰显。但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以片面的认知者的角色存在,缺少情感、意志、道德维度的参与。而认知活动如果缺少情感、意志、道德层面的参与是贫乏无力的,最终也会因为缺少动力支撑而难以为继。[2]因此,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安排等都会由于缺少内在的原动力而难以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得到真正发挥。此阶段的教学活动表现出的是虚假的学生主体,教学活动的本质仍然是由教师主导的学生被动学习活动。

教育的过程是遵循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土壤和环境支撑的过程,是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过程。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的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引导者和帮助者,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搭建平台和提供支撑,整个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者角色,而是以完整的人的形象参与教育活动,最终获得全面发展。

教书、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各异,背后折射的是对教学过程本质的不同理解。教书关注的是由外而内的单向灌输过程,教学关注的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虚假主体学习,唯有教育关注的是学生自主自由的个性发展。从教书、教学到教育,体现教师劳动从灌输到启发的转变,是回归教育过程本真的过程。

3.结果分析:从知识到智慧

从知识自身的属性来看,科学知识的价值可以分为符号价值、工具价值和教育价值。知识的符号价值是指知识本身带给人认知上的发展,知识的工具价值是指知识带给人的应用性价值,知识的教育价值是指知识促进人道德发展的价值。从教书、教学和教育中的知识性质来看,“教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科学知识,由于科学知识是以客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教书观下学生是以被动的方式,对科学知识采取的是接受、记忆的学习形式,因此科学知识并没有和学生的主体发生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知识只是以客观的符号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而已,科学知识仅仅呈现出的是符号价值。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的主体经验和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学生有了一定的主体性参与,在教学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客观的科学知识发生双向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符号本身,还掌握了知识是如何运用于客观世界的。因此在教学观下,学生能够超越知识的符号价值,而走向知识的工具价值。

“教育”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体自主自由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以完整的人的形象出现,学生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不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与学生的主体生命相互融合,知识不再是外在于学生的客观存在,而是与学生发生了生命的互动。知识的价值也不仅仅体现其符号价值、工具价值,还体现了教育价值,即通过知识的获得,学生收获了情感的发展、道德的成长。知识在此过程中已经以另一种形式———智慧的形式与学生合二为一。

教育活动的目的是获得知识和形成智慧。从教育的本意来看,知识只是教育的手段,帮助学生形成智慧是教育的根本追求。教育过程需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实现“转识成智”,这需要教师从教书、教学向教育做出积极的转变。从教书、教学向教育的转变,既是教育活动回归本真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从教书、教学向教育的发展和转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杨海茹.教育信息化带给教师角色的隐性危机[J].电化教育研究,2003(2):31.

教师成长三部曲 篇9

1. 自我诊断:

教师通过播放自己的教学录像, 让自己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课堂教学, 运用体育学理论作指导, 对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效果等进行全面剖析, 及时发现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如:讲解是否简练、口令是否规范、保护帮助是否科学、队伍调动是否合理等, 依此确定今后改进的方向。

2. 对比诊断:

教师多观摩优秀教师、名师的经典课堂, 把自己的课与名师的课做比较, 重点是观察名师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教学技能进行授课的, 发现名师的教学“亮点”, 反思自己的教学不足, 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为我所用。

3. 交流诊断:

课后, 与观摩教师交流, 了解教学技能的不足;与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通过与师生交流, 更全面、更细致地把握课堂的真实面貌, 进而分析课堂教学效果, 诊断存在的问题, 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要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也要将好的一面充分合理利用。

二、寻师学艺

1. 以优质刊物为师: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是一本帮助体育教师进修提高、帮助学生掌握体育卫生知识和方法的好书, 为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提供不同服务的体育教育教学刊物, 以它为师, “取经提技”。如:在笔者对“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学目标制定要具体”产生困惑时, 通过研读《中国学校体育》2013年第六期杂志中于素梅博士的《如何从“四个学习方面”把握好课程目标的规定》后, 明确了教学目标的设计技巧等。

2. 以网络素材为师:

网络中, 有关体育专业学习的网站很多, 如:《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博客圈、《中国学校体育》杂志BBS论坛、浙江教育资源网、江苏学校体育网等。根据自己需要, 选择相关版块针对性学习, 不仅学得快, 而且少走弯路。如:我在“保护与帮助”技能这方面偏弱, 在《中国学校体育》博客圈视频栏目中, 找到了全国第五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课, 反复观摩名师是如何进行保护与帮助的, 逐步提升了自己保护与帮助的教学技能。

3. 以同行专家为师:

除了向自己身边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师学习外, 还可以通过专业Q Q群、体育网络平台等与同行专家交流学习。如:我在中国学校体育读者群三内, 提出教学困惑“技巧肩肘倒立如何帮助学生才更有效”, 群中同行专家, 为我出谋划策, 点拨迷津, 使我走出困惑, 得以提升。

三、实践提升

我们要在教学改革中勇于探索和实践, 提高教学技能。如:在跳箱练习时, 笔者完成示范动作后, 很多学生表现出满脸茫然, 不知所措。从表情中, 笔者明白了学生对学习这项技术缺乏足够的信心, 于是笔者面带微笑对他们说:“老师刚才做的是完整动作, 我们先分步学习, 最后学习完整动作, 只要大家努力学习, 都将获得成功”。说完, 我高高举起右手, 做了一个漂亮的“OK”姿势。练习中, 对那些自信心弱或基础稍差、练习不够积极主动的学生, 笔者用目光注视督促他, 并用表示鼓励的体态语言, 激励其增强信心, 勇于进取。学生由此产生了一种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不辜负教师希望、努力进取的信心和动力, 从单个动作到连贯动作认真练习, 争取达标。

四、反思创新

女教师的创富三部曲 篇10

采访怡芳老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那天,冬日的暖阳洒满庭院,因开家长会而通过朋友的介绍结识了她,竟然发现她不仅是一位教学尖子,而且还是一位理财高手。她以独特的眼光与行动,谱成自己的创富三部曲,以“三级跳”将理财投资梦变为快乐的享受。

穷则思变,她从“不务正业”开始

她说,上大学时,自己就有点“不务正业”,虽然不大不小地做成了几笔生意,但真正理财则是在她走上工作岗位和成家之后。

1992年夏天,怡芬从一所综合性大学的管理系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市属中等专业学校任教。当时,她的月工资仅仅180余元。可当时的物价并不便宜,很自然,她不止是个“月光族”,而是个名副其实的“负债一族”。“穷则思变”,她那颗不安份的心再一次躁动起来,她时刻准备着。这天终于到来,也就是第一个机遇。

那是1992年底的时候,举国上下正时兴起事业单位办产业。在这种潮流下,怡芬所在的学校也鼓励教师兴办产业或开辟第二职业,并且还给了教师相应的优惠政策。没有丝毫的犹豫,她便成为学校里的第一个响应者。她先是从父母那里连缠带闹“骗”来了3000元,接着借了学校的一间教室办起了校园读书社。既向学生售书,又开办租书业务。1993年时,书的价格有很多“水分”,她以便宜的价格把书买回来,然后又以优惠的价格销售,租书按一本书每天2角钱的租金租赁。

在她的书社里一共有三个图书系列:一是马、恩、列、毛著作;二是古今中外哲学,以上两个系列的书进价极其便宜,二是你可能想不到,这两个系列的书籍还非常受学生欢迎;三是武打小说和琼瑶小说,这个系列是当时的热门。

活络的思路与科学的经营,让怡芬在1993年至1994年两年间,靠这个校园书社名利双收:因为书社图书品位高,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她连续两年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学工作者;到1994年寒假时,投进的3000元已经增值到3万元,这让她从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变成了了不起的“万元户”。这应该是她人生之路上具有真正意义的第一桶金。那一年她刚25岁。正当她准备扩大规模,再战一把时,上级教育部门对教师办产业、第二职业发出禁令,她的校园读书社便随之停业了。

但正因为有了从“不务正业”开始的理财投资经历,与小试牛刀的经营收获,所以她的创富之心并未因此而泯灭,相反更为执著与坚定。于是,她继续准备着,寻找新的理财机遇。

出其不意,买股票赚了一把

有道是,处处留心皆商机。怡芬理财的第二个机遇当属1995年寒假。她和丈夫到上海舅公家过年时,正是上海股票流行时期,对于学管理出身的她而言,多少对股市有点研究。她想,此时的股市绝对是投资的最佳目标。从上海回来后,便把办书社赚来的3万元全部寄给了上海的表姐,委托其代买了四川长虹的股票,当时每股6元。天随人愿,到1997年,四川长虹股票直线上升,涨到每股60元时,她判断此时长虹已涨到极点,当即又委托表姐将其全部脱手。转眼间,她以四两拔千斤之法,由3万元起家,变成了手持30万元的“大款”。

怡芬的父亲是个摄影师,女承父业,她也是个摄影爱好者。既然这样,她想到学院附近没有一家照相馆,而自己所居住的家属楼就在校园旁边,自家是两室一厅,何不发挥自己特长,碰碰运气呢?想到做到,她与丈夫一商量,当即花了8万元在市区购买了一套房子住人。于是把学校家属楼的那套两室一厅住房变成了摄影工作室。办照、购买设备和照相器材共投资了4万元。随后她在校园内外做了广泛的宣传。跟市内摄影收费价格相比,她的收费标准只是市里照相馆的一半。因为价格合理,照片质量高,学校的学生们、当地的居民都蜂拥而至。

匠心独运,买房出租取好利

2004年,怡芬所在学院在市区集资建一处住宅楼,因为考虑到孩子上学,许多老师都纷纷搬进市内。一下子学校原来的房子空出不少,她立马意识到,这又是一次理财投资的大好时机。这些房子都属于房改房,面积在60平方米左右,和她的摄影工作室一样大小。大家当初购买时,每套大约1.5万元。此时她以每套高达6万元的价格买下,一共买了5套,合计30万元。因为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前景十分可观。现在,已经有人以每套20多万元的价格向她求购房屋,如果将房子出手,5套房可卖到100多万元,这样她当初的投资就翻了好几番。但精明的怡芬并没有脱手,而是以每年每套1.5万元的价格向外租赁,年租金收入7.5万元。

她说,如果当初把30万元存入银行,按目前的定期利率算,1万元一年仅有300多元利息,一年最多收回1万多元。但是,她认为房价还会继续上涨,加之她盘下的房子处于特殊地带,房价还有很大上升空间,这笔投资实在是不可估量。

上一篇:半金属性下一篇:竞争日显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