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消费与嘉华(精选4篇)
边际消费与嘉华 篇1
摘要:鉴于杨汝岱和朱诗娥于2007年发表在《经济研究》第9期的文章《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吗?——基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存在较明显的错误, 本文对边际消费倾向的概念进行了辨析, 并进一步明确收入差距影响总消费的理论基础 (条件) 。
关键词: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差距,总消费
一、引言
杨汝岱和朱诗娥于2007年发表在《经济研究》第9期的文章《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吗?———基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 (以下简“杨文”) 通过理论推导得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并不是缩小收入差距可以提高总消费的充分条件 (简称结论一) , 并进一步证明, 当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呈“倒U型”时, 缩小收入差距可以提高总消费 (简称结论二) 。该文存在三处错误, 即:边际消费倾向的定义错误, 结论一和结论二的错误。鉴于本文的研究范围, 笔者仅对其前两处错误进行辨析。与此同时, 在知名学者余永定等主编的教材《西方经济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也存在着对边际消费倾向的类似定义。由于消费问题和收入分配问题是重要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对其进行辨析有深刻的意义。
二、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定义辨析
凯恩斯 (1936) 较早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边际消费倾向进行了定义:所谓消费倾向者, 乃以工资单位W计算的所得水准YW与该所得之用于消费支出者CW (亦以工资单位计算) 之函数关系X, 写作CW=X (YW) ;所谓边际消费倾向, 也即个体每增加 (最后) 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量, 数学定义 (微分或差分) 为:d CW/d YW (或△CW/△YW) 。那么, 很显然, 边际消费倾向MPC=d CW/d YW=X' (YW) , 即以收入为变量的消费函数的一阶导数。在这里, 并不知道消费函数的具体形式, 而且边际消费倾向的定义也与消费函数的具体形式无关。在“杨文”和余永定等的教科书中, 都错误地把消费函数具体化为Cw=a+b Yw, 这里a和b都是常数。通过对消费函数具体化为线性函数后, 上述学者都把b定义为边际消费倾向。
基于线性消费函数, 定义收入变量的系数b为边际消费倾向本身并没有错, 问题在于线性消费函数的假设并不符合所有情形。线性消费函数实际上蕴含假定“收入y与系数b没有函数关系”, 此时b才能体现“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量”的含义。但是, 如果研究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 即不同收入水平的个体有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 (即b) , 则b就是收入y的函数b=b (y) , 此时边际消费倾向MPC=dc/dy=b' (y) y+b (y) ≠b, 从而b并不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这与线性消费函数家定下b为边际消费倾向的结论显然是矛盾。可见, 对考察不同收入个体的不同边际消费倾向而言, 采用线性消费函数是不妥当。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特征而言, 其内在地蕴含了消费相对于收入是一种非线性行为特征。即使不考察边际消费倾向的差异, 采用线性函数来定义边际消费倾向, 也是不严谨的。
三、关于收入差距影响总消费的理论条件辨析
“杨文”由于采用错误的边际消费倾向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并不是缩小收入差距可以降低总消费的充分条件。这似乎有悖于常识, 实际上凯恩斯 (1936) 早就基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假设, 认为缩小收入差距可以提高总消费, 扩大总需求, 并认为这个结论是理所当然的。但是, 在七十多年后还出现这样的争端, 说明这个结论有必要进一步强化。事实上, Blinder (1975) 对凯恩斯的结论有进行了严格的数理证明, 王宋涛和吴超林 (2013) 也利用了常见的收入分布, 以基尼系数表征收入差距, 对上述结论进行了严格的代数证明, 鉴于证明的复杂性, 本文采用一个简化的方法来证明。
假设有2个个体, 其具有同样的消费倾向 (函数) c=f (y) , 其中c为个体消费, y为个体收入, 函数f (y) 二阶可导, 并且f’ (y) >0, 即收入越高, 消费越高;设f’’ (y) <0, 也即个体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假设个体一收入为y1, 个体二收入为y2, 且y1>y2, 令r=y1/y2为收入差距, 则r>1。
记Y为总收入, 则y1=Yr/ (1+r) , y2=Y/ (1+r)
记为总消费, 则, 则, 因为r>1, 所以Yr/ (1+r) >Y (1+r) , 又因为f’’ (y) <0, 从而d C/dr<0, 也即收入差距越大, 总消费越低。
这样就证明了, 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假设下, 缩小收入差距可以提高总消费。对于N人的社会, 则需要选择一个更复杂的指标 (通常是基尼系数) 来表征收入差距, 严格证明可参考上文所述文献。
四、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性辨析
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性, 凯恩斯把其当作不证自明的结论, 这也似乎符合人们的主观心理。但是, Kuznets (1942) 用美国的历史数据检验, 发现消费函数是线性的, 即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常数。不过, 凯恩斯也指出, 由于随着收入的变化, 人们的心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一个无法证实或证伪的命题。Modigliani和Brumberg (1954) 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的理论模型推导得出边际消费倾向为一个常数, Blinder (1975) 则提出了基于遗赠动机的广义生命周期理论, 得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结论。也就是说, 模型假设不同, 结论也不同, 这意味着,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似乎是一个实证性命题。较多的研究都倾向于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王宋涛和吴超林 (2012) 使用中国的消费和收入数据检验表明, 我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线性特征是显著的, 方程拟合度 (仅收入变量) 高达90%;但消费函数的二次函数拟合也是显著的, 方程拟合度高达95%以上。这意味着, 在一定的收入区间内, 消费函数的确是线性的, 而超过了临界点后, 消费函数开始呈现非线性特征, 也即边际消费倾向开始递减。总而言之, 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性是存在的, 但是这种递减性的强弱程度会因不同的群体及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改变。
参考文献
[1]王宋涛, 吴超林.收入分配对我国居民总消费的影响分析——基于边际消费倾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 2012 (6) .
[2]王宋涛, 吴超林.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宏观消费效应研究:模型、数据和方法[J].经济评论, 2013 (6) .
[3]余永定, 张宇燕, 郑秉文.西方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4]杨汝岱, 朱诗娥.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吗?———基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J].经济研究, 2007 (9) .
[5]Alan S.Distribution Effects and the Aggregate Consumption Func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5 (3) :447-476.
[6]Kuznets, Simon.National Income and Taxable Capacity National Income and Taxable Capac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2 (1) :37-75.
[7]Modigliani, Franco, and Richard Brumberg.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oss-Section Data.In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Franco Modigliani, Vol.6, ed.Franco Modigliani, 3-45.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 July 2005.
边际消费与嘉华 篇2
关键词:中国内地,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实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消费倾向的决定是消费理论研究的内容,现代消费理论起源于凯恩斯。凯恩斯认为收入差距是社会分配的必然结果,但不应太大。凯恩斯理论打破了供给恒等于需求的教条,承认市场调节会带来盲目失衡,但是局限于总量分析,只看到收入影响消费而不能进一步揭示影响消费的收入背后是收入的分配,所以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收入分配和消费的结构差异。
消费函数被用于分析国民收入的使用动向及研究居民的生活水平与收入水平的关系,从而帮助政府制订宏观经济政策进而实施宏观调控等。国内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得出了一些有指导性的结论。如林江鹏(2007)的研究表明我国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水平呈高度正相关,收入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张文爱(2010)的研究表明城镇居民长期平均的边际消费倾向较稳定,而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则有较大波动。乔为国(2005)的研究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居民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会影响消费倾向的变化,但超过一定范围后,收入增加,消费倾向变低。
综合前人研究可以看出这些成果比较丰富,但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如果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恩格尔系数相当,而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差10年,那么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应该比城镇居民要高。该理论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明显的情况下是否成立,需要通过实证分析加以验证。本文对我国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是否相同进行验证,如出现相同结果指出其相同的边际消费倾向是多少及相同的原因;对出现不同回归结果也进行同样的分析论证。
二、模型的设定与变量的选择
根据我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收入是指可支配收入,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收入是指纯收入。为了满足研究的需要模型采用人均收入表示收入变量。同样消费也采用人均的形式。根据农村居民或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设计计量经济学模型:
农村居民:Yi=α1+α2Xi+μi1i=1, 2, 3∧,n1
城镇居民:Yi=β1+β2Xi+μi2i=1, 2, 3∧,n2
根据上述两个模型结果的比较,则可能出现下述四种情况中的一种:
(1)α1=β1且α2=β2,即截距与斜率都相同,两个回归相同
(2)α1≠β1但α2=β2,即斜率相同,回归的差异仅在其
截距;
(3)α1=β1但α2≠β2,即截距相同,回归的差异仅在其斜率;
(4)α1≠β1且α2≠β2,即斜率和截距都不相同,两个回归完全不同。
上述两个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通过引入虚拟变量Di将两个模型合并成一个模型,根据虚拟变量Di估计的系数就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合并后的模型为:
本文研究对象只有城镇和农村两类,因此引入一个虚拟变量Di,农村居民取值1,城镇居民取值0,则:
分别表示城镇居民消费函数与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在显著性检验中,如果β4等于0的假设被拒绝,则说明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如果β4等于0的假设不能被拒绝,则说明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相同。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是2010年我国北京、天津、河北等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的截面数据。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看出,由于模型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各有31个观测值,所以模型的数据样本一共有62个观测值。
(二)模型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根据表1的数据,用Eviews5.0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结果如下:
将其表示为等式的形式,结果如下:
回归结果显示拟合程度较好,调整可决系数的值为0.9773, F的值是876.47,说明变量整体解释能力较强。对于X的t的统计值为23.6646,通过了统计学检验,说明X的系数显著的不等于0。在回归模型的截距项中,截距项中的虚拟变量D1的系数值为-221.9854,但是它的t统计值为-0.3523,相对较小,无法通过统计检验。所以认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两个回归模型的截距项上是不存在差异;斜率项的虚拟变量D1X, t的统计值为-0.3432,未通过统计学检验,说明斜率项上没有明显差异。综上所述,由β3与β4的t检验值可知,该两参数并非显著地不等于0,显示2010年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并无显著差异,无需区分,他们有着共同的消费函数:
根据新的模型,重新用Eviews5.0对其进行回归分析,表示为等式的形式为:
从回归模型的样本数据中估计出的参数值X的系数为0.6871得出,2010年城镇农民与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值大约为0.6871。但是由于样本数据为截面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构造在90%、95%、99%的置信区间。根据统计学相关知识,在1-α的置信度下βj的置信区间是: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内地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存在差异,他们有着共同的消费函数Yi=294.07+0.6871Xi,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90%的置信区间为(0.6649, 0.7093);在95%的置信区间为(0.6605, 0.7137);在99%的置信区间为(0.6517, 0.7225)。该结论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并没有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降低。这并不与凯恩斯消费理论相悖,原因是:第一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收入一定范围内可能是稳定的;第二因为城乡居民不是同一个群体,要想验证凯恩斯消费理论是否符合中国实情需要采用时间序列对同一主体进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结论有明显的政策含义:第一,我国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不高,与OECD国家相比明显偏低,这说明要拉动经济增长,从刺激消费的角度挖掘潜力仍然有很大空间;第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情形基本上和城镇居民相差10年,要想缩小差距,还要靠大规模的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使更多的农民变市民,使农村一定的资源禀赋上承载较少的农民;第三,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相似性表明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或模式是农村居民的“榜样”,政府在制定刺激农村消费政策的时候可以根据城镇居民的消费来判断农村居民消费所处的阶段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参考文献
[1]林江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兼论——影响农民收入及其差距的因素[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4) :116-119.
[2]张文爱.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城乡比较——以四川省为例[J].经济与管理, 2010 (2) :17-21.
边际消费与嘉华 篇3
一、几个概念
在分析边际消费倾向性之前, 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一) 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理论是凯恩斯主义的重要内容, 代表的是增加的消费占你增加的收入的比率。比如, 某人均月收入比去年增加了500元, 他的开销在没有比往常增加的情况下, 决定用这500元中的300元买酒。那么边际消费为0.6 (300元/500) 。边际消费长期较低会产生流动性过剩的情况。
(二)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认为, 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二者并不是呈简单的正比例关系。按照凯恩斯的解释, 实际消费支出和实际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 边际消费倾向是正数, 但小于1。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并不按相同的比例增加, 其差额就是储蓄。收入增加越多, 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就愈小, 储蓄所占比例也就越大。例如, 当收入从200增加到400时, 收入增加200, 而消费只增加180, 边际消费倾向为0.9当收入从400增加到800时, 收入增加400, 而消费只增加200, 虽然消费增加的绝对量扩大了, 但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为0.5。这样就出现了消费增量占收入增量的比例随收入增加而下降的现象。
(三)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影响。
凯恩斯认为,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由人类天性具有谨慎、远虑、贪婪、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等特性所决定的。在发达的工业国家里, 国民收入较高, 消费倾向相反较低, 由此就产生了有效消费需求不足, 并导致就业不足。在经济的高涨时期, 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消费倾向随之下降, 有效消费需求不足日趋严重, 由此就引起周期性的经济波动。这样凯恩斯就把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谠成是资本主义社会就业不足及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逐年下降
据统计, 我国近年来最终消费率的变化中提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已经由2000年的62.3%下降到2008年的48.6%, 降低了13.7个百分点。其中, 居民消费下降的最明显2000年居民消费率为46.4%, 到2008年则下降到35.3%, 同期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4.9%上升到54.3%。国家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不是靠居民的消费增长拉动, 而是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的。如此之低的最终消费率, 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同时, 由于经济发展和收入的不平衡, 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明显, 低收入和高收入群体消费比重内容明显不同。食品消费比重高收入层最低、低收入层最高,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等项开支高收入层最高、低收入阶层最低。
(一) 受我国传统的节俭观念影响, 居民习惯储蓄。
勤俭节约一直是我国人民的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内容, 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等勤俭观念深入人心, 所以, 不管是在国内的还是旅居国外的侨胞, 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进行储蓄, 而用于交易、生活、预防意外等支出的消费会尽量压缩, 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居民储蓄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这种观念的作用下, 居民不愿意拿出大量的新增收入进入消费领域, 经济流动性差, 从而导致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 导致边际消费倾向偏低, 消费支出的减少并进一步降低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
(二) 消费信贷的不发达。
消费信贷是促进消费增长, 加快经济流通的重要手段, 但这种在西方国家非常普通的金融方式, 在我国发展的及其不顺利。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量入为出”的思想的约束, 国民习惯于有多少花多少, 而不愿意透支明天的收入, 另一方面, 除了房车等大项支出外, 透支消费还仅仅被部分年轻人所接受,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再次, 消费信贷的门栅过高, 也阻碍了部分有意向消费群体的加入。而且我国信用指数由银行系统计算, 也就是说和银行接触越频繁信用指数会越高, 因而消费信贷也只是发生在和银行业务联系多的客户上, 而至于一般居民, 银行给予的信用指数通常为零。
(三) 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消费的偏沉。
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化已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国民经济在地区之间、人群之间发生了比较大的差异, 而且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 边际消费倾向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力量, 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 居民消费倾向直接决定消费的多少, 而国民收入的分配情况则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不公平的国民收入分配, 一方面, 导致大部分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较低, 而大量货币财富仅积累在少数人手中, 从而导致我国整体消费率偏低;另一方面, 因为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财富过多地集聚到高收入阶层也导致了我国总体边际消费倾向的低下。一般来说, 收入分配较公平的社会消费倾向相对较高, 反之则较低。
(四)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人群还不够完善, 发挥作用还不明显, 还没有发挥出它在国民经济需求管理中应有的作用。因为社保制度的缺位, 导致人们对未来生活产生比较严重的担忧甚至恐惧, 难以拿出增长的收入进行消费。养老、医疗等生活中的巨大开支, 也使城镇中的弱势群体不得不捂紧钱袋, 压缩支出, 来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做出储备。
三、多种举措提高我国边际消费倾向
(一) 完善市场各项规则, 调节国民消费心理。
消费领域深化体制改革, 制定鼓励消费政策, 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 改善消费环境;取消居民消费过程中一切不合理的收费, 保障居民消费的安全权、知情权等基本权利, 真正实现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零风险”, 以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保障食品安全、稳定物价、加快物品的流通等都有利于我国国民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
(二)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尽快建立和完善覆盖面广、安全、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 及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就业制度, 消除国民后顾之忧, 使国民敢于消费, 乐于消费。加大义务教育和公共设施等关乎民生方面的投入, 为国民增加消费提供保障, 增加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三) 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 缩小贫富差距。
霍谢尔曼认为:“全体国民的消费倾向主要依托于两个因素 (尽管其它许多因素也起作用) :受到社会条件制约的消费心理;社会如何分配收入。”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势必引起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进一步阻碍经济的发展。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曾指出, 要提高消费需求, 必须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降低城镇居民支出的不确定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低于城市居民, 占比下降, 使得农村居民消费意愿高而支付能力低。提高消费需求要通过推进结构性改革, 理顺要素价格, 优化贸易结构, 减少国际收支顺差, 增进国民总体福利。同时, 调整居民收入分配之间的格局,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降低城镇居民支出的不确定性。
摘要:边际消费是衡量经济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边际消费长期过低会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进而引发较严重的经济问题。分析边际消费倾向性, 对于各项经济政策的制定、短期居民消费的引导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现阶段我国边际消费倾向性进行分析, 以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预测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边际消费,倾向性,流动性过剩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 (重译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2].郑幼锋.美国联邦税制改革争论的最新进展及评价[J].财政研究, 2006
边际消费与嘉华 篇4
关键词:河北省农村消费市场,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河北省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 是制约该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不能仅仅依靠增加他们的收入, 还要挖掘他们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深层原因。
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市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特征
1.平均消费倾向分析
平均消费倾向=人均生活消费÷人均纯收入, 该指标能够反映农民新增购买力的消费投向。从表1中的数据可看出, 虽然1990~2011年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 农民的消费支出也在不断上涨 (1997年和1998年例外) , 但是农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却是不断波动的, 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3年, 该指标在0.73~0.87之间, 表明农民在这一时期平均消费倾向的数值较大, 收入较低, 主要用于生活消费支出, 用来储蓄的相对较少。
第二阶段:1994~1998年, 该指标在0.70~0.54之间, 表明农民在这一时期平均消费倾向呈快速下降趋势, 在1998年达到最低点0.54。农民的收入相对第一阶段在增加, 虽然用于生活消费的总值变化不大, 但是平均消费倾向却下降了, 储蓄增加较快。
第三阶段:1999~2004年, 该指标始终在0.5以上, 表明农民在这一时期的收入和消费增加都相对稳定, 储蓄也维持在较高水平。
第四阶段:2005~2011年, 该指标略有回升, 在062~0.66之间, 表明农民在这一时期随着收入增加, 消费增加的幅度稍微大一点儿。
(数据来源:河北省历年经济统计年鉴)
从表1可看出, 22年以来, 随着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同步增长, 前期农民收入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 到中后期农民用于生活消费的支出比率逐渐降低。这说明虽然农民收入和消费总值都在增长, 但是消费增加明显慢于收入增加, 收入逐渐用于储蓄。从总体趋势上看, 农民平均消费倾向, 即每元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 呈下降趋势, 由1993年的0.867下降到2011年的0.662, 下降了23.64%。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意味着农民的消费意愿降低, 而储蓄意愿增强。究其原因, 主要是农民面临自然、市场、制度等诸多不确定性, 影响了消费。河北省农民“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尚未根本扭转, 农民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还不强, 加之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还不到位, 由此产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制约了农村消费的扩大。
为了便于比较研究, 笔者再分析河北省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数据 (见表2) 。
(数据来源:河北省历年经济统计年鉴)
从表1和表2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对比中可看出, 1990~2011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一直高于农民平均消费倾向 (2010年、2011年除外) 。
2.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边际消费倾向=人均生活消费增量÷人均纯收入增量。该指标反映了随着收入增加, 消费增加的幅度大小, 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消费需求对收入变动的反应情况。从表1可看出, 该指标在不同的年份波动较大, 1991年达到了1.6、1993年达到了1.3。数值超过1说明该年消费的增量超过了收入的增量, 储蓄相对就减少。1997年、1998年出现了负值, 即农民收入增加, 消费相比上一年反而减少, 说明农民把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在这个阶段, 农民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很低。2000年以后, 该值处于0.6左右, 波动性明显减弱, 相对较高并且趋于稳定。从表1和表2的对比分析可知, 22年来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略高于农村居民, 意味着每人每增加1元纯收入, 城镇居民的消费多于农村居民一点儿。
影响河北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
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农村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大, 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还落后。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医疗服务、教育的价格不断上涨, 这种矛盾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别无他法, 只有大大减少现期消费, 为未来预留出足够的钱。这种被迫的预防性储蓄, 实际上导致了较高储蓄率、较低消费率。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如水、电、路等与城镇相比明显较弱。有些地区交通运输不便利, 既影响农民消费商品, 也阻碍了商品进入该地区。甚至有些边远山区在农忙季节, 限电、停电是常事。这种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不仅影响了消费者, 同样也影响了商家。例如, 道路交通不便, 商家的售后服务自然就跟不上, 电器出了问题消费者报修很长时间都未能解决, 最终结果是迫使农民放弃购买家电产品, 尤其是冰箱、空调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削弱了农民的购买力, 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3.农村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的不对称性
当前, 农村消费市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 农民的商品需求和商家的商品供给出现了错位、不对称。农民追求的不再是消费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更重要的是消费商品和劳务的质量。但一些商家未注意到农村消费这种质的飞跃, 长期把开发市场的眼光瞄向城镇而忽视了农村市场的开发, 或简单地把为城市居民生产的产品运到农村地区销售, 并未真正研发出农民迫切需要的产品, 从而造成在农村消费市场上部分商品空缺。农民买不到理想的商品就会减少消费, 进而抑制了农村消费的增长。
4.消费群体的弱消费性
在河北省7200多万人口中, 农村居民有3900多万。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下, 农村人均耕地已不多, 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到京津地区去打工, 留守的大多是老弱妇孺, 因而在农村消费市场, 这些消费能力弱的群体的平均和边际消费倾向很难再提高。
5.因循守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
农民的消费需求受传统思想和习惯的影响较大, 多数农户在消费观念上, 重积累而轻消费, 把钱存到银行以备将来之用。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 消息闭塞, 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消费需求。
对策建议
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要加快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 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使农民即便在医疗、教育和养老等价格不断上涨的现实情况下, 也能够选择理性消费, 而不是削减当前消费, 增加储蓄。要做好具体的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逐步提高政府和社会应负担的比例, 使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有所缓解。二是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政府和社会承担一部分负担, 使农民不再仅仅依靠养儿防老, 而是老有所养。三是完善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同时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只有这三方面工作做好了, 才能使农民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做到心里有数, 自然就可有效促进农民消费水平提高。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村消费市场提供支撑
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点是, 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当前, 河北省农民的消费需求正处于不断上升阶段, 消费结构不断向合理化发展, 这就迫切需要一个与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做支撑。尤其要加快发展农村的道路交通网络、供电网络、通讯网络、自来水供应网络、电视广播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降低农村用电价格, 保障农村自来水充足供应, 电力系统不间断供电, 努力为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特别是在山区, 要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 为实现“村村通”的农村信息化提供基础设施。
3.切实满足农民的需求, 提高服务质量
家电企业和商家要重视农村这个大市场, 认真调查研究农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为农民提供他们希望买到的商品, 同时还要多设维修网点, 提高售后服务质量。政府部门、银行等也应有所作为, 如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和引导商家在农村多设销售、售后服务网点, 及时处理农村消费者的消费和维修等问题。相关政府部门要维护农村消费市场公平公正运转, 保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为他们维权提供平台和机制。
4.转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引导科学消费
倡导科学消费要与人情消费、愚昧消费、封建迷信消费等观念彻底划清界限, 鼓励农民适度消费、健康消费、文明消费;同时也要反对把节省与适度消费简单地对立起来, 引导农民认识到消费的目的是促进身心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转变农民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要从几方面下工夫:一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传统的落后的消费观念与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密切相关, 所以,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是关键。二是加强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宣传科学消费, 包括市场经济知识、商品知识、消费知识、维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等。要使农民通过学习, 逐渐接受现代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 从而自觉地科学消费。三是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可采取各种鼓励农村消费的优惠政策, 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 以使农民接受并消费现代商品。四是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当前, 农民贷款消费还不多见, 农村消费信贷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大力发展农村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如银行实行低利率或零利率, 鼓励一部分农民贷款消费, 为其他农民树立一个榜样;采用各种宣传方式, 借助于各种媒体, 宣传消费信贷给农民带来的好处, 使农民对信贷消费由排斥到熟悉再到认可, 最后到自觉采用, 他们的消费观念自然就会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广明.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的政府干预及其实现[J].理论与改革, 2011 (4) .
[2]黄卫红.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9) .
[3]贺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与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J].经营管理者, 2010 (10) .
[4]黄贵新.关于当前农村市场开拓问题的思考[J].商业经济, 2009 (9) .
[5]李跃.我国农民市场消费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5) .
[6]马龙龙.扩大内需:宏观经济政策着力点——以农村市场为视角[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