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

2024-07-29

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精选12篇)

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 篇1

摘要: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具有科学性质的作用以及崇高的重要地位。儿童音乐是儿童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创造性思维。而儿童正处于接受能力极强的年龄段,同时也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最佳时期。在音乐的教学中根据儿童的心理状态设定相关的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育心理原则应用到音乐教学之中去,这样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音乐教学质量才能得以保证。文章就以儿童心理学应用于儿童音乐教学的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儿童音乐,音乐教育

一、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是由儿童的心理过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征来研究探讨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而儿童心理学也是儿童音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并探讨着儿童在学习、或表演音乐时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展开的一门学科。儿童心理学是由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时期心理的变化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儿童心理发生现象、及发展的特点,及其有无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根据现在儿童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改善儿童对音乐的教育的认知。

(一)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加强并培养儿童对音乐教育的兴趣

因为儿童的思想、思维比较幼稚,正是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儿童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弱,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对好与坏无法进行正确的判断。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每个儿童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兴趣的养成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你对某件事上面感兴趣了,你才会很开心的去用心学。在他们这个年龄段,好奇心是处于极强的阶段。所以说在儿童音乐教育中,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要善于用简单的生活技巧来讲解音乐作品。这个阶段的他们喜欢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和富有情趣的事物。教师就应善于多变,在教学中根据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童话故事、儿童游戏以及一些简单有趣的动作来讲解音乐作品。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就应该根据他们爱玩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玩的时候学到音乐知识。教师这样既可以加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让他们在快乐的环境下学到音乐知识。根据儿童时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其爱好,运用正确的、科学性的方法进行引导,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加强并集中儿童的集中力

儿童的集中力是分分钟会被转移,他们是潜意识的转移,这是他们的天性。当他们在听讲时,教师讲了一个难点或者讲了一个他们并没有接受过的事物就可以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要使学生的注意整节课下来都保持着集中的状态是一件很难的事。一个成年人的集中力都会被一些环境的影响所转移。更何况他们还是儿童。一般来说,在上课的时间一开始学生们的集中力很不错,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时刻来讲解一些新知识,以便他们接受新知识。而等到后半节课的时候,学生们的集中力比较分散。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应用一些有趣的事物来集中他们的集中力。可以采用一些表演来提起他们的兴趣,兴趣一来,他们的集中力自然也就保持着学习状态。目前,为了更加有利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儿童音乐教学多采用综合课的教学课型进行教学。在实际的歌曲教唱过程中,我们常常采用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常用的方法有:前后的同学分成一小组,左右的同学为一小组,让他们以组为单位,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在学习中慢慢地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同时也更能让他们学到更多音乐知识。

(三)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加强并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比较感性的一门学科,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思维、感觉、逻辑等方面产生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心里现象,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音乐意识。作为教师应具备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用一些生动活泼、形象的手段充分调节课堂气氛以及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有创造性的思维空间,尽最大力量去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空间得到最好释放,由此来培养儿童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以便他们感性的创造。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培养并发展学生们的个性和特长,这样又便于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潜意识地去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可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认知。

二、如何正确有效的利用心理学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热情

音乐是是一种挖掘人类情感和激发人类情感的艺术,同时也是人类最久远、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他不但可以丰富人的情感世界、激发思想情感、焕发学习欲望、还可以让人对生活进行体验,感受到生活的激情和热情,还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认为音乐是一种娱乐,在他们心里,音乐课只是一种释放他们“玩性”的课程。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抓住音乐的基本特性,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那么儿童们就能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进而就会产生出对音乐的爱好和喜欢。总的来说,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和热情,我们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儿童音乐的教学。

(一)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利用音乐的节奏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热情

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都喜欢儿歌,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偏向于儿歌教学。简单而又有趣,正符合他们的心意。正如他们喜欢看动画片,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在音乐教学中可多教育一些动画片的歌曲。比如《猫和老鼠》、《米奇欢笑多》、《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主题曲都可以引起儿童对音乐的热情。还可以用一些简短的、跳跃的音乐节奏,来适应儿童的幼小心理和幼稚的性格特征,这样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和热情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儿童爱看的动画片,还有一些人人皆知的《西游记》、《还珠格格》等主题曲都可以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热情。我们还可以利用儿童比较偏爱和接受的音乐节奏来培养并加强儿童对音乐的热情。

(二)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利用儿童肢体语言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热情

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在课堂上总是不自觉的就会做出一些小动作。在这样情况下,教师一般都会体罚学生罚站之类的行为,但是这样并不是能取到良好的效果行为,反而有时候还会影响课堂秩序,影响其它同学。在音乐教学当中,学习音乐不仅要用大脑和嘴巴,还可以利用肢体语言进行互动。教师可以适当的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肢体语言来调节课堂气氛。还可以适当的教学生一些手语歌曲。比如《感恩的心》,让学生感受下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一首歌曲的心理。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加上音乐的节奏,让儿童在音乐堂课中活动跟着音乐的旋律、节奏舞动起来。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非常适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愉快的学习,慢慢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音乐的激情和热情。

(三)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利用儿童对音乐教师的喜爱来提高儿童对音乐热情

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对教师的喜爱是感性的。当他们喜欢上自己的音乐老师的话,他们自然而然地对音乐课产生了兴趣,也自然而然的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热情。教师应当做好自己的职业素养,给学生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多才多艺、容易亲近、善良热情的教师更吸引学生的喜爱和敬佩;跟学生做好朋友、好姐姐的老师是学生的心目中的老师。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上课学习的气氛也能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热情。

三、结语

音乐教育在儿童的成长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因为音乐可以带给他们快乐,也或许是不可预料的未来。我们要让儿童在音乐中感受到快乐、幸福。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技巧以外,还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为学生着想。将具备的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应用到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儿童对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让音乐在每个儿童心理留下一定的认知与了解。这样也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使儿童在快乐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 篇2

第一节:音乐与儿童

一、儿童音乐

(一)儿童音乐的特点:

1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2是儿童进行情感交流的工具 3是儿童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

4是充满着游戏性的活动

(二)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

根据音乐的特点,荷西金斯把音乐教育分成三大类:音乐教育、音乐的教育、借助音乐的教育。

音乐教育:是个体获得对音乐理解的一种途径,它包括正式的音乐课程和不正式的学习。音乐的教育:是针对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而进行的一种途径,对培养对象在音乐潜能、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表演技能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借助音乐的教育:即利用音乐的辐射作用,是把音乐作为一种教育的工具,重视音乐教育的过程,但培养目标不一定与音乐有关。

第二节: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发展

一、音乐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作用

(一)以乐健体

1有利于开发儿童右脑,增进大脑功能

2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以乐启智 1促进儿童语言发展

2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1)促进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

(2)促进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

(3)促进儿童想象、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以乐怡情

(1)促进儿童情感升华

(2)陶冶儿童品格

(四)以乐辅德

(1)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2)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特点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以音乐为本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价值观(本质论)

强调以音乐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对学前儿童施以音乐的早期启蒙,以发展儿童的音乐潜能,使儿童获得音乐艺术内涵的教育。其典型代表就是美国教育家爱斯奈和格利提出的本质论。

(二)以教育本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价值观(工具论)

是通过音乐教育的听、唱、跳、奏等音乐实践活动,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和创造性,即以教育为本位,以音乐为手段。其代表观点是英国教育学家里德和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费尔德提出的工具论。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一)游戏性

(二)综合性

1形式上的综合性

2过程上的综合性

3目的上的综合性

(三)形象性

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组织实施与评价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艺术领域目标解读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二、(一)影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订的因素

1儿童

2社会

3学科

4、教师

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表述

(一)目标表述的性质

1行为目标:指在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时,用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的儿童行为来表示对教育效果的预期。

2过程目标:过程目标关注的不是以预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而是强调教师在活动中以过程为中心,在活动过程中提出相应的目标。3表现目标:指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较少期望儿童产生预期的行为,而跟多的希望儿童对音乐大胆、自由地探索和创造,以及开放性的理解和表达。

(二)目标注意事项

1目标难度要适宜于儿童发展水平,避免过难或过易

2目标框架要尽量适应儿童经验的完整性,合理安排发展的不同维度 3目标涉及的学习内容要突出关键经验,避免面面俱到 4目标表述的角度要一致,尽量立足于儿童的角度 5确保目标的纯粹性,避免把手段或途径混合于目标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活动设计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二)活动性原则

(三)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相适应的原则

(四)融合性原则

(五)面向全体儿童,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施

一、实施途径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音乐教育活动

1、教师组织的与儿童自发的音乐活动(1)教师组织的音乐活动(2)儿童自发的音乐活动

2、专门的与渗透的音乐活动

(1)专门的音乐活动:指一切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起发、组织和指导的与音乐有关的教育活动。

(2)渗透的音乐活动:除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以外,随机、灵活地蕴含、渗透在儿童的一日生活及其他教育活动之中的丰富多样的、隐性的音乐教育活动,泛指一切可受教师控制的和不可受教师控制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对儿童产生的影响。

二、实施的方法

(一)教师为主体发起的音乐活动指导方法

1、直观演示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借助于教师的演唱、演奏、动作表演或一定的图片、实物以及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性手段,是儿童通过直接感受,获得清晰的音乐表象,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优化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

(1)示范法

(2)演示法

2、语言法

(1)讲解

(2)提问

3、变换角色法

由于学前儿童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经常运用自身角色变化的方法对儿童的活动进行指导。

①参与: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平等的活动加入者、儿童活动的合作者或音乐表演中某一特定角色身份进行音乐活动的指导。

②退出:一是指教师从“参与”的状态中退出,恢复教师的身份和地位,重新对活动施以影响。二是指教师在活动的空间位置上退出,把中心位置让给儿童,以观察者、旁观者的身份对活动进行指导。

(二)儿童为主体参与的音乐活动学习方法

3、整体感知的方法: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利用音乐形式结构本身的整体统一性和整体性和协调性,从整体入手引导儿童感知、体验并表现音乐的一种方法。

第四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

二、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对教师的评价 1对教师音乐教育观念的评价

(1)儿童观的评价

(2)音乐教育观的评价 2对教师音乐教育的能力和素养的评价(1)音乐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价(2)音乐教育合作能力的评价(3)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能力的评价

(三)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评价 1音乐活动目标的评价 2音乐活动教育内容的评价 3活动方法的评价 4活动过程的评价(1)评价教师的行为

(2)评价活动中教师与儿童的互动情况(3)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

(4)评价活动的结构安排 5音乐教育活动环境和材料的评价

三、评价的方法

6、质性评价法:通常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记录儿童的音乐学习发展过程。

建立音乐成长记录袋,旨在帮助教师对儿童的音乐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和评价。

第三章 外国近代儿童音乐教育流派概述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一)课程内容

2、动作造型

动作造型:指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及声势活动。

声势活动:是一种以简单而原始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声音的活动,最基本的身体动作是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

(二)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

1、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

2、教学方法:引导创作法和节奏教学法

(1)引导创作法:探索——模仿——即兴——创造(2)节奏第一

二、铃木音乐教育

教学六步法:接触——模仿——鼓励——重复——增加——完善。

第四章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

一、歌唱活动内容

(二)节奏朗诵:是一种艺术语言与音乐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可使学前儿童在欢愉的情绪中加深对语言与节奏的感觉和理解。

二、歌唱活动中学前儿童创造性的培养

P82

1、为歌曲创编歌词

2、为歌曲创编动作。

第四章 学前儿童韵律活动

一、韵律活动内容

模仿动作:是指儿童模仿特定事物的外在形态和运动状况时所用的身体动作。

二、设计与组织指导

(一)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基本模式:

1、“教师示范—儿童模仿—反复练习”的韵律活动模式(1)用容易引起儿童学习兴趣的方法引出主题。

(2)用容易让儿童清楚感知的方法反复示范新的动作或动作组合。(3)用让儿童容易接受的方法分析讲解动作要领或动作组合的结构等。(4)用较慢的速度带领儿童做动作或动作组合。

(5)采用各种不同的练习组织形式,不断地调动儿童的积极性,让儿童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此设计方式适合舞蹈基本动作的教学。

2、“引导—探索—创编”的韵律活动模式

(1)引导幼儿观察有关的真实事物或在回忆与活动有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主题。(2)让儿童根据自己喜欢的观察或回忆创编有关动作。

(3)组织儿童倾听、分析、体验音乐,并组织儿童用讨论的方法,将自己创编的动作与音乐进行合理配置。

(4)让儿童按讨论的结果随音乐做动作。

(5)根据儿童表现的情况,组织儿童互相观摩,并把儿童创编的动作进行整理和归纳。(6)找出儿童创编动作中好的范例,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音乐自由借鉴吸收。

3、“模仿—创造性发展”的韵律活动模式

(1)直接提出主题或在引导儿童回忆有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主题。

(2)通过示范、模仿、练习的方式教儿童学习基本动作,或者把儿童创编的某个动作作为基本动作。

(3)教给儿童某种变化基本动作的方法,并组织儿童跟随音乐练习他们在基本动作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各种新动作。

(4)教给儿童某种组合动作的方法,并引导儿童用集体讨论的方法根据音乐创编动作组合。(5)带领儿童跟随音乐将创编出的组合连贯起来表演。(6)让儿童进行独立的连贯表演。

第六章

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

一、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的基本模式:

1、整体倾听,层层深入”的音乐欣赏活动模式(1)用容易引起儿童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

(2)在组织学前儿童初次整体倾听的过程中,采用与其他艺术手段(美术、文学、语言、韵律活动)相结合,帮助儿童感知和理解音乐。

(3)提出问题和要求,组织儿童讨论,进行再次整体欣赏。(4)运用与其他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儿童反复地整体倾听。(5)鼓励学前儿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现与表达。这种设计适合结构比较紧密的音乐作品。

2、“一一匹配”的音乐欣赏活动模式

(1)让儿童通过其他材料感知理解将要从音乐中感知体验到的形象、内容。

(2)让儿童分别倾听音乐的有关段落,并引导儿童集体探索、讨论,将音乐和非音乐材料一一相互匹配。

(3)尝试用参与性、表演性感知体验的方法完整地欣赏音乐作品。

这种设计模式适合各段落间对比比较鲜明的音乐作品和比较强调性质辨别的音乐欣赏活动。

3、“从局部入手层层累加”的音乐欣赏活动模式

(1)从作品中找出最具有特色的某个动机,如一个节奏型、一个旋律动机、一个乐句或者一个乐段等,让儿童集中进行感知体验。

(2)再从这个动机开始,逐步让儿童感知体验以该动机为核心的某个乐段的形象。(3)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儿童倾听其他乐段的音乐。(4)让儿童感知、体验整个作品的形象和情趣。(5)在完整欣赏音乐的同时,组织儿童进行创造性表达。

这种活动设计模式适合一些含有独立而鲜明的主题形象的音乐作品。

4、“整、分、整”的音乐欣赏活动模式

(1)教师运用容易引起儿童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

(2)教师用语言并配合图片等直观教具向儿童介绍音乐的主要内容。(3)让儿童完整地欣赏音乐作品。

(4)进行分段欣赏,让儿童感受和理解乐曲的各个细节部分。(5)组织幼儿谈论倾听的感受。

(6)让儿童完整欣赏音乐,并鼓励儿童创造性运用语言、动作、语言及图画形式,大胆地充分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

第七章

学前儿童打击乐器演奏活动

一、活动设计

1、变通总谱:是针对传统的通用总谱,也就是常用的简谱和五线谱来讲的。是为便于幼儿理解记忆而设计出来的总谱。包括动作总谱、图形总谱和语音总谱。

二、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指导

(一)导入方法

1、总谱学习导入

2、总谱创编导入

3、主要声部导入

4、主要声部创编导入

5、音乐欣赏导入

6、故事导入

7、韵律活动导入

8、歌唱导入

第八章 学前儿童音乐游戏活动

一、含义

学前儿童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一种有规则的、以发展学前儿童音乐能力为目标的游戏活动。

二、音乐游戏活动的内容

1、从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来分,音乐游戏可分为有主题音乐游戏和无主题音乐游戏两大类。(1)有主题音乐游戏:

一般有一定的内容或情节构思,有一定的角色,能表现出鲜明的形象和动作,是学前儿童在活动中根据某一角色模仿一定形象、完成一定动作的音乐游戏。(2)无主题音乐游戏:

一般没有一定的情节,只是随音乐做动作,相当于律动或律动组合,但动作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即含有游戏的规则。

2、从游戏的表现形式来分,音乐游戏可分为歌舞游戏、表演游戏、和听辨反应游戏三种。(1)歌舞游戏:指以唱歌和韵律为主要活动的音乐游戏。在这种游戏中,学前儿童按照歌词、节奏、乐句或乐段的结构做动作、变化动作和进行游戏。

(2)表演游戏:是我国幼儿园中传统的音乐教育活动,是按专门设计、组织不同性质音乐的变化进行情节和角色表演的游戏。

(3)听辨反应能力:指侧重于对声音或音乐的听辨结果进行快速反应,以培养学前儿童对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色及乐句等分辨能力。

3、从游戏的玩法来分:结合音乐式游戏和脱离音乐式游戏。

名词解释

1、儿童音乐的特点:1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2是儿童进行情感交流的工具

3是儿童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

4是充满着游戏性的活动

2、行为目标:指在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时,用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的儿童行为来表示对教育效果的预期。

3、表现目标:指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较少期望儿童产生预期的行为,而跟多的希望儿童对音乐大胆、自由地探索和创造,以及开放性的理解和表达。

4、本质论(以音乐为本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价值观):强调以音乐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对学前儿童施以音乐的早期启蒙,以发展儿童的音乐潜能,使儿童获得音乐艺术内涵的教育。其典型代表就是美国教育家爱斯奈和格利提出的本质论。

5、工具论(以教育本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价值观):是通过音乐教育的听、唱、跳、奏等音乐实践活动,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和创造性,即以教育为本位,以音乐为手段。其代表观点是英国教育学家里德和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费尔德提出的工具论。

6、变换角色法:由于学前儿童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经常运用自身角色变化的方法对儿童的活动进行指导。方法:参与和退出。

7、直观演示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借助于教师的演唱、演奏、动作表演或一定的图片、实物以及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性手段,是儿童通过直接感受,获得清晰的音乐表象,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优化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

8、成长记录袋:记录儿童的音乐学习发展过程。包括儿童的系列作品、儿童的自我反思、他人的评价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料等等。P41

9、声势活动:是一种以简单而原始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声音的活动,最基本的身体动作是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

10、节奏朗诵:是一种艺术语言与音乐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可使学前儿童在欢愉的情绪中加深对语言与节奏的感觉和理解。

11、变通总谱:是针对传统的通用总谱,也就是常用的简谱和五线谱来讲的。是为便于幼儿理解记忆而设计出来的总谱。包括动作总谱、图形总谱和语音总谱。

12、模仿动作:是指儿童模仿特定事物的外在形态和运动状况时所用的身体动作。

13、整体感知的方法: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利用音乐形式结构本身的整体统一性和整体性和协调性,从整体入手引导儿童感知、体验并表现音乐的一种方法。

试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篇3

学前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性格形成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心智及其日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的作用

1.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感受美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聆听世界名曲,如《四小天鹅舞曲》、《彼得与狼》等,把幼儿带入美的境界,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对其进行初步的音乐基础训练,能够有效培养他们初步的感受美的能力。

2.音乐教育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右脑的发育

音乐能力指辨别、感知、领会、想象、思考音乐艺术形象及其内涵的能力,它包括听辨音乐的长、短、强、弱等。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手段,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通过有趣的音乐活动来刺激幼儿的右脑,以达到促进右脑发育的目的。

3.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行为规范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社会化的发展体现在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并在一定社会秩序中达到相对自治,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本身包含着许多规则,如节奏、音高、调式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活动中,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则,无形当中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为其今后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

情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调式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于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幼儿心灵的琴弦,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如在欣赏乐曲《春天》时,每当那优美欢快的旋律奏响,孩子们总是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可爱的小鸟,尽情欣赏着各种鲜艳的花朵,领略祖国春天的美好,激起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当幼儿唱着《好妈妈》这首歌时,他们会懂得理解妈妈的辛劳,热爱妈妈;歌曲《一分钱》会告诉幼儿拾金不昧的道理,养成捡到东西要交公的好品德;歌曲《划船》使幼儿体会到友谊的快乐;歌曲《马兰花》使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方面具有非常独特、广泛的效果。

5.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要在音乐教育中,启发幼儿充分发挥想象,鼓励幼儿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用语言或动作表现出来。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选择一些形式短小、内容集中、有强烈对比度的乐曲供幼儿欣赏。例如《动物狂欢节》,幼儿听完后能联想出大象、狗熊、狮子等十几种动作笨重的动物及小鸟、蝴蝶、小天鹅等一些小巧、灵活的动物。幼儿在听音乐时,大脑中会不断浮现出一些与音乐有关的物体形象,从而产生联想,教师要适时启发幼儿用语言或动作表达自己的想象,刺激幼儿的大脑活动,以达到发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提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水平的途径

1.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注重实践,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完善自己。对幼儿教师来说,熱爱事业和孩子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2.注重教师音乐素养、理论知识的提高

教师的音乐理论水平决定着幼儿音乐素养和能力的发展,因此积极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和音乐理论知识水平,对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只有从理论上接受了先进的幼儿园音乐教育理念,才会有的放矢的进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并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升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的合理性。与此同时,教师应努力营造集体的气氛,培养幼儿进行创造活动的自信,并帮助其正确对待创造中遇到的挫折,激发、培养幼儿的创造动机,从而促使幼儿获得成功。

3.教师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必须加强学习理论知识,并努力付诸实践,使先进的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用教育实践促进幼儿的发展,促使幼儿在综合的、与人不断交往合作的、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中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音乐能促进幼儿智力、身心等多方面的健康发展,在音乐教育中,就应该充分发挥幼儿音乐教育的优势,最终使孩子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

参考文献:

[1]黄莉莉.《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2]丁昀.《幼儿教育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李洪曾.《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编校:宋娟娟

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篇4

心理学是从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目前, 心理学研究工作越来越多的走向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逐步成为一门应用科学。

音乐以其特殊的文化传播形式, 对人类的进化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心理学的研究日益趋向于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音乐疗法也逐渐成为一门有待于实践的新科学。科学证明:适当的音乐可使人从心理社会紧张状态中恢复正常机能。心理学对音乐存在方式的研究、音乐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一) 儿童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儿童心理学是音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是研究儿童在学习、表演音乐时的心理活动现象及其发展的一门科学。儿童音乐心理学研究儿童在各个年龄期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儿童心理学是以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 (14~15岁)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为研究对象, 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 及其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 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改进对儿童的音乐教学方法, 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1、根据儿童心理特点, 加强对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儿童音乐学习中, 教师一定要了解儿童的心理, 要善于用生动形象的儿童语言来为孩子们讲解音乐作品, 要以“寓教于乐”的方法要孩子们在学习中玩, 在玩中学, 学得越起劲, 玩得越高兴。这样既调动了学习的情绪, 又保持了学习兴趣, 还可以塑造孩子的个性, 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任何教育的关键都在于兴趣, 以及对兴趣情感的培养和持续。

2、加强“多通道参与”的教育模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分析, 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干支通道越多, 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也就越细致、越丰富, 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同理, 儿童特别是幼儿也需要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

对于儿童音乐教育来说, “多通道参与”就是尽可能多的通过各种感知通道来丰富、强化孩子们所听到的音乐内容, 使他们在操弄音乐的过程中欣赏音乐, 从而对欣赏对象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感知和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应针对不同年龄, 不同水平的儿童和不同的音乐作品, 努力优化组合各种音乐的和非音乐的活动。

3、加强创造性教学

创造性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并产生创造性成果的教学活动。

儿童接受音乐的主要方式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 因此, 我们必须改以往散文灌输性教学为创造性教学, 通过创造性的音乐活动进行音乐教育。那么, 音乐教育如何进行创造性教育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作一些研究:

(1) 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

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 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内容, 创设一个有利于创造性的环境, 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探索音乐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思维相结合的复杂思维过程, 特别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收敛思维、直觉思维等。我们要大力提倡主体性教育,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表现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把“表现”列为重要的内容标准, 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能力, 在音乐表现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其中, 包括积极的创造意识、一定的知识基础、独特的个性与协调的合作能力。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创造性表现能力的基础, 因此在大力提倡创造性教育的同时, 不能忽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二) 音乐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音乐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它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 如声音的物理特征在人听觉上的反映, 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 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

音乐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儿童音乐听力的发展

音乐听力是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基础, 音乐听力越强, 音乐能力就越强, 反之则越弱。生理学研究证明, 12岁以前的儿童的音乐听力都是可以培养的, 12岁以后就困难了。儿童音乐听觉能力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各种音乐要素的听辨能力、整体音乐形象的听辨能力和音乐内心听觉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儿童音乐听力的发展过程中, 要遵循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特点, 不能使用纯概念式的方法, 要以音乐的音响为基础, 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儿童的音乐听力儿童的音乐听觉能力是需要慢慢培养的, 不可操之过急, 必须经过大量的音乐实践才能实现。

2、音乐教学与儿童审美心理的培养

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 它主要是在音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是不断发展的, 这与音乐的环境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儿童对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 感受能力和欣赏音乐的能力, 通过音乐教学和音乐欣赏, 可以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丰富儿童的审美情感, 增强儿童的艺术修养, 促进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音乐教学内容与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音乐教学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音乐乐曲欣赏;歌曲演唱;乐器演奏;乐理知识传授。

三、小结

音乐教育在儿童美育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在儿童音乐教育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 我们应本着启迪智力、陶冶情操、培养人才的教育原则, 认真研究儿童音乐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 照顾儿童的天性, 将心理学知识切实的运用到儿童音乐教育中去, 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使儿童在美育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摘要:音乐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自我感受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心理学研究在儿童音乐教育中具有科学的作用和崇高的地位。本文从儿童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几方面来阐述了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心理学,儿童,音乐教育,研究,作用,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凯.音乐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戴维.杰.哈格里夫斯.音乐发展心理学[M]

[3]儿童音乐心理学浅说.论文网

[4]郁正民.音乐教育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6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重点内容 篇5

学前儿童音乐指的是学前儿童所从事的音乐艺术活动,反映了学前儿童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以及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特点:

愉悦性

感染性

二、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音乐能力是指个体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本领。它包括从事演唱、演奏、音乐欣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的本领。音乐的感受力是指对音乐作品所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的体验能力。音乐的表现力是指在音乐感受能力的基础上,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自己的声音或动作表达出来的能力。

(二)3-6岁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3-4岁 的幼儿

想唱好歌曲 知道记歌词 有情绪反应

4-5岁 的幼儿

能借助一些 词汇描述自 己对音乐情 绪的体验

5-6岁 的幼儿

能准确地 唱一些简单的歌曲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过程,是一种通过音乐活动提高儿童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观点,陶冶儿童的性情和品格,增强儿童明辨是非、识别美丑的能力。

二、有利于开发儿童右脑,增进大脑功能

学前时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儿童若能经常进行音乐活动,大脑右半球得到良好发展,整个大脑也就能在左右两个半球的紧密合作下增进其功能。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使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1、促进儿童听觉能力的发展

2、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3、促进儿童注意、观察、记忆能力的发展

4、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5、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

6、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7、增进儿童身体健康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在陶冶儿童情操、发展儿童智力、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任务

一、激发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如何激发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1、选用合适的音乐活动内容,采取生动活泼的指导形式,培养和发展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2、加强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3、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富有表情的演唱、演奏和使用漂亮的玩教具。

二、重视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 音乐表现力音乐感受力音乐创作力

三、指导学前儿童学习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学习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是学前儿童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手段。儿童只有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演唱、演奏技能,才能在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深刻地感受和表达音乐艺术的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不能忽略审美能力的培养。

四、注意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

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地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情感,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音乐教育可以净化儿童的心灵,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品质。

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发展性原则

设计儿童音乐教育活动必须以儿童的原有基础和能力水平为依据,着眼于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互动性原则

在音乐活动设计中采用合理而恰当的师幼互动的方式

整合性原则

在设计音乐活动中将不同领域的音乐内容、各种音乐学习方法等作为一个互为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来看待

差异性原则

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既要满足全体儿童的一般发展需要,又要满足个别儿童的特殊发展需要

审美性原则

把握儿童的审美特点,以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情感的激发为出发点,将审美的特殊性质贯穿于音乐活动的形式之中

二、活动过程的设计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过程一般有两种组织结构:

“三段式”结构把音乐活动明确的分为三个部分: 开始部分 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

“单段式”结构没有明显的三部分界线,围绕着基本部分中新授的活动内容来安排活动结构:导入活动—分层次、递进式地进入到新作品

三、制定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方案的基本格式

1活动名称(内容)2活动目标(要求)3 活动准备4 活动过程5 活动延伸6 活动评析

歌唱活动的教育内容

一、歌曲:是用音乐的方式演唱出来的一种文学。旋律+歌词+节奏朗诵)

题材(诗歌、童谣)体裁(童话、游戏语言)风格(词组、象声词、无意义音节玩唱)

演唱——朗诵——演唱(朗诵——演唱——象声词)

二、歌唱的表现形式

(一)独唱 一个人独立地歌唱或独自歌唱

(二)齐唱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整齐地演唱完全相同的曲调和歌词

(三)接唱

包括个人对个人的接唱和小组对小组的接唱。常见的形式是半句半句的接唱和一句一句的接唱

(四)对唱 包括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小组与个人之间的问答式的歌唱

(五)领唱齐唱

一个人或几个人演唱歌曲中比较主要的部分,集体演唱歌曲中配合的部分

(六)轮唱

两个小组(声部)一先一后按一定间隔开始演唱同一首歌曲

(七)合唱

(八)歌表演 一边歌唱一边做身体动作表演

第二节

歌唱活动材料的选择

一、歌词的选择

(一)内容与文学具有童趣并易于记忆和理解;

(二)歌词内容应富于爱、富于美、富于教育;

(三)歌词形式与内容应适于用动作表现。

二、曲调的选择

(一)音域较狭隘

各年龄阶段的合适音域 3-4岁:d1-a1 4-5岁:c1-a1 5-6岁:c1-c2

(二)节奏较简单:时值的长短、节拍和速度

(三)旋律较平稳:幼儿不宜唱旋律起伏太大的歌曲。

(四)结构较短小工整:幼儿一般不宜唱结构过于长、大的歌曲。

3-4岁:2-4个乐句为宜,总长度一般8小节左右。

4-6岁:6-8个乐句为宜,总长度可增加到16-20小节。(幼儿歌曲多以一段体为主)

(五)词曲关系较单纯:幼儿一般不宜唱词曲关系过于 复杂的歌曲。(一字一音的关系是主流)

三、歌曲的总体选择

思想性、艺术性、丰富性、多样性 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

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品 第三节

新授歌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由动作开始的活动设计(词曲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是直接描述动作过程或是比较富于动作性的。)《头发、肩膀、膝盖、脚》小班 《走路》中班

典型特点:从动作开始,动作在前

二、由歌词创编开始的活动设计

词曲内容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语法结构单纯,清晰,具有某些语言游戏性质的歌曲

《秋天》中班 《胡说歌》大班

典型特点:从歌词创编开始,歌词创编在前

三、由情境表演开始的活动设计

歌曲内容所反映的是一些简单的,幼儿可以一目了然的情境或事件。《小花狗》小班

《小娃娃跌倒了》中班

典型特点:从情境表演开始,情境表演在前

四、由故事讲述开始的活动设计

歌词含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表述的内容和语言结构也较复杂些。《迷路的小花鸭》中班 《丁丁是个小画家》大班

典型特点:从讲故事开始,故事在前

五、由歌词朗诵开始的活动设计

歌曲中歌词的语言逻辑更加复杂,但情境性、故事性却又比较弱。

《雪花和雨滴》中班 《小动物怎样过冬》大班

典型特点:学习歌词朗诵开始,歌词朗诵在前

六、由游戏开始的活动设计

伴随着歌曲边玩边唱,在学玩游戏和玩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歌唱。《懒惰虫》小班

《青蛙》中班 典型特点:从游戏开始,游戏在前

七、由填充参与开始的活动设计

歌曲含有不断重复出现的简单的词曲动机。《顽皮的杜鹃》(大班)《小雨沙沙》中班

典型特点:用朗诵或歌唱的方式参与

八、由“副歌曲前置”开始的活动设计

歌曲里带有副歌的,比较大型的歌曲。《小鼓手》大班

《再见吧,老师》大班

典型特点:从副歌开始,副歌在前

九、由“无意义音节玩唱”开始的活动设计 幼儿用各种各样的奇怪的声音来玩唱歌曲。玩具进行曲》中班

《邮递马车》大班

典型特点:按音节玩唱自己喜欢的声音,任何程序可用

十、由直观形象开始的活动设计 歌词含义对幼儿来说不够明确,歌词的先后顺序比较容易混肴。

《来了一群小鸭子》中班 《劳动最光荣》大班

典型特点:突出形象,解决幼儿学习中的困难

第四节

幼儿歌唱教学的组织与指导

一、教唱新歌

(一)介绍新歌 讲故事、儿歌、猜谜语、谈话设问、实物、图片

二)导入新歌

1、歌词导入

2、节奏导入

3、动作导入

4、旋律导入

5、情境表演导入

(三)熟悉新歌

1、填充提问法

例《小鼓响咚咚》

2、逻辑提问法

例《小动物怎样过冬》

3、节奏朗诵法

例《国旗多美丽》

4、直观教具法

例《两只小象》

四)教唱新歌

1、整体教唱法

教师完整地教唱新歌,幼儿完整地学唱。

选材:结构短小,内容紧凑,形象集中,音乐表 现手法单一

2、分句教唱法

特点:教师唱一句,幼儿唱一句。

3、具体指导(1)整体+分句灵活运用;(2)教唱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方法不一;(3)歌唱形式多样化;(4)给幼儿留创造空间。

二、复习歌曲

(一)边唱边表演

(二)边用教具边歌唱

(三)在玩游戏中歌唱

(四)用接唱的方法

(五)为歌曲增加伴奏

(六)听音乐绘画

三、创造性的歌唱活动

(一)创编歌词

(二)创编动作

(三)创编曲调

(四)变换演唱形式

第五章 幼儿园韵律活动

第一节

韵律活动的教育内容

一、幼儿律动 没有情节,在音乐的伴随下做基本动作和模仿动作。(一)基本动作: 走、跑、跳、踢、拍手、叉腰、击掌、摆臂等。

二)模仿动作: 日常生活、动物动作、自然现象、游戏中的动作 三)韵律动作组合: 1.身体节奏动作组合;2.律动模仿动作组合二、歌表演 在歌曲演唱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姿态、表情等来表达歌词内容,再现音乐形象,边唱边进行表演。

三、幼儿舞蹈 一般以模仿动作为主,模仿动作与基本动作的结合,构成生动、活泼、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一)基本舞步:小碎步、小跑步、蹦跳步、后踢步、踏跳步、垫步、跑跳步、进退步、秧歌十字步

二)舞蹈形式:独舞

集体舞

邀请舞

表演舞

四、幼儿音乐游戏

是以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游戏活动。在音乐的伴随下,按照某种特定的音乐要求活动的游戏。一)歌舞游戏

侧重于歌唱和韵律活动的游戏。二)表演游戏

侧重于按音乐性质变化进行情节、角色表演的游戏。

(三)听辩反应游戏

侧重于对声音或声音的听辩结果进行快速反映的游戏

第二节

韵律活动材料的选择

一、动作

(一)动作的类别 基本动作

模仿动作

舞蹈动作 二)动作的难度从大的整体动作到小的精细动作

从单纯的动作到复合动作 从不移动动作到移动动作

二、音乐

(一)节奏清晰,结构完整

(二)旋律优美,形象鲜明

(三)道具 ◆能增加幼儿活动趣味性,新颖、有趣;

◆能增强幼儿的美感,能引发和丰富幼儿想 象 和表现; ◆经济和精力不易过多投入

第三节 新授韵律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由观察开始的活动设计

二、由回忆开始的活动设计

三、由基本动作复习或学习开始的活动设计

四、由队形复习或学习开始的活动设计

五、由舞谱开始的活动设计

六、由动作创编开始的活动设计

七、由游戏开始的活动设计

八、由故事开始的活动设计

九、由音乐欣赏开始的活动设计 第四节

幼儿韵律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整体感受作品(倾听—感受)

(一)作品的情绪、风格和结构

(二)作品的节奏、旋律 三感知作品的动作特点

二、学习表演动作

(一)简单动作整体学

示范—模仿—练习

(二)复杂动作分解学

分解—组合—完整 三)不同角色分别学

玩玩—做做—说说

三、队形变化和音乐游戏(一)队形变化1.小组—全体 2.把握关键(图案位置—移动线路)3.灵活应对(记号—手执标记)二)音乐游戏玩法: 1.按游戏过程玩

2.老师带领玩

3.幼儿自由创编玩

四、随音乐完整地练习

(一)按动作先后顺序练习

(二)伴随音乐练习

五、应注意的问题:一)创设环境,提供场地

(二)精讲多练

形象性

音乐为主

(三)动静交替

第六章 幼儿园节奏乐活动与指导

第一节

打击乐器教学

活动的内容

一、打击乐曲

(一)歌 曲

(二)器 乐 曲

二、打击乐器演奏的简单知识技能 一)乐器

(二)配器

(倾听,分析乐曲中打击乐配器的对比)强弱的对比 音色的对比节奏的对比力度的对比速度的对比三)指挥 1.教幼儿学习看指挥:听懂口令、看懂手势.教幼儿学习做指挥: 表示“准备”、“开始”和“结束”

用眼睛亲切、热情地注视被指挥者,并能用体态和表情激起被指挥者的合作热情。用指挥动作表现节奏和音色的变化,并能使自己的动作与音乐协调一致。在声部转换之前,提前将自己的头部和目光转向下一个将要演奏的声部。

尽量使用手势和眼神,减少语言指示。打击乐教学的常规

1、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1)听音乐的信号整齐地将乐器从座椅下面取出或放回。

(2)乐器拿出后,凡不演奏时须将乐器放在大腿上,不发出声音,眼睛也不看乐器。(3)开始演奏前,按指挥者的手势整齐地将乐器拿起,做好准备演奏的姿态。如看到指挥者双手向前伸出,手心向上,就表示“拿起乐器做好演奏的准备”。

(4)演奏结束后,按指挥者的手势将乐器放回大腿上。如看到指挥者两手手心朝下,缓缓地放下,就表示“演奏结束,将乐器放在腿上”

(5)活动结束后,自己收拾乐器和整理场地。打击乐教学的常规

2、活动进行的常规(1)演奏时身体倾向指挥者,眼睛注视指挥者,积极地与指挥者交流。(2)演奏时注意倾听音乐和他人的演奏。偶尔进行交换位置(4)交换乐器时,须先将原来使用的乐器放在座椅上 第二节

打击乐活动材料的选择

一、乐器 乐器的音色要好;乐器的形状、大小、重量应适合学前儿童持握;乐器的特定演奏方法要适合特定年龄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

二、音乐

节奏清晰、结构工整、旋律优美、形象鲜明

三、配器方案一)配器方案的特点

1、适合学前儿童的实际能力小班:基本上是一拍一次或两拍一次的均匀节奏。大多数情况下,是整个乐段从头至尾齐奏,中间没有音色的变化。(如天上的星星)中班:一般可在乐句之间变化音色。节奏主要是一拍一次或两拍一次的均匀节奏。偶尔也可以出现这样的节奏型。如:×—×— | × × ×— |;

×— | × × |;

× × × | × × |等。大班:可以考虑在乐段之间、乐句之间甚至乐句之中变化节奏。

2、有一定的艺术性配器产生的音响效果能够与音乐原来的情绪、风格、结构相一致

有一定的个性和趣味性 二)打击乐曲的编配步骤1.熟悉音乐 2.分析音乐3.安排节奏型音色的布局 4.试奏和调整 5.记谱和转换乐谱(通用总谱和变通总谱)

第三节

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

一、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法的理论所谓“整体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要竭尽一切可能帮助儿童了解和把握所有声部合起来演奏时的整体音响形象,并要求各声部在演奏时随时注意倾听其它声部的演奏,在知你、知我、知他的基础上达到协调一致。

二、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法的具体实践

1、动作总谱1)“动作总谱”是用身体动作表现配器方案的。(2)除动作的节奏外,做动作所发出的声音的音区、音色、力度、速度等也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因素。如: ×

× × | 即表现两拍上的音色和力度是不同的(3)可用节奏动作、模仿动作、舞蹈动作、动作等作为创造总谱的材料。(4)不宜用笨拙的肢体动作表现比较密集的节奏。如××× × × | × × |的方案

跺脚

拍手

2、图形总谱(1)“图形总谱”是用形状和色彩表现配器方案的。(2)形状、色彩可以表现节奏、音色、速度、力度的变化及其结构。如:即表示用三种不同音色的乐器(铃鼓、碰铃、圆舞板)按×| ×× ×× | 的节奏型演奏。又如《进行曲》3)可用几何图形、乐器音色的象征性图形(如:波浪线 ~~~~~~表示摇奏铃鼓)乐器形象的简化图形(如:图形“¤”和铃鼓的形象很像,可表示敲奏铃鼓)来作为创造总谱的材料。

3、语音总谱(1)“语音总谱”是用嗓音表现配器方案的(2)嗓音可以表现节奏、音色、速度、力度的变化及其结构(3)可用有意义的字、词、句子、象声词、歌曲的衬词或无意义音节来作为创造总谱的材料。

三、打击乐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1导入、引起兴趣

语言提示法、探索发现法 2欣赏打击乐曲

倾听法参与法练习基本节奏型 变通总谱 动作总谱 图形总谱 语音总谱 4随音乐练习合奏

徒手练习

拿乐器练习5发展练习

指挥法 累加法

第三节

新授打击乐活动的设计

一、由总谱学习开始的活动设计

二、由总谱创编开始的活动设计

三、由主要声部学习开始的活动设计

四、由主要声部创编开始的活动设计

五、由音乐欣赏开始的活动设计

六、由故事进行开始的活动设计

七、由韵律活动复习开始的活动设计

八、由歌曲复习开始的活动

第四节

幼儿打击乐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打击乐的教学方法 一)整体教学法: 总谱法 指挥法 创作法二)探索法 三)累加法

(四)参与法

(五)倾听法

第六章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

第一节

音乐欣赏活动的教育内容

一、倾听周围环境中的音响

(一)倾听人体的声音

(二)倾听活动室的声音 三)倾听厨房中的声音

(四)倾听马路上交通工具的声音

(五)倾听建筑工地上各种机械的声音

(六)倾听卧室中的声音

(七)倾听公园、郊外游玩时的声音 八)倾听动物园里的各种声音

第二节

二、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

(一)优秀的中外少年儿童歌曲

(二)由歌曲改编的器乐曲

(三)专门为儿童创作的简单的器乐曲

(四)儿童音乐童话片段

(五)中外著名音乐作品或片段

第三节

三、音乐欣赏的简单知识技能

(一)音乐作品的名称、主要内容和常见的表现形式;

(二)常见的乐器名称;

(三)听出并理解作品的主要情绪、内容、形象及作品的主要结构;

(四)分辨常见人声和乐器的声音;

(五)根据音乐作品展开想象、联想;

(六)运用一定的媒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第二节

音乐欣赏活动材料的选择

一、音乐作品

作品内容、风格、形式是否丰富多样

比例结构是否合理

幼儿的感知、理解音乐的实际水平

二、辅助材料 动作材料

视觉材料

语言材料

第三节

新授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由完整作品开始的活动设计

二、由作品的某个部分开始的活动设计

三、由某种辅助性材料开始的活动设计

1、从其他音乐活动开始的设计

2、从文学活动开始的设计

3、从美术活动开始的设计

第四节

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分析材料〔内容、情绪、情感的表现手段〕

二、活动准备〔环境创设及必要的教学具〕

三、活动过程

(一)初步欣赏1-2遍

引导性谈话

运用直观教具

故事讲述

教师演示利用动画片二)反复欣赏

1、提具体要求

2、结合已有经验

3、对比和归类

4、整体体验

5、多种感官参与

(三)复习巩固

1、欣赏听过的作品、观察幼儿反应

2、欣赏熟悉的作品——说出名称、内容

3、欣赏熟悉的片段 ——内容、情绪

4、欣赏器乐曲——说出不同乐器的名称

5、用身体动作表达熟悉的音乐 第七章 幼儿园音乐游戏

第一节

音乐游戏及其种类

一、音乐游戏的含义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一种有规则的、以发展学前儿童的音乐能力为目标的游戏活动。它把丰富的教育要求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表现出来,儿童在听听、唱唱、动动、玩玩中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同时,在愉快而自由的游戏活动中,儿童还获得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和享受。

二、音乐游戏和种类

1、根据游戏的内容和主题分类,音乐游戏分为有主题和无主题的音乐游戏两类。(1)有主题的音乐游戏

一般有内容、有情节、有角色,能表现出鲜明的形象和动作。(2)无主题的音乐游戏 一般没有一定的情节,只有随音乐做动作或包含有各种各样的队形组织和变化,有捕捉、猜想或竞赛的因素。

2、根据游戏的形式分类,音乐游戏分为歌舞游戏、表演游戏和听辨反应游戏。(1)歌舞游戏:按照歌词、节奏、乐句和乐段的结构做动作,并进行游戏。(2)表演游戏:按专门设计、组织的不同音乐来做动作或变化动作而进行的游戏。(3)听辨反应游戏:比较侧重于对音乐和声音的分辨、判断能力的训练,以培养儿童对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色、乐句等的分辨能力

3、第二节

音乐游戏的选材

(一)情节、角色方面 游戏的情节应为儿童所理解,角色的活动应为儿童所熟悉。

(二)动作方面 音乐游戏多数是音乐与动作配合进行。

(三)音乐方面 1、最好有歌曲或便于幼儿哼唱的乐曲。2、音乐要形象,节奏鲜明、对比性强,乐段清楚、便于动作表现。

(四)趣味性方面 音乐游戏的情节要有趣,要有高潮,能使儿童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第三节

音乐游戏的指导

介绍游戏的名称及主要内容

教师示范 儿童熟悉游戏中的音乐

儿童学习游戏的歌曲或动作

带领儿童游戏

第十章

绘画活动及其指导

第一节

幼儿绘画的发展

一、涂鸦期(1.5~3.5岁*未分化的涂鸦(1.5~2岁)*有控制的涂鸦(2~2.5岁)*圆形涂鸦(2.5~3岁)*命名涂鸦(3~3.5岁)

二、象征期(3.5~5岁)

象征期是一个过度时期,从图象上看,他们用所画的图象表达自己的意图,但这些仅仅是图形和线条的组合。

三、概念画时期

*拟人化:把无生命的都看成是有生命的。透明化:认为是存在的东西都必须画下来,虽然是重叠的,但画下来的是相互不遮挡的。展开式:幼儿把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画在一个画面上。夸张式:带有自己的情感。具有丰富的想像力

第二节

幼儿绘画教育内容的选择与指导

一、命题画:教师确定绘画主题,幼儿按指定的主题绘画。物体画:如汽车、房子、小动物、小朋友等情节画:如美丽的春天、我的幼儿园等

二、意愿画及其指导意愿画指幼儿自己命题,按自己的意愿构思、绘画的方式。有记忆画和想象画。

三、图案画(即装饰画)指幼儿利用各种纹样和色彩在不同的纸上进行和谐、有规律地装饰和美化。

四、从绘画工具上可分为彩笔画(蜡笔、油画棒、彩色水笔等)毛笔画(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

三、棉签画

四、印章画(橡皮、土豆、黄瓜、藕、萝卜的切面,或积木、笔帽、牙膏盖、螺丝、纸团、布团、手脚等蘸上颜料)

五、手指画

第六章

手工

一、幼儿手工的意义

一)培养手脑并用的习惯

(二)丰富幼儿认知的渠道和途径三)发展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四)发展幼儿观察和综合造型能力

二、手工教学的原则环境保护的原则区域性和替代性原则

三、手工教学的组织和领导一)纸工

(二)泥工

(三)自然物与废旧物的成型 第七章

美术欣赏教学

一、幼儿美术欣赏的特点

1、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作品形式的感知

2、喜欢简洁明快及贴近自己生活的作品

3、对抽象作品的接受有非凡的潜力

二、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

对话法

体验法

对比法

拼图法

综合法

第九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与评价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涵义 是以儿童为主体,以适合儿童的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组织的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过程的教育活动。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类型

1、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

是由教师根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专门的时间和空间场地,选择以音乐为主的课题内容和材料,组织全体幼儿参加的活动。

2、渗透性的音乐教育活动 是指除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以外,随机、灵活地蕴涵、渗透在儿童的一日生活及其他教育活动之中的丰富多样的、“隐性”的音乐教育活动。

二、家庭和社会的音乐教育活动

(一)家庭中的音乐教育活动

1、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1)家庭是儿童最早的音乐教育环境(2)家庭音乐教育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3)家庭音乐教育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2、家庭实施音乐教育活动的方法(1)优化家庭的音乐环境(2鼓励儿童多倾听和欣赏音乐(3)培养和训练儿童的节奏感(4)正确对待儿童的乐器学习

(二)社会中的音乐教育活动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评价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

(一)诊断性原则 评价要有诊断作用,通过评价,不仅要指出现状和评定差异,还要指出造成现状和产生差异的原因。二)针对性原则

是指评价要针对一定的具体问题或课题而进行。

(三)全面性原则 评价必须对音乐教育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的评价。四)客观性原则 是指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评价时应秉着客观、公正、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而进行。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内容

(一)活动目标的评价 评价活动的目标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评价活动目标与《纲要》中艺术领域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等是否有紧密的联系; 二是评价活动目标是否涵盖了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三方面的要求; 三是评价活动目标是否与儿童的实际发展情况相适应。

(二)活动过程的评价 活动过程主要指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对活动过程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

1、对教师行为的评价(1)教师的教态是否亲切自然、精神饱满而有热情; 2)是否巧妙而熟练地运用角色的变化引导儿童学习;(3)是否善于提问,有效地激发儿童的独立思考。

2、对教师与儿童的活动情况的评价 1)是否为儿童提供了与音乐教育目标相一致的音乐学习经验。2)所提供的音乐学习经验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在音乐和其他方面的和

谐发展。(3)是否注意到了在活动过程中充分激发儿童的兴趣、意志、自信、独立等良好的心理品质。4)是否为儿童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机会,特别是儿童之间相互学习和自由交往的机会。5)是否鼓励和引导儿童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并在其中灵活而自主地学习音乐。、对活动组织形式的评价(1)是否恰当地采用了集体活动、合作活动以及个别活动等多种组织形式;(2)组织形式是否既适合大多数儿童音乐发展水平的需要,又体现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照顾。

4、对活动结构安排的评价(1)活动的结构安排是否紧凑、有序;(2)是否注意到每个环节和步骤之间的层次性、系列性和递进性。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方法

从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角度出发有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评价者的角度出发有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

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 篇6

[关键词]社会音乐教育 学校音乐教育

社会音乐教育是施教者与受教者共同参与,以音乐艺术作为媒介的教育活动。它通过传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建造或改变受教者的审美意识,同时陶冶情操,开发思维能力,使受教者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

社会音乐教育可以通过社会传媒、创设社会音乐环境、开展社会音乐教学等越来越多的形式和渠道对人产生影响。社会上受其影响的人都可以视为广义上的社会音乐教育的受教者。社会音乐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普及性的国民音乐教育不太完善的情况下,它的影响作用更显突出。从民主意识的角度看,每一个公民都有学习音乐、享有音乐的权利。从胎儿期的音乐胎教到中老年的群众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渗透着“终身教育”的理念。

(一)社会音乐教育对人的影响。

社会音乐传媒、社会音乐环境对社会群体产生的影响,有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两个方面。一方面,影视音乐、商业演出活动等对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人起到了一种音乐普及、启蒙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一些低级趣味的音乐作品和一些藏污纳垢的音乐文化场所,成为社会的不健康因素。对此社会有关方面应加强督查监管,把它的负面影响减低到最小的程度。对于社会音乐教育的受教者来说,也有必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御不健康音乐的侵蚀。

(二)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

社会音乐教育传媒包括广播、电影、电视等,社会音乐环境包括商业音乐、各种演出活动、群众性音乐活动等,社会音乐教学有少年宫、群艺馆、业余音乐艺术团体、老年大学、音乐院校对外开放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等,为组织形式与学习场所的音乐教育,以及电视音乐教育、广播音乐教育、网络音乐教育等等。

还有一些自发的音乐教育活动,如城市中各种社区文化教育的蓬勃开展,各种形式的合唱团、京剧票友会等从数量到专业水平都有极大的发展,各种比赛和艺术节对群众的文化教育活动具有导向性和推动性。

农村的社会音乐教育形式,主要靠民间艺人们的世代相传。广泛存在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会”、“南乐会”、“吹歌会”、“十番乐”、“丝竹乐”和秧歌、花灯、舞狮、舞龙等民间音乐和民间花会。这些传统的音乐艺术流传形式仍然大多采用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得以流传。

社会音乐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形式是受教者随私人授课的老师进行音乐学习。这种音乐教育方式的大多数受教者是在校生。这种形式的教育对学校音乐教育是重要的补充,发展了学生的音乐特长。

(三)社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社会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音乐教育对学校音乐教育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学校音乐教育应该把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主动纳入自己的视野,使三者形成合力,推动音乐教育的深入开展,变“封闭式”为“开放式”的教育。

社会音乐教育是极具广泛的空间的校外音乐教育资源,学校音乐教育要充分开发利用这种教育资源。

⒈要关注社会音乐生活,多向学生宣传、介绍音乐生活的大事。对于社会上的各种音乐学习活动,如青年宫、少年宫、文化馆(站)、以及各种音乐团体组织的各种音乐学习和竞赛活动,只要这些活动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都应给予支持和配合。

⒉学校音乐教育要充分利用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本地区、本民族传统的、乡土的音乐教育。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包括各种民间演出团体和民间艺人,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要善于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学校音乐教学之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除将其中一些内容选入音乐教材之外(地方、学校自主开发的特色教材),还可以用课外、校外活动形式加以开发利用,如:组织学生的民乐团(队)和演奏(兴趣),小组等,尤其应提倡邀请民族乐团、京剧及地方戏曲团体、曲艺团体、民间音乐团体、民族乐器演奏家、民间艺人来校举办音乐演出活动。

⒊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和音乐教学交流,能有效地促进课程资源信息的沟通。当今社会,各种音乐教育正在迅速发展,新鲜经验、新的创造不断涌现,我国各地课程建设和音乐教育发展也很不平衡,因此,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和音乐教学的交流就显得十分必要。有条件的学校应支持音乐教师参加音乐教育的各种学习、研讨、进修活动。最后,应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系统交流课程资源。我国在远程教育方面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各学校领导和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现代技术手段,为音乐教学服务。

总之,学校音乐应该与社会音乐教育密切的联系,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了解音乐的社会功能,即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音乐对人生的意义,使学生更加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浅析特殊儿童音乐教育 篇7

关键词: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近年来,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所谓特殊需要儿童, 狭义的理解乃身心发展上有缺陷的儿童, 又称身心障碍儿童或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需要儿童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儿童, 其中也包括超常儿童、有行为问题的儿童。1中所要谈到的特殊需要儿童局限于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语言言语障碍以及智力障碍这几类儿童。对于这部分儿童来说, 正常的教学手段首先是通过语言交流, 而一般的语言交流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正是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因此就产生了上述的障碍。而正常儿童在婴儿4个月时就开始对声音有反应, 学习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在这方面与其他正常儿童无异, 当他们无法有效地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来理解社会和表达自我的时候, 那么借助音乐的抽象性与不确定性, 正好符合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特点。

1 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

1.1 生理特征

从己有的研究来看, 特殊需要儿童的身体形态, 主要指身高、体重、坐高等, 与常态儿童基本一致, 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他们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与普通儿童比较时, 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距。也有的研究比较明确的表明他们的身体素质明显不如常态儿童, 其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智力落后影响了他们的活动, 进而身体素质较差, 小肌肉群欠发达;二是测量时, 他们可能没有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智力障碍形成原因不同, 其行为表现也有所不同。如身体行动迟缓、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缺乏节奏感、空间定向能力差等。

1.2 心理特征

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 知觉方面:知觉速度缓慢, 知觉范围狭窄, 知觉内容笼统而不精确。整个知觉较正常儿童明显迟钝, 且易疾劳, 注意力易分散。第二, 记忆方面:记忆的速度慢, 记忆的内容不准确且不牢固。第三, 言语方面:言语出现迟, 发展缓慢;词汇量小, 缺乏连贯性;词义含糊, 不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词不达意。第四, 思维方面:判断力差, 不能完整地认知客体, 缺乏概括能力;难以理解概念的确切含义, 特别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分析能力差, 考虑问题不合逻辑;数的概念掌握困难, 简单的计算亦难完成, 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易集中, 注意范围狭窄, 稳定性差, 难于分配注意力。第五, 个性方面:情绪紧张、压抑, 消极沮丧或喜笑失度;缺乏自信心和自制力, 情绪反应降低, 对挫折的耐受力低。

综上所述, 若想使特殊儿童在语言和认知活动中像正常人一样的发展, 那么我国特殊教育机构就应加强培养具有特殊技能的音乐教育者, 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有效途径。

2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方法

2.1 兴趣教学法

兴趣教学法是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利用音乐故事, 启发学习兴趣借助音乐游戏, 激发学习兴趣开展音乐竞赛活动, 增强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气氛, 诱导学习兴趣。如,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把教学内容编成有趣的故事来导入新课, 将单调的教学过程形象化, 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学的自主、轻松, 还能够培养他们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特殊需要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 也有好胜心和荣誉感, 他们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针对这一心理特点, 在特殊需要儿童的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巧妙设计符合特殊需要儿童心理特征、容易被特殊需要儿童接受的音乐竞赛活动,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2.2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法, 也是一种对待音乐的态度, 它的教育原理用一句话概括, 就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自然的、基础的, 它不是单独的、纯粹的音乐, 是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是一种人人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育行为方式。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 使用特殊需要儿童能够理解和掌握的、最简单的音乐技术, 激发特殊需要儿童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 使他们的视觉、听觉、情绪、认知等能力得到启发, 从而矫治其身心障碍, 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2.2.1将语言和动作赋予音乐的节奏, 矫正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障碍。节奏本身能够独立地表现一定的音乐意义, 也可以将语言、音乐和动作三者连在一起。虽然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存在一定的障碍, 但是节奏与特殊需要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说妈妈下班回家上楼的节奏、切菜时的节奏、说话时的节奏等, 所以, 节奏是比较容易被弱智儿童理解和感受的。2.2.2通过即兴活动, 培养特殊需要儿童的创造能力。即兴是情感表现的最直接形式, 创造性是人的本能, 是人们表达情感、交流情感的本能需要。即兴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 其内容贯穿在特殊需要儿童音乐教育的歌唱、音乐游戏、舞蹈和语言中。奥尔夫在他的教育中提倡让学生没有约束的、亲自设计自己的音乐活动, 培养儿童的即兴创造能力。2.2.3进行器乐教学。在教学中, 采用音调丰富, 音色纯美, 演奏技法简单易学的作品。也可采用打击乐器, 如沙锤、碰铃等。播放节奏整齐的音乐, 带领学生随音乐的节奏打击乐器, 以此来加强特殊需要儿童的身体协调性与配合能力。

3 特殊需要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 音乐可以给特殊儿童带来快乐。我们知道很多特殊需要儿童由于身体或心理上的缺陷, 他们可能受到家长的冷落、同伴的歧视, 以及生活上常遇到的一些困难, 他们的内心世界可能长期压抑, 而并不快乐。而音乐的娱乐功能是残疾儿童最能感受和体会到的。

其次, 音乐对特殊需要儿童有治疗和康复的作用。目前国内外, 也有专门的音乐治疗, 就是通过音乐对一些病人包括残疾儿童进行一些康复和治疗。众所周知,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通过人们的感官器官对音响的接受, 以及心理上的共鸣而获得对音乐的感知。再次, 音乐可以帮助特殊需要儿童提高交往能力。特殊需要儿童在音乐活动中可以相互交流思想和感情并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还可以增强特殊儿童的群体意识。因此, 我国应加大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力度, 并在在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再加入心理辅导、医学治疗等方面加特殊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和重视;培养具有特殊技能的音乐教育者, 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有效途径完善特殊儿童教育机构;促使我国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尽早迈入国际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1]吴跃跃, 李平平, 喻秋兰.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性质、特点及教育价值[J].中国音乐教育, 2008 (11) .

[2]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 1.

[3] (美) William L, Heward.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 肖非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4]张鸿懿, 周为民.音乐治疗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 (1) .

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 篇8

一、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

有位哲学家也曾说过“音乐往往能够造就出天才。”从大量的文献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凡是被称为“天才”的人,大多数都极为喜爱音乐,并有接受过音乐教育的经历。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对儿童实施音乐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可以启迪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还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音乐中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抒发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国外的一所实用音乐学校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发现,在该校受过良好音乐启蒙的孩子到了成年以后,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对周围的音乐活动及所有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形式抱有很大的热情。

在音乐活动中,孩子的注意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发展,一个新的音色,一首新的歌曲或乐曲很容易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因而在倾听,歌唱和演奏活动中,孩子的注意力便得到锻炼。音乐活动还可以使儿童的想像力得到发展,音乐刺激孩子产生与音乐性质相一致的新的感情体验,使孩子的幻想更美好。此外,由于视唱教学中手势语的帮助,即用手的动作来表示音的高低长短,对孩子的空间概念的形成和巩固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音乐是熏陶儿童情操的有效的手段

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可以使儿童感到快乐,是人们生活中最好的伴侣。当人们欣赏美妙音乐的时候,会身不由己地被那种美的情调所感染,忘却身边的烦恼,进入一个美好的世界。

而音乐的音色、音调、节奏、旋律、音质的不同,也会表现出对人体产生镇静、镇痛,调节情绪等不同的功能。人的情绪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与大脑皮层下丘脑、边缘叶等部位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音乐可以使人的心情愉快,有效地改善和调整大脑皮层及边缘叶的生理功能,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重视,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关注儿童音乐教育,现阶段关于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日趋深化,实践成果和新的观点也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儿童音乐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以知识技能的训练和灌输代替儿童真切的体验和表达,以功利性的追求代替艺术教育的本质目标,新观点、新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普及,理论与实践缺乏沟通”[1]等现象,仍然是横在我们当前实践儿童音乐教育的掣肘。

儿童音乐教育怎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我国幼儿科学实验和幼儿师范教育实验研究的奠基人陈鹤琴围绕“活教育”学说而展开的音乐教育实践思想,对我们今天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二、陈鹤琴的音乐教育思想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處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小商人家庭。1 9 1 9年8月,陈鹤琴始任教南京高师.授教育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之后的8年里,他投向教育改革,译介西方新理论、新方法,并通过对长子陈一鸣的追踪研究.力行观察实验方法,探索中国儿童心理发展及教育规律,同时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一一鼓楼幼稚园,进行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园实验.总结并形成了系统的、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2]

在总结自己教育实践和思想的基础上,陈鹤琴明确提出了“活教育”的主张。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课程内容应是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其组织形式也必须符合儿童的活动和生活方式,儿童活动代替课堂教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它追求的是完整的儿童生活。

1 9 2 8年陈鹤琴受教育部之聘,任全国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委员会委员,并负责全国幼稚园课程标准的草拟和制订工作,在他所拟订的幼稚园课程标准里,把“增进欣赏音乐的机能;满足唱歌的欲望,发达节奏的感觉,并训练节奏的动作;发展亲爱协同的情感,引起对于事物的兴趣等。”[3]作为幼稚园音乐课程的目标,并提出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在教育中应该加强利用音乐对儿童意志、情感的积极作用。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溶入游戏和舞蹈,让儿童边学边唱、边跳,是实现音乐教育的最佳途径。他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参透到儿童生活里面去,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识地统一,行为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融为一炉,而使儿童整个生活,达于音乐的境界。”[4]

三、陈鹤琴音乐教育思想带来的启示

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激发儿童创新潜能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寻找良性的儿童音乐教育,让音乐教育回归到儿童生活,使得音乐教育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我们当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一)确立回归儿童生活的音乐教育观

陈鹤琴的“活教育”课程打破惯常按学科组织的体系,采取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即儿童健康活动(包括卫生、体育、营养等)。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时事等).儿童科学活动(包括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美工等),儿童文学活动(包括读、写,说等),就是回归儿童生活的儿童教育观的体现。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创造而生,让枯竭冷漠的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5]因此,我们实践儿童音乐教育首先应确立回归儿童生活的音乐教育观。

(二)融音乐与活动于一体,营造自由灵活的音乐教育氛围

用游戏的方式来设计组织艺术活动,使儿童在游戏中快乐成长是当前艺术教育的一个主要走向。爱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的”。[6]儿童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能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和合作意识,充分渲泄他们的情感和个性,利于儿童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除了游戏,语言表演、舞蹈、体操等等都是儿童喜爱的活动方式,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鼓励儿童“做中学”、“动中学”,给他们自主探究问题,寻求答案的自由和空间,融音乐与活动于一体,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

(三)创新音乐教育内容,开辟教学新途径

儿童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群等特点,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儿童为主体,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自然积极地启发、诱导,使儿童在自己的生活真实中,孕育出音乐灵性的种子。

教育内容应贴近儿童熟悉的自然、社会和生活现实,符合儿童的运动和生活方式,与儿童的交际方式相吻合。形式上应以歌谣化、口语化、游戏化为主,充分利用大自然、大社会以及生活宝库的作用。

(四)重视家庭教育对儿童音乐教育的辅助性作用

家庭教育在儿童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我国家庭中,父母忽视音乐对儿童的影响,只关注孩子演奏技巧的掌握,把原本作为娱乐、修身养性的音乐当成“学问“或者“职业”炫耀的资本,强迫儿童学习音乐,应付考试,扭曲了音乐教育的本真,使得音乐教育脱离情感体验,反而变身为架在儿童身上的枷锁。父母作为儿童的启蒙音乐教育,有责任也有义务配合学校的音乐教育,贯彻音乐的真谛,使家庭音乐教育走上陈鹤琴所说的“儿童生活音乐化”的正轨,使儿童生活在有生气、有情趣的成长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教育对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举足轻重。每一位教师都应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之眼,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和所发生的变化;以儿童之耳.倾听孩子们的音乐灵性;以儿童之口,唱出孩子们可爱的童真;以儿童之姿态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去。一言以蔽之,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角色,了解、解放、信任孩子们,变成一个孩子。在探索儿童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学习陈鹤琴不离不弃研究儿童教育理论,推行儿童教育实践的精神,为儿童音乐教育事业,音乐教育理论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君英.回归儿童生活的音乐教育[J].黑龙江教育,2003.5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463

[3]陈鹤琴.陈鹤琴全集卷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290

[4]陈鹤琴.陈鹤琴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400

[5]赵君英.回归儿童生活的音乐教育[J].黑龙江教育,2003.5

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 篇9

一、音乐教育审美哲学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音乐的情感教育是古代音乐教育的精髓所在, 通过潜移默化来达到善民心、感人深的教育目的。音乐审美哲学体系, 就是对表现主义、音乐情感等方面的理论构建。音乐审美教育理念是情感教育, 它注重音乐内在的价值, 其主旨是创新意识。音乐教育的审美哲学认为, 音乐是自我情感表现的一种手段, 依赖音乐内部结构, 其价值就是丰富人的感觉体验。音乐的内部机构元素呈现出的形态是人的情感、情绪等方面具有的同步性, 其表现形态异彩纷呈, 深刻的体现音乐本体内涵的力量和哲学价值。在音乐教育的审美活动中, 情感沟通与心理体验尤为重要, 这一过程可以逐步提升审美的层次, 通过人们对情感本质的洞察来提高审美情趣。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 只有情绪的波动促使长期积淀下的各种情感得到共鸣而表现出来, 音乐的本身就倾注了情感, 通过创造和审美的中介形式来表达音乐思想。音乐审美教育是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行为为先到, 关注教学双方的互动的创作性过程。音乐是情感符号的表现, 它是实现情感审美的内在动力, 也是在创作音乐美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

目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仍停留在知识技能的教育观念层面, 在教育上体现出知识的僵硬化, 技能的讲话, 单一的教育方式大于多元的教育方式, 所以在某些方面忽视了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同形同构。因此高校的音乐教育应该突破单一的知识技能传授方式, 应该多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以及知识技能综合的形式转型。音乐审美教育就是抓住了人的情绪同步和情感方向的一致, 将审美教育运用到高校音乐当值, 使得悟性的音乐技术教育向有请的审美教育转型是十分有必要的。要在创造性的情感教育中, 让学生的个性情绪得到自由的宣泄, 在此过程中穿心的学生意识中蕴含了丰富的个人情感, 从而将专业知识和全面素质统和为一体。师生之间要把重心转移到情感投入上来, 把音乐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创新思维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音乐教育文化哲学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认同和自我认同, 当然它也能促进音乐教育人文性发展。音乐教育文化哲学涵盖人类学、民族学理论融入音乐教育的结果, 它体现了人文精神和文化的存在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 音乐教育在文化上的多元性也得到发展, 中国的音乐经过历时的变迁, 已经积淀了独特的、永恒的、自然美的形式, 呈现出民族音乐的审美情趣, 和神韵风格。但对当今的高校音乐教育体制透视, 会发现音乐教学模式是一种单一西化, 不论从内容上还是教育的观念上, 都已全方位西化, 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音乐教育文化的多样是当今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心所在, 所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必须打破单一文化格局的教学内容, 着力培养学生理解全球的音乐文化差异, 应该建立起音乐人类学的整合框架, 对不同的音乐文化采取合理的多元性解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容组合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培养师生的综合多元乐感, 用多元兼收的理念改革音乐课程内容, 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坚持文化价值的多元互补和兼收并畜, 从多元文化的基点出发, 在正确对本土音乐文化获得自我理解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音乐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不同音乐文化的本体规律。

三、音乐教育实践哲学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跳出了音乐教育审美哲学限于音乐本体的局限, 实践哲学将社会学的教育观点融入到音乐教育的哲学中去。音乐教育实践哲学重视音乐创作的本质, 底蕴和社会价值体现, 实践性和体验性。就目前中国高校音乐教育来说, 许多教师重技轻艺、急功近利, 这种匠化的教育模式较为普遍, 这种教育方式显而易见与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理念不匹配, 只有突破这种模式, 让音乐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得到同意, 才能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开放性和多样性, 因此教师不仅要在音乐本体和内部的审美意义上更加关注音乐教育的文化, 还要在音乐创作本质上, 注重学生参与音乐时间过程的感受和体验, 只有这样才能扭转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为了培养高质量的音乐人才, 促进多元性的跨学科和跨课程的新型课程问世, 构建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理念是十分有必要的。音乐教育哲学是回归人的哲学, 当它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时, 是为了不断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音乐性, 高校的音乐教育只有从“以人为本”的世纪出发, 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音乐精神及艺术内涵。音乐教育实践哲学启示我们, 高校音乐教育中最突出的关系是音乐创作实践中共性、个性之间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师生关系, 我们要在音乐创作中寻求这些关系的平衡点, 这样才能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

四、结语

音乐教育哲学是注重音乐教育内在价值的教育哲学, 它不断地促进学生的音乐技术技能和艺术情感的同步发展, 但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其音乐教学哲学的教育理念很少有人问津, 在教育的实践上更谈不上教学内容在情感层次上的整合与优化。只有通过音乐教育哲学理念的渗透, 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在这一过程中获得音乐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浅析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 篇10

一、陈鹤琴音乐教育思想

(一)寓音乐与儿童生活中

陈鹤琴主张寓音乐与儿童生活当中,让儿童生活中充满音乐,使儿童音乐生活化。他在《音乐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一文中提出:“学校实施音乐教育与生活脱节了。学校音乐仅仅是音乐教室里面的‘歌唱’和舞台上的‘演奏’,他提倡我们要将音乐的生气渗透到儿童的生活中去, 使儿童无论在学习、劳动、游戏时, 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 使儿童生活音乐化。”[1]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的本能。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我们应让儿童的生活充满音乐。

(二)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

陈鹤琴先生认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和音乐接触,可由节奏的美,使身体各器官和精神起共鸣共感,而表现出美好的行动;由和声的美,使人感到和谐,从而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再由旋律的美,使人感到永久的统一,从而养成统一性。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儿童音乐教育,用音乐来丰富儿童生活,培养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能够真实地表现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1]音乐能够使人产生良好的情感,使人表现出良好的行动。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我们应该利用音乐教育,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其养成良好的品性。无论在幼儿园、社会或是家庭场所只要有音乐的地方到处可以看到孩子们手舞足蹈的样子,愉快的表情。他们是喜欢音乐的,音乐陶冶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动。

(三)为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在《儿童应有良好的环境》一文中, 陈鹤琴写道:“他生活的环境是很优美的, 他听见很好的音乐, 会不知不觉地唱起歌来, 他看见美丽的图画, 他也来画画看。他看见别人说话文雅, 走路轻快, 他也会慢慢说话文雅, 走路轻快的。”[3]生活当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随着音乐的节拍即使一两岁的小朋友也会手舞足蹈起来,只要有音乐在,他们总是能自己动一动,跳一跳唱一唱的。他在《怎样做人民的幼稚教师》一文中也谈到了艺术环境的作用“伟大的音乐家、画家和诗人, 都对自然的美有精湛的欣赏力, 以高超的技术, 将自然的形态和声乐描写的淋漓尽至。这种欣赏力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有适当的环境来培养的”。[4]幼儿园老师艺术素质的培养也离不开艺术环境的渲染,因而为儿童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就更加重要。儿童从小就应有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四)借鉴外国的音乐教育,但要适应本国的国情,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

陈鹤琴先生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 要走我们民族自己的路, 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1927年, 在《我们的主张》一文中写道:“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 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 幼稚生听的故事是美国故事, 看的图画是美国图画, 唱的歌曲是美国的歌曲, 这并不是说美国化的东西是不应当用的, 而是因为两个国情上的不同, 有的是不应当完全模仿的。”[4]音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国土。儿童身边的事物,熟悉的音乐,儿童最易于也乐于接受。传统民族音乐包涵着中国音乐的精华,生长在中华大地的儿童,心理无意识深层或多或少的已有了民族音乐的积淀,对于本民族音乐的学习是较易理解的,而如果生搬硬套外国的音乐教育,儿童是较难学习和理解的。

二、陈鹤琴的音乐教育思想对现今的指导意义

(一)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以儿童心理为出发点,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贴近儿童的生活,一切以儿童为出发点,让儿童生活音乐化。让儿童的音乐更贴近儿童自己的生活,更易于儿童去学习、理解和体会。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儿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是教学的主体,要更多的让他们去自由的表达、发现、探索、实践,老师要善于引导。儿童音乐教育要以儿童心理为出发点,儿童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课程的设计,编排和实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要鼓励学生自己创作,正像陈先生所说的“我们应当重视儿童音乐教育,用音乐来丰富儿童生活,培养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能够真实地表现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1]

(二)适当的把音乐渗透到各科教学当中去的整个教学法原则,实现综合性的艺术教育

陈鹤琴提倡的音乐与其它各科相结合的思想对现今的教育是有重要意义的。在分科教学实施多年的情况下,各科互相分离,各自有各自的领域,彼此互不联系,使得我们学到的知识成为死的知识。各个学科只有相互联系到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此应把音乐教育渗透到各科当中去,实现综合性的艺术教育,这也是当今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正如陈先生所例举的:“例如语文课, 可选用文中诗词谱曲;地理课, 可根据文中所讲的地域, 选用当地的民歌;其它如劳动、体育等, 更可与音乐密切结合。”[1]这样的教育才更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学起来才更有乐趣。

(三)为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 音乐环境尤其是这样。良好的音乐环境, 可以让儿童受到长久的美的熏陶, 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家庭是儿童最早的音乐启蒙学校,家庭音乐教育的影响是持续而长久的。而当前我国家庭音乐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着问题, 很多家长把原本是作为娱乐、修身养性的音乐看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种音乐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在父母的强制要求下,孩子被动的去学习音乐,只是为了完成一种任务,考出级别。这种学习压抑了儿童的天性,抹杀乐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我们应保护儿童热爱音乐的天性,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让他们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热爱音乐。社会应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音乐环境,帮助儿童的成长。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多创作一些好的音乐奉献给儿童,让儿童有儿童自己的音乐。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应联合起来,通力合作,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使儿童生活在富于音乐美、有生机、有兴趣、有活力的环境中, 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五)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我们的国家具有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历史传统,在民族音乐文化方面, 我们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学习我国的民族音乐,能够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我们应从小教导儿童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吸收外国优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为我所用。陈鹤琴倡导吸收国外的东西但要适合我国的国情,陈鹤琴编的故事和儿歌好多都是借鉴国外的,但是都是经过他细心的改编,整理,适合中国的儿童才拿出来使用的。这些故事、儿歌都是儿童非常喜欢的。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教导儿童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热爱祖国。

陈鹤琴是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开创者,他所提出的“让儿童生活音乐化”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他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儿童音乐教育实践,都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陈鹤琴的音乐教育思想以推进今天的儿童音乐教育,让我们的儿童生活在一个充满音乐美的世界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2][6][7]陈鹤琴.陈鹤琴全集·卷4[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第458, 459页

[3]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年版, 第744页

[4][5]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年版, 第8, 148页

[8]陈鹤琴.陈鹤琴全集·卷3[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问题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

学前音乐教育包含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例如,歌唱教学可与语言、节奏、舞蹈相结合;音乐鉴赏可与情景设计、情感体验等相结合;音乐游戏和各种活动相结合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增强它的情感变现力,使孩子能逐渐理解善恶是非,明辨黑白,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增强孩子的听辨能力,使其能理解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意思,逐渐能主动的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审美能力

因为年龄问题,儿童对音乐的审美处于低级感知阶段,是直接从音乐中感知美。而儿童所获得的美的感受随着对音乐感知的加深而加深,儿童对音乐的审美主要凭借想像,通过声音进行联想,想像现实中的真实的事物。因此如果想增强儿童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就要加深对音乐的感知,也要加强音乐的思维活动。

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有利于激发兒童的创造能力

音乐是创造的过程,接受音乐是创造力发展的过程。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和非具体性,音乐十分有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音乐实践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这是增强儿童创造力的途径之一,这也有利于增强儿童自信心和勇气。

二、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1.儿童学前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同,两极分化严重

大部分家长对儿童学前教育有着很大的重视程度,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一间比较优秀的幼儿园学习而四处奔波。不过也有家长对此不屑一顾,他们表示孩子进入有名的幼儿园还要花费更多,只要随便选择合适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挑’。在儿童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儿童学前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同,两极分化严重。

2.儿童学前音乐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缺乏趣味性

在幼儿园里面上音乐课。“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其实这些情况在全国教育界里都会出现,属于普遍现象。教师只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将理论知识不断地塞到他们的脑海里。只要他们将所有的音乐知识都牢记了,那么教师的教学任务就顺利完成了。没有一点新意。

3.儿童学前音乐教育功利化,忽略孩子的生活世界和内心情感

目前很多家长都开始重视儿童学前教育,因为他们感觉到一个良好的启蒙环境能够让他们的孩子学得更多有用的知识,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但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力,而家长拥有最终决定权,他们才是主导者。这样的儿童学前音乐教育过于注重现实性,可以说是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

三、实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策略

1.加大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重新定位幼儿音乐教育

加强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是解决对音乐教育不重视的一个有效办法。加大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重视程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加大对外在条件的投入,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大家喜欢欣赏流行音乐是因为它能够打动我们的心。事实上,音乐也可以‘看’出来,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的音乐更是让人享受其中。音乐室引入多媒体不但能够完善教学设备,更是能够带给孩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当教师教孩子儿歌的时候,生硬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反感。如果教师在屏幕上顺便播放着深受大家欢迎的卡通画片,活泼可爱的音乐伴随着生动有趣的画儿童面,顿时让人产生不一样的感觉了。孩子能够快速地进入状态,打着拍子一起合唱起来。其二,幼儿园要完善师资力量,增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聘请专业的、有能力的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适当提高薪酬,使教师能更好的对孩子进行教学。

2.激发孩子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上要因材施教,融入时代元素。教学方式要灵活,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教程都禁锢在同一本教科书上。在自己的教学得不到解放的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因材施教并不是一句空话,教师要根据不同性格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在《卖报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比较活泼调皮的孩子担任卖报童的角色,在音乐上有天赋的学生主要负责配音或是合唱等。每个孩子都得到自己的小任务,这样大家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对音乐的兴趣也逐渐加深了。另一方面,家庭音乐启蒙,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在儿童学前教育方面,除了是幼儿园的责任外,家庭也有着自己相应的责任。家庭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课堂,而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教师。不管怎么说,从孩子的身上都可以看到来自父母的影子。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尤其重要。孩子的年纪还小,很多情况下都是在父母的日常生活习惯中学习。有的父母喜欢看电视节目《我是歌手》,孩子自然会陪伴在他们身边一起欣赏里面美妙的音乐。这时候,各位父母要引起注意了。并不是什么音乐都适合让孩子欣赏。父母要选取适当的音乐播放,在不让他们感觉到反感的情况下教导他们学习一些比较简单的节奏旋律。直到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教育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才智和表现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也同样的重要。家长也学会主动引导他们学习音乐的正确方向。至于社会教育方面,孩子可以观看一些对自己学习有价值的儿童节目增长见识,聆听美妙的歌声。对于会产生不良影响的节目,社会人士要提出意见停止播放。这样幼儿园,家庭还有社会三者完美结合才能够充分激发儿童潜质,促进其积极健康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萍.浅谈幼儿音乐教学[J].新课程(下).2012(02)

[2]潘晓林.有关幼儿音乐教育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01)

[3]金海芳.如何绽放农村幼儿园的保育之花[J].时代教育.2012(20)

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 篇12

一、孔子音乐教育思想在其教育理念中的地位

“礼”与“乐”是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在其眼里, 音乐是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要素。《论语·泰伯》中“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见, 孔子对音乐的教育意义是人一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课程。同时,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 音乐被分为两类, 一类是纯粹的技艺, 另一类是以“礼”相关的“乐”。作为音乐演奏、演唱的技能, 并非是音乐的本质, 对于孔子来说, 只有从音乐中洞晓“礼仪”的真谛, 才可以称之为“懂音乐”。《论语·述而》中“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既包括音乐技能的学习, 又包括音乐思想的养成。

二、德育教育在孔子音乐教育中的体现

西周文化是崇尚礼仪的时代, 孔子对西周礼仪的认知与实践与其自身的道德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西周时期, “礼”与“乐”是紧密相连的, “乐”是“礼”存在的基础, 而孔子所提出的“仁”, 也是基于“乐”。《论语·八佾》中“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从其翻译来看, “没有仁爱的心, 遵守礼仪又有什么用?没有仁爱的心, 学习礼乐又有什么用?”由此可见, “仁”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关键, 更是其音乐教育中对德育思想的体现。同时, “仁爱”在孔子教育思想中也代表着大爱。从史料记载, 在孔子的学生中, 不仅包含皇亲贵族、商人, 还包括贫困百姓, 甚至是“大盗”, 而其教育思想与当时等级制度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而彰显了其思想的进步性。“仁爱”是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 并且在音乐教育中, 将德育功能和社会教化意义并举, 学生没有差异, 没有等级区别。

三、美育教育在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中的体现

托尔斯泰“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 学习音乐, 特别是从音乐欣赏中来感知音乐审美, 体验音乐的情感魅力, 从而获得美的精神感受。审美情感在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中尤为重要。对于孔子在音乐教育实践中, 特别讲求艺术感染力对人的心灵的影响, 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论语·雍也》中“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就是在音乐教育实践中, 强调审美认知的具体表现。兴趣是音乐教育的前提, 也是增强音乐艺术魅力的独特表现, 只有“乐之”才能更好的学习音乐教育。孔子十分重视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如在《论语·泰伯》中“子曰:‘师挚之始, 《关睢》之‘乱’, 洋洋乎, 盈耳哉!”其意在表述, 孔子在欣赏师挚演奏《关雎》时, 从一开始到结束都能体会到圆满而充实的音乐享受。

四、孔子音乐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艺”与“乐”。对于“艺”的教育主要侧重于音乐专业性的教育, 与现代音乐教育具有相似性, 多以纯粹的音乐技能教学内容;而对于“乐”的教育, 则是从育人的态度出发, 通过对“乐”的理解和感知来促进人的审美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养成。基于此,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于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当前的音乐教育, 一方面体现在大众化的音乐教育, 另一方面侧重于专业化的音乐教育。对于大众音乐教育主要侧重于对音乐文化和审美的培养, 提升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专业音乐教育主要从音乐技巧和技能的职业性上, 既要学习音乐理论知识, 又要掌握相应的音乐表演、创作技巧。由此所衍生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孔子的“礼”与“乐”不谋而合。

在今天的音乐教育实践中, 对于音乐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往往侧重, 而对于音乐文化课及理论课程则相对轻视, 殊不知, 这种学习态度与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对立的, 也是当前音乐教育需要极力改善的地方。歌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也是突出的, 而当前的歌唱教学, 多侧重与对学生音准的矫正, 而忽视了歌唱时对歌曲中所蕴藏的知识文化的理解。孔子的“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将歌词、旋律进行了统一, 也将音乐教育与人的综合素养的形成建立关联。因此, 作为当前音乐教育工作者, 要从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中总结与分析, 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普通的大众教育, 都要从“艺”与“乐”的融合中, 外练技能, 内化修养, 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娟.先秦乐教思想及其对当下音乐教育的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9.

上一篇:液压打桩技术下一篇:痕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