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理解教学指导

2024-08-18

高考阅读理解教学指导(精选12篇)

高考阅读理解教学指导 篇1

从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题目的设置中不难看出, 它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完成浅层的理解题, 更能够在快速阅读后透彻理解全文并归纳全文提供的信息, 从而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甚至对文中未提及的情况进行推理想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平时阅读学习中训练阅读速度, 培养和提高整体理解能力。由于高考阅读理解题的量和难度的增加, 因此考生在做阅读理解时耗时多、收效低, 且影响语言知识及应用和写作的完成, 部分考生感到时间不够用, 而不得不仓促完成, 最终影响总分。可见, 阅读理解的好坏直接关系英语学习的成功与否, 因此, 尽快提高阅读理解的速度和正确率是高三学生的当务之急。

在高三英语教学实践中, 我体会到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和足量的阅读及训练, 即学生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进行独立的阅读实践, 加强以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 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 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呢? 根据我校近几届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介绍几种做法。

一、进行阅读训练, 扩大阅读量

高中生对英语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学习的契机, 给予其学习的金钥匙, 引导其博览群书。

教师应收集足量的高考阅读理解材料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给予正确的引导、精心的指导和及时的疏导;做好课外阅读指导工作, 扩大阅读面, 养成阅读理解的习惯, 指导学生阅读英语报纸杂志等, 拓宽视野, 汲取原汁原味的语言精华。

二、掌握正确阅读的方法, 增强阅读理解效果

阅读是为了理解、吸收信息和获取信息, 因此阅读过程实质上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 获得多少信息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

阅读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应该通过阅读理解训练与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使他们在书面交际中提高识记、理解词汇的能力, 猜测、判断语义的能力和分析篇章结构的能力。因此, 我在日常教学中着手开展如下做法。

1.采用浅层阅读方法, 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和轮廓。

通过泛读或略读 (Extensive reading) 的方式, 引导学生快速通读全文, 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中心意思, 让学生“见之森林”, 知其概貌。泛读或略读就是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并通过标题和主题句, 对文章内容、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形成整体印象。之后, 教师可设计练习检测阅读效果, 帮助学生捕获信息, 可采用判断正误、排序和选择填空等练习形式。

2.进一步深层阅读, 局部了解文章的主要情节和要点。

采用精读或细读 (Intensive reading) 的方法,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 抓住情节, 掌握要点。

泛读或略读后, 学生已知晓文章大意, 教师应指导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文中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 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段落结构, 分析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人物性格、事实原因、事物发展规律、作者的观点及文章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

为达到以上目的, 教师还要答疑解难。对文中影响阅读的语法和语言点, 教师要适当讲解, 但不可游离于文章之外。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阅读实践活动的主角。教师应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为学生设计阅读活动, 使所有学生全程参与阅读过程。教师可尝试用时间排序法、通篇提要法、深层提问法、图示法、瞻前顾后法、句式转变法等方式。

三、阅读技能的精心指导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阅读是培养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 阅读技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阅读速度、效率和理解程度。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技能加以精心指导和训练, 则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根据阅读理解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 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的阅读技能加以指导和训练。

1.快速浏览, 培养抓住关键词和主题句的技能。

在阅读过程的第一步, 采用跳读或略读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 着重指导学生如何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 (Key words) 和段落里的主题句 (Topic sentences) , 以便更快了解文章大意。一般来说, 关键词能交代文章或段落的when, where, what, why, who之类的问题。主题句一般出现在文中段落的首句或末句 (有时也出现在中间) , 能概括地说明该段的主要意思或观点, 是文章的骨架所在。这样, 学生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技巧, 边读边有意识地寻找所需信息, 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2.扩大词汇量, 促进阅读。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 更是阅读理解的基石。我们在阅读理解时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词语障碍, 没有一定的词汇量作基础, 就谈不上理解能力的提高。有的语言学家通过调查发现, 外语学习者如拥有5000词汇量, 阅读正确率可达56%, 词汇量达到6400, 阅读正确率可达63%。因此, 熟练掌握课本单词, 适量扩充课外词汇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

3.巧妙猜词法。

在阅读过程中令学生倍感头痛的是文章中的生词。猜词释义是一项很重要的阅读技能, 经常鼓励学生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猜词释义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针对英语阅读中的生词, 可采用以下方法猜词。

(1) 根据上下文内容猜测生词。

英语词义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仔细阅读文章后, 可利用上下文提供的情景和线索, 进行合乎逻辑的综合分析和推理, 轻而易举地猜出词义。例如:He said to me, “Why not run withoutan umbrella?If you didn’t run, you would get drenched.”可以猜出“drenched”是“wet”的意思。

(2) 根据语法结构猜测词义。

“Every day We have to water the vegetable garden because oflittle rain.”water是很简单的常用词“水”之意, 但这里作“水”解释明显不对。指导学生注意have to的结构后所接词的形式, 让学生明白这里water由名词转化为动词, 作“用水浇灌”解释。

(3) 根据构词法判断、猜测词义。

英语中的构词法通常有三种:派生、转化和合成。学生在阅读中常常会碰到许多似曾相识的词, 这些词大多是由熟悉的单词派生或合成的新词。教师只要适时适当地介绍一些构词法知识并稍加点拨, 或采用多个英语释义选择方式进行训练, 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4) 反义词猜词法。

阅读时, 学生经常会遇到诸如down向下;up向上;dry干燥的;wet潮湿的;early早的;late迟的;easy容易的;difficult, hard困难的等一对对反义词 , 假如这些反义词同时出现在某一句子或段落中, 那么, 学生将很容易地猜出生词的意思。

(5) 近义词或同义词猜词法。

看看上下文中有没有生词的另一种说法, 即找同义词或近义词。有时上下文会对一个生词做出进一步描述、解释, 或者提供一些暗示。一般来说, 这些同义词是比较简单的词汇, 有时可能是短语或句子, 同前面的生词用逗号隔开。例如:ifthe mother is ailing, the child suffers.例中用近义词对suffer与ail进行了进一步解释。学生即能通过学过的词汇或短语猜测出句中生词的意思。

(7) 高频难词的熟记。

教师应要求学生记好阅读理解的高频难词, 这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独立分析判断能力和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两项技能是阅读理解深层次的要求, 要求学生在获取文章一定量的信息之后, 进行加工、制作, 去粗存精, 去伪存真, 做出正确的、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培养“用英语思考” (Thinking in English) 的习惯和能力, 避免翻译式的理解。

6.增加和补充背景知识。

教师平时在阅读课文时应该介绍一些英美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风俗和传统方面的知识, 注意英语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7.做好阅读疑难的及时疏导。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阅读疑难, 这些阅读疑难往往是精确理解文章的障碍。由于学生本身的学识水平、社会阅历、东西方文化和风俗习惯不同, 以及受汉语思维习惯的束缚等方面的因素, 因此很难自行扫除, 需要教师及时疏导。

总之, 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综合指导和能力的培养和指导, 有利于学生在考试中获取更理想的成绩。

摘要: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核心。学生英语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能力的强弱。阅读是检验学生语言能力和获取更综合、更复杂、更精确信息的必要手段。因此, 每位教师都应该重视在阅读理解中形成观察、判断、推理与综合信息的能力, 着手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解题指导。

关键词:高考英语,阅读能力,解题指导

参考文献

[1]金爱英.图式理论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入策略[J].中学外语教与学, 2005 (12) .

[2]谢徐萍.预测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J].中学外语教与学, 2005 (12) .

[4]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

[5]刘桃梅.英语阅读前活动的意义与设计[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6 (8) .

高考阅读理解教学指导 篇2

高考散文阅读教学反思:

所得:

一、学生观: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高中新课改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1、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5分钟全班齐读,10分钟个体阅读,5分钟交流展示,10分钟分组命题,5分钟师生讨论解题,5分钟教师归纳考点及解题思路。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学生参与面:朗读环节,全班学生参与;阅读环节,学生人人参与;交流环节,4人展示;分组命题环节,学生人人参与;讨论环节,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人人参与课堂活动。

3、主动性:学生发言均为主动举手,积极争着上讲台展示成果,学习积极性高,主动性强。

4、师生关系:学生主体性突出,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轻松。

二、教学观:

1、教学目标:复习的出发点不是老师,而是学生,复习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能力。

2、教学模式:打破了专题复习的一般模式“由教师解析高考的考纲、考点—由教师演示高考例题—让学生训练高考模拟题—再由教师归纳”,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先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行命题,学会主动质疑,学会自行解疑,再回归高考考点、考题,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3、教学环节:整体阅读部分——先朗读,再默读,再交流,再归纳。重点阅读部分——先命题,再对照高考命题,然后讨论答案,再对照高考答案,最后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教学设计的层次分明,逐层递进,学生知识的获得“先行后知”。

4、教学手段及形式:用投影仪让学生展示阅读笔记,交流阅读心得,效果真实、直观;分组命题,形成探究学习的方式,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态度。总的感觉是,学生突出,课堂有亮点。

所失:

1、教学目标有偏离,应试性太强。教学重点、教学环节等都紧扣“高考”这唯一的指针,容易使语文教学误入“功利”歧途,失去语文学科的“语文味”。重技能培养,不重内涵熏陶的教学方向是危险的.。

2、对文本的品读,引导不够。对语言文字进行咀嚼,才品得出语文的“味道”;对思想内涵反复揣摩,才悟得到语文的“精髓”。这点做得不够,很遗憾。

3、教学内容上,关于整体阅读“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没能引导学生去追究。对于这三个能迅速理解文本的基本问题,没有明确提出(准确说是没有归纳),很遗憾。

4、时间的安排前松后紧,以致于后面的教学环节过于匆促。“解题”环节,未能逐题展开讨论,“解题思路”点拨环节,没有讲8个考点逐一完成。容量贪大求全,一课时未能完成,很遗憾。

5、板书写得过于随便,未能体现语文教师的书写基本功。

6、朗读占用了眼保健操的时间,违反学校管理规定。

总的来说,目标有偏差,深度不够,容量过大。

感悟:一次公开课=课前思考 课堂完成 课后反思 未来改进。

拓展阅读:怎么写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一堂课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维目标的落实是检验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二、学生课堂的表现。要总结自己一堂课的成败,学生是检验官。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说明了你课堂知识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组织课堂活动能力是否有效。

三、课后学生作业情况。教师一般会选择与本节课内容重点紧密联系的习题让学生完成作业,作业的正确率直接反映了本节课的知识是否落实。

四、教师自己的情绪。如果一节课下来,教师自己很快乐,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那一定是一节很不错的课。如果下课铃声响后,教学任务没完成,教师还有点生气,那就得调整课堂的教学活动了。

五、同事的评价。教学反思的书写,离不开教师群体的智慧,你可以通过别人的鉴赏,了解到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析高考阅读理解,谈英语教学启示 篇3

一、析近三年高考阅读理解

(一)量化呈现:试题数分布及语篇长度

(二)质化呈现:文章体裁

2011-2013年的高考阅读理解继续体现了体裁多样化这一趋势,且实用性更强,更关注人文精神。首先,三年中仅仅2011年的A、D和2012年的B篇是纯粹的记叙文,夹叙夹议的文章越来越占主流,如2013年最后一篇,它从介绍马克吐温的一些著作着手,从中寻找一些细节,来证明马克吐温是一个杰出的反种族斗士,属于典型的夹叙夹议。其次,三年每年都各有一篇是应用文,题材涉及有环保公告、问卷调查、游乐园宣传单,真正体现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应用学科,学以致用这一特色。最后一大块是说明文,内容主要偏向于能源、医药、社会分工和考古等方面。

(三)析近三年高考命题特点和规律

由以上两点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语篇的字数稳中有升,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要求进一步提高

阅读理解的总字数从2011年的2139词左右,到2012年保持基本不变,再到今年的2320词,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技巧要求明显在提高。特别是今年的最后一篇,语篇长度多达706词,而且设置了六道题目,对学生略读,查读等阅读技能的要求很高。

2.语篇选材和体裁多样化,实用化

选材多为地道时文,多源于英文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乃至有些选自源于生活的各类活页宣传材料,很好的体现了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的作用。

3.考查题型均衡中有侧重

三年高考试卷除了保持考查学生对细节信息的查找、推理能力,更逐年侧重了主旨要义和语篇考查的能力。如2013年B篇第60题问文章主要传达了什么信息;C篇第64题Rothschild最有可能得出有关鱼龙的什么结论;而D篇最后一题则问了作者支持赞同怎样的观点等。

二、现农村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学生词汇量小——艾宾浩斯是帮手

单词的积累是学好一门外语的基础,更是做好阅读理解之前提,而目前学生不能高效地去背单词。因此教师必须以相关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参考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这个大准则,具体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小点:

艾宾浩斯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的原则。所以无论在新授单词,还是学生自主进行单词背诵时,教师应定时提醒学生及时回归已学单词。短期的复习形式可以采用“早教晚默”,或隔天重复默写上次的高频错误的词汇;长期的则以周检测的形式梳理重点单词。

此外,艾宾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死记硬背,是费力无效的。所以,在记忆英语单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中文背单词,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运用新的单词。

(二)学生喜拖沓——训练必须限时化

阅读速度的快慢是阅读理解成败的第一要素。考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捕捉有用信息。但是现在很多学生的阅读技巧却跟不上要求,难以理解较长的语篇。如表一所示,三年十二篇文章有七篇文章词数过四百,学生很容易看了一遍后不知所云,特别在高考这种高压状态下,头脑很容易晕乎乎,甚至空白一片,导致满盘皆输。

所以我们在平常的训练中,必须进行限时训练,帮助学生积极规避这些现象的出现。但是限时不是让学生只讲速度,不讲效率,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搜寻关键词、主题句,捕捉时空、顺序、情节、人物、观点,并且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才能把握语篇实质,面对问题,各个击破。

如2013年的A篇阅读理解为广告宣传资料,涵盖的细节很多,但命题人只设置了两道题目,而且第一道是问作者意图题,只需粗略浏览每个项目即可;第二道题目也是根据四个选项,分别到相应的栏目中去找细节就行。所以这篇文章就需要学生运用快速查找的方法来解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A篇解决,为后面的语篇节省宝贵的时间。

(三)老师引路人——功课要做足

在阅读理解训练这个环节中,笔者认为练前选材和练后讲评两个环节至关重要,教师必须课前课后都准备充分,才能引导学生突出重围,取得预设效果。

首先,选材要广、新、活。目前网上的阅读材料选材比较多,教师不能拿来主义,要进行适当挑选,材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要,保证学生接触到许多又好又新的资料。

其次,讲评要详略得当,深入浅出。对于一些细节查找题,一定要让学生在二次阅读的基础上,自己去字里行间找,划和悟。相反,若碰到背景材料不熟悉,生词偏多等情况下,教师要做好引路人,适时的给予帮助。如2013届最后全真模拟阶段做过一篇有关英国女王的新年致辞的阅读理解,里面涉及了12年度英国国内外发生的许多时政,学生颇感困惑。教师讲评时可以借助于网络上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二次阅读的基础上,对应的看一遍,有几道特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对于一些词义猜测题教师必须进行一些方法上的讲解,同时,举一反三,配以更多的例子来强化训练。

笔者认为,只要教师深入研究并紧跟高考动态,然后从实际学情出发,从多方面着手,帮助学生苦练基本功,阅读理解这一堡垒迟早会被学生攻克,在高考的战场上插上胜利的旗帜。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指导 篇4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英语定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把英语课程学习提到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人文素养的高度,并对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听、说、读、写四大技能应到达的目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中对高中毕业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

1.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2.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

3.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

4.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

5.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6.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

二、阅读理解命题分类及解题策略

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卷保持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立足语篇”的基本命题思路。在阅读理解方面主要考查考生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根据短文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及理解作者的意图与态度等方面的能力。在高考英语试卷中,主要有以下4种:1.主旨大意型;2.猜测词义题;3.推理判断题;4.事实细节题。

(一)主旨大意题

1. 文章主旨给出的四种形式:文首,文中,文尾,没有明确主旨,需总结。

2. 主旨题的解题技巧:

a.重点理解首末段、首末句。

b.放在最后去做,因为做完其他题目之后会对理解主旨有帮助。

c.在阅读时,注意therefore, thus, but, however, in short等转折词。

d.注意作者反复强调的观点,通常是主旨。

e.段首句是疑问句时,对该句的回答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二)猜测词义题

1. 对词义考查的两种方式:超纲词义含义推断;熟词生义或是在特定场合的意思。

2. 词义题的解题技巧:

a.利用上下文进行推理猜测。b.通过构词法猜词。

c.通过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关系猜词。d.通过因果关系猜词。

e.通过定义或释义关系来推测词义。f.通过句法功能来推测词义。

g.通过描述猜词。

(三)推理判断题

1. 推理引申题的选项特点:

推理判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利用文中提供的相关背景知识、正确的思维过程和严密的逻辑进行推断。切忌脱离原文,凭空臆断。

2. 推理引申题的答题技巧:

a.只是原文的简单复述,而非推断出来的结论,把直接表达当作间接推理。

b.看似从原文推断出来的结论,然而实际上与原文不符,如因果倒置、手段变目的等。

c.根据考生已有的常识是正确的,但是却不是基于文章,一切以文章为准。

d.不是文中明确说明的内容,没有引申推理就不是正确选项。

e.正确选项大多含义深刻,不是常识选项。

f.对篇首、篇尾、段落中的主题句概括归纳,从而得出综合性推论。

(四)事实细节题

1. 事实细节题的常见提问形式: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Not True) according to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3) The author mentions all the following except%%.4) In the passage, the author states that%%.

5)以when, where, who, what, how, why, how many/much等词

引导的疑问句。

2. 事实细节题的解题技巧:a.抓住关键词,理清信息。

b.利用表示时间、空间、因果、类比、转折、并列等关系的连词,准确把握上下文关系。

c.注意一般信息和最终信息的区别,避免以偏概全。d.弄清文章组织结构,判断细节与主题的关系。

e.坚决遵循“本本主义”,文章里有什么信息就用什么信息,不可凭感觉发挥做题。

f.注意干扰项特点:部分正确,部分错误;是原文信息但不是题目要求的内容;符合常识但不是文章内容;与原句的内容极其相似,仅仅在程度上有些变动。

三、熟念阅读解题要诀

查找事实简单计算猜测词义运用常识

把握细节是非判断评论概括分析推测

弦外之音确立主题解读广告辨认图表

最佳选择排除干扰防止主观题文并举

总之,阅读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语言实际活动。我们只有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正确运用阅读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摘要:在《新课标》中, 阅读的重要性仍然被放在了第一位, 对阅读的基本技能和阅读量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另外, 众所周知, 阅读理解在各层次英语试卷中都是测试的重点, 所占的分值最大, 而且也是考生感到最困难的一部分。阅读理解部分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考生的英语总成绩, 因此它备受考生的关注。高中生如何熟练地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 攻克英语阅读理解这一被高中学生公认的难关,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力图就新课标阅读要求、阅读题型分类及解题策略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指导。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标》,阅读技能,解题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金莺, 宋桂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何安平.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马晓梅.英语写作提高与范文百篇.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5]李斌宁.英语学习经验谈.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高考阅读理解教学指导 篇5

(一)小说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小说阅读的指导,明确此类文体阅读技巧以提高叙述类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通过适当的训练,以形成此类阅读文章的答题模式 教学重点

此类阅读文章答题模式的形成 教学方法

指导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高考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过程 要点:知识传授 一,具体操作

(一)小说文体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二)小说阅读三步曲 第一步:写什么?

1、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主题

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写得怎样? 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三)鉴赏: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

一、人物

设题:

1、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

【答题: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定位)】

2、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3、塑造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答题:(1)衬托主要人物(2)突出主题】

4、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或运用了哪些方法)? 【答题: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 从四个方面揣摩

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一)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

如: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思想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

①忠于职守(如“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等)

②面对威胁不退缩(如“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等)③坦荡、自信(如“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等)

④关心他人(如“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等)⑤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如“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等。(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白生这一人物形象。(《一片苍茫》)

白生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①白生临行前拜见恩师多举,示其不敢忘恩,可见其有情有义。

②白生到任第二天即投入问案等事中,并微服私访,示其想有所所作为,可见其胸有志向。

③白生挨家挨户走访民情,示其能够体恤下情,可见其对百姓的一颗爱心。④白生能用自己的方式使百姓摆脱“梨灾”,可见其处事有智谋。

⑤白生为了百姓的利益敢于冒犯龙颜,蹈死不顾,可见其有舍生取义的大勇。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什么特点?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6分)

(1)画艺高,为人精明,戒备心重。(2分)

(2)①衬托了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与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形成对照),突出胡笛的率直和坦诚。②突出了主题,通过写石丁在画中作”暗记,表现出对胡笛的不信任,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现象。

小说刻画胡笛这一形象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并略加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概括介绍。原文第四段概括介绍了胡笛的人品和画艺。②语言描写。如:“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这一段文字表现了胡笛的正直与坦诚。③神态描写(或:肖像描写)。如“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通过这些描写表现出胡笛的正直、镇定和问心无愧。④侧面描写。主要通过石丁的猜疑来反衬胡笛的正直无私。

二、鉴赏小说的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设题角度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内容(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微型小说情节的典型特点:一波三折;曲折离奇、出人意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情节

1、这一情节安排是否合理?

【答题:(1)符合情节发展、生活真实

(2)符合、强化 /丰富人物性格

(3)符合、突出 / 深化主题】

2、这一情节的好处/作用是什么? 【答题:

(1)情节:丰富情节、增加波澜、照应、铺垫、巧设(揭示)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2)人物:充分揭示人物性格、使人物更为丰满立体(3)主题:揭示或升华、深化主题】 从三个方面揣摩

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找线索;③抓住场面。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1、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4分)

从开始的自我怀疑到产生决心重新认识自我的念头,然后在与名人外貌特征、生活习惯的比较中寻找自我,最终获得信心、认定自我。

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案:这一情节的安排是合理和巧妙的。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1分)首先,它符合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社会上普遍的“信任”缺失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互信,因而讲诚信者;坦诚待人者十分难得和可贵;(2分)其次,它符合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强化了人物性格:胡笛是国画专业毕业的,山水画有名气,所以改掉暗记石丁看不出;他性格犟直(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错规则,跟领导闹矛盾),才敢改掉别人画中的暗记。

三、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设题角度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 ④揭示深化主题;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阴冷的气氛: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和最后一无所获,冉娜担心外出察看天气,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有关。

③衬托人物形象:恶劣的天气加剧了渔民夫妇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们善良的心灵,美好的行为。

四、鉴赏小说的主题

作品或文章所显示的总的思想意义,也就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总的意图。

选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做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与道德修养的指引。有的材料关注生命与环境,有的剖析生命的价值,有的颂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的揭示生活的哲理,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火花。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五、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二)、表达方式: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

说明

(三)、语言风格:平白

质朴

清新

绮丽

简洁

明快

洗炼

含蓄蕴藉„„

例举:鉴赏小说艺术特色(1)鉴赏一: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2)鉴赏二:人称

人称 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 便于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事物。(3)鉴赏三:结构

文章或段落开头: 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文章或段落中间: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 :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题。(4)鉴赏四:表现手法

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铺垫的作用是引出后文,曲径通幽。呼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衬托或烘托 可以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抑扬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态度。(5)鉴赏五:情节 曲折跌宕,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制造悬念,借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6)鉴赏六:描写方法

见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7)鉴赏七:语言特色

朴素,华丽,幽默,机智,讽刺凝练隽永,委婉含蓄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 篇6

在高考论述类文本考查中,命题者常选取一些论文来作为考查文本。这些论文涉及面广,观点新颖,具有启发作用。那么,在解答过程中我们如何进行分析理解和综合概括呢?

1、揣摩具体语境

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出现的,总要跟其他词组合成句、成段才能表达某种意思。对这些重点词语的理解,答案一定隐藏在它的前面或后面,切忌脱离语言环境去“望文生义”。

在同一篇文章中,有时同一个词语也会有不同的含义。这就更需要考生有较强的语境把握能力,能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审查上下文中相关词语的搭配、呼应,来确定对它的具体解释。

如2009年山东卷第6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t·簖”相伴的一种桥。

B“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

【解析】文章最后一段说,“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这句话说明“白堤”东端的“簖桥”的主要功能有两个,它不单单指“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结合具体语境,我们马上就能得出答案:C项说法是错误的。

2、就近寻找答案

对于一个词语的理解,揣摩具体语境之中,还有遵循“就近寻找答案”的原则:一般来说,理解词语意义的答案就在这个词语的附近,隔得越远,越值得怀疑,如果超越了这个词语所处的段落,更应当引起警惕。

如2009年全国卷Ⅱ第5题:

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延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

D古文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作“经”,

【解析】本题四个选项都可在第一段中判定正误。原文第1节中写“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未提及他们也认为“经”跟“经纬”之“经”没关系的意思,属于范围扩大。故选C。

3、注意代入验证

如果是主观题型,在大致确定了答案之后,将答案文字代人所考查的词语处,再把该词语撤下,将答案引进,然后通读前后语句,看看意义是否连贯畅通,修辞是否吻合,逻辑关系是否紧凑合理,等等。如果是客观题型,也不妨将各个选项分别代入,优胜劣汰。

如2009年江西卷第6题:

下列对文中“想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也就是用以往的经验采印证新经验。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

B创造的想象是用已有的意象重新配合来创造艺术,再现的想象则是通过再现以往的意象来独立创造艺术。

c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这是因为它并非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D创造的想象心理作用分为分想与联想,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选择就是创造,诗有时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做成。

【解析】A项依据“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一句中,如果把“也就是”代入句中进行验证,一看便知不正确。B项“独立创造艺术”之“独立”代入到原句中,也会发现缺乏依据。D项将“选择就是创造”代人原句也是错的,原文是“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反馈训练】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需要实招

方利山

作为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的战略安排,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从单体、静态、孤立的文物保护发展到整体、动态、联系性的文化生态保护,这种对保护理,念的提升和深化,为我们有效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进一步拓开了施展智慧和才能的广阔空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承担着从物质文化层面、非物质动态文化层面、文化物种生存发展环境层面整体地、动态地、全面地保护好徽州文化的重任,这也是大徽州历史振兴的难得机遇,它需要真抓实干,来点实招。“虚晃一枪”,敷衍、糊、混,不是徽骆驼、绩溪牛的品格。

自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挂牌以来,我们的相关当政者和有关职能部门为谋划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黄山市文化局已拟定千幢徽州古民居的保护维修计划,市社科联正在积极推进徽州古村落千村保护工程的开展,大徽州“徽州文化非物质遗产项目大系”丛书编纂也已提上日程,婺源、绩溪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也提出了许多切实的谋划和举措,把这些谋划和举措落到实处,是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的方向。

根据徽州地域的实际,徽州文化生态保护,重点在徽州古村落包括其环境氛围的保护。可以结合“千村保护工程、千幢古民居保护工程”的推进,选取十到二十个特色突出、徽州文化蕴含相对丰厚、原生态留存相对较好的徽州古村落,作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块或示范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对这些徽州古村落高起点地进行谋划。组建行政人员、徽州学专家、村落耆英结合的保护中心,对古村落历史文脉进行“望、闻、问、切”,把握该村徽州文化的自身特色,发动百姓深入讨论该村的地域特点、风俗风情、人文历史、资源的独特优势以及在整个徽州文化中所占有的地位。挖掘整理其历史文脉,系统梳理其文化资源,全面盘点其文化遗存,深入激活其文化基因,确定该村有别于它村的独特之点,明确该村的“徽州文化主题”。象呈坎古村,就是“徽州消防文化”历史与现实结合最好的主题文化村,卖花渔村则是古已形成的徽派盆景文化村,而棠樾就可以着力打造徽州牌坊文化村,叶村则可开发成歙南徽州民俗文化村等等。这些徽州文化古村落作为徽州文化示范区块,通过“提炼主题、丰富内涵、完善栽体、凸显特色”既承传了徽州文脉,又找准了自己婚特色。“一片田野一片景,一座村落一座魂”。有计划有依据地修复自身村落的文化原生态,复活一些自身的徽州非物质文化项目,着力在生产性保护上下功夫。恢复一些微州传统工艺、徽州传统艺术、徽州传统民俗表演,在适度的旅游开发中,“一村一特”、“一村一品”的“农家乐”,将在其得天独厚的徽州文化生态环境中把历史和现实融和、对接,“保护”和“发展”就实现了最佳的统一。

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块,应该按照自

身徽州文化物态、非物态遗存的分布情况和特色表现,确定重点保护的一些绝对控制区,防止“文化植被”的进一步“流失”。划定“绝对控制区”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自身域内徽州文化生态情况的掌控、认知、把脉的过程。

徽州文化生态的保护,还需要较多的徽州文化专题博物馆进行汇聚、收藏、展示和推介。徽州税文化博物馆、徽州茶文化博物馆等等专题博物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态的修复:政府应该鼓励民间兴办各类徽州文化专题博物馆,这是一块潜力大、意义深远,前景诱人的重要空间。

(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节)

1、下列不属于设立徽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意义的一项是

A、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将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到了整体、动态、联系性的文化生态保护。

B、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提升和深化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C、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重点是对徽州古村落包括其环境氛围的保护。

D、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拓开了有效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施展智慧与才能的广阔空间。

2、下列不属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A、拟定千幢徽州古民居的保护维修计划。

B、推进徽州古村落千村保护工程的开展。

C、着手编纂“徽州文化非物质遗产项目大系”丛书。

D、积极谋划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开展,做好基础性工作。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块或示范村,提炼“徽州文化主题”,修复文化原生态,复活徽州自身的一些物质性文化项目,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重点。

B、恢复传统工艺、传统艺术及传统民俗表演,开发“农家乐”旅游,实现“保护”和“发展”的最佳统一,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惟一出路。

C、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块应对自身域内徽州文化生态情况进行掌控、认知和把脉,确定重点保护的“绝对控制区”,以免“文化植被”进一步“流失”。

D、民间兴办各类徽州文化专题博物馆,对徽州文化进行汇聚、收藏,展示和推介,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深远的意义和诱人的前景,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态的修复。

【参考答案】

1、C(这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措施,并非“意义”。)2、D(错误在于“做好基础性工作”过于笼统,不是“具体措施”。)3、c(A项,偷换概念,原文是“复活徽州自身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项目”:B项,“惟一出路”错,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措施很多,而“保护”和“发展”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最佳统一:D项,说“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不对,原文说“具有巨大的潜力”,两者不是一回事。)

高考阅读理解教学指导 篇7

一、析近三年高考阅读理解

(一) 量化呈现:试题数分布及语篇长度

(二) 质化呈现:文章体裁

2011-2013年的高考阅读理解继续体现了体裁多样化这一趋势, 且实用性更强, 更关注人文精神。首先, 三年中仅仅2011年的A、D和2012年的B篇是纯粹的记叙文, 夹叙夹议的文章越来越占主流, 如2013年最后一篇, 它从介绍马克吐温的一些著作着手, 从中寻找一些细节, 来证明马克吐温是一个杰出的反种族斗士, 属于典型的夹叙夹议。其次, 三年每年都各有一篇是应用文, 题材涉及有环保公告、问卷调查、游乐园宣传单, 真正体现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应用学科, 学以致用这一特色。最后一大块是说明文, 内容主要偏向于能源、医药、社会分工和考古等方面。

(三) 析近三年高考命题特点和规律

由以上两点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语篇的字数稳中有升, 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要求进一步提高

阅读理解的总字数从2011年的2139词左右, 到2012年保持基本不变, 再到今年的2320词, 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技巧要求明显在提高。特别是今年的最后一篇, 语篇长度多达706词, 而且设置了六道题目, 对学生略读, 查读等阅读技能的要求很高。

2.语篇选材和体裁多样化, 实用化

选材多为地道时文, 多源于英文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乃至有些选自源于生活的各类活页宣传材料, 很好的体现了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的作用。

3.考查题型均衡中有侧重

三年高考试卷除了保持考查学生对细节信息的查找、推理能力, 更逐年侧重了主旨要义和语篇考查的能力。如2013年B篇第60题问文章主要传达了什么信息;C篇第64题Rothschild最有可能得出有关鱼龙的什么结论;而D篇最后一题则问了作者支持赞同怎样的观点等。

二、现农村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 学生词汇量小———艾宾浩斯是帮手

单词的积累是学好一门外语的基础, 更是做好阅读理解之前提, 而目前学生不能高效地去背单词。因此教师必须以相关的科学理论来指导, 参考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这个大准则, 具体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小点:

艾宾浩斯曲线告诉我们, 遗忘是有规律的, 即“先快后慢”的原则。所以无论在新授单词, 还是学生自主进行单词背诵时, 教师应定时提醒学生及时回归已学单词。短期的复习形式可以采用“早教晚默”, 或隔天重复默写上次的高频错误的词汇;长期的则以周检测的形式梳理重点单词。

此外, 艾宾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 凡是理解了的知识, 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 死记硬背, 是费力无效的。所以, 在记忆英语单词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中文背单词, 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运用新的单词。

(二) 学生喜拖沓———训练必须限时化

阅读速度的快慢是阅读理解成败的第一要素。考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捕捉有用信息。但是现在很多学生的阅读技巧却跟不上要求, 难以理解较长的语篇。如表一所示, 三年十二篇文章有七篇文章词数过四百, 学生很容易看了一遍后不知所云, 特别在高考这种高压状态下, 头脑很容易晕乎乎, 甚至空白一片, 导致满盘皆输。

所以我们在平常的训练中, 必须进行限时训练, 帮助学生积极规避这些现象的出现。但是限时不是让学生只讲速度, 不讲效率, 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 搜寻关键词、主题句, 捕捉时空、顺序、情节、人物、观点, 并且理清文章脉络, 然后才能把握语篇实质, 面对问题, 各个击破。

如2013年的A篇阅读理解为广告宣传资料, 涵盖的细节很多, 但命题人只设置了两道题目, 而且第一道是问作者意图题, 只需粗略浏览每个项目即可;第二道题目也是根据四个选项, 分别到相应的栏目中去找细节就行。所以这篇文章就需要学生运用快速查找的方法来解题,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A篇解决, 为后面的语篇节省宝贵的时间。

(三) 老师引路人———功课要做足

在阅读理解训练这个环节中, 笔者认为练前选材和练后讲评两个环节至关重要, 教师必须课前课后都准备充分, 才能引导学生突出重围, 取得预设效果。

首先, 选材要广、新、活。目前网上的阅读材料选材比较多, 教师不能拿来主义, 要进行适当挑选, 材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要, 保证学生接触到许多又好又新的资料。

其次, 讲评要详略得当, 深入浅出。对于一些细节查找题, 一定要让学生在二次阅读的基础上, 自己去字里行间找, 划和悟。相反, 若碰到背景材料不熟悉, 生词偏多等情况下, 教师要做好引路人, 适时的给予帮助。如2013届最后全真模拟阶段做过一篇有关英国女王的新年致辞的阅读理解, 里面涉及了12年度英国国内外发生的许多时政, 学生颇感困惑。教师讲评时可以借助于网络上相关的视频, 让学生在二次阅读的基础上, 对应的看一遍, 有几道特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对于一些词义猜测题教师必须进行一些方法上的讲解, 同时, 举一反三, 配以更多的例子来强化训练。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指导 篇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中国地图

高鹏程

1去乡下拜年,看见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大舅家有,二奶奶家有,还有小姑,小姨家……这些地图,有些新贴上去不久,有些看起来有好几年了。但是和被烟熏火燎了几十年的土坯墙相比,依旧有些突兀,那几乎是昏暗的土坯墙上唯一鲜亮的事物。

2“究竟是怎么回事?”终于,在外婆家,我忍不住问呆立在地图边的三舅。三舅没有说话,用手指了指,让我自己看。

3地图上 ,从小小的平峰镇出发,一些用铅笔画的歪歪扭扭的曲线,慢慢延伸到了四面八方:山西、浙江、上海、新疆、广东……经过简短而漫长的跋涉后,圈住了一些字体或大或小的地名。

4我明白了,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都是我的表兄妹们外出谋生和打工的地方———在山西沁水挖煤的是大表兄;远嫁新疆的是二表妹;而云南昭通是三表弟媳妇的老家,如今,他们又双双在浙江西塘打工……我也看到了自己借 以谋生的———浙 江象山。我的这些穷亲戚们,大字不识几个,老家粗糙的方言,也不适合他们表达什么细腻的感情。他们只是把对每一个亲人的牵挂,用一条瓜蔓一样的铅笔线,以一种具体而虚幻的方式维系在地图上。

5中国地图,原来还可以是我们某个人情感分布的地图。某些陌生的区域和地名,因为亲人所在而不断变得熟知起 来。比照 “人口地 图”、“经济地图”……或者,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属 于我们的 “亲人分 布图”吧!

6我想,我的这些穷亲戚们串门、相聚时,可能就会凑到这张中国地图前,指点着说这里那里距离的远近,说这里那里各自在远方的儿女的近况。而一说“这里那里”,是否就有天涯咫尺之感,甚至亲人音容如在眼前了呢?

7我的不识字的三舅,年迈的三舅,我的“胸怀祖国”的三舅,站在地图前看起来就像一个将军正指挥着自己的士兵南征北战、东奔西走———不,他其实更像一只衰老的蜘蛛,用眼光抚摸着自己用蛛网围成的疆域。

8在广东某地,有几个涂得最黑最重的黑圈———这是他最小的女儿辗转打工的地方——因为讨不到工钱,她已有三年多没有回家……

9在热闹的过年鞭炮齐鸣之后,在喧闹的亲朋好友散尽之后,在这个昏暗的小屋里,三舅会以怎样的神情凝视着地图下方的某个地名?他的思绪会怎样一次次地坐上南去的火车,循着这条简短而漫长的曲线,在他有限的关于南方繁华世界的信息中,去看望女儿生活的城市,看见女儿忙碌、疲惫的身影……抑或还有快乐的满足的笑容?而每次“探望”回来,他又会怀着什么心情,拿起铅笔,在这个他十分陌生却已经变得熟悉的点上又加上重重的一圈?……

(10)“阿舅,还是让小妹回来好了……”

(11)“啊……”三舅仿佛从梦中惊醒了一般,但他用力挥了挥手,下决心似的说,“什么话!”

(12)我没有去更多的人家。但我知道,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因为早就听说了,宁夏西吉,这个拥有47万人口的贫困大县,每年外出打工的约有12万人。后来我才听说当地的一首新民谣:家家屋里老两口,门前拴个大黑狗。十户人家九户空,墙上一张大地图。

(选自《散文》2011年第10期,有删改)

1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第3段中“漫长的跋涉”对老人和儿女们各意味着什么。 (4分)

12. 请指出第6段的写作 手法 ,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13. 你认为第9段中的“ 三舅”会有“怎样的神情”,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再从文中为这“神情”找出两点依据。 (5分)

14.简述以“新民谣”作结尾的作用。 (4分)

15.你认为作者写本文用意何在?(3分)

下面就这5个题目分析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要领。

第11题考查点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首先要审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各”。然后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分析含义时要抓其中的关键词,如“跋涉”“遥远”,在解答时必须有对这两个词的理解。“跋涉”是爬山趟水,形容旅途艰辛的意思。“漫长的跋涉”是一个偏正词组,由一个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文意去理解。命题已经降低了难度,它告诉了我们从“老人”和“儿女”两个角度回答。它的提问变式是:“怎样理解‘遥远的跋涉’在文中的含意?”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 意味着与亲人的离别、远离以及对亲人的牵挂、思念、担心。

(2) 对老人意味着自己的儿女离家远了,自己的思念与牵挂也随之远了,对儿女意味着打工离家的的地方十分漫长。

(3) 对老人意味着与儿女离别的孤独,牵肠挂肚;对儿女意味着远离家乡亲人去外地打工,意味着漂泊。

(4) 对老人:对亲人的如瓜蔓般的牵挂。对儿女:外出谋生的打工路途。

第一个答案没有注意题干中的“各”;第二个答案理解有误,语句不通顺;第三个答案理解不全面,没有回答“漫长”;第四个答案没有回答“漫长”,且回答语言是描述性的语言。参考答案如下:

对儿女们来说,外出打工是一条路途遥远充满艰辛的谋生之路。对在家的老人们来说,儿女外出就意味着那就是一条追随儿女身影的绵长的牵挂思念之路。

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读题审题,然后要结合全文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关键词,最后是回答的语言要直接 (陈述性语言),语句要通顺。

第12题考查点是“对精彩语言表现力的品味”,和第11题一样,也降低了回答的难度,它的提问变式是: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第6段作简要赏析;细读第6段,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赏析性文字;请分析第6段的妙处。

做这道题首先要审题,抓题干中的关键词“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写作手法与表现手法常常并列在一起,内涵和外延基本差不多;表达效果实际上就是说其作用。然后要回顾有哪些写作手法。常见的有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2表现手法:象征、铺垫、抑扬、托物言志、白描、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开门见山、衬托或渲染、点面结合、以小见大、悬念、伏笔、联想想象、动静结合、对比。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再对照所学知识,阅读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判定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并结合全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 用最普通平淡的语言,描写了亲戚们串门的情景,却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而艰难让他们感受到儿女不在身边,老人们的凄苦与他们对子女的思念之情。

(2) 作者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表达出了亲戚靠地图维系着与亲人之间的关爱,表达出这“亲人分布图”对留在家乡的人们的重要性与意义。

(3) 运用了白描的手法,通过作者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亲人们在地图前忆儿女的画面,形象地表现出了老人们对远在他乡儿女的思念,以及对现状的无奈,他们只能通过地图来排遣心中的感伤,揭示了社会上独居老人的辛酸处境。

(4) 作者运用了假想的手法,把亲戚串门时围绕着地图谈论的情景假设了出来,十分真切明白地表现出了家乡亲人们的思念之情,表达出了故里人们对外出子女亲人的不舍与极度思念。

(5) 作者在这里加入一段作者的臆想,并用反问句式。展现了在这一片穷乡僻壤之处,人们只能通过望着一纸地图上儿女所在地来缓解思念之情,来安慰自己的悲哀。体现了亲人间两地分隔的痛苦与浓浓思念之情,深化主题。

从学生的考场答案中,可以发现几个问题,一是不审题,没有回答写作手法,如答案 (1);二是写作手法回答错误,如 (2) (3);三是内容理解了,但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表述不准确,如答案 (4) (5) 中的“假想”“臆想”。参考答案如下:

运用想象 (或联想) 的手法。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中国地图”的作用,形象生动地表述“我的亲戚们”对外地务工儿女的牵挂。

做这类题时,首先要熟悉并准确地判断常见的写作手法;然后掌握常见写作手法的基本作用,结合语段回答;最后语言表达要准确。

第13题考查对作品内涵的赏析。首先要审题,“神情”指脸上所显露的内心活动,所回答的词语必须是表达“神情”的词语;且只能用一个词语表达;要找出两个依据。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 鼓励1小妹三年未归 ,讨不到工钱,三舅要给她精神上的鼓励;2而且三舅希望她不要回来,继续打工。

(2) 呆立1在外婆家,三舅是呆立在地图边;2仿佛从梦中惊醒一般,说明三舅看地图看得走神。

(3) 坚决1三舅在“思绪 ”的“探望”中,有女儿快乐的满足的笑容。2三舅用力挥手,下决心似的说“什么话!”。说明了三舅只希望女儿能过得好,只要她幸福,即使不来看自己也没关系,所以三舅的神情是坚决的。

(4) 专注1三舅的思绪随着地图去探望女儿;2仿佛从梦中惊醒一般。

(5) 恍惚1第9段写了三舅的思绪已经飞到了女儿生活的地方;2第 (11) 段中写“三舅”仿佛从梦中惊醒了一般。

学生考场答案的错误之处,一是用词错误,原因是有的没有审题。要么写的词语不是表示“神情”的,要么写的不是一个词语;有的是意思理解了,但由于词语匮乏,不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如第 (5) 个答案;有的是没有从全文的角度、文章的主旨等方面考虑。二是写出的“依据”不能说明“神情”。三是列举了依据,但没有分析。参考答案如下:

忧伤 (或“担心”或“愁苦”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 因为第2段中“呆立”可以看出他对女儿的担心;第7段中把女儿所在的地名“涂得最黑最重”也是这种心情的体现。第7段中提到他的小女儿讨不到工钱,已经三年没有回家,这样的现实也必然使他很忧伤。

憧憬 (或“充满希望”或“期待”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 打工虽然艰辛,但他所理解的南方毕竟是“繁华世界”,在他看来在那里总会找到另一种有希望有前途的新生活,所以在他的想象“看望”中,还有“快乐的满足的笑容”的期许;他虽然也不免担忧,但会态度坚决地对“我”提出的让他女儿回来的建议说“不”。

迷惘 (“怅然若失”或“苦闷”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 第3段的“呆立”,第10段的“梦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虽然他认为“南方繁华世界”是有希望的,但他又对她女儿在南方的艰难处境感到担忧,他对女儿去南方谋生其实很矛盾。

做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结合全文整体理解。

第14题考查“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在做这道题之前,看到这个题目,首先应该抓住“新民谣”“结尾”“作用”三个关键词 (句子所在的位置;引用诗文的作用)。其次要回顾所学知识。引用诗文的作用:形象表现……的特点;凸现诗情画意;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富于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尾句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点明中心,升华中心;令人深思,给人惊醒 (启示) 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 以新民谣作结,体现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在当地早已司空见惯,也以这种通俗自然的方式,表现出当地人的思念之情。

(2) 以民谣结尾耐人寻味,民谣中所包含的意思让读者产生思考和联想;升化文章主题。

(3) 形象民谣,结尾全文。既照应上文描写的情况,也照应题目,升华主题,表明贫困打工现象之严重,应给予重视,民谣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和想象,意犹未尽。

(4) 1证明了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家里贴地图是普遍情况,家家户户都这样做。2描绘了当地十户九空的状况,加深了主题,深刻了内涵;3引起人们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思考;4照应前文。

(5) 新民谣为读者描绘了当地的现状,因为贫穷,儿女们都外出谋生,家里的人只剩下年迈的父母,更深刻地表现了该县的状况,表达了作者对这现象的担忧和希望改变。

第 (1) 个答案对学过的知识掌握不扎实,思维缺乏深刻性,流于表层 (深深的思念和常回家看看是表象,其深层的原因是“贫困”);第(2) 个答案分析架空;第 (3) 个答案能从多种角度思考,但没有分点回答,显得层次不清;概括架空 ;第(4) 个答案能够从不同角度分点回答,但分析浅显,空洞;第 (5) 个答案回答不全面,没有从分值上去判断答题的要点,语言不简洁。参考答案如下:

1 (从内容看) 新民谣把当地人外出打工现象由上文的“我”的亲人扩大到整个地区,进一步说明该现象的普遍,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旨;2 (从结构上看) 点明题目,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中国地图”这一核心意象得以突出;3 (从表达看) 民谣语言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富于地方特色,使文章表达有变化,颇具乡土情趣。

做这类题目时,要根据分值去揣摩答题要点,要分点回答;要熟悉句子、段落在不同的位置所起的作用;要结合文意深入分析,分析不能架空;语言要简洁。

第15题主要考查“写作意图”。做这类题首先要审题:“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或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一般而言,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可以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但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很难有这样的背景资料,因而在解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文本中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或者在事件中的描述中表露出来的情感以及作者的议论和抒情的文字来分析,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探讨写作意图的方法有:(1) 思路规则———先具体事例后写作意图。 (2) 探讨写作意图的思维特点———由点及面,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推及“人”乃至社会的特点。(3) 探究写作 意图的方 法———寻找“蛛丝马迹”。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 告诉了我们,亲情不会随着距离而消淡,不管多远,亲情总会用它特有的方式与你相联系。

(2) 作者想表达对贫穷人家分离谋生的同情与怜悯,同时也告诉我们父母对我们的牵挂常在,“父母在,不远游”。

(3) 作者通过去拜年发现每家都挂着地图,体现了他对深厚亲情的赞美和对现状的无奈之情。

(4) 通过三舅的事例表达出对贫困县外出打工热的忧思,呼吁社会多加关注并采取行动。

上面这些答案,有的是答非所问,如答案 (3);有的是理解有误,如答案 (1);有的是分析浅显,如答案(2);有的是角度单一,如答案(4)。

做这类题目时,要直接回答,不要答非所问;要整体性阅读,联系现实、结合文意理解;要从多个角度思考;表达要清楚,语句要通顺

高考阅读理解教学指导 篇9

一、强调整体阅读, 充分感知。

新课标不管在能力目标还是评价建议中, 都强调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在整体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解读一篇文章首先由整体感知开始, 历年的高考试卷也为此作了精心设计。如1998年全国卷27小题:“作者看见玉簪花为什么‘先是一惊, 随即怅然’?”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通读全文才行, 实际上, 题目也提示要联系全文。1999年全国卷21小题:“文中批评哪五种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问题的答案就是全文内容的要点, 以此也可知道多项选择题的E项是错误的。2000年全国卷21小题:“作者对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问题本身就要求整体把握。2008年天津卷18小题, 辽宁卷14小题, 浙江卷18小题, 全国卷 (一) 14小题, 均要求整体阅读后, 或提取筛选语句作答, 或联系中心概括语句作答。并且在多年的题型设计中, 常把这些题目放在第一小题, 而最后一个问题也常要求在整体阅读基础上对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内容等方面鉴赏评价、讨论探究。这显然体现命题的导向功能, 强调中学语文教学文本阅读的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特点。着力点是让学生能真正走进文本, 又能走出文本。因此,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 首先要强调学生整体感知, 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潜心阅读, 反复阅读。切不可文章未看完或意思也未看懂, 就匆忙讨论、分析、探究。这样往往貌似热闹, 实则浮躁;貌似侃侃而谈, 实则不着边际。更有甚者, 以多媒体课件的闪烁切换代替学生的阅读思考, 更是对阅读主体实践的戕害。“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虽然讲的是读旧书, 但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 恐怕与教师热衷对教材精雕细刻地分析, 习惯把嚼好的“食”塞给学生不无关系, 学生缺乏的是反复整体阅读实践, 缺乏的是主体思考感悟。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的强弱体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水平。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在调查中发现, “概括能力差, 不能迅速抓住内容要点”是影响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概括段意和概括中心时抓不住要点。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均有考查学生概括能力的题目。如2002年全国卷20小题:“知音的传说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根据文意, 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这就是在文意筛选基础上的直接概括。19小题的“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 为什么会‘万分兴奋和感激’”和21小题的“作者为什么‘唐突地劝慰他’”也都是在分析、综合基础上加以概括。2004年全国卷20小题, “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几种?请概括说明”, 就是对段落要点的概括。19小题, “从文中看, 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也是对第二段内容要点的概括。2008年安徽卷14小题, 浙江卷20小题, 都检测概括能力。实际上, 上文提到的强调整体阅读及历年的高考中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 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因此,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对学生阅读概括能力不能放松, 要让学生养成概括段意、概括中心的习惯, 掌握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 即“撮要”的方法。如对段意的概括有“摘句法”、“语境法”、“综合法”等, 对中心的概括有“基本法” (从概括每段内容着手) 、“抓题目文眼法”、“背景分析法”、“意境分析法”、“形象分析法”等。

三、强调对作品的深度耕犁, 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现代文阅读除了要能正确研读文本、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外, 还要能多角度挖掘文本意蕴。近两年的新课标试卷出现了问题探讨题, 就是要求考生能走进文本, 又能走出文本。2008年江苏卷19小题是:“‘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 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表面上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实际是要求考生走进文本, 对“纯朴的嗜血者”能作辩证的分析, 又能走出来结合文本思考践踏生命者对现实社会的警醒作用。再如2007年广东卷18小题:“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 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此题就是考查学生从文章不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 并要求探讨文中蕴涵的人文精神。2007年和2008年宁夏、海南卷的14小题都属探究题, 也都要求考生能结合文本作入情入理的深层分析。长期以来, 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 与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只停留在浅表层面有关, 他们没有对文本细读、深读, 没有既能入乎其内, 又能出乎其外, 课堂上缺乏真正的教师、文本、学生的深层对话。而要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既需要教师有更新的理念, 更需要教师有解读文本的深厚功力。这样才能搭建恰当的平台, 与学生、文本作深层次的对话, 从而提高现代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四、养成细细揣摩、品味、赏析语言的习惯。

语文课应姓“语”, 阅读教学应从“语”出发, 这已成为共识。历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或从理解层面, 或从鉴赏层面对此作了精心设计。如1998年全国卷29小题:“文中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 这样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999年全国卷22小题:“‘刀法如果用得不对, 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 则一笔下去, 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2001年全国卷22小题:“‘玻璃门根本不是门’, 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23小题, 分析说明“人不是一起放牧的马群”、“开门和关门只是生命严峻流动的一部分”、“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这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2008年辽宁卷15小题、江苏卷13小题、全国卷 (一) (二) 15小题, 都是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同时, 在试卷中还出现了语段赏析题, 如2008年天津卷20小题, 2007年江苏卷、浙江卷15小题, 都要求从表达特色、修辞技巧等方面对文中语言进行赏析。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应从语言入手, 避免粗枝大叶, 不求甚解, 要让学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 要注重对重点语句、精彩语言的品味分析, 养成“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的阅读习惯, 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则在关键处点拨、释疑。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教学指津 篇10

一、借助文言能力, 理解诗歌的字面含义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 有和其他体裁截然不同的特点: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生活, 通过意境表达思想感情, 语言精练含蓄又有跳跃性。 由此看来, 只有借助文言能力, 了解诗歌的字面义, 才能进一步读懂诗歌, 从而探索诗歌丰富的内涵。

如:2010年全国课标卷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 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 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 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 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 (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 字总持, 济阳考城 (今河南兰考) 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9.诗人把 “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 “天寒”、“地暗”之后,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要想解答这道题的第一问, 首先就要凭借文言能力理解颈联“天寒旗彩坏, 地暗鼓声低”的字面意思。 “天寒”就是天气寒冷, “旗彩”就是旗帜上的色彩, “坏”就是变坏;“地暗”就是大地阴暗, “鼓声”就是战鼓的声音, “低”就是变低沉;连贯表达就是“天气寒冷得军队旗帜上的色彩似乎也变得不好了, 阴暗的大地上军鼓的声音也显得低沉了”。 根据这样的理解, 学生不难回答出“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 ’之后, 这样写的好处是 ‘点明边塞环境特点, 流露出戍卒生活在此的心理感受’”。 这样表述与参考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 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 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压抑、沉闷的心理感受”的意思大致相同, 阅卷老师基本不会扣分。

又如:2015年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 完成14-16题。 (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 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 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 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 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 “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 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

如果学生能凭借文言能力明翻译诗歌前两联的意思是“江畔林木茂盛, 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 景象明丽。征行逢此佳景, 自觉春思渺然, 赏心自得, 其中佳趣, 莫可言传”, 就很容易明白本诗前两联表达的是诗人的喜悦之情, 再组织答案就不难。

二、抓取关键字词, 领会诗歌的意境情感

所谓关键词, 即诗词的“诗眼”, 就是最能够表现作品意境、情感和主旨的词语。 只有抓住关键词, 才能把握诗歌意境, 才能体会作者情感和把握作者观点。 关键词中首抓“情感词”, 情感词直接表露情感。 其次抓“意象词”, 意象的特殊内涵与诗歌的传情达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再次抓“动词”, 动词鲜活生动, 承载着作者的喜怒哀乐。 还可以抓“修饰词”, 特殊的修饰词主要有鲜明的形容词、精当的数量词、恰切的副词等。 形容词往往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 传达作者的感情。 表现色彩的形容词, 不仅能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 渲染气氛, 而且能更好地衬托作者的心情。

如刘克庄的《归至武阳渡作》:“夹岸盲风扫楝花, 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 篷底归人要认家。 ”从这首诗的题目和内容上, 我们很容易把握该诗的主旨, 就是表达游子归家时的复杂情绪。 当然, 诗中的“扫”、“遮”、“留取”、“认”、“盲”等词语, 用得很生动传神, 但是最能表现主旨的关键词, 只能是“归”字。 因为, “归”字不仅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特定的身份处境, 更直接表达了他的思归之情, 并且诗中所写景物都是围绕“归”字展开, 可谓一字统摄全篇。

再如:2012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回答问题。 (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 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 蓑衣时振玉花①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 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 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注]①玉花:喻雪花。

(1) “箬笠但闻冰散响, 蓑衣时振玉花空”, 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 请简要赏析。 (3分)

(2) 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3分)

第一小题要领会“箬笠但闻冰散响, 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描写的精妙, 就必须抓住一个修饰词 “但” 和一个动词“振”。 “但”是 “只”的意思, “只闻冰散响”不仅表现了周围环境的幽静, 而且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杂念;“振”是“振落”“抖落”之意, 这一动作写出了钓翁的镇定。 第二小题要体会下阕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就必须抓住“依”“入”两个动词和一个情感词“欢笑”。 “依”展现环境的清幽, “入”流露钓翁垂钓生活的满足, 两字共同表现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欢笑” 一词写钓翁听到儿童的欢笑, 侧面表现了钓翁的欢乐之情。

三、利用参照信息, 把握诗歌的内涵主旨

所谓的参照信息, 包含诗题、作者、小序、注释等。 一般情况下, 标题是诗的眼睛, 它常常起到点明话题, 交代主要内容, 提示一首诗中心的作用;作者隐含朝代信息、思想风格, 起到知人论世的作用;小序多交代有关内容, 以及诗人作诗缘起或当时的背景和心情; 注释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 另一方面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 阅读时仔细琢磨, 充分利用这些参照信息, 一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2015年福建卷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 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 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 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 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 《四库全书 》本 《放翁诗选 》)

[注]①眀河:银河。 ②太清:指天空。 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2) 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3分)

学生仅知道三、四两联的意思是“病情随着天气转凉而减轻, 在半睡半醒之中写成了这首诗。 还想着当年大散关的路, 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还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但只要再联系诗歌的作者陆游, 就很容易明白本诗三、四两联表现的是诗人的爱国之情。

又如: (2015·玉溪模拟) 阅读下面的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①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 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 交交②园屋深。

床敷③每小息, 杖屦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 经过遗好音。

【注 】①此诗作于新法失败后, 诗人退居江宁 (今江苏南京) 半山时。 ②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 ③床敷:安置坐具。

(2) 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5分)

这道题借助文言能力不难理解最后一联的意思是“只看见北山的小鸟飞来, 经过我这里时留下了一串动听的歌声”, 由此可以看出尾联“作者和北山之鸟一起过着恬淡闲适的生活, 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之情”。要想全面理解尾联所抒发的诗人的情感, 还必须抓住关键词“唯”, 特别是要利用注释①, 才可能明白尾联“只有北山鸟给他好音, 慰藉他的孤寂, 流露出诗人胸中的举世无人相知的痛苦和愤慨”。

古话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家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 而是点燃一把火。”实践证明, 解题技巧的指导相对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当然, 正确解读字面含义、准确抓取关键词, 充分利用参照信息, 并进行透彻精辟的赏析,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但是, 只要不断思考, 不断训练, 诗词鉴赏能力就一定会大大提高。

摘要: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阅读题上屡屡失分, 原因不是他们不知道解题思路和答题步骤, 也不是鉴赏诗词的知识缺失, 而是看不懂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文本, 不知道诗句的意思。如何指导学生读懂一首诗歌就成了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关键。教会学生借助文言能力, 抓取关键字词, 利用参照信息等方法,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再进行透彻精辟的赏析, 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代诗歌阅读,文言能力,关键词语,参照信息,字面含义

参考文献

[1]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

[2]马博.唐诗鉴赏[M].线装书局.

[3]贺新辉, 著.宋词鉴赏辞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规律指导(一) 篇11

考生可能对“考纲”关于文学类阅读的种种“专业性”表述感到迷茫和困惑,以致“知难而退”。如果用通俗的话语表达,我们大致可以作这样的理解: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我们理解鉴赏文本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文本材料、表现技巧、作者倾注字里行间的情感倾向和作品艺术形象意义的能力。

具有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高素质的现代文化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所以,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不仅是“高考”的需要,也是做“现代人”的需要。

为了便于大家具体地理解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基本内容,这里,我们先看一道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学作品试题,探讨其中的阅读答题规律(限于篇幅,试题文本有删节)。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针挑土

芳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边说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态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存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的活计……

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的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城,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肃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

15. 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16. 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6分)

17. 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6分)

【答题误区】

回答这样的试题,不少考生的得分很低。其主要原因,一是答题缺乏科学思路,“跟着感觉走”;二是理解句子不懂得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主旨去把握句子内涵。如上述第15题,有考生的答案是,等到回去时,太阳下山了;有的答案则是,说明大家都很疲劳了。这样作答虽然不能说完全错误,但不得要领,内容不完整,自然得分就很低了。

第16题,我们看到了考生这样一些答案:①比喻做事很艰难;②用针挑土,比喻方法不对;③表现了这里的人做事效率很低。

除了第一个答案还有些靠谱,第二、三个答案都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这样的答案都是考生不懂得阅读规律,“跟着感觉走”的结果。

【答题思路】

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这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上述第15题这样的“句子”理解题,答题基本要点是:第一,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第二,分析该句子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第三,指出该句子与文章主旨意义的联系。

第16题是一道文中“词语”意义的理解题。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词义”决不是词典意义,也不是像一些考生所理解的脱离文本的所谓“深刻含义”。回答这样的试题,就要“以本为本”,“以旨为据”。我们可以遵循这样的基本思路:把握词语的基本意义,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明确词语的情感意义。

我们以上述高考试题为例,解说如何运用我们所述的答题思路。

按照上述答题思路,第15题句子理解题,我们首先容易抓住其关键词是“倦容”,其意义为“疲倦的样子”,其次,太阳“疲倦”显然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作者的目的则是借此表现人物(黑妮)为了湘西旅游发展而奔忙的辛劳。

我们若将这样的理解整理好写成连贯的句子,就可以得到该题的完整答案。高考评卷参考答案: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同样,根据我们的答题思路,回答第16题,首先明确“针挑土”的基本意义是指做事情的过程漫长而艰难,而在文中几处不同的语境中其具体意义又有差异,在文章开头引用的意义则是指的是“针挑土”的基本意义,而在记叙了黑妮工作的难度及其坚持精神后,再度引用其俗语,显然是指“援湘游”工作进行的难度和黑妮工作的坚持不懈(语境意义),表现黑妮迎难而上永不言败的精神(主旨意义)。这样,我们将这一分析整理后,就可以得到该题的比较完整准确的答案了。高考评卷参考答案: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援湘游”现状的隐喻:苗绣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下面我们再看一道2011年高考山东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之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生存的星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为花园吧!”——通篇都是私人的幻想,而不是眼睛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都对火星或者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不出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意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的、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nlc202309011126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的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民认识到,我们必须要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20. 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划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这道题考查考生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回答这种试题,我们要注意这样三点:一是明确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二是指出运用这一手法的作用;三是概括运用这一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意义。

这样,我们容易回答该问题:首先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用小船比喻地球,把因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比喻成小船触礁;其次,理解到这样的比喻明确了人类对于地球环境的责任,人类应该将自己破坏的“小船”(地球)修补好,而不是实行抛弃小船(地球)的逃跑主义;第三,其情感意义上强调了人类对于地球的责任和义务,突出了人类对于地球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责任性。高考评卷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小飞船喻地球,用触礁、漏水喻地球灾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修辞分析要求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在文章中结合内容详细分析,不可泛泛而谈。答案要素包括修辞名称、表现形式、作用三部分。

可见,回答文学作品类的试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了它的规律,就容易把握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脉络,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当然,文学作品讲究“涵咏”和“意会”,很多“情味”不是通过“科学”分析能够“一言以蔽之”的。但高考答题却是要求有“科学评价”的,而文学既有艺术的复杂意蕴,也体现科学的逻辑关系,所以,我们掌握并运用科学规律回答高考试题,是获得文学类阅读试题高分的有效“法宝”。

【仿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拾豆子

刘庆邦

下过一场秋雨,天放晴了。午后我和妻子在京郊的田野里闲走。霜降的节气过了,杂树的树叶已经有所变化,有黄有红有紫,呈现的是斑斓之色。田里的玉米棒子都收走了,玉米棵子有的被放倒,有的还在田里站立着。躺在地里的玉米棵子经雨水一淋,散发出一种甜丝丝的气息。田边的牵牛花儿正在开放,越是到了秋天,它们的喇叭花儿开得越密,色彩愈加艳丽。有的牵牛花儿把“喇叭”牵到酸枣树的最高处,仿佛在对天鸣奏。结满红珊瑚珠一样的酸枣树,似乎并不反对牵牛在它们头顶吹“喇叭”,或许它们正想借力宣传自己的果实呢。

来到一块割过豆子的地边,我提出到地里看一看,看能不能拾到豆子。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每年秋天都到地里拾豆子。

豆子收割得很干净,乍一看只见豆茬,还有聚集在垄沟里的一些豆叶。但不管豆子收割得再干净,总会有一些豆粒在事先炸开的豆荚里跳将出来,散落在地上,并埋在浮土里。妻子先发现了一粒豆子,捏在手上给我看,很欣喜的样子。我发现的豆子比她还多,我一下子拾到了三粒豆子。我从随身挎着的背包里翻出一个塑料口袋,把我们拾到的豆子集中放在塑料袋里。若不是下雨,这些小小的黄豆粒是很难被发现的。黄豆粒大概也不愿被埋没,它们盼着:给我雨,给我水!雨下来了,雨水拨开了浮土,淋在豆粒身上,豆粒很快便以又白又胖的姿态呈现出来。被雨水淋湿的豆叶巴巴地贴在地上,散发的是一股股糟香。用手搂开垄沟里的豆叶,常常能让人眼前一亮,禁不住叫出好来。因为豆叶下面往往藏着一窝白胖喜人的豆粒。覆盖着的豆叶让我想起玩把戏的人常用的一块布单,布单一掀开,说声变,把戏就变了出来。这里的把戏是豆粒。

我记起小时候有一次拾豆子的事。夜里下了雨,第二天一早,母亲就把我和两个姐姐喊起来,让我们到西南地里去拾豆子。

拾豆子的小孩子太多,我那天拾的豆子并不多,该回家吃早饭时,我拾到的豆粒只有半茶缸。而我的两个姐姐提的是竹篮子,她们拾到的豆子都比我多得多。母亲看到了,会不会嫌我拾得少呢?我想了一个办法,用我拾到的豆粒,和村里的一个小伙伴交换了一些豆荚子。我把占地方的豆荚子垫在茶缸子下面,把豆粒盖在上面,这样一来,从表面看,豆粒几乎是一茶缸,就显得多了。湿豆子需要晾,两个姐姐一回到家,就把拾到的豆子倒在堂屋当门的地上了。尽管我把拾到的豆子跟两个姐姐拾到的豆子倒在了一起,我弄虚作假的事还是被母亲发现了。母亲很生气,认为我做下了一件错事,还是严重的错事。母亲说我从小就这么不诚实,长大了不知怎么哄人呢。为了让我记住这次教训,母亲不仅严厉地骂了我,还对我作了处罚,不许我吃早饭。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年过去,只要一看到豆子,或只要一提到豆子,我都会联想起这件事。

我和妻子心里都清楚,我们踩着湿地在地里拾豆子,并不是因为我们家缺豆子。人家送给我们挺好的豆子,我们拿回家就放下了,老也想不起吃。我们不在意豆子本身的价值,我们拾起的是一种比豆子宝贵得多的精神性的东西。

(选自2011年11月21日《文汇报•笔会》,有删改)

1. 文章最后说,“我们拾起的是一种比豆子宝贵得多的精神性的东西”,如何理解这里的“宝贵”一词的内涵?

2. 请你理解句子“玉米棵子经雨水一淋,散发出一种甜丝丝的气息”的意义。

3. 文章第二段里有“覆盖着的豆叶让我想起玩把戏的人常用的一块布单,布单一掀开,说声变,把戏就变了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宝贵”包括过去农村艰苦生活的经历、体验和记忆,少年时期获得的诚实做人的品质。

2.“甜丝丝”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农田气息带来的美好愉悦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3.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表现拾豆子的愉悦感,真切地表现从土里发现豆粒的惊喜之情。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

责任编校彭琳

高考阅读理解教学指导 篇12

一、命题规律

1.选材方面。

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Ⅱ的文言文阅读分别选自《宋史·孙傅传》《北史·来护儿传》, 可见其多从二十四史里选文, 人物多为忠直、爱民的官吏和勇敢善战、战功卓著的名将等。省命题的地方试卷只有广东卷、四川卷的文言文选文与全国卷风格相近, 其他试卷多将目光投向古代文人文集, 体裁有碑志、书信、赠序、杂议等, 如安徽卷的清代王士禛的《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重庆卷的元代揭傒斯的《赠医者汤伯高序》, 福建卷的清代方苞的《与王昆绳书》等, 内容范围更为广泛, 专业人士的技艺、个人的理想追求等都有所涉及。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选文, 可能会继续坚持正史传记文的取向。

2.考点方面。

2014、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 Ⅰ、Ⅱ 的文言文试题与2013年相比, 有两大变化:一是2014年将筛选信息题改为断句题, 二是2015年将文言实词题换成了文化常识题。对文意的分析与概括、翻译文中画线语句两类题仍保持不变。此外, 2015年地方试卷涉及的考点还有文言虚词 (安徽卷、广东卷、山东卷) 、筛选信息 (福建卷、天津卷)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四川卷、广东卷、江苏卷) 等。值得关注的是, 除全国新课标卷外, 其他试卷都考查了文言实词。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言文考点仍有变化的可能, 无论对实词的考查是否单独命题, 对文言文的学习都应该以实词为重点, 毕竟翻译、文意的分析概括等, 都必须以实词的理解为基础。

3.题型方面。

对实词、虚词、断句、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的考查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对翻译、归纳内容要点的考查等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一般为20分左右。翻译题是文言文阅读的难点, 考查涉及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语气、古代文化常识等, 重点突出对实词的理解, 特别是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等。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综合性最强、涉及内容最多的一类试题, 多为四选一的选择题, 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简答题是近两年出现的新题型, 不排除未来被全国新课标卷采用的可能。

【真题回顾】 (2015 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 , 完成后面试题。

卢象昇, 宜兴人。象昇虽文士, 善射, 娴将略。 () 六年, 贼流入, 据西山, 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 围冷水村, 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 身先士卒, 与贼格斗, 刃及鞍勿顾, 失马即步战。逐贼崖, 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 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 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 不可犯。”

(十年) 九月, 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 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 誓师及郊。当是时, 嗣昌、起潜注主和议。象昇闻之, 顿足叹曰:“予受国恩, 恨不得死所, 有如万分一不幸, 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 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 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 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 实不及二万。顺义。

清兵南下, 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 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 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 距贾庄五十里, 象昇遣廷麟往乞援, 不应。师至蒿水桥, 遇清兵。象昇将中军, 大威帅左, 国柱帅右, 遂战。旦日, 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 呼声动天, 自辰迄未, 炮尽矢穷。奋身斗, 后骑皆进, 手击杀数十人, 身中四矢三刃, 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 奇士也。散家财, 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 巡抚王梦尹以扰。象昇上疏救, 不得, 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 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射, 将略娴:熟习

B.逐贼崖危:高峻

C.天下援兵督:督促

D.顺义次:驻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多义词 (次、娴、督) 和古今异义词 (危, 古代常用义为“高峻”, 现代常用义为“危险”) 。解题时要结合语境进行推导, C项“督天下援兵”中的“督”字, 根据其宾语“天下援兵”, 并结合下文的 “象昇名督天下兵, 实不及二万”, 可以确定, 其确切的意义是“统率、指挥”。

【答案】C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 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 ②且 ③乃

B.①为 ②而 ③以

C.①因 ②而 ③以

D.①为 ②且 ③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考查范围在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之内, 突出对“为、而、以”等较为活跃、常见虚词的考查。解题时要将具体虚词放入句中, 结合句意、语法结构等进行判断。①中“事”与“挠”是被动关系, 应该填写表示被动关系的介词 “为”;② 句中 “惧众之残其尸”与“伏其上”是前后相承的, 应该填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 “而”;③ 句中 “背负二十四矢”是“死”的原因, 应该填可以表示原因的介词“以”。

【答案】B

3.下列文句中,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涉及对句子结构、意义、虚词等的理解, 综合性较强。解题时要注意理解句意、结构, 借助句中虚词等。根据句子结构, “用矣”是一个省略句, 即“一旦被任用”, 应该单独成句, 由此可以排除C、D两项;然后, 比较A、B两项, “要之”与“亦”关系紧密, 不能断开, 从句意来看, “人实为之要之”难以讲通。

【答案】A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 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 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 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 决心以死报效国家。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 仍然奋勇杀敌, 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 在驿站受到围攻, 卢象昇赶去救援, 但未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侧重于对核心人物相关事件的分析及其性格品质的概括等。解题时要注意将选项对原文的分析概括与原文对应内容进行仔细对照。D项中的“在驿站受到围攻, 卢象昇赶去救援, 但未成功”错, 与之对应的原文内容是“象昇上疏救, 不得, 弘文卒遣戍”, 卢象昇“救”的方式是“上书”而不是“赶去”。

【答案】D

5.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象昇麾兵疾战, 呼声动天, 自辰迄未, 炮尽矢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涉及对实词、虚词、句子结构的理解等, 综合性强。解题时可采用“对译”的方法, 注意对关键实词的理解翻译。①句, 麾, 指挥;迄, 到;穷, 用完。②句, 惜, 对……感到惋惜;多, 称赞。

【答案】① 象昇指挥士兵奋勇作战, (战场上) 呼声震天动地, 从早晨一直到晚上, 炮药用完了, 箭射完了。②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个原因惋惜弘文而称赞卢象昇。

(2) 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 请根据文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着眼于对卢象昇“失败”原因的筛选、分析, 命题点比较集中。试题指明的对象是“为什么会兵败”, 要求是“根据文本分析”。首先回读文本, 找到相关内容, 即文章二、三段叙述的与作战失败相关的内容, 如“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名督天下兵, 实不及二万”“往乞援, 不应”等。然后, 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整合, 表述为简明的答案。

【答案】①没有得到支援 (象昇遣廷麟往乞援, 不应) ;②兵力不足 (象昇名督天下兵, 实不及二万) ;③敌军势大 (骑数万环之三匝) 。

(拓展题目)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尚方剑, 皇帝御用的宝剑, 持有尚方宝剑的大臣, 具有先斩后奏等代表皇权的权力。

B.庙号, 皇帝死后, 在太庙立祠供奉时起的名号, 如汉高祖、文中的“崇祯”等。

C.驿, 驿站, 指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D.畿辅, 畿指京畿, 辅指京城附近起辅卫作用的郡邑, 如汉代的三辅, 合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涉及古代器物、宗法、信息传递、地理等方面的文化常识。解题时要调动平时的积累, 结合文意进行理解。B项的 “崇祯”是皇帝的年号。

【答案】B

【参考译文】卢象昇, 宜兴人。象昇虽然是一个文人, 但善于射箭, 熟习用兵之策。 (崇祯) 六年, 贼兵涌入京师郊区, 占领了西山, 象昇击退了他们。贼兵逃回西山, 围困冷水村。象昇设下埋伏, 大败贼兵。象昇每次上战场, 都身先士卒, 跟贼兵格斗时, 贼兵的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都不顾, 失去战马就步行作战。他在险峻的山崖边追赶贼寇, 一名贼兵从山顶上放箭射中了象昇的额头, 象昇提刀更加勇武地作战。贼兵惊骇逃走了, 相互告诫说:“卢廉使这个人, 谁撞上谁死, 不可碰他。”

(十年) 九月, 清兵驻扎牛兰。 (庄烈帝) 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个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进京保卫京师, 赐卢象昇尚方宝剑, 让他指挥全国各地来增援的部队。象昇身披麻衣, 脚穿草鞋, 到京城郊外誓师。这个时候, 嗣昌、起潜主张与敌人议和。象昇得知后, 跺着脚感慨地说:“我蒙受国家的大恩, 只恨不能死得其所, 假如有万分之一的不幸, 我宁愿为国家捐躯断头。”于是下定决心作战。但很多事都受到嗣昌、起潜的阻挠。象昇上书请求分编部队, 朝廷就决定宣府、大同、山西三位总兵的部队归象昇指挥, 山海关、宁远等各路部队归属于起潜。象昇名义上统率全国各地的部队, 实际上统率的兵不到两万人, 驻扎在顺义。

清兵南下, 分兵三路……象昇统领剩下的士兵, 驻扎在京师野外。十二月十一日, 象昇进兵到了巨鹿的贾庄。 起潜率领山海关、宁远的部队在鸡泽, 离贾庄只五十里, 象昇派廷麟前往求援, 起潜不答应。 象昇的军队开到蒿水桥时遇上了清兵。 象昇带领中路部队, 大威率领左路部队, 国柱率领右路部队, 与清兵展开激战。 第二天, 清兵几万骑兵里里外外把他们围了几重。 象昇指挥部队奋力作战, (战场上) 呼声震天动地, 从早晨一直到晚上, 弹药完了, 箭也射完了。象昇挺身而出进行搏斗, 后边的骑兵也都跟了上来, 象昇亲手杀死了几十个人, 身上中了四箭, 挨了三刀, 于是倒了下去。 杨陆凯怕敌人乱砍他的尸体, 就趴在他的身体上边, 背上挨了二十四支箭, 死掉了, 整个部队都覆灭了。

侯弘文, 是位奇士, 他散发家中的财产, 招募滇军跟随象昇讨伐贼兵。弘文率领招募的士兵到达楚地, 巡抚王梦尹以其骚扰驿站上报。象昇上书救援, 没有成功, 弘文最终被发配戍边。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个原因惋惜弘文而称赞卢象昇。

称赞这样说:危亡混乱的时代, 并不是缺乏人才, 只是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即使任用了, 或限制他而把他驱赶到必死的境地。像这样的情况, 实在是人为的, 终究也是天意吧。

【备考指导】

一、文言实词——重视积累, 学会推断

1.重视积累。

(1) 积累高中必修教材里的文言文注释里的实词, 重点是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

(2) 积累考试题、训练题中文言文选段里的实词, 分类摘抄到笔记本里, 时常翻看温习。

2.学会推断。

(1) 借助实例, 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选段虽然出自课外, 但所考查的实词大部分都在课文中出现过。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联想课内例句, 来推断高考文段中实词的含义。如2015年重庆卷第7 题“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中的“容”字, 参照《离骚》中“竞周容以为度”, 可确认将其释义为“容纳”是正确的。

(2) 借助语境, 推断词义。解答实词类试题, 要把实词放在具体的句子、段落中, 根据相关词语、句子, 理解其语境意义。如2015年福建卷第2题“向人索衣食”中的“索”, 其状语是“向人”, 其宾语是“衣食”, 根据“乃终岁仆仆”的语境, 应该将其解释为“索要”“求取”。

(3) 借助成语, 推断词义。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 我们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 推断文言词义。如2014年全国大纲卷第4题, 将“数犯法, 交通贵戚, 吏莫敢绳, 凑按治, 杖杀之, 远近称伏”中的 “数”解释为 “屡次”, 将“绳”解释为“制裁”, 根据成语“数见不鲜”“绳之以法”, 再结合文意, 很快就能判断出两者的解释是正确的。

二、文化常识——分类整理, 突出重点

1.突出礼俗文化。

文化常识内容多而繁杂, 我们可以分类归纳记忆, 如职官、礼俗、科举、地理、典籍、服饰、器物、历法、刑法、音乐等。分类识记一些经常出现在文言文里的文化常识, 适当突出“礼俗文化”这个重点。

(1) 祭祀类。

① 牺牲:古代供祭祀用的牲畜, 色纯为“牺”, 体全为“牲”。

②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 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③少牢:诸侯祭祀时只有羊、猪, 没有牛, 称为“少牢”。

④斋戒:古人在祭祀或典礼前, 要沐浴、更衣、独居, 戒其嗜欲, 以示心地虔敬, 这些活动叫“斋戒”。

(2) 社交类。

①冠礼:古代男子成年 (二十岁) 时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 由父亲主持, 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 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 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②稽首:行礼时, 施礼者屈膝跪地, 左手按右手, 拱手于地, 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 手在膝前, 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③再拜:先后拜两次, 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 以表示敬意。

④顿首:古时的一种拜礼, 俗称叩头。行礼时, 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 故称“顿首”。

⑤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 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 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 以右为尊。

(3) 科举类。

①童生试:也称“童试”, 是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 (秀才) 资格, 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所以又称“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②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 (包括京城) 举行的一次考试, 因为在秋天八月份举行, 故又称“秋闱 (闱, 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 正榜所取的称“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

③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因在春季举行, 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 皇帝任命正、副总裁,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录取三百名为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

④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 皇帝在殿廷上, 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以定甲第。实际上, 皇帝有时会委派大臣主持殿试, 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 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第一名称“状元 (鼎元) ”, 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 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 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2.准确理解, 避免差错。

高考考查的大都是古代文言文里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化常识, 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准确的记忆理解。如谥号 (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 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 如文帝、武帝、哀帝、炀帝) , 庙号 (在皇帝死后, 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 如高祖、太宗等) , 年号 (纪年的名称, 亦是帝王用的, 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等。

三、文言虚词——学会辨析, 巧用方法

1.分析语法结构。

与实词相比, 虚词多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 因此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 可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先生姓梁氏, 讳熙, 字曰缉, 皙次别号也。先生生世族, 幼不喜纨绔习, 读书好古, 视声利蔑如也。

“皙次其别号也”是个判断句, 谓语是判断动词“是”, 主语是“皙次”, 宾语是“别号”, “其”作“别号”的定语,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其”是代词, 可译为“他的”。“纨绔习”作“喜”的宾语, 是个偏正结构的短语, 根据这一点可以推断“之”是结构助词, 可译为“的”。

2.语境推断法。

本着“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的原则, 可将虚词放在句中, 根据相关文句的含义辨析虚词。

例如:晋平公问祁黄羊曰:“南阳无令, 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在“晋平公问于祁黄羊”的语境中, “于”引出动作的对象, 可翻译成“向”;“其谁可而为之”中“谁”是主语, “其”作助词, 可译为“那么”。

3.比较确认法。

比较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 。如“今事有急, 幸来告良” (《鸿门宴》) 中的“故”是连词, 表因果关系, 而“睥睨, 久立与其客语” (《魏公子列传》) 中的“故”是副词, 有“特意”“故意”的意思。

4.词义验证法。

识记了常见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其代入句中, 找出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 贵贱情薄” (《孔雀东南飞》) 中的“何”字, 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 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 译为“怎么”“什么”“多么”等;③通“呵”, “喝问”;④复音虚词, “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 就不难确定“副词, 怎么”这个用法和义项了。

四、文言断句——读懂大意, 断句有据

读懂大意是断句的前提, 切不可在不通句意的情况下进行断句。断句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1.依据词性。

依据某一类词通常所在的位置来断句。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 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如果作主语, 那么它的前面一般要断句;如果作宾语, 那么它的后面一般要断句。如果两个名词 (特别是相同的) 在一起, 那它们中间一般要断句。

2.依据对话。

依据“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 进行断句。两人对话, 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 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 应根据上下文分清问者、答者, 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试题中这种例子并不多, 但关键的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

3.依据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 它们的前或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 就是借助于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 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 因而运用虚词就显得非常重要, 它会使断句变得很容易。常见的情况有:①句首语气词和表谦敬的副词前面可断句, 如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②句首关联词前面多可断句, 如苟、纵、是故、遂、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③句末语气词后面可断句, 如也、矣、耶、哉、乎、欤、焉、兮、耳、而已等。④句中虚词前后多不能断开, 如于、为、则、而、以等。

4.依据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 如“……者”“…… 也”等。反问句, 如 “不亦……乎”“孰与…… 乎”“其…… 乎”“安…… 哉”“何……为”等。被动句式, 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 如“如……何”“况……乎”“何 (以) ……为”等。但是, 在文言文中常常会有省略的情况, 因此, 我们必须依据语境补出被省略的内容, 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

五、文句翻译——对译实词, 关注句式

1.对译实词。

(1) 对译法。将文言文里的实词, 翻译为与之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这是翻译实词最基本的方法, 采用对译法要注意三点:一是要逐字翻译, 字字落实;二是将文言文的单音节词转化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三是将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时, 尽可能用上原来的单音节词。

如2015年四川卷第10 题要求翻译的句子:然积一勺以成江河, 累微尘以崇峻极, 匪志匪勤, 理无由济也。

句中的实词可采用对译法来翻译:积——积聚, 成——成为, 累——堆集, 微——细微, 尘———尘土, 峻——高峻, 志——立志, 勤——勤奋, 理—— (按) 道理, 无——没有, 由——办法, 济——成功。参考答案:然而积聚一勺勺水而成为江河, 堆集细微的尘土而使高峻的山更高, 不立志, 不勤奋, 按道理没有办法成功。

(2) 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 特别是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等, 翻译时照搬即可。如2015年天津卷第13题“如木鸢机关备具, 与木车马等, 则遂飞不集”一句, 可译为“如果木鸢机件、枢纽完全具备, 和木车马相同, 就会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 “木鸢”“木车马”等专有名词, 就没有必要翻译。

(3) 增补法。遇到词语活用的情况时, 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内容。如2015年福建卷第5题的“岩居而川观, 无一事系其心”, 译为“在山岩上居住, 在河岸边观水, 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岩”“川”都是名词作状语, 可译为“在山岩上 (居住) ”“在河边 (观景) ”, 这里的“在……上”“在……边”则是必须增补的内容。意动用法, 翻译时增补表示意动的词语“把……看作”;使动用法, 则增补表示使动的词语“使”。

2.句式翻译。

(1) 调整法。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 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 使译句畅达, 这是翻译文言特殊句式的最基本的方法。

翻译时, 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介宾短语后置句, 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 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被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得”, 应译为“寻求 (寻找) 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没有找到”。③谓语前置句, 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 汝之不惠”, 应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④ 宾语前置句, 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⑥“……为……所”表示被动, 要将其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式。⑦“……者, ……也”表示判断, 翻译时要将其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式。

如:2015 年湖南卷第9 题要求翻译的句子:使为子孙而为之, 则子孙不能我救也。

“不能我救”为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翻译时需要将其调整为正常语序。另外, 两个“为”字, 第一个是介词, “为了”, 第二个是动词, “做”。参考答案: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 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2) 补充法。在分析文言文的句子结构时, 会发现类似于现代汉语的“成分残缺”的情况, 我们称之为“成分省略”, 翻译时, 要将其补充出来。

如:2015年天津卷第13 题要求翻译的句子:般为断一手, 其日吴中大雨。

句中的省略需要补充的有“般为 (之) 断一手”。另外, “大雨”是名词用作动词, 词意也需要适当补充。参考答案:鲁班为他们砍断 (木人) 一只手, 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六、筛选信息——判明性质, 识别错项

“筛选文中的信息”在高考中表现为一种定向的考查, 往往是题干提出明确的筛选条件, 选择文中若干文句, 组成四个选项, 要求考生选择能够完全满足题干要求的选项。从近年来高考的实际情况看, 筛选信息题表现出以人物个性为核心的特点,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体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②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③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④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1.审清题干, 明确方向。

题干是筛选信息的“纲”, 明确题干要求是解题的前提。审清题干就是要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谁”“什么”“怎么样”等。明白了这些问题, 就有了明确的筛选方向。如2015年天津卷第11题, “下列句子分编四组, 全都能够体现鲁班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解题时要牢记 “鲁班”“技艺高超”两个条件。

2.判明性质, 识别错项。

题干的要求往往是用抽象概括的概念表述出来的, 而命题者所列选项又多为具体事实的叙述, 这就需要考生能够准确判断“事实”的内涵、性质, 由此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如2015年天津卷第11 题, “九攻而墨子九却之”是说墨子打退了鲁班的进攻, “机关为须臾间, 不能远过三日”是说木鸢飞行不超过三日的原因, 两句都不能满足题干要求。

七、分析概括——题文对照, 还原细节

分析概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能对文章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该类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是以误扰正、以假乱真, 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采用 “题文对照”的策略, 即将每个选项都还原到文中的对应区域, 找到每一处内容的信息源, 尤其要重视细节, 仔细对照, 看有无曲解文意。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选项的常见错误类型有:

1.曲解文意。

利用文中较难理解的词句, 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故意曲解文意, 这是分析概括题选项的主要错误类型。解题时, 要先找到原句, 再细辨原文中的词句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 并借助语境仔细推敲。

如: (2015年广东卷) 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 在驿站受到围攻, 卢象昇赶去救援, 但未成功。

“卢象昇赶去救援”一句曲解了文意, 原文说的是卢象昇上书解救侯弘文, 但没有成功。

2.无中生有。

这是一种添油加醋、无中生有的设误手段。解题时, 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 要留意相关的细节, 识别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

如: (2015 年安徽卷) 梁熙任职时清正爱民, 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 视民如子, 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原文说的是“先生独淡泊宁静, 下直辄焚香扫地, 晏坐终日, 如退院僧”, 说明他喜“淡泊宁静”, 而皇帝当时“方重言路, 台省官皆矫尾厉角, 务毛挚搏击为名高”, 文中并没有说梁熙“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所以“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属于无中生有。

3.错位嫁接。

以故意颠倒多个事件的先后顺序或因果关系来设置错误点。答题时要理清文段所涉及的人物、事件, 并弄清楚事件的前后顺序与经过, 留意相关事件经过转述后是否存在前后错位或因果倒置的情况, 以便识别出人事混淆、顺序倒置、张冠李戴等错误。

如: (2015 年江苏卷) 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 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 苏轼感到很悲伤, 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根据原文可知, 苏轼“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的说法犯了错位嫁接的错误, 原文最后说的是“而宪来求铭”, 意思是欧阳宪请张耒写铭文。

4.以偏概全。

用部分代替整体的意思来设置错误点。答题时, 要特别关注表示范围的词语或概念, 对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 看事物的范围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放大或缩小。

如: (2014年湖北卷) 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 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 因为牛在运送途中折损, 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会没有人代为赔偿”的说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中吴德基说:“谁当代偿耶?”意思是说这件事的后果比较难处理, 并不是说没有人来赔偿。

八、归纳要点——圈点素材, 分条概括

归纳要点题, 涉及“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筛选文中信息”等考点。解题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审清题意, 弄清试题要求, 包括对象、范围等;二是根据题干设定的问题, 回读原文, 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素材;三是从不同的角度, 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 分条写出答案。

上一篇:传统企业财务管理弊端下一篇:现代服装时尚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