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工作流

2024-08-18

协同工作流(精选11篇)

协同工作流 篇1

策划人语:

“2011计划”, 又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是继“211”“985”之后, 我国在高教领域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 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它以高校为实施主体, 面向各类高校开放, 不限定范围。注重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 并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 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

河南省高校认真组织实施“2011计划”, 积极开展协同创新, 按照该计划“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总体要求, 挖掘潜力, 组建了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在协同创新载体的引领下, 河南省力求突破高校内外协同体制壁垒, 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 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 从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持续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服务能力。

本期“特别关注”是在河南省教育厅的指导下进行的, 并得到了教育厅科技处的大力支持。这里, 感谢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相关高校的热情帮助。

协同工作流 篇2

摘要:为解决协同科技管理平台业务协同性和动态性的问题,基于工作流过程元模型的构建方法,结合协同活动模型和工作流动态变化的要求,对元模型进行了改进和扩展,将协同活动元素、连接符及ECA规则引入其中,并对模型属性进行修改,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业务处理过程中协同性和工作流动态性的问题,增强了科技业务工作流程的灵活性和自适应能力。

关键词:工作流;元模型;动态性;协同性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ooperation and dynamics on the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platfor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the workflow process metamodel, we improved and extended the metamodel by combining the cooperation activity model and the requirement of workflow dynamic modification, which imported cooperation activity elements, connector, ECA rules and modified the properties of the model. Fundamentally, it solved the problem of the cooperation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workflow and enhanced the flexibility of workflow and selfadaptation ability in the business proc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workflow;meta model;dynamic;collaborative

1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协同技术的高速发展,CSCW(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大量的应用,它能够为一个群体在计算机支持的协同环境中完成同一项共同的任务提供有力的支持。而工作流技术作为CSCW研究方向的一项重要应用,在行业协同过程管理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协同业务平台的搭建的过程中应用了工作流的相关技术,如何在工作流的基础上解决多任务协同分配并完成相关任务是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工作流中动态性和特定协同机制相结合的问题,很自然想到从工作流元模型的角度入手去扩展工作流过程定义的手段,并在运行阶段去实现其对于灵活性、动态性的要求是目前解决问题的主要研究方向。

2工作流元模型及相关研究

元模型通常用来定义语义模型的构造和规则的,通常称为定义表达模型的语言的模型。工作流管理联盟(WFMC)于1993年成立,WFMC的成立标志着工作流技术开始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基于对工作流模型标准化的考虑,工作流管理联盟对工作流模型进行了标准化定义。

工作流元模型通常涉及相互关联的3 个子元模型[1],即:

过程定义元模型:模型元素用于定义业务过程,控制工作流的执行。

组织机构元模型:描述单位、部门、人员的组织关系以及所担当的角色。

相关数据元模型:工作流“生产”和“消费”的数据以及它们的流动关系。

工作流元模型的核心是过程定义元模型,工作流管理联盟为过程定义开发了一个基本的元模型,如图1所示:

文献[1]对工作流元模型中各个元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出于篇幅考虑,本文不做过多的重复。过程定义元模型规约出元素类型的一个基本集合,这些元素类型适合于相对简单的过程定义,工作流开发人员根据需要可以对该元模型进行适当的扩展。

在文献[2-5]中,为了确保工作流的动态性,研究者们采用了多样性的处理方法,如果在工作流的过程定义中能够充分考虑动态特性,配合运行阶段的处理,可以从更基本的层次解决动态自适应性问题。下面针对WFMC提出的工作流元模型进行扩展以达到协同平台模型的要求。

3结合协同活动模型扩展的工作流元模型

针对目前遇到的问题,考虑把协同活动模型元素引入到工作流元模型中,并引入连接符、ECA规则等分离角色元素,状态元素以实现工作流模型定义阶段的协同机制和动态性灵活性相结合的目的。

3.1协同活动模型的引入

协同活动包括一组为了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而在一起协同工作,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人,以及他们在协同工作中所承担的职能、角色,协同工作中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信息交流和对信息资源进行操作所应遵循的协同规则及各种协同机制。文献[6]中因此提出协同活动模型,对协同模型的相关元素进行抽象,对其中元素需要的属性进行封装,得到7个子模型,分别为协同活动对象、协作成员对象、协作角色对象、消息对象、规则对象、资源对象和代理对象。

3.2扩展的工作流元模型

本文针对目前对工作流元模型定义阶段的需求,对WFMC提出的工作流元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一种优化的工作流元模型如图2所示:

改进的元模型不仅仅是将过程定义中活动的属性独立成元素,还引入了以下元素:子流程、活动状态、事件、触发器、规则以及连接状态降低元素的耦合度以达到定义阶段的灵活性和动态性并且引入协同活动模型的全新元素,使工作流元模型在属性定义方面考虑到了工作流中协同任务分配的各个要素。

3.2.1协同活动模型的引入

通过引入协同活动模型,可以从模型定义阶段对工作流某个不确定的节点完成多任务协同操作进行支持。

3.2.2连接符的引入

连接器主要由连接装置和转移状态两个部分组成[7]。连接装置负责活动之间的连接机制,主要包括工作流的主要路由结构和标示活动的前驱和后继节点以及转移产生的约束条件,把路由结构类型(orsplit、orjoin、andsplit 以及 andjoin)的说明从活动中提取出来,而转移状态表示是目前已连接态还是未连接态。当需要动态改变流程实例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改变它的前后连接器即可。

3.2.3子流程的分离

在原来工作流元模型中,子流程是活动元素中的一种类型[8],在本文扩展的工作流元模型中,将子流程独立出来,我们可以使工作流的描述更加的简洁易懂,增加工作流程的层次性,也可以更加方便的对工作流程进行合理性分析。

3.2.4活动状态的分离

分离了活动的属性,活动实例的状态可以在就绪、激活、挂起、完成、终止之间灵活改变。

3.2.5角色元素属性的增加

在角色元素的基础上,对于角色四元组(Id, Type, Name, Specialty, WFP_Id)中Type集合元素中添加任务执行者和任务分配者两个角色,增加对协同任务中人员组织分配任务的支持。

3.2.6事件、触发器、规则的引入

现有的工作流过程定义语言 WPDL是一种静态的文本描述语言,给出了一般的模型元素和定义了其相应的属性结构[9]。但是因为它是静态的,不能很好的解决工作流中动态更改实例的要求,所以本文中引入事件、触发器、规则能够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起到一个动态自适应的作用。通过引入ECA规则,一个工作流实例传递事件能够自动触发设置的规则,解决工作流的动态路由变换的能力。

4工作流模型的形式化

工作流可以表示为一个五元组 WFP=。其中每个组成元素的意义如下:

ID:流程定义的唯一标识符,用以区分不同的流程定义。

D:工作流 WFP的一般信息描述,包括流程定义的流程版本号、创建者、创建日期以及流程基本说明。

D=

A:流程的活动集合,既可以是一般活动,也可以是动态活动。它可以表示为 A={a1,a2,a3,……,an},每一个活动a都可以表示为一个八元组 a=

E:规则集合 E={e1,e2,e3,…,en}。ECA 规则规定了活动间的转移条件。

R:流程的执行结果,R是集合{Null,Success,Failure}中的一个值,即{Null,Success,Failure},并且R的初始值为Null。

基于图2所示的元模型,可以直接导出工作流的形式化模型。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工作流中的活动状态集、规则、角色、协同活动模型等进行介绍并且只介绍其主要属性。

定义1活动状态集

State = {S0,S1,S2,S3,S4,S5},S0表示等待初始状态,S1表示就绪,S2表示运行,S3表示完成,S4表示取消,S5表示异常终止。活动的状态转换和活动间的转移都是由事件和条件触发的。当活动状态到达终止态时,触发活动完成事件ECA规则来规定这些活动。

定义2规则的表达形式是[10]:

WHEN Events

IF Conditions THEN

Action

ENDIF

ENDWHEN

定义3角色形式化表示为

Role= < Id, Type, Name Specialty, WFP_Id >,其中Type、Name是角色标识和名称;Specialty是角色能力的集合;WFP_Id是该角色所处的流程实例的ID,这里在Type中添加任务执行者和任务分配者两个新属性。

定义4协同活动模型元素表示为

Cooperate=

其中Cid代表所属唯一标示符,C_ Activity代表协同活动元素,C_ Member代表协同成员元素,C_Role代表角色元素,C_ Information代表信息元素,C_ Rule代表规则元素,C_ Resource代表资源元素,C_ Agency代表代理元素。

定义5连接器元素表示为

Place=(Id ,Pre_T_Condition ,Pre_T_Ids,Post_T_Condition, Post_T_Ids, Type, Status , WF_P_Id),其中Pre_T_Condition代表前置条件,Pre_T_Ids代表前置id,Post_T_Condition后置条件,Post_T_Ids代表后置id,Type代表路由类型,Status代表连接状态。

定义6子流程元素表示为Sub_WFP

表示子流程集合,同时子流程也可以是一个流程过程,其描述和WFP工作流元组具有相同的结构,所有说子流程也可以再嵌套一个子流程,增加了流程的层次性。

下面通过科技管理平台中的项目报表流程对改进的工作流元模型进行应用说明。

5元模型应用实例

在简化的科技项目报表管理流程中,涉及到按照要求格式填报月报表,因为项目报表中处理任务工作量很大,这样就在工作流程中涉及到了协同处理任务的能力。首先下达科技项目计划,然后针对组织项目实施,按照要求填写报表,然后审查、复查,形成项目送审稿、审核、复审,最后进行综合审定。新的审批流程中,我们动态的加入一个协同编辑的模块,分成多个子流程,进行汇总之后进行审查的环节,下面是科技项目报表流程的一部分。

可以看到,在原流程中,活动A1代表组织项目实施,A2代表填报日报,A3代表汇总审查,A4代表修改完善报表,P1,P2,P3代表连接器,封装了相应的流转规则。在修改后的流程中,我们在连接器P2上加入协同机制,并且加入了A5、A6两个子流程实时协同地完成报表填报工作,填报完成后根据连接器P4的规则流转到活动节点A3进行汇总审查的工作。具体描述转换规则的ECA建模语言如下:

通过连接器并结合ECA规则能提高工作流动态改变实例的能力,并且通过引入协同机制在工作流定义阶段考虑了其协同编辑,协同工作的能力,满足工作流对灵活性和动态性的要求,实现了软件自动路由的功能,增强其自适应的能力。

6结论

本文在工作流元模型中引入协同活动模型的特征,并且扩展了工作流标准元模型,引入连接符,子流程、活动状态、事件、触发器、规则来达到工作流能动态的改变实例的目的。该元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对一般活动节点的动态属性和过程修改进行了描述,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手段和动态支持能力,并提供了各种规则使修改后的工作流在继续执行中有了保证。通过这种结合了协同机制和工作流动态变更特性的工作流元模型,为研究协同平台的多人协同任务操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文,胡文蕙,张世琨,等.工作流元模型的研究与应用[J].软件学报,2003,14(6):1052-1059.

[2]FLORES L,WINOGRAD A.Managing Business Processes as an information Resource[J]. IBM Systems Journal, 1994,33(2):326-348.

[3]SADIQS, ORLOWSKAM. Pockets of flexibility in workflow specifications[A].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ceptual Modeling[C]. Yokohama, Japan: Springer, 2001.513-526.

[4]孙志瑞,史美林. 一个支持动态变化的工作流元模型[J]. 电子学报,2002,30(12A):2052-2056.

[5]MENG J,STANLEY Y W.Herman Lam and Abdelsalam Helal.Achieving Dynamic InterOrganizational Workflow Management by Integrating Business Processes,Events and Rules[C].Proceedings of the 35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pp.10-22,2002.

[6]李敏强,王琛CSCW系统中协同机制及协同活动模型[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0(04):190-196.

[7]The 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 SpecificationDocument Number TC00-1003 Document StatusIssue 1.1, Author: David Hollingsworth, 2005.

[8]于帆,王叶. 工作流元模型改进研究[J].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12,11(32):899-903.

[9]胡锦敏,张申生,余新颖.基于ECA规则和活动分解的工作流模型[J].软件学报,2002,13(4):0761-0767.

协同工作流技术应用实践 篇3

本文是以中海油研究总院科研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为背景, 集中讨论协同工作流技术在石油企业研究机构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中海油研究总院承担着本公司国内国际勘探开发研究、工程设计、新能源研发、技术研究等领域的科技研发任务;同时, 也承担着国家863、973, 总公司和有限公司科技攻关等研究课题。在公司业务迅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快捷、高效地为公司的决策者和业务发展提供科研成果和决策依据, 即如何提高科研项目的研发效率, 如何以创新的管理理念、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科学的实施方法、精细的管理环节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产出, 缩短科研周期、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创新研发, 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公司提供科技服务, 成为研究总院科研活动及科技项目管理中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的推动力。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者实现上述目标, 在进行了广泛调研和可性行研究的基础上, 设计开发了基于SOA的综合协同工作系统, 该系统从研发项目启动、评审、研究设计书编写到成果验收、文件归档、完工通知 (结束) , 完全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高速度的全程管理和协同工作。其中, 协同工作流的应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成为系统的核心和纽带, 这也是本文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2. 工作流技术简述

工作流 (Workflow) , 是对工作流程及其各操作步骤之间业务规则的抽象、概括和描述。工作流技术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或任务。在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并得以深入应用的今天, 人们自然会想到用一种自动化的工作模式来代替人工方式, 这就是协同工作流技术。

2.1 工作流实现的体系结构

工作流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工作流建模阶段、工作流模型实例化阶段和工作流执行阶段。在工作流建模阶段, 主要通过工作流建模工具完成业务流程的模型建立, 将实际的业务操作流程转为计算机可模拟处理的工作流模型;在模型实例化阶段, 主要通过工作流引擎完成具体业务流程的实例化, 为具体业务流程办理流转提供相关数据;在工作流执行阶段, 主要完成业务流程的执行, 重点是完成人机交互和系统内外部应用程序的调用。如图1所示, 建立一个基于web的协同工作流的实际业务管理系统, 需要综合的环境和技术支撑。

2.2 协同工作流的优势与技术特点

协同工作流技术的应用效果和优势是十分显著的, 包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改善企业资源整合和利用、提高业务运作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能够最大化的提高工作效率, 推动流程划、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和高速度管理以及量化考核和监控业务处理的过程;在资源利用方面, 它能够通过网络互联集成应用各种系统资源, 减少资源浪费和闲置。工作流的实施将大大缩短业务处理过程, 改善、规范乃至再造河优化各种业务流程, 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减少人为错误或者延误, 提高整个业务过程的处理效率, 其技术特点表现在如下方面:

图形化、可视化设计实现

复杂业务流程的处理能力

组织机构定义和权限分配

B/S结构设计, 纯Web应用

快速、准确、安全、可靠的流转机制

表单、模板、组件应用以及应用的可扩展性

业务代办、超时管理、多人会签、异步处理等

处理过程的动态监控

敏捷响应流程变化

处理过程可逆转并完整保存历史痕迹

集成应用、综合处理

3. 协同工作流技术的应用实现

上文已经提到, 中海油研究总院是一个综合性的石油科技研究机构, 其研究范围从国内到国外, 研究领域涉及勘探开发、工程设计、技术研发、新能源研究等上、中、下游各业务领域。同时承担着国家和本公司的专题研究与技术攻关。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和扩大, 研发项目逐年增加, 且大部分研发任务都属于短平快项目, 要求成果急切。而在每一类具体研究项目或研究课题的研发过程中, 都要按照业已确定的科研规范和质量保证体系完成研发。例如, 在设计文件形成过程中, 需要各专业紧密配合, 资料互提、信息共享和即时沟通, 审核、审批、流转等工序协同完成, 且符合质量标准要求。对于每一类项目或课题而言, 都需要经过科学且严格的过程控制与管理, 以规范其研究过程, 一般都需要经过立项论证、任务评审、任务下达、项目启动、策划、实施、收尾和质量管理、成果归档等一系列管理流程。对于外委课题, 还需要进行外委课题立项审批、招投标管理、评标管理、合同管理、技术委托要求和承包商管理等管理流程。如果这些过程均按照传统的工作方式进行, 首先会使工作效率低下, 管理过程无序;其次就是质量得不到完全保证, 继而会严重影响成果的产出。因此, 我们设计建立的基于工作流组件的信息化协同工作系统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使整个科研过程和管理都能在有序、规范、流畅、高效的环境中协同完成。

3.1 系统实现的目标定位

该系统建设的主要需求来源于本院科研项目研究过程的协同工作和过程化管理, 要求所有科研项目和课题都能在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和高效率的方式下完成整个研发过程。

建立以协同工作流为核心的合协同工作平台, 其重要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应企业业务发展、协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及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性科研生产协同工作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建设涵盖科研生产协同工作、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行政管理与资源配置三个体系层面:

(1) 科研生产协同工作体系:建立以科研项目与课题为基础, 以协同工作为核心, 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管理、各专业有效协作、资料互提与信息沟通、质量控制及优质高效的完成科研和设计任务为目的的协同工作环境。

(2) 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体系:实现对项目的宏观控制和过程管理, 在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的指导和约束下进行项目进度、研究设计质量、运行费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和控制, 加强对科研产品形成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有序化、精细化和高效化管理, 实现对各个关键环节的有效掌控。

(3) 行政管理与资源配置协调体系:围绕科研业务和管理提供各种支持与服务, 建立以支持项目有效运行为核心、以实现行政办公过程的信息快速流转及有效定位、文件签署, 优化各种项目资源配置管理为目的的行政管理与服务支持平台。

上述目标内容可归纳为:

实现科研项目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

实现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约束下的过程化管理

实现各类科技研发项目的协同工作

实现项目研发过程的全程跟踪和质量监控

实现科研项目的综合管理和信息共享

3.2 协同工作流建模与实例化

工作流建模主要通过工作流建模工具完成业务流程的模型建立, 将实际的业务操作流程转为计算机可模拟处理的工作流模型。

下面以科技管理中的任务评审为例, 讨论项目任务评审流程中, 从流程建模到模型实例化的过程。在任务评审过程中, 我们首先要确定该流程的参与者, 即创建者和各级审核审批人;其次需要分析确定业务节点以及每一个节点所要求的操作;第三, 要分析确定流转过程中的路径判别, 图2定义了计划任务项目评审流程的业务模型, 图3则是在该业务模型基础上建立的计算模型。当模型被实例化 (运行) 之后, 每一个参与者都会按照自己的角色和权限实施相应操作 (系统在个人桌面上设置了代办工作项功能, 当流程流转至相应节点时, 代办工作项提醒功能会通知参与者进行操作) 。

计划任务评审流程的代码实现:

3.3 工作流程执行结果

上述流程实例化运行之后, 系统自动记录该审批过程的流程信息、审批信息和业务数据, 并按照要求输出相应表单, 如图4所示。

在流程运行过程中, 可以回退、中止 (或终止) 实例, 也可以改变路径, 实现流程的动态改变, 以适应来自用户的变更因素。流程执行的所有信息和业务数据都将按照事先定义好的类别类型存入数据库中, 以便实现诸如提醒、查询、统计等各种辅助功能之调用。工作流的动态可视化监控功能, 实现了研发项目进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状态, 同时以图形和列表共存的方式监控于每一个流程实例的运行情况, 确保项目的研究进度和质量, 真正实现了以工作流为核心的、动态的、可控的、高效的项目协同工作和过程化管理。

4. 结论

通过上面的实际例证不难发现, 在管理信息系统中采用协同工作流技术不但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在线交流、消息共享、文件快速流转、在线审批签署等功能, 更重要的是真正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精细化的过程化管理和协同工作以及信息资源的集成应用;同时, 能够动态跟踪整个工作过程以及对质量的动态监控, 使得整个工作过程都能在可控的状态下进行。实践证明, 它在制度规范、精细处理、高效运行、节约资源、集成应用等方面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

本文所讨论内容和例证, 是在协同工作流中间件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的应用开发, 系统通过多年的运行和完善, 已经成为本院科研综合管理中重要的信息化手段, 使得企业的信息资源得到了更好的集成和应用, 充分体现了工作流技术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随着工作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例如以业务为核心的敏捷工作流的实现, 势必成为企业业务过程自动化的重要手段, 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彭靖灏、李智桦, 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新一代工作流开发实务,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2]欧阳昱, 工作流与访问控制,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7

[3]阿斯特著、王建民译, 工作流管理:模型、方法和系统,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家校协同育人工作计划格式 篇4

(一)成立家长委员会,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通过把好三个关口来保证家委会作用的有效发挥。一是精心遴选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家长作为家委会成员,把好入口关;二是要求每个家委会成员每学期必须提一条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或建议,把好履职关;三是适时邀请家长代表参加学校的有关会议,把好民主关。我们这些做法让家长代表“参政”有平台、发声有渠道、监督有抓手,实现了“学校的工作家长知、家长的心声学校懂”,使家校共育的合力达到最大化。

为使教师与家长双向沟通顺畅,我们组建了“家校共育微信群”和“家庭教育钉钉群”,要求各级各班召开线上家长会,发布家庭教育视频,宣传优秀家庭教育案例,交流家庭教育话题,并邀请学校优秀班主任和上级专家参与线上家长培训,指导家庭教育实践,实现了疫情防控与家校共育工作两不误。

(二)创建家长学校,让家长也来当“学生”

从我们的经验可知,一个优秀学生的背后一定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反之亦然。为了实现家长教育和学生教育一起抓,我校于20____年秋精心组建了家长学校。家长学校的主要职能是为家长传播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传授智慧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措施,帮助家长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家长学校创建以来,我们坚持对全体家长进行轮训,现已开展培训活动30多场次,受训家长超过1万人次,效果良好。有一大批“简单粗暴型”家长实现了向“智慧温和型”家长的转变。

(三)建立“名师工作室”,搭建家校共育大舞台

家校共育是个大课题,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探索。20__年,我们精心挑选8位工作经验丰富的中层干部和班主任,由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杨荣县牵头负责,创建了“杨荣县工作室”,作为我校家校共育工作的实践平台。工作室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家长培训,开办百家讲坛、心理咨询、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受家长欢迎。工作室成员每周都会进入不同班级,了解班情学情,获取帮扶信息,指导班主任工作,帮助青年班主任成长。

(四)开展家校联谊活动,增进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情感融合

活动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既能提升班级活力,又能拉近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具有积极辅助作用。近年来,我校开展了“家长沙龙会议”、“家长主题班会”、“亲子劳动实践”、“亲子水果拼盘比赛”、“红色研学”、“亲子阅读分享汇报会”、“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等系列班级活动。活动过程中,家长们放下身段,忘记代沟,与孩子们一道尽情娱乐,开心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其乐融融的温情,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得到很好的改善。

我校还积极借助传统节日的机会,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帮父母做一项家务、和父母谈一次心、写一篇感恩家信,与父母平等交流,增进感情。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求学生周末帮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促进亲子关系融洽。

协同工作流 篇5

关键词:企业党建;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的党建是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重要部分,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保持永久活力的重要保障。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在党建方面的工作,强化党组织的建设,促进企业精神文明的发展与健全。企业如果无法将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进行紧密的有效的结合,就会阻碍企业潜力的开发,直接导致企业的无法可持续的发展或是直接停滞不前。企业只有在实际管理中,充分利用党建优势,将党建与文化建设实现有机结合、互相补充、相互作用,帮助企业构建先进价值观,才能保证企业永久的战斗力和发展潜力。

一、国企文化创新的特点

企业文化是由特定的价值观、信念、符号等组成的文化形象,包括企业内部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企业制度等,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更是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每个大型企业都必然有其特殊的企业文化,正如威廉所述:“文化体现的是一个公司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职工和管理人员之间是相互传达并且一直延续的。”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市场格局发生变化时,企业的战略目标必将作出适当的调整,此时就需要管理层重新塑造企业文化从而与当前的使命相匹配。我国加入WTO后,国有企业面向来自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双重竞争压力,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更需承担起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重任,因此,国企的文化创新工作需尽快提上工作日程。与其他企业的文化创新工作相比,国企的文化创新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价值最优性。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分析国企之于其他企业的社会价值更加明显,这也是由企业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国企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更要坚持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企业文化来鼓励实现。体制改革的同步性。国企进行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要保持企业文化的高度一致性,为此,国企的文化创新工作要努力克服原有企业文化的渗透和阻力,在全员广泛参与、上下级协调配合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企业文化。

二、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基础

国企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之间既存在一定的内在理论联系,又存在实践层面的实务联系。两者在理论层次上的共生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导向的一致:两者都需要体现企业的先进性和导向性;组织的一致:两者都需要体现上下层领导关系及领导成员的交叉关系;榜样示范性:两者都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能够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性;双重性:两者既要体现时代特点又要体现企业的发展特点和个性。两者在实践层次上的共生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企业要想克服原有文化的反弹阻力就要借助党建工作来获得更加强劲的后台支持;党建工作只有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深入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中才能有效发挥政治监督作用,促使企业文化工作的顺利进行。不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分析,只有将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结合起来才能在有效发挥两者各自功效的同时实现组织功效的最大化。

三、国企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的相关性表现

(一)两者均是促进国企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国企的特殊地位决定其在发展改革上要始终以建立中国特色企业制度为目标,在其发展历程中,党建工作可以为国企提供源源不断的政治资源,使国企在现代化企业发展过程中保持社会主义不褪色。与此同时,构建彰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将两者结合起来,既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又能体现企业价值,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可见,两者均是促进国企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将两者结合起来能够保证综合效果的最大化。

(二)两者均是实现人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项针对国企员工的调查显示,仅有36%的国企职员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其他职员都表示体会不到主人翁的地位,调查结果也显示当前国企在人本管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企业员工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阶级是党在建立过程中依靠的主要力量,国企作为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地方更应当强化其职员的主人翁地位。在实现人本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借助党建工作的力量优势,创新基层组织的作用形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基层民主,维护企业的和谐稳定。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国企更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创新企业文化,使“科学、民主、法治”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基层群众当中得到贯彻落实,燃起基层职员当家做主的热情,激发企业活力。可见,两者均是实现人本管理的有效途径,将两者结合起来有助于企业在实现人本管理的过程中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四、结论

总之,党建工作的政治观念和企业文化是不能直接改变企业的,但是它们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来改变企业,因此,国企应当立足于文化创新工作,坚持党建基础工作不动摇,同时注意到两者的相关性并将其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发挥,解决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之间、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之间的矛盾,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曾艳玲.国企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关联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5:15-16.

[2]方跃.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协同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5,12:8-9.

协同工作流 篇6

现代企业发展中,管理活动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业务方面。与以前的业务活动相比,业务对于企业的发展更显重要。于是出现了“关键业务”,它主要与企业的核心活动相联系,在企业价值链中占据主体地位。正如如今应用广泛的“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就是把企业中的关键业务提取出来,改造业务流程,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关键业务的特点如下:1)业务流程参与人员涉及多个部门,而且流程逻辑性高;2)业务流程管理要求交互性高;3)业务流程会根据需要进行改变;4)业务流程中流通的数据量大,消息要求及时准确,并且拥有严格的权限设定。

为了应对企业灵活多变的业务活动,提高业务流程的效率,就需要把基于工作流(Workflow)技术的工作流引擎(Workflow Engine)引入协同工作的系统设计中。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来说,在资金不充裕情况下,使用较少的资金使得业务流程的管理系统满足发展,而使用轻量级工作流引擎是从够用、灵活和低成本的设计原则出发,不追求工作流引擎的功能的完备性和复杂性,指使实现其中必要的功能和特征[2]。这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协同工作系统的基本要求,还可以提高系统的柔性。

本文以一个轻量级的工作流引擎的设计为例,通过工作流引擎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介绍,说明工作流引擎不仅可以满足对企业业务流程的控制、管理机动化的要求,还为系统提供一系列的应用程序的接口,给以后系统升级减小了设计难度和成本。

1 理论基础

工作流是指两个及以上的人员,为了共同目标,以某种方式(串行、并行、选择等)连续去完成某一业务活动。根据工作流管理系统(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WfMS)在1994年发布的工作流的参考模型和工业标准,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协同系统实际是一个软件系统,它不是企业的业务管理系统,而是一个为业务系统运行提供的支持环境。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协同系统中,工作流引擎(Workflow Engine)是核心,它是系统组成的一部分,在不同的业务环境中,根据角色的优先级、分工和条件的不同传递信息,并且提供核心解决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工作流引擎掌控着系统资源的分配权。根据轻量级工作流引擎的功能特征,其架构模型如图1。

2 工作流引擎的设计

根据文献[3]中对工作流引擎体系结构的讨论,本文工作流引擎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机构模型、信息模型和控制模型,前两者总称为工作流引擎的数据模型。它们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2。

2.1 数据模型

工作流引擎的数据模型包括机构模型和信息模型。机构模型构建的基础是企业或者部门的组织结构,信息模型则是定义企业业务流程运转中的各种相关数据。通过统一的关系结构定义的数据模型,很清晰描述了业务流程的运转条件,人员之间的约束以及业务内的依赖关系等特征。

机构模型定义了系统中的实体,包括部门、人员职能以及其间的逻辑关系,并且通过对角色、职能的权限约束来控制人员对系统资源的访问。在业务流程中,机构模型提供了协同工作的角色和工作组。图3为机构模型的核心E-R图。表User与表Dep分别储存了企业人员关键信息和企业部门的组织体系结构;表DepType定义了部门分类,制定了部门的优先等级;表Role和表Relation对人员与职能的关系进行了关联与约束。通过表间的逻辑关系,使人员与部门、角色与职能之间映射关系得以清晰体现。一部门可以有多人员,多职能,但至少有一人员,一职能;一人员可以属于一或多部门,并且拥有一或多职能。这种映射就可以完成一人一岗、一人多岗等不同的实际行政任命的处理。通过对机构模型中的部门、人员、职能以及其间关系的定义,使企业组织呈现树形结构,也为企业使用“矩阵管理”提供了支持。表Role中对角色的单独定义,使得角色这一业务流程中的重要部分成为较为自由的部分,即可不受具体的组织部门的结构约束。在实际业务的流程中,可根据业务流程定义的需求来定义角色的任务,所属的部门、职能以及权限的分配。角色的概念在机构模型的引入,进一步降低了机构模型的建模难度,提高了人员的利用率。

信息模型定义了业务流程模板(名称、参与人员、规则、约束等),提供了协同工作的工作流引擎运转的各种相关信息,即信息模型是业务规则和流程活动的表示。图4为信息模型的核心E-R图。其中,流程定义和流程实例这两类数据是信息模型的主要部分。表Flow和表Flowmodel记录了业务流程的基本信息,如业务的编号规则、处理时限、参与部门与人员等;表Flowstepmodel存储了业务流程节点信息,如节点类型(起始节点、终止节点、等待节点、处理节点)、逻辑判断等;表FlowProc和表FlowLink分别定义了流程节点的处理方式和节点间的连接规则。它们定义了业务流程的所有活动的依次顺序,即描述了流程中的前后活动以及推动流程运转的条件,将整个业务流程结构网络化,以便于业务信息在工作流引擎中的流动、控制。以上表单属于流程定义数据,这些数据保证了业务在系统中的规则运转,避免了流程混乱,人员分工不明带来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表FlowExample记录的是业务流程的实施实例信息,包括流程编码、流程创建人员和时间、实例当前运行状态等;表FlowTask和表FlowTaskLink分别存储的是流程活动列表和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保证了业务流程在实例化运行中遵循流程定义规则、约束。以上表单属于流程实例数据,即业务流程实例化内容。在工作流引擎的一次业务流程实例化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业务活动都将被记录在流程实例数据表单中。每一次的记录表示业务信息在相对应流程节点的一次流转,包括该节点的处理人员、处理时间、处理状态等信息;每一次的流程实例化的具体流转过程将形成一条对应业务链被存储,便于系统的跟踪。

2.2 控制模型

控制模型是工作流引擎的控制核心。它将数据模型中的两大部分(机构模型、信息模型)整合起来,通过数据模型中对业务活动和业务规则的定义来协调、控制业务流程的流转等任务。

引擎控制器作为基于工作流引擎的协同系统的调度中心,统一对数据模型进行管理,并向系统外部应用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流程控制、权限分配、资源管理等。图5是引擎控制器的体系结构图,下面就几个主要部件进行分析。

调度中心(即控制中心)从外部应用接口接受业务流程的请求,如流程开始、流程权限开启等,然后由不同的请求调用对应的模块进行处理相关数据并返回结果。而处理的有关数据存储在DBMS中,随时供工作流引擎使用。实际上,由于数据的独立性和不相关性,调用中心可以完成多线程的并发处理,同时处理多流程的任务,提高协同工作效率。

任务管理主要根据调度中心的引导处理流程节点的工作,如节点处任务的指向、状态以及相关数据的存取等。当流程任务通过任意节点时,调用中心通过节点返回的任务信息、状态指示任务接下来的活动(等待、停止、继续等),已完成系统对流程的实时管理。

任务指派在流程实例从前一流程节点转出到下一流程节点时发生,向表FlowTask记录流程实例当前任务状态时,采用任务指派策略获取下一节点的处理人员,以保证系统资源的最优化。

权限分配保证了用户遵守机构模型和信息模型制定的的规则对系统功能和数据进行合法访问,在系统实现中权限分配主要体现在用户界面元素的生成、表单的访问的控制和流程实例的执行控制[4]。在数据模型中,表User与表Role在表Relation的规则下将指定不同部门、不同职能的用户获取相应的权限。

3 轻量级工作流引擎的应用分析

以商业银行进行分析,所涉及的业务很复杂,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四大类,其中各种关键业务更是种类繁多。在这些业务中,一般涉及的部门比较广,人员比较多,整个活动链比较长。如个人商务贷款业务主要的业务活动就超过11项,业务活动发生既有串行关系,也有并行关系,大部分包括选择、循环,而且活动间的依赖关系紧密、复杂。本文所讨论的面向协同工作的工作流引擎高效稳定、安全可靠,并且适应性强,可以满足这类应用对象的柔性系统需求。

4 结束语

工作流引擎作为协同系统的后台核心组件,对工作流引擎的设计和实现是协同系统功能实现的关键所在。基于工作流引擎的协同系统现以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解决了企业业务中的资源浪费,分工不明确,效率低下等众多问题。

本文为例的面向协同系统的轻量级工作流引擎模型基本满足中小企业的业务发展需求,但是还有许多需要改善和提高的地方,如系统功能的可视化、各种外部应用接口、事务支持以及协同工作平台的无缝化结合等等。

参考文献

[1]黄钰棠.大型多人线上角色扮演型游戏中团队合作过程之资讯察觉研究[D].台湾:国立交通大学传播研究所,2007.

[2]何清法,李国杰,焦丽梅.基于关系结构的轻量级工作流引擎[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1,38(2):129-137.

[3]Karl R P H Leung.The Liaision Workflow Engine Architecture[C].Proc of the 32nd Hawaii Int'l Conf on System Sciences,Hawaii,1999.http://www.computer.org/proceedings/Hiccs2/.

协同工作流 篇7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企业需要不断运用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模式,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在这样的趋势下,以协同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竞争模式将会成为21世纪制造业竞争的主体。

协同电子商务(Collaborative Commerce)被誉为下一代电子商务系统,1999年8月,Gartner Group曾对此做过预测,协同商务将成为信息化技术的第一大主流应用。协同商务将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起来,通过对整个商业周期中的信息进行共享,实现和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企业本身的活动能力。在协同电子商务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不仅是需要管理企业内部资源,还需要建立统一的平台,将供应商、代理分销商和其它有合作关系的伙伴一起纳入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实行信息高效共享。各企业之间通过建立动态联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联合孕育竞争,竞争催化协作,更好地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达到双赢[1]。

1 工作流与工作流管理系统

工作流的概念起源于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是针对企业日常工作中具有的固定程序活动而提出。通过将工作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其进行监控,达到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2]。

工作流是业务的自动化处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将文档、信息在过程参与者中传递,最终完成业务的处理[3]。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定义、执行和管理工作流,而计算机的执行顺序由工作流逻辑的计算机描述来驱动。WFMS通过管理一系列工作行为、活动步骤、资源设备以及相关人员来提供业务处理程序上的自动控制。

工作流管理系统主要有3个功能,如图1所示。

(1)工作流定义。对业务处理过程的计算机定义,提供一种或多种、系统定义、分析和建模技术。最终的定义叫做过程定义、过程模型或过程模板,表现为文本、自然语言符号或图形。

(2)运行控制。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是工作流管理控制软件,即工作流引擎。运行控制是对过程的定义的解释,调度过程的各种行为步骤,创建并控制过程的运行实例。

(3)运行交互接口。提供与人员或IT应用程序工具进行交互的接口来处理各种活动步骤,交互接口对于活动间的控制传递是必要的,如确定过程的状态,调用应用程序工具,传递应用程序数据等。

2 协同商务平台中工作流程管理的核心地位

协同商务系统通常以WEB系统为前端,而后端在公共的软件体系结构下集成了ERP,SCM,CRM等系统。将这些企业业务应用系统集成的正是工作流管理系统,而协同商务是按照企业的业务模式和经营思想将其整合,使得ERP、CRM、SCM和其它相关企业通过一个公用的平台进行合作,对市场做出敏捷反应,以提高经济效益。

协同商务中的业务流程管理至关重要。要将ERP、CRM和SCM进行整合,必须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管理。在协同电子商务下,流程管理贯穿于整个系统。这也是企业中各种资源进行协同工作的必然途径。因此,工作流管理系统是协同商务的核心,如图2所示。

3 协同商务平台主要特点及相关工作流技术的应用

3.1 协同商务平台的特点

(1)通过协同商务平台,将企业现有的数据和应用无缝地集成到一起,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来设置和提供应用,制定出个性化的应用门户。

(2)通过网络和安全机制,使用户方便地访问企业的信息和应用。为了优化企业运作和提高生产力,通过将企业内部与外部相对独立和分散的信息组成一个统一整体,让用户从统一渠道访问信息。

(3)支持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

(4)协同商务平台对企业的信息系统提供指导思想,能够适应企业人员和部门的新变化,满足企业的业务调整和扩展,解决企业与IT部门短时间无法解决的一些技术问题。

3.2 协同商务平台中工作流技术的应用

在企业协同商务平台中,协同业务包括有:营销与客户管理,销售环节中的销售流程、合同的执行与管理,还包括流通环节货物运输与储存以及物料控制中的采购、库存与狭义物料管理[4]。这些过程可以全部用工作流技术来实现管理。协同商务平台使用工作流管理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1)分配角色。为了使每个节点得到最优运作及最佳的工作效率,根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作业的组合和动态分配。

(2)辅助活动的执行。工作流引擎以实现工作表在线排序作为其最大优点。通过工作表处理器,每一个用户可以访问工作表,并可以根据用户的进度更新数据,而工作表的项目可以进行优先级的再排序。

(3)监视和警告。工作流运行状态可以被全程跟踪,管理者可以了解其进展的速度,工作流引擎可以为每个过程进行最后期限的定义并监控,当预测超期时,采取一些应变方式。

(4)定制模板。模板是脱离了具体数据的一些可重复使用的图形界面,可以是角色、规则、路径等,也可以是工作流模型。

3.3 协同商务平台下的工作流模型设计

工作流需要能够清晰地描述企业的业务经营过程,因此工作流的研究都是从工作流的模型开始的[5]。目前工作流模型的研究主要有:基于活动网络的过程模型、基于语言行为理论的工作流模型,基于事件驱动的过程链模型和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

协同商务平台环境下要求工作流模型必须具有比较强的柔性、扩张性以及协调性,而基于活动网络的过程模型不能完全适应协同商务平台的要求。

过程元模型是工作流元模型的核心,其中元素用于定义业务过程及控制工作流的执行。目前影响最大的是WFMS的过程元模型,因其具有广泛影响,所以本文采用自定义的过程元模型,并结合基于事件驱动的过程链模型,用以满足协同商务平台下流程变化快的特点。工作流自定义元模型关系如图3所示。

为实现图3所示的工作流元模型,采用XML作为流程定义语言,定义了构成工作流的相关元素。如Common-actions属性表示每个能重用动作、global-actions元素表示可以被所有步骤执行的动作、actions表示流程步骤转移的动作;steps为工作流活动的步骤、forks表明多个分支并行执行的活动,joins说明多个活动合并执行,其中主要包括活动、转移、应用以及过程有关数据实体的定义和说明。

以下代码表明使用fork元素来实现工作流从一个线程中的一个点拆分为在多个线程中的两个并行执行的工作流模式:

4 结束语

近年来,协同商务已成为继电子商务、ERP之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而工作流技术、业务流程管理等作为实现协同商务的核心技术,已成为目前企业应用系统开发的研究热门。工作流管理系统贯穿于企业业务应用程序之中,既是整个协同商务平台的神经系统,又是企业中各种资源进行协同工作的有效途径。

协同商务下的业务流程具有并发、异步和分布的特点,因此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是最佳的执行模式,利用不同的服务组件来构建一个异步分布、再生性强的系统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敏辉.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企业采购模式的设计与实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4:56-58.

[2]范玉顺.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8-27.

[3]张琪.工作流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10:78-80.

[4]孟亮.协同商务下工作流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11(4):93-97.

[5]刘骁.面向协同商务的工作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3-47.

协同工作流 篇8

关键词:Petri网,工作流模型,方法,描述

1 协同工作流的涵义

工作流起源于制造业与办公自动化领域。随着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得人们需要综合的、集成化的协同解决方案, 竞争合作的公司和人员在业务流程的框架和控制下, 协调不同阶段、不同角色的任务参与人, 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展开协作, 以达到整体的协调和协作目的。协同技术的出现, 为解决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多个组织单位组成的组织进行高效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问题提供了新的、更好的机制;同时, 工作流技术在将组织资源和服务组合起来完成较复杂的业务流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提升企业 (组织) 的工作效率、合理地分配资源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1]。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迅速发展, 企业正在追求一种更深、更广的合作模式, 期望实现集成化、协同一体化的商务运作方式, 而实现这种协同运作的关键是要在供应链动态联盟企业间实现工作流的协同, 通过工作流协同来实现企业间业务处理过程的相互理解和操作, 并支持对数据信息的协同交互。但是, 工作流协同需要供应链动态联盟企业建立在统一的流程描述基础上, 并能够相互理解各自的业务活动, 实现协作执行。可见, 协同工作流指需要多人相互协同完成的业务流程 (工作流) , 比如OA里的费用报销审批、CRM中的订单处理和客户投诉处理等。与传统的串行工作流相比, 协同工作流具有四个特点。

(1) 并行的活动和过程, 将过去独立的活动并行或者重叠进行。

(2) 连续的信息转化。在传统的工作流中, 信息转化是从一个活动向另一个活动分批进行转化的, 而每一部分活动的信息是逐步建立起来的, 只有所有信息齐全后才进行传递, 在这期间大量时间都浪费掉;而协同工作流中信息的转化是随着活动随时进行传递的。

(3) 连续地完成各阶段的工作。在过去的工作流中, 各种活动都是分阶段进行, 新的活动开始于前一过程的结束, 这种方法着重于技术方面而忽视了市场的压力[1];协同工作流则是在工作允许的情况下将分阶段的活动转化成连续的活动。

(4) 高效率的组织结构。工作流是生产领域中唯一必须涉及所有职能部门的活动, 通过建立跨职能的工作流, 将打破部门间的壁垒, 降低产品开发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

2 协同工作流描述的一般方法

2.1 活动与流程描述的关系

活动是构成流程的最基本要素, 因此, 活动分析是流程描述与分析的基础, 通过对活动的描述就可以进一步对由活动组成的流程进行描述。通常, 一个活动是接收某一类型的输入, 并在某种规则控制下利用某些资源经过特定变换转化为输出的过程, 可描述如下:

活动={输入, 处理规则, 资源, 输出}

其中, 资源并非指一般的输入要素, 而是活动的执行者在执行这一活动时所依赖的方法或凭借的手段[2]。

在一个特定的流程中, 各个参与活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有序流动的程度构成了流程的中介程度。一个中介程度高的流程往往由不同的活动执行者介入, 并共同间接地促成流程的结果, 如企业的票据报销流程包含部门经理审批、会计记账、会计主管审批、公司经理审批、出纳付款等活动;而中介程度低的流程的参与者都直接地且常常是同时地作用于该流程的最终结果, 整个流程的中间活动非常少。

企业中流程的参与者为了实现流程的结果而相互交换信息且作出共同调整的程度, 称为流程的合作程度。合作程度的高低与流程参与者之间信息交换和协调的频率高低成正比;同时, 通过对不同活动、活动组成的不同性质的流程、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关系、流程与流程之间的关系以及活动或流程承担者的顺序描述, 便可以得出各种各样的流程图, 它们生动地描述了企业业务流程状况。

2.2 协同工作流的图形描述

企业流程的图形表达, 就是通过一定的图形符号将构成企业流程的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与结构关系描述出来, 图形表达了流程的信息处理过程, 这样的图形表达可以称之为“流程图”[2]。为了使人们通过流程图就可以充分了解企业的业务处理过程, 必须定义各种图形, 所以, 如果采用流程图对企业流程进行描述, 则必须先定义流程的符号标准。常用的企业流程图形表达方法有IDEF0图、网络结构图、业务流程图、跨功能流程图等。

(1) IDEF0图

IDEF0是IDEF方法之一, 用于描述系统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结构分析, 它能清楚地表达系统的活动、数据流及其之间的关系, 建立系统的功能模型。该模型的主要元素是一些简单的盒子及箭头。IDEF0由如图1所示的5个基本要素组成:功能单元、输入 (Input) 、输出 (Output) 、控制 (Control) 和机制 (Mechanism) , 这种结构称为ICOM结构。

(2) 网络结构图

定义1[2]:管理过程P是以完成某项管理职能为目标, 由一系列管理工作Wi按照对管理信息F处理的向后顺序排列, 通过信息媒体组成的业务管理流程。

定义2:管理过程P可由若干管理子过程构成, 如图2所示, 管理子过程是能独立完成某项管理功能的过程, 有:P= (P1, P2, …, Pn) T.

定义3:管理过程P的流程图是一流程网络结构G, G为一个二元组结构:G= (P, R) , 其中:P为管理子过程集合, P= (Pi|i=1, 2, …, n) , n为管理子过程数目;R= (Pij, 其中:i=1, 2, …, n;j=1, 2, …, n) , 其中:R为所有管理子过程相互关系的集合, Rij表示第i个管理子过程与第j个管理子过程的关系。

(3) 业务流程图

业务流程图是一种非常易于理解和运用的流程图形表达方式, 遵循ANSI标准。流程图通过不同的符号表达时间资源及角色职责[3], 但其不确定性很大, 无法清楚界定流程界线, 特别是在流程图中, 流程的输入、输出不能模型化, 除非用户予以假定, 所以有可能失去某些关于流程的细节信息。

(4) 跨功能流程图

跨功能流程图是企业业务流程图形表达的又一种方式, 主要从企业各项活动的功能及其执行部门的角度来描述企业业务流程, 并表达企业业务流程与执行该流程的功能单元之间的关系, 如该流程的部门、职责内容等。跨功能流程图的组成要素包括:企业业务流程、执行相应流程的功能单元或组织单元, 有横向功能描述及纵向功能描述两种表现形式。

跨功能流程图要结合业务流程图来表达企业的业务处理过程, 在每个功能单元或组织单元内描述业务流程, 通过在流程图中增加组织单元或功能单元, 使传统的流程图具有了一定的组织、职责界线, 更易于使用和理解。

3 协同工作流建模及其方法

3.1 协同工作流的建模要求

为了实现企业工作流的并行协同和优化, 加强群体成员的合作度, 提高工作流的并行性, 使资源和信息得到充分利用, 必须建立能够充分反映企业及上下游的模型, 指导产品研发流程的实施, 流程建模是实施并行协同的重要基础。

适用于设计、制造并行协同研制的流程建模技术应具有以下性质:

(1) 易用性— 应支持可视化的工作流程建模;

(2) 层次性— 应支持任务的逐步分结和动态细化;

(3) 完备性— 应针对不同的任务执行特征, 区分各种任务类型;

(4) 控制流表达能力— 应能够表达各种现实过程执行的路线;

(5) 数据流表达能力— 应能很好地描述任务间的数据传递特征;

(6) 柔性— 应能适应协同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

(7) 正确性— 应能对模型结构进行正确性校验;

(8) 规范性— 应能用符合标准的描述语言来表示。

3.2 协同工作流的建模方法

常用的流程建模方法是基于活动的方法, 即将经营过程归结为一个活动和子活动形成的网络。模型分为过程逻辑和任务逻辑两部分, 过程逻辑着重描述活动或任务间的控制依赖关系, 是对经营过程较高级别的抽象;任务逻辑着重定义具体活动或任务执行所需的细节信息, 包括信息对象、执行者绑定、事件处理器、应用工具等。常见的建模技术包括:IDEF0、IDEF3、CPM、PERT、Petri网等[4]。

IDEF0采用图形符号和自然语言, 按照自顶向下的、逐层分解的结构化方法描述或建立系统功能模型, 因此可以通过确定“企业应该做什么”清楚地对工作流程进行建模。

IDEF3有两个描述方法:过程流描述 (PFD) 和对象状态转化网描述 (OSTN) , 其中PFD关注的是企业内事物工作的过程, 因此IDEF3可以以过程为中心进行建模。使用IDEF3方法能够获取过程管理中对经营活动序列的描述, 提供场景描述和进行文档管理的机制。

CPM和PERT都是为了实现项目计划管理可采用的技术方法, 在对项目中的活动及其顺序关系建立活动网络的基础上, 通过对项目实施中的关键路径、完成时间、活动松弛时间等进行计算, 对关键路径上的活动完成时间进行控制, 并适当调整非关键路径上活动的开始时间, 从而保证项目的按时完成。它们所建立的过程模型主要是描述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

Petri网是一种适用于多种系统的图形化、数学化建模工具, 尤其适合于处理并行、综合、分布、非确定性和随机系统及过程。作为一种图形化的工具, Petri网使用库所和变迁表示过程中活动状态的变化[5];作为一种数学化的工具, Petri网可以建立各种状态方程、代数方程和其他的描述系统行为的数学模型, 利用这些数学方程能够表达各种复杂的逻辑关系、确定和不确定的信息以及进行各种动态建模。

然而, 不同的建模技术适用于不同的协同模式, 本文主要介绍Petri网建模技术。

4 基于Petri网的协同工作流建模

4.1 Petri网的协同工作流建模原理

在协同工作流中, 需要有效的方法对业务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描述。Petri网作为一种严谨的图形化的建模工具, 可以用于对工作流协同中的业务活动、业务过程及其关系进行建模、验证和分析, 因此已成为协同工作流中广泛使用的形式化描述工具之一。

Petri网的概念是由Carl Adam Petri提出的[6], 并用于描述具有分布、并发、异步特征的离散事件动态系统, 其主要特性包括并行性、随机性、异步性和对分布式系统的描述与分析。作为一种图形和数学融合的模型工具, Petri网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 作为图形工具, Petri网具有类似流程图、逻辑图和网络图直观、易懂和易用的优点, 并且可以通过标记 (令牌) 的流动模拟实际系统的动态行为和状态变化, 从而形象化地描述和分析系统的资源并发、同异步、并行、冲突分布等行为特征。其次, Petri网又有严格而准确的数学描述, 可以通过建立状态方程、代数方程和其他数学方法来描述系统的行为。利用Petri网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可对Petri网进行静态的结构分析和动态的行为分析, 也可以与随机过程论、信息论、排队论等结合描述和分析系统的不确定性或随机性。

工作流由一组相关活动构成, 活动是完成一项任务所要进行的一个个操作的统称, 各个相应的部门所完成的活动就称之为任务, 每项任务包括任务的内容、任务的状态、任务的执行结果。Petri网应用到工作流中就形成了工作流的Petri网。为了便于管理与控制, 有以下的定义[7]:

工作流的Petri网描述可定义成四元组N= (A, E, S, P) , 其中:P表示工作流;A表示工作流集合, 某工作流ai ∈A (i=1, 2, …, n) ;E表示工作流的属性集合, ei ∈ E (i=1, 2, …, n) ;S表示工作流的状态集合, si ∈ S (i=1, 2, …, n) .

工作流的主要属性有工作流编号、工作流描述、工作流负责人、计划开始与完成时间、实际开始与完成时间和工作流评估等。工作流的主要状态有就绪态、活动态、禁止态。

将活动 (或任务) 的Petri网描述定义为四元组N’= (E’, C’, S’, A’) , 其中:A’表示活动 (或任务) ;E’表示活动 (或任务) 的属性集合, ei ∈ E (i=1, 2, …, n) ;C’表示活动 (或任务) 的内容, 通常用文本文件描述;S’表示活动 (或任务) 的状态集合, si ∈ S (i=1, 2, …, n) .

活动 (或任务) 的主要属性有活动编号、所属工作流编号、活动描述、活动执行者、计划开始与完成时间、实际开始与完成时间、前趋条件、后继条件、活动评估等。它的前趋条件和后继条件一方面表达活动 (或任务) 之间的逻辑关系, 另一方面作为是否激活该活动 (或任务) 的判断依据。活动 (或任务) 的主要状态有等待态、拒绝态、执行态、悬挂态、完成态、取消态。

4.2 实例

我们以某个协同商务社区中的盟主企业的网络, 协同商务链中销售环节的工作流程为例进行流程建模, 并将模型转化为用Petri网表示的简单工作流网。

当前有很多行业内的部分企业建立起了遍布全球的网络销售体系, 为高效的销售业务提供了稳定的渠道。在该体系中, 盟主企业发布产品以及顾客的信息, 单个的顾客可以查询到产品的信息并进行购买, 而经销商则可以参与到整个流程的中间过程, 包括查询产品的状态、产品入库以及卖给顾客的状态, 等等, 对盟主企业在协同销售平台上发布产品信息的工作流程进行研究。

盟主企业在销售活动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活动是发布产品信息, 其主要工作流程是:先将本地的产品数据通过盟主企业本地模块的上传功能将数据上传到系统文件夹, 然后系统将文件夹中的数据导入临时数据库, 核对无格式和验证错误后再将临时数据库中的数据导入正式数据库。其中每一步骤都设计了严密的错误验证, 一旦发生异常, 系统流程将马上终止并提醒用户。对盟主企业“发布产品信息”的流程进行分解, 可得到如图3所示的完全的、由活动组成的工作流模型, 其中的活动主要包括:

P1表示“生成本地数据”, 指的是盟主企业输入生产的产品的信息, 包括产品的型号、生产日期、库存情况、功能等信息, 生成Excel表格形式并存档。

P2表示“数据验证”, 其中主要验证数据的格式是否正确以及内容是否正确, 从而产生了一个或选择, 也就是S2所包含的内容。

P3表示“出现异常”, 即上传的数据通过S2的判断出现了错误, 则转入外部活动T1对异常进行处理。

P4表示“上传入平台数据库”。当S2判断出数据准确无误时, 即可进行P4的操作, 将产品信息形成的数据上传到协同商务平台的数据库中。

P5表示“已经上传”。数据上传至数据库中一般都要经过S3表示判断, 确认数据是否曾经上传过, 以避免数据库中出现冗余的现象, 如果该数据曾经上传过则经活动P5转入外部活动T2进行删除。

P6表示“存入平台数据库”。如果S3判断出该产品的数据是新上传的, 即可进行P6的操作将数据存入平台数据库以供协同平台使用。到此, 该工作流程的所有活动结束。

5 结束语

可见, 通过Petri网应用于协同工作流的过程建模使得工作流模型具体化。由于Petri网具有很强的描述能力, 支持工作流参考模型中的与连接、与分支、或连接、或分支、循环、因果六种工作流原语, 使得建模人员能够比较方便准确地针对模型的含义来描述用户业务流程的具体需求;而且, Petri网是一种基于状态的建模方法, 可以严格区分工作流中活动的使能与活动的触发, 对不同状态进行明确的区分, 使得基于状态的建模方法具有更强大的表达能力。

但是, 对于较为复杂的业务流程, Petri网就难以有效准确地描述需求。这个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采用高级Petri网进行建模;另一种方式是根据实际的应用领域定义相应的Petri网模型[8]。

参考文献

[1]McILRAITHS A, MARTIN D L.Bringing semantics to web services[J].IEEE.Intelligent Systems, 2003, 18 (1) :90-93.

[2]范玉顺.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1:45-89.

[3]张亮, 姚淑珍.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模式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6 (1) :55-56.

[4]王建民, 闻立杰, 译.工作流管理:模型、方法和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32-76.

[5]袁崇义.Petri网原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8:53-72.

[6]王少锋, 王克宏.工作流管理系统中同步关系的实现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1 (7) :39-40.

[7]HMW VERBEEK, TBASTEN, W MP VAN DER AALST.Diag-nozing workflowprocesses using Woflan[J].The Computer Journal, 2001, 44 (4) :246-279.

协同工作流 篇9

关键词:协同办公系统,协同工作信息管理平台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推广应用, 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办公室自动化信息系统, 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团公司已建立了符合企业特色的协同工作管理平台系统, 它对于企业在提高办公效率、节约人力资源、成本费用和提升企业办公管理水平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与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来说, 协同工作管理平台还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 必须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思考, 进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1 协同的含义及特征

协同的本质就是打破资源 (人、财、物、信息、流程) 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 使它们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调的运作, 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的开发、利用和增值以充分达成一致的目标。协同的理念在企业的运作中主要体现三个方面:首先是对信息的高度共享;二是对各个业务的整合;三是对各种资源的调配和优化。

协同办公是利用网络、计算机、信息化, 提供给多人沟通、共享、协同办公, 给办公人员提供方便、快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 运行协同工作管理平台的应用价值

2.1 实现无纸化办公

企业原先纸质的月报表、汇总表、文件等转变为电子化后, 就逐步实现了从有纸到无纸化办公的转变, 即文印设备磨损程度低;文印设备维修次数明显减少;电话费用支出明显减少, 同时节约了纸张;实施了协同工作管理平台后, 也减少了出车次数, 又节省了油耗, 具体来说, 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2.2 实现企业人员随时随地处理各种政务

在网络化的办公环境里, 依据个人的属性和工作内容, 建立与个人工作需要密切相关的工作环境, 屏蔽无关的信息和系统, 使需要的信息能轻易得到, 并在同样的环境中得到很好的处理, 使人能轻松愉快而高效地工作。

2.3 实现企业人员互联互通, 提高整体办公效率

通过文档交换, 最大限度地强化人员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部门间的相互沟通与协作, 密切了人际交往关系, 使企业内的沟通和协作更充分, 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更有效, 办公效率更高, 效果更好。

2.4 实现业务流程规范化, 降低人为错误率

流程设置能够实现串签、并签等功能, 流程可随时修改, 而不影响原来正在流转中的文件, 实现各种文件、请示、报告的流转自动化, 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降低人为错误率。

2.5 实现移动办公

上系统后, 文书只要将文件在系统内提交给领导, 领导有时间就可以上系统批复, 实行远程审批, 大大提高了办文效率, 现在最快的呈批件仅需几分钟, 大大提高了公文流转效率。

2.6 实现政务文档、资料内部共享

信息化办公系统中所有工作流数据都会自动归档到设定好的档案库中, 而且实现了档案的建立、修改、借阅、查看、归还、查询与授权等一系列操作, 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条件检索档案的功能, 随时调阅企业档案。

3 协同工作管理平台在实际运用中的缺陷

3.1 部分流程设置不合理

经过几年来的实际运作, 部分流程设置仍不够完善, 而且不合理。如业务接待费审批流程, 由集团公司直接发送到各单位领导的待办事宜, 领导不了解费用的发生情况, 而不能冒然签字, 只有看到办公室的审核才能签字提交。

3.2 界面设置应更具人性化

目前的应用界面在个性化、美观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不大方, 只是侧重于功能的实现, 对人在使用和操作上的心里需要考虑不足, 不能突出用户业务人性化要求。

3.3 用户登录门户不统一

在用户管理上, 我们的用户需要在不同系统之间频繁进行切换和重复登录, 如ERP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协同工作管理平台、各单位网站等等。

3.4 多种应用功能还未开通

协同工作管理平台已经上马, 但多种功能还在尝试开发中, 所以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收发文系统、文件审批系统等, 而其它相关业务流程没有开通就有可能导致企业的某些机能的丧失。

4 解决协同工作管理平台存在问题的对策

4.1 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对协同工作管理平台的认识

协同平台的实施必然会对现行的体制产生影响, 做好宣传工作, 转变观念, 统一认识, 是推行协同工作管理平台的必要条件。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协同工作管理平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由不习惯到习惯, 进而从习惯到熟练掌握和运用, 自上而下地转变观念, 推动协同工作管理平台的发展。

4.2 加强实施开发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

开发人员应从系统层次到用户界面全方位进行优化设计, 一是进行流程的分析、再造、重组、优化和管理, 要求精确化、规范化, 必须具备个性化的统一流程管理;二是便捷的个性化办公门户设置。根据员工的工作性质, 配置不同的系统访问界面和功能布局, 不同的员工登录后进入不同的办公门户, 并设置灵活的定义操作界面、统一的登录门户、功能布局等, 满足个性化需求;三是其它应用系统的加紧开通需要开发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以高效率来转变工作作风。

4.3 重视协同工作管理平台系统人员的在职培训

协同工作管理平台虽然没有ERP那么复杂, 但也不是那么简单。系统上线三年多来, 部分使用人员还是不明白, 所以提高人员素质的根本途径是抓好培训和继续教育, 要充分发挥其电脑技术人员作用, 因为开发人员不能长期亲临现场为用户解决问题, 以后大多数的问题还需要客户方面的系统管理员来解决, 因此一定要多花些时间把系统管理员培训明白。

总之, 企业要从战略高度来重视协同工作管理平台的建设。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雄厚的资金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做支撑。目前企业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 如果建成高效的协同工作管理平台管理体系, 那么将对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协同工作流 篇10

摘 要:随着高速经济的发展,煤炭资源需求量不断加大,但一直以来受开采技术及开采成本的限制,薄煤层一直未得到开发利用,这既降低了煤炭开采量率,也造成煤炭资源的浪费。薄煤层开采是未来煤炭资源的开采趋势。伴随着薄煤层装备的完善,开采技术的提高,一套崭新的自动化薄煤层开采技术应运而生。

关键词:薄煤层;三机协调;自动化控制;联动控制

中图分类号:TD82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4-0001-02

本文以综采三机设备即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为例,通过对综采工艺的理论研究确立综采三机在采煤过程中的联动关系,提出了三机联动控制系统解决方案。

薄煤层的开采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0.4%。究其原因是因为目前薄煤层的开采方式及生产效率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薄煤层的开采,不但对综采设备有特殊的要求,而且由于薄煤层工作空间狭小,使得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并且安全隐患大。

薄煤层综采自动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对综采工作面三机—采煤机、液压支架及刮板输送机及其配套设备进行集成,对运行参数进行实时提取和综合分析,实现设备运行控制参数的自适应调整和匹配,最终实现薄煤层综采自动化。

1 系统研究背景及意义

目前国内多数煤矿在系统建设时,没有统一考虑系统集成功能,各系统相互独立。加之受采掘装备的差异和技术研发缺失的限制,导致薄煤层综采工作面数字化集成工作起步较晚。根据薄煤层开采需求及国家政策信息分析,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自动化装备发展前景较好。

通过薄煤层煤矿综采工作面三机(采煤机、液压支架及刮板输送机)及其配套设备运行参数的实时提取和综合分析,实现三机运行控制参数的自适应调整和匹配,达到薄煤层三机协同控制,进行全自动化采煤的目标。

2 三机协调控制使用新技术

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支架电液控系统、刮板机控制系统集成、三机协同控制系统及三个主要部分。

2.1 薄煤层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技术设计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是煤矿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是实现工作面自动化生产管理的必要手段。

2.1.1 支架电液控制器

支架电液控制器是液压支架控制系统的核心设备,如图1所示。

支架控制器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支架的所有动作以及支架信息的交换。控制命令可以是操作者通过键操作发出也可以是根据采煤机位置由系统自动发出,传感器检测的实时值和用户设置的各种参数是控制过程实现的重要条件。

2.1.2 顺槽主机电液控制系统监控软件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主机主要实现液压支架推移行程、支柱压力、推进位置、动作状态等信息的采集、存储和显示。同时,能够通过上位机软件对任意支架的姿态进行远程控制。

2.2 薄煤层刮板运输机监控系统集成技术设计

通过检测刮板运输机在电机负荷参数,自动调节采煤机割煤速度和液压支架推溜过程,以刮板运输机出煤运量最大化为控制目标,进行采煤机和液压支架的联动控制,最大程度的提高薄煤层工作面的煤炭生产效率。

监控装置主要完成对刮板运输机的开停状态、电机工作电压、电机工作电流等工矿参数的检测,并将这些参数远程传输给三机协同控制系统,作为三机协同控制系统的分析数据之一。同时装置本身可以实现对刮板运输机开停状态的控制,也可由三机协同控制器完成对刮板运输机的远程开停控制。

2.3 薄煤层三机协同控制系统技术设计

采煤工作面设计三机协同控制系统一套,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协同控制软件平台及该平台可承载的硬件平台。系统框图,如图2所示。

2.3.1 三机协同硬件平台

硬件平台可以由隔爆兼本安计算机作为控制终端,使用综合接入网关收集三个系统的实时数据,并可以对任意系统发出控制指令,综合接入与控制装置接入采煤机监控系统的数据、液壓支架监控系统数据、刮板运输机监控系统的数据,在协同控制软件平台上将三机数据以及人机输入设备的数据进行综合融合处理,并依据协同控制策略做出决策,对采煤机、液压支架以及刮板运输机进行有序的协同动作控制。控制的效果可以通过显示设备进行就地显示,以便在特殊情况下,便于人工通过人机输入设备进行人工干预,保证系统的正常安全可靠运行。

该系统除了可以进行综采设备的协同控制之外还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动作过程、控制结果等通过矿井综合自动化网络传输到地面中心调度室,供地面调阅。

2.3.2 三机协同控制软件平台

三机协同控制软件平台是三机协同控制模型的思想体现,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软件。

系统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及工程质量,降低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 系统特点

①灵活易维护性:控制规律灵活多样,改动方便。

②高精度:控制精度高,抑制扰动能力强,能实现最优控制。

③动态可分析:能够实现数据统计和工况显示,控制效率高。

④安全制约性:控制与管理一体化,进一步提高自动化协调控制程度。

⑤高集成性:采用工业以太网技术,用主干网线横穿工作面,既简化系统布线,又降低了总体投入。

⑥高可靠性:全系统本安化设计, 核心产品防护等级为IP67,系统具有高可靠性。

4 经济、社会效益

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首先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减少企业风险,其次可以提高煤矿可采煤层的回采率,增加可利用资源,进而提高矿井可采资源量。社会效益上,可以有力保障矿井安全生产与效率的提升。

5 结 语

本文剖析了采煤机、液压支架和刮板保送机之间的束缚联系关系,进而研讨了工作面“三机”任务协调控制解决方案,为煤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政策奠定基础,为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谢光强,章云.多智能体系统协调控制一致性问题研究综述[J].计算机 应用研究,2011,06:2035-2039.

[2] 闵海波,刘源,王仕成,等.多个体协调控制问题综述[J].自动化学报,

2012,10:1557-1570.

[3] 谭浩然.网络化多电机同步协调预测控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4.

[4] 苏赛军.网络化多智能体系统的协调控制及一致性问题研究[D].长沙:

协同工作流 篇11

目前关于工作流的研究相当流行,并且流派众多。但是已有的工作流系统,通过直接集成工作流引擎和外围业务系统实现工作流的流转,工作流引擎直接访问业务系统,导致外围应用往往与工作流平台本身耦合性特强,这样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很差。另外经过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后,许多企业已经建立了大量的业务系统,但是这些系统之间往往不能很好地协作,从而导致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孤岛[1]。

基于WebServices的协同工作流管理系统模型是一种基本上独立于不同企业应用的集成框架,能有效支持其他异质异构企业应用的工作流扩展模型。其突出优点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台独立性和语言独立性。在WebServices的协同工作流管理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为了解决集成不同系统之间的通用性问题,主要从一种松散耦合的角度来考虑,通过研究和分析工作流系统的体系结构[2,3]、主要实体的XML定义[4,5]和工作流引擎的工作原理及模型中的接口技术[6],提出了在工作流引擎和外围应用之间建立访问代理机制,设计了一个具有良好互操作性的基于访问代理的协作接口模型,实现了工作流系统作为协同应用集成平台在产品理念和技术实现上的主要突破口,可直接解决系统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差的问题。

1 关键技术

1.1 工作流技术概述

根据国际工作流管理委员会WfMC的定义,工作流是根据既定的规则集,部分或全部实现一个流程的自动化。在这个过程中,文档、信息或者任务在参与者之间传递。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个执行工作流的应用平台,为企业的业务系统运行提供一个软件支持环境,其本身并不执行业务过程WfMC发布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参考模型中总共涉及了5个外围接口:工作流服务和工作流系统建模工具之间的接口、工作流引擎和直接调用的应用程序之间的直接接口、工作流管理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接口、工作流服务和工作流管理系统之间的接口工作流服务和客户应用之间的接口,这是最主要的接口规范,约定所有客户方应用与工作流服务之间的功能操作方式。

工作流模型是整个工作流系统设计的基础,其实质是对企业业务过程逻辑及其业务活动依赖关系进行抽象表示。工作流模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工作流技术的标准化和开放性,支持异构工作流管理系统与产品之间的互操作,实现与其它应用的快速有效集成。模型描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系统所支持应用范围以及系统的灵活度。

1.2 XML WebServices技术

为了实现Web服务体系架构的操作技术与商业目标,标准化组织制订了Web服务标准,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服务调用、服务描述、服务注册和服务工作流。因为Web服务体系架构中的各种操作都是调用服务、描述服务,所以在Web服务标准协议中,最为核心的是XML、UDDI、WSDL和SOAP。SOAP具有结构简单、跨平台、跨语言、跨协议的特性,实现Web服务的松散连结结构,以对象互联的方法完成分布式对象的访问,必须通过XML技术规定统一的数据格式、接口定义和编码机制,才有可能利用RPC机制,调用各种组件平台有其特定的远程对象调用协议(如COM+是ORPC,J2EE是RMII),解决不同组件平台的互联。XML具有诸多优点,如良好的可扩展性,语言简单有效,可自行定义标记;内容与形式的分离,主要刻画数据内容,不考虑显示效果;有严格的语法要求,便于分析统一和数据库信息转换;便于传输,为纯文本格式,可以通过HTTP协议直接传输,可跨越防火墙等。XML技术代表了应用软件在每个功能级模块方面向通用、开放、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并且具备灵活性、稳定性、低成本、高性能。所以,选用XML语言来描述协作接口定义是协同工作流系统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

1.3 访问代理技术

代理(Proxy)[7]在设计模式中定义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一般常见的代理模式有远程代理(RemoteProxy)、虚代理(VirtualProxy)、保护代理(ProtectionProxy)、智能代理(SmartProxy)。代理是一个连接客户端(需要代理的计算机)和服务器端(提供访问资源的服务器)的桥。要实现这种桥的功能,代理就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代理服务的运行流程):(1)接收并解析客户端的请求;(2)创建到服务器的新连接,并转发客户端的请求信息;(3)接收服务器反馈的信息;(4)解释服务器的响应,并将该响应传回给客户端。代理能代替客户端的地位,与客户端产生一个连接,代理再连接到服务器,接受来自服务器的任何响应并且将它们返回给客户端。就是说客户端决不用直接与服务器通信。客户端通过调用代理类来执行动作,而代理类一是将权限判断和动作的执行分离开来,满足了单一职责原则;二是实现了一个接口,对代理进行一次抽象,让它只依赖接口,而不依赖于具体的实现。

2 基于Web Services的协同工作流管理系统

基于Web的协同工作流管理系统是在跨部门、跨企业的分布式异构环境下,通过Internet与EAI集成技术,充分整合企业原有的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如资源管理系统等,考虑到多种安全控制权限,如用户鉴定、服务器访问控制、数据库访问控制、文档访问控制等级别,最终实现协同工作环境下企事业的资源优化和重组。基于Web的协同工作流管理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整个系统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业务流程建模、数据库维护和用户界面。系统采用的是B/S三层模式,分别为数据层、业务层和表示层。系统实现了流程建模、人机交互、管理监控的功能。流程建模:建模人员通过Web浏览器,从工作流服务器下载过程定义与表单定义工具,完成应用系统的建模,并保存WPDL文档于服务器中,同时可反复修改。人机交互:客户端用户通过浏览器登录到Web服务器,可以启动新的流程、处理工作项等。每个工作项都有一个对应的表单,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示需要处理的数据。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所提供的各种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与数据库系统进行交互操作,处理完成之后提交表单,然后工作流引擎根据表单中的数据生成下一个工作项,并通知相应的用户进行处理,如此直至整个流程的完成。管理监控:管理人员使用工作流管理监控工具对工作流的运行实例、活动实例的状态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

3 基于XML技术的访问代理协作接口模型的设计

目前各种工作流管理系统大都是借助UDDI技术通过广域网登陆访问Web技术站点来实现Web服务的应用注册,在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上,特别是软件开发商在开发特定行业和企业的工作流系统时进行的系统集成、技术创新或者个性化设计,减少系统开发的难度和工作量,提高通用性等方面存在存在诸多问题。在基于Web的协同工作流管理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XML技术和访问代理技术,在工作流引擎和业务系统之间建立访问代理机制,构建一个基于XML技术的工作流访问代理协作接口模型,如图2所示。该模型由工作流引擎、应用代理、外围应用、应用注册器、过程定义库五部分组成。工作流引擎并不直接去访问业务系统,在工作流引擎和业务系统之间建立访问代理机制,这样不管今后业务系统的实现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只需要在工作流系统中重新注册外部应用就可以。首先将所有的外部应用统一在工作流平台中注册,然后在工作流过程定义时对这些注册的外部应用进行引用,同时对外围应用的输入参数进行赋值,最后当工作流过程执行时由工作流引擎将接口ID和接口的参数实际值传递给应用代理服务,由应用代理服务完成外围应用的具体调用。这样大大加强整个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提高了系统的通用性和安全、可靠性,为企业用户的直接使用和二次开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4 结束语

基于Web的协同工作流管理系统模型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跨语言性。本文在该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在工作流引擎和业务系统之间建立访问代理机制而设计的协作接口模型,采用XML描述协作接口的定义,已开发的应用程序通过协作接口在工作流系统平台上注册和封装,就可以被系统直接调用,从而大大加强了整个工作流系统平台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减少了应用程序开发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朱韶平,樊晓平.基于Web的协同工作流管理平台模型的研究.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4;(4):81—83

[2]鲍敢勇,朱鹏,尤晋元.一种基于Web、Java和CORBA技术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结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32(10):87—90

[3]陶冶,范玉顺,罗海滨.提高分布式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可扩展性.计算机科学,2001;28(6):30—33

[4]工作流管理联盟工作流标准.工作流过程定义接口-XML Process Defintion Language,文档编号WFMC-TC-1025,2002—7—31

[5]Morrison M.XML揭秘——入门应用精通.陆新年,陆新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Short S.构建XML Web服务——基于Microsoft.Net平台.戴荣,马方平,吴健,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民族品质下一篇:研究生社区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