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项目论文

2024-12-19

合成项目论文(精选9篇)

合成项目论文 篇1

近期,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在山西潞安集团正式“出油”,这标志着我国“煤制油”产业化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重大突破。

潞安集团16万吨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是目前我国煤间接液化自主技术产业化的第一个项目,也是通过国家级项目招标确定的国内第一个间接液化煤基合成油示范工厂,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煤化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863”高新技术项目。

首次正式出油的是示范项目中的钴基固态床合成装置,标志着潞安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从锅炉、空分、气化到煤气净化装置全部建成,为下一步铁基浆态床合成油装置投料试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西潞安煤基合成油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斌介绍说,示范项目的主要产品包括柴油、石蜡、石脑油等。油品可以直接加入到柴油汽车中,也可作为柴油的调配剂,使普通柴油变为优质柴油;石蜡可广泛用于食品、医疗等行业。(科技日报)

合成项目论文 篇2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是以煤为原料生产合成氨联产尿素(氮肥),合成氨是生产氮肥和磷肥的中间产品。近年来合成氨工业发展很快,大型化、低能耗、清洁生产均是合成氨设备发展的主流。目前合成氨产量规模以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最大,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合成氨主要原料有天然气、石油、重质油和煤等,但是自从石油涨价后,由煤制氨法重新受到重视,因从世界燃料储量来看,煤的储量约为石油、天然气总和的10倍。另从氮肥产品结构看,由于原来生产碳铵的中氮肥厂转产尿素,使尿素产品成为主要产品,因而煤制氨-尿素厂在氮行业中占主要地位。

二、国内外生产消费情况及需求预测 国内生产能力现状

中国合成氨工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产量达4222万吨,目前我国合成氨生产设备是大、中、小规模并存,总生产能力为4.4×107吨/年。目前我国已投产的在大型合成氨设备有30套,设计总能力为1.8×107吨/年,实际生产能力为2.0×107吨/年,约占我国合成氨总生产能力的23%。中国内地中型合成氨生产设备有48套,生产能力为9.2×107吨/年,约占我国合成氨总生产能力的11%,我国小型合成氨设备有500多套,生产能力为5.6×107吨/年,约占我国合成氨总生产能力的66%。中国合成氨生产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及华北地区,合成氨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29.46%、23.73%和16.15%。

国内市场供需情况分析及预测

2000年中国合成氨产量为3.3×107吨/年,进口量为9.2×105吨,出口量为1.34×106吨。2004年中国合成氨产量为4.2×107吨,进口量为6.29×104吨,出口量为零,1995—2004年中国大陆合成氨表观需求量为年均增长4.83%。预计2006年对合成氨的需求量将达到5670万吨,现在生产只能满足70%的国内需求。氮肥生产是合成氨主要需求领域。2004年我国氮肥生产量(折N100%)为3.7×107吨,所消费合成氨约占我国合成氨总需求量的90.1%,其中尿素为2.4×107吨。

国外市场供需情况分析及预测

由于过去几年合成氨产能的削减,全球合成氨市场目前供求趋紧,2004年美国合成氨生产装置的开工率已处于90%的高位。未来几年全球合成氨市场需求有望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这种需求的良好增长使2004年合成氨价格上涨了约17%。

2003年全球合成氨产能为1.28亿吨,同年的市场需求量为1.4亿吨,其中尿素占22.5%,直接用作肥料的占20.4%,磷酸二氢氨占17.5%,硝酸占10.9%,硝酸铵占7.3%,用作化学品占5.1%,硫酸铵占3.6%,其他用途占12.7%。

三、生产工艺及流程

(一)合成氨工艺流程及概述

工艺流程大概可以分为:原料气的制备;原料气的净化;气体压缩和氨的合成四大部分

1、原料气的制备

目前我国煤焦制氨采用的气化技术主要有固定床间歇气化、水煤浆加压气化两种。

该项目拟采用德士古水煤浆气化技术。德士古水煤浆气化是一种以水煤浆和氧气为进料的加压气流床气化工艺,主要工艺特点有:

(1)煤种适应性较广,可以使用高硫、高灰分获得高纯还原气;(2)碳转化率高(94—99%);

(3)气化炉的气化及净化系统压力高(2.5—20MPa),所以设备十分紧凑;气化炉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核心部件是水煤浆氧燃烧喷枪,气化炉工作稳定,单炉作业率可达85%,有备用炉保证维修时作业率可达95%—99%,影响德士古操作和气化的主要工艺指标为水煤浆浓度、氧煤比和气化炉操作压力;(4)德士古煤气化炉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环保效果好,由于气化炉内温度高达15000C,因此煤气中不含焦油,与传统的煤气化方法相比,德士古气化法排放的CO2减少40%,NOX减少了86.2%,SO2减少了81.2%,因此,这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洁净煤气技术。

2、原料气的净化

在制得的原料气中,除有用成分氢和氨外,还有不同数量的H2S、有机硫化物、CO2、CO等,为此必须将原料气进行净化。

3、气体的压缩

原料气的净化和氨的合成都必须在加压和高温中进行。必须使用原料气压缩机、循环压缩机和氨压缩机等进行压缩。压缩机的类型很多,但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一般常用的都是往复式压缩机。如氢氮压缩机大多采用H22和3D22等系列。

4、氨合成

氨合成丛压力来分有高压法、中压法、低压法三种,我国目前煤焦制氨的34家合成氨厂均采用中压法,其合成压力除大化肥厂为26MPa外,其他均为31.4MPa。

合成塔的直径一般为Φ800—Φ100mm,但大多数为Φ1000mm。只有大化肥厂采用德国的Krnp公司的Φ1300mm的合成塔。至于合成塔的台数主要根据各厂的实际情况来定。

(二)尿素生产工艺流程及概述

制造尿素的方法有50余种,但实现工业化的只有氢氨化钙(石灰氮)法,和氨与CO2直接合成法两种。

合成氨生产为氨与CO2直接合成尿素技术提供了氨和CO2,因原料获得方便,产品浓度高,现在广泛采用此法生产尿素。我国尿素生产主要采用水溶液全循环法。

水溶液全循环法是将未反应的氨和CO2用水吸收生成甲胺或碳酸铵水溶液循环返回系统。我国在煤焦制氨—尿素厂26家中有22家均采用水溶液全循环法。采用Φ1400mm的尿素合成塔,Φ9000—1600mm的自然 通风造粒塔。

工业上由NH3与CO2直接合成尿素分下列四个步骤进行:(1)NH3与CO2的原料供应及净化(2)NH3与CO2合成尿素

(3)尿素熔融业与未反应生成尿素物质的分离和回收。(4)尿素溶液的加工

一般来说,上述四个步骤中,第一步和第二步除工艺条件稍有差别外,在设备构造和操作原则上几乎差不多。第四步尿素溶液加工,实际上是尿素溶液浓缩结晶造粒生产尿素颗粒成品或液态尿素的过程。造粒塔排放的粉尘和NH3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但对水环境不会有很大的影响。第三步差异较大,在合成尿素工艺流程分类时,是按第三步来分,大致分为不循环法、部分循环法、半循环法和全循环法。即将NH3与CO2在尿素合成系统中循环使用。气提法是全循环法的发展。在简化流程、热能回收,延长运转周期和减少费用等方面较水溶液全循环法优越。目前我国中氮尿素厂生产方法以水溶液全循环法为主,并引进了氨气和CO2气提法。

四、产业优势

三门峡位于河南省西部,煤炭资源丰富,煤田面积368平方公里,保有储量18亿吨,远景储量27亿吨,居河南省第二位,现有生产能力3000万吨/年,主要煤种为长焰煤、焦煤等,具有挥发分高、活性好、低硫磷等特点,是煤化工产业理想的原料用煤。到2010年,煤炭产量将达到5000万吨,可以为本项目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

五、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

合成项目论文 篇3

关键词:木质素,清洁分离,生物炼制

Abstract:With the growing shortage of fossil fuels, it is stepping up efforts to find alternatives for fossil fuels. Biomass is the most potential alternative substances, because most of the petroleum-based chemical raw materials and products can be produced from biomass. However, most researches have focused on conversion of cellulose and hemicellulose, the relatively easy conversion components of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remaining lignin under-utilization. With its unique structure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lignin supplies an alternative raw material for the production of high-value phenolics.

Keywords:lignin, clearly separation, biorefinery

合成项目论文 篇4

我们的用户主要是面向化工企业有机化学品的生产操作与控制、技术管理、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等岗位。因此, 为使我们的用户满意, 我们采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以项目化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改革的组织和实施, 重新架构了“以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做一体化”体现“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念的改革方案, 使我们的用户掌握了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技术理论和劳动过程的知识, 满足了岗位的工作要求和职业行动能力的要求, 具备了职业岗位通用技能和创造性技能, 并且还具备了较强的综合运用技术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一) 打破“学科中心”的课程观念, 适量选取教学内容, 树立“工学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念

将有机合成工作过程融入课程中, 以岗位任务分析为基础, 以有机品合成工作过程为横向主线, 以行动为导向, 通过对有机物的合成、检测工作的实施, 掌握有机合成中不同类型物质的性质、相互转化等基础知识。据此教学顺序为:用途或合成—主要性质探究—拓展联想—实现应用—对比设计, 重视实践应用, 重视体验性教学。

(二) 打破单纯“岗位技能”课程训练观念, 树立关注学生职业成长与能力发展的理念

基于有机合成实际工作过程:产品市场需求合成路线设计—原料准备—反应过程—产物处理—产品后处理—销售及市场反馈—工艺改进及创新, 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以典型生产任务为载体, 结合岗位职业生涯发展的纵向目标, 进行立体化教学设计, 整合教学内容为四个递进关系的职业发展情境, 任务由简单到复杂, 实现学生从“初学者到技术骨干”的职业角色转变, 在完成任务中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突出职业活动的教育性。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

在分析多种课程模式及有机合成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基础上, 按照有机合成工作过程, 对本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重架课程结构, 实施了能力本位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 对每个项目都按照有机合成工作过程进行:某有机产品干什么用—怎么获得—实现操作—提高质量—销售反馈—改进创新, 具体行动过程为:分组调查产品基本信息并提问—查阅可能的合成方法并提问—结合实际选取合理方法—设计路线形成方案—挑选工具实验并做好记录—检验与反思。这个行动过程在每个项目中都重复进行, 属于平行关系, 在重复的行动中, 学生从了解方法—到模仿教师—到熟练独立完成, 逐步形成有机合成工作思维, 学生不但能获得岗位需求知识技能, 还能够通过查阅文献、市场调研、报告撰写等方式逐渐形成更广泛的职业综合能力。与此同时, 重复的行动过程中, 后一个学习单元是前一学习单元知识与技能范围和难度的拓展, 单元之间有难度的递进, 使学生巩固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单元由前到后, 以官能团为主线, 内容由浅入深, 技能由基到综, 行动由模仿到设计, 思维由分散到系统化的转变, 实现学生知识、能力阶梯上升。

三、设计“工学结合”的能力训练项目

项目的选择主要应考虑到以下几个原则, 即知识点覆盖的全面性、与企业之间联系的紧密性、解决问题方法的可迁延性、实施过程的可操作性以及项目的时效性。在项目的选择上, 以有机产品的生产操作控制技能实训为主线, 将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习、职业道德与素质的训导融入各个教学实训环节中。每个项目学习任务的安排都是以“从业人员的工作任务”为逻辑线索来展开设计的。从引领项目逐渐过渡到主导项目, 最后实现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自主项目。具体实施的引领项目有:医药中间体正溴丁烷的生产、香料β-萘乙醚的生产;主导项目有:表面活性剂中间体对甲苯磺酸的生产、染料中间体2, 4-二硝基苯酚的生产、特种溶剂环已酮的生产;自主项目有:香蕉油乙酸异戊酯的生产、解热止痛药阿司匹林的生产、染料对位红的生产及染色。

四、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过程

(一) 模拟企业生产和工作氛围, 采用“工学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

将课堂学习设置成工作过程的情境, 把学生模拟成化工工艺试验工职业工中的实验操作员角色, 教师则变成项目的负责人, 把“有机产品实验室小试开发的工作过程”定为学习过程。从接受工作任务开始, 实验操作员们要分析目标化合物的结构、查找合成路线、操作条件、测试方法等相关资料, 组织小试, 成功后再确定工业化生产方案, 并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自评和他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是整个工作过程中的主角, 教师则是学生的引路人, 做解惑、评价等辅助性工作。

(二) 具体训练项目的实施过程

项目负责人根据能力、性格和性别先把实验操作员平均分成几个平行工作小组,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 向各小组实验操作员发布工作任务, 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以工作小组为单位分头查阅各种参考资料来确定生产方案, 并分析、汇总资料做成汇报材料上课展示, 项目负责人从方案的可行性、实用性、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等方面进行点评, 指出不当之处, 并指导他们改正。经过修改完善生产方案后, 实验操作员到实训室进行方案的实施。实验结束后, 小组成员对实验原理及操作过程等进行讨论, 探讨改进之处, 并根据小试改进意见提出工业化生产方案, 交流分享心得体会, 项目负责人对工作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

(三) 完善课程的综合评价体系

采用行动导向新的教学方式, 就不能延用传统的考核方式, 而应该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方案、统一标准, 力求做到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在新的评价体系中, 打破了单由教师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现状, 而是采用多元评价主体、多种评价内容和多样评价方式, 可包括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教师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汇报、实验操作、项目完成报告等;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主要是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等。这种评价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 既注重理论知识又注重操作技能, 同时还注重对职业关键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种考核方法从根本上避免了以考核知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模式, 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项目化教学改革特色

《有机合成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一年来,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教学模式创新:形成“实训环境职场化、教师学生角色化、实训内容工作过程化、专业技能培养递进化、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为特色的项目化教学“五化”模式。

2.教学内容创新:架构“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为教学载体, 以生产过程为背景设计教学情境, 以职业标准要求确定教学重点”的教学内容。

3.课程教学贯穿职业素质养成方式创新:教学中引进了“安全、健康、环境、质量” (SHEQ) 的化工企业管理要求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5S) 管理模式, 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 较快地适应化工职业岗位要求。

摘要:《有机合成技术》是高职院校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如采用高校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 则达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项目化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改革的组织和实施, 是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在《有机合成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中, 通过选择合适的任务载体作为学习性工作任务, 并依据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 依据不同的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活动。

关键词:高职,项目化教学,有机合成技术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戴士弘, 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合成项目论文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控制效果评价选择重庆某化工企业合成氨工程项目,项目总投资3.8亿元,年产量为20×104 t合成氨。

1.2 范围

本项目新建的1套20×104 t/a合成氨主体生产装置及其公辅设施。主体生产装置:1套20×104 t/a合成氨装置及设备。公用工程和辅助生产设施:3个容积约为5 000 m3 的成品液氨储罐及配套的运输管道、装船、装车设施;新建和扩建循环水池各1个,处理量均为5 000 m3/h。

1.3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 噪声》、《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等[1,2,3,4,5,6,7,8]。

1.4 方法

本项目主要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检查表分析等方法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项目情况

本项目建设总投资37 986万元,其中,职业卫生专项经费约850万元占投资额的2.2%。本项目利用扬子江乙酰化工有限公司2套CO装置副产的氢气和川维厂现有空分装置的富裕氮气,新建一套20×104 t合成氨装置及配套公用工程和辅助生产设施,厂址选择在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内。本项目新建装置、储运设施及公用工程部分的总占地面积1.412 6 km2,新建合成氨装置总定员44 人。建设本项目将对本地相关产品、产业开发起到带动和推动作用,带来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1.2 产品和主要原辅料及消耗量

本项目主要产品为合成氨,年产20×104 t;主要原、辅材料为氢气(16 500 m3/h)、氮气(51 706 m3/h)和合成催化剂(36 m3/h)。

2.1.3 项目地址

该合成氨项目位于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内,占地面积6.7 km2。周围2 000 m范围内无学校、医院、居民稠密区及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点。厂区所属产业园区内拥有良好的路网,成品可以通过公路、水路进行运输,交通十分便利。

2.1.4 主要工艺

川维厂空分装置副产高纯度氮气在空分装置界区内经氮气压缩机加压到1.78 MPa(G)后送到合成氨装置的合成气压缩机入口。扬子江乙酰化工有限公司CO装置副产1.75 MPa(G)粗氢气经变压吸附脱除CO和CO2 后直接送到合成氨装置的合成气压缩机入口。氢气和氮气混合后由合成气压缩机增压到合成压力进入氨合成塔。合成塔出口气经冷冻工序获得的液氨成品送成品氨罐储存。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

通过对本项目的生产工艺、使用的原辅材料、生产设备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我们认为该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振动、高温、低温、NH3、H2、N2、CO、CO2、CH4、催化剂粉尘(主要为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铝、氧化钙粉尘)、PBTCA(二磷酸基一二四三羧基酸丁烷)、AA/AMPS(丙烯酸二甲基二丙烯酰胺及丙烷磺酸共聚物)、DTPMP(二乙烯三氨五甲叉磷酸)、BTA(苯丙三氮唑)、SM103(异噻唑啉酮)、NaClO、HClO、HCl、Cl2、H3PO4等。见表1。

2.3 职业卫生现场检验结果及评价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的采样规范》的规定,对本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NH3、CO、CO2、噪声进行布点检测。检测在各生产设备、防护设施正常运转、生产装置满负荷生产状态下进行。

2.3.1 工作场所中化学毒物检测结果及评价

此次毒物浓度检测CO、CO2、NH3 3种化学毒物。其中,CO、CO2各1个点,6个点次;NH3检测10个岗位,60个点次,连续3天采样,共采集数据60个。H2、N2、CH4为单纯窒息性气体,国家无职业卫生相关限值标准,故未进行检测。合成氨装置加料的催化剂粉尘(主要为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铝、氧化钙粉尘)因其加料在露天环境下进行,自然通风良好,且加料时间短,加料周期较长,工人很少接触,本次现场采样时所有的添加剂已经添加完毕并密闭在生产装置内,故未进行检测。HCl、HClO、Cl2、H3PO4存在于冷却循环水站,因冷却循环水站露天布置,自然通风良好,经现场职业卫生调查,作业场所空气中上述物质存在量小,且加料时间短,工人接触机会不大,故未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各岗位中CO、CO2和NH3的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其中变压吸附装置区的CO短时接触浓度(CSTEL)为1.67~2.98 mg/m3,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为2.50~3.75 mg/m3;CO2的CSTEL为1 503~1 542 mg/m3,CTWA为1 529~1 588 mg/m3;各岗位NH3的CSTEL浓度均<0.13 mg/m3,CTWA均<0.06 mg/m3。

本项目设备工艺先进,自动化水平较高,设备、管道密闭性能较好,合成氨主体生产装置露天布置,有利于自然通风,有效地避免了有毒化学物质在作业场所空气中蓄积。上述措施均有利于降低室内空气毒物浓度,减少工人接触化学毒物水平。从检测结果显示,CO、CO2、NH3 3种化学毒物的短时间接触浓度和8 h TWA浓度均符合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2.3.2 工作场所中噪声检测结果及评价 噪声结果见表2。

此次噪声强度共检测工种(工人)10个,均符合国家《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 物理因素》(GBZ 2.2-2007)标准要求,合格率为100%。8 h等效噪声强度最高值为84.7 dB (A),工种为合成氨主体生产单元氮气压缩装置巡检工;8 h等效噪声强度最低值为61.9 dB (A),工种为液氨罐区巡检工。噪声强度检测结果说明,本项目噪声防护设施效果较好。

2.4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2.4.1 项目选址及总体布局

该新建项目建设用地为新征土地,项目所处区域为非自然疫源地、非地方病区,周围无居民生活区及公共服务区域。生产区、辅助区按照工艺流程、交通运输等要求合理布局。厂区道路设置为环形道路,并设置有一定的绿化带。厂生活区远离生产区。该项目选址、总体布局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2.4.2 设备布置

该项目自动化水平较高,生产过程中容器、管道密闭。该项目选用低噪声设备,从源头上进行噪声控制。将N2压缩机组与氨合成主体装置分开布置,避免对氨合成主体装置区的影响。将N2压缩机组、冷却循环水泵等设备置于相对密闭的房间内,减少噪声外传。对N2压缩机组、原料气压缩机组及冷却循环水泵等产生振动的设备加设减振基础减少噪声及振动强度。于压缩空气及高温蒸汽运行管道安设消声器;风机进出口采用柔性接口,装置自动化运行,设置控制室,工人巡检作业,减少噪声接触时间。合成氨主体生产装置室外露天布置,利于自然通风,有效避免有毒物质蓄积。

2.4.3 主要职业病防护措施评价

2.4.3.1 防噪声措施

于设备选型时,优先选用低噪声和低振动的设备。将N2压缩机组、冷却循环水泵等设备置于相对密闭的房间内,减少噪声外传。充分利用建筑物墙体,门窗来起到隔声作用。对于压缩空气及高温蒸汽运行管道安设消声器;风机进出口采用减振基础理论和柔性接口;同时对厂房墙体、顶部进行降噪处理,达到降低噪声的作用。装置自动化运行,设置控制室,工人巡检作业,减少噪声接触时间。为N2压缩机组巡检人员发放3M防噪声耳塞。

2.4.3.2 防化学毒物设施

本项目生产工艺先进、自动化水平较高,生产过程中容器、管道密闭。设置控制室,工人巡检作业。合成氨主体生产装置实行全密闭自动化运行。项目工艺装置采用分散型控制系统(简称DCS)进行过程控制、检测,实行集中操作,操作人员在控制室内对生产进行集中监控,对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的参数进行自动分析、自动调节、自动报警和自动联锁,在工艺参数超过设定的极限值后,可以自动联锁切断相关的工艺物料管线,确保生产安全。氨合成装置全部室外露天布置,有利于良好自然通风,避免有毒物质在作业场所空气中蓄积。对液氨储罐设置安全阀、呼吸阀,并设置围堰,保证安全。罐区的海底阀操作位置设在防护堤外,避免严重泄漏或着火时无法在堤内操作,防护池内地面如有沟、槽设计盖板,同时考虑雨水与污水的阀门切换,使之分别进入雨水管或工业污水管道。储罐涂刷隔热漆或采取喷淋冷却措施。

2.5 应急救援措施

项目方制定有《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预案”规定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应急救援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公司环安处负责。当厂区发生重特大事故启动应急预案时,以指挥领导小组为基础,成立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负责全厂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此外,根据事故应急救援需要,由各相关部门配合组建成7支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并配备了相应的救援器材。其中,气防站配备了气防车1辆,随车配备急救箱1套,舒生器1套、空气呼吸器3具、单架1副,另有压缩空气充填泵1台、气体检测仪2台。另外,该项目在装车站、氨合成工段、罐区、氨冷冻装置区各配备有1套洗眼器及冲淋设施,在灌区和装车站配备有2套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巡检人员配备有氨报警仪。

3 讨论

3.1 评价结论

本项目选址、总体布局、建筑物卫生学、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卫生工程技术防护措施、应急救援措施、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概算等方面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 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

准》等国家法律及职业卫生标准规定要求。现场调查和检测结果显示,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和措施的运行效果基本达到《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该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高温、NH3、CO、CO2等,结合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潜在危险、接触时间考虑,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9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规定,本次评价将该项目定性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

3.2 建议

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时,职业病防护设施须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使用。在作业过程中确保各类职业病防护设施正常运行,加强作业场所通风排毒,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劳保用品管理制度,明确规定职工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的发放的种类、数量、频次、更换及维修标准等相关内容并严格遵守实施。本项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的设置应进一步完善,特别是NH3为高毒物质,且为本项目产品,存有量大,应于氨合成装置区及液氨罐区设置“NH3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本项目原料气压缩装置置于第2层铁架,N2压缩机组置于空分装置厂房2楼,不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关于“噪声与振动较大的生产设备应安装在单层厂房内或应将其安装在多层厂房的底层”的要求,建议企业方进行整改,同时应对振幅大、功率大的生产设备设置隔振措施。

摘要:目的 分析某化工企业合成氨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提出职业病控制措施和建议。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监护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并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危害因素采样、检测。结果 该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NH3、CO、CO2、催化剂粉尘等,所有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结论 该建设项目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基本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建设项目可行。

关键词:合成氨,职业病危害,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S].[2001]第60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S].卫法监发[2002]63号.

[3]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4]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5]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

[6]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的采样规范[S].

[7]GBZ/T18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S].

合成项目论文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总体布局及设备布局的合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职业健康监护等。

1.2 评价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列表检查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职业卫生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1,2,3]。

2 结果

2.1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占地1.3万m2,主要建构筑物有:氮苯生产装置、热氧化装置、罐区、装卸区、循环水装置、配电室、空压制氮机房、控制楼等。

主要原辅材料:甲醛(50.0%)、乙醛(99.5%)、氨(99.8%)、苯(97.0%)、催化剂(主要成分为硅酸铝)等;主要产品:氮苯(99.9%)、β-甲基氮苯(95.0%)。

2.2 生产工艺

乙醛、甲醛、过量的液氨在高温常压和硅酸铝催化剂条件合成氮苯。生产装置由反应及氨回收,萃取及萃取剂回收,精馏、热氧化、罐装等生产单元组成。

对于工艺废水废液、塔及贮罐放空气,收集后采用选择热氧化-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NCR-SCR)处理后高空排放。热氧化添加液化石油气助燃,用氨水做还原剂脱除氧化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检测

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和存在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甲醛、乙醛、氨、苯、氮苯、甲基氮苯、多烷基氮苯、液化石油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噪声、高温、工频电场等。对有国家标准方法和职业接触限值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检测。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检测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对接触噪声的6个工种进行个体检测,检测结果为78.1~83.8 d B(A);高温WGBT指数检测结果为27.8~28.4之间,工频电场检测结果为0.015Kv/m。

2.4 防护设施

2.4.1 防毒措施

装置主框架敞开式布置,罐区、装卸区露天布置。通风良好,利于有毒物质的稀释扩散。生产过程物料密闭输送,采用DCS控制系统进行集中监视、控制及管理,人员定期巡检,减少了直接接触毒物的机会。工艺废气废液、塔及储罐放空气均通过封闭式管道输送热氧化工段处理后高空排放。设置制氮机贮备氮气,用于罐区氮气保护、系统置换和事故清洗处理;现场采样点设置密闭采样器,化验室设置了通风橱,使用和产生挥发性化学物质的试验在通风橱内操作。

2.4.2 防噪声措施

噪声较大的设备安装时,独立基础、加装减振垫。生产装置泵类、风机均布置在装置框架底层。循环水泵房、空压制氮机房均单独设置。风机进排风口、设备放空口设置消音器。生产装置工人不设固定岗,只作巡回检查,减少了接触噪声时间。

2.4.3 防暑防寒

用热设备及管线采用隔热保温措施,减少热损失。装置敞开式布置有利于通风散热。反应及精馏等工序用循环冷却水设置冷凝换热,有利于节能和降低设备温度。防暑防寒主要针对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巡检作业。控制楼设置空调,巡检人员大部分时间位于控制楼内。设置饮水设施,在高温季节供应含盐清凉饮料。

2.4.4 应急救援

公司成立了应急救援机构、编制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总预案及专项应急救援,并进行应急救援演练。设置甲醛、氨、苯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及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报警点和报警值设置符合标准要求,报警控制器位于DCS控制室;巡检工配备了便携式有毒气体报警仪;装置区每层、罐区、装卸区、化验室均设置洗眼器,洗眼器的服务半径均在15 m以内。罐区分类设置围堰,每个围堰有效容积>围堰内1个最大储罐的容积。装置区、罐区均设置了风向标。装置区、装卸区、罐区、控制室设置气防护柜,气防护柜配备应急救援防护用品及急救援药箱;中控室备有担架。

2.5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各工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配置了防毒口罩、滤毒盒、浸塑手套、乳胶手套、防护眼镜、防噪声耳塞等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2.6 总平面布置

本项目在原厂区预留空地建设,符合总体规划要求,生产区、罐区、辅助生产区分区明确,布局合理,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相关标准的要求。

2.7 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评价

本项目采用成熟工艺,生产全过程采用DCS控制系统实行监控和管理,并配置在线检测系统,能确保生产的安全连续运行,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本项目按工艺流程顺序和同类设备适当集中相结合的原则,装置主框架敞开式布置,罐区、装卸区露天布置,噪声较大泵类布置在生产装置的一层,并采取了减振降噪措施;单独设置空压制氮室、循环水泵房布置相应设备,设备布局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2.8 建筑卫生学与卫生辅助用室

生产装置、罐区、装卸区敞开式布置,相应区域无需考虑采暖、通风及采光设计。照明检测结果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配电室、空压制氮室等设置侧墙轴流风机来排除设备运行产生的热量;中控室、办公用房设置空调进行温湿度调节。设置了休息室、更衣室、浴室、厕所等卫生辅助用室,符合工业设计卫生标准的相关规定。

2.9 职业健康监护

制定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委托具备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服务机构进行了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未检查出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病人。

2.1 0 职业卫生管理

设立了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和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制定了一系列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可操作性较强,并得到了较好的执行。

3 讨论

该建设项目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卫生辅助用室等方面基本符合国家相关的职业卫生标准。本项目密闭化,自动化生产,人员为巡检作业,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检测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但如果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造成泄漏,依照卫法监发〔2003〕142号《高毒物品目录》内容,仍有可能造成急性职业病危害[4]。氨、苯、甲醛属《高毒物品目录》(2003版)中的化学品[4],且均为本项目主要原辅材料,使用量较大,如发生泄漏易引起职业性化学中毒、化学性灼伤等事故。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其苯、甲醛列为确认人类致癌物(G1)。化学致癌物是否存在阈值尚有争议,研究数据表明很难确定致癌物作业阈值[5],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并不意味着没有致癌风险,应尽可能减少接触化学致癌物。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某氮苯合成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评价其控制效果,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方法采用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列表检查法等方法,对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该建设项目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卫生辅助用室等方面符合国家相关的职业卫生标准。共检测9种化学有害因素;对接触噪声的6个工种进行个体检测,检测结果为78.1~83.8 d B(A);高温WGBT指数检测结果为27.8~28.4之间,工频电场检测结果为0.015 Kv/m。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检测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结论 该项目正常生产状况下职业病危害可得到有效控制,但应加强职业卫生管理,防止可能发生的急性职业危害。

关键词:氮苯合成,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1-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杨黎明,黄云彪,王宁,等.80起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2,29(3):171-172.

合成项目论文 篇7

1 统一思想, 周密部署, 为开车提供强大的思想政治保障

化工投料试车是从设计、安装到投入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 是风险最大的一步, 也是对工艺技术、设计、设备安装质量、公用工程、物资供应、人员培训质量、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消防、后勤等系统的全面检验。能否一次性安全顺利开车, 给金化集团公司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是检验我们项目建设工作成效的关键, 也是对丰盛公司驾驭大项目、承担大责任、勇于大挑战能力和智慧的检阅。公司通过对原始开车方案进行反复的推敲确定后, 印发各单位, 并成立了原始开车指挥部, 下设了包括工程技术、安全环保、现场管理、服务保障等十个保障小组, 统一安排部署。各部门、作业区高度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分兵把关、整体推进, 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劲头, 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细化措施、务期必成。通过组织学习开车方案、相关制度规定、新员工军训、职工大会、岗位培训、操作规程考试、开车模拟演练、导师带徒、选拔领军人才、立军令状等措施, 在理顺开停车、正常操作、异常情况处置、事故池里等全过程的同时, 坚定与金化共奋进的理想信念, 炼就与金化共奋进的过硬本领, 培养与金化共奋进的高尚品质, 全力以赴的为开车试生产做好思想和行动准备。

2 超前计划, 完善措施, 为全面服务好开车做好精心准备

新项目开车头绪多, 责任大、任务重, 各项原始准备工作纷繁复杂。为做好开车准备, 职能部门、作业区按照职责划分, 坚持“以我为主, 全面负责”, 从各自的工作角度和重点工作出发, 从安全、工艺、设备、电器、仪表、中控等影响开车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细致的检查和理顺,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加快限时整改。而且, 将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发现在开车之前, 确保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全部消灭在开车前, 尤其对一些隐蔽工程和影响开车的关键环节、重点部位, 明确责任, 有切实、可行的抓手, 确保各项工作全面受控, 万无一失。一是要按照化工生产特点, 开展好“三查四定”。三查, 即:查设计漏项、查工程质量隐患、查未完工程;四定, 即: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措施, 限期完成。定流程:制定详细、准确、可行的工艺流程, 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定方案措施:根据工艺流程图, 制定出包含每台设备、装置、管线在内的运行方案。定操作人员:确定班组和操作人员, 做到统一布置, 统一指挥。定时间:确定具体的日期和时间, 不断完善工作措施, 精心做好开车试生产准备各项工作, 并逐一整改落实到位, 坚持“以我为主, 全面负责”, 全面加大协调力度, 整体推进项目建设扫尾工作进度, 抢时间, 保质量, 确保工程扫尾工作在正式开车前全部扫地出门。二是强化安全措施, 确保万无一失。严格按照新装置投料试车的要求, 做好《试开车安全责任状》的起草和签订, 对每一个设备、装置进行分析研究, 明确各个部位可能发生危险的因素和危险的区域, 全面落实开车环节的安全、环保、消防等防范措施和工艺、设备安全运行的控制和防范措施, 有效应对一切突发性事故的发生, 最大限度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三是做好开车化工原料和物资储备, 随时具备待用状态。一要紧密作业区联系, 逐项对照检查, 拿出并落实好备品备件、化工原材料、工器具的计划, 确保各项工作满足开车需要。二要做好设备保运单位运行方案的落实。三要做好操作规程、设备检修规程以及各种报表、记录本的配备。四要健全调度指挥系统, 统领开车的指挥。成立了公司开车领导小组, 并拿出并落实了“依靠内力、借助外力”开车力量的组织方案。做到统一指挥, 分工明确, 各令其责, 协调配合, 整体推进。

3 内外兼顾, 全面统筹, 为切实提高协调服务畅通渠道

由于公司的原料气供应来自外部关联单位, 要做到内外合一, 整体联动关键在高效协调。一是开车过程中公司按照重安全、抓关键、突重点、强细节的原则, 分别按照单体、联动试车和用焦炉气、半水煤气混合气体或分别单独用焦炉气、半水煤气开车的思路, 分阶段、分类别的制定出科学严谨的开车试生产方案。包括各个环节的工艺、设备指标的应对方案。认真学习和吸取同行业先进企业在开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按照工艺流程、开车方案等要求一项一项进行实地模拟练兵。通过现场练兵提高指挥能力、操作水平和处理事故的应变能力, 加强员工熟悉现场、熟悉工艺、熟悉控制、熟悉设备、熟悉规章制度、熟悉前后左右岗位联系。同时, 加强与原料气供应单位的联系协调, 理顺调度指挥、原料供应计量、工作流程、工作衔接方面的事宜, 做到同步推进, 响应及时, 目标一致。

4 加强检查, 严格过程, 为夯实过程控制做好细节绸缪

现场管理是生产第一线的综合管理, 肩负着包括人、机、料、法、环、信等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职能, 也是生产系统合理布置的补充和深入。原始开车试生产进度的顺利推进需要现场管理水平提高做促进和保障, 现场管理工作的加强也是对原始开车试生产工作的巩固和深化, 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因果。由于原始开车工作的特殊性, 对员工队伍的能力、耐力都是一种考验, 尤其是进入原始开车的收尾阶段, 为防止员工松懈情绪和麻痹思想的产生, 公司从加强劳动纪律入手, 组织开展了坚持进行“十项检查”, 力争取得“十项确保”活动, 通过加强夜间抽查频次, 跟进原始开车进度, 确保安全措施、劳动纪律、工艺纪律等各项工作符合原始开车工作需要。

5 加强考核, 跟踪督办, 为流程畅通无阻做好制度保证

“治企之道, 得之于严, 失之于宽”、“思想作风的硬度, 要靠严去打造;思想作风的纯度, 要靠严去磨砺”。因此, 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要严字当头, 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对存在的问题随时组织召开分析会, 对吃不准的技术问题随时召开专家碰头会。

总之, 置身于丰盛公司20万吨/年合成氨项目原始开车过程中的每一位同志, 甘于吃苦, 勇于奉献, 不计报酬, 以苦为乐, 不懈追求和实现金化梦的感人情怀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们的身上都流淌着勇于创新的气息, 彰显着爱岗敬业的美德, 闪耀着无私奉献的光彩, 传递着金化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创新发展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大型氮肥工业装置原始开车》李维春化学工业出版社, 图书编号:65139 ISBN:9787502544263.

合成项目论文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评价对象

某化工企业新建及搬迁的合成氨、尿素生产装置项目。

1.2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国务院令[2002]第352号《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卫生部令[2006]第49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等是评价的主要法律法规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1,2,3]、卫生部[2007]《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国务院令[2002]第344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是评价的主要规范、标准依据;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是评价的基础依据。

1.3 评价范围及内容

本次评价主要针对拟建项目的建设内容,主要是新建合成氨、尿素装置,搬迁原有的合成氨装置和与之配套的二氧化碳汽提尿素装置,及与工艺装置配套的公用工程、辅助及行政服务设施等可能产生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及其拟采取的防护措施等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选址及总平面布置、建筑物卫生学、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有害因素、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卫生辅助用室及个人防护用品、应急救援措施等。

1.4 评价方法

采用类比法与综合分析法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类比企业现场有毒有害因素检测结果,结合作业人员接触方式、接触时间等进行综合分析,类推拟建设项目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及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效果。

2 结果

2.1 选址和总体布局

项目选址周围无大型居民区、学校、医院以及其他人口密集区域,不属自然疫源地,非饮用水源的上游。厂区总平面布置功能分区明确,生产区位于厂前区和生活区当地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生产区和厂前区、生活区之间有卫生防护绿化带相隔。本技改工程的厂址及总体布局符合GBZ 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2.2 建设规模及工程内容

某公司合成氨、尿素装置环保安全隐患治理搬迁改造项目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功能区:生产装置区、成品储运区、辅助生产装置区、仓库维修区、污水处理区等。生产装置区主要由合成氨装置、尿素装置组成,是厂区的核心部分,其中包括一期新建的日产700 t合成氨和日产1 200 t尿素装置,以及搬迁改造两套日产160 t的合成氨装置和搬迁一套日产650 t的尿素装置。新建的合成氨装置选用了更成熟、先进的设备和改良的工艺技术方法;新建的尿素装置改进了设备,工艺仍采用传统的二氧化碳汽提法,搬迁的合成氨和尿素装置也对部分设备进行了更新和改造。

2.3 工艺流程

来自配气站的天然气加入返氢后,新建和搬迁项目生成氨和尿素主要的工艺流程如下:脱硫、造气工序→高低变、甲烷化工序→脱碳→压缩→氨合成→冷冻工序→氢氨回收工序(氨贮存、蒸汽系统)→尿素生产工艺(应用传统型二氧化碳汽提法,由下列工序及辅助设施组成:氨的加压及二氧化碳气压缩、合成及汽提、循环、尿素溶液贮存及蒸发、水解汽提工序)→尿素贮运包装系统。

2.4 职业病有害因素识别

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和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氨、尿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主要分布在尿素车间和合成氨车间。尿素车间的噪声存在于氨泵巡视位、泵房区中心位;氨存在于氨泵巡视位、反应区巡视位、巡视工人休息室、控制室操作位;尿素存在于包装称操作位、库房堆码操作位、刮料机巡视位、造粒机巡视位、反应区巡视位、巡视工人休息室、控制室操作位;二氧化碳存在于反应区巡视位、巡视工人休息室、控制室操作位。合成氨车间的噪声存在于氨压缩机巡视位、联压机巡视位、天然气压缩机巡视位、循环气压缩机巡视位;氨存在于氨压缩机巡视位、合成塔巡视位、总控室操作位、巡检室;一氧化碳存在于中低温变换巡视位、总控室操作位、巡检室;二氧化碳存在于二氧化碳再生产塔巡视位、总控室操作位、巡检室;硫化氢存在于燃料气分离器巡视位、脱硫塔巡视位、总控室操作位、巡检室。

本次评价的重点危害因素确定为:氨、尿素、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噪声、硫化氢、电离辐射(γ射线)等。

2.5 类比分析

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要求,选择了生产工艺、运行模式、生产规模和主要原、辅料与本项目基本一致的某企业作为类比调查现场,并对类比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测。

结果表明:尿素包装操作位的粉尘超标,粉尘的其余检测点均合格。超标原因:一是由于其工艺的制约,二是与职业病防护设施不到位有关。化学毒物所有检测点全部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要求;25个噪声作业场所的等效连续A声级均未超过85 dB(A),各非噪声工作地点的等效连续A声级均未超过60 dB(A),故所测各点均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电离辐射(γ射线)在正确安装、正常运行时,对周围的环境和工作人员的辐射影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限值要求。见表1。

2.6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2.6.1 噪声防护措施

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对生产过程的各种变量实施监视、控制,并在系统中设置安全联锁,以减少人员的接噪时间;选用低噪设备,并 采用集中控制及隔音、消音措施;设备合理布局,以避免危害因素的相互叠加;加强培训、监督、管理,提高个人防护意识;现场设立警示标识;设置了高、低压蒸汽放空消音器各1套。

2.6.2 化学毒物防护措施

采用成熟、先进、安全可靠的工艺技术,从根本上进行防护;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对生产过程的各种变量实施监视、控制,并在系统中设置安全联锁,以减少人员接触几率;根据需要在工艺装置区和氨罐区设置可燃气体报警器、一氧化碳、硫化氢检测报警仪及液氨泄漏自动检测报警仪;主厂房采用敞开式,局部设排风装置,以降低操作场所有害物质的浓度;采用密封性较好、耐腐蚀的设备和管道输送腐蚀性较强的物料,以减少物料外漏引起的中毒事故、火灾、爆炸;生产现场有可能接触酸碱等腐蚀性物料及氨等有毒物料的岗位设置安全淋浴/洗眼器;接触有毒有害物料的工作岗位配有专用的个人防护设施,如空气呼吸器、过滤式防毒面具、安全眼镜和防护手套等;按标准设置各种警示标志;产生粉尘的车间采用半开放型设计,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并装有真空除尘器;针对尿素包装操作位的粉尘超标情况,一方面改进工艺,使尿素成品经过除尘、降温后包装,另一方面尿素包装系统增设了30 kW除尘系统2套、22 kW除尘系统1套;并为生产工人配备防尘口罩、工作服等个人防护用品,极大降低了粉尘对人体的危害。

2.6.3 电离辐射(γ射线)防护措施

建立了放射源防护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并拟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对其人员进行培训、健康监护和管理;放射源(60Co)焊封在不锈钢套中,然后装在屏蔽铅罐内,并在建成后设立电离辐射警示标志;尿素合成塔、二氧化碳汽提塔为开放式场所,自然通风,能满足通风要求;该场所在建成后按GBZ 125-2002标准要求设控制区、监督区、非限制区;按要求购买相关防护用具;报废的放射源按国家相关规定销毁处理;建立了放射装置应急救援管理预案。

2.7 其他

该项目拟采用的卫生辅助用室的配套设施能满足本项目要求。改公司成立了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划拨了职业卫生专项经费,建立了职业健康监护制度等。

3 讨论

3.1 评价

本项目选用的生产工艺先进、成熟、可靠,符合有关职业卫生方面的要求;类比调查显示该项目拟采取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方案有效可行;个人防护用品配置和卫生辅助用室的设置基本满足有关要求;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健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应急救援预案,配备了专(兼)职人员,安排了职业卫生专项经费;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建设项目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基本满足防护要求。通过对该厂提供的资料分析和类比项目职业卫生调查,综合分析认为,该建设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有害因素种类较多。根据工程分析和类比分析,该项目噪声、氨、尿素、一氧化碳等是重点控制因素;氨合成、尿素合成、成品包装、氨和二氧化碳的储存与输送是其职业病危害防护和治理的重点环节。通过对类比项目的检测,粉尘有2个检测点超标,应在防尘方面加强防护措施。

3.2 建议

(1)建筑物设计时,在满足工艺生产要求的原则下,应充分考虑化工生产的特点,满足防火、防爆、防腐蚀、消防安全、通风系统等要求。做到尽可能设备露天化、厂房采用开放式或半开放式、屋盖轻型化;设备选择低噪。(2)加强个人防护,在产噪设备较为集中的场所应设置防噪隔音室。(3)在作业人员可能接触氨、甲铵、强酸强碱的地点就近设置事故沐浴和洗眼器。(4)生产现场配备适量的防护器具柜、急救药箱、酸碱中和液、心肺复苏用品、冻伤、灼伤治疗药物、配备空气呼吸器和过滤式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并定期对急救药械及防毒用品进行检查,以确保能正常使用。(5)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巨大的物料运行,且环节众多,因此应定期对设备和管道进行检查与维护,并对重点位置实行全方位监管,必要时设置报警装置,以防止跑、冒、滴、漏和意外事故。(6)对电离辐射(γ射线)的防护建立有针对性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并严格按规章制度进行检修、维护、大修,做好放射源的管理、放射人员的防护,应将放射源的应急处理纳入职业卫生应急救援体系中。(7)作业人员应按国家有关标准配备并定期发放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眼镜、衣服、手套、胶靴等等。(8)必须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加强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并建立健全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和职工健康监护档案。(9)按规定进行岗前培训,按规定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性健康检查,定期进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摘要:目的识别、评价和分析某化工公司合成氨尿素装置建设项目可能产生及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效果。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采用类比法,检查表法与定量分级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结果类比企业粉尘检测的8个点中有2个点超标,合格率为75%;本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氨、尿素、CO等,但各检测点均未超标,合格率为100%。该建设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设计、辅助用室的卫生设施配置等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结论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建设项目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基本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关键词:化工,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合成氨,尿素

参考文献

(1)GBZ 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2)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合成项目论文 篇9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的教授为主, 学生聆听, 接着按照每个章节做练习, 最后上交作业完成课程学习。整个过程是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填鸭式教学。这种被长久延续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阶段职业教育教学, 需加予改进和提升。当前, 在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中, 专业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是较好的一种模式。

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围绕项目协作、讨论,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活动, 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 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有效方法。也就是将教学内容融入项目实施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项目实训过程中包含了“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四大要素”, 这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并由其学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设计教学法——即后来演绎为项目教学法的要素完全吻合。

2分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后期合成》课程的现状

2.1 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导致项目资源缺乏

目前与学院影视专业进行合作的企业公司并不多, 有的合作也仅限于个别单一的商业项目。校企合作覆盖的学生面相对狭窄, 并不能全面铺开。直接导致的问题是项目资源的缺乏。当前市场上许多项目化的教学资源, 项目内容缺乏普遍性和实用性。有的只是将专业课程内容案例化, 或者在形式上把原来的案例一、案例二等名称改为项目一、项目二, 叙述的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都没有太大的改变。由此项目教学的结果可能与实际要求相差很远, 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也无形中增大了教师的备课和授课难度。这就需要务实地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适当的引企入校。

2.2 工作目标不同

企业工作项目的最终目标是依据工作的实际任务来要求的, 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一项实际的项目制作也就是所谓的产品, 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是企业更注重的结果;而学校教学项目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任务的实践, 学生专项操作技能的训练及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 更注重的是过程实施及知识点的学习。两者协调的关键点是突出生产的过程, 以完成工作的学习任务为目标, 强调的是工作项目的过程性与完成性。

2.3 师资缺乏项目经验

由于一个项目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 这就要求项目的指导教师不能照本宣科, 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知识, 对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独立克服项目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也要求教师熟悉现代化项目运作及管理方式。国内高职院校的教师, 大多数都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 常年固定教授一两门课程, 实际的项目实践经历相对就会有限。这就需要学院培养一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 又有丰富的项目敬仰的“双师型”教师。

2.4 项目实践的场所时间受限

一般项目的制作都需要提供相应的项目实践场所,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并完成制作。高职院校迫于教学资源有限, 一般的实训室是共用的上课资源, 这样单独的项目制作时间就受到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在完成影片后期合成的项目中, 需要计算机、摄影摄像等硬件实验设备作为项目载体。再加上业余时间实训室不对学生开放, 这也制约了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开展。加大实训室场地、硬件设备的投入, 协调现有实训室的开放时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项目教学法在《后期合成》课程中的体现

3.1 精心设计, 提出项目任务

项目的设计、编排, 非常关键因为整个项目质量的优劣, 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项目任务应该围绕教材的教学大纲, 紧密结合教材中的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 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教学资源、培养目标来精心设计。项目任务应该具有可操作性,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等特性。根据以上所述, 企业项目涉及到企业形象、品牌运营、资金额度、法律制度等。我们要先了解企业, 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学习,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2 互动合作, 制定项目计划

在整个项目实践中, 应该重视互动合作。这其中包括“师生协作”、“生生协作”, 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分成小组形式开展。分组有很多优势, 不仅可以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一致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有利于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与周围同事的协作。小组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 每组设立“项目经理”, 全面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和落实项目任务的安排。在这个项目中, 全班共分成5个组, 一个组8个同学, 其中一个项目经理带来7个同学开展工作。老师把项目分解完成后, 就由各个小组去理解消化内容。

3.3 适时引导, 实施项目计划

在这个阶段, 首先是收集素材。在实施的过程中老师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对新知识的讲解, 要抓住重点, 避免重复。另外,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不少学生遇到困难就会犹豫, 甚至退缩和放弃, 教师也要适时地给予帮助, 引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花点时间利用好网络资源, 以及向老师请教等进行项目学习。在企业宣传片制作中, 需要了解企业的文化背景、制作的工期、需要采用的拍摄设备、色调的确定等信息。教师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 进行及时恰当的引导, 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学生利用课本中的新、旧知识来完成项目过程。

3.4 汇报评价, 体验成功快乐

项目教学法的最后环节应该也是中心环节, 包括项目成果的汇报、学生的自我总结、项目完成的评价。经过不断地讨论、操作、修改和完善, 学生对该项目的解决思路基本清晰了。整个项目结果的好坏、成功与否并不重要, 关键是在整个项目制作中融合课程的理论知识。通过整个项目活动遇到了什么问题, 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得以解决, 所学的知识如何与实际工作和生活紧密结合。在项目制作中, 后期的最终效果是否体现企业的文化理念, 与前期的拍摄设备也有很大关系。比如天空、水面、草坪等, 在调整时并不需要非常精确。比如企业内部的布置上, 在色相和饱和度上的差异都不大, 只有在亮度上呈现出较大的区别, 这里就可以使用限定一个狭窄亮度的范围来得到色键, 给画面中的厂房设备添加色彩。在有限的资源中使产品优质化需要调动学生的全部智慧, 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 体验到创新的艰辛和乐趣, 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从而对教材要求掌握的内容也得以深层次的理解和内化。

4结语

总之, 项目教学法正逐渐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经过实践, 这种方法非常适合用于《后期合成》的教学工作。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适合于现阶职业教育教学。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是一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高职院校中这种方法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 实施的过程中会有一些现实条件的困扰, 因此, 我们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使之成为更加成熟、高效的现代化教学方法。这不仅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进行总结分析的能力, 让我们的教学从传统的“填鸭式”转变为以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发展为主, 对于学生走向社会, 找到自己能胜任而满意的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多个项目任务的实施, 使学生掌握后期调色的多种方法, 从而在实际应用上可以得心应手,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他们成为优秀的影视后期专业人才, 这是设定《后期合成》这门课程的最终目标。

摘要:通过对项目教学法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研究, 旨在为高职影视动画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并能够把学生的作品推向市场,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之用市场的需求直接检验学生作品的优劣, 让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达到完美的结合。

关键词:后期合成,改革,实践,项目化教学

参考文献

[1]谭玲.项目教学法与计算机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2]康健.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中遇到的问题[J].科技资讯, 2009.

[3]朱兴敏.浅谈影视后期制作与编辑[J].大众文艺, 2010 (13) .

上一篇:统考课程下一篇:作用效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