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根源

2024-09-30

设计的根源(共12篇)

设计的根源 篇1

摘要:本文提出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商业银行三者形成利益共谋是高房价得以维持的基础;投资环境恶化是资本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无奈选择, 也是地方政府将注意力转移到房地产市场的必然结果;利率过低是诱发高房价的直接原因。提出警惕地方政府把楼市调控政策当做增加地方税收的手段;警惕房地产商对基本无效的调控政策进行不怀好意的伪装和示弱;警惕商业银行从加息中获利, 还贷者从加息中损失的观点。

关键词:房地产,地方财政,利益共谋,土地出让金

一、高房价的原因

(一) 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商业银行三者形成利益共谋是高房价得以维持的基础

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以及商业银行三者出于共同利益考虑, 形成利益共谋, 联手维持高房价。高房价居高不下的症结不在于中央政府调控不力或者调控政策不正确, 而是三者形成稳定的不受货币政策干扰的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共谋集团。

地方政府利益考量:从土地买卖中收取全部土地出让金以弥补地方财政, 保证地方财政的必要支出和政绩工程的建设, 不希望房价下跌。开发商的利益要求:希望从高房价中获利。商业银行的利益来源:由于贷款给中小企业具有周期长、风险高的缺点, 而贷给房地产商却具有高额的回报率且短期风险较小的优点,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商业银行必然将存款贷给房地产商, 即通过持有开发商的抵押房产向开发商发放贷款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益, 同样不希望房价下跌。

(二) 投资环境恶化是资本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无奈选择, 也是地方政府将注意力转移到房地产市场的必然结果

2010年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企业原材料、动力、燃料购进价格 (成本) 上涨9.9%, 城镇居民收入 (人力成本) 上涨9.8%, 而消费价格 (CPI) ———最终商品销售价格只上涨2.2%, 这预示着中国企业的利润在大幅收缩。同时, 随着贸易摩擦的增多, 人民币升值压力、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 都使实体经济环境恶化, 导致大量的资本进入房地产业。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梳理一下亚洲经济的发展历史就不难发现, 当“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美国等西方严厉压制之后, 各国经济全都一步步地掉入了“三明治陷阱”, 而这个“陷阱”才是诱发泡沫经济的关键所在。所谓“三明治陷阱”, 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实体经济”恶劣的生存环境, 即在成本大幅提高和销售价格不断下跌的双向挤压下, 实体企业利润 (中间层) 迅速变薄。落入“三明治陷阱”的国家, 其经济一般都会极速泡沫化, 因为企业为了维系生存、维系收益, 被迫将大量资本投向房地产、投向股市。

(三) 利率过低是诱发高房价的直接原因

房地产泡沫产生的根源在于实际利率为负。中国的存款利率极低, 活期存款利率仅为0.36%, 1年期存款利率也只有2.25%。随着劳动力市场趋紧以及土地价格暴涨, 通货膨胀情况逐步恶化, 尽管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的统计数字还显示着“温和通胀”, GDP平减指数这一被广泛使用的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在2004-2008年间, 均值为6.7%, 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 2009年该指标为-1.9%。但是2010年一季度, 立刻回弹到了5.4%。能够肯定的是, 现阶段通胀水平非常高, 并且还在不断上升。当实际利率一段时间持续为负, 人们存款的欲望就会下降, 相反贷款的意愿增加。

二、高房价根源对合理设计调控政策的启示

(一) 警惕地方政府把楼市调控政策当做增加税收的手段

警惕地方政府把调控政策当成增加地方税收的手段。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企业一般商品房的计税不能从根本上起到调控房价的目的, 开发商将会把税收转嫁到买房者身上, 结果是房价上涨更加厉害, 地方政府从中获益。今后国务院应严令禁止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交易环节的征税, 这是防止房地产将税收转嫁到房价上的必要措施。

(二) 警惕房地产商对基本无效的调控政策进行不怀好意的伪装和示弱

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房地产商面对人民群众一直要求房价下调的声音和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的调控政策, 无论政策效果如何, 房地产商往往会先采取主动示弱的姿态。

例如, 2010年4月国务院推出房地产新政后, 任志强不仅承认房价会下降, 而且还表示, “国十条”只是个开始, 严厉的行政干预已到了房价不跌绝不罢休的地步了, “如果不能有效调控, 政府会接着出政策, 一直出到有效为止。”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表示, 由于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 房地产市场迅速地进入了冰川期。“如果市场持续一段时间的'冰川期’, 房地产商就可能支撑不了资金的压力而被迫采取降价销售来应对, 政策的持续期将为2-3年的时间。”

在之前的调控中, 房地产商们几乎也说过类似的话, 但房价往往不像房地产商们自己说的那样下降, 而是不断地上升。房地产商示弱的好处就在于可以麻痹中央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心理。他们通过各种媒体主动承认中央的调控政策很到位、房价不得不下跌等言论, 以符合人民群众预期心理。只要人民群众要求降价的诉求声不再那么激烈, 中央就不会采取更加严厉的调控措施, 而这正中房地产商们的下怀。等过段时间后, 房地产商又会通过媒体暗示房价又将上涨的消息, 促使公众形成新一轮的涨价预期。人民群众面对失效的调控政策和继续上涨的房价, 在中央新一轮调控政策还没出台的情况下, 会采取忍痛贷款买房的“止损”方法, 这样一来, 房地产商对明显无效的调控政策所采取的韬光养晦的手段就达到目的, 而地方政府在调控中也获得增收的目的。可见, 中央政府断断续续的调控政策有可能成为房地产商休养生息、地方政府征收盈利的机会。因此, 笔者认为:有效的调控政策不在于严厉, 而在于能否持续形成房价下调的稳定预期。

(三) 警惕商业银行从加息中获利, 还贷者从加息中损失

2009年, 中国的家庭负债陡升43.3%, 达到8.2万亿元。在2010年第1个月, 再度攀升了7.9个百分点。目前, 家庭债务总额已经达到了10万亿元, 2010年总额预计可能高达12万亿元。来自WIND的数据显示, 在国内购房人的资金来源中, 通过银行按揭贷款购房的比例越来越高。2009年, 全国商品住宅销售3.815万亿元, 当年居民中长期贷款高达1.588万亿元, 有超过40%的购房资金来源于商业银行信贷。一旦加息, 房屋持有者的还贷压力将增加。

提高利息固然有助于紧缩流动性, 但是以增加房屋持有者的还贷压力、增加银行收益为前提, 并且存在诱发还贷者违约破产的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的泡沫正是被不断加息的政策刺破。在利率提高时, 房地产商可以通过寻求风险投资获得融资, 利率政策对限制房地产商购得地皮和开建新楼盘效果十分有限。因此, 采取加息政策要三思。

参考文献

[1]China’s house price:Affected by economic fundamentalsor real estate policy.Huayi Yu.[J].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Volume 5, Number 1/2010年3月.

[2]Marketing Period Risk in a Portfolio Context:Theory andEmpirical Estimates from the UK Commercial Real EstateMarket.Shaun A.Bond, Soosung Hwang, ZhenguoLin, Kerry D.Vandell.[J].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Volume 34, Number 4/2007年5月.

[3]Economic Risk Factors and Commercial Real EstateReturns.ANDY NARANJO, DAVID C LING.[J].The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Volume14, Number 3/1997年5月.

设计的根源 篇2

企业是组织单元的模式、形态之一,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运营规则,有机构成的一种经济实体形式,一般以赢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报酬。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社会分工的不同而易。

企业是契约性组织。依赖一定的约定存在,比如章程、制度等。

企业是社会性组织。企业不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社会性包括市场性、政策性、网络性、系统性等。企业不是一个人的企业,是社会的企业,必须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五大失位,是企业短命的根源

1.定位失位:品牌管理运营实践中,理顺的独特品牌定位理念。品牌定位的八点,包括:◆方向点◆理念点◆行为点◆视觉点◆市场点◆消费点◆产品点◆组织点。

这八点必须全盘考虑,否则会导致定位盲目,出现缺位。

所谓定位就是确定某一事物在一定环境中的位置,如产品在市场中定位、人物在组织中的定位、物品在某一地理位置的定位等。

定位是营销的关键步骤。有效营销开始于营销人员对于本地市场的营销调研,以发现客户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市场细分。企业把针对目标市场细分开发出的产品特性通过沟通传达给消费者。

沃尔沃(Volvo)汽车公司发现,汽车的购买者当中,看重汽车安全性的消费者构成相当规模的一个市场群体,当时还没有汽车企业注意到这点。沃尔沃采用“最安全的汽车”作为它的品牌定位,是合乎常理的。

2.战略失位:企业战略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企业品牌目标,包括生产、营销、管理、公关等等层面的目标而编写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谋略,

很多企业对企业战略的理解还依然停留在层面上或者对企业战略的认知、重视不够,导致很多企业战略编写后,没有去检核、推进、实施、修正。没有进行全面调研、诊断,最终导致战略规划的失位或者说缺乏市场基础。

3.营销失位:企业营销必须根于市场,如果背离市场,寻找自己的营销切入点,很容易失去立足之地。

营销是关于企业如何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学科。营销的过程,就是对目标市场的规模和利润潜力进行探研,找到最适合企业进入的市场基点和适合基点的产品或服务。

营销经常由企业组织中的一个部门专门负责,这是一种传统的误区,营销不应该仅限于企业的一个部门来进行,而应该在企业所有部门参与,实现联动,在所有活动中体现出来。

4.团队失位:所谓团队应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

所谓团队失位,就是没有找到、组建合适、专业的管理团队。因为,企业创建之初,经营者往往从成本、诚信等层面考虑,多数以家族成员为团多,这样就会出现团队缺乏专业性,导致团队管理的失位。

5.渠道失位:渠道是制商品销售路线,是商品的流通路线,也就是企业的商品或服务通同一定的社会网络实现销售的目的。渠道有长渠道与短渠道之分。根据中间商介入的层次,将分销渠道按级数来进行划分,如零级渠道、一级渠道、二级渠道、三级渠道、四级渠道等。渠道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益与发展。

营销渠道是指产品或服务转移所经过的路径,由参与产品或服务转移活动以使产品或服务便于使用或消费的所有组织构成。营销渠道可以根据主导成员的不同,分成以生产制造商为主导、以零售商为主导、以服务提供者为主导的营销渠道,以及其他形式的营销渠道。营销渠道的根本任务,就是把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或用户联系起来,使生产经营者生产的产品或是提供的服务能够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形式、送给恰当的人。

构建合适的渠道,可以快速推进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有效传达,实现销售目的,否则将导致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营销进程。

灾难的根源 篇3

兔子冷不丁看到蟒蛇钻进了家,吓出一身冷汗,它从窝里跳了出去,逃走了。乌鸦看到惊慌失措的兔子,不禁“呱”地大叫了一嗓子。猴子听到了乌鸦的嚎叫,不知出了什么事,赶紧从一根树枝跳到另一根,向它的朋友们警告灾难的来临。咔嚓!一根树枝禁不住猴子的体重,折断了。猴子掉了下去,正好掉进了猫头鹰的窝里,砸死了猫头鹰一个幼小的宝宝。当猫头鹰从外面回家时,看到了眼前的惨景,心都碎了,再也无心鸣叫。第二天早上,太阳没有像往常那样按时升起,因为它每天都要听到猫头鹰的报时才会起床。

狮子召集齐了所有的动物,它问猫头鹰,为什么不叫醒太阳。“猴子杀了我的孩子。”猫头鹰伤心地说,“我没心情叫醒太阳。”

事件的全部环节随即被一个个揭开,原来是蜥蜴引起的这一系列麻烦!蜥蜴的耳朵到现在还塞得严严的,当然听不到别人的话。狮子把蜥蜴耳朵里的树枝拽了出来,冷笑道:“蜥蜴,现在你还听不到吗?蟒蛇说你昨天早上对它不理不睬。”“什么?我根本就没听到它说话。”蜥蜴辩解,“是蚊子!它跟我说了个瞎编的故事,这让我烦了一早上。”猫头鹰见找到了罪魁祸首,畅快地大叫一声,太阳升起来了,动物们一片欢呼。

“现在好了!”狮子说。“可蚊子去哪儿了?一定要惩罚它!”大家急切地往四周看,可连蚊子的影子都看不到。原来,蚊子刚才偷偷听到大家说的话,自觉没趣,不敢露面。直到今天,蚊子出来活动时还是鬼鬼祟祟的。它喜欢在人们的耳边聒噪着、抱怨着,甚至叮在人身上喝血时还在说着:“吱吱……你们还敢讨厌我吗?”

回答它的,是狠狠的一拍!

寻找“错误”的根源 篇4

一、发生在学生中的几种现象

一天早晨, 适逢我值班, 发现有两个初一的小男孩在教室前面的花池里跳来跳去, 问他们:“你们在做什么?”一个男孩子回答着:“这是我们的包干区, 得捡干净垃圾, 要不然会扣我们班里的分。”“那么你呢?你为什么不捡?”“是老师叫我出来的, 我怕挨骂, 所以只好出来。”听了两个学生的话我都无法高兴起来。虽然前面一个孩子非常热爱他们的集体, 但他并没有意识到, 草地本身的洁净、文明的行为远比扣分重要得多了。后面一个男孩子并不把此事当作自己的责任, 只是怕挨骂, 说到头, 我们的育人只是用了一种相当于“暴力”的手段。我们是该清醒一下了, 道德教育的方向到底在何方?

在学校吃饭的学生都知道, 第四节课下课都要排好整齐的队伍进入食堂用餐, 可是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竟然一无所知。一天在食堂外边拉住了两个正在横冲直撞进食堂吃饭的学生, 问之知道这样做对吗?回答:“这是不对的, 我们班主任最头疼的就是被扣掉分数了。”另一个答道:“这个道理太简单了, 我们一窝蜂过去, 乱糟糟的, 万一有人来检查, 岂不是给学校抹黑?下次我们一定会注意。”这样的回答令我啼笑皆非。反复强调的文明、安全就餐被演变成了这样。

一天放晚学, 我老远就发现一个背着书包的学生, 左手握着车把, 右手扬着一个方便面袋子, 双脚奋力地蹬着, 仰起脖子正往嘴巴里倒着零食, 倒完后, 手往后潇洒地一甩, 袋子就在空中飞舞。

二、反思

我们说一种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的确需要一种严格的制度去辅助, 但是对于分辨是非对错能力相对弱的青少年来说, 首先应该让他们知道错在哪。要了解错误的根源, 不要因为怕扣分、不被挨骂才去遵守。如果在学校一套, 走出校园又一套, 那我们的教育还是失败的。所以我们必须作一次深刻的反省, 要解决“源头”问题。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学生是人, 而且是未成年人, 不是圣人, 在成长过程中有待于我们教师去培养造就, 难免会犯错误, 而作为被冠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 善待犯错误的学生, 告诉他们错在哪, 为什么错了, 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不能以“你看看你, 又害得我们班被扣了十分。”“你怎么就不能安安份份地不犯错?”这种口气来教育学生。长此以往, 岂不是会让孩子们丧失是非判断能力?所以我们要耐心细致地解释为什么错了。错误的源头不解决, 下次再犯的机会肯定会很大, 如果错误的行为上升到了意识的高度, 那么后果就会不堪设想。

当然, 教育方法非常重要, 但揭示错误源头的时机更为重要。见到别人做错事了, 很多人直接反应就是开始骂人。一个人刚犯错的时候, 内心难免焦躁、很不安, 这个时候你再火上浇油不大好, 所以见人错事不指责, 要赶快协助, 赶快把状况收拾收拾, 然后告诉他刚刚错犯在哪儿。很多时候学生一犯错, 老师马上就发脾气, 劈哩啪啦骂一顿, 学生常常被老师骂, 信心都不见了。所以学生犯错的时候, 老师当下要冷静, 先协助他把这个错事打理好, 之后再问他今天为什么会犯这个错, 情况了解清楚了, 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处处体谅他, 处处指导他, 就会觉得老师说得是对的, 进而对老师也会倍加尊敬。

在学校里, 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 便被无形地放大, 学生则会以为教师讲的、做的都是对的。因此, 教师也是源头的一部分, 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 而且要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 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凡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首先要做到。这无声的语言, 是最有说服力的, 它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前一阵子, 儿子生病了, 作为母亲的我陪他去医院, 长廊里塞满了人。儿子不懂事, 尽往医生前面靠, 不小心将医生前面的病例卡往前推了推。我无意识地小声警告着他:“别捣蛋, 小心医生叔叔要发火, 打你的小屁股了。”突然间, 耳边传来一声大吼:“你们怎么这样教育小孩子?你应该说这是不对的, 不能说医生叔叔要发火, 要不然孩子始终无法知道是自己错了。”真的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竟然犯了这样一个大错。家长对这个错误的源头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家里往往父亲的拳头、母亲的责骂就是真理。有的家长往往在孩子犯了错误时还要掩过饰非, 源头就此被掩埋。因此学校应加强和家长的沟通联系, 为解决错误的源头问题共同努力。

实践概念的历史根源 篇5

实践哲学发端于古代哲人在生活世界中对于生活实践的关注与反思。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促使了实践哲学思想的萌生。柏拉图在对理想国的构建中提出了早期的实践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把实践问题提升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借助于对人性的理解来把握实践, 分析了实践的若干特征,提出了古希腊实践哲学的基本构架。康德则提出了实践理性的概念,区分了实践活动中的“按照自然概念的实践”和“按照道德概念的实践”。黑格尔则把精神的外向性活动称之为实践。马克思着重从反方面发展了实践的传统,将感性的人的活动纳入实践范畴,并指出实践作为现实社会总体生活的三层含义,从而奠定了科学的“实践”观。

柏拉图对于善、美德、正义等的追寻尤其是对于哲学的理想塑造与教育中, 表达了他的实践思想。柏拉图的实践思想突出地表达在他的社会理想和相应的教育思想中,以至有的人认为《理想国》实际上是一部最重要的早期教育学著作。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就是“以自身就是目的”的活动。一般认为,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了实践概念,并构建了历史上第一套实践哲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和当代西方实践哲学都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实践概念有着历史上的渊源”。亚里士多德关于实践的具有开创性和包容性的诸多阐述, 奠定了西方实践哲学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对于实践哲学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把实践问题提升为一个哲学问题, 并对其做了系统的论述。“在亚里士

多德哲学中, „实践‟概念还是多义的, 它并不专指人的行为。实践,或行为可用于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上帝、众神、宇宙、星星、植物、动物和人, 甚至有生命的东西的部分和器官, 及政治共同体。在宇宙学的语境中, 实践指行为的运动和运动的引起。在有关生物学的语境中, 实践与„生命‟的意思相近。只是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 实践才不再具有宇宙学和生物学的意义, 而成为一个特殊的人类学范畴。”[ 4] ¹由于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对于实践概念的使用比较宽泛, 亚里士多德对于实践(p r a x is)一词的使用也有多重含义, 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加以理解。在最一般的层次上, 实践与运动概念相关, 指运动和运动的引起, 是在宇宙万物中普遍发生的现象, 具有宇宙学的意义。在生物学意义上, 实践与行动(a c t io n)具有等价的意义, 指动作者有意所做的任何事情, 与之相对应的是言说和被动作, 是人类(包括儿童)及人以外的其他动物都能有的行为。[ 5]º在较为严格的人类学意义上, 实践仅限于执行理性的选择,限于那些只有人才能做的事情, 它是行为者深思熟虑的结果, 从而要求行为者对行为的结果负责。在这种意义上, 实践成为道德哲学的中心范畴, 与自由意志和义务问题密切相联。在更为狭窄的意义上, 亚里士多德把实践看作一种目的性行为, 是一种以自身为目的的行为, 它是自足的和合理的, 趋向于美德和至善。在对于实践的以上界说中, 亚里士多德所特别关注和重视的是人类学和伦理学意义上的实践。这与他对于人的看法是一致的。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他的人学思想的内在组成部分。

康德哲学中的实践:首先, 实践是一个伦理学范畴。其次, 实践是一个本体界中的范畴。再次, 实践是一个生存论意义上的范畴。“我将所有通过自由意志而可能的东西称为实践的"这是康德哲学中有关实践的核心定义。我们从康德哲学中抽取出两种意义的实践概念,一种是通常意义的实践,一种是哲学意义的实践。前者是一种其目的的实现被设想为是某种普遍规划过程的结果的原则之后果的活动;后者是实践理性通过作为单纯先天立法形式的道德律而规定意志的道德实践。康德哲学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的,这是康德自己明文表达过的一个观念,也就是说,康德哲学本质上就是实践哲学,这是康德哲学的一个自我理解。康德哲学的实践性体现在这种实践的道德性之上。康德对于实践哲学的强调,最为核心的方面可能就是他对于道德的强调。康德相信,如果自己的哲学活动对于恢复人类的权利没有助益的话,自己由此所付诸的生命的价值甚至就不能够与一个普通的工人相提并论。可以说,这是他的哲学的实践性和实践的道德性的体现。康德在《论通常的说法: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中对于实践的定义是与理论相对的,并非每种活动都叫做实践。

黑格尔将实践归结为“善”的理念,认为实践“这种包含于概念中的,相等于概念的,把对个别的、外在的现实之要求包括在自身之内的规定性就是善。黑格尔特变强调理性的作用,是因为他把一切都归结为概念的自身运动。而他的实践概念中,这种理性作用就表现为实践的目的性。他的实践概念包含着通过实践达到主客体统一的思想、实践包含理论又高于理论的思想、实践作为检查真理的思想。在他的实践

概念中,以其特有的唯心主义形式发展了实践的能动思想,指出实践的过程是在主体目的指导下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改造的过程。

中东危机的根源 篇6

最近几个月,继伊拉克、利比亚之后,中东伊朗、叙利亚发生的危机又牢牢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引起世界各国的优虑。美、以利用制裁和战争高调威胁伊朗,欧盟、海和会、美国极力施压叙利亚,这一切的根源都是为了维护美元的霸主地位,维护美国的赤字经济。

伊拉克、利比亚、伊朗、叙利亚要在中东驱逐美元

目前,所有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均用美元收款,石油贸易利润均用美元结算。世界每年用美元结算的石油款达3万亿美元,石油利润近1.5万亿。这些石油美元支撑着美国的赤字经济。

2000年开始,伊拉克总统萨达姆首先提出不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2008年,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提出在石油贸易中使用金第纳尔,并在非洲建立一个共同经济空间。2009年,叙利亚总统巴沙尔提出“四海战略”。意图通过整合叙利亚、土尔其、伊朗等国的经济空间并与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加强石油贸易联合,探讨国与国之间用本国货币进行石油结算。伊朗走得更远,批准建立一个使用欧元结算的石油市场。上述国家的做法如果任其发展必将动摇美国赤字的根基,从而引发美国的经济危机。

制裁也是一种战争

在世界上无论贸易制裁、金融制裁都是一种战争形式。20年前,美国逼日元升值。日本不服,美国进行经济贸易制裁,逼迫日本就范,其根本原因也是日元动摇了美元的统治,严重动摇了美国赤字的根基。由于日本不准拥有军队、武装,因此,美国用经济制裁的方式逼迫日本向美元跪拜。

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其根源是人民币开始动摇美国赤字的根基。现在.人民币已经走出国门,在东盟十国贸易中用人民币结算,与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签署人民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区域货币。如此一来将逐步断绝美国赤字的源泉,美国政府有了深深的危机感,这才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特别是逼人民币升值。今年2月28日,美国宣布成立新的跨部委贸易执法机构,就是为了更好地围堵中国,保护美元。我们想一想,一位堂堂美国总统为了1000个就业机会就大张旗鼓引领美国对中国的轮胎贸易制裁,这1000个就业机会与美国3000万个失业者相比是多么微不足道。可以说,中国要和平崛起,但崛起不一定和平,制裁也是一种战争。

欧盟也是如此,欧元的确立动摇了美元的霸主地位。但美国还要利用欧洲。美国既不想看到一个强势的欧元,一个平起平坐的欧元,也不想让欧元崩溃。欧元需要美元扶持,特别是欧元危机.使欧洲必须在中东要为美国服务。

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 篇7

恩格斯在其名著《反杜林论》中说:“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 普遍解放 的天然尺 度。”“观照女性命运”就是观照人类的前行,观照真善美的传承。

《祝福》写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最大的敌人是封建思想,女性是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先生塑造了祥林嫂这一“被侮辱、被损害”的形象,体现了旧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鲁迅先生在祥林嫂身上寄寓了对中国历史的深沉思考,他在《灯下漫笔》中说中国只有两个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 人”的资 格。在《祝 福》中,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文中是这样写的:“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 有了笑影 , 脸上也白 胖了。”此时的祥林嫂幸福地忙碌着,从她的脸色中可以看出,刚来时,她的脸色是 “脸色青 黄”, 而此时却“脸上也白胖了”。看来初到鲁镇的祥林嫂是“做稳了奴隶”。

再到鲁镇的祥林嫂不仅再嫁后失去了丈夫,又失去了儿子,备受鲁镇人的冷落。她在柳妈的指点下去捐了门槛,以为这样就可以“赎了这一世的罪名”。所以,“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祥林嫂的脸色变得“灰黑”,此时的她已经失去了参加鲁镇祭祖的资格,也就是“想求做奴隶而不得”了。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祥林嫂最终在“祝福”之夜,在风雪中如草芥般离开了这个带给她屈辱的世界。那么,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谁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呢?作者在《祝福》中进行了不动声色的解读。

生活风俗之中的鲁镇:“(本家和朋友) 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年年如此 , 家家如此 ,———只要买得 起福礼和 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这是一个年复一年因袭传统的村镇,当然沿袭的还有他 们根深蒂 固的思想 意识 :“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拜的却只限于男人。”鲁镇人恪守着男尊女卑的封建秩序。这就是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也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鲁镇人中与祥林嫂生活产生密切关系的人,他们的言行态度对祥林嫂命运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鲁四老爷是一个不能不被提及的人物。因为他处于鲁镇“金字塔”的顶端,他的思想代表了鲁镇的主流思想。文中关于“四叔”鲁四老爷是这样写的:“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从中不难看出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守旧、思想顽固的人。他在听到祥林嫂的消息后是这样的表现: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足见其冷漠无情。此前祥林嫂被她的第一任婆婆从鲁镇抢走的时候:“‘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四叔说。”鲁四老爷自觉地站在祥林嫂婆家的立场上,自觉维护封建的礼法制度。

文中在写到鲁四老爷面对祥林嫂时,有几处细节描写:“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祥林嫂仅仅是因为死了丈夫,便成为一个“不干不净”的人,可见封建的贞节观念对女性的迫害是多么大。这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之一。

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不抱任何同情,那么与祥林嫂处于相同阶层的柳妈是什么态度呢?文中关于柳妈,有细腻的肖像描写:“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由此看出柳妈与祥林嫂一样,是一个贫苦的女性,年纪大了,依然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柳妈对祥林嫂的命运是这样评价的:“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柳妈的可怕之处,在于她不仅否定了祥林嫂在现世的生活,而且否定了她来世的幸福权利。这给祥林嫂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所以柳妈的思想本质上与鲁四老爷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他们的经济地位。柳妈就是没了钱的鲁四老爷,鲁四老爷就是有了钱的柳妈。他们所代表的就是中国民众的普遍思想。

鲁迅笔下的鲁镇短工,对祥林嫂的死是这样的反应:“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什么时候死的?”“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短工“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简捷”“淡然”与“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镇定了自己”形成了鲜明地对比。在鲁镇人眼中,像祥林嫂这样丧夫、再嫁,又丧夫失子的人,根本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人性的冷漠与无情到了如此地步!

关于祥林嫂口中反反复复的故事:“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所谓的“最慈悲”,在此无疑变成了一个莫大的讽刺。鲁迅先生以冷峻的语言,深刻批判了冷漠无情的人性,批判了以咀嚼别人的痛苦为乐的看客心理,这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

封闭落后、迷信传统的鲁镇的社会环境,顽固守旧、尊崇礼教的鲁镇的思想信条,冷漠无情的鲁镇的待人处事态度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祥林嫂自己是如何看待加之于其身上的“罪名”呢?鲁迅笔下祥林嫂的反抗颇有意味:

“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按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祥林嫂反抗的究竟是什么?反抗,并不是为了摆脱她灵魂上的迷信的枷锁,也不能说明闪着反封建的亮色,抗婚是不愿做所谓的“回头人”。其实质都表明她的行为在遵循旧礼教“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她的抗争原因其实就是她脑中所具有的根深蒂固的“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思想。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对于妇女的思想进行了禁锢,尤其是对她们的贞操更是制定了无数的清规戒律。“ 饿死事小 , 失节事大 ”,“好女不嫁二夫”等等,像枷锁一样紧紧的长期的束缚妇女的思想。既然“从一而终”,那么改嫁自然就违背了纲常,是为贞烈女子所不为的。对于祥林嫂来说,她抗拒改嫁其实就是为了做一个贞妇,如果说祥林嫂有反抗性的话,那么她的反抗性正是她的可悲之处。祥林嫂的捐门槛、积极争取参加祝福仪式等等行为都说明她完全认同加在她身上的所谓罪名。在思想层面,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以及鲁镇的其他众生们是一致的,他们既深受封建思想迫害又自觉捍卫封建思想。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解读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比如封建制度对女性人身自由、经济地位的剥夺,祥林嫂自身思想的不独立等。失去平等、独立、自由,女性不可能获得解放。

浅析威利·罗曼的悲剧根源 篇8

米勒创作的剧本大都描绘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通人的悲剧。他认为普通人与帝王将相一样适合作为高超的悲剧题材,并认为悲剧是为幸福而斗争的人类最精确而均衡的描绘,“因为悲剧是我们拥有的最美的手段,它向我们显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必须做什么样的人,或者我们应该力争做到什么样的人”。(祁寿华,1987)。他不同意那种认为悲剧作家都具有悲观主义的论调,“悲剧”事实上所包含作家的乐观主义程度要比喜剧还要多,悲剧的最终结局应该是加强观众对人类的前景抱有最光明的看法。

一、悲剧源于“美国梦”

深埋于美国人心灵深处的“美国梦”情结起源于移民、拓荒时代。一般美国人都以为只要自己勤劳苦干拼命地奋斗就能够获得成功,就能幸福。这种观点流传之久、影响之深,可以说已经深深地积淀在美国人的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层次上,支配着美国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美国梦”存在已久,许多作家著书立说,详细描写过“美国梦”。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美国梦”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历史上的“美国梦”,即美国拓荒时期的“美国梦”,给人的幻想是,对所有人来说,美国是一片自由之乡,人人平等,机会均等,许多欧洲人特别是在自己的国内受到政治迫害的人们,怀着“美国梦”,携眷来到北美洲。他们的梦想似乎没有受到很大的挫折就实现了。但是,从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之后,特别是1900年以后,“美国梦”的含义就被扭曲了,变成了追求事业成功梦,就像霍雷肖·阿尔杰小说中的孩子们那样,要有事业心,要有勇气,通过艰苦劳动和个人奋斗获得成功。在一战后,“美国梦”又有了新的变化,即人们不再依靠大胆冒险和艰苦奋斗,要靠推销术。推销术里包含着某种欺骗的手腕,要有不论产品质量好坏都能推销出去的本领。推销的目的在于达成交易、赢得利润、发财致富,因此能多推销商品、多挣钱就成了最高目标,由于受金钱的左右,推销员就成商品交易的媒介或工具,即中止了做人的本能,本身变成了商品。在《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罗曼就是这样一个人,失去了人身自由,被绑到资本家赚钱的马车上,他想靠人格实现成功梦,但结果是只能拿到一点点佣金,这样他在“推销商品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人格’给卖掉了”,也就是说“美国梦”也就名存实亡了,在美国已经成为某些人不择手段寻求发迹的代名词。

威利·罗曼的人生悲剧实质上就是“美国梦”的悲剧。在《推销员之死》中的舞台设置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富有象征意义的、四周被密密麻麻的摩天大楼所包围的、外表显得脆弱的威利的房子;感受到的是“来自现实的梦幻般的气氛”。威利上台不到几分钟就向观众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他已筋疲力尽,要毁灭自己。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们得知他是一位被美国现代生活挤压得心力交衰的小人物,在他身上体现了“美国梦”的一个主要矛盾———梦想与现实的矛盾。

二、悲剧源于性格弱点

威利的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性格使然。作为一个“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推销员,威利不该有太多的梦想,但问题是威利不仅有梦想,而且有着“海阔天空的梦想”和“渴望”。不幸的是,这“海阔天空的梦想”,或者说多少有点自夸、自负和自欺的性格恰恰是他在晚年陷入精神分裂并走向死亡的内心根源。

威利·罗曼沉溺于对过去美好日子的回忆中。几年来威利一直都沉溺于对过去回忆中,并一直坚信他和他的儿子们终有一天会取得巨大的成功。他只是一个不太受人尊敬的推销员,但他把自己称作为“新英格兰人”,并想当然地认为对于自己打工的公司来说自己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另外威利不能区分幻影与现实的差别,他脑海中充斥的满是过去的是事情。他通过回忆过去的自然景色来表达对目前生活的不满。“我越来越惦记那些日子,琳达。到这个季节该是丁香花和紫藤开花了,然后是牡丹,还有黄水仙。这间屋里多么香呀!”(阿瑟·米勒,1977)威利感觉到他已被这样一个到处充满砖块与玻璃的城市封闭窒息,因此,他向往着古老、自由而又开放的庭院生活,在那里,他可以重温那令人愉快的过去时光。在工作中,威利也总是惦记过去在霍华德父亲手下推销商品的日子,甚至想当然地认为那时的日子更好、更舒适。

威利一生一直抱有这样的观点,那就是强调讨人喜欢,轻视实际技能。他认为讨人喜欢就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他坚信讨人喜欢可以帮助比夫吸引老师的注意而在学业上对他网开一面,在商业活动中也可以畅通无阻。但是,遭他轻视的伯纳德十分清楚只有那些真正掌握有用知识和实际技能的人才能真正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不至于被淘汰出局。当威利知道伯纳德成为了一名成功的职业律师的时候仍不明白伯纳德之所以能够成功是由于他始终坚持抱有现实的思想意识,而比夫只是顽固地强调讨人喜欢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性。威利对“美国梦”实现的扭曲的观点还在于他强调投机取巧,轻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总是认为成功之人都是投机取巧者,他总是对自己没有接受哥哥本的帮助到阿拉斯加州发展而伤感。相反,与威利相比,他的老朋友查理最终实现了真正的“美国梦”,原因就在于他知道只有那些总是拥有现实思想意识,并一直在坚持不懈不断努力的人才可能适应现代美国社会的现实。

三、悲剧源于现实社会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此导致了传统的生产及购买方式发展到了一个更新更快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基于传统经济环境建立起来的陈旧的思想意识被现代社会一种崭新的意识形态所代替。然而,仍坚持旧的生活方式并长期受传统思想意识影响的威利·罗曼看不到经济世界所发生的激烈变化,从而最终被当时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排挤在外,最终以悲剧结束一生。

恩格斯说过:“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好似为了金钱而存在,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资产阶级的本性就是赚钱,为达到此目的,他们就要残酷剥削工人阶级。威利作为一个小小的推销员,除了两只盛货的皮箱之外一无所有,老板雇佣他只不过是让他为自己卖命,自己好发财。换句话说,威利仅仅是老板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是老板手中的工具和剥削对象。他奔波终生,依然穷困潦倒。“当他不能胜任一天12个小时的工作时,公司把他当作一片烂橘子皮给扔掉了”。威利的血被吸干了,他的肉被刮净了,成了一个瘦骨嶙峋的躯壳,没有油水了,嗜血成性的老板就一脚把他踢开了。这种做法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实用哲学的一个典型事例,也正是剥削阶级发财的绝招。它对威利的人生哲学和他的成功梦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威利感到忿忿不平,据理力争,向老板抗议说:“你不能吃了橘子就把皮扔掉———人不只是一只水果。”(阿瑟·米勒,1977)威利一语道破了问题的本质,把资产阶级的剥削本性揭露得淋漓尽致,把资产阶级不讲人道的狰狞面目暴露无遗。马克思说过:“资本来到世界,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脏肮的东西。”在资本主义社会像威利这样一个“命运不济”的推销员,一无资本,二无欺骗的本领,匮乏歹毒心肠,想靠人格发财致富是痴心妄想,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威利这样的人势必被那些“大鱼”吃掉,或者被折磨致死,或者终生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在饥饿和痛苦中苟延残喘,等待着死亡来吞噬自己。这是他的“美国梦”破灭之后面临着的悲惨命运,这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四、威利·罗曼的悲剧的启示

威利·罗曼的形象作为所有美国人的代表,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民族内涵。他的成功之梦的破灭就是“美国梦”的破灭。他的悲剧就是20世纪的美国悲剧。在这个悲剧中,又凝聚着作者对整个人类在现代条件下生存和前途的深深的关注和思考。威利在梦想与现实、自然与文明的冲突中所经历的性格分裂的心灵痛苦和精神危机,使他的一生成为具有普遍认识意义的人性悲剧。正如阿瑟·米勒所认为的,悲剧向我们显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必须做什么样的人,或者我们应该力争做什么样的人。透过这样的一个悲剧,我们了解到我们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应该在现实中做一个实干的人,并且力争积极向上。就这一点上来说,《推销员之死》所展现出的悲剧含义对当代年轻人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和思考深度。

摘要:《推销员之死》的主人公威利·罗曼的“美国梦”的破灭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从“美国梦”出发, 通过对造成威利悲剧的原因分析, 揭示了“美国梦”的真谛。

关键词:威利·罗曼,“美国梦”,悲剧,性格弱点,现实社会

参考文献

[1]Arthur Mill, Death of a Salesman.New York Viking Press, 1949.

[2]Henry Popkin.Arthur Miller:The Strange Encounter.Se-wanee Review68, No.1 (Winter, 1960) :48.

[3]郑秀林.“美国梦”的破灭.石家庄经济学报, 2003, 6, (4) .

[4]李占喜.《推销员之死》:“美国梦”的悲歌.韶关学院报, 2001, 22, (7) .

[5]孙章萍.“美国梦”的悲歌.江苏教育学院报, 2003, 19, (5) .

[6]江永霞.现实的梦境.巢湖学院报, 2004, 6, (2) .

[7]郭继德.20世纪美国文学梦想与现实.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普通人的悲惨命运, 2004:312-329.

记忆是学好高中生物的根源 篇9

一、基本概念, 重复记忆

日本的教育博士七田真的“右脑教育理论”里一直强调记忆的重要性, 并提出记忆的方法就是大声背诵和重复记忆, 而且背诵和重复记忆的同时还会改善学生的脑力,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中“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有这样的观点:“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 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动物的判断和推理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人有语言中枢, 所以判断和推理的理论依据就是概念。例如, 很多学生总是把“染色体组数”和“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弄混淆, 主要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记清“染色体组”和“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脑子里没有标准的概念, 就无法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而概念的熟练掌握, 就需要经过反复的记忆。我们知道, 初次学习就是一个新的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这时反射弧中神经细胞间的突触刚刚形成, 如果不及时复习记忆, 突触连接就会很快消失, 背诵和重复记忆会增强突触连接, 加粗反射弧中信息回路。而且一个人的大脑皮层中的突触越多越复杂, 大脑皮层就越发达, 学习的能力就会越强。

二、注重理解, 融会贯通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 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这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 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如关于DNA, 我们会分别在“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三个地方学到, 但教材中在三个地方的论述各有侧重, 所以要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又如, 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 我们会学习许多细胞器, 那么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何异同呢?这需要大家做了比较才能知道。

实际考试中, 试题并不是严格按模块来出, 而是把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起来。必修3中有这样一道题:在“草—昆虫—食虫鸟—鹰”条食物链中, 鹰每增加1千克有机物体重, 草至少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多少千克? (设草吸收的水分只有1%参与光合作用) 。这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道综合性、连贯性比较强的题, 既涉及食物链传递效率的知识, 又涉及必修1中光合作用的知识, 还要注意括号里的提示。结合实际调研, 班级学生在做这道题时错误率是比较高的, 所以对于知识达不到长期记忆的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 容易出错的。

学习记忆时要做到不但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对每一个基础知识点要理解到位, 避免产生概念混淆。许多知识常常需要比较, 严格区别, 分清异同。例如,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 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很多学生容易把它们混淆起来, 难以辨认, 其实只要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就能准确的记住。从结构看,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这些分子大多都可以运动, 也就是说构成细胞膜的分子是运动的, 所以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从功能看, 它控制着细胞的物质交换, 物质通过细胞膜大多需要载体运输, 载体具有专一性, 导致某些离子、小分子能通过, 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大分子不能通过。也就是说只有细胞选择中的某些离子、小分子才能通过, 所以具有选择透过性。

试题的背景虽然年年在变, 题例的图表形式在换, 但考查的知识和技能均有其基本性和稳定性。因此, 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应当十分牢固, 该理解一定要究其原因, 并能熟练运用, 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三、加强监督, 检测效果

有效而恰当的提问是师生交流的桥梁。提问得法, 可以检验学生对已学的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以开阔学生思路, 启发学生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 突破难点。这里我指的提问是课下进行的, 教师可事先给学生准备好记忆的资料, 除了教科书, 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卷子的形式总结知识点, 这样会给学生量少、集中、易记的印象。经过实际调研, 这样的提问方式效果还是不错的。教师可先提问大组长, 大组长再提问小组长, 最后由小组长提问其他同学。然后由教师抽查同学的背诵情况最后评出优劣学习小组, 并给予适当的奖惩。对于生物学困生来说试题不一定会做, 但背知识点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 如果教师再不断地监督、鼓励, 他们往往会更有成就感。所以, 此举不仅可以检测学生主动记忆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增强某些学生的被动记忆, 一举两得。等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自如了, 他们在解决大量、复杂的题目时, 会轻松容易得多。教师要教会学生有步骤的巩固复习, 可以促进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做过遗忘和时间的关系实验, 得出“立即复习, 效果为两次记忆相乘”。决不能因为课上听懂了记住了, 就忽视了复习记忆, 正所谓学一点, 背一点;天天学, 天天背;做到“堂堂清”。

试析“恶性竞争”的根源及遏制 篇10

中国企业为什么要屡屡恶斗?

“恶性竞争”, 国外又称过度竞争、自杀式竞争、毁灭性竞争或破坏性竞争, 我国则多称不正当竞争、恶性竞争, 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间频繁发生的价格战、广告战、公关战等现象。市场经济优胜劣汰, 竞争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推行市场经济, 必然要引入竞争机制, 中国也不例外。但是当“竞争”变成“恶性”, 受损的将不仅仅是企业自身及其所在行业, 更有无辜消费者乃至国家利益。正如三鹿事件后, 消费者普遍对国产乳业品牌谈“奶”色变, 洋奶粉趁机抢占国内市场, 市场占有率大幅攀升。

至此, 我们禁不住要疑惑:中国企业是否真的需要通过打压对手才能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中国企业为什么要屡屡恶斗、伤人伤己?

1. 产品同质化, 行业格局不稳。

产业集中度是衡量产业内竞争程度的标志之一, 过低将会导致激烈的市场竞争, 极易引发恶性竞争。我国绝大多数产业的市场结构属于低集中度, 行业门槛低、产品同质化、市场需求量大、生产企业多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 行业竞争处于初级阶段, 极易发生恶性竞争。如家电业缺乏创新、相互模仿、同质化竞争等现象已是常态, 没有品牌影响力、没有产品差异化、产品研发不足、竞争手段单一, 只能主要依靠终端拉动销售。由此家电业陷入恶性循环:产品同质化, 大量资源投入终端, 互搞小动作, 销售成本大增, 更缺资源和动力投入研发、设计, 循而复始企业对终端销售依赖度更高, 恶性竞争加重。

2. 市场机制不完善, 缺少有效的竞争规则。

市场竞争不可避免, 但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 竞争必须有序, 即竞争者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去展开竞争, 何可何不可, 参与竞争的企业必须一清二楚并且严格遵守, 一旦违犯必当受到相应惩罚。然而目前现实却很难做到, 反垄断的主要法律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规定相对简陋滞后、操作性不强, 且贯彻不力、执法不严问题严重, 一些严重破坏市场规则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得不到有力打击, 直接造成了市场机制调节失效, 市场秩序恶化。最终无序竞争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作用, 添加三聚氰胺成了乳业潜规则, 相互抹黑成了惯用营销手段, 做优质产品和服务反而可能让企业受损甚至死去。如三聚氰胺事件, 没有做对消费者健康有毒之事的三元因不会做营销, 行业地位远远落于他人之后。

3. 政府监管缺位, 加重市场失灵。

从三聚氰胺、毁谤门到网络暴力, 政府监管的空白显而易见, 且经常是雷声大雨点小, 甚至为了适应现状而自降标准。结果维权成本过高导致受损企业难以及时有效地通过法律等正常途径解决利益纠纷, 恶性竞争策划者则更加肆无忌惮地采用违法手段。究其根源就在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多头交叉管理形成的监管死角、瞒报、缓报、不作为以及僵化、不透明、不可问责的管理体制等致使其公信力逐渐丧失, 加之相关法律滞后、有法不依。商业秩序失去监管, 混乱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如此次360与腾讯大战, 涉嫌多个侵权违法行为, 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 执法主体为工商总局系统, 按《反垄断法》主要执行部门为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 最后出面的却是工信部就是一例。

4. 忽视消费者利益, 企业道德缺失。

小胜靠智, 大胜靠德”。蒙牛牛根生道出了道德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伊利也强调“诚信”的道德准则。但遗憾的是诸“门”事件恰恰反映出中国企业商业道德的缺失, 部分企业视道德底线如同虚设, 忽视、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市场竞争首要要保护消费者利益, 但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主要精力不是用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而是着眼于如何击垮竞争对手, 甚至不惜绑架消费者, 拿消费者利益做筹码, 结果软件企业较劲, 用户无法正常使用产品;乳业巨头相互造谣, 百姓不敢喝奶;啤酒企业打架, 过期产品进了消费者肚子……“没有道德的商业”, 长期被忽视的消费者利益, 最终必然导致消费者对企业严重不信任, 社会公信力下降的恶性循环。

借鉴国外经验, 多方努力遏制“恶性竞争”

作为市场经济附属物, 恶性竞争并非中国特有, 国外一些企业因为恶性竞争而折戟的例子也不少。对此, 发达国家的对策是视之为犯罪, 重罚恶性竞争。如美国依靠“三大法案”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克莱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严厉实施反垄断。美国人认为竞争是美国民族道德的精髓, 同业之间充满活力的竞争可引发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 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更优价格、更好产品和服务。因此美国竞争政策的核心是鼓励同业之间合法有序的竞争, 防止形成垄断, “宁可牺牲一个产金蛋的母鹅, 也要维护竞争秩序”。美国建立专门的反垄断机构——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反托拉斯局, 用法律明文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为犯罪, 要受经济、民事法律制裁, 甚至刑事追究, 如微软案、电话电报公司案等。正是反垄断的严格执法, 成为美国技术创新不断的法律保障, 保证了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瑞士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使企业难以通过动歪脑筋赢得竞争, 又专设竞争委员会查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此外瑞士的行业协会作用重要, 除负担常见的沟通功能外, 为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和健康发展, 还会介入企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 保障每个环节都符合行业标准, 从根源上杜绝以低质低价搞恶性竞争的情况发生。如奶制品业, 从奶牛产奶到奶制品上架, 瑞士奶业协会都会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面对混乱无序的市场竞争, 借鉴国外经验, 遏制日益蔓延的“恶性竞争”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强化法治, 规范竞争秩序。

公平竞争是构筑市场秩序的核心和目的所在, 相对公正的竞争, 是必须肯定并大力提倡的。我们必须加强市场机制建设, 制定相应的竞争法规和制度, 整顿竞争秩序, 维护公平竞争;必须加紧步伐制定出相应的具有强大执行力的法律法规, 在依法管理和处罚上加大力度, 以“利剑当头”的高违法成本来约束企业不敢、不愿走歪路;必须加强执法机构的专业性, 在执法层级、执法程序、人员配置等方面注重专业性, 完成对复杂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正确判断, 解决执行难题。

2.加强监管力度, 优化竞争环境。

针对市场监管的缺位、错位, 政府应调整好位置, 转变职能, 加强市场监管, 优化竞争环境, 促进行业发展。要及时完善监管体制, 建立一个统一机构专门负责市场竞争问题, 建立一支包括行业专家、经济学家、律师、会计师等在内的专家队伍, 及时公平地进行监管执法,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解决交叉不清、互相推诿等问题, 实现监管制度化、透明化。要建立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现代监管体系, 如完善的法律环境、专业化的行业监管机构、多种行业自律组织、多渠道的媒体和公众监督等, 改变政府部门自定政策、自己执行自我评估的格局。

3. 行业自律, 让行业协会担当重任。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行业协会对调整企业竞争关系, 稳定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 反映和代表了各行业的企业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我监督、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要求。但中国行业协会一般都有官方背景, 在调节市场恶意竞争方面作用甚微。目前应当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让行业协会脱离政府, 切实肩负起社会中介的职能, 通过行业协会促进企业自律, 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和健康发展。

4. 促进良性竞争——“竞合”。

市场生存法则不只是你死我亡的对抗, 还有走向双赢的竞合, 即在竞争中学会合作与共赢, 通过理性和对手携手共进, 就像百事和可口可乐、麦当劳和肯德基, 在竞争中互相提升自身实力, 甩开和其他对手的差距, 使双方在竞争格局中赢得先机, 成为所在行业的双寡头。企业一定要认识到:小成功靠朋友, 大成功靠对手, 同行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利益共同体, 维护同行的合法利益, 用正当手段和对手竞争, 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保护自己, 良性竞争才能做大市场蛋糕, 共同发展。

5. 注重科技创新,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阶段, 走出恶性竞争商战怪圈, 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求变、走创新发展之路, 提升自身的核心产业竞争力。要以科技创新为重点, 走高科技之路, 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提高产品价值含量, 创新产品功能, 完善售后服务, 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这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途径, 才能使企业在产业链中获取更高收益, 保持平稳快速的良性发展。

6. 重塑企业道德, 建立互信机制。

职场困惑的根源 篇11

周六早上接到两个朋友电话,工作遇到了点儿麻烦。做进口产品销售的朋友说,明明产品部没有跟国外厂家和海关协调好,好几个规格数据搞错,清关晚了三个星期,现在季度指标没完成,老板却让销售承担主要责任,还有没有天理啊?

另一个朋友说,老板买了一个iPad自己拿走了,让我们部门同事用发票放在那个公益捐赠项目里报了,现在审计说捐赠协议中没有iPad呀。同事问老板怎么办,老板说我不知道这件事。如果你是我那个同事,会怎么办?揭发老板,自己垫钱,还是悄悄走人?

我对他们说,真够烦的,烦到周末不能安生。我们都知道,工作中小小的烦恼都会影响我们一天、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状态,周末短暂的清闲根本不能排空我们压在心底的忧虑。

历数我们上班的烦恼,单子可以有一长串:遇到了歇斯底里的老板、客户;莫名其妙被人告状;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被人上纲上线;同事推卸责任,不愿意合作;工作职责不清;公司和老板的行为违背我的价值底线;我的成绩得不到认可;我看不到提升机会;我的待遇与能力不符;不幸地赶上了一个没落的行业;一不留神爱上了同事。

我觉得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能力和自信这四个字来理解和解决。拿前面那两件事说,假设是产品部到老板那里告了销售的状,说明产品部的能力不足以达到让老板信服的境界,所以他们要找替罪羊;如果他们有足够的自信,知道偶尔的失误不会影响自己的总体业绩和信誉,他们会主动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

关于老板的诚信,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简单在于,你有自己和企业的道德底线,老板让你做过于明显的假公济私的事,你应该拒绝;但是复杂性在于,你为这个拒绝所承担的后果是否太严重,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老板在遭到拒绝后可能对这位下属采取的行动。

其实,这还是关于你的能力和自信的问题,如果你相信自己是一个优秀的甚至难以取代的人才,你可以不怕得罪这一个老板,会有很多地方给你成长和发挥自我的机会。最难的地方在于,这个老板别的什么都好,能力、人脉、对你的赏识度,为一件事而失去这位老板可以提供的其他好处和机会,值得吗?

我的回答是,离开这位老板,如果他可以做出这样的事,将来还会给你更多的难堪。糟糕的诚信与卓越的才能绝不是瑕瑜互见的关系,而是水火不相容的冲突,它今天不爆发,早晚会爆发的。

这个检验方式还可以用于你的老板和周围的人,也许就不难解释他们为何会有那些怪异的举动。老板对下属歇斯底里,是因为他不自信,害怕失去他的位置。同事不愿意合作,不愿意冒风险,是因为他怕事情没做好,害怕失去他的位置。同事去告你的状,是因为他能力不强,没有自信,害怕失去他的位置。最难的事,是在陷于低谷或者职业的衔接中一直保持自信。

记得我十多年前刚刚从记者转行到企业做公关时,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是不是企业和新的行业所需要的,自信无从谈起。当我在公关行业建立了能力和自信,在继续上升的时候遇到挫折,没有得到自己认为想当然应该得到的职位,又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会不会得到行业的继续认可。自信心也如同低空飞行的风筝,忽上忽下,好像随时可以升腾,也可能瞬间栽到地上。

摆脱个人恐惧感,自己的努力要加上尽可能广泛的资源。我职业的每一次进步和飞跃,都是在了解自己的导师和朋友的推动下完成的——一个直接的机会、一个有力的推荐、一个最中肯的建议。这些帮你的人,多数会在你成长过程和工作交往中自然地关注你,当然有的也需要你主动去结识。

浅析中国花鸟绘画的思想根源 篇12

关键词:花鸟画,源文化,神韵,诸子思想

一、中国花鸟绘画的发展历程

花鸟画作为中国画中一个重要的画种, 从古到今, 在艺术方面有着独特魅力和民族特色。在古代, 自唐宋以后山水花鸟画逐渐取代了前朝的政教画、宗教画, 而演进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尤其是宋代设立翰林画院以后, 山水画和花鸟画的独立分科, 中国花鸟画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古代中国, 一大特点就是, 文学的成就直接指导绘画的创作。原始美术出现后, 其后的发展根据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工具原料的运用等, 各有所取向, 发展成各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形式。中国花鸟画经历了一千多年历代不衰, 如果没有一种独特的、系统的、可以号召一个社会或一个族群的文化思想, 不可能产生中国独特的花鸟画。我国花鸟画的产生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起步最早, 成则——即以人的精神意志为主体, 以画的题材为形式, 主张对题材作人性化处理。就中国花鸟画而言, 一草一木皆成为表现主体精神必须有深奥的意境追求。这种主体精神表现的审美意识乃是中国花鸟画审美观念真谛所在。

中国传统建筑始终讲究人工与自然的协调、和谐, 强调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映衬, 追求虚实互映, 曲折尽致以达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境界。其中故宫建筑群就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中保存最完好、艺术造诣最高的建筑, 她以精美绝伦的建筑词汇与语法演绎了我国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故宫位于北京城正中, 都城规划总格局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街道呈棋盘式格局。故宫之西为西苑, 西苑即北海、中海、南海三座大型皇家园林, 北为景山, 南为太庙和社稷坛, 四周护城河即外金水河环绕。北京故宫的地理位置选择和整体规划暗示着天人合一的文化底蕴, 其表现为追求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北京故宫建筑艺术还具有象征美。“象征主要靠美的外壳 (形式) , 暗示所应表现的内在意义” (《美学》) 。其注重通过各种感性形象和抽象的数、形、色来暗示某种文化意义, 前者为具象的象征, 如金水河象征天上的银河;后者为抽象的象征, 如龙象征皇帝。我国古典建筑正是以象征美演绎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

对“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 更导致了古人对天地的崇拜, 在用来表明古人心中宇宙万物运行时空模式的八卦第一卦为“乾”, 代表“天”;第二卦为“坤”, 代表“地”, 认为由于“天地氤氲”, 才有“万物化生” (《全本周易》) , 这种情绪, 使中国古代建筑几千年的发展都离不开“崇尚天地”的营造思想。

中国的建筑文化延续数千年, 形成今天独具风格, 迥异于欧洲和印度的建筑体系, 溯其根源,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可以说起了关键的作用, 事实也证明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实质上已经成为国人营造建筑的一种自觉意识和理想境界。

四、批判的继承——“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4.1儒家思想中存在的不足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我们在感叹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远的同时也应深刻认识到它的不足之处。儒家思想倡导对旧的文化典章、礼仪制度, 应该阐述它、遵循它、效法它,

从花鸟画发展来看, 最早始于在夏、商、周时期, 隋、唐、五代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学科, 到宋、元、明、清前后经历了几千年发展历史。花鸟画.曾一度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 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她有着完全区别于西方绘画的美学观点、指导理论、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段, 在世界艺坛上闪烁着奇异而夺目的光辉, 形成我们民族绘画领域里特有的学科。在当今现代艺术绘画中, 随着东方科学文化的发展, 它仍然朝着现代化样式转变。

早期花鸟画附于装饰绘画之中, 新石器时期, 在彩陶器皿上常见有鱼、鸟、蛙、鹿、草木枝叶的装饰花纹, 进入夏、商、周时期, 青铜器上装饰造型大都采用了夔龙、蟠螭、雀、鹤、蝉、凤等纹样。战国秦汉时期, 墓室的壁画、画像砖、石刻漆器、瓦当铜镜和肖形装饰等, 都有花木禽鸟的纹样, 作为主题或陪衬, 特别是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龙凤人物》帛画, 把现实的人和想象中的凤夔画在一起, 表现了作者不拘泥于刻板的写实画法, 在处理手法上, 鲜明的突出了主题, 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以线造型的装饰手段已经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 土大夫画家已开

而不应该自行创造, 要信赖喜好, 遵从古老传统。这就是孔子自称的“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论语·述而》)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 深深烙上了这种“述而不作”的印记, 极大地阻碍了建筑的创新发展。

4.2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因此, 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应该批判性地接受——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在建筑创作中, 我们既要照顾到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发展人文精神, 创造出有民族特色符合当地人群生活习惯的、并具有多种文化特征的建筑风格与建筑环境;同时还要考虑到中国建筑文化的走向:信息化、全球化与地域文化共生;地域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建筑文化。

五、结语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之大、之深、之细, 令人惊!中国传统建筑作为华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 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本身是文明的一部分, 文明的发展也充实着建筑的设计理念, 使它变得精致而具体。纵观建筑历史长河, 各个历史阶段的建筑都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深地沉积下来, 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同时也反映着民族文化特征, 从而引发我们对宇宙、对历史、对人生的种种感悟与思考。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武帝纪.[M].中华书局, 2000年.[2]姬昌.全本周易.[M].北京出版社, 2006年.

[3]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 1981.

注释

1. 重檐庑殿顶:

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 面宽大于进深, 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 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 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重檐庑殿是封建王朝宫殿等级最高的形式。

2. 歇山式:

即前后左右四个坡面, 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 故而交出九个脊, 又称九脊殿或汉殿, 曹殿, 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 体量较大的建筑上, 是古建筑屋顶的构造方式之一。

始把花鸟列为专题的描写对象, 顾恺之就画过《凫雁水鸟画》, 陆探微的《溪鸟图》, 顾景秀的《蝉雀图》, 顾野王《草虫图》等。

花鸟画的发展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是从唐代开始的。初唐时期已有专攻花鸟的画家。其中出现了一批画家, 他们下笔轻利, 用色鲜明, 在表现方法上对五代有着较大的影响。西蜀黄筌为代表的宫廷画家善作珍禽异卉, 先以淡墨勾勒轮廓, 后施浓存色彩铺填, 工整细致, 几不见笔迹, 画富丽堂皇, 有画家富贵之著称。同时的徐熙, 擅长汀花野鸟, 开辟了没骨花鸟画画法, 所用水墨淡彩, 色不碍墨, 富有野趣, 有徐熙野逸之说。到了宋代, 花鸟画达到了高峰, 并成立了宫廷画院, 当时院内重彩、淡彩、水墨、工笔、写意风格并驾齐驱, 他们以造化为师, 重视观察与写生, 崇尚的是“画写物外形, 要物形不改”的理论。不过当时也受到刚刚兴起的文人画理论的影响, 使不少画家在刻意求工、追求真与似的同时, 也注意追求情景的交融,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宋院花鸟画中, 注重写生以至刻意追求细节真实的艺术风格是宋代花鸟画的主流。

明代的大写意花鸟画家徐渭以泼辣豪放的风韵, 开辟了我国花鸟画的新途径, 他力求提高文人水墨写意的地位, 所谓“人巧不敌天真”和“绘事不难于写形, 而难于得意”, 坚持绘画与文学、书法的结合, 要求书中有画, 画中有诗, 轻形似, 求意趣, 重神韵等观点。清代画家石涛主张遣貌取神, 他提出“不似于似似之”, 笔墨当随时代, 艺术要集中典型, 更强调要有自家面貌。一直到近代齐白石提出了“似与不似”之间的观点, 形成了一套传神写意抒情言志的理论, 出现了一批为继承传统而创新的花鸟画家。

传统的花鸟画在十九世纪初期经过一度沉寂, 重新兴旺起来, 在画风上崇尚淡泊雅致, 怨而不怒, 哀而不伤, 含蓄蕴藉, 题材范围扩大。特别是19世纪后期, 上海、浙江等地“海派”画家和二十世纪初“岭南画派”崛起, 主要代表人物有任熊、任颐、虚谷、赵谦、吴昌硕等人。

1980年代以来由于当代艺术处身的生存境况完全异于传统, 花鸟画这一画种在当代国画领域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新的趋向。一大批中坚艺术家从各自生活境况出发, 从立意、取材、构图、技法等几个方面, 进行研究创作, 打破了过去常用的空白背景、单层次的大折枝画面构图, 追求用多层次的虚实结合的方法展现大自然的意境, 使他们在观念、感受和形式语言上有了更大的突破, 从文人主义到现代主义、现实社会、历史沉积和心灵经历, 使他们倾向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 花鸟画自身也在发展中得到不断的完善。从绘画的艺术形式趋向来看, 花鸟画与时代的关系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 淡泊的审美取向依然是现代花鸟画家内心的精神主体。在花鸟画的发展上, 以抽象的形态获得强烈的视觉形象, 同时融以新的材料媒介等时代信息符号, 自由地实现水墨理想并自觉地加人到世界文化的融合中去。二十一世纪, 从绘画的艺术形态走向来看, 东方的艺术将自觉地加强了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在某些程序上为现代花鸟画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 无论是中西交融也好, 还是在传统的自身基础上变革也好, 花鸟画的发展都在形式和内涵上会出现了中国式的现代倾向。

二、诸子思想成为中国花鸟画的源文化

中国花鸟画有着它独特的审美情趣, 这首先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成熟、系统的文化思想, 特别是孔子、老子、庄子等人的“儒”和“道”的思想, 他们成了历代文人所信守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境界创造了我们中国独特的人文、艺术, 中国花鸟画就是其中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美术仍然处于萌芽状态, 是原始萌芽状态, 属于不自觉的一段时期。同时期的文学似乎更超脱一些, 虽然不像唐、宋那样辉煌成熟, 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古代中国, 文学的成就直接指导绘画的创作。这个时期产生了孔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大人物, 他们的思想极为成熟和系统, 中国绘画受到了直接影响。

在诸子中, 最突出和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是孔子的“儒”和老子的“道”。孔子重“礼、乐”, 老子则倡导“无为”, 其思想根源都是在探讨国家和个人之关系。所谓“道”也, 万物之“道”, 此为生存之哲学。主要讲的是在个人方面, 他们尊崇文人的那种修心养性和博学多才, 追求衣食住之外的精神享受, 达到一种思想境界。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也产生极大影响, 从老子的“道可道, 非常道”开始, 探讨世间万物的“道”。庄子把老子的“道”发挥到又一个层次“虚无”, 其更多探讨的是超凡于尘世上的一种精神境界。

老子、庄子讲究处事自由自在, 不受约束, 在政治上是“无为而治”的思想。按老庄的哲学思想, 他们反对“五音”、“五色”的创作, 认为那是违反自然的人为技巧, 宣扬自然、质朴。后世艺术家在这种返朴归真理论基础上得到很大的创作启发。中国花鸟画随之向独特的文人画方向发展, 这种思想对后人是根深蒂固的, 而庄子对后来文人画家的影响则更为深刻。正是“儒”和“道”的思想导致了中国文人的这种绘画审美观和对美的表现形式’。中国花鸟画的中心思想是“托物言志”, 在形式上“诗画合一”, 描绘“鸟语花香”, 表现“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审美技法。

汉朝是中国第一个长期稳定的封建王朝, 儒家思想得到发扬光大, 而这几百年的绘画变化是缓慢的, 直到魏晋, 意识和艺术才有了大的飞跃。魏晋开始, 有大批的文人、土大夫甚至帝王绘画、爱画成风。《世说新语》记:“桓大司马《东晋的桓温》, 每请长康 (顾恺之) 与羊欣 (东晋书法家) 论画, 竟夕忘疲。”文人开始充满文学诗意地论画。从此, 中国有了系统的专门的绘画美学理论。这个时期成就最高的绘画理论大师有三位:顾恺之、谢赫和宗炳。三位理论家的主要理论思想都是关于“神韵”的。

三、魏晋的艺术理论奠定了中国花鸟画的方向

魏晋时期还没有独立的花鸟画, 但绘画理论的中心思想是“神韵”和“骨法用笔”, 宗炳的山水画论更加显露出“托物言志”的艺术形式, 这些正是后来花鸟画的创作思想主导。由孔孟、老庄等思想培育出来的文人, 开始对艺术进行深一层的探索, 为中国花鸟画的诞生准备好了条件。诸子的文化, 造就了中国独特的文人, 进而确立了魏晋南北朝的艺术风度, 其绘画理论奠定了后世的绘画审美方向。花鸟画的分科独立是必然的, 它反映了文人们“托物言志”的永久情怀。

随着历史的发展、王朝的更迭, 中国社会进入比较稳定、统一的时代——唐代。这个时期, 文学、绘画空前繁荣, 宫廷设画院, 作画的多为文人, 画家众多。有少数人开始画工笔花鸟画, 例如姜皎画鹰, 边鸾画花鸟、花卉, 萧悦画竹, 曹霸、韩干画马, 韩晃画牛等, 此时此境, 已经初见花鸟画分科独立的趋势。

自905年起, 西蜀和南唐吸引了各地的画家, 发展成南北各异的风格流派, 北有黄荃, 南有徐熙, 二者发展成后来的“工笔”和“意笔”之分。花鸟画在这个时期真正独立了。至元朝汉人画竹、明清的大写意, 更显示了中国独特文人“托物言志”的表现风格, 而这正是魏晋时期绘画理论的中心思想“神韵”和“骨法用笔”所奠定的中国花鸟画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许彦.两宋花鸟特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衡阳师专学院学报, 1998, (4) 。

[2]郝彦武.写意花鸟画的“写”、“意”特点[J];佳木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1) .

上一篇:中国式品牌的陷阱下一篇:和谐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