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行为

2024-09-30

和谐行为(精选7篇)

和谐行为 篇1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做出的、妨碍或干扰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影响教学效率和效果的行为。笔者结合在一些学校听课积累的想法, 谈谈自己对学生此类行为的认识。

一、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认为,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不安全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学习兴趣等。笔者经过长时间的听课积累和大量的案头工作, 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

1. 生源性原因。

大部分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有:其一, 内心厌烦。由于教学内容太难或太易, 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或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 语言平淡, 甚至无意义重复, 学生感到厌烦, 因而采取不当言行以示不满。其二, 挫折感与紧张感的发泄。对于教师提出的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各种要求, 学生“达标”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能够顺利达到教师的要求, 获得成功;有的学生则连遭挫败, 面临教师的批评和指责。挫折感加重了学生的紧张感, 紧张感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问题行为的方式发泄出来。其三, 寻求注意, 提升地位。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教师和同伴的认可时, 便常以违纪的形式来寻求教师和同伴的注意, 争得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

2. 师源性原因。

其一, 要求不当。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严, 学生稍不留意就违反了规章制度。学生犯错时, 有的教师既不分析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否适度, 也不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 而是专断地严惩学生以维护纪律, 从而造成师生矛盾和冲突趋向尖锐化。有的教师则对学生要求过低, 只要学生不惹是生非, 不冒犯教师, 就对学生所做的事置之不理。其二, 滥用惩罚。从表面上看, 惩罚的手段常能迅速而有效地制止课堂问题行为;但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 则不但不能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 反而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特别是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教师, 更易使学生产生怨恨情绪, 可能诱发学生攻击性或退缩性的问题行为。其三, 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的精神。当学生的问题行为严重地干扰课堂教学时, 教师常常产生震怒的情绪, 严厉处罚违纪学生, 而很少引咎自责。由于教师缺乏寻找自己在教学和师生关系方面不足之处的主动性, 更不在学生面前坦承自己的错误, 因而加剧了学生的不满和反抗。

3. 与家庭、社会有关的原因。

正在经历身心成长发育的学生还无法完全理解社会的各项行为准则, 这常常导致学生个体与社会的直接冲突。另外, 大众传媒如电视上有关暴力行为和犯罪行为的过度渲染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有研究表明, 当学生在电视上看到暴力行为发生的环境与他们所处的环境相类似时, 他们就有可能效仿这种行为。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控制方法

一般地说, 教师可采用的控制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根据采用方法的性质, 将其分为以下三种方法。

1. 强制性方法。

包括命令、监视、伪装、惩罚。教师的命令可以是绝对的指令, 也可以是温和的说理。监视是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特有的控制手段, 即从教室后门的窗口处观望学生等。伪装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掩饰笑容, 假装生气;二是威胁以表示即将实施惩罚 (但实际上并未使用惩罚或事实上不可能进行惩罚) 。在强制性方法中, 教师最常用的是惩罚。惩罚的范围包括口头指责、课后留校、罚做作业, 以至体罚、停学甚至开除学籍等。强制性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巨大, 须慎用;有些过分的强制性方法须禁用。

2. 温和性方法。

包括回避、暗示、明示。回避即在某些情况下, 如果学生的不恰当行为既不干扰教学, 也不影响其他学生, 而且持续的时间也不长, 就没有必要管束。如在讨论过程中, 如果学生不举手就发言, 而教师知道这个学生懂得什么是正确程序时, 就没有必要“小题大做”。暗示指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不作明确的反应, 而是采取恰当的方法与行为发生者沟通。如当学生出现注意力涣散、做小动作、交头接耳等问题行为时, 为避免影响课程的进行, 教师可继续上课, 但可以始终看着有不恰当行为的学生, 或站到这个学生身旁, 用眼神示意学生, 直到他 (她) 停止问题行为。明示即教师通过各种方法使自己的教育倾向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行为提出和善劝说, 以阻止问题行为的蔓延。

3. 和解性方法。

包括教师的放松和对学生文化的认同。放松体现为课堂纪律的“松动”, 它有两种形式:有条件的豁免和取消得不到遵守的规范。如果一条规范常常得不到大多数学生的遵守, 如果学生相应的违纪行为并不威胁到教师的权威, 这条规范就有可能被取消。如下课前几分钟, 如果教师讲授完毕, 让学生自己看书或者做练习,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小声讲话、讨论或不太出格地嬉笑, 在一些教师那里是被允许的。教师并不认为这是违纪, 更不会给予处罚。认同学生文化则是以学生认可的方式控制课堂。如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授课, 使可能发生的师生冲突隐藏到笑声背后, 教师对学生并不严重的插科打诨表示接受甚至主动参与。和解性方法可以在师生关系融洽、班集体内部凝聚力强的情况下采用。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1. 把要求变为程序和常规。

学生懂得了什么是恰当的行为后, 教师还应把要求适时地转化为课堂程序和常规, 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意识。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学生可参与规则的制定, 讨论规则的合理性、必要性, 也可对现有的规则提出建设性意见, 但教师不能完全依靠学生制定规则。在规则语言的使用上, 一般使用正面教育的语言, 如“尊重他人”、“按时完成作业”等;为禁止某些行为而使用“不准抽烟”、“不准打架”等语言也是必要的。

2. 强化和巩固规则。

班集体一旦形成了制度和规则, 师生双方就要及时、反复地巩固它。这要求教师认真地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 并及时、恰当地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在强化和巩固规则的过程中, 正确灵活地运用奖惩手段是必要的。有研究表明, 要想把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给学生讲清楚, 使学生懂得应该遵循什么规则, 奖励的办法是最有效的。也可适当地使用反面教育方法, 如公开批评、课后留校、让学生重做某事等。

3. 提高学生的自控力。

课堂控制达到优化的标志是学生自控能力的形成。“若从外部施加准则与控制, 就是外在纪律, 即他律;若学生从内部向自己施加准则与控制, 就是内在纪律, 即自律。”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 可通过目标自控、榜样自控、集体自控和契约自控等方式来实现, 即当出现或可能出现问题行为时, 通过目标的激励、榜样的仿效或借助于集体和契约的约束力来预防或阻止问题行为的发生和继续, 最终实现由他控向自控的转化。

和谐行为 篇2

安全生产事关企业的生存发展,事关矿区的安定和谐,而造成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最关键的原因是人的因素。从国内外的统计分析资料来看,90%以上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这些不安全行为具体表现为安全知识不够、安全意识不强、安全习惯不良等。孙村矿通过对大量煤炭事故规律的分析研究认识到,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因此,研究行为规律,激励安全行为,增强安全意识,避免和克服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对于预防事故有重要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孙村矿以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为目标,不断加强人的行为管理的研究和探讨,积极探索加强安全行为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措施。该矿创新安全行为文化,营造了不安全行为的“自控”氛围,有效地预测和控制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规范员工作业行为,变强制性的、外力性的安全管理为自我约束性、主观能动性的安全管理,变“大家盯”为“自己管”,增强了全员的自主保安意识和能力。

一、强化理念渗透,形成共同的安全价值观,达到自觉以理念指导行为的良好风尚,让安全行为成为员工的工作生活常态

孙村矿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倡树“五种安全理念”,并着力把安全教育由理念层向实践层推进,使全员在思想观念、工作态度、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达到自我升级。

1、倡树“五种”理念。抓人坚持思想为先,孙村矿不断强化安全理念的引领作用,积极倡树“五种理念”。一是倡树“三个没有”的安全核心理念,即“没有安全就没有干部的政治生命,没有安全就没有员工的家庭幸福,没有安全就没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倡树“一切为了安全、一切服务于安全、一切为安全让路”的安全工作理念;三是倡树“自己的安全自己管”“按部就班抓生产、正规操作保安全”的安全管理理念;四是倡树“安全越好、收入越高”的安全效益理念,使员工把自己的收入和自己的安全紧密联接起来;五是倡树“安全责任在肩、制度从我落实”的安全制度理念。使干部员工将安全知识和各项规章制度牢记心间,使之在工作中自觉做到遵章作业、自主保安、相互保安,内化到心灵深处,转化为安全行为,升华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2、多种形式宣灌。安全理念决定着员工的安全价值取向,孙村矿把“五种安全理念”的培植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灵活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培养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生产的主人翁意识。一是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孙村矿把该矿编辑出版的《安全文化系列丛书》做为员工必读教材,利用班前会组织员工诵读理念,形成人人想理念学理念、自觉以理念指导行为的良好风气。二是突出视觉文化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倡树五种理念。在候车厅、安全宣传一条街、企业文化长廊、井下安全宣传大巷、各区队的安全文化硐室、人行天桥、工业广场等场所,设立反映企业理念的牌板,各区队建立了亲情教育园地,使亲人的安全寄语、警句等处处映入员工眼帘,逐步形成人人参与安全管理的氛围,实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念引导。三是以活动为载体渗透理念。矿工会组织开展安全板报展、安全千人签名、井口送温暖、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安全漫画展等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寓安全教育于娱乐,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

二、强化行为约束,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真正做到“一举一动,规章至尊”

要改变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必须要有刚性的原则与行为控制。孙村矿提出了“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安全理念,把控制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和各种轻微伤害当作安全管理的最基础的工作来抓,创新安全管理制度,用制度约束员工的行为,进一步提高员工的自控能力。

1、大力实施自主安全管理模式。孙村矿实施区队自治、班组自主、个人自律的自主安全管理模式,让员工摒弃“三违”陋习,养成良好的生产作业习惯。一是规范员工的作业行为,孙村矿各基层区队严格实施《员工安全行为规范条例》,进一步完善考核细则,用严管理制度保护员工。二是建立不安全行为预警系统。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安全行为,增强员工自觉按章作业的积极性和压力感,孙村矿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在全国煤炭系统首家成功研制了“孙村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及预警系统”。该系统将全矿员工的姓名、单位、工种、岗位等详细情况输入微机,把不安全行为划分为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犯劳动纪律三大项。由安监处负责每天将各种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整理,并输入系统,动态跟踪全矿员工违章情况。三是实行走动式管理。从矿到基层区队的各级管理人员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标准,在现场巡查纠错,所到岗位必须和岗位员工互相签字,注重动态过程中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的纠正,有效地控制了动态过程中“三违”的发生。

2、全方位抓安全行为养成。让安全理念成为行为习惯,要坚持教育与养成并举。孙村矿把着力点放在行为养成上,采取引导、激励等多种手段增强职工践行安全理念、用安全理念规范日常安全行为的自觉性。一是抓好井下上的准军事化管理。孙村矿严格员工的日常行为、着装穿戴、坐姿行走等方面的要求,使员工自觉做到井上井下列队行走、乘车乘罐自觉排队,大型集会统一着装,带队入场,并执行首问责任制,使用文明用语。二是强化正规操作行为,依托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强化员工的基本功训练,大力培养“出手就干标准活”的良好习惯。三是着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孙村矿制定了《员工素质标准》,包括员工日常行为准则、员工行为规范、就餐礼仪等制度,共9章92条232款,把员工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融于日常管理制度之中,使员工自觉养成了“日常生活讲友爱、言行举止讲文明、公共场所重仪表”的良好习惯。

三、强化技能培训,缩小员工行为的个体差异,降低个人因素副作用,进一步规范作业行为

孙村矿始终把安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员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安全素养,让员工“懂安全、会安全”,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改善他们不安全的行为习惯,增强全员对危险源的识别能力和规避安全风险的能力,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建设安全高效、文明和谐的矿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业务技能教育。为使干部员工实现从“应知应会”到“必知必会”的跃升,孙村矿从文化知识到业务技能,进行一系列内容的培训学习,达到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是拓宽知识面。孙村矿每年都要举办各类大型安全教育培训班,根据形势需要,聘请专家教授来矿进行授课,既要有业务技术、生产管理、安全技能和安全管理等知识,也有时事政策、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等内容。二是编制学习题库。采、掘、机、运、通等各大专业针对专业的不同类别和岗位特点,编制学习大纲,试题库,每周举办一次安全专题学习会,每月进行一次专业管理技能考试,切实增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安全素质。三是由安监处负责,采取外培、内培、集中培训、分时分工种等培训方式,对员工分期分批地进行安全培训。同时重点抓好了特殊工种作业人员、主要技术工种、转岗、待岗人员的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2、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一是培训方式从“重理论到重实践”。孙村矿采用以工代培的培训方式,利用该矿的杰诚公司作为培训基地,分期组织实地演练设备、零部件的修复、修理及组装,配合理论知识、设备性能、注意事项的讲解,着力提高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二是培训地点从“井上到井下”。孙村矿将培训地点由教室、地面延伸到井下,利用“以师带徒”、“现场岗位说教培训”等形式,实施手把手教学,使培训工作更加贴近实际。同时,以手指口述、安全环境描述、现场操作教学为载体,使每一个员工熟练掌握自己的工作程序、操作标准。三是培训模式从“教师授课到网络教学”。孙村矿发挥网络传媒优势,充分利用矿办公系统,将新设备、新工艺安全使用注意事项和重大自然灾害防治、事故自救互救知识上网,组织员工认真观看学习。

四、强化安全行为的内部、外部激励,激发员工安全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对安全行为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安全行为科学的目的是要达到控制人的失误,同时要激励人的安全行为,安全行为的激励是进行安全管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践中,孙村矿强化员工安全行为的内部、外部的鼓励和奖励,充分地调动每名员工安全行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强化外部激励。一是实行“双工资制”。为提高全员的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控制不安全行为,彻底消除“重生产轻安全”的不良倾向,孙村矿实行“双工资制”,即安全工资和绩效工资,矿每月下拨安全工资,根据每个人安全上的贡献大小,安全分值高低,发放上月数额不等的安全工资。通过将全体员工的安全责任与经济利益挂钩,起到了正向激励作用,增强了全员对安全生产的关切度和自觉性。二是“三违”罚款返还。孙村矿对“三违”人员采取了处罚与引导相结合的做法,由重处罚向重引导改变。一方面对“三违”进行重罚,实行罚金返还的人性化管理制度,让员工既能体会到处罚的痛心,又能感受到企业的关爱。另一方面,对三违人员的罚款实行“定期返还”,以人性化管理的亲和力弥补制度刚性的不足。该矿规定,发生一般违章和较严违章,个人次月和下一季度内杜绝违章现象的,悉数返还安全罚款;如果再次违章,不仅不再返还,还要再交上一倍罚款。“三违”罚款返还的办法,较好地克服了因罚款带来的负面影响,激发了员工的安全能动性。

和谐行为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现代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67-01

人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一个孩子呱呱坠地,带给一个家庭的不仅是喜悦,更是责任与义务。家庭教育既是父母对孩子身体的抚养,也是对孩子心灵的启迪。目前在我们这样一个偏远的小县城里,多数家长为了谋生,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没有一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于这种种的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也大打折扣,我们老师们有了这样的感慨——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孩子在家放纵两天。周一的课堂杂乱无章,就是最好的见证。

一、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为了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将来能更好的为祖国服务,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一是指导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当父母不容易,当好父母更不容易”。 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事实确实如此。如何当好家长,我认为,首先,努力“学会陪伴”。家长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关爱社会、国家、他人、朋友、同事等等,使之尊老爱幼,相帮谦让,宽容大度,待人和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不要抱怨孩子在课堂上爱讲话,自己就无能为力,要老师多加管教。可是,我却发现向我诉苦的家长在开家长会时自己喋喋不休的给周围的讲个不停。家长都做不到怎样要求孩子去做到呢?孩子做事拖拉写作业磨蹭,作业本都丢三落四,家长可曾反省过自己做事的方式?家长要求孩子看书,写作业,你自己却在看电视或者玩游戏。可见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孩子一起成长,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

再次要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有一位孩子从小就能体贴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为人正直,学习成绩非常出色,他的父母是怎样教育的呢?“我们认为我们的儿子很聪明,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在外奔波的确辛苦,但不要把工作的压力带到家里。给孩子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孩子处处感到温暖。再看另一则事例:我们学校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女同学唆使另一文位同学去偷别人的东西,被人发现后找到班主任,班主任请来了前一位女孩的家长陈述此事,这个女孩的家长不责怪自己的孩子,反而对另一位女同学说:“你为什么要听她的话去偷别人的东西呢?”好像他的孩子没有一点责任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们为孩子创造的是一个不文明的生活环境。

二、培养成你所期望的人才

我们有许多的理由关心孩子的成长。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你想让孩子实现你的梦想成为你期望的那种人,但你有没有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去培养他呢?家长是镜子。“天才”不能创造,培养孩子具备你所期望的品质,告诉孩子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去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道路,孩子就很有可能获得成功,更有可能沿着你规划的道路发展下去。教孩子学会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孩子终身受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造就孩子的一生。因此,作为家长,需要明智地在孩子开始学习之时,就和学校携手,播下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种子。对孩子来说,完成家庭作业,是日常学习活动中的必然组成部分,它是反映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家长要鼓励孩子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培养其学习积极性。课外,要鼓励孩子多读书、多看书,养成事事动脑、动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孩子从小学习就比较吃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就越来越困难,甚至成为孩子望尘莫及的事了。因此,关心、重视并帮助孩子学习,将成为孩子学习的助推器。

三、教育需要好心态

好钢是炼出来的;出色的孩子,健康的性格是培养出来的。严格,并不乏爱。天下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疑的。家长对孩子的爱,不能只是自己情感表达的需要,自己宣泄了,也就满足了,这种爱,也是一种教育行为,是父辈对孩子成长的情感投资。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他需关心,呵护的方面很多,除了要给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其体魄的健康外,孩子内心的塑造、性格的健康发展,情感的滋润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都应同样予以重视,树立“让孩子全面发展”的意识,给孩子以全面的关注,是体现“严格”的第一方面。所以在实施“严格”的过程中,目标要求明确,落实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对孩子提出的力所能及的要求,如果是正确恰当的,一定要坚持,尤其是一些需要在长时间中形成的习惯,更要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对孩子要求严格,是爱的明智表达。

四、做孩子的朋友

在孩子面前做“严父、严母”是最容易,如最简单的当您用“威严”把自己包起来的时候,您也就距孩子远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和消极的,都表达出来,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其实这也是父母和孩子交朋友的第一个要求——坐下来听孩子倾述,跟孩子交流,有时并不需要作父母的自己说,只要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讲完,让孩子觉得您真正理解了他的想法,体味出父母对他是尊重的,孩子也就满足了。父母作为倾听者给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孩子盼望所有的父母成为他们的朋友。

和谐行为 篇4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获得的知识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并把它作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之一。而这种知识的获得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既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的主导作用, 又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探索性的主体性行为。

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播种”的行为特征, 这就要求教师要激活知识的“种子”, 即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活体的知识;同时, 教师要把这种活体知识播种到“沃土”之中, 才能保证充满活力的知识的“种子”的成活。而这个“沃土”就是学生的思维的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头脑中创造一个知识生长的“沃土”。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特征是一个知识的生成过程, 也是充分展示自己主动积极学习的过程。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智慧, 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意志和创造力, 通过发现、选择、重组等多种活动, 最终在自己头脑中生成具有学生自己个性品质特征的知识。

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知识是在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动的氛围中传播的。学科教材的非生命体知识也只有到了教学活动中生命体的主体上, 才有可能被激活, 才能产生知识生成的新的生长点。在整体的、连续的学校教学活动和学生潜能的不断发挥中, 新生成的知识将会不断生长、分蘖, 从而实现着知识的掌握、创新、增值的教学目标。

二、师生关系彼此相倚, 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条件

教学中, 师生关系往往表现出四种相倚状态。一是假相倚:教师在授课时心中并没有考虑学生, 只是按着自己的意愿、兴趣来上课, 此时, 教师和学生只是在形式上互动, 实际上互不依赖, 这就是假相倚。二是非对称性相倚:一方面教师以为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进行教学, 但学生却不能积极配合;另一方面, 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学习愿望和要求不给予重视。师生互动缺乏呼应, 是一种单向性互动。三是反应性相倚:是双向性互动, 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教师本没有这方面的教学计划, 由于学生提出了要求, 教师应和了学生的要求, 改变了原先的计划。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对某项活动并不想参与, 只是受到了教师的提示和说服, 而转向对组织活动的参与和关注。四是彼此相倚:是双向性互动, 与反应性相倚不同的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参与性活动。

那么, 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产生双向性互动的相倚关系依赖什么呢?显然有赖于爱生尊师、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及心理相容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只有在和谐的教学交往关系中, 才能避免假相倚、非对称相倚, 最大限度地建立师生之间反应性相倚和彼此相倚。这样, 就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消除态度分歧、兴趣背离, 尽可能在各方面达成理解和沟通, 其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双向互动、教学相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 学生的潜力在不断张扬, 生成性知识在不断涌现, 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富有成效。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达成教师和学生彼此相倚的条件, 彼此相倚师生关系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前提。教师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中责无旁贷。首先, 教师要诚心实意地信任和鼓励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教学中不能一味地扶着、牵着, 该放手时则放手。其次, 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师生关系中, 教师要做“平等中的首席”。当教师给予学生知识时, 不是自上而下地“给予”, 而是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这样, 学生才在学习中不断体会发现知识、生成知识的快乐, 也才能更主动地去学习。

三、学生的主体行为是实现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重要保证

教师在教学中, 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 即眼里、心里要有学生, 而且还要有自己。同样, 学生在学习中也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 既要有教师、同学, 也要有自己。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是一个生动、能动的生命个体。这种生动、能动的生命个体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 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变成自己的创新实践过程, 让自己的学习潜力在这种创造性实践过程中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发展,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实现师生和谐、彼此相倚的良好教学交往的保证。

为此, 学生首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努力使自己在渴望和强烈要求下参与教学活动。其次, 要善于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 在课堂交互的活动中, 能动地共享他人的资源, 学会与教师、与自己的同伴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第三, 要自信。善于积极表现自己, 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成功。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和善于解决问题。在这样一系列能动的学习过程中, 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 开发自己内在的学习潜能。同时还要结合自身特点, 积极开展创造性学习。在学习中有意识培养自己的思维品质, 培养自己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 不断进行积极的反思, 不断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进而完善自己的人格结构。

总之, 学生课堂交往需要的满足远比知识、技能的习得重要得多, 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是否能创建一个健康的课堂交往环境。师生课堂人际合作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有效的课堂交往, 而学生的主体参与又恰恰是交往得以持续的重要保证。因此, 课堂教学应该满足学生课堂交往的需要, 通过创设健康的课堂交往环境, 通过师生、生生的课堂人际合作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 使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交往中充分发挥主体行为, 以获得全面发展。

摘要: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知识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并把它作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文章以此为切入点, 探讨了学生主体行为的重要性, 以及主体行为与和谐师生关系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主体行为,和谐,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升.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分层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01 (3) .

[2]张希希.论有效课堂交往的策略[J].课程·教·教法, 2001 (5) .

和谐行为 篇5

早上好!又是新的一周来临。每当雄壮的国歌声在校园里响起时,每当五星红旗在操场上迎风飘扬时,我们手拉手又开始了新的一周校园生活。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规范行为,共创和谐校园”。开学已经一个半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同学们的学习也井然有序地进行。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全校同学都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虽然大家住得比较远,但是都能做到上学不迟到,排队进学校。虽然中午不回家比较辛苦,但是都能做到上课认真学习,午餐安静有序,放学自觉排队,教室卫生也干干净净。尤其是很多同学已经习惯每天一到学校就进教室,交作业读书,没有一个在室外玩耍的;中午吃过饭就安安静静回教室休息、看书、做习题,没有一个打打闹闹的。为什么大家做得这么好呢?因为我们有《合师附小一日常规》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因为我们努力按照《合师附小一日常规》要求去做。《合师附小一日常规》就是我们在校的行动指南。它会帮助我们养成许多好习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将这良好的开始保持下去。这些天,我们也发现,在有序的学校生活中,也常常冒出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些同学的行为习惯还不能适应附小文明和谐的校园要求。比如说:一些同学喜欢随手乱扔乱画,随脚乱踏乱踩。走廊上、操场上常见到碎纸片。课桌上涂涂画画,黑乎乎一片。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一串串脚印。许多同学钻小竹林里,在草地上追逐,在走廊上打闹,在楼梯间奔跑,在休息凳上蹦上跳下,水龙头死拽硬拧,已经坏了不少。上厕所不冲水,架板凳动作粗鲁。这些行为不仅损坏了公物,破坏了环境,也不安全,不卫生。希望这些同学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改正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文明的学生。

美丽整洁的校园要靠大家去爱护,安全、舒适的校园要大家一起去努力。有些同学喜欢早到学校,既不安全,又浪费宝贵的时间。记住:学校早上的开门时间为8:20,中午校园开门时间为1:10。请同学们计算好出门时间,不要提前到校。到学校门口要排队,等待的时候不能打闹、拥挤,进入校园要排队走进教室,中途不能跑,不能散队。也就是说,上学排队进教室和放学排队出校门一样,要求安静整齐。高年级同学要爱护小弟弟小妹妹,注意谦让,上厕所、进出校门不与低年级同学争抢。在校园里该怎么走呢?师范附小有一首行为习惯歌谣叫“四走”歌——上学放学排队走,上下楼梯靠右走,走廊上慢慢走,教室里轻轻走。记住了吗?我们一起诵读一遍。只要大家做到了“四走”,就会减少许多碰撞事故,保障同学们在校园的安全,不出意外。

从这周开始,学校开展将“关爱健康,拒绝零食”主题活动。我教大家一首 “两不一带”歌——“两不一带”要记牢,不带零食和饮料,不带不花零用钱,自带开水讲健康。这首歌谣告诉我们要拒绝零食,健康生活。师范附小还有许多这样的行为习惯方面的歌谣,班会课上,老师会带大家一起学习、诵读,请同学们牢记并自觉践行,养成好习惯。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和谐美丽的校园做出我们每个人的贡献,让师范附小成为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

[国旗下的讲话:规范行为,共建和谐校园(共2篇)]篇一:国旗下讲话:规范行为 共创和谐校园

国旗下讲话:规范行为 共创和谐校园 同学们,老师们: 早上好!又是新的一周来临。每当雄壮的国歌声在校园里响起时,每当五星红旗在操场上迎风飘扬时,我们手拉手又开始了新的一周校园生活。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规范行为,共创和谐校园”。开学已经一个半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同学们的学习也井然有序地进行。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全校同学都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虽然大家住得比较远,但是都能做到上学不迟到,排队进学校。虽然中午不回家比较辛苦,但是都能做到上课认真学习,午餐安静有序,放学自觉排队,教室卫生也干干净净。尤其是很多同学已经习惯每天一到学校就进教室,交作业读书,没有一个在室外玩耍的;中午吃过饭就安安静静回教室休息、看书、做习题,没有一个打打闹闹的。为什么大家做得这么好呢?因为我们有《合师附小一日常规》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因为我们努力按照《合师附小一日常规》要求去做。《合师附小一日常规》就是我们在校的行动指南。它会帮助我们养成许多好习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将这良好的开始保持下去。这些天,我们也发现,在有序的学校生活中,也常常冒出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些同学的行为习惯还不能适应附小文明和谐的校园要求。比如说:一些同学喜欢随手乱扔乱画,随脚乱踏乱踩。走廊上、操场上常见到碎纸片。课桌上涂涂画画,黑乎乎一片。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一串串脚印。许多同学钻小竹林里,在草地上追逐,在走廊上打闹,在楼梯间奔跑,在休息凳上蹦上跳下,水龙头死拽硬拧,已经坏了不少。上厕所不冲水,架板凳动作粗鲁。这些行为不仅损坏了公物,破坏了环境,也不安全,不卫生。希望这些同学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改正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文明的学生。

美丽整洁的校园要靠大家去爱护,安全、舒适的校园要大家一起去努力。有些同学喜欢早到学校,既不安全,又浪费宝贵的时间。记住:学校早上的开门时间为8:20,中午校园开门时间为1:10。请同学们计算好出门时间,不要

提前到校。到学校门口要排队,等待的时候不能打闹、拥挤,进入校园要排队走进教室,中途不能跑,不能散队。也就是说,上学排队进教室和放学排队出校门一样,要求安静整齐。高年级同学要爱护小弟弟小妹妹,注意谦让,上厕所、进出校门不与低年级同学争抢。在校园里该怎么走呢?师范附小有一首行为习惯歌谣叫“四走”歌——上学放学排队走,上下楼梯靠右走,走廊上慢慢走,教室里轻轻走。记住了吗?我们一起诵读一遍。只要大家做到了“四走”,就会减少许多碰撞事故,保障同学们在校园的安全,不出意外。

从这周开始,学校开展将“关爱健康,拒绝零食”主题活动。我教大家一首 “两不一带”歌——“[国旗下的讲话:规范行为,共建和谐校园(共2篇)]两不一带”要记牢,不带零食和饮料,不带不花零用钱,自带开水讲健康。这首歌谣告诉我们要拒绝零食,健康生活。师范附小还有许多这样的行为习惯方面的歌谣,班会课上,老师会带大家一起学习、诵读,请同学们牢记并自觉践行,养成好习惯。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和谐美丽的校园做出我们每个人的贡献,让师范附小成为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

篇二:学守纪、讲规范、构建和谐校园国旗下讲话稿

[国旗下的讲话:规范行为,共建和谐校园(共2篇)]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五(3)班的________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学守纪、讲规范、构建和谐校园.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遵守纪律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并牢记的。然而,上课迟到,课堂上讲话、写纸条、睡觉、作业相互抄袭甚至不做,校内大声喧哗吵闹、乱扔废弃物等现象屡禁不止。你以为周围的同学会抬头仰慕你的我行我素吗?不,恰恰相反,别人只会对你的行为低头叹息、当成笑料。

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么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

也许,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在每一个答案的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人,一个遵守纪律,规范自身行为的人。

为什么在一个环境幽雅清洁的地方,很少有人会随地吐痰?为什么在庄严肃穆的场合,人们往往善于自律?这是因为环境提升了人的道德认知。

每当我们与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破坏校园良好文化氛围的人理论时,总能听到这样的回答:又不是我一个人!”也许的确不是你一个人,但是我们为什么总是习惯于把自己定位于相对较低的道德水准呢?为什么不向有道德和讲文明的同学看齐呢?实际上,道德就是要求我们有足够的意识和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引导自己的情绪。我们不应因原谅自己而拒绝别人的忠告,贬损自己的价值。成熟的人格和高尚的人性来自于严格的自律。这也是每个学生必备的素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一个环境幽雅的校园都需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

同学们,在我们充满豪情壮志向理想奋进的时候,在我们满怀自信积极奔跑在人生跑道上的时候,请不要忽略了这位从早到晚伴随在我们身旁的严肃的朋友——那就是纪律、规范。有了它,我们的秩序更加井然;有了它,我们的生活更加灿烂;有了它,我们才能和谐共处。

和谐行为 篇6

关键词:文化差异,拒绝言语行为,合作原则,面子理论

引 言

在整个世界愈来愈融合的背景下, 各国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了解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差异是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和谐社会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个人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和谐, 还包括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流, 中国自古崇尚和为贵,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应友善做事, 礼貌待人。顺应他人的意志、锦上添花是交往的姣好状态, 但委婉拒绝对方的请求也是人生的一种常态, 没有应和对方而能把关系处理得很和顺则是交往的至高境界。

拒绝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门艺术。拒绝是人生处世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拒绝是对建议、邀请、给予和请求的否定回应, 意味着不同意对方的观点, 因此拒绝行为本身是伤害对方感受的言语行为。为了降低伤害对方感受的程度, 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人们会主动采取一定的策略。同一文化背景下, 人们对拒绝策略的认识有共同的理解, 但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 人们对拒绝方法和措施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中国和美国是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风格迥异的两个国家, 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个人信仰以及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都有很大的差别。如何做到在拒绝别人的同时而又委婉地不伤害对方, 如何回应别人的拒绝, 中国人和美国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文化内涵。本文对英汉拒绝策略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以及交往中的语用失误作了分析研究, 提出了一些在跨文化交往中避免语用失误的建议, 使读者在实际交往中更加了解英汉文化的异同。

一、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通过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拒绝言语行为进行了研究, 例如,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 (1962) 、Searle的间接言 语行为理 论 (1969) 、Grice的合作原则 (1975) 、Brown & Levinson的面子理论 (1978) 以及Leech的礼貌理论 (1983) , 不同的理论都有其支撑背景。不论从哪方面来探究, 拒绝都是一种威胁说话者面子的言语行为。提到面子, 人们通常会想到西方语言学家Brown and Levinson的面子理论, 他们根据Goffman (1967) 的面子概念把面子分为两类, 一类是积极面子 (positive face) , 即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同或赞许;另一类是消极面子 (negativeface) , 不愿被对 方反驳或 阻止的希 望。Brown &Levinson还指出, 有些言语行为, 如请求与拒绝, 在本质上是和交际者的面子相悖, 被称为“威胁面子行为” (face threatening acts, 简称FATs) [1]。虽然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遭到诸多质疑, 但其提供的实验操作框架是得到一致肯定的。

他们提出的理论主要是以英美文化为基础, 这种理论是否适用于其他文化, 许多学者根据本国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不少学者还实施了跨文化的言语行为研究, 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主要有Takahashi & Beebe (1986) 对日本和美国的拒绝语用策略进行的调查和Liao & Bresnahan对美国和中国台湾大学生进行的拒绝策略对比研究。比起西方国家, 中国人似乎更加看重面子。如顾曰国 (1990) 和Liao Chao-chih对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汉语拒绝语的研究, 他们认为西方学者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适合汉语,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事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3]。

二、英汉拒绝语中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是社会历史的沉淀, 是民族特质的凝聚。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现了不同的价值体系, 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风格迥异, 其本质区别在于两大不同的价值系统——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和美国文化的个体主义。中国是个典型的注重集体 (collectivism-oriented) 的国家, 美国则是个注重个体感受 (individualism-oriented) 的国家。对两国拒绝语的研究需要性对中西文化价值观念差异的分析入手, 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对有同一事件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习惯于中庸之道的中国人, 在拒绝别人时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障碍, 不善于拒绝别人的请求或邀请, 实际交往中往往心很累, 事后常常后悔不迭。中国人在拒绝别人时总要考虑对方的面子, 这种观念来自于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在过去, 中国的经济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 人们以田地为生, 很少迁移, 这样就形成了以村落为单位的宗族或家族。在社会上, 人们以群体的形式面对外面的世界, 而不是个体。人们很重视和谐, 只有和谐, 民族才能团结, 国家才能统一, 集体主义成为国家统治者用来笼络民心, 巩固统治的工具。因此, 集体主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国式的礼貌原则体现了集体主义的诸多特征, 拒绝语也不例外。中国人拒绝别人时会充分考虑到要维护对方和自己的“脸面”, 通过采取避免相互的面对面冲突而达到拒绝的目的, 给对方留面子、给自己留后路是很必要的。社会交往的一条原则是礼尚往来的互惠性, 所以只有当对方的面子得到维护, 自己的面子才能得到维护。

美国历史较短, 美国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敢于挑战, 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的同时, 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1776年, 美国政府颁布了“独立宣言”, 使得个体主义成为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核心。在美国文化中, 个体主义是被高度推崇的一种价值观念, 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个人独立。何兆雄 (1995) 曾说过, 这一价值观念可能与人们冲破欧洲大陆教会的束缚和开发大西洋西岸新天地有关 [6]。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应该被承认并得到尊重。美国人的拒绝言语同样体现了个体主义价值观。怎样拒绝、怎样维护面子是个人自己的事, 并不具有特别重要的社会意义。一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行事, 考虑自己感受的同时尊重别人的自由和权利。

言语行为一旦进入不同的文化中就会带有鲜明的文化色彩。Brown & Levinson对面子的分类是基于西方文化的, 他们认为个人有充分的行为自由, 并应该得到社会承认、尊重;而中国模式则希望个人的需求不要超越社会所给与个人的身份地位。根据Brown &Levinson的面子理论, 几乎所有的言语行为都是威胁面子行为, 甚至连说“对不起”“请原谅”等也不例外。但在中国文化里, 这些词语本身就是礼貌语词, 并没有伤害“面子”或“脸”, 无需其他礼貌语词来修饰以减轻威胁面子行为的程度。

三、实证调查

对跨文化拒绝语策略的研究, 主要有Takahashi和Beebe对美日拒绝语的调查研究, Liao Chao-chih和Bresnahan对中美拒绝语策略的实证对比研究[4], 还有Nelson等对埃及阿拉伯语和美国英语拒绝策略的使用情况的研究等。Liao & Bresnahan的调查是基于台湾地区的, 为了进一步研究美国和中国大陆对拒绝语策略使用的异同, 作者对中国大陆120名大学生进行了试卷调查, 并在美国朋友的帮助下, 取得了美国大学师生的试卷调查资料, 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 获得了一些新发现。

(一) 调查对象

美国的调 查对象来 自俄克拉 荷马州立 大学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的100名师生, 中国大陆的120名师生来自河北师范大学和石家庄经济学院, 调查对象要回答全部情景的问题。美国有效调查问卷93份, 中国有效调查问卷111份。

(二) 调查方法

笔者设计了六种关于拒绝的情景调查问卷。根据调查对象和请求者的关系, 六个情景被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拒绝与调查对象地位平等的人 (情景一、二、三) ; 第二类是拒绝地位高的人 (情景四、五) ;第三类是拒绝地位低的人 (情景六) 。

本项调查采用试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用卡方 (Chi-square test) 来分析每一情景下的两组数据的显著性差异, 并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计算两国受试者采用策略数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策略数的计算是以Liao (1994, 1996) 归纳总结的24种拒绝策略为依据的。

(三) 数据分析

笔者现只举其中一例来说明分析过程。

1. 异性请吃饭

别人请吃饭应该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但也有因某种原因不想去或去不了的情况。异性同学请吃饭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 如果不想去, 如何拒绝会直接影响朋友关系。中美两国有着不同历史背景和民族风俗,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就表现出不同的拒绝方式。

2. 拒绝与不拒绝

在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方面, 美国要比中国开放的多, 即使在不十分熟悉的情况下, 对方邀请吃饭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作者对两国受试者是否接受邀请进行了对比发现, 对于异性邀请吃饭的接受与否, 两国首受试者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表1) 。这说明美国人对于被邀请吃饭方面表现得很开放, 充分说明了美国人崇尚自由的精神, 接受与否完全是被邀请人的自由, 接受邀请并不说明对对方有意思, 即使是和对方不熟悉, 但自己乐意就不会再考虑其他的因素。中国人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慎重, 没有附加条件而是直接接受的美国人的比例比中国人高11.35%, 中国人直接接受邀请的人数很少, 只有4人直接接受了邀请, 其中女生只有1名。这与中国传统的“面子”观念极为符合, 在做事情时总要为对方着想, 极力减少对对方面子的伤害, 即使自己不想去, 但如果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也会答应对方的请求。美国人考虑自身的因素比较多, 不拒绝的人数达到38.71%, 只要对自己没有害处, 时间允许, 就可能考虑去。下面是几个直接接受邀请的例子 (C代表Chinese, A代表American, m代表male, f代表female) :

C1m: 好的。 (原因:她又没说喜欢你, 吃顿饭没什么吧, 等到那步再委婉拒绝就OK了) 。

A1m: Sure, sounds like a good idea to meetsomeone new.

A2m: Yes, I’m in grad school, I’m insane to turndown free food.

中国受试者拒绝邀请的人数比例占到中国受试总数的95.49%, 而相对来说, 拒绝邀请的美国人的比例就比较小, 只占美国受试者总数的61.29%。中国受试者大都采用说明理由间接拒绝的方式, 以便把由于拒绝而对对方面子的损害降到最低, 极为符合中国传统的“和为贵”的观念, 即便是拒绝也要委婉拒绝, 不伤和气。

在有条件地接受邀请方面, 中国人比美国人的比例要低许多, 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接受邀请大多是出于面子, 不会再附加什么条件, 如果加条件的话似乎就是对对方面子的损伤, 如是这样就不如委婉拒绝的好。有条件接受的中国受试者只有一名男生, 且提出的条件也是为对方着想的, 而且比较含蓄。

C2m: 好吧, A-A制吧, 不然多不好啊!

美国受试者考虑自身的因素比较多, 而且会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 不会让对方产生误会或者让对方捉摸不透, 例如:

A3f: I’m not interested in anything other than adinner.

A4f: yes, I’ll go but only as friends.

A5m: I really don’t feel comfortable going alone, but get a group together and we can all hang out.

美国人提出的附加条件是从自身因素考虑的, 如果只是想吃饭而不想交异性朋友, 美国人会直接表达出来, 或者直接说对吃饭以外的事情不感兴趣, 或者叫其他人到场, 不给对方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对方也就会明白你的意思, 知趣的话就会知难而退, 也许还可以做朋友。中国学生在被拒绝后心理上会受到打击, 可能会消极一段时间, 因为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 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比较重, 自己的事情经常是会得到满足的。如果得不到满足, 心理上就会不平衡, 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

3. 拒绝时说明原因

拒绝时说明原因理由, 尽可能地维持礼貌原则,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是遵守了合作原则, 但因为拒绝对方在本质上是不礼貌的, 人们通常会使用延缓语、提供拒绝理由等策略。如果想拒绝对方的请求, 又不想伤及对方的面子, 那么委婉地说明原因会使对方心理上较容易接受。中国人受中庸之道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会考虑对方的面子, 尽量找一些理由来化解拒绝造成的伤害, 使双方的面子都能得到保全, 特别是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关系, 心理上会更加敏感。由于中国人对待异性邀请一般都很谨慎, 考虑的因素比较多, 虽然心理觉得没什么, 但人言可畏, 大多数中国人还是认为拒绝是比较好的选择, 免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特别是女生会对此很敏感, 在调查中有91.38% 的中国女生拒绝时说明了各种各样的原因。例如:

C3f:不巧, 今天正好有同学来找我, 下次吧。

C4f:我们现在都是学生, 纯消费者, 爸妈挣钱不容易, 我们要珍惜, 不能出去破费。

C5f:很抱歉, 我最近不能吃太多, 胃不太好, 所以不想去。

中国的男生拒绝时说明原因的人数比例虽然比女生少一点, 但也占到男生总人数的84.91%。男生的原因似乎更多样化, 也更直接。例如:

C6m:不好意思, 我正在做一项研究, 恐怕没有时间, 并且这项研究很重要, 时间也很紧。

C7m:我晚上已经约了别人了, 这个也要讲个先后吧, 我就去不了。

中国人认为请吃饭不会仅仅单纯是吃饭, 可能会有其他一些事情, 即使没有别的事情, 自己总会觉得欠了“人情债”。美国人则不会考虑这么多, 吃饭就是吃饭, 如果谈到其他事情, 不愿意一般就直接告诉对方并说明原因, 不说明原因也无所谓, 对方也不强求。即使吃了饭又没有答应对方的要求也不会认为欠了“人情债”。表2对比了中美男女生拒绝时说明原因的情况, 显示了中美男女生在拒绝别人时是否给出原因存在着显著差异。中国人百分之八九十都会给出各种各样的原因, 而美国人拒绝时说明原因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多, 比中国人要少得多。

在英美文化社会中, 人们崇尚个性自由, 尊重个人的独立活动空间, “自身”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概念, 人们不愿意受他人的意愿支配。从婴儿夜晚就独处一室睡觉, 学校里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到之后走上社会对工作的选择自由, 谈恋爱的自由权利和家庭环境的个性布置等, 都能表现出个体主义的痕迹。中国传统的世俗伦理观念强烈地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发展, 强调和为贵, 拒绝对方的要求意味着使对方的正面面子受损, 因而他们会尽可能地用间接委婉的方式来拒绝对方。英美人在遇到别人邀请时第一反应是自身的自由受到限制, 而不是对方的正面面子需要照顾, 因此在拒绝对方的时候他们会首先考虑自己的负面面子, 同时也会兼顾对方的正面面子, 他们的原因说明相对要直接一些, 相对主观一些。例如:

A6m: No, thanks. But I don’t want to go with you.

A7m: I am sorry I do not feel that way about you.

A8f: I have some appointment with my friends.

A9f: No, I have to wash my hair tonight.

4. 不同性别的拒绝情况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受封建主义的影响, 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处理感情问题的方法有偏见, 特别是涉及到男生和女生单独相约吃饭时, 女性应该委婉含蓄, 不应太开放, 男性则相对随意一些。现在的中国人比以前要开放许多, 有人会说朋友之间吃个饭没什么, 但和英美国家比起来, 异性朋友请吃饭还是显得比较谨慎。中国人受中国传统风俗的影响, 直接接受的人很少 (只占3.6%) , 其中女生只有一名 (占女生总数的1.72%) , 她答应对方不是真正的出于主观原因, 而是“给他个面子, 盛情难却, 还是去吧”。男生比女生要开放一些, 有三名男生直接接受了邀请, 其中两名附加说明了原因, 一名说:“她又没说喜欢你, 吃顿饭没什么吧, 得到了那步再委婉拒绝就OK了”;另一名说:“吃饭又不是吃人, 不做情侣可以做朋友”。他们说的原因很符合常理, 不过鉴于中国的传统风俗, 人们还是很在意别人看到后的议论。本次调查只有一轮问答, 如果男生执着而女生对男生也没有厌恶感的话也许女生的拒绝就会演变成一次礼仪性拒绝, 最终导致接受, 或有条件接受。

美国人对异性邀请的看法和中国人有着很大的不同。直接接受邀请的美国受试者的比例比中国受试者接受邀请的比例要多很多 (占15.05%) ;其中女生无条件接受的人数占女生总数的9.37%。女生接受时不会象中国女生那样考虑太多, 只要自己方便就可以, 例如:

A10f: Sure, I would love to.

A11f: Sure, why not? I think that would be fun.

而男生直接接受的比例为16.39%, 接受时似乎更主动一些。有名美国男生对女生的邀请很是高兴, 因为这样可以节省饭费 : “Yes, I’m in grad school, I’minsane to turn down free food.”他们考虑的是自身的情况, 很少考虑世俗观念, 这与中国大相径庭。

美国人对异性邀请的拒绝也多是出于自身因素的考虑, 主观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例如例句A6—A11, 个体主义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如果不想去可以直接告诉对方“No, I prefer not”, 不用再佐以原因。美国男生直接拒绝的比例比中国男生的比例要高, 占21.31%, 而中国男生直接拒绝的比例为7.55%。美国女生直接拒绝的比例为12.5%, 中国女生直接拒绝的比例为6.9%。美国男生拒绝的比例比美国女生高, 说明美国男生比女生更直接, 女生则委婉一些, 毕竟被邀请吃饭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即使拒绝也不要使对方太尴尬, 这很符合女性的性格。中国男女生直接拒绝的比例相似, 比美国受试者都低一些, 中国受试者深受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的影响, 对男女生的交往很慎重, 对于拒绝这类对面子损伤程度很深的语言现象更是慎之又慎的。所以中国受试者中女生直接拒绝后都会给出原因, 以缓和拒绝对对方正面面子带来的损伤。男性受试者中有两名直接用了“不去”且没有给出原因, 其他人都给出了原因, 说明中国人还是很注重面子, 即使拒绝也要给对方一个理由。美国人则崇尚自由, 给出理由是人际关系交往的润滑剂, 是对对方面子的维护, 不给理由则是个体主义的体现, 对方有保持自己隐秘的权利。得不到对方的理由, 美国人不会太在意, 一个人做事总有他的道理, 有他的个人原因, 别人是无权干涉的。但相对来说, 美国女性比男性更婉约一些, 一般也都会给出理由, 以示礼貌, 不会让对方太尴尬。

5. 道歉情况

被邀请吃饭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但如果不能去是应该要道歉的。美国受试者和中国受试者在不能接受时是否使用道歉语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受试者使用道歉语的人数比例 (48.65%) 比美国人的比例 (10.75%) 要高许多。美国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与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外面吃饭的几率比中国人高, 请客吃饭也是常事。被邀请吃饭时不能去, 说明原因即可, 没有做错事就没必要道歉, 但如果对方是异性, 也会考虑道歉。中国人对请吃饭是比较谨慎的, 如果是很熟的人, 答应还是不答应都无所谓的, 但如果不太熟而且是异性, 是要慎重行事的。不能接受邀请时中国人一般会道歉, 这样会使对方容易接受, 在这方面美国人比中国人要随意的多。有一次, 刚到中国不久的美国外教提到了他在校园里碰上了他的一名中国学生, 学生向他打招呼, “hello, Mr. Carter, Have you had your lunch?”外教微笑着答道, “Not yet.”然后他似乎在等着接下来学生可能会请他吃饭, 但学生笑着就转身而去, 外教很纳闷儿, 后来才了解到, 问候吃饭的话题只是中国人打招呼的一种形式。礼节上的邀请与礼节上的拒绝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不懂这方面文化内涵的外国人会摸不着头脑, 这是因为中美在饮食文化礼仪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

6. 拒绝朋友邀请吃饭时采用策略的平均数和标准 差

平均数 (Mean) 与标准差 (SD) 是用来检测策略数的多少和离散程度的。策略数是根据Liao提出的24种拒绝策略计算的, 这里举一例来说明:

C8m: 对不起, 我一会儿有急事, 不能帮你买东西了, 你让别人帮你买吧。这个句子里含有4个策略: (1) 道歉, (2) 解释原因, (3) 委婉拒绝, (4) 提供别的办法。

在计算总结了中美受试者拒绝朋友邀请吃饭时采用策略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后, 我们不难看出, 中国受试者采用的策略数比美国受试者多 (见表3) , 说明中国人对异性邀请这个话题上还是很谨慎的。邀请是好事, 拒绝自然就会伤及对方的正面面子, 所以会尽量多地使用策略以减缓对对方面子的损伤程度, 使对方更容易接受, 不会感到尴尬或沮丧。美国人在这个话题上表现得很开放, 请人吃饭或被请吃饭都是很平常的事, 即使是异性也很常见。如果不能去, 肯定有自己的理由, 说明理由是不想伤害对方的面子, 不说则是对自己隐私的维护。这也充分体现了美国人注重个性展示, 个人的自由不愿受他人的制约。

结束语

在一起交往共事是一种缘分, 多进行换位思考, 多了解彼此的生活习俗差异, 多为他人着想, 宽容待人是促成和睦人际关系的基石, 也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前提。英汉拒绝语的策略异同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体现, 文化差异是影响成功交际的重要因素, 了解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及礼貌语用准则是保证顺利交际避免语用失误的重要条件。本文部分证实了Brown和Levinson的假定“言语行为越详细越礼貌”, 但不是所有较长的言语行为都是礼貌的, 有些不礼貌的言语行为虽删去了礼貌成分, 但加入了粗鲁无礼的言辞而显得较长, 而且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分析言语行为必须考虑其具体情境和社会文化语境。

中美受试者拒绝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采取的拒绝策略有所差异。中国受试者习惯采用间接拒绝策略, 而美国受试者则喜欢采用直接拒绝策略, 这符合西方学者Grice (1975) 提出的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在拒绝

地位高的人时, 中国受试者使用道歉语的比例高于美国受试者, 显示了中国礼仪之邦的文化内涵;在拒绝同辈时, 如果要求不高中国人通常给予帮助, 不能帮助时通常是要道歉的, 不仅给对方留面子, 也给自己留后路, 这对美国人来说, 帮忙是情分, 不帮是本分, 似乎无须道歉。拒绝地位较低的人时, 虽然不用像对地位高的人那样使用道歉语, 但经常会提供一些其他的解决方法, 中国受试者提供其他解决方法的人数比例比美国受试者高。这符合Wolfson提出的社会距离与礼貌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的论断 (即在关系不稳固的同事、熟人或朋友之间的言语比关系固定的亲戚、密友或陌生人之间的言语礼貌) 。

和谐行为 篇7

我国高等学校的第一个BBS 1995年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建立, 这也是我国第一个正式的BBS论坛, 以后全国各个高校纷纷建立BBS论坛, 目前我国2000多所高校中已有1700多个开办了BBS论坛。总的注册用户达到800多万个, BBS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1]。笔者随机抽取了400名大学生调查。每周上网超过14个小时的学生人数是364人, 其中校内BBS登录时间达到5个小时的为258人, 占总人数的55%。而每周至少登录一次BBS的人数是326人。BBS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信息交换的平台。大学生利用BBS传递各方面信息并参与讨论, 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BBS有着十分独特的力量。一般参与高校BBS讨论的都是青年学生, 他们刚刚开始全面的认识社会、思考人生, 但是又没有形成稳固的价值观, 缺乏深入的分析与思考能力, 因此他们的BBS言论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 大学生缺乏对社会信息的深入分析, 网络言论有很强的片面性

大学青年学生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正义感, 因此, 在网上得到了一些社会负面信息以后, 往往义正言辞的批判。这本身是好事情, 但是网络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信息环境, 有些信息是真实的, 有些却是片面的, 许多大学生不能全面地去了解网络事件的全貌进而深入分析, 因此, 大学生BBS言论显示出较强的片面性。例如:北京某高校教师对女生“潜规则”, 很多高校BBS论坛均对这一信息进行讨论, 在对这一事件进行讨论的过程中, 一些人列举大学中教师种种不道德的行为, 并加以批判, 这样便形成一种倾向性的观点, 就是大学老师素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实际上, 我国大学100多万高校教师中, 出现一些败类总是难免的,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就是不高的。这些事件的实质是大多数学生并不能了解事件的全部过程与问题的实质, 从而产生了理解偏差[2]。

(二) 大学生的BBS言论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 言论同一性比较明显

大学生BBS参与群体年龄集中在17岁到25岁之间, 对待许多事物都有自己的见解, 但是这种年龄阶段又是一个很容易受到其他人观点影响的年龄阶段。BBS环境本来就是以意见的表达为主的信息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 大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前总是习惯性的参照他人的言论, 然后表达自己的态度[3]。如果某个个体表达的意见与主流不一致, 会遭到其他讨论成员的强烈反驳。武大珞珈山水BBS对《河南15岁少女被全班同学投票赶走投河自尽》这一话题的讨论, 跟帖量从2009年4月26日至27日为207条, 其中绝大多数评论认为班主任行为失当是悲剧的根源。有少量反对意见的帖子遭到了猛烈地回应, 例如:站友zyb6361360认为事件的根源是学生心理素质问题, 便有多达17条帖子对他进行反驳, 有的言辞很激烈。这位站友没有进行自辩, 也没有其他站友为他辩护。于是, 关于这一事件, 珞珈山水的意见趋向于同一, 反对主流意见的声音很微弱, 沉默的螺旋效应在高校BBS网站中表现得很明显[4]。

(三) 大学生BBS言论的随机性与语言的自控性

BBS中有一些信息是受到学生普遍关注的, 比如关于本学校与本校学生的形象的信息, 关于大学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那些事关自身利益的信息尤其被大学生关注。大学生在参与讨论的时候往往体现很强的随机发言的特点, 即首先是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 只言片语加入到讨论中去, 由于对某一问题关注度很深, 或者意见积累很多, 大学生在参与讨论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而不考虑言论的正确与否。但是, 即使是情绪的宣泄, 大学生BBS在语言运用上与其他社会论坛比如天涯等比较, 表现出了很强的自控性[5]。这种语言的自控性首先表现在高校BBS的讨论直接的人身攻击比例很少见, 第二, 各主要的BBS论坛基本没有进行互相漫骂的情形, 第三, 流行的侮辱性的词汇也极其少见, 本人用语言搜索工具对水木清华, 珞珈山水等15个国内著名的高校论坛进行了搜索, 肮脏的词汇很少, 即使是像“草泥马”这样比较隐晦的肮脏词汇在主要高校BBS论坛中都极少出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 大学生网络中就不对他人进行攻击, 只不过大学生群体网络语言相对表现出了很强的自控性, 极少用漫骂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例如:水木清华一个校园贴内容是一位同学在食堂的菜中发现了虫子。跟帖总数402个, 基本没有同学对此进行漫骂, 但是, 他们的言论相当尖锐, 比如, 一位站友特里曼说:学校食堂老板怕我们营养不良, 因此免费增加了蛋白质的供应, 我们应该集体感谢他八辈祖宗, 等等。

由于网络信息的庞杂, 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与分析网络信息。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大学生人生观, 价值观并未确立, 刚刚脱离比较单纯的中学时代, 面对复杂的多种价值观并存的网络环境, 很容易受到不良舆论的引导, 从而造成他们价值观建立过程中出现偏差。高校BBS在讨论一些问题的时候, 主导的观点往往是社会不公, 社会管理体系贪腐严重, 人们缺乏民主等, 在这种网络舆论环境影响下, 大学生思想成长中很容易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大学生的行为, 影响大学生群体与社会的和谐。

二、互动式和谐高校BBS的建立

我国高校普遍建立了BBS论坛, 但是, 学校往往又不重视BBS这种信息交流工具在教育中的作用;对BBS的管理与引导显然缺乏适当的方法。因此一些高校论坛充斥着不和谐的内容, 很多教育者、管理者对此事一删了之或者一关了之。这是对BBS建设极不负责任的做法, 我们建立互动式和谐高校BBS的目的就是要用BBS这种工具影响与教育学生, 密切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思想成长[6]。

根据这样的原则, 学校教育者在实施BBS引导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广泛互动

学校必须重视校园BBS的建设, 在加强对BBS管理的同时, 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欢迎广大学生加入BBS对大学各项事务的讨论, 促进大学生主人翁精神的发挥。这种开放的心态还应该欢迎外校学生和社会其他阶层的人士, 比如学生家长, 关心高校建设的人加入到校园BBS的讨论。我国高校BBS目前均实行实名制注册, 这一点从方便管理上来说也是可以的, 但是, 大多数高校的BBS不对非本校学生开放, 甚至往届生注册都不被允许。这样做的初衷是保护大学生论坛的纯洁性, 使其不受社会不良风气与不良思想的影响, 但是这是不利于大学生全面的认识与了解社会的。笔者选取了20个大学的BBS进行登录, 完全禁止匿名登录的有9个, 能匿名登录的有11个但不能发言, 没有一家BBS允许匿名参加讨论, 所有BBS注册均需实名认证。这样试图把学生关在象牙塔的想法不仅幼稚, 而且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使大学生失去了解某些社会事件真是状况的机会。因此, 以开放的心态建设校园BBS不仅要鼓励全体学生利用BBS来关注学校社会, 还要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来自校外的人士参与大学事件的讨论。实际上愿意进入大学BBS的大多数非本校网友, 而是与高校有这样那样关系的人或者关注大学建设的人。

(二) 主动互动

学校主动介入BBS的讨论, 壮大BBS力量, 引导BBS讨论方向。学校对BBS加强管理, 但不是对BBS进行直接的控制。首先, 应重视培养BBS评论员[7], BBS评论员一般由学生担任, 或者由老师担任, 评论员必须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敏锐的观察力、客观的分析能力、一定的分析与写作能力, 由于大学生思想水平比较高, 因此相对来说信任有理性的论坛发言;鼓励学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参与BBS的讨论, 建立教工人员定期参与BBS讨论, 解答问题的制度, 尤其是学生意见突出的涉及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学校各个部门应主动介入, BBS中有关本部门的讨论, 解疑答惑, 增强师生之间的信赖, 壮大BBS力量, 并正确引导讨论方向[8];最后, 建立学校领导定期参与BBS相关板块讨论制度, 增加学生对学校的信赖。在现实社会中, 普通人很难与领导直接对话, 网络这个特殊环境提供了这种便利, 这种对话无疑对于拉近了领导与普通人的关系。我国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都曾通过网络与网民沟通, 大学环境下, 学校领导人利用网络与学生沟通, 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对高校管理方的不信任感, 也有利于大学领导人掌握真实的学生学习、思想与生活状况, 以便更好地决策。

(三) 网下互动

师生互动不能仅仅止于网上, 还要将互动从网上延伸到现实的师生交流中。由于网络自身的特性, 网络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甚至网络解决不了大部分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 不能只重视网上的引导, 还必须重视学生在BBS中所反映的各种问题, 并重视这些问题的解决, 并通过BBS向学生反馈[9]。另外, 及时利用BBS留言或者通知等方式就某一受到普遍关注的同时又是通过网络不能解决的问题展开现实的座谈会, 邀请BBS参与者面对面与管理者或者教师进行意见的交流, 是BBS真正成为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阳德清.打造高效BBS的网络育人平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08) .

[2]陈惠川, 付海龙.高校BBS中学生的网络行为及对策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12) .

[3]冯莉.高校德育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杂志社, 2004 (07) .

[4]史伟丽.浅谈高校bbs与校园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 2007 (14) .

[5]肖亮亮.浅议如何利用高校BBS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世纪桥, 2009 (09) .

[6]贾桂军, 蔡文艺, 王知军.利用BBS引导高校的网络传播[J].新闻爱好者, 2009 (07) .

[7]贾文凤.BBS舆论领袖的构成及其影响[J].青年记者, 2006 (20) .

[8]徐训芳, 丁宜丽.基于BBS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7 (05) .

上一篇:设计的根源下一篇:住宅工程的冬期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