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建设(共12篇)
物流建设 篇1
现代物流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种新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了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新兴复合型产业。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处于主体地位, 是连接“长三角”与“珠三角”这两大经济区和内陆省份的经济走廊。发展现代物流业对福建加快实现工业化, 减少企业产品库存, 降低物流成本, 加速资金周转, 改善投资环境, 降低区域内企业制造成本, 增强企业竞争力, 对推动福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发展现代物流是福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是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几个基本功能的有机结合。现代物流理念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流通领域提出的集约、畅通、高效的要求, 是对传统粗放经济时代经社会化分工形成的流通过程的各个相对独立的环节,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运用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进行的系统化、集成化和一体化。
2007年, 福建省社会物流总额为20109.45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7%。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689.19亿元, 同比增长22.3%, 增幅比较明显, 受油价上涨, 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3%, 比2006年上升了0.1个百分点;全省物流业增加值为625.24亿元, 同比增长11.7%;全省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07.98亿元。全省社会物流总规模不断增大, 物流业增加值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现代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应看到, 物流业还存在以下问题:
1. 对现代物流的认识有待提高。
现代物流理念尚未普及, 有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对现代物流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仍不到位, 存在“重生产、轻流通”思想。还有相当一部分生产和流通企业仍没有将物流管理从企业的核心业务中剥离出来, 交给独立的物流服务单位运作, 致使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 生产和流通企业的物流成本较高, 物流管理水平和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2.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物流运作基础设施大部分还处在起步阶段, 特别在山区物流运作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我省海岸线长、港口资源丰富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港口后方腹地目前主要限于本省境内, 集疏运系统尚不完善, 公海铁联运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物流信息基础设施总体运作水平还不高, 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在物流中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全省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也未形成总体规划, 信息平台尚无法对接, 信息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
3. 物流业的相关政策法规环境有待完善。
我省虽已出台《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但各部门具体的贯彻意见和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全省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由于物流业是分行业、分部门管理, 这种管理体制使得部门之间难以进行有效合作和协调, 地区封锁、部门分割现象较为突出。这些情况不仅影响了各种物流功能和物流服务方式的协调发展, 同时也由于部门及地区间利益所在, 造成了物流资源的浪费, 构成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4. 物流企业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现有优强物流企业数量较少, 物流企业规模不大, 企业的硬软件设施不完善, 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跟不上, 服务功能欠配套, 专业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较低, 总体运作水平不高, 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尽管我省一些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 但是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还未形成。物流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尚不健全。物流人才尤其是中高级人才短缺。
二、建设物流园区, 推进福建现代物流发展
现代按照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围绕价值核心, 建设相互联系, 有机结合的道路网络、枢纽网络、信息网络、组织网络, 整合市场资源、社会资源, 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
从当前经济形势看, 物流园区的功能应定位为:构建物流信息平台, 承担货运配载业务, 发展仓储配送加工, 服务中心城市经济, 辐射促进地区。主要应加强以下功能建设: (1) 货运配载功能; (2) 仓储配送加工功能; (3) 商品展示交易功能; (4) 信息交易功能; (5) 配套服务功能。
2. 物流园区的经营运作。
(1) 经营方式。由物流园区开发业主出资征用土地, 进行五通一平, 并兴建综合服务办公大楼、建设交易信息网络平台。可采用引资、合资方式, 引进市内外企业进驻园区, 园区要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 建立良好的物流运作与管理环境, 为工商企业、物流经营企业创造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的条件。 (2) 具体运作。通过整合吸收中小民营企业、个体货运主、车队进入园区, 规范货运市场, 尽快形成规模。建立物流配载网络, 发展跨省、市配载运输。具体可开展如下业务: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开展国际货代业务;发展特种车辆运输、集装箱、列车、罐式车、冷冻车等特种车辆运输;发展货运配送业务;大力建设大中型仓库, 发展仓储业务, 同时兴建冷冻库等专业仓库, 适应龙岩市场发展需求;开展货物分拣、包装、加工、存货管理、订货管理等增值服务。
3. 物流园区建成后产生的效益。
(1) 物流园区的建成, 可以加快福建的工业化进程, 减少企业的产品库存, 降低仓储费用和周转费用。据有关资料统计, 我国产品物流成本占产品成本的20%左右, 物流园区建成后即可降低产品物流成本3—5%左右, 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增强产品竞争力。 (2) 物流园区的建成, 可以进一步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带动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相关产业的发展。 (3) 物流园区的建成, 可以改善投资软环境, 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 (4) 物流园区的建成, 可以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压力, 减少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
三、发展福建现代物流的对策
1. 思想观念上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业对推进福建工业化的作用。
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福建工商企业信息化水平, 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 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2. 坚持科学规划, 协调物流业发
展。福建省应当组建物流业发展咨询委员会, 制订物流业发展规划。当前, 要根据福建省“十一五”物流发展建设规划, 重点建设福州、厦门、泉州三大物流节点。另外, 要选择交通便利、通讯网络发达、相关公用综合服务设施比较先进齐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方, 重点推进福州江阴港区物流园区、闽江口内港区物流园区、厦门现代物流园区、海沧物流园区、杏林物流园区、泉州秀涂综合物流园区、石湖物流园区、莆田市物流园区、三明沙县闽西北物流园区、龙岩闽西现代物流园区等10个物流园区建设。
3. 发展福建现代物流应当确定四个支点、构筑三个平台。
四个支点是:开放的物流园区, 专家级的物流设计系统, 安全、环保、快捷的物流运营和通畅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三个平台是:政策平台、资金平台和市场平台。四个支点间的关系是骨架———大脑———肢体———神经的关系, 它与三个平台共同建筑现代物流基本框架。
4. 进一步完善物流设施网络。
加快省内、省际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加强物流园区布局与交通主干线规划建设的衔接, 适应多式联运发展的相关设施应基本具备, 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中部地区之间的物流对接条件明显改善, 进出省物资流动更加顺畅、便捷。
5. 为现代物流营造良好的经济、
政策和体制环境, 支持和引导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如厦门市政府为了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厦门现代物流业的意见》 (厦府[2003]180号) , 在用地、税收、工商、收费等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在文件中对物流企业用地政策免受或少收配套费。省政府给予物流企业在土地、政策性资金、信贷等方面的支持, 如在用地方面可以免交或少交土地出让金, 把物流园区用地性质定位为工业或仓储用地, 土地、工商、运管、保险、税务、交警等部门也配套协同为物流园区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6. 利用现有货运配载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通过整合、改造、提升福建目前已有货运配载企业使其成为现代物流企业。如一些具有较强实力的货运配载企业, 具有货物配载功能、货运交易网络和场站优势, 可以通过联合改造受到限制厂房、仓库的企业, 进行优势互补, 通过投入资金建设配套服务设施, 发展仓储业务, 同时加强物流信息服务窗口建设, 实现货运信息联网, 发展配送业务, 实现从传统单一货运运输向现代物流服务迈进。引导鼓励现代服务业中的商贸流通、分销、批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协调发展, 运用市场机制整合资源。
7. 对现有的工商企业进行流程再改造与业务转型。
通过信息化改造, 引入制作资源计划或物料需求计划 (MRP) , 实行供应链管理, 实现零库存、零占用, 降低物流成本, 使企业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利用信息平台建立货运配载交易网络, 使信息互通共享, 减少车辆空载, 将分散、零乱、微弱的物流需求转化为集中、高效的规模生产, 构成一个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使信息互通互享。
8. 加大物流人才储备, 以提高物
流企业管理的经营水平, 确保福建现代物流业可持续发展。要针对未来物流业发展趋势对人才需求, 从三方面加强人才培育:一要培养宏观管理层次人才, 如政府机构制定政策、规划人才, 包括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人才, 以提高政府物流管理水平;二要培养物流企业管理人才, 这是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三要提高员工素质, 培养方法可以多样化, 可以是高校培养, 可以是企业、高校联合办学, 将高层次的物流人才教育制度和多元化的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有机结合, 形成多层次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物流建设 篇2
一、电子商务专业物流实训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鉴于校园快递配单数量越来越多,快递配送时间与学生作息时间的矛盾更为突出,故此建设校园物流实训项目,可以解决快递配送时间与学生作息时间的矛盾问题,便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时也可以增加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训内容,丰富课程教学方式,提升实操能力,有利于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现阶段学院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
1.各物流配送公司没有固定存放点,主要集中在学院门口,在放学人流高峰期对学院交通产生一定影响。
2.在时间分配上,各家物流公司没有固定的配送时间,不能很好的与学员上下课的时间协调,对学院师生取件造成不便。
3.快递包裹寄存难以管理。
三、电子商务物流实训建设项目简介
1.业务简介
电子商务物流实训项目主要业务是做好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计划将各家快递公司送往学校的快递包裹做一整合,统一仓储,统一配送。具体整合可与“菜鸟网络”进行沟通对接,设立“菜鸟网点”。
物流实训室经营业务主要有:
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实现“送货上门”; 快递的收取,推行“上门取件”; 快递寄存,便于学院师生快递存取。2.管理结构
物流管理是整个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对物流环节合理的管理,可以提升整个物流环节运作的效率。根据实际需求,可将管理结构分为以下几点:
(1)货品管理
快递管理将采用简单的立体式货架管理,对快递进行简单的归纳,便于快递的迅速查找。
(2)客单信息管理
对于快递的收取信息管理,将根据具体的管理人员分布情况进行管理,主要按类进行快递信息的发送。
(3)业务管理
收发快递是物流实训项目中最重要的两项业务,配件是顾客体验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收件是物流产生效益最主要的业务,所以在物流实训项目中业务管理非常重要。
(4)人员组织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中的重点,在物流实训项目中同样也是重点,所以对于人员组织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建设规划
1.设立校园物流配送实训室,对学院的快递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收发。2.由学生成立物流管理小组,分组分批对物流实训室进行管理;在物流管理小组中细分业务小组,实现对物流实训室的高效管理。
五、设备要求
1.简易立体货架 2.简易办公桌 3.电脑
物流建设 篇3
【关键词】航空物流 物流成本管理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11-01
《物流成本管理》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在《物流成本管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包括:《航空物流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快递》、《采购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课程。因此,学生在学习《物流成本管理》课程之前,已经基本掌握了物流的基础理论和实务。如何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物流成本的构成以及真正掌握实际物流成本分析的能力,是《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建设重点。
一、《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现状
在我校08及12版教学计划中,《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时是在学生课程学习的最后一学期开课。在《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航空物流的特色课程,如《航空物流管理概论》、《民航货物运输》等课程,对航空物流也有了一定了解。同时学生已经经过实践课程和实习,也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学生在学习《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时,已有良好的基础,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物流成本的构成以及物流成本的分析,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08及12版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设置
结合物流成本的特点,物流成本管理必须是对为企业经营活动服务的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耗费进行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必须建立包括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计划、成本考核和分析等全部内容的物流成本管理体系。因此,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应该包括的内容和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物流成本的计算、分析、决策以及物流成本的控制。这几个部分共同构成了整个物流成本管理的课程体系。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对物流成本管理中对运输、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等物流环节的物流成本构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解,对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方法则仅仅是简单介绍,缺乏实际的、综合性的案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流成本管理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物流成本管理的实用性很强,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实验室建设落后,我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学仍旧以传统的教师课堂灌输为主,缺少实践和实验环节,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理论基础普遍不牢,动手能力较弱。
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建设思路
1.结合本专业情况,梳理授课内容,加强案例建设
因为《物流成本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上述问题,结合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我们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专业的各门课程的教师在一起进行了说课活动,为大家介绍了各位教师所教授课程的大纲、教学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物流成本管理》与其相关课程,如《航空物流管理概论》、《采购与仓储管理》、《综合运输》等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课程组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入地讨论,确定了在物流成本的构成与计算的基础上,要加大物流成本的分析、决策与控制的教学比重。同时要加强物流成本案例,尤其是有关航空物流成本的综合性案例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并应用于教学当中,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
通过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内容的讨论,我们课程组基本确定了《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内容和授课重点,在12版以后的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将据此组织《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活动,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进一步的对《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
2.加强实践环节
由于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因此《物流成本》课程还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遇到物流的实际问题时,往往由于没有实践经验而束手无策。近两年由于学校的支持,我校的物流管理实验室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组也开始研究如何加强实践环节。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方面可以通过物流成本管理软件,帮助学生进行物流成本的计算和分析。另一方面,可以安排学生对所在地的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商业企业成本构成及运作优化的调研,了解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的物流部门及流通企业的物流运作流程、服务层次、设施设备等情况,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调研分析报告,以物流成本作为切入点,对企业物流运作进行优化,在实践的第一线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开拓“理论-实践-理论”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慧兰.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研究,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 第三期
浅析我国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 篇4
近年来,我国物流总量和物流增加值连年大幅度增加,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物流业的服务成本仍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10年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仍然高达17.8%,与发达国家8%左右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造成我国物流成本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是物流管理及技术装备水平太低,尤其是物流信息技术水平低下。因此中国物流企业迫切需要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1 物流信息化的概念和层次
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利用现代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依照国内外实践经验,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信息化。主要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问题,从而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和生产效益。这一层次中,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技术问题,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实现及时有效的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共享,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第二层是涉及流程改造的信息化。这一阶段中,为了不断降低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并融入新的管理制度之中,信息系统作用在于固化新的流程、管理制度以及在规定的流程中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案。第三层是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作用的提升,物流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主要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
2 我国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物流信息系统使用率低,信息化层次低
据亿博物流咨询研究调查,在我国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约67%的企业处于基础信息化阶段,约28.3%的企业已经开始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优化,仅4.7%的企业开展了物流供应链管理。
2.2 信息化建设缺乏成熟有效的方法论指导,缺乏明确的总体设计、规划思路和策略
信息系统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整个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企业各部门的业务需求为基础,规划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使命、目标和未来架构。在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研究还处于基础阶段,物流企业缺乏成熟有效的方法论指导,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思路、策略等方面认识非常有限,因此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完整的信息化战略规划。
2.3 物流信息化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
据统计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服务在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应用仅为12.5%,在中小企业基本是空白。
2.4 物流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没有标准化措施,信息化各环节就不能有效衔接和协调。我国大多物流企业是在自己传统优势业务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化建设,缺乏规范的物流流程和信息化标准。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较为混乱,不成体系,造成各企业的信息系统难以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3 我国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对策
3.1 积极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并充分利用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
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物流企业应该着眼长期,积极购买或开发物流管理软件,提高企业作业效率及管理水平。已经建设物流信息系统的企业应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层次,通过信息系统的升级促进企业流程的优化与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3.2 加强人员培训,适当借用“外脑”提高决策者的信息化规划能力
物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加强物流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要借鉴国内外物流企业成功的实践经验,提高信息化的规划能力,必要的时候可以聘请专家给予指导。物流企业可以借鉴以下信息化建设经验:(1)企业高层领导要积极参与信息化项目的战略制定与规划,把进行信息化总体设计及规划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物流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实现企业物流的不断升级;(2)企业领导要根据客户需要与业务需求来制定IT投资方案,制定信息化目标与策略,并划分优先级别,实现企业物流信息化的稳步有序推进,避免脱离企业实际、忽视企业实力的盲目发展,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和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冲突和矛盾;(3)软件开发要根据企业或行业应用实践,推出低成本、适用易用、标准化、模块化的软件平台,在满足企业当前应用的同时,要进一步兼顾和满足物流企业未来扩展与升级需要。
3.3 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现阶段,我国可采取政府推动、行业协会协调、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应遵循效能、齐全、方便、快捷、互利、低价的原则,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4 完善物流信息标准体系
我国现有的物流标准比较零散、混乱,国家应出台规范的物流流程和信息化标准,推广与世界物流标准接轨的应用软件,以降低企业开发软件的投入成本,为物流企业对软件的二次开发和设计奠定基础。政府还需加快一些急需标准,如企业间电子化物流信息交互标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等的研究制定,以完善物流标准体系。
4 结语
物流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为此企业必须树立信息化意识,认真研究和应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排除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困难,科学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企业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张翠林,王军强.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9,(19).
物流企业文化建设 篇5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物流专业 授课提纲
2013年10月18日星期五
一、对当今物流业现状的认识和分析
1、中国物流行业的主要特点
好的方面:国家政府越来越重视、基础建设大面积铺开、规模层次前所未有、物流标准化建设越来越完善、物流服务增长较快,1999至2009平均增长22%。
差的方面:企业普遍规模不大、服务水平较低、整个社会资金对物流服务投入偏大、物流资源分配不平衡、低技术行业人才匮乏
2、国外的情况
美国的情况:重型卡车是货运的主角。这些货运卡车绝大多数是租赁经营或是私营的。重型卡车运载了货物总价值的72%,总吨位的53%。
二、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个公司的灵魂,是通过一种氛围让所有人养成一种共同的习惯和信念。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文化是企业的正能量、软实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通常代表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往往为一个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是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积淀、存
留下来的。
企业员工经由企业文化这种延续性学习到企业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他们接受这些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行为将受到裹奖,他们拒绝接受这些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行为将受到企业的排斥和打击。
中国汽车普及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世界各国每1000人拥有汽车
美国820辆
德国610辆
日本560辆
俄罗斯 250辆
巴西160辆
中国89辆
UPS 喷气飞机队: 269;世界上第9大航空公司
租赁飞机数: 305
每日航程段: 国内:1,071;国际:767
零售连锁巨头发力物流系统建设 篇6
青浦物流基地
青浦物流配送中心建筑基地面积9161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0746平方米,其中主体仓库面积为63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现代化的配送中心之一。
青浦物流配送中心功能定位为B2B+B2C+3PL的模式,即实现供应商向DC供货,DC向门店补货(B2B),DC直接向客户配送(B2C),DC向其他零售商或家电厂商供货(3PL)。它采用的是Manhattan Associates的WMS仓库管理,实现与物流设备控制系统(WCS)以及国美永乐ERP系统的无缝连接。
实现集成后的物流信息化管理,可支持国美永乐上海地区的仓储、配送和运输等物流工作。另外,它还具有数据分析、报表、KPI考核功能,为提高新国美集团的物流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提供依据。
国美电器集团信息中心副总监白虹对记者表示,青浦物流基地是目前这个行业内现代化程度最高、最先进的物流基地。“它可以满足整个上海地区国美和永乐门店的物流需求。另外较高的现代化设备也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残次率,提高了库存周转率。”
国美相关负责人还透露,将在全国建立7个区域物流中心,它们都将以青浦物流基地为蓝本。
物流系统完美融入信息系统
苏宁将营销、物流和采购等统一在一个信息平台之下。在这个平台下,POS机的收款信息能立刻传到仓库和采购部门,由仓库和采购部门做出相应的配合,如此三方联动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
由于销售、物流和采购在同一平台上,物流部门的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苏宁信息系统负责人表示,现在销售信息能通过系统实时传送到仓库,操作工人不用等订单汇总后再装车,可以全天候工作。另外,仓库也不再空置出来提防随时到来的采购货物,因为采购信息也是同步传达到物流部门的,物流部门可以根据仓库情况让货物分批到达。
苏宁物流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说,在商品分类之后,各商品分由物流基地和小仓库分别存储后,现在苏宁每亿元销售额只需500~600平方米仓库支撑,而以前至少是1000平方米,仓库的总面积下降了40%。而进销存统一了平台,仓库操作工人可以全天候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人力下降了50~60%,这样给苏宁节省的成本就十分惊人。
孙为民认为,物流管理效率的提高,更大的意义在于库存周转率大大提高了,资金占用率下降了很多。根据统计,苏宁库存周转率则提高了60%,资金占用率降了40%多。
随着苏宁系统应用的深入,苏宁的物流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在苏宁的目标中,今后全国将只有30家物流基地统一送货,而现在有70多家。
孙为民表示,今后3~5年内,苏宁将投入28亿元继续改造物流基地建设,统一平台只是万里长征的起点。相比于目前急剧的竞争态势,孙为民似乎更倾向于企业自身的建设。他说,虽然门店数量规模很重要,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后台。
第三方物流
单纯从物流成本来看,国美可以达到营业额的1%左右,苏宁要高于3%,而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大中仅占约0.5%,显然在物流成本方面,大中远远低于其他竞争对手。大中认为,选择第三方物流无论在成本方面,还是专业性方面都具优势。然而,大中缺乏的是对于其服务过程中的有效监控,从系统角度来看,大中是指令发出者,其是业务执行者。从理想角度来说,物流公司不仅要提供库存周转率,同时还要在服务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反馈,而这些都需要系统的重新开发。在这种情况下,物流服务的有效监控就显得十分重要。
物流:四大支柱之一
宏图三胞把信息平台定位为与物流、品牌、服务三大平台并列的公司四大支柱之一。据相关负责人透露,迄今为止,公司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投入了500万元左右,而且每年还会再追加200万元左右进行系统的维护与再开发,其中在物流部分付出的成本也是不小的。
宏图三胞没有过多利用软件供应商以及第三方的力量,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物流部分的改造。近年来,一套完整的、整合了业务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并在各个部门和流程之间形成了制度与效率的创造性平衡。
宏图三胞包括业务、物流、商务等在内的各经营部门,运用MIS系统,业务部门填写采购、销售订单;商务部门审核订单,生成出、入库单,跟踪往来帐款;物流部门审核出、入库单,确认产品出、入库;财务部门则根据业务流转单据在用友U8系统中手工录入出、人库单,增减库存、往来,记帐、生成凭证,出报表。“现在我们的物流都是日清的,每个月的盘点出入绝不会高于万分之一。财务当晚结完账,第二天早上就能在办公室里看到前一天的毛利情况”,宏图三胞自豪地表示。对往来资金准确及时的掌控,不但为企业做出重大决策和进行成本控制提供了重要参考,还为宏图三胞带来了极佳的商业信誉。
物流建设 篇7
1.1 物流的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
信息化是物流系统的基础,现代物流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都是以信息化为基础。
1.2 物流的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核心
现代物流的核心理念是用信息系统来整合对顾客、经销商、运输商、生产商、物流公司和供应商之间的管理,让物的流动具有最佳目的性和经济性,从而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利用水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每个物流节点都相互联系,从而结成一个物流网,每个节点上的物资都按照区域、属性和服务对象在不同方向得到集成,按照顾客要求,准时运送到相应的物流节点,在集成和配送过程中实现最大的经济性。
1.3 物流信息化是物流业务运作的神经中枢
物流系统是一个多环节的复杂系统,物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通过物资实体的运动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各个环节间相互协调,根据总目标的需要适时、适量地调度系统内的基本资源。物流系统中的相互衔接是通过信息予以沟通的,基本资源的调度也是通过信息共享来实现的。
1.4 物流信息是构筑物流平台的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是物流平台建设的基础。提高物流系统总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提供条形码、P OS系统广泛应用的支持,提供物流领域完善、广泛的EDI、GPS系统是构筑物流平台的重要内容。
1.5 物流信息化促进物流发展
物流时代是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到来,并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1)从微观角度讲,物流信息网络可缩短物流的传输长度,增加透明度。物流信息可从“点”发展到“面”:以网络的形式将物流企业各部门、各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等连在一起,实现了社会性的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低成本的数据高速共享;从平面应用发展到立体应用,更好地与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统一加工消除了部门间的冗余,实现了信息的可追溯性。
(2)从宏观角度讲,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流通产业结构,推进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培育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需要,也是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需要。
2 物流信息化状况及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物流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整体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需求以底层的基础信息化为主,开始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优化的企业少,进入高端领域信息化协同阶段的企业更少。企业缺乏专业物流信息化人才,缺乏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整合,不重视专业化的咨询。
3 加强信息化建设措施
3.1 发挥政府在物流信息发展中的支持作用
政府要成为信息基础条件的创造者,物流信息进步的推动者,运行秩序的维护者。在用地、资金、物流管理信息化、运输工具高度智能化等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2 引入咨询服务
3.2.1 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中的咨询
在项目初期,咨询公司可根据经验以及专业知识预见可能发生的需求膨胀,与企业充分沟通,在规划中就能全面地分析和预测需求,帮助企业决策层正确认识物流信息系统,并与企业共同组建项目工作团队,设定工作目标、方法论、质量控制规范等。
3.2.2 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咨询
资深管理咨询顾问指导和参与实施的全过程,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流程、需求等方面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先进的分析工具和技术,解决如何搭建高效的内部管理和运作体系、如何优化业务流程、采用何种信息技术手段和组织机构、绩效评价体系等一揽子问题,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3.2.3 物流信息化进程中的咨询
信息系统建设牵涉面广、时间跨度长、技术含量高,专业的咨询顾问可处理系统实施中各种异动情况,可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培训,让相关员工理解系统的作用、自己充当的角色及所面临的变化,使系统实施能够顺利进行。
3.2.4 物流信息系统实施后的咨询
咨询人员协助进行效果评估,专业、客观地评价实施效果,为企业扩大取得的成果、改进不足提供建议。
3.3 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传统物流企业自行建立一个物流信息系统所耗资源是巨大的,但利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对行业资源实现共享,发挥物流行业整体优势,从根本上改善物流行业现状。
3.4 大力开展物流信息人才教育培训
积极与研究咨询机构、大专院校等进行资本与技术的合作,并通过教育、引进、激励等机制吸纳国际物流业信息管理人才,同时培养既懂具体业务又能熟练操作信息系统的人才。
参考文献
应急物流建设研究 篇8
1 应急物流的特性及分类
应急物流[1]是指为应对严重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急物资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
1.1 应急物流的特性
应急物流就其本质而言,是指在危机发生时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普通物流既强调效率又强调效益,而应急物流多数情况下通过物流效率实现其物流效益[2]。与一般性物流活动相比,应急物流更凸显了如下主要特征:
(1)时效性及非常规性。时效性是应急物流活动最突出特征。应急物流应遵循特事特办原则,尽量精简一般物流过程的中间环节,使整个流程紧凑衔接,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浓厚的非常规色彩。
(2)不确定性。由于突发事件突发性强、涉及面广、破坏力大,导致事件强度大小、影响范围、持续时间等因素难以预见,也使应急物流救援内容随之变得事先难以确定。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非预见性也具有相对性,原先不可预测或难以预测的东西,如地震等自然灾害,逐渐可以预测。
(3)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突发事件发生时,短时间内需要各种大量物资,如食物、水、帐篷、衣物、药品、救援设备等,涵盖了从救灾所需的多种生活用品到各种设施设备,而且物资的需求量、供应量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同时,往往伴随着物流环境恶化,如震后山体滑坡阻断道路交通、通信线路中断无法接受与传送信息等,此时物品的充分配备和及时送达,成为对应急物流的配送系统的严峻考验。
(4)军地物流的共同参与性。所谓“军地物流一体化”[3],是指对相对独立的军队物流系统与地方物流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以实现军地物流兼容部分相互融合、高度统一、协调发展,最后达到物流基础要素及物流技术标准的一体化、物流评价体系的同一化、物流运营的规范化、管控机构的权威化以及法律体系的完善化目标。军队物流作为国家应急物流体系的主导力量,与应急物流在本质特性和物流要求方面具有相通性,二者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尤其是在运作应急物流时,应军地结合,军民协作,并肩战斗。
(5)供应的弱经济性。应急物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急”,如果依然运用一般的常态物流理念,按部就班地进行,必将难以满足紧急的物流需求。在重大险情或事故处理过程中,应以灾区或突发事件地区的满意度及快速配送为主要目的,实现快速响应,经济效益将不再作为物流活动中心目标考虑,应急物流呈现出明显的弱经济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成为一种纯消费性行为。
1.2 应急物流的分类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其内容相当广泛,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
(1)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主要包括由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引发的应急物流。
(2)突发事故灾难应急物流。主要包括由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及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引发的应急物流。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主要包括由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动物疫情、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及生命安全的事件所引发的应急物流。
(4)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物流。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引发的应急物流。
2 应急物流的地位与作用
应急物流是现代物流新的分支领域,属于特种物流,是为应对社会突发公共事件提供物资支援的物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必须高度重视应急物流的建设发展。
2.1 应急物流是国家安全保障系统的重要力量
应急物流的特殊性决定了救灾的胜负不仅取决于现场救援力量,更依赖于应急物流能力。从社会作用层面上讲,物流主体功能包括:快速抢救受灾人员、物资和各类设施、设备,减弱损失;及时补充物资,维系抢险救灾活动顺利进行;快速供应物资,帮助灾区重建;稳定民心,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安定等四个方面。良好的应急物流体系,能够源源不断地将国民经济力量增值,补充救灾物资消耗,恢复救灾力量,成为救灾能力的倍增器。可见,良好的应急物流系统,既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综合国力转化为救灾实力的物质桥梁,与现场救援实力一样,应急物流是国家安全保障系统的重要力量。
2.2 应急物流为应急管理提供强大的物资支撑
应急管理理论认为,突发事件可分为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和痊愈期四个阶段。应急物流在突发事件潜伏期做好各种准备,在发展期启动,在爆发期和痊愈期真正运作,体现价值。在应急行动中,大致分为实施抢救的现场救援活动和实施物资保障的物流活动。国家实力不会自动地转化为抗灾救灾实力,应急物资必须经过包装加工、组配、储存、前送、分发等多个环节,通过物流这种桥梁作用,才能为现场救援提供不间断的物资供应。2008年5月,在应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害行动中,无论是道路的抢修,还是救灾物资的调拨和配送,都充分说明应急物流在保证物资有效供应和支撑方面的重要作用。
3 应急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应急物流保障管理机制不健全
危机一旦发生,各级政府就会组成相应的领导小组,把危机的及时处理作为压倒一切的重心,这种运作机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以行政强制力为基础,统一组织指挥应急物流保障活动,确保了所需应急物资的及时供应。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正规化、法制化的应急保障机制,整体秩序紊乱,应急物流保障社会成本高、效率低、遗留问题多。以经济学的观点看,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处于典型的“帕累托无效率”状态,需要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向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方向努力。
3.2 应急物流管理专业队伍与装备缺乏
应急物流的组织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其难点在于受灾人口多,波及面积大,救灾物资的需求量大且需求频率高。救灾所需物资的来源广,调配涉及的部门多,运送路途艰难,灾区环境恶劣。应急物流任务专业性很强,需专业人士负责。我国目前缺少应急物流的专业人员和专有设备,灾害一旦发生,难以自救;交通运输存在较大问题,大部分地区多以公路和铁路作为物资输送的主要形式,运输工具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应急物流的运输效率。
3.3 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很低,难以满足应对紧急状态的要求
加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4]是提高我国应急物流水平的重点所在。预警系统、网络平台、跟踪系统是信息保证较为重要的三个部分,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和发布平台,信息收集不够集中,不能满足应急管理对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的要求,导致应急指挥机构无法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详细内容以及现行救援工作的运作情况,导致分析判断不准确。尤其是在我国某些边远的老山区,出行方式落后,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组织应急交通物流运输保障难度大、费用高。
3.4 应急物流指挥体系不完善
由于军队物流与应急物流的相通性,应急物流往往同时涉及部队与地方,由于部队内部没有建立绝对权威的组织指挥机构,外部也没有建立军地联合的完善的指挥体系,导致了应急物流的多头指挥、各自为战、责任不明、协调不畅,大大降低了应急物流的效率和效果。
3.5 应急物流配送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各地(市)国防动员委员会都建立有相应的交通战备办公室,但现行体制不尽合理。交通战备办公室只对当地交通、道路、运输专业人员和运输机具的数量、质量等情况大概了解和掌握,而不能对辖区所属人员、物资、运输机具等进行有效配置,不能明确战时保障计划和任务,导致应急保障能力差[5]。另外,目前国内尚没有任何法规性文件对于应急条件下交通线路的维护和抢修、临时场(站)建设等方面的领导体制、相关设备的征用、预案的制定、实施的程序、补偿和抚恤、经费保障以及平时演练等方面进行规范,导致了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无法可依”。
4 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建议
针对目前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应从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和应急物流的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加强建设。
4.1 建立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应急物流要求时效性高,一般物流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应急状态下的物流需要,建立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是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建立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目的在于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量理想、流程简洁、流速快捷,使应急物资能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
(1)建立应急报告与信息公布的保障机制。突发事件的应急报告是决策机关了解并掌握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状况的有效途径,而突发事件信息的如实、科学公布是政府对社会、公众负责的体现,有利于缓解紧张的社会氛围,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信息的及时收集和传递也是应急物流保障和有效救灾的重要手段。此外,通过公布应急物流保障的工作信息,可以使社会各界了解救灾物资的需求与供给状况,调动多方面力量筹集应急物资,保障供应。
(2)建立基础设施保障机制。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对保障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起着关键的作用。物流基础设施包括通讯系统、交通运输网络、物资储备设施和物流信息网络等。通讯系统发达,可以在灾害发生前及时预警,使人们提前做好准备;交通运输网络和物资储备设施的发达和坚固可以保障物流网络,使灾害后的救援物资迅速抵达灾区,而且广泛覆盖的交通运输网络可以使援助到达任何需要的地方;高效的物流信息网络,对于应急物流的实施也是必要的,可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应急物流信息网络,及时发布灾害情况、运输及仓储的最新信息。
(3)建立政府协调保障机制。由于应急物流是其社会功能的体现,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而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主要包括:对各种国际资源、国内资源的有效协调、组织和调用;及时地提出解决应急事件的处理意见、措施或预案;组织筹措、调拨应急物资、应急救灾款项;根据需要紧急动员相关单位生产应急抢险救灾物资;采取一切措施和办法协调、疏导或消除不利于应急物资保障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障碍。所有这些需要一个高效的机制化指挥平台。在全球化、区域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许多突发性灾难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加强国际间的人员合作和科技交流显得日益重要,这也是突发事件中央协调处理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
(4)建立法律保障机制。在应对突发性灾害和事件的时候,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和保障机制,它可以规范个人、社团和政府部门在非常时期法律赋予的权利、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如在发生危机时,政府有权有偿或无偿征用民用建筑、车辆、物资等,以解救灾之需。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灾害救助和紧急援助法》,俄罗斯的《联邦公民卫生流行病防疫法》,韩国的《传染病预防法》等。
(5)建立应急物资的储备保障机制。大量的有效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采购和运输量,大大减少相关成本。应急物资的储备关键在于储存仓库的合理布局及其修建数量和容量,物资的种类及其中期和长期的储备量,储备物资的合理维护和有效管理。针对常见的各种自然灾害对救灾物资的要求,应当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各种物资的储备。
(6)建立应急基金储备机制。应急物流活动中的资金流是不可忽视的管理环节,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发展需求来说,突发事件的侵袭会对地区甚至全国造成各方面不利影响。国家财政预算中预留资金往往难以解决应急事件之需。据此,应当动员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从各种途径建立应急基金,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和对社会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把应急基金的筹措和管理推向法制化、规划化和经常化。
(7)建立“绿色通道”保障机制。为保证应急物资的顺利送达,可在重大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遵循特事特办的原则,建立地区间的、国家间的绿色通道机制,即建立并开通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在必要时可以给予应急物资优先通过权,有效简化作业周期和提高速度,以方便快捷的方式通过海关、机场、边防及地区检查站等,让应急物资、抢险救灾人员及时、准确到达受灾地区,从而提高应急物流效率,缩短应急物流作业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绿色通道”机制可通过国际组织,比如国际红十字会,也可通过相关政府和地区政府协议实现,或通过与此相关的国际法、国家或地区制定的法律法规对“绿色通道”的实施办法、实施步骤、实施时间、实施范围进行法律约束。
总之,现代社会需要强有力的应急物流保障,特别在重大危机的处置中,应急物流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2 建立高效的应急物流运行机制
通过加强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可以建立如下的应急物流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当重大突发事件爆发后,信息管理中心将相关信息迅速通知应急物流指挥部,应急物流指挥部根据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支持决策及时启动相应等级的响应机制,评估所需要的救援物资种类、数量,组织救援物资供应,同时向有关单位下达任务,提出目标要求,明确分工责任,规定时间节点,并对运作执行情况进行不间断的跟踪监督,及时收集整理反馈信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运作执行部门根据指挥调度部门下达的任务,组织精干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将救援物资经过备货、分拣、配货、包装、贴标签等作业后,根据救援物资需求的紧迫程度组织配送运输,确保应急物流顺利开展;应急物流指挥部实时跟踪救援物资的运送情况,及时收集灾情的变化情况,制定新的物资配送方案;最后,对整个应急物流活动进行善后处理,总结经验教训,向上级上报有关情况,并适时转入常态物流运作模式。
与此同时,定期开展应急物流知识宣传和演习;事先规划陆、海、空运输替代路线以发挥多式联运的优势;编制救灾物流作业流程手册,明确救灾物资的运输、机械设备以及其他分工合作等事项;将现代物流知识及供应链管理理论充分运用到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中;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完善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
5 结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工业社会在高速发展时期,其社会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得十分明显。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同时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因此,主动借鉴国外先进的应急物流管理经验,加强应急物流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应急物流发展之路,大力推进我国应急物流建设与发展,以渐进建设方式逐步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应急物流体系,对保障社会安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耿鹏.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物流系统[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7):73.
[2]王丰,姜余宏,王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3]姜玉宏,颜华,王丰.应急物流保障与军地物流一体化研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7(1):90.
[4]陈方建.对健全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08(10):31.
[5]雷玲.应急物流初探[J].统计与决策,2004(6):123.
[6]黄洪涛.应急物流系统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6.
[7]计雷,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
商贸物流园建设思考 篇9
我国商贸物流园的发展模式
我国商贸物流园发展模式一般来说有三种:第一种是商贸带动型,经营货类一般是体积小重量轻的日用品为主,如服装、文具等小商品等,像义乌、临沂等地发展起来的小商品市场,最初是由个体户在长途汽车站或火车站周边,借助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条件将由外地带回的商品进行转卖逐渐发展而来。由于商流不断扩大,使当地的物流需求也不断增加。从一开始的个体运输车辆在此揽货,随着托运货物的不断增多,这种方式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于是专用货运场站和专线运输货车便迅速发展起来,到现在义乌市已建和在建物流场站项目占地超过3000亩,仅零担运输市场就超过了每年1000万吨。
第二种是物流带动型,经营货类一般以体积大且笨重的工业品为主如钢材、有色金属、建材等生产材料,像中储、中外运等传统物流企业利用自身原有设施经过改造自办的各类现货交易市场。这类市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兴起。由于生产资料的装卸、搬运多需借助大型设备,工厂和经销商为方便,多选择租用大型仓库区周边的办公用房。久而久之,厂家和经销商越聚越多后,仓库便主动改造或新建现货交易大厅,为客户提供加工、配送、户外广告和通讯等服务,并引工商、税务和法律等机构进场办公,使现货市场的规模迅速发展。如中储无锡公司现货市场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其年交易额超过百亿,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集散地和价格发布中心,并成为上海期交所指定交割库。
第三种是规划带动型,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进行规划设计并吸引企业投资入驻,规划经营的货类品种较多。上述两种商贸物流协同发展模式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地方政府深受触动。一方面如义乌、临沂、无锡等地政府为已有市场另寻位置,进行合理设计规划,解决原有仓储设施、道路、停车场及餐饮住宿不足等实际困难带来的束缚,以求市场进一步扩大规模;另一方面,如西安、徐州等地聘请专业机构将物流园区与商贸市场结合在一起规划设计,并分别对生产、商贸及物流企业开展大规模招商,意图打造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于一体的大型商贸物流交易平台。
商贸物流园的一体化经营优势
1、商贸与物流相互促进
商贸业务主要包括订货、合同、供销衔接、结算等具体内容,而物流是指商品实物从供方向需方的转移,不仅包括通过运输和搬运所产生的实际位移,还要通过存储调节供需双方在时间节奏上的差别。物流可以为商贸业务的顺利完成提供支持和保障,而稳定的商贸业务又可以为物流带来稳定的货源,进一步促进物流业务的发展。商贸与物流一体化经营可以很大程度上有效改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不协调的状况,使二者衔接得更加紧密,并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通过商贸物流园这一综合性服务平台,各入驻企业分散的物流需求可以被有效整合为规模化的综合物流需求,与之配套的物流资源也将相应地得到优化,从而促进物流服务的功能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另外,商贸物流园通过加工、配送功能的延伸,可大幅缩短供应链流程、提高了整体流通效率。
3、便于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
在商贸物流园区中,聚集了很多中小型商贸企业,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资金的瓶颈。而商贸物流园通过引入物流金融服务,一方面可以为其中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撑和服务,从而促进其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货物的实时监管可降低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商贸物流园区不仅可以从金融业务的开展中收取相应的服务费,还可以扩大物流服务范围,增加物流业务的收入。
物流建设 篇10
1 我国物流实验室的发展
自从2000 年北京物资学院开办物流专业以来, 13 年来物流实验室建设经历了三代。
1. 1 第一代: 流程式软件实验室
以物流管理软件为基础, 辅以简单的物流设备, 满足简单物流设备认知和物流软件操作的教学需求, 主要进行物流作业数据的程式化操作。
这种实验室的特点是: 易操作, 能够展现物流运作的数据环境, 但数据一般是让学生自己随意填写, 如在2007 年我校应用的供应链管理软件中企业生产物品的品种及数量由学生设定, 这样就导致实验结果难以评价。另外设备简单, 功能单一, 可开展的实验很有限。
1. 2 第二代: 离散式硬件实验室
将物流设备进行改造后, 引入到实验室中, 基本涵盖了物流活动所需的设备 ( 以仓储设备为主) , 营造出真实的物流作业的硬件场景。
这种实验室的特点是: 场地要求高, 设备丰富, 效果直观, 可操作的内容比第一代实验室多, 但是不少此类物流实验成了简单的设备堆积, 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的系统, 实验体系不够明确。
1. 3 第三代: 集中式综合实验室
在前两代的基础上将软、硬件集成应用, 构建出物流作业的实际框架, 注重一体化的运作。
这种实验室的特点是: 实验体系逐步建立, 配套教程和学习资料逐渐增多; 系统成熟度高, 运作环境贴近现实; 流程性强, 柔性差, 实验内容的拓展和提高的空间有限。
1. 4 前三代物流实验室的缺点
虽然物流实验室经历了三代发展, 但实验课依然是物流教学的薄弱环节, 这些薄弱环节的存在源于前三代实验室一些天生的缺陷。如虽然有些院校采购了物流设备, 但担心学生弄坏或操作失误出事, 很少让学生操作, 仅是由实验教师操作演示, 利用率不高; 如软件应用中, 学生一般从开始到结束担任一种角色, 了解的仅是物流作业流程的一部分, 没有掌握物流作业管理的全程; 如软件模拟中的资源一般设定都比较充足, 甚至在一些软件中, 资源是无限的, 这样就难以培养学生的成本意识, 导致学生随意设置资源数量, 导致模拟和实际严重脱离; 如有些物流实验课, 由于软件商给提供的资料非常少, 就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资料, 课前做方案设计, 导致不少教师由于上实验课耗费的精力太大而不愿上。
2第四代物流实验室的建设目标
2.1熟悉常见物流设备性能与操作
物流设备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无论是从效率角度, 还是从信息化角度, 已经无法离开先进的物流设备作支撑。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 熟悉常见物流设备性能与操作及相关流程是学习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此基础上, 学生就业后才能参与到物流活动的作业中去, 才能对物流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 才能对物流管理提出优化意见。
2. 2 掌握物流作业管理流程
物流作业管理是指对物流活动或功能要素的管理, 主要包括运输与配送管理、仓储与物料管理、包装管理、装卸搬运管理、流通加工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流程是指物流企业或物流部门从处理客户订货开始, 直至商品送交客户过程中, 为满足客户的要求, 有效地完成商品供应、减轻客户的物流作业负荷, 所进行的全部活动。掌握物流作业管理流程是高职物流专业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
2. 3 学习物流活动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虽然绝大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初次就业只能做基层工作, 但是如果3 年专业学习目标定位于此的话, 肯定无法体现出学习的价值。物流活动的组织由小规模到大规模, 由小组运行到部门运行再到公司运营, 物流活动的组织及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贯穿始终, 因此物流活动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是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精髓。
2. 4 掌握物流成本管理方法
物流管理的目标是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 因此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控制物流成本。减少物流消耗是现代物流的终极目标, 也是物流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作为高职物流专业的学生, 应该具有物流成本意识, 掌握物流成本管理的方法, 为从事物流活动打好良好的基础。
2. 5 高使用率与教学便利化
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相对比较高, 如果内容空洞或组织实施困难, 会使得实验室出现闲置的情况, 这样就达不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物流活动具有过程长, 参与人员多, 岗位衔接复杂等特点, 要模拟实际物流活动就会很复杂, 同时班级人数往往都在35 人以上, 因此如果仅依靠老师个人来上课存在组织难、维护难、评价难等诸多困难, 因此高使用率与教学便利化也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3 第四代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内容
第四代物流实验室以三维互动体验式培训平台为核心, 配合计算机及网络、3D显示系统, 虚拟现实操作平台、物流设备, 以及实验实训教材、教学资源库、企业运营案例数据等内容, 共同搭建出第四代物流实验室的总体架构。
3. 1 三维互动体验式培训平台
三维互动体验式培训平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共同构建出一个逼真的三维环境, 用户通过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VR仿真模拟器等跟虚拟世界中的实体进行信息交换, 达到仿真的结果。让学生熟悉作业环境、体验岗位操作、验证设计方案、执行管理活动、仿真策略执行结果, 同时避免误操作引起的人身安全隐患。系统涵盖的知识面广、实验内容丰富、实验模式多样、表现形式生动, 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如上海百蝶计算机信息信息有限公司的三维互动体验式培训平台 ( SimLab) 包含了仓储模拟仿真系统、港口模拟仿真系统、干线运输模拟仿真系统和配送运输模拟仿真系统四个独立的仿真系统, 以及一个实验管理系统。
3. 2 计算机及网络
①计算机配置。
②网络。由3D投影、VR操作模拟器, 所有的计算机、服务器等组成分布交互式网络系统, 各部由局域网络联接为一个实时控制的大型动态系统。
3. 3 3D显示系统
三维投影显示系统是整个虚拟现实系统中最重要的3D图形显示输出系统, 其核心部分是3D立体高亮度投影机及相关组件, 它将三维互动仿真系统中产生图像信息以立体投影的方式显示出来, 让可交互的三维虚拟世界高度逼真地浮现于学生的眼前, 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高度临场感的虚拟现实环境, 并结合仿真外设在三维虚拟世界中实时进行交互仿真。
3D立体显示系统包括专业的3D投影仪、3D投影幕布和其他悬挂装置等, 结合三维互动体验式培训平台使其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 对于实验教学、参观和形象展示均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3. 4 虚实结合硬件设备
在虚拟现实应用的基础上, 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和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 从而实现虚拟场景和现实世界两个对等的环境, 学生既可以使用3D场景中的虚拟设备, 也可以使用真实世界的设备。
3. 5 VR交互模拟器
在虚拟现实交互应用中通常会借助于一些特定应用的外设, 根据物流作业的操作需求开发相应的交互仿真模拟器与三维互动仿真系统相连接, 与真实设备操作方式基本一致, 可模拟叉车、汽车、龙门吊司机室、岸桥司机室的操作过程。
3. 6 实验课程体系设置
三维互动体验式培训平台实验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运作管理为实验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平台的系统化训练, 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如上海百蝶信息有限公司的SimLab设置了56 个实验项目, 基本覆盖了物流管理专业各门课程, 形成了仓储管理、集装箱港口管理、干线运输管理和配送运输管理四个实验平台, 构建了基础验证性、综合性及设计性三个层次的实验项目体系。
4 第四代物流实验室的优势
第四代物流实验室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从本质上区别于前面的三代物流实验实训方式, 具备了前几代实训方式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 其物流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3 个方面。
4. 1 更贴近企业实际的运作环境
三维场景中设施设备的规模可以不受学校投入资金和实验室场地面积的约束, 按照工业标准进行3D建模, 实验内容体现了实际物流企业的功能要素与作业细节, 实验操作对象与企业实际相吻合, 实验过程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相一致, 将实验与实际生产联系起来, 从而避免由于实验内容脱离实际而过于肤浅。同时在三维场景中可以构建出传统硬件实验室无法创建的作业环境, 如三维互动干线运输系统中的作业背景为整个中国的干线运输网络, 这是在使用硬件传统方式是无法做到的。不再受限于硬件设备的规模, 实验数据会更加真实有效, 产生的实验结果也更加明确。
4. 2 参与度高且教学便利
打破传统硬件实验教学过程中“一人做多人看”的局面, 所有学生都可以独立的进行实验操作, 同时参与进来进行相同实验任务, 做到“人人有参与, 人人有收获”, 在有限的实验课时中可以开展更多的实验内容, 让学生收获的更多。同时三维软件的操作模式类似于电脑游戏, 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
三维互动仿真系统不同于硬件设备操作, 特别是物流自动化的设备, 需要有一定的自动化设备操作经验才能顺利开展实验。在三维虚拟仿真环境中可以不怕犯错和失误, 使学生更加大胆从容的进行实验任务, 大胆地把所学的物流知识运用到作业过程中。系统中独有的操作方式提示和操作规范检测等, 让学生能轻松掌握每一种设备的功能和必要的操作技术。
系统会自动生成实验所需的作业环境, 包括货物资料, 设施设备等, 省去传统实验课中老师需要提前准备的实验器材和实验对象, 极大地减轻老师的备课压力和实验课的管理任务。同时软件的评分系统具备智能操作指导、诊断和评测, 通过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跟踪, 根据评分体系对学生实验过程进行自动打分。自动评分机制能使学生规范操作过程, 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 同时自动打分和操作日志能为学生指出知识的薄弱点, 使学生能有针对性的在反复的实验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4. 3 聚焦于“管理”
学生在实验时不仅要完成任务, 而且需要更有效率地完成。同时在实验中引入成本理念, 需要学生从物流合理化和经济性的角度组织物流作业。例如根据任务内容决定需要的岗位角色, 根据任务量的大小决定每个岗位人员的数量。每种设备都有使用费, 根据任务的内容选择设备, 计算物流作业成本, 诸如此类的成本管理和人员管理的内容在运作过程中都有体现, 这正是传统实验课中所欠缺的内容。将书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中, 根据某种策略优化物流作业过程, 系统会根据作业效果自动评价实验过程的优劣, 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管理策略进行物流作业。
摘要:物流实验室建设目的是搭建物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桥梁, 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 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随着近几年第四代物流实验室受到普遍的关注, 建设第四代物流实验室成为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文中基于对我国物流实验室的发展介绍, 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第四代物流实验室的建设目标, 然后详细论述了第四代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内容, 最后阐述了第四代物流实验室的优势。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第四代物流实验室,三维互动
参考文献
[1]王慧茵, 梁芷铭.寓教于用的第四代物流试验室建设研究[J].物流技术, 2013, (7) , 485-487.
[2]罗江笑, 陈文均, 孟利清.基于实践性教学的职业院校物流实验室建设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 2012, (4) , 40-42.
对物流基地装卸力量的建设 篇11
【关键词】物流基地;装卸力量;建设
我国在机械化,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物流基地装卸力量保障难度越来越大。物流基地是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后勤保障服务开展的必要途径。物流基地装卸力量的建设效率,直接影响着物流基地的保障能力,并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物流基地建设中,做好物流基地装卸力量的建设,不仅是物流基地建设的重点,也是提高我国物流系统工作稳定性的关键。因此,如何在物流基地建设过程中,做好物流基地装卸力量的建设,已经成为物流基地建设的工作重点之一。
一、物流基地装卸力量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系统建设,对物流和后勤保障系统有着极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物流基地的建设,如何做好物流基地的筹划建设就变得尤为重要。笔者对物流基地装卸力量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认为物流基地装卸力量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物流体系的构成离不开装卸力量
物流基地是为我国急时和平时完成物资保障服务的重要系统,是集采购、仓储、运输和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体系。装卸力量作为物流体系装卸活动和运输方式转化的基础,直接影响着运输与其他环节的衔接。我国在开展的多样化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了装卸力量的作用,这使物流体系装卸力量不仅保证急时和平时物资转运效率,还能够增强物流体系的工作效率。
(二)现代化物流体系的生成离不开装卸力量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国家安全威胁。现代化物流体系作为衡量我国应对紧急事件的指标,当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为我争取时间和空间。我国在交通运输网建设和完善的同时,十分重视军队物流能力的提高,这对保障我国全体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有重要意义的。装卸力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货物运输和转运的效率,因而现代化物流体系的生成,也离不开装卸力量。
(三)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离不开装卸力量
物流中心担负着采购、储存、运输、转运物资的多种职能,无论是哪种物资流通操作,都需要以装卸保障力量为基础。现代的物流基地的装卸保障力量,还要求能够适应水路、道路、铁路、空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工作要求,因此建设更加完善、强大的装卸力量,是现代物流基地建设的根本,也是保障物资转运流通效率的前提。
二、物流基地装卸力量建设的需求分析
物流基地装卸力量,无时无刻不再发挥着后勤支援保障任务,无论是何种运输方式的货物运输和转运,都需要装卸力量参与才能完成。物流基地装卸力量建设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保障任务需要
我国国土面积十分庞大,物流基地的装卸保障是保证各我国国土安全及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急时,物流基地的装卸力量都必须保障物流基地的物流和转运任务需求。战略级物流基地还要求具备大规模、远距离、多种类的物资装卸保障能力,以解决我国庞大的国土面积带来的困难。因此,物流基地装卸力量,首先要保障物流和转运的需求,确保无论是在平时还是急时,物流基地的物资运输和转运效率都达到要求。
(二)能力规模需要
以物资保障为目的建设的物流基地,必须保证具有铁路和航空专业装卸力量,以满足平时和急时物资物流转运的需求。随着我国物流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物流基地的装卸力量,已经成为保障机械化、现代化装卸力量快速投入指定地区的关键。对于以储备功能为主的物流基地来说,只需配备一个综合装卸分队以保证收发作业。随着物资集装化程度的提高和集装化步伐的加快,解决物资源头上“装得上”,急时条件下“卸得下”, 已成为物流基地应急装卸保障的难点和热点。
(三)装卸方式的需求
物流基地的装卸保障力量,可以细分为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四种装卸力量,不同的运载途径,对装卸力量的专业性要求及操作流程都是有明显区别的。为了适应多种装卸方式需求的现代物流基地的物资运输和转运需要,必须根据句式物流基地的等级来建设装卸力量,保证物流区的装卸力量能够保障物流基地设计的物流转运效率和方式要求。
三、物流基地装卸力量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和完善装卸指挥体系
现代的物流基地,对急时和平时物资转运效率要求极高。为了提高物流基地装卸力量的工作效率,有必要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装卸指挥体系。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能够实现对物资装卸力量工作状态的实时操控,从而最大限度的优化装卸力量的安排,确保物资及时、准确的输送到指定地域。而信息化指挥系统,则为指挥物流装卸力量建立了最直接的沟通渠道,不仅能够帮助指挥部动态掌握物流力量的现状,还方便装卸力量的调用和安排,实现更灵活的组织协调装卸行动。
(二)配装卸保障装备,提升基地装卸综合能力
在现代物流力量的信息化和机械化发展进程中,物流活动对装卸力量的要求逐渐提高。为了以有限的人员满足日益增加的装卸力量需求,一定要积极引进装卸保障装备,并以先进的机械装备为基础,打造高效率、高科技、高素质的装卸队伍。但为了发挥物流基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基地所配备的装备还应该坚持各种装卸力量兼容、结合的原则,即能适应民用应急物资的转运保障要求,也能够满足急时物资转运和运输需要。
(三)制定装卸保障预案,规范装卸队伍保障活动
物流基地欲顺利完成装卸保障任务,提高装卸力量的保障质量,平时就要做到“预有准备”。这就要求物流基地的装卸小组,根据各种突发事件或灾害可能, 以及物流基地装卸力量所担负的任务,预先编制装卸行动方案。特别是对于不同类型的超长、 超高、超宽和超重装备,应借助平时训练,研究制订好详细的、分门别类的装卸方案, 以提高物资投送装卸作业的速度和效率。
(四)加强装卸一体训练,提高装卸综合保障水平
装卸一体化训练,有益于增强物流基地装卸力量的整体实力,以确保急时和平时装卸保障力量能够确保物流运输和转运工作的开展效率。因此,在日常训练中,要按照模块化、实体化的训练模式,提高对装卸力量的筹划与控制水平,并通过实操训练和训练评估等手段,不断提高装卸一体化水平,提高装卸综合保障能力。
综上所述,现代物流基地装卸力量的要求是比较迫切的,在我国物流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重视对物流基地装卸力量的建设,使装卸力量能够保障平时、急时的任务量需求,提高我国物流投送能力,发挥其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丰, 李守耕. 关于物流基地几个问题的探讨[J]. 仓储管理与技术, 2012(1):8 -11.
物流建设 篇12
当前,我国物流业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据统计,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59.6万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24%,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物流一体化为代表的区域物流发展更为迅速,预计“十一五”时期物流总额年均增长16.7%左右。
有资料表明,我国需要600万中高级物流人才,无锡市各层次物流人才缺口10万,物流人才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12种紧缺人才,正如许多学者和企业界高层管理人员认为,我国物流企业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是人才瓶颈,物流人才的短缺制约了物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因此,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为学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学院自2002年9月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最初以第三方物流方向对外招生,后又扩展到企业物流、国际物流方向,累计招生人数443人。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已具规模,立足无锡,面向长三角地区,培养适应从事企业物流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对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
1. 进一步理清专业建设思路
理清专业建设思路,在专业建设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建设定位于建设具有应用性、针对性、融合性、辐射性、示范性省级品牌专业,构建了能力培养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先进理念的引导下,专业定位准确,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专业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专业建设目标是以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契机,以无锡“一高地、四中心”(即苏锡常都市圈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创意设计中心、旅游度假休闲中心)建设为依托,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物流人才培养与物流人才需求结合起来,构建基于职业本位的PO W E R型人才培养模式,把本专业建设成具有应用性、针对性、融合性、辐射性、示范性省级品牌专业。
2. 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5人,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有5人、讲师职称的教师有10人。目前双师型教师11人中,90%的教师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另外还从大型物流企业聘请了11位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担任校外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或校内兼职教师。形成一支实践能力强,结构合理、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团队。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和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奠定师资基础。
3. 理顺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纽带,以政府与协会为依托,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聘请来自企业和其他院校的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作为江苏省物流协会会员单位,与行业协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开展了一系列的产学研与社会服务工作。我院是江苏省现代物流协会会员单位;为同类院校的物流专业办学提供办学经验交流、教学参观、教师培训服务;为江苏省教育超市、红星家具集团培训员工。与红星家具集团、深圳爱迪尔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
4. 构建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导向型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E R P原理与应用分别获2005年和2006年国家级精品课程;2006年,仓储与配送管理被列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物流管理概论被列为院级规划建设课程。在物流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突出专业的职业特点,以应用为主线,构建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依照供应链业务流程即“岗位—任务—能力—知识”的逻辑设置专业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专业课程需要的理论支撑确定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建立在公共课程平台上,所有课程均按模块化教学要求展开教学活动。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确定优质核心课程,围绕核心课程确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利用网络平台,建成有企业参与、达到省内先进水准的优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包括特色教材、教学课件、工学结合的相关教学资料等教学资源库,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实践需要,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并对课程体系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根据执行情况整合课程,适应专业的发展变化需要。
5. 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
以物流岗位能力为标准,以物流业务流程为主线,以物流业务处理为核心设置教学内容,以核心课程引领相关课程,并将物流职业证书考核的相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将职业证书考评内容课程化。改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现与企业业务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
实训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亦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为了能够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加大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加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投入,让学生在校内外进行必要的实验、实习训练,使学生适应全真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校内实训基地已建成物流条形码实训分室、物流信息管理实训分室、企业经营管理流程软件操作及资源管理软件操作训练分室、客户关系管理操作与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操作实训分室,校内教育超市、物流综合实训分室(全真自动立体仓库、配送实训中心、销售管理实训中心)等实习场所。现有的实训室处于江苏省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达到较高层次。已拥有5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11家普通实习基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形成了由课程实训、能力模块综合实训、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项目)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已基本能满足物流专业学生进行仓储与配送管理、库存控制、运输管理、销售及第三方物流管理的实训要求。
6. 开发特色教材,建设立体化教材体系
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开发和推广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进行的全新教材编写模式,形成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旨在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案例型和综合型教材。围绕课程体系改革目标,结合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鼓励教师参与高职高专配套教材编写。2009年前完成3门课程的教材主编和参编工作,积极制作CAI课件和实习实训指导书,形成一系列的纸质和电子的教材文本,推进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总之,该专业已经建设成为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该专业立足无锡经济区,依托苏南经济区和整个江苏定位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无锡、江苏乃至周边地区的物流人才输送基地。从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的素质和技能能够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明育.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20):56-58.
[2]莫柏预,廖惠兰.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物流科技,2007,(2):77-79.
[3]赵丽君.试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11):55-57.
[4]陈文.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2006,(10):21-23.
【物流建设】推荐阅读:
物流园区建设05-28
应急物流建设研究06-13
应急物流的建设08-19
区域物流平台建设对策05-14
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06-03
商贸物流园建设思考09-13
物流企业文化建设07-23
物流实训室建设07-21
腹地物流园区建设研究06-20
德国物流园区建设启示08-12